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06 17:13:54

心力衰竭论文

心力衰竭论文篇1

心力衰竭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证候表现与疾病性质、病程长短等有一定规律。黄平东观察102例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的中医证型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将充血性心力衰竭常见症候分为气虚、血瘀、水停、阳虚4类。结果显示:心力衰竭的常见证型依次为气虚血瘀、气虚血瘀水停、阳气虚血瘀水停和阳气虚血瘀,前两型多见于心力衰竭轻症,后两型多见于心力衰竭重症。陆姣姣等通过借助现代统计学方法,分回顾性和前瞻性两部分,对符合条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证候和证候要素进行规范。结果显示:充血性心力衰竭最常见的证候依次为心血瘀阻证、心气亏虚证、痰阻心脉证、心阳亏虚证、心肾阳虚证;病位类证候要素在回顾性和前瞻性病例中分布一致,从高到低依次为心、肾、肺、脾、肝;病性类证候要素中,回顾性病例中前5位的依次是血瘀、气虚、痰浊、阳虚、阴虚,前瞻性病例中前5位的依次是气虚、阴虚、痰浊、血瘀、阳虚。冯利民等利用数据库收集该院22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并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表明在中医辨证中本虚证中以气虚最多见,标实证中血瘀、痰阻者所占比例最多。

2辨证论治

2.1辨证分型治疗:辨证分型是中医治疗的基础,目前国内尚无统

一的心衰中医辨证分型标准,临床医家多从八纲结合脏腑辨证来分型,大多数临床研究采用《中药新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慢性心力衰竭进行分型,具体分为6型:心肺气虚、气虚血瘀、痰饮阻肺、气阴两亏、阴阳两虚、阳虚水泛。邓铁涛认为心衰五脏相关,以心为主。心衰虽有气血阴阳的不同,但气属阳、血属阴,心气虚日久损及阴阳,故将本病分为心阳虚型和心阴虚型两大类。立温心阳和养心阴为治疗心力衰竭的基本原则,代表方为暖心方和养心方。王素琴将本病分为

①气虚血瘀型,治以益气活血、健脾利水;

②气虚阳虚型,治以补气活血、温阳利水;

③水犯心肺型,治以益气活血、利水定喘;

④气阴两虚型,治以滋阴益气;

⑤气血两虚型,治以益气养血安神。杨培君等将本病分为五型:

①心气阴虚证治以益心气养心阴,化瘀肃肺,方药以炙甘草汤合生脉散化裁;

②气虚血瘀证治以益气化瘀,养心定悸,方药以保元汤合桃红四物汤化裁;

③心肾阳虚证治以温补心肾阳气,佐以化瘀利水,方药以附子汤加丹参、桃仁、葶苈子、车前子;

④阳虚水泛证治以温阳化饮,泻肺化瘀,方药以真武汤合参附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⑤心阳虚脱证治以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方药以四逆加人参汤加味。张瑞华等从本虚标实着手,根据心衰的中医辨证分为3个证候进行治疗:

①心肾气阴两虚、水湿内停型,以益气养阴、利水活血治疗;

②心脾气虚、肾气虚损、水湿泛滥型,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治疗;

③心脾气虚、水湿内停型,以补益心脾、活血利水治疗。李介鸣根据临床常见证候将本病大体分为3类:

①气阴两虚、血脉不和,治以益气养阴、和血通脉;

②脾肾阳虚、水湿泛滥,治以温阳行水;

③肺肾两虚、水湿上泛,治以温补肺肾、纳气平喘。

2.2专方专药治疗:张翠英等

认为收缩性心力衰竭病性属于本虚标实,本虚在于心气亏虚、心肾阳虚,其标实在于瘀血内阻、水湿泛滥。治疗应当温补心肾、振奋心阳以治其本,佐以化瘀利水以顾其标。自拟参附强心煎(熟附子,仙灵脾,红人参,黄芪,北五加皮,桂枝,茯苓,丹参,益母草,川芎,麦冬)治疗收缩性心力衰竭51例;对照组32例服用地高辛。疗程均为3周。结果显示治疗组心衰总有效率为90.02%,显效率为50.98%;对照组治疗心衰总有效率为68.75%,显效率为28.13%,认为参附强心煎治疗收缩性心力衰竭有缓解心衰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的作用。刘金民等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健心汤(生黄芪、熟附子、太子参、仙茅、红花、葶苈子、川芎、茯苓、香附、桂枝)治疗CHF病人33例,结果显示能有效地降低病人血清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NO,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减小左室舒和末期容积(LVEDV)和左心房(LA)内径,改善病人心室重塑。孙怡春在常规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础治疗组加用参麦注射液治疗20例,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总有效率分别为95%和85%。顾旭等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治疗组60例患者予通心络胶囊治疗,对照组54例患者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8.4%和72.2%。通心络胶囊在缓解心衰症状、改善心肌缺血、提高射血分数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3治疗原则

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温则消而去之。”为后世的辛温散寒之法创立了理论基础。《素问•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用行气活血之法疏导气血的运行。由此可见《内经》中已有了活血化瘀法治疗心力衰竭的思想雏形。“开鬼门”“、洁净府”“、去宛陈莝”见于《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张志聪注曰:“鬼门,毛孔也。开鬼门,发表汗也。洁净府,泻膀胱也。开鬼门,则肺窍通而水津布,所谓外窍开则里窍通,上窍通则下窍泄也。”《说文•针解篇》曰:“‘去宛’谓去血之瘀积‘,莝陈’谓消水之蓄积。”“开鬼门”旨在宣肺、肃肺、化痰;“洁净府”需当温阳化气利水;“去宛陈莝”意为活血化瘀利水。以上的治疗法则为后世治疗心力衰竭提供了理论依据。心力衰竭的病理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虚、血虚、阳虚、阴虚,标实为血瘀、水停、痰饮,标本俱病,虚实夹杂;病变涉及五脏,形成以心为中心,肺、肾、肝、脾皆可致病的病理特征。所以在治疗时就需要以心为重,兼顾其它脏腑,且该病虚实夹杂,治疗时需标本兼顾。心衰以阳气亏虚为本,瘀血、水湿为标,治疗宜益气温阳、活血利水,其中益气温阳是治疗心衰的基本原则,应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而活血、利水仅为治标之法。在临证时要注意邪正关系,单纯补虚则易恋邪,单纯祛邪更伤阳气,因此宜标本兼顾,根据标本的轻重、缓急,治疗用药则有所侧重。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气血相生、阴阳互根的关系。治疗当温阳益气,如此则正复邪去,气充血行。在此基础上,根据病情轻重缓急,适当配合化瘀行水之法,寓通于补当中,以补为主,以通为辅,祛邪而不伤正,不可滥用攻伐,徒伤正气,正气愈虚则气血愈难复。同时,活血祛瘀与温阳利水相互为用。而对于热瘀水结则需活血、利水、清热并用。心力衰竭阳虚日久,或滥用利尿药,必损及阴液。若阳虚阴伤,阴阳俱虚,则需益气养阴,阴阳并补,阳生阴长,正气康复。心力衰竭如现水肿,又有阴伤,则需温阳利水与育阴利水法配合使用,使温阳而不伤阴,育阴而不助水湿。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对于急性心衰,阳气暴脱、冷汗淋漓、面色灰白,口唇紫绀、四肢厥逆、脉微欲绝者,又当用回阳救逆法益气固脱。积极治疗原发病,心衰是多种心脏病发展的结果,在治疗心衰的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可使心衰迅速得到控制,并减少复发。

4评述与展望

中医药对慢性心力衰竭相关病证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且疗效确切。近年来中医药防治慢性心力衰竭在缓解症状及改善生存质量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着明显不足的地方,如对慢性心力衰竭证型分型繁杂,辨证标准不一致;治疗方法差异大,临床治疗方案不利于推广;疗效评价标准不一致,注重短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缺乏对远期疗效和病人的住院率和病死率等终点指标观察,说服力不强。因此,加强CHF辨证分型的规范化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标准化治疗是中医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心力衰竭论文篇2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5月于本院就诊的90例扩张型心肌病并心力衰竭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硬币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每组4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扩张型心肌病并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27.2±1.3)岁;患病时间:3~67个月,平均患病时间(21.4±2.7)个月;对照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1例;患者年龄:20~73岁,平均年龄(27.9±1.7)岁;患病时间:2~69个月,平均患病时间(23.4±2.9)个月;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的对比上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故本次研究具有可行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目的,其均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在参与研究之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①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叮嘱患者进行合理休息,依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病况设定不同的活动计划;叮嘱患者降低盐的摄取量,并叮嘱患者多食用含钠高的食物,除此之外也要对患者进行吸氧、排便以及控制感染等)。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心理因素会对治疗效果产生一定影响,故对患者进行一定的心理疏导,告知患者监护以及治疗的相关情况,消除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促使患者积极配合相关治疗。健康教育:定期向患者进行与疾病相关的健康基础知识,告知患者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并教导患者及其家属如何进行家庭护理,指导患者进行适度的运动,并进行定期巡诊、建立巡诊档案)。

1.3观察指标:①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主要对比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结果以及住院时间)。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本次研究采取病房内问卷调查的形式,以非常满意+满意计算总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评分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的对比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的对比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上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并心力衰竭难度较大,曾有相关报道称,该病症的病死率已达30%以上,而该病症的猝死率也已达到28%[2]。而对其进行一定的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则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该病症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的预后效果。近年来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对扩张型心肌病并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以及预后效果[3]。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常规护理上进行了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较为明显看出: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焦虑评分结果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该项研究结果表明:对扩张型心肌病并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并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

综上所述,对扩张型心肌病并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一定程度的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降低患者的复发概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心力衰竭论文篇3

【关键词】 慢性肾衰竭;急性心力衰竭;临床分析

DOI:10.14163/ki.11-5547/r.2016.35.059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explor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ronic renal failure combined with acute heart failure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scientific guidance for its treatment. Method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 clinical data of 25 chronic renal failure patients combined with acute heart failure and summarize its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risk factors and pathogenesis. Treatment and precaution method were researched and explored. Results 25 patients were rescued for 38 times and 36 successful rescue times, with successful rescue rate as 94.74%. Clinical symptoms were clearly relieved after treatment. Conclusion Inadequate hemodialysis, bad-controlled hypertension, anemia, metabolic acidosis and hyperkalemia are risk factors of chronic renal failure combined with acute heart failure. Physical condition and pathogenesis of patients should be learned in detail and given patients targeted therapy. Meanwhile precaution must be made on chronic renal failure combined with acute heart failure and rectify its risk factors to reduce occurrence of chronic renal failure combined with acute heart failure.

【Key words】 Chronic renal failure; Acute heart failure; Clinical analysis

在R床上, 由于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改变, 发生慢性肾衰竭的患者越来越多[1]。而慢性肾衰竭的患者会由于某些原因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患者一旦发生肾衰竭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如不紧急处理, 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是极大的威胁, 且很容易造成死亡, 而急性心力衰竭是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2-4]。心力衰竭是由于血流动力负荷过重、心肌梗死等心脏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 从而对人体的心肌结构造成变化, 最终导致人体的心室泵血或是充盈功能减弱[5, 6]。已经成为了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安全的疾病之一。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8月~2016年5月收治的25例慢性肾衰竭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16~75岁, 平均年龄(43.1±10.6)岁, 其中男14例, 女11例。25例患者进行 X 线检查, 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心脏都增大, 且心胸的比例超过正常的范围, 其中14例患者伴有胸腔积液。经临床医师诊断, 所以患者均确诊为慢性肾衰竭合并急性心力衰竭。对于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及患者家属均已知情, 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 2 慢性肾衰竭的诊断标准[4] 对于慢性肾衰竭的诊断标准采用的是国际医学公认的美国肾脏基金会制定的指南分期。

1. 3 临床表现 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出现水肿、盗汗、呼吸困难、胸闷、双肺湿音、阵发性咳嗽、心动过速以及咳粉红色泡沫样痰等。其中阵发性咳嗽的患者有23例, 占92%, 呼吸困难伴端坐呼吸的患者有18例, 占72%, 咳粉红色泡沫样痰的有11例, 占44%, 心动过速的患者有13例, 占52%。

1. 4 抢救方法 对患者采取坐位, 随后对患者进行持续吸氧, 静脉推注60 mg的呋塞米, 多索茶碱 0.25 g 加入液体静脉推注, 去乙酰毛花苷 0.2 mg加液体缓慢静脉推注, 硝普钠 50 mg 加液体避光持续静脉泵入( 根据血压调整泵速), 使血压在(120~150)/(80~100)mm Hg(1 mm Hg=0.133 kPa), 咳粉红色泡沫样痰者给予吗啡 3~10 mg 静脉推注。大多数患者 30~45 min 病情缓解, 待患者的病情缓解后, 对患者进行血液透析, 首先对患者进行1 h左右的单纯超滤, 对于脱水量, 这是根据患者的心力衰竭的实际症状改善情况而定的, 一般是在2.0~2.5 L。而后对患者进行常规的透析, 可在必要时对透析次数增加, 视患者情况而定, 增加次数为1 次/d, 一般连续 2~3 d, 对患者进行透析应做到充分透析, 完全缓解患者的急性左心衰。注意, 对于有感染者, 在心力衰竭纠正后给予抗生素抗感染[2]。

2 结果

25例患者共抢救次数38次, 成功抢救次数为36次, 抢救成功率为94.74%;经过治疗后, 大多数的临床症状得以明显减轻, 如胸闷、呼吸困难, 患者的血压下降较为明显, 且可平卧, 肺部的音症状大多消失或明显减轻, 对于心律减慢和心力衰竭在治疗后都有明显的改善或是纠正。

3 讨论

3. 1 血液透析不充分 所有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中会有50%的患者有充血性心力衰竭[7]。这是因为进行透析的经济费用昂贵, 一般家庭难以承担, 所有造成血液透析不规律, 且在透析期间对于水量没有进行控制, 易导致水钠潴留, 使心脏前负荷增加, 造成一系列的心脏问题, 从而导致心力衰竭[8, 9]。对于进行透析的患者应该使其血液透析规律, 并且应该指导患者进行饮水量的控制, 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3. 2 高血压控制不良 慢性肾衰竭患者的高血压大多是与水钠潴留有关, 这类患者可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钙离子拮抗剂(CCB)等降压药配透析治疗[10]。肾衰竭会引发高血压, 同时高血压对肾衰竭有严重的影响, 可加重肾衰竭, 并且, 血压增高可诱发患者发生心力衰竭, 而心力衰竭又会使血压增高, 如此下去, 会形成恶性循环, 良好地控制血压可以预防慢性肾衰竭患者发生心力衰竭, 发生心力衰竭后迅速降压也有利于心力衰竭控制[11, 12]。

3. 3 贫血 贫血是发生肾衰竭患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患者出现贫血的征兆为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3. 4 代谢性酸中毒、高钾血症 肾衰竭患者的代谢产物就为代谢性酸中毒, 代谢性酸中毒又可加重高钾血症。在进行血液透析时, 慢性肾衰的患者会产生少尿或是无尿的现象, 这时候患者进食含钾高的食物或水果, 就会很容易发生高钾血症, 而如果患者发生高钾血症, 会对患者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因为高钾血症可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 诱发心力衰竭发生[17, 18]。所以在治疗时纠正患者的代谢性酸中毒和高钾血症可以预防或治疗心力衰竭。

在临床上, 慢性肾衰竭合并急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大多是由于血液透析不充分、高血压控制不良、贫血、代谢性酸中毒和高钾血症等危险因素, 对慢性肾衰竭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治疗时, 应该详细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发病机制, 针对性的进行治疗, 能提高治疗的效果, 同时, 要对慢性肾衰竭合并急性心力衰竭进行预防, 纠正诱导其发病的危险因素, 减少慢性肾衰竭合并急性心力衰竭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贾勇, 张文松, 王丽萍. 慢性肾衰竭患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25例临床分析. 西南军医, 2011, 13(2):244-245.

[2] 李伟超. 慢性肾衰竭患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特征观察. 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18):253-254.

[3] 张慧松, 陈旭坤, 毛欢欢, 等. 慢性肾衰竭患者合并急性肾损伤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6, 26(10):

2305-2307.

[4] 戴尊收. 慢性肾衰竭患者合并急性左心衰50例临床分析. 中国医药导报, 2010(3):164-165.

[5] 陆美金. 慢性肾衰竭患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25例临床分析. 医学信息旬刊, 2013, 26(15):70-71.

[6] 俞恋波, 段青青. 慢性肾衰合并急性左心衰临床分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9):194.

[7] 陈阳. 慢性肾衰竭患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特征观察. 北方药学, 2015(3):133-134.

[8] 吴岳春. 50例慢性肾衰竭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诊治体会. 当代医药论丛, 2013, 11(12):58-59.

[9] 张雪琼. 60例慢性肾衰竭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的治疗体会. 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11):178-179.

[10] 李素文. 慢性肾衰竭合并心力衰竭高危因素相关性探讨. 中国医学工程, 2014(8):95.

[11] 吴耿昌. 肾衰竭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 中外健康文摘, 2012(40):164-165.

[12] 张丽伟. 慢性肾衰竭合并心力衰竭高危因素相关性探讨.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4(2):181-182.

[13] 陈佳. 心力衰竭合并贫血的研究进展. 重庆医科大学, 2014.

[14] 陈佳, 张冬颖, 覃数. 心力衰竭合并贫血的研究进展. 重庆医学, 2014(4):487-489.

[15] 康红彩. 血液透析治疗肾衰竭合并急性心力衰竭疗效分析. 基层医学论坛, 2014(16):2163-2164.

[16] 单红, 郭莹, 彭建强, 等.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的研究进展.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4, 5(17):3377-3379.

[17] 郭景鸽. 慢性肾衰竭合并急性心力衰竭16例临床分析. 基层医学论坛, 2015(s1):49-50.

[18] 钟桂英. 慢性肾衰合并急性心衰30例临床分析. 中国民康医学, 2012, 24(9):1087-1088.

心力衰竭论文篇4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自我管理;测评工具;影响因素;综述

心血管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日趋严重,是当今社会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最主要疾病。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损害心室充盈和射血能力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以慢性心力衰竭居多。据统计,2013年美国心力衰竭病人再住院率为22.9%,国内研究也显示:出院心力衰竭病人1年内再住院率高达58.4%。本研究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我管理状况及影响自我管理的因素进行综述,旨在为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提供参考。

1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我管理的现状

Riegel等对美国、澳大利亚两个发达国家和墨西哥、泰国两个发展中国家2082例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行为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心力衰竭病人的自我护理水平是不足的,美国病人自我护理管理最好,泰国病人自我护理管理最差。王丽萍[6]对广州地区住院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水平低。徐静等对安徽某医院102例住院病人调查结果发现: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能力得分仅为47.56分(满分为145分),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行为能力总体处于较低水平;2009年邵欣对北京市住院的125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自我护理行为状况不太理想,并且随着出院时间的延长自我护理行为水平呈下降趋势。

1.1饮食管理

为了预防液体潴留、症状的恶化及再住院治疗,心力衰竭指南建议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低盐饮食,严重者还会被限制液体摄入量。然而,研究发现仅有不到一半的病人能严格遵循低盐饮食,且28.9%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每天摄入的盐从来不或很少低于6g[10]。心力衰竭病人出院后90d内饮食中盐摄入知识的缺乏是其再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多数病人认为:如果吃的食物比较咸,多喝水就可以把它排掉了。此外,缺乏来自朋友及家人的支持,在餐馆吃饭无法提供低盐饮食等因素也是病人无法坚持低盐饮食的原因。

1.2活动管理

以往认为:休息是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基础治疗方法,应尽量避免病人进行运动。2009年美国心脏协会(AHA)成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提出:所有稳定期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只要能够耐受所制订的运动方案,都应该考虑并进行运动锻炼。长期坚持运动能改善病人心功能、生活质量及预后。虽然80%病人认为:活动锻炼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但一项大型随机对照研究发现:研究者制订了详细的运动计划,3个月后仅有不到一半病人能够坚持运动计划。有证据表明:相比于坚持其他方面的自我管理,运动锻炼的依从性最差。对运动的认知水平低、担心运动带来不好的后果、缺乏系统的教育及相关激励措施是影响心力衰竭病人运动依从性的主要因素。

1.3药物管理

在慢性病病人管理中,不坚持服药的现象普遍存在。一项对心力衰竭病人服药情况的系统性评价发现:心力衰竭病人服药依从率为10%~98%,且随着出院时间的延长,心力衰竭病人服药依从性逐渐下降。赵文艺等对我国380例老年心力衰竭病人服药依从性的研究表明:住院期间病人能严格按医嘱用药,出院4个月后47.1%病人不能按医嘱服药。Butler等对1000例心力衰竭病人的调查显示:出院后30d80%的病人会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出院1年后降至60%。心力衰竭病人服药不依从会增加住院率及再住院率。Osterberg等研究显示:20%~63%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再入院原因为服药不依从。

1.4症状管理

当夜间出现呼吸困难时,56.4%的病人不能意识到这是心力衰竭的症状;52.0%的病人不能意识到疲乏是心力衰竭的症状。国内研究也报道,40.6%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不能正确识别心力衰竭的症状。每日监测体重是心力衰竭病人自我管理的基石,然而Ni等发现40%的病人没有认识到每天称体重的重要性;36%的心力衰竭病人认为可饮用很多的液体。46.7%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从来不或很少称体重,51.1%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会称体重但不是每天。

1.5情绪管理

抑郁或焦虑等负性心理情绪在心血管疾病中具有高患病率且与心血管的负性事件相关。一项对129例心力衰竭病人的前瞻性调查发现:焦虑和低社会支持是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再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直接影响病人的转归。2006年一项系统性回顾分析发现:心力衰竭病人总体的抑郁患病率为21.6%。有相当一部分心力衰竭病人由于各种原因未被确诊或者管理不当,部分心力衰竭病人不愿向医护人员透露他们的情绪状态,因为他们担心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其次,医护人员通常将注意力放在心力衰竭的身体症状上或认为抑郁等负性情绪症状是病人的正常反应。

2心力衰竭自我管理测评工具

2.1心力衰竭自我管理量表

2000年Riegel等开发了心力衰竭自我管理量表,Riegel等认为自我管理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并对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做出决策。该量表主要用于测量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自我护理行为,包含65个条目和6个分量表,这6个分量表包括自我护理过程的4个阶段(认识到疾病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的变化、评价这一变化、实施治疗策略、评价实施策略效果)、病人实施策略的难易程度及自我效能。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该量表的条目比较多,不适合作为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行为的评价工具。

2.2修订版心力衰竭自我护理行为量表

1999年Jaarsma等根据Orem自理理论编制了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自我护理行为量表,量表包括药物治疗的依从性(8个条目)、求医行为(7个条目)和伴有心力衰竭的适应(4个条目)3部分内容,测得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62~0.68,由于信度较低,Ar-tinian等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修订版心力衰竭自我护理行为量表。该量表包括求医行为、症状的自我管理、遵医行为、疾病信念、伴有心力衰竭的适应等方面,包括29个条目。该量表反映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行为水平、心力衰竭病人执行自我护理行为的频率。

2.3欧洲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行为量表

2003年Jaarsma等根据Orem自我护理理论设计完成,该量表包括12个条目,主要为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为维持机体健康所必需的自我护理行为,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1分~5分表示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5个等级,得分范围0分~60分,得分越高代表自我护理能力越差。该量表被译成西班牙语、日语等多个版本,应用广泛。南方医科大学王丽萍将其翻译成中文版本,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4心力衰竭自我管理量表

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护理学院施小青等[31]设计了自我管理量表。该量表包括4个维度20个条目,4个维度分别为药物管理、饮食管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管理及症状管理。量表采用Likert4级评分法(1分为从不,2分为有时,3分为经常,4分为总是),每个维度得分为各维度条目得分的总和,量表总分为各维度得分之和,总分80分。分值越高,表示病人的自我管理水平越好。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3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

3.1年龄与性别

目前年龄、性别对心力衰竭病人自我管理的影响研究结论尚不一致。邵欣通过对163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调查发现:年龄、性别对病人自我护理行为并无影响。田芳英等虽未发现性别对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的影响,但结果显示年龄对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能力有正向作用,随着年龄的增大,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在服药、饮食等方面的自我护理行为水平逐渐增高。Lee等认为:病人年龄越大,自理能力越差,积极执行自我护理管理的水平越差。Chriss等研究发现:男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自我护理行为要高于女性,并且老年男性会更积极地参与心力衰竭的自我护理维持中。Hoist等对接受了1年社区医院电话随访健康教育的心力衰竭病人研究发现:女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自我护理行为比男性要好。

3.2文化背景

刘辉等对新疆某医院60例心力衰竭病人研究发现:汉族和维吾尔族心力衰竭病人的自我护理行为存在差异,汉族优于维吾尔族病人。而吴静等对新疆地区冠心病病人自我管理行为调查发现:民族对冠心病病人自我管理行为有影响,维吾尔族冠心病病人的自我管理总水平高于汉族病人。

3.3婚姻

多数研究并未发现婚姻对自我管理有影响。部分研究表明:未婚病人自我管理较差,已婚男性因配偶照顾自我管理行为良好。Artinian等研究结果与其相反,他认为:未婚者生活方式受家庭的影响较小,更多的依靠自己维持健康,因此未婚的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行为要好于已婚病人。

3.4文化程度

田芳英等研究表明:文化程度正面影响着心力衰竭病人的自我护理,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能更好地遵守饮食计划及坚持服药等。张彩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调查也发现:教育程度与自我管理间有正性作用,结果发现本科学历及以上的病人自我管理水平比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病人高2倍~3倍,比高中学历病人高1倍。而邵欣[8]的研究并未发现教育程度对病人自我护理行为的影响。

3.5经济因素

邵欣研究发现:收入高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行为较好。Suwanno等表明:收入通过影响疾病的严重程度来间接影响心力衰竭病人的自我管理水平,结果发现经济收入越差,病人病情越重,自我管理能力越差。吴静等对冠心病病人自我管理行为调查发现:收入对病人自我管理的影响作用不大,主要是通过生活质量和自我效能间接影响自我管理行为。Woda等[40]对心力衰竭病人的质性访谈发现:低收入人群虽然了解低盐、低脂饮食的重要性,但是他们没有钱买健康的食物,饮食管理较差。

3.6病程

国外有研究发现:病程越长,心力衰竭病人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学会管理症状,通常更容易识别心力衰竭症状及身体的变化,其自我管理能力越好。而国内邵欣研究结果与其不一致,即慢性心力衰竭需要病人长时间的控制管理疾病,许多病人难以长时间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随时间的延长其自我管理行为呈下降趋势。张彩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调查发现:病程少于5年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自我管理水平比11年~15年病程的病人低4倍,但病程大于16年以上病人自我管理水而呈下降趋势。

3.7疾病严重程度和合并症情况

Suwanno等对400例心力衰竭病人研究发现:病人病情越严重、合并症越多,其自我管理行为越差。合并症数量越多会引起更多的症状,这会使病人很难控制,对病人自我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但也有研究与其结果不一致,Rockwell等研究认为:疾病的严重程度与自我护理行为呈正相关,病人症状越多,其掌握症状的自我护理知识越多,因此自我护理行为也越好。

3.8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的把握与感受,主要反映个体采取适当的行动及面对周围环境挑战的信念。较高的自我效能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是人们改变个体行为、保持健康功能的关键因素。目前对自我效能与自我管理关系的研究不是很多。有研究发现:心力衰竭病人进行自我管理行为的自我效能感或信心影响其自我护理管理,而自我效能高的人比低自我效能水平的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水平要高。

3.9生活质量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定义为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状况的体验。生活质量与自我管理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两者互为因果,生活质量是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之一,同时生活质量可被视为自我管理的一种结局。张凤侠等对北京市远郊区县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调查发现: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生活质量与自我管理能力密切相关,自我管理能力越强其生活质量就越高。Jaars-ma等认为: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水平与生活质量相关,提高病人的自我护理水平可以显著改善其生活质量。

3.10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是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庭、亲朋、同志、组织和社团等精神和物质上的联系,具有缓冲应激的作用,能减缓身心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社会支持积极影响多种慢性疾病的结局,一般认为:通过积极影响心力衰竭病人的自我管理可改善病人的预后。Friedma等发现:大多数病人在去医院治疗前都会与家庭成员讨论症状,家庭支持在心力衰竭病人寻求治疗心力衰竭症状的决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缺少家庭支持的病人缺乏自我管理疾病的信心,其自护行为也较差。除了家庭支持外,同伴支持能够改善病人的自我保健行为,一项随机对照实验研究,病人出院后每周同伴指导者通过电话指导或家庭访问,时间持续1个月~3个月,结果发现干预组自我护理管理在90d内显著增加。但有学者认为:个人社会支持系统中,个体体验或感受到的支持即主观支持比实际存在的社会支持即客观支持更有预测价值。且心力衰竭病人感知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对管理症状的自我效能感就越强,自我管理水平也越高。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2):98-122.

[2]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9-170.

[3]胥磊,周金娜,王爱平,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医学研究与教育,2009,26(4):80-82.

[4]王丽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调查及干预效果的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09:1-45.

[5]徐静,陈桂华,邵素云,等.心力衰竭患者心衰自理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20):1020-1023.

[6]邵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2009:1-80.

[7]田芳英,何仲,李改珍,等.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状况的调查[J].护理研究,2005,19(2A):205-207.

心力衰竭论文篇5

慢性心力衰竭也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在国内尚无确切的统计。

研究进展:心力衰竭是由于任何原因的初始损伤引起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最终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低下,慢性心力衰竭存在一个逐渐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半个世纪以来,对心衰的发生、发展及本文由收集整理预后因素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改变:其基础病因从高血压、瓣膜病为主转为以缺血病性心肌病为主;对病理机制的认识从心脏的前后负荷加重致心脏过劳转为认识到心脏的重塑、神经内分泌(交感神经和raas)的过度激活是明显加重心肌损伤、心室重塑、促进心衰进程的启动因素,其激活程度也是影响预后和死亡的主要因素。

1 对心力衰竭病机及治疗的认识

中医虽无心力衰竭病名,但早有一些与此相关的一些证候的详细记载,并将其证治分属于胸痹、心悸、痰饮、水肿等病证范畴。20世纪60年代以后,中医学界已认识到心力衰竭是一组综合征,有其固有的病理机制合临床特点,遂在中医整体观念学术思想的指导下展开了对其病因机制和辨证论治的研究,总结出辨证和方药运用规律。关于病因病机,认为心力衰竭发病之本在于正虚,心气心阳亏虚,终致气虚血瘀。瘀于心脉则见心悸、怔忪、胸闷、胸痛;瘀于肺脏则见短气喘促、呼吸困难、咳吐痰涎、不得卧;瘀于其它脏腑及周身则见倦怠乏力、纳少腹胀、面唇紫绀等。心病日久,累及肺、脾、肾等致水饮痰浊内生,可上凌心肺而致喘,外溢肌肤而为肿。根据以上认识,本着治病必求其本的治则,益心气温心阳是治疗心力衰竭的首要大法。

2 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现代认识及研究

2.1 辨病与辩证相结合 心力衰竭是危重病症,现代中医必须采用辨病与辩证相结合的诊治方法,才能准确的对病情极其危险性作出判断,选择最为恰当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西医辨病,通过应用各种检测手段,准确查明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变,明确病理性质,判断患者心脏功能状况,这是治疗和判定疗效的基本根据;中医辨证,则在辨病的基础上,从整体着眼,审视心力衰竭时全身机能状况的改变,详查心脏病变与他脏的联系及相互影响。西医辨病治疗针对局部作用强,可较快缓解症状,阻止疾病急变;中医辨证治疗将局部治疗和整体治疗融会贯通,以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为指导思想,其对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包括了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减轻心肌损害、促进全身各脏器功能等。辨病与辩证相结合可以做到优势互补。大量临床实践表明,辨病与辩证相结合,中西医治疗心力衰竭,其疗效显著由于单纯的西医或中医治疗者。

2.2 加强专病专方研究 治疗心力衰竭的中医药专方是根据基本病机研究,经长期临床实践探索而获得的经验总结。用专方治疗有利于临床用药、观察和进行科学研究。目前文献报道治疗心力衰竭的专方大多在传统方基础上加以重新组合、增减而成。专方治

疗更具有针对性,若为煎剂,在是使用中可以随症加减,亦不失其灵活性。有的专方被制成口服液、浸膏、片剂、胶囊等剂型,则服用更为方便。专病专方研究有利于与现代医学科研方法接轨,促进中西医结合诊治心力衰竭水平的提高,也便于临床推广应用。

2.3 增强心肌收缩功能 心肌收缩功能减退是心力衰竭的基本病理机制,故改善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增强心肌收缩力,进而增加心排血量应是治疗研究的努力方向之一。在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中,发现不少中药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如有类似强心苷作用的葶苈子、北五加皮等,类似非强心苷类的人参、黄岑、附子等,临床治疗中可灵活选用,或辨证应用,或有针对性的选用,或配合西药运用。

2.4 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肌缺血 心力衰竭均存在血流动力学的异常改变,常常合并心肌缺血、脏器淤血、肝肾功能损害,使病情加重。因此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肌缺血对增强心脏功能和消除其它器官病理状态都具有重要意义。活血化瘀药如丹参、三七、川穹、当归等具有改善血液循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供氧、促进组织损伤修复等作用,在治疗中应注意选用。

2.5 利尿消肿 利尿治疗是心力衰竭的基础治疗,是缓解心力衰竭症状的有效方法。西药利尿剂虽作用迅速,但大剂量或长期应用容易引起电解质紊乱。因此对急性心力衰竭症状缓解后和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考虑应用利尿中药,如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猪苓汤等,其作用虽缓,但利尿作用持久、温和,不易导致电解质紊乱。亦可根据辨证采用活血利水法。

3 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特点与优势

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成果表明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有其独到之处,其特点和优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3.1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也是中医论治心力衰竭的指导思想。它从整体水平认识心力衰竭时患者的疾病状态,注意心脏病变与其它脏器的关联,治疗时强调直接针对病程中的证候表现,采用补偏救弊、扶正祛邪的多种措施,已恢复机体自身的正常生理功能,增强抗病御邪能力为宗旨。

3.2 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方药宝库 中医治疗心力衰竭所表现的喘息、心肌、痰饮、水肿等证候有丰富的经验,经过反复实践所确立的许多传世方药,至今仍显示着良好的疗效。

3.3 中药的多靶点效应 与西药专一性药理机制相比,中药及其组成方剂的最大特点就是其药理作用的多靶点效应。中药的化学结构组成十分复杂,如人参的化学成分有人参皂苷类、脂肪酸、挥发酸、氨基酸、糖类、黄铜、挥发油、核苷及其碱基等,而人参皂苷又有20余种。已证实人参有涉及机体各系统的多方面药理作用,包括非强心苷性强心、抗休克、抗心肌缺血、抗血栓形成、抗氧化、扩张血管、促进记忆、提高免疫功能、降血糖等。

心力衰竭论文篇6

[关键词] 急诊内科;重症心力衰竭;老年;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5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2(c)-0027-02

重症心力衰竭是主要发生于老年患者中的一种临床综合征,直接危害患者的生命,如何进行有效的治疗已经成为临床医师研究的重要问题,目前最有效且最常用的治疗方式是美托洛尔联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药物[1],并且急诊内科治疗心力衰竭患者在临床有显著的疗效。笔者根据临床工作经验,对本院2008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78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采取急诊内科治疗的疗效进行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8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78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9例,男性27例,女性12例,年龄63~76岁,平均71.6岁;高血压22例,冠心病10例,扩张型心肌病7例。对照组39例,男性24例,女性15例,年龄65~78岁,平均70.9岁;高血压24例,冠心病12例,扩张型心肌病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3 效果评定

2.2 治疗前后对比

3讨论

心力衰竭是临床治疗比较困难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对患者的心脏有较大的损害,甚至还会伴有神经和内分泌以及新陈代谢的变化,从而使患者生活质量大大降低。早期患者一般出现呼吸困难、下肢浮肿、血压下降以及咳嗽、咯出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等[3],有类似的症状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一经发现和确诊需要即刻采取治疗,从而防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一般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需要采取急救治疗,尤其老年患者出现重症的心力衰竭需要及时进行抢救,而急诊内科治疗是对于老年心力衰竭治疗最有效措施。急诊内科治疗主要是在常规的药物治疗上,采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和美托洛尔治疗,且这种治疗方式已在临床中得到较广泛应用[4]。其中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的主要功能是选择性地阻断AngⅡ和AT1的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血管的收缩和醛固酮的释放,达到降压的作用,使患者的血压得到有效控制[5]。而美托洛尔的主要作用是阻断β-受体,具有减慢心率和抑制心收缩力和降低自律性以及延缓房室传导时间等作用[6]。

本研究中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证实了急诊内科治疗的有效性。心力衰竭尤其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需要更准确和及时的救治,急诊内科治疗对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有显著的疗效,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林修.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130倒急诊内科治疗观察[J]. 临床急诊杂志,2008,9(4):215-217.

[2] Hodt A,Steine K,Atar D. Medical and ventilatory treatment of acute heartfailure:new insights[J]. Cardiology,2006,106:1-9.

[3] 董绍群, 冯卫华. 急诊应用呼吸机治疗重症急性左心心力衰竭26例体会[J]. 河北医药,2009,3l(11):1359-1359.

[4] 邢艳,刘文亚,唐光健. 急诊胸片诊断心力衰竭的准确性[J].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8,3l(5):420.

[5] 龚绍琼,黄玉宇. 厄贝沙坦治疗肾性高血压121例疗效观察[J]. 现代医院,2008,8(7):39-40.

[6] 周秀芹. 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17):38-39.

心力衰竭论文篇7

1、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属于中医的“心水”、“心悸”、“喘证”、 “水肿”等范畴。《内经》记载:“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心胀”和“心痹”就其临床表现而言可归于心力衰竭。张仲景发展了《内经》水气为病的思想,提出了“心水”病名。《金匮要略》:“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描述出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中医学“心衰”病名首见于唐代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详述见于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此处“心衰”虽非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现,但与心力衰竭是有一定联系的。

2、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力衰竭则是各种病因导致这一功能受损而发生的病证。心衰的病因主要为心脏自病或他脏之病影响及心,造成气血阴阳诸虚,或六淫外邪犯心,从而损伤心脏。

2.1 心气虚衰为发病基础

心的主要功能是推动血液在全身经脉中运行以濡养周身,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心气”上,即心气是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的动力来源。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才能保证心血的搏出,使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正如《仁斋直指方》所谓:“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窍壤判……血脉流行者亦气也……盛则盈,衰则虚”。可见,若心气虚衰,推动血液运行无力,就会出现周身失养,进一步使心功能下降。《内经》称“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圣济总录》:“虚劳惊悸者,心气不足,心下有停水也”,则明确指出了心气虚为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邓铁涛[1]认为:“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肺、脾、肝、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影响到心,而发生心衰。心力衰竭的主要病位在心,又常常与肺、脾、肾等脏相互影响。

2.2 正虚为本,瘀血为标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始则多因心气虚弱、气不运血、心阴亏耗,表现为气阴两虚、心血不畅,进而气虚阳衰或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两虚,心脉瘀滞”,成为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尤以心阳(气)亏虚,心脏鼓动减弱,营运无力为其病理变化的主要方面。心气不足贯穿心力衰竭始终,是心力衰竭恶化的重要因素。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曰:“元气既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心血瘀阻则出现心悸,胸闷胸痛,面色瘀黯,唇甲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等。

2.3 水气泛溢为最终结果

《素问·逆调论篇》说:“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水气之客也”。其认为除血脉不通外,心力衰竭还与水气内停有关。又如《三因方·水肿》称:“短气,不得卧,为心水”。心气虚损衰竭,无力推动血行,血流迟滞,瘀而成水。由此可以推论出:心气虚导致血瘀,血瘀又进而引起水停,从而引发了咳喘、水肿、心悸等一系列证候。

关于心衰病机虽有较多论述,但认识是有一致之处的,即心衰的正虚与标实是相互交织共同存在的。其中,阳气虚衰,水饮与血瘀内停是贯穿于心力衰竭病程中最基本的病理机制。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可以概括为:心气虚血瘀水停心虚加重,与现代医学心力衰竭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心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激活心室重构心功能不全加重)虽分属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3.1 辨证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中医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最重要的就是辨证论治,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主要是依据病因病理的变化进行,由于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机制为本虚标实,所以现代大多医家都以虚实为纲,病变累及脏腑为目,结合临床实践辨证分型。

3.2 专法治疗

杨积武[9]创制的强心宁煎剂涵盖了现代医学治疗本病所倡导的强心、利尿、扩血管及抑制心室重构的治疗大法。方由人参、黄芪、附子、丹参、泽泻、五加皮、川芎、甘草组成。以达益气温阳,强心利尿,行气活血化瘀,安神宁心之功。吴时达[10]等认为心衰的中晚期经中医辨证多为阳虚水泛,采用温阳健心灵口服液以温阳益气、利水活血,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李庆海[11]认为本病虚以气阴两虚为主,而心肾阳虚则多见于疾病的末期;实以水饮瘀血为主,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为基本治则,创验方参麦宁心合剂。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葶苈子、云苓、玉竹、车前子、桑白皮、当归、丹参、枳实、生龙骨、生牡蛎组成。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功。益气养阴则气血充足,鼓动有力,活血利水则瘀散水行,郁热自消,心安神畅。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心脏阳气不足(虚衰)为本,水停瘀血为标。因此,治疗需标本兼治,在补虚的基础上兼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治宜温阳益气,活瘀化饮为基础。自拟益心汤:黄芪、白术、茯苓、桂枝、炙甘草、泽泻、泽兰、枳壳、车前子、当归、桃仁、南葶苈子、党参、临床观察其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及血浆脑钠肽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3.3实验研究

王振涛等[12]采用左冠脉结扎术致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模型,观察了相同种类活血益气药的不同剂量配伍对心衰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的影响,发现活血益气药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衰模型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且方剂配伍中多量活血药的应用均能较明显改善心衰大鼠的组织学指标心脏系数。同时从心脏组织形态学角度证明了活血药和益气药均有逆转心室重构作用。赵英强等[13]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复制大鼠心衰模型,用原位凋亡检测方法及电镜观察强心剂组及对照组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无心肌细胞凋亡,模型组凋亡明显,强心冲剂能明显改善凋亡,其作用与卡托普利相当。沈雁等[14]研究发现,温心胶囊能明显提高心力衰竭心肌被抑制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水平,加强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阻止胶原降解及基质改建,调控细胞外基质代谢,提高衰竭心脏的射血功能。王洪良等[15]研究认为心复康口服液能通过改善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1(ANT1)、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2

(ANT2)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改善能量代谢,治疗心力衰竭后的心肌损伤。

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各方面均有较大的进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应用。众多医家对于心衰的认识虽各有一家之言,但总的来看其认识大同小异,基本上倾向于本虚标实,气阴两虚,水瘀互阻。在增强疗效、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避免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葛鸿庆,赵梁,郝李敏.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4):9-10.

[2]霍根红.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理实质[J].河南中医,2009,29(2):114-117.

[3]周亚男,张军平.慢性心力衰竭大气下陷说及从气、血、水论治[J].新中医,2009,41(4):7-8.

[4]连林芳.辨证分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例析[J1.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8(4):301-302.

[5]杨培君,杨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概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1):2.

[6]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2):136-138.

[7]王胜林.董耀荣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33-1634.

[8]韩伟锋.邱保国论治心力衰竭经验撷要[J].四川中医,2006,24(10):2-4.

[9]许抗抗,杨积武,杨积武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病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84-86.

[10]吴时达,吴桐,吴昌碧.温阳健心灵口服液治疗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2):88-91.

[11]范立华,李庆海.李庆海教授治疗慢性心衰经验[J].光明中医,2009,24(5):819-820.

[12]王振涛,王硕仁,赵明镜等.活血和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左心室重构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5):376-378.

[13]赵英强,孙兰军,李慧臻等.强心冲剂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2):1762-1763.

[14]沈雁,曹洪欣.温心胶囊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的干预效应[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3):85-87.

[15] 王洪良,曾雪滨,王艳飞等. 心复康口服液对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腺苷酸转位酶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1):18-20.

心力衰竭论文篇8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任何结构性或功能性心脏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和射血功能受损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现在社会越来越趋向老年龄化,心血管疾病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冠心病、高血压病成为引起慢性心力衰竭的最主要基础疾病。慢性心力衰竭主要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水肿、咳嗽、咳痰、咯血、乏力、疲倦、头晕、心慌等。中医古籍无心力衰竭之病名,与心力衰竭病证临床表现相关或相类似的病名如心痹、心水、惊悸、怔忡、水肿、喘证、支饮、积聚等。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名老中医[1]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改变为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脾主运化、肾主水等功能发生障碍,心气阳虚为本。血瘀水停痰饮为标。李立志[2]认为,心衰的最根本中医病机为内虚,早期主要为心气心阳亏虚,可兼肺气亏虚,随病情发展及病机变化,心气心阳亏虚致运血无力,瘀血内停; 中期脾阳受损,脾虚失运,复加肺气亏虚,水道失其通调,水湿内停; 后期肾阳虚衰,膀胱气化不利,水饮泛滥。因此,心衰的病机可用"虚"、"瘀"、"水"三者概括。故心衰当是本虚标实,以本虚为主。有学者[3]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发现,慢性心力衰竭最常见的证候是心肾阳虚证,气虚血瘀证,心阳气虚证,水饮内停证,气阴两虚证,心气虚证,阳虚血瘀证。比较常见的证候有阳虚水泛证,心阴阳两虚证,心血瘀阻证,痰瘀互阻证。

一、动物模型试验

刘永明等[4]运用益气温阳中药--坎离颗粒(主要由生黄芪、熟附子、葶苈子、车前子、茯苓、三棱等组成)比较缬沙坦对腹主动脉缩窄诱导的压力过载性DHF大鼠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发现,坎离颗粒能显著降低腹主动脉缩窄大鼠的外周血压,改善压力负荷超载诱导的舒张性心力衰竭,而中西药联合治疗疗效更显著。沈淑静等[5]发现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中药延缓心力衰竭兔心衰发展的最佳配伍比例为4∶2∶1∶4,即益气药( 红参、黄芪) 用高剂量8. 67 g/kg,温阳药( 附子、桂枝) 用中剂量4. 33 g/kg,活血药( 益母草、毛冬青) 用小剂量2. 17 g/kg,利水( 车前子、葶苈子) 用高剂量8. 67 g/kg。杨冬花等[6]通过观察益气温阳活血方对心力衰竭大鼠血浆内皮素( ET-1)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 、神经肽Y( NPY) 等血管活性肽水平的影响,发现随着心衰的加重、心室重构形成,模型大鼠血浆ET-1、NPY 水平则进性升高,而CGRP 水平进行性降低,益气温阳活血方在心力衰竭的早期即可减少ET-1、NPY 水平及升高CGRP 水平。

二、辩证经验用方治疗

王建湘[7]采用温阳益气、活血利水法中药(附片15g,人参10g,桂枝10g,黄芪30g,桃仁10g,丹参10g,茯苓15g,白术10g,泽泻15g,甘草10g)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确切,超声心动图各参数( LVESD、LVESV、LVEF) 和血浆NT - pro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

三、成药治疗

中成药的出现给患者带来便利,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郑偕扣[10]发现强心力胶囊(主要由黄芪、附子、葶苈子、丹参等药组成)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有明显的临床效果,能够增强患者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脏博出量和改善心脏功能,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效率较高。王爱明[11]运用振心合剂(黄芪、红参、桂枝、鹿角胶、紫河车等) 治疗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显效2l例(35%),有效34例(56.7%),无效5例(8.3%),总有效率91.7%。王竹文等[12]采用参附强心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能显著改善心脏舒缩功能,降低中医证候积分,降低其血浆BNP水平,其作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四、中药注射剂治疗

除传统的口服制剂以外,为了提高治疗效果,许多学者不断研制新的给药途径,如静脉给药等,对心衰的危重症患者治疗提供了新的给药途径。范铁兵[13]运用参附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发现参附注射液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的中药制剂。李克卉[14]将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包括休息、限盐、吸氧、强心、利尿、扩血管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人参注射液,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候积分变化、不良反应及疗效。两组治疗后症候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尤以观察组为著(P均

五、结语

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上有着很大的优势。对减少病死率及全身脏器的保护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慢性心力衰竭多辨为心肾阳虚、血瘀水停,应用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已取得了可靠的疗效。今后应对中医药治疗心衰的机制开展进一步研究,以便更充分地发挥中医药对本病治疗上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苗阳,段文慧,吴梦玮,等.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名老中医治疗心力衰竭学术经验[J].北京中医药.2010,7(29):502-505.

[2] 李立志.诊治心力衰竭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总结[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8(32):8.

[3] 刘鹏,张鹏,杜睿凯.慢性心力衰竭常见症状、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特点的现代文献研究[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8(14):4.

[4] 刘永明,蒋梅先.益气温阳中药干预对压力负荷超载诱导的舒张性心力衰竭大鼠血液动力学的影响研究[J].第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论坛暨第二届黄河心血管病防治论坛.2011:206-212.

[5] 沈淑静,冼绍祥,黄衍寿,等.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中药对心力衰竭兔的血流动力学影响和配伍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05(19):195-199.

[6] 杨冬花,付蓉,罗建华,等.心力衰竭大鼠不同时期血浆内皮素-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神经肽Y水平变化及益气温阳活血方对其影响[J].2102,11(32):4668-4670.

[7] 王建湘,谭元生,邓满霞.温阳益气、活血利水法对慢性心衰患者NT-proBNP和心功能的影响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8(30):1912-1914.

[8] 卞震炯,杨冬花.益气温阳活血方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塑相关因子的影响[J].贵州医药.2012,11(36):976-978.

游茂,贺柯庆,秦婉玲.益气温阳汤治疗心肾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4(27):175-176.

[9] 郑偕扣,孙利,孙兰军,等.强心力胶囊结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46例临床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2006,3(25):190-191.

[10] 王爱明,程华,胡茜,等.振心合剂治疗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J].吉林中医药.

2008,11(28):797-798.

[11] 王竹文,王洪光.参附强心丸对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及对脑钠素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2):319-321.

[12] 范铁兵,杨志旭.参附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11(22):1851-1852.

上一篇:围术期护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临床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