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安全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6 13:56:01

行业安全管理论文

行业安全管理论文篇1

近年来,随着煤矿事故的不断发生,上至机关政府,下至公司部门,全都加强了对煤炭机电安全管理的重视。当然,在煤炭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各种各样的,绝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么浅显,而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对煤炭安全管理的研究,进而发现更多的安全隐患从而去解决。

a)煤矿中的机电类专业人才缺乏并且人员时常不稳定。煤炭行业在众多的行业中是属于比较劳累的行业,有时还面临着巨大的生命危险,高强度施工和恶劣潮湿的地下施工环境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因此,大部分专业人才宁愿到收入低一点但比较轻松的工厂中就业也不愿意到煤炭行业中。就算有的专业人才来煤矿就业,在他们熟悉掌握了各种技能后,他们也通常会跳槽到其它公司去上班,可以说这些人只是将其作为了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一旦成功后便会离开煤矿去寻找更好的工作。这种因素造成了煤炭行业中专业人才缺乏和专业人才不稳定;

b)煤炭行业中在岗机电专业人员的知识不足且素质低下。正如上面所言,由于煤炭行业中机电专业人才的缺乏和不稳定,导致煤炭行业需要不断地招收新人员来弥补人才的缺乏,而在这些新员工中,不是一些没有任何经验的青年,就是一些为了养家糊口而进行体力劳动的劳动人员,他们缺乏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缺少对机器设备的操作,当然就更不用说对新型机器的钻研。这就导致了煤炭行业中机电专业人员的素质普遍降低,进而导致煤炭行业创新能力不足和生产设备滞后;

c)一些工厂虽然有专业的机电人员,但对于这些专业人员的管理却不到位。纵观煤炭行业中的各个工厂,无论是几千人的大型公司,亦或几十人的小型工厂,都会设置机电管理部门或机电科。但是又有多少工厂的机电科能够真正地发挥其作用呢?大多数工厂只是搞一些形式主义。的确,大多数的工厂经常进行机电专业培训,但是他们所谓的培训也只是单纯地向职员介绍一些有关的专业知识,很少会为职员进行现场操作更不用说是让职员亲手实践。对于机电行业,动手能力往往比理论知识更为重要,一味地灌输理论而不亲自动手操作是很难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的。并且在培训过程中往往会讲一些十分枯燥乏味的知识,没有任何新意,这样就很难提升职员的学习兴趣,从而也就收不到培训的效果;

d)在进行煤炭开采时,不规范使用机电设备。对于某些厂家来说,他们以为追求的只是公司的经济效益,为了加快工程的进度,往往会违规使用机电设备。例如,在超过机器额定功率的条件下还让设备继续工作,这就对机电设备造成了很大的损坏。并且,他们还不注重对机电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工作。在工厂领导人的眼中,只要机电设备能够运行就可以持续工作,但他们却不知道从专业角度来看这样犯了多么大的错误,这也就给施工留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e)公司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虽然大部分的公司表面上都按照国家制度的要求建立了完善的机电管理制度,但他们却不会严格按照这些制度去执行,也就是说只是做一些表面工作而已。这就导致了在煤炭开采的现场工作比较混乱,经常能看到各种纠纷问题。另一方面,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也导致了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在对矿洞的检查中不够严谨,从而查不到真正的隐患,即使真地找到了,由于与公司的利益相冲突也会促使他们蒙混过关。这些都为施工留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2煤炭机电安全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分析

由此可见,在机电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是多种多样的,而这些隐患则需要尽快地找到相应的措施去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为工作人员创造一个安全的施工环境,才能更大地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那么,既然了解了存在的各种问题,那么应采取哪些措施?对于煤矿行业中存在的机电专业人员缺乏的问题:

a)公司要解决的就是他们的收入问题,专业人才之所以选择其它的行业,纵然有一部分是因为煤矿行业的劳累引起的,但更大的程度上则是因为福利待遇不够好引起的,所以作为公司领导人要舍得在这些专业人才身上投资,要明白只有舍得投资留下这些专业人才才能为公司创下更多的财富。另外,要注重对这些专业人才的价值观培养,教育他们建立正确的工作观,引导他们建立爱岗敬业精神,让他们感受到公司的诚心,逐步建立他们对公司的归属感,从而稳定工作,解决专业人才缺乏和不稳定的问题;

b)为解决员工素质低下的问题,可以在职员开始工作之前对其进行一定的专业技能培训,让职员对机电设备进行熟悉并具备基本技能。此外,对于在岗职员也要经常进行专业培训,这里的培训不是那种简单的表面现象上的培训,而是将理论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培训,进一步更好地提高职员的专业技能,使其更专业化,更加具备专业人才应有的素质。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职员的安全意识,不管在任何情况下,职员的生命安全都应该放在首位;

c)要加强对机电管理人员的教育和管理。要让他们时刻牢记对职员的培训并不是简简单单地走个过程,而应该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让职员更容易掌握各种技能,要时刻进行创新教学,实行新颖的教学方式吸引职员的学习兴趣。在考核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考试规则,坚决杜绝那种只要参加培训即可通过现象的发生,要保障培训的效果,只有这样,管理机构才算真正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才为解决机电安全问题提供了保障;

d)要正确使用机电设备并且定期对机电设备进行维修与保养。在使用任何机电设备之前都要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要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正确使用机电设备,坚决不能因为赶进度或争取经济效益而违规使用。如果在可能的条件下,可以采取一人一机制,即一名职员专门负责一台设备,这有利于职员对设备的深入了解及研究,并且还能及时发现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而及时解决,有效地解决了安全隐患的发生;

f)要加强机电安全的监察工作。(a)国家要从法律上制定强有力的法律政策,坚决打击在机电安全监察中的行为,因为这不仅是对法律制度的一种藐视,更是对他人生命安全的一种不负责的行为;(b)作为公司的领导人,要加强对本公司监察人员的管理,时刻要求他们牢记自己的职责,让他们明白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还要扩大监察范围,对任何能危及到机电安全的问题都要监察到位;

g)在煤矿行业中可以进一步的加大投资力度,及时淘汰掉老旧设备,引进一些先进设备,绝对不能在出现安全事故后才进行解决。

3结语

在煤矿机电安全这一重大的问题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不仅会降低公司的经济效益,更会给开采人员带来生命威胁。而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仅靠国家或个人就能完成的,这需要社会上各个行业的团结协作,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众多难题,从而为开采人员创造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建设一个稳定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国家。

行业安全管理论文篇2

一、 安全文化概述

文化的定义很多,我国《辞海》对文化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我国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使用“文化”一词时,一般是指狭义文化。

与文化概念一样,安全文化也有广义安全文化和狭义安全文化之分。

1、广义安全文化。

广义安全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为维护安全而创造的安全精神财富与安全物质财富的总和。

2、 狭义安全文化。

狭义安全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为维护安全所形成的安全价值观、安全人生观、安全习俗等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安全制度、组织网络等精神财富。它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 企业安全文化

基于上述对安全文化内涵的认识,企业安全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企业安全文化。

广义企业安全文化是指人类在生产或经营实践中,为保障人的身心安全健康,创造安全文明的工作环境,预防事故,抵御灾害所创造的一切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

2、狭义企业安全文化。

狭义企业安全文化是指企业在创造和应用社会物质财富的过程中,产生的安全理念和安全价值观的总和。它属于精神范畴,其本质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美国杜邦公司等多数跨国公司持狭义企业安全文化的观点。

3、两者关系。

企业安全文化的定义虽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但两者有一定联系。广义企业安全文化包含狭义企业安全文化的内容;狭义企业安全文化是广义企业安全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它强调的是精神方面的,但并不是不要物质作为基础,任何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都离不开物质条件。不能抛开物质基础讲精神,精神因素要通过物质层面才能体现出来。因此,两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三、我国企业安全管理所处的历史阶段

国外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总量与伤亡事故是密切联系的,经济总量增加往往会出现事故增多和伤亡人数增加。特别是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往往会出现事故频率高、工伤死亡人数多的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2004年,三类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27∶42∶31调整为15∶53∶32,第二产业提高了11个百分点。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面临安全生产问题的严峻挑战。

在企业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工业化国家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是自然本能阶段,这一时期企业安全管理只是一种被动的反应,没有严格的法规和规章制度。

二是法制监督阶段,其特征是国家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企业的安全管理依赖于政府强制执法监督,管理者由于惧怕法律制裁而依法管理安全生产。

三是自我管理阶段,企业充分认识到安全对企业长远发展的作用和应负的社会责任,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四是安全文化阶段,其特征是企业把保障所有劳动者安全健康作为与企业生存和效益密切相关的高级价值观,企业都以关心爱护他人安全为己任。

借鉴工业化国家企业安全管理所经历的这四个阶段的特征分析,我国企业安全管理总体上处于第二阶段――法制监督阶段,但也有部分企业进入第三阶段――自我管理阶段,有部分企业如海尔集团由自我管理阶段进入第四阶段――安全文化阶段。

四、科学应用企业安全文化理论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具有后发优势。但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学习借鉴国际先进安全管理经验所取得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安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目前部分企业如海尔集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安全管理模式,但多数企业还只处于第二阶段――法制监督阶段。因此,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应从有利于建立企业安全文化、有利于员工接受和有利于同国际社会开展学术交流的角度,并根据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和不同的员工对象,科学应用企业安全文化的有关理论,切忌一刀切,一个模式。

1、狭义企业安全文化理念的应用。

(1)安全管理处于第二阶段的企业,可应用狭义企业安全文化理论指导安全工作。

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证明,处于第二阶段,即法制监督阶段的企业,做好安全管理的主要原动力不是来自企业或管理者本身的需要,而是依赖于政府强制执法监督,管理者由于惧怕法律制裁而依法管理安全生产。从根本上解决第二阶段安全生产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严格执法监督,这就要求把强制性的执法监督和督促企业遵章守法作为安全生产最主要的工作基础和内容,把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法制观念,树立正确健康的安全理念和安全价值观作为最重要的手段,而这些正是狭义企业安全文化概念所反映的内容。因此,安全管理处于第二阶段的企业,可应用狭义企业安全文化理论指导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2)对操作层而言,可应用狭义企业安全文化理论进行宣传。

操作层员工是企业创造财富的主力军,但他们只有服从管理,遵章守纪,按章操作的职责,没有安全投入的决策权,工作条件的选择权也有限。《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操作层员工在企业安全生产中的主要职责是遵章守纪,服从管理;正确佩戴和使用劳保用品;接受培训,掌握安全生产技能;发现事故隐患并及时报告等。提高操作层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是做好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而这些正是狭义企业安全文化概念所反映的内容。因此,对操作层员工而言,可应用狭义企业安全文化理论进行宣传。

2、广义企业安全文化理论的应用。

(1)安全管理处于第三、四阶段的企业,可应用广义企业安全文化理论指导建设。

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还证明,处于第三阶段的企业,已充分认识到安全对企业长远发展的作用和应负的社会责任,并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处于第四阶段的企业,把保障所有劳动者安全健康作为企业最高价值观,每个人都以关心爱护他人安全为己任。企业为了实现所追求的安全价值目标,必须在努力营造安全生产氛围、提高员工安全意识等“软件”的同时,努力改善安全生产条件等“硬件”设施,实现本质安全生产条件。广义企业安全文化的内涵则包括了企业安全生产的“软件”和“硬件”这两个要素。因此,安全管理处于第三、四阶段的企业,可应用广义企业安全文化理论指导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2)对决策层和管理层而言,可应用广义企业安全文化理论进行宣传。

决策层处于企业安全生产的核心地位。企业的一切安全生产活动和经营管理活动都是在企业决策层的决策指挥下进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决策层在企业安全生产中的主要职责是: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的投入和实施,提供符合要求的安全设施、设备和工作条件等;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等。管理层一般指企业中层和基层管理部门的领导及管理人员,他们既要充当普通员工的角色,服从决策层的管理;又要履行管理者的职责,管理基层的安全生产,在企业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决策层和管理层的职责基本覆盖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安全生产条件的创建等企业安全生产的“软件”和“硬件”两个要素。因此,对决策层和管理层而言,可应用广义企业安全文化理论进行宣传。

五、结束语

行业安全管理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P624.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近年来安全科学领域提出的一项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新对策,是安全系统工程和现代安全管理的一种新思路、新策略,也是企业事故预防的重要基础工程。安全文化理论的提出,为实现安全生存和保障企业安全生产的实践中,增添了新的策略和方法。

1国外企业文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七十年代末,人们发现,理性化管理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发挥人们的创造性和与企业长期共存的信念,而塑造一种有利于创新和将价值与心理因素整合的文化,才是真正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和企业的发展起着潜在的却又至关重要的作用。

八十年代,企业文化的研究以探讨基本理论为主,如企业文化的概念、要素、类型以及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各方面的关系等。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企业文化研究出现了四个走向:一是企业文化基本理论的深入研究;二是企业文化与企业效益和企业发展的应用研究;三是关于企业文化测量的研究;四是关于企业文化的诊断和评估的研究。至今,有关企业文化的专著约有六十多部,论文分布在十几种管理学和心理学期刊中,企业文化的研究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已经成为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和工业组织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九十年代,随着企业文化的普及,企业组织越来越意识到规范的组织文化对企业组织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以企业文化为基础来塑造企业形象。因此,组织文化研究在八十年论探讨的基础上,由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和量化研究方面迅猛发展。 2我国企业文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从美国引入中国,20多年来受到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长期关注和重视,一批优秀企业和知名企业相继建立起了有自己特色的、较完善的企业文化体系,并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积极作用。

借鉴国外企业文化研究,加强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促进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根据对国外企业文化研究的了解和对国内企业文化建设现状的分析,二十一世纪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应该坚持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主要侧重于以下三个方面:1)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探讨中国企业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企业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文化的关系、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企业环境、企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关系等;2)加强企业文化的应用研究,关于企业文化的测量、诊断、评估和咨询的实证研究;3)加强企业文化的追踪研究,企业文化的塑造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作品,它要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变化而做出及时的调整和改变,才能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对企业文化进行追踪研究的价值是不可低估的。3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

工程建设各方主体没有履行相应职责:有的建设单位不执行有关法律、法规,不按建设程序办事,将工程 肢解发包,签订霸王合同,要求垫资施工,拖欠工程款,造成安全生产费用投入不足,严重削弱了施工现场安全生产防护能力,致使安全防护很难及时到位,再加上强行压缩合同工期导致的交叉施工和疲劳作业,最终酿成事故。

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虽然近年来随着《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基本形成了安全生产管理领域法制建设的框架,但配套的制度建设及各专门法之间的衔接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施工人员素质较低:目前我国建筑从业人员65%是农民工,这些农民工从农村进入城市,从农民转为工人,他们的知识结构、工作方式、习惯意识等,还不能适应建筑业的特殊工作条件和环境,他们普遍未经过基本培训和教育,缺乏应有的安全知识和安全防范意识,从而导致自己或他人发生安全事故。 材料设备及施工工艺落后,防护设施不全:如人工挖孔桩工程极易造成坍塌、中毒事故,模板大支撑体系、竹木脚手架等受材质影响可靠性低,井字架、龙门架等施工机械安全保险装置落后容易造成机械伤害和高处坠落事故,应严格限制使用或予以淘汰。

安全资料管理有待规范:虽然安全资料不是产生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但安全资料能够直接体现安全管理的水平,是相关部门了解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状况的重要途径。严格把住安全资料管理这一关,就能够大大的促进安全生产管理的规范化。经常安全资料收集整理中假资料很多,很多资料只是简单复印,或资料收集人代签字。检查资料时会发现,上面的“检查情况”栏中多是“符合要求,满足要求”等字样,而到底怎么样才“满足要求”,填报人不得而知。安全资料还容易出现有头无尾、前后不对应等现象。

4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的建议

让每一个员工懂得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能,明确自己的安全行为责任,其二,对特种岗位作业人员一律凭劳动管理部门颁发的操作岗位证书上岗;其三,对进入施工现场持证的架子工等高处作业人员必须定期进行体检;其四,对施工生产中违章指挥的管理人员进行严厉的处罚;其五,对施工生产中违章操作员工一律停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罚。

施工企业应严格执行工程安全管理制度,施工组织设计中应包含施工安全技术措施,针对每项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隐患和可能发生安全问题的环节进行预测,在技术上和管理上采取措施,消除或控制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防范发生事故。

加强安全法规制度建设,对存在违章指挥,不为施工操作人员提供可靠的安全防护设施用品,强令民工冒险作业,长期连续作业的责任人,要依法追究其责任。企业要建立施工现场工伤事故定期报告制度和记录,并建立事故档案。

5 结论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以人为本,从人的生理及心理等多方面认识安全的本质,从文化的角度来全面审视企业安全管理和教育工作,通过创造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和人际关系,对人的理念、意识、态度、行为等形成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从而对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控制作用,以达到减少人为事故的目的。

参考文献罗云,《中西安全文化与安全意识的差异》

张凤仁,孙柏鑫,《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措施》赵忠,《浅谈当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郑东升,《浅谈企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

行业安全管理论文篇4

建筑业 建筑安全管理模式

0引言建筑业作为我国支柱性产业之一,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巨大。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下,建筑业的安全问题也不容轻视,尽管国家一再强调要重视安全生产,但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当前阶段我国建筑安全管理模式主要还是以政府监管为主,是一种被动式的管理手段,这就使得相关参与主体对安全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

1动力机制理论1.1基本理论动力机制理论是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是研究处于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的一系列行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行为的根本动因是因人自己的私利,但在下述几种情况下也会为了他人的利益而行动:(1)他们出于爱、团结或其他各种利他主义而努力有益于他人。这种动力机制能在诸如家庭、小部族和朋友圈子一类小群体中有效起作用。(2)他们受到胁迫,胁迫者以对他们使用暴力或命令相威胁,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使人们为他人利益进行生产的主要动力机制。(3)他们按自己的自由意志行动,但出于明智的自得动机,因为他们能获得充分的回报。1.2启示促进建筑各参与方真正重视安全管理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建立起自利机制,这种良性的激励机制最能有效地调动各参建方的建筑安全意识及安全行为,真正地把建筑安全与企业效益、市场信誉度及市场口碑等方面结合起来,全面提升我国的建筑安全管理水平。

2参与方的界定多方参与指的是在当前我国的建筑市场体制下,能够给建筑安全管理实效带来影响的各参与责任主体。具体地说,不仅包含与建筑安全有着最直接关系的施工单位,还包括其他能直接或间接对施工单位的建筑安全管理带来影响的各个参与主体,即监理单位、设计单位、中介组织及保险机构等。作为宏观环境的营造着,政府虽未直接参与到市场竞争,但也是建筑安全的重要参与方之一。综上所述,多方参与的建筑安全管理中的“多方”本文中主要包括业主、政府、总承包商(即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中介组织以及保险机构。

3建筑安全管理体系层次的划分以动力机制理论为理论支撑,将多方参与的建安管理体系分成微观管理层级(各参与方组成)、宏观管理层级(政府)及安全文化管理层级三个层面。3.1微观管理层级是由建筑工程的相关参与方组成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市场机制中的经济效益的激励。市场积极条件下,提升我国建筑安全管理水平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建筑工程各参与主体主动地参与安全管理,如何使个参与主体在安全管理方面做到“主动”,经济效益是主要驱动力。由各个参与主体组成的建筑安全管理微观管理层次应该是建筑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单元。需要补充的是,因建筑产品具有殊价物品的经济属,因此需要政府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宏观运行环境,来保障各个主动参与建安管理的主体的应获利益全部为己所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企业积极主动地参与建安管理,提升市场竞争力,进而不断提升建筑安全管理水平。

3.2宏观管理层级是以政府为主体,其主要任务是构建完善的市场机制、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建筑安全管理市场进行监管,保障微观管理层级的正常运转。与以往政府习惯于运用行政手段相区别,在宏观管理层次中政府的作用发挥主要是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实现的,而不应过多使用行政手段干涉市场运行。此外,政府可以大力发展中介机构,在涉及到建筑安全管理方面的一些具体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可以授权或委托给中介机构去完成,这样做的好处是政府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同时还解决了因专业性过强而无法介入的问题,这样政府就从琐碎具体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集中于宏观环境的营造上。法律法规等宏观环境营造是一方面,同时政府还应该在执法处罚等方面加大力度,做到执法必严、违规必究、做到公正公平,要让那些敢于在建筑安全方面违法违规的企业付出远高于建安管理成本的代价,逐步使他们彻底放弃侥幸心理,认真开展建安管理,全面提升建筑安全管理质量和水平。3.3建筑安全文化层级是作用于整个建筑安全管理体系的,并不独立存在,是在微观层级和宏观层级长期正常运行下,逐步形成的一种全员参与式的安全文化。我们过去也谈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但这位二者时有区别的,这里谈的第三层级的建筑安全文化是囊括了整个建筑工程的参与方、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大众,其覆盖面要远大于施工企业的企业内部安全文化范畴,而是一种全员式参与式的大安全文化。尽管这种安全文化是由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经过长期的顺利运转产生的,但它对由建筑工程各参与方组成的建安微观层次(第一层次)和以政府为主体的宏观层次(第二层次)具有反作用,三者逐步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循环机制,促使建筑项目各参与主体能够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建筑安全管理,受此影响社会公众的整体安全意识也会随之提高,新闻媒体及社会大众的力量也会作用于整个安全管理体系,互相促进。

4结论根据动力机制理论,本文从宏观的角度构建出了我国多方参与的建筑安全管理体系的整体框架,并将其分为了三个层次。首先是建筑市场中各参与方组成的微观管理层次,它是体系的基本层次,由于在此层次里各参与方自身的经济效益与其安全管理水平直接相关,就能激励各参与方积极主动地参与安全管理。其次是政府宏观管理层次,主要是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完善市场机制以及监督的方式,保证基本层次的顺利运行。最后是作用于整个体系的安全文化层次,它是在第一、第二层次长期合理运作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是一种全员参与的安全文化。通过构建多方参与的建筑安全体系的方式就能转变我国以往以政府监管为主的被动式安全管理模式,从而激发建筑市场中的各参与方主动积极地参与建筑安全管理,最终达到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建筑安全管理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坚.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问题与预控措施

[J].科技创新导报,2009,(5).

[2]徐俊.论我国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

[J].经营管理者,2010,(2).

[3]袁策凤.建筑安全事故预测及其评价

[D].武汉科技大学,2008.

[4]马秋林.建设单位在建筑安全生产过程中的责任分析

行业安全管理论文篇5

关键词:流域检修公司 现代管理学原理 三维结构模型 安全管理模式

随着电能的市场需求与日剧增,水电开发的力度也随之不断加大,且基于水电梯级开发能体现出显著的效益的特点,世界各国开始普遍重视流域的梯级开发。在流域梯级开发高速的发展的同时,将伴随着水电检修公司从 “个体检修”模式逐步演变发展为“流域检修”模式,即由一个检修公司负责某流域或在流域中某区域内的检修工作。当检修公司从个体电站的检修走向流域检修过程中,将会因工作环境、地理因素、检修形式的改变及不可控因素的增多给其安全管理带来巨大隐患。

1.现代安全管理理论

1.1 系统安全理论

系统安全理论认为,危险源是客观存在的,且不能彻底根除的,只能将危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其目标是控制住不可承受住的风险,将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

1.2 事故致因理论

在事故致因理论中,不安全现象所产生的事故可以用泊松分布、偏倚分布和非均等分布三个数学模型来描述,通过数学模型分析,Farmer和Chamber提出了基于事故频发倾向者(具有不安全行为的人或物)存在性对事故发生影响的事故频发倾向理论。解释了具有事故倾向的个人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1.3 橙色GDP理论

橙色GDP理论是指事故发生的指数变化与GDP增幅之间的关系,该理论探讨了企业在利益实现的过程中的一些宏观因素可能对事故发生的影响。即事故发生的指数变化与GDP的增幅呈正相关。

2.流域检修公司的安全管理难点分析

检修公司的转型发展从个体电站检修逐渐走向流域,在此过程中将面临着以下难点:

2.1 管理风险增大

随着流域检修模式的逐渐形成,检修公司的施工区域也随之扩大,以国电大渡河公司为例,大渡河干流梯级开发完成后,该公司检修公司将负责22个梯级电站机组的检修工作,检修区域将辐射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雅安、乐山等地共1000余公里。且上述地区多处于地震、泥石流高发区域,交通以沿河公路为主,给安全管理上增添了巨大的难度。

流域检修任务量的加剧的同时伴随着检修作业人员的不断增加。将呈现出职工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给人力资源的调配带来了一定难度,人员配置不合理将增大安全生产的风险。在现有管理人员配置的情况下,企业对全局的掌控能力将有所下降。

2.2 外部因素风险

流域检修公司在面临全流域检修过程中,将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2.2.1地质条件复杂。水电站多处于地震多发区域内,且伴随着包括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多发。流域检修公司在面向全流域的检修过程中,将面临不确定因素较多的固有系统安全风险,增加了安全管理的不可预知性。

2.2.2交通风险高。流域检修公司所面临的电站检修业务多处于高山峡谷之间,交通多以沿河公路为主,塌方、落石等伤害时有发生,且加之地形条件复杂,恶劣天气导致的雨雪、暗冰、大雾等综合因素,将进一步增大流域检修过程中的交通风险,造成交通事故。

2.2.3民俗文化多样。流域检修公司所处地区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存在着民俗文化多样的事实。在此类环境中作业,与当地居民接触过程中,容易因文化差异产生冲突,影响到职工的人身安全和民族矛盾。

2.2.4作业环境恶劣。流域检修公司的作业具有地区性,其施工地点经常处于高海拔、低含氧、天气寒冷等恶劣环境作业,将极大程度地影响到检修职工的人员身体素质和工作能力的正常发挥。加之检修作业季节性较强,在集中的时间段内完成高强度作业,在环境的影响下会进一步使职工身体素质下降,容易出现疲劳作业等现象。

2.3 技术因素风险

在流域电站的逐步建成后,流域检修公司将面临着多种不同类型的机组检修,同时检修工作量将成倍增大。而此时职工技能水平的增长速率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业务量需求,在现有职工的整体素质下不能依靠自身力量完成大流域内的检修工作。若单纯依靠作业人员的引进来强制完成检修任务,那么由事故致因理论可知,在此种模式下,技能水平不达标的职工将成为“事故倾向者”,增大了技术层面的安全风险。

3.系统安全管理的三维结构

1969年美国人霍尔提出了系统安全管理的三维结构,它展示了安全理论(文化)、事故全过程控制及安全目标三项内容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安全管理的三维结构

图1中展示的理论维、控制维和目标维的具体含义如下:

3.1目标维

安全管理的目标可分为总目标和子目标。总目标是为实现不同子目标而需要明确的一个企业内的安全任务,它是不可变更的。子目标是针对任务的开展而进行计划、修订和实施的,它需要在整个实现的过程中不断修偏以确保总目标的实现。

3.2 理论维

任何一个系统内的安全管理,都是建立在相关法律法规、文化理念以及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基础之上的,他们共同构成了企业安全管理的理论基础。

3.3 控制维

控制维是指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对危险源识别并控制的方法,它可以通过识别并控制危险源,降低事故的发生率。

通过安全目标、安全理论、安全控制方法三个因素的综合作用,可在安全管理的风险控制中取得一定成果。

4.基于安全管理三维结构的流域安全管理模式研究

基于对现代安全管理理论的研究和三维管理模式的应用,结合流域检修公司所面临的安全管理现状,对流域检修公司的安全管理模式提出以下方法:

4.1 制定基于“堆”结构的安全目标

安全目标是企业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管理提升的导航,且其合理性直接决定着是否能够实现,安全目标的制定要切合实际,过高无法实现;过低实现容易,却没有起到提升管理质量的目的。因此一个合理的安全目标需要接近实际,而略高于实际。

安全目标的制定,可根据流域检修公司的结构分解细化为“堆”结构模式,如图2所示。从流域公司、各电站检修项目部、检修班组、作业小组、职工个人等方面,逐级制定安全生产目标,并签订目标责任书。由于“堆”结构是已排序的树结构,因此在“堆”结构模式下的安全目标制定方法可通过二叉树遍历算法进行各级目标的查找和考评,具有简单实用的特点。

4.2 强化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是安全管理的理论之基,也是安全管理文化之魂。只有不断加强法律法规学习、安全文化建设,安全管理工作才能上一个台阶,向着卓越的方向发展。安全文化的最终受体是职工,因此只有在企业职工心中树立牢固的安全文化理念,将“要我安全”的被动管理模式转变为“我要安全”的主动接受管理模式,才能提高安全管理的易操作性和实效性。

安全文化的建设必须将重点落在安全培训上。同时,安全培训工作可将味同嚼蜡的法律法规学习融入参观、案例分析等多元化因素以增加其趣味性、可接受性,提升培训效果,保障培训质量。

4.3 创新流域安全管理控制方法

普遍的流域管理方法较简单,一般采用将原有的“个体检修模式”进行放大管理以实现流域检修安全管理。这种粗放的管理模式下,难以在流域检修这类大数据模式下实现精准管理,因此需要探索出适合流域检修模式下的安全管控方法。

4.3.1建立基于“N叉树”结构的片区化管理模式。在“N叉树”结构的片区化管理模式中,将流域检修公司的安全管理抽象为片区式的“N叉树”数据结构模型。在模型中,流域检修公司为“树”结构中的根节点,每一个检修片区是流域检修公司的子节点,同时检修片区也是该片区各班组的根节点,以此类推。

在此模式下,每个根节点对应负责该片区的检修任务,其子节点对应相应班组的检修任务,下一层子节点负责对应作业小组的检修任务。由于本结构中,每一个根节点对应一层管理节点,通过对“树”结构进行遍历即可很方便的完成对流域检修公司各层次实现安全对标、问题查找等操作。

4.3.2加强基于“KYT”活动的安全风险预知预警活动。在吴德华等人《交通事故贝叶斯最小风险控制模型》中讲述到,贝叶斯算法适用于

一个属性值对给定类的影响并独立于其他属性值。从安全管理角度讲,事故因素对生产过程的安全影响可通过某种特定的方法进行分析,并将其危害降到最小。

在流域安全生产管理中,可通过加强实施全过程风险预控的“KYT”预知预警活动降低安全风险。在不断深化安全评价、问题点预控以及三标一体化管理基础之上,作业之前采取在假定工作状态下对潜在危险源辨识、分析和评估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从而起到有效控制风险和防范安全事故的目的。

4.3.3打造“管理型”流域检修公司。随着流域开发的壮大,仅仅依靠流域检修公司亲力亲为来服务整个流域的检修工作是不科学的。根据橙色GDP理论中的描述,流域检修公司在承揽大范围流域业务的同时,必将带来安全风险的成倍增加。因此,在大流域模式下,检修公司可转型为“管理型”检修公司,即检修公司成员在流域检修过程中将以技术管理者的身份出现,而将大批的劳务输出作业专业分包给具有资质的工程局等检修队伍,流域检修公司主要从事安全管理、技术管理等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直接风险。

4.3.4放弃外部检修项目保障流域检修力量

目前,多数流域检修公司由于流域开发的不完全,公司的人员配置中有少量冗余现象,导致在检修过程中部分职工利用率不高。此时,流域检修公司将冗余的部分职工用于拓展外部检修市场,以保证资源的充分利用并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随着流域开发的不断完善,流域检修公司承担的内部工程量成倍增加。而外部市场多存在着地处偏远、环境恶劣、安全风险大等特点。在内外检修模式共存的情况下,将给上述的“N叉树”结构增加叶子数,即会占用一定的管理资源。且职工常年漂泊在外,情绪容易出现波动,并在多种元素综合后形成一定安全风险。而当所占有的资源、隐藏的风险高于创造的价值时,那么外部市场所带来的效益成了“带血的GDP”。同时,外部工程占有了现有资源,将对流域内部检修形成负反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流域内部工程的设备风险和人生风险。

因此,放弃外部检修市场集中力量搞好内部检修工作,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安全管理范围,提高流域检修公司对各子节点的把控力度,提升管理质量。

5.结束语

流域检修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将会面临着系统因素、管理因素、外部环境因素、技术因素等综合因素影响下的安全管理风险。本文从安全管理理论出发,结合安全管理的三维模型、数据结构算法等对流域检修公司的安全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基于安全目标制定、安全理论应用及安全控制方式的几点建议,供业内同行参考使用。

参考文献:

[1]刘德志,梁工谦.安全管理模式的设计及机制研究[J].软件学.2006(5)

[2]吴德华,陈培健.交通事故贝叶斯最小风险控制模型[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文章编号:1671-1637(2007) 06-0119-04

[3]谭少华. 清江流域水电生产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湖北水力发电.2009(5)

行业安全管理论文篇6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安全生产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决定,在安全监管监察系统开展思考研究安全生产若干重要问题论文征集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发展”指导原则,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一系列方针、政策,落实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党组总体工作部署,深刻分析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安全生产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新形势新任务、新矛盾新课题,通过开展深入研究,理性思考,把握特点,探索规律,推动以“安全发展”为核心的安全生产理论创新,建立安全监管监察长效机制,促进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的持续稳定好转。

二、论文选题的参考范围

1.巩固发展百日安全督查工作成效。这次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有哪些特点;取得哪些切实成效;还存在着哪些问题,如何改进提高;今后的督查工作如何进行。

2.深入持久抓好隐患排查治理。隐患排查治理是开展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途径,也是加强安全监管的有效措施。如何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如何使这项工作在基层得到落实,取得实效。

3.加大安全生产工作力度。如何做到安全生产警钟长鸣;通过什么方法和途径,才能保持高压态势,并使安全生产工作常抓常新;北京奥运会之后以及下一阶段,如何有效防止事故反弹。

4.营造有利于加强安全生产的舆论环境。怎样形成强大的舆论环境,凝聚全党全社会共识,为加强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5.抓好煤矿这个重中之重。如何贯彻落实太原“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座谈会”和辽宁“全国煤矿瓦斯治理现场会”精神,建立“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控有效、管理到位”的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继续整顿关闭不合法、不合格的小煤矿,深化煤矿安全两个攻坚战。

6.抓好各行业(领域)重点工作。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烟花爆竹等行业领域,安全监管监察的基本思路和要点是什么;当前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7.探索实行分类指导、重点监管。如何通过普查、评估、会诊等方法,对企业安全生产进行科学分类,明确各级安全监管监察机构监管监察工作重点;如何强化责任,逐级落实责任,确保监管监察到位。

8.加强监管监察队伍建设。近年来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最大教训是什么;采取哪些得力措施,让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机关这个“龙头”摆起来;如何提高各级安全监管监察人员的业务素质。

9.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如何才能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安全生产立法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10.加强执法体系和执法队伍建设。如何建立健全安全监管监察执法体系,当前的薄弱环节是什么;如何建立健全与安全监管监察繁重任务相适应的执法队伍。

11.完善执法手段和途径。现阶段安全监管监察执法有哪些手段和途径,如何用好这些手段和途径。

12.加强和改进联合执法。采取哪些办法,才能充分调动相关部门的积极性,提高联合执法的效率效能。

13.落实“两个主体责任”。目前存在的突出矛盾、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如何建立促使“两个主体责任”落实到位的工作机制。

14.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从生产三要素(劳动场所、劳动工具、劳动者)分析,目前各类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15.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治标包括哪些内容;治本包括哪些内容;如何才能做到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16.完善控制考核指标体系。如何进一步增强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体系的权威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采取哪些行之有效措施,推动指标体系落实,确保目标实现。

17.建立长效机制。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从哪些环节着手建立长效机制。

18.支撑体系的构成。支撑体系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由哪些子体系构成;支撑体系建设的现状,存在哪些薄弱环节;当前要突出抓好的工作是什么。

19.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的职能任务是什么;如何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体系,发挥相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作用;如何建立强大的安全生产专家队伍,发挥专家的作用;安全生产科研攻关的主攻方向和技术进步的重点是什么,*年和今后两年要在哪些重点课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20.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应急救援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应着力抓好哪些环节的工作。

21.发挥协会和事业单位的作用。协会和事业单位如何服从服务于安全生产这个中心,围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党组的总体部署和阶段性任务开展工作;采取什么办法措施,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督查检查、评估评价、普查调查、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22.利用好外部资源。如何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参与支持安全生产工作。

三、论文的基本要求

1.以上所列22个论文选题为参考范围,可在此范围内根据研讨需要自定题目,但要紧紧围绕所列研讨方向。

2.论文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既要体现一定的思想深度和理论水平,又要理论联系实际,回答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增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论文要紧扣主题,观点正确,思路和逻辑关系比较清晰,语言比较精炼,力求数据准确,列举事例具体,分析问题深入,善于抓住本质,把握规律性。

4.论文个人或集体署名均可,字数在3000字左右,请于*年8月底前,将论文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政法司,来稿请写明姓名、工作单位、职务、联系电话。

四、论文的组织与评选

1.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成立评审领导小组。组长由总局领导担任,成员由总局办公厅、政法司、协调司、监管一司、监管二司、危化司、人事培训司、直属机关党委和煤矿安监局综合司、安全监察司,应急指挥中心等单位负责同志组成。有关组织协调工作由政法司负责。

2.论文的组织、推荐工作,分别由各单位负责。征文期间,各单位推荐稿数不限。

3.奖项分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4.获奖论文将汇集成册,编印《安全生产优秀论文集》,并予以奖励。

五、工作要求

1.搞好发动,积极参与。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及时召开全体干部会议,进行广泛的思想发动,提高大家的思想认识,积极参与论文征集活动,为搞好安全生产献计献策。

2.领导带头,精心组织。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同志要带头研究和撰写文章。同时,要精心组织,促使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围绕安全生产领域亟待回答和解决的一些重点问题,结合实际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为安全生产工作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行业安全管理论文篇7

为吸取国际能源化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为国内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提供借鉴,以中国石化为例,与杜邦公司安全文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石化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安全文化,但仍需对安全理念体系进行广泛宣贯培训,促进安全理念文化落地生根;仍需对行为安全管理进行系统性建设,促进安全领导力、安全执行力提升;仍需开展安全文化专项评估,持续提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水平。

关键词

中国石化;杜邦公司;安全文化;安全理念

国内外安全生产实践经验充分说明,短期安全靠运气,中期安全靠管理,长期安全靠文化。杜邦等国际能源化工企业通过重视安全文化并将安全文化应用于企业安全管理,取得了卓越的安全业绩[1]。国内能源化工企业为了进一步提升安全业绩,也越来越重视安全文化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如中国石化于2014年颁布了《关于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以指导所属企业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工作。但从安全文化整体现状来看,国内能源化工企业安全文化尚处于起步阶段,表现为安全管理理念还不系统,共同的安全行为规范还没有建立,距国际一流安全文化标准还有较大差距[2]。因此,为吸取国际能源化工企业安全文化成功经验,对杜邦公司和中国石化的安全文化进行了对比分析,为国内能源化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1安全文化对比分析

按照安全理念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文化评估的层次结构开展中国石化与杜邦公司的安全文化对比分析。

1.1安全理念文化对比分析杜邦公司安全理念文化由四大核心理念、愿景、安全承诺、安全目标、十大安全管理原则、三大事故理论等构成,其中四大核心理念(尊重人、善待员工,员工要认真遵守操作规程和工作标准,健康和环保,生产条件和环境必须是安全的)明确了安全在企业的核心地位;愿景、安全承诺、安全目标从不同方面对实现安全在企业核心地位做出承诺,其中愿景为“杜邦致力于使人们更安全的生活”,安全承诺为“杜邦始终秉持最高的安全标准”,安全目标为“零伤害、零疾病和零事故”;十大安全管理原则由“所有事故都是可以防止的”等安全管理理念构成,以指导杜邦的实际安全管理工作[3];三大事故理论为杜邦事故冰山理论、杜邦事故金字塔理论、杜邦事故主因结构理论,其为上述安全理念提供理论支撑。综上可见,杜邦公司形成了完善的安全理念体系。对比杜邦公司安全理念文化,中国石化同样以系统的安全理念体系加强企业安全理念文化建设。该理念体系可划分为3个层次:其中核心层为“安全高于一切,生命最为宝贵”的安全价值观,确定了中国石化“安全第一”的核心地位。中间层为由“创造世界一流安全业绩”的安全愿景;“保障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的安全使命;“零违章、零伤害、零事故”的安全目标构成的安全承诺层,确保“安全第一”核心地位的实现。最外层为安全管理原则层,由始终坚持安全生产的社会责任理念;始终坚持安全生产危机理念;始终坚持安全生产“谁主管、谁负责”理念;始终坚持“一切隐患可以消除,一切违章可以杜绝,一切风险可以控制,一切事故可以避免”的理念;始终坚持“预案完备、演练到位、各方联动、科学处置”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理念构成,在宏观上指导中国石化的安全生产工作。

1.2安全管理文化对比分析杜邦公司安全管理体系由10个过程安全管理要素以及12个行为安全管理要素构成[4]。在过程安全管理方面,杜邦重点关注设备、技术和人员3个方面以实现对风险的控制,通过启动前安全检查、机械完整性、设备变更管理、质量保证强化设备安全管理;通过工艺安全信息、技术变更管理、工艺危害分析和风险评估强化技术管理;通过应急计划和响应、人员变更管理、承包商安全管理强化对关键人员的管理。在行为安全管理方面,杜邦重点关注领导力、执行力及组织建设3个方面以建设企业安全文化,通过“管理层承诺、政策和原则、目标,指标和计划、程序和作业标准”强化领导力建设;通过“有效的沟通、培训和发展、事故调查、观察和审核”强化执行力建设;通过“直线职责和责任、专业安全人员、整合的组织架构、鼓励和奖励机制”强化组织建设。杜邦公司完善的行为安全管理体系有效提升了企业安全领导力和执行力,对过程安全管理实现对风险的控制发挥积极促进作用。中国石化于2001年HSE管理体系标准以指导所属企业开展HSE管理体系建设,目前所属企业均建立并运行HSE管理体系,实现了对健康、安全、环境的一体化管理。中国石化HSE管理体系由“领导承诺、方针目标和责任;组织机构、职责、资源和文件控制;风险评价和隐患治理;承包商和供应商管理;装置(设施)设计与建设;运行与维护;变更管理和应急管理;检查和监督;事故处理和预防;审核、评审和持续改进”十大要素构成,其核心为危害识别和风险控制,要求企业持续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以确定企业活动可能发生的风险和后果,继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手段和控制措施防止事故发生,以便减少可能引起的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等事故的发生[5]。

1.3安全行为文化对比分析杜邦公司行为安全管理体系重点关注安全领导力、安全执行力和组织建设3个方面,这三者之间以组织建设为基础,安全领导力和安全执行力相互推动、相互促进,从而形成杜邦公司系统性的安全行为文化建设模式。为提升安全行为文化的建设效果,杜邦公司开发出一系列行为安全工具,如为强化安全领导力建设,开发出“有感领导”工具,强调领导和管理者在安全工作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6];为强化安全执行力建设,开发出安全训练观察计划(STOP),帮助作业人员增强安全意识,提升安全执行力[7]。中国石化在安全行为文化建设方面也形成了自身特色。为了发挥领导干部在安全工作中的表率示范作用,专门制定《领导干部现场带班制度》、《领导干部下基层制度》、《领导干部关键装置、要害部位管理规定》等相关制度,对各级领导干部在安全工作中的表率作用进行规范和要求。鉴于行为安全审核和沟通在提升员工安全执行力的作用,中国石化颁布《HSE观察管理规定(试行)》,在全系统内推广实施HSE观察和沟通工具,通过沟通展示领导干部对安全工作重视的同时,强化员工安全意识和技能,推动员工落实安全职责[8]。

1.4安全文化评估对比分析杜邦公司重视以安全文化评估识别改进机会,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有效性。杜邦公司安全分级评估标准是杜邦开展安全文化评估工作的依据,该标准依照杜邦安全管理体系的22个要素开发,分为6级(本能级、基础级、知晓级、熟练级、优秀级、世界级),对应分值为0~5。评估后,对22个安全管理要素的得分情况进行综合平均,即可确定企业安全文化所处的层级,并通过对照杜邦布拉德利安全文化阶梯确定企业安全文化所处的阶段及对应的安全文化特征。中国石化通过实施HSE审核、安全环保巡视、安全大检查等方式评估企业安全管理的现状,这些评估工作中会涉及安全文化评估的内容,评估发现作为企业提升安全文化建设水平的依据。相比于杜邦公司的安全文化评估,中国石化目前尚未形成符合自身安全管理特点的安全文化阶梯及安全文化评估工具,未开展专项安全文化评估工作。

2安全文化建设的启示

通过与杜邦公司安全文化的对比分析,中国石化应重点关注安全文化建设工作。

2.1安全理念文化重视落地生根与杜邦公司类似,中国石化目前已经形成了由安全价值观、安全愿景、安全使命、安全目标、安全管理原则等构成的系统性的安全理念体系。但与杜邦公司的“十大安全管理原则”等深入人心的安全理念相比,中国石化显然需要通过开展广泛的宣贯培训,促进安全理念落地生根,进而发挥企业安全理念影响员工安全思维,指导员工安全行为的作用。

2.2安全管理文化突出行为安全要求杜邦公司安全管理体系以过程安全管理强化工艺风险控制的同时,以12要素的形式明确了行为安全管理的要求,以此开展安全领导力、安全执行力建设,强化对人的风险控制。相比之下,中国石化推行由十大要素构成的HSE管理体系实施安全、健康、环保一体化管理,侧重于通过识别危害和评估风险,采取有效的防控手段防止事故发生,而安全领导力、安全执行力的建设未提出具体的建设要求,对人的风险的控制相对弱化。鉴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在事故致因中的高比例,有必要在安全管理文化中突出行为安全管理的要求。

2.3安全行为文化注重系统性建设杜邦公司行为安全管理通过“安全领导力、安全执行力、组织建设”3个重点方面,“管理层承诺”等12个要素系统性的建设安全行为文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AQ/T9004-2008)提出了行为安全要素及要求,明确了建设的总体模式,确保安全行为文化建设的系统性[9]。因此,中国石化应在重视领导干部发挥安全工作表率示范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安全行为文化建设的系统性。

2.4注重开展安全文化专项评估实施安全文化评估,识别改进机会,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升安全文化建设有效性,是持续提升安全文化水平的关键环节。效法杜邦公司依据安全分级评估标准开展安全文化评估工作,中国石化可以参照《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准则》(AQ/T9005-2008)[10],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企业安全文化评估,并对照该标准给出的安全文化水平层级确定企业安全文化水平。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石化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安全文化。但与杜邦公司安全文化对比分析可知,中国石化仍需对形成的安全理念体系进行广泛宣贯培训,促进安全理念文化落地生根;仍需对行为安全管理进行系统性建设,促进安全领导力、安全执行力提升;仍需开展安全文化专项评估,持续提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罗军.杜邦公司企业安全文化在华溢出效应的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2]王强.对标一流建设中国石化特色安全文化[J].安全、健康和环境,2012,12(8):1-4.

[3]董正亮,王方宁,郭启明,等.杜邦安全文化与企业本质安全[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8,15(1):78-80.

[4]李晗.基于石油销售业QHSE体系的杜邦安全管理模式应用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

[5]李津,陈彦玲.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的HSE管理体系[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02,15(2):82-86.

[6]杜学胜,王恩元,凌利,等.企业安全领导力研究进展[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2):130-136.

[7]姜秀峰.浅谈STOP安全观察法在炼油厂的推广应用[J].安全、健康和环境,2010,10(10):11-12.

[8]张晓华,丁晓刚.应用HSE观察改进安全管理[J].劳动保护,2011(1):94-95.

[9]AQ/T9004-2008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S].

[10]AQ/T9005-2008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准则[S].

行业安全管理论文篇8

“安全文化”这一术语最早由国际核安全顾问组(InternationalNuclearSafetyAdvisoryGroup,INSAG)于1986年在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总结报告中提出。报告分析称,该起事故是由不良的安全文化和安全氛围导致的。之后,学术界发表了许多对安全文化的定义,但到目前为止对于其定义仍未达成共识。国际上比较权威、流行的是国际核设施安全顾问委员会对安全文化的定义:即安全文化是个人或组织的价值观、态度、认知、胜任力和行为模式的产物,它决定了组织的健康和安全管理的承诺、风格和效率[1]。对于全行业来讲,安全文化既是个人问题,涉及个人态度和行为模式,同时还与组织的管理体制有关。对建筑业来讲,建设工程具有环境动态多变、项目参与方众多、项目组织临时性强、具有较强的目标导向性等特点,Fang等[2]在文献研究和个人经验的基础上对建设工程安全文化做出了以下解释:建设工程安全文化是建设工程项目部不同参与方的个人和集体的态度、信仰、价值观、行为方式和标准的混合体,建设工程安全文化在项目运行的环境中形成并随着项目的实施而发展。这是目前对于建设工程安全文化较为全面、清晰的定义与解释。然而,建设工程安全文化的定义仅仅从概念上强调了人的态度、观念和行为模式的重要性,对于如何将建设工程安全文化的理论应用于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2建设工程安全文化理论模型的提出

考虑到建筑行业本身的内在特殊性,对建设工程安全文化的理论研究也更为复杂。因此,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模型,期望从模型要素的构成和相互关系上来揭示建设工程安全文化的内涵。Geller[3]提出全面安全文化模型(TotalSafetyCultureModel),将安全管理、安全文化和技术三者联系起来,并包含了人、技术、组织和安全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该模型中,将“人的因素”、“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作为安全文化的基本框架以此描述安全文化的构成。但是,该模型并没有对这3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基于Bandura的相互决定论,Cooper[4]提出安全文化交互模型(ReciprocalSafetyCultureModel)。该模型包括主观的心理因素、实际的安全行为以及客观的环境/情景特征3个要素,主观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安全氛围调查问卷来评估,实际的安全行为可以通过行为观察并对比行业安全行为标准规范来评估,客观的环境/情景特征可以通过审查安全管理系统来评估。通过这3个测量方法,分别对安全文化的3个构成要素进行定量研究。相比Geller[3]的全面安全文化模型,Cooper[4]的交互模型对原有的因素进行了定义,在原来的环境因素中增加了安全管理体系中的情景因素,并且承认这3个构成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这是安全文化理论研究的经典模型,为建设工程安全文化交互模型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全面安全文化模型和安全文化交互模型的基础上,Choudry等[5]提出适用于建筑施工现场环境的建设工程安全文化模型(TheModelofConstructionSafetyCulture)。相比前两个模型,Choudry等提出的安全文化模型把安全氛围、安全行为和安全管理系统作为3个研究指标,这3个指标既可以单独也可以组合起来进行现场测评,以此对建设工程组织的安全文化进行多层次定量分析。由此,对于安全文化的探索既可以通过研究安全氛围、安全行为、安全管理系统这3个因素的分别作用,也可以通过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进行,这为建设工程安全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由于模型本身的建立并没有强调对于建设工程特点的研究,这限制了模型在建设工程上的直接应用。

Fang等[2]提出了适用于建设项目的安全文化交互模型(SafetyCultureInteractionModel),见图2。相较于之前的理论模型,该模型的提出综合考虑了建设项目组织临时性强、项目参与方众多、具有较强的目标导向性、环境动态多变等特点,体现出建设项目最为重要的3个参与方:业主、承包商和分包商在建设项目安全行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交互动态性,将认知、行为和环境作为建设项目安全文化的架构,在每一构成因素中均涉及管理层面和工人层面的态度、信仰、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分析,并且可以概扩性地描述建设项目组织的安全文化嵌入组织运转过程和安全管理系统的方式。此外,通过选取新加坡的铁路项目和高速公路项目案例,验证了SCI理论模型在实际建设项目中的有效性。虽然,SCI模型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但其所得出的实际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为建设项目安全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对于建筑业安全文化的实证研究有很大的意义。

3建设工程安全文化内涵

3.1安全氛围

Zohar[6]最早使用安全氛围的概念,描述了工人对特定时间下组织环境中安全的看法和态度。对安全氛围这一概念,学术界大致有两类看法:一类学者认为,安全氛围是IASAG于1988年提出安全文化构成因素的一个子类[4,6,9,13];另一类学者则认为,可以通过对安全氛围的测量来反映实际安全文化。对于第二种观点,很多研究学者并不认同,以Cooper[4]为代表,他认为安全氛围调查不能体现安全文化概念复杂性及多元性,因此无法全面地反映安全文化。对于安全氛围的测量方法,大多数研究采用的是调查(调查问卷或结构化访谈)的方式,但是不同行业对于安全氛围的研究维度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Flin等[7]对18份不同行业的安全氛围报告进行研究指出,各行业最常用的6个“主题词”来研究安全氛围:管理(72%)、风险(67%)、安全管理系统(67%)、工作压力(33%)、工作能力(33%)以及安全规程。本文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梳理出有代表性的建筑业安全氛围维度研究,见表1。通过分析和总结可以得出,不同学者研究得出的建筑业安全氛围维度具有很强的共性,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建筑业安全氛围维度的稳定性。由此可见,对于同一个行业而言,探索一个共同的安全氛围维度是可行的。但是,对于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研究者应科学、合理地选取安全氛围维度,以此保证安全氛围调查的可信性和有效性。

3.2安全行为

大多数学者对于安全行为的研究主要关注安全参与行为和安全遵守行为两个方面[9,13]。测量安全行为的方法通常是自陈法和观察法,也就是所谓的主观指标测量和客观指标测量。针对目前大多数研究学者对安全行为测量所采用的自陈法存在偏差较大的问题,通过经专门培训的观察员对实际的安全行为进行观察,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因此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对安全行为的分析主要基于行为安全理论(BehaviorBasedSafety,BBS)和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基于BBS管理方法,设计BBS在建设项目中的实施流程,可以测量并提高安全行为。该程序一个重要特性在于其输出的数学性质,根据BBS程序给出的安全行为分数,可以对现场的安全行为状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并以此作为基准来改进员工的行为[5]。基于TPB理论,开发不安全行为因果关系模型(CausationModelofUnsafeBehaviors),可以作为因果分析的工具来调查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原因,特别是管理因素方面的原因。从另一方面来说,在建设项目中应用因果关系模型进行因果分析,有助于BBS程序在建设项目中的实施并获得持续性的安全行为提高效果[2]。

3.3安全管理系统

安全管理系统提供了一个对安全表现进行计划、实施、监督、审查的系统过程,以此评价安全文化模型中的环境因素。一个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系统一般包括安全政策及其目标、安全标准及其目标、工作计划和组织、应用和一般性操作实践、监测、反馈和审核、纠正措施、再次审查以及持续改进[5]。在此系统中,包括所有用于现场操作安全管理的政策、目标、角色、责任、岗位职责、规范、标准、交流、过程、步骤、工具、数据和文件。并且,可以通过建设工程现场特定的安全计划对工人的作业环境进行评价,通过安全管理体系对安全文化的环境特征进行审查。

4安全氛围与安全行为的关系

基于对建设工程安全文化内涵的总结和分析,就安全氛围、安全行为和安全管理系统这3个方面,对安全氛围和安全行为的关系的认识与理解,是研究建设工程安全文化的关键,也是学者们亟于解决的问题。近些年,研究学者们已经意识到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有积极的作用。通过构建一个积极的安全氛围,可以显著提高员工的安全行为,进而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提高组织的安全绩效。目前,学术界对安全氛围和安全行为的关系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统计学方法论证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的作用。很多研究者已经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的预测作用,并把安全氛围称作是安全行为的“预测器”(Predictor)。例如,Mohamed[10]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施工现场安全氛围维度和安全工作行为的关系,证实了安全工作行为是安全氛围的结果。其中,管理层对安全的重视、非惩罚性安全办法会促进员工间对于安全问题更加自由、开放的沟通,以此形成一个积极的安全氛围,并进一步提高工人对安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寻找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产生影响的中介变量。Neal等[13]通过对组织氛围与个体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得出安全氛围通过知识和动机这两个内在变量对员工安全行为的影响作用。此外,他还指出知识更多的是影响安全参与这一行为,而动机更多的是影响安全遵守。然而,目前学术界关于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较少,这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建立安全氛围评价指标。很多研究者试图从安全氛围和安全行为的关系出发,研究安全氛围各个因子之间的权重关系,以此建立安全氛围的评价指标。对此,一些研究者做出了尝试[9,10,14],尽管迄今未成功建立起建筑业的安全氛围评价指标体系,但是以安全氛围和安全行为关系的研究为出发点,是探索安全氛围各因子权重系数的一个可行途径[14]。同时,一些研究也发现,安全氛围与安全行为间的关系不仅仅体现在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的作用,反过来,安全行为也会影响到安全氛围的形成。例如,工人的安全服从行为和参与行为能促进良好的安全氛围的形成,进而影响个体的安全意识和行为动机[13]。因此,通过对员工在安全行为上进行引导,将有助于提高他们对于安全问题的重视和认识,进而形成一个积极的组织安全氛围。目前,一些学者已经意识到了安全行为对安全氛围的作用,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是安全氛围和安全行为的相互作用。

5结语

(1)在建筑业,积极的安全文化对于减少事故发生率,提高安全绩效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建设工程安全文化的内容包括安全氛围、安全行为和安全管理系统3个要素,安全氛围反映了主观的心理因素,安全行为反映了实际的安全工作行为,安全管理系统反映了客观的环境/情景特征,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安全文化的范围。

(2)安全氛围、安全行为和安全管理系统各有其特定的测量方式。大多数学者对于安全氛围的测量采用调查的方式,针对管理层的调查以结构化访谈的形式为主,对工人的调查以结构化调查问卷的方式为主;对安全行为的研究可以通过应用BBS和TPB理论,设计具体的BBS流程,结合不安全行为因果关系模型,以此分析不安全行为产生原因中的管理因素,并有助于在建设项目中实现BBS程序对安全行为的测量和提高作用;通过安全管理系统对安全表现进行计划、实施、监督、审查等系统过程,以此测量建设项目组织的管理环境,并且,通过项目具体现场安全计划(例如,施工方案)可以测量建设项目工人的作业环境。

(3)通过对建筑业安全氛围维度研究的总结和梳理可以发现,学者常用的安全氛围维度为:管理层的关注、监督和支持、制度和规范、员工的参与、沟通、工作压力、风险、安全施工的能力8个因素。由此看出,建筑业安全氛围维度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稳定性,探索建筑业共同的安全氛围维度这一研究方向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4)目前有很多学者已经证实了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有积极的作用,以安全氛围和安全行为关系的研究为出发点,是探索安全氛围各因子权重系数的一个可行途径,为建立建设工程安全氛围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方向。但是对于诸如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的影响机理、安全氛围与安全行为的相互作用等问题,仍有待于未来进一步研究。

综上,建设工程安全文化既有组织文化的一般性,又有工程实践的特殊性,对建设工程安全文化的研究既要全面考虑安全文化本身在心理、行为、环境三方面的内容,又要融合建设工程项目组织临时性强、项目参与方众多、具有较强的目标导向、环境动态多变等特点。对建设工程安全文化的研究,可以从安全氛围、安全行为和安全管理系统3个研究指标为方向,通过分析这3个因素的单独作用或相互作用,实现对建设工程组织安全文化的多层次定量分析。

上一篇:食堂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饮水安全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