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费支出范文

时间:2023-09-22 22:24:31

经费支出

经费支出篇1

关键词:教育投入;R&D支出;经济增长;面板数据

一、引言

探寻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一直是众多经济学家长期以来研究的目标。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的增长是由于资本以及劳动力的增长。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加入了技术进步,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存量的增长、劳动力的增长以及技术进步。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不单纯依靠物质资本、有形资产,科技和人力资本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竞争的核心要素。[1]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智力、品德甚至体力等方面的发展,使人类能更好地适应和改造社会与自然环境。[2]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人力资本积累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教育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随着人力资本对于现代经济重要性的不断增大,教育对于经济长期增长的作用也就相应增加。技术进步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使生产率显著提高,即同样的生产要素投入量能提供更多的产品。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只有储蓄积累而没有技术进步的经济,其增长过程存在上限,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是加入技术升级。索洛(Solow)模型也说明,一旦经济处于稳定状态,人均产出的增长率就只能取决于技术进步率,因此只有技术进步才能解释一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长期上升。而研究与开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以下简称R&D)则是技术进步的基础和源泉,是科技活动中最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核心,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R&D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对经济的增长也彰显出重要的作用。

二、文献回顾

教育以及R&D对一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显而易见,不少学者就教育和R&D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做了深入分析,证明教育以及R&D对经济增长确实存在正相关关系,它们都能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

在国外的研究中,Schultz(1961)在对美国教育投资增量的收益率测算中发现教育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Helms(1985)对美国相关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得出增加教育支出可以提高个人收入,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Romer(1986)以及Lucas(1988)提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阐述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3][4] Benhabib和Spiegel(1994)在分析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时,运用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所推导出的简化公式,选择人力资本和实体资本作为解释变量,结果发现人力资本确实会影响经济的增长。[5]

在国内研究中,吴舒卉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选取1996年到2005年间华东地区六省一市的面板数据,对华东地区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有明显促进作用,其影响高于固定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6]田庆华、李廷瑞(2012)在扩展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基础上,采用固定效应模型,选取1996年到2009年相关数据,对我国东部地区教育发展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教育业的发展通过提升区域人力资本水平,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产业化发展。[7]王延军(2007)运用改造后的罗默卢卡斯模型,根据1978年到200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教育支出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可以促进经济增长0376个百分点。[8]周伟、杨新年(2007)从科技引领经济的角度对经济增长方程进行研究,创造性地建立了科技引领经济的线性回归方程,计算结果显示我国科技引领经济所产生的当年经济增长率为30%至40%。[9]王琴梅、殷培伟、姚宇(2011)将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LMDI)引入R&D与经济增长动态驱动关系的研究,对1999年到2009年我国31个省市区GDP与R&D投入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R&D活动效应对GDP变动总效应的贡献最大。[10]王维国、谢兰云(2009)利用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0年到2006年的面板数据对我国区域R&D投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得出我国R&D投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呈现倒“U”形规律,即中等投入地区的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高投入地区次之,低投入地区很少。[11]樊琦、韩民春(2011)利用1992年到2008年中国28个省域面板数据进行政府R&D补贴对国家及区域自主创新产出影响绩效的研究,结论表明我国政府创新R&D补贴投入政策对提高国家及区域自主创新产出有十分显著的影响。[12]赵立雨、师萍(2010)根据1989年到2007年的样本数据进行政府财政研发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检验,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政府财政科技拨款和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政府研发投入可以促进经济增长。[13]

以上研究从不同角度和方向单独讨论了教育或者R&D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尽管不同学者得出的结论有一定的差异,但其结论都对教育以及R&D促进经济增长持肯定态度。不同于以上学者的研究角度,本文拟从数量分析角度探讨教育和R&D同时对我国南方十五省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由于地区差异而造成的影响程度差异。

·教育经济·教育经费投入、R&D经费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缺乏的大国,长期以来主要靠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并且越来越多的暴露其弊端,因此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并逐步重视对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国家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在GDP的比重中越来越大,教育和科技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中国是一个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大国,由于受到历史、自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以及制度变迁、政策方针等一系列复杂背景的制约,各地区的教育和R&D经费以及经济水平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此,在中国经济区域化特征日益加深的形势下,对区域层面的教育经费投入以及R&D经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我国南方地区地域差异明显,各省均有自己独特的地域特征,因此对其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在考虑区域特征差异的基础上,对各省教育投入以及R&D经费支出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才能更为准确的揭示。

三、理论框架和模型设定

本文以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为基础进行实证研究。该生产函数基本形式为:

Y=AKαLβ

式中,Y表示产出量,A表示科技进步系数,K表示资本要素的投入,L表示劳动要素的投入,而α、β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投入的产出弹性,其取值范围在0和1之间,且服从α+β=1的条件。

将该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得到转换后的形式为:

InY=InA+αInK+βInL

将此模型进行合理简单的扩展,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把教育经费的投入当成无形的人力资本投入,把R&D经费的支出当作技术的进步以及效率工人(劳动效率的提高就像劳动力的增加一样对产出产生影响,其作用类似于人口增长)的增加,由于本文主要研究中国南方各省教育投入以及R&D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此其它条件假设不变,将此模型进行变换,初步建立以下面板数据模型:

InGDPit=aInEDUit+bInRDit+C+Uit

上式中,GDP表示地区生产总值,EDU表示教育经费投入,RD表示R&D经费支出。下标i、t分别代表中国南方各省和时间。C为常数项,U为随机扰动项,表示其它所有因素的综合影响。

四、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取与数据的处理

本文使用计量软件Eviews60对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本文选取中国南方十五省——即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从2000年至2009年共十年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Eviews60中分别以SH、JS、ZJ、AH、FJ、JX、HB、HN、GD、GX、HNS、CQ、SC、GZ、YN表示各省,以GDP表示各省地区生产总值,以EDU表示各省教育经费投入,以RD表示各省R&D经费支出,以P表示各省消费物价指数CPI。原始数据中,各省地区生产总值、教育经费投入和各省消费物价指数CPI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各省R&D经费支出数据来自《中国科技统计》。由于时间跨度较长,存在物价的变动,所以以2000年为不变价格对2000至2009年的数据进行了处理,以消除物价对数据的影响。

(二)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

首先对各地区2000年至2009年的地区生产总值(GDP)、教育经费投入(EDU)和R&D经费支出(RD)进行自然对数变换,以减弱数据中的异方差性,变换后的数据为InGDP、InEDU和InRD,然后进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运用计量软件Eviews60,分别对变换后的数据InGDP、InEDU和InRD进行单位根检验。因为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全部是经济数据,如果不进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将会出现伪回归现象,使得到的结果不能够真实的反映因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的均衡关系,而仅仅是一种数字上的巧合。由于变量的水平值主要存在时间趋势,在进行单位根检验时选择包含有截距项和趋势项的检验模型,而由于一阶差分值主要存在单个截距,检验时选择仅包含截距项的检验模型。本文采用LLC检验、IPS检验、FisherADF检验和FisherPP检验共4种面板数据单位根的检验方法对各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

注:(1)变量滞后项采用Schwarz法则自动选择。(2)表中数据为P值。(3)表示该变量的一阶差分。(4)显著性水平默认为005。

以上4种检验方法的原假设H0都为“存在单位根”,当P值大于005时接受原假设,认为存在单位根,当P值小于005时否定原假设,认为不存在单位根,即该时间序列平稳。根据检验结果可知,三个变量的原序列都存在单位根,都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但是其一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时间序列,即所有的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变量,因此可以进一步进行协整检验。

(三)协整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是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的常用方法。由于我国南方十五省的地区生产总值、教育经费投入和R&D经费支出均为一阶单整,因此可以进一步检验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本文采用Pedroni检验和Kao检验进行变量间的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

Pedroni检验和Kao检验的原假设H0都为“不存在协整关系”,当P值大于005时接受原假设,认为不存在协整关系,当P值小于005时否定原假设,说明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Pedroni检验中只有一个P值小于005,其余的都大于005,可以认为存在协整关系,Kao检验的P值也小于005,这两种检验都说明InGDP,InEDU和InRD之间有协整关系。因此,通过检验可知,我国南方十五省的地区生产总值、教育经费投入和R&D经费支出存在长期平稳关系。

(四)模型形式选择

面板数据是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相结合的数据,面板数据模型的选择通常有三种形式:混合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混合模型不考虑个体差异,无论对任何个体和截面,回归系数都相同。固定效应模型将截面单元的差异体现在不同的截距上,又分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时间固定效应模型、个体时间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将截面单元的差异体现在随机扰动项上,又分为:个体随机效应模型、时间随机效应模型、个体时间随机效应模型。

从研究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是基于我国南方十五省的面板数据来考察教育经费投入和R&D经费支出与各省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因此应该考虑个体效应的影响。通过F检验可以判断是做混合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通过Hausman检验可以判断是做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在检验中选择个体固定,检验结果如表3和表4。

F检验的原假设H0为“混合模型”,当P值大于005时接受原假设,认为应该做混合效应模型,当P值小于005时否定原假设,认为应该做固定效应模型。根据检验结果,表3中P值小于005,否定原假设,因此在混合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中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Hausman检验的原假设H0为“随机效应模型”,当P值大于005时接受原假设,认为应该做随机效应模型,当P值小于005时否定原假设,认为应该做固定效应模型。根据检验结果,表4中P值小于005,否定原假设,因此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中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综合分析可知,应该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五)模型回归

考虑各省的差异,对模型进行个体固定效应估计。由于面板数据中横截面个数大于时序个数,为了尽可能减小不同省市所造成的截面异方差,本文选用截面加权方式进行回归分析。由于DW值太小,可能存在序列相关,导致参数估计量非有效,变量的显著性检验失效,因此必须加入AR项。经过筛选,所得较好的回归结果是InEDU系数不变,InRD系数可变,并加入AR(1)的回归模型,回归结果如表5。

在加权条件下模型检验结果显示:拟合优度R2为0999124,P值为0000000,DW值为1842436。从总体上看,模型的拟合优度很高,且通过显著性检验,DW值接近2,残差基本无序列相关。从各指标的检验中可以看出,仅有海南和四川省的InRD的P值小于005,显著性检验未通过,其余的解释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因此模型具有很好的回归效果。

(六)回归分析

从总体上看,模型结果较好,因此可以对相关数据进行有效的说明分析,得出的结论较为可靠。对模型回归分析如下:

第一,从回归结果上看,相关弹性系数均为正值,说明各省教育经费投入和R&D经费支出对经济增长均有正相关性,即均能促进本省经济增长。

第二,模型中InEDU的系数不变,说明各省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变化一致,不随地区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教育经费投入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弹性系数是0326,即教育经费投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引起GDP增加032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教育对南方十五省经济增长的作用超过了三分之一。

第三,模型中InRD的系数随着省份的不同而不同,说明各省R&D经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随着各省的地区差异而呈现不同的变化。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湖北省,弹性系数是0427,即R&D经费支出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引起GDP增加0427个百分点;上海次之,为0408个百分点。这两个省的R&D经费支出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超过了04个百分点,而其余各省都不超过04个百分点,江苏、湖南、广东、重庆这四个地区相对较高,都超过了025个百分点,而大多数省份则在02个百分点以下,最低的是云南省,只有0143个百分点(海南省最低,仅为0006个百分点,但是由于海南和四川省的显著性检验未通过,在此不作讨论)。各省R&D经费支出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弹性系数平均为0247(不考虑云南和四川),说明总体来看,R&D经费支出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引起GDP平均增加0247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科技对南方十五省经济增长的作用接近四分之一。

五、结论与建议

实证结果表明,从南方十五省的总体来看,教育经费投入和R&D经费支出对经济增长均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而且两者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差不算太大,平均而言,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略大一点。教育经费投入对各省经济增长的作用较为平均,地区差异并不明显,而R&D经费支出对各省经济增长的作用则存在显著的差异,不同地区差距比较明显,而且只有少数地区作用较大,大多数地区都低于平均水平。湖北和上海是南方各省中R&D经费支出对经济增长作用最大的两个地区,这可能是由于当地人民对教育极其重视,“985”、“211”高校较多以及其它高等院校群集,高等教育人才资源丰富,再加上地理位置较好,科技人才驻留较多,高新技术创新型企业众多,因此基础牢固,当对其地区进行R&D投入时,所产生的回报率高于其它地区。江苏、湖南、广东、重庆这四个地区的R&D经费支出对本省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对较大,可能是因为当地高等院校较多,高等教育人才相对较多,再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外地高素质人才的大量涌入,使其R&D投入的回报率高于南方地区平均水平。但是像浙江、福建这些在南方地区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R&D投入回报率较低,与预期不太相符,这可能是因为当地企业大多数从事外贸等服务行业,而对高新技术创新产业不太重视。而安徽、江西这类地方R&D投入的回报率也较低,可能是因为当地高等院校较少,缺乏高等教育人才,而且经济不如上海、广东一带发达,缺少对外地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广西的R&D投入回报率也较低,可能是因为地处偏远地区,基础较差,本地人才流失严重,而又缺乏对外地人才的吸引力。而云南最低,这也与当地基础薄弱、科技人才的匮乏这一实际情况相符合。

我国虽然一直致力于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但是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地区的差异导致这一战略的作用显著不同。因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强化教育、科技对GDP的贡献。

第一,上海、湖北、湖南这些教育和科技基础比较雄厚的地区应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提高教育和科技对其GDP的贡献,加快转变当地的经济增长方式,对全国的经济转型起带头和引导作用,同时向其它地区传授相关经验,带动其它地区共同发展。

第二,江苏、浙江、广东、福建这几个南方相对发达的地区应继续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加大对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同时加大对本地区教育和科技的投资,增强自身教育和科技的实力。当地政府和企业要意识到出口服务型经济对外依赖性太强,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对当地经济的稳定发展不利,尤其是近几年国际形势不容乐观,出口需求大大缩减,所以应加快对地区经济的转型,使其由更多依靠出口服务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

第三,安徽、江西、重庆这些与湖北邻近的中部地区,应该学习湖北的成功经验,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重视,增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大力发展本地区的教育和科技实力,同时积极引进外地高科技人才,创造好的条件以吸引高科技人才涌入。

第四,广西、云南这些地区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薄弱,当地人才匮乏,高技术人才流失非常严重,所以仅仅依靠当地企业和人民的努力是不够的,更需要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扶持,加强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尽快缩小与其它地区的差距。

总之,国家应合理地协调好各地区的差异,一方面更好地发挥教育和科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使我国各地区实现教育和科技的平衡发展。同时,地区政府应重视教育和科技对经济增长的重大作用,借鉴成功地区的经验,因地制宜地制定各种有针对性的创新激励政策,寻找突破口,发展本地区的教育和科技,提高地区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6]吴舒卉.华东地区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区域经济,2008(6).

[2]林勇.我国教育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关系及实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3(6).

[3]Romer P M.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94).

[4]Lucas R 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

[5]Benhabib Jess,Spiegel Mark。The Role of Human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Evidence from Aggregate CrossCountry Data[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Vol.34:143-173.

[7]田庆华,李廷瑞.教育发展对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实证,2012(13).

[8]王延军.我国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21).

[9]周伟,杨新年.科技引领经济的增长方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7).

[10]王琴梅,殷培伟,姚宇.我国R&D投入与经济增长驱动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LMDI分解法[J].经济经纬,2011(5).

[11]王维国,谢兰云.我国区域R&D投入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11).

[12]樊琦,韩民春.政府R&D补贴对国家及区域自主创新产出影响绩效研究——基于中国28个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11(3).

经费支出篇2

行政单位经费支出比较繁杂,也是会计核算中费用支出较高的一个科目,为了进一步节约行政单位资金费用的支出,财务应加强对经费支出的核算和控制,但行政单位经费支出核算存在一定问题,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阐述,并提出相应改善措施。

[关键词]

行政单位;经费支出;会计核算

1行政单位会计的特点

行政单位是保证社会公共秩序稳定、提高城市经济文化建设的国家机构,从而也造成行政单位会计职能的特殊性。首先行政单位的会计工作中没有营利行为;其次由于行政单位各项应用资金都是国家拨款,因而在财务核算中不用计算成本;再次行政单位的会计属于预算会计体系,因而会计核算时要遵守预算管理规则;最后由于行政单位各项费用需国家财政拨付,所以会计的工作不具有复杂性。

2行政单位会计经费支出核算存在的问题

2.1会计制度的滞后性鉴于行政单位会计工作的特点,大多会计不具备较强的会计专业技能,而行政单位对会计的工作没有相关的规定、管理制度和要求,从而造成行政单位会计工作的不严谨性,与一些企业会计相比较,行政单位没有严格的会计制度,不能约束会计工作的规范性,造成会计工作中出现怠慢、松散等行为,影响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在现行的行政单位会计核算中,由于没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总账目的科目设立比较少,没有针对预算外资金收入或具体经费支出等科目的设立,造成财政部门资产收入、支出或负债等情况出现了含混不清的状况,导致财务会计核算严重出现漏洞,影响了行政单位财务核算的真实性和针对性。譬如在会计核算经费支出一科目中,行政单位只用一个经费支出便可把所有行政部门的各项费用支出纳入到报表中,完全没有针对性,然而行政单位的经费支出项目包括很多,例如会议费用支出、通信费用支出、差旅费用支出、业务费用支出或固定资产购进支出等,单一的科目归类,不仅失去了会计监管财务的职责,还导致经费支出的不真实性,严重影响行政单位资金的有效使用率或造成资金流失的情况。

2.2行政单位经费支出严重失控由我国审计机关对财政信息的揭示中可了解到,有很多行政单位的财政管理失于控制,没有严格的监督和审查管理制度,造成个别会计出现了严重违规行为并触犯法律,如挪用公款、截留预算资金和应缴财政专户款或自行设置小金库等不良行为,同时行政单位对国家拨款资金大量挥霍,不遵守预算管理要求,过度消费,增设交通工具或娱乐设施等,均对国家财政资金造成了较大影响,形成了财政拨款有去无回的局面。除了监控机制不健全,监督力度不够以外,行政单位内部管理也比较混乱,没有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有很多预算外资金或各项效益收入,在无规范会计体系下大量流失,不仅造成行政单位经费支出,间接影响财政资金的损失。

2.3会计核算缺乏成本效益意识由于行政单位各项资金的使用都由国家财政拨付,导致会计在核算中不用顾忌成本问题,在没有成本观念下进行经费支出核算一定会影响核算结果。而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的直属体系应为预算会计体系,也就是说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的实际操作中是以预算资金为依据进行核算的,这种宽泛的核算环境下,国家财政部门完全忽视了行政单位的个体性,它具有经济收益、经济支配的独立性,同时加之行政单位没有严格的会计核算制度,没有规范的财务管理措施,便造成行政部门会计核算的不严谨性,从而导致行政会计工作中出现失职情况。再者就是行政单位对于国家拨款资金没有节约使用的概念,造成挥霍腐败现象的频频发生,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会计对经费支出的落实和核算效率。

2.4行政单位机构设置及人员构成不专业行政单位没有设置会计岗位职责、会计工作审批制度、稽查管理部门、责任牵制制度、物资管理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等。由于未设置专门的职责或管理机构,导致行政单位机构不专业,从而使会计工作人员工作的投机取巧性。由于行政单位对会计技能的要求不高,行政单位自身规范意识薄弱,不重视对会计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和深造,从而造成其人员构成不专业的情况。而且大多行政单位会计均没有进行过会计专业技能的学习,加上行政单位没有加强相关管理制度的建立和约束,导致会计人员对会计知识、技能和职责没有形成良好认知,疏于对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不重视相关法律法规,造成其在工作中出现疏于职守的情况。所以说,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是影响行政单位经费核算效率的一个重要问题。

3行政单位经费支出会计核算的相应措施

3.1构建行政单位经费支出账户体系行政单位会计核算中,经费支出的核算占重要位置,因此为了更加清晰、明朗的对行政单位经费支出的情况进行了解,可让会计建立具体的经费支出账户体系,这样不仅可以明确费用支出情况,而且可以进一步对不必要的费用支出进行控制和监管,提高财政资金节约效率。具体经费支出账户体系的建立可按照行政单位费用支出的性质进行科目建立,如财政人员经费支出、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差旅费与考察费支出、公车费用支出、业务费用支出、通信与邮寄费用支出及项目费用支出等。

3.2制定合理的日常公用经费定额行政单位的经费支出主要包括工作人员经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和项目经费支出,在三项经费支出中,人员经费支出一般是比较稳定的支出;而公用经费支出包括的分项很多,如设施购置费用、公用费用和业务费用等,这些费用的支出均可以进行成本定额控制。例如业务费用中的差旅费或印刷费用等,均可以制定相关定额规定;在项目费用的支出上,可根据相关类似的项目进行成本预算,从而进行定额控制,进而有效降低行政单位资金流失的情况。3.3严格划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的界限虽然会计设置了具体经费支出体系,行政单位也制定了定额经费支出的规定,但是由于人为原因,有很多条例不能够严格按照规定执行,而且在定额经费支出上,可能存在定额不足的情况,为了能够使行政单位进行正常的活动运转,则不得不进行挪用周转的策略,从而动用具有确切用途的项目资金,来回周转造成项目实际实施时资金的缺乏,不仅影响了城市建设、经济发展,而且也影响了行政机关的威严形象,为避免不良现象的发生,确保人民公共经济利益的稳定,会计必须尽职尽责,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挪用资金现象的发生。

3.4改进政府部门的会计报表在经费支出账户体系具体化后,会计必须改善会计报表。作为三大报表的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和支出明细表必须进行相应补充和变化。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部类的支出类中包含经费支出、拨出经费和结转自筹基建三项,在改进了经费支出账户体系以后的报表中,必须在结账前将支出类中填写12个总账科目。收入支出总表中需要更加详细具体,为审核人员提供明确的信息。支出明细表的填写,要进行较多的改善,增加个别新的会计报表,详化行政单位的各项经费支出,体现经费支出在会计核算中的核心地位。同时为了加强行政部门对预算以外资金花费的掌握,需增设预算外资金支出明细表,这样可以将超出预算的资金去向、明细、用途等内容进行详细归纳,为财政单位整体经费的支出、预算提供比较全面的依据内容。

参考文献:

[1]耿晓玲.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与行政单位会计实务[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7(3).

[2]王玉雪.行政单位会计经费支出核算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4(20).

[3]王广辉.行政单位经费支出核算改革之我见[J].审计月刊,2007(3).

[4]王振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税务,2006(1).

[5]王广辉,张小雪.如何完善行政单位经费支出会计核算[J].财会月刊,2006(28).

[6]单文剑.财务管理在事业单位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市场,2015(45).

经费支出篇3

概念

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R&D),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所进行的系统创造性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R&D经费支出,是指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包括实际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人员劳务费、原材料费、固定资产购建费、管理费及其他费用支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反映R&D活动的规模。

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R&D经费支出与其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科技投入强度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其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之一。

中国跻身R&D投入大国之列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用于R&D的投入逐年增加。据初步统计,2010年中国R&D经费支出6980亿元,按汇率折算在美国、日本之后,位居世界第三位,是1991年的49.3倍,年均增长22.8%;2010年中国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1.75%,比1991年提高1.1个百分点。

但是,目前中国R&D投入的总量和强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都是不相适应的。中国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在“十五”期间和“十一五”期间均没有达到预期目标。2005年只有1.32%,低于1.5%的规划目标;2010年也低于2%的规划目标。中国R&D经费支出比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与世界平均水平有明显差距。

当今发达国家R&D经费支出比重平均水平为2.3%左右,世界平均水平为2.1%左右。中国R&D经费投入不足,已经对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形成了一定制约。加大R&D经费投入应该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

今后十年R&D投入将实现两次突破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许多国家都把强化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把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着力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面对这一新形势,中国制定并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保证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使科技投入水平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要求相适应。

经费支出篇4

[关键词]经费支出;量出制入;划块核算; 筹资结构

“十五”期间,地处西部的贵州高等教育抓住机遇,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实现了“规模、211大学、院士、博士点”零的突破,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复杂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高等教育经费预算、支出管理工作,确保有效使用公共经费,使高等教育事业稳步、有序发展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为此,本文结合贵州省高校近几年经费支出情况,从政策、制度、方法等层面加以分析,以“量出制入”拓展预算思路,以“制度”约束支出,以“划块”突破核算局限性,以期研究结果可以满足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一、分析的前提条件

经国务院批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于2007年全面实施,由于本次改革是以收入分类体系、支出功能分类体系和支出经济分类体系来构建的,因此2007年贵州省高等教育支出数据是按新的分类体系进行统计的。为使2003年至2006年的数据与2007年的数据具有可比性,故以原支出分类作为分析的前提条件。

二、贵州省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分析

(一)经费支出总体情况分析

高等教育经费支出由事业性经费支出和基建支出组成。2003年支出14.19亿元;2004年支出17.84亿元,较2003年增长25.72%;2005年支出19.21亿元,较2004年增长7.68%;2006年支出24.83亿元,较2005年增长5.62%;2007年支出27.62亿元,较2006年增长11.24%;五年累计支出103.69亿元。总体来看,每年年均增加3.36亿元,平均增长率达12.57%,超过这五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基本满足了办学规模扩大的要求(见表1)。 

(二)经费支出结构分析

1 事业性经费支出结构分析

人员性经费支出2003年为59126.30万元,2004年为83072.5万元,2005年为104001.10万元,2006年为124797.80万元,2007年为145448.00万元。2004年较2003年增长40.50%,2005年较2004年增长25.19%,2006年较2005年增长20%,2007年较2006年增长16.55%,反映了高等教育人工成本增长较快。但从人员性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重来看,各年度维持在47.08%至58.47%之间。也就是说,尽管财政性投入比例呈下降趋势,但高等教育人员性支出是在一定的结构比基础上。逐年增加支出额,以确保教职工队伍的稳定,切实做好学生的奖、贷、勤、免、补工作(如表2所示)。

公用支出2003年为66453.40万元,2004年为79856.90万元,2005年为73882.40万元,2006年为107324.70万元,2007年为115727.50万元。从增长率看,除2005年为负增长外,其余年份均为正增长,但增长幅度只有2006年较大,达45.26%。所占事业支出比重除2003年超过50%外,其余年份均在50%以下,与人员支出比例相差10%左右。而财政性拨款投入比例除2005年达27.45%外,其余年份均在20%至23.60%之间,反映了高等教育规模逐年扩大,使两项支出比例交替变化,但始终保持在6:4的范围,在省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事业性支出结构稳定性好,有效地保证了贵州省高等教育事业正常运转(见表2)。

2 基建支出分析

基建支出2003年为16253.20万元,2004年为15518.90万元,2005年为12366.50万元。2006年为16228.80万元,2007年为14954.30万元。除2006年正增长为31.23%外,其余年份均为负增长,2005年负增长达20.31%。尽管财政性投入比例在2003年达到28.27%,但2004年、2005年下降幅度较大,2006年快速回升,2007年快速下滑,不稳定。而该项支出占总支出比例逐年呈下降趋势,由2003年的11.45%下降至2007年的5.41%。这些指标的变化反映出贵州省高等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因各级各类高校规模、发展速度、占地面积、发展规划、办学层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差异化,导致各年份基建投入的资金总量也不相同,造成各年增长率、财政性投入所占比例波动性较大,与自筹资金相比,仍显不足。从投入总量看,基本处于1.3亿元至1.6亿元之间,是比较稳定的。基建支出所占总支出的比例逐年下降,意味着基础设施建设到一定规模后,事业性支出需逐年上升,有利于解决不断扩大规模带来的一系列教学、科研、后勤问题,从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目前,通过这五年的投入,贵州高校现有校舍面积达550.20万平方米(未含正在施工的建设面积),生均校舍面积基本达到教育部不同类别评估标准,顺利完成扩招任务,保证了贵州省高等教育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为贵州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见表3)。

三、经费支出存在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的提速发展,使赤字支出反映了原有预算、制度、核算的不适应性

五年来,贵州省高等教育总收入达99.74亿元,总支出103.69亿元,收支相抵,赤字3.95亿元,反映出如下问题:1 对高等教育原有的预算平衡观念形式形成冲击。“量入为出,收支平衡”是预算工作长期坚持的原则,从近几年支出看,“量入为出”已转换成“量出制入”。主要原因是银行贷款渠道的开通成为预算平衡的杠杆,从而造成部门预算在省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一上”预算编制没有实际作用,与学校实际使用的预算差距较大。2 现行高校财务制度、会计制度已不能满足各相关利益关系人的要求,如贷款建设项目账务的处理、对学校政府采购批准经费的列支,财务报裘未包含非独立法人资格的校内单位收支信息、无高等教育会计信息对社会公众的披露制度等。3 大量“在建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后转入“固定资产”有一定难度。贵州省高等教育贷款规模已达30亿元,2003年至2007年累计赤字3.95亿元,仅占贷款规模的13.17%,还存在大量未结转自筹基建支出。一旦结转,会造成收支结余红字,从而使事业基金出现红字。这是因为高校教学科研经费核算执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而基建经费核算执行《基本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两制度核算要求、范围不同。所以,为规避红字,“固定资产”账外游离了大量在建工程,只能挂在“在建工程”科目上。

(二)重视资金总量筹集,轻筹资结构安排,加大财务风险

各级各类高等学校根据自身发展规划,通过财政拨款、事业收入、银行贷款进行所需资金总量策划,以此来实现发展目标。但在解决过去欠账问题上,过度依赖于贷款,必然使高校贷款规模膨胀,从而轻视筹资结构合理安排,出现了在各商业银行互贷互还和续借续贷的现象。实际偿债能力很弱。从长远看,负债办学的财务风险日益加大,将极大地影响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人员性支出反映了教职工结构不合理

人员性支出占事业支出比例持续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均控制在60%以下。而在教职工结构中。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比例有所改善,仍存在一线教师严重缺编,行政人员及其他人员超编的问题。以2007年为例,贵州省高校在职人员为28224人,其中专任教师18101人,行政及其他人员10123人,这种结构要进一步改善。

(四)贵州省财力的有限性,使人员性支出与公用支出比例较稳定,导致对贷款难以还本付息

近几年,随着贵州省高等教育事业的提速发展,财政投入和事业收入的增长比例也随之加大,使“十五”毛入学率达11.5%,在校生规模达24万人,但硬件设施的建设因历史欠账,基本依赖于银行贷款完成。因此,财政投入、事业收入主要维持较稳定的人员性支出和公用支出,而银行贷款主要用于基本建设。在贵州省财力投入总量有限和收费标准较低的情况下,依托事业结余或在学校预算中安排资金偿还债务,无疑困难重重。

四、几点思考

(一)正确认识“量入为出”与“量出制八”的关系

“量入为出”是指按稳定的收八来确定学校年度的支出,即“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而“量出制人”则是根据学校全年业务活动所需的资金来确定收入,即“要办多少事,就筹多少钱”。这两者之间形成了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随着高校会计制度的改革,资金平衡表向资产负债表转换,允许高校适度举债,使“量入为出”无法适应改革的需要,必须建立“量出制入”的现念来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但决不意味着全盘否定“量入为出”。因为根据高校发展规模确定资金需求量,按需求量去筹措资金,并将筹措资金进行合理安排的同时,仍然要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并以“量入为出”和“量出制入”共同构成学校财力平衡系统,通过资金收支计划与动态现金流量相结合的方式,拓展学校预算工作思路。

(二)制定、完善相关制度和实施办法,有效使用公共经费,满足高等教育提速发展的需要

高等学校是按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以营利为目的而设立的,这就决定了高等教育投入是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来加以保证的。因此,高等教育事业经费支出必须用制度加以准确反映和约束,一方面,应在现有相关法规制度的基础上,结合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依法建立、健全和修订财务管理制度及实施办法,如收支预算管理办法、支出审批制度、专项资金追踪问效制度、资金管理制度、财务风险防范制度、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政府采购办法等;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发展规模扩大,使其经济活动更加频繁而复杂,导致其核算范围扩大,会计事务成倍增长。现有方法难以将其全面反映。如核算制度的全局性、新增业务与会计科目的符合性、财务报表分析指标与绩效考核的互补性、会计信息的披露、合并报表编制、资产的评估、计价和摊销、债务还本等。《高校会计制度》、《高校财务制度》、《事业单位基本建设会计制度》急需改进和完善,以便真正规范财务行为和内部经济秩序,优化资源配置,合理、有效地使用经费,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进一步落实经济责任制,以财务网络化系统为平台,以高标准、精细化为要求,实行“划块核算”,提高经费管理水平

按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规定,高校是高等教育会计核算的对象,以高校作为会计核算对象,可真实、全面地反映高校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的整体情况。但高校是按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来培养人才的,而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人才所耗费的资源是不同的,如果按《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明确的会计核算对象,要反映上述要求并不能直接达到目的。因为通过预算形式可以控制校内各部门的经费分配情况,而各单位在具体使用和报账的时候,校财务人员代表学校直接将其进入学校会计核算体系。尽管可采取统计的方法获取各单位的核算数据,但因会计事项业务量大,有些数据可直接归纳整理,有些数据难以归纳整理,只好粗算估计,这样在总数上是对的,但具体组成结构就不准确。根据教育部、财政部教财[2007]1号“关于‘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须以“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管理严格、监督到位、运行有效、服务优质”为目标,结合高校近几年的发展情况,进一步落实经济责任制。因此,应把会计核算对象按照行政、教学、教辅、后勤等组织结构进行“划块”,运用现有的财务网络平台,按照统一的制度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进行核算和管理,准确反映各块经济活动内容,在“高标准、精细化”的要求下,形成自下而上的管理核算模式,并加大各块绩效考核力度,为如实核算人才培养成本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改善教职工结构,对后勤服务体系实行专业化托管,降低人员性支出比例 近几年来,贵州省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比例有所改蔷,2007年达到64.13%。但从“十一五”毛入学率达15%的指标来看,教职工结构仍需进一步改善。为此,必须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一方面,要根据需要设岗定员,按照“按劳分配”、“效率优先”、“业绩挂钩”、“公平合理”的原则,拉开收入档次;另一方面,要建立人才引进良性机制,尤其是“侯鸟型”人才的引进机制。切实提高专任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优化专任教师与行政管理人才的结构。同时。将高校师生员工生活及教学、科研服务的所有后勤项目向社会招标,引入专业管理公司托管,规避新《劳动法》带来的高人工成本风险,从而减轻后勤保障所需资金对学校的压力。另外,离退休人员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其工资待遇由财政拨款给社会保险部门统一管理和发放。通过上述改革,才能降低高校人员性支出,真实核算学生培养成本,使高校尽快消化老的包袱,集中财力、物力,增加资本积累,促进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向前发展。

(五)适度提高高等教育财政性投入占gdp的比例,消化历史债务,优化筹资结构,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经费支出篇5

采油企业经费支出精细化管理可以纳入成本精细化管理的范畴之中,属其管理细分,其工作价值在于指导现代企业准确控制成本,使经费支出的发生与目标成本或预算成本不发生偏离,保障采油企业成本控制围绕着战略目标的实现而进行,亦属于战略性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

采油企业经费支出精细化管理是对支出责任的细分,明确经费支出责任主体,将成本责任制落实到具体岗位,对企业组织结构与公司文化进行最大化利用,保障经费支出环节的问题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反馈与修正。经费支出精细化管理是对企业产品质量以及发展方向的源头控制,通过准确掌控经费支出环节,认识经费支出关键节点,贯彻执行经费控制指标,保障目标成本的实现,通过完善短期战略部署进一步辅助采油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采油企业经费支出管理现状及问题

我国大多采油企业仍受制于传统粗放式经营管理理念,更多的是注重石油产出质量与效率,忽视了成本的控制以及生产经营战略性意义,战略性成本管理理念较淡薄。

采油企业的经营活动指标往往是年初定额,全面几乎无调整,年初的市场分析以及工作量规划,直接影响到企业一个会计期间的经营活动,在管理中有失科学性。并且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领导层下达的任务指标在各部门分配不清晰,难以形成明确的生产经营指标,也就难以在经费支出中进行定额,后续监督管理与绩效考核工作丧失工作基础。

还有就是采油企业在制定经费支出预算时,往往依据以前年度预算计划进行小范围修订便投入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有失操作基础,虽然预算计划是围绕着长期战略目标进行的,但是却很难执行,而采油企业的三四级单位在实践工作中,较为重视产品的生产效率与质量,往往很容易忽视成本的控制,经费支出由基层开始越来越不受控制。虽然采油企业是纵向管理与横向监督相结合,但是实际工作中横向的部门间信息沟通不畅,各部门只注重自身生产经营与企业指标的差异,缺乏部门协作精神,导致成本中有重复的经费支出,造成采油企业资本的流失。

三、经费支出精细化管理措施浅析

经费支出作为采油企业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之一,改变其原本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必须渐进式进行,首要是将原经费支出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分析出由粗放式管理转变为精细化管理的重要节点, 并以其管理节点为依据进行步骤化转变,下为我对于相关节点的浅析:

1.促进基层经费支出精细化管理组织结构建设

在采油企业经费支出管理体系结构中,预算管理委员会为精细化管理规划的领导层,负责制定整体的预算目标、协调预算工作;成本精细化控制中心为直接领导部门,负责对经费支出项进行定额,分析成本指标,分析成本数据,保障企业成本控制不脱离预算计划;但是据我调研发现,较多采油企业忽视了经费支出基层管理部门的建设,(本章所讲精细化管理的基层部门为经费支出的各直接执行部门,包含基层施工大队、工技大队、信息服务中心、后勤保障部门等),导致上层领导意识难以详尽传达到基层工作环境中。

健全基层经费支出管理部门,首先可以充分发挥员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建立全员监察机制,全方位了解基层经费支出,分析每一笔支出的价值,削减不当支出;第二全面落实岗位责任制,明确经费支出与各岗位之间的关系,并使之与绩效奖惩相关联;第三则是建立健全基层监督管理机制,完善基层部门内部控制,在企业内部建设基层内部控制机构,并聘请外部审计监管进行辅助监督,做到经费支出在管理角度的透明化。将监督管理与主观能动性价值进行最大化的利用,并协调“法制”与“人治”之间的平衡,才能够保障经费的有效利用,促进企业资本价值最大化的实现。

2.完善经费支出精细化管理流程

我认为,完善采油企业经费支出控制流程以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与评价完善三步为主:第一步事前计划。即运用预算管理与目标成本法等相关前瞻性管理方式,对未来一段时间经费支出的额度与相应的价值反馈指标进行规划,确定总体的经费支出标准,并细化至各个部门,为整体的生产经营活动经费支出作计划,使之服务于采油企业长远战略的实现;第二步事中控制。此步为精细化管理在经费支出管理模块中的重点,采油企业经费支出相关资料分散,收集的信息时效性难以得到保障,精细化管理工作必须认识到信息时效性的价值,建立完整有效的信息化系统,通过实时的经费支出信息收集、分析,为管理人员调整经费支出项目与额度提供数据基础;第三步事后分析与评价完善。通过对一段时间经费支出实际与计划的差异比较,分析经费支出存在差异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另外要建立健全经费支出责任考核奖惩机制,促进经费支出责任岗位参与精细化管理氛围的建设,形成全员参与经费支出精细化管理的企业文化。

3.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全员参与管理是采油企业经费支出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构成因素,人力资源价值的充分利用对于精细化管理经费支出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以战略目标为指导的经费支出精细化管理并非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缩减经费支出,而是将经费支出的价值反馈进行最大化处理,保障企业资本回报率。在这种经营管理理念下,企业原本的人力资源结构需要进行有效的整合,树立人本思想,吸引战略性成本管理人才填充至中基层管理层,保障采油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意志能够被中基层所有效解读,并被具备专业知识的基层管理者组织实施。另外,采油企业存在多层次管理的组织结构,导致企业整体的经费支出核算难度提升,经费支出核算体系受其影响亦更加繁琐,要深入贯彻精细化管理,必须塑造基层工作人员关注成本的工作意识,可以针对经费支出绩效考核数据设置专用晋升通道,以员工积极性为基础建设精细化管理氛围。总之,人力资源是可以服务于经费支出精细化管理的,而认识到这一点正是企业管理向基层深化的表现,压力与服务同时向基层延伸可以充分调动基层工作人员参与经费支出管理的积极性。

四、结语

经费支出篇6

论文摘要摘要:消防大队的经费支出必须严格遵循支出流程审核管理制度,如此才能确保经费发挥最大程度的能效,保障各项任务的完成。

消防大队的经费支出管理,主要是按照批准的预算(经费收支计划),经过经费支出交换物资的过程,保障各项任务的完成。遵循经费支出原则,严格经费支出流程审核是确保经费支出正确、合理的有力保障,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经费的使用效能。试就经费支出的原则和业务流程透析基层消防部队经费的使用管理。

1.经费支出的原则

1.1执行预算(经费收支计划)。经费支出应坚持先预算再支出的原则,且预算经费来源也已确定,能够得到充足保障。反之,预算中没有列入的项目,就没有经费保障,自然不能办理借款、预支、报销等经费支出业务。

1.2保证火场。火场的经费保障一般可通过猜测列入预算,但一些重、特大火场和抢险救援的开支,往往是不可猜测的,也就不可能列入预算。这是消防部队的职能、性质决定的。对重、特大火场和抢险救援事故现场这种具有战斗性质的非凡经费开支应采取先支出经费保障灭火战斗和抢险救援任务的完成,后办理调整预算、追加经费支出指标的手续,决不能以没有经费支出预算而贻误战机。

1.3压缩消耗。消防大队的经费开支大部分是行政消耗性支出,经费支出应以生成、提高战斗力为前提,合理计划,尽量压缩日常消耗品支出,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1.4恪守权限。按照公安部消防局《有关经费审批权限的规定》,大队一级的经费开支审批权限为摘要:200元以下开支由财务人员根据预算(计划)和有关标准制度审核,大队分管领导审批;200元至500元以下开支由财务人员根据预算(计划)和有关标准制度审核,大队分管领导提请大队党委(总支)审批;500元以上开支,按上述程序审核,由大队党委(总支)提请支队业务部门同意后,报支队后勤处审批。经费开支的审批权限规定的很明确,报销审批程序也很严谨,但仍有不少干部乱序、越权审批。这里首先要解决的是熟悉新问题。任何时候都要清醒地熟悉到摘要:权力和责任永远是相等的,人的人生价值不是用审批权限来衡量的,工作的权力和责任不是个人待遇,按审批程序办理开支业务是分清经济责任的重要环节。

2.经费支出的审核

消防大队的经费支出业务,有货币直接支出、货币换回物资、经费报销结算和个别的实物支出四种类型。办理消防大队的经费支出业务,财务人员既是经费物资支付的经办人,又担负着经济业务审核复查的职责。作为经办人,不可能经办四种类型的全部业务,但作为审核复查人,大队的所有经济业务都在其职责范围以内。下面以审核复查为主线,探询消防大队经费支出业务的重点管理环节。

2.1货币直接支出业务。消防大队的经费支出业务,多数属货币直接支出业务,因此,货币直接支出业务是大队经费支出业务的主要业务类型。货币直接支出业务又可分为凭票报销付款,转账预付货款,现金临时借款和凭票配发实物四种性质不同的业务。在办理和审核这四种性质不同的货币支出业务时,应根据其性质确定不同的侧重点。

2.1.1凭票报销付款。凭票报销付款是以办理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经过审核、验收、批准等程序后,直接报销经费并领取现金或银行付款票据的业务方式。凭票报销付款业务方式的性质是本单位的经济权益和货币资产等额减少,表现为本单位自愿承担该经济业务的经费支付。凭票报销付款业务方式的特征是付出的货币收回的概率极小,也就是说其经办人、审核人和批准人防止经济损失的责任极大。因此,办理凭票报销付款业务必须注重以下事项摘要:一是受理业务票据时必须对票据进行严格、规范的审查。对经审查发现不合法、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和不符合报销程序的票据,不得受理。二是核对预算。看该付出业务是否列入预算,是否超出预算数额。三是对审查合格的票据在支付货币时,支付的现金不但要认真清点,而且必须复点,并和收款人当面结清;支付银行存款开具付款凭证不但要数字准确,而且要收款单位名称、收款银行、开户账号、填证时间、预留印鉴等情况都要清楚齐全;货币支付后在原始凭证上加盖“现金付讫”或“银行付讫”戳记。四是对“钱变物”的经济业务,不但要审查经费支付的票据,还要严格审查物品管理的手续资料。够固定资产标准的,是否办理了固定资产管理资料;属库存物资的,是否办理了入库手续;属在用物资的,是否办理了验收责任手续;应入账核算的物品,要根据原始凭证和有关资料记账。五是对用凭票报销的经费清偿债券债务关系的综合业务,要和原债权债务凭证一并审查,仔细结算清楚,假如有收回款项还应按收回款项的数额开给收据,结算结果要在经费结算表上的“结算栏”中填写清楚。

2.1.2转账预付货款。转账预付货款是在经济业务没有完成时提前支付一部分款项,在经济业务终结时结清所有款项的业务方式。转账预付货款业务的性质是支付经费,但并没有报销,使单位形成了债权。表现为本单位货币资产减少,而债权资产增加,单位的资产总额没有变化。转账预付货款业务的特征是债权资产的变现率较低,也就是说要承担预付的款项能否收回的责任。因此,办理转账预付货款业务时应注重以下事项摘要:一是严格审查付款依据。预付款项有合法的、符合经费支出审批程序文字依据,财务部门才能据以办理转款业务。付款依据可能是经济合同,可能是领导批件,也可能是某项协议。但都必须指明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如和之发生经济关系的单位名称和性质,购货数量和单价,交货方式和地点,验收标准和办法,结算方式和期限,开户银行和账号,违约责任和处罚等情况。付款依据还必须有收款单位的收据,作为收到款项的证实凭证,不能仅凭文字依据办理付款业务。二是核对预算。就是看预付款项所办理的经济业务是否在年度预算项目之内,不在预算项目之列不能办理预付款。三是办理过付款业务的所有凭证资料,要及时整理并编制记账凭证登记入账。不能形成“票据抵库”使账账不符或账款不符。在核算往来款项的“暂付款”科目下,必须按收款单位名称设置明细科目具体核算债权清算情况。四是在经济业务结束清算货款时,先要抵扣预付款,以免形成死账、呆账、无头账。

2.1.3现金临时借款。现金临时借款业务方式和转账预付货款业务方式的性质、特征基本是一致的,它们的区别在于转账预付货款是由银行划转给债务单位,而现金临时借款是直接支付现金给个人。办理现金临时借款业务应注重的事项摘要:一是凭“借据”付款。借据一式三联,一联存根;一联付款记账;应交给借款人的一联,暂押在财务部门作为借款的证实,还清借款后再退给借款人。二是核对预算。没有列入支出预算的项目不能借款。三是临时借款要根据“借据”记账联,按照借款人姓名在往来款项科目即“暂付款”科目设置明细科目,具体核算债权清算情况。四是借款人办完经济业务报账时,必须先抵扣临时借款。五是严禁“白条抵库”和借款不入账的行为发生。

2.1.4凭票配发实物。凭票配发实物业务是大队凭物资调(支)拨单无偿地将库存物资配发给消防中队和大队机关使用。这类业务虽然没有直接和货币资产发生关系,但是,库存物资也是资产,资产无偿地发出必然要引起大队权益的减少。大队的库存物资有自购物资和供给物资两种来源,自购物资的减少必然要引起大队有关经费权益的减少;上级供给物资的减少,必然引起“供给基金”的减少。因此,凭票配发实物业务的性质实际上也是大队资产和权益的等额减少。凭票配发实物业务的特征是“明物暗钱”,受“重钱轻物”思想的影响,轻易忽视管理和核算。在办理凭票配发实物业务时应注重的事项摘要:一是配发实物必须开具正规的物资调(支)拨单。物资调(支)拨单最少一式四联,一联存根;一联大队财务记账;一联中队司务长记账;一联仓库保管员记实物账。不得无票发物,也不得打白条领物。二是分清“自购物资”和“供给物资”。大队的库存物资是流动实物资产,作为资产必然有其来源。自购物资的来源是用“银行存款”这一流动货币资产换回的流动实物资产,虽然其经费已从银行支付了,但并没有报销,实物资产无偿地发出形成减少,按照借贷相等的原则必须找出权益减少的对象。因为大队的自购物资是用大队的经费购买的,只能在大队把握的有关经费中报销无偿发出的实物资产;供给物资的来源是上级无偿调拨,大队并没有支付经费而增加了实物资产,当时实物资产入库时就按照借贷必相等的原则,给其确定了一个来源科目即“供给基金”,因此,对供给物资配发使用时形成减少,必然同时等额减少“供给基金”科目。三是对发出的实物资产既要登记经费账,又要登记物资账,还要做到账账相符。四是每次配发业务办完后,要及时清点盘库,检查核对发出物资业务的准确程度,切实做到账实相符。

2.2货币换回物资业务。消防大队的货币换回物资业务,就是通过支付银行存款或库存现金购回库存物资,把货币资产变成了实物资产,其权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也就是说其经费并没有报销。

货币换回物资业务在基层单位的业务量较少,但却是管理上易出现新问题的部位。其原因主要是领导等管理人员思想熟悉和观念存在偏差,认为经费支出后已报账,物品长短和自己已经无责任。这种思想就是熟悉不到货币资产变成实物资产后,其经费并没有报销,仍然还是挂在账上的。因此,办理货币换回物资业务必须注重以下事项摘要:

2.2.1严格控制物资管理定额。物资管理定额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摘要:一是库存物资限量。就是大队库存的各种物资不应超过的数量定额。超过限量存放物资,最易发生物资的积压、损坏,最终造成经费的浪费,因此,基层大队应尽量少购置库存物资,库存物资能够保障部队正常的物资保障即可。二是库存物资限额。就是大队库存的各种物资总计不得超过经费定额。超过物资定额购置存放物资,不但易造成物资的积压浪费,而且还会造成影响各项经费保障的严重后果。

2.2.2严格执行单位综合预算。大队的预算不是仅仅对经费而言的,大队的库存物资也是大队预算的主要内容之一。有的预算支出项目发出库存物资就可把预算支出保障项目完成,有的预算支出项目既要支出经费,还要发出物资才能完成保障任务。因此,用预算既控制经费管理,同时控制物资管理,是一种综合管理行为,其效益肯定高于单项管理效益。

2.2.3认真落实财产物资清查。财产物资清查盘点制度是财务管理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检查、核对、检验大队经费物资支出业务质量的主要办法。目前,我们基层单位在财产物资清查盘店制度方面普遍落实的不太好,从而引发了不少的经济新问题甚至案件,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必须熟悉到,经费和物资管理是相辅相成、唇齿相依、互为因果的关系,任何重此轻彼的熟悉或行为都是不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坚持定期认真地、彻底地、全面地清查财产物资,对清查出的新问题,必须查明原因,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经济、法律责任。

2.2.4积极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同时存在机遇和挑战。新形势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学习市场经济知识,把握市场经济规律、市场价值规律、区域经济规律等经济知识;必须尽快学习市场采购经验,把握物价行情、供需矛盾、讨价还价、谈判技巧乃至集中采购、政府采购、军队采购等方法和经验;必须尽快学习财政金融知识,把握经济发展趋向猜测、财政状况升降猜测、银根松紧物价猜测等知识和眼光。按市场经济要求来处理大队的支出业务,就会趋利避害,减少经费支出,提高保障质量和效益。

2.3经费报销结算业务。经费报销结算业务是指办理经济业务开始时预支或借出经费,在经济业务办理终结时凭据办理经费报销和结算原预支或借出款项手续,解除债权债务关系的综合业务活动。

经费报销结算业务从三个方面引起单位的资产和权益的变化摘要:一是经费支出增加,二是债权权益减少;三是还可能引起货币资产的增加或减少。经费报销结算业务的特征是经费报销业务、债权债务结算业务和货币收付业务综合在一起进行,使业务内容复杂化,对基层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较高。办理经费报销结算业务应注重以下事项。

2.3.1严格审查凭证。审查经费报销结算业务的原始凭证包括摘要:一是报销经费的原始凭证。原始凭证是否真实、合法、准确、完整,需报销经费的业务是否纳入预算(计划)、是否超出预算,经办、复审、验收、批准等手续是否齐全,是否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纳入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二是原借款、预付款项的原始借据。原借据是否保管完整,有无分期还款记录,是否和借款人或单位的债务余额相符,和债务人或单位有无分歧;三是结算后需应收回一部分货币的原始票据。假如是结算后应支付货币,其原始凭证就是经费报销凭证,但必须在经费结算表的“结算栏”填清原借款数额、报销数额和付款数额,以明确结算关系和责任。假如是结算后应收回货币,则必须按入库货币数额开给收据。

2.3.2认真办理结算。办理债权债务结算业务必须头脑冷静,仔细认真,核对清楚,才能达到债权债务双方满足的效果,心平气和地解除债权债务关系。办理债权债务结算业务解除债权债务关系时,会出现三种结算情况摘要:一是报销数大于借款数。报销数大于借款数时,用报销数偿还原借款或预付款项后的余额,应支付给相应数额的货币(现金或银行存款)才能解除债权债务关系,现金或银行付款票据和原借据必须当时付清,并在原始凭证上加盖“现金付讫”或“银行付讫”戳记。不得“打白条”。二是报销数小于借款数。报销数小于借款数时,报销数不够偿还原借款或预付款项,必须收回相应数额的货币,才能解除债权债务关系。收回货币时必须开给和收款数额相符的收据(该收据应和报销凭证一并编制记账凭证),根据收据办理完货币收付后,应在收据上加盖“现金收讫”或“银行收讫”戳记,并将收据的“缴款人收执”联和原借据退给债务人或单位。假如暂时不能收回货币,那就不能解除债权债务关系,应当在原借据上注明扣还日期和数额,并由债务人在原借据上签章,仍在财务抵押。并在经费结算表的“结算栏”注明结算数额情况。三是报销数等于借款数。报销数等于借款数,正好用报销数偿还原借款或预付款项,不发生货币收付业务就解除了债权债务关系。应在经费结算表上的“结算栏”填明原借款数额和报销数额,以明确结算关系和责任。并将原借据退还给债务人或单位。

2.3.3细心清点货币。办理经费报销结算业务引起的货币出、入库业务,因为数额一般不大且比较繁忙,致使对货币的清点、鉴别、整理等方面会出现一些疏漏,是应当非凡注重的。不管业务头绪多么繁杂,都应以冷静的心态认真地、仔细地对货币或银行收付票据坚持清点、鉴别、复点的制度和手续,避免长、短款事故的发生。

2.4实物支出报销业务

实物支出报销业务就是库存物资投入使用时报销其占用的经费的经济核算业务。实物支出报销业务的性质是大队的经费和流动实物资产等额减少。实物支出报销业务的特征是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将进入固定资产核算范围;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将进入物资账或在用物品登记簿按在用物品管理。实物支出报销业务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基层普遍不重视这个核算环节。因此,办理实物支出报销业务时应注重的事项有摘要:

2.4.1认清实物支出实质。一是实物支出报销是经费支出报销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实质和经费支出报销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单位的资产减少。二是库存物资虽然在购置时也付了款,报了账,但它只是资产类型的变化,由货币资产变成了实物资产,其所占用的经费并没有报销。三是对实物计价核算是新时期财务工作主要的拓展领域,是加强部队财务管理的重要举措,也是堵塞基层财务管理“暗流”的具体办法。四是库存资产的实物和经费都可以用“统一尺度”——货币来衡量。

2.4.2按照预算发放物资。物资发放是单位预算组成的一个方面,所有物资配发业务都应严格按照预算列定的支出数额控制支出。做到没列入预算支出的物资不发放,超预算数额的物资不发放,超标准物资不发放。因为,控制不住物资发放,单位经费预算的执行就成了无本之木的空话。

2.4.3完善物资支出手续。前边已经多处讲了“物资就是经费”,实施物资供给是经费供给的另一种形式。但是,由于受“重钱轻物”思想的影响,基层单位在办理经济业务时,属于纯经费的经济业务在程序、手续、责任和票据等方面是很完善的,而属于实物的经济业务就很不完善,有的票据不完整、有的手续不齐全、有的责任不明确,形成了物资供给和管理上的漏洞比较普遍。因此,消防大队应按严格按照物资供给和管理的规范办理物资供给手续。

经费支出篇7

根据县“三公经费”支出管理及津补贴发放情况重点抽查方案要求,在2020年4月21日至27日期间,我们对城关镇街道办事处、漆园街道办事处等单位进行重点抽查,主要发现如下问题:

XX镇:主要存在公务招待方面手续不齐全的问题

(1)在食堂进行的公务招待,报销手续中未附发票,有食堂开具收据;

(2)公务招待无公函或与来访单位相关的文件。

XX办事处:在公车运行维护方面,油卡充值未附清单,不能体现一车一卡。

XX镇:主要存在公务招待方面手续不齐全、公车加油不规范的问题

(1)在食堂进行的公务招待,报销手续中未附发票,有食堂开具收据;

(2)招待无公函或与来访单位相关的文件;

(3)公车油卡充值凭证未附清单,不能体现一车一卡。

XX办事处:主要存在公务招待方面手续不齐全、公车用车相关费用报销手续不规范的问题

(1)在食堂进行的公务招待,报销手续中未附发票,无食堂开具收据;

(2)公务招待无公函或与来访单位相关的文件;

(3)公务接待证明单填写不规范,部分报销手续无经办人员或主要负责人签章;

(4)编号62087377凭证显示,2020年8月18日发生的公务车皖S6F125产生的维修费未附维修清单;

(5)编号62164022凭证显示,2020年12月15日开具一张金额为4260元的汽车美容发票,注明车牌号为皖S50032公务车2020年度洗车费,未附清单。此外,2020年1月8日也有一张金额为4100元的发票,注明车牌号为皖S50032公务车2019.12-2020.01期间洗车费,未附清单。该两笔费用存在疑点。

(6)公车油卡充值凭证未附清单,不能体现一车一卡。

XX第一中学:翻阅2020年总账及记账凭证显示本单位在2020年度未发生三公经费支出。实际本单位存在公车一台,日常运维开支均计入交通费等一般经费开支科目核算,未在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科目进行列支。本校在招待外地或乡镇对口单位来访时均在校内食堂,无专门审批手续,发生的费用与本单位职工用餐一同结算,也未在三公经费中进行列支。

XX第二中学:翻阅2020年总账及记账凭证显示本单位在2020年度发生公车运维费用,列入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科目进行列支。本校在招待外地或乡镇对口单位来访时均在校内食堂,无专门审批手续,发生的费用与本单位职工用餐一同结算,也未在三公经费中进行列支。

XX第八中学:委托华瑞会计事务所进行记账,账簿未在校内,通过询问了解到有关三公经费的账目核算情况与一中、二中基本一致,都未完全单独列支三公经费。

经费支出篇8

关键词:GDP支出核算法 人口老龄化 老龄服务消费经济

我国老龄化提前到来,即是人们常说的“未富先老”。预计到本世纪三十年代,中国老龄化将达到高峰,城镇养老负担系数将大幅增加,医疗费用也会随之加重。根据有关数据表明,世界各国社会保障覆盖率达60%以上,发达国家达到70%,而在中国,覆盖率仅为30%。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投入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约为11%,还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比例。

GDP支出核算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一种方法,包括最终消费支出(用C表示)、资本形成总额(用I表示)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用NX表示)三部分。计算公式为:GDP=C+I+NX。

由于我国养老服务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不涉及进出口业务,所以我国城镇养老服务业的产值可简化为城镇老年最终消费支出和城镇老年资本形成总额之和。

通过支出法核算GDP来看,促进经济增长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促进居民消费(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减个人所得税等);第二,促进投资(降低银行贷款利率,出台鼓励产业发展政策,减免税收);第三,加大政府投资(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加大政府主导的开发);第四,扩大出口(降低汇率,政策上鼓励出口企业,出口退税)。

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1.人口老龄化带来了劳动力供给减少会影响经济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预测,中国未来10年的劳动适龄人口资源在9亿左右,在2013年以后劳动力资源供给将逐渐减少,劳动力供给减少拖累经济增长已经在日本等老龄化国家得到了事实的验证。

2.人口老龄化带来医疗费用增加。根据国际经验,老龄人口的人均医疗费用是年轻人医疗费用的3倍到5倍,老年人口的增加必然会带来整个医疗费用支出的增加。据预测2030年我国老年人口的医疗费用将占到整个GDP的9%,并且随着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和经济水平增长,老龄化人口的医疗费用支出增加过快会影响到整个经济增长速度。

3.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的影响。储蓄率是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经济因素。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的高储蓄率。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转变对储蓄的贡献率将不断减弱。

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1.人口老龄化将会促进消费发展,促进服务业转型。专家预计,2020年我国老龄产业消费将有望超过2万亿元,占到GDP的3%,2030年将超过8万亿元,占GDP5%。这将会对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积极影响。由于家庭结构科技进步的发展,老年人的护理服务需求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服务业的巨大需求将促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也能够促进老年产业发展,促进老年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2.人口老龄化促进产业转移。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人口红利的减少,一方面会使得制造业需要的大量适龄劳动人口缺乏,给制造业的发展带来问题,这就促使我们必须转型,这种转型需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将人口红利期间延长。通过对人口结构的变化的要素禀赋来引导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能着眼于扭转当前投资与消费失衡的局面,着力扩大内需,又能够在经济增长和发展基础上顺利度过老龄化阶段。

3.人口老龄化直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人口老龄化属于人口结构的变迁,老年人口增加将会带来社会结构的变迁。经济结构转型必须适应社会结构的变迁,平等参与社会发展和平等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是我国经济转型的目标,也是经济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三、以积极老龄化的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

1.提高对老齡服务产业的认识。充分认识到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养老服务业具有低成本优势,而且发展养老服务业有利于增加就业、扩大消费、增加收入,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有利于迅速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实现养老服务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2.以政策为杠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发展老龄产业,需要大量的财力和人力、物力支持,需要政府、家庭、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疏通社会资金流入渠道,引进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采取政策补贴、政府购买服务以及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公私联营等方式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创办养老服务机构,使有限的公共投入带来大资金、小补贴带来大效益。同时,增强政府的执行力,保证各项政策的落实,适时将养老服务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

3.积极开发老龄消费产业和市场。当前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总价值不足1000亿元,缺口达到9000亿元,老龄产业严重短缺。未来五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将从46%上升到51%,老龄产业将是服务业发展新突破口,这其中,福利性养老机构和设施供给蕴含着巨大增长潜力和投资机会。同时,老年人所需的食物、辅助用具、服装、护理服务等都有特殊要求,这些日常产品、服务的市场需求也很大。

4.健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在坚持居家养老的同时,加强养老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构建服务于老年人生活起居、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的服务体系,使老年人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养老机构都能享受到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将社区打造成政府支持下的提升居家养老能力的组织者,使之成为推动养老由家庭走向社会的平台,成为联结养老非正式支持体系和正式支持体系的结合点。

5.创造尊老敬老助老社会环境,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在城镇化进程中,关注老年人口数量的增长和服务需求的提高,努力实现养老服务的规划目标、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各级政府要加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推进人口发展战略,调控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开发人力资源。

四、结论

人口老龄化可以带动第三产业大发展。在人口老龄化促进发展的第三产业中,除了医疗和保险等部分行业外,社区、家庭和个人服务业领域的就业门槛低,资金投入少,吸纳劳动力较多,因而比较适合农业剩余劳动力和下岗再就业劳动力的就业。从生产与消费的相互依存关系角度讲,人口老龄化不会缩减生产规模,适当增加消费基金正是拉动生产投资的内在动力和需求。增加老年福利,提高老年人待遇,不仅能解决老年人生活之忧,而且可以拉动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国政府网,2012-12-12

[2]徐涛.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J].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综合版),2007(4)

[3]老龄产业风生水起[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2-08-07日

[4]扩大消费,中国面临四大挑战.http://.cn. 2011-04-26

[5]胡宝娣,梅洪常.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五难[N].中国国情国力,2005-09-22

[6](美)詹姆斯·舒尔茨.熊必俊等译.老年经济学[M].华夏出版社,1990

[7]未富先老”挑战中国未来经济.http://.cn,2011-04-29

上一篇:学校经费范文 下一篇:经费使用情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