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策略范文

时间:2023-11-24 14:06:39

化学教学策略

化学教学策略篇1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化学课堂;探究式教学;教师授课;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233-01

对于初中化学教学而言,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基地,也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的质量高低决定了初中化学教学的整体水平,这也就是为什么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把课堂教学置于重要位置的原因所在。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化学教学改革的推进,探析新时期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科学化思路和策略,现在更加凸显其实际价值。

一、结合化学新课标要求,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无疑为化学教学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更加严格和明确的要求。对广大初中化学教师来说,有必要仔细研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深入探究推进化学课堂教学发展的思路和策略。这其中,开展化学“探究式课堂教学”,应该成为诸多科学策略中的一个优先选择。随着新课标新课程的推出,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学会教学,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关键。

在实际的化学课堂教学中,从学习方式的改变到科学探究是实现课改目标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这种模式要求教师在进行本学科有思考价值的前沿性课题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或提出问题,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实验和实践条件,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假设,让学生通过化学素材的搜集或开展化学实验来验证假设,最后形成系统的结论。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掌握化学学科的前沿理论,最终形成实际的应用能力。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训练的时候,可以遵循这样的思路: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和建立假说用事实和逻辑证明形成探究能力。这样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既可以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也可以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二、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授课,提高课堂讲授的质量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主动地位,其实际作用不言而喻。教师授课、讲授的水平和能力往往关乎学生的学习状况,即精彩和具备吸引力的授课能够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反之则难以激起学生的化学学习热情。所以,重视提升自身的课堂讲授技能和水平,应该成为广大初中化学教师的共识。化学课堂讲授技能是教师以语言为主要手段向学生传道授业,开发智力的教学活动方式。在课堂中讲述现象与过程、讲解概念与规律、讲读教材与资料、讲演明理与移情等统称讲授。讲述、讲解、讲读、讲演虽然各有不同的特点,但它们都是以教师口语为主,具有综合性(综合运用口语、板书、体态、提问、媒传等技能)、逻辑性(严谨有序地组织传授的内容)、情感性(以情动人,使学生产生共鸣共识)的教学活动方式,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总之,讲授技能是教师课堂教学必备的一项重要技能。

例如,在课堂中讲授“有机合成材料―塑料”一节的内容时,教师首先要讲授类似这样的内容“塑料是一种有机合成材料,请同学们通过实验来探究塑料的一些性质。”之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开展实验,诸如“撕扯塑料薄膜,加热塑料片等……”实验结束后,教师要提出问题,比如“通过此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这样的实验你自己的感受等……”在学生讨论和回答完毕之后,教师要进行总结。“链状高分子都具有热塑性,加热软化后可以加工成各种形状的塑料制品,也可制成纤维;网状高分子加热后不会熔化,具有热固性,这种塑料一旦加工成型后,不能通过加热重新回到原来的状态……”通过类似这样的授课与实验,初中化学课堂一定可以气氛活跃、思绪迸发,教学质量也必然“蒸蒸日上”。

三、化学教师要不断变换教学方式,不断提升个人的素质

教师引领着初中化学教学,教师的个人能力和素质直接关系到化学教学的成败。所以,教师必须树立“不断进步,永无止境”的教学理念,不断革新教学方法和策略,运用更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开展化学课堂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是学生、教材和教学条件之间的“调酒师”,如果调和得当,便能创造出课堂教学的“奇妙”。这就说明,教师是否能够不断进步,其实关乎整个化学课堂教学的成败。

此外,初中化学教师是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主力军,他们不仅肩负着重要而崇高的使命,而且必须具备创新和变革的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技能。例如,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科学化的教学思路和策略,如应该克服惰性,提升职业境界;加强学习,增强教研能力。再如,化学教师要在常态教学中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和积极研究。具体到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度采用电教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课堂的内涵。教师可以开展情境教学,调节课堂的气氛,让学生们体验化学的魅力,不断增强对化学的兴趣等。

参考文献

[1]丁洪芝.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几项措施[J].东盟博览,2011(8).

[2]韦明海.谈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

化学教学策略篇2

1 优化数学教学策略,合理进行有效互动

这首先决定于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讲究科学性、实效性,就必须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现有的知识水平进行深入了解,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有效互动。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阐述言简意赅,层次分明。做到既能夯实基础,又重视知识的拓展与衍生;既能巩固强化知识要点,又重视要点之间的联系。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加强对知识内容、方法策略的研究。

在“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中,笔者进行探讨。

【问题1】以下列长度的各组线段为边,你能否画三角形?若能,请画出该三角形。

1)7 cm、4 cm、2 cm;2)9 cm、5 cm、4 cm;3)6 cm、4 cm、3 cm

学生在画图操作过程中,初步体会能否构成三角形的原因,通过比较,猜想其中隐含的重要结论。

【问题2】结合ABC图像(图1),为什么AB+AC>BC?这样既能巩固“两点之间,线段最段”这一结论,又能肯定所猜测的结论的正确性,达到加深理解、巩固知识的目的。

【问题3】因为7 cm+4 cm>2 cm,所以7 cm、4 cm、2 cm能组成三角形,对吗?问题的设置,目的在于掌握如何运用三边关系,有效、快速判断是否组成三角形。

【问题4】已知两根木棒的长分别是2 cm和7 cm,问第三根木棒的长x为多少,才能使这三根木棒能围成三角形?利用例题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巧妙设置能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能将学生置于“心欲求尚未得,口欲言尚不能”的主动参与的位置。将研究性学习与教师教学指导策略结合起来,拓宽思维的广度,加深思维的深度,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实效性。教学过程中知识是再发现,而不是呈现;是探究,而不是告诉。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为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条件,提供帮助,进行指导。通过有效的教学,帮助学生缩短知识的领悟过程,教学的创新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创新能力发展了,势必要求教师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来满足学生新的需求。

2 优化数学教学策略,激发学生主动求知

【例1】草原上两居民点A、B在河流L的同旁,要在L上选定一个取水点P,铺设水管向A、B供水,则取水口P选在哪儿,使铺设的水管最短?请通过作图说明。

本题是在“轴对称”章节中利用“对称轴上的任何一点到对称两点的距离相等”或“中垂线性质”,通过作图、比较,结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说明最佳取水口P的位置的合理性。

越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在感情上越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学生主动求知的探究意识,进而提高创新的动力。

3 优化数学教学策略,注重数学有效训练

要注重数学观察、想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部分,但思维又与观察密不可分。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而只有先获得对事物的直接具体的反映,才能进行思维分析。直接、具体的反映最有效的手段是观察。因此,观察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观察的内涵。要有丰富的思维,就必须善于观察;要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就必须善于思维。

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

教师可以通过对数学符号的分析、图像的推理论证、数与式的计算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在逻辑推理、抽象概括、迁移联想等方面得到思维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直觉性和独创性等创新思维的优良品质。在解题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在解题中由于思维不严谨,对概念理解不深刻,考虑问题不全面而导致的错误结果,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对结论的正误作进一步的思考,从再思考中正确鉴别理解结果的真伪,辨清错误出在何处,产生错误的原因何在,如何得出正确解答。长此以往加以训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进一步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严谨性的培养。

4 优化数学教学策略,诱发学生数学想象

要注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中潜在的元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像类比、归纳等。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比如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多种结论;改变思维角度,进行变式训练;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强化知识结构,通过自身的理解形成方法,不断内化为自身学习经验,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逐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过程,更是数学思想方法与解决问题能力的积累、提高的过程。逐步形成与自身相适应的数学学习方式、成熟的数学思维方式,提高对问题的分析与综合能力是关键。因此,根据教学实际,结合本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征,教师应注重有效教学的研究,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丰富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水平,让每位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进步与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葛江中学)

化学教学策略篇3

关键词:初三化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所谓的学困生是相对于优等生、中等生而言的,也就是说学困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转化的。所以,在初三化学教学过程中,转化学困生,使学困生的成绩能有所提高也就成为我们的主要任务之一。但是,该如何转化呢?该从哪些角度入手呢?该选择哪些策略呢?为此我们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也对相关策略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和探讨。本文就以以下几种策略的应用为例,对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进行研讨,以为学困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做好前提性工作。

策略一:纠正学习态度

态度决定行为,只有有了正确的学习态度,才能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才能为学困生的转化做好基础性工作。也就是说,如果一名学生没有正确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即便是教师选择转化策略再有效也提高不了学困生的化学学习效率。在学困生转化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端正学困生的学习态度,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那么,我们该如何端正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呢?在本次课题的实验研究中,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点来端正后进生的学习态度。具体如下:分析造成学生消极对待学习的原因。比如:一些学生因为初三化学比较难,跟不上,所以,干脆放弃;还有一部分学生不喜欢学习,排斥学习等。明确原因,提出策略。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法。以“认为初三化学比较难”这一部分学困生为例,在端正其化学学习态度时,我会选择一些比较容易的问题让他们回答,这样做就是要重新燃起这部分学困生的自信心,慢慢地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得到转变,同时也能帮助这部分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的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

策略二: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有教育家说过:教育就是习惯培养。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我们要改变这部分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要通过恰当活动的组织来帮助这部分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教学《常见的酸和碱》时,为了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了使学困生得到转化,更为了培养学困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在这节课的预习时,我借助微课专门为学困生录制了课前预习的视频,视频中主要包括:(1)生活中常见的酸和碱的化合物。(2)简单展示了使用酸碱指示剂区分酸溶液和碱溶液的过程。这一视频的录制主要是针对学困生的,目的就是让这部分学生初步了解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上课时就不至于因为不知要学习的内容而感觉恐慌,而且,酸碱指示区分酸碱溶液的过程展示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理解,对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也有着重要作用。当然,借助微课进行复习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也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学困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预习课的质量,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以及预习习惯的养成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当然,这一视频其他学生也可以观看,或者是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结合教材或者学案进行自主预习,这样也能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策略三:做好教学目标的分层

教学目标的分层可以说是转化学困生时教师需要考虑的重点,因为学习目标的完成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肯定,也是帮助学生找回化学学习信心的关键因素。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立足于教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层,以为学困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做好前提性工作。本文以教学《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为例对如何对学困生的教学目标设计进行分层进行简单阐述。首先,按照教学大纲对全班的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即:按照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个层次将整体的教学目标进行划分,即:优等生的学习目标为:熟练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掌握计算的格式和步骤;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能够对一些难度较大的计算题进行解答;掌握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与量的关系。中等生的学习目标为:熟练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掌握计算的格式和步骤;能够借助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解答一些中等难度的试题。学困生的学习目标为:熟练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掌握计算的格式和步骤;能够借助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解答一些简单的试题。这一教学目标的分层就是为了要明确学困生整体上应该达到一个怎样的目标,之后,再针对不同的学困生进行教学目标的分层,所以,我们将学困生又分为了A、B两个层次,并针对不同层次进行了学习目标的重新划分:A层(有一定基础的学生):熟练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掌握计算的格式和步骤,能借助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B层(基础差的学生):熟练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掌握计算的格式和步骤即可。之所以,对学困生的学习目标再次进行分层,目的就是使学困生逐层递进的,没有人能够一蹴而就的,也没有人能一口吃成胖子,我们需要设定一个个的小目标才能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自信,才能在完成一个个的小目标的过程中积累知识,进而为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策略四: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只有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打造出精彩不断的化学课堂,所以,在学困生转化的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就成为最有效的策略之一。因此,在本次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重点就放在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上,目的就是要找到适合我校、我班学困生转化的方法,以为学校化学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做好前提性工作。本文以“探究式”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为例。在提出借助探究式教学法来进行后进生转化,提高后进生的化学学习效率的时候,很多教师都表示疑问,这一方法在优等生教学中的应用应该会更合适吧。归根到底,大部分教师认为对学困生进行“讲授式”教学法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这部分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扎实的基础,应用探究式教学法就是浪费时间。但是,不论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的好奇心都强,具有一定的探究意识。所以,在《二氧化碳的制取》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便对学困生实施了探究式教学法,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好奇心的推动下去探究如何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该选择哪些实验器材等。因此,在后进生转化时,我先于学生一起分析本次实验可能用到的药品,引导学生明确本次实验的目的以及实验原理,之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相关的药品进行自主实验,最后,学生在表述实验结果的过程中就能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事实证明,这样的自主实验探究不仅满足了学困生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心,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自主实验现象的分析也会帮助学生记忆相关理论知识,这样的效果要比命令式的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效果好得多,同时,当学生看到化学实验的神奇后,这些学困生对化学学习的态度也会随之发生转变,进而,也为学困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做出相应的贡献。当然,除了探究式教学法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微课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来调动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进而使学困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策略五:设计恰当的习题

习题的设计也是转化学困生,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面。所以,在实际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好习题的设计,所选择的试题不要过难,否则,会打击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教学《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这节课为例,从上文可以看出,我们将学困生也进行了分层,所以,在设计练习题的过程中,我们也要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供学生进行练习,以巩固学困生的学习效率。组织学生在这样的习题设计中尝试解答,对于分出来的层次教师不要刻意强调,鼓励B层的学生要尝试对A层的习题进行解答,并与学生之间交流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能够在取长补短中掌握知识,而且也能让学生在尝试中消除对化学的恐惧,进而促使学困生以积极的态度走进化学。

策略六: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评价对于学困生来说相较于优等生来说更是不可缺少的,我们要通过完善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来保护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找到自信心。所以,在学困生转化的过程中,教师对这些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进行表扬,并将他们的闪光点进行扩大,这样一来能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二来也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因此,我们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必须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并通过鼓励性评价来给学困生营造一个积极的、向上的学习氛围。还以上述的设计恰当的习题为例,我们要对那些做了A层试题的B层学生进行大力的表扬,目的就是要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困生转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于学困生来说也是一样,一线教师要做好分析工作,要通过这些恰当策略的应用来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有效策略的应用对整个班级、学校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的发展,对高效课堂的实现都做好了保障性工作。

参考文献:

[1]翟素珍.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转化后进生[J].中小学教师培训,1999(5):46.

[2]唐玉兴.初中化学后进生转化的几点措施[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4):156,159.

化学教学策略篇4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体系包括以下几种智能:(1)言语—语言智能;(2)音乐—节奏智能;(3)逻辑—数理智能;(4)视觉—空间智能;(5)身体—运动智能;(6)自知—自我认识能力;(7)交往—人际关系智能;(8)自然观察者智能。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学生观是一种积极的学生观。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八种智能,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能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学生的问题不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而是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种信念:每个学生都具有某一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学方式,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教师只要善于发现化学后进生的优势智能领域,帮助学生将优势智能领域迁移到化学学习中去,很可能就会发现这部分学生在化学学习上有很好的表现力。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后进生的语言智能进一步开发其数理智能。化学知识具有多而杂的特点,且相似、相关的概念相互交织,从而造成一部分后进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化学用语、物质性质等记忆存在困难。针对这部分后进生,教师可编出一系列的顺口溜,如化合价口诀、氧化还原反应口诀、金属活动性顺序口诀等来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使其熟练掌握并加以应用。

2.准确把握内容深广度,激发后进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最大的困惑就是无法控制好这个“度”的问题。在必修1中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大纲要求只是掌握金属钠、铝、铁及其化合物的一些基本物理化学性质,然而不少教师在这处内容处理上采取“挖洞”式教学,一一罗列,如讲到钠时,钠、氧化钠、过氧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几乎把所有有关钠及钠的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一一进行讲解,导致课时严重不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学校只好增加课时,学生的负担加重,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伤害。退一步讲,高一化学后进生主要为学业水平测试而战,没有必要挖这么深;进一步讲,就是为了高考而在化学必修课程中采取揠苗助长的做法也是十分不妥的,与新课程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3.开展探究式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以探究的方式开展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和提供相关材料,可以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领悟形成知识结论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在教学中教师应将演示实验与学生自主实验相结合,坚持以学生为本,突出过程分析,即教学过程不只是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结论情况,而是更关注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索与理解。虽然一些后进生不仅学习化学比较困难,而且动手能力和课堂自律性均很差,但对实验还是很感兴趣的。如在基于前面已学过金属钠与水反应并做过这个实验的背景知识下,我提出铁不能与冷水、热水反应,但能否与水蒸气反应?再给出设计装置的要点,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转变。这也正是新课改理念的重要指导思想。后进生有可能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我就让学优生带动他们,起到一个示范作用,直到由他们独立完成。他们通过锻炼,一次一次得到及时的表扬和肯定,感受到“通过努力是可以成功”的道理。4.对高一化学后进生纯理论知识的教学

虽然探究式课堂教学有众多优点,但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探究。教材的内容、课堂的容量、教学任务等客观因素决定能否采取这种方法。常规的新概念、新知识教学是要去情景化的,比如物质的量的概念和应用,大量化学方程式的记忆,等等。读者去看一看必修模块的内容就可以看出编者的用心良苦。在“物质的量”这一节之前,编者先编排了一节学生熟悉的实验——粗盐的提纯,即使初中没学好化学的学生看到这个实验也会觉得很亲切,从而拉近了学生与化学的距离。“物质的量”这个知识点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习并掌握这个概念有助于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力。要想后进生接受这个知识点,教师需要把抽象知识形象化,利用形象的比喻引入课题。如我们买一打手套,大家都知道一打为十二副,那么这一定数量的集合体即为物质的量,它的单位是摩尔,然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物质的量与米、厘米等学生所共知的单位作类比,“用米、厘米等计量长度的单位;用克、千克计量质量的单位。同样,人们用摩尔计量物质的量的单位”,使学生知道“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并且指出“物质的量”是计量微观粒子的物理量。总之,在讲解这部分纯理论知识时,引入与讲解要浅显易懂,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样才能容易引导学生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善待后进生,尽量地以鼓励的语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会在学生的心灵里映出美丽的图像。“让学生爱你,亲近你,你才能羸得学生的心,才能胜任教师的崇高使命”。同时,教师要言传身教,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给学生做示范,给学生以模仿的机会,用他们喜欢的方式上课,用他们喜欢的语言交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文化,使得后进生也能完成新课标所要求的多维目标的要求。

论文关键词: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后进生教学策略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教师对后进生在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中遇到的问题,对必修模块的教学策略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2]王磊,胡久华.高中新课程必修课教与学(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1).

化学教学策略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教学效益;问题情境;自主体验;合作交流

什么是教学策略?博士生导师袁振国教授指出:“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数学教学效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提出了这样的教学建议:“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优化教学策略方面的做法与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心理需求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标准,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明确学生的思维方向,提升学生的思维质量。但传统教学中问题通常由教师给出,这并非不可,但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标准》强调:教师应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的、具体的、现实的情境中去学习数学。”从苏教版数学教材看,书上都是通过学生熟知的卡通人物、水果、动植物等一些具体形象来展示数学问题。面对这些引人注目、赏心悦目的的图片,教师要善于编写情境用语,低年级可以是童话故事、儿童游戏等,中高年级可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总之,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使学生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不断被打破原有的认知平衡,又不断建立新的认知平衡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教学内容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如,在执教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位置(左右)》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从学生熟悉的左手和右手入手,寻找教学突破口,降低理解的难度,引导学生较好地认识了左、右两个方位;同时通过再通过寻找身体上的“左”和“右”(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脚、右脚等),强化对概念的巩固。在学生初步弄清了“左”“右”两个概念之后,笔者又引导学生围绕教室里每一横排座位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使学生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如张红坐在王兰的左边,而同时又坐在李海的右边,所以在描述两个物置时,要说清谁在谁的左边或谁在谁的右边。这种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中理解和掌握左右相对位置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内容和求知心理之间不断制造矛盾,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诱发学生在“问”中学。

二、自主体验,发现学习最佳途径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则被忽视。《标准》强调:“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体验对所学知识的过程。”因此,只有亲历学习过程,学生方能以学习主体的姿态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其主动性、探索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譬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让学生猜猜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尝试着利用手上的学具操作解决或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1)摆小棒。学生在汇报时出现了“有序”和“无序”两种,笔者将学生的答案一一罗列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比较,两种方法都得出了四种答案,哪一种更好一些?为什么?(2)算一算。先算出长方形长、宽的和:18÷2=9(米),再写出长、宽各是几米,并追问:“怎样写,才能保证不会多也不漏?”无论是方案一还是方案二学生都会发现:从宽l米想起更好一些。

真正的数学学习离不开学生自主、独立的思考。现代教学论认为:只有让学生自己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得到同步提高。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过程中,学生凭自己的经验想到用实物操作(摆一摆)和列表(算一算)的办法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心中装着图形,用其他办法表达自己的思考。”这一步骤中教师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探究,把日常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此过程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经历探索新知的过程,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同时给予必要的提示和指导,让大家分享思维的成果,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合作交流,寻求学习高效策略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并非是对于教师授予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仅仅凭借模仿、记忆和操练,而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地交流,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譬如,教学《运算律》时,笔者先出示情境图,再出示问题:跳绳有多少人?学生列式交流:26+18、18+26这两个算式都表示两个数相加,尽管加数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但和不变。可以写成26+18=18+26。然后师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两个加数相加时会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然后各自介绍表示这个规律的方法:(1)+=+;(2)甲数+乙数=乙数+甲数;(3)A+B=B+A。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后,笔者及时对这些方法进行分析和比较,引导学生从符号表示过渡到用字母表示,体会用字母表示数学模型的简洁性和形象性。

数学教学应鼓励每位学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如果学生思维混乱,则语言表达就不贴切、含糊不清;而通过通过反复的训练,让学生利用语言,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的思维就会得到提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安排学生独立思考,而忽视交流的重要作用。在执教《运算律》的相关内容时,笔者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师生和生生交流等多种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加法交换律,帮助学生规范数学语言,使学生获得新知清晰的认识,进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述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和概括性,从而发展学生的符号感。所以,笔者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交流,适时、适度地帮助学生体悟数学的思考方法和路径,寻求学生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化学教学策略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8-01

传统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是枯燥提出数学知识,然后生硬地将这些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满堂灌”浇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我国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很多学校及教师慢慢转向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接受能力。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很多知识都是源自于生活,因此,教师应该将学习教学与实际生活相互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在生活中学习,然后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对此,本文就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教师要正确认识数学的生活化含义

正确认识数学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作为数学教师,对于自己所教学的科目肯定会有独到的见解,但是,很多教师往往是看重了其中的一部分,即重视了数学的工具性特点,但却往往会忽略其人文特点。我们知道,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我们常说“学以致用”,讲的就是数学知识的生活化,而生活化就包括了数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很多人会说学习数学就是为了在日常生活中会计算运用就行了,其实不然,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种运算的能力,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数学的观念,是一种数学思想,比如学生的扩散思维的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锻炼等等,特别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这些体现的最为明确,如果课堂教学单单是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那么课堂就会变得死气沉沉,而一旦教师融入一些生活化元素在里面,那么就会显露出数学知识的博大精深。比如学校组织我们班的学生出去春游,联系车子的收费情况是这样的:每辆面包车可乘20人,车费200元;每辆大客车可乘30人,车费240元,共有170人,问怎样乘车最划算?这样的问题就会激发学生的解答热情。

二、加强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的积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学生的成长发展从某种角度来看就是一个积累经验、不断成熟的进程。学习心理学表明,学生学习兴趣的发生与保持是和所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程度呈正相关的关系。同样,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和兴趣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和其数学生活经验的积累息息相关。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不断积累运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实际经验,学生才能在思维和情感上更加投入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来。因此,通过研究性学习、模拟实境、合作讨论、动手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从日常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周边生活环境中,有目的地寻找与搜集和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用所学到的数学方法去解决。如学过“相似三角形”后,组织一次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测量操场边旗杆的高。有的学生提出爬上去量,有的学生提出找根长竹竿量……这时,老师拿了一把1米长的木尺,笔直地竖在旗杆旁。在阳光下老师指着旗杆、木尺问:旗杆、木尺的长与影长有何关系?学生们悟出了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并通过测量、估算出了旗杆的高。 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数学生活经验日趋丰富,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以不断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不断增强,从而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三、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兴趣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萌动期,对知识有着无限的渴求,但是由于初中生处于学习阶段的重要位置,关系到学生升学,学生大都备受来自父母、教师的热切期望,也就是压力。学生在压力中找不到学习的动力,甚至对学习产生厌恶的情感,体会不到学习带来的乐趣,这就需要教师利用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体验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动力。例如,创设生活问题:小明和小红给王奶奶买苹果和梨,小明买了苹果和梨,共花17元钱,小红也买了苹果和梨,共花22元钱,当王奶奶问苹果和梨的单价时,他俩都傻了眼,因为买的匆忙根本就没有问单价,这时数学教学中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就派上了用场,王奶奶用水果秤称出他俩各自买的水果的重量,他们用刚刚在数学课上学习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很快就算出了苹果和梨的单价。学生在这一实例中发现数学知识的生活价值所在,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充满兴趣,达到数学与生活灵活应用的教学目的。

四、教学评价生活化

教学评价也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生活化可以促使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意生活方面的内容,促进生活化教学策略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当前背景下,教师在教学测评的时候一般都是从教师上下课时间、上课效果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考核。 不可否认,这样的评价对教师个人的上课习惯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是对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非常微弱。本人认为,在进行教师测评的时候还应该充分考虑教学生活化程度。正如前面所介绍的,数学作为应用型的学科,联系生活是必须的,初中数学的教学应该要特别重视教学策略上的生活化问题。因此,在进行教学测评的时候,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程度应该纳入评价体系,并占到较高的一个比例。这样能够有效引导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能够充分将生活联系数学知识,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们更喜欢这样的课堂,收获更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辅相成,初中数学教学离不开生活素材的辅助,实际生活中也离不开数学原理的应用,学好数学知识能够更好的服务生活,同时在生活中多用心观察,也会发现数学知识原本也不是那么难学。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用心发现、用心指导,以便实现数学教学的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1] 朱瑞龙.浅谈初中数学课堂的生活化尝试[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

[2] 曹一鸣.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与"数学化"《中国教育学刊》 2006 第2期.

[3] 李忠旺.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分析[J].学园,2013(23).

化学教学策略篇7

【关键词】化学教学;减负;策略

一、换位思考,以教师的“增负”换取学生的“减负”

学生时常会抱怨老师的课堂太乏味,布置作业太多等,喜欢的老师和课堂是什么样的,为学生考虑,不断地去换位思考,那才会和学生更贴近,学生也会因“亲其师”,而“信其道”,才能真正促发“增效”的原动力。例如,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要求学生用红笔将错题直接订正在考卷上,以节约他们抄题的时间,对于共性问题则在平时的片纸化练习或周练试卷中以原题或变形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得到巩固。再有,所做练习,一般都是自己先做,在茫茫题海中精选出至少三至四份,然后再进行改编、拼贴出最适合的一份来,这既加强了针对性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要“使学生从题海中跳出来,教师必须先跳进题海”,要用教师的“增负”来换取学生的“减负”。

二、“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新鲜的活水”

“减负增效”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能力。这首先就需要教师有很强的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现在,知识信息高速发展,教育系统的新事物也是层出不穷,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利用,软件的开发等等。教学方法更是不断优化和创新,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充电,吸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手段,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为高效率的教学创造自身条件。

三、针对学生的实际,精心备课

新的课程标准要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目标要三个并重,即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并重,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重。教师要依据教学大纲、统编教材、教学参考书,进行充分研究和分析,制定课时的教学计划、目标重难点,师生达标的措施,用什么教具,做什么实验,实验是教师演示、学生演示、还是分组实验,达到什么要求,解决什么问题,实验的设计能否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掌握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等等。除备常规的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分析学情,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和作业,每节课将这些内容通过学案体现出来,然后通过课堂上的练习,使不同学生都能学到自已知识,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在备课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大多数时间的主人,如何让他们有更多、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交流与探讨,促进其主动发展,是集体备课又一重要的内容,因而在备课时要集思广益,精心设计,这样做才会使时间的效率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甚至于产生大于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效果。

四、改进教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对化学课产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学习、乐于学习。而只有好学、乐学,才会从思想上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这是“减负”之根。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介绍化学历史,激发学习欲望

在与学生见面的第一节课,我就问学生:“你们知道中国的英文单词‘china’的本意是什么吗?”有知识丰富的学生立即回答“瓷器”,我就势引导:“是的,在欧洲人眼里,‘瓷器’就是‘中国’的代称,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也是中国古代化学研究的重大成果,这很好地说明了我国古代化学工艺对世界文明的重大影响。可是,到了近代,我国的化学发展却远远落后了,至1949年,我国只有两个试剂厂,仅有十余件产品。解放后,化学工业才蓬勃发展起来。”接下来,我为学生放映了一系列我国解放后在化学研究上取得重大成就的资料图片,在学生兴致正浓,为我国化学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之时,我话锋一转,“那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跟随老师,一起走进神秘的化学殿堂,来领略一下化学世界的无限风光呢?好,这节课我们就开一门新课――化学。”

2.利用学科特点,灵活设计教法

初中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教学中,我注意把握时机,利用学生这股激情,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在一堂课的开端,我通常先演示几个化学小“魔术”,把学生引入奇妙的化学世界。例如,“烧不着的手帕”,“清水变牛奶”,“美丽的喷泉”等等,当学生观察到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之时,我便因势利导,说明这些“魔术”都蕴涵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只要他们认真学习,就会了解其中的奥秘。为了保证学生兴趣的持久性,我在教学中还不失时机地加以巩固,根据各章节的特点,穿插一些身边的化学知识或有趣的化学现象,使学生始终如一,兴趣不减。例如,用“自燃”现象解释“鬼火”;用二氧化碳的性质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奇观,像“死狗洞”,“溶洞的形成”。又如,在《拒绝烟草、远离》教学中,除介绍吸烟的危害,还顺便介绍酗酒的危害、甲醇的毒性和的危害等知识,既增进了化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起到良好的思想教育作用,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

五、培养能力,使学生“会学”

只有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让他们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才能避免无味的“满堂灌”、“题海战术”等消极做法,从时间上减轻学生的负担,这是“减负”之本。

1.令学生会思维

授课时,我更多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多为学生设疑,尔后解决问题。例如,往长期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观察到气泡的“异常”现象,我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设计氢氧化钠的贮存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很好的效果。

2.使学生会自学

课前,我通常先给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教材,培养他们认真读书、读思结合的良好习惯。我还注意训练学生正确运用参考资料、工具书或图表的方法,善于运用所学知识来处理新信息。

化学教学策略篇8

关键词: 化学教学 学生学习 发展策略

教学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基础课程改革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育人理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记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等各种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价值观。能力的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是我们在教学中探究的方向。下面我谈谈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发展策略。

一、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习者成为真正的自主学习者是教育的主要目的。教师要让学生有想学的冲动,有去学的能力,从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与意义。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能力是不同的。刚接触化学不久的初三学生,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就有学生不想学下去了。教师有责任让学生知道自己能学,也能学好。我是这样做的:从掌握元素符号―化合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这条线展开。学生只要把关键的化学用语掌握了,就掌握了学习化学的工具。学生意识到自己“能学”了,而当他们知识积累到某一程度,那会有更想学好的冲动,从“能学”到“想学”到“会学”,从而发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学习的智慧

1.懂得以问题为主导的学习方法

问题是开启智慧的钥匙。以问题为主导,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校近年推行创新的教学模式,其实施步骤如下:揭示教学目标问题为主导,指导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当堂训练。该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先学后教、问题主导、及时训练”,在实践别重视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主导的学习方法。课例:人教版必修II《化学能与热能》。在理论思考教学中教师以递进式问题的形式给学生布置如下自学提纲:①为什么化学反应有的吸热、有的放热呢?化学能与热能之间有什么关系?②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③化学反应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由什么决定?

在学生自学后教师又提出如下问题:④反应物的键能总和大于生成物的键能总和时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⑤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

教师依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又提出以下问题:⑥你能从化学能、键能的角度来了解反应放热吸热的关系吗?它们之间有矛盾吗?

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点拨。

提出有指导性的、层次性的问题指导学生展开学习是一节课的关键,教学模式的灵活多样化在化学教学实施运用中会对发展学生能力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在学习过程中寻找记忆的规律进行有效的识记

记忆力是智力的仓库,知识的巩固保持是通过记忆来实现的。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识记,帮助学生寻找记忆的方法,发展学生意义识记的能力。教师可利用一些辅助方法帮助识记。如:1.顺口溜、口诀法,如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口诀。2.谐音记忆法。如地壳里元素含量由高到低的前五位为:氧、硅、铝、铁、钙(谐音:养闺女贴盖)。3.联系记忆法。如原子结构中根据构造原理书写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能级顺序学生总是记乱,不妨如下联系记忆“12233434”,即联系记为“1S22S2 2P6 3S2 3P6 4S2 3d10 4P6”等。记忆的方法很多,我们可以在平时多留意总结。总之,在平时教学中找出不同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把一些化学知识的记忆变得有规律,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

三、教师起引导作用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知识之间的联系弄清,并点明问题的关键。如必修II《化学能与热能》根据课程标准,关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只点出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其主要原因,并笼统地将反应中吸收或放出能量归结为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高低,且没有讲到用H来表示反应热,以致学生在化学键能、化合物总能量与反应放热吸热的关系上弄不清楚。所以教师在教学上应给学生点明问题的关键。首先让学生认识如下关系:化合物越稳定化学键越稳定化学键能越大,化合物越稳定化合物总能量越低,所以,化学键、化合物总能量只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放热吸热反应,但结论是一样的。对于放热反应有如下关系: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或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反应都为放热反应。从而帮助学生弄清楚关系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发展学生能力的方法

发展学生能力的方法,如重视实验探究;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写解题心得;以学生为本,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信息的反馈,创设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品德的生成。学生具有坚强的毅力和自我控制力,就会辛勤学习,刻苦钻研,坚持不懈,自学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并取得积极效果。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互动的过程。学生各种能力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教师所起的作用是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意学生的变化,关注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点石成金的指头”。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不断地学习积累,并实施有效的教育方法,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上一篇:语文识字教学范文 下一篇:化学教学反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