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物理化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01 01:08:35

材料物理化学论文

材料物理化学论文篇1

关键词:纳米材料,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纳米科技是20世纪80年代末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领域,它涉及到凝聚态物理、化学、材料、生物等领域[1]。目前,纳米科技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成为推动人类未来发展的三大主流科技,在信息技术、生物与农业、环境能源、生命医学以及航空航天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纳米科技的迅猛发展将促使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产生一场革命性的变化。

纳米材料是纳米科技的基础,对纳米材料的学习,是适应未来社会对材料专业人才的需要。在教材的方面,一直没有一本面向研究生教学的、较系统性的纳米材料的教材。本文拟从纳米材料课程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对高等院校材料类研究生专业进行纳米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1 教学目的制定

课程的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使硕士研究生能够了解、掌握纳米科学与技术的概念、分类及其特点,了解和掌握纳米材料的基本物理和化学性能;掌握纳米材料的主要制备方法和原理;掌握纳米材料的结构分析测试方法;了解纳米材料的生物毒性和安全性;了解纳米材料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应用前景以及最新研究进展,以便使学生了解和把握当今纳米科学的最新研究前沿

2 教学内容的选择

目前,纳米材料正蓬勃发展,其涉及的面也越来越广泛,涵盖原子物理、凝聚态物理、胶体化学、固体化学、配位化学、化学反应动力学和表面、界面等多中学科,内容广泛[2]。随着纳米科技的兴起,也出现了很多介绍纳米效应、纳米技术应用及纳米材料制备技术文献和资料,对推动纳米科技的健康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在教材的方面,一直没有一本面向研究生教学的、较系统性的纳米材料的教材。根据笔者从事纳米材料课程教学的实践,认为要达到前面提出的纳米材料课程教学目的。课程的教学主要内容应包含以下几方面: 纳米材料的基本概念、发展史;纳米材料的分类及其特点;纳米材料的基本物理和化学性能;纳米材料的主要制备方法和原理;纳米材料的结构分析测试方法;纳米材料的生物毒性和安全性;纳米材料最新研究进展。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可以考虑将教学内容分会以下6个部分。

2.1 绪论

从纳米材料的新奇特性开始,讲述纳米材料的内涵和基本概念以及发展史。根据材料的分类方法讲述纳米材料的分类方法及特点。讲述纳米材料的基本结构单元及其特性。重点讲述纳米材料的量子尺寸效应、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基本性能。并结合我国纳米材料研究现状和学生研究方向进行相关讨论,激发学生对纳米材料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2 纳米材料物理化学性能

主要内容涉及纳米材料的结构和形貌特征;纳米材料的热学、磁学、光学等物理特性;纳米材料的吸附、分散、团聚等化学特性。将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与结构关联,按照基本结构-基本特性-特殊结构-特殊效应-特殊功能-特殊应用这一思路,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可以起到举一反三效果。

2.3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原理

按照纳米材料维数分类方法,讲述零维纳米材料、一维纳米材料、二维纳米材料、三维纳米材料的特征、制备方法和基本原理。重点讲述蒸发-冷凝法、溅射法、气相化学合成法等气相方法和沉淀法、溶胶凝胶法、微乳液法、溶剂热法等液相方法。并结合学生研究方向对相关材料和方法进行详细讨论,使学生掌握相关制备方法,为随后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2.4纳米材料的结构分析测试方法

主要包括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射线粉末衍射仪、激光粒度仪等纳米材料表征仪器。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纳米材料测试的主要方法和仪器,并掌握各种仪器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同时,也使同学们认识到纳米材料研究的高技术特点。

2.5纳米材料的生物毒性和安全性

主要包括纳米材料的生物毒性和安全性。根据已有的相关研究报道,介绍一些纳米材料的生物毒性,让学生们了解纳米材料的不足之处,掌握相关的安全操作规则,以便在随后的纳米材料相关研究中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2.6最新研究进展

根据纳米材料的最新研究热点,如石墨烯、锂离子电池灯,讲述纳米科技领域国际最新研究动态,让学生了解国际最新研究热点。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3.1 多媒体教学

针对纳米材料课程内容广泛,知识点多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融为一体的优点,可以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又可以将信息量大的课程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呈现给同学们。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例如,讲述纳米材料宏观量子隧道效应时,可以动画的形式展现,方便学生们理解。讲述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时,可以通过示意图的形式展现,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2交互式讨论

利用交互式讨论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兴趣,结合课程内容,将学生划分多个课题小组,进行课堂讨论。例如,讲述微乳液法制备纳米材料时,首先让学生通过文献查阅等方式了解该方法;其次,在课堂上就该方法、原理和实践应用进行充分讨论和分析;最后老师指出该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这种交互式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发挥学生的主管能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3]。

3.3实践操作相结合

纳米材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课程教学中要充分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结合课程内容,安排学生进行相关实验。通过具体的实验使学生对纳米材料有更多的感性认识。涉及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仪、激光粒度仪等纳米材料表征仪器内容时,结合具体情况,可安排一定时间上机观察和操作。

4 结语

纳米材料是纳米科技的基础,对纳米材料的学习,是适应未来社会对材料专业人才的需要。本文从纳米材料课程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对高等院校材料类研究生专业进行纳米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系统的探讨,实践证明,这些举措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精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白春礼.纳米科技及其发展前景,新材料产业[J].2001,4:8-11.

[2]张立德,牟季美.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11.

材料物理化学论文篇2

关键词:复合材料与工程;人才培养;专业面;工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098-02

复合材料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发展最为活跃的前沿领域之一,是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关键高技术新材料。我国高校开设的本科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一般以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为主线,目标是培养具备复合材料与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适应现代复合材料高科技化发展趋势,掌握复合材料设计与制备技术,能从事先进复合材料与结构的设计、制备、评价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我国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工业发展迅猛,产销量居世界首位。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研究和应用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面对日益增加的技术需求与教学内容的大量更新,为适应现代教育培养的新形势,必须对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全面研究与改革。济南大学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自1995年招收本科生,1999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我校的人才培养教学实践和对其他高校的调研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普遍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①化学与力学知识薄弱,创新能力差;②专业面太窄,毕业生工作适应性差;③理论与实践环节脱节,学生解决实际工程能力弱;④没有很好体现办学特色。针对上述问题,如何根据当今复合材料的发展,开展先进的、科学可行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加强有机化学、高分子知识的讲授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是有机物。有机化学是一门探讨有机分子结构性质、有机反应途径机理以及相关产物分离与结构鉴定的基础科学,是本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有机化学是聚合物合成的反应类型和反应机理的坚实基础。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从有机化学的角度学习和设计聚合物合成的反应过程,提高学生学习高分子化学的效率,启发学生对聚合物设计的创新思维。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是本专业两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涉及理论和实验教学两方面[1]。其专业理论性强,概念复杂,抽象难懂,聚合反应机理都是微观的,内容较难掌握,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学内容与学时数减少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授课过程应结合复合材料常用聚合物基体材料,注重对各知识点进行重组和精练,不拘泥于教材内容的排序,兼顾聚合物基体最新的科技进展,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紧密结合工程实践应用。

二、加强力学与结构设计知识的讲授

复合材料既是一种材料又是一种结构。复合材料的组分材料和纤维的铺设方向可以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选择,即复合材料具有可设计性。复合材料的非均匀性和各向异性是复合材料力学的重要特点。与常规材料的力学理论相比,普通力学问题在复合材料力学中需要重新研究,以确定常规材料的力学理论、方法、公式的适用性与如何修正。对于复合材料的结构进行力学分析和设计计算必须以准确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数据为前提。随着复合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复合材料力学已形成独立的学科分支并蓬勃发展。

三、扩宽专业面,提高毕业生工作适应性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涉及面广,内容多,如何根据社会的不同需要设置不同的专业教学知识体系十分重要,也非常困难。从毕业生就业和工作情况分析,应进一步扩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其工作适应性。复合材料行业的发展,一方面分工越来越细,出现高度专业化趋势;另一方面技术复合程度越来越高,出现高度综合化趋势。因此,在专业课与选修课的设置上应充分考虑,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工程素质与管理素质得到提高,工作的适应性增强。针对这种情况,我校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了改革,主干学科还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主要课程包括工程力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及物理、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复合原理、复合材料学、复合材料聚合物基体、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基础、复合材料测试技术、现代材料测试技术。选修课的设置充分考虑扩宽知识面和就业,具体科目包括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概论、新型建筑材料、工业仪表与工程测试、计算机辅助设计、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金属材料概论、材料科学研究方法、建筑装饰材料、建筑装饰艺术设计等。

四、进一步加强实践实训环节,提高毕业生工程能力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属工程技术型专业,应侧重对学生工程能力、推广应用能力的培养。复合材料工业一直持续快速发展,其发展速度远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并且没有任何减速的迹象。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不能提供足够的训练有素的工程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将教学实验、实习、科研实践相结合,将校内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增加开设了两周的综合性实验和一周的设计性实验。同时,与企业建立了多个复合材料教学实践基地,除了规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以外,再组织有兴趣的同学利用寒暑假在企业进行实地学习,并请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定期邀请相关的专家报告他们的新产品开发研究,介绍行业新工艺与新设备。实践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五、结合各校实际情况,体现学科的办学特色

各高校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办学条件差异较大,应扬长避短,积累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2]。复合材料按照基体材料的分类可以分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我校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在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科研方向,将专业教学与科研融为一体。结合我校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基础优势,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将专业面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拓宽到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并保持无机基复合材料的优势和特色。我校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于2009年被评为山东省品牌专业。实践表明,我们的特色办学促进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了独到的作用,也为学生就业扩宽了渠道,为山东省复合材料行业发展做出了贡献。总之,复合材料工程技术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加强相关基础知识的讲授,扩宽学生知识面,努力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着力解决学生工程能力弱的问题,使毕业生在复合材料生产、设计及研究开发等方面具有更快更高更强的工作适应性。

参考文献:

[1]郝智,伍玉娇,罗筑,黄彩娟.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J].高分子通报,2012,(5):116-118.

[2]董瑞.国内高校优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1,(6):1-5.

材料物理化学论文篇3

关键词:材料物理性能分析;教学改革;主动性

“材料物理性能分析”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专业基础上设立的材料学专业大学生的一门专业课,该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兼顾的课程,主要阐述的是晶体材料热学性能、电学性能、磁学性能、内耗能量等物理性能的原理及微观机制、以及晶体材料在发生相变后相关物理性能参数的变化及其物理性能变化的测试分析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金属材料物理性能的测试方法,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各性能之间的互相制约与变化规律等。能通过物理性能变化检测晶体材料中发生相变的温度、时间、数量,以及探索一些微量元素,工艺过程对材料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该课程主要阐述材料物理性能的原理及微观机制、性能的测试方法,是一门兼顾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是将来学生从事科研及教学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涉及到的理论基础知识较多,需要与前期所学习的理论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对于一些前期专业基础学习并不突出的同学,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将遇到一定的障碍,需要进一步在该课程学习中提高他们对本专业课程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对科学知识的兴趣爱好。而对专业基础相对扎实的同学,也需要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做到专业知识的灵活应用,在钻研和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想法。

因此该课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完成该门课程的教授,并没有把通过课程优化,进一步来激发学生的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和创新能力[3],相反在某种程度上,单调的教学模式加上课程学习的困难,还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为了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材料物理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结合多年材料学专业基础课教学经验,就以下几个个方面阐述“材料物理性能分析”教学改革中的一些经验和心得。

1 优先培养学生兴趣爱好

培养对专业的兴趣与爱好,首先使学生明白材料科学学习研究的目的意义,认识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些与材料有关的问题。在这方面,通过教研室领导安排在金属结构材料,功能材料,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金属腐蚀与防护领域具有多年科研经验的副高以上职称的老师,在新生进校开始上课那周开始,每周安排一位相关材料研究领域教师进行3学时的“材料前沿”课程教学,同时规定老师均要出具与讲授内容相关的1~2个思考题目,当课程结束后采用考试作为考核手段,试题为授课教师出具的相关思考题,可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从中选取一定量的题目进行解答。通过该课程,促使新生带着兴趣与责任进行材料科学专业学习。

2 调整“材料物理性能分析”授课时间

将本门课程调整到与“固态相变”课程同学期授课,由于固态相变教学中有大量各种类型金属相变的教学内容,这将为“材料物理性能分析”用在哪里,怎么用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目标性。授课时间将安排在“固态相变”课程将要结束的教学12周左右进行,提升专业课程之间的逻辑性与连贯性,加深了学生对专业课程之间关联性的了解与专业知识的掌握力度。

3 教学内容与方式

教师在课程教授过程中应该注意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与课程有关的物理现象,在不同章节课程教授之前在课堂中以提问的形式提出,如讲授热容内容时,可与学生讨论为什么在春秋季节的早上,有时候一些湖面,池塘水面会有浓浓的雾气笼罩;讲授电学时可以谈论为什么市面上的民用电线有多芯线与单芯线之分来展开关于导体导电特点的话题;讲授磁学的时候和他们简单讨论电磁起重机与磁记录装置的功能原理与性能差别等。通过身边的一些物理现象的讨论与解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树立崇尚科学的观念,勇于奉献的精神。

本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有时需要使用较多的图片,又由于涉及材料较多及大量的信息,传统的黑板加板书的授课方式肯定是不能适应教学要求。多媒体作为先进的教学手段在本校中完全普及开来,通过多媒体教学,在一些动画演示,图片展示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即可提高教学效果,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借助于多媒体使学生看到各类材料物理性能变化与晶体结构变化的图片,使学生有更多的感官认识,提高对专业知识的兴趣。

4 考核方式

对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将不再拘泥在书本知识或是对一些传统理论知识的考察,在考察内容中,除了一些基本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外,分配20%~30%的讨论题,主要是通过提出一些材料在加工或使用过程中与材料物理性能相关的工程实践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系统的回答当面临这些相关问题或现象需要解释或解决它,你有什么构想,需要做什么实验,预期要得出什么结论,实验数据如何分析,所得结论能否反映事实真相等系列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锻炼学生思维与创新能力。

5 结语

随着教学设施完善,实验手段升级,教育观念的改变,学生智力水平的提升,单纯的课本课堂讲授将不能满足现代化教育要求,需要采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与考核方式的改革,提升“材料物理性能分析”课程教学效果。这不单是对“材料物理性能分析”课程教育的要求,也是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现代化教学模式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艳改,黄朝晖,邓雁希,等“材料物理”课程建设与改革体会[J].中国地质教育,2006(1):92~94

[2]李艳红, , 郭思辰. 材料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科教文汇, 2008.12:182

[3]冯仲仁,连岳泉.创新能力――专业课教学的首要目标[J].科教文汇,2006,(3):141~142

[4]林琨智, 丁力. 科学能力与创新[J].化工高等教育,2008(2):4~6

材料物理化学论文篇4

解答中针对辨析类、评价类首先给出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根据学科知识给出理由(为什么赞同或为什么不赞同),而理由通常从学科理论内容角度给出;影响类要根据材料题中的材料考查意图,再结合学科知识,归纳出可能产生的影响作用(积极或消极作用)。如果这三类材料题,在问题中还隐含原因探究或正确方法探究的问题,我们不仅首先要解决材料明确设问的问题,还要解决隐含的其他问题。例(以辨析类为例):农民伯伯种的蔬菜是商品吗?此题属于《经济生活》内容。第一步,给出判断:(正确或错误)此题说法错误;第二步,理由阐述:(从学科理论内容角度)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从商品的概念可知,作为商品,既要是劳动产品,又要用于交换,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显然,农民伯伯种的蔬菜是劳动产品,一个条件已经具备,另一个条件呢?题中没说清楚,我们分析一下:若用于交换(市场出售),是商品;若不用于交换(自家、赠送亲朋食用),不是商品。此类题一般如此解答。当然,还可以先分析、阐述理由,最后得出结论(判断)。

2.图表类材料题

首先全面分析材料中所给出的各类数据信息,然后推断这组材料数据的考查意图是评价?是影响?是认识?(是原因、理论内容、做法的结合)最后结合学科知识组织答案。

3.原因类材料题

原因类材料题的原因考查通常有这几种情况:(1)事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原因考查。必要性原因包含必然性和重要性分析,必然性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方面探讨原因;重要性要从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方面探讨原因;(2)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原因考查。可从主客观原因、内部外部原因、自然社会原因这几个方面分析;(3)考查事物的危害性原因。这三种原因材料题回答时要根据材料设问进行侧重和取舍,语言的表述中连接词有“有利于……“”原因在于……”等。例:此起彼伏的灾难性事故、层出不穷的“合同工”事件、食品安全问题、药品乱象等等,令我们深感不安。政府管理松散、执法力度不够、依法管理没有落到实处,而隐藏在其背后的“腐败幽灵”,更是让我们痛恨。请运用所学有关知识说明政府依法行政的原因。从题意分析,此题属于《政治生活》内容,原因探究可从(必要性和重要性原因)政府为什么这么做,这样做有什么意义这一角度介入。(1)必要性(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①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②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原则是对人民负责;③是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的基本要求;④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要求。(2)重要性(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①有利于保障人民权益;②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水平;③有利于增强政府权威;④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4.建议措施类材料题

这类材料题的解答具有开放性和拓展性。此类材料题的解答:(1)可以依据学科知识归纳做法措施;(2)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归纳做法措施;(3)可以依据时代大背景的时政知识、国家大政方针内容归纳做法措施。

5.认识类材料题

这类材料题综合性较强,可能是理论内容和原因的结合;可能是理论内容、原因和影响的结合;可能是理论内容、原因、影响与措施的结合等等。这类材料题在解答时,要依据材料考查的意图,将前几种材料题的解答方法进行侧重、取舍和组合。例“:和而不同”是中国人自古尊崇的处世之道。“和而不同”的意思是说,要承认“不同”,在“不同”基础上形成的“和”(和谐或融合)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如果一味追求“同”,不仅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反而会使事物衰败。我国著名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也指出,既要承认不同,但也要“和”,这将是世界多元文化必走的一条道路。请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认识。结合学科知识(《文化生活》),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应该从理论内容、原因、措施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理论内容(是什么):文化多样性是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它既意味着民族文化在观念形态上的差异,又呈现为语言文字、、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文化表现形式的差异;这种差异是构成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基础;(2)原因(为什么):由于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3)措施(怎么做):在面对文化多样性时①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②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政治材料题,虽然形式多样,内容复杂,设问千变万化,但始终万变不离其宗:观点(原理)在书内,材料在书外。(这里注意:建议措施类材料题的解答,有的情况下观点、材料都在书外;如它的第三种情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为了学生便于掌握,自己又将上述材料题进行大类划分:(1)“是什么”类(包括辨析类、评价类、影响类、图表类);(2)“为什么”类(主要指原因类);(3)“怎么做”类(主要指建议措施类);四综合类(包括图表类、认识类)。此外,自己不仅关注学生对政治材料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掌握,自己还关注他们对材料题答点的组织。教学实践中,我引导学生在组织答案时尽量做到:1.将答案分要点列序表述,层次清晰。分要点列序的目的:(1)理清思路、条理清晰;(2)避免答点出现重复;(3)避免答题点不足(量少)、不全面。2.主次分明。要求学生把与材料题关联的要点说足、说透、说全;突出关键词;先重点后其他;先理论后材料。3.规范表述。研究训练中,要求学生坚持使用学科语言规范表述,严禁用语随意性,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4.重视观点和材料的统一。答题中要做到观点统帅材料,材料论证观点,不能观点和材料分离。总之,竭尽全力服务学生、服务教学。希望这样的努力能帮助学生克服惧怕政治材料题的心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思维方法;帮助学生有效解决政治学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提升能力,树立信心。

材料物理化学论文篇5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嵌脱锂机制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3.003

0 引言

锂离子电池在科技腾飞的时代已经成功运用于各种重要高端的航天、医疗、环保、汽车、便携电子产品等领域,助力新兴科技加速发展[1]。同时,人们对锂离子电池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设计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已经成为现阶段的主题。负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已商业化的石墨负极理论容量(372mAh/g)[2]难以满足当前需要,而自然储量颇为丰富的金属氧化物以其高理论容量等优点倍受科研工作者关注,有望成为未来锂离子电池的主流材料。但不同的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其嵌脱锂机制[3]不同,可分为合金化反应机制、插入反应机制、转化反应机制三种,每种机制对应产生的副效应也不一样,这就使得金属氧化物材料会在嵌入锂离子过程中发生体积膨胀[4],导致材料粉化,影响其电化学性能。因此根据不同嵌脱锂机制的负极材料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才能提升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本文依照金属氧化物嵌脱锂机制分类总结近年来金属氧化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1 合金化反应机制

合金化反应机制即金属氧化物与发生反应,伴随有金属单质生成,然后金属单质与进一步合金化反应生成锂合金,其反应方程式为:

以典型代表为二氧化锡为例,在放电过程中首先生成锡单质和Li2O,然后锡单质和Li+反应生成Li4.4Sn化合物,当嵌入4.4molLi+后其理论容量可以计算出为:

但是此机制下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膨胀比较大,且>300%,材料在最初的循环过程就发生粉化,从铜箔上脱落,溶解在电解液中,使材料容量衰减。解决这种体积效应,较成熟的方式是将此类材料纳米中空化,中空结构比表面积大,而且中空结构能够缓冲充放电过程带来的体积膨胀,有效提升材料的储存锂性能。郑春龙[5]等人再没有使用添加剂的辅助状况下利用简单水热提纯SnO2纳米颗粒,获得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2 插层反应机制

插层反应机制即在充放电过程中Li+只能嵌入材料的层间结构的空隙中,由于材料结构的限制,此类材料嵌入Li+数目有限,直接导致此类材料的理论容量较低。但此类材料在嵌脱锂时几乎没有体积收缩膨胀,通常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其充放电过程的化学反应式为:

以此为代表的负极材料主要是碳负极、TiO2、钛酸锂。此机制的材料结构较稳定,可作为理想的包覆层覆盖在其他类体积效应较大的材料外表面,抑制其体积膨胀。侯贤华等人[6]利用磁控溅射沉积法合成Sn-Ti合金负极材料,其首次充/放电容量分别为927.5 mAh/g,695.4mAh/g。循环30次后,放电容量还能达到415.2mAh/g,该材料显示出了较高的放电容量和良好的循环性。

3 转化反应机制

转化反应机制即氧化还原机制,在首次充放电时金属氧化物与L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金属单质和Li2O,其化学反应式为:

此过程伴随有较高的放电比容量,和有较大的体积膨胀(200%),更致命的是首次库伦效率较低,主要是由于第一次放电会形成SEI膜,消耗掉一大部分可逆容量。此类机制的典型代表是Fe2O3、Fe3O4、Co3O4、CoO、NiO、Cu2O、CuO、MoO3、MoO2等[7]。李婷等人[8]复合石墨烯与纳米氧化铁,利用溶剂热法开发出高容量的锂离子电池材料,测试过程中表现出优秀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

4 结论与展望

截至目前众多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已经被开发出来,自始至终朝着高容量、高循环性能、高倍率性能的方向发展,而且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甚至有望商业化,但是绝大部分材料仍局限在组分单一的状态,而且制备成本较高,如果将多种金属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调控,利用多重金属协调作用,势必会大幅提升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有望创造出新型高性能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

参考文献:

[1]Simon P,Gogotsi Y.Materials for Electrochemical Capacitors[J].Nat Mater,2008(07):845-854.

[2]吴国良.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现状与发展[J].电池,2001,31(02):19-23.

[3]Liwen Ji,Zhan Lin.Recent developments in nanostructured anode materials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ion batteries[J].Energy Environ.Sci.,2011(04):2682-2699.

[4]Zhiyu Wang,Liang Zhou,Xiong Wen Lou.Metal Oxide Hollow Nanostructure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J].Adv.Mater,2012(24):1903-1911.

[5]郑春龙,魏明灯.水热合成SnO2纳米粒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S1):202-203.

[6]侯贤华,胡社军,石璐.锂离子电池Sn-Ti合金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物理学报,2010,59(03):2109-2113.

[7]蔡奕荃,蔡奕茗.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J].广东化工,2017(04):82-83.

[8]李婷,龙志辉,张道洪.Fe2O3/rGO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储锂和储钠性能[J].物理化学学报,2016,02:573-580.

材料物理化学论文篇6

一、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培养具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分析测试和加工成型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高聚物化学与物理的基本理论和高分子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知识及高分子成型加工技术知识。

学习课程

聚合物加工原理、聚合物成型工艺、聚合物流变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的方法;

掌握高分子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关系;

掌握聚合物加工流变学、成型加工工艺和成型模具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具有对高分子材料进行改性及加工工艺研究、设计和分析测试,并开发新型高分子材料及产品的初步能力;

具有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具有对高分子材料改性及加工过程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管理的初步能力。

就业方向

该专业毕业生可到石油化工、电子电器、建材、汽车、包装、航空航天、军工、轻纺及医药等系统的科研(设计)院所、企业从事塑料、橡胶、化纤、涂料、粘合剂、复合材料的合成、加工、应用、生产技术管理和市场开发等工作,以及为高新技术领域研究开发高性能材料、功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光电材料、精细高分子材料和其它特种高分子材料,也可到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20所大学

二、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新型复合材料生产原理和生产工艺、能胜任无机材料、高分子材料、新型复合材料等生产企业基层管理工作和实际岗位操作,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特色

该专业既重视学生数学、力学和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培养,又重视学生的工程能力训练,并对有关专业课实行教学内容的国际接轨。课程设置注重基础理论与工程的结合、自然科学知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会设有工程设计制图课程设计、工程训练、下厂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实验有高分子物理实验、高分子化学实验、复合材料制备与加工实验、材料性能测试实验等 。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毕业生可以就业于与复合材料相关的汽车、建筑、电机、电子、航空航天、国防军工、信息通讯、轻工、化工等有关企业和公司,担任工程研究 人员、工程师和营销管理人员,从事设计、研发、分析、生产、测试、评价、营销、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在高等院校、研究设计院所从事科研教学工作。

开设院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长江大学、中北大学、河北工程大学等

优志愿分享高考资讯、专业解读和大学介绍,助力考生填个好志愿,加优志愿微信管理员youzy18入高考学习课堂微群。

材料物理化学论文篇7

关键词:材料物理;专题教学;持续改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112-02

材料物理是凝聚态物理的一部分,其目的是解决材料中的物理问题,是物理学科与材料科学的交叉学科,旨在利用物理中的一些学科成果来阐明材料中的种种规律和转变过程。“材料物理”是面向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科学方向)、材料物理和材料化学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课程主要讲述从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出发,通过建立物理模型,阐述诸种材料宏观可测的各种现象、效应和性质。使学生了解在材料物理学领域中重要材料的性质及研究材料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材料物理研究的基本轮廓,学习现代材料物理学家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方法,掌握并能运用材料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为进一步从事材料研究打下基础。

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遵从“以学生为中心”、“目标导向”和“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重新审视材料学科专业课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持续改进,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是优化与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基础。本文以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的教学为例,对依托优势学科的“材料物理”教学进行探索。

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材料物理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组织形式、运动状态、物理性能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通过研究材料的性质在各种外界条件(力、热、光、气、电、磁、辐照、极端条件等)下发生的变化,发现新的物理现象和效应、规律,形成新的概念(如铁电、热释电、压电、电致伸缩等),并用于指导实践。因此,在讲授过程中,需特别注重先修课程和前期知识的累积,并结合材料学科发展的新成果,尤其是我校材料学科优势,对现有理论和实践进行拓展。本课程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改革教学形式及方法

在课堂组织形式上以讲授式为主,结合研究型学习形式教学。在授课方法上采取多媒体课件授课,结合板书给出难点、重点和解题思路等内容,在多媒体教案中尽量配以精美的图片、动画模拟或视频等,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本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时在教学中增补更新,具有上课速度快、信息量大的特点。学生必须精力集中,否则就会因漏失关键信息而难以跟上授课思路,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授课学时中,如何让学生有效把握课程重点,理解课程难点,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二)设置课程内容专题,加强自主学习训练

教育心理学家杜威认为,教材中知识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手段,是素材。他主张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供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而是提供材料,让其自己去探索并用以解决问题。因此,每阶段设置关于本课程重点或难点的专题思考题,要求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写专题报告或制作课件,并以答辩方式考核。目的就是强化“平时成绩”,摒弃布置客观性作业,设置并强化主观性专题,促使学生在课下主动强化课上所学,把课程教学从课上延伸至课下。此环节重点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专题设置的另一个方式是自主选题,教师出主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行设置个人报告题目和内容。近年来,学生自主选题主要集中在国内外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现状研究与发展趋势分析,体现出学生对新材料与技术的浓厚兴趣。

(三)改革考核方式,强化平时成绩

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多是“平时成绩(点名)+期末考试成绩”,而国外名校的考核模式强调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对课程的平时考核严格,作业要求高。在本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中,强化了“平时成绩”,课程最终成绩由平时作业+课堂表现+课程专题报告+期末考试构成。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其他三项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具体拓宽到课下作业、个人汇报和小组汇报3个方面,以此促使学生在课下主动复习,把课程教学从课上延伸至课下。

二、问卷调查与持续改进

课程结束后,设置了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材料物理”对于三年级大学生来说,近2/3的同学认为该课程较难,1/3的同学认为难度适中。对于这样一门比较难的课程来说,超过70%的学生愿意进行自主训练,65%的学生会进行课下复习。对于以小组方式进行的PPT汇报,超过95%的学生认为有收获,其中61%的学生认为有助于学生凝聚力增强,有助于学习、合作、交流等竞争意识的提高。对现在的课堂教学,仅有30%的学生比较关注考试成绩,而半数以上的学生都认为应当注重自信、探究与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间分工协作能力等的加强。小组PPT专题汇报对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总结与展望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依托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的办学特色与科研优势,进行材料物理课程的探索与发展。逐步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理念,把先进的科学思想和思维方式不断引入课程教学中,加强基础,紧跟前沿,通过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改革,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内容。本课程通过设置课程专题,教学从课上延伸至课下,让学生有效把握课程重点、难点;积极探索互动式教学,强化平时成绩,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有意识的了解和掌握文献检索、内容综述、小组角色分工与合作,对其学习能力、创新与思维能力、工程能力、管理能力和沟通与交流能力等,进行初步的综合训练。该课程的教学探索,依据专业课程的特点加以修正,同样适用于材料学科的其他专业课程,甚至其他理工科的专业课程。

此外,随着本课程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改革的探索实施,教师的备课和批阅作业工作量翻倍,在专题报告的评分上,依赖于授课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不可避免地受到其研究领域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此,在以后的持续改进中,将重点从设置课程作业评价细则方面入手,逐步建立合理的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志义,朱泓,,夏远景.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29-34.

[2]员美娟,刘宏玉,范薇,李云宝,李钰.国内材料物理专业的发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9):58-59.

[3]黄勇.重视猜想教学,培养创新能力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4]欧梅桂,杨春林.材料物理专业材料物理化学课程的定位与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4,(43):115-117.

材料物理化学论文篇8

关键词:双语课程;教材;互动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3

双语教学是指将母语外的另一种外国语言直接应用于非语言类课程教学,并使学生同步获取外语与学科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1]。在世界科技水平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了解国际上前沿的科学发展资讯,提高专业技能,更好地把我们的研究成果推向世界,教育部多次发文鼓励双语教学的开展。

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校应积极推动以英语等外语进行的教学模式,明确要求各高等院校在3年内开设5%-10%的双语教学课程[2]。

2007年教育部了《关于启动2007年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37号),提出从2007年至2010年,共支持建设5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的建设内容不仅包括双语师资的培训与培养、聘请国外教师和专家来华讲学,还包括双语教材的引进、双语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优秀双语教学课件的制作、双语教学经验的总结等等,其资助经费为每门课程10万元。清华大学的《生物化学》、北京大学的《应用分析》、华中科技大学的《组织学与胚胎学》、武汉理工大学的《船舶辅机》等等高质量的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将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与中国高等教育实际相结合,为探索适合中国大学生英语和专业知识水平的双语课程教学积累了经验,对提高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高分子材料是由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化合物构成的材料,如:蛋白质、淀粉、纤维素、塑料、橡胶等等,它与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同是科学技术发展、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材料。为了培养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高分子材料技术人才,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特开设了《聚合物形态与结构》等高分子材料类双语课程,从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化学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聚合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

本文从专业双语课程与专业英语的关系、教材的选择、中英文混合讲授和互动式教学等方面介绍了《聚合物形态与结构》双语课程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和认识。

一、专业双语课程与专业英语

英语教学是贯穿整个大学本科的。通常,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是安排在学生完成了基础英语课程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之后的,属于英语教学的范畴。而随后进行的专业双语课程教学是属于专业教学的范畴[4]。开设高分子材料类专业英语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专业词汇,培养学生阅读专业技术英语文献与撰写科技英语论文的能力,其重难点在于大量的专业术语、名词性词组、合成新词以及复杂的被动语态长句。高分子材料类双语课程是将英语作为一种获取高分子学科专业知识的工具来进行的专业学科的教学,其主要教学目的不是英语,而是专业知识的学习。

因此,专业英语课程是实现专业双语课程教学的铺垫和基石,专业的双语教学是专业英语教学的延续和提高。

二、教材的选择

教材的选择对于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充分地掌握课程的精髓是至关重要的。原版英文教材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先进的思维方式和研究动态,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教材的编排上,原版的英文教材和经典的中文教材有很大区别。原版英文教材通常采用演绎的方法安排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兴趣,然后再通过对问题的解答来讲述专业知识[5]。而通常国内的中文教材是采用归纳的方法安排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强,条理清晰,学生容易理解。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了以原版英文教材为主,辅以经典的国内中文教材,使教学内容即符合教学大纲的深度和广度,又能让学生汲取外文教材中的精华。J.M.G.Cowie著的《Polymers:Chemistry & Physics of modern materials》一书共有17个章节,从高分子链构造、构型与构象,凝聚态结构,逐步聚合,自由基聚合,离子聚合等方面对聚合物的形态、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内容深入浅出,结构安排合理,论述层次分明,图表简明清晰,是一本经典的高分子材料学科类教材,因此我们选择该书作为《聚合物形态与结构》课程的英文教材。

同时,我们还选用了Joel R.Fried 著的《Polym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和George Ordian 编著的《Principle of polymerization》作为英文参考书。中文参考书我们选取了在知识的基础性、系统性上编辑得很好的国内高分子学科经典教材: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潘祖仁主编的《高分子化学》和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何曼君等著的《高分子物理》。

但是由于教材出版周期较长,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并不能及时地出现在教材上,因此,为了让学生掌握最新的聚合物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们在授课过程中插入了近两年权威期刊上如《Nature Materials》、《Advanced Material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Macromolecules》上相关文献的内容,紧跟高分子学科发展前沿,结合教材上的基础知识,讲授文章的知识点和创新点,以达到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的目的,让学生不仅学会从课本中获取知识,还会主动地从网上获取更多更新的专业资讯,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三、中英文混合讲授

中文和英文在授课过程中的比例一直是双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6]。《聚合物形态与结构》双语课程教学的首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聚合物的分子结构、形态以及物理、化学性能,为开发和设计新型高分子材料打下基础。由于学生对于很多专业英语术语感到生疏,因此,如果教师从课件到板书再到讲述全部采用英文,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将很容易不自觉地集中到对这些生僻单词的理解上,从而本末倒置,忽略了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降低了学习专业知识的效率。同时,如果汉语过多地出现在教学过程中,那么学生将很难脱离母语环境,达不到培养学生用英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在首次授课时复习专业英语课程中的一些基础知识,介绍一些在高分子学科专业英语中常用的单位、常数、词缀、词根以及高聚物的名称。例如:通过对macro-+molecule(分子)macromolecule(高分子),poly-+ethylene(乙烯)polyethylene(聚乙烯),hydro-(水)+-philic(亲……的)hydro philic(亲水的),nucleo-(核)+-phile(亲……)nucleophile(亲核试剂)等词汇的学习来复习词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二)在每次课临近结束时把下节课最重要的专业词汇用课件展示出来,让学生提前预习。例如,在讲述《逐步聚合》这一章内容之前先将step-growth polymerization(逐步聚合),polycondensation(缩聚),functional group(官能团),functionality(官能度)等重要单词列出,授课时加以强调,并进一步地解释逐步聚合的反应机理。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授课时不受到生僻单词的影响,还能让学生在课前对讲课内容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掌握授课的重点,加深印象。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将图、表、视频资料和文字相结合,用英文和中文双语讲解最重要和最难理解的词汇、物质的结构和知识要点。如图1所示,在讲授自由基聚合链引发反应的时候,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授课内容。

(四)在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讲课的同时,适量的传统板书可以避免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疲劳,还能有效地调节课堂节奏,因此我们不能忽略传统板书在专业双语课程教学中的作用。通常,学生在学习公式推理较多的章节时容易觉得枯燥、注意力不集中,如果只用多媒体课件将整个推导过程展现给学生,学生将很难及时跟上教师的分析和推导过程。因此,在讲授高聚物的分子量、高分子溶液的热力学性质等章节时,不妨采用英文的传统板书来进行公式的推导和演算,再加以中文强调重要步骤的讲授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四、互动式教学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合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和教师一起营造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传统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简单易行,适时地提出“Why?”,“What is……”,“How to……”和“What do you think?”等问句,鼓励学生用英文回答,不仅可以起到提醒学生主动思考的作用,还能让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据此调节课程的进度。

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主题演讲和撰写小论文是国外高校在本科生教育中很普遍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聚合物形态与结构》双语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将2-3个学生分为一组,让他们在给定的范围内自己选择论述主题,拟定小论文的题目,撰写论文。论文的内容很广泛,论文的格式要求和正式出版的文献一样,由摘要、背景介绍、论述、结论和参考文献等几个基本部分组成。教师在课程结束后留出一部分时间,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像老师一样站在讲台上,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来讲述自己的论文。演讲完成后,教师或其他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论文和演讲完成的情况将作为平时成绩最重要的依据,而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30%。论文的合作撰写点燃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了他们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主题演讲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培养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另外,演讲的主题囊括了从聚合物发展历史,聚合新方法到聚合物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工业上的应用等等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论文和演讲相结合的方式也为本科生大四毕业论文的撰写和毕业答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email、qq群以及教学博客也是增进师生间互动的重要工具[7]。这些新颖的交流方式很容易被学生接受,为师生间课后交流(特别是羞于当面问问题的学生)提供了便利,让教师能随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和对该课程的意见与建议,及时地调整教案和教学方式。

五、结束语

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性[8],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等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是我国双语教学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的经验和认识还比较不足,希望能开展更多的校际交流和国际交流活动,让双语教学水平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较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齐民华.地方高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双语教学的思考[J].广东化工,2011,38(4):237-238.

[2]王小伍.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几个关键因素[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9):157-159.

[3]张琳琪.“高分子科学技术导论”双语课程教学初探[J].科技信息,2010,(25):12-13.

[4]陈冬纯.论专业英语教学与专业“双语”教学――走出双语教学的误区[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5(6):30-33.

[5]高琼芝,王正辉.《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04,31(8):56-57.

[6]刘国生.推进双语教学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24(7):121-125.

[7]喻湘华,鄢国平,李亮,等.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化工时刊,2011,25(3):68-70.

[8]申长雨,关绍康,张锐.加强课程建设培养创新人才――“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课程建设随想[J].中国大学教学,2008,(3):52-54.

上一篇:压力容器范文 下一篇:材料化学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