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成本差异范文

时间:2023-10-06 16:28:42

材料成本差异

材料成本差异篇1

材料成本差异节约:实际成本小于计划价格成本为节约,材料成本差异指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间的差额。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用于核算企业各种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借方登记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异额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节约差异,以及调整库存材料计划成本时,调整减少的计划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超支:实际成本大于计划价格成本为超支,材料成本差异指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间的差额。贷方登记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差异额以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超支差异,以及调整库存材料计划成本时,调整增加的计划成本。

(来源:文章屋网 )

材料成本差异篇2

“商品进销差价”账户是资产类账户,核算企业采用售价进行日常核算的商品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可按商品类别或实物管理负责人进行明细核算,它是“库存商品”账户的抵减账户。当商品购进、溢余及调价增值发生差额时,记入贷方;当结转已销商品进销差价、商品短缺及调价减值等原因注销差价时,记入借方;余额在贷方,表示期末库存商品的商品进销差价。期末“库存商品”账户余额减去“商品进销差价”账户余额,就是库存商品的进价金额。

目前“商品进销差价”账户的应用有四种情况,其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商品进销差价”账户的差额具体是指哪种差额;第一种是指商品含税售价与不含税进价的差额,综合反映;第一种是指不含税售价与不含税进价之差;第三种是第一种情况的明细,是指商品含税售价与不含税进价的差额,但把“商品进销差价”账户分成两个二级明细科目核算,二级科目分别是“商品进销差价——销项税额”和“商品进销差价——进销差价”;第四种也是商品含税售价与不含税进价的差额,但把“商品进销差价”账户分成“商品进销差价——进项税额”和“商品进销差价——进销差价”两个二级明细科目核算。由于第一种情况是商品流通企业应用最广泛的,在此只介绍“商品进销差价”账户第一种情况的应用。

[例1]某百货公司以托收承付结算方式从北京生产厂家采购电热毯一批,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买价10000元,进项税额为1700元,价税合计为11700元。含税零售价为15210元,增值税税率为17%,供货方代垫运杂费300元。假设托收承付结算凭证到达,已承付货款,商品也到达并验收入库。

(1)采购时的会计分录为:

借:在途物资——北京厂家——电热毯 103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700

贷:银行存款 12000

解析:新会计准则下,已取消“商品采购”账户,改在“在途物资”账户中核算商品采购成本(“在途物资”科目核算企业采用实际成本(或进价)进行材料、商品等物资的日常核算、贷款已付尚未验收入库的在途物资的采购成本);新会计准则下,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时发生的运费等采购费用,不再单独核算也不再记入“销售费用”账户,而是把运费与工业企业的采购费用一起记入采购成本“在途物资”账户中。

(2)验收入库时的会计分录为:

借:库存商品——电热毯 15210

贷:在途物资——北京厂家——电热毯 10300

商品进销差价 4910

[例2]上海某零售商店设有服装、家电2个营业柜组,2012年5月1日有关账户的余额如下表:

要求:用分柜组差价率法调整主营业务成本,并作出会计处理。

解析:(1)服装组差价率=25000/(40000+60000)×100%=25%

本期已销商品进销差价=60000×25%=15000(元)

(2)家电组差价率=30000/(50000+100000)×100%=20%

本期已销商品进销差价=100000×20%=20000(元)

(3)会计分录:

借:商品进销差价——服装组 15000

——家电组 20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服装组 15000

——家电组 20000

二、“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的应用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指出:本科目核算企业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日常核算的材料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额;企业可以在“原材料”、“周转材料”等科目设置“成本差异”明细科目;也可以分别“原材料”、“周转材料”等,按照类别或品种进行明细核算;本文主要介绍“原材料”的核算。

“材料成本差异”是资产类账户(1)入库材料发生的材料成本差异,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异,记入该账户的借方;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差异,记入该账户的贷方。(2)结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按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异记入贷方;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差异记入借方,但在企业实际中经常把这个差异也记入贷方,用红字表示。

[例3]甲公司用银行存款购入甲材料1000千克,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其价款10000元(实际买价10元/千克),增值税税额1700元。另用现金200元支付甲材料的运杂费。会计分录为:

借:材料采购——甲材料 102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700

贷:银行存款 11700

库存现金 200

解析:在实际成本核算法下,原材料的采购成本记入“在途物资”账户;在计划成本核算法下,原材料的采购成本记入“材料采购”账户;但在企业实际采购业务中,对这两个账户应用时,不进行严格区分,基本上把采购成本都记入“材料采购”账户中。

[例4]承上例题3,甲材料入库时,如果其计划成本为12000元,结转甲材料的计划成本和差额。会计分录为:

借:原材料——甲材料(计划成本) 12000

贷:材料采购——甲材料(实际成本) 10200

材料成本差异(差额)节约成本贷方 1800

[例5]承上例题3,甲材料入库时,如果其计划成本为9000元,结转甲材料的计划成本和差额。会计分录为:

借:原材料——甲材料(计划成本) 9000

材料成本差异(差额)超支成本借方 1200

贷:材料采购——甲材料(实际成本) 10200

[例6]假设领用计划成本为5000元的甲材料生产A产品,材料成本差异率为2%,即发出甲材料应该负担的差异额=5 000×2%=100(元),会计分录为: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A产品 100

贷:材料成本差异(超支贷方蓝字) 100

[例7]假设领用计划成本为5 000元的甲材料生产A产品,材料成本差异率为-2%,即发出甲材料应该负担的差异额=5000×(-2%)=-100(元),会计分录为: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产品 100

贷:材料成本差异(节约贷方红字) 100

借:材料成本差异(节约借方蓝字)(不常用) 100

贷: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产品 100

归纳:“材料成本差异”的应用:(1)实际成本﹥计划成本“超支”入库时记入“借方”发出材料时负担的差异记入贷方蓝字;(2)实际成本﹤计划成本“节约”入库时记入“贷方”发出材料时负担的差异记入贷方红字或借方蓝字。

三、结论

(1)“商品进销差价”账户与“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的相同之处:一是都是资产类调整账户;二是一般是在月末时计算商品所负担的商品进销差价或发出材料所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

(2)“商品进销差价”账户与“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的不同之处:一是适用范围不同。“商品进销差价”账户应用于商品流通企业;而“材料成本差异”账户应用于制造业。二是借方与贷方表示的含义不同。

参考文献:

[1]傅胜:《行业会计比较(第三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材料成本差异篇3

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的特点是:收发凭证按材料的计划成本计价,原材料的总分类帐和明细分类帐均按计划成本登记。原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核算,月份终了,将发出的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与材料成本差异调整为实际成本。

其具体帐务处理可分为以下四方面:

1、货款金额已定,材料月末未验收入库。

此种情况下只需按发票帐单的货款和相应的增值税等作购入处理,不必计算材料成本差异。即:

借: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票据、应付帐款等

在小规模纳税人下的增值税计入物资采购成本,以下同。

2、货款金额已定,材料月末已验收入库。

此种情况下既要按发票帐单上的货款和相应的增值税等作购入处理,同时又要计算材料成本差异。

借: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票据、应付帐款等

同时作入库处理: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贷:物资采购(计划成本)

月底结转材料成本差异,节约情况下:

借:物资采购

贷:材料成本差异

如为超支则作相反分录。

或:入库时结转材料成本差异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借或贷:材料成本差异(超支记借方,节约记入贷方)

贷: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3、货款金额到月末不确定,月末按计划成本估价入帐,下月初用红字冲减。

此种方法,以计划成本作原材料入库处理,但不计算材料成本差异。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贷:应付帐款(计划成本)

下月初用红字冲减,待发票帐单到达后再作购入处理。

4、发出原材料的会计处理。

材料成本差异帐户的设置:

借方材料成本差异贷

期初余额:结存材料超支差异期初余额:结存材料节约差异

发生额:购入材料超支差异发生额:(1)购入材料节约差异(2)发出材料负担成本差异(超支用蓝字,节约用红字)

期末余额:库存材料超支差异期末余额:库存材料节约差异

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

存材料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计划成本)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

在计算出差异率后,用各车间、部门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与成本差异率相乘,求出各种产品和各车间应分摊的材料成本差异。以实际成本等于计划成本加材料成本差异为依据,将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例:甲公司原材料日常收发及结存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月初结存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为600,000元,实际成本为605,000元;本月入库材料成本为1,400,000元,实际成本为1,355,000元。

当月发出材料(计划成本)情况如下:

基本生产车间领用800,000元

在建工程领用200,000元

车间管理部门领用5,000元

企业行政管理部门领用15,000元

要求:

(1)计算当月材料成本差异。(2)编制发出材料的会计分录。

(3)编制月末结转发出材料成本差异的会计分录。

解:(1)计算当月材料成本差异

=〔(605,000—6,000,000)+(1,355,000—1,400,000)〕/(600,000+1,400,000)

=—2%

(2)发出材料的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800,000

在建工程200,000

制造费用5,000

管理费用15,000

贷;原材料1020,000

(3)月末结转发出材料成本差异的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16,000

在建工程4,000

制造费用1,000

管理费用3,000

贷:材料成本差异204,000

总之,对原材料计划成本核算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购入的材料只有在实际成本、计划成本已定并已验收入库的条件下计算购入材料的成本差异,材料成本差异的结转可在入库时结转,也可以在月末汇总时结转;

(2)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中超支或借方余额用“正号”表示,节约或贷方余额用“负号”表示;

(3)发出材料承担的成本差异,始终计入材料成本差异的贷方,只不过超支差异用蓝字,节约用红字或×××表示,最终计入到成本费用的材料还是实际成本。

参考资料:

1、初级会计实务经济科学出版社会计资格考试领导小组2001年

2、中级会计实务(一)中国财政出版社会计资格考试领导小组2001年

3、中级会计实务(一)中国财政出版社会计资格考试领导小组2001年

4、第二届全国会计知识大赛辅导讲座东北财经大学大赛专家组2000年

材料成本差异篇4

一、月末暂估入账的方法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对材料已到达并已验收入库的物资办理暂估入库,以保证存货的真实性、完整性。暂估入库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材料已到达并验收入库,但相关化验数据还未出来,未制作结算清单;2.已对外结算但增值税发票等结算凭证未收到;3.已对外结算、发票也到企业,但业务人员未到财务部门进行报销的采购业务。企业应于月末按照材料的暂估计划金额进行账务处理,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款”科目。

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又将对大宗原燃料如矿石、焦炭、生铁、合金等重要物资引起特别关注,出于内控考虑,我们在供应部门设置了专职结算员负责对外结算、计划员负责材料的收发存工作。对于第一种情况,我们要求结算员根据历史化验数据和计量单据进行预结算,制定出结算清单,然后计划员根据预结算清单填制暂估入库单的数量、计划单价、计划金额等相关栏次,然后将暂估入库单与预结算清单一起交材料核算会计,材料核算会计根据暂估入库单的计划金额进行暂估入库的账务处理,借记“原材料”、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款”科目,同时将计划金额与预结算清单上的不含税货款金额间的差额暂估为价差,借记“材料成本差异”、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款”。这样做是由于近几年伴随着钢材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引起大宗原燃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导致我们年初制定的计划价与实际采购价有较大差异,如果我们不对该差异作出暂估处理,我们又领用了当月暂估入库部份的物资,那就会使我们当月反映的成本不真实,从而造成产品成本的异常波动。次月月初先将暂估入库和暂估价差全部红字冲回,同时伴随着该笔业务的正式结算、采购报销工作,财务按正常入账,这样次月产生的差异就会很小,就使上月已耗用物资以最接近市场价格的价值入账,防止上月已耗用物资对当月成本产生影响,同时也符合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对于第二、三种情况,所不同的是结算清单已正式制作,结算货款金额是确定的,按照以上方法入账,次月增值税发票收到、采购报销时也就不存在该暂估差异的调整了。

二、外购物资计划价的修订及其账务处理

1、计划价及其修订。

企业制定的计划价应尽可能接近实际采购价(不含税),并包含由企业承担的应计入材料实际成本的杂费。计划价不同于企业内部市场的计划限价。制定计划价时要认真仔细,考虑全面,减少出错或偏差情形,并要考虑到未来一段时间内采购价的变动走势因素。

除一些特殊情况外,计划价在年度内一般不作调整。在计划价偏离实际价较大的情况下,企业需要修订计划价,最好选择在年初修订计划价,这样让物资管理部门(或仓储部门)过账更方便、直观。

企业修订计划价必须要有一套明确、完整、规范的计划价修订机制,并与物资管理部门协调好,基准日把握一致,财务、物资管理部门双方步调一致,这也是“账实相符”一种形式上的反映。

2、账务处理

修订计划价后账务处理格外重要,否则就会造成财务的原材料科目账面余额与物资管理部门材料结存余额不符。

如果企业决定在年度的1月1日启用修订后的新计划价,那么此时尚且存在着一批因发票账单未到达而尚未报账的验收单(即上年末的暂估验收单),这些验收单在上一年度出具,上面的计划价都是老计划价。针对计划价的修订,账务处理有两种方案。这两种方案的核心原则是要保证暂估验收单(即入库单)新旧计划价之差额对应的材料成本差异只能释放一次。

企业可以选择在年初进行与计划价修订相对应的账务处理,或者选择于上年末在企业当月材料成本差异分配后进行账务处理。

方案一:修订计划价时对暂估验收单的计划价同时进行更改,今后这部分验收单报账时使用新计划价。这种方案工作量大,更改验收单计划价时容易出错。

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这个数据来自物资管理部门,是物资管理部门上年末结存材料的新旧计划价总额之差额;企业同时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科目,这个数据来自汇总的上年末暂估验收单新旧计划价总额之差额。

这时就相当于将上年末暂估验收单调整成新计划价进行暂估了,此时暂估验收单新旧计划价差异尚未释放,在今后以新计划价报账时再进行释放。

根据公式,上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报账的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这属于推导公式的两边同时缩放(上年末暂估验收单调整成新计划价,在本年度报账时也使用新计划价),在上年末的暂估验收单全部报账后,公式两端实现平衡。

方案二:直接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不再进行其它账务处理。这个数据同样来自物资管理部门,是物资管理部门上年末结存材料的新旧计划价总额之差额,相当于上年末暂估验收单新旧计划价对应的差异已全部释放出来。上年末暂估验收单此后报账时仍全部使用旧计划价,验收单上的旧计划价不必更改。

根据公式,上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报账的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公式仍平衡。这个办法简单实用,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采用这种方法。

3、其他。

(1)如果企业不是大规模修订计划价,需要个别调整偏差较大的计划价的,除可以通过以上方法调整外,还可以通过需打出库单的方法进行调整,按照旧计划价打蓝字领用单(清空旧账页),再按照新计划价打红字领用单,通过 “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进行过渡。先是按照蓝字领用单计划价金额,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记“原材料”科目(蓝字);再按照红字领用单计划价金额,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记“原材料”科目(红字)。调整结果类似于 “方案二”。

(2)如果企业因为管理上的需要,要将已存在计划价的总成件拆分成零散件并逐个制定计划价的,应保证拆分的零件计划价之和等于其总成件计划价之和。

三、关于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公式

采用计划成本法的企业,应当在月份终了时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据以分配当月形成的材料成本差异。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本月材料的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1、从理论上来讲,构成公式分母的“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不包括暂估入账的材料的计划成本。因为公式分子中没有暂估材料对应的材料成本差异,如果不剔除公式分母中暂估入账材料的计划成本,则会造成公式分子与分母口径不一致,违背了会计上的“配比原则”。

具体来说,月末暂估入账的原材料,其本身的材料成本差异在暂估当月并未体现出来,但却参与了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的分摊计算。等到以后月份该批材料结算的发票账单到达,其材料成本差异才登记入账,并参加下月份耗用材料成本差异的分摊。在这种情况下,在材料暂估入账的月份及其以后月份,实际发出材料的成本反映就会失真。当该批材料的成本差异为正值时,就出现了低估该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而高估以后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的现象;反之,则会高估该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而低估以后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这样就违背了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会计》辅导教材就支持这种观点,不过是一笔带过,我们在实务工作中也根据需要,对书本知识作了灵活运用。

2、有关会计实务。经笔者调查,目前许多采用计划成本法核算的企业(包括许我公司),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时公式分母并未剔除暂估入账的材料的计划成本。因为我们已将当月暂估入库的预计价差以暂估形式体现在了“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因此作为暂估入库的物资与正式入库的物资价值已相差无几,可视同为正式入库的物资处理加入材料成本差异率公式分母。

再者,笔者认为,即使核算时未将预计价差以暂估形式体现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时公式分母也并未剔除暂估入账的材料的计划成本问题也不大(必须建立在市场价格与计划价偏差不大的前提下)。因为从长期来看或从一个会计年度来看,公式分母是否剔除暂估入账的材料的计划成本对于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金额影响并不大。笔者认为,关键是发票账单报账形成的材料成本差异的核算要正确,材料成本差异率并不是问题。只要每月材料发出金额足够大,材料成本差异很快就会分配结转出去。只要坚持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的“一贯性原则”,各年度保持一贯,“会计信息失真”的说法则言过其实。因为翻阅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会计》辅导教材或其他教材,我们就会发现,在会计上还允许企业使用上月材料成本差异率分配本月的差异:

上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

本月分配材料使用上月结存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率,与本月真正的材料成本差异率则相去甚远,因为各月真正的材料成本差异率主要取决于发票账单报账形成的新增材料成本差异的金额。如果允许企业使用上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来分配本月的差异,那么公式分母是否剔除暂估入账材料的计划成本就显得并不重要了,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四、验证财务原材料科目账面余额与材料成本差异余额正确性的诀窍。

1、除特殊情况外,财务原材料科目本期增加数与物资管理部门入库金额是完全一致的。

财务原材料科目本期增加数=本期验收单报账计划价金额-上期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期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期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

2、除特殊情况外,分配材料成本差异后,期末材料成本差异余额=期末原材料科目余额×当期材料成本差异率;即期末材料成本差异余额/期末原材料科目余额=当期材料成本差异率。

3、检查资产负债表附表《存货收发存明细表》每一项材料的当月领用(支出)存货成本应等于期未库存材料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篇5

一、月末暂估入账的方法

企业对于材料已到达并已验收入库,但发票账单等结算凭证未到,或发票账单已到,但未到财务部门进行报账核算的采购业务,应于月末按照材料的暂估计划金额进行账务处理,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科目。

关于确定每月已入库未报账的外购材料暂估计划价金额的方法:

1、未报账验收单(已验收入库但未持发票账单到财务部门报账核算的验收单)汇总统计法。

这是最通行的一种做法,不必笔者赘述。企业月末逐个加总未报账验收单之计划价金额,其结果就是当月月末应作暂估入账的金额。

该方法的最大缺点就是月末需要逐个加总未报账验收单之计划价金额,工作量大,过多占用了会计人员本来就紧张的结账时间。另外,人为加总错误将导致当月暂估数错误,继而导致财务原材料科目账面余额与库房材料结存余额不符,因此发生所谓的盘点盈亏,如果时间正好是在进行年度财产清查的月份,如果草率作为盘点盈亏进行处理,将导致今后盘点时再次发生相反方向的盈亏。

2、公式推导法。恒等公式如下:

上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报账的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

公式左边是本月验收单报账和月末暂估验收单的来源,右边是上月末暂估验收单和本月新验收单的去向。

继续推导如下:

本月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上月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报账的验收单计划价金额

该方法的最大优点是每月都可以继续推导下去,省去了月末逐个加总未报账验收单之计划价金额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但采用公式推导法第一个月使用的上月暂估数必须准确无误,否则由于基准数错误,今后推导出的结果将一直错误下去。另外,每月报账验收单计划价金额必须核算准确,否则将导致当月和以后每月的暂估数错误,但事物的两面性决定了这种缺陷也恰恰是它的优点之一:根据本月暂估推导公式可知,由于本月报账的验收单计划价金额错误导致本月暂估数反方向错误,财务原材料科目账面余额依然维持不变。

财务原材料科目账面余额=月初原材料科目账面余额+发票账单报账原材料计划价金额-出库原材料计划价金额-上月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

3、前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每月公式推导法得出的月末暂估数可以与月末汇总统计的实际验收单相互验证,发现不一致时要及时查明原因,看是否存在报账计划价有误、验收单加总错误等原因。注意必须以某种方法为主要方法,另一方法则用于验证,一旦确定使用某种方法,就要遵循一贯性原则,不得随意变更。

二、外购物资计划价的修订及其账务处理

1、计划价及其修订。

企业制定的计划价应尽可能接近实际采购价(不含税),并包含由企业承担的应计入材料实际成本的杂费。制定计划价时要认真仔细,考虑全面,减少出错或偏差情形,并要考虑到未来一段时间内采购价的变动走势因素。

除一些特殊情况外,计划价在年度内一般不作调整。在计划价偏离实际价较大的情况下,企业需要修订计划价,最好选择在年初修订计划价,这样让仓库过账更方便、直观。

企业修订计划价必须要有一套明确、完整、规范的计划价修订机制,并与仓库协调好,基准日把握一致,财务、仓库双方步调一致,这也是“账实相符”一种形式上的反映。

2、账务处理

修订计划价后账务处理格外重要,否则就会造成财务原材料科目账面余额与仓库材料结存余额不符。

如果企业决定在年度的1月1日启用修订后的新计划价,那么此时尚且存在着一批因发票账单未到达而尚未报账的验收单(即上年末的暂估验收单),这些验收单在上一年度出具,上面的计划价都是老计划价。

针对计划价的修订,账务处理有两种方案。这两种方案的核心原则是要保证暂估验收单(即入库单)新旧计划价之差额对应的材料成本差异只能释放一次。

企业可以选择在年初进行与计划价修订相对应的账务处理,或者选择成本会计于上年末在企业当月材料成本差异分配后进行账务处理。

方案一:修订计划价时对暂估验收单的计划价同时进行更改,今后这部分验收单报账时使用新计划价。这种方案工作量大,更改验收单计划价时容易出错。

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这个数据来自仓库,是仓库上年末结存材料的新旧计划价总额之差额;企业同时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科目,这个数据来自汇总的上年末暂估验收单新旧计划价总额之差额。

这时就相当于将上年末暂估验收单调整成新计划价进行暂估了,此时暂估验收单新旧计划价差异尚未释放,在今后以新计划价报账时再进行释放。

根据公式,上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报账的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这属于推导公式的两边同时缩放(上年末暂估验收单调整成新计划价,在本年度报账时也使用新计划价),在上年末的暂估验收单全部报账后,公式两端实现平衡。

方案二:直接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不再进行其它账务处理。这个数据同样来自仓库,是仓库上年末结存材料的新旧计划价总额之差额,相当于上年末暂估验收单新旧计划价对应的差异已全部释放出来。上年末暂估验收单此后报账时仍全部使用旧计划价,验收单上的旧计划价不必更改。

根据公式,上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报账的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公式仍平衡。这个办法简单实用。

3、其他。

(1)如果企业不是大规模修订计划价,需要个别调整偏差较大的计划价的,除可以通过以上方法调整外,还可以通过需打出库单的方法进行调整,按照旧计划价打蓝字领用单(清空旧账页),再按照新计划价打红字领用单,通过 “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进行过渡。先是按照蓝字领用单计划价金额,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记“原材料”科目(蓝字);再按照红字领用单计划价金额,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记“原材料”科目(红字)。调整结果类似于 “方案二”。

(2)如果企业因为管理上的需要,要将已存在计划价的总成件拆分成零件并逐个制定计划价的,应保证拆分的零件计划价之和等于其总成计划价之和。

三、关于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公式

采用计划成本法的企业,应当在月份终了时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据以分配当月形成的材料成本差异。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本月材料的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1、从理论上来讲,构成公式分母的“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不包括暂估入账的材料的计划成本。因为公式分子中没有暂估材料对应的材料成本差异,如果不剔除公式分母中暂估入账材料的计划成本,则会造成公式分子与分母口径不一致,违背了会计上的“配比原则”。

具体来说,月末暂估入账的原材料,其本身的材料成本差异在暂估当月并未体现出来,但却参与了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的分摊计算。等到以后月份该批材料结算的发票账单到达,其材料成本差异才登记入账,并参加下月份耗用材料成本差异的分摊。在这种情况下,在材料暂估入账的月份及其以后月份,实际发出材料的成本反映就会失真。当该批材料的成本差异为正值时,就出现了低估该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而高估以后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的现象;反之,则会高估该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而低估以后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这样就违背了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会计》辅导教材就支持这种观点,不过是一笔带过。

2、有关会计实务。经笔者调查,目前许多采用计划成本法核算的企业(包括许多上市公司),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时公式分母并未剔除暂估入账的材料的计划成本。

其实,笔者认为,从长期来看或从一个会计年度来看,公式分母是否剔除暂估入账的材料的计划成本对于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金额影响并不大。笔者认为,关键是发票账单报账形成的材料成本差异的核算要正确,材料成本差异率并不是问题。只要每月材料发出金额足够大,材料成本差异很快就会分配结转出去。只要坚持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的“一贯性原则”,各年度保持一贯,“会计信息失真”的说法则言过其实。因为翻阅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会计》辅导教材或其他教材,我们就会发现,在会计上还允许企业使用上月材料成本差异率分配本月的差异:

上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

本月分配材料使用上月结存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率,与本月真正的材料成本差异率则相去甚远,因为各月真正的材料成本差异率主要取决于发票账单报账形成的新增材料成本差异的金额。如果允许企业使用上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来分配本月的差异,那么公式分母是否剔除暂估入账材料的计划成本就显得并不重要了,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四、验证财务原材料科目账面余额与材料成本差异余额正确性的诀窍。

1、除特殊情况外,财务原材料科目本期增加数与仓库入库金额是完全一致的。

财务原材料科目本期增加数=本期验收单报账计划价金额-上期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期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期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

2、除特殊情况外,分配材料成本差异后,期末材料成本差异余额=期末原材料科目余额×当期材料成本差异率;即期末材料成本差异余额/期末原材料科目余额=当期材料成本差异率。

如果结账后发现余额不符合这些勾稽关系,那就赶快行动起来找原因吧。

参考文献:

材料成本差异篇6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摘 要:为有效控制企业产品的生产成本,制造企业采用标准成本法进行成本控制和管理。只有明确原因,分清责任,才能发挥价格差异计算分析应有的作用。本文以计算的成本差异为基础,进行成本差异的分析,为成本控制和管理提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管理 成本差异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1-0147-02

收稿日期:2014-10-20

作者简介:王琳(1983-),女 ,汉族,四川成都人,硕士,讲师,注册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李团团 (1983-),女,汉族,四川成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一、标准成本管理以及成本差异的含义

标准成本管理,又称标准成本控制,是以标准成本为基础,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的管理方法。成本差异,即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所产生的差异。通过分析成本差异形成的原因,找到相应的责任,进而采取措施。标准成本管理以标准成本的确定作为起点,通过计算差异、分析差异等得出结论性报告,然后据以采取有效措施,扬长避短。

二、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分析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是指直接材料的实际总成本与标准总成本之间的差异。它可进一步分解为直接材料价格差异和直接材料用量差异两部分。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直接材料价格差异+直接材料数量差异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数量

直接材料数量差异=标准价格×(实际数量-标准数量)

(一)直接材料成本的价格差异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发生的原因很多。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分为外部原因和企业本身的责任两种情况。从外部原因来讲,有以下原因,如市场价格的变动、供货商的变动、订货批量的大小、运输方式的不同。企业本身的责任,有以下方面,如由于数量不同所以折扣不同、紧急的订货等。生产成本的任何一个方面与标准成本的差异,都将形成价格差异。因此对直接材料价格差异的形成和责任,应当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凡属采购工作所产生的差异应由采购部门负责;生产上的原因所造成的差异,如紧急订货,则应由生产部门负责。只有明确原因,分清责任,才能发挥价格差异计算分析应有的作用。材料价格差异主要是采购部门应对其承担责任。

(二)直接材料成本的数量差异

影响直接材料数量差异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如新技术的运用、合理下料等,都是降低材料用途径,而废品损失、优材劣用等,则是提高材料消耗的重要原因。直接材料数量差异通常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般应由生产部门负责。但有时也可能由采购工作所引起,如采购部门购进了质量较差的材料引起耗用量的增加,由此形成的不利差异应由采购部门负责,不能归责于生产部门。

三、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分析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是指直接人工的实际总成本与实际产量下标准总成本之间的差异。它可分为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和直接人工效率差异两部分。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直接人工效率差异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实际人工工时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标准工资率×(实际人工工时-实际产量下标准人工工时)

(一)直接人工成本的工资率差异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形成的原因,包括直接生产工人升级或降级使用、工资率调整、加班或使用临时工、出勤率变化等。工资率差异是价格差异,人力资源部门更应对其承担责任。

(二)直接人工成本的效率差异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形成的原因,包括工作环境不良、工人经验不足、新工人上岗太多、机器或工具选用不当、设备故障较多、作业计划安排不当、产量太少无法发挥批量节约优势等。它主要是生产部门的责任,但也不是绝对的,例如材料质量不好也会影响生产效率。直接人工效率差异主要责任还是在生产部门。

四、变动制造费用差异分析

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是指实际发生的变动制造费用总额与实际产量下标准变动费用总额之间的差异。它可以分解为耗费差异和效率差异两部分。

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变动制造费用实际分配率-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实际工时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实际工时-实际产量下标准工时) (下转161页)

(上接147页)

(一)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在实际工作中,通常根据变动制造费用弹性预算的明细项目,结合同类项目的实际发生数编制分析报告,将预算数和实际数进行对比,从而找到差异的原因及责任归属。

(二)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上反映的是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工时利用效率,在分析时应结合人工效率差异分析。因此,效率差异一般应由生产部门的管理人员负责。

五、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析

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是指实际发生的固定制造费用与实际产量下标准固定制造费用的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实际产量下实际固定制造费用-实际产量下标准固定制造费用

=实际分配率×实际工时-标准分配率×实际产量下标准工时

其中,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实际固定制造费用-预算产量下标准固定制造费用

=实际固定制造费用-预算产量×工时标准×标准分配率

=实际固定制造费用-预算产量下的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预算产量下标准固定制造费用-实际产量下固定制造费用

=标准分配率×预算产量下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实际产量下的标准工时

=(预算产量下标准工时-实际产量下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同样是一个综合性的费用项目,为了较准确地查明原因及责任归属,必须按照固定制造费用的明细项目,结合同类项目的实际发生数分析,逐项将实际数和标准数进行比较,分析差异的原因及责任归属。

固定制造费用包括车间折旧费、车间管理人员的人工费,车间的其他间接费用等。固定制造费用的耗费差异的产生原因可能是属于企业外部的,如人力资源的价格上涨等,但大多是企业内部的原因,如过量的管理人员、固定资产的投资等,会使固定制造费用增加。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的出现,原因可能是市场需求降低、产品价格过高等造成市场销路不好产量降低,或原材料、能源供应不足造成生产能力利用不充分。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产生的原因和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产生原因是一样的,由工时利用效率所造成的,一般由生产管理部门负责。

参考文献:

[1] 肖自茹.企业标准成本管理实施中的问题及改进研究,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 2013,(2).

材料成本差异篇7

关键词:存货 成本差异 核算 管理

一、相关概念

(一)成本差异

在标准成本制度下,成本差异,是指一定时期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发生的实际成本与相关的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

(二)计划成本核算

计划成本核算是一种按计划成本对存货进行成本差异核算的制度,目前仍是被我国企业广泛应用的一种存货成本差异核算方法。此种核算方法需要两个基本的会计科目,即 “存货采购”和“存货成本差异”。

企业使用计划成本核算法对存货成本差异进行核算和管理,可以在保证信息准确性的前提下简化核算手续,提高成本管理效果减小企业的管理成本,在企业内部均衡分配利益,并且对提高会计信息管理效率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采用计划成本核算强化存货管理,提高整体内部管理工作水平的重要性开始被更多的企业重视并付诸行动。

一般采用计划成本核算对存货成本差异进行核算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从购进环节进行核算,将购进环节发生的费用按照计划成本来入账,计算计划成本下发生费用与实际成本金额的差额,最后计入“成本差异”科目;二是从消耗环节进行核算,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货的发出及消耗使用计划成本来入账,每月末按分摊“成本差异”的方式,将所发出存货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计算差额。

二、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法的前提条件

计划成本核算法虽然应用范围最为广泛,但是并不适用于所有企业,因此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此对企业采取此种成本差异核算方法的基本条件进行总结。

(一)现行存货管理制度科学合理

计划成本必须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可以与实际成本之间存在可比性,起到明确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和应承担责任的作用,保证内部利益均衡化提高成本管理效率。编制存货的计划成本需要企业的各部门进行配合,例如:财务部门、销售部门和采购部门等,将存货进行分类根据市场销售情况计算每种存货的实际成本,同时对行业内其他企业成本水平以及经济环境、政策等因素进行分析最终确定合理的计划成本。在确定存货的计划成本后在年度中便不再轻易进行调整并,企业各部门应予以严格执行,若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使存货成本出现较大浮动,则企业应在年末或者年初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慎重的进行调整使其符合实际情况。一般,针对存货进出业务制定的计划成本额度必须是严谨精确的。

(二)会计核算制度健全

计划成本核算法核算存货成本差异,需要一套健全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为支撑。在日常工作中必将各种凭证妥善保管保证各种单据完整性,以此将业务关系和职责划分清楚,例如:仓库保管方面和财务会计方面应将各种进出单据统一保管,理清仓库存货台账以及各类财务存货的明细账和总分类账中每笔业务的关系。一切会计工作,包括会计核算工作必须在会计制度完善且得以严格执行的情况下进行,保证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核算结果可以反映出真实情况,各部门不仅要具有独立性更要发挥相互监督与制约的职能。

(三)生产经营情况稳定市场开发成熟

计划成本法不仅对使用企业的内部环境有相关要求,也对外部环境也有要求,其中两项基本诉求分别是: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良好,产品市场成熟稳定是。由于市场销售情况稳定可以总结出销售规律,针对销售规律对原料采购和生产进行计划,并制定相应预备性的方案,因此每一期的材料采购、消耗和产成品数量一般不会出现大量结余或不足的问题。但是若企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开发程度较低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在其管理核心以及经营重点为市场开发的情况下,企业的产品销售环节和材料供应环节尚不稳定出现变动较大,这种情况不宜使用计划成本法。

三、计划成本核算下对存货成本差异核算的操作

在企业生产中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以及包装物等都属于存货,我国企业对存货进行成本差异核算的方法很多,但是计划成本核算法是被大部分企业认可并采纳的一种方法。计划成本核算是利用存货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核算出成本差异。

(一)会计科目设置

“材料采购”科目:原材料在采购环节发生的费用计入借方,入库的原材料将其计划成本计入贷方。超支时的表现为借方大于贷方,需要将贷方从本科目下转入“材料成本差异”或“产品成本差异”科目的借方;盈余则与之相反表现为贷方大于借方,将借方从本科目下转入“材料成本差异”或“产品成本差异”科目的贷方。期末为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在途材料的采购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本科目可以反映出已入库的原材料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借方记录超支差异及消耗的原材料应负担的节约差异,贷方记录节约差异及消耗的原材料应负担的超支差异。企业库存材料超支差异,即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在期末借方产生余额;若企业当期库存材料为节约差异,即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则与之相反表现为贷方余额。

“产品成本差异”科目:本科目用于体现企业已经入库产品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借方记录超支差异及销售出的产品应负担的节约差异,贷方记录节约差异及销售出产品应负担的超支差异。企业库存产品出现超支差异,即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在期末表现为借方产生余额;库存产品出现节约差异,即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表现为贷方余额。

(二)存货成本差异的计算

月末为了调整发出存货的成本差异,计算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首先要计算出材料成本差异率。

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本期入库材料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计划成本+本期入库材料计划成本)×100%

发出存货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存货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三、改进企业存货成本差异核算的建议

存货成本差异核算的方法是固定的,如对其进行改进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降低人为干扰成本差异率的可能性,二是制定的计划成本必须符合实际,在合理的前提下减小与实际成本的差异。

(一)避免人为干扰成本差异率

一些企业为了达到控制超额利润的目的,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对收入和成本这两方进行人为干扰。在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方法的企业中,为多分摊材料成本差异以此逃税,常人为的将材料成本差异率调高。例如,企业为少缴纳所得税可以利用调整材料成本差异率的方法实现。某企业为生产产品一年中每月平均需要消耗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为 3000 万元,原材料成本差异率每月在 96 ~ 93% 之间浮动,若将每月的原材料成本差异率上调至原差异率的150%,本年度则可以多分摊五百万左右的材料成本差异。若企业的目的在于缩小成本是销售利润虚增,达到完成承包任务的目的,则会降低材料成本差异率。可见人为干扰成本差异率的影响之大,因此要加强监督减少人为修改成本差异的可能,并且提高员工职业素质和法律意识,保证存货成本差异核算的真实性。

(二)缩小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差异

一些企业为了达到某些目的需要对自身产品成本利润进行调整,会根据不同目的有意识的制定或更改存货的计划价格,甚至对已经经过严密分析后制定的合理的计划价格和“材料成本差异”账户余额,根据不同需要随时进行调整,最终达到对利润进行调节的目的。但是在财会制度中对计划成本的制定有明确的规定,即计划价格不得超出实际价格的10%,企业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树立法律意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的要求进行操作。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深,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必须提高管理能力,才能够持续发展。在新经济环境的刺激下企业存货成本差异核算的方法、概念和内涵都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因此会计人员应用更多的时间及时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与理念,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改进企业存货成本差异核算,提高企业存货成本差异核算效果,为经营者制定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

参考文献:

[1]齐书民.中小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2(05)

[2]梁玉荣.暂估入账的存货材料成本差异的计算[J].中国校外教育. 2010(17)

材料成本差异篇8

关键词:原材料;核算;不足;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成本核算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而原材料核算又是成本核算的重中之重。然而大多数企业原材料种类繁多、规格复杂,一个企业就有可能涉及到上千种原材料,而且由于市场价格波动、原材料供应商、采购人员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采购的单价也会随之变动。原材料价格的常变性,又给原材料核算的真实性、准确性增加了难度。

当前,对于会计制度健全、成本核算准确、原材料收发业务较多的企业大都采用计划成本法进行核算。计划成本法指企业要对原材料的收入、发出和结存等日常业务核算都要预先制定成本计划,并在业务完成后将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对比,将差额计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期末需要将原材料成本差异合理分配到发出材料和期末结存材料之中,从而将发出材料和期末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的一种方法。这种核算方法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基本满足了社会及企业需求,实际业务的发生也基本能按照计划进行。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计划成本法的不足日益突出,原材料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相差过大,期末将原材料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时工作难度加大,因此我们应该尽快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完善。

一、现行企业原材料核算中存在的不足

计划成本核算法主要将原材料按照“材料采购”、“原材料”、“材料成本差异”三大块进行核算,方法较为简单,便于控制原材料采购的价格范围,期末便于考核原材料采购业务的完成情况,为分析原材料成本结余或超支原因提供了标准,在未来工作中也有利于针对性的对现行原材料采购工作经营管理进行合理改进。然而,在实际原材料核算管理工作中计划成本法却没有很好的起到这些效果,主要原因是“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核算随意性大,不能准确反映出原材料收发的真实情况,导致账目成本与实际成本出现较大差异。

在实际工作操作中,往往把账目与实际库存的差异记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中,从而达到“账实相符”,然而这种做法虽然能实现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一致的目的,却不能真实的反应出公司的财务状况,不利于原材料的核算;更有甚者将成本结转时出现的错误也计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导致原材料成本差异计算不准确,不能真实反应原材料的收况,使计划成本法失去其原本的意义与作用,不能达到真实、合理计算企业原材料收发的目的。

面对这些情况,若按照惯例借助“材料成本差异”进行调整,必然会导致差异率计算不准确,致使原材料实际成本增大;若不利用“材料成本差异”进行调整,为了使借贷平衡而修改“原材料”、“生产成本”、“应付账款”等科目则不能反映原材料收发的真实情况,亦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计划成本法中设立“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本意是为了便于财务人员进行核算,简化工作步骤,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不仅没能起到这种作用,反而成了财务人员调整账目差异的中转站。因此,“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中所显示的数额已经不能真实的反映企业原材料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了,还为人为篡改原材料成本价格提供了可能性。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完善企业原材料核算,使财务账目能真实反映原材料的收况变得极其重要。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原材料成本核算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必须对原有的原材料核算方法进行改善。

二、对完善现行原材料核算的建议

一般采用计划成本法进行原材料核算企业,通常是生产涉及的原材料品种繁多、规格复杂的大中型企业,因为这些企业如果按照实际成本法进行原材料核算的话业务过于繁琐,信息量大,会给财务工作人员带来很大不便,特别是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原材料价格时刻变化,财务部门按照实际成本法核算存在一定难度。虽然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可以达到实际成本法核算的要求,但考虑到现实许多大中型企业下属的二三级单位并不能全部达到电算化管理的要求,所以目前原材料核算应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从而达到满足各方面需求的目的。

所谓按照不同方法进行原材料核算就是将原材料收发业务分为两部分进行核算,即仓库保管单位、生产单位。在仓库管理中原材料出入库依然按计划成本核算,但产生的“材料成本差异”不参与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在生产材料管理过程中,仓库在向生产单位发出材料时,在相关业务人员、科室审批后,填写原材料计划价格的同时也需要填写该材料的实际结算价格,财务人员从仓库签账时,仍然按照计划价格签账,如此财务部门每月与仓库对账就相对简单快捷,而周期末出现的原材料计划金额与实际金额间的差异则用来冲减“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以上原材料核算的方法重点在每月不再用材料成本差异率来计算当月原材料差异额,从而调整每月发出原材料的实际成本。因此,无论月初原材料成本差异额为多少,还是此差异额有没有被刻意的调低或者调高都不会影响到原材料的实际成本。采用这种核算方法,可以有效地达到账实相符的目的,为企业原材料成本核算的真实性、可靠性提供了保障。

三、同时采用计划成本法与实际成本对原材料进行核算时应注意的问题

1.计划成本应随着市场价格变化不断变化。在计划成本法与实际成本法同时对原材料进行核算的过程中,计划成本已经不再直接参与原材料的核算工作,在原材料领用的过程中是按照实际成本进行核算的,因此这里计划成本的主要作用已不再是原材料成本核算,而是作为采购人员业务成果的一个考核标准。所以原材料的计划成本应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否则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不能对采购人员起到考核的作用。

2.生产部门在领用原材料时填写的结算价格应真实反映原材料的采购成本。这里的采购成本并不是单指采购清单上反映的原材料价格,而是在采购过程中发生的所有费用总和,包括:运输费、劳务费等一切期间费用及采购费用的总和,所以原材料领用的过程中填写的原材料实际成本应当是清单上显示的采购价格加上一定比例的期间费用。值得一提的是,期间费用的计算也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及时更新,保证原材料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四、结束语

原材料进行核算时采用计划成本法与实际成本法协同核算方法并不是最完善的核算方法,企业应根据的自身情况选择符合合适的核算方式。但就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现状来看,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法与实际成本核算法协同核算的方法最具有普遍性与实用性,它可以提高企业原材料成本核算的真实性、准确性,使原材料的账目价值更接近其实际价值,并能有效的减少因人为因素而造成成本的差异,是原材料成本核算的真实性的道了保障,有利于适应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下的激烈竞争。

参考文献:

[1]李昌元.对计划成本法下原材料核算几个问题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02).

[2]陈政.浅析计划成本法下的原材料核算[J].中国科技投资,2013(Z2).

上一篇:隔音材料范文 下一篇:板报素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