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法守法用法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11-11 21:07:44

学法守法用法心得体会

学法守法用法心得体会篇1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适用于国家全体公民,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学宪法讲宪法个人心得体会,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2021最新学宪法讲宪法个人心得体会1俗话说的好,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法字,让我们的生活变的有井井有条。法律无处不在的。作为一个五年级小学生,我们应该学宪法,懂宪法,用宪法。这样才能给我们自身带来安全。

宪法是什么?根据我这五年级小学生来理解,应该是法律,法律是什么?法律是国家大法,法律是能给我们带来安全,且公平公正的一个东西吧。

或许现在的我们,根本用不到宪法这个东西,可是,学习了它,会让我们受益终生。

记得有一次,我在上学的路程中,看到了那样的一幕:

当时围观的人非常多,我好不容易挤进去,看见一位老奶奶趴在地上,旁边还有一辆“躺着”的自行车。左侧是一位正在打电话的约30岁的叔叔和一辆摩托车。根据这个情节来看,应该是那位叔叔撞了那位老奶奶。场面人声鼎沸,有的人说:“真可怜啊!”

“就是,这人怎么这样!”“哎,这社会的人啊!”

不一会,警察就来了,一位警察把那位老奶奶扶了起来,把老奶奶扶到车里坐着。同时也把那位叔叔“请”到了车上。我看着车逐渐走远了……有人说可能和平解决了;还有人说可能老奶奶碰瓷,死活要2000元;还有人说可能那位叔叔跑了……我在想,如果当时没有警察会怎么样,应该是场面很混乱吧。妈妈对我说:“是啊,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宪法,你可要好好学习,做个知宪法,懂宪法的孩子。”

通过这次事情,我明白了,是宪法这个东西,把我们的国家,生活一切都改变了;是这个毫不起眼的东西,让我们的国家变的富强,民主。让我们从小学宪法,懂宪法,为加强法治社会建设出一份力。

2021最新学宪法讲宪法个人心得体会2法,他是我们生活安全的保障;是悬崖边一声亲人的呼唤;是在茫茫大海中的指示灯。法,我们每个人都应了解。

在生活中,许多事情我们需要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但前提是我们必须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少年。遵纪守法听起来离我们很遥远。但仔细想一想,他就在我们身边。你是不是遵守学校纪律,你是不是热爱学习主动思考,你是否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你是不是诚实勇敢,从不撒谎。你有没有在公交车上主动为别人让座,有没有在家里主动为父母洗碗。如果有,你就是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少年,如果没有,就从现在起,从自己做起,加入这个队伍中去。当然不只是这些还要学法,守法、用法。

学法。通过学习法制知识,才能迈开人生的第一步。我们青少年只有学习了法制知识,才能分辨是非不做违法的事。我们要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明白法律的重要性。守法,法律是神圣的,只要我们守法就可以在法治的保护下自由飞翔。用法,法律法规无处不在。它向我们身边的骑士,时刻保护我们。我们应该运用学过的法律只是来保护自己。

有了法律,我们的秩序更加井然;有了法律,我们的生活更加自由;有了法律,我们攀登的脚步会更加坚实。同学们,让我们做一名学法、守法、用法的好少年。

2021最新学宪法讲宪法个人心得体会3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党执政兴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民和全社会宪法意识的提高,依法治国方略只有在良好的宪法意识环境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

而宪法也为我们中学生赋予了权力和义务,如第四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第十九条: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第二十四条: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所以,我们中学生要认真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保证宪法在社会的贯彻实施。因此,进一步加强宪法宣传教育,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宪法意识,努力创造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社会制度环境,意义重大。

我们应当确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勤奋学习的志向,积极进取,提高素质,全面发展,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准时到课堂上课,遵守课堂纪律;上课专心听讲,勇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认真做好预习、复习工作,独立思考,按时完成作业;遵守考试纪律,考试不作弊,不帮他人作弊。应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必须是讲文明的人。要尊老爱幼,团结友善,明礼诚信,平等待人,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设施,保护环境;对待荣誉地位有实事求是之心,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不把粗鲁当直爽,不把好斗当勇敢;善于用智慧化解矛盾,有容人、纳人的海量,不记旧仇,更不添新恨;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我们提倡学习宪法,走向文明,绝不是鼓励人们是非不分,事故圆滑,八面玲珑,而是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使思想认识达到一种新的境界、新的水平。

法制教育是加强公民法治意识必不可少的途径,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肩负着神圣的使命。现如今,我们的国家已经步入法治社会,目前已公布施行的法律近200部,基本上实现了事事有法可依。其中宪法是母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所有政党、团体、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之内活动,不得有超越宪法规定的特权。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祖国的安全、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保护宪法尊严,维护宪法权威是当代中学生的神圣职责。所以,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宪法,自觉遵守宪法,做高素质的公民,为建设法治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2021最新学宪法讲宪法个人心得体会4谷穗、齿轮、金色的五星,簇拥着国徽下法律的圣洁。法在我心中威严而又炙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很多地方要用到法律,法律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三国时刘备告勉自己儿子刘禅的一句话,这位古代政治家的至理名言虽然历经1700多年,但它的哲理光芒永存。是啊,“小恶不制,必然发展”,看看社会中那些犯罪分子哪个不是从“小恶”开始一步一步走向犯罪道路的呢?就如一只小白蚁在船板上咬一个小洞是很不起眼的,但如果任其发展起来,船就会沉没。我们少年预防犯罪要从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做起。

小时候,爸爸妈妈就在我心里播下了“法”的种子他们告诉我,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要闯红灯;和小朋友一起玩时,他们告诉我不能欺负小朋友,要和小朋友互相谦让,一起玩。及至上学以后学校的老师们和爸爸妈妈一样,也告诉我们应该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学校还请来了很多警察叔叔阿姨给我们讲违法乱纪的危害,用活生生的例子教育我们要遵纪守法。在他们的教育下,我知道了:做坏事不仅仅是要被警察抓起来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做了坏事会给别人也会给自己带来不方便,会影响别人的生活,也会改变自己的生活,让自己走向深渊。

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也在慢慢长大。在电视报道上,在报刊杂志上,甚至就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我看到了,也深深地意识到:遵纪守法应该从小做起,我们应该从小学会在法律的制约下生活。否则,很可能会触犯法律,而如果触犯了法律,最终后悔的会是自己!法律就是为了保障我们每个人正常自由地生活而制定的,如果我们从小不学会约束自己,争强好胜,就很容易会触犯法律了。到那时可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很可能会抱憾终身。从此,法在我心里扎根了。将来我们还要走上社会。那时法更重要。我们更应该时刻提醒自己遵纪守法,让法的警钟声时刻在我们耳边响起。

作为一个公民,我们要遵守我们国家制定的法律,老师告诉我们,我们国家的法律是越来越健全了,我们儿童有《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师有《教师法》,还有保护每个公民的各种法规,只有法制健全的国家,才是文明、发达的国家,因为有《未成年人保护法》,我们孩子的生活更加自由和快乐,我们要学习法律,好让自己的人生权利得到保护。

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法律和道德。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要懂法、知法、守法,还要爱护法,多看一些法律方面的书籍,为自己的人生道路撑上一把健康的绿伞。而道德又是一双手,推开封锁在心里的窗;道德是一扇窗,窗外是美好的天空;道德是一片天空,它孕育着无数纯洁的心灵。

我们不需要做这些大事,我们先要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拥挤的公车上,我们让一让座位;在红灯面前,我们停一停脚步;在道路两旁,我们弯腰捡起一片废纸;在家里,我们替父母分担一些烦恼。这都是遵守法律和道德的表现,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做到的话,那么,中国就会变的更美好。

我国有句古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规矩否则就什么也做不成。对国家,对社会来说这规矩就是法。作为国家公民和社会成员,人人都要遵守法律,维护法律。今天的青少年是明天的建设者。现在不仅要学好知识,练好身体,养成良好的习惯,也要树立法律意识和养成良好德道德修养。懂法、知法、守法,法律是我们健康成长的保护神,也是做为一个小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我们每个人都要认真学法,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孩子

法在心中,自然心安,法在心中,自然理得!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不仅要学法,懂法,更要善于运用法律。这,便是所谓的行动。应该学法、懂法、守法,以保护我们自己的权益,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只有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长大后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朋友,你我都处在花一样的年华,让我们在物质财富丰富的今天,用法律充实自己的思想!尔后,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携手齐呼:法在我心中!

2021最新学宪法讲宪法个人心得体会5宪法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也常提到它,可是,你知道宪法的详细概念吗?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

而我们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需要拥有的是宪法刚正不阿、不同流合污的品质精神,宪法精神主要包括:(I)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2)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的这三个方面的本质特征在现行宪法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法的影子,到处都要受到法的制约。联系我们在学校的生活,学校的校纪校规虽说不上法,但同学们能否严格遵守也体现了同学们是否具备法制意识。以小见大,只有时时处处都能严格要求自己,才能逐步增强自己的法制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一定要意识到健全的法制系统可以维护国家的稳定、保障社会的安宁、提高公民的生活质量;但如果有宪法不依或知法犯法则会破坏社会的和谐,最终害人害己。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学宪法、知宪法、守宪法、护宪法,用我们美好的心灵去净化身边的丑恶,用我们灵巧的双手共建人类的文明,共创和谐校园,弘扬宪法精神!

学法守法用法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留守儿童,行为失范,法律对策

一、留守儿童行为失范问题的法律对策

(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党和国家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预防和治理留守儿童行为失范问题,不仅关系到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幸福,更关系到我国的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进行普法宣传必须从儿童抓起,不断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才能不断提高我国国民法律素质。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预防治理留守儿童行为失范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全面有针对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对政府、家庭、学校、社会都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各地政府相关部门根据当地的具体实际情况,制定出台《关于切实加强留守儿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通过突出重点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使人们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未成年人保护行动”。 妇联等相关服务机构部门要深入到留守儿童家庭,送去法律的关怀和教育,开通留守儿童权益保护公益服务热线,帮助留守儿童家庭依法解决留守儿童法律问题。在学校方面大力开展“法律进课堂”活动,将法制宣传教育纳入课堂教学,编印《中小学法制课教材参考》,组织律师、司法干部深入学校开展送法活动。积极探索建立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法治实践与道德实践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大力开展有关儿童权益保护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留守儿童的法制意识、权益观念和自护能力,弥补家庭法制教育的缺失。

2、重点加强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

加强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就是要使留守儿童知法、懂法从而最终遵守良性的社会规范。

第一、建立以政府为领导的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网络。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根据青少年教育的特殊性,建立以教育部门、劳动部门、公安部门、司法部门、村民委员会和居委会参加的实施机构,加强同新闻出版社、广播电影电视、工商、民政、文化等单位密切联系配合,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板块网络,制定以“留守儿童”为重点的管理方案,责任到人;建立三方共同承担的管理模式。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青少年在一个比较纯洁的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下成长。

第二、发挥学校主体教育的作用,加强校内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的重点应在学校。学校的法制教育应从总体进行规划,首先,从小学做起,按照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行为能力、责任能力编辑一套分年级、有层次、系统化、阶梯式、相互衔接的能引起留守儿童学习兴趣的法制教材和课外读物,纳入教育大纲,确保法制教育课时,并进行阶段性考核。在材的基础上教育部门会同司法部门,制作与教材相匹配的“以案说法”之类的视频短片,以生动形象的画面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其次,组织教师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的法制素质,确保教育者先受到法制教育。配备受过正规培训、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法制课。班主任教师要在自己的岗位上主动与家长、村委会或居委会密切联系,建立联络制度,互通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

第三、各村委会或者居委会应设立留守儿童法制教育机构。该机构与家长、学校紧密合作,联合开设家长学校,可以以村委会或者居委员会为主,学校参与协助。组织在校的学生的家长进行法制教育和如何“做好一个好家长”的教育,提高家长们的法制意识、增强对自己子女教育责任感,增强配合学校教育的自觉,共同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使他们养成遵纪守法的良性社会规范。

(二)完善未成年人犯罪刑事立法

1、完善刑事实体法立法。

第一、缓刑制度的完善。在未成人犯罪案件中,对未成年人适用缓刑难以为被害人所接受,难以平息、化解社会矛盾,另一方面难以对未成年人起到在社会上矫治的作用,因此未成年人的缓刑制度应该重构。首先是可放宽缓刑的适用条件,适用的对象可以是被判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对于司法解释未成年人缓刑适用条件的基础上增设“家庭有监护条件或者社会帮教措施能够落实”的限制条件应当废止,对于刑法规定的从轻或减轻的情节应当通过司法解释分别具体化;其次对未成年人适用缓刑遵守的规定应作具有惩戒作用的义务规定,如责令参加公益劳动等。丰富缓刑机构的立法;规定设立专门的缓刑机构。充分发挥缓刑制度经济高效的优势。

第二、非刑罚方法的完善。本文主要研究留守儿童行为失范问题的法律对策,因此在完善刑罚方法主要针对的未成年人。从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看,可以适用于未成年人犯罪的非刑罚处罚措施还有以下几种:训诫、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建议予以行政处分。我国刑法这方面的规定在种类上过于单一且较为零散,从而难以在司法实践中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因此,为了更有利于末成年罪犯的矫正和身心健康成长。

我国现行刑法有必要建立专门适用于未成年罪犯的非刑罚方法。一方面是确定关于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处理方法的适用范围。非刑罚处理方法作为司法机关通过案件审理而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因故不予刑罚处罚而另行决定的一种处分措施。由于留守儿童行为失范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的发生,留守儿童的大多年龄结构还不满14周岁,如果不及时得到控制矫治,后果将很严重因此,对于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非刑罚处罚也可适用一部分。从我国留守儿童犯罪实际情况出发可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司法警告、善行保证、责令家长加强管教、管教协助、保护观察处分、社区公益劳动、强制医疗等惩罚措施。

2、完善刑事诉讼程序立法。

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诉讼程序的立法进行完善,这是由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刑事诉讼程序的特殊性。特别是留守儿童,在生理方面,生理变化明显,未成年人正值青春时期,身体发育快,智力增长迅速,精力旺盛;在心理上正处于由幼稚向成熟的过渡,有较强的模仿欲和好奇心,对事物反应敏感,自尊、好强,凡事要求独立,不依赖别人;在身体、智力方面正处于发展中。思想天真幼稚,是非辨别能力差,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缺乏自控能力,行为带有盲门性和突发性。

更重要的是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教育引导,行为得不到规范,失范行为得不到及时的纠正。正是基于未成年人的身心方面的特征,要求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诉讼程序应同成年人有所区别。一要更加突出教育改造的方针,寓教育、感化、挽救于各个诉讼阶段;二要更加注意维护与保障未成年人的各项诉讼权利,国家立法不仅要赋予未成年被告人更多的诉讼权利,而且还要有更多的保障措施;三要对证据的运用,有较高的证明要求,要求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四要设置特殊的审判组织和审判程序;五要在整个刑事诉讼的过程中和诉讼终结后,落实继续教育的措施,防止再犯罪。因此,专门规定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诉讼程序势在必行。

二、制定我国《家庭教育法》

(一)制定《家庭教育法》的意义。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的立法状况与我国义务教育体系不相适应,有关家庭教育的条款散见于各部法律之中,缺乏系统性,与我国社会立法和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相比,家庭教育的法制建设滞后。因此,通过制定家庭教育法来确认家庭教育的立法宗旨和法律地位,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确各部门机构的教育职能,对保障未成年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教育只有与家庭教育共同发展、相互配合,才能切实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群体恰恰缺少了这一环节。留守儿童的父母将子女委托给老人,而这些老人只是照顾留守儿童的吃、穿,对于其他的生活方面却很少照顾到。施行教育改革之后,教育方式趋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相互合作,增加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动的教学内容。显然留守儿童这方面的教育缺少了家长的参与、配合、互动,学校单方面的教育则显得力不从心,不能很好地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加上留守儿童正处于性格成长的关键年龄段,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一些学习成绩差的留守儿童感觉学习渐渐成为一种负担。最终导致散漫的学习态度,厌恶学习,成为教师“头疼”的学生。

在学习上的差距还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容易产生不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上面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缺失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使所有的儿童都能得到真正的家庭教育?从法律角度讲,我国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以来,有关家庭教育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法律依据,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对教育的注重力度不断加强,当前的教育制度不断的完善,使得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出现脱节。目前我国有关家庭教育的立法现状与我国不断发展的教育制度体系不相适应。家庭教育的相关法制建设明显滞后于国家教育和社会教育。因此,有必要通过制定《家庭教育法》来提高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法律地位。制定一部专门的家庭教育法势在必行。通过制定家庭教育法,首先要明确家庭教育的含义和内容,确立家庭教育法的立法宗旨和目的,并提高家庭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的地位,完善教育体系的同时,完善我国法制建设,最终为保障儿童权益提供更完善更明确的法律依据。

(二)《家庭教育法》的建构。综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 建立健全我国《家庭教育法》,并从以下几点进行框架建构:

1、《家庭教育法》总则。

第一、明确《家庭教育法》的含义。家庭教育法是一部以规范家庭教育为主要内容,同时明确相关法律责任的法律。

第二、《家庭教育法》的立法宗旨和立法目的。《家庭教育法》应旨在增强家庭团结,健全个人身心健康发展,营造幸福家庭,以建立和谐社会。个人作为组成国家和社会的基本元素,家庭作为组成国家和社会的基本单位。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家庭的幸福都关系到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家庭教育法》的立法目的,首先是要确立家庭教育在我国国民教育中的法律地位,其次是将家庭教育的内容给予明确的规定,并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最终是要通过立法将家庭教育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歩和国家的长久发展。

第三、家庭教育的内容。家庭教育应涉及以下范围:亲等教育、子女教育、婚姻教育、夫妻教育、两性教育、伦理教育、家庭财产、管理教育以及其他教育事项等。

2、《家庭教育法》分则。分则的主要内容是对家庭教育范围内的各个事项给予具体的法律规定。明确家庭成员的权利和义务、政府机构的责任、社会机构的作用以及学校与家庭的教育责任。《家庭教育法》中明确家庭成员的权利与义务,关键是增强父母对子女权利的认识。把儿童看作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是通过家庭教育来保护儿童的基点。只有在充分尊重儿童权利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才能使教育和保护有利于他们的发展。

政府机构责任主要在于,中央教育部应统筹管辖,各省、直辖市政府及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予以密切配合。政府机构必须给予足够的财政支持。各级地方政府在密切配合实施家庭教育计划的同时,针对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总结,不断完善家庭教育的内容,促进家庭教育法的顺利施行。我国妇女儿童联合会等各种社会机构,在不同程度上都与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明确各种社会机构的作用就是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这些关系,以促进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

在《家庭教育法》中明确学校的责任关系重大。如:最近发生的多件校园儿童受伤受害事件中,相关责任很难得到明确,以至于事件很难得到平息,同时由于没有理清相关责任的担负,也使得这些事件不断发生,呈现增长的态势。同时对于家庭教育的课程内容以及安排方式要注意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协商。这不仅仅是增加学校与家庭的互动,主要是为家长提供更好的教育方式,让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致,合力培养儿童的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希望国家和社会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特别是通过法律切实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完善整个儿童权益保护法律体系,切实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学法守法用法心得体会篇3

论文关键词 农村 留守中小学生 权益保障 司法保障

维护中小学生的合法权益,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既是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具体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随着中国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农村留守中小学生变成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其受侵害现象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复杂。加强农村留守中小学生合法权益的保障更显迫切。因此,研讨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合法权益保护,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一、农村留守中小学生权益受侵害的主要表现

(一)人身权利受侵害

1.来自家庭的侵害

在农村,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封建传统观念强,并不知晓自己的孩子是独立的法律关系主体,享有独立的人格权,而认为孩子是自己的,打骂与否是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有些父母对孩子任意打骂,将孩子打成轻伤、重伤甚至死亡并非少见。由于农村中重男轻女思想较为严重,女性中小学生遭受侵害的可能性更大。各种新闻报道层出不穷,备受关注。

2.来自学校的侵害

农村留守学生缺乏家庭关爱,本来情感就比较脆弱,加之判断力和辨认能力还不高,在学校对老师更是一种敬畏的心态。一方面部分老师思想素质低,法律意识不强,对学生进行体罚或者变相体罚,不仅严重伤害了这些学生的身心健康,尤其是他(她)们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压抑了他(她)们的聪明才智,影响其个性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学校中,女性学生受案件较多,严重侵犯了学生的人身权利。

3.来自社会的侵害

农村留守中小学生年龄小或者较小,生活在相对封闭、落后的的环境里,思想单纯,经验不足,缺乏见识,识别能力低,自控能力和对抗能力差,又缺少父母的关爱和保护,往往成为罪犯嫌疑人攻击的对象,尤其是农村留守女中小学生常常成为犯罪嫌疑人奸淫的对象。根据全国妇联的有关来信来访统计,在未成年人遭受害的案件中,农村留守女中小学生占了相当高的比例。

(二)受教育权受损害

享受九年义务教育是国家赋予中小学生的基本权利。一般情况下,6-18周岁的未成年人都应是在校学生,享有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尤其是在经济落后的偏远农村地区,小学没有毕业就帮工打厨,初中还没毕业就回乡务农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思想品德受毒害

1.不健康读物的影响。一方面中小学生猎奇心理很强,又缺乏必要的辨别和抵御诱惑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监管不力,不健康读物充斥着市场,不仅流量大,而且隐蔽性强,不易被查收。一旦在城市严打各种黄色出版物的情况下,大量的黄色书刊和音响资料等以低廉的价格大量涌入农村,传播到农村中小学生手中,而这些缺乏父母监管的学生往往无所顾忌地阅读或者观看,从而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

2.社会不正之风的腐蚀。由于社会管制不力,很多社会上的闲散人员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偷盗、抢劫、拉帮结派而误入歧途。留守中小学生,在既缺乏父母管教,又颇感孤独的情况下,往往经受不起社会不法分子的各种胁迫或者引诱,极易与上述人员同流合污,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加入到违法犯罪人员的行列,其思想受到严重毒害,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心灵人格权受伤害

相关媒体对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关注和报道增多,一方面有利于相关问题的解决;但另一方面,由于相关媒体在报道时不注重隐私的保护,侵犯其隐私权,如我们会在新闻媒介上发现违法犯罪中小学生的姓名,可以在电视上看到其人像,甚至一些地方让失足学生“以身说法”,还有的媒体为了提高关注度,而夸大事实,对留守中小学生的心灵造成很大伤害,同时,在社会中,也受到很多人的歧视和差别对待。

二、农村留守中小学生权益受侵害的主要原因

(一)家庭教育管理不当和监护的缺失

一是监护人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各方面素质较差,缺乏进行良好家庭教育的能力;二是其家庭教育的方法不当,缺乏耐心细致的教育,依赖或强调棍棒打骂,对孩子的合理要求和正当言行给予强制性限制,有的则正相反,对孩子太过放任,不加管教,从而使孩子们的心灵和个性遭到扭曲;三是有的家庭破裂,父母离异,使孩子们失去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甚至心灵受到严重创伤;四是由于父母或监护人常年在外,缺乏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不利于子女健康心理的养成。

(二)学校教育的缺失与偏差

一是某些学校和老师缺乏对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只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使学生缺乏全面的锻炼和发展;二是受封建传统思想的潜在影响。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并形成了所谓的“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子女被看成父母的私有财产,拥有绝对的处分权,在学校内部,

教师则获得了父母所“授予”的权利,于是拥有了教育、体罚学生的权力;三是部分教师素质差,教育方式落后,急于求成,易体罚学生;四是缺乏法律知识教育,老师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法律观念不强。

(三)农村留守中小学生自我保护能力不强

农村留守中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正处于心理、生理发育成长时期的青少年,无论是文化知识还是社会经验都有限,判断能力和辨认是非能力不强,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都不够。他们不知道自己享有的权利内容,也不知道当自己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应该如何维权。

(四)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一是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文艺作品过少,对不健康作品的发表、发行及阅读没有明显地做出限制。二是在农村地区对社会闲散人员的管制不严,使得他们过于放任,而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三是人员力量投入不够,缺乏专门的中小学生社会教育机构,对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教育基本上就依赖于学校教育。

(五)对农村留守中小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措施不力

1.法律法规规定不健全

我国在未成年人法律法规的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等基本法律中明确规定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同时还制定了保护未成年人的专门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这些法律起点高,保护全面。但是,这些保护青少年的专门法律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即原则性比较强,号召性的条文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混为一谈,使得法律条文过于笼统和抽象,缺乏具体的执行措施,缺少法律责任追究条款,可操作性低。

2.现有的司法保障措施不力

与行政权不同,司法权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权力。司法机关一般只有经过当事人的告诉才能启动司法程序。中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极不成熟。当他们权益受到侵害时,大多数学生并不知晓,即使知道也不知如何去寻求合法有效的保护措施。因此,未成年学生法律制度的建构要借助组织和他人的力量,比如监护制度等。我国这方面的制度建设已初具雏形,但存在许多不足。当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时,我们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责任追究机制,当未成年学生案件进入司法程序时,司法机关却没有合法有效的措施可以采用。

3.轻视政府维权途径

针对农村留守中小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在所有力量保护中,政府应作为中坚力量,起主导作用。然而在具体维权实务中,政府作用发挥的相对不够,没有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寻找深层次的原因。例如,学校周边的网吧增多,而中小学生的活动设施在农村基本没有,这是地方政府在规划、领导、监督工作上责任的缺失。政府工作不到位,往往会造成大范围的深远的影响。

三、保障农村留守中小学生权益的措施

(一)加强中小学生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制度建设

1.尽快出台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的实施细则

具体而言,应当尽快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细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实施细则,对如何维权作出更具体、更明确的规定,对法律如何干预和处罚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措施有可操作性。

2.加强保护农村留守中小学生合法权益的司法保障

司法作为保护权益的最终手段,在法治社会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司法保障软化不利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离开司法保障的保护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应不断加强保护青少年尤其是农村留守中小学生合法权益的司法力度,提高对农村留守中小学生司法干预的主动性。另外,在司法救济阶段,必须严格执法。

(二)鼓励和调动社会各种力量

在农村,能够有利维护农村留守中小学生合法权益的资源十分有限,所以鼓励和调动社会各种力量,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村委会、学校、法律援助中心、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以及社会志愿者的积极性都应该充分调动起来,结合自身的优势,加大对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维权工作的投入,肩负起关心未成年人的责任。目前我国大量高等院校都开设了法学专业,为我国提供了大量优秀的法学专业人才,他们与中小学生有着更多的共同语言,更能交流沟通。社会应该鼓励和调动大学生去农村志愿服务,引导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加大法制宣传教育

农村法治环境建设落后,仍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首先国家应将与未成年人有关的法律法规编入相应的规范教材,并配备一定的专职教师,从而将法制教育深入浅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重视日常维权意识的教育。其次,进一步拓展未成年人权益教育途径,做到内容全面,形式丰富。如模拟法庭、大型义务法律咨询、设立咨询室、开设热线电话等。再次,应建立心理诊所,加强对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健康心理。最后,开展“送法下乡”等形式的活动,加强农村对法律的重视,提高村民、未成年人自身权利意识,认识违法的严重性,从而降低犯罪的可能性。

(四)加强政府对相关工作的监督

学法守法用法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性格问题;环境因素

中图分类号:D66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6-0045-02

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调整和户籍制度的改革,使得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释放出来。他们为了谋求生计或者追求更好的生活,纷纷去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找就业机会,其间不乏已经结婚的人,甚至是夫妻双方。由于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客观存在,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不能在教育、养护等方面被城市妥善安置,所以只能留在农村。于是产生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作为未成年人中的一个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是当今社会一个特殊时期和特殊年龄的特殊群体。据媒体公开报道,截至2012年6月,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超过了5 800万人。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应有和及时的关注、照料、教育和监管以及亲情的关爱和呵护,加上农村教育水平落后,成长环境不健康等原因,他们的身心成长受到了很大影响,并且在学业、生活及性格培养等方面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问题关乎他们的心理发育和健康成长,关乎未来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更关乎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是我们在当前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由来

(一)农村留守儿童

近年来,日益凸显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各种声音在此聚焦碰撞。然而,因描述的角度不同,对于具体什么是农村留守儿童,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

笔者在总结他们观点的基础上结合本文的中心问题,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地打工,而被交由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1.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据媒体公开报道,截至2012年6月,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超过了5 800万人,占全部农村儿童总数的28.29%。据调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集中分布在四川、安徽、河南、湖南等中西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人口大省。随着农村经济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的调整,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被从土地的束缚中释放出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还会逐年增加。这也预示着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会出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2.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在家庭监护方面,留守儿童主要是单亲监护、隔代监护,甚至是亲戚、朋友代为监护。监护人受主客观因素限制,无法给予留守儿童应得的关心和爱护,存在监护不到位的现象。在学校教育方面,留守儿童所在的农村学校校舍简陋、师资不足,没有条件对留守儿童提供专门的心理辅导教育。在社区环境方面,经济文化事业落后、基层管理组织松散、干部队伍不稳定,也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3.留守的越轨问题已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监护缺失、教育不力和社区成长环境不健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留守儿童的辍学率比较高,进入社会的年龄大大提前。由于对社会认识不足,是非观念不强,他们的“越轨问题”越来越多的引起社会的关注。这主要表现为留守儿童在家学习或者在其所工作的城市,各种类型的违法犯罪比率要高于非留守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问题

(一)留守儿童性格问题的表现

1.独立性强,成熟程度超过生理年龄。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孤独无助,且有时在家还必须承担大量的家务活,所以他们的性格独立性比较强,做事情有自己的方式方法,较为固执。平时遇到困难自己应对,不愿意也不习惯依赖别人,甚至是监护人或者老师,往往超过其生理年龄所达到的成熟程度。

2.逆反性强,比同龄非留守儿童更为叛逆。农村留守儿童多内向、孤僻,常有自卑、偏激、悲观的性格特征,对外界的戒备比较严,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另外,他们对父母打工的行为不理解,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这种畸形心态如果得不到引导和纠正,在遇到刺激时都极易转化为暴力倾向。面对父母、监护人、老师、还有朋友的管教和批评,他们不能冷静思考,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3.自闭性强,与监护人的沟通存在障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致使一些留守儿童性格抑郁、内向。在同龄非留守儿童的刺激下,留守儿童的沟通能力下降,沟通的自卑心理加剧,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喜欢长时间自我封闭。再加上监护人平时需要忙于农活,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关注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渐渐地与留守儿童的思想差异大,沟通存在障碍。

4.物质性强,对待金钱的态度亟待纠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单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弱,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都比较贫乏。父母无法给予他们言语上的呵护,关心他们的方式就是给予一定量的零用钱。再加上他们被告知父母外出打工就是为了赚钱,形成了生活环境中物质的缺乏与手中可控制金钱过量的矛盾,使得他们从小就对物质财富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理解。

(二)影响留守儿童性格问题的环境因素

1.留守家庭教育的功能失效。家庭是儿童最先接触的社会环境的缩影,承担着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重要职责,对儿童的性格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扮演着教育孩子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重要角色,一个人的成长,尤其在儿童阶段,家庭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甚至朋友代为监护是儿童监护的普遍存在形式。留守儿童得不到正常的关爱和正确的引导,心理失衡、行为失范和安全失保,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严重影响了他们性格的健康成长。

2.农村学校教育的功能不足。农村学校是给留守儿童提供教育的重要场所,是提供教育并保障儿童受教育权利实现的重要主体,也是继家庭之后儿童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对儿童性格的成长至关重要。然而,从目前我国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小学的现状看,受多重因素制约,现阶段农村学校普遍存在教育滞后,存在教育内容不科学、管理制度不完善以及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不够等种种问题,导致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目的不明确,在学习上欠缺主动性和自觉性。这些问题的直接作用是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差,进而产生厌学情绪。间接导致他们对待学习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3.社会环境的引导作用减弱。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深刻地影响着他的成长,“孟母三迁”的典故足以说明这点。留守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尤其是社会公共场所,对他们性格形成的影响不容忽视。然而在留守儿童生长的农村地区,经济和文化建设比较落后,没有诸如少年宫之类的儿童健康成长所需的公共活动场所。另外,由于农村基层组织管理功能弱化,管理干部队伍不稳定,且人员素质偏低,难以胜任农村社区管理工作,更无法有针对性的解决留守儿童这一特殊问题,给留守儿童健康性格的养成带来了困难。

4.法规环境的保护作用缺失。由于对留守儿童提供保护的法律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导致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很难依据目前法律予以解决。同时,《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等对留守儿童的保护缺乏针对性、有力性和可操作性。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和缺乏可操作性,将直接影响对留守儿童全面、有效的保护,为他们性格问题的形成埋下了隐患。

三、解决留守儿童性格问题的对策

(一)法规政策方面

1.建立健全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为了保障农民工子女能够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立法部门应该废除教育法律规范中的歧视性条款,制定统一的、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允许进城务工人员把子女带在身边,并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权。这是当前阶段消除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之策,但是具体执行起来,需要的时间周期比较长。

2.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政府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间的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为进城务工的农民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为进城务工农民家庭营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和谐生活环境,使他们能够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

3.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务工人员“返巢”创业。留守儿童之所以规模巨大,且数量还在逐年上升,其根本原因就是城乡经济差距大。国家应该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工作上多做文章,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着力缩小城乡差距,从政策上予以倾斜,为入城务工人员回家乡工作或者创业创造机会。

(二)社会教育方面

1.加强社区功能建设,发挥社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和教育作用。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培养社区管理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意识,另外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设立儿童健康成长所需的公共文化场所,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教育和监护作用,为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完善学校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功能。在父母监护和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监护作用,对留守儿童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如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学生档案、增设相关的心理辅导方面的课程等。多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给他们更多的帮助和关爱,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疏导和教育,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学习和成长的环境。

3.改善家庭监护,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外出父母应经常以电话或书信方式与孩子保持联系和沟通,多给他们关爱和心理上的辅导,多关注他们心理的变化和需要。同时要经常与孩子的监护人和老师保持沟通和联系,了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尽可能地弥补父母对他们教育的空缺,使他们能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伟,王亚运,司振龙.我国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与探讨——以安徽省六安市双河镇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24(5):

85-86.

[2] 郭津,衣晶,朱宏斌.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探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1):363-366.

[3] 胡滨.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实证研究——以湖南省H乡为个案[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1):56-59.

[4] 黄新.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8,(34):286-287.

[5] 谢晓怡.直面农村留守儿童现状[J].农家参谋,2011,(2):46.

学法守法用法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 中小学生守则 思想政治教育 中小学生

作者简介:万云云,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中小学生守则》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培养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形成良好学习风尚,教育部曾分别于1955年、1963年颁发《小学生守则》及《中学生守则》。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又于1979年重新试行颁发,经过补充修改之后,于1981年9月1日正式颁布执行。此后,为使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校形成良好校风、学风、教风,教育部分别于1991年、1994年颁发《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为顺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教育部于2004年将《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合并为《中小学生守则》,并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进行了必要调整补充,时至今日,2004版《中小学生守则》已经沿用了10年时间。

显然,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们的社会又发生了深刻变化,基础教育改革也不断取得成效。光明日报评论指出,“过去,提起《中小学生守则》,不少人的感觉是有点儿虚――复杂、烦琐,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范围,《守则》成了记不清、背不牢、用不好的‘行为规范’。这一情况早就引起各界注意。”

二、新版《中小学生守则》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确定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情况,经教育者选择设计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分层次、有步骤地教育和引导给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中小学生守则》集中体现了对于中小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为中小学生,在确定具体教育内容时,应依据具体的原则。

(一)高度概括,方便记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中小学生守则》作为一个守则性质的东西,本身就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的严肃性,而它所要求的对象却是生动活泼、正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小学生。若要让这个守则在取得实效,那就需要守则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遵循高度概括、方便记忆和可操作性强的原则。

高度概括就是要求守则中所体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是现实生活当中诸多现象的浓缩,而且这些现象必须紧紧围绕着中小学生,以他们的生活为中心。方便记忆要求守则的内容不能过多,并且具有一定逻辑性,让学生看过一目了然,朗朗上口,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可以总结成三个词,即三爱、三讲、三护,扩展成九条,即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讲文明、讲诚信、讲法治,护安全、护健康、护家园,这就较好地做到了高度概括和便于记忆。从具体内容规定来说,由于中小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认识理解的水平有限,逻辑思维发展尚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守则中的每项内容应该是具体可操作的。

(二)以人为本,从中小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出发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角和中心始终在于学生。《中小学生守则》所体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必须以中小学生为本,从他们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出发。旧版的守则中总是以不准如何这样的命令式口吻居多,其在教育理念上还是把中小学生当做教学管理的对象,这既违背了教育真实的目的,又违背了孩子的天性。新版守则改变了句式表达上的不足,并且使用了中小学生听得懂做得到的语言,真正做到了从他们的立场出发。比如旧版守则中有见义勇为这一项规定,而中小学生本身自我保护的能力有待加强,当心智尚未成熟的他们遇到突发情况时,难以做到基本准确的判断,见义勇为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危险。鉴于此,新版守则不再提倡见义勇为,中小学生更应学会自我保护和见义智为。

(三)针对性强,符合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针对的是特定教育对象的社会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面对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针对他们的思想矛盾、心理冲突和情感困惑的实际,只有这样守则在实施的过程中才能效果突出,满足中小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内在需要。

三、 新版《中小学生守则》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解析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分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四大方面。面对中小学生这一特定教育对象,新版《中小学生守则》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实际有效性。

(一)以实际行动为基础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时期新阶段,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但爱国主义情感本身高度综合和抽象,培养一个人恰当理性的爱国情感需要循序渐进,经历一个升华的过程。中小学生的各种情感正随着个体成长而日趋丰富,但需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浅显到深刻、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 以往的守则中规定中小学生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虽然规定本身内容正确,但中小学生很难深刻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使三个热爱流于形式。在重新审视中小学生认知特点和情感实际的基础上,新版守则只保留最根本的爱祖国,并且对于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做出了明确细致的规定,比如在行为上要求尊敬国旗国徽,奏唱国歌肃立,升降国旗行礼,在认知上要求了解国情历史。这些具体规定在实施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中小学生做到这些也并不困难。从认识和尊敬国旗国徽这样的国家象征到了解自己祖国的国情历史,就可以为培养深厚的理性的爱国情感打下坚实基础。

(二)以善于学习和积极劳动为主的人生观教育

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以及掌握适当学习方法是中小学生在基础教育学习阶段最需要的。新版守则中关于爱学习的规定是勤思好学,乐于探究,勇于发表见解和养成阅读习惯等。这就引导中小学生对于学习产生兴趣体验,并将思考摆在了本应重视的位置。学习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当属思考,只有通过自身思考消化吸收的知识和经验才是真正牢固和有用的。尤其勇于发表见解这一条相对以往学习观有实质性的进步,这是让中小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形成独立思想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任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切合时宜的人才,在未来的中国社会中,一个个会学习有思想的人应当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

在以往对中小学生的教育中,我们似乎总是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忽略了学生劳动观念和能力的培养,新版守则中规定中小学生爱劳动,自己的事自己做,积极承担家务、清洁校园,参与社会服务,体验劳动创造等,劳动型人才的培养应当从小抓起,让学生手和脑共同发展,懂得劳动创造价值,才能顺利成才,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

(三)以文明礼貌和诚实守信为主的道德观教育

中小学生成长所经历的年龄阶段是其道德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根据其身心发展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观教育内容必须是相对浅层次和具体的。旧版守则中规定学生遵守社会公德,但从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他们很难领悟其中要义,也不清楚具体生活中应该怎么行动。关于道德观教育,新版守则强调了讲文明和讲诚信两点,并各自做了具体行为规范。

在讲文明中规定中小学生要尊敬父母师长,平等友善待人,言行礼貌得体,在公共场合自觉礼让排队,保持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产。做一个文明的人就要求个人自觉地对自己的言行进行一定的约束规范,从中小学生生活的实际出发,首先对身边的重要他人如父母师长尊敬,其次在自己熟悉的公共生活场景中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恰当约束,这样讲文明就在他们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为表现出来了。

讲诚信要求中小学生守时履约,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并且具体要求在学习和考试中不抄袭不作弊,生活中不擅动他人物品,借东西及时归还。这样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就不是一句空洞的道德要求,而是对待自己和对待他们时的具体行为表现。

(四)以遵纪守法为主的法治观教育

依法治国、遵循善法是每个现代社会的人们共同的期盼,从小培养中小学生遵纪守法的法治观念可以保证他们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称,而纪律是建立在道德和法律基础上的一种行为规范。

讲法治要求中小学生遵守校纪校规,参与班级管理,养成规则意识,并要了解法律法规,不做违法之事。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与他们密切相关的纪律就是学校纪律和课堂纪律,在长期学校生活中逐渐养成的规则意识会为培养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奠定基础。在相关的课堂学习中,了解基本的法律法规和法律常识,就能够有效预防中小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从而保障其健康顺利成长。

(五)保护安全的生命观教育和节约环保的生活观教育

现实的生活中危险无处不在,因此生命安全教育一直是对中小学生教育的重要方面。因为心智尚未成熟的他们危机意识不够强烈,遇到危险时也缺乏相应的处理能力。护安全要求中小学生红灯停绿灯行,防溺水不玩火,会自护懂自救等,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交通安全最为紧要,遵守交通规则是保护自身安全所需学习的基本课。在遇到紧急安全事件时,需要掌握基础的自救逃生技能,这些都是保护个人生命安全的必备法宝。

中小学生虽然处在学习的关键时期,以学习生活为主,但除此以外的日常生活教育也不可或缺,从小养成的生活习惯会影响长大成人后的生活观念和生活质量。护家园要求节粮节水节电,践行垃圾分类,低碳环保生活等,节约环保的生活观念不仅为现代社会所提倡,更是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爱护。这不仅符合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更能使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培养健康的生活观念。

(六)以维护身心健康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到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心理的各个方面。个人的心理状态始终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道德、法纪各个内容的教育。近些年来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关注他们的心理成长特点会使其他各方面的教育取得更显著的效果。

护健康要求中小学生养成卫生习惯,不吸烟不喝酒,控制上网时间,坚持锻炼身体,保持阳光心态等。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对于正在成长发育中的中小学生来讲,一方面要积极关注他们身体的健康发育,另一方面要观察他们在这一时期表现出的特殊心理特点,在维持心理健康的基础上,还应积极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如良好的性格、乐观的心态、健康的情感等等,这将成为影响中小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基础。

学法守法用法心得体会篇6

中学师德师风承诺书一

我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为了认真履行教师职责,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形成自己良好的师德师风,争做一名师德高尚的教育工作者,我向光荣的教师职业以及学校、学生、家长郑重承诺:

一、爱国守法。拥护党的领导,自觉遵守《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校敬业。热爱学校,勤于进取,精于业务,无私奉献。自觉维护学校荣誉,努力做到认真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考查,切实改进教法,减轻课业负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工作。

三、教书育人。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人。自觉抵制封建迷信和邪教活动,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绝不以各种名义向学生罚款和摊派钱物,绝不擅自设立收费项目、超标准收费、扩大收费范围

四、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遵守社会公德。知荣明耻,身体力行、言行一致。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强迫或变相强迫学生订购学习资料,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不搞有偿家教。

五、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六、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克服简单粗暴、歧视差生的思想和行为,不得以任何形式体罚或变向体罚学生。

七、尊重家长。主动与家长保持正常联系,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与配合。不得训斥、指责家长,不得收受家长礼物。

承诺人:

时间:

中学师德师风承诺书二

我热爱教师职业,认真履行教师职责,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形象,向社会、学校、学生、家长郑重承诺:

一、爱校守法、依法从教。自觉遵守《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资格条例》、《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践行师德规范,扎实地走好每一步。

二、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严格自律。自觉维护人民教师的声誉,精于业务,不上无准备课,认真批改学生作业,耐心辅导学生。不无故旷教、不迟到、早退、不随意停课、调课、不随意拖堂。

三、关爱学生、尊重家长。与学生保持良好正当的师生关系,主动帮扶困难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辱骂、挖苦、歧视、讽刺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强迫或变相强迫学生订购学习资料。主动与家长保持正常联系,取得支持与配合,不收受家长礼物,不接受学家长宴请。

四、端正教风、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遵守社会公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公正、严格、处处做学生表率。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搞有偿家教。不在课堂上使用移动通讯工具,不酒后上课。

五、立德为本、终身学习。树立师德为本、终身学习理念,积极走进学生心里,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六、团结协作、互相关心、不搬弄是非,不做有损学校声誉的事。自觉执行教学规范,积极参加学校的政治、业务及各项公益活动,自主参与学校民主管理。

以上六条,特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如有违反,本人将接受学校批评、警告,取消评优资格和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处分等处罚,同时敬请学生、家长和社会予以监督。

学法守法用法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 守法环境; 守法指数; 守法行为; 善治

中图分类号: D62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2)02-0101-05

Evaluation of the Other Path of Citizens’ Law Abiding Status

CHEN Yu-bo

(Graduate School,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 Beijing 102488, China)

Abstract: Citizens-complia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naging state affairs. According to law,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for compliance can better reflect an aspect of the rule of law. The introduction of “law-abiding index” concept, using quantitative calculation methods for quantitative description of law-abiding citizens, and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data to devise formulas for the specific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will be served better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rule of law.

Key words: law-abiding circumstance; law-abiding index; law-abiding conduct; good governance

朴素的守法观念总是在一代代人之中得以传递,并在传递过程中使公民形成最朴实易行的思想指导——将守法的深层含义滤掉转变为朴素的守法日常行为。在笔者为期三个月的调查中,深刻体会到了现今社会民众对于“守法观念”的普遍观感。人民永远是任何一个时代的主流力量,他们内心深处所形成的“守法观念”的“思潮”完全可以放在思想史的角度来进行审视。这种“思潮”正如葛兆光先生所认为的一样,它其实也是一种“心情”——而“‘心情’只是一个描述感性的词语,但‘心情’如果成了社会上一种普遍弥漫的情绪,却是促成理性思索的背景,思想史不能不注意心情的转化。”[1]

如此所述,公民的“守法观念”之于执政者如何治理国家具有非凡的意义,在感性情绪及思维定论支撑之下,“守法观念”会促成执政者达成理性思索的背景,这个背景将会引发一系列思考:对于公民的守法行为是否需要引入“守法指数”来进行量化评价?如果需要,如何形象化这一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之后又如何证明其可行性与合理性等等。这些都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关于调查的具体情况

(一)调查问卷

本报告调查地点涉及陕西汉中、河北廊坊、山东曲阜、广东广州;其中发放纸质问卷共计500份,有效回收450份;发放电子问卷500份,有效回收320份。

在本次调查之中,为了确保调查样本的多样性,分别采用了实地调查及网络调查两种方式,问卷受访者囊括了不同年龄段与大多行业。问卷的回收采用了当场回收的方式,有效保证了调查数据的独立性与完整性。

此次调查的抽样选取了文化与经济特色都不同的地区作为调查地点,以此确保抽样的代表性。同时,为了确保问卷回收的可控性与准确性,发放问卷与回收问卷都在同一时间进行。

(二)调查对象

此次调研的内容关于公民“守法”。调研对象的广泛性对于研究这一课题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具有重要价值,所以调研对象涉及了学生、教师、干部、工人、农民等。调研对象年龄的跨度从20岁到70岁不等,以此确保调研对象的全面性及调研数据的精确性。本次问卷采取匿名调查,在很大程度让受访者可以畅怀所答,无所顾虑,由此保证调查的精确性与客观性。

(三)定量研究

根据问卷反馈回来的数据进行汇总与分析,并对其进行量化处理,由此得出具体的法治指数计算公式。(具体参见“守法指数的加权计算”)

二、用守法指数评价守法行为的必要性

“一个人人不履行法定义务的社会是一个可怕的社会,而一个人人不尊重自己法定权利的社会则是一个可悲的社会。”[2]

当某种规则经过意识形态的确认之后转化成具有操作性的制度、政策或法律时,公民就处于一种与意识形态所确认结果的博弈之中。当意识形态以某种需要在法律层面赋予公民权利时,公民如果不享有这种权利,实质上是从另一视角来淡化权利的准入或者以积极或者消极的态度规避权利。

一个不尊重自己法定权利的公民肯定不是法治所要求的守法公民。因此,尊重自己的法定权利更能满足法治国家的要求。“守法公民”是构筑法治社会的基石。引导公民对于法定权利的享有、甚至严格的守护,将是完善守法观念的重中之重。与人们的守法行为相对应的守法观念会直接与守法态度形成正比关系,这种成正比的呼应直接促成公民义务型守法观念的转变。基于上述论述,笔者提出了使用“守法指数”这种定量可观的方式来作为评判公民守法状况的指标。守法指数是通过对设定的关于“守法”具体指标加以评述,通过加权计算得到反映一个地区公民守法基本状况的指标。守法指数由八个部分作为评定指标,通过加权计算得出,量化反映出一个地区公民守法的基本情况。

(一)对守法指数进行加权计算的可行性探讨

对守法观念的调研,只能作为一个定性的方式来评判公民的守法形态。实际上,如何更为有效和便捷地来评判公民的守法观念关乎法治社会的完整架构。所以,笔者在调查中得以启示,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汇总与整理,并作以理论分析,认为用定量计算的方法来评判守法指数完全可以操控,量化后的守法评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法治建设动力不足的问题,也可以成为社会公共管理创新的突破口。

(二)计算的具体指标

本研究对于“守法指数”指标的采集使用“价值进路”的评价选择标准,因为对于守法的评价与界定并不需要像法治指数那样来进行聚焦的评判,反而从价值角度入手更容易来界定这些具体的指标在社会生活中对于公民守法的评价意义。因此,笔者共设计出八个具体指标来反映具体的守法情况。

1. 评定“守法指数”的几个指标、选择原因、所占权重和选择支项所占权重:

2. 守法指数的计算步骤

(1)搜集一系列与守法有关且可量化的法律数据 (见表1)所包括的都是可作为决定公民守法状态的硬数据;

(2)本研究利用如上所得到的指标对其进行权重评析,然后通过问卷所反馈回来的数据进行数据汇总(见表2);

(3)选择加权计算公式,对数据做具体的量化分析,得出某一地区的具体的守法指数。

3. 守法指数的计算公式

公式: Sj=Vj1*Bj1+Vj2*Bj2+Vj3*Bj3+Vj4*Bj4

注释:(1)Vji为每一选项的赋值,比如依据对于守法的选项依次赋值100,80,60,40,20;

(3)Bji为每一选项的所占的比率。Bji=■,

i=1,2,3,4(每题的选项数目变化下标随着变化);

(3) 依上述方法,得出Sj为每一选项的得分。

总公式:S=■Sj*Wj把每一项的得分和他们所占的比重相乘再相加即算出加权的守法指数(Wj为每一选项所占的比重)。

例如:在对汉中市略阳县黑河坝乡高家坎村的村民(登记人口1302人,常住人口600人左右;文化程度多为小学)进行守法现状的调研过程中,共计发放问卷(调查内容见附件)200份,有效回收132份,对其数据进行统计后得出:

计算过程如下所示:

公式:Sj=Vj1*Bj1+Vj2*Bj2+Vj3*Bj3+Vj4*Bj4

=①[100*(88/132)+50*(38/132)+

10*(2/132)+10*(4/132)]+

②[100*(10/132)+50(110/132)+

3*(110/132)+20*(5/132)+10*(4/132)]+

③[100*(89/132)+30*(37/132)+

20(3/132)+10*(3/132)]+

④[100*(17/132)+30*(91/132)+

20*(17/132)+10*(7/132)]+

⑤[100*(7/132)+30*(20/132)+

30*(85/132)+15*(18/132)+5*(2/132)]+

⑥[100*(107/132)+30*(25/132)]+

⑦[100*(58/132)+50*(74/132)]+

⑧[60*(69/132)+40*(63/132)]

=①83.031+②52.804+③76.515+④36.667+

⑤31.287+⑥86.742+⑦71.964+⑧50.455

总公式:S=■Sj*Wj

=①*10%+②*10%+③*20%+④*20%+

⑤*10%+⑥*10%+⑦*10%+⑧*10%

=8.3031+5.2804+15.303+7.3334+3.1287+

8.6742+7.1964+50.455

=60.2647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黑河坝乡高家坎村的公民守法指数分值为:60.2647分(满分为100分)。

(三)守法指数的推广方式

社区综合考评:社区作为城市最细微的单位完全有足够的条件来担负起这样的工作,综合考评意见可以以指数形式汇总到街道办,统计之后就可以按区/县等单位进行横向比较;也可以在稍长时间累积后进行纵向比较。

村委会定期考评:原理同上所述。

(四)推广意义

这种定量研究将对于守法观念的“公正评价与考量机制”引入社会每一个公民行为之中,将会对公民的守法评价具有一个“肯定、鼓励、表彰”的作用,从而将引导整个社会良性守法进入到正循环状态。

三、公民守法观念的现状评析

守法观念是一个人在内心深处对法律现象进行独到评价后所产生的对法律的自我尊崇感或严格恪守的心理状态。“守法指数”从量化的角度精确地展现了守法观念的现状以及其变化的静态可视过程。本段从定性分析的角度出发,通过定量的评析,体现用“守法指数”来综合测评公民守法状态的重要性与便捷性。

在对于“您认为在中国,法律是什么?”的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到,公民对于守法的思想底色并非停留在“信仰”这一基础上。有83%的人认为法律是一个“工具”,只有5%的人认为法律是一种“信仰”。选择“不知道”和“没想过”的人分别占据3%和5%,有4%的人选择“其他”。对于法律信仰的缺失会将一些法律规定置换为仅具装饰性与观瞻性的条文,这样的规定便会丧失存在的意义。同时,与其对应的立法者所希冀调整的社会秩序也将流于一种“立法期待”。

调查中,在被问及守法的主要原因时:有超过60%的公民认为守法是一项基本的素质,应该不存质疑地遵守。其中5%选择了“信仰法律”,13%的受访者选择了“害怕惩罚”。如此可以看出,这些公民的守法状态依旧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折射到守法观念上就是“义务型”守法观念。“守法观念的转变必然会引起人们守法态度的转变,即由被动应付转变为积极进取,由守法以避法律之祸转向守法以求法律之福。”[2]

固定的意识形态将大众观念维系在了法律对于人们行为的束缚与规守之中。在整个法律体系中,慑于国家暴力机器施予违法惩罚所产生的威慑力,公民的守法观念始终处于一种义务性守法观念上。权利型守法观念的架构应该根植于公民内心深处主动积极的一面,从而维系住公民对于法律的信仰力量。

对于“即使法律规定与人们所持观点不同,是否也应遵守”则受访者有81%选择了前者,19%选择了后者。这个数据在所选择的某地以同样数目的调查样本所做的统计之中选择前者仅有76%,对于后者的选择为24%。

面对目前的社会现状,公民从生活的经历与经验中得到自己认为更切实的态度,这种绝对异于执法者及立法者初衷的实际态度与公民守法意愿相协调与平衡。他们本着实用的态度在法与人情之间进行一个利益选择的斗争,倾向于后者的选择无法在根本上扭转他们的守法观念,只能默然地予以接受和认可,执法者与立法者所能做的也仅是默然认可。

基于此,在面对“您权益受损,会首先选择何种方式来解决”问题时,多数公民仍会理性的来思考如何选择解决方式。在实地调研中,多数公民基于时间、经济成本等诸多因素的考虑,因为无法框定具体的情况,所以会选择“视情况而定”。这从侧面说明:纵使有诸多影响因素的存在,面对权益受损,公民还是会以积极理性来选择应对策略,但是他们仍旧表现出了对“人情对于法”的巨大作用的担忧。

但是,在认为“需要找关系”的人之中,有63%的人认为所找关系在处理法律纠纷之中的作用仅为“辅助作用”。这足以说明,在熟人社会的整体架构之中,公民仍会在面临选择诉讼的时候保持一个理性人的姿态,对于“关系”这个很敏感的事物而言,所起到的作用并非在实质上能够扭转公民内心对于法律理性的恪守。

面对如是情况,执法者与立法者已经不能不正视甚至不得不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了。这种潜在于思维观念中的苛疾正是法制常态运转的抑制剂,找到解决它的药方,关乎健康守法观念的形成与完善。

“作为物质存在,人与其他物质一样,也受制于不变的法则。作为智能存在物,人不断地破坏上帝的法则。人本应自持自理,可是,人有局限性,如同一切高级智能存在物一样,既会陷于无知,也会犯错误;——他们来到世上就要生活在社会中,但有可能忘掉他人,立法者借助政治法和公民法让他们恪尽自己的义务。”[3]所以研究人的守法状态并对此进行理性分析,对于构筑一个以“和”为主流价值取向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如上原因,研究人对于法的遵守,在评价公民守法观念现状时,如上的定性分析可以作为一个具有统观性意义的结果来展现公民的守法形态。而“守法指数”可以更为精确地量化公民守法的基本样态。同时,守法指数的特质可以为立法者和司法者以及执政者提供一个具体的行为指南。

所以,守法指数可以作为一个地区法治发展的指标,可以为法治社会的构建提供具体的讯息,也可以作为比较不同地区公民守法样态的基础平台,这也是笔者为何要在评价公民守法状态时引入守法指数的原因所在。只有这种定性与定量的结合才会更为有效地反映公民守法的基本形态,从而对于法治社会的架构奠定合理的支撑框架。

四、守法意识与守法行为的冲撞

守法意识是指公民发自内心自愿去接受和维护法律的认知态度,是指导守法行为的内心反映。

真理的取向和认可往往在于个体的集体表达之后方才全面显现:有88%的受访者认为“法应高于一切”。这样的观点,源自他们内心深处本真的希望法能够成为维持秩序的一种权威诉求,让法纯净地运行,成为指导一切的规则。但是,这种诉求必须在政治操作的层面来维持人们思想中臆定的作为秩序之王的“法律”。而对这种“肯定自己又质疑他人”以及对法执行情况的担忧而让自己的守法情结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不论是道德层面的压力还是法律本身的权威都在公民的守法情结中起到了促进形成的作用,但是当公民内心对于权力以及对法执行状况的怀疑占据较大位置时,其内心深处的守法情结就处于了“不安定的守法因子”的境地,但慑于法的威慑力,固始不安定的守法因子也难以让守法成为一个虚幻状态。但是,当上述的各种因素综合发生于公民个体之上时,就无法肯定这些综合因子是否会刺激公民来挑战他们的守法意念的极限。在公民的普遍心态中,“愿意守法”是一种美好的希冀,但是基于执法与司法以及新闻传播对于他们的影响,让“守法”始终处于集体困惑的思潮之中。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何目前我国的守法状态在很大程度仍然处于一个“义务性守法阶段”。

调研的结论为何会出现上述的双重标准?实质是关于守法观念和守法体验之间在具体生活中的表现。调查显示,每个人心中都有对于法律在某种程度的不屑与挑战,这些因素作为不稳定的守法因子而言,让个体在面对于己有利状况时,出于内心深处的“不安定守法因子”的挑弄,个人更愿意冒险来获得利益;但是基于理性,多数人最终还是会熄灭内心深处不安定的守法因子。也就是说,在守法观念和守法体验之间还存在着一个以链接形态出现在内心深处让这二者处于博弈的“不稳定因子”。它在守法观念和守法体验之间游荡,最终依靠理性来保持守法体验的完美。

在“法规不合理是否也应遵守”的调查之中,有43%的受访者认为仍然需要遵守,57%的受访者则认为无须遵守。公民相信法律的力量,同样,他们也希冀会有一种有普适性的准则能够让守法成为公共集体行为,自己本身又对此不会抱有质疑与困惑。所以,他们用思想与行为之间的矛盾或一致来表达期待集体守法的愿望。公民“守法信仰系统”的建立有赖于丰厚的文化渊源与长久的历史积淀,文化与历史的传递性共同为公民守法铺垫了合理的基础。

尽管国家建立了用法律来确保合理、有效的生活秩序,但是公民守法观念之中对于尊崇上述法律的信仰危机仍然存在。守法观念是指导守法行为的有力框架;守法行为是深化守法观念的最佳体现。所以守法观念的积极健康与正确完善对于消除上述的“信仰危机”以及完整平和地服务于“守法行为”的整体生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对于上述访问所得到的结果,使用守法指数可以犹如第二部分中的实例分析一样,可方便快捷地对守法现状进行分析。依此可以明确地根据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果对一个地区的守法状况做出改变方案并进行量化考核。

五、守法评价所引发的价值进路思考

恰当的守法观念对于法治从来都是基础性的建设,但是它又是决定法治是否能够实现的重要基础之一。国家法治所依赖的思想基础就是公民发自内心对于法律的遵守,当遵守的观念成为全社会普遍思潮的时候就促成了法治基础的形成。在单一而具体的意识形态指导下,这种基础会更快促成政府管理理性的发挥。法治行为依此所构成的理性化平台既可保证法治政府的形成,也可有力促进政府善治水平的提升。政府对于法治的管理实施与公民本身对于法治的美好希冀所达成的共同默契会促进“政府与公民间良好合作基础”的有利形成。所以,守法之于法治架构的不仅是理性思考的背景,还是促成政府有效治理行为的思想平台。

我国是通过“由上而下推进、由下而上施行”的方略来推进法治建设的,公民的守法状态是一个基本的考量和促进法治建设的话语体系,良好的公民守法状态是推进法治进程的助力剂。调研数据所反映出的公民守法的状况,我们仍不容乐观,面对具体的公民反映与观感,我们在试图寻找另一种更为直观和有效的评定守法样态。只有通过构筑一个具体的指标体系并结合这种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才可以细化出目前我国公民的具体守法样态,折射出不同地区公民守法样态的差距,并将其推进到关乎公民幸福指数高低的重要地位,以此来鞭策当地政府将此作为一个重要工作加以完善。这样才会通过地区之间的比较来提升公民的守法意识,对公民行为进行一种柔性约束。基于此,守法指数这一硬性标准的提出不失于立足现实与理想的可行性选择。

守法指数这种评价体系的建立通过具体的评价与分析就相当于对公民设置了一个行为标尺,不仅有利于强化公民的守法意识,而且还可促使公民守法行为的形成。这种指标体系的建构将会极大地辅助法治建设进程,从思想层面推进整个社会的守法意识。

公民的守法状况和幸福指数紧密相连,公民守法行为的提升和守法意识的提高关乎一个地区的稳定。更关乎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顺利高效的进行。面对抽样得到的数据所反馈的信息,我们感到提升公民守法意识这项工作的急切性,更感到提升公民守法意识的重要性。从义务型守法观念到权力型守法观念的转变的确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在整个法治建设进程中,我们更多地需要摒弃掉口号化、运动式的行为,而应从实质建设的角度提升社会整体的守法意识,服务于法治建设。

参考文献:

[1]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32.

[2]葛洪义.法理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222.

学法守法用法心得体会篇8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切实维护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推进我旗儿童福利事业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13号)以及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牧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内政发〔**〕75号)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牧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乌政办字〔**〕149号)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旗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总体目标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是最需要全社会关注的特殊弱势群体,扎实做好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关系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系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对我旗未来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精准扶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上级有关部门在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及困境家庭儿童救助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但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一些农村留守儿童因缺乏精神关爱而造成心理障碍,辍学、厌学,甚至成为问题儿童,因缺乏监护而遭受意外伤害、不法侵害等严重威胁人身安全的极端事件时有发生。目前全旗外出流动人口达到总人口的36%。农村留守儿童逐年增加将是我旗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因此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站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x感和紧迫感,把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项长期的、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摆在重要位置,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密切配合,抓出实效。

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儿童优先,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妥善监护照料和更好的关爱保护。要坚持构建“家庭、社会、政府”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形成家庭、政府、学校尽职尽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确保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等农村留守儿童救助保护机制有效运行,切实防范侵害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事件的发生。**年全旗要全面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和机制,在重点乡镇和服务内容上要有创新和突破。到x年,各乡镇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未成年人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法规和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全社会关爱保护儿童意识普遍增强,儿童成长环境更为安全、更有保障,留守儿童现象明显减少,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在祖国同一片蓝天下茁壮成长。

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总体要求

(一)家庭监护,父母尽责。

家庭监护是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关爱保护留守儿童的主体责任是家庭。农村留守儿童父母要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指导和督促家庭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在家庭发展中,要优先考虑儿童利益,更加注重以文明方式进行教育,防止家庭暴力,虐待等侵害事件的发生,确保留守儿童得到妥善监护照料、亲情关爱和家庭温暖。

(二)政府主导,部门联动。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实行以地方为主、分级负责、各部门协同推进的管理体制,各乡镇、各部门要在旗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下,主动参与、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将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列入政府重要工作内容,与各相关部门积极协作、相互支持,促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和救助保护工作机制,切实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民政、教育、团委、妇联等成员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共同构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格局。

(三)社会参与、全民关爱。

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事业,加强对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宣传、报告和监督,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民营企业、爱心人士、专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着力解决留守儿童在生活、监护、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拓展关爱服务形式的内容,规范关爱行为,加大关爱力度,形成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三、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格局

(一)强化家庭文明监护意识

督促家庭依法履行对留守儿童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增强家长作为第一监护人的责任意识。重视对儿童家长和其他监护人的培训指导,在政府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等项目中,增强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外出务工、创业人员应尽量携带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或父母一方留家照料,暂不具备条件的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亲属或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鼓励父母外出务工、创业期间通过微信等新媒体与留守未成年子女建立经常性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子女学习、生活和心理等状态,给予更多亲情关爱。培育监护人依法监护意识,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时以文明方式进行,依法履行监护和教育职责,杜绝家庭暴力发生。加强对监护人的监督,各乡(镇)、村委会以乡约村规、邻里互助等方式加大对家庭监护的宣传和监督。父母或接受委托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的,村委会、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要及时予以劝诫、制止;情节严重或造成严重后果的,公安等有关机关要依法追究其责任。

(二)建立覆盖城乡三级(旗、乡、村)救助保护体系

旗人民政府负责协调指导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推动部门间沟通与协作,加强政策衔接和工作对接,切实将国家、自治区和市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结合我旗实际制定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方案,细化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政策措施,认真组织指导所属乡(镇)人民政府开展关爱保护行动;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和救助保护机制,分管领导专门负责协调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统筹整合各方面资源,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做到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确保各项具体政策的落实和工作任务的完成。创新管理方式,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台账式管理,健全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责任制和监督问责机制,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对乡(镇)、村委会开展的摸底排查和监护监督等工作要提供政策指导和技术支持。各乡(镇)人民政府要认真落实好上级部门对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各项措施,细化工作任务,打牢工作基础,形成关爱保护工作机制。要建立翔实完备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一季度检查更新一次,精准施策。同时要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和其他监护人员的法制宣传和指导,组织开展法律知识培训,督促其履行监护职责,提高监护能力。通过党员干部上门家访、驻村干部走访、专业社工随访等方式,对重点对象进行核查,确保留守儿童得到妥善照料。各村委会要细化责任,指定专人负责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台账,一人一档,要熟悉和掌握农村留守儿童和其家长外出务工情况信息,定期走访留守儿童家庭,全面排查、及时掌握留守儿童家庭状况、监护情况、就学情况等基本信息,并向乡(镇)人民政府报告。

(三)加大教育部门和学校关爱保护力度

教育部门要认真落实免费义务教育和“两免一补”教育资助政策,确保留守儿童不因贫困而失学;要督促指导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普遍向农民工未成年子女开放,实现小学、初中阶段就近入学,完善和落实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在输入地参加中考、高考政策;要支持和指导中小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及早发现并纠正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加强对学校教职工的专题培训,着重提高班主任和宿舍管理人员关爱照料留守儿童的能力,会同公安部门、共青团组织指导协助中小学校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做好法治宣传和安全教育,帮助儿童增强防范校园欺凌等不法侵害的意识,掌握预防意外伤害的安全常识;中小学校要对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实施全程管理,利用多种方式加强与受托监护人的沟通交流,帮助监护人掌握留守儿童学习情况,提升监护人责任意识和教育能力;及时了解无故旷课留守儿童情况,落实辍学学生登记、劝返复学和书面报告制度,劝返无效的应书面报旗教育局和乡(镇)人民政府,依法采取措施劝返复学;寄宿制学校要完善教职工值班制度,落实学生宿舍管理责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艺术、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校教育吸引力;帮助留守儿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加强与外出务工家长间的联系沟通,形成学校、家长、委托监护人共同关爱培育的合力。

(四)发挥群团组织特点参与关爱服务

强化各群团组织之间横向协作机制。工会、共青团、关工委、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依托妇女儿童之家、职业培训和介绍机构等为留守儿童及其父母创造条件,提供心理疏导、日间照料、课后辅导、就业指导等服务。工会、共青团、妇联要广泛动员广大职工、团员青年、少先队员等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和互助活动;加快推进“妇女之家”“儿童之家”“青少年维权岗”等关爱留守儿童服务平台创建工作,有效发挥各群团组织在维护留守儿童权益中的作用;逐步探索、建立观护制度,为遭受家庭暴力、虐待、侵害的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提供心理辅导和测评服务;妇联要依托妇女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提供关爱服务。共青团要重点建设青年志愿者数据库,为留守儿童选择专业青年志愿者提供服务。残联要组织开展残疾留守儿童康复等工作。关工委要组织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离退休老同志,协同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与服务工作。

(五)大力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儿童保护

坚持全民关爱,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专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利用寒暑假组织留守儿童开展读书学习、心理疏导、城市体验等活动,为农村留守儿童奉献爱心。加快孵化培育社会工作专门服务机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民政部门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其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指导、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社会融入和家庭关系调适等专业服务。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爱心家长”关爱帮扶机制,支持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帮助援建爱心家园和村委会留守儿童服务中心等关爱服务设施、举办村委会留守儿童托管服务机构,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假日照料、课后辅导、心理疏导等关爱服务,促进全社会共同来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

四、构建夯实农村留守儿童救助保护机制

(一)建立强制报告机制

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村委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等及其工作人员要切实履行报告责任,在工作中发现留守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或失踪、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或不履行监护责任、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疑似遭受意外伤害或不法侵害等情况的,应当在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告,负有强制报告责任的单位和个人未履行报告义务的,其上级机关和有关部门要严肃追责,其他公民、社会组织积极向公安机关报告的,应及时给予表彰奖励。

(二)完善应急处置机制

公安机关要及时受理有关报告,第一时间出警调查,有针对性地采取应急处置措施,救助保护强制报告责任人和有关单位要协助公安机关做好调查和应急处置工作。发现留守儿童单独居住生活的,要责令其父母立即返回或确定受委托监护人,并对父母进行训诫;属于受委托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或不履行监护责任的,要联系留守儿童父母立即返回或委托其他亲属监护照料;上述两种情形联系不上留守儿童父母的,要就近护送至其他近亲属、村委会或市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临时监护照料,并协助通知留守儿童父母立即返回或重新确定受委托监护人。属于失踪的,要按照儿童失踪快速查找机制及时开展调查。属于遭受家庭暴力的,要依法制止,必要时通知并协助民政部门将其安置到临时庇护场所、市救助管理机构或者福利机构实施保护;属于遭受其他不法侵害、意外伤害的,要依法制止侵害行为、实施保护;对于上述情形,要按照有关规定调查取证,协助其就医、鉴定伤情,为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打下基础。公安机关要将相关情况及时通报乡(镇)。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依法为遭受家庭暴力、虐待、侵害的留守儿童提供法律援助。留守儿童因遭受侵害等原因需要转学、异地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教育部门应给予保障。

(三)健全评估帮扶机制

对受到家庭暴力、虐待、侵害的留守儿童,各乡(镇)人民政府在接到公安机关相关情况通报后,要及时会同民政部门、公安机关在村委会、中小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及亲属、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的协助下,对留守儿童的安全处境、监护情况、身心健康状况等进行调查评估,有针对性地安排监护指导、医疗救治、心理疏导、行为矫治、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专业服务。对监护人家庭经济困难且符合有关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政策的,民政及其他社会救助部门要及时将其纳入保障范围。

(四)强化监护干预机制

对实施家庭暴力、虐待或遗弃留守儿童的父母或受委托监护人,公安机关应当给予批评教育,必要时予以治安管理处罚,情节恶劣构成犯罪的,依法立案侦查,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对于监护人将留守儿童置于无人监管和照看状态导致其面临危险且经教育不改的,或者拒不履行监护职责六个月以上导致留守儿童生活无着落的,或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或遗弃留守儿童导致其身心健康严重受损的,其近亲属、村委会、乡(镇)民政管理所等有关人员要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另行指定监护人。同时,要发挥好村委会作用,协助做好入户查访。对实施家庭暴力、虐待儿童等行为情节较轻,依法可不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公安机关对加害人给予批评教育或出具告诫书。告诫书应在送交加害人、受害人的同时,通知村委会做好入户跟踪查访工作;对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留守儿童,在人身安全保护令送达申请人、被申请人、公安机关及村委会后,公安机关及村委会应当协助执行;对协查中发现告诫书、人身安全保护令不能很好落实与执行的,村委会应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报告,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及时、有效救助保护。

五、加强关爱服务阵地建设和能力建设

(一)加强关爱服务阵地建设。

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纳入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切实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阵地建设水平。加强农村学前和义务教育投入,结合国家以及自治区关于农村中小学建设相关项目,在有条件且符合整体布局要求的乡(镇)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在留守儿童集中的乡(镇)建立寄宿制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容纳能力,突出儿童特色和积极向上的时代特征,积极建设留守儿童之家、爱心家园及“阳光庭院”“有福童享”“快乐学校”等标牌的关爱服务阵地,配备结构合理的专兼职管理人员。对留守儿童数量较少、居住分散的边远村庄,要将留守儿童送至条件较好的寄宿制学校就读。在农村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学校、村委会、社区建设留守流动儿童之家、爱心家园,力争3年内基本实现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阵地全覆盖。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爱心家园等关爱服务设施建设,要按照有统一标牌、有固定场所、有完善设备、有人员管理、有儿童档案、有活动计划、有活动台账、有经费保障的标准,强化建设和使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阵地建设要与基层文化中心建设结合起来,发挥基层文化中心的多重服务保障作用。

(二)加强关爱服务能力建设。

着力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旗、乡、村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机构,加强关爱服务队伍建设,配备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建立旗、乡、村专兼职工作人员微信群,互动交流,促进工作。做到有组织机构、有工作经费、有专职人员、有制度措施。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适当提高寄宿制学校年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农村中小学校师生比例,完善农村学校教师工种结构。择优选拔优秀教职工担任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管理员,对于兼职管护人员给予适当补助。创新关爱方式,综合采取学校寄宿、社会托管、家庭代管、父母回归等管护形式,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六、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保障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主动作为,抓好落实。

(一)调查摸排,实现精准帮扶

按照《**开展农村牧区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实施方案》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牧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各乡镇要结合当地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开展留守儿童和困境未成年人摸底调查,建立留守儿童和困境未成年人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一人一档动态统计台账。与学校合作,依托全市“三留守”人员(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困境未成年人摸排工作,每季度最后月15日之前更新数据库报旗民政局,持续开展调查分析研究,为实施精准帮扶提供有力支持。

(二)建立考核问责和激励机制。

旗政府将把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责任制,完善工作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奖优罚劣,对认真履责、工作落实到位、成效明显的,要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表扬和奖励;对工作不力、措施不实、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责任。对贡献突出的社会组织和个人,要适当给予奖励。旗未成年人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将定期采取明察暗访、跟踪问效等方式对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进行严格督查,及时发现措施不落实、执行不到位等问题,督促限期整改解决,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扎实推进。

(三)加强法治保障。

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开展立法调研,加强执法检查,进一步明确家长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监护义务,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健全未成年人保护法规规章和制度体系,增强全社会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法治意识。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律维权服务,维护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

(四)营造关爱保护氛围。

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QQ群等网络新媒体的优势,利用公益广告、微电影、爱心捐赠等形式,积极宣传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营造浓厚社会氛围,吸引更多的企业、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等参与到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中来。鼓励城市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手拉手”自由结对,互帮互学,共同成长。建立健全舆情监测预警和应对机制,理性引导社会舆论,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加强网络管理,避免对农村留守儿童产生不良影响。认真总结交流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经验,宣传推广先进典型,全面提高我旗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水平。

上一篇:运动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读忏悔录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