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8:57:17

创新教学论文

创新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整合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笔者针对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模式的创新提出如下可行对策:第一,相关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需要首先树立正确的会计专业课堂教学观念,明确新课程形势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在传统高职院校会计课程教学中,教师以学生对会计基础知识以及基础技能的掌握程度作为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而对于学生的技能实践能力的评估环节则相对匮乏。因此,为改善当前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相关教师需要明确新课程环境对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以及目标定位。第二,改变传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教学模式为实践理论一体化教学模式。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熟于理论、疏于实践的现状可以通过教学与理论相结合的一体化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模式予以改善、缓解。在设计教学模式时,相关会计专业教师需要按照社会对于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模式来进行课堂教学的具体设计工作,该教学模式的原则在于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教师需要达到会计课程理论知识讲授结束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基本理论运用机会,从而锻炼学生凭借会计专业知识来处理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实效性方面看,理论与实践现结合的一体化会计教学模式的效果表现为多元化,不仅有利于学生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巩固,而且有助于学生提炼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之间的关联作用。通过会计课程的课内实践、课上实践,对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予以深化,对学生的实际理论操作能力予以提升。在具体的高职院校会计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这一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三,引进案例教学法等多元化高职院校会计教学课堂设计方法,增加课堂活跃度,提升学生基于会计理论知识的实践参与热情。情景教学法是近年来兴起的、有效的课堂改革的典型方法,对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而言也同样适用。在学生看来,仅凭教师口头传授的方法所提供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显得枯燥、难懂、脱离实际应用,而案例教学法是以基础客观示例为依托所进行的教学手段,其优势便在于其有效的将会计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环境相结合,为学生展现具有生命力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内容,让学生在角色扮演、小组互动、组件讨论等多样性课堂参与形式中深入体会会计课程的实际应用价值,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会计课程的学习热情的提高,更有助于课堂活跃度的提升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强化。

二、结语

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创新化、教学理念的升级化都将成为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现状改善与创新的可利用途径。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模式的改革之路漫长且艰巨,本文所提策略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相关从业人员以及教育研究工作者们提供理论参考。

创新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一、要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我们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一些化学概念、巩固所学化学知识、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获得化学实验技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两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上有着特殊的功能。实验具有的直观、形象、生动、鲜明的特点,很容易地去激发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我在新课标下在化学实验教学创新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就是要求学生使用各种实验仪器灵活。常规仪器和装置都有主要用途,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把他们的作用讲的很死。例如在讲干燥管的用途时,除了告诉同学们它的作用主要是盛放固体干燥剂,干燥气体之外,还可以补充用来防倒吸。这样即打开学生思维,又为今后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2.在某些实验药品和某些实验常规操作上作了一些创新。比如在做铁粉与水蒸气的实验的时候。用铁粉与氢氧化铝反应加热,在较低的温度下就可以发生反应。在加热的时候,氢氧化铝会分解成氧化铝和水,水再与铁粉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用肥皂水来检验氢气,成功率高,改进后的实验现象非常明显。3.我还增设了一些试验设计题目。让学生补充缺失的部分,找实验的不足之处或重新设计新的实验方案。学生们都学得津津有味,有时想出来的方案很有创新性。

二、新课导入情景化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新授课,必须避免平铺直叙,应该优化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拴住学生的好奇心,让精彩的课堂从第一分钟就开始。1.生活实例导入法。生活实例贴近生活,是学生熟悉的,但又说不清其中的道理,这样才能激发他们求知欲,启发他们的思维,具有很好的学习导向性。在讲《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教学时,刚开始提出一个问题“随着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数目的递增,同分异构体的数目增多,用习惯命名法已不能满足需要,我们应如何用系统命名法给烷烃、烯烃、炔烃等来命名呢?”对于系统命名法的优点和作用,我给学生举了生活中的一个例子,就是居民的身份证的使用,生活中一个公民只有一个合法的身份证号码,就如一种有机物只有一种系统命名法。这样引出本节课应解决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2.教学情景趣味实验导入法。趣味性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办法,用实验导入在新课导入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实验,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了解惑析疑的欲望。在选修5《醇酚》的第二课时《酚》的新课之前,我用毛笔蘸取苯酚浓溶液在白纸上绘画,然后把纸晾干,钉在木架上,上课时用装有FeCl3溶液的喷雾器在白纸上喷上FeCl3溶液,当一幅惟妙惟肖的紫色图画跃然于白纸上时,全班学生啧啧称奇,我趁机因势利导,引出了苯酚。用趣味实验导入新课,我作了许多尝试,如《滴水点灯》、《水果电池》等。教学中除以上方法创设课堂导入的情景之外,我们还可尝试新闻播报导入法、故事导入法、事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等等。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化课堂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逐步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图像、声音、视频走入了课堂,让学生可以利用多种感官来学习知识,使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形象起来。比如,我们在讲在水中的电离过程时,用多媒体播放动画,NaCl在水溶液中电离的Flas,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电离的概念。在讲到有机物的结构时,一些化学分子的立体结构、反应机理很难用语言来讲清楚,但是用多媒体教学就形象、可观,学生轻而易举的就理解了。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还能避免很多危险,比如一些危险性高的实验,现在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就能能解决这些问题;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可以使抽象的东西形象化、生动化,让静止的内容变成动的,让学生可以产生直观地感知,这样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

四、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的精神

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启发性的教学法。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动脑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再通过实验、讨论、分析等探究活动,获得新知识、实验技能,最终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这样即能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又能让学生重视合作和交流,知道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知识的相互联系,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如:在学习金属Na时,教师讲钠和盐溶液的反应时:钠和CuSO4溶液反应的产物是什么?有什么现象?想让学生猜测,并谁出猜测的原因。学生会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很快写出:CuSO4+2Na=Cu+Na2SO4,会观察到钠溶解,同时有红色物质(Cu)析出。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学生将金属钠放在CuSO4溶液后,观察到金属Na浮在液面上,很快熔化成一个银白色的小球,在液面上四处游动,发听到嘶嘶的响声,观察到烧杯中有蓝色絮状沉淀(氢氧化铜)生成。看到和猜测的现象不一样,学生感到很奇怪,为什么实验现象和猜测的不同呢?这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总之,新课标下的创新教学是科学发展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社会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新课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更是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以上是我对新课标下高中化学的创新教学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进一步探索、不断完善。

创新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新;创新教育;思想;形式;方法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创新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关系到一个国家能否屹立在强国之林的重要问题。那么,创新到底是什么?创新是一种思想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记载这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活动。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他认为,创新是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其实,我们认为,创新就是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想别人没有想过的办法。

如今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如果企业不推出新的产品与服务,就会很容易失去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因为消费者是普通人,具有喜新厌旧的心理,比较理性的消费特点,并且这一要求是永恒的。政府作为社会事务的公共管理者,如果不对国家法规进行适时创新的修改,不对资源分配进行合理的调整,那么追求社会的整体进步,就会放慢速度,甚至停止脚步。创新在国内国外,各行各业,都是需要的,而且是必须的,不容忽视的。俄语教学也是如此,更需要创新教育。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教师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通过课程内容及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激发和增长学生创造行为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改革,开拓未来学生的创新教育,首先落在了教师的身上。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领导者,他的领导性不是以地位的高低,而是以他渊博的知识、成熟的经验及对学生真挚的爱来体现。作为一名俄语教师,该如何具体的体现这一领导地位呢?

首先,在思想上要有深刻的创新意识,抛弃传统的教育观。以往教师上课时,把书本上的知识讲授给学生就可以了,无论书本上的知识是否适应时代的要求,也不管它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要求。这样传统教学观念误导下的教学方式根本不能适应学生对于知识的要求,更不能发挥他们的特长与爱好,没有足够的空间去创新。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必然会产生学生上课情绪低落,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教育不应只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更应当是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导师。我们教学不是纯粹地为了传授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而且扮演着课堂教学的组织,运作,控制等各种角色。有效的课堂教学,其显著标志之一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得到真正的调动,提醒教师要铺设恰当的俄语语言环境。“环境”一般指个人、社会、文化系统活动和发展的背景或条件,是一个由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所构成的综合系统。人和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两者总是在永恒不断的相互作用着。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课堂教学应充分重视环境的作用,以“环境”激励学生,以“环境”帮助学生,实现课内外的结合。“Новыйгод”(新年),这个传统节日,对于俄罗斯人来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每个人都非常重视。曾经笔者在教授《Восток》大学俄语(3)中第10课“Праздники”(节日)时正逢新年将至,笔者组织学生们在教室举行了一个俄语新年晚会,邀请俄罗斯的留学生和教师参加,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布置晚会现场。他们按照课文所提示的文化信息,在教室的中间摆放着一棵挂满小礼物和彩色灯泡的松树,做了一个大蛋糕,还用可乐来代替香槟酒,这些都是俄罗斯人迎接新年所必须的。当新年的钟声敲响后,大家静了下来,默默地许愿,然后互相赠送礼物,互相祝福。教室里充满着欢声笑语,大家在晚会上纷纷表演节目,用俄语交流,在如此环境中检验了学生们对书本上知识的掌握,发挥了知识的迁移能力,又增进了师生、同学之间的友谊,突出地反应了环境的变化,对创新教育的积极作用。

教师作为一个专门性的职业,除了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还要有学科专业素养,更应具备持续化的发展知识结构,才能胜任对创新性学生的引导和启发。俄语教师除了熟练地掌握俄语基本古怪的发音、复杂的语法、灵活的句式,能不能更多地了解其科技、文学、文体等知识作为创新教育的基础呢?能不能从语言学、修辞学、国情学的角度,进一步解释语言的涵义及特点呢?能不能自己跳出俄语的知识结构,在另外的领域帮助学生分析一下呢?例如:为什么莫斯科著名的广场是“Краснаяплощадь”(红场)呢?而不是“Зелёнаяплощадь”(绿场),大家都知道“绿色”象征着和平,旺盛的生命力,“Зелёнаяплощадь”不是更好吗?难道只是因为地上铺着红颜色的砖而得名吗?俄罗斯主要信奉的是东正教,所有的俄语老师几乎都知道这一点。那么,除了知道东正教规定的圣诞节是1月7号外,再给学生们讲讲俄罗斯民族信奉东正教的原因,即使教师本人不信教,也可以说说有关东正教的教规、教义,或者一些小故事,相信一定会事半功倍,拓宽了学生视野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创新的思维。

其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应用于培养学生创新教学活动上。教师有了好的创新方法,就要积极地应用于教学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当今正处于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谁都不能忽视社会信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存在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在这一时代,创造新知识,开拓知识经济新的应用领域,成为人们的新追求。我们将网络和俄语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实施创新教育,实现教育创新,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营造创新环境。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多功能视听室,广播电台等教学手段,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收听,收看俄语电台,观看俄语电影等。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教材信息,许多教材都采取了图文并茂的形式,从一定的角度为学习俄语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是教材中的插图都是静态的,其内涵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尚不能将信息更有效地展现给学生,这时教师就可以设法让静态的插图“动起来”。采用网络图片、计算机课件等方式,激活学生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一个人的创造性结果,无一不是在对自己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情况下所取得的:毕升基于对印刷术的兴趣,发明了活字印刷,使印刷效率较以前提高了几十倍;莱布尼兹对数学有兴趣,所以创立了符号逻辑学的基础概念,发明了能够进行加、减、乘、除及开方运算的计算机和二进制,为计算机的现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聂耳由于其对音乐的兴趣,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犹如进军的号角,激发着中国人民不朽的爱国热情;袁隆平对“杂交水稻”感兴趣,解决了人类吃饭的问题。可见,兴趣也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笔者在讲《Восток》大学俄语(4)中第1课,《Туризм-лучшийотдых》时,根据教材的内容,搜寻了大量的俄罗斯旅游风光图片,尤其是文章提到的旅游路线上经过的景点,笔者一一做了准备,并且标注上说明文字。虽然备课的时间远远超过以往,但是效果显著,学生们一个个精神集中,课堂气氛活跃,再次引起了学习俄语的兴趣,纷纷询问笔者“俄罗斯风光片在哪里找的”,学生们愿意自己动手查找,制作俄语学习课件,还引起了几个学生要去俄罗斯旅游的冲动。在这一课教学中,通过一点创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念,形成了一定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塑造学生创新的个性。

最后,优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创新思想空间。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往的场所,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各种见解,形成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教师在课堂上,努力改变以往演讲似的教学方法,似乎学生们都是自己的观众、听众,忽视了学生的反应。改变以往“满堂灌”的习惯,给学生足够反馈的时间,想象的空间。想象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必要的想象是有助于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曾经讲关于“Пекин”的一课,笔者换了一种讲解的顺序,并没有按照课文的顺序从古至今,从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叙述首都北京独特风貌,而是先让学生们集中预习,有了一定印象后,让学生们尽情发挥。2008年是中国的奥运年,北京是奥运会进行体育项目的主要场所,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来京参观。那么,启发学生以自己是一个导游员的身份,利用课文所给的有效信息,向俄罗斯游客介绍北京,展现北京的风采。学生们大胆尝试,大胆想象,积极准备。想象自己是导游员,而其他同学是游客。介绍的同时还要回答游客问题,怎样满足游客的好奇心,怎样利用俄语能力表达人文个性。在学生的俄语导游词中,无不闪现着创新的光芒,大家都在尽力表现自己的魅力,在实践中成长。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探索中寻求合适的教学方法。语言是用来表达的,可是许多学生学习了几年的俄语,可还是说不出口,见到外教只会说“Здравствуйте”(您好),“Какдела”(近来怎样),再往下就不知该说什么了。我们就想到了增加课堂教学的两个创新环节:一是“值日生报告”;二是“创造性复述”。“值日生报告”是在课前,每次上课前有1-2两名学生作报告,报告的内容自己定,时间不超过3-4分钟,报告结束后,教师和其他同学都可以针对报告的内容自由提问。起先,学生们做的报告很短,其他同学有时也不太注意听,几乎也没有提问,老师就做了个榜样,第一个提问,巧妙地唤起学生的乐趣。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找到快乐。随着时间的推进,同学们慢慢适应,报告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提问的同学越来越多,教师就随机应变的将学生们的兴奋点转移到教材中来,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创造性复述”非常适合外语学习。复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用大脑思维的过程,它可以充分的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在进行课文教学中,让学生创造性的复述,学生在把握原文的主题,故事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合理地联想,对原文内容和形式加工、整理、归纳、改写后进行复述。这样做能够促进学生语言知识能力的迅速转化,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锻炼其创造性思维。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日趋国际化,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目前,对于懂俄语的科技人才需求量逐渐增加。事实上,中俄两国在能源、空间工业、管理、文化交流和贸易等诸多领域的合作前景及其广阔。各种迹象表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正在得到进一步的推动和加强。在这种国际大环境影响下,俄语创新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俄语教师们积极推进创新教育的实践,大胆进行创新教育的尝试,努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水平和创新能力。其实,这一项重要的任务不是仅靠教师们就能完成的,要靠大家,靠全社会持之以恒的关心与注意,就像日本索尼公司的口号一样“日日创新”。教育是面向未来的,而未来是需要创造性人才的。为了教育的明天,为了明天的教育,我们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海力古丽·尼牙孜.当代俄罗斯新闻政论语义辞格研究[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2、胡谷明.经贸俄语教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李国辰.俄语教学法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修订版)[M].海南出版社,2003.

创新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展现学生主体特性教育实践主义学者认为,教学活动的根本任务,就是展示学生主体特性,发展学生学习技能,提升学生学习素养.学生只有经过主体特性的有效展现和发挥,才能实现教与学之间活动的深入推进和提升.自主式教学策略,就是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自主能动特性,组织和指导学生主体开展循序渐进、自主独立的学习探知活动,从而实现学生主体在自主学习实践活动中,主体能动特性的有效锻炼,自主学习技能素养的有效提升.如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一节课“新知传授”教学环节,教师抓住利用学生主体能动特性,开展自主式教学活动,根据教材内容要点和目标要求,向学生提出“了解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正确表示两个全等三角形,能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等自主学习目标“任务”,初中生根据“任务”要求,开展自主探知学习活动,通过阅读数学教材、研析文字内容、个体合作探析等活动,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内容有了初步的认知和掌握.学生自主式学习探知过程中,主体能动特性、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在自主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挥主导指导作用,要深入学生中间,实地“勘察”“巡视”,进行实时指导点拨,引导学生按照正确“路径”运行,推进自主学习进程.

二、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

锻炼学生探析技能实践、探究,是学习对象学习探知数学知识和数学案例的重要手段和必然途径.学生学习技能和素养,只有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究等锤炼,才能获得提升和进步.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将探究能力作为学生应该具备的三大学习能力之一,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明确目标.加之,当前国家和社会更加注重实践探究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搭建多样实践探究平台,腾留丰富实践探究时机,注重实践探究过程指点,领会探究解析策略,提升数学探析技能.如在“如图所示,在一个ABC中,如果∠A为40°,∠B为72°,CE是∠ACB的平分线,CD与AB垂直,垂足为D,DF垂直于CE,试求出∠CDF的度数是多少?”案例讲解中,教师采用“生探师导”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式教学活动,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条件内容认识到:“该问题是关于三角形性质运用方面问题”,此时,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解题要求,进行探究分析活动,学生意识到:“如果要求出∠CDF的度数,就需要借助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解”,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分析探究的思维过程,得出该问题解答基本思路.组织学生开展解答问题活动,并展示某学生解题过程,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析解题过程,完善各自解题过程.最后,组织学生开展提炼总结解题方法活动,学生个体分析、小组讨论,归纳出解题方法,强调指出,要正确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相关性质.

三、实施互动式教学策略

凸显教学双边特点构建主义学者指出,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双边互动的有效统一体,双边性、互动性,是其根本特性.但笔者发现,部分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忽视教学双边特性,教师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学生成为“观众”,各自内在特性未能得到展现和发挥,阻碍了教学活动进程.笔者认为,应将互动式教学策略融入教学活动之中,发挥教师的引导指导作用、学生的能动学习特性,通过交流、互动、合作、讨论等方式,开展深入、高效的互动交流、互助活动,凸显其教学双边特性,提升其团队协作意识和精神.

四、实施评价式教学策略

提升数学反思素养教育学指出,评价的目的,不是否定活动成果,而是要提升活动效能,它是一个“肯定———否定———肯定”的发展进程.评价式教学活动,就是依据课改要求、教学理念等评判标准,借助于评价教学显著功效,对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效果和表现,所采取的教学活动方式.但在评价式教学策略实际运用中,个别教师将评价教学作为展示“权威”,训斥学生的手段,忽视了评价教学的促动激励功效.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应利用评价教学的鼓励指导功效,在肯定学习活动评判中,引导学生深入反思他人和自身学习的不足,找寻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素养品质.如在“正比例函数案例”方面教学活动中,教师结合以往教学经验,针对部分学生在“正比例函数”案例方面解答中经常出现的“对正比例函数概念以及性质理解不准确”的实际情况,在学生解析“已知正比例函数y=2x的图像与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有一个交点的纵坐标是2.求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案例后,采用评价式教学策略开展评讲活动,投影某学生解题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活动,组成合作评判小组,讨论研析展示的解题过程后认为:“在解题过程中,未能正确认知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之间的关系,应该设法求出关系式,由y=2可求出x坐标,再由x和y的坐标可求出关系式”.同时,认真反思自身解题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在评判他人进程中,获得了解析问题的正确方法,形成了更为高效的解题技能.初中生在“评判”中,得到了深刻“反思”,思维辨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获得锻炼和提升.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课改要求、学生实际,选择和实施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实效性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让学生在多样性、融合性的教学方略进程中,学习技能、数学品质得到培养和提升。

创新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小学语文教学要创新,首先要更新观念。没有创新的意识,没有新的教学观念,创新只是空话而已。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首先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不墨守成规,敢于向传统挑战。课型要创新,设计要创新,课堂组织形式要创新,教学方法要创新,教学手段等也要有创新。语文教育只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在授知的同时,注重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并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求知欲中学习,在主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还要树立新的学生观。要摒弃单纯重视“教”,把视点转向“学”,真正使学生通过“学”来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作文、自己领悟,使学生能够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

二、课堂教学的创新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当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课型的创新

课型创新的目的是探索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型创新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真正“悟”出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义来。质疑问难式、启发讨论式、自读自悟式、自教式等都是在传统讲授式课型基础上的创新。这些课型的共同优势在于真正落实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落实学生的创新行为。如自教式课型分为“自学—自教—自评—师评”四个环节。其中“自教”环节鼓励部分同学当小老师,小老师们怎么学就怎么教,按照自己的思路完全独立地教。实践证明,小老师们极具创新能力,不仅完成了自教任务,而且讲究了怎样教得更好,让大家听得更明白,记得更牢。其中有不少的闪光点,甚至值得教师们学习。

2.找准切入点,创新设计

我校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点、训练点、教育点、激发点和切入点。所谓“切入点”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结合点。语文教学要通过挖掘教材的创造教育潜在因素,找准教材与教学实践的切入点,或集中或发散,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在教学古诗《鹿柴》中“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句时,启发学生想象:走进柴扉后见到的是怎样的景色?(这就是本节课的切入点)学生将自己的想象付诸笔端:“待到人回柴扉开,绿叶红花宽院窄,赤橙黄绿青蓝紫,百花齐放竞开来。”,“未尽柴扉先闻香,满园鲜花汇花洋,小树正长嫩绿叶,蜂蝶飞舞捉迷藏。”这是从学生的即兴创作中选取的两首诗,既押韵,又充满了丰富独特的想象和天真烂漫的童趣。我们认为,这些诗作就是学生的创新,这是与教师找准了切入点,创新设计密不可分的。

3.课堂组织形式的创新

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较死板。而学生的学习需要自读,也需要讨论和互助,讨论式较好地满足了这种需要。一般的讨论分为同桌讨论和四人小组讨论两种形式。能否打破这种形式,而有所创新呢?我们也曾作过尝试。如教《只有一个地球》时,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但是,这些设想即使实现了,也是遥远的事情。”这个句子的意思时,由课文本身的内容找准切入点,引出辩题“在月球或火星上建造移民基地是否能实现?”围绕一个问题,学生分为正反方进行辩论,把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深入;如教《镜泊湖奇观》时,由题眼“奇观”引出“湖奇、瀑奇、林奇”,在课堂上按学生的兴趣自由组合成学习组,按提纲重点分别学习湖、瀑、林的奇观。这两堂课的组织形式都允许学生下位、走动,但课堂活而不乱,学生学得有趣、学得生动、学得有法、学有所得。

4.教学手段的创新

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多种教学媒体的形、光、音、色等信息输出功能,立体地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使抽象变得具体,使复杂变得简明,使不可见变为可见,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创新,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如我执教《丰碑》第七自然段时展示多媒体课件:大雪纷飞(动画),狂风呼啸(立体声),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左手微微向前伸着(静态)。课件的展示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老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学生通过读书、观察课件、思考,仿佛置身文字叙述的环境之中,去体会老战士的所思所想,思维活跃,答案众多富有新意却又紧扣中心,教学效果很好。

5.板书设计的创新

一堂富有创意的优质课,始于针对教材和学生特点所作的精心构思,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新颖别致、不落窠臼的教学方案。其中,作为教案内容之浓缩的板书设计十分关键。欲使板书新颖别致,首先要善于挖掘课文潜在的构思线索,化隐为显,以图析文,从而庖丁解牛似地将课文的内在结构外化为课堂教学的直观形式。其次,板书形式追求形象生动的“微型化”,以精粹的字、词或成语并配以动态、立体又具有美感的简笔几何图等为上,从而收到凝精聚华,发乎探微之功效,将主要教学内容创新地定格在黑板上。板书设计的创新也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参与设计,甚至独立完成板书设计。总之,新鲜生动,灵活多变的板书形式,是课堂教学艺术追求的创新目标之一。

6.教学语言的风格创新

风格化的教学语言是卓越的教学创新的标志之一。由于教学语言是教师口头表达的综合反映,这是教学创新中最直接、最外在、最为学生迅速感知的因素。此外,风格化的教学语言,还包括广义的体态语言,如表情、目光、手势、体姿等,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的艺术创新过程,需要教师充分调动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并尽力创造色彩多样,个性鲜明的体态语言,以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

三、语文课外活动的创新

思维活动要占领充足的材料,一定的社会知识、生活阅历和较宽的知识面,这些是进行再造想象,进行创新的基础。学生必须把握好教材中学到的系统的语文基础知识,但知识涵盖仅局限于教材,学生的视野将是狭窄的。人的“知识量”与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成正比的,没有广博的知识,就谈不上创新。所以我们要非常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环境,进行大容量的课内外阅读。其基本途径有如下三种:(1)课内外结合。(2)与大量的课外阅读相结合。(3)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如我校开辟的语文活动课——自主活动八分钟,各班学生举行有关语文的游戏、知识竞赛、辩论会、演讲会等,学生自办手抄报、自编自演课本剧、自办校园广播电视节目,建立阅读课教室,向学生开放图书室、组织学生就近参观工厂农村等,使学生从多种渠道吸取多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这些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思维速度和质量,从而提高其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摘要】语文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又是基础之基础,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尤其重要。

创新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师;文化自觉;文本解读

语文阅读教学的重头戏是文本解读。文本是一种静态的、非在场的语言符号系统,文本只有经过解读才能进入鲜活的生命形态。文本解读的过程就是文化活动过程,文化自觉是文本解读的出发点与归宿,而文本解读则是文化自觉的深度实践活动。文本解读的过程应该是在文化自觉的引领下进行深刻的文化思考,追求崇高的道德体验,渴望高度人文关怀和主动担当起社会责任的探索过程,也是不断唤醒学生文化自觉的过程。

一、文化自觉是文本解读的出发点与归宿

文化自觉就是对文化的自我认知、自我定位、自我判断和自我创造能力,能正确处理好自己的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理解和接纳多元文化并能和平共处、对话沟通、取长补短、共存共荣,使主体性的人获得健康而长期的发展。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就该是这样的高度文化自觉活动。文本是鲜明独特的文化自觉形态,整个文本解读过程教师都承担着特殊角色和肩负着重要使命,语文教师的文化关怀、文化旨趣、文化原则及评价尺度常常影响着正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学生总是期待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解读活动来进行文化实践、文化反省和文化创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师同样期待通过自己有效的“导”,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使学生最终成为一个文化自觉者。语文教师应是先进文化引导者,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教师甚至是先进文化的代言者。在解读文本时语文教师不仅要率先走近文本,而且要有效地调动起自身的经验、知识观念、价值取向等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深为浅,引导学生在人类文化大厦中寻幽揽胜,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恢宏与绚丽,欣赏世界文化的丰富与多彩,与学生一起分享人类文化成果,并能巧妙地拓展和延伸文本解读空间,使文本不断繁衍出新的文化意义,更好地实现文化的增值。文本解读过程始终都应充分体现高度的人文关怀,不断渗透社会责任感的文化情素。

文本解读的过程是把外在于学生的客体文化内化为学生心灵的过程,也是把存在于学习主体的文化外化为客体文化的过程,在这种双向的运动过程中,主体文化与客体文化得以融合。文本解读无时无刻不需要文化自觉,任何文本都潜藏着问题与意义,具有多元的解读余地,也不乏解读过程中的视界盲点。只有高度文化自觉的语文教师才会以其超凡的敏锐和独特的视角,站在主流文化的制高点上,引导学生拨开迷雾,走出盲区,含英咀华,获得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滋补;只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才能让学生在文本解读中彰显生命的活力,领略文化的独特魅力。文本解读需要教师自觉承担起文化使命,通过精心安排教学程序,不断激发起学生的潜意识并诱导其积极倾向于阅读文本,在文本解读中主动参与言语实践,把静态的文本还原为鲜活的生命形态并不断进行文化主体的价值判断,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不断觉醒并积极反思,从而使负载着传承与创新的解读过程始终成为对本民族文化中优秀成果的充分自信、自觉传承、不断创新的过程,以建构起自己的精神家园,并带着尊重和崇敬的心态对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兼收并蓄,自觉“扬弃”。在文本解读中,语文教师应能以一个“受过教育的人”的睿智引导学生在充满智性的文化探寻中自主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唤起当代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使之在文本解读中既能真切地了解自身文化,又能主动地重建自身的文化,恢复民族文化的记忆,贯通民族文化血脉,并能自觉地进行人类学的跨文化思考,通过文化间的对话,获得高度的文化自觉,消除文化之间的误解和偏差,在“和而不同”的平等和包容姿态下,彰显不同文化的个性和价值,达到“美美与共”的文化新境界。高度的文化自觉是优秀语文教师的必备素质,在高度文化自觉引领下让学生走上文本解读的旅程,并以高度文化自觉让学生走出文本。语文教师的文化自觉不是简单的文化回归,也不是文化的他化,而是文化生命的唤醒和觉醒,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文本解读的文化价值就在于把静止的文化载体转化为富有独特教育意义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充满先进文化引导的氛围中深受感染和熏陶,并以此形成道德感、理智感、审美力和意志力,从而达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文化自觉。:

文本解读是一种创新性实践过程,对教师而言,引导学生解读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做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而且是发展自己的一个机会,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是发挥自己创新能力、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良机。我们无时不影响他人,也无时不受他人影响,语文阅读教学以文化自觉为出发点,又必须通过精心的教学来诠释文化自觉的丰富内涵,在不断完善人自身的同时也在发挥自己的文化使者的重大作用。文本解读旨在以“学得”促进“习得”,要在文化自觉的引领下营造浓郁的解读文本的氛围,通过对经典文化成果的阅读与反思。理性地认识文化交际的本质,把握中外文化各自的特色和差异,建构起文化间相互认可、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文化交际观,在多维社会的变迁和多元文化共处的现实中不断提高文化自觉意识,自觉地完善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通过研读经典文化成果,注意整合人类文化,解读世界文化内在统一秩序的密码;通过品读经典文化成果,开阔自己的胸襟,以海纳百川的气魄和胸怀,积极进入到时代精神网络中,发扬主体性精神,与全球的文化进行交融,汲取文明,传播文明,并以文化自觉实践者的身份在日常生活中从自己做起,努力影响自己周围的环境,经常叩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关心人类的命运与前途,增强人文情怀,提高文化修养,培养健康完整的人格和品质,以形成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特性的新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心理结构,使自己成为—个能以先进文化影响他人的人。文本解读的旨归在于育“人”而非制“器”,并期望达成群体文化素质与个体文化素质的双向建构,使创造潜力得以开发,灵气得以展现,精神世界得以张扬,而且能走在时代前列,持续发挥其先锋性文化的正确引导作用,又能体现理性、不受功利束缚而以内在品质为依据,按照自我的逻辑建构自主创新文化。

二、文本解读是文化自觉的深度实践活动

文本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创造的精神成果,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文本的多样性是人类生活丰富性和世界绚丽多彩的重要体现。教学文本是文化自觉的范例,既体现了文化的先导性和整体性,也体现了文化的价值性和指向性,还体现了文化的统一性和差异性以及继承性和发展性。文本解读是一种文化活动,是一种文化自觉的深度实践活动。从文化自觉的视角来理解文本至少能获得三个方面的清醒认识。一是尽管文本体现着作者运用文化的自觉性,但文本却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文本文化内涵具有多样性,有时甚至带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作为解读者必须具有文化自觉性,能在解读过程中了解其优点和弱点,而且懂得扬弃。二是文本是已然性和期待性文化的交汇。作为已然性文化,是对文化传统加以整理、保存、复制的独特系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寻求理解,尽可能走近文本所呈现的文化“生态”,并尽可能全面理解其丰富的意蕴。文本的期待性则要求我们在解读过程中自觉地自我建构,对文本进行新的现代诠释,以更接近其课程理想的诉求,让文本中健康的文化因子成为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灵鸡汤,使学生在文化关怀中舒展生命的快乐、体验生命的深度。三是文本解读时应具有开放的文化胸襟,在理解时要以宽容的姿态,在解读文化语境之际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取舍、选择和改造都要充分发挥自主能力,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力戒文化偏见和文化霸权,以自己的睿智和气度去甄别和借鉴,从而将自己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精华部分创造性地转换为新的解读资源,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显然,文本解读不是在明确的价值取向范围内的随意性张扬,而是在理性指导下对文本资源的苦心整合、审慎经营,须一丝不苟。整个解读过程,应是通过文化自觉的深度实践培养学生的全面人格精神,使之清醒认识到自己是“受过教育的人”,进而成为高度的文化自觉者。

文本解读需要高度的文化自觉,解读者必须自觉地通过主体心智结构的不断建构与重构,对作用对象作出新的解释,从中释放出新的信息,并使内在心灵体验到这种新领域而丰富发展本身。虽然文本所传递的是特定的社会文化的价值观,但在解读过程中却必须在寻求理解中不断追求发现和创新,或显性或隐性地传递出自身的价值观。伽达默尔说,理解一个文本就是使自己在某种对话中理解自己。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语文教师始终是学生理解文本和自我建构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通过精心设计解读情景,让学生开展实质性对话,在对话中走进文本,让非在场的文本变成富有生命召唤力的在场,不断渗入自己的直接经验,并能学会与学生分享,从而不断理解自己,影响他人,充分体现人性化本质。作为文化自觉的深度实践的文本解读活动,对教师来说是引导而不是牵引,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其在文化体验中不断体悟,在潜移默化的自觉中又在发挥着觉他的功效,在群体文化的共进中不断提升语文素养;对学生而言是自主绝不是他主,一定要调动自己的内驱力,在文本解读中不断产生文化共鸣,在文化批判中深思慎取,在教师的点拨答疑中学会取舍和反思。当然,正因为文本解读是文化自觉的深度实践活动,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所以文本解读还需遵循下列原则。

首先是着眼整体性。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应立足整体,着眼全局,凸显理想文化精神的诉求。无论是对文本的细节解读,还是对某个解读环节的精细设计,都必须考虑其在整体中所担当的“角色”,认清其应有的地位和应发挥的作用,教师必须在用教材来教理念的指导下精心安排其呈现的时机和方法。文本解读应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发展学生的多元化智力和能力为出发点,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解读文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解读文本的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自主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将目光聚焦于文本的肌体,寻求理解和自我构建,在解读中获得文化的熏染和美的陶冶,以深入到作家所构筑的文本世界中去,完成自我的体验、心灵的感悟、生命的觉悟,理解世界,同时也理解自己。

其次是体现融通性。文本解读是解读者向文本的敞开,通过对文本所呈现的意义世界、情感世界、形象世界、审美世界的解读,达到“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高度文化自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各取所需,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文本解读既要关注认知理性和价值理性,形成师生探索自然世界的科学精神和享受生活的诗性境界相结合的能力;也要体现平等和包容的精神,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与文化需求,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与对话,在解读中彰显文化自觉的个性和价值,实现精神财富的共享;同时也要高度重视从其他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深入探索“他者”的意义,并从“他者”的立场出发,反观自身,提升学生学习趣味和评判能力,做到海纳百川而不混浊,兼收并蓄而不失自我,通过文本解读在原有基础上获得长足的发展。

创新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一.可异中求新。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可凭借教材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如阅读教学中可结合课文让学生说说和课文不同的方法和想法。教学《曹冲称象》一文,可让学生说说是否还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教学《捞铁牛》一课时,说说有没有比怀丙更好的办法等等。运用这一方法时要注意求异后的求同,让学生说说这么多方法中,结合课文中的实际情况,哪一种最好及原因。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敢写人所未写,敢说人所未说,力求选材与众不同,构思标新立异等。

二.可想中求新。“想”即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都是十分有益的。①扩想:就是对教材文句的内涵作开拓或将课文故事加以扩充。如《记金华双龙洞》一文在描写“双龙”后,作者写道:“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物名目有四十多。”教师可利用这一概述句,让学生进行扩想,写出一种石钟乳和石笋的奇异样子。②续想:有的课文结尾言犹未尽,十分含蓄,可让学生写续想象作文。如教学《粜米》、《凡卡》等文后,以《粜米之后》、《凡卡寄信之后》为题说话、写作。③联想:联想是由此物想到某一点相关的彼物的心理过程,它把分散的彼此不联贯的思想片断联接在一个思维链条上。联想往往是创造发明的开端。为此,我一是利用教材学联想。如在教学《落花生》一文中要求学生深入挖掘,大胆联想,结合现实,开展评说。然后,要求学生写“读《落花生》所想到的”,要求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举一个实例来说明什么样的人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二是指导学生打比方。打比方需要联想,比喻新奇巧妙需要有一定的创造能力。三是开放课堂搞创新。结合一年一度的科技月活动,要学生结合现实事,寻找联想物,动手搞创新,学写小设想等。④改想:利用有的课文的特殊性,在不变原意的前提下,变换课文的叙述方法。如把《渡船》的第四自然段的陈述句改成围绕中心能表达人物身份以及神态动作的对话形式;把常识性课文《太阳》,改成童话式的《太阳和地球的对话》等。⑤假想:对未曾经历也无体验的事,凭借想象来假设情况。如学了《海底世界》《富饶的西沙群岛》之后,联系课外阅读、影视,让学生写《海底世界漫游记》、《海底探宝》等假想作文。教师要抓住课文及课外能触发学生展开假想的诱导物,步步引发,务使“假”得有理,“想”得有据。⑥反想:有的课文,教师可让学生“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思维来一个急转变,从而以反衬正。如学了《舍身炸暗堡》后,教师可提问:如果不舍身没有把暗堡炸掉,那又会怎么样呢?让学生各抒己见,说说没炸掉的后果:成百的战士倒下牺牲;隆化的敌人还将耀武扬威;人民还要受苦受难……⑦补想:课文中有许多“空白”之处,教师可设计问题,让学生补想。如《丰碑》一课中,将军在得知被冻死的是军需处长时,为什么“愣住了”,为什么庄严地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当中留下了将军由愕然、沉痛转为自豪、崇敬的复杂心理变化过程。教学时,可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补一补当时将军的心理活动,并体会作者为什么不写上的原因。⑧推理:这是一种在严密的逻辑事理指导下的想象。它要求学生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看到现象想到结果等。如《蜜蜂引路》、《找骆驼》等文是对学生进行推想的很好的载体。

三.可疑中求新。学起于思,思缘于疑。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通过自己思考得出的不同意见。要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后的质疑,课中进行深入性的质疑,课后进行延伸性的质疑,并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同时,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疑,从而让学生在质疑、解疑中培养创新素质。

四.可破中求新。即突破定势,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如教学《小猴子下山》时,在批评小猴子做事不专一、三心二意的同时,可让学生说说小猴子如果最后捉到小白免,它是否有值得我们学习之处;从而另辟蹊径,使老课生“新意”,让学生认识到小猴子的永不满足、积极进取是可取的。又如:寓言《买椟还珠》的寓意是:看待一件事物不能只看外表,而应抓实质,要防止受蒙骗。无疑,这时正确的,已形成定势。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定势,产生新的认识,可进一步启发学生:假如你是一位商品生产者,你很想使自己的产品畅销,你会从这则寓言中得到什么启发?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议论:“除了要质量好外,还必须要包装好,才能更多地吸引顾客。”等等。

五.可作中求新。“作”是指导学生学习的必要环节,是知识理解的延伸和升华,是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作”字上下功夫,设计那些既能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包含创新成分的作业题,可使学生一举两得。如在教学《青蛙的眼睛》一文后,教师设计了如下三题:

①人们从青蛙的眼睛得到了启示,发明了(),用它()。②人们还从()得到启示,发明了(),用它()。③我觉得还可以从()得到启示,来发明(),用它来()。

创新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心理学告诉我们,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重要因素是刺激物的新颖性。如果多次重复原有的刺激,则会引起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而失去反应。某些物理实验过于单调平庸,甚至教师还未做完实验学生早已猜出结果。例如讲物体的稳度与重心位置的关系时,教师只是拿一块木板演示躺着放比立着放更稳,则给学生的信息量未免太少。不如做一个,“和尚挑水踩钢丝”的教具,用铁皮和铁丝焊成一个整体、两桶内装入铁块,使整体重心低于脚底,让‘和尚’踩到钢丝上,任它摇晃绝不会掉下来,从而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使他们一辈子难以忘怀。在讲到日光灯原理构造时,可以模拟‘千人震’的物理学史实验,把日光灯启动器的氖泡击破,把双金属片、镇流器、1.5V电池串联,再让一个小组的学生手拉手组成回路,当另一名学生以火柴烧一下金属片时,感生电动势就会使人为之一震。这时讲解启动作用,自感现象就特别亲切动人,如果再讲述十八世纪中叶,诺来特在巴黎表演莱顿瓶电击七百余名修道士的故事。就很容易使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能使现象新奇的实验是很多的,我们只要细心思考,精心设计就能使我们的教学更上一层楼,从而得以创新。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过程分解法

对于物理现象比较复杂的实验,可以人为控制其条件让它的现象一个一个地表露出来。或者虽不能分开,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观察。对于一闪即逝的物理现象可用闪光照片进行时间放大,用投影仪进行空间放大,以便深入观察和分析。在做完各种运动实验之后。及时地让学生观看对应的闪光照片、能使学生明白变化的细节。比如,演示阿基米德定律实验时,新教师往往把物体排开的水一次倒入阿基米德小桶内,但是这种过程不够明显。如果采用先倒入一半水,然后停下来让学生观察弹簧指针指在何处,为什么未指到原处。分析清楚后,再倒入一些水。但还留下一点水未倒出,让学生观察指针还差一点未指到原来的位置,强调水还未倒完呢。第三次才倒完排开的水。这就使实验突出了重点现象的观察,使学生感到教学的新奇。从而改进了教学方法。当然还有很多实验可以采用此法进行创新演示讲解。如电磁感应实验,楞次定律实验等,而且教学效果很好。

三、自身体验法

演示实验优于学生实验之处主要在教师的示范与启发引导方面,但从学生吸收的感性材料看,从实验技能及创造能力培养看,均以学生实验为优。从长远来看,学生实验比重将提高。而演示实验比重将下降。从心理学来看,学生对演示实验是以视觉、听觉、触觉以及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进行综合感知的,因而对学生的锻炼更大。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放到视官跟前,一切听得见东西都应该放到听官跟前”这番话对物理实验教学是很有启发的。自身体验可以有‘学生实验’,‘课堂即席实验’及‘课外小实验’等形式,这里只对第二种叙述如下。‘课堂即席实验’,不做过多的课前准备,例如讲振动图线时,先不做沙摆实验,每个课桌两名学生为一组,一个人手持铅笔在桌面一张纸上,模拟简谐振动,另一人匀速地沿着振动方向拉白纸以模拟时间,可绘出等幅振动,阻尼振动图线。当用此法也可以模拟打点计时器做运动学实验。讲惯性时,让学生把用墨水瓶压着的纸条迅速拉出。再慢慢拉出,比较两者的不同。讲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时,用两块相同的橡皮相互挤压,观察形变情况。讲压强时以铅笔两端分别刺激手掌,体验压力效果的不同。讲声波振动时,让学生触摸自己的嗓子体会声带的振动,讲热和功时以两手摩擦体验热与功的关系;讲静电学时以钢笔塑料管与头发摩擦起电,如此等等,只要教师认真摸索,可以让学生用身边的条件观察一些现象,能收到演示实验所达不到的效果。

四、结语

总之,我认为以上五种实验教学可以使物理教学得以创新。在这新世纪里,培养未来人才创新素质的历史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肩上。所以,首先得让我们的教学方法得以创新。让我们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滚滚的创新洪流中去。为推动民族不断进步,锐意开拓,积极进取,奉献创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而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对所学习和探究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让他们主动地进行学习,激发思维的活跃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的严肃课堂氛围,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师生之间进行有效互动,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情境中产生对生物知识探究的欲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也可以通过设疑来提高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使他们对生物知识产生兴趣;还可以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生物知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生物知识的奥秘。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选择时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用适合学生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二、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并和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感,使他们愿意和教师进行交流。在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逐渐增进时,学生会把对教师的喜欢转化成学习生物的动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要对他们的消极情绪进行疏导,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进行学习。

1.创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在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互动和交流过程中,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对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主动进行探究。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会轻松地和教师进行知识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对知识的理解,在和教师交流的过程中,使教师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信息,从而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感受到课堂学习的新颖性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促使学生产生学好生物的内在动力。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能使他们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使他们从情感上拉近和生物学科的距离,在课堂学习中积极主动地探究生物知识。所以,教师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在他们取得进步时要及时对他们进行表扬,使学生能更积极地进行学习;在学生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及时引导和鼓励,让学生能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在教师的鼓励和表扬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能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探究,提高生物综合素质。

二、加强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中生物学科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主动进行操作,并让他们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养成认真观察和分析的习惯,用科学严谨的态度来进行实验操作,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对生物知识有更深的理解。

1.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探究,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在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需要学生进行操作的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自主探究,让他们自己设定实验方案,并准备实验器材,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实验现象,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的能力,使学生的生物综合能力获得有效发展和提高。

2.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整理和总结,提高他们的生物综合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认真观察,随时记录下实验现象,并整理和总结实验步骤和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方面。在整理和总结的过程中,学生能对实验过程有进一步的理解,并对他们出现错误的地方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在让学生进行整理和总结时,教师要让学生进行讨论,把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和同学分享,提高他们的综合归纳能力。

三、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进行创新教学

要使初中生物教学实现创新教学,教师不仅要利用好生物课堂教学的时间,还要拓展学生的视野,在激发他们思维活跃性的同时,进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不再局限于课堂学习中,把他们带入到对大自然的探究中。开放式教学就是废止传统的“封闭式”的学习指导,代之以差异的、动态的、开放的学习指导。教学目标是动态的、开放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动态的、开放的。这相对传统教学中满堂灌、注入式的方法,严重束缚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的教学模式有着巨大的进步。初中生物课程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是由课程本身决定的,因为生物课程本身就是一个更新速度快、不断发展完善的学科,需要以开放的理念对待。初中生物课程的开放式课堂教学环节包括: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资源的开放、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作业的开放、评价的开放等五个方面。比如学习绿色植物相关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开放式教学进行,把学生带进大自然中,让学生亲自观察不同类型绿色植物的异同。例如,让学生观察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的异同;草本和木本植物之间的异同;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之间各器官的区别等等,通过亲自观察,加深印象;在环境的污染与保护的教学中,把学生带到校外,让学生自己调查研究环境污染的原因以及给人类的影响,在学生能真正理解环保的重要性后制定环保措施等等。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探究,还要走入学生中间,和他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和想法,在课堂上创设丰富多彩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认真思考,积极谈论,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使课堂教学目标有效完成。

创新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课堂提问是教师利用提问了解学生对所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一种最直接的信息反馈方式,是督促学生学习的最常用手段。这种及时、快速的信息反馈不仅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对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此外,对个别思想不集中的学生,教师要以提问来纠正其思维和行为,使其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这不但能教育学生本人,而且对其他学生也能产生积极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要有计划地提出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及时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教师还可通过课堂考查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从而获得教学双方的反馈信息。通过考查,教师不仅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而且可以使学生达到当堂消化所学内容的目的。课堂考查的方法可分为听写、默写、测验等。每次考查时间不宜过长,以不影响正常教学进度为宜。此外,教师也要通过观察学生的情绪状态,获得课堂教学效果信息。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反映出的形态语言往往与他们对教师讲课内容的理解程度密切相关。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的形态语言表现为静静盯着教师,眼睛发亮,十分专注地听教师讲述,时而蹙眉,时而轻笑,这表示他们对教师讲授的内容从不理解到接受,这种积极的形态语言表明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好,可继续进行下去;如果学生表现出眼神呆滞,个别学生甚至打瞌睡,说明他们没有学会相关知识,或者教师讲得太浅,学生没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深度,吸引学生。另外,教师此时可以采取讲故事、说笑话、唱歌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总之,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注重作业反馈信息

作业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通过结合英语课堂的学习内容进行作业布置,能使学生对学过的英语知识再次回想,加深他们对知识的记忆。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掌握得不牢。结合学生的作业信息反馈,教师可以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把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使英语课堂的学习能更有效。通过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批改,学生也能清楚地了解自己没有掌握的方面,对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教师在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时,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要多用鼓励性的批语,使他们在教师关爱的激励下能对所犯错误积极地改正。例如,教师可以在中下等水平的学生作业里用批语表示鼓励:“Youdidagoodjobtoday!”在鼓励的环境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不会再畏惧英语中出现的难题和不理解的知识点,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解决。作业又加深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能正确面对自己出现的错误,使教师找到更适合的课堂教学方法。

三、注重课外信息反馈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获得信息反馈,在课后和学生进行交流也是获得信息的有效途径。通过课后交流,教师可以更轻松地获悉学生学习英语时遇到的困难,参考学生提出的教学建议,使学生在面对教师和英语课堂时更能放松自己,能在教师设计的丰富的教学情境中展示自己通过努力获得的英语能力,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中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进行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为了让他们在运用英语时能树立起自信心,教师可以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一些英语活动来促进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例如,举办英语短剧表演、设计英语学习周报、举办英语活动角等。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时,教师在旁适当观察指导,帮助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对英语的运用,并同步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四、总结

总之,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要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同时还要对他们进行指导。学生的信息反馈能使教师有效地针对他们学习中的弱点进行强化,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教师获得学生的信息反馈之后,要马上对教学设计内容进行反思,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方式,使英语课堂得到优化,从而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吸收英语知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上一篇:实验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卫生化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