巴塞尔协议2范文

时间:2023-12-10 23:46:27

巴塞尔协议2

巴塞尔协议2篇1

关键词:巴塞尔协议III ;基本框架;中国银行业;影响

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全球金融监管当局反思监管框架,尤其是对于巴塞尔协议II的争议和反思,直接推动了巴塞尔协议III的出台。金融危机以前,许多银行由于过高的财务杠杆率、资本质量不好、资本数量缺乏以及流动性缓冲不足,加上具有扩大经济周期作用的减债以及具有系统重要性银行之间的相互联系,导致了银行危机加重。针对危机前银行的弱点,巴塞尔委员会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希望能加强银行以及全球银行系统的稳健性。从2009年7月至2010年9月出台的一系列文件共同组成了“巴塞尔协议III”。

一、巴塞尔协议III的新规定――兼论协议III与II的比较

总的来说,巴塞尔协议III是将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监管相结合,资本监管和流动性监管相结合的全面监管框架,使银行能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更有效的应对各种冲击。

(一)微观审慎

巴塞尔协议III对于微观方面的监管改革可以用资本比率计算等式来思考:一是分子,也就是监管资本;二是分母,也就是风险资产;三是资本比率本身。

1.分子:更加严格的资本定义

协议III对于分母的改革提高了资本质量。先看一下协议II的缺陷。第一,旧的资本定义情况下,银行也许有很高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但是有形普通资本充足率却可能很低。在金融危机之前,许多银行在风险基础上的杠杆率达到了33:1和100:1。第二,旧协议中资本定义组成要素过于复杂,这些复杂的定义使当损失上升时什么资产可以用的决定变得十分困难。第三,在这些复杂的资本质量决定标准中,还缺乏一致性的资本扣除标准。

巴塞尔协议III对银行资本进行了重新定义:一是银行的一级资本必须充分考虑在“持续经营资本”的基础上吸收亏损,其核心形式是普通股和留存收益,剔除少数股东权益、无形资产等项目;二是二级资本在银行“破产清算资本”的基础上吸收损失,并取消了二级资本结构中的所有子类别;三是银行的三级资本被废除,以确保市场风险要求下的资本质量与信贷和操作风险要求下的资本质量看齐。

2.分母:增加风险覆盖范围

巴塞尔协议III在分母上提高了风险覆盖范围:

第一,提高资产证券化交易风险暴露的风险权重,提高相关业务资本要求。(1)对资产证券化暴露进一步细分“再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并提高其风险权重;(2)对使用外部评级确定资产证券化监管资本要求规定了额外限制条件,包括排除隐患自身提供增信安排导致的信用评级提高带来的资本优惠,银行必须进行尽职调查,持续及时地掌握基础资产池风险信息、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和风险特征;(3)提高了资产证券化涉及的流动性便利的信用风险转换系数,并取消对市场整体出现动荡时的流动性便利的资本优惠。

第二,提高交易账户风险资本要求。对于交易账户使用内部模型法的银行,一般市场风险的资本要求除了计算VaR,还需考虑压力测试下的VaR,即基于10天持有期、99%单尾置信区间以及连续12个月的显著压力时期数据计算风险价值。同时,交易账户使用内部模型计量特定风险的银行,需要对信用敏感头寸计量新增风险资本占用。

第三,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委员会采取的措施有:使用压力测试估计的参数计算有效预期正暴露以覆盖广义错向风险,以此确定交易对手违约风险的资本要求;使用“交易对手暴露等价债券法”来捕捉信用估计调整风险,以此提出附加资本要求;大型金融机构计算风险暴露相关性时使用1.25的资产价值相关性乘数;提出延长风险保证金期限、压力测试和返回检验等新要求。

3.资本比率:提出新的要求标准

一是建立资本缓冲。资本缓冲分为两类,一是资本留存缓冲,二是逆周期资本缓冲。前者由扣除递延税项及其他项目后的普通股构成,且不低于2.5%。后者比率为普通股或者其他能完全吸收亏损资本的0-2.5%,根据各国具体情况来定。

二是提高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下表是巴塞尔协议II和III对资本充足率要求的一个对比。

通过这样的标准,资本数量和质量都比巴塞尔II要求高出很多。质量上,注重普通股的比率,这是对于银行安全最有利的保障;数量上不仅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还增加资本缓冲。

(二)宏观审慎

巴塞尔协议III是宏观监管和微观监管相结合的新协议,而宏观审慎是针对于系统性风险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杠杆比率

杠杆比率计算法为核心资本与总资本的商。总资本不经过风险调整,可以防止模型风险和为计量错误提供额外保护,补充和强化基于协议II的风险管理框架。2010年7月26日巴塞尔委员会文件将一级资本最低杠杆率定于3%。巴塞尔委员会希望在2013年-2017年双轨运行这个比率,在2017年上半年进行最终调整,并希望在2018年1月1日进入协议III的第一支柱。

2.降低顺周期性

银行自身经营和监管要求的顺周期性放大了金融危机的危害性。巴塞尔委员会研究并公布了一些降低顺周期性的措施。首先,减缓最低资本要求的周期性波动。其次,建立前瞻性的贷款损失拨备。通过推动会计准则认可准备金与预期损失挂钩等方式,推进稳健拨备做法,提高吸收经济衰退时额外损失的能力。

3.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应该具备附加的损失吸收能力

由于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机构在整个经济运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加上他们之间具有很多相互交易,产生广泛联系,在2007-2009的金融危机中,大金融机构的倒闭给整个金融体系造成巨大冲击,不但对实体经济造成影响,而且造成人们的恐慌,加速经济萎缩。金融稳定局建议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提出1%的附加资本要求,降低“大而不倒”带来的道德风险。同时,巴塞尔委员会与金融稳定局正在研究一项针对具有“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综合方案,可能包括资本附加费、或有资本、保释债等。

(三)流动性监管

巴塞尔协议III的另一个重要改革是加强流动性监管,将流动性监管提升到和资本监管同样的地位,引入了两个统一的定量检测指标――流动性覆盖比率(Liquidity Coverage Ratio, LCR)和净稳定资金比率(Net Stable Funding Ratio, NSFR)和五个检测工具。

1.新的流动性监管指标:流动性覆盖比率和净稳定资金比率

流动性覆盖率主要描述短期(30天以内)特定压力情境下,银行所持有的无变现障碍的、高质量的流动性资产数量,以此应对资金流失的能力。净稳定融资比率主要考核的是银行中长期(1年以上)的流动性,即各项资产和业务融资,至少具有与它们流动性风险状况相匹配的满足最低限额的稳定资金来源。(见表2)。

2.流动性监管的辅助监测工具

巴塞尔委员会规定了五个监测工具随时监测,用于反映银行业机构现金流、资产负债表以及某些市场指标的具体信息。

一是合同期限错配,该工具反映在指定时间段内合同约定现金流入、流出的期限差距,这个工具显示了在特定时间内跨度需要补充的流动性总量。二是融资集中度,它需要从三个角度测量:重要交易对手、金融工具及币种,重要性依据是单一交易对手、金融工具和币种分别占相应资产比重的1%以上,这可以识别比较重要的批发融资渠道及交易对手,监管当局希望借此鼓励融资来源多元化。三是可用的无变现障碍资产,它是指银行可以用来在二级市场上进行抵押融资和被中央银行接受作为借款担保品的、无变现障碍的资产。四是重要币种的流动性覆盖比率,为了防止重要币种的错误配置风险,银行和监管者需要监测重要币种的流动性覆盖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外国币种的流动性覆盖比率=该币种的高质量流动性资产储备/未来30天该币种的净现金流出。五是与市场有关的监测工具,运用以市场为基础的数据作为对上述定量方法的有价值补充,包括市场整体信息、金融行业信息和特定银行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作为银行业、单个金融机构出现流动性困难的早期预警。

二、巴塞尔协议III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一)中国银行监管部门拟实施资本和流动性监管标准与巴塞尔协议III的比较

在巴塞尔III基本文件公布以后,中国银监会也推出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拨备率和流动性四大监管工具,构成未来一段时期中国银行业监管的新框架,被称作“中国的巴塞尔协议III”(见表3)。

来源:中国的监管标准根据网络资源整理;巴塞尔监管标准根据巴塞尔委员会2010年9月12日的文件《各国央行代表宣布更高的全球最低资本标准》整理。

(二)巴塞尔协议III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1.从核心资本充足率和总资本充足率看,对我国影响不大

只从资本充足率上看,巴塞尔协议III对我国银行业影响不大。对于银行业资本要求质量和数量的提高是一个监管的趋势,中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远高于欧美银行。根据各个银行2010年度三季报,汇集了如下信息(表4)。除了深发行和浦发银行低于总资本要求10.5%,这些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高于我国监管要求和协议III要求,并且协议III还不会立即实施,各个银行还有机会调整,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

2.杠杆率――中国银行业高于巴塞尔标准

巴塞尔委员会2010年进行了定量影响测算,在样本中全球两组银行的杠杆率分别为2.7%和3.8%,中国78家银行平均杠杆率水平为4.6%,高于我国要求的标准4%。

3.资本缓冲的要求将使未分配利润受挤压

我国和协议III都要求建立2.5%的资本留存缓冲和0-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国内商业银行对这一要求还有差距。行业平均水平在1.76%,除交通银行外,其他银行都低于2.5%的标准。如果按照巴塞尔协议III的标准,那么上市银行将需要提取更多的一般风险准备,从而未分配利润将受到一定挤压,分红率有可能降低。这需要长期积累资金来满足缓冲资本的需求。

金融危机导致国际银行业监管格局发生变化,一方面巴塞尔委员会吸收更多国家为委员会成员,另一方面在巴塞尔协议II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出台一系列文件形成巴塞尔协议III。但是,对于风险的监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巴塞尔委员会的工作还将继续。中国作为委员会成员,一方面在参与制定规则过程中要为本国谋取更多利益,另一方面,将国际协议借鉴过来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国情的银行监管规则,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BCBS, the Basel Committee's response to the financial crisis: report to the G20,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Report, 0ctober 2010.

[2]Stefan Walter, Basel III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November 2010.

[3]BCBS, Basel III: International framework for liquidity risk measurement, standards and monitoring, December 2010.

[4]BCBS, A global regulatory framework for more resilient banks and banking systems, December 2010.

[5]BCBS, 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capital measurement and capital standards: a revised framework, June 2006.

[6] Hervé Hannoun, the Basel III Capital Framework: a decisive breakthrough, November 2010.

[7]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 Reducing the moral hazard posed by systemically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FSB recommendations and time lines, October 2010.

[8] BCBS, Group of Governors and Heads of Supervision announces higher global minimum capital standers, September 2010.

[9]BCBS, Guidance for national authorities operating the countercyclical capital buffer, December 2010.

[10] BCBS, the Basel iii Accord, From the Basel iii Compliance Professionals Association (BiiiCPA), 省略, Sep.2010.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巴塞尔协议2篇2

关键词:巴塞尔协议;风险监管;资本充足率

一、巴塞尔协议Ⅲ的形成及内容

随着世界经济形式和金融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衍生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衍生金融产品市场更加复杂化,金融监管当局没能很好的对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等进行严格监督和监管,1988年的《统一资本计量与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1996年的《资本协议市场风险修正案》以及2004年的《新资本协议》,都不再满足监管的需要和理念,2008年的金融危机直接催生了巴塞尔协议Ⅲ的出现。

(一)金融危机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巴塞尔协议Ⅱ的系列修订,包括重点强化对压力测试模型和情景设计的精细化、新增风险计提模型的建立、操作风险计量模型的改进和流动性风险度量的有效性以及风险监管体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巴塞尔协议Ⅲ的具体细则还没有出台,但整体框架已在G20峰会上通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资本的重分类和重定义

过度的金融创新带来资本结构的复杂化和多样化,造成了对资本监管的漏洞,因此,对资本进行重新分类和定义成为必要。巴塞尔协议Ⅲ中,一级资本只包括普通股和永久优先股,对于非股份制银行业将建立合理的标准,确保这些银行持有与股份制银行一样的高质量的一级资本。二级资本工具仅能够在银行清算件下吸收损失,新的规定中简化了二级资本,并取消附属二级资本。最后取消了专门用于吸收市场风险的三级资本,以确保吸收市场风险的资本与吸收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资本质量相同。

总体而言,新的监管资本结构更加简化,强化了一级资本无条件吸收损失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限制了一级资本、二级资本包含的资本工具的范围和标准。核心一级资本只包含普通股,剔除了原来所包含的优先股和创新型股权等。

2.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及过渡期安排

协议规定,全球各商业银行5年内必须将一级资本充足率的下限从现行要求的4%上调至6%,过渡期限为2013年升至4.5%,2014年为5.5%,2015年达6%。同时,协议将普通股最低要求从2%提升至4.5%,过渡期限为2013年升至3.5%,2014年升至4%,2015年升至4.5%。截至2019年1月1日,全球各商业银行必须将资本留存缓冲提高到2.5%,还有0%~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

另外,协议维持资本充足率8%不变;但对资本充足率加资本缓冲要求在2019年以前从现在的8%逐步升至10.5%。最低普通股比例加资本留存缓冲比例在2019年以前由目前的3.5%逐步升至7%。

(二)巴塞尔协议Ⅲ相关改革的目的

1.降低助周期性

助周期性一般是指监管标准或要求具有放大经济周期起伏的效果。无不管是巴塞尔协议Ⅰ还是巴塞尔协议Ⅱ,都没有规避或者防范助周期性,因为前两个协议中都将资本要求与风险资本相匹配,这就导致规制资本要求随着经济周期而波动,助长经济的繁荣或者加剧经济的衰退。欧盟的《拉罗西埃尔报告》和英国的《特纳报告》以及美国财政部发表的金融改革方案《金融规制改革新基石:重构金融监管与规制》中都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巴塞尔协议Ⅲ中0%~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便是相应的措施。

2.改革交易项目资本要求

在这场金融危机中,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生的损失和增大的杠杆集中在交易项目中。前两个巴塞尔协议都没有考虑到相关风险并制定相应措施。巴塞尔协议Ⅲ中做了相应的规定:补充对交易项目采取的在险价值法(VaR);对于没有证券化的信用产品增加风险资本要求,涵盖违约风险和转移风险;对于证券化产品,要适用银行项目的资本要求。

3.加强对证券化风险的监管

在这场金融危机发生前,证券化被广泛地认为是重要的融资和分散风险的市场工具。但是,证券化并没有达到风险的分散,大量的损失不是发生在一直持有特殊目的机构的头寸或为其提供流动性便利的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的账户中。金融危机发生后,不少规制与监管机构提出建议,以期恢复对证券化市场的约束和信任,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要求证券化的发起者在其账户中保留相当数量的基本风险;(2)风险管理和合理谨慎;(3)再证券化的处置。

二、巴塞尔协议Ⅲ对全球银行业的影响

(一)全球银行业面临较大的融资压力

由资本的重分类和重定义,加上最低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将会缓解许多银行资本虚高的现状,一些银行为了达到巴塞尔协议Ⅲ规定的最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不得不增加融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主席韦林克预测,全球银行业可能需要在未来筹集上千亿美元的新资金。

(二)欧洲银行业最受打击

巴塞尔协议Ⅲ对欧洲银行业的冲击最大,特别是对一些经济困难的国家和中小银行。为满足更高的资本金要求,爱尔兰银行业要么进市场融资,要么由国家财政增资,但由目前情况来看,不容乐观。除爱尔兰以外,希腊、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当前欧洲债务危机的阴云并未完全消除,股市尚未回暖,因此,欧洲银行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增加资本金的难度可想而知。

(三)巴塞尔协议Ⅲ对中国的银行业影响不大

对中国来说,新的监管规定影响并不明显。中国银监会对国内大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底线为11.5%,核心资本充足率底线为7%。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指出,中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结构较好,巴塞尔协议Ⅲ对我国银行业影响不大。

参考文献:

[1]巴曙松.基于资本充足率的银行风险监管[J].武汉金融.2004,(11).

巴塞尔协议2篇3

关键词:逆周期资本缓冲;资本充足率;资本风险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4-0060-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4.14

一、引言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充分暴露出此前银行业监管体系中存在的诸多不足。2010年9月12号,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管理层会议在瑞士举行,27个成员国的中央银行代表就加强银行业监管的《巴塞尔协议III》达成一致。新的巴塞尔金融监管改革方案主张的“自由资本基础存量的充足性和可操作的流动性的适量性”的原则与标准,代表着本轮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主潮流,也是对传统金融监管方式的进一步严格化,其目的在于防止金融危机再次爆发。

二、《巴塞尔协议Ⅲ》的主要内容和关键性突破

(一)《巴塞尔协议Ⅲ》的主要内容

新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点:一是提升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2015年1月,全球各商业银行的普通股(含留存收益)的最低要求为4.5%,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将从现行的4%上调至6%,总资本最低要求为8%,促使银行减少高风险业务,并让银行自身为今后处置危机做了更多的准备[1]。二是引入2.5%的资本留存缓冲,由扣除递延税项及其他项目后的普通股权益组成,以备危机时期使用,确保银行具有充足的资本用于吸收经济压力时期的损失,该协议还建议银行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以维护金融系统稳定性,并要求对具有系统性影响的金融机构设定更高的资本金要求。三是明确了过渡期安排,为防止过快实施更高的资本标准影响全球经济的复苏,巴塞尔委员会要求《巴塞尔协议Ⅲ》的最终全面落实期是2019年,相对宽松的过渡期使得银行业有足够的时间充足资本,短期内对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将不明显。

(二)《巴塞尔协议Ⅲ》的关键性突破

1.《巴塞尔协议Ⅲ》实行更严格的资本定义,提高资本质量

在原来实行的资本定义中,银行通常能保持较高的一级资本比率,但同时普通股比率却很低,这实际上高估了银行的抗风险能力。旧协议中资本的范围很广泛,包括一系列的最低和最高资本标准,例如一级资本、创新型一级资本、高级二级资本和低级二级资本以及三级资本等,旧定义的复杂性使得银行在损失上升时很难确定哪一项资本还可用,而且也使得资本中质量最高的普通股资本占风险加权资产的比例很低。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之前的巴塞尔资本协议实施中缺乏银行资本结构的透明性和信息披露制度,从而无法比较全球银行资本的充足性,也就无法判断其是否能应对金融冲击。

《巴塞尔资本协议Ⅲ》只保留了一级和二级资本,简化了资本结构,取消了专门用于抵御市场风险的三级资本。除此之外,《巴塞尔协议Ⅲ》中“一级资本”的定义标准也更严格,《巴塞尔协议Ⅱ》中一级资本包括普通股和公开储备,即永久的股东权益(普通股的实收资本和累计永久优先股)、公开储备①等,而《巴塞尔协议Ⅲ》一级资本主要包括普通股和留存收益。金融危机表明部分被当做是资本的证券在危机极端严重的情况下不能作为有效手段发挥作用,资本只有在可以吸收损失从而保护其他各方时才是有用的。次级债务在某些情况下被计入二级资本,但监管者很难有效地要求次级债务来吸收损失,因此,次级债务将不再被计入资本。同理,少数权益代表了银行集团以外的参与者拥有的部分所有权,也将不再纳入资本计算;而另一种形式的资本“递延税款资产”代表之前的亏损可以用来抵扣未来所得税的价值,由于这些资产的价值依赖于未来的收益,《巴塞尔协议Ⅲ》将其排除出去。除此之外,《巴塞尔协议Ⅲ》还引入了严格、统一的资本扣减项目,并要求从普通股中扣减,而不是像《巴塞尔协议Ⅱ》要求的从一级资本或总资本中扣减。

2.《巴塞尔协议Ⅲ》加大资本风险监管的覆盖面

原来《巴塞尔协议Ⅱ》主要关注持有传统资产如贷款等的银行账户,但此次的金融危机却显示损失主要来自于交易账户,尤其是复杂的证券化暴露。

《巴塞尔协议Ⅲ》加大了资本风险监管的覆盖面,尤其是涉及资本市场活动的风险,例如交易账户、证券化产品、基于场外衍生品交易和证券融资市场活动等产生的交易对手信用风险,银行现持有的交易账户资本是之前协议中要求的四倍左右;并且《巴塞尔协议Ⅲ》中加强的交易对手资本要求鼓励场外衍生品交易通过中央交易对手进行,从而降低风险传染性。巴塞尔委员会也致力于对市场风险框架的彻底评估,包括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区别的阐述。

3.《巴塞尔协议Ⅲ》引入新的资本定义及标准来防范风险

《巴塞尔协议Ⅲ》在《巴塞尔协议Ⅱ》的基础上新增了资本留存缓冲和逆周期资本缓冲两个概念。《巴塞尔协议Ⅲ》规定银行需保留不低于银行风险资产的2.5%的资本缓冲资金,如达不到要求,则银行派息、回购股票以及发放奖金等活动将受到限制。此规定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银行应对风险的能力,确保在危机发生时能够不依靠政府救助独自应对,进而保护纳税人利益不受侵犯。除上述2.5%的资本缓冲资金外,巴塞尔会议指出各国可依据自身情况要求银行实施逆周期资本缓冲(占普通股的0~2.5%)或其他能充分吸收损失的资本,保护银行体系免受信贷激增所带来的冲击[2]。

4.《巴塞尔协议Ⅲ》引入非基于风险的杠杆率指标来补充基于风险的资本要求

新的杠杆率将作为量度一级资本占一级资本加上表外资产负债表衍生工具的比率。该杠杆率在测算总资产时也包括表外资产项目,例如信用证等。除非被认定为无条件地可撤销,否则将会以100%的信用转换因数来进行变换。该指标将会抑制银行系统内过度的杠杆率累积,并且对模型风险和计量错误都增加了保障程度,同时还会抑制某些银行想绕开基于风险资本要求的企图。

5.《巴塞尔协议Ⅲ》新引入三个系统重要性机构概念

一是系统重要性银行。协议规定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在最低资本要求的基础上具备更强的吸收损失能力。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和巴塞尔委员会(BCBS)的有关工作组正在从事相关工作,正在制定针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相关政策,包括额外资本要求、应急资本和自救债券等。二是系统重要性市场。三是系统重要性市场基础设施。系统重要性市场和系统重要性市场基础设施在场外衍生品交易中扮演重要角色,雷曼兄弟的倒闭就证实了对场外衍生品交易的极低收费未能抵御与这些市场有关的内在关联性和潜在的层叠效应引起的系统性风险,为此,巴塞尔委员会批准对场外衍生品交易实行中央清算和交易报告制度。

6.《巴塞尔协议Ⅲ》协议分阶段执行,过渡期相对宽松

根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数据,自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倒闭银行的数量剧增。2008年倒闭银行数量为25家,2009年增至140家,截至2010年12月1日已有149家银行倒闭,而此前每年倒闭银行的数量最多为11家[3]。目前美国经济整体还是表现低迷,房地产市场问题不断,加上监管趋严,美国银行业的复苏前景依然不明。欧洲银行业由于监管规则相对很松,在金融危机后没有进行大规模的资本补充,此次资本监管受到的影响最大[4]。

鉴于金融危机后欧美银行业形势的严峻性,此次巴塞尔委员会给予全球银行业较长的过渡期来满足新规定,各成员国的过渡期从2013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普通股充足率和一级资本充足率最低要求的过渡期为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资本留存缓冲的过渡期为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末,2019年1月1日起过渡期完全结束[5]。这样的安排将确保银行业通过收益留存和其他资本补充等方式达到新的资本要求,从而能够支持经济发展。

7.《巴塞尔协议Ⅲ》提出新的流动性要求

巴塞尔委员会过去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流动性,将其留给各国的监管者作为按照各自的喜好进行审慎监管的项目之一。然而,金融危机表明一个基本事实,即金融机构的生存依赖于对流动性的管理。因此,《巴塞尔协议Ⅲ》建议采用两种新的将会在全球范围内标准化的流动性测试。首先,最低流动性水平基于一种使用标准化计算的压力测试。事实上,这种测试模拟金融市场在一段时期内遭到冻结的情况,在此期间要想筹措新的资金变得非常困难,或者现有的负债比如短期债务会在到期时遭到追讨。假设核心储蓄将在一定程度上遭到提取,但绝大多数仍留在银行中,非核心储蓄例如存单,假定一旦可以提取就会被全部提走,假定到期债务会被提空,并且无法重新弥补。此时流动性资产可以被用于弥补现金的需求,但会有不同规模的折价,反映出恶劣情况会造成金融市场的抛售行为。其次,创设一种“净稳定融资比率”测试,这用于衡量流动资产和一年以内到期的负债的水平,目的是迫使银行更多地转向一年以上的融资来源或者更多地投资于流动性高的资产。

三、《巴塞尔协议Ⅲ》的国际影响

(一)《巴塞尔协议Ⅲ》可能影响全球GDP增长率

银行持有较高的流动性,但低回报的资产以及由于银行债务期限结构的延长引起的较高资金成本都额外增加了银行的运营成本,银行会将成本转移至零售业务,体现为更高的借贷利率、更严格的借贷标准,积极去除贷款从而为银行资产负债表里的流动性资产腾出空间,这一系列措施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经济的快速发展,减缓全球GDP增长率。根据金融稳定委员会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宏观经济评估小组的调研报告,《巴塞尔协议Ⅲ》对全球GDP造成最大的损失会发生在新规施行四年半的时候,之后GDP就会恢复至正常水平。该调研报告还指出在前四年半里,经济增长率大约会减缓0.04%,之后经济增长会逐渐复苏,并可能增长0.02%,而且报告里的数据是经过许多种不同的模型技术取得的,有较高的准确性[6]。但是,从长期来看,由于银行资本实力增强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再度发生严重金融危机的风险,且随着金融体系的调整,这些成本将消失并逆转,从而使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恢复其原本应有的速度。因此,《巴塞尔协议Ⅲ》对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相对有限。

(二)《巴塞尔协议Ⅲ》或将引发全球银行业的新一轮破产重组

《巴塞尔协议Ⅲ》规定提高资本金要求,意味着银行融资成本上升,银行将可能会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收缩资产负债表或在其它地方缩减支出来弥补这些成本。而由于银行需要保留更多的资本,也就意味着它们的经营成本将有所增加,而部分资本基础薄弱的银行如果难以筹集资金,则可能会面临倒闭或者被资本实力较强的银行兼并收购的风险。尽管《巴塞尔协议Ⅲ》规定了充足的过渡期限,使得银行业有一定的时间来保证充足的信用供应以及修复资产负债表,但相关银行应尽快满足资本留存缓冲要求,以应对未来金融市场动荡的考验。

(三)《巴塞尔协议Ⅲ》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央行货币政策的制定

新的流动性标准的实施,使得银行更多地持有流动性高的资产,并减少持有流动性低的资产,这会造成流动性资产相对于非流动性资产的利润预计下降。非流动性资产在供求失衡作用下,市场对于减少的长期融资供应的需求会增多,从而导致长期资产的利率预期相对增加,导致更陡峭的货币市场利润曲线,进而影响从该曲线里提出的用于制定货币政策信息的有效性[7]。同时,货币市场的活跃性相对降低以及活跃性较高的长期利率会使得货币政策的传递更加困难,准确性进一步降低。从这种意义上讲,央行在制定政策时应注重变化的市场环境,不断注意调整预期。

(四)《巴塞尔协议Ⅲ》流动性管制完善金融杠杆支点移动的制度性控制,有利于银行业的稳健运营

巴塞尔委员会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在《巴塞尔协议Ⅲ》中提出即使发生存款流失、融资难的情况,银行业必须保有一定规模的高质量流动性资产,提升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该协议制定了两个新指标来确定最低流动性水平:一是流动性保险额度比率(LCR);二是稳定融资比率(NSFR)。前者是指作为义务,银行必须保有可应对30个营业日流动性需求的高质量流动性资产(现金、国债等);后者是设置了一个在压力增加的情况下能保持稳定的最低融资金额,且最低金额取决于该金融机构一年内所持有的不同资产的流动性特点,更具有结构性和长期性特质。这两个指标还配套一系列检测流动性风险的工具,从而使银行能够更好地抵御流动性风险。此规定的整体目标就是增强金融机构的抵御风险能力,避免非流动性风险传导到其它金融机构或市场部门,从而引发另一场金融危机。

巴塞尔委员会的一个工作组经过大量调查,得出一个结论:对任何一个国家,严重的金融危机每隔20至25年就会发生一次,换句话说,平均每年发生危机的概率是4~5%,且估计会造成年GDP60%的损失。同时,报告还指出如果按照《巴塞尔协议Ⅲ》的规定来进行操作,资本比率提高4%就会使危机的发生概率由4.6%降至低于1%①。由此也可看出,从长远来看,《巴塞尔协议Ⅲ》能有效地减少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不仅有助于银行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全球经济的良性循环。

四、《巴塞尔协议Ⅲ》对我国的影响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一直高度重视资本监管,积极推动商业银行实施《巴塞尔协议Ⅲ》。近年来一直要求商业银行在最低资本充足率8%基础上,还要计提逆周期附加资本和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不低于11.5%和10%[8]。同时,要求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达到150%以上,还准备引进动态拨备和杠杆率,作为资本监管的重要补充。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一级资本大约占资本总额的80%,主要为普通股和留存收益的核心一级资本,绝大部分银行都符合《巴塞尔协议Ⅲ》制定的最低标准[9]。虽然新资本协议总体对我国银行业的冲击不大,但在以下几方面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巴塞尔协议Ⅲ》提高了我国银行业的资本标准

《巴塞尔协议Ⅲ》对于我国银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本缓冲的要求上。按照要求,银行需要建立2.5%的资本留存缓冲和0%~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因为目前我国监管层对缓冲资本没有特别要求,国内上市银行距离《巴塞尔协议Ⅲ》中2.5%的要求尚有差距。按照《巴塞尔协议Ⅲ》的标准,上市银行将需要提取更多的一般风险准备,从而未分配利润将受到一定的挤压。但是该协议的推行对于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增强风险管理能力、提高资本吸收损失的能力和资本质量、提高资本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巴塞尔协议Ⅲ》提升了我国银行业的经营层级

《巴塞尔协议Ⅲ》还会影响银行的经营策略,商业银行需要更加有效地处理好创新与审慎经营、注重创新与防范风险之间的关系,不能过度强调金融的杠杆效应[10]。因为过度强调银行的杠杆作用会导致银行在经营中以较少的资本撬动更大的资本,削弱了对银行及其股东的利益约束,导致了其盲目求大,经营中在盈利与风险的平衡上更倾向于前者,从而加大了银行体系的整体风险。

(三)《巴塞尔协议Ⅲ》有利于改进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方法

目前,我国银行业务经营中仍普遍存在“重业务发展,轻风险管理”的偏颇认识。《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刘明康主席在银监会党委中心组学习会议上讲话的通知》所附刘明康主席的讲话稿中提及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做的工作,强调建立与新监管标准相适应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中国银行在全面风险管理方面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是对现有的风险管理框架进行完善,从而达到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实现对银行风险的有效预警和管理。

参考文献:

[1]韩雪萌.巴塞尔新协议对国内银行短期影响有限,银监会将适时出台新的监管框架[N].金融时报,2010-09-20.

[2]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 Failed Bank

List [EB/OL].[2010-10-22],.

[3]夏斌.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及其完善[J].中国金融,2010(22).

[4]中国人民银行.央行行长及监管当局负责人会议宣布提高银行业最低资本要求[J/OL].[2010-09-12],.

[5]Mr Jaime Caruana. Basel III: towards a safer financial system,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EB/OL]. [2010-09-

15],

[8]巴曙松.中国银行业市场约束状况研究――基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第三支柱视角 [J].财经研究,2010(12).

[9]马草原.公众“规模偏好”与银行市场约束异化[J].财贸经济,2010(2).

巴塞尔协议2篇4

【关键词】新巴塞尔协议 银行 混合行业 经营 影响

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业发展国际化的快速发展,银行混业经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政策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新巴塞尔协议对于我国银行混业经营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银行监督和检查中的作用尤为突出。

一、新巴塞尔协议和银行混业经营

经济全球化要求下的金融全球化在世界广泛传播,因此,新兴产业在金融合作中不断发展和进步,在这些产业发展中需要与之发展相适应的制度约束和政策管理,因此,新的协议就会随之而生。银行混业经营和新巴塞尔协议就是这一事实的体现。

(一)新巴塞尔协议的含义与特征

新巴塞尔协议(New Basel Accord),是新巴塞尔资本协定的简称,是由国际清算银行下的巴塞尔银行监理委员会促成的,内容针对1988年的旧巴塞尔资本协定做了大幅修改,以期标准化国际上的风险控管制度,提升国际金融服务的风险控管能力,主要包括三大支柱,即最低资本要求,对资本充足比率提出最低要求;监察审理程序,和市场制约机能。

新巴塞尔协议突破了传统银行业限制,又涵盖了证券化资产和银行持有证券的资本要求,推广了经典的最低资本比例的适用范围;新巴塞尔协议的规则更加灵活、更加动态化,允许银行实行内部评级方法,使新的监管规则有一定的灵活性,鼓励银行在具备充分数据的条件下,采用高级的内部评级方法;新巴塞尔协议重视定性和定量的结合,定量的方面更加精细化,将定量和定性方面进行结合,采用多变量计算,将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引入到风险测量之中,更加符合实际,促进了银行混业经营和资产证券化等新型业务的发展,使银行朝向多服务、精确化发展。

(二)混业经营的含义及其作用

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金融自由化的高速发展,金融服务的项目相互交融,产生了很多新型服务,在这些服务中混业经营则占据着关键性的优势,并且逐步在全球内产生了剧烈的影响,所谓混业经营主要是指商业银行业务(吸收存款合法放贷款)与投资银行业务(发行,包销,销售和兑换公司证券、自营或经纪证券、交易和企业重组等)的结合即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信托业之间业务的交叉和融合。

混业经营对于发展商业性银行具有重大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混业经营有利于降低银行的风险。混业经营可以协调银行中的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利益关系和收支关系。具体地说,在某一个商业性银行中若有某个部门亏损后,可以用其他部门的收入补偿这一部门的损失。第二,混业经营可以增强银行的竞争力。银行可以在市场调节中不断地转变自身的发展方式,调整自身的发展模式,完全迎合市场的需求,这样可以增加银行的自主经营和自主管理。同时,还可以为顾客提供更加全面和周到的服务,为客户的储蓄、理财和生活等方面提供便捷服务,从而也可以通过这种调整推出一些优惠服务,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时,塑造企业文化,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第三,混业经营可以建立良好的客户管理网络,规范客户的使用细则,促使消费者健康消费,从而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的风险。

二、新巴塞尔协议对银行混业经营的影响

混业经营在推动银行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提高了金融体系风险,加大了银行业的监管难度,削弱了银行业监管的力度。但是新巴塞尔协议对于加强银行业的监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新巴塞尔协议使银行混业经营处于较为公开的经营环境中,降低了监管难度

新巴塞尔协议可以采用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市场风险模型法和操作风险高级度量法等方法对银行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风险和利率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这些分析需要很多充分的证据进行论证,并且需要向有关部门进行公开。这些举动都就大大降低了银行业监管的难度,同时也使投资者对于行业中的行情具有一定的了解,加入监管队伍中去。

(二)新巴塞尔协议促进我国金融业不断与国际趋于一致

金融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金融行业的发展直接制约着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和法律建设,尤其是在金融立法方面的成效越来越显著。在我国,新巴塞尔协议对金融业的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在于风险问题、风险权重问题、监管对象的单一性问题等等。但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需要建立健全我国的金融监督和管理制度,同时还要健全法律制度、加大执法体系的建设,不断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不断促使我国的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向国际水平发展,与国际中的发达国家一致。从而促进我国的金融行业的发展。

(三)利用新巴塞尔协议,发展我国的银行混业经营发展模式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巴塞尔协议对我国银行混业经营是具有重要作用的,但是需要我国的相关部门能够逐步建立其与之相适应的发展制度和实施措施,最为关键的还是监管部门的权力问题。新巴塞尔协议本身就是一个国际上约定的具有法律效率的文件,这对于我国进行银行业监管具有指导作用。因此,我国法律部门应该根据相关的精神制定出与我国相适应的法律制度和行业规范。在新巴塞尔协议中就明确指出,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是对各国银行业监管当局的具体要求,允许银行实行内部评级方法,鼓励银行运用内部模型来全面衡量风险。这对于监管当局来说就扩大了自,同时降低了利率风险的管理难度,体现出了监管机构的责任和风险。这就要求监管机构要加大对于信用风险的控制和防范,不断创新出新的解决方案和革新解决方法。

总之,通过新巴塞尔协议作为国际上较为权威的银行监管方面的指导性文件,对于提高我国银行控制各种风险具有重要作用,也是这一协议的核心内容。将这一协议作为我国的经济和金融发展的重要指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还是促进我国不断与世界金融和银行业接轨的重要指南。

参考文献

[1]彭建刚,申俊华.谈新巴赛尔资本协议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在我国的运用[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3(12):29-31.

[2]詹雪竹.新巴赛尔协议下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点及风险管理工具[J].辽宁经济,2007(11):47.

[3]刘世平,申爱华,田凤.基于新巴赛尔协议的内部评级体系建设[J].金融电子化,2006(12):97-100.

[4]吕思颖.现代信贷风险度量模型的比较及实用性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30(5):177-180.

[5]彭莉戈.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下的操作风险管理[J].商业时代,2006,(24):89.

[6]戴勤勤,郑建国.后金融危机时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混合模型[J].技术经济,2011,30(10):91-94.

巴塞尔协议2篇5

关键词:次贷危机;商业银行;巴塞尔协议Ⅲ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l(2012)03—0051—05

一、次贷危机推进巴塞尔协议的改革

2007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经历了由利率风险引起信贷危机最后转化为流动性危机的过程,并蔓延至全球,成为自1929--1933年经济危机以来影响最广、损失最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至今全球经济仍未从衰退中脱身。

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因无法满足抵押贷款回购要求,从而申请破产保护,由此拉开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序幕,随后经历了三个阶段逐渐演化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第一阶段,利率风险引起信贷危机。随着2005年以来美国连续17次加息,导致次级贷款借款者还款压力加大,断供现象严重,次级贷款公司坏账上升,市场上投资者对次级贷款抵押债券回购需求加大,次贷危机由此爆发,美国有30多家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出现停业,至2008年9月美国政府出手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公司,道琼斯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接连大幅下挫。第二阶段,市场流动性蒸发,信贷危机转化为流动性危机,以雷曼兄弟倒闭为标志,短短几个月AIG被迫国有化,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中三家倒闭或被收购,全球金融机构大范围损失现象显现。第三阶段,随着欧债危机的爆发,危机通过多渠道影响实体经济,成为全球金融危机,实体经济遭受严重冲击,全球经济进入严重衰退。

(一)商业银行在次贷危机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一,银行放宽信贷标准,大量向信用级别低且无固定收入来源的人员发放次级贷款,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直接带来了潜在的信贷风险,2000--2006年,美国现房销售价格上涨了80%。

第二,大量发行抵押贷款证券给放款机构形成风险转移的幻觉,进一步促使了次级贷款的发放。流动性过剩催生的对高收益债券的旺盛需求,推动了次级债券市场快速发展,风险随着次级贷款证券化的债券卖给全世界投资者,从而将金融风险扩散到全球。信息披露不完善导致投资者不了解次贷债券隐含的风险。

第三,为了提高证券化产品的吸引力,银行通过互相提供信用违约互换(CDS)外部信用以提高证券化产品的吸引力,这种担保导致已转移的信用风险回归。CDS增加了债券市场的流动性,进一步促进了次贷二级市场的发展,但是如果CDS交易对方无法赔付,市场机会发生危机。

第四,金融机构大量介入二级市场,高杠杆率导致金融风险积聚。为了从日益繁荣的直接融资市场中分取利益,大投资银行、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建立结构投资机构(sⅣ)发行短期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去投资次贷债券,从中赚取差价。但短贷长投蕴含了不少流动性风险,2007年8月份出现流动性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SIV机构出现融资困难,同时由于所持有的资产价格下跌使得表外实体损失惨重,面临破产清算的危险。这些表外实体虽然都是单独法律实体,商业银行没有法定义务承担表外实体的投资损失,但为降低表外实体破产给银行集团带来的声誉风险,银行被迫将这些表外风险暴露重新收回表内。此类表外业务具有高度的杠杆性,一方面表内资产迅速膨胀和集中度风险上升要求银行增持资本,另一方面巨额的投资损失侵蚀了银行的资本基础,导致资本充足率骤然下降,金融机构必须收缩信贷资金以控制资本对冲率,从而在流动性短缺后不可避免出现了信贷收缩,从而导致实体经济的萎缩。

(二)次贷危机后巴塞尔协议的改进

次贷危机爆发于《巴塞尔协议Ⅱ》(统称新资本协议)全球正式实施之前,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此次危机是资产证券化泛滥的结果,此次危机可以看作是1988年旧资本协议缺陷的一次集中爆发,旧资本协议中表外资产不在资本的监管范畴,因此导致银行监管资本套利,近年来全球资产证券化现象严重。虽然新资本协议中要求将表外资产纳入资本监管体系,只是由于未正式实施,各国执行力度差异较大,但此次危机也暴露了新资本协议中顺周期性、资产证券化框架细化不够、交易账户和交易对手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被长期轻视、金融机构长期高杠杆运作、信息披露要求不完善的缺陷。

为应对次贷危机暴露出的问题,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及金融学界都纷纷对巴塞尔协议Ⅱ提出改进意见。2009年7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下简称巴塞尔委员会)了《增强银行体系稳健性》(征求意见稿),2009年12月,巴塞尔委员会再次提出了《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检测的国际框架》(征求意见稿),2010年9月12日,巴塞尔委员会(BCBS)召开27个国家央行行长及银行监管当局负责人会议(GHOS),通过了加强银行业资本要求和流动性监管标准的改革法案——“巴塞尔协议Ⅲ”(BaselⅢ),并在11月韩国首尔峰会上通过,12月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巴塞尔协议Ⅲ的相关文件。

这是次贷危机后全球银行业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做出的大规模监管改革,是将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效率为先”的经营思路向“以安全为先”经营思路的转变,必将对全球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产生重大影响。

二、《巴塞尔协议Ⅲ》的主要内容

《巴塞尔协议Ⅲ》(下简称“巴塞尔Ⅲ”)是在原有新资本协议基础上改革资本监管规则、建立全球统一的流动性监管标准,并增加杠杆率作为资本充足率的补充,总体目标是改善银行体系应对由各种金融和经济压力导致的冲击的能力,确保银行体系稳健性基础上保障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具体内容如下:

(一)资本监管思路的改变

《巴塞尔协议Ⅱ》是在原有资本协议基础上扩充了风险计量的范围,引出了“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主要侧重于风险资产计量即分母的测算,但是2007年以来的金融危机暴露了以风险识别为基础的银行管理与监管中存在的巨大漏洞,因此巴塞尔协议Ⅲ在丰富了风险资产计量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分子即资本的计量,诸多条款都与资本的界定、资本的提高有关。

1 扩大风险资产覆盖范围

(1)提高对交易账户及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的资本要求

在旧框架下银行通过将大量风险资产转移至表外实现监管资本套利,未及时对银行表外风险和衍生交易带来的风险进行关注是导致本次危机的关键因素,因此扩大风险资产的覆盖范围是本次危机的重要教训之一。

新规则要求将表外资产及资产证券化产品按照一定折算系数转换为信贷资产,并引入了基于12个月严重金融危机条件下压力风险价值的资本要求。对于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之间再次证券化风险,不再使用由于银行担保而得到的外部评级,将证券化情形下短期合格流动性便利使用的信用转化系数从20%提高到50%。

“巴塞尔Ⅲ”还针对危机中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暴露的问题进行修改,提高了第二支柱监管当局监督检查的标准,对证券化风险、表外交易风险、集中度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声誉风险提出了更加具体的管理要求;具体化了第三支柱的披露要求,如资产证券化风险、与表外特殊机构(SPV)利益关系、再次证券化风险等。第一支柱和第三支柱要求从2010年底开始实施,第二支柱的风险管理标准立即生效。

(2)强化交易对手风险的资本要求

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主要来源于衍生品交易、证券融资和回购活动,交易对手风险也是本次金融危机中暴露出的一个重要风险。

新协议要求各金融机构测算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带来的资本需求,同时需定期测算交易对手信用水平下降带来的公允损失(信用估值调整EVA风险),巴塞尔委员会认为EVA风险是比违约损失更大的损失来源;同时要求银行对外部评级的资产证券化风险进行内部评估,消除与风险缓释相关的某些“悬崖效应”。

因为金融机构风险暴露的相关性比非金融行业更高,为解决金融机构因相互关联性产生的系统性风险,“巴塞尔Ⅲ”提高了对金融机构风险暴露的风险权重;同时巴塞尔委员会将联合支付和清算体系委员会(CPSS)建立中央交易对手和交易所,对达到严格标准的中央交易对手的抵押品和市风险可使用0%的风险权重。这将推动对市场风险和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管理实施综合管理,解决市场波动性扩大的压力时期资本要求过低的担心,有助于金融体系之间的系统性风险。

2 进一步统一监管资本定义,提高资本质量

危机表明相同资本充足率情况下,资本结构的不同可用于直接冲减损失的能力差异较大,同时由于各国资本定义不一致,并缺乏透明度,从而导致市场较难对不同银行进行充分评估和比较。为更好反应各银行资本的清偿能力。“巴塞尔Ⅲ”对资本定义进一步细化,具体如下:

(1)资本分类

“巴塞尔协议Ⅱ”将资本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同时还有三级资本可用于吸收市场风险损失,“巴塞尔协议Ⅲ”重新将资本分为一级核心资本、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取消三级资本,所有亏损只能从一级核心资本扣除。

在资本监管中包括一级核心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总资本充足率及核心资本占一级资本的比重等指标。

(2)资本定义

一级资本包括普通股权益和其他持续经营条件下的资本,一级核心资本必须是普通股和留存收益,其他一级资本必须是次级的、对非累积的收益具有充分灵活性、没有到期日或没有赎回激励安排。

一级核心资本必须扣除商誉、本行股票、净递延所得税资产、对未纳入并表范围金融机构的股本投资、表现项目现金流套期储备的损益、贷款损失准备金缺口、银行本身信用风险变化导致的负债公允价值的损益等。

二级资本主要是可用于清算的资本,权益顺序在存款和一般债务之后,原始期限高于5年,无赎回激励安排,在到期日5年前按照线性摊销入监管资本。

最后,为强化市场约束,提高资本的透明度,银行必须披露所有监管要素,并与会计报表项目有对应关系。

3 提高对资本的要求

(1)更严格的资本要求

根据“巴塞尔协议Ⅲ”要求,作为核心的一级资本(普通股和利润留存)充足率的最低要求从原来的2%提高到4.5%;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由原来的4%提高到6%;包含二级资本在内的总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

自2011年开始实施,到2015年前必须达标,其中2013年前,商业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低于3.5%;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5%,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

(2)设定资本留存缓冲比例

在吸取次贷危机教训基础上,为有效防范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爆发,保证商业银行持有缓冲资本在经济危机时期可有效承担重大项目损失,巴塞尔委员会设置了2.5%的资本留存缓冲,且在一级核心资本中体现。

如果商业银行资本留存缓冲达不到要求比例,监管机构将限制银行拍卖、回购股份和分发红利等。这项规定将于2016年起实施,逐年增加留存0.625%,至2019年完全达标,即至2019年一级核心资本最低比率应达到7%。

(3)建立逆周期监管缓冲资本要求

经济繁荣时期,资产不良率较低,风险资产可能出现低估,且银行经营具有较明显的顺周期行为,即经济繁荣时期贷款增加较快,而公允计价和贷款持有到期的会计标准,都将放大顺周期效应,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放大经济周期的波动和加大金融系统的不稳定,因此巴塞尔委员会建立了逆周期缓冲资本的概念。

逆周期缓冲资本是指银行监管当局可以根据对经济周期的判断,在经济上升期增加对银行的资本要求,增加超额资本,用于弥补经济衰退时期的损失,规模为风险资本的0%--5%,各国根据实际经济情况中确定的,也需在核心一级资本中体现。

(4)对系统重要大型银行建立附加性资本要求

为应对本轮金融危机出现的“大而不倒”机构的道德风险,巴塞尔委员会对系统性重要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该类银行增加1%的附加性资本。同时巴塞尔委员会正在进行一项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综合方案,可能包括资本附加费、或有资本、保释债等。银行资本充足但流动性紧张,因为这些银行未进行审慎的流动性管理。危机前,资本市场活跃,资金充裕且价格较低,但危机发生后,市场流动性迅速蒸发。本次危机反应了流动性对银行提醒的重要性,建立流动性监管与资本监管同样重要,因此“巴塞尔Ⅲ”力求建立一个全球统一的流动性监管标准,设定了两个监管指标——流动性覆盖率指标(LCR)和净稳定资金比率指标(NSFR)。

流动性覆盖率(LCR)主要确保金融机构优质流动性资产满足短期流动性需求(30天)的能力,该比率有助于商业银行拥有充足的高质量流动性资产,提高抵御短期流动性中断的弹性,根据巴塞尔Ⅲ协议规定,流动性覆盖率不得低于100%。即:

流动性覆盖率=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未来30日的资金净流出量≥100%未来30日的资金净流出量。

净稳定资金比率(NSFR)主要用来确保银行在较长期限内可使用的稳定资金满足其表内外资金需求的能力,促使银行做好资金摆布提高其在中长期的流动性。此指标是指银行1年内可用的稳定资金与所需的稳定资金之比,根据巴塞尔Ⅲ协议规定,此比率必须大于100%。即

净稳定资金比率=1年内可用的稳定资金/1年内业务所需的稳定资金≥100%

(三)在风险资本框架之外,引入了杠杆率监管指标

高杠杆是金融行业经营的本质特点,也是商业银行风险的巨大来源。本轮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前期表内外资产高杠杆积累,增加了金融体系的脆弱。危机后商业银行被迫去杠杆化,进一步加大了资产价格下滑的压力,加剧了损失,对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为了减少不稳定的去杠杆带来的风险,“巴塞尔Ⅲ”规定了3%的权益资产比重以及100%的流动杠杆比率,以控制银行的资产规模。

由于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业务品种的差异,杠杆率指标与资本充足率监管指标之间可能会有冲突。巴塞尔委员会要求各国监管机构从2011年起开始对杠杆率指标进行监控,2013年为正式实施期,2015年开始进行信息披露。

三、“巴塞尔Ⅲ”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巴塞尔协议作为全球银行统一监管框架,其在资本金上的修改、引入流动性管理指标、杠杆监管率指标,都将加大对全球银行业的约束,带来银行经营模式、盈利结构的转变,进而对各国经济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 引领银行业稳健发展

“巴塞尔Ⅲ”资本金质量数量的提高、覆盖范围的扩大都将扩大商业银行的赔付能力,约束银行的放款冲动,转变粗放型增长模式。流动性指标致力于提高各商业银行在日常备付及危机出现时期满足中长期流动性的需要,避免市场恐慌导致流动性迅速蒸发,导致危机进一步恶化;杠杆率指标的引入主要用于避免银行高杠杆的过渡积累给经济和金融体系带来不稳定因素。

总体而言,“巴塞尔Ⅲ”是对巴塞尔协议的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必将引导银行业稳健发展。

2 加剧银行业补充资本的需求

银行是资本密集型的行业,资本金的微小变化都将对银行资金变动影响巨大,新协议一级核心资本提高至7%,是原有标准的3倍,且由于资本覆盖范围的扩大,所需资本金也随着增加,根据瑞银集团2010年6月的测算,实施新协议后该行的风险加权资产将增加近2000亿瑞士法郎,相当于直接翻倍。由此银行面临补充资本的需求,各国影响程度不同:

(1)亚洲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较高,次贷危机对亚洲银行的影响较小,新协议的出台并不会带来其短期资本补充需求;

(2)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商业银行在次贷危机时受伤较深,但由于政府大量注资,相对资本金较为充裕;

(3)而除英国以外的欧洲银行将深受影响,一是危机对其影响也较大,另外危机后各国政府未对本国银行注资。特别是德国中小银行比重较高,目前有60%以上的银行是总资产未达到3亿欧元的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本就不高,影响较大。一些欧洲大型银行如德意志银行、奥地利第一储蓄银行、爱尔兰银行和爱尔兰联合银行业直接面临资本充足率不足的困境,据估计,未来几年欧洲24家大银行将需要每年融资2400亿欧元。

3 促使银行业经营转型

由于新协议导致商业银行迫切的融资问题,未来几年商业银行将通过不同渠道进行增资,但若需保持资本的持续增长,内源式增资仍是首选,在一段时间内银行的股息派送或许会降低。但是银行在股东的持续盈利压力下,会通过委托贷款、信托业务等方式谋求中间业务收入,即增加利润情况下资本不增,将导致银行致力于提升高附加值中间业务收入。

4 影响经济增长进程

可以看到,为提升银行应对经济动荡时的缓冲能力,一级核心资本提升至7%,是前期标准的3倍以上,资本金的提高将约束商业银行信贷的投放,据巴塞尔清算银行统计,银行业资本充足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将导致该国GDP增速比基准水平下降0.32%,滞后影响期为4年半;流动性监管方面,流动性指标的实施会导致GDP增速比基准水平低0.08%。因此新协议规定了8年的过渡期,否则欧美等国经济复苏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结论

鉴于巴塞尔新协议实施后将对各商业银行和各国经济的重大影响,各商业银行需在战略上高度重视,具体应对策略建议如下:

(一)加强对“巴塞尔Ⅲ”的研究,建立新的资本管理体系

各国商业银行应抓住“巴塞尔Ⅲ”实施前的过渡阶段,成立专项小组研究本国“巴塞尔Ⅲ”的落地实施方案,重新调整本行战略发展目标,制定新的资本管理规划,提交本行风险委员会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审批。同时全行上下应高度重视,通过绩效考核方案积极传导新的资本配置模式以及战略发展方向的调整,并组织专项技术小组,重新开发新的资本监管系统。

(二)多渠道补充资本

从现有情况来看,欧美等商业银行都与最低资本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各商业银行应通过增发股票、定向增发、可转换债券、混合资本债券、发行次级债券等多种方式积极从证券市场融资补充资本,特别是通过增发股票增加一级核心资本。

但融资成本不可避免将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因此各商业银行还应加大内源资本的增长,这也是商业银行资本保持长期稳定增长的重要途径,因此应尽量减少以分红,转而采取配股的方式分配利润。

(三)提高资本使用效率,积极发展资本节约型业务

在未来强资本约束下,各商业银行应积极调整收入结构、业务结构、客户结构,将资本向资本占用少的中间业务、中小企业贷款、消费贷款等业务倾斜;做好现有贷款行业及客户结构的调整;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创新,特别是通过委托贷款、信托理财等诸多不需要占用银行资本的业务来满足企业贷款的需求。

巴塞尔协议2篇6

关键词:国际银行监管;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风险管理

一、国际银行业统一监管体系建立的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频发的金融危机,暴露出国际金融体系及其监管系统存在诸多不协调处。这些不协调之处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1 监管主体与监管对象的不协调。银行已充分国际化,但大部分的监管活动仍集中在国家主权范围,监管主体的权利局限于一国境内,而监管的客体的业务却早已跨越国境,银行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与发展业务。这种不对称的监管体系导致的结果是监管效率的低下及出现监管盲区,为次贷危机的发生与国际传导创造了条件。

2 国际监管合作困境。各国监管主体为各国金融管理当局,在制定本国金融监管政策时,必然从本国利益角度出发,参与国际监管合作。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纳什均衡对松散组织下各国参与积极性进行分析:

在集体理性中,无论是A国还是B国,从个体理性角度出发,纳什均衡为(W,w),也就是如果在国际监管合作中,如无明确时间表敦促参与国实施相关政策,参与国都会采取观望态度拖延实施或者不完全实施相关合作监管政策。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由于国际统一监管体系的缺位,各国监管政策存在差异,而跨国银行往往倾向于选择监管较松的国际和地区拓展业务,而金融业在主要西方国家的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使政府为了本国利益在过去三十年内争相放松监管。即使在达成监管合作协议后,仍有国家试图拖延相关政策的实施以为本国金融业谋求额外的利益。《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本在2004年颁布并要求十国集团于2006年实施,但新协议在美国却获准推迟执行,导致欧盟银行强烈不满,认为美国获得额外的准备时间不利于公平竞争,有损于银行业监管的国际合作。而事实证明美国此举对欧盟的影响远远不止恶化了银行业的竞争环境。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国际银行业监管体系的建设

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金融创新业务层出不穷,金融机构国际化日趋深化,导致金融体系风险加大,出现了德国herstatt银行等一系列银行倒闭事件,导致严重的银行危机。为营造新的银行业经营环境,控制银行业国际化下导致的新风险,制定统一国际银行监管原则,1975年2月,比利时、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日本、卢森堡、意大利、荷兰、瑞士、瑞典和美国在瑞士的巴塞尔召开会议,会议决定,建立一个监管国际银行活动的协调委员会,这就是巴塞尔委员会。1975年9月,第一个巴塞尔协议出台。这个协议核心内容为:针对银行国际化后监管主体缺位的问题,规定任何银行其国外机构都不能逃避监管,母国与东道国应共同负其监管的责任。1983年,巴塞尔委员会对协议进行了修改,对母国与东道国的监管责任进一步明确,但该协议只是提出了监管原则和职责分配,仍未能提出具体可行的监管标准。

第一次提出使用资本监管方式进行银行风险控制是在1987年,1988年委员会公布了《巴塞尔资本协议》,此协议影响深远,改变了世界银行业监管格局。该协议至今已被100多个国家采纳,而8%的核心资本率已成为国际银行应遵循的通行标准。

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核心是最低资本要求,而进行资产证券化可通过“分母战略”使银行达到提高资本充足率的目的,促使资产证券化迅猛发展。为限制银行利用资产证券化进行资本套利,《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于2004年6月出台,新协议延续了旧协议三大支柱的结构,首次将资产证券化风险问题列入第一支柱,在风险计量方面倡导内部评级法,强化信息披露,使国际银行业监管走向完善。

三、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特点

2006年6月,国际清算银行正式公布《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稿完全版》(以下简称新协议)。

1 新协议第一次提出“资产证券化框架”,确定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所需资本时,必须以经济内涵为依据,而不能只看法律形式。这项规定适应了资产证券化形式多样、层出不穷的发展趋势,同时又赋予了监管当局相当大的灵活性。新协议在国际范围内具有较好的操作性,如能在国际范围内广泛使用,将有利于形成相对公平的竞争与发展环境。除了信用风险的计量外,从操作风险、市场纪律、监督检查和信息披露方面,也做出了改善。

巴塞尔协议2篇7

1、巴塞尔委员会属于国际清算银行。

2、巴塞尔委员会是1974年由十国集团中央银行行长倡议建立的,其成员包括十国集团中央银行和银行监管部门的代表。自成立以来,巴塞尔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银行监管规定,如1983年的银行国外机构的监管原则(又称巴塞尔协定,Basel Concordat)和1988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Basel Accord)。这些规定不具法律约束力,但十国集团监管部门一致同意在规定时间内在十国集团实施。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鉴于其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许多非十国集团监管部门也自愿地遵守了巴塞尔协定和资本协议,特别是那些国际金融参与度高的国家。1997年,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问世是巴塞尔委员会历史上又一项重大事件。核心原则是由巴塞尔委员会与一些非十国集团国家联合起草,得到世界各国监管机构的普遍赞同,并已构成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银行监管国际标准。至此,虽然巴塞尔委员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银行监管国际组织,但事实上已成为银行监管国际标准的制定者。

(来源:文章屋网 )

巴塞尔协议2篇8

一、对巴塞尔协议历史的简单回顾——简述“巴塞尔协议Ⅰ、Ⅱ”

1988年7月,巴塞尔委员会根据多方面的意见,通过了《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协议》,即“巴塞尔协议Ⅰ”。其主要内容有:第一,资本的组成。确定了监管机构可以接受的主要资本形式,将银行资本划分为一级资本或核心资本,二级资本或附属资本, 并考虑到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暴露。第二,风险加权的计算。根据资产类别、性质以及债务主体的不同,将银行资产的风险划分为五个等级;协议主要关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资产及表外项目所固有的信用风险,之后又加入了市场风险。第三,资本与风险资产的目标标准比率。银行资本对风险加权资产的最低目标比率为8%,其中核心资本至少为4%。

2004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正式公布了《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最终稿,这也就是俗称的“巴塞尔协议II” 。其主要内容由三大支柱构成,分别是:第一支柱,最低资本要求。巴塞尔协议II规定资本由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构成。第二支柱,监督检查。巴塞尔协议Ⅱ将各国监管机构的监督检查作为确保其实施的重要保障,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监管的重点从原来的单一最低资本充足水平转向银行内部评估体系的建设状况。第三支柱,市场约束。巴塞尔协议Ⅱ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风险评估程序及资本充足率等重要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定性、定量的信息披露要求,提高了监管当局的监管有效性。

(一)巴塞尔协议III对银行资本进行了重新定义。一是银行的一级资本必须充分考虑在“持续经营资本”的基础上吸收亏损。二是二级资本在银行“破产清算资本”的基础上吸收损失。三是银行的三级资本被废除,以确保市场风险要求下的资本质量与信贷和操作风险要求下的资本质量看齐。

(二)提高普通股充足率和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包括普通股和其他满足一级资本定义的金融工具)最低要求。2013年1月1日 前, 普通股充足率和一级资本充足率最低要求分别从现行的2%和4%提高至3.5%和4.5%。2015年1月1日前,普通股充足率最低要求将提高到4 5%,一级资本充足率最低要求上调至6%。

(三)逆周期的资本缓冲。巴塞尔协议Ⅲ提出了逆周期资本缓冲工具,用以缓解顺周期效应对宏观经济造成的不良影响。各国可根据自身情况要求银行实施逆周期资本缓冲或增加其他能充分吸收损失的资本。

(四)引入了杠杆率作为资本充足率的补充方法。杠杆率指标与资本充足率的主要差别是:杠秆率是未经风险加权的指标,资本充足率可以通过人为操纵来达到监管要求,而杠杆率对风险不敏感,较难操纵。

(五)引入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融资比率(NSFR)衡量流动性风险。增加了流动性比率标准,加强流动性管理。

三、“巴塞尔协议Ⅲ”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银行业的影响

(一)对美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美国由于监管改革启动较早,银行已经增加了资本,因此相比其他国家拥有更多的缓冲资本;且巴塞尔协议Ⅲ的重要监管思想很大程度上源自美国政府的救市主张,所以美国对此已经比较熟悉,具备条件提前做好准备。美国绝大多数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已经达到或者超过了巴塞尔协议Ⅲ所规定的标准,总体来说,美国银行的整体融资压力不大。

(二)对欧洲商业银行的影响

欧洲银行相较于美国银行情况较为复杂,刚刚经历信任危机的欧洲银行显然面临更大的压力。为了达到最新标准很有可能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进行融资。摩根士丹利报告指出,德意志银行、爱尔兰联合银行、爱尔兰银行和奥地利第一储蓄银行都可能面对不能满足新要求的困难。

(三)对新兴国家商业银行的影响

首先来看一下南非地区。南非银行业协会认为,目前南非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平均可达15%,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2%,已经高于巴塞尔协议Ⅲ要求的标准,因此对南非地区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但南非银行的利润率不高,投资风险较大,仍面临较大变数。

四、“巴塞尔协议Ⅲ”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短期影响

与国外银行业相比,中国银行业执行新标准的处境相对宽松。从2004 年开始,中国银行业引入了巴塞尔协议框架并逐步进行了完善,建立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银行监管体系。监管部门所设定的“资本质量与资本数量并重”的资本监管原则和监管要求已经可以覆盖巴塞尔协议Ⅲ的要求,而且多数银行都已经满足了这些要求。数据显示,2010 年国内全部商业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已上升到11.1%。从短期来看,新协议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不大。

(二)逆周期影响

最大的影响主要体现为资本缓冲的要求。巴塞尔协议Ⅲ要求商业银行建立2.5%的资本留存缓冲和0-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而银监会对缓冲资本的要求初步拟定为0-4%,必要时可提至0-5%。以此推算,国内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可能达到13%,资本充足率将达到15%。尽管目前国有四大行资本充足率普遍在11%上下,但离13%、15%的要求尚远。另外,资本缓冲的要求将使未分配利润受挤压。如果按照巴塞尔协议Ⅲ的标准,那么上市银行将需要提取更多的一般风险准备,从而未分配利润将受到一定挤压,分红率有可能降低。这需要长期积累资金来满足缓冲资本的需求。

(三)长期影响

随着《巴塞尔协议III》的逐步实施,中国银行业的资本枷锁将越勒越紧。尤其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以银行贷款为主体的间接融资仍将在我国的融资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国民经济每年保持9%左右的增长速度依然会产生大量的信贷需求,而商业银行通过留存收益根本无法满足资本补充的需求,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融资将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艰巨任务。

五、结论

次贷危机让我们重新审视了高度交叉的金融机构和市场,不同金融机构之间以及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之间的关联度增加,会直接提高金融风险爆发和蔓延的概率。巴塞尔协议Ⅲ从资本、杠杆率、流动性等多方面提高了监管标准。面对严格的监管环境,银行必须主动转变旧有的发展方式才能适应新要求和新趋势。具体建议如下:

(一)为巴塞尔协议Ⅲ的全面实施打造良好基础

为了积极妥善地实施巴塞尔协议Ⅲ体系,现阶段必须努力推进巴塞尔协议Ⅱ在我国银行业的实施工作。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识别、计量、控制、缓释、监控和汇报流程,完善银行业对不同类别风险的管理和信息披露等工作,构建一个基本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二)稳妥推进银行产品创新,寻求符合新协议要求的利润增长点

与实体经济相联系的金融产品创新,既可降低银行的投机性风险,又可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尤其是要研究开发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融资产品,并将其作为提高银行收益的主要途径之一,才能防止投机性衍生产品扩张,最终建立起稳定的多元化赢利模式。

(三)贯彻宏观审慎监管,提高风险管理手段

巴塞尔协议Ⅲ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凭借“自上而下”的方法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我们要积极贯彻新资本框架中的宏观审慎监管模式,并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手段,确保我国银行业稳定运行,快速发展。

(四)充分利用好实施巴塞尔协议Ⅲ的过渡期

巴塞尔委员会规定从2013 年到2018 年为实施新协议的过渡期。因此,我国各商业银行监管机构和营业机构要合理利用好2013 年到2018 年这五年的过渡期,稳步统筹推进我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体系在监管手段、监管标准、风险计量等方面的工作,努力达到巴塞尔协议Ⅲ的相关要求。

上一篇:散文怎么写范文 下一篇:zigbee协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