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武器范文

时间:2023-03-06 11:45:37

化学武器

化学武器范文第1篇

化武核查机构

现今只有安哥拉、埃及、朝鲜、苏丹、索马里未加入《禁止化学武器公约》,以色列和缅甸签署公约但未由议会批准。

禁止化学武器组织:根据1997年生效的《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禁止化学武器组织于1997年5月23日成立,目前有190个成员国。

至2012年12月,禁止化学武器组织进行了4 700余次视察。在过去15年里,他们让世界摆脱掉已知化武数量中的80%。

化学武器分类

失能性毒剂

中毒后出现瞳孔散大、头痛幻觉、思维减慢、反应呆痴等症状,主要代表是毕兹。

刺激性毒剂

作用迅速强烈,中毒后,出现眼痛流泪、咳嗽喷嚏等症状,通常不会致死。主要代表是亚当氏气。

糜烂性毒剂

破坏肌体组织细胞,造成呼吸道黏膜坏死性炎症、皮肤糜烂、眼睛刺痛畏光甚至失明等。主要代表是芥子气、氮芥。

窒息性毒剂

是指损害呼吸器官,引起急性中毒性肺气而造成窒息的一类毒剂。主要代表有光气、氯气等。

神经性毒剂

中毒者出现瞳孔缩小、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肌肉震颤等症状,重者可迅速致死。主要代表是塔崩、沙林。

全身中毒性毒剂

破坏人体组织细胞氧化功能,引起组织急性缺氧,致死性强。主要代表是氢氰酸、氯化氢等。

化武使用历史

一战:法国人在战争中率先使用催泪瓦斯。据统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因化学武器造成至少8.5万人死亡。

抗日战争:侵华战争时期日军先后在中国14个省份使用化学武器1 731次,造成数十万人中毒伤亡。

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美军在侵朝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超过200次,造成中朝军队近2 000人中毒伤亡。

越南战争:美军使用了7 000吨西埃斯,12万吨植物杀伤剂,使130多万人中毒、3 000余人中毒死亡。

两伊战争:伊拉克对伊朗发动过200余次化武袭击,其中包括塔崩、沙林等毒气,造成约10万人中毒,1万人死亡。

恐怖活动:1995年3月20日,奥姆真理教在东京地铁三条线路的列车内散布沙林毒气,造成12人死亡,约6 000人受伤。

主要国家化武

美国 3 000吨

已销毁90%化学武器,现存化学武器及制剂3 000多吨,预计再用10年全部销毁。

俄罗斯 1.5万吨

1993年通报存有39 967吨化学武器,目前仍有超过1.5万吨化武没有销毁。

印度 1 000吨

1997年宣布拥有超过1 000吨化学武器。2009年3月,印度对库存化武完成销毁。

利比亚 23.6吨

宣布有23.6吨存量化武。目前,由于与美国未达成基金协议,至今仍未销毁。

叙利亚 1 000吨

据估计拥有1 000吨化学武器,联合国和禁止化武组织已进驻叙利亚销毁化武。

以色列

化学武器范文第2篇

今年是《关于禁止发展、生产、储存和使用化学武器及销毁此种武器的公约》(下称《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简称《公约》)生效20周年,也是中国履约20周年。如何制止化学武器滥用,施行有效管控等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话题。

就此,《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专访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利华,他⒅泄履约20年的责任和担当娓娓道来。

刘利华表示,20年来,《公约》实施取得了丰硕成果,全球98%的人口处于公约保护之下。目前,全球库存化学武器销毁接近尾声。在此期间,我国发挥了重要作用,维护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展现了中国坚决维护世界和平事业的大国担当,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中国是化工生产和贸易大国,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2016年,中国石化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近3万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3万亿元人民币。可以说,《公约》实施不仅关乎我国安全利益,也关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一直坚持统筹履约监管与经济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坚持协调进出口管制与贸易便利,为我国化工产业与国际接轨、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刘利华说:“未来我们希望在《公约》平台上,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更多分享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的经验和成果,同时也希望开展更为广泛深入的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实现合作共赢。”

禁止化武20周年

《财经国家周刊》:今年是《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生效20周年,也是中国履约20周年。《公约》开启了人类历史上全面禁止、彻底销毁一整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新篇章。请简要介绍一下《公约》和禁止化学武器组织以及与我国的关系。

刘利华:《公约》于1997年4月29日正式生效。《公约》的核心目标是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化学武器。

《公约》将“化学领域的成就应完全用于造福人类”作为缔约国的共识,并将通过促进化学品自由贸易和化学活动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增进所有缔约国的经济和技术发展作为愿景。

我国以无化学武器国家身份于1997年4月加入《公约》,是《公约》原始缔约国,今年是履约20周年。加入《公约》是我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20年来,我国严格履行了《公约》各项义务,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和赞誉。

禁止化学武器组织是1997年5月成立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其主要职能是实现《公约》的宗旨和目标,确保《公约》各项规定得到有效执行,并为缔约国提供协商合作的论坛。禁止化学武器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是缔约国大会,执行理事会是其执行机构,由41个缔约国组成。1997年至今,中国一直是执行理事会成员,在国际履约事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财经国家周刊》:4月初的消息,叙利亚西北部反对派控制的城镇疑似毒气袭击事件,造成至少100人死亡。如何制止化学武器的有毒化学品的滥用,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话题。请介绍一下《公约》实施情况。

刘利华:《公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禁止、彻底销毁一整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军控裁军领域国际公约,也是第一部对工业设施影响的广度、深度和持久性远远超过军事设施的军控裁军类国际公约,特别是其严格的具有强制性约束力的核查机制,保证了《公约》的有效实施。

20年来,《公约》缔约国由生效时的87个增加到现在192个;全球库存化学武器销毁了94.3%,其余将于2023年底前全部销毁;作为监督手段,禁化武组织在86个缔约国领土上进行了6327次各类现场视察。

工业履约是主要任务

《财经国家周刊》:《公约》的核心目标是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化学武器,而我国以无化学武器国家身份加入《公约》,履行《公约》义务主要体现在哪里?

刘利华:根据《公约》规定,缔约国需要承担的义务除了最核心的销毁化学武器及其生产设施外,其他主要有六项:一是国家立法确保《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有效执行,二是设立国家主管部门,三是提交国家宣布,四是接受现场视察,五是对《公约》附表化学品及其技术设备的进出口实施管理,六是国际援助与合作。

我国虽然没有化学武器,但很多监控化学品企业都达到了《公约》规定的宣布和接受视察的阈值,数量在缔约国中居第一位。

按《公约》规定进行国家宣布和接受禁化武组织对我宣布企业的现场视察,是我国履约最主要的义务。

在其他方面,我国也很好地履行了《公约》义务,如实行国家立法、设置主管部门等等。随着我国国力增强,国际社会对我国在提供国际援助与合作及广泛深入参与国际履约事务等方面的期望值也在不断提高。

《财经国家周刊》:《公约》被认为是第一部对工业设施影响的广度、深度和持久性远远超过军事设施的军控裁军类国际公约,为什么这么说?

刘利华:其实这个问题与前面谈到过的《公约》的核心目标和缔约国的义务是相关的。《公约》的核心目标是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化学武器,缔约国的义务不仅是彻底销毁现有化学武器,还包括保证以后不再出现化学武器。

这就意味着禁化武组织不仅要监督缔约国彻底销毁库存化学武器,还要对所有缔约国的化工生产、使用、进出口等活动和化工设施进行监督,防止生产出新的化学武器。特别是当现存化武全部销毁后,对工业设施的监督将成为禁化武组织的主要工作,对工业的影响将更加突出。

加之《公约》永远有效,这种影响也就永远没有休止符。我国国家履约机构设在工业主管部门,正是由这一特性和我国化工生产和贸易大国的实际情况决定的。

《财经国家周刊》:《公约》是我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承诺,为什么企业却成了履约的主体?

刘利华:履行《公约》是一项政府行为,有些也只能由政府来做,如立法。中国是较早进行履约国家立法的缔约国之一。

1995年12月,我国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控化学品管理条例》。此后陆续颁布了《各类监控化学品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监控化学品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列入第三类监控化学品的新增品种清单》、《监控化学品生产特别许可实施办法》等部门规章和政策性文件。这些是我国开展履约工作和对监控化学品进行监管的主要法律依据。

还有组织协调和监管工作。我国的履约主管部门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具体工作由国家履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工作办公室承担,主要负责全国履约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控化学品的监管工作。

201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履约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由15个部门组成,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为总召集人,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由国家履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工作办公室承担。各省(区、市)都设立了省级主管部门,有的还延伸到地市县级。

但是《公约》具体监督的对象是化工企业及其相关活动,《公约》要求宣布的是企业的一般信息和生产经营活动信息,现场视察也是针对企业,相关化学品进出口转让限制的也是企业的经营行为。因此承担宣布和接受现场视察等履约义务的直接主体只能是企业。我们常说政府是履约监督主体,企业是履约义务主体,主要是从履行《公约》宣布、接受视察和按照《公约》规定进行相关化学品进出口转让这几项主要义务来说的。

《财经国家周刊》:刚才提到了“宣布”和“视察”,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公约》对此的要求。

刘利华:宣布和视察是《公约》核查机制的基本内容。

所谓国家宣布,就是缔约国要按照《公约》规定,向禁化武组织报送相关企业的厂区地址、车间数量、设施设备、产品产量等信息。

视察就是禁化武组织根据缔约国宣布的上述信息到企业进行现场核实,排除生产化学武器的可能性。

截至2016年12月,我国按时提交了40次国家宣布,宣布企业数量占全球宣布总数的26%,接受工业视察369次,日遗化武视察108次。视察结果均表明,中国严格履行了《公约》义务。

统筹履约与经济发展

《财经国家周刊》:履行《公约》宣布和接受视察义务,是否会增加企业负担,是否造成企业技术机密和商业机密的泄露?

刘利华:履行宣布和接受视察义务,的确会给企业和各级政府增加一定的负担。这对所有缔约国的所有相关企业都是一样的。这也是维护世界和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宁必须付出的代价。从另一方面来讲,履约的要求并不超出现代企业日常管理中的基本要求。因此只要是管理规范的企业,都能比较顺利地完成宣布和通过视察。

作为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发了更加方便快捷的禁化武数据采集和宣布系统,实现了企业在线填报宣布信息,监管部门在线审核管理,使企业宣布工作更加简单轻松。同时各级主管部门通过加强业务培训,帮助企业提高宣布工作质量和接受现场视察的能力。

关于保护企业技术机密和商业机密问题,这也是全球履约企业特别是发达国家和技术先进企业共同关心的问题。

无论是《公约》还是我国相关履约法规,都对保护企业机密有明确规定。在我国,企业被禁化武组织随机抽中现场视察后,相关部门会及时派专家指导,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指导和帮助企业保护好技术机密和商业机密。

《财经国家周刊》:国际社会现在普遍担心,有毒化学品会落到或不法分子手中,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态环境。我国对这些有毒化学品是如何管理的?

刘利华:我国将《公约》附表列出的可用作化学武器的化学品和化学武器前体称为监控化学品。

为防止监控化学品及其生产技术和专用设备扩散或用于《公约》禁止的目的,危害人类和环境,依据《监控化学品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我国对监控化学品从设施建设、生产到经营、使用和进出口,实行全过程严格管控和行政许可管理。

各级履约主管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对相关企业单位的宣传、培训、指导和服务,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引导行业自律,使企业不断强化履约意识,提高基础管理和安全安保水平。2014年起,连续三年开展了监控化学品专项监督检查,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财经国家周刊》:实行严格的行政许可管理是否会影响产业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刘利华:监控化学品相关行政许可条件主要是依据《公约》规定设置的,应该说并不是很高的标准,是一般企业都有可能做到的。实行严格的行政许可不仅不会影响产业发展和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还会保护依法履约企业的利益。

作为行业管理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工作中一直非常重视统筹履约与发展的关系,协调监管与服务的关系,将履约监管与推动产I结构调整、企业兼并重组、向化工园区集聚及“智能制造”、“两化融合”等结合起来,不断改进为企业和基层服务,促进化学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从《公约》宗旨目标来看,履约与化学工业及企业的发展并不矛盾。《公约》对为和平目的生产、经营、使用监控化学品并不加以禁止,并且还将促进化工贸易、技术交流、经济发展作为《公约》重要使命。

从我国履约实践来看,我国虽然对监控化学品实施严格的管理,但并不限制企业合法的生产经营。为了使企业达到履约条件、提高履约能力,各级主管部门还经常对企业进行培训,组织专家到企业指导,帮助企业发现问题,改进工艺和管理,很多企业由此提高了经营效益并不断发展壮大。

一些地方政府为减少履约负担、降低履约风险,更加注重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协调布局,加速了高风险高污染监控化学品企业的退出进程。

《公约》严格的履约要求和严密的强制性现场视察机制,促使企业努力与国际标准接轨,为企业适应国际化和全球化趋势,“走出去”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奠定了基础。

《财经国家周刊》:最后,请结合当前形势谈一下禁化武履约发展趋势。

刘利华: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我们离《公约》的目标和禁化武组织的愿景――一个无化学武器的世界已经越来越近,但是要使“化学成就应完全用于造福人类”的理念变成现实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随着库存化学武器于2023年全部销毁完毕,禁化武组织将在对工业设施监控方面投入更多资源。

化学武器范文第3篇

人们比较熟悉的是毒蛇、毒蝎、毒蛙、毒蜘蛛等能够分泌毒液,以此作为武器,用于进攻或防卫的动物。它们分泌的毒液一般含有神经毒和血液毒两种类型。前者作用于对手的中枢神经使其心脏停止跳动,后者则经过对手的血液循环系统破坏其组织,最终使其丧命。

放屁虫是善跑的昆虫,也是制造和使用化学武器的能手。在他的腹内有两个臀腺,能分泌出氢琨和过氧化氢,平时贮藏在贮液囊里:当它受到攻击时,能立即让上述化学物质进人体内“燃烧室”,在酶的作用下进行化学反应,生成滚烫的腐蚀液,依靠其腹部尖端可转动的“炮塔”,把腐蚀液准确喷到追击者身上,而且发出令人吃惊的咔嗒声,使追击者不知所措慌忙逃走。

燕尾凤蝶能利用化学武器实施集体防御。它有一对鲜红色或橘色触角,位于紧挨头部的后面。在正常情况下,触角隐藏在囊里,受攻击时会突然伸出,喷出一股极臭的脂肪酸分泌液。一群燕尾凤蝶在一起飞舞时,只要有一只受到骚扰,这个群落就会同时喷射,在四周形成一圈化学“烟雾”,有效地抗击来犯者。

白蚁虽然不大,可是它却有多种化学防卫手段。其中有一种叫注射法,即在咬伤对手的同时,向其伤口注入毒素或抗凝油,使之中毒或流血不止而死亡。大白蚁或军白蚁用的就是这种方法。第二种是刷毒法,利用其上唇演变而成的“油漆刷子”,将油状毒液刷在对手身上,使之无法脱身中毒死亡。第三种则是喷胶法,这种胶与松树脂相似,内含黏结剂、刺激剂和毒液,对手粘上此胶后动弹不得,只好束手待毙。

猴子、野猪等动物中的领袖能够发出使其他雄性动物臣服的气味,只要闻到这种气味,即使没有见面也马上服服帖帖,不敢“乱说乱动”。有一种貂熊发现小动物时立即撒尿,用尿在地上画一大圈,被圈中的动物如中魔法,费尽全力也难逃出“禁圈”。更令人惊奇的是,当貂熊在圈中捕食小动物时,圈外凶猛的豹和狼等,竟也不敢跨入“禁圈”去争夺。貂熊的尿液气味使某些动物闻之发晕、发腱。

在海洋深处生存的海蜗牛能吐出一种含盐酸和硫酸的混合物唾液,别说动物肌体,就是滴在岩石上也会使之冒烟气化。因此,海中动物包括鲸、鲨都不敢去惹海蜗牛。

河豚内脏带有剧毒,还能排出带有剧毒的鱼卵。河豚毒的毒性比化学氰化钠大120倍。倘若其他动物吞食了它或它的卵,会很快神经麻木中毒死亡。

化学武器范文第4篇

“化学武器之父”曾获诺贝尔奖

化学武器,同核武器、生物武器一样,都属于大规模毁灭性武器,主要利用具有毒性的化学物质来致使敌方人员伤亡。在现代战争中,化学武器的大规模使用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1915年4月22日,德军在比利时伊普雷战场部署了5730只装有168吨光气和氯气的钢瓶掷射器。当天下午,借助一阵微弱的东风,被释放的气体形成了一朵暗绿色的云团,漂向法国兵团,迫使对方向后撤退了7公里。随后,德军又在第二次伊普雷战役中三次使用毒气。在东线战场,德军也对俄军发起了毒气攻击,造成俄军伤亡人数达到9000人,其中死亡人数在1000人以上。

提及化学武器,不得不提的一个人是被视为“化学武器之父”的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勃。1909年哈勃首次从空气中制造出氨,使人类摆脱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动局面,加速了世界农业的发展,1918年哈勃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然而在1915年,正是哈勃向德军提议在战争中使用致命的氯气,他本人则担任了德国化学兵工厂厂长,负责研制、生产氯气、芥子气等毒气。虽然按照哈勃的说法,这是“为了尽早结束战争”,但其行径仍然遭到了各国科学家和民众的谴责,哈勃的妻子伊美娃也以自杀的方式表达抗议。后来,哈勃终于意识到自己所犯下的罪恶,1917年辞去了在化学兵工厂的所有职务。

一战以后,使用化学武器作战的状况愈演愈烈。比如,在越战期间,鉴于越南林深叶茂,美军使用了几万吨落叶剂破坏森林植被,以对付善于在丛林中作战的越南军队,但同时也导致数万平方公里森林被污染,给野生动植物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再比如,在两伊战争期间,据西方媒体称,伊拉克至少对伊朗发动过200余次化学武器袭击,造成大约10万名伊朗人中毒,其中1万人在没有接受任何治疗以前就已经死亡。

对化学武器也十分青睐。比如,1995年日本恐怖组织“奥姆真理教”在东京地铁里施放沙林毒气,造成5000多人受伤,其中有12人死亡,14人终身残疾。

制造容易、造价低廉、效果惊人

随着科技的发展,化学武器的制造越来越容易,成本也越来越低廉,被外界称为“穷国的原子弹”。与其他类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比,化学武器有几大“优势”:一是造价低廉。有人曾计算过,杀伤1平方公里内的人员,使用枪炮等常规武器需要花费2000美元,使用核武器需要800美元,而使用化学武器只需600美元。二是原料来源方便,制造相对简单,只要具有一定的农药、石油化学工业基础,就能生产出化学武器,某些化学毒剂的原料或中间物甚至可以从市场上买到,不像原子弹那样需要特殊的材料和专门的技术。三是杀伤力大,例如神经性毒剂维埃克斯,人只要吸收几十微克就会毙命。

现在,化学武器领域又出现了二元化学武器。这类武器的弹体内不直接装填毒剂,而是将相对无毒或低毒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质,分别装在弹体的两边或两个容器里。在弹体射向目标的过程中,依靠弹体的惯力使它们相互混合、反应,生成预定的毒剂。与弹体内直接装填毒剂的一元化学武器相比,此类武器在生产、运输和储存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且事后核查起来也比较困难。

研制核武器需要很高的技术能力和雄厚的资金支持,弱小国家无力承担,但获取化学武器则有很多非常规渠道,甚至可以从国际市场上直接“买到”,这就使其成为“廉价、易得”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过,同核武器一样,化学武器的最大意义还在于威慑而非实际使用,比如,叙利亚政府军现在就将化学武器作为抵御外敌入侵的“杀手锏”来警告他国勿轻举妄动。

国际社会消除化学武器的努力

化学武器的杀伤机制比较特殊,主要通过将毒剂分散成蒸气、液滴、气溶胶或粉末状态,使空气、地面、水源和物体染毒。由于其攻击不具有选择性,无法区分军人与平民,而且杀伤方式非常残忍,给被害者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不符合人类的道德观念,所以国际社会一直致力于禁止制造和使用化学武器。早在1899年和1907年召开的两次海牙和平会议上,国际社会就曾达成一致协议,禁止在战争中使用含毒剂的炮弹,但这些协议在一战中被撕毁。

1925年,《禁止在战争中使用窒息性、毒性和其他气体和细菌作战方法的议定书》在日内瓦签订,这是有关禁止使用化学武器的最重要、最权威的国际公约。但是议定书未能有效禁止化学武器的生产和储存,致使所有缔约国均有权保存化学武器,其中不少缔约国还宣布保留进行报复性使用和对非缔约国使用的权利,导致化学武器禁而不止,在后来的二战、越战、两伊战争中被频繁使用。

经过长达24年的谈判后,1993年1月巴黎召开《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签约大会,来自120多个国家的外长或政府代表出席了会议,其中大多数国家在公约上签了字,中国外长钱其琛代表中国政府在公约上签字。公约有严格的核查制度,规定任何缔约国不得发展、生产、储存和使用化学武器;任何拥有化学武器的国家应在十年之内全部销毁其所拥有的化学武器及其生产设施;缔约国应负责销毁其遗留在另一国领土上的所有化学武器。截至2011年底,共有188个国家加入了公约。以色列和缅甸签署了公约但议会未批准。安哥拉、埃及、朝鲜、索马里、叙利亚没有签署公约。新独立的南苏丹的态度尚不可知。

但公约的执行情况并不理想,原定于2007年全面销毁化学武器的时间期限不得不延长至2012年。由于拥有化学武器最多的俄罗斯和美国没有足够时间销毁各自的化学武器,这两国的时间期限又被推迟到2015年底。但美国预期在2021年才能完成全部销毁的目标。

叙利亚:

化学武器可随时装入飞毛腿导弹?

国际媒体普遍将2012年7月23日叙利亚外交部发言人杰哈德·马克迪希的发言,视作叙利亚政府首次公开承认叙利亚拥有化学武器。马克迪希在当天的新闻会上表示,“在叙利亚危机期间,无论危机发展到何种程度,都绝不会使用任何化学或细菌武器,我在此重申,绝对不会使用”。马克迪希还表示,此类武器“掌握在叙利亚军方手中”,只有在遭遇“外部入侵”的情况下才会动用这些武器。

实际上,叙利亚总统巴沙尔在2004年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就曾说,既然以色列不愿意承认自己拥有核武器,那国际社会为何非要叙利亚承认自己拥有化学武器呢?这一表态当时被外界解读为叙利亚政府默认拥有化学武器。据报道,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前,埃及曾向叙利亚提供化学武器援助,成为叙利亚化学武器最早的来源。值得一提的是,埃及是中东最早拥有化学武器的国家,也是化学武器在中东扩散的源头之一。

化学武器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的基本防护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8-0047-05中图分类号:O571.1文献标识码:E

随着禁止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公约的相继实施,发生大规模核化生战争的可能性减小,但这类武器却有可能被利用。美国《科学》杂志指出假若掌握了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人类将随时面临大规模屠杀的威胁[1]。此外,核泄漏、化学物质外泄、传染病并没有完全消除。因此,在化学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的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其特点和危害,学会基本的防护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

1 核武器

核武器是利用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应瞬间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有巨大杀伤破坏力武器的总称,包括原子弹、氢弹以及以中子弹为代表的第三代核武器。

1.1 核武器的基本原理[2]

1.1.1 原子弹

利用235U或239Pu等原子核的链式或裂变反应原理制成的武器,叫裂变武器,通常称作原子弹。原子弹在爆炸前,将高浓缩(90%以上)235U或239Pu装在弹体内分成几小块,每块质量都小于临界质量。这里的所谓临界质量是指裂变物质能实行自持链式反应所需的裂变物质的最少质量。爆炸时,控制机构首先引爆普通烈性炸药,产生高温高压,使两块或几小块235U(或239Pu)燃料迅速聚合而超过临界质量,中子源产生的中子诱发235U(或239Pu)裂变,释放出裂变能,同时还放出2-3个中子。这些中子以可继续轰击新的235U(或239Pu),引发更多的新一代的核裂变,释放更大的裂变能。这样铀核裂变一代接一代的持续下去,形成裂变链式反应。每一代裂变的时间极短(10-8秒),而且,裂变中子的增殖和裂变能的增长都非常快,因而在瞬间释放巨大能量而产生核爆炸。

其裂变反应为:

n+235U(或239Pu)A1+A2+vn+E

式中n是中子,A1,A2为两个中等质量的裂变后的核碎片,vn是每次裂变放出的中子数,E是每次裂变释放出的能量(约为200MeV,1MeV=1.6×10-13J)。1kg核材料(235U或239Pu)有2.5×1024个原子核。全部裂变释放的能量。

w=2.5×1024×200×1.6×10-13=8×1013J

1kgTNT炸药放出的能量(化学能)仅为4.19×106J,1kg核材料全部裂变释放的能量约为2万吨TNT炸药放出的能量,因此原子弹的爆炸威力比化学炸弹大上百万倍。

1.1.2氢弹

利用2H(D)、3H(T)等轻核原子核的热核聚变反应制成的核武器,叫聚变武器或热核武器,通常称作氢弹。D、T两个原子核,必须克服它们之间的静电排斥力才能发生聚变反应。因此要求核燃料达到几千万度甚至几亿度的高温并处于高压状态,从而发生大量的聚变反应(称热核反应)而释放出巨大能量。氢弹中热核反应所必需的高温、高压等条件,是由原子弹爆炸来提供的。氢弹必须包含两个部分:为创造自持热核反应条件而专门设计的用于引爆的原子弹(通常称之为“扳机”)和热核聚变装料。现在实用的热核装料是固态的6LiD,氢弹的巨大威力主要来自热核聚变释放的能量。首先引爆其中的原子弹,核裂变释放出的能量使热核装料加热达到高温,而且裂变释放的中子轰击3LiD中的3Li产生T,然后产生的T与D发生热核聚变反应,释放出巨大能量。在氢弹中烧掉1kg 3LiD,释放的能量可达4-5万吨TNT当量。在热核装料外还有一层238U,聚变产生的快中子打到238U上,可引起裂变,以增强热核爆炸的威力和辐射强度。

其聚变反应为:

D+D3He+N+3.27MeV

D+3He4He+p+18.35MeV

D+DT+p+4.03MeV

D+T4He+n+17.59MeV

其中,p为质子,以上两组反应总的效果是:

6D24He+2p+2n+43.24MeV

上式表明:“烧掉”6个D核(12个核子)共放出43.24MeV能量,相当于每个核子平均放出3.6MeV能量,而裂变反应“烧掉”1个235U核释放出200MeV,即每个核子平均放出的裂变能为0.85MeV能量,因此每个核子平均放出的聚变能为裂变能的4倍,所以聚变能是比裂变能更为巨大的一种核能。

1.1.3中子弹

中子弹又称增强辐射武器,它是以高能中子辐射为主要杀伤因素的小当量氢弹。研制中子弹的目的是尽量减小对建筑物等的破坏,而尽可能提高对人员的杀伤力。核武器释放的能量有三部分:冲击波、光辐射与核辐射(主要是中子与γ射线)。对建筑物造成破坏的主要因素是冲击波,而对人员杀伤的主要是核辐射。中子弹就是利用D、T核聚变反应释放的高能中子来提高中子的辐射效应,从而增强对人员的杀伤力。根据裂变和聚变反应的能量分配分析,一个铀核裂变放出2-3个中子和约170MeV裂变碎片的核动能(总裂变能约200MeV),如以释放2.5个中子计算,裂变反应每放出1个中子,平均释放约68MeV的核动能,而D、T核聚变除放出1个14.1MeV高能中子外,只有3.5MeV 4He核的核动能。这表明,相同核爆炸威力,聚变比裂变放出的中子多,因此中子弹特点是爆炸当量小而高能中子辐射强,同时由于裂变成分占的比例小,放射性污染也相对的少。

1.2核燃料生产

制造原子弹的关键,是如何获得足够数量的裂变燃料――高浓缩的235U或239Pu。因为天然纯铀中235U的含量极低,仅占0.7%,而238U却占99.3%。另一种更好的裂变燃料239Pu在自然界又不存在,因此核燃料生产成为核武器制造的关键。

1.2.1U同位素的分离

在天然纯铀中分离235U和238U两种同位素,获得高浓缩的235U是一项极其困难的事,因为235U和238U的化学性质完全相同,只有物理性质有微小的差别(质量数只相差3个中子),因此只能采用物理分离方法。铀同位素分离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离心法、扩散法和电磁分离法。

1.2.1.1电磁分离法

把天然铀(含235U和238U两种同位素)的气体化合物(UF6)引入离子源,经气体放电形成离子,这些离子受电场作用后获得几乎相同的动能,然后引进与其运动轨道相垂直的磁场区域,它们受磁场作用后沿圆形轨道运动,轻的离子半径小,重的离子半径大。由于这两种铀同位素化合物离子的质量有微小差别,它们运动轨道半径的大小也就不同,这样就可以把这两种质量不同的铀同位素离子分开。在半径较小的圆形轨道上可以收集到235U化合物离子(235UF6)。这种分离方法分离因数很高,但产量和效率很低,因而费用很高。这种方法现已不用。

1.2.1.2气体扩散法

因扩散速率与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成正比,而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与质量的平方根成反比,因此理想分离因数是与分子质量的平方根成反比。因为铀本身不是气体,必须用铀的气体化合物UF6(在56℃时蒸汽压为1个大气压)做扩散浓缩的化合物。235UF6分子的质量数为349,238UF6分子的质量数为352,则理想分离系数=(352/3249)1/2=1.0043,这一结果表明,分离系数很小,经一级扩散后理想的浓缩度只提高4.3‰,而实际结果比这个数值还低。可以用级联过程得以实现,即经过一级扩散浓缩后继续进行下一级扩散浓缩,不过要得到高浓缩235U一般要几千级。据估算,要生产99%浓缩度的235UF6,约需4000级。因此生产高浓缩235U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工程。气体分离法的关键技术是多孔分离膜,多孔膜的孔径必须很小(小于平均自由程的1/10),约0.01-0.03μm,每平方厘米有上百万个小孔,而且多孔膜的材料必须耐腐蚀、小孔还要防堵塞等,因此多孔膜的制造技术极其困难。现在气体分离法技术最成熟,它首先被用于工业规模生产浓缩235U。

1.2.1.3离心分离法

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中,由于强的离心力场的作用,使较重的分子远离轴线浓集,较轻的分子向着轴线浓集,从而使铀同位素分离。这种分离方法的分离系数取决于同位素质量指数的差,而不是取决于它们绝对值的差。UF6通过离心分离法来分离同位素,它的理论分离系数为1.08(即8%),比气体扩散法高得多。但要生产高浓缩235U也必须离心机多级串联使用。离心分离法所需的电能消耗比气体扩散法小很多(约几十分之一),但由于早期制造高速离心机转子所需的高强度材料没解决,所以长期以来未能应用于浓缩铀生产,后来由于对离心分离法研究的重视和高比强度性能材料的出现,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离心分离法生产浓缩铀已趋成熟,在经济上可与气体扩散法竞争。现在离心分离法已有取代气体扩散法的趋势。

1.2.2239Pu的生产

另一种性能更为优越的核燃料239Pu,可以通过建造反应堆来生产。通过早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证明,天然铀-石墨反应堆或天然铀-重水反应堆都可以实现裂变链式反应,反应堆中大量的238U原子核,在235U裂变产生的中子轰击下,吸收一个中子后变成239U,由于239U核不稳定,经过连续两次β衰变后,生成239Pu才达到稳定状态。据估计,在反应堆中每“烧”掉1个235U可以平均产生0.8个239Pu。这样可以从反应堆“烧”过的“核废料”中,采用化学处理方法,把生成的239Pu提取出来,从而获得制造原子弹的核燃料。用天然铀建造反应堆生产核燃料239Pu,比用同位素分离得到核燃料(高浓缩235U)相对容易。

1.3核武器的防护

核爆炸时,要尽量利用各种有利地形进行防护。比如隐蔽在土坎、土丘背向爆心的地方,或侧向爆心的沟渠、桥洞,可以减轻伤害。如果是坚固的建筑物,室外的人员可以利用墙的拐弯处或紧靠墙根卧倒;室内人员应尽量利用屋角或床、桌下卧倒蹲下。此时应注意不要利用不坚固或易倒塌的建筑物,还应避开门窗和易爆易燃的物品。如果是在乘车途中发现了核袭击,驾驶员应立即停车,将身体弯伏或卧伏于驾驶室内,乘车人员也应尽量卧倒。卧倒时要采取正确的姿势,应同时闭眼,以免引起闪光盲;收腹,将双手交叉垫于胸下,两肘前伸,头自然下压于两臂之间,两腿伸直并拢,以防震伤内脏;半张开口,以防震伤鼓膜;当感到周围空气很热时,还应憋一口气,以防吸入灼热的空气烧伤呼吸道;对暴露的皮肤,可利用衣物遮盖,衣物的颜色越浅,防护效果越好。

核爆炸后,处于沾染区内的人员应立即转移到安全地带,用水进行全身冲洗。若缺乏水源,可用纤维物擦拭。对受沾染的服装,可用清水洗涤,也可用拍打法或抖拂法。实施时要注意戴上口罩和胶皮手套,要站在上风或侧风方向,按照从上到下、先里后外的顺序进行。从沾染区撤离的人员,如果已食用过放射性物质,可以采用引吐、腹泻和喝茶水等方法,以使体内的放射性物质加速排出。对受沾染的粮食、蔬菜、水果等可采用水洗的方法。对受沾染的饮用水,可采取土壤净化法或过滤法。

2化学武器

化学武器是以毒剂杀伤人畜、毁坏植物的各种武器、器材的总称。化学武器的基础是化学毒剂,化学毒剂则是指用于战争目的,以毒害作用杀伤人畜、毁坏植物的有害物质。化学毒剂主要包括神经性毒剂、糜烂性毒剂、全身中毒性毒剂、窒息性毒剂、失能性毒剂和刺激性毒剂等六大类十几个种类。其中, 可能被利用的主要是前四种[3]。

2.1化学毒剂

2.1.1神经性毒剂(nerve agents)

神经性毒剂的作用是抑制神经传导介质中的重要物质胆碱酯酶的活性,从而破坏神经冲动的正常传导,引起一系列胆碱能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麻痹状态,最后因呼吸中枢麻痹和心跳停止而死亡。神经性毒剂为有机磷酸酯类衍生物,分为G类和V类神经毒。G类神经毒是指甲氟磷酸烷酯或二烷氨基氰磷酸烷酯类毒剂。主要代表物有塔崩、沙林、梭曼。V类神经毒是指S-二烷氨基乙基甲基硫代磷酸烷酯类毒剂,主要代表物有维埃克斯(VX)。

塔崩(GA)化学名为N,N-二甲胺基氰膦酸乙酯,纯品为无色液体,是1936年德国施拉德博士在研究有机磷农药中发展起来的,时称“超级毒王”,曾在两伊战场上大量使用[4]。

继发现塔崩之后,施拉德博士于1939年又合成了沙林(GR),化学名甲基氟膦酸异丙酯。纯品是无色、易流动的液体,工业品淡黄色或棕色,有微弱的水果香味,沸点58℃,凝固点-56℃,能与水及多种有机溶剂任意混合。毒性比塔崩高3-4倍。1995年日本奥姆真理教就是用沙林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东京地铁中毒事件。

梭曼(GD)化学名甲基氟磷酸特己酯。1944年由德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库恩首次合成。纯品为无色液体,有微弱的水果香味,工业品橙黄色,有樟脑味,沸点为198℃,凝固点为-42℃。水解缓慢,氢离子、羟离子、次氯酸离子等能加速其水解,还能与酚钠、羟胺、肟等发生亲核取代反应,产物无毒性。具有中等挥发度,毒性比沙林约高两倍,并且中毒后难于治疗,一些治疗神经性毒剂的特效药物对梭曼基本无效。

维埃克斯(VX)化学名为S-(2-二异丙基氨乙基)-甲基硫赶膦酸乙酯。1952年英国的拉纳吉特・戈施博士首先发现V类毒剂。VX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油状液体,工业品为黄色或棕色,储存时会分解出少量硫醇,是一种亲脂性较强的化合物。沸点为298℃,凝固点为-39℃。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易溶于多种有机溶剂中,水解很慢,加碱能加速水解,遇酸成盐,易与氧化剂发生反应,产物无毒。VX毒性比G类毒性最高的毒剂还高出5-10倍。

2.1.2糜烂性毒剂(blister agents)

又称起疱剂。糜烂性毒剂以破坏细胞中重要的酶及核酸,导致新陈代谢中断,造成组织坏死,皮肤或粘膜糜烂为明显毒害特征。主要通过皮肤接触和呼吸道吸入引起中毒,有全身中毒作用,严重时可致死。接触皮肤和粘膜时,引起红肿、起泡、溃烂,对眼睛可造成严重伤害甚至失明。吸入蒸气或气溶胶,能损伤呼吸道、肺组织及神经系统。

芥子气(H)芥子气的化学名为2,2'-二氯二乙硫醚。1822年,德斯普雷兹发现了芥子气。1886年,德国的梅耶首先人工合成成功。1917年在比利时伊博尔地区首先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毒剂之王”之称。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对中国军民也多次使用。在纯液态时是一种略带甜味的无色油状液体,工业品呈黄色或深褐色,有芥末味。沸点217℃,凝固点14.5℃。难溶于水,加碱、加热、搅拌能加速水解,易溶于二氯乙烷、四氯化碳、苯、煤油等有机溶剂和脂肪中,与氧化剂作用,能生成无毒或低毒物质。它有较强的渗透性,能渗入皮肤、服装、食物和表面粗糙疏松多孔的物质。

路易氏气(L)1918年春,由美国人路易士上尉等人发现,并被建议用于军事,因此得名。化学名为2-氯乙烯二氯砷。路易氏气在纯液态时是无色、无臭的液体,其工业品有强烈的天竺葵味。沸点190℃,凝固点-18℃。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和动植物油脂中,水解快,产物有毒,在碱性溶液中迅速分解成无毒物质,氧化、氯化反应能破坏其毒性。在战场上经常和芥子气结合使用。

2.1.3全身中毒性毒剂(systemic agents)

全身中毒性毒剂是抑制组织细胞内的呼吸酶系,致使全身不能利用氧气而引起组织细胞内窒息的毒剂,又名“血液中毒性毒剂”、“含氰毒剂”。通过呼吸道侵入机体,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和终端细胞的氧化反应,造成全身性组织缺氧,特别是呼吸中枢因缺氧而受到损伤。全身中毒性毒剂主要有氢氰酸和氯化氰。它们同时也是民用化工原料。氢氰酸是生产丙烯腈的原料,氯化氰是生产除草剂三聚氯氰的原料。

2.1.4窒息性毒剂(choking gases, asphyxiants)

窒息性毒剂是以刺激呼吸道、肺部,损害肺组织,引起肺水肿,导致呼吸功能破坏的毒剂,又名“伤肺性毒剂”。窒息性毒剂有光气、双光气、氯气和氯化苦等,其中光气是这类毒剂的典型代表。作为军用毒剂,光气已被毒性更大的毒剂所代替。但光气和它的衍生物是生产塑料、合成纤维、染料等的重要原料,是制备药物或杀虫剂的中间体,所以对光气的防护不可轻视。

2.2化学武器的防护

在突然遇到化学武器袭击时,可采取用毛巾、手帕、口罩或浸有肥皂水的纺织物捂口,系住领口,扎紧袖口、裤脚等应急措施,并应避开低洼、“窝风”的四角等毒剂云团容易滞留的地方,尽量到地势高、风速大的地方,如山头、楼顶,或进入“三防”工事、密封严实的屋内。若人员染毒,可先用棉球蘸取消毒液,由外向里擦拭染毒部位,或用布、纸、干土将皮肤上的毒液吸去,然后用碱、小苏打、石灰、草木灰、肥皂水溶液擦洗染毒部位。如果染毒部位在眼睛、口腔、伤口等部位,可用2%的小苏打或清水冲洗。眼睛染毒时,要迅速闭眼侧脸,用手撑开眼睑,将清水轻轻注入眼内,让水从眼的一侧流出,反复进行冲洗。若服装染毒,如果是局部染毒,只要对染毒部位进行相应消毒即可;如果是吸附了毒剂蒸气的服装,可置于通风的地方进行晾晒,让毒剂自然蒸发、分解。染毒严重的服装应用火焚烧。

3 生物武器

生物武器过去称细菌武器,是指以生物战剂杀伤有生力量和毁坏植物的武器。生物战剂是用以杀伤人、畜和破坏农作物的致病微生物、毒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总称。

3.1常见的生物战剂

被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列入高危名单内的病毒和细菌有:炭疽、肉毒杆菌、鼠疫、天花、兔热病、病毒性出血热病毒。CDC将这些常用生物战剂的共性总结为: 容易在人体间传播;高死亡率; 引起社会强烈恐慌; 需要专业的防治行为[5]。

3.1.1 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

炭疽杆菌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证实引起疾病的细菌,也是有悠久历史的一种生物武器。有关化学生物战专家评估,在可能利用的所有潜在生物战剂中,炭宜杆菌是最容易获得的。炭疽杆菌感染所引起的炭疽是一种共患传染病,主要是直接或间接接触病畜而感染,也可由吸血昆虫叮咬感染。

炭疽杆菌可以用常规的商用实验设备大批培养,芽胞形成后可制成白色或浅褐色粉末。如果只想感染一小批人,将芽胞洒在信封里即可。炭疽芽胞直径约1-5微米,即使受过培训的生物学家也需要合适的设备才能将其与普通物质区别。2001年8月,日本科学家在奥姆真理教总部大楼的地下室内,发现了大量的炭疽杆菌溶液。同年10月,在美国利用信件传播炭疽杆菌干粉,造成了数人死亡和人们心理上的极度恐慌[6]。

3.1.2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

鼠疫曾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三次大流行,约有2亿人因此丧生,因患者全身皮肤发黑而得名“黑死病”。鼠疫为一种典型的自然疫源性共患病,起病急、高热、寒颤、淋巴结肿胀及疼痛、毒血症候群为其特征,病程短,病死率高。鼠疫在人间流行前,一般先在鼠间流行。传染源为啮齿类动物,野生鼠类为主要传染源,蚤为传播媒介。鼠蚤人是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当鼠蚤吸取含病菌的鼠血后,细菌在蚤胃内大量繁殖,形成菌栓堵塞前胃,当蚤再吸入血时,病菌随吸进之血反吐,注入动物或人体。蚤粪也含有鼠疫杆菌,可因搔痒进入皮内,病原体也可经破损皮肤而感染人体。肺鼠疫病人的大量鼠疫杆菌可随呼出的飞沫传播,因此亦可以人人传播。鼠疫之所以会被用作生物武器,一是传播速度快,二是病死率高。鼠疫可以借染菌的鼠类和蚤类进行生物战,还可以通过大量气溶胶的释放对人群进行攻击。鼠疫杆菌对人有高度感染性,估计大约吸入2000-3000个鼠疫杆菌即可使人感染发病。

3.1.3天花病毒(smallpox virus)

天花病毒最初出现在古埃及,后来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地。天花病毒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天花是被人类最早消灭的传染病,现在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因为在美国陷入炭疽恐慌之际,一些科学家警告致命性更强的天花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爆发。目前世界上仅存两个天花病毒的毒种,一个在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地区Koltsovo的国家病毒和生物技术中心(IMB),另一个在美国亚特兰大的疾病控制中心(CDC)。由于担心可能利用天花病毒发动袭击,联合国已延期执行原定在2002年销毁天花疫苗储备的决定。

天花病毒是DNA病毒,在自然环境中较为稳定,可经空气、飞沫传染。人是天花病毒的唯一宿主,起初主要是通过病人的口咽部份分泌物直接在人群中散布。也可以通过直接与溃烂皮肤、排泄物或其他有污染的物品接触而传播。如果被用作生物武器很可能是通过气溶胶散布。

3.1.4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肉毒毒素是肉毒梭状芽孢杆菌产生的一种外毒素,为多肽链的简单蛋白质,是一种嗜神经毒素,也是已知的天然毒素中毒性最强的物质。人经口服的致死剂量约为0.002mg,若以喷雾发放,人只要吸入0.3mg就能致死。因此,它可以算作最具威胁的恐怖生物毒素。肉毒杆菌毒素的毒性虽高,但在实际使用中,由于它在空气中很快失活,故其杀伤力仅与神经性毒剂相当。不过随着技术的改进,如微胶囊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它在分散过程中的分解,这无疑可大为提高这一毒素武器的杀伤威力。

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使用肉毒毒素成功地暗杀了纳粹头目莱因哈德・海得里希。2001年11月, 美军在发动对本 ・ 拉登的阿富汗战争中, 获得了的一些文件。从这些文件中发现,曾研究批量生产肉毒毒素以备杀死2000人[7]。

作为生物战剂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大多数是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致病力强,少量进入人体就能使人得病。最著名的埃博拉病毒(EBV)病死率高达50%-70以上。(2)具有潜在的人与人之间的传染性。(3)可通过气溶胶进行扩散的高度传染性,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破损伤口等多种途径侵入人体致病。(4)没有有效的疫苗或仅有有限的疫苗供应。(5)可用于大规模生产,生产设备简单。(6)对环境比较稳定。

除了以上所介绍的生物战剂外,其他一些病原生物如出血热病毒(hemorrhagic fever virus, HFV)霍乱弧菌、斑疹伤寒立克次体、鹦鹉热衣原体、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等均被认为可用于生产出重要的生物武器。

3.2生物武器的防护

当遇到生物武器袭击时,应载上防毒面具、口罩或用毛巾捂口鼻,戴上手套、穿塑料衣、雨靴;扎好袖口、裤脚,上衣扎裤腰内,围好颈部;在身体暴露部位涂驱避剂;对可能接触生物战剂的人员可服高效、长效预防药物。消毒可用碘、或一般消毒剂,擦拭皮肤受染部分,然后进行全身卫生处理和衣物消毒。可用70%酒精或其他消毒药品,擦拭污染部位,如无药品,可用香皂水擦洗,再沐浴也有效果。对服装的消毒可烈日暴晒或沸水蒸30-60分钟;如是细菌孢子则需蒸煮2小时以上,也可用消毒药品消毒。

参考文献:

[1]黄顺祥,胡非,李昕等.反化学恐怖危害评估[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0(1):121-128.

[2]郑春开,许甫荣.核能与核武器[J].物理,2003,32(6):391-398.

[3]边归国.恐怖事件中常用化学武器的分类[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30(5):12-14.

[4]马继东.生化武器与秘密战争[M].北京:文艺出版社,2002,16.17.

[5]邵志广.生物武器与生物恐怖[J].中学生物学,2004,(6):3-5.

[6]马文丽,郑文岭.生物恐怖的危害与预防[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4

化学武器范文第6篇

本文主要介绍有关国际化学武器销毁规定与技术方法以及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处置的最新进展――

《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对化学武器销毁的规定

化学武器属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素有“杀人恶魔”之称。化学武器的大规模使用始于一战期间,从开始就一直遭到全世界正义人民的强烈谴责。国际社会为禁止使用化学武器进行了长期艰苦的努力,终于在1993年1月13日签署了《关于禁止发展、生产、储存和使用化学武器及销毁此种武器的公约》(简称《禁止化学武器公约》)。该公约于1997年4月29日正式生效,为了确保公约的有效履行,国际组织建立了专门的执行机构――禁止化学武器组织(英文缩写OPCW)。OPCW总部设在荷兰海牙,目前约有500名工作人员。

截至2010年8月30日,《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共有188个缔约国,公约的普遍性得到明显加强。但是,目前以色列和缅甸这两个国家仅签署了《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尚未成为公约缔约国。此外,安哥拉、朝鲜、埃及、索马里、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等5个国家既未签署《禁止化学武器公约》,也未成为该公约缔约国。

《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第一条第2款规定:每一缔约国承诺按照本公约的规定销毁其所拥有或占有的或位于其管辖或控制下的任何地方的化学武器。每一缔约国承诺按照本公约的规定销毁其遗留在另一缔约国领土上的所有化学武器。

《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第四条第6款规定:缔约国应在公约生效10年内销毁其拥有的化学武器,经禁止化学武器组织批准,销毁期限最多可延长5年。

《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第四条第10款规定:每一缔约国在运输、储存和销毁化学武器及对化学武器进行取样的过程中,应最优先确保人民安全和保护环境。每一缔约国应按照本国的安全和排放标准运输、储存和销毁化学武器及对化学武器进行取样。

截至2010年7月31日,已有178个缔约国向OPCW就拥有和遗弃的化学武器提交了初始宣布,其中美国、俄罗斯、印度、韩国、阿尔巴尼亚和利比亚等几个缔约国宣布拥有71194吨化学毒剂和867万件化学武器弹药和容器,分别存放在38个化学武器储存设施内。日本宣布在中国遗弃有化学武器,而且分布广泛、数量巨大、品种繁多。

全球化学武器销毁进展

自《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生效13年来,国际社会为销毁化学武器做了积极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国际社会的监督下,拥有化学武器的国家陆续开始销毁化学武器与化学武器生产设施。

截至2010年7月31日,在全世界宣布的71 194吨化学毒剂中,60.58%(即43 131吨)已经被销毁并得到核实;在867万件化学武器弹药和容器中,45.56%(即395万件)已经被销毁并得到核实。目前,阿尔巴尼亚、韩国和印度已完成了其宣布的化学武器的销毁。截至2010年6月30日,各国化学武器的具体销毁情况见附表。

按照公约规定,至2007年4月29日各国应销毁完所有的化学武器。但是,实际上俄罗斯和美国远远没有完成销毁任务,这主要归因于其销毁技术无法满足环境保护要求。美国向OPCW请求将化学武器销毁的最后期限延长至2012年4月29日。俄罗斯的化学武器销毁工作则因缺少足够的经费支持等因素而困难重重,预计延长的时间会更晚。而日本遗弃在我国的化学武器的销毁进程更加缓慢,至今仍未销毁一枚化学武器。

在《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生效已近13年的今天,各国如何尽快完成库存化学武器的销毁;我国如何尽快消除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对人民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威胁与危害,都是十分紧迫的。

中国常驻OPCW代表张军大使于2009年11月30日在荷兰海牙开幕的《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第十四届缔约国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尽早、安全、彻底销毁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是公约的核心目标之一,也是中国作为缔约国应享有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安全保障。”

销毁化学武器的技术方法

化学武器的销毁是使化学武器失去原有毒性、爆炸性的过程,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目前世界上化学武器销毁技术主要有高温焚烧、高温等离子弧和化学替代技术等。

高温焚烧技术

高温焚烧是目前最成熟的化学武器销毁技术。美国、德国自1980年代就开始进行该技术的研究,分别在美国的南太平洋约翰斯顿岛和犹他州图埃勒等地以及德国的蒙斯特建设了高温焚烧销毁设施,实施化学武器的销毁处理。俄罗斯也采用同样的技术。

采用高温焚烧技术销毁化学武器原理是由可燃气体燃烧产生1100℃高温,使化学毒剂与氧气发生完全氧化反应,从而将化学毒剂彻底分解破坏。

尽管高温焚烧技术得到了实际使用,但由于该技术组成复杂,加上销毁化学武器的特殊危险性,以及高温焚烧可能产生致癌物二恶英,此技术遭到了焚烧地点附近居民和环境保护组织的强烈反对。

高温等离子弧技术

高温等离子弧焚烧化学武器采用等离子弧销毁炉,其原理是电流在两个电极间放电使气体电离产生高温(温度可高达15000℃),从而使化学武器得到彻底销毁。

等离子弧销毁炉的熔池中放有氧化硅、三氧化二铝和氧化钙等物质,销毁材料在高温下被迅速分解后,形成玻璃体熔料,经分离后可得到可回收利用的金属和钝化的玻璃体物质。等离子弧销毁炉排放的气体经二次燃烧炉用丙烷燃烧处理。二次燃烧炉废气经水急冷至90℃以防止产生二恶英,然后再分别经酸洗、碱洗、活性炭过滤,最后经烟囱排放。对于采用等离子弧技术销毁化学武器的工厂,要求建有高毒性材料、污染土壤和其他污染物3个进料装置。1990年德国提出建设的蒙斯特化学武器第二销毁厂即采用等离子弧销毁技术。

化学替代技术

由于对高温焚烧技术的反对意见日渐增多,公众强烈要求寻找更安全可靠的化学武器销毁替代技术。美国自1990年代初开始进行销毁化学武器替代技术的研究。在阿伯丁、新港和派恩・布拉夫等三处化学武器销毁设施中,进行了替代销毁技术的大规模试验。目前系统评估了催化提炼、银-Ⅱ电化学氧化、气相化学还原和化学中和这4种替代技术。

美国陆军从1994年开始研究中和技术以及中和加生物降解技术,并且成功销毁了化学毒剂芥子气和神经性毒剂维

埃克斯。由此化学中和技术成为美国销毁化学武器的第二种方法。其他替代技术仍处在探索试验和评审过程中。

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基本情况

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但日本军队却将大量化学武器遗弃在我国,有的就地掩埋,有的直接投入江河。65年来,这些遗弃的化学武器给我国的人民生命安全与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危害,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1950~1980年代,我国曾对日本遗弃化学武器进行过简单处理。1990年代初,我国开始对日本遗弃化学武器进行广泛调查,通过长期努力基本搞清了日本遗弃化学武器的种类及主要分布情况。在我国政府的强烈要求与国际《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的制约下,1990年代中期,中日两国政府开始对遗弃在华化学武器进行详细调查。

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毒剂的种类

目前.在我国境内共发现7种侵华日军遗弃的化学毒剂,分别为芥子气、路易氏剂、二苯氰胂、二苯氯胂、苯氯乙酮、光气、氢氰酸。

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的主要种类及分布地点

日本生产使用并在战败撤退时遗弃在我国境内的化学武器(主要是化学弹药)主要有四类:化学炮弹、化学追击炮弹、化学航空炸弹、化学毒烟筒。按照日本的说法,装填有黄剂芥子气和路易氏剂的化学弹药称为黄弹;装填有红剂二苯氰胂和二苯氯胂的化学弹药称为红弹或红筒。

我国已发现日本遗弃化学武器并得到核实的主要省区有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15个省区共58个分布点。

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的危害

化学武器对周围生态环境的污染是多方面的。首先,锈蚀破损的遗弃化学武器的泄漏会造成附近土壤的污染。染毒土壤会严重影响土壤的生态平衡,直接影响动植物的正常生长。其次,由于毒剂及其降解产物会随降水向地下渗透、扩散,导致地下水和河流等水资源受到污染,直接影响当地群众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有毒物质还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第三,在挖掘遗弃化学武器时,破损、泄漏的化学弹药内部装填物会向空气中挥发,造成局部空气染毒,危害作业人员的安全与健康。

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销毁正式启动

据中日双方专家探测,日本遗弃在华的化学武器中,仅化学炮弹的总数就超过40万枚!自2000年12月起,日方先后共实施了22次来华挖掘回收工作,总计挖掘出4.7万枚遗弃化学武器。目前,这些化学武器在中国的临时保管库中保存。

销毁处理的主要过程

日本遗弃化学武器的销毁处理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也称前处理阶段,是将从地面、地下、水下的化学武器挖掘出来,并进行分类包装、运输和临时储存;第二阶段称实处理阶段,是不可逆的销毁毒剂及相关污染物的过程,其中包括弹药解体和毒剂销毁,第三阶段即后处理阶段,是为保证前两个阶段销毁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排放物能够满足安全排放标准的各种技术措施。

在整个处理过程中要求严格实施安全防护、环境保护和监测,确保遗弃化学武器处理时的人员健康、安全和生态环境不受污染。

经中日两国政府磋商确定,将在日本遗弃化学武器主要集中地区建设遗弃化学武器销毁设施。鉴于日本遗弃化学武器的复杂性和不安全性,为避免长途运输,对于少量、分散的遗弃化学武器,将采用移动式化学武器销毁装置进行处理。

销毁工作正式启动

据报道,本次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的销毁工作将于2010年10月初开始,地点在南京郊外,历时一年时间。销毁作业将采用移动式销毁装置,其于2009年2月由日本神户制钢所负责生产,当年9月底完工,耗资29.4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3亿元)。该装置可装载在大型集装箱内,便于运输,适用于少量化学武器的销毁处理。

据资料介绍,采用移动式销毁装置销毁日本遗弃化学武器,主要有如下八个步骤:

运送 从临时保管库中取出化学武器。只有这步工作由中方完成,其他均由日方操作。

拆包 将化学武器封存时包裹的包装材料剥除。

爆炸 将化学武器通过机械运送到引爆仓里引爆,将其内的化学成分全部释放出来。

膨胀 爆炸后产生的大量气体进入到膨胀腔内。

消毒 气体进入高温排气装置,在此处得到最全面的“消毒”。气体中的毒性成分通过其他化学物质被中和。

过滤 基本无毒的气体进入低温排气装置,利用活性炭去除杂质。

排放 过滤后的气体将被排放到空气中。

善后 销毁中产生的弹片、废液统一运送到吉林省哈尔巴岭,利用大型设备进行最终处理。

由于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中含有砷化合物,因此对最终含砷废弃物的妥善处置也是整个销毁过程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化学武器范文第7篇

【关键词】化学武器;科技伦理;伦理问题

从古希腊战神到激光手术刀、从古代兵器到核威慑力、从热气球到航天飞机、从木浆船到核动力巨轮,回顾人类的发展历程都与战争和科学技术发展紧密联系。进入21世纪,全球科学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各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学技术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科技伦理危机。举化学武器的发展和使用为例,它的产生与发展及其使用严重的挑战着人类的伦理道德,其所带来的的科技伦理问题不可谓不引人所深思。

1.关于化学武器

从冷兵器进入热兵器时代之后,军事科技发展速度加快,化学武器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

化学武器和常规武器不同,其特点主要有:

毒性作用强:化学武器主要靠化学战剂的毒性发挥战斗作用。一般化学战剂大多属于剧毒或着超毒性的毒物。其所带来的杀伤力一定程度上远大于常规武器。近代化学武器的发展,已使毒剂的毒性比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用毒剂的毒性高出数十甚至数百倍。

持续时间长:常规武器只是在爆炸瞬间引起伤害。化学武器的杀伤作用不会在毒剂施放后立即停止。其持续时间取决于化学战剂的特性、袭击方式和规模以及气象、地形等条件。

中毒途径多:一般常规武器主要靠炸药或弹片杀伤人员。化学武器可通过对其毒剂的吸入、接触、误食等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引起范围内的人员中毒。

杀伤范围广:染毒空气能渗入要塞、堑壕、坑道、建筑物、甚至装甲车辆、飞机和舰舱内,从而发挥其杀伤作用。化学袭击后的毒剂随风传播和扩散,使得毒剂的效力远远超过释放点。对于常规性武器有一定防护能力的地点和部分目标,使用化学武器就显然更为有效。使用化学武器比使用一般常规武器的成功性更大。

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在它面前不堪一击。如果有一天当它想大口的呼吸空气时,我想地球也不过是它的陪衬而已。

2.化学武器带来的科技伦理问题

2.1对环境的影响

化学武器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举20世界60年代的越南战争美军使用化学武器对越南作战范围内的土壤和植被情况为例。为了消灭“丛林战士”,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大量使用“落叶剂”毁灭森林,大面积的植物在生长期便落叶死亡,破坏了其作战范围内的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地面上甚至连杂草也不能生长。美军使用“橙剂”在越战中,“橙剂”中含有毒性很强的四氯代苯和二氧芑,平均浓度为每公斤2毫克。其中芑性质十分稳定,在环境中自然减弱50%就需要消耗9年的时间。

2.2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对中国军民使用化学武器和二次大战后美军在朝鲜战争和越战时期使用的化学武器为例:

(1)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对华化学战始终贯穿了八年抗战,在遍及中国18个省的地域使用,有准确记载的战例达2,000多例,造成中国军队伤亡8万多人(实际使用的次数和伤亡应多于此)从缴获的日军化学战记录与中方记录进行比较可知,同时期日方记录次数较多,有时甚至为中方记录的2-3倍――化学战杀伤力巨大,很多时候因为没有受害者生还而无从查证。日军的这种罪行实属罄竹难书。

(2)在朝鲜战争期间,仅在1953年一年中,志愿军遭到美军化学袭击89次。随着这些细菌弹的落地,朝鲜历史上早已绝迹的鼠疫、霍乱等传染病又发生了。回归热、天花、伤寒也开始流行。1953年后,开始了停战谈判,美军试图通过化学战来打破谈判僵局。

(3)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军在越南大量使用化学武器,战后越南出生的一些孩子都有严重的脊柱裂,这是一种脊柱愈合不完整的先天性缺陷,以致部分脑膜及脊髓突起,经常会导致脑积水及其他神经功能紊乱。在越南岘港空军基地附近一户人家的女孩天生残疾,包括螺旋腿、畸形头和突出的眼睛,当地负责健康的官员称这可能是由橙剂中的戴奥辛毒素导致的。

我认为这种在战争中大量使用化学武器的国家,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国家,严重的伤害了战争所在地区人员的健康安全,也挑战着全世界人类的伦理道德底线。战争可以说是交战国双方利益的博弈,但无论何时,为了一方的胜利而挑战自己及人类的伦理道德的做法是非常欠妥和卑鄙的。它所带来的恐惧和癫狂与人类可谓如影随形,人类的伦理被无情的践踏和蹂躏。

3.如何解决化学武器带来的科技伦理问题

为了禁止这种挑战人类伦理道德底线的作战武器的使用延续,《禁止化学武器公约》于1993年1月13日开放供各国签署,1997年4月29日生效,目前有184个缔约国。《公约》是第一个全面禁止、彻底销毁一整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具有严格核查机制的国际军控条约,对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控制化学武器,各组织和国家应基本遵守以下几点:

3.1各签约国应该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实现自己的伦理道德价值

签约的国家中,无论是具有生产和储存化学武器能力的国家,还是只具有购买和使用化学武器能力的国家与组织,都应削减和销毁化学武器,保护全人类的利益,因为化学武器所带来的的科技伦理问题和影响是不容小视的。

3.2世界各国应严格把控化学武器,防止危险化学武器向外流失

因珍爱和平,所以痛恨战争。化学武器所带来的的科技伦理问题有目共睹,如果因为一己之力而损害全世界人民的利益,挑战人们的伦理道德底线的行为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行为。各生产、存储化学武器的国家应制定严格的化学武器生产,出口,使用规定,防止因个人利益而流失至黑市,使它成为部分国家和组织用来耀武扬威,藐视人类的杀手锏。

3.3加大对化学武器危害的宣传,保护人类的整体利益

通过当今所处的时代特殊性,运用大量媒体和国家力量对化学武器所带来的的科技伦理问题加以宣传。使人们认识到这是一个关系到人类生死存亡的共同利益问题,是关系到地球和平发展,人与自然和平相处的重大问题。

3.4科学家应该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维护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各国科学家应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科技成果的使用不当而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要像爱因斯坦因在致给“国际知识界和平大会”的信中说道的那样:“科学家的悲剧性命运使我们帮忙制造出来了更可怕、威力更大的毁灭性武器,因此,防止这些武器被用于野蛮的目的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科学家们应该认识到努力发展科学技术,实现人类共赢的前提是减小因科学技术发展运用到军事领域后所带来的科技伦理问题。

尽管《公约》已进入履约阶段,但化学武器的威胁仍将长期存在,彻底销毁化学武器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化学武器的战场应用带来的科技伦理问题应使人类产生高度警觉。双方因胜负博弈的同时更应关注整个人类的伦理尊严。防化之路,千辛万苦,提高人类该如何解决化学战中所带来的科技伦理问题更是任重而道远。从人类领会最深处发散出来的不仅有罪恶,也有美好,提醒我们更应珍爱和平。

【参考文献】

[1]阮殿清.化学武器浅议[J].现代兵器,1991(1).

[2]David P.Fidler,谢胜利.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实施十年来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8(1).

化学武器范文第8篇

两千年前的罪恶

将化学物质用作杀敌武器在人类历史上并不罕见。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内战中,斯达巴人就曾点燃沥青和硫磺,用呛人的烟来熏走雅典守军。稍晚的罗马-波斯战争中,波斯人曾直接往地道中灌这种烟以熏死突袭的罗马士兵,这是最早的“窒息性毒剂”。同一时期的中国,秦军也曾在河水上游下毒,阻止前来进攻的诸侯联军。之后一千多年的历史中,“烟”和“毒”的应用比比皆是,不过这些最多只能算化学武器的“原始版”。

随着近代化学的发展,人类制造出更多有毒化合物,其中一些被用于军事领域。近代战争中最早有组织使用毒气的可能是英军。他们在20世纪初的布尔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曾向布尔人和清军发射氯气炮弹。据记载,八国联军攻打天津时“炮弹落地,即有绿气冒出,钻入鼻窍内者,即不自知殒命”。

恶魔出笼

化学武器的真正大规模使用是在一战和二战期间。1915年4月22日,德国第4集团军曾向英法联军投放18万公斤氯气。这是战争史上首次大规模使用毒气,造成英法联军1.5万人中毒,其中5000人死亡。

经过“一战”残忍的毒气战后,1925年《日内瓦协定书》再次重申禁止使用毒气,各国也都清楚毒气弹的使用只能引起对方同样的报复。因此在“二战”中,尽管美、英、苏、德等各大国都做了毒气战方面的准备,但大规模毒气战并未爆发。

然而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能自觉遵守协议。意大利在“二战”前侵略埃塞俄比亚时就动用了毒气。而日本在侵华战争中更是把毒气当作制胜武器。据美国专家估计,日本在中国战场使用毒气战2000多次,造成军民十多万人死亡,几乎相当于“一战”全球毒气战的数字。

禁用化学武器

与常规武器相比,化学武器具有特殊的杀伤特性。

一是杀伤途径多:染毒空气可经呼吸吸入、皮肤吸入中毒;毒剂液滴可经皮肤渗透中毒;染毒食物和水可经消化道吸收中毒;一些爆炸型化学弹药的弹片也有杀伤作用。

二是杀伤作用持续时间长:从几分钟、十几分钟直至几天甚至几十天。

三是杀伤范围广:化学炮弹比普通炮弹的杀伤面积一般要大几倍至几十倍。染毒空气能随风扩散,渗入不密闭、无滤毒装置的装甲车辆、工事、建筑物内等,沉积、滞留于低洼处,杀伤隐蔽人员。

四是受气象、地形条件影响较大:大风、大雨、大雪和近地空气对流等会严重削弱毒剂的伤害作用,甚至限制某些毒剂作用。

正是由于化学武器的危害巨大,全球对于禁用化学武器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早在1899年及1907年召开的两次“海牙会议”上,各方就达成协议,禁止在战争中使用毒气。1925 年又在日内瓦签署《禁止在战争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气体和细菌作战方法的议定书》。1992年11月,《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由第47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该公约不仅制定了全面禁止、彻底销毁化学武器并严格审查的机制,而且要求各国公布自己销毁化学武器的时间表。1997年4月29日,《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生效。这是第一个全面禁止、彻底销毁一整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具有严格核查机制的国际军控条约。

截至2013年7月,全球已有189个国家成为《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缔约国。只剩安哥拉、埃及、以色列、缅甸、朝鲜、索马里、南苏丹和叙利亚8个国家仍游离于公约之外。

防护手段不断更新

同核武器和生物武器一样,只要有较好的装备及针对性训练,化学武器是可以防护的。其防护措施主要有:探测通报、破坏摧毁、防护、消毒和急救等。

探测通报是采用各种现代化探测手段,摸清敌方化学武器袭击的情况,了解气象、地形并及时通报;破坏摧毁是采用各种手段破坏敌方化学武器和设施等;防护是根据化学毒剂的作用机理和中毒途径,设法将保护对象与毒剂隔绝,如构筑化学工事、器材防护等;消毒主要是对感染神经性毒剂和糜烂性毒剂的人、水、粮食、环境等进行消毒处理;急救则针对不同类型毒剂的中毒者及中毒情况,采用相应的急救药品和器材进行现场救护,并及时送往医院治疗。

随着科技的发展,针对化学武器的防护手段也在不断更新,毒气的克星——木炭的出现就是典型的例子。俄罗斯著名化学家谢林斯基发现,前线士兵遭遇毒气攻击的应急方法之一是将头钻进松散的泥土中,经过泥土吸附和过滤可以保住性命。于是他决心制作一种防毒面具。经多次试验,他选中了吸附力较强的木炭作为防毒面具的材料,如今世界上随处可见的防毒面具便这样诞生了。

链接:

六类化学武器

按化学毒剂的毒害作用,通常把化学武器分为六类:神经性毒剂、糜烂性毒剂、窒息性毒剂、全身中毒性毒剂、刺激性毒剂和失能性毒剂。

神经性毒剂以沙林、梭曼等为代表,通过呼吸道或皮肤黏膜侵入人体,主要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出现瞳孔缩小、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肌肉震颤等症状,严重者可迅速致死。叙利亚化学武器事件中涉及的化学毒剂即为沙林。

糜烂性毒剂主要代表是芥子气、氮芥和路易斯气,通过呼吸道、皮肤、眼睛等侵入人体,破坏肌体组织细胞,造成呼吸道黏膜坏死性炎症、皮肤糜烂、眼睛刺痛畏光甚至失明等。

窒息性毒剂包括光气、氯气等,能损害呼吸器官,引起急性中毒性肺气肿而造成窒息死亡。

全身中毒性毒剂包括氢氰酸等,主要通过呼吸道破坏人体组织细胞氧化功能,引起组织急性缺氧,产生恶心、头痛、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可导致迅速死亡。

化学武器范文第9篇

叙利亚内战爆发后,叙境内发生了大大小小20余次指称化学武器使用事件(有些未经证实),尤其是2013年3月阿勒颇和8月大马士革发生的2次化学武器事件,更是迅速引爆了国际社会对叙利亚化学武器问题的关注,一时间叙利亚化学武器问题成为了世界头号关注焦点。

叙利亚化学武器问题简况

2013年3月19日,叙利亚阿勒颇省发生含化学物质的弹药爆炸袭击事件,20日叙利亚政府和反政府武装相互指责对方发动了化学袭击。2013年8月14日,联合国声明叙化武问题调查组与叙政府就合作方式达成共识,赴叙境内展开调查。8月15日,叙政府宣布正式接受与调查小组的合作,并确保其工作能正确、安全和高效地展开。8月18日,联合国叙化武问题调查组抵达叙利亚,并于次日开展了为期14天的调查。8月21日,大马士革郊区发生化学武器袭击事件,导致1300多人死亡(有数据显示为1400多人)。叙利亚反对派指责是政府军发动了这次袭击,但是遭到了叙利亚政府的否认。随即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授权叙利亚化武调查组展开对8月21日化武袭击事件的调查。

9月9日,俄罗斯提出“化武换和平”建议,提出将叙利亚化学武器设施置于国际监督之下。9月14日,美国和俄罗斯在日内瓦就销毁叙利亚化学武器问题达成了框架协议。同日,叙利亚向联合国秘书长交存了该国加入《禁止化学武器公约》(下称“公约”)的文书,并宣称它将遵守公约的规定,并忠实认真地予以落实。9月16日,联合国对外公布了叙利亚化学武器指称使用调查报告,报告确认8月21日叙利亚的确发生了使用沙林发动袭击的化学武器事件,但是报告未确认是冲突的哪一方使用了化学武器。

9月20日,叙利亚向禁止化学武器组织提交了有关其化学武器的初步材料。9月26日,美俄就叙化学武器问题达成决议草案:双方赞成政治解决叙利亚冲突,军队不干预,从叙利亚移走化学武器,或在2014年上半年前销毁化武。9月27日禁止化学武器组织和联合国安理会各自通过了一份关于叙利亚化学武器销毁的决议,安理会15个成员国均对美国和俄罗斯26日达成的决议草案表示支持。

10月1日,禁止化学武器组织叙利亚化学武器销毁专家进入叙利亚,开始叙利亚化学武器销毁工作。10月2日,叙利亚向禁止化学武器组织提交了有关其化学武器的进一步的材料。10月6日,叙利亚工作人员开始在禁止化学武器组织专家的监督下正式开始第3类化学武器的销毁。10月24日,叙利亚向禁止化学武器组织递交了正式初始宣布以及一份化武销毁总体计划。10月27日,禁止化学武器组织专家完成了在叙利亚的第一轮核查工作,对叙利亚政府宣布的23个化武相关地点(41个设施)中的21个地点(39个设施)进行了视察,其余2个因安全问题暂不进行核查。11月1日,叙按禁止化学武器组织规定的日期完成了化武生产和混合/装填设备的销毁。

叙利亚化学武器的发展

尽管叙利亚政府已经向禁止化学武器组织提交了有关其化武的资料,但是外界对叙利亚到底拥有怎样的化武能力依然不得而知。美国军方称叙利亚是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化学武器计划的国家之一;西方国家也一直指责叙利亚拥有进攻性化学武器计划。而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叙利亚政府拥有1000吨的化学武器储存。

叙利亚最初的化学武器能力是1973年10月战争前由埃及提供的,此后就开始依靠自身力量发展和生产芥子气和沙林,还可能包括Vx等毒剂。叙利亚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在位于阿勒颇地区的哈马、霍姆斯和萨菲拉等地的设施内生产化学毒剂,但其毒剂生产依赖从国外进口双用途设备和关键前体。近年来,伊朗被怀疑是叙利亚化学武器技术和原料的主要提供者。2005年叙利亚曾与伊朗签订了一项协议,其中包括伊朗向叙利亚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提供技术培训和援助。

外界认为,叙利亚拥有中东地区最强大的化学武器能力,拥有5处化学武器生产设施(赛林、哈马、霍姆斯、拉塔基亚、巴尔米拉),外加一处涉嫌的武器基地(萨菲尔“飞毛腿”导弹基地),但也有情报显示是4处。已公开的化学武器储存仓库19处,但外界估计有45处以上。而叙利亚初始宣布中宣布了23个化武相关地点,总计41个设施。

叙利亚很可能具备了通过弹道导弹和飞机等平台发射化学武器的能力。此外,叙利亚可能会通过“飞毛腿C”型导弹投射化学战剂,或者可能使用“苏-24”、“米格-23BM”战斗轰炸机搭载空对地导弹或航弹来投送化学战剂。

叙利亚与化学军控

叙利亚1968年批准《日内瓦议定书》,1997年《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生效后叙利亚并没有加入公约。2004年以来叙利亚官员与禁止化学武器组织有过一些接触,曾数次与禁止化学武器组织总干事会晤,并参加过禁止化学武器组织的一些会议和论坛。2013年9月14日,叙利亚向联合国秘书长递交了加入《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的文书,10月14日叙利亚成为禁止化学武器组织的第190个缔约国。

公约对缔约国的权利和义务有着明确的规定,按照公约规定,缔约国承担的主要义务包括:

首先是化武宣布义务。缔约国应于公约对其生效后30天内向公约组织提交化武宣布,主要包括:化学武器的数量、种类和储存情况;化学武器生产设施的地理位置、生产能力等。

其次是接受化武核查的义务。禁止化学武器组织接到缔约国宣布后,将立即实施化武现场核查,主要内容包括:核实各缔约国宣布的化学毒剂、弹药的种类、数量以及相关化学武器设施的具置和状态等,并安装必要设备,确保化武设施和毒剂处于封闭或被监控状态。

公约第四条第8款以及第五条第10款规定,于2007年后加入《公约》的国家应尽快销毁本国的化学武器和化学武器生产设施,且应由禁止化学武器组织执行理事会决定“销毁顺序和严格核查程序”。

根据2013年9月27日禁止化学武器组织通过的有关叙利亚化学武器的销毁决定,叙利亚政府应:

第一,至迟于该决定通过后7日内(即10月4日前)向技秘处提交进一步的资料,就其所拥有或占有的或位于其管辖或控制下的《公约》第二条第1款所定义的化学武器,提供补充资料,尤其是:(1) 其化学武器库存中包括前体和毒素在内的每一种化学剂的化学名称和军用名称及其数量;(2) 其化学武器库存中弹药、次级弹药和装置的具体类型,包括每一种类型已装填和未装填的具体数量;(3) 其所有化学武器、化学武器储存设施、包括混合和装填设施在内的化学武器生产设施以及化学武器研发设施的位置,附明确地理坐标。

第二,至迟于该决定通过后30天内(即10月27日前),向技秘处提交《公约》第三条规定的宣布。

第三,遵照禁止化学武器组织执行理事会2013年11月15日决定的包括中间销毁节点在内的详细规定,于2014年上半年完成对所有化学武器和设备的销毁。

第四,尽快且无论如何不晚于2013年11月1日,完成化学武器生产和混合/装填设备的销毁。

第五,在该决定执行中的各个方面提供充分合作,包括立即为禁止化学武器组织人员提供对叙利亚境内任何现场不受限制的视察权。

第六,为技秘处指定1名官员担任主要联络人,并赋予其确保该决定得以充分执行的必要权力。

通过对比公约的规定和有关叙利亚化学武器的销毁决定我们不难看出,决定要比公约规定更加严苛,尽管目前叙利亚的履约进展情况看似一帆风顺,但是要完全按照这样一个时限销毁叙利亚化学武器,无论是叙利亚政府还是国际社会都将面临诸多的挑战。

关于叙利亚化学武器问题的几点思考

某种意义上讲,无论是武力干预叙利亚化武问题,还是“化武换和平”,归根结底依然是大国利益集团政治斗争的产物,只不过化武问题为这种斗争添加了“合理”的借口和华丽的外衣。正因于此,叙利亚化学武器问题才给国际社会留下了太多的思考空间。

如何看待化学武器威胁?

尽管8月21日叙利亚化学武器事件所导致的1300多人死亡数字与内战所导致的10万人死亡相比要少得多,但是事件给世界造成的冲击却十分强烈。目前全世界196个国家中已经有190个国家(含叙利亚)加入了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所宣布的72000多吨化学毒剂中的约80%已经被销毁。放弃使用化学武器已经得到了全世界的共识,这一点从国际社会对叙利亚化学武器的反应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表面看来,化学武器的威胁较以往已经大大降低,尤其是化学武器作为战争手段使用的国际空间受到了极大打压。但是,现在依然还有6个国家(不包括我国台湾地区)游离在公约之外,依然还有约14000吨的化学武器(已宣布的)在短时间内无法完全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形势依然严峻,非国家力量对包括化学武器在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热衷程度依然不减。因而,在可预见的未来是否还会发生类似叙利亚8月21日这样的化学武器事件依然没有人能够预测。

到底是谁使用了化学武器?

联合国的调查已经确认,8月21日在叙利亚发生的化学武器袭击事件为沙林毒剂袭击事件,但是对究竟是谁使用和如何使用这些化学武器并未给出定论。联合国的调查报告尚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证实和说明的地方,比如说袭击的动机、袭击的第一现场情况、遇害者的复合伤问题以及医学样本的分析过程和方法等。相关证据不能互相支撑,形成不了完整的证据链条。因此从目前的情况看,欧美对叙利亚政府的指控并不能够令人信服。另一方面,俄罗斯和叙利亚政府也因缺乏有力的证据而无法真正指控反对派。如果从发动袭击的动机、时间节点、受害人员的状况等等因素分析,反对派使用化学武器的可能性的确无法排除。

叙利亚化学武器销毁前景如何?

尽管目前叙利亚已经按照禁止化学武器组织决定所规定的日期提交了初始宣布并完成了化学武器生产和混合/装填设备的销毁,但是叙利亚化武销毁的真正挑战是对毒剂的销毁。目前叙利亚既没有销毁这些化学武器的技术和装备,也缺乏保障其完成销毁的巨额资金(估计约10亿美元)。尽管国际社会对消除叙利亚化武已经达成了一致的认识,但是对于其所需的技术和资金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解决途径。更为糟糕的是,直到今天,也还看不到叙利亚内战有任何停火的迹象,参与叙利亚化武销毁核查的国际机构人员从来没有在这样的冲突环境下开展过工作,让他们在得不到安全保障的设施开展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不难看出,叙利亚化武销毁依然面临重重困难,想要按照禁止化学武器组织决定的时限完成这一任务,还需要国际社会付出更多努力。

化武真的能换来和平吗?

化学武器范文第10篇

他把空气变成了面包

德国科学家弗里茨・哈伯显然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因为他的发明解决了亿万人吃饭的问题。

我们知道,氮元素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元素。土壤缺氮就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植株矮小、叶子枯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气,早在200多年前,一些有远见的科学家就提出,空气是未来的大粮仓。但是除了豆科植物以外,其他的植物没有固氮能力。利用化学手段把空气中的氮气固定下来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制造氮肥的―个关键程序就是合成氨。18世纪末就有科学家试图在常压下用氢气和氮气合成氨,以后又有人在50个标准大气压下用同样的工艺合成氨,结果都宣告失败了。法国化学家勒夏特里试图在高压下合成氨,结果装置中混进了氧气,造成了爆炸。

哈伯批判地接受前人的科研,利用新工艺制出了更加纯净的氮气和氢气,解决了合成氨的安全问题。

他同时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寻找合适的催化剂和最佳的反应条件(温度和压强)。依靠锲而不舍的钻研和实验,哈伯终于在1909年发现了工业合成氨的方法,即哈伯法。此后哈伯和他的助手们又对生产装置进行了改进,使这一工艺更加成熟,终于在1913年正式投入了工艺生产。

如今,合成氨化肥已经成为了农业生产重要的增产因素。哈伯完成了前人未竟的事业,把空气变成粮食,推动了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生化武器的鼻祖

1915年4月22日,一战的伊普雷战役中,在6公里宽的前沿阵地上,佩戴防毒面罩的德军在5分钟内施放了18吨氯气。密度是空气2.5倍的黄绿色气体幽灵一般随风推向了英法联军阵地。上万人中毒,英法联军一路败溃,四散风逃。这是世界战史上第一次使用毒气,毒气的威力让德国当局都感到震惊。这次战役后,化工厂的负责人,毒气战的倡导者哈伯受到了德国政府的表彰。哈伯是历史上最早提议使用生化武器的科学家。

哈伯的化工厂里除了氯气之外,还生产了大量号称“毒气之王”的气体――芥子气。芥子气化学名称为二氯二乙硫醚,化学式S(CH2)4l2,常温下为无色或黄色的油状液体或固体,能挥发,有大蒜、洋葱的气味。芥子气被人体吸收后能破坏人体DNA、RNA,以及酶等蛋白质,使细胞分子结构被破坏,造成细胞死亡,同时破坏人体电解质平衡。芥子气的毒性极强,0.2mg/L的浓度就会对人造成伤害,因此在毒气弹中只需加入少许即可起杀伤作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交战国共在战场上投放了12000t芥子气,造成了一百万人的伤亡。最著名的案例是,当时身为巴伐利亚步兵班长的阿道夫・希特勒,被英军的芥子气炮弹毒伤,眼睛曾一度失明。

在哈伯看来,生化武器是使战争尽快结束,尽量减少平民伤亡的一种有效手段。直到看到被芥子气折磨得痛苦不堪的俄国士兵,他才受到来自内心的谴责。一战结束后,哈伯本人也因此被列入了协约国的战犯名单,他隐匿起来过了半年惶惶不可终日的日子。

受唾骂的诺贝尔奖得主

1918年12月,战争刚刚结束,瑞典皇家科学院就将诺贝尔奖授予了哈伯――虽然是发明化肥的哈伯,而不是推行毒气的哈伯――这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一些科学家指责这一决定玷污了科学界,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哈伯发明合成氨,可以将功抵过。

1933年,身为犹太人的哈伯受希特勒迫害,被迫离开德国来到英国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工作,实验室的负责人卢瑟福对他过去的行径耿耿于怀,拒绝和他握手。

芥子气毒剂用密闭容器深埋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不会失效。二战期间,臭名昭著的日本731部队、516部队研制出了大量的生化武器,广泛用在淞沪战场、徐州战场。战后在我国东北遗留了大量的毒气弹。2003年8月4日,齐齐哈尔市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侵华日军遗弃化学毒剂中毒事件,造成43人中毒,1人死亡,其元凶就是芥子气。

合成氨,可以用来制造化肥,也可以用来制造硝酸、炸药;核能,可以用来发电,也可以用来制造核武器。人类拿起科学这把利刃应该是用来改造自然,维护和平的,而不是拿来伤害自己的。这正如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写道:

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

在大海里独踞

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

连接成整个陆地

如果有一块泥土被海水冲击

欧洲就会失去一角

这如同一座山岬

也如同你的朋友和你自己

无论谁死了

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在死去

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

因此我从不问丧钟为谁而鸣

上一篇:化学品范文 下一篇:应用化学专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