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专著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10-29 02:44:05

读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读教育专著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大学生;文学教育

近年来,全国各地不少高校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此专业的培养目的主要是为适应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需要,培养具备较深厚的论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人文知识人才。这类人才需要具有人文素质、创新意识、广阔视野、先进理念和社会责任,熟练掌握文化行政管理和文化企业经营专业知识,文化政策和法规知识,能够在文化管理机关、文化企事业单位、新闻出版机构、艺术产业机构、文化媒体等部门从事创意、经纪、管理、教育等工作。

在知识结构上要求大学生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并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电子网络、文化出版、影视演艺、书画工艺、文化旅游等诸多文化产业各自的产业特点和管理经营方式;掌握本专业一般原理和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化的基本规律;了解国内相关法规的内涵和精神,熟知国际文化市场的操作程序和规则;拥有现代化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知识结构。文化产业管理要求从业人员要有文化文学素养,但是全国所有高校的这个专业本身只开设美学课程,并不开设文学课程。针对目前这种情况,笔者查阅了相关的研究成果,发现基本上没有学者关注这个问题,深感有必要提出来,引起关注。在此,笔者不揣简陋,提出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中要加强文学教育,请教于方家。

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文学教育的实施措施

(一)辅导员指导监督阅读活动。目前全国高校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没有专门的文学课程,也没有专业的文学教育,缺少相关的教学人员。辅导员老师与学生平时的接触最多,也最具有指导监督学生阅读的时间和机会,因此,可以安排辅导员作为本专业的文学教育指导老师。当前一般情况下,一个辅导员负责一个年级或是一个专业,可以集中统一管理。辅导员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大学生的文学教育指导老师,可以给学生制定阅读计划,按照一个学年检查一次或是二次的时间要求,抓好落实。同时,班级的学习委员也可以起到检查监督的作用。

(二)以阅读世界文学名著为主。学生阅读世界文学名著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文学文化素养,提高人文素质,弥补文学教育的不足。传统的经典文学名著具有经久不衰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可以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接受文学教育,产生文学文化批评情感,逐渐建立起阅读批评的文化意识,了解众多国内外文学著作的故事情节,文化背景,就会逐渐成为一个具有较高文化涵养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对于今后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打下扎实的人文精神基础。

(三)选出中外文学名著必读书目。中外文学名著具有长期的影响力,也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最值得阅读的书目,虽然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众多,不好选择,但这也给我们留下更多的选择空间,大学里图书馆中文学著作往往都是藏书最多的。辅导员教师要结合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有的学生喜欢情感作品,有的喜欢武侠作品等等,列出一个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阅读书目清单,书目最好不少于50种,然后通过学生集体投票,选择投票多的前30种著作,作为学生必读书目。要求学生在课余或是每天晚上熄灯就寝前阅读。针对目前大学生喜欢用手机阅读的习惯,也可以要求学生下载相关著作的电子版阅读。

(四)建立文学名著阅读交流平台。要将这项工作落实实处,还必须丰富阅读活动,发挥大学生的个性,激发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学生作为年轻人,具有比较强烈的个性,有的喜欢阅读,也有的喜欢表演、朗诵、创作、写阅读心得体会。辅导员要在一年中安排至少两次时间,建立交流平台,如建立QQ、微信群,大家在群里自由发言,分享阅读的收获和经验,谈阅读感想等。也可以在学校教室、露天场地集中进行现场交流,举办讲述名著故事、表演名著人物活动、朗读名著著名篇章、背诵名著著名片段等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大学生的阅读热情。

二、结语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大学生的文学教育活动,主要是为培养本专业大学生的文学文化素养,弥补文学教育的不足。这就要求本专业的大学生多读文学名著,在辅导员的指导监督下,开展各种世界文学名著的阅读。为了更好地实施这项文学教育活动,可以把文学名著的阅读活动作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或是纳入到大学生创新学分进行考核,这样实施起来就会得到大学生的积极回应

读教育专著心得体会篇2

参加此次会议的嘉宾有中国版协副主席、中国少读工委主任、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CBBY)主席海飞,台东大学荣誉教授、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林文宝,台湾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桂文亚,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学者、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梅子涵,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长、台北教育大学语文与创作研究所教授张子樟,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阅读推广人方素珍,新教育研究所执行所长、儿童阅读研究专家王林,台湾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儿童阅读指导讲师、手工书推广人王淑芬,台湾著名儿童诗人、童话作家林世仁,台湾著名儿歌、散文作家林芳萍,台湾儿童文学作家、儿童阅读推广人子鱼等两岸儿童阅读推广名流。

本次论坛旨在整合两岸儿童文学界、教育界和少儿出版界的力量,引进国内外优秀的儿童阅读理念,推动两岸儿童阅读与成长。同时,也致力于促进两岸儿童阅读研究界、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探讨两岸儿童文化交流的新模式。两岸教育界、少儿出版界和儿童阅读推广界的机构和专家通过名家讲座、向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捐赠图书、举办“儿童阅读的幸福花园”和“海峡两岸儿童阅读推广人联席会议”等系列活动,促进海峡两岸儿童文化的交流与往来,为两岸儿童营造书香童年。

海峡两岸的儿童阅读推广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涌现出了一批专业的儿童阅读推广人。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多年来致力于儿童阅读推广,积极为两岸儿童阅读推广人牵线搭桥,于去年3月在福州成功举办了首届“海峡儿童阅读论坛”。他们在首届活动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又向前迈出一步,巩固了已有成果,将本次活动的范围和影响进一步扩大,得到两岸阅读推广人的积极响应和热烈支持。论坛邀请了两岸儿童阅读界权威人士在福州开坛讲学,促成两岸教育界和儿童阅读界的融合,成为海峡两岸儿童文化交流的一大盛事。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儿童阅读:书香家庭与社会”,内容丰富而紧凑,吸引了来自福建省各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分管教学校长、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相关公益团体等5000多人参加,名家荟萃,盛况空前。 (詹亮浈)

知心姐姐携新书在京举办见面会 分享50年教育经验

本刊讯 (记者 韩 阳)2012年,童趣出版有限公司决定大力推进家庭教育类图书的出版,秉承“做父母快乐教养帮助者”的理念,力争在两年内,与国内外家教领域优秀的作者携手,出版一系列传递教养新理念、富有生命力的高品质家教图书。为此,童趣推出了“生命树父母学院”家教书品牌。

10月金秋时节,作为生命树父母学院系列图书的重中之重《破解孩子心灵密码》震撼上市,本书由七位知心姐姐联手打造,她们最懂孩子,都曾主持策划过非常有影响力的教育报道和讨论,深得家长的信任。其中,第二代知心姐姐、中国教育风云人物孙云晓老师20多年来专门研究儿童教育,出版了多本畅销教育专著,所著图书多次被《中国教育报》推荐为教师阅读书目,并荣获过多项重量级图书大奖。为了满足家长、孩子和老师想要与知心姐姐们交流互动的愿望,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和童趣出版有限公司特意邀请到四位知心姐姐于10月23日在北京召开了一次特别的家长见面会暨《破解孩子心灵密码》新书会。

出席新书会的知心姐姐有:第一代“知心姐姐”栏目创始人之一姜达雅;第二代知心姐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孙云晓;第二代知心姐姐、原《中国少年报》主编李金本。前来参加这次新书会的嘉宾有:教育部前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教育部国家督学、人民教育杂志社总编辑傅国亮,儿童礼仪专家、教育专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蒋佩蓉,中国少年报社宣传策划部主任王国祺,黄城根小学党支部书记姚静薇和童趣出版有限公司总编辑宋欣欣。

傅国亮在讲话中阐述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最大的区别是:不教而教,不学而学。并从教育的专业角度肯定了《破解孩子心灵密码》的出版,发言精彩之处引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蒋佩蓉再从母亲的角度肯定了《破解孩子心灵密码》的实用价值,蒋老师的发言引起了现场家长的强烈共鸣。王国祺则给在场听众讲述了知心姐姐这个团队为教育和孩子付出的巨大努力。他认为《破解孩子心灵密码》一书是知心姐姐这个团队几十年的智慧结晶,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更多的孩子和家长。

读教育专著心得体会篇3

共通感的丧失与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的目的是将人与人,现在与过去联系起来,增进人类的思维”[1],在人与人之间、现在与过去之间建立起联系的纽带,有赖于共通感的生成。这种共同感知对于我们的认识有着特别的意义,它为不同的人提供了相同的背景,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的认同。基于这种共通性,人与人之间具有了一种可交流性。人文主义就存在于“可交流性”之中,因此在伽达默尔看来,“共通感”这一概念来源于人文主义的传统。伴随着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裂缝的生长,尤其是人文学科江河日下,使得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主题正在逐渐地减少,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共通感的可能性也日渐衰微。人们到处都能显示专门知识,每个人都仅仅在一个事情上是专家,知识的狭窄化使其无法进入那个超越一切的整体的关联中。换言之,当我们越来越专业化,不同专业的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困难,甚至导致人们的浅薄和孤立。大学教育所面对的整全性关怀与专业化之间的紧张关系,正如古希腊神话中的戈尔迪之结,难以理清。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一所著名的大学应该代表着这样一种氛围,它能激发大学生们发挥才智,能使教授和学生重新焕发正在逝去的求知欲望,自由地探索那些人人都应关心的永恒问题,增强学生对整全意义上的敏感性。在一定程度上,通识教育对抗着大学的专业化,通识教育的意义就是把不同专业的学生聚在一起,通过对具有普遍性知识的共同关注而建立一种共通感,以缓解专业教育造成的孤立主义困境,斩断教育中的戈尔迪之结。长久以来,尽管通识教育一直定义不清,充满争议,但它仍然不屈不挠,并且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唤起他们最勇敢、最热烈地追求其独特的庄严和深沉。

交流与融通:通识教育的价值所在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一词常常混在一起,甚至交互使用。自由教育(LiberalEducation)也可译作博雅教育,或通识教育。而出现得晚得多的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也可译作普通教育。思想是大学的一切,大学的本性就是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因此不论是通识教育还是自由教育所面对的都是对“学习哪种知识?”这一基本问题的审思。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裂缝“是我们时代最具决定性的知识现象,而且没有轻松弥合这种裂缝的办法。它是自由教育危机真正的根源所在,而对那种危机的认真研究就是自由教育本身”[2]。随着专业化的飞速发展,在今天谈论LiberalEducation可能会有些不合时宜,我们一般使用“通识教育”一词,但是对通识教育的考察必然要回到自由教育本身。自由教育的思想起源于古希腊,其教育对象是与奴隶、工匠相对的“自由人”。在我们论述自由教育时,总是试图使大学回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回到纽曼,也就是回到对自由知识的不断追求和探索之中。纽曼认为“自由教育从其本身来看,仅仅是对理智的培育”[3]。自由教育培养的是绅士“,具备有教养的才智,有灵敏的鉴赏力,有率直、公正、冷静的头脑,待人接物有高贵、谦恭的风度”,“这些都是广博知识天生具有的本质。它们都是大学的目标。”[3]在纽曼看来,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因此知识选择的标准是永恒性和普遍性,主要是神学和文学。大学要扩大所要传授的学科范畴,通过学习这些永恒的普遍的科目以开阔心智,积极探索真理。在纽曼的自由教育理念中,就蕴含着对整全的关怀,对人类共通的、普遍的知识的渴求。

“在专业教育不可避免地强势兴起之后,自由教育的理念仍保留了自己的位置,这正是通过通识教育的形式而得以体现的;形式上是通识教育,精神实质上是自由教育。”[4]在此意义上,自由教育即通识教育的灵魂,因此通识教育具有自由学术或自由知识的基本特征,即普遍性和整全性。相对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意味着我们有必要放弃欲望的直接性,放弃个人需求和私有利益的直接性,去追求那些普遍性的知识。基于此,通识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这种共同的思想储备有利于帮助学生回答“我们是谁?我们如何处世?”等人生的永恒问题。正如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明确指出:“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人也,信如此论,则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在此意义上,“通识”即“通人”,通识教育就是通过对贯通性、普遍性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们始终盯住人类的永久价值,在整全性的观照下面对人事和人生。从字面上分析,与“Liberal”一词相比“,General”意指“普普通通,一般人接受的”,似乎有点形而下的味道。尽管我们把GeneralEducation译作“通识教育”,或“普通教育”,但是在提倡通识教育的人士看来,并不是“普普通通,无关紧要”的,而是“广博开通,人人必识”,即要求学习那些尽可能具有普遍价值的、能通达不同领域的知识。因此“通识”意味着共同的、核心的、必备的,通识教育的价值就是要发掘我们共同的人性要素,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共通感,以应对当下专业化背景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孤立主义困境。

通识教育自提出以来,它的一个最根本而且至今未变的突出特征就是以人文知识为重心,因为人文知识“关心的将不仅是‘心智’(mind)而且更是‘心事’(heart)。这种新的哲学对于今天和未来的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各种共同体、各种人群的交往产生的问题可能更有积极意义”[5]。基于“他者性原则”的人文知识维持着对整全的关注,保持对人与人之间的基本的沟通与相互理解的开放性。此外,通识教育的课程大部分都是通过阅读和讨论经典著作的方式进行,一本名著给人们带来共同的精神实体,并提供了一个话语的共同世界,使人们联系在一起。换言之,真正的精神上的交流传达着共同建构起来的认识、情感和价值,因而在这种精神状态中生成的共通感是一种融通的能力,这种内在感觉使个体为他者、为更普遍的观点敞开自身,进入人类生活的整体之中。

共通感的生成:通识教育中的经典阅读#p#分页标题#e#

“现在对教育来说重要的东西仍是某种别的东西,即造就共通感,这种共通感不是靠真实的东西,而是由或然的东西里培育起来的。现在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东西就在于:共通感在这里显然不仅是指那种存在于一切人之中的普遍能力,而且它同时是指那种导致共同性的感觉。”[6]这种普遍的和共同的感觉,实际上就是人们脱离直接性和本能性,向普遍性的提升,是对教化本质的一种表述。“人类教化的本质就是使自身成为一个普遍的精神存在”,赫钦斯、施特劳斯、布卢姆等提出以阅读经典这一出色的老办法,以走向某种普遍性,实现人与人、过去与现在的理解和交流。赫钦斯认为,通识教育的核心就是“永恒的学习”,以此“发掘出我们人性的共同点”,并提出通识教育课程“应该由西方名著以阅读、写作、思维和说话的艺术组成,再加上数学,它是人类推理过程的最佳范例”[1]。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和教授们可以掌握共同的思想储备及其处理方法,因为“如果教授和学生们都有共同的基本思想,那么从事生理学研究的人和从事物理学研究的人就有可能相互沟通,甚至法学和数学也会开始发现相互之间值得联系”[1],这样便能有效地缓解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专业主义、孤立主义的困境。芝加哥大学的通识教育强调人文经典的教学,通过阅读经典名著和统整性课程两种方式发掘人性的共同要素,培养人们理智方面的优点。在赫钦斯看来,西方的名著涵盖了知识的所有领域,如“柏拉图的《理想国》是理解法学的基础;在教育方面对于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同样重要”[1]。在大学的四年中,花一些时间阅读、讨论和消化这类名著,不仅有利于为专业学习做准备,同样有利于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这种经历将会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个人的品位和批判精神”,使年轻人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进行明智的思考和行动。此外,人们在大学里读过同样的书,有一个共同的理智训练,为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交流提供了基础。一所大学里有不同的学院和系科,除了拥有同样的校长等其他管理人员,通识教育课程把它们联系起来,使得学生和教授们相互交流,相互理解。

施特劳斯于1959年6月在芝加哥大学“成人自由教育基本计划”第十届毕业典礼上致辞,指出“自由教育在于以特有的小心,研读最伟大的心灵所留下的伟大的书”[7],这是对赫钦斯的经典名著课程模式的赞同与支持。如果我们说,只有名著是唯一值得阅读的书籍,应该不会产生异议。假若我们说,只有阅读和讨论名著才能给人一个完整而全面的教育,恐怕会有不同的声音。但是回到名著本身,它是人类通过文字保存的不同时代的对话,并且是有关根本性和普遍性问题,以及人的心智方面的主要议题的对话。“自由教育是某种读写的教育:某种在文字之中或通过文字进行的教育。”[7]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文字使人类的伟大得以显现“,我们最好从这些最伟大的心灵中选取一位作为我们的榜样,他因其共通感成为我们与这些最伟大的心灵之间的那个中介。”[7]通过经典阅读,那些最伟大心灵的独白成为人与人之间共通感生成的基础,由此独白转换为对话,这种思想的共同交流赠予我们对美好事物的经历。艾伦•布卢姆在他15岁那年第一次看到芝加哥大学,觉得那些仿哥特式建筑“是指向一条通往伟人相聚之地的学习之路”。面对通识教育的危机,他认为唯一严肃的解决方案就是阅读巨著,即那些公认的经典文本。“只要巨著是课程的中心部分,学生们就会既兴奋又满足,感觉他们正在独立完成着某件事情,从大学里学到了他们在别处学不到的东西。”[8]通识教育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对自己提出“人是什么?”“、我是谁?”之类的第一位的问题,而名著提出了没有答案的永恒问题,激发他们持续地关注这些基本问题,并对它们进行思考。“也许更重要的,学生们获得了共同的经验和思想储备,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友谊。”[8]

人们哪怕是曾在大学里读过同样的一本书,这也是不薄的友谊,至少也为日后留下了共同的记忆。“以明智地运用经典文本为基础的课程,是通向学生心灵的坦途”[8],人与人之间更深刻的理解,来源于精神上的心心相印,而名著作为共通性的中介,为学生们提供了沟通的主题,使得基于思想和情感交流而形成的人际关系更为持久、丰富和美妙。在不同的时期,面对大学中人的整全性关怀与专业化之间的紧张关系而编织的“戈尔迪之结”,赫钦斯、施特劳斯和布卢姆的破解方法都是仔细研习文本、传统的经典文本,但是他们的答案几乎都遭受到人们的质疑。为什么阅读名著的方案遭到普遍的反对?毫无例外,几乎所有的经典名著都被称作人文著作,在所谓的知识爆炸和科学的不断进步的事实下,人文科学面临着共同的敌人,即纯粹实用主义者和极端科学主义者,工具化、技术化的学术研究使人们的阅读变得快速而粗略。当代大学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3个部分组成,他们对阅读经典的教育方式没有多少热情,因此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把不同专业的人们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在我们的生活中,散漫随意的阅读取代了对那些能够陪伴终生的著作的仔细阅读,人们普遍认为经典著作对现世的影响力已降到最低点。尽管每个人都希望个性的充分发展,但是人与人之间需要共有的根基。通识教育中的经典阅读提供了人与人、我们与人类以往的最佳思维联系的基础,在“几何心灵”和“敏感心灵”之间搭建一条“通道”,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共通。

读教育专著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中医经典;中医药院校;信息素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7)02-0049-03

Abstract: This article elaborated the significance of reading TCM classics in promot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the practice by combining reading TCM classics and educa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the efficiency of studying and reading TCM classics can be improved, and the ability of acquiring TCM information of student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be cultivated, which can enhance TCM education, educa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development of lifelong education.

Key words: TCM classics;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formation literacy; teaching practice

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强调培养中医临床人才需重视“学经典,做临床”,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等机构开展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注重弘扬中医药文化,培养学习型人才[1]。同时,国家教育管理部门认为信息素养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阅读中医经典,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将提升终身学习的能力,对中医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都具有实际意义。

1 阅读中医经典的必要性

中医药经典著作记载了历代医家研究总结中医药学理、法、方、药的成果,是中医药学传承发展的文献保障,是当代医家学习与研究的文献宝库。中医药学是具有悠久历史渊源的学科,经典著作是它的本底资料,本底资料发掘研究不够,学科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逐渐失去它的优势与特色。阅读中医经典著作,可吸取前人的经验与教训,借鉴名医的用药和方法,提高中医药大学生专业水平、中医药大学教学水平和中医医疗水平,ε嘌中医高层次人才、临床型人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广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调查中,98%的读者都认为中医经典书籍阅读在中医学习、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临床医疗、科研思路、中医发展也都证明了中医人对中医经典书籍阅读的重要性[2]。

研修古代医学文献,不难发现,习医而有所成者,大多重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研究,换言之,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研究,习医多有所成。中医经典著作对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作用,在中医教育实践的漫长历史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与推崇。新中国老一辈中医药学家的成长历程和术业,都说明阅读经典对指导临床的重大作用。李如辉将《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第二辑、第三辑)所录97位著名中医药学家对中医经典著作的态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强调经典著作的学习及背诵者共计87位约占89.7%,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是中医药名家成才的共性规律之一[3]。熟读中医经典,反复临床实践,建立中医思维,提高领悟能力,是中医人成才的必由之路[4]。

2 培育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当代科技迅猛发展,信息资源极其丰富,身处大数据时代又面对着信息爆炸呈碎片化的趋势,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越来越重要。在中医药高校里进行信息素养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教授学生获取有效文献的方法,使学生主动阅读文献并能融会贯通中医知识指导临床,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信息素养不仅是一种基本能力,还是一种综合能力。大学生具备了信息素养,才能更主动积极地从古籍中、从网络中获取中医知识,不断关注中医事业的发展或从古典中医文化中提炼、挖掘、创新。只有具备了信息能力才能自由获取信息,为己所用。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中医经典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比如疑难字句、章节理解等,还可以将信息能力发挥在临床、科研上,深度挖掘中医经典古籍,挖掘古代名医名家的经方验方。

3 中医经典阅读结合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

“注重经典,突出临床”将成为中医经典课程教学的发展方向和创新思路[5]。《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课程都是以经典古籍为基础,选读其中的经典章节,教授其中的理论思想和思维方法。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明其义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灵活运用相关经典专用辞典,如《黄帝内经词典》《内经辞典》《伤寒论研究大辞典》《伤寒杂病论字词句大辞典》等,以加强对中医经典的理解和认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水平。除了针对单一古籍开设的课程外,还有《中医各家学说》等研究中医历史上的医学流派、各家学术思想及经验特点的课程。这些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延展性、广泛渗透性、学术理论性和临床实践性[6]。由于各家学说的内容繁杂,纵横交错,必须具备专业的信息意识,运用中医药古籍检索工具。在课后,对各学派、医家的经典著作进行研读,使学生活跃学术思想,开阔学术视野,提高思维水平,增强实践能力。下面以宋金时期形成的河间学派代表医家刘完素为例,论述中医经典阅读与信息素养相结合的实践。

3.1 传记检索

检索中医学派创始医家的传记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医家的学术专长、行医风范和重要著作等,并对其人其术产生学习兴趣,对学派总论形成框架认识。传记资料可通过人名辞典、史书、地方志等多种途径进行检索,如从《中医人名辞典》《中国历代名医百家传》《中医源流与著名人物考》《金史・刘完素传》《河间府志》等书,了解刘完素的字号、生平简介、从医缘由和撰书之由等趣事,还可知其阐发了《内经》病机与运气学说,认为“六气皆从火化”,临证以降心火、益肾水为主,擅用寒凉之品,且传人众多,撰书多达十余本,学术影响广泛,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3.2 著作检索

对中医学派创始医家的经典著作进行阅读尤为重要,特别是著作原文的检索与阅读,能补充大量课本上节选章节和著作提要以外的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课堂内容,深刻理解其学术思想全貌。医家著作可通过古典书目和现代书目进行检索,如从中医药专科书目《中国分省医籍考》中了解河北省地方志里记载的刘完素著作,包括医经类4本(《图解素问要旨论》8卷,《素问元机原病式》1卷,《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3卷,《宣明论方》15卷),伤寒类2本(《伤寒直格方》1卷和《伤寒标本心法类萃》3卷),方论类2本(《十八剂》、《治病心印》各1卷)。《中国医籍考》则注明了著作的存佚,列述了序跋,对有关考证提要敷陈大意,可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著作进行阅读,如注明刘氏的《素问药注》已佚,对《素问玄机原病式》一书则列述了刘氏的自序、程道济序、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的述评和《四库全书》提要等内容。由于当代出版的中医经典多有错校误注,若需要中医古籍的原作阅读,可通过《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查找馆藏或查阅丛书,如《素问玄机原病式》一书除在国家图书馆、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等处藏有明刻本,还可参考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金刻本的影印本,《刘河间医学六书》《古今医统正脉全书》《四库全书》等丛书中也编有此书。

3.3 临证、医案检索

通过临证、医案类古籍资料的阅读,可充分了解医家丰富的临床经验,从而结合医理医论悟出临床心得。刘完素有病机学说、火热理论方面的著作,还著有医方专著《黄帝素问宣明论方》,该书对《黄帝内经》61种病证结合临床经验一一立方以治。除了阅读医家本人的临证著作以外,还可以通过综合性医案类书获知医家对某些验案的心得与见解,如《续名医类案》卷28载有“夏暑发自阳明,古人以白虎汤为主方。后贤刘河间创议迥出诸家,谓温热时邪,当分三焦投药,以苦辛寒为主”。

3.4 门人、私淑著作检索

阅读中医学派创始医家的门人、私淑者的著作,可以从侧面了解该医家的学术影响力及学术思想的传承和发扬。《中国医籍考》根据中医学科体系和文献内容将书目分为9类,考证严谨,对中医学源流颇具价值,如卷三十二方论十中,刘完素的《伤寒直格》就编有其门人马宗素在《伤寒医鉴》中对本书的注解,马宗素的《伤寒医鉴》、镏洪《伤寒心要》则列在刘完素著作《伤寒标本心法类萃》后。丛书是根据专题或相关书籍汇编而成,《中国丛书综录》里可查到《刘河间伤寒六书》有马宗素撰书一本,并附镏洪和常德所编之书。此外,还可以参考相关医家对医书的注释本,如薛时平的《注释素问玄机原病式》,了解后人对该医家的学术认知及评价。

4 中医经典阅读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意义

阅读中医经典与培育信息素养相结合,实质上就是中医药专业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相结合。在高等中医院校教育过程中,中医药学的学科综合性要求中医药大学生具备对整个医学相关学科的信息获取能力,高等中医药教育是以院校教育为主、与中医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模式进行的。本科阶段的专业分配,到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方向定位,在此阶段学生必然会随着学习的深入提出更专业化、更具体化的信息需求,这就需要更专业化的信息素养教育来支撑[7]。然而,调查显示本科阶段的信息检索教育对研究生而言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缺乏针对具体科研任务应用电子资源信息进行检索、判断、归纳、总结、创造的能力[8]。所以,在本科阶段通过阅读中医经典培养兴趣爱好,将经典理论、名医医案了然于心才能融会贯通,同时具备较好的信息意识,较熟练的信息能力,才能将古籍检索与计算机检索相配合,才能触发新思路,才会对中医药研究有所帮助。

阅读中医经典与培育信息素养相结合,还能提升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中医人才。通过高等中医药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和创新,成为有创新意识和宽阔视野的高质量人才,信息素养的高低可以影响医学生终身学习的质量,甚至今后事业的发展与成就[9]。中医经典是中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巨著,对中医临床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

5 结语

中医药院校应大力提倡引导和帮助大学生研读中医经典,勤求古训,提升信息素养,锻炼信息能力,继承、发扬中医特色,指导专业学习和临床实践,做好科学研究,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关于开展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的通知[EB/OL].[2016-09-10].http:///Page/NoteDetail. aspx?id=132&d=2.

[2] 何红珍,袁俊枫,陈岚.中医院校大学生的中医经典书籍阅读需求调查――以广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为例[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14,38(2):48-51.

[3] 李如辉.应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J].中医文献杂志,2008,26(1): 26-27.

[4] 王华,梁忠,刘松林,等.中医药高等教育规律的探讨[J].中医教育, 2009,28(4):4-6,71.

[5] 成玉,徐姗.《伤寒论》案例式教学法探索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21(9):122-123.

[6] 张星平,赵琰,安冬青,等.加强重视“中医各家学说”学科建设[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8):520-522.

[7] 陈春林,伍利,刘娟.高等医学教育的特点与医学本科生信息素养教育目标[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8,29(6):78-79.

[8] 王瑞祥,何永.基于科研需求的中医院校研究生信息素养调研与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25):46-48,56.

[9] 孙玲,刘松林,李欣,等.信息素养与中医药专业素养结合的教学实践初探[J].中医教育,2011,30(5):57-59.

(收稿日期:2016-12-26)

读教育专著心得体会篇5

在国内高校英语专业的本科课程中,英美文学课程是一门主干专业课程。该课程旨在引导英语专业学生通过对文学史上经典作品的系统阅读,使学生能够系统理解英美文学历史发展进程,了解西方的文学文化,熟知文学的不同体裁,进而培养学生探究作品意义、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起到提高学生的人文意识和文学鉴赏水平,提升个人修养和人文素质的作用。

应该说,随着国内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化交流的不断加强以及专家学者的不断探索,国内的英美文学教学取得了诸多成绩。然而,英美文学教学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文学设置课时偏少,开课时间较晚,学生自主阅读主动性不强等,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学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笔者最近在阅读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肖瓦尔特(Elaine Showalter)的《文学教学》一书时深刻体会到,除了上述问题应该加以解决外,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之下,要特别注重原著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英文原著的自主性,应该成为英美文学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环。

肖瓦尔特的《文学教学》是一本旨在指导高校本科生英语文学教学的指导性书目。作者在书中谈到了应该如何讲授理论,如何准备教学大纲,又该如何谈论众多现实话题。她的一个指导思想是,一定要严肃认真地对待教学,要像对待学术研究那样来对待文学教学。像这样的思路与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笔者认为,就中国语境而言,要想达到上述要求,首先要加强文学教学中的原著阅读。

中国当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基本上是选读式教学,即除了少数短篇诗歌与短篇小说之外,绝大部分的文学作品,主要是从长篇作品中选取好的片段,然后交给学生进行阅读。这样的阅读模式自由其道理,但它们毕竟如快餐一般,很难让学生领略文学经典的整体之美,也很难进入到经典的历史深处。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促进个人情操的培养,还可以全面提高专业水平。但现在网络时代的迅猛发展,在为我们文学课程教学带来了诸多益处的同时,也替代了传统的阅读模式。闪烁的屏幕,令人目不暇接的滚动新闻所产生的浮动效应,似乎使师生很难有毅力安静地坐下来阅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英文原著。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抛弃文学经典阅读的理由。

那么,我们该如何提高学生阅读作品的积极性,又该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促进课堂讨论的效果,这成了今天教师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

在笔者看来,原著阅读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诸多方面。

首先,原著阅读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根据我国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关于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英语专业人才应该“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的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 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同时要“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要达到《大刚》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道德文化心理素质的提高,文学阅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文学作品,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包括关于政治、文化、历史、艺术、宗教等诸多领域,这些知识为我们了解世界文明发展史和文化进程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也是我们进行创新的知识基础。只有在丰富阅读的基础上,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才能得到全面提升。

其次,原著阅读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文学作品中丰富的语言资源,不同语境中语言生动的表现力所产生的接受效应,能够远远超出单一的单词释义或者句型解释。而且,经典的文学作品代表着一个民族最高的文学水准,所以,原著阅读可以更能培养学生的心智,提高专业素养。

第三,原著阅读是与国际专业教育接轨的主要渠道。在英美国家的高校中,英语专业的课程内容主要以文本阅读和英文写作为中心。我们不妨以美国颇具代表性的两所著名大学——耶鲁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为例。耶鲁大学的英语专业,宗旨是让学生“阅读英语语言发展史上各种题材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选择包括中世纪梦幻文学、莎士比亚戏剧、美国奴隶叙事文学、现代派诗歌、网络文学,以及世界各地以英语写作的小说作品。通过阅读,学生将获取深入探究人类经验的洞察力,成为技艺高超的作家和具备思辨能力的思想家。”斯坦福大学指出,在斯坦福学习英语,旨在深入有效地探索古代以及当代以英语写作的文学遗产。课程包括研究某一个作家或者某一类文学题材,还包括文学理论、新闻媒体和文学创作。斯坦福的英语专业强调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并为许多专业领域,包括教育、新闻、法律、出版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依据上述指导思想,耶鲁和斯坦福的课程在内容上涉及了中世纪文学、现当代文学和文学批评理论。比如:耶鲁开设有“1945年以来的美国小说”和“文学理论概论”等;而斯坦福大学则开设有“中世纪文学”、“圣经文学”和“艾略特与20世纪诗歌”等。在课程模式上,均开设有从低年级的普及性入门课程到高年级的专题研讨班、专题讲座和荣誉学生研讨班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课程形式如何,他们的文学课程都是以作品阅读为主,且是以原著阅读为主。授课教授会按照学期的时间安排阅读作品的数量和内容。一般情况下,一部长篇文学作品是一周的课外阅读任务。除此之外,学生要进行积极的课堂讨论,认真写作和课程论文,以完成课程任务。

显而易见,在此教学模式下,丰富的阅读,有效的课堂讨论,教授的正确引导,以及在课程论文写作,自我观点的总结和不断完善,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都得到了极大提高。

第四,原著阅读是时展的需求。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交流日益增多,公共知识资源为世人所知,世界各地的学子都意识到了语言学习的重要性。英语作为一门国际交流的通用语言,已经成为日常交流的语言工具。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国内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要面对的竞争对手将是来自在国内外接受高等教育的同龄人。国外的非专业学生由于各种考试的需要,以及出国学习考试的需要,他们的应试能力以及语言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在此情况下,对于我国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仅仅掌握一门语言技能,早已没有了任何优势。因此,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英语专业势必会失去竞争优势。

笔者认为,英语专业学生在语言优势的基础上阅读英文原著,从英文原著中汲取世界文明的精髓,在充实专业基础的同时,扩宽知识领域,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人文知识基础,唯如此,英语专业学生才能够在未来的竞争市场占据一定的优势。

最后,原著阅读是提升个人素养的必要基础。文学阅读对于培养心理健康和个人情操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这是举世公认的观点。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也通过国内外学者通过研究得以证实。2011年英国《卫报》发表文章说,美国布法罗大学的研究者对140名本科生进行研究,发现阅读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性格,改变一个人的情感培养。俄亥俄州的研究者发现,文学阅读可以使人们更能关注他人,增进人们之间的互相理解。而在我国,早几年前就推出了全民阅读的活动。在此背景下,英语专业学生应该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把阅读原著作为提高专业水平和个人素养的手段,扩大阅读,提高自己。

综上所述,无论是专业要求,还是时代所需,或是个人情操的培养,原著阅读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讲,都应该是本科教育中的一个重点。

那么,作为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师,我们应该怎样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原著阅读的兴趣呢?

首先,提高认识,正确引导。正确引导的方法有许多,除了与学生交流上述观点,并尽量使之认同之外,必要的课程要求也同样能起到促进阅读的兴趣。笔者的一些学生就是在课程阅读书目以及课程论文写作的要求下,开始系统地阅读英文原著。他们在阅读作品和完成课程论文的时候惊喜地发现,自己对作品的见解与别人的分析会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仅仅是阅读作品选段,阅读他人的综述及其观点,总有不全面或者偏颇的感觉。因此,有些同学发出感慨,只有在自己完整地通读了整部作品之后,才能真正领略作品的艺术魅力。

其次,循序渐进,合理设置课程。文学水平的提高需要长期的努力和积累。因此,尽早开始文学课程,利用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渐培养学生对文学阅读的兴趣,加强专业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敏感度,提高其阅读能力。关于课程设置,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名校的做法,细化文学课程的分类,增加可选修之内容,增加文学课程课时。同时,按照不同的层次,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从低年级的名篇欣赏课开始,在学生对英美文学中重要作家的作品和文体风格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再逐步开设小说原著阅读、专题讲座和专题研讨班等课程。

再次,与时俱进,拓宽学习范围。英文原著阅读不能仅仅局限在传统意义的经典文学作品。2009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美国文学史》,不仅改变了传统意义上文学史的限定范围,而且把文学的范围扩展到了政治、音乐、艺术等领域。这部新文学史说明,文学与文化原本就是难以区分开来的概念。哈佛成功的通识教育方法也在告诉我们,全面提升人文知识,是奠定各类学科的基石。

读教育专著心得体会篇6

沙翁有一句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几年,我才体验到沙翁这句话的内涵,真正体验到读书的快乐。因此,我常常都是书不离手,一天没有书读,就好像失去了什么。

我常常羡慕现在的孩子,从小就有这么丰富的书籍可以阅读,使他们稚嫩的心灵徜徉在知识与智慧的海洋里。我常给儿子买好多的书,特别是名著。儿子每天都是伴着书籍入梦,有时,需要我夺下他手里的书,他才能入睡。想想自己小时侯,每天夹着薄薄的课本上课,能听上老师拿着一本小说讲故事,就是我们人生的一大乐事了。

到了师范学校,本来有书读的条件具备了,可是因为自己对美术的偏好,专读美术方面的书,主要是读画儿;工作之后,又爱上了书法,于是,专拣字帖来读,主要是看字。读教学方面的书,只是仅局限于参考资料和参考教案;后来,为了学历,又逼着自己读大学的教科书。

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我感觉到还是从逼着自己写论文开始。那时,我们的校长是陈日铭老师,他是一位乡村民办老师出身,但是因为他勤于笔耕,每年豆腐块式的文章上百篇。后来,他被评为县里的师德典型,我就在全县一遍一遍地演讲他的事迹,同样也一遍一遍地教育着自己。于是,我也下定决心,像他那样开始写论文。陈老师是写的数学方面的文章,论文极少;我是教语文的,对豆腐块又不太感兴趣。怎样起步?这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书到用时方恨少”,于是,搬来学校能找到的教育杂志进行阅读,摘抄,逐渐开始模仿写论文。此时,我只是把读书当作我写作的辅助,作为方法的学习,资料的收集而已。

后来发现,论文的写作素材并不是单纯从阅读中来,更主要的是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来。可是,面对诸多的教育教学现象和问题,不知从哪一方面去认识,不知从哪里着手分析和解决问题,更谈不上写论文了。这个困惑,我想,也是我们目前绝大多数老师的困惑:对教育现象、教育契机,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这是很普遍的现象。即使我们有很多的老师,对新课改的理念讲得头头是道,可是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仍然是理念与实际相去甚远,所能做的,就是给每个教学环节贴上显示现念的标签而已。我曾经在宾山小学作过一次讲座,题目是《学会审视》,就是针对我们的这一现象谈如何审视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由今天看来,学会审视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法固然需要,更需要的是,要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发点。怎么办?——读书。

教育局从去年开始,就实施了“买一赠一”的送书活动,都是选购的教育名著。很多论文上提到的新观点,都是来源于这些名著,很值得一读。实际上,前年,我也就产生了这样的观点:要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最直接的,就应该读原著。可惜我不懂外文,于是,前年,我就专程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选购了不少原著的译本。如:著名的心理学家加涅,就是提出将学习结果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和信息加工原理的美国学习理论专家,他在《教学设计原理》里面,系统介绍了他的学习理论。而过去,我们只能在大学教材里看到这种提法而已。又如:著名心理学家戴斯与别人合著的《认知过程的评估》,对认知过程,又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我们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加工,语言的加工很有帮助。再如:英海尔德等合著的《学习与认知发展》,使我们对如何看待教育的作用和学生的发展关系,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这些书有很好的设计,每页的左面都开辟出不小的空间,我就将我读书的感受写在上面。总的来看,西方的教育名著,偏重于客观的研究,通过实验来获得规律,而且是基础性的、原理性的。中国的教育教学专著偏重于用辨证的思想,引经据典,自圆其说,但也实验,不过大多是印证性的,不太具有基础性。不过,你能很好地欣赏到他们很好的语言。如:南京师范大学的刘晓东在他的《儿童精神哲学》里,对儿童的精神世界就做过这样优美的描述:“儿童不只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还诗意地鱼游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儿童的游戏,儿童的梦想,儿童的艺术,儿童的思想,儿童的全部生活,都是史诗,都是描绘生命历史,描绘精神历史的诗篇。”我们想,中外教育家的这些区别,主要与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的差别有关:西方人善于归纳思维,而中国人善于演绎思维;西方人的研究崇尚理性,而中国人的研究偏好感性。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宜将中西合璧,才能真正地在三尺讲台上游刃有余。

由于读书,我学会了反思,对教育教学现象能看得透了,看得深了,而且,好的教育教学策略在自己的头脑中出现得快,于是在课堂教学中,逐渐由当初的策略,逐渐向教学机智,进而向教学艺术的方向发展,逐渐品尝到厚积而薄发的甜头。

当然,由于长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比较少,我在语言方面还不能算得上一个称职的语文老师,于是我有针对性地阅读了不少文学作品,如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文化苦旅》《借我一生》《山居笔记》,鲁迅散文,贾平凹的小说,电视散文等。渐渐地,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自然的空灵,生活的恬淡。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诧异地发现,我的心态是如此的平和与安宁,使我对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

读教育专著心得体会篇7

一、为教师的专业阅读提供专业支持和条件保障

村小条件差,专业图书少,制约着教师的专业阅读。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通过图书装备工程为学校配备各种专业的图书,为教师的专业阅读提供专业支持和条件保障。组织专家实地考察村小专业图书需求现状,制定推荐必读和选读书目,再按照书目将图书配备到学校、教研组。

二、让教师认识到专业阅读的重要性

在一些中小学中,有相当一批教师很少有时间读“课外”书,整日被“正统”的作业、或教科书、或工作压力所包围。教师每天看的都是教材和教参,对专业阅读认识不足。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教学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照本宣科,一味地讲解教材,而要师生互动,联系实际生发、扩展。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贮备,更要有很好的悟性,今天的读书体验就是明天的课堂实践。教师只有书读多了,知识面广了,领悟能力强了,在课堂上才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课堂才能高潮迭起,精彩纷呈。这样,学生就会在享受中快乐地学习,教师就会在享受中轻松地施教。

专业阅读可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教师的个人修养,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只有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读书的学生,才能营造出整个社会热爱读书的良好氛围。热爱读书的教师是社会的无形资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教师需要学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常常能让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左右逢源、神采飞扬。青年教师不进行专业阅读,就不能更快地掌握教学艺术,老教师不进行专业阅读就很难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先要有一桶水。今天要给学生富含生命营养的长流水,教师先要有澎湃的长江水,这就要求今天的教师努力寻求专业化知识的源头活水,反复不断地读书。

三、阅读要与当前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

一是将研读教育名著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提高教师职业使命感;可以指导教师选读《幸福教育论》、《爱的教育》、《教育的55个细节》、《教育漫语》、《反思教育习惯》、《师德与教师职业生成》、《教育的理想和信念》等作品。二是将研读教育名著与强化教师专业素质相结合,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可选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效教学方法》、《教师人文读本》、《教育过程》、《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新教育之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等作品。三是将研读教育名著与改革课堂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选读《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新课程的故事与解读》、《优秀教师的课堂艺术》等作品。四是将研读教育名著与研究解决素质教育重点难点问题相结合,深入探索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如选读《让孩子们我育我学——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学习的全新实践》、《素质教育》等。

四、专业阅读需要专家引领

读书实践工程的本质追求是唤醒教师的职业责任,启迪教师的实践智慧,激发教师的专业自觉,促进教师主动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离不开专家的引领。

一是请专家做专题讲座。指导村小教师该阅读哪些书、阅读的途径有哪些、阅读有哪些有效方法等。教师的阅读往往存在盲目性,缺乏系统阅读的指导,这就需要专家对本校教师的教学和阅读作实地考察,根据实际推荐读书目录,还可根据不同教师提出不同书目,开展有针对性的阅读,从而增强教师专业阅读的效果。教师的阅读有较强的专业性,邀请专家指导教师的阅读方法是很必要的,掌握了好的阅读方法,才能取得好的阅读效果。二是开展系列“读书论坛”活动,为教师搭建对话教育名家、反思教育实践的平台,可以通过当地教育杂志、教育简报等推出系列“读书沙龙”,每期重点就一本专著邀请专家撰写导读,与教师开展深度笔谈,通过“读书论坛”这个平台,回应专家观点,讨论读书感受,化解教育疑惑。将“读书论坛”活动延伸到各个学校、各个教研组,通过教研组活动,经常性地开展这种活动,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三是开展读书演讲比赛和读书征文等活动,邀请专家点评和指导,可以激发教师的读书热情,提高其读书品味。可以先从学校搞起,乡镇教管中心可以定期组织这类活动,县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可以定性组织此项活动。四是开展教师论坛和校长论坛,不定期地以读书为主题,交流读书心得。总之,要通过各种形式,促进教师专业阅读,让教师在专业阅读中感受专业成长的快乐。

读教育专著心得体会篇8

摘要: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价值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升专业水平,增强专业技能,拓展专业知识,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笔者在农村从事英语教育工作十几年,深深感受到农村英语教师的成长是艰难的,但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坚实的平台。本文从热爱、遵规、解惑、互助、读书、反思等六个方面论述了农村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课程;农村英语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价值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升专业水平,增强专业技能,拓展专业知识,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笔者在农村从事英语教育工作十几年,深深感受到农村英语教师的成长是艰难的,但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坚实的平台。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我们就可以实现从“普通教师”到“教学研究者”的转变,从而走向优秀人民教师之路。那么在新课程下,农村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哪些途径呢?下面从六大方面简要谈谈。

一、从热爱农村教育开始

陶行知先生说:“乡村学校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教师应当做改造乡村的灵魂” 。先生那“爱满天下”的职业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到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新课程实施以来,农村的英语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与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的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但和城市的英语教育相比,农村的英语教育还任重而道远,这就需要有更多的英语教师安心和扎根与于农村教育。只有扎根于农村教育,才能想办法克服困难、才能思变、谋发展,才能主动地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要把对孩子的关爱带入课堂。比如:农村孩子比较羞涩,在课堂上不敢大胆表现自己,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的鼓励和帮助。我经常会对他们说:Don’t be shy! Please have a try! Believing in yourself is the first step on the road to success! 有时还会写一些英语的名人名言在班级的宣传栏上来激励学生。有时遇到较为寒冷的天气,我就会提醒学生说:What a cold day! You need to wear more clothes! 听到有同学在咳嗽,我们可以关切地说:What a terrible cough! You’d better go to see a doctor.农村的孩子虽然不如城市的孩子那么自然、大方,但他们纯朴、善良,他们也同样渴望有展现自己才华的舞台。只要我们真诚地关爱自己的学生,学生就会喜欢我们,喜欢我们的课堂,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是我们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最基本的条件。教师的关爱促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而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又进一步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在这种课堂氛围下,智慧的火花不断的碰撞,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也不断提升。用心去关爱自己的学生吧!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是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

二、从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开始

语言学习的规律是先“语”后“文”。任何一种语言都分为“语”和“文”两部分。“语”的表现是听说,“文”的表现是读写。先“语”后“文”的规律在英语教学中就是“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规律。遵循了这一规律,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遵循了这一规律,大纲中只要求会听、会说的单词,我们就不要强求学生会写,否则会造成学生一看到英语单词就怕的怪现象;遵循了这一规律,我们就不要一进教室就大讲语法,而是要通过呈现、操练、巩固、归纳、总结的方式让学生去实践和感悟语言。尽量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也是符合这一规律的。它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才更乐意用英语进行交流。即使在农村中学,只要我们从起始阶段就开始用最基本、最简易的英语组织教学,到初中毕业的时候,我们就能基本实现全英教学的梦想。如果学生一时不能理解,我们可以加上肢体语言和实物辅助,比如在叫学生“Close your book,please!”时,教师可以示意合上课本的动作;说“You please!”时,教师右手手心向上,做请的动作,学生可以感觉自己倍受重视;说“ Hands up! Please.”时,教师自己做举手的动作;在鼓励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可以说:“ Who will have a try?”“Please try your best!”等等。在教授新的知识时,也是可以用英语教学的。我在教bottom 和 top这两个单词的时候,我带了一个杯子到教室,指着底部说:“This is the bottom.”指着顶部说:“And this is the top.”学生马上就明白了意思。实践证明,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英语的机会,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课堂环节也会更加紧凑。教师说“英语”的基本功和组织课堂、驾驭课堂的能力均能不断提高,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

三、从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开始

有的学生学不好英语,并不是不想学好,而是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而这些困难又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作为一名优秀的农村英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实际困难,从而灵活处理教材,变难为易,尽自己所能帮助农村的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比如:在学习26个字母时,学生明明已经倒背如流,而且还会默写了,可还是出现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错误。在 spell 单词的时候,他们却把“a”读做“啊”,把i读作“衣”,把“b”读作“波”。针对这一情况,我要求每个学生做好字母卡片,用“pair work”的形式相互抽查;课堂上还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来激励学生――就是使用英语单词卡片或把单词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小组的成员按顺序读出每个字母,这样坚持一个星期,这个难题就能解决了。另外,一些学生之所以记不住单词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利用读音规则来记单词。因此,大概在初一年新生入学一个月后,我就开始系统地教学生国际音标(尽量不要太早,不然会和字母混在一起),并引导学生利用读音规则来记单词,如在教good 时,我们把它分为g-oo-d,g发[g],oo发[u],d发[d],又如teacher,我们把它分为t-ea-ch- er,t发[t],ea发[i:],ch发[ t∫],er读作[ə],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学生领会到单词的拼写和其读音之间是有规则可循的,慢慢地利用读音规则来记单词,这就大大地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学生学得轻松了,老师也教得轻松了。在教完48个国际音标之后,我叫学生试着拼读那些没有教过的单词,同学们一个个跃跃欲试,情绪非常高涨。他们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回到家高兴地对自己的父母亲说:我已经学会自己拼读单词了,也能容易地记住单词了!这样,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走好了入门第一关,为今后学习英语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从参加同伴互助开始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指出:“由于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宗旨,给予了教师创造的空间,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广泛的合作和沟通能力。”教学之余,教师之间可以把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相互切磋,探讨解决的办法。同科教师之间可以通过资源共享、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课后评价、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等同伴互助的办法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时同伴的一条发自内心的建议,会让我们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比如我在复习仁爱版八年级上Unit2 Topic 1 You’d better go to see a doctor时,我采用的复习方式是利用图片操练:

A: What’swrong/the matter/the trouble with him/her?

B: He/she has a bad cold.

A: What should he do?

B: He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He should drink plenty of water.

课堂气氛很热烈,同学们针对每一种疾病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我自己也认为课上得很成功。在评课的时候,有位同事提到:如果是我上这节课的话,我会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来表演,一问一答,变师生互动为更高层次的生生互动。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同伴的建议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在后来的教学中,我都尽量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为有效的生生互动创造条件。

作为一名正在成长的英语教师,除了要钻研本学科的知识,也要不断的学习其他基础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也要相互学习和交流。比如我在设计仁爱版八年级下Unit8 Topic1 What a nice coat!Section C时,就碰到这样一个问题:“In winter,Canadian people usually wear coats,gloves,boots and hats.It is nearly the same in northern China.”为什么在冬天,加拿大人和我们中国北方的穿着是一样的呢?就这个问题我请教了地理老师,从他那里得到满意的答案。

五、从阅读名家著作和名师案例开始

为了加速教师的专业成长,很多学校都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校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选送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同时邀请教研所、进修学校、普教室等相关的教研人员,教研机构及科研开发中心的专家来校进行讲座,让教师与专家进行直接面对面的对话,尽量让教师得到专家有效的专业引领。这些机会当然是非常珍贵的,也是教师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好好珍惜。但由于农村学校地处偏僻,交通较为不便,再加上资金有限,这样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名家著作、参考名师案例、订阅优秀期刊、参加网上平台交流等途径来实现与专家的理论间接对话。

1.阅读名家著作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被一些问题所困扰,而陷入苦恼彷徨之中,这时如果我们读一些教育名家的著作,很多问题都能得到解决。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会带领我们走进一座教育知识的宝库,把我们带进一个全新的教育科研领域;读陶行知先生的著作会让我们领略到先生那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的高尚情操,也更能坚定我们扎根于农村教育的信念。读名家著作就像和名家谈心一样,他们能撼动我们的心灵,激动我们的思考,解决困扰我们的问题,并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正如凯勒所说的:“一本好书就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杜威、布鲁姆、马卡连柯、赞可夫等教育大师的著作都应该成为我们教师的必读课本。对于农村的教师来说,这些大师的著作可能并不容易买到,我们可以通过网上阅读,这样既方便,又经济。

2.参考名师案例,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在网上,我们可以参考名师案例、下载优质课件、观看优质课视频等。这些来自一线名师的教学案例和优质课视频,往往都是这些名师多年来实践教学经验、理论和智慧的结晶,我们可以通过参考、借鉴和学习来解决我们教学上的一些疑难。如在阅读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来猜测生词词义,可我发现学生虽然能猜测出生词的意思,却不容易记住该单词,下一次遇到同一单词的时候,还是觉得很陌生。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在网上观看了一节任青老师的优质课视频( blog.省略),她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快速阅读(skim)课文,划出(underline)文中的生词,然后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呈现新单词和相应的图片解释,如单词medicine呈现的是一些药物的图片,单词hurt呈现的是一个小女孩手臂受伤的图片,单词chest呈现的是一个小男孩健美的胸部(呈现时顺序打乱),再叫学生把单词和图片进行连线。我当时觉得这个方法很不错,而且还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就尝试着在自己的教学中使用。果然,学生对这种图文并茂的单词呈现形式很感兴趣,很快地能理解和掌握新单词,并且很长时间都还能记住。

实践证明,阅读名家著作、参考名师案例对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时,订阅优秀期刊、参加网上平台交流对教师也是很有帮助的。特别是网络教育平台的搭建它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一个与教育专家、教研员、学科名师零距离接触的机会,构建了一个平等研讨、协商互助的学习氛围。

六、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开始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现代著名教授叶澜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并不一定会成为名师;但写三年的反思可能会成为名师。”可见反思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后想想,想后写写,认真思考教学的得与失,如我这节课有哪些成功之处,我是怎样做到的?我这节课有哪些“遗憾”?我该怎样改进?写课后反思的时候,不一定每一次都面面俱到,可以就困扰自己的问题着重写。如教学仁爱版八年级下Unit7Topic2 Cooking is fun Section B时,有一个教学目标是学习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在学习了课本的例子之后,我要求学生模仿例子,结合同学的优点进行造句。学生有点不敢说,于是,我先做了个示范:S1 sings well/S2 sings better/S3 sings (the ) best in our class.同学们一下子就热闹起来,有用speak English loudly 造句的,也有用do one’s homework carefully 造句的,还有用get to school early 造句的。为了使有运动特长的后进生也能受到关注,我提示了一下:Who runs quickly? 马上就有同学回答:S1 runs quickly .接着就有同学说:S2 runs more quickly.然后大家就一起说:S3 runs the most quickly.这一节课,我们上得很开心,同学们在这种欢乐的氛围中掌握了副词的比较等级。在课后的反思中我这样写到:这节课之所以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是因为同学们积极参与;他们之所以积极参与,是因为我选择的话题接近他们的生活,还能展示他们的特长,他们快乐,他们幸福。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尽量挖掘这样的题材。

著名教授韩刚老师说:“教师不是职业,是事业;教师不是工人,是农民。”这是对教师工作多么深邃的理解。是啊!教师的使命决定了教师专业成长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新课程下,农村英语教师专业成长途径是多方面的。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博览群书,变“要我成长”为“我要成长”,同时积极探索,敢于创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我们就一定可以具备“厚积薄发”的素养,可以走专业成长之路,从而向我们心中的理想――名师迈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教育部《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上一篇:师徒结对徒弟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讲规矩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