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指标体系范文

时间:2023-11-25 20:03:24

统计指标体系

统计指标体系篇1

关键词:城市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武汉市

一、研究背景

继2014年10月中央出台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46号文件后,全国各省市积极推出地方体育产业发展意见和实施计划,成功吸引了不少社会资本,有效激活了体育市场,我国体育产业已经进入快速通道。为进一步推动发展并规范市场,国家统计局也于2015年9月最新版《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以下简称分类),确定了体育产业的基本范围。这为我国建立完善的体育产业统计调查制度,扩充体育数据库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然而,由于我国地区经济不均衡现象长期存在,导致体育产业的格局亦呈现出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体育差距问题已经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从资源面来看,城市体育拥有更多的赛事资源、场馆资源、体育人才资源以及科教资源;从消费面来看,城市体育消费需求也远多于农村体育消费需求。根据西方经济学中有关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作为满足群众精神需求的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产业,从物质基础较强的地区逐渐蔓延发展至物质基础较为薄弱的地区,这种阶段性的二元结构现象符合产业发展特性和规律。但也正是由于这种阶段性现象的存在,加之近两年我国城市体育发展迅猛,市场需求持续升温,产业形态及其构成相对丰富。因此,本文认为现阶段构建城市体育产业的统计指标体系更符合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和目标。

本文选取武汉市体育产业作为研究样本,将武汉市城区体育用品商圈(洪山区马家庄体育用品商圈、江岸区后湖体育健身商圈)、武汉市体育局、武汉市统计局、武汉体育学院以及部分知名体育企业作为重点调查对象,也将部分对社会开放的经营型武汉高校场地(馆)纳入调查范畴。通过对实际调查情况的梳理和掌握,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和数理统计方法,构建既可以反映现状还可用作未来测量评判的城市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

二、研究思路

1.统计原则

为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客观的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不仅应该遵守国家统计标准和规定,还需要体现出地方特色,其成果才能最终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本文根据《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2009年修订)》以及《湖北省统计管理条例》的内容,并结合现实背景和条件,坚持实用性、可比性以及动态性这三大原则。

2.统计对象及其范围说明

为体现武汉市体育产业的特色,突出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的重点,本文在《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基础上做出了针对性的挑选和合并,制定了符合研究目的的统计范围,如下表所示:

三、统计方法

1.综合分析法

综合分析法是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武汉市社会经济运行情况、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现状,结合武汉市体育产业的发展目标,对已有指标体系内容进行删减、调整、修改等一系列工作,进而重塑一套统计指标体系。

2.实地调查法

实地调查法是指通过对武汉市城区体育商圈、武汉市体育局、武汉市统计局、武汉体育学院以及部分知名体育企业进行抽样调查,采取问卷填表法和专家访谈法收集相关资料,并运用数理统计法整理数据。再按照统计范畴对其进行归类,并采取动态追踪的监测形式对受访对象进行定期回访以更新数据。

3.研究成果

本文结合经济学、统计学以及体育管理学等理论知识,运用实地调研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武汉市体育产业发展情况做出了初步的判断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城市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分为实物指标、财务指标、运营指标、消费指标以及结构指标五大类,每一大类里含有若干二级指标,共27个指标,如下表所示:

上表中,实物指标主要涵盖了能够反映体育产业基本面的内容,法人单位数、体育场地(馆)数量(含高校)均可以在武汉市体育局网站上搜索到,而从业人员数和产品年销量这两项指标可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尽可能地获取。

财务指标是体现体育产业经济价值的关键,其中体育生产总值(万元)是指在调查范围内,以一年为限,计算全部体育产品及服务的价值总和,实际操作建议采取所调查体育生产单位的营业收入总和;(6)~(9)项指标的数据收集工作需要制作体育生产单位财务状况调查表,并予以配套完成,其中资产总计包括固定资产原价、本年提取折旧以及固定资产净值,年营业收入包括经营收入、场租收入、门票收入、广告、赞助收入、电视转播收入等,年营业利润包括利润总额和所得税,年财政补贴金额(万元)和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元),可能会涉及企业机密,需要调查方提前和受访对象做好沟通。

运营指标覆盖范围相对狭小,主要针对体育竞赛表演业,为体系中的特色指标。近年来,武汉市成为我国重要的赛事基地,接连成功举办了多项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12)~(15)项指标均可在湖北省体育局以及武汉市体育局官网上搜集到,(16)、(17)两项指标需要调查方搜集和体育赛事有关的新闻,再从资料中筛选出有效数据。

消费指标是特别面向体育消费者的统计指标,在统计过程中,调查者需要提前计划好调查区域、受访人群以及调查问卷。

结构指标可以视为再计算的统计指标,除了需要运用前面四大指标下所收集整理得到的数据,还须从武汉市统计局网站上获取年度武汉市GDP、第三产业总值以及年人均总支出值。结构指标是这套指标体系中重要的动态指标,根据所获取的年度资料,可分析出体育产业结构的逐年变化趋势以及变动幅度。

我国城市体育产业的发展进程已步入快速通道,全国各省份陆续推出了符合自身特色和预期目标的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由于产业统计的结果既可以帮助政策制定方了解产业的历史与现状,亦能反映产业的未来走势和发展方向,还可以通过指标体系的构建和统计过程对体育产业有全局观的掌控,为推出更合理、更科学的产业政策提供客观有效的数据支撑。本文基于对武汉体育市场的调查结果,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以运用于实际统计调研工作。但是随着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现有体系需课题组成员及时调整和更新。加之,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该套指标体系也会逐步扩展覆盖到农村地区,从而成为实用度更广的统计指标体系,进一步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显鹏.关于建立我国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20(4):1.

[2]李法伟,蔡军,杨涛,等.陕西省居民体育消费统计指标体系及相关指标体系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2):48-49.

[3]张林,刘炜,林显鹏,等.中国体育及相关产业统计研究[J].体育科学,2008,28(10):17-19.

统计指标体系篇2

关键词:能源统计;指标体系,分析

中图分类号:TK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对能源消耗的不断增多,必然引起能源消耗的过量使用,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质,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最大元凶,所以,必须通过严密科学的能源统计工作,做好这一基础信息的记录、整理、编制、使用,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规划做为指导和依据数据。

能源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全面、系统的能源统计数据信息,对于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编制能源生产和节约计划,研究能源供需状况,加强能源科学管理,进行能源需求预测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关于能源统计指标体系

能源统计指标体系,是指一系列有内在联系并互相补充的统计指标,按一定的目的、意义系统地结合在一起,用以说明总体数量特征所形成的体系。它是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联系的反映。能源统计指标体系是建立在能源系统流程的基础上,它通过对能源勘探、开发、生产、加工、转换、输送、流转、储存和使用等一群统计指标的有机联系,全面、系统的反映出能源系统流程的内在联系、数量关系以及总体特征、发展规律。

能源统计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一)能源资源统计;(二)能源生产统计;(三)能源加工、转换统计;(四)能源运输(输送)统计;(五)能源流转统计;(六)能源库存量统计;(七)能源消费统计;(八)能源综合平衡统计;(九)能源经济效益统计;(十)能源节约统计。

三、对能源统计指标体系的探析

一般,必须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参照国际相关内容,科学地制定具有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的能源统计指标体系,以准确反映本地区能源供应、流通和消费等全过程。具体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考虑全面系统性原则

能源资源统计的基本任务主要有:(1)按探明程度确定能源资源储量及其投入社会经济周转的可能量。(2)研究能源资源的构成情况,分布情况和质量状况。(3)分析已探明储量的动态及其增长原因,编制能源资源储量变动平衡表。(4)分析能源资源勘探及开发计划完成情况以及能源资源保护与补充情况。(5)研究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及其经济效益。因此不得不首先要求全面系统,所以,能源统计指标体系设计,应立足于能充分反映能源供应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以及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建立能源统计指标体系的最主要目的是全面反映能源发展状况,同时为节能工作服务。因此,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兼顾能源供应、转换、输配和消费的全过程,反映各个阶段中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和节能潜力。

2.具备实际可行的操作性

能源资源统计是对现有能源资源的品位、储量和开发利用情况,以及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所进行的统计,它可为制定能源方针政策,编制能源开发规划提供基础数据。目前我国能源资源统计主要对水力、煤、石油、天然气和核资源进行统计。一个能源统计指标体系构成建立在原有指标基础之上,因此,将对原有统计指标进行筛选,保留合理的内容,同时根据上海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能源统计的优势,建立部分新的指标。因此,是否能方便、准确地采集到基础数据也是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3.保持市场信息、政策数据等的开放性

统计工作者都明确,能源统计是一项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能源统计指标体系需要不断修改完善,统计口径和计算方法也应及时调整。因此,能源统计指标体系应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通过不断修改完善,从而更客观、更真实地反映能源供应、生产和消费等各种情况。

4.除了真实反映现状外,应注重横向纵向的比较分析

在统计指标的设计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资料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指标之间要具有可比性。纵向比较是指对同一对象、不同时期的比较,横向比较则是指对不同对象、相同时期的比较。例如:“十五”期间我国能源发展的状况、我国与国际先进国家在能源利用率、能源使用结构等方面的比较等。

四、结束语

我国目前的能源统计指标体系表现出:(1)缺少一些反映能源使用情况的统计指标,这一问题集中体现在一些大中城市的能源统计上。(2)由于受现有能源统计方法的限制,统计资料无法反映一些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3)缺乏与国际能源数据的可比性。由于在指标含义、统计口径、计量单位等方面与国际惯例不衔接,因此,与国际数据比较时,部分指标缺乏可比性。但是,相信今后随着节约型社会、节约型企业、生态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等观念的不断深入,会得到改善和实际的解决。

总之,在建立和制定地方能源统计指标体系上,必须首先剖析我国能源统计现状的基础,按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和开放性的原则建立本地区的能源统计指标体系,并采集基础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提出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措施。

参考文献:

[1]上海市经委节能环保处,编著.上海市能源统计指标体系设计与研究.2002,5.

[2]周亚莉,薛义明,周亚彤,袁晓玲.我国能源消费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09(06).

统计指标体系篇3

关键词:物流统计;指标体系;构建

现代物流作为一种能实现经济高速运行的新的管理技术和组织形式,因其低物质消耗和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被广泛认可,现代物流是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新兴服务产业,是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我国物流业起步比较晚,缺乏相关的统计资料,因此,建立一个健全完善的现代物流统计指标体系迫在眉睫。

1 物流业的现状

物流业在20世纪初期被引入我国,即刻受到了我国各部门的关注,物流从流通领域逐步扩展到生产、消费以及服务领域,尤其是近年来,物流作为我国十大产业之一,对第三产业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但是由于在定量研究中缺乏相关的统计数据以及资料,很难准确地分析我国目前的物流产业,只能依据传统的指标进行估算和推论,缺乏有效的说服力,这些与我国目前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是不匹配的。物流统计指标体系不完善,调查对象范围小,物流统计核算资料缺乏客观依据,统计调查方式少,这些都是我国目前物流业面对的严峻的问题,因而,构建完备的现代物流综合统计指标体系是我国物流产业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 物流业的特点

现代物流行业是在传统物流技术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运用系统的观念,以最经济的费用成本,将加工、包装、储存、运输、搬运、装卸、配送等基本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为用户提供一体化的服务,它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物流业是服务于社会经济产业中关联度最大的行业,现代物流不仅服务于社会生产、消费以及流通的全过程,而且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各种行业,因此,加大物流业的参与度,走近客户,服务客户。

其次,物流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行业,即将成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它不仅以信息化为核心,以优质的服务,快捷方便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且符合客户个性化的定制要求,成为引导消费的另外一种形式。

最后,物流业是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基础产业,现代物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基本保障和企业运营的新的组织形式,具有独特的管理技术,实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不断发展,向节约型社会转变,也是最具公共保障的信息服务产业。

3 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需求指标

物流需求规模指标主要是从宏观层面对需求状况进行统计,包括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两方面的指标,从货运量、货运周转量、物流从业总人数以及社会库存额、物流总成本、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等几个方面来衡量。物流总成本是指物流各环节的费用总和,是实现物流周转所需的全部开支,包括运输成本、仓储成本等,物流产业总产值是指一定时间段内社会物流活动总成果的货币收入。物流产业总产值是衡量产业活动结果的一项综合性指标。

3.2 效益指标

物流作为一个以盈利性为目的的组织,同其他产业一样都是要考虑效益问题的,主要指标包括物流费用率、固定资产产出率、资产周转速率、仓储承载能力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等几个方面。根据物流业本身的性质,物流企业的固定资产在企业资金中所占的比例较大,涉及的指标也包括固定资产投资额、资产产出效果等。同样,劳动生产率越高,效益越高,这是不言而喻的,在一定时期内,货物周转量越多,利用率也越高,效益相应也提高了。

3.3 基础设施指标

物流活动中的包装、运输、搬运、配送、仓储都是物流业的基础设施,这几个环节的基础设施指标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物流成本、物流运输效率、服务质量等,当前我国物流设施资金投入还不到位,信息技术还有待完善;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运输系统是目前我国主要的运输模式;仓储统计指标包括占地面积、人员人数、接受发放能力等指标;配送环节的统计指标包括配送中心个数、配送范围、配送里程等指标。

3.4 服务质量指标

物流本质上是服务,能否实现高效、准确、安全的服务直接关系到物流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服务质量指标包括服务水平指标、交货水平指标、满足程度指标、客户满意度指标等。服务水平指标是指用户满足次数在总次数中所占的比例,交货水平指标是指货物按要求、按期交货次数与总次数的比例,满足程度指标是指货物精准率、品类完成率。在这个客户至上的时代,顾客的满意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3.5 物流信息化指标

物流活动是以信息为载体的进行物质实体的活动,信息是否通畅直接关系到物流活动的正常运行,信息建设不仅是物流活动开展的基础,也是物流统计实现网络化、信息化的基础,信息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物流技术和物流服务水平的高低。物流信息化是指物流公司运用现代技术对物流过程中的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输、识别跟踪、查询等一系列活动。对于现代中小企业中出现的管理混乱情况,物流信息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4 体系构建的意义

现代物流包含多个行业,具有较强的产业联动效果,例如物流业与批发零售业的联动发展,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等,现代物流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当今物流已经由简单的原始运输式逐步发展成绿色物流、电子物流、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产业,但是我国目前的物流产业仍处在初级阶段,与国外的物流产业还存在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体制管理、体系构建方面更需要改善,因而建立一个完善的现代物流综合统计指标体系,为其他产业的联动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此外,构建科学实用的物流统计指标体系,能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物流业的发展以及变动情况,变化趋势和影响的因素等。对物流统计的分析不仅能改善物流行业的投资氛围,调整产业结构,探索未来的发展之路,更能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相关的政策依据,对各个行业的发展都有益处。

5 结束语

近年来物流业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构建一套完整的现代物流综合统计指标体系,完善的物流指标体系不仅能准确、及时地反映物流产业的现状,影响物流供求规模的相关因素,物流产业的效益等诸多问题,还能加快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改善投资环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物流业的全面快速发展提供充足的依据。

参考文献

[1]赵晓卓,苏德勤,韩增林,等.现代物流综合统计指标体系构建探讨[J].商业研究,2006,(2):165-169.

[2]王萌,许慧萍.浅析我国物流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J].物流技术,2012,31(7):152-154.

统计指标体系篇4

【关键词】生产业;统计指标;服务质量;服务创新;产业结构优化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一项重大而长期的战略任务,做出了拓展生产业的重大决策。加快发展生产业,对于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巩固经济企稳回升势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我国现行服务业统计内容已经很丰富,统计调查方法也在逐步改进,但是对于生产业统计尚缺乏足够的研究深度和广度,所以,如何从生产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的微观机理出发,探讨生产业统计特征,构建合理的可行性统计指标体系,将是我们在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生产业的理论内涵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生产业高速增长,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众多学者围绕生产业的外延界定、发展规律、对经济和就业增长的贡献、区域聚集、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等不同视角,对生产业进行了深入研究。由于研究的背景和重点不同,对生产业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从“服务”一词的含义来看,它既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作为名词,生产指的是产品或者商品,是知识和技术密集的产品。如1962年马克卢普提出生产业必须是产出“知识”的产业,强调生产业产品的知识性。生产业是提供信息、金融保险、物流、设计、商务、法律、会计、技术、管理咨询等知识的服务业。

作为动词,则是指提供服务或产品的过程,有特定的服务对象,实现特定的功能。从服务对象看,生产业的服务对象是生产者,生产是一种服务形式的生产资料,通过市场卖给了其他生产者,而没有到达最终消费者。不少学者就是从这个视角来界定生产业,如Greenfield(1966)认为生产业就是向生产者,而不是向最终消费者,提供服务产品和劳动的服务业。而从服务功能的角度来看,生产是一种满足生产中间需求的投入,用来生产其他的产品或者服务。如Coffer(1989)认为生产业扮演着一个中间连接的重要角色,用来生产其他的产品或服务,是一种中间性投入产业。

简而言之,生产业又称生产者服务业,是指直接或间接为生产、经营活动以及政府管理等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业。生产可理解为服务生产的外部化或市场化,即企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从企业分离和独立而去的发展趋势,分离和独立的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经营的专业化程度。

二、生产业统计的现状

对生产业开展统计调查是监测生产业发展态势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由于生产业正处于发展阶段,对其统计分类的研究还不深入,在具体统计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统计范围不明确

这主要是由于生产业的外延界定不统一所造成的。生产业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依赖于制造业而存在并参与到生产制造过程中,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多环节中,形成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同时,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两者出现了融合趋势。生产业和制造业的“互动”与“融合”,使得难以确定统计意义上的生产业的具体外延,导致国际上对生产业的范围界定存在很大的分歧,造成了生产业统计分析上的缺陷。

(二)分类统计标准不准确

理论上应该按照上述行业分类标准进行统计,但是由于生产业是一种从制造业中逐渐分离出来的新兴产业,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具体的统计口径。我国行业统计基本上都是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表来分类统计的,而上述任何一种分类标准与《国民经济分类表》都无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统计结果很难反映实际的情况。比如,目前常用的一种处理方法,是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第三产业划分出生产业,但是按照生产业的定义,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的一些行业也应属于生产业,如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服务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导致生产业统计数据偏小。另外,对第三产业中的生产业的统计也比较粗糙,没有将生产业从传统服务业中分离出来进行独立核算。如批发和零售业一般合并统计,而批发业中绝大多数行业属于生产业,零售业中大多数属于消费性行业,将这两者合并统计,导致生产业统计数据偏大。

(三)统计指标不能反映生产业的全貌

在统计指标的设置上,通常借鉴制造业的统计思路,局限于财务方面的指标,如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量化指标。但这种指标设置的思路,与生产业的本质内涵有比较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不能反映生产业的知识创新特性。生产业的服务是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品,生产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决定了其发展的势态。②不能反映生产业的服务效率。生产业发展水平不在于服务能力的高低,而是服务质量的高低,即服务水平、服务质量等无形层次。因此,仅仅设置财务指标,难以反映生产业的整体特点和发展趋势,无法满足政府管理和宏观调控的需要。

三、生产业统计指标体系

对生产业开展统计调查是监测生产业发展态势的一项重要工作。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生产业的统计范围、统计标准和统计指标做了深入的探讨。

(一)生产业的统计范围

对于生产业的分类研究由来已久,各国专家学者对生产业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提出不同的分类方法,表1总结了国内外机构/学者提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生产业分类方法。

从表1可以看出,虽然世界各国对生产业的分类标准还不统一,但研究者们比较普遍的认为: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技术研究与开发、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等等行业,构成了生产业的主体。

国家“十一5E'’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拓展生产业”的主要目标:一是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三是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四是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五是规范发展商务服务业。国务院《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意见》中指出优先发展运输业、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规范发展商务服务业、提升改造商贸流通业。

这两份纲领性的文件对生产业的行业划分基本一致:交通运输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提出现代物流业,后者提出科技服务业、商贸流通业。从现代物流的定义来看,现代物流指的是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其任务是尽可能降低物流的总成本,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由此可见,商贸流通业和交通运输业基本涵盖在现代物流业之中,因此,笔者在参照国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按照《纲要》的精神,将生产业划分为:现代物流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

(二)生产业的分类统计标准

为了克服因为服务部门的人为划分而导致分析的片面性,对于生产业的分类统计标准,国际上通用的做法是采用投入一产出法,以中间需求率40%和60%作为临界点,高于60%的服务行业被认为是具有典型生产服务特征的服务行业,低于40%的行业被认为是具有典型消费品特征的服务行业,40%~60%为混合服务业。投入一产出法既能从本质上体现生产业的内涵,且操作性较强,有利于进行横向的国际比较,避免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发展阶段,生产服务特征的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在投入一产出法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将生产业的行业划分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表一一对照,对生产业的分类统计标准进行了界定。见表2。

(三)生产业的统计指标

根据生产业运行机制和基本特征,可将其统计指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统计学指标。包括:单位类别、组织机构代码、法人代表、单位所在地及区划、单位注册地址及区划、联系方式、行业类别、登记注册情况、登记注册类型、企业控股情况、隶属关系、开业时间、企业营运状况、执行会计制度类别、机构类型等。

2、服务能力指标。包括三类指标:①资产负债指标,反映企业实体规模,包括:资产总计、流动资产等;②经营状况指标,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盈利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和偿债能力;③人力资源指标,反映企业从业人员状况和从业人员报酬情况:单位从业人员季末人数、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季末人数、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

3、创新能力指标。生产业的服务是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品,生产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决定了其发展的势态。因此,需要建立反映生产业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指标,如信息基础设施、知识员工的数量、平均受教育年限、R&D费用支出、专利申请数、技术市场成交量等。

4、服务质量指标。世界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新经济就是服务经济,服务就是竞争优势”。它指明了服务经济在新经济中的地位和服务对赢得竞争优势的巨大作用,深刻揭示了服务质量与竞争力之间的内在关系。良好的服务质量是生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保障。服务质量指标包括服务质量绩效指标、服务质量过程指标等两部分组成。服务质量绩效指标测量的是服务质量的结果,它取决于服务内容、提供服务质量的水平能力以及顾客对服务质量的需求与期望。服务质量过程指标应反映服务过程的主客体,它主要包括企业对服务的书面陈述、市场研究程度、管理执行程度、管理控制程度、团队协作程度和意外灾难处理能力等6个指标。

四、结语

统计指标体系篇5

一、关于贸易统计指标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统计指标体系是开展统计工作的“龙头”。关于贸易统计指标体系问题,3年前有过一场讨论,国家统计局也召开过专题研讨会,形成的共识为:贸易统计既要反映全社会商品流通和商品市场运行全貌,又要反映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行业的发展变化状况。一方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要保留,因为它是反映全社会商品市场运行的唯一指标,许多地区还将其纳入政府工作的计划考核指标,尽管这一指标具有计划经济色彩,而且也不符合国际惯例;另一方面,为满足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并有利于与国际接轨,贸易餐饮业行业统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起来,这方面的工作随着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流通产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工作量和难度都将大大增加,贸易统计工作重心必然要转向贸易餐饮业行业统计。

近年来,贸易统计指标体系围绕上述两条主线,进行了不断充实和完善,目前基本框架已经成熟或基本成型,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1、对当前经济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反应不灵敏。例如,对政府关心的商品市场总量平衡状况、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如粮食、棉花、石油、钢材等)供求信息反应得不够;同时反映流通产业现代化进程的指标和分组过于简单,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反映商业连锁经营和现代商业业态状况的统计制度。2、贸易统计指标体系不完善.目前贸易企业生产资料销售量仅占社会销售量的20%左右,不能反映生产资料市场全貌;同时价格信息是商品市场最为敏感的信息,但目前商品价格统计与流转统计为“两张皮”,按不同的统计方法从两个渠道自下而上地统计,难于科学、全面和及时的分析商品市场全貌。3、现行的贸易餐饮企业的统计限额标准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目前贸易餐饮业统计限额标准过高,能够达到限额标准而进行全数调查的企业数量太少,从而形成了与其他专业统计“抓大放小”截然相反的结果,贸易统计必须“抓小放大”,因为按现行限额标准,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的商品流转量所占比重很大,影响市场趋势。而目前受多重因素的影响,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又难于抓住和抓好。这是目前贸易统计数据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4、目前贸易统计非调查(或派生)指标很少,从而直接影响和制约了贸易统计资料的深度开发。加之现行统计资料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导致贸易统计资料的利用程度很低。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建议:

(一)贸易统计指标的设计应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的,采取务实和相对灵活的原则。贸易统计指标体系应随着经济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而相应调整,不应当是一成不变的。目前首要的是恢复居民购买力平衡统计和主要商品产销平衡统计核算制度。因为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流通领域,绝大部分商品处于买方市场,市场环境相对宽松,政府的注意力必然转向如何启动内需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如何确保商品总量平衡以防止市场波动、如何保护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的国家安全等。在从事这方面的分析研究时,居民购买力平衡统计和主要商品产销平衡统计资料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些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对国内市场起着预警的功能。可考虑仅要求在国家和省两级统计局利用相关资料进行编算,并不增加基层负担。

(二)尽快制定科学合理和实用的贸易餐饮企业统计划型标准。贸易餐饮业企业划型尚无国家标准,但统计上有一个限额标准,目前这一标准作为贸易统计开展目录抽样的依据,即对限额以上企业实施全数调查,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实施抽样调查。笔者认为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企业限额标准对贸易统计工作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着贸易统计工作的格局和今后的发展方向。根据目前的限额标准(批发企业年销售额2000万元及以上、零售企业500万元及以上、餐饮企业200万元及以上,年末从业人员分别为20人、60人和40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的销售额占全部批发零售贸易业的47%,其中零售企业仅占26%;企业单位不足3万家。建议将目前的限额标准降低,也就是要提高限额以上企业的比重,其销售额应该提高到70%以上,其中零售额比重应提高到60%以上。届时限额以上企业约达到7万家,足以反映商品市场的总规模和发展变化趋势。今后贸易统计只要紧紧抓住这7万家限额以上企业,工作就会变得较为主动,数据质量也有一定的保障。也可减轻限额以下贸易业抽样调查工作的压力。同时现行的许多贸易统计信息(如限额以上企业财务统计指标)也会“身价倍增”,变得很好用了。

(三)要在“十五”计划期内取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从而完成贸易统计核心指标的过渡,并完善贸易统计指标体系。我国即将加入WTO,贸易统计必须象其他专业统计一样,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现行的贸易统计核心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由于其自身存在许多弊端和目前资料采集方面的制约,数据质量不断下降,已经难以为继;从现在开始,必须统一认识,逐步弱化这一指标,相应突出和加强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可能的话应含服务业)的商品零售额统计,因为它涵盖了90%以上的商品零售额,目前可考虑同时公布以上两个指标,2年以后用后者取代现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同时完整的商品市场是由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两大市场组成,生产资料流通总规模的发展变化,反映社会再生产的规模和水平。要在国家和省两级统计部门,主要依据工业统计报表和贸易统计报表有关指标,按季度测算社会中间产品销售总额(或称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从宏观上反映生产资料市场的发展变化,这项工作对于贸易统计来说也是责无旁贷的。

(四)要从宏观上研究商品流转统计与商品价格统计的配套问题。这个问题目前比较复杂,因为涉及到现行统计体制问题,但现在必须认真的研究。在现行统计体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可以设想将目前商品零售价格统计基层的采价过程与目前基层商品流转统计过程有机的结合起来,确保商品价格统计和流转统计基础资料的配套,然后按现行统计体制,在县级统计局“分家”,分别按贸易统计和价格统计的不同渠道逐级上报。这样综合资料和许多结构性资料就能配套使用了。

二、关于目前贸易统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统计制度是政府统计部门对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表式、调查方法、报送时间及方式等内容进行的专门规定,它既是对统计指标体系的具体体现,又是对具体统计调查工作的综合要求。统计制度的改革相对于指标体系改革而言,既有从属性,又有相对独立性。就目前贸易统计制度的改革来讲,笔者认为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贸易报表制度修订要遵循“进度侧重反映趋势、年度侧重反映总量与结构”的原则。目前贸易餐饮业报表体系中,必须精简进度报表内容与工作量,以利于上下都能轻装上阵,快速反映商品市场发展变化动态。进度统计只要反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贸易企业商品销售总额及其主要构成情况;年度统计则必须全面反映贸易餐饮企业基本情况、流通总规模及其结构状况、企业财务状况及其经济效益等,为深入分析研究流通产业发展现状、为宏观决策以及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基础性资料。

(二)要强化商品类值统计、弱化现行行业统计。目前国民经济行业分组标志越来越难以反映贸易企业真实状况,因为按现在许多企业的实际经营范围,己经无法准确地界定和将其划归为某个行业,流通企业在一定范围内经营的情况己不复存在。年度统计中的按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统计应加强,因为它反映企业所有制结构;而行业分组目录要大为压缩,仅区分为批发业、零售业、餐饮业即可,因为再细分既难于操作,也缺乏经济分析意义。同时要强化对贸易企业商品经营类值的统计,因为详尽的商品分类信息,对处于上游的生产环节和处于下游的消费环节均具有导向作用。建议将目前我国商品分类目录由37个增加到60个以上。

(三)要加强对商业经营方式和零售业态的统计。我国即将加入WTO,外资开始抢占我国零售市场。这样一方面加快了零售市场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另一方面又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商业传统的经营方式和单一的百货商店零售业态,目前国内零售市场可谓“百花齐放”:连锁经营迅速发展,连锁企业达1500余家,连锁门店超过26000家,销售额突破了1500亿元,超级市场和专卖店亦应运而生。我国商业尤其是零售商业已步入重组时代。但目前尚未建立起完整的涵盖全社会的商业经营方式和零售业态的统计制度,既不能为政府提供零售市场翔实的结构资料,也不利于我国零售业的国际比较研究。因此建立完整的连锁经营和零售业态统计制度,无论是对探索其发展变化规律,还是引导和规范市场行为,都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四)要进一步完善商品交易市场定期统计制度。商品交易市场即有固定交易场所、进行经常性常年交易、并设有专门管理机构的现货交易市场。这种我国特有的商品交易形式近年发展很快,目前全国较为规范的市场近6万家,年成交额突破2万亿元,商品零售额己占全社会的20%。对繁荣经济、方便生活、安排就业均作出了贡献,这种交易形式将在今后很长时间内存在和发展。我局在1999年进行了商品交易市场基本情况快速调查基础上,于2000年起建立了重点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情况的的季报制度,目前已基本走上正轨。今后主要从报表运作方式、完善统计指标上进行规范和完善。

(五)要尽快研究建立主要商品品牌统计制度。我国目前的商品市场己处于买方市场,大家关心的己经不是哪些商品好销,而是哪种品牌的商品好销,因而商品的品牌信息己经成为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共同关心的信息。统计部门必须顺应市场形势的变化,适时地研究建立主要商品品牌统计制度。可考虑将目前“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库存”年报表设计改造成“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主要商品品牌统计”年报表,选择与人民生活和生产建设密切相关的30种商品进行品牌信息的年度统计。

三、关于贸易统计调查方法的改革

我国的贸易统计抽样调查工作是随着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而提到议事日程上的。从小型贸易企业开始,到目前己经扩大至包括个体经商户在内的全部限额以下贸易餐饮业;由于多方面因素,前期推进的速度慢一些,而近2-3年推进的速度明显加快,目前各地区普遍完成了小型贸易餐饮业和个体户的抽样调查试点工作,近10个地区经过连续抽样调查的观察和验证,己经达到国家规定的抽样调查精度,具备了用抽样调查数据替代全面统计数据的条件。这项工作的成绩应该肯定,但影响这项工作整体推进和深入开展的问题仍很多。除具有与其他专业抽样调查工作相同的问题(如受分级经济管理模式的制约而使抽样调查工作的推广困难重重、各种干扰因素影响抽样调查数据质量、受传统统计调查模式的影响和束缚而使统计系统自身缺乏调查方法改革的内在动力等)之外,目前贸易抽样调查工作还受调查方法、调查体制以及保障条件等因素制约。所以必须从整个统计设计和理顺统计体制的全局出发,统筹考虑和合理安排,才能使贸易抽样调查工作深入和扎实地开展下去,真正发挥出统计调查方法改革“突破口”的功能。

从近期工作看,各地区已普遍开展了贸易餐饮业抽样调查的试点和探索工作,只是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同而己。目前必须尽快结束全面试点,将工作重点转入抽样调查成果的应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在2-3年内使各地区的贸易抽样调查工作达到具备用抽样调查数据替代全面调查数据的条件,并在经费基本到位的前提下,在尽可能多的地区实现数据替代。数据替代及其相关工作的完成,即贸易抽样调查工作基本到位。当前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必须尽快对全国的贸易抽样调查方法和样本户调查指标进行规范和统一。对贸易抽样调查方法的采用,国家未作统一规定,只提供了参考方案,由各地区结合实际灵活运用。但目前这项工作进入应用阶段后,改变各地调查方法的多样性以利于调查资料的开发利用就成为一项重要的前提条件。经过多年的实践,可以按“小型企业采用分层等距抽样、个体户采用整群抽样”的思路来规范和统一全国的贸易抽样方法。各地区根据这个原则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确定抽样总体和样本量,只要对本地区有足够的代表性即可。国家只要求达到一定的调查精度和按一定要求与格式上报抽样调查资料。同时对样本企业(户)的调查指标和相关要求(如调查频率、数据采集方式等)也应统一,以利于抽样资料地区之间的可比和全国抽样调查成果的利用。

二是积极而又稳妥地做好数据替代工作。用抽样推断数据替代全面统计数据,是贸易抽样调查的工作目标。但实现目标必须积极而又稳妥,因为一旦替代,传统的调查渠道即告中断,还须做好与历史资料的衔接,实现平滑过渡。所以实现数据替代的首要条件是调查方法趋于成熟,调查数据经过连续观察和验证基本符合实际情况;其次是数据替代的后续经费保障条件要从根本上解决,必须纳入预算科目。目前小型贸易业的数据替代技术条件基本成熟,大部分地区具备了替代条件;而个体户由于受总量与结构不清、调查方法的不完善与不统一等因素制约,目前仅有约三分之一的地区具备替代条件。而后续的调查经费保障条件机制目前也尚未形成。

三是要切实加强贸易抽样调查的基础工作。要建立和规范基层样本企业和样本户的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加强对各级贸易统计人员尤其是基层调查员的抽样调查知识的培训等。

统计指标体系篇6

自英国提出创意产业概念以来,创意产业在全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对一国或地区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的描述似乎并不难,难的是对创意产业现状进行客观准确的把握,以及对未来趋势作科学的预测。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致力于创意体系的研究。目前为止,以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专家查理·佛罗里达在2004年与人合作完成的《创意时代的欧洲》报告中所采用的“欧洲创意指数”最为典型。

“欧洲创意指数”主要有三方面指标构成:“欧洲人才指数”、“欧洲技术指数”、“欧洲包容性指数”。

“欧洲人才指数”包括:创意阶层指数,即创意从业人数占整个从业人数的百分比。比较而言,美国拥有最高比例的创意人员,接近30%,比利时、荷兰、芬兰紧随其后均超过28%。除上述各国外,还有英国、爱尔兰和丹麦,这些国家的创意产业从业人数均超过蓝领工人数。人力资本指数,即25-64岁人群中拥有学士或以上学位的人数比例。科技人才指数,即每千名工人所拥有的从事研究性工作的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数量,一般而言,创意阶层指数最高的国家,人力资本指数和科技人才指数这两项也相应的比较高。

欧洲技术指数包括:研发指数,即研发支出占GDP比重,创新指数,即每百万人拥有的专利申请量,高科技创新指数,即每百万人拥有的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制药以及航空等高科技领域的专利数。“欧洲技术指数”评比结果表明,瑞典和芬兰在这些欧洲国家中最高,仅次于美国。其次是德国、丹麦、荷兰、比利时、法国和英国。

“欧洲包容性指数”包括:态度指数,即主动或被动宽容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价值指数,即一个国家将传统视为反现代的或世俗价值观的程度,这类指数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得出,其中包括对上帝、宗教、民族、权威、家庭、妇女地位、离婚、堕胎等的态度。自我体现指数,即代表一个民族对待个人权利和自我体现的重视程度,该指数也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得出,包括对自我体现、生活质量、民主、科技、休闲、环境、信任、政治异议、移民、同性恋等的态度。

“欧洲包容性指数”评比结果表明,最宽容的是西班牙人和瑞典人;自我体现指数最高的分别是瑞典、荷兰和丹麦,均高于美国。综合“三T”指数得出评比结果为:瑞典是最有创意的一个国家,其次为美国。

虽然“欧洲创意指数”是理查德·佛罗里达对城市创意评估指标的改进,但关于“欧洲创意指数”的评比仍是基于静态的比较。如果放到一定的时间段内看各个指数的增长情况,则可以得到“欧洲创意趋势指数”。

不难看出,瑞典、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已有赶超英国、德国等一些老牌工业化国家之势。爱尔兰、意大利等“新起之秀”已有奋力猛追之势。

香港创意指数研究主要是参考国际通行的城市竞争力指数和欧洲创意指数,且综合香港特区教育、科技的概念等多方面实际情况提出了香港创意指数。包括创意成果、结构/制度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指数等5个方面。

内地方面,上海率先制定了城市创意指标体系,这也是国内首个城市创意指数。国家层面上的创意评估指标体系尚属空白。

我国建立创意产业评估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指标对决策者而言是相当重要的,因为指标是简洁有力的信息,让决策者得以去检测与评估其政策以及该政策实施所带来的影响,而且,指标的建构有助于政策的参与者达成共识,确定政策的目标,进一步则可以了解到政策推动之后的优缺点所在。以研究“创意城市”知名的英国学者CharlesLandry强调,创意产业的推动少不了评量指标,因为指标让人必须正视问题,要求反思与不断思考,激发创意。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功能转换时期,自主创新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之一。很多大城市也纷纷提出要建立“创意城市”“创新城市”。创意产业是传统的制造业、服务业相互融合在加之“创意”而发展起来的新型产业,创意产业在全球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是所有产业中增长最快的产业,为国家、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就业潜力。而在我国,国家既没有出台一套宏观的、系统的规划政策为之护航,也没有相应的专门机构为之领航。正是由于我国没有权威的行业分类界定和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对于创意产业的现状还无法进行客观准确的把握,无法对其未来的趋势作科学的预测,从而影响了政府的科学决策和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因此,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创意产业分类指标和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与现行的指标分类对接,针对创意产业的产值贡献、产业布局、增长速度、发展焦点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全面把握创意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态势,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创意产业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创意产业蕴涵着巨大的财富和就业潜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支柱,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量。目前,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客观差距,导致其对创意产业认识和发展程度都有很大差别。

针对指标体系的建立,本文认为首先建立全国统一的总指标体系,然后结合各地区创意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选拔出发展重点指标,本文建议总指标体系应包含下列7项:产业规模指标、科技研究与发展指标、人力资源指标、文化环境指标、社会环境指标、政府投入指标以及竞争力指标。

各大指标体系具体细分为:

(一)总指标体系

该体系具体包括:

产业规模指标:总产值,年增加值,从业人员总数,文化事业规模,年成长率,从业人员占全国劳动人口的比例,创意产业值占GDP的比例,创意产业人均GDP的比例。

科技研究与发展指标:研发投资金额的总数/增长率,政府对研发部门的投资,民间对研发部门的投资,高技术产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产值占GDP比重,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值。

人力资源指标:高级专业人员的总人数/比率/增长率,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教育/训练经费的金额/比重/增长率,文教类组织的总数/增长率。

文化环境指标:民众文化消费占总支出中的比重,民众文艺活动参与次数/平均人数,家庭文化消费占全部消费的比重。

社会环境指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加值率,资金利税率,百元国定资产实现增加值,社会安全指数,人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民间创意事业单位的经营自给率,民间创意事业单位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额。

政府投入指标:创意事业财政补助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人均文化事业财政补助,创意事业基建投资额,年末固定资产原值,奖励资金/金额总数/比重。

竞争力指标:国际贸易进出口指标,华人市场的营收总值/占有率/增长率,亚洲市场的营收总值/占有率/增长率,(亚洲以外)全球市场的营收总值/占有率/增长率。

(二)发展重点指标

透过发展重点指标可以为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以及能够了解政策实施后所产生的具体绩效。

本文认为下列指标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以及检测政府政策的绩效:文化创意产业产值,文化创意产业增加的就业机会,研发投资金额总数及增长率,文化消费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国际贸易进出口指标,政府投入创意产业基础建设金额。

创意产业的推动与发展不仅需要清楚的概念,同时也需要客观、可靠的数据。只有在坚实的研究基础上,创意产业才能在我国各地区蓬勃发展,才能创造巨大的财富和就业潜力。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必将带来我国文化的繁荣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学林出版社,2006.

2.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5

内容摘要: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和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针对创意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情况,结合国内外创意产业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研究和实际经验,提出我国创意产业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对策。

统计指标体系篇7

关键词:林业 统计 指标体系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8-066-02

林业统计指标体系是我国林业统计工作开展的基础,林业统计指标体系是一系列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相互独立的林业统计指标所构成的统一体。林业经济现象的统计调查工作的开始都是从构建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开始的,科学的、合理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对于提升林业统计工作,反映林业发展建设和产业发展状况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其能够客观、准确、全面地反映林业经济现象,为林业建设发展的科学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促进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林业统计指标主要是以生产发展的规模水平为目标,正确引导生产资料的投向,突出林业产品质量、产值以及数量等统计指标,是对林业资源消耗和利用的反映,但是很难科学地反映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林业经济效益。随着林业建设领域的不断的深化和拓展,完善的、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急需建立,以促进林业统计工作的开展和林业的发展。

一、现行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分类

1.按照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层级划分。我国林业统计指标从层次上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全国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地区性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以及基层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不同层级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覆盖面不同,全国性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是对我国全国范围的林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的数量和指标的反映和分析,是林业统计指标的总体系。地区性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是地方政府为了科学有效地反映地方林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数据,对地方的林业经济进行反映和描述所形成的统计指标体系。基础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指的是经营林业的生产经营单位为了有效地反映单位生产经营过程中林业经济数据和生产经营成果数据,而设定并实施的统计指标体系。

2.按照林业统计的专业性质划分统计指标体系。我国林业统计可以按照林业经营的专业性质的不同,对林业统计指标体系进行不同的划分。林业统计的专业性质的不同,可以将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划分为林业加工统计指标体系、营林统计指标体系、森林资源统计指标体系、森林灾害统计指标体系、木材流通统计指标体系、森林综合效益统计指标体系等等。森林指标体系的按照专业性质进行划分,有助于科学合理的开展林业统计工作。当前这些指标体系都形成了完善的统计制度,但是林业指标体系按照专业性质划分还缺乏理论探索,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3.按照林业统计的内容划分林业统计指标体系。根据林业统计的内容划分,可以将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划分为林业生产要素指标体系、林业生产成果指标体系以及林业生产过程指标体系。其中,林业生产要素的指标体系是对林业生产的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区分,包括林业生产经营的手段及对象,包括了人、财、物、环境、条件等。林业生产结成果指标体系包括林业生产的收益、生产成本、环境成本、损耗等。林业生产过程指标体系就是对林业生产的投入进行指标体系确认和划分,包括了生产要素、人力消耗以及资源消耗等,是根据林业生产的技术要求、工艺要求以及管理要求而设置和确立的一系列的统计指标。

二、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对环境成本的分析。在开展林业统计工作过程中,建立科学完善的统计指标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在构建的过程中并不完善和全面,尤其是环境成本分析得不到重视,缺乏对土地荒漠化、湿地面积减少、森林资源破坏以及生物减少等因素的考虑,造成林业统计中环境保护目标难以实现。在林业统计过程中,环境成本分析的缺失,造成了当前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缺乏全面性、科学性和持续性。在现代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中,由于对环境成本和资源消耗属性的忽视,造成了环境成本在林业发展过程中得不到重视,影响到林业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质量的提升和生态资源的保护。当前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当中,只关注林业经济的增长,忽视了对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生态资源和环境质量变化的计量,这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使得经济增长背离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为了进一步完善现代林业统计的指标体系,保证指标体系具备科学性和完善性,必须在指标体系中重视和强化环境资源成本,重视对环境成本的分析。

2.部分统计指标解释含义模糊。当前在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对统计指标的认识和含义解释的模糊,给林业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不确定性,影响到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对指标的含义、统计范围没有进行明确。基层统计人员对指标的统计时缺乏科学的统计方法,多采用不科学的估算来确定统计数据并上报,这严重制约了统计指标的准确性。另外,由于对统计指标含义的模糊,造成不同统计指标存在交叉和重复的现象,指标信息存在重复交叉容易影响统计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使得统计结果难以真实地反映林业经济情况,导致指标的评价结果被人为地夸大或缩小。

3.统计数据缺乏时效性。开展林业统计工作,必须保证林业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但是,在实际的林业统计过程中,由于林业统计方法和调查手段采取的是层层汇总的方式,林业统计调查的频率和速度都比较迟缓,经过层层上报和汇总,严重影响到了林业统计工作中的问题的及时反映。林业统计的时效性对林业统计而言至关重要,落后的统计方法和调查手段严重地制约了统计数据的时效性,不利于林业部门进行决策,影响林业统计的目标的实现。

4.缺乏反映民生问题的指标。在当前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当中,缺乏对林业地区的居民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状况的评价,缺乏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关注林业职工的收入、养老、教育等情况。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忽视了民生指标,不利于全面的、科学的林业统计指标的形成,不利于提升林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影响林业的科学发展。林业统计过程中的民生指标的缺失,不能够真实地反映林业发展中的民生状况,不利于林业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不利于正确的林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5.统计工作力量薄弱。由于我国基层林业部门的人手和资金缺乏,基本统计力量十分薄弱,而且林业相关的经济项目随着林业的快速发展不断地增加,这给林业统计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在林业统计的指标体系的建设过程中,由于统计力量的薄弱,许多林业统计调查的难度比较大,所需的费用也比较高,林业统计工作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全面的、科学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在执行的过程中难以实现,统计工作的力量的薄弱,调查手段和数据收集方法受到限制,影响到了科学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实现。

三、改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设性意见

1.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该满足宏观管理和政府规划要求。在开展林业经济统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林业统计的基本任务和服务对象,林业统计时为了满足林业发展要求对林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并结合统计结果实施统计监督。因此,在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应该充分认识林业统计的目标和任务,以此为出发点开展林业指标体系的设计,在林业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指标体系的价值和实际意义,保证林业统计工作目标的实现。

2.提高林业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开展林业统计是对复杂的林业经济活动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以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林业统计指标的构建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认识到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首先,应该完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指标,加强林业统计过程中的环境成本问题和民生指标的统计和分析,通过环境成本的统计,提高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的加强,进一步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应该完善林业统计的报表制度,建立符合林业企业发展实际的统计报告,促进林业数据信息的有效反映。再次,应该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通过改善林业统计层层汇总的统计报告方法,提高林业统计的速度,使得林业统计中的关键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反映和上报,促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最后,应该完善林业指标体系的数据收集手段,提高数据收集的灵活性和及时性,有效地降低林业统计的统计成本,加强对林业统计核算制度的完善,建立科学的、合理的林业经济投入与产出的统计方法,以促进林业经济统计目标的实现。另外,在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设中,应该重视对统计指标解释的明确,通过准确地界定和解释不同指标的含义,保证各个指标之间的独立性和稳定性。

3.加强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标准化建设。当前的林业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设缺乏规范和标准的约束,造成了林业统计的标准化和科学化程度不够,严重制约了统计数据的质量。因此,林业部门和国家统计部门应该重视对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标准化建设,通过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对林业以及林业相关的产业经营范围等进行界定,解决林业统计过程中存在的产业范围模糊和界定不清的问题,提高林业统计的标准化,明确林业管理和林业经营的相关活动。另外,除了加强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标准化之外,林业统计过程中,还应该强化对林业统计调查方法以及统计核算方法的标准化,通过一系列的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提高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林业统计工作的科学性,促进林业统计目标的实现。

科学、全面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能够有效地反映当前林业经济发展和林业生态建设的问题,为科学的林业产业发展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从而引导林业经济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在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林业统计工作的开展。因此,林业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的作用,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结合林业发展实际,不断建设与完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促进林业建设顺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晓光,路春艳.试论林业统计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完善[J].林业经济,2012(7)

[2] 翁贤忠,方荣杭.林业统计指标体系改革的探讨[J].林业经济问题,2012(4)

[3] 梁益鹏.林业统计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J].林业经济问题,2011(2)

[3] 高荷琴.我国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林业调查规划,2009(2)

(作者单位: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 河北承德 068450)

统计指标体系篇8

【摘 要】 高校图书馆的统计工作是高校图书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建立及规范高校图书馆统计指标体系的意义,探讨了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指标内容,指出了统计工作规范化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是: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科学规范的统计指标体系;实现业务工作计量化;建立健全各项统计制度;加强统计人员的岗位素质培训等。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统计指标;体系建立;规范化

国际图联在2010年了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图书馆统计宣言”,主要用于指导世界各国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图书馆的统计工作。“宣言”内涵丰富,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统计工作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高校图书馆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工作的方式方法都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高校图书馆的统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确立一定时期内科学合理的图书馆统计指标体系,是做好图书馆统计工作的基础。在网络环境下,因受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图书馆统计工作还不够完善,缺乏科学性、连续性。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统计标准,导致统计数据在横向比较时缺乏可比性,还不足以指导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因此,我们应群策群力,探讨和研究高校图书馆统计工作的理论,建立高校图书馆科学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并进行规范化设计,以了解图书馆工作的内在规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图书馆实施科学管理、规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一、建立及规范高校图书馆统计指标体系的意义

高校图书馆统计工作是通过对各个岗位日常的零星数据进行记录、汇总,来实时反映图书馆工作情况,并通过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管理模式来客观、真实地评价和分析图书馆的运行状况,从而促进图书馆科学健康地发展。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图书馆统计工作是要通过统计数据来揭示图书馆的投入与产出比例,这种揭示的结果既是图书馆工作效益的反映,也是主管部门对图书馆承诺的体现,从而真正引起决策者对图书馆的重视;图书馆也要据此更好地展示自己,争取更佳的发展机会,以促进图书馆的高效管理和运行。图书馆统计指标体系是探寻图书馆工作规律的有力工具,也是图书馆工作开展的客观依据,它可以为图书馆及其上级部门制定长远战略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提供决策参考数据。例如,深圳市财政委员会为了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从2013年起至2015年,每年将对全市高校图书馆馆藏购置情况以及资金投入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统计结果将作为今后高校文献资源建设的基础数据和调整财政投入规模及结构的主要依据[2]。因此,做好统计工作,对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意义非凡[3]。

现在高校的图书馆统计工作,期待确立一套规范性的统计指标体系。目前的统计指标体系尚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到图书馆工作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因此,当务之急,是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图书馆统计指标体系。

二、高校图书馆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指标

高校图书馆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既要遵重历史,又要反映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以适应现代图书馆发展的需要。即既要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又要有前瞻性。所以建立科学规范的指标体系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关键。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图书馆的统计指标体系应包括以下几种基本的指标:

1、馆藏文献量指标

一个完善的馆藏文献统计必须反映出图书馆文献的入藏级别、数量和质量等。具体讲馆藏文献量包括纸质文献(含纸质图书、纸质连续出版物)、电子文献(含电子图书、数据库以及免费使用的网络资源)、音像视听资料、微缩资料的数量、种类、价格、质量、增量、剔旧量等指标。

2、借阅服务量指标

借阅服务量是衡量图书馆服务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它的统计必须能够反映出文献在流通过程中借阅的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具体来说包括师生借阅数量统计、馆内教学科研使用量统计、常规预约量统计、文献信息咨询量统计、文献传递量统计和馆际互借量统计,以及图书馆网页的访问量、电子参考咨询量、数据库查询浏览量、数据库文献下载量等的统计;还包括各类阅读推广活动、文化讲座、培训、视听欣赏等的参与人数;文献借阅服务的分类数量及其各层次用户数量的比例关系等。

3、服务硬件统计指标

包括开放时数与日数、图书馆、各库室及休闲区等不同功能区的面积、桌椅座位量、电脑数、空调、饮水机、复印机数量和书架数量等。

4、人员统计指标

正式职工和临时人员的数量、学历和职称结构、学生志愿者、勤工俭学生人数等。

三、统计工作规范化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科学规范的统计指标体系

从宏观上讲,高校图书馆统计指标体系工作是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晴雨表, 从微观上说, 它是图书馆工作运行的调节器[4]。在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统计指标体系也要随着图书馆业务的变化而不断修改和完善,应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对统计指标做出适时调整和增减,增加新指标,去掉不实用的旧指标,在设置指标时要突出核心指标。指标体系要能够从数量方面真实反映出图书馆工作运行中的各种现象和过程,反映出各部门的绩效。各高校图书馆可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设计切实可行的统计报表,明确统计标准。

2、业务工作计量化,加强统计数据的分析与研究

统计数据的分析与研究一直是图书馆统计工作的薄弱环节。图书馆的日常统计工作不能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上,缺乏对统计数据的深度分析和挖掘利用,只会使统计工作的成果大材小用。统计数据能够反映图书馆的基本情况,是改进工作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依据,对图书馆实行科学有效地管理可以起到“耳目”和“参谋”的作用。通过对原始数据的统计分析,找出规律,发现不足,进行反思和修正,以用于指导当前工作及制定未来规划。例如,通过图书馆统计可以发现借阅率比较低的好书,加大这部分文献资源的宣传力度,既可以扩大读者的阅读范畴,也能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根据对读者流量的统计和分析,可以适时调整上岗工作人员数量,确保借阅高峰时段有足够多的工作人员在岗;对购置的数据库浏览量和下载量的统计,可以分析出订购数据库是否合理,等等。加强对统计数据的深度分析与研究、利用,无疑会大大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益,更大程度上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实现科学化管理[5]。

3、建立健全各项统计制度

制定图书馆统计工作的管理制度,并使之健全和完善是保证统计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之一。部分高校图书馆有自己的情报信息研究所,可以将图书馆的统计制度作为课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研探究。各项统计工作一定要严格按照馆里制定的统一标准进行统计,对于有价值的统计数据要分类、归档并妥善保存。此外,各个岗位应设专人负责管理原始记录,确保原始记录齐全,并建立必要的统计台账,做好日统计、周统计、月统计和年统计,定期做出统计分析,并以书面材料的形式进行汇报。

4、加强统计人员的岗位素质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图书馆专门的信息人才不足总数的 3 %。这种信息人才的短缺不仅仅反映在数量上,同时还反映在他们驾驭信息的能力还停留在简单的信息收集、筛选的初级阶段。统计人员应该是图书馆的专业技术人员,既要精通图书馆的相关业务,还需掌握一定的统计学知识,能够灵活分析统计数据。统计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要能够坚守实事求是的原则。图书馆要为统计人员提供各种相关培训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岗位素质和工作能力;各高校馆的统计工作人员可以互相走访,交流取经,共同提高,以适应统计工作的发展需要;各省的图工委也可以举办专题讲座,普及图书馆统计知识;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让统计人员接受专业的培训和教育,规范标准,提高统计工作质量。

高校图书馆统计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工作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广大学者、馆员在实践中进行研究,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期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我国的图书馆统计工作日益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使图书馆事业科学、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洪霞.论“图书馆挽计宣言”对高校图书馆馆统计工作的指导[J].新世纪图书馆, 2012.2.83-85.

[2] 深圳市财政委员会关于统计我市高校图书馆馆藏情况的通知.深圳市人民政府网站,2013.03.05.

[3] 张玲.高校图书馆统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探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5.537-539.

[4] 韦晓娅.浅析高校图书馆统计工作[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8.29-31.

[5] 刘金朝.浅谈高校图书馆统计工作及统计数据应用[J].图书与档案,2012.10(上)316.

【作者简介】

上一篇:财务统计范文 下一篇:应用统计学专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