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细胞癌范文

时间:2023-11-25 22:37:09

胆管细胞癌

胆管细胞癌篇1

【关键词】胆管细胞性;肝癌;临床特点

【中图分类号】R7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104-01

原发性肝癌按病理分为肝细胞性肝癌和胆管细胞性肝癌,肝内胆管细胞性肝癌又叫周围型或者末梢型胆管细胞型肝癌,是由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无高危人群和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术前正确诊断率较低 发生率低, 常与胆管结石、胆管囊肿、溃疡性结肠炎并发,早期很少能够发现,在临床诊治时容易误诊漏诊[1]。胆管细胞性肝癌占肝癌发病率10%[2],本文对我院收治的肝内胆管细胞性肝癌患者进行临床特点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0年1月―2009年9月经手术探查确诊肝内胆管细胞性肝癌的患者40例,年龄30―76岁,平均年龄56岁,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肝功能分级:A 级39例,B级11例.肝右叶19例,肝左叶13例,左、右叶均受累8例。病灶直径2―10cm,平均6.2cm。患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痛、饱胀不适、黄疸、食欲减退、肝肿大、畏寒发热等症状。

1.2诊断:术前诊断为肝内胆管细胞性肝癌10例,其余误诊为肝细胞癌8例,肝囊肿3例,胆结石伴肝内炎症包块9例,肝脓肿5例,肝内多发小脓肿伴肝管结石5例。

2结果

本组40例肝内胆管细胞性肝癌患者,伴有肝硬化患者5例(12.5%),有乙肝病史患者14例(35.0%),伴有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15例(37.5%),HBsAg阳性8例(20.0%),AFP阳性8例(20.0%) ,CA19-9阳性28例(70.0%),CEA升高11例(27.5%)。B超检查发现占位性病变18例(45.0%),明确考虑为恶性肿瘤4例(10.0%),29例行CT检查发现占位性病变22例(75.9%),15例行MRI检查发现占位性病变13例(86.7%),均明确考虑为胆管源性恶性肿瘤。治疗方法采取外科根治性手术和姑息性手术切除,其中外科根治性手术22例(55.0%),左肝叶切除9例 ,左三叶切除8例,不规则切除5例,1年、3年、5年得生存率分别为86.4%,45.5%,40.9%;姑息性手术切除18例(45.0%),1年、3年、5年得生存率分别为22.2%,11.1%,5.56%.两种治疗方式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3讨论

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无明确的地域分布,与肝炎病毒感染和肝硬化等也无明确相关[3],患者通常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痛、饱胀不适、黄疸、食欲减退、肝肿大、畏寒发热等症状,HBsAg多为 阴性,AFP也不升高,容易排除恶性肿瘤,导致误诊。 胆管细胞性肝癌的发病 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肝内胆管结石、胆道感染、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胆道畸形、寄生虫感染有关,在影像学方面,肝内胆管癌表现为B超检查胆管细胞性肝癌结缔组织丰富,常见高回声[4],CT检查病灶位于肝周边,低密度的占位病变,内有不规则囊性低密度区,边界模糊不清楚,外形不规则,周围胆管扩张,呈病灶包绕征 。CT和 MRI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本组患者经CT和MRI检查诊断率为75.9%、86.7%,对于经B超、CT、MRI检查肝占位的患者,CA19-9和CEA升高则考虑胆管细胞性肝癌的可能,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通常伴有肝内胆管结石、早期的肝门和腹腔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特点。本组患者治疗方法采取外科根治性手术和姑息性手术切除,其中外科根治性手术1年、3年、5年得生存率分别为86.4%,45.5%,40.9%,与姑息性手术切除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总之,胆管细胞性肝癌是不同于原发性肝细胞癌,也不同于其他部位的胆管癌,患者发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在病因、影像学都有其特殊性,缺乏特异性检查方法,确诊时多数为癌症中后期,根治切除率低,患者预后差,所以,针对本病关键是要及早发现,诊断治疗,尤其伴有胆管结石、胆道感染等症状的患者及时行B超、CT、MRI检查,避免误诊、漏诊,首选根治性切除手术治疗,避免肿瘤扩散、转移 。

参考文献

[1]刘志刚,钱叶本,耿小平. 胆管细胞性肝癌和肝细胞性肝癌临床比较[J].临床外科杂志,2006,12.12(814):786-788.

[2]蒋训归,何云,欧阳正晟. 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与肝细胞性肝癌的临床观察[N].中国医药导报,2011,1.1(8):19-20.

[3]姚辉华,曾勇,严律南. 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42例的外科治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5,2.2(20):82-84.

胆管细胞癌篇2

【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在诊断肝门部胆管细胞癌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的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表现。重点观察肿瘤的形态特征、肝内胆管扩张程度、范围、肝门部血管受侵及实质脏器与周围转移的情况。结论:螺旋CT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扫描不但有利于观察肝门部胆管癌的强化和形态特点,更有利于观察肿瘤沿周围血管浸润的情况和肝内有无子灶的。

【关键词】癌 肝门部胆管细胞 螺旋CT 延迟扫描重建

Intrahepatic bile duct carcinoma diagnostic 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piral CT in diagnosis of liver bile duct carcinoma portal vein of value.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21 cases of liver portal vein bile duct carcinoma CT scan and enhance the flat esau performance. Key observation tumor in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trahepatic bile ducts dilation degree, limits, liver vascular invasion by the portal vein and parenchymal visceral with surrounding metastases. Conclusion: spiral CT arterial, portal period, delay period scanning is beneficial not only to observe liver lobectomy in strengthening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s more advantageous to observe the peripheral vascular tumor inolement situation and intrahepatic without son foci.

【key words】cancer Hepatic portal vein bile duct cells Spiral CT Delay scanning reconstruction

肝门部胆管细胞癌是肝脏的一种原发性肿瘤。起源于左右肝管汇合处胆管的上皮层,占胆管细胞癌的25% [1]。与肝癌不同,胆管细胞癌缺乏血液供应,对化疗、放疗不敏感,手术治疗是获得长期生存的最重要因素。手术前能对肝门部病变作出明确诊断并清楚其对肝门部胆管、血管的侵犯程度,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情况,对手术方案的制定意义重大[2]。目前螺旋CT检查是临床上诊断本病最常用有效的手段。笔者收集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资料相对完整的21例肝门部胆管细胞癌,探讨螺旋CT检查在其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本组21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男9例,女12例,年龄3673岁,其中大于50岁者18例,占85.7%。主要临床症状是中上腹胀痛不适,进行性加重,间歇性皮肤巩膜黄染,黄疸,体重下降,脂肪泻。AFP检查均为阴性。有5例胆道结石手术史,其中2例此次仍见胆管结石。

2 CT扫描方法:21例中均做了CT平扫和增强。使用GE Lightspeed ultra 八排螺旋CT机。空腹于检查前半小时口服清水800ML,一次屏气下先完成全肝CT平扫,再行静脉团注法增强扫描。开始注射造影剂后25S为动脉期,70S为门静脉期扫描。造影剂为优维显300MG/ML,100ML,层厚7MM,螺距1.25,速率3ML/S。扫描范围上界自膈顶起始,下界止于L3椎体下缘(胰头钩突)。部分病例在病变部位又行延迟后局部放大薄层扫描,层厚为3MM。

3 观察内容:螺旋CT检点观察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的形态特征,肝内胆管扩张的范围、程度,血管的侵犯情况,肝门部及十二指肠周围区域及后腹膜淋巴结转移、肝脏及远处脏器转移情况。旨在探讨螺旋CT对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局限性。

结果

1 病理结果:本组21例,组织学分型:腺癌18例,鳞癌3例。左肝内胆管近端6例,左侧肝内胆管扩张明显;右肝内胆管近端2例;肝总管13例,左右肝内胆管均扩张,粗细不均,迂曲不规则。表现为肿块样改变11例,管壁增厚、管腔狭窄8例(如图表一)。

(图表一)

分类组织学分类区域分类病灶改变腺癌腺癌左肝内胆管近端右肝内胆管近端肝总管肿块样改变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病例18例18例6例2例13例11例8例

2 CT表现:参照病理学分型,笔者根据CT上所见将病灶形态表现分为3种类型。肿块型9例,表现为肝门部孤立的软组织肿块伴管壁增厚,远端胆管扩张;浸润狭窄型5例,肝总管即左右肝内胆管近端管壁不规则增厚,局限性管腔狭窄;腔内生长型4例,表现为管腔内的充盈缺损伴胆管扩张,有3例平扫和增强扫描未见明确肿块。肝门部结构不清、肝十二指肠胰头区淋巴结影6例,后腹膜主动脉旁见淋巴结4例,胆系结石7例,肝脏见转移灶5例,腹水征像4例,右侧肾上腺见结节灶及胰头部低密度影各一例。

CT平扫肿块表现为略低密度,与肝门部门静脉及相邻肝组织分界不清,肿瘤为不规则分叶11例,呈圆形椭圆形7例,9例在扩张的胆管内见到软组织块影。增强扫描8例肿瘤早期无明显强化,7例表现为边缘轻度强化,延迟后强化逐渐明显,呈持续性。7例肿瘤区内见线条状强化影,2例呈均匀一致性强化,1例仅表现为早期的轻中度强化,延迟后无明显强化(如图表二)。

(图表二)

讨论

影像学检查手段的应用,特别是螺旋CT的无间隔扫描使得形态学特点也易于显示,提高了术前诊断的准确性,尤其对肿瘤形态、部位、大小,肝内胆管有无扩张、扩张程度及局部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等方面的显示,占有了极大的优势,同时决定手术可行性或其它治疗方法的运用,具有重要的决策意义。

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由于肝总管和左右肝管直径小,根据肿瘤所在的部位不同及病程的长短均可出现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胆管扩张。临床上出现进行性加重的黄疸。

CT对发现转移的意义: CT对于肝脏的侵犯和淋巴结转移显示很清楚,而对于术中所见的肝十二指肠韧带、临近胃肠道的侵犯或小病灶,尤其是腹膜和网膜、盆腔的转移,CT术前诊断则有一定的难度,病变的进展往往比CT表现更进一步。因此,我们应注意从CT检查结果预测实际病程的发展以提供给临床医生以便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胆管癌的肝浸润较常见,据报道约见于30%的病例。

我们对肿瘤的局部侵犯将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CT、手术及病理对照分析,发现不管是肿瘤的壁外侵犯或淋巴结转移,CT阳性检出的特异性均较高;另一方面,CT虽对肿瘤壁外侵犯及淋巴结检出的敏感性较低,无法确定肿瘤对肝内胆管的浸润范围,但CT对肿瘤实质性脏器的转移、肿瘤局部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的检出具有高特异性,所以一旦CT发现肿瘤这些晚期征像,则阳性可信度极高。

此时常有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罗行中.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8;4,1.36-39

[2] Ros PR,Buck JL,Goodman ZD,et al,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radiologic-pathologic orrelation,Radiology,2008,167:689

[3] Blumgart LH,BenJamin I,HadJis N,Beazley R,Surgical approaches to cholangiocarcinoma at confluence If hepatic ducts,lancet,2004,I:66

[4] 林国乐,赵玉浦,张家敏,等,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附16例临床报告)〔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9,6(6):182-186

作者单位: 413400 桃江县人民医院( 湖南省益阳市)

胆管细胞癌篇3

【摘要】目的:观察阿霉素长时间作用对胆管癌细胞株FRH0201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方法:用2μg/ml的阿霉素同一浓度逐渐延长时间作用于人胆管癌细胞株FRH0201细胞,经反复作用筛选出能在含1μg/ml的阿霉素培养液中生存72h,去掉阿霉素后仍能继续稳定传代生长的细胞。无药培养1月后进行生物学行为的监测。观察细胞形态学,绘制生长曲线和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细胞的肿瘤标记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内的阿霉素的荧光强度。结果:阿霉素作用后FRH0201细胞形态学有轻度改变,细胞倍增时间较亲本细胞延长3h,与亲本细胞相比S期细胞增多16.89%,G1期细胞减少29.33%、G2期细胞增多12.46%。CA125和CA199试验组和亲本组分别为9.14和8.60U/ml,1.59和2.96U/ml,细胞内阿霉素浓度(荧光强度平均值),亲本细胞为1764.8,试验组细胞为305.4。结论:阿霉素对胆管癌细胞株FRH0201的形态学及倍增时间无明显影响,但使细胞进入S期、G2期的增多,细胞内药物浓度明显降低,生长时间无明显变化。

【关键词】胆道肿瘤・阿霉素・肿瘤细胞,培养液・细胞周期・细胞大小・CA125・CA199

TheeffectsofadramycinonthehumanliverhilarcholangiocarcinonacelllineFRH0201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ffectsofadramycinoncelllineofFRH0201.Methods:Humanhilarcholangiocarcinonacelllinewereculturedwithadramycin(2μg/ml)throughlastingdifferenttimes,finallythiscelllinecansurviveafter72hculturedinthecultureliquidwiththeadramycin(1μg/ml).Thenthemediumwasreplacedwithafreshonewithoutadramycin,andthecellswerecontinuouslyculturedfor1month.Theinvitrostudiesincludedtheobservationoftheappearancewithopticalmicroscope,MTTcellproliferationassay,analysisofthecellcyclebyFlowcytometry(FACS),assaysoftumormarkerusing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thefluorescencedensityofadramycin.Results:ComparedtotheparentFRH0201cellline:Themorphologyshowedtypicalmorphologicalcharacteristics,thedoublingtimeprolongedabout3h,thecellcyclebyflowcytometryidentifiedinG1,G2andSphaseofcellcyclewere40.50%,19.74%and39.77%intrialgroup,and69.83%,7.29%and22.88%inparentgroup,respectively.Tumormarkerhasnodifferencebetweenthem,thefluorescencedensityofepirubicindescending5.2times.Conclusion:Theadramycincanaffectthecellcycleandcausethechangeofmetabolism.

【KEYWORDS】Biliarytractneoplasms・Adramycin・Tumorcells,cultured・Cellcycle・Cellsize・CA125・CA199

目前,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率已明显提高,手术病死率明显下降,但真正达到根治性切除的病例很少,局部复发率很高,现有的化疗及放疗未见明显的效果。其原因可能与肝门部胆管癌的生物学特性有关[1]。为此,我们观察阿霉素长时间作用对胆管癌细胞株FRH0201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阿霉素购于深圳万乐公司,MTT购自爱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胎牛血清购自杭州四季青公司。胆管癌细胞株FRH0201由本课题组吴小鹏教授构建[2]。

1.2方法采用浓度相同不断增加作用时间的方法确定阿霉素培养液终浓度为1μg/ml。首先分别向FRH0201细胞株的培养瓶内加入不同浓度的阿霉素(Adramycin,ADR),培养3d后观察细胞死亡情况。结合阿霉素的血浆浓度,选择可将50%的细胞抑制的药物浓度(IC50)作为耐药细胞培养的起始浓度(2μg/ml),将肿瘤细胞置于该培养液中和不含药物的10%小牛血清RPMI1640培养液培养,待细胞稳定生长、进入对数生长期后,传代两次,再将筛选出的细胞在相同药物浓度培养液中继续培养。经过1,2,3,6,12,24,36,48,60,72h10个时间段约8个月的培养,最终使细胞能够在1μg/ml阿霉素培养液中持续稳定生长并传代,然后脱药培养1个月在检测细胞的生物特性。

>1.3观察指标

1.3.1形态学观察将两株细胞分别爬片后经HE染色,光镜下进行形态学观察。

1.3.2细胞倍增时间的测定取对数生长期的亲本细胞即未用药的细胞和阿霉素作用的细胞与试验组细胞各一瓶,0.25%胰蛋白酶消化,10%小牛血清1640培养液制成浓度为1×104个/ml的单细胞悬液,96孔板中每孔接种200μ1,37℃、5%CO2饱和湿度孵箱中培养。每天取3个复孔计数活细胞,计算平均值,连续观察7d。以培养时间为横轴,以细胞数的对数为纵轴,绘制半对数细胞生长曲线,于生长曲线上对数生长期内取3组数据,根据最小二乘法进行直线回归,在直线上任取两点(Nt、No),根据下列公式计算细胞的倍增时间(Td)[3]。T代表No~Nt的时间Td=T×Ig2/Ig(Nt/No)

1.3.3细胞周期分析取对数生长期的亲本及实验组细胞各1×106个/ml,制成单细胞悬液,按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于流式细胞仪(FCM)上行细胞周期分析。

1.3.4肿瘤标记物CA125、CA199分别将同等数量的亲本及试验组细胞接种于培养瓶内,37℃、5%CO2饱和湿度孵箱中培养。待细胞进入对数生长期后,分别收集培养液各10ml,1000r/min离心5min后取上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CA125及CA199的检测。

1.3.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将亲本细胞与试验组细胞制备单层细胞爬片。将载玻片置于培养皿中10%小牛血清1640培养液制成浓度为1×104个/ml的单细胞悬液,待细胞贴壁生长均匀布满载玻片后加入2μg/ml阿霉素作用30min,PBS洗涤细胞2次,在磁共振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内的阿霉素浓度以荧光强度表示。然后计算平均值。

2结果

2.1形态学改变倒置显微镜下对数生长期的FRH0201细胞呈铺路石状镶嵌紧密排列,细胞呈多边形、梭形、圆形、不规则形、三角形等各种形态,生长活跃,细胞体积变大,折光性差,核浆比例变大,细胞核增大。有多核细胞,有异常核分裂相。

2.2细胞倍增时间实验组细胞倍增时间为23.6h,延长了约3h。

2.3细胞周期分析实验组细胞与亲本细胞相比:S期细胞增多16.89%,G1期细胞减少29.33%、G2期细胞增多12.46%。见图1、2。

2.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内的阿霉素浓度以荧光强度表示,计算平均值。见图3。

3讨论

肝门胆管癌及胆囊癌术后化疗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但化疗的敏感性不高。且可能存在个体性差异及可能诱发的肿瘤多药耐药性。为了临床及基础方面对胆道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研究,FRH0201细胞代表原发灶的所有细胞群体[2],并已成功建立裸鼠动物模型[3、4],我们用阿霉素对该细胞株进行干预,观察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了更接近临床胆管癌化疗反复间歇用药的特点,对FRH0201细胞采用大剂量反复间歇同一浓度不同时间暴露,历时8个月,获得了稳定生长的细胞。本次试验不同于其它耐药株固定药物浓度,这更符合临床用药方式。在本实验中我们发现在低氧时,肿瘤细胞在含有阿霉素的培养基中可以继续生长繁殖,一旦更换培养基后同样剂量的药物,细胞虽然可以继续贴壁伸展。但药物持续存在时却出现凋亡细胞,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凋亡细胞逐渐减少。该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将为下一步耐药株的建立,探讨胆管癌耐药机理及逆转耐药奠定基础。以往研究发现,与亲本细胞株比较,耐药细胞株在形态、结构及代谢水平等方面均发生了显著变化[5]。本实验细胞在无药培养1个月后生长稳定,倍增时间稍有延长,其分泌的肿瘤标记物如CA125、CA199较亲本细胞有所降低,这可能与药物抑制细胞活性有关,也可能是药物导致了细胞的分化有关,但是细胞排泄毒性药物的作用得到了增强。我们推测这些生物学性状的改变与其耐药表型密切相关,但其详细机理尚有待进一步研究。经流式细胞仪分析发现,药物处理前后试验组G1期细胞比亲本组约减少29.33%,G2期细胞比亲本组增加12.46%,S期细胞增多16.89%,说明细胞通过细胞周期限制从G1期进入S期,然后阻滞于G2期,G2期的主要特征是RNA的合成和染色质的螺旋化,此期对外界环境敏感,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6]。提示根据药物对胆管癌细胞周期各期的影响,在临床上可以更好地选择不同的化疗药物,联合用药以增加疗效,减少副作用。在经药物作用筛选后1月,细胞内抗肿瘤药物浓度仍明显降低,证明了细胞稳定表达了某种机制,该机制可以使肿瘤细胞耐受阿霉素的杀伤作用,但具体的机制需要进一步证实。本实验提示:(1)通过适当剂量的间歇的持续的冲击应用抗肿瘤药物,可以筛选出持续生长的细胞;(2)胆管癌细胞在阿霉素作用下,细胞内的抗肿瘤药浓度下降,这是肿瘤细胞在含抗肿瘤药物的掊养液中生长繁殖的基础;(3)阿霉素可以影响细胞的分裂增殖周期。但该结论尚需今后进一步实验得以证实。

参考文献

[1]丛文铭,吴孟超,陈汉.肝内胆管癌多基因变异表型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271273.

[2]JokobyWB.Methodsinenzymology[M].NewYork:AcadPress,1979.150.

[3]吴小鹏,王占民,何晓冉.肝门部胆管癌细胞系FRH0201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5):17841785.

[4]李志伟,王占民,吴小鹏,等.利用裸鼠建立人肝门部胆管癌肝门移植模型[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4,7(4):209.

[5]Uchiyam

aKokubuN,WatanabeT.EstablishmentandcharacterizationofadriamycinresistanthumancolorectaladenocarcinomaHCT215celllineswithmultidrugresistance[J].AnticancerDrugs,2001,12(9):769.

胆管细胞癌篇4

关键词 肝细胞肝癌 胆管癌栓 根治性手术

肝细胞癌(HCC)是一种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它的病死率占据恶性肿瘤病死率的第2位,仅次于肺癌。HCC易侵犯门静脉、肝静脉形成癌栓,甚至也会侵犯下腔静脉形成癌栓,但是合并胆管癌栓的情况却很少见,有报道指出这种情况只占原发性肝癌患者总数的1.66%~4.90%[1]。因此既往医学界大多都认为HCC合并胆管癌栓后就是晚期,已经丧失手术的机会,但是近年来有很多报道指出[2],HCC合并胆管癌栓并没有丧失手术机会,它是可以通过手术治疗获得症状的缓解,患者甚至能长期生存。本文通过回顾分析收治HCC合并胆管癌栓患者11例的临床资料来探究了此症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7~2010年收治HCC合并胆管癌栓患者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33~65岁,平均年龄49.54岁,病程14天~2个月。11例患者入院时均有黄疸,而且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和肝硬化现象。

胆道癌栓诊断分型Ueda E副将胆道癌栓分为4型:Ⅰ型:胆管癌栓位于胆道的Ⅱ级分支;Ⅱ型:癌栓延伸到胆道的Ⅰ级分支;Ⅲ型:癌栓延伸到肝总管或肿瘤脱落到肝总管腔内增生;Ⅳ型:肿瘤碎片脱落在胆总管腔内造成堵塞。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发现:乙肝病毒标志物均有阳性,其中AFP>500ng/ml 9例,血清总胆红素(TB)40~325pm01/L,结合胆红素(CB)13.9~143.4umo1/L,HbsAg均有阳性;影像学检查:经过常规B超、CT检查发现8例提示胆管扩张并且伴有胆管内异常回声,扩张的平均直径1.3cm,进一步采用MRI检查时发现肿瘤均伴有胆道占位病变,肿瘤位于左肝叶4例,位于右肝叶4例,位于中肝叶2例,位于尾状叶1例,肿瘤直径1.5~10.5cm,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诊断位:胆总管癌栓2例,胆总管及在左右肝管癌栓4例,肝总管癌栓1例,肝总管及左右肝管癌栓4例;11例患者中Ⅲ型8例,Ⅳ型1例,Ⅳ+Ⅱ型2例。

手术治疗方式: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根据肿瘤位置以及癌栓位置的不同,还有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原发灶情况,实施不同的手术方式:对于全身状况良好,原发灶可切除,行根治性手术:1例行左半肝切除+尾状叶切除+癌栓清除,1例行右半肝切除+癌栓清除+T管引流,2例右肝癌局部切除+癌栓清除+T管引流,3例行左半肝切除+癌栓清除+T管引流,1例右肝癌局部切除+癌栓清除+T管引流;而对于身体状况差或者肿瘤过大,原发灶不能切除者行姑息性治疗:2例胆总管切开清除癌栓+T管引流,1例胆总管切开清除癌栓+T管引流+右肝动脉结扎。术中切开胆管时,发现有黄白色或棕褐色烂鱼肉状物质,有的延伸入肝管及肝内胆管,此物质软而脆,多数情况与胆管壁无紧密黏连,易取出,但取出时胆管壁易大出血所以要特别注意。

预后随访:除了1例患者因术前黄疸时间过长,术后黄疸无明显消退而导致肝功能恶化死亡,其余10例患者均顺利出院,定期进行随访,时间间隔1个月。

结 果

术后1个月的复查情况:术后1个月复查时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全部存活而且黄疸均消退、AFP明显下降,恢复正常率有62.5%,但是行姑息性手术的患者有1例死亡,恢复正常率33.3%,这说明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较行姑息性手术患者的恢复情况要好。见表1。

出院后的随访情况: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1年、2年、3年的存活率分别为62.5%、37.5%、25.0%,平均存活的时间17.9个月,存活时间最长的1例患者52个月,而行姑息性手术的患者1年、2年、3年的存活率分别为50%、0、0,平均存活时间9.5个月,患者存活时间最长的1例14个月,这些都说明治疗胃癌患者时行根治性手术较行姑息性手术的疗效要好。见表2。

讨 论

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的情况很少见,有报道[1]指出这种情况只占原发性肝癌患者总数的1.66%~4.90%,本组此症的发生率2.33%,与报道相符。而HCC合并胆管癌栓也不一定是肝癌晚期的表现,近年来有很多报道指出,针对不同情况的HCC合并胆管癌栓行不同方式的根治性手术或者姑息性治疗是可行的,治疗后患者可以得到症状的缓解,甚至能长期存活。

本组研究发现,HCC合并胆管癌栓患者经过外科手术治疗后获得了较好的疗效,尤其是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平均存活率达到了17.9个月,而存活时间最长的患者达到了52个月,这些都说明对于HCC合并胆管癌栓患者根据他们病况的不同实施相应的外科手术治疗是可行的,这与文献报道的也都相符[3]。在治疗的过程中,手术治疗的总体原则是切除原发性肝癌和清除胆管癌栓,但是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具体病况是选择手术方式的主要依据,主要有两种手术方式:根治性手术,主要针对全身状况良好,术前及术中无远处转移,原发灶可切除的患者,本组实施此术的患者有8例;姑息性手术:主要针对身体状况差或者肿瘤过大,在术前及术中发现广泛远处转移,原发灶不能切除的患者,本组有3例。根治性手术较姑息性治疗的治疗效果要好,根治性治疗能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本组患者经过根治性治疗后2年、3年的存活率分别为37.5%和25.0%,这与文献报道的HCC无胆管癌栓患者治疗后2年、3年的存活率47.4%和28.5%没有显著的差异[4],这说明对HCC合并胆管癌栓患者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是可行的。但是姑息性治疗也是不能忽视的,它的疗效虽然没有根治性治疗好,但是也能起到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的作用,本组中行姑息性手术后也有患者存活了14个月,当患者的病况不适宜行根治性治疗时,姑息性治疗也是一种好的选择。

综上所述,对于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患者行手术治疗是可行的,特别是根治性手术。此术的实施能够明显的改变患者的生存质量,还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有时甚至可以使患者完全治愈,因此根治性手术在HCC合并胆管癌栓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值得被推广。

参考文献

1 Ikenaga N,Chijiiwa K,OtaniK,et al.C1 inicopathologic Characterl st 1 CS Ot hepatocel 1U1ar carc 1noma W1th b1 1e duct invasion.J Gastrointest Surg,2008,13(3):492.

2 Peng BG,Liang UJ,Li SQ,et al.Surgical treat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e inoma with bi le duct tumor thrombi.World J Gastroenter01,2005,l1(25):3966.

3 冯留顺,马秀现,蕲志良.肝细胞癌浸入胆管致阻塞性黄疸(附16例报告).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1,16:123.

胆管细胞癌篇5

【摘要】目的:观察阿霉素长时间作用对胆管癌细胞株FRH0201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方法:用2μg/ml的阿霉素同一浓度逐渐延长时间作用于人胆管癌细胞株FRH0201细胞,经反复作用筛选出能在含1μg/ml的阿霉素培养液中生存72h,去掉阿霉素后仍能继续稳定传代生长的细胞。无药培养1月后进行生物学行为的监测。观察细胞形态学,绘制生长曲线和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细胞的肿瘤标记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内的阿霉素的荧光强度。结果:阿霉素作用后FRH0201细胞形态学有轻度改变,细胞倍增时间较亲本细胞延长3h,与亲本细胞相比S期细胞增多16.89%,G1期细胞减少29.33%、G2期细胞增多12.46%。CA125和CA199试验组和亲本组分别为9.14和8.60U/ml,1.59和2.96U/ml,细胞内阿霉素浓度(荧光强度平均值),亲本细胞为1764.8,试验组细胞为305.4。结论:阿霉素对胆管癌细胞株FRH0201的形态学及倍增时间无明显影响,但使细胞进入S期、G2期的增多,细胞内药物浓度明显降低,生长时间无明显变化。

【关键词】胆道肿瘤・阿霉素・肿瘤细胞,培养液・细胞周期・细胞大小・CA125・CA199

The effects of adramycin on the human liver hilar cholangiocarcinona cell line FRH0201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dramycin on cell line of FRH0201.Methods:Human hilar cholangiocarcinona cell line were cultured with adramycin (2μg/ml) through lasting different times,finally this cell line can survive after 72h cultured in the culture liquid with the adramycin(1μg/ml) .Then the medium was replaced with a fresh one without adramycin,and the cells were continuously cultured for 1 month.The in vitro studies included the observation of the appearance with optical microscope,MTT cell proliferation assay,analysis of the cell cycle by Flow cytometry(FACS),assays of tumor marker using enzymelinked immunosor bent assay(ELISA),the fluorescence density of adramycin.Results:Compared to the parent FRH0201cell line:The morphology showed typical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the doubling time prolonged about 3h,the cell cycle by flow cytometry identified in G1,G2 and S phase of cell cycle were 40.50%,19.74%and 39.77% in trial group,and 69.83%,7.29%and 22.88% in parent group,respectively.Tumor marker h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m,the fluorescence density of epirubicin descending 5.2 times.Conclusion:The adramycin can affect the cell cycle and cause the change of metabolism.

【KEY WORDS】Biliary tract neoplasms・Adramycin・Tumor cells,cultured・Cell cycle・Cell size・CA125・CA199

目前,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率已明显提高,手术病死率明显下降,但真正达到根治性切除的病例很少,局部复发率很高,现有的化疗及放疗未见明显的效果。其原因可能与肝门部胆管癌的生物学特性有关[1]。为此,我们观察阿霉素长时间作用对胆管癌细胞株FRH0201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阿霉素购于深圳万乐公司,MTT购自爱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胎牛血清购自杭州四季青公司。胆管癌细胞株FRH0201由本课题组吴小鹏教授构建[2]。

1.2 方法 采用浓度相同不断增加作用时间的方法确定阿霉素培养液终浓度为1μg/ml。首先分别向FRH0201细胞株的培养瓶内加入不同浓度的阿霉素(Adramycin,ADR),培养3d后观察细胞死亡情况。结合阿霉素的血浆浓度,选择可将50%的细胞抑制的药物浓度(IC50)作为耐药细胞培养的起始浓度(2μg/ml),将肿瘤细胞置于该培养液中和不含药物的10%小牛血清RPMI1640培养液培养,待细胞稳定生长、进入对数生长期后,传代两次,再将筛选出的细胞在相同药物浓度培养液中继续培养。经过1,2,3,6,12,24,36,48,60,72h 10个时间段约8个月的培养,最终使细胞能够在1μg/ml阿霉素培养液中持续稳定生长并传代,然后脱药培养1个月在检测细胞的生物特性。

1.3 观察指标

1.3.1 形态学观察 将两株细胞分别爬片后经HE染色,光镜下进行形态学观察。

1.3.2 细胞倍增时间的测定 取对数生长期的亲本细胞即未用药的细胞和阿霉素作用的细胞与试验组细胞各一瓶,0.25%胰蛋白酶消化,10%小牛血清1640培养液制成浓度为1×104个/ml的单细胞悬液,96孔板中每孔接种200μ1,37℃、5%CO2饱和湿度孵箱中培养。每天取3个复孔计数活细胞,计算平均值,连续观察7d。以培养时间为横轴,以细胞数的对数为纵轴,绘制半对数细胞生长曲线,于生长曲线上对数生长期内取3组数据,根据最小二乘法进行直线回归,在直线上任取两点(Nt、No),根据下列公式计算细胞的倍增时间(Td)[3]。T代表No~Nt的时间Td=T×Ig2/Ig(Nt/No)

1.3.3 细胞周期分析 取对数生长期的亲本及实验组细胞各1×106个/ml,制成单细胞悬液,按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于流式细胞仪(FCM)上行细胞周期分析。

1.3.4 肿瘤标记物CA125、CA199 分别将同等数量的亲本及试验组细胞接种于培养瓶内,37℃、5%CO2饱和湿度孵箱中培养。待细胞进入对数生长期后,分别收集培养液各10ml,1000r/min离心5min后取上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CA125及CA199的检测。

1.3.5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 将亲本细胞与试验组细胞制备单层细胞爬片。将载玻片置于培养皿中10%小牛血清1640培养液制成浓度为1×104个/ml的单细胞悬液,待细胞贴壁生长均匀布满载玻片后加入2μg/ml阿霉素作用30min,PBS洗涤细胞2次,在磁共振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内的阿霉素浓度以荧光强度表示。然后计算平均值。

2 结 果

2.1 形态学改变 倒置显微镜下对数生长期的FRH0201细胞呈铺路石状镶嵌紧密排列,细胞呈多边形、梭形、圆形、不规则形、三角形等各种形态,生长活跃,细胞体积变大,折光性差,核浆比例变大,细胞核增大。有多核细胞,有异常核分裂相。

2.2 细胞倍增时间 实验组细胞倍增时间为23.6h,延长了约3h。

2.3 细胞周期分析 实验组细胞与亲本细胞相比:S期细胞增多16.89%,G1期细胞减少29.33%、G2期细胞增多12.46%。见图1、2。

2.5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 细胞内的阿霉素浓度以荧光强度表示,计算平均值。见图3。

3 讨 论

肝门胆管癌及胆囊癌术后化疗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但化疗的敏感性不高。且可能存在个体性差异及可能诱发的肿瘤多药耐药性。为了临床及基础方面对胆道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研究,FRH0201细胞代表原发灶的所有细胞群体[2],并已成功建立裸鼠动物模型[3、4],我们用阿霉素对该细胞株进行干预,观察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了更接近临床胆管癌化疗反复间歇用药的特点,对FRH0201细胞采用大剂量反复间歇同一浓度不同时间暴露,历时8个月,获得了稳定生长的细胞。本次试验不同于其它耐药株固定药物浓度,这更符合临床用药方式。在本实验中我们发现在低氧时,肿瘤细胞在含有阿霉素的培养基中可以继续生长繁殖,一旦更换培养基后同样剂量的药物,细胞虽然可以继续贴壁伸展。但药物持续存在时却出现凋亡细胞,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凋亡细胞逐渐减少。该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将为下一步耐药株的建立,探讨胆管癌耐药机理及逆转耐药奠定基础。以往研究发现,与亲本细胞株比较,耐药细胞株在形态、结构及代谢水平等方面均发生了显著变化[5]。本实验细胞在无药培养1个月后生长稳定,倍增时间稍有延长,其分泌的肿瘤标记物如CA125、CA199较亲本细胞有所降低,这可能与药物抑制细胞活性有关,也可能是药物导致了细胞的分化有关,但是细胞排泄毒性药物的作用得到了增强。我们推测这些生物学性状的改变与其耐药表型密切相关,但其详细机理尚有待进一步研究。经流式细胞仪分析发现,药物处理前后试验组G1期细胞比亲本组约减少29.33%,G2期细胞比亲本组增加12.46%,S期细胞增多16.89%,说明细胞通过细胞周期限制从G1期进入S期,然后阻滞于G2期,G2期的主要特征是RNA的合成和染色质的螺旋化,此期对外界环境敏感,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6]。提示根据药物对胆管癌细胞周期各期的影响,在临床上可以更好地选择不同的化疗药物,联合用药以增加疗效,减少副作用。在经药物作用筛选后1月,细胞内抗肿瘤药物浓度仍明显降低,证明了细胞稳定表达了某种机制,该机制可以使肿瘤细胞耐受阿霉素的杀伤作用,但具体的机制需要进一步证实。本实验提示:(1)通过适当剂量的间歇的持续的冲击应用抗肿瘤药物,可以筛选出持续生长的细胞;(2)胆管癌细胞在阿霉素作用下,细胞内的抗肿瘤药浓度下降,这是肿瘤细胞在含抗肿瘤药物的掊养液中生长繁殖的基础;(3)阿霉素可以影响细胞的分裂增殖周期。但该结论尚需今后进一步实验得以证实。

参 考 文 献

[1]丛文铭,吴孟超,陈汉.肝内胆管癌多基因变异表型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271273.

[2]Jokoby WB.Methods in enzymology[M].New York:Acad Press,1979.150.

[3]吴小鹏,王占民,何晓冉.肝门部胆管癌细胞系FRH0201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5):17841785.

[4]李志伟,王占民,吴小鹏,等.利用裸鼠建立人肝门部胆管癌肝门移植模型[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4,7(4):209.

[5]UchiyamaKokubu N,Watanabe T.Establish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driamycinresistant human colorectal adenocarcinoma HCT215 cell lines with multidrug resistance[J].Anticancer Drugs,2001,12(9):769.

胆管细胞癌篇6

[关键词]缺氧诱导因子-1α;M2型丙酮酸激酶;胆管癌;糖酵解

[中图分类号]R7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5-34-03

胆管癌是十分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源于胆管上皮细胞,在所有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患者中占到3%,以低分化胆管癌为主,有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60~65岁人群中高发的特点[2-41。本文就氯化钴诱导的缺氧条件下,人胆管癌QBc939细胞中HIF-1α、PK-M2的蛋白表达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糖酵解的影响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人类胆管癌细胞株OBC939(购自上海和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作为实验细胞株,以氯化钴为缺氧模拟剂诱导缺氧条件。

1.2方法

将购买的在液氮中冻存的细胞进行复苏和传代处理,其中,细胞的复苏主要包括恒温水浴融化、DMSO稀释、离心分离、DMEM培养基(含1%青链霉素以及10%FBS的混合液)加入、细胞培养箱培养等步骤;细胞传代则是在培养皿中的细胞覆盖率达到80%~90%时,用含EDTA的胰蛋白酶消化、细胞悬浮、离心分离后转移并在含完全培养基的培养皿中继续培养,按1:3~1:5的比例传代。再次经消化、分离、悬浮、冷冻后保存。

选取已传3~4代,生长状态良好的胆管癌QBC939细胞接种培养,并行分组处理。常氧培养是在37℃、5%CO2、饱和湿度的条件下将胆管癌QBC939细胞放入DMEM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将其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则是将胆管癌QBC939细胞置于含缺氧模拟剂的DMEM培养基中培养,缺氧模拟剂为氯化钴,分设氯化钴浓度为100μmol/L、150μmol/L、200μmol/L、250μmol/L等四,J、组,培养24h后收获细胞,经细胞蛋白提取与浓度测定(BCA法)对不同条件下缺氧诱导因子-1α和M2型丙酮酸激酶在人胆管癌QBC939细胞中的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

同时,收集常氧状态下与缺氧24h后不同小组组内人胆管癌QBC939细胞培养的上清液,采用比色法对其乳酸浓度进行测定,所有操作均严格遵照乳酸浓度测定试剂盒说明书的要求进行,重复6次,收集数据。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不同组别胆管癌HIF-1α、PK-M2的蛋白表达水平比较

比较不同组别胆管癌QBC939细胞中,HIF-1α、PK-M2的蛋白表达水平,可见,观察组的HIF-1α、PK-M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不同组别胆管癌QBC939N胞24h乳酸分泌量比较

比较不同缺氧环境下,胆管癌QBC939细胞24h乳酸分泌量,可见随氯化钴浓度增加,乳酸.分泌量逐渐增加,且均显著高于常氧培养时分泌的乳酸量(8.025±1.23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调查显示,近年来,胆管癌的发病率有不断升高的趋势,由于其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明确,治疗中多以手术切除为首选方法,但胆管癌细胞的发病相对隐匿,早期诊断困难,患者就诊时多以发展至晚期,肿瘤恶性度高,且有远处转移、局部浸润情况的发生,有手术切除率低,复发率高,术后生存率低,预后差的情况。在手术切除的基础上辅以化学药物进行综合治疗是比较理想的方法。如何从分子水平上对胆管癌的发生、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基因靶向治疗则是肿瘤化疗的新方向。

胆管细胞癌篇7

【关键词】 肝门部胆管癌;p27蛋白;免疫组化

Expression of p27 in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xpression of p27 in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and explore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Methods Forty-four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samples and normal bile ducts tissues were collected in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from 1996 to 2000.The expression of p27 was determined by immuneohistochemical method.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 of p27 were 77.2% in cancerous tissues,but 100% in the control group.Meanwhile,p27 expression had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differentiation of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lymph node metastases and perineural invasion.The survival curve of the group with low or absent p27 express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group with high p27 expression.Conclusion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aberrant expression of p27 maybe associated with the incidence and development of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and can be regarded as prognostic markers.

【Key words】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p27;immunohistochemistry

p27蛋白是一个重要抑癌基因,其表达水平降低减低了它对CDK或cyclin/CDK复合物活性的抑制效应,导致CDK的活化效应递增,使细胞能够完成细胞周期G1~S期的重要转换,驱动细胞周期的运行,而使细胞增殖与分裂过快、过多乃至肿瘤形成。目前已在多种肿瘤中予以报道。但是,其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至今国内外报道不多。本试验通过对44例肝门部胆管癌中p27的表达研究,探讨其生物学意义和临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选取我院1996~2000年经手术切除、术前未行放化疗、有明确病理结果及有详细随访资料的肝门部胆管癌标本44例,用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其中男29例,女15例,中位年龄53岁(17~73岁)。按临床分期,Ⅰ~Ⅱ期15例,Ⅲ期0例,Ⅳ期29例,其中Ⅳa期27例,Ⅳb期2例。其中高分化腺癌13例,中分化腺癌17例,低分化腺癌9例。对照组标本选取行根治性切除的胆管癌标本的远端切缘的正常胆管组织。

1.2 方法 鼠抗人p27蛋白单克隆抗体购于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工作浓度为1∶20。抗兔/鼠通用型免疫组化检测试剂盒购于上海基因有限公司。免疫组化染色采用两步法(做高温高压抗原修复)。用已知p27蛋白阳性的正常扁桃体组织(由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作为阳性对照,用PBS代替一抗做阴性对照。

1.3 结果判断标准 参考Michelangelo Fiorentino[1]p27蛋白以细胞核或胞核伴胞质内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结果,每张切片选5个高倍视野进行细胞计数,按阳性细胞数占同类细胞的百分比。p27的表达分为,高表达组:阳性细胞≥50%;低表达组:阳性细胞<50%;及阴性表达组,无阳性细胞染色。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四格表χ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Kaplan-Meier曲线由Stata自动生成。

2 结果

2.1 p27蛋白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表达 p27蛋白染色阳性细胞为细胞核着色。p27蛋白阳性率为77.3%(34/44),以低表达为主。其中高表达14例(31.8%),低表达20例(45.5%),阴性表达10例(22.7%)。而对照组中,p27蛋白阳性率为100%(8/8),以高表达为主。

2.2 p27蛋白表达与胆管癌临床病理的关系 肝门部胆管癌组织中的p27阳性表达与年龄、肿瘤分化、神经及淋巴的转移呈显著相关(P<0.05);p27在高、中分化的肝门部胆管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低分化的肝门部胆管癌,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而p27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分型[2]、血管转移、临床分期等无显著性相关(见表1)。 注:*P<0.05,**P<0.01

2.3 p27蛋白与生存随访的关系 所有病例皆有完整随访资料。p27蛋白高、低及阴性表达组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84个月、72个月与65个月。p27高、低表达及缺失表达组各组生存率经Logrank检验,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但在卡-迈二氏曲线上,p27的高表达组生存曲线明显高于低表达组与缺失组的生存曲线(见图1)。

3 讨论

p27Kip1是Polyk等[3]于1994年首先克隆出来的,为CDKI家族成员之一,主要作用于G1期,抑制cyclin/CDK复合物的活性,阻止pRb磷酸化,使细胞周期停滞于G1期,抑制细胞增殖。近年研究发现,在多种消化道肿瘤中[4~6],p27Kip蛋白表达异常与肿瘤的进展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3.1 p27Kip蛋白表达异常原因 在本组病例中,p27蛋白阳性染色定位于肿瘤及正常上皮细胞的胞核内,不同于罗昆仑“p27主要位于肿瘤及正常上皮细胞胞浆”的报道[7]。本组病例中p2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7.2%,不同于国内刘岳兰等[8]关于胆管癌的p27的阳性表达率为40.82%的报道。不同的原因考虑有:(1)取材导致混淆。国内有关胆管癌p27蛋白的研究的取材包括肝内、肝外及肝门部的胆管癌组织,其p27蛋白的阳性率不能代表肝门部胆管癌p27蛋白的阳性率。(2)可能和肿瘤位置的特异性有关。胆管癌不同部位的p27蛋白表达率不同。Michelangelo Fiorentino[1]进行了47例手术切除的肝内胆管癌,肝门部胆管癌22例与周围肝内胆管癌(peripheral intrahepati cholangiocarcinoma)25例的p27蛋白的检测,发现肝门部胆管癌的阳性率为59.1%,而外周性肝内胆管癌p27的阳性表达率则为88%。Jarnagin等[9]分析了1992~2002年间经手术切除的标本的细胞周期蛋白p53、cyclin D1、p21、Bcl2、p27、Mdm2和Ki-67的表达情况。其中胆管癌根据来源分为肝内胆管癌、肝门部胆管癌、胆囊癌和远端胆管癌。结果发现p27的表达随胆树的近端向远端延伸而呈进行性下降,其得出结论:胆管癌表现不同的细胞周期蛋白,这些蛋白的表达取决于肿瘤位置和肿瘤的形态。

胆管细胞癌篇8

1.1 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

神经胶质细胞和被神经支配的组织能产生支持神经元的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n,NT),其本质为蛋白质。已分离出的NT有: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神经营养因子3(NT3)、神经营养因子4、5(NT4、NT5)、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神经胶质细胞来源的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等。NT对神经系统发挥作用是通过与细胞表面的两种受体结合来实现的。1类是Trk受体:这是1种酪氨酸激酶,以较高的亲和性分别与各自的配体结合(TrkA/NGF,TrkB/BDNF、NT4、NT5,TrkC/NT3),GDNF与GDNF受体家族中的糖基化磷酯酰基受体α1(GFRα1)和酪氨酸激酶ret蛋白受体(RET)特异性结合;另1类是神经营养因子低亲和力受体p75NTR(p75 neurotrophinreceptor),该受体参与调控神经细胞存活和调节各种NT与受体亚单位间的亲和性。NT的运输:NT作用于神经末梢的特异受体后被神经末梢摄取,然后经逆向轴浆运输至胞体[7]。

Sakamoto等[8]检测了胰腺癌组织中神经营养因子与受体的表达情况。研究发现,TrkA的表达升高与癌细胞增殖以及TrkC与癌的血管和神经浸润间都存在显著关系。提出了胰腺导管腺癌的发展受NTsTrk相互作用调节这1假说,随后的许多研究支持了这1观点。

Zhang等[10]检测了胰腺癌组织和细胞系中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水平。NGF受体在所有标本和细胞系中均有表达。NGF对胰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依赖于TrkA和p75NTR间的比率和表达水平。TrkA表达水平增高,表现为更高频率的神经浸润和腹部疼痛的发生,而p75NTR的情况恰好与之相反。该实验证明了在胰腺癌中NGF根据TrkA和p75NTR比率和表达情况的不同既发挥着刺激作用又发挥抑制作用。

1.3 GDNF与肿瘤神经浸润

GDNF信号通过包含GFRα1和RET在内的多组受体在神经元的存活与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GDNF可以促进胰腺癌细胞浸润。Okada等[13]研究发现多株胰腺癌细胞系中均表达有丰富的cret原癌基因mRNA和RET蛋白。胰腺癌细胞与能够产生和分泌GDNF的人神经胶质瘤细胞共培养后,迁移能力大幅提高。这提示胰腺癌细胞的神经浸润是通过GDNF与其受体(cret原癌基因的产物)直接作用,沿着壁内神经节内GDNF的浓度梯度扩散的。Veit等[14]研究发现,胰腺癌细胞系显著表达编码RET51同型异构体mRNA。如来源于原发性胰腺癌伴局部淋巴结转移的PANC1细胞系表达RET和GDNF受体家族中的GFRα1成分。GDNF在体内、体外被证明对胰腺癌细胞具有化学趋化功能。

Iwahashi等[1]研究了胆管癌发生神经浸润与GDNF、GFRα1和RET的关系。研究显示:在正常胆管组织中,胆管上皮强表达GDNF。远端胆管比近端胆管表达更强;胆管上皮不表达GFRα1和RET。发生神经浸润组肿瘤细胞中更多地观察到中到强度的GDNF染色。而GFRα1的表达在相同的切片中未发现与神经浸润有关联。胆管癌组织中未检测到RET表达。表达GDNF肿瘤细胞的迁移能力比共培养表达RET和GFRα1的细胞增强。在胆管癌细胞中表达的GDNF和在周围神经组织中表达的GFRα1和RET可能通过分子间的化学吸引在胆管癌神经浸润中发挥重要作用。

2 神经浸润发生的可能机制

2.1 NT及其受体参与的信号途径

2.2 Trk相关基因甲基化与肿瘤神经浸润

2.3 NT对MMPs的影响

3 抗肿瘤神经浸润的特异性治疗

【参考文献】

[2] Yamaguchi R, Nagino M, Oda K, et al. Perineural invasion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gallbladder carcinoma. Br J Surg,2002,89(9):1130-1136.

[5] 孙学军,石景森,何平.影响胆管癌切除术后的预后因素分析.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6,13(1):85-88.

[8] Sakamoto Y, Kitajima Y, Edakuni G, et al. Expression of Trk 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is a biologic marker for cell proliferation and perineural invasion of human 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Oncol Rep,2001,8(3):477-484.

上一篇:非小细胞肺癌范文 下一篇:细胞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