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系统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08 17:20:18

电网系统论文

电网系统论文篇1

论文摘要:开展能量管理系统(ems)实用化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的scada基础平台做保证。在公司领导和省调的关心支持下,在更新地调自动化系统主站的同时,结合基建、大修、技改、变电所无人值班改造和两网改造等项目,新建了多套厂站端远动设备,对部分老变电所容量小、精度低的rtu进行更换,基本把站端统一为新型交流采样rtu,使各项精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无功测量精度。同时对各站rtu的供电电源加以改造,保证了交直流双电源供电。在做好各项基础工作之后,建成的电网能量管理系统(ems)率先通过实用化验收。针对某电网能量管理系统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如状态估算覆盖率低、变电所主要档位的采集、提高测点冗余度及scada断面实时映射等问题。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实践结果表明,解决问题的处理方法既实用又效果显著。

开展能量管理系统(ems)实用化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的scada基础平台做保证。在公司领导和省调的关心支持下,在更新地调自动化系统主站的同时,结合基建、大修、技改、变电所无人值班改造和两网改造等项目,新建了多套厂站端远动设备,对部分老变电所容量小、精度低的rtu进行更换,基本把站端统一为新型交流采样rtu,使各项精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无功测量精度。同时对各站rtu的供电电源加以改造,保证了交直流双电源供电。在做好各项基础工作之后,建成的电网能量管理系统(ems)率先通过实用化验收。本文总结了ems工程实用化的经验,介绍了实用化过程中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状态估计覆盖率低的问题

本文所指状态估计覆盖率低,并不是指某些变电所没有数据采集装置,而是指本地调管辖范围内的一些220kv供电小区的电源来自无量测的外网。例如,该地调管辖的安平供电小区。该小区的安平220kv变电所的两条220kv进线分别来自外网的东寺220kv变电所和束鹿220kv变电所,与电厂主网没有任何电气连接。在状态估计时由于软件th2100系统只估计最大的可观测岛,国外有些软件可以估计两个以上的可观测岛,但由于两个可观测岛无电气连接,即使能计算,其所得的某些数据,例如相角等结果也多是不准确的,所以安平小区就成为死岛。直接导致状态估计覆盖率低于实用化要求指标,后经与省调多次协商,决定采用三级数据网将该电网所需的全部外网数据传至地调主站端。使状态估计覆盖率达到100%。

二、各220kv变电所主变档位的采集

在ems的实际应用中我们发现,由于220kv变电所是所在供电小区的电压支点,220kv主变档位是否正确直接影响遥测合格率的高低,而遥测合格率是保证高级应用软件正常工作的关键指标。试运行初期,档位仅靠调度员来手工置位,这对于负荷峰谷变化和电压变化较大的电网是力不从心的。所以我们自行研制简易主变档位采集装置分期分批将所辖10台220kv主变中的9台档位全部采集至调度端(另外1台是无载调压)。仅此一项,将ems的遥测合格率平均提高近5个百分点。

三、提高测点冗余度

实现了各110kv主变高压侧量测的采集,由于早期建设的110kv变电所高压侧均未设量测点,一般取中、低压侧p、q值相加代替高压侧量测,实践证明误差较大,特别是q值受主变阻抗角的影响,制约着遥测合格率的提高。我们分别配合主变停电检修的机会从主变高压侧套管ta备用二次线圈处将量测值采集上来,使测点冗余度明显提高。

四、等值负荷、线路电纳

将220kv变电所的35kv侧和110kv变电所的10kv侧的线路按负荷或等值负荷处理,是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简化工程量的好办法;线路的电纳参数最好填入,因为它对处理单端开断的支路是有影响的,其参数值可以通过上级调度部门和实测得到。五、scada断面实时映射

我们知道,ems在实践中更侧重于电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等的分析,而不注重数据采集的实时性,也就是说,scada的量测数据不必实时传输至ems。电厂ems以ftp文件传输方式每5min由scada请求一个断面,这样就保证了ems大部分功能的正常需要,又不至于使scada主系统的服务器负荷率过高。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我们又发现,在进行电网解合环等操作过程中,拉合断路器的操作时间间隔很短,映射断面还来不及刷新,因而调度员也就来不及进行潮流分析,为此,我们修改了scada软件,增加了手动截取断面文件的功能。实践证明,该功能实现方法虽然简单,却为潮流计算等功能模块的真正实用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隔离开关问题

隔离开关数量远远多于断路器,全部实时采集是不可能的,但若维护不及时则会导致计算母线模型与实际运行方式不同,造成计算结果不收敛或精度差。为此,我们修改了系统软件,增加了离线隔离开关置位功能,并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对电网内所有在运行的隔离开关全部进行了置初位。同时,制定严格的运行管理制度,电网每次进行操作和方式改变时,由运方人员及时通知ems维护人员,在scada系统上进行相应的置位。这样,既保证了scada实时信息的可读性,又大大提高了ems的各项相应指标。

七、人员的培训

ems是远动、调度和自动化等多专业融合在一起的一门边缘科学技术,要想真正应用好ems,需要电网、计算机、自动化甚至包括通信等多学科专业,近年来,我们先后组织人员多次到金华地调、南通地调、清华大学、烟台等地学习ems新技术,同时加强人员培训,组织专题讲座,使各相关专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更好地开展ems实用化工作提供了技术保障。

八、程序质量

ems结合电网实际,核心程序采用了先进的、有效的和实用的算法,算法性能优良。例如,状态估计中采用国际领先的递归量测误差估计辨识法,最优潮流使用有功、无功交叉逼近算法。同时,一套先进完整的程序,在不同的应用环境和应用条件下,总会做相应的改动,例如现场提出的一些功能要求以及与scada系统的接口程序等。首先,做程序改动必须慎之又慎;其次,改动后的程序质量异常重要,它将直接影响系统运行的整体稳定性。

九、小结

电网系统论文篇2

随着电网规模的扩大,电网调度日趋复杂,为保障电网安全、经济、优质的运行,调度需实现经验型向分析调度自动化系统间需实现数据量更大、实时性更强、准确性更高的信息传输,调度自动化的系统通信面临着新的要求,传统的运动信息传输方式与调度自动化应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然而,以往远动的信息传输大多是伴随着某个特定的自动化功能应用而开展的,缺乏全局一体化考虑。各厂商往往使用互不兼容的专有应用层协议;甚至对于一个特定的厂商,也存在许多互不兼容的应用层协议。

为了进一步提高电网的安全、经济、优质的运行,实现电网调度从经验型到分析型的转变,对电网实时信息在数据量、实时性、一致性、准确性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国际标准的发展动向、电力调度实时信息应用现状、以及电力调度数据网建设情况等方面综合来看,设计合理的实时数据计算机网络传输系统,满足新老应用系统实时数据传输的需求就成了必须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思路

本研究在多协议电力实时数据传输系统中采用了全局一体化的设计方法,形成一套系统、开放、可伸缩、易扩展、易维护、安全可靠、标准化的解决案。该系统是用于支持在计算机网络通道实现调度自动化实时信息传输的系统。由目前点对点的数据传输方式,逐步过渡到以电力调度数据网络的传输方式,优化远动传输网络方式,合理利用通道带宽,进一步提高了数据信息传输速率。通过该系统,利用调度网络能实现大范围内的不同协议和不同端系统之间的实时数据交换,满足各种调度自动化系统对实时数据交换的要求。

1.设计准则

全局一体化。提出了构建调度自动化网络传输系统一体化实现的方法,建立了电力调度系统实时传送的解决方案。文章同时指出,除技术因素外,管理制度和人员素质也是影响实时数据传送一体化的重要因素。

2.设计目标

首先是对事务定时限制的满足,其基本原则是:宁要部分正确而及时的信息,也不要绝对正确但过时的信息。系统性能指标是满足定时限制的事务的比率,它要求必须确保硬实时事务的截止期,必要时宁肯牺牲数据的准确性与一致性。软实时事务满足截止期的比率相对较高,但要100%满足截止期很难或几乎不可能。因此,本研究的亮点是除了上述一般DBMS的功能外,一个RTDB还具有以下功能特性:保持数据库状态的最新性,即尽可能保持数据库的状态为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当前最真实状态的映像;保持数据值的时间一致性,即确保事务读取的数据是时间一致的;事务处理的识时性,即确保事务的及时处理,使其定时限制尤其是执行的截止期得以满足。

3.采用方案

分布式数据处理(DDP)方案。分布式数据处理不仅是一种技术上的概念,也是一种结构上的概念。分布式数据处理的概念是建立在集中和分散这两种信息服务都能实现的原则基础上的。从理论上来说,分布式数据处理将这两个领域能最好地结合在一起。计算机系统不仅能连接到所有的业务领域,而且能致力于各业务领域的应用。由于所有的分布式系统都用一个网络联在一起,所以信息系统的综合也就很容易实现了。分布式处理系统会具有较高的运行效率。在分布式数据处理系统中,计算机组成网络,每台计算机可以与一台或多台其它计算机联结起来。分布式数据处理网络一般按照地理位置或功能来考虑设计,而大多数网络是这两方面的结合。

三、研究意义

电网系统论文篇3

论文摘要:桌面管理系统能够对电力企业的桌面计算机进行精细化管理,及时了解计算机的状况,实现补丁和软件分发、软硬件资产管理等功能,提高IT的整体控制能力,加强IT服务可靠性和连续性。 论文关键词:电力;信息网络;安全 随着电力企业计算机数量的日益增长,内部IT系统建设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网络、服务器、客户机和运行在上面的业务系统,已经形成了各类业务运行的基础支撑环境,业务依赖于IT系统,IT系统为业务服务。而作为这个环境当中数量最多的客户机,反而由于数量众多以及差异化,是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最不容易管理以及最容易产生问题的环节。 1系统设计与实现 1.1设计原则:考虑企业信息网络未来的系统扩充,一次设计整个系统结构,未来可以按照应用和业务的后续开展进行分步骤、分阶段建设。 (1)高度扩展:桌面管理系统设计要考虑系统今后扩容的需求,无论是采用单点管理中心还是分布式管理中心,或纵向扩展,如增加CPU、内存,磁盘数量可以增加单台服务器的处理能力;或横向扩展,如增加服务器的数量,多台服务器分担系统角色等。 安全性:桌面管理系统设计既要考虑服务器端的安全,也要考虑查询终端的安全;同时,由于查询终端放置在公共场合,并且无人值守,还需要特别考虑查询终端物理安全。 1.2部署与管理模式:目前,在进行大规模部署的客户中,基本可采用的模式有多服务器分区式管理、单一服务器集中式管理、单一服务器分区式管理3种。我们采用“单一服务器分区式管理”的模式,每个地市各部署一台辅助控制台,在总中心部署一台核心服务器,部署结构如图1所示。该种方式可以在实现企业网络中统一的安全定义,并且该种方式的实现特点是管理层次比较清晰,管理规模比较大,适用于网络分布式非常明显,管理机构和部门比较复杂,企业规模比较大的环境。 2系统建设运行情况 系统建设利用原有网络环境,对于计算机安装部署客户端。利用该客户端,可以形成IT资产收集、软件分发、补丁管理、远程支持、操作系统部署、配置文件迁移等工作,大大提高了对于问题的响应时间,同时降低了人力以及物力成本。 2.1服务器及客户端部署:核心服务器部署在本部,由VMwareEsx提供的虚拟机作为系统平台的支持,采用SQL2005作为数据库的支持。客户端采用手动安装的方式进行。 2.2运行情况:试运行期间,该系统服务器运行正常,能够正常进行数据的收集、处理。桌面管理系统的辅助控制台可以与LANDesk核心服务器连接,并且与核心服务器的数据通讯正常,可以保证各单位对于LANDesk的使用需求,分级结构明确,适用于企业实际网络以及管理情况。安装客户端的计算机上传数据正常,可以被桌面管理系统正确管理。 3系统实现的功能 3.1计算机IT资产管理:桌面管理系统可以自动收集计算机内所有的软件、硬件信息,并且可以根据条件生成相应的报告。 3.2软件分发管理:桌面管理系统可以分发msi、exe、bat等多种格式文件,支持可控的软件分发方式(推、策略、支持策略的推以及多播),并且拥有动态带宽调节的功能,以保证公司网络环境不受到任何影响。 3.3远程技术支持:桌面管理系统可以支持除了远程桌面以外,更多的技术,例如远程文件传输、远程对话、可调节的网络速率传输、可控的权限管理等技术。同时还可以灵活调整远程控制的性能,并且有完善的日志记录功能。 4结语 (1)桌面管理系统在电力企业内的成功部署,不仅对于企业内部分散的计算机管理形式形成了一个有效的统一的监管手段,同时也提高了企业整体IT网络安全。 桌面管理系统的实施,有效解决了电力企业信息内网终端计算机的安全管理,解决了信息运维人员对IT资产的综合管理问题,使得资产管理及报表统计从原来的手工模式变为现在的集中自动信息收集模式。

电网系统论文篇4

摘要:能量管理系统外网实用化

开展能量管理系统(ems)实用化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的scada基础平台做保证。在公司领导和省调的关心支持下,在更新地调自动化系统主站的同时,结合基建、大修、技改、变电所无人值班改造和两网改造等项目,新建了多套厂站端远动设备,对部分老变电所容量小、精度低的rtu进行更换,基本把站端统一为新型交流采样rtu,使各项精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非凡是无功测量精度。同时对各站rtu的供电电源加以改造,保证了交直流双电源供电。在做好各项基础工作之后,建成的衡水电网能量管理系统(ems)于2003年1月15日在河北省南网率先通过省公司组织的实用化验收。本文总结了ems工程实用化的经验,介绍了实用化过程中一些新问题的解决方案。

1状态估计覆盖率低的新问题

本文所指状态估计覆盖率低,并不是指某些变电所没有数据采集装置,而是指本地调管辖范围内的一些220kv供电小区的电源来自无量测的外网。例如,衡水地调管辖的安平供电小区。该小区的安平220kv变电所的两条220kv进线分别来自外网的东寺220kv变电所和束鹿220kv变电所,和衡水主网没有任何电气连接。在状态估计时由于软件th2100系统只估计最大的可观测岛,国外有些软件可以估计两个以上的可观测岛,但由于两个可观测岛无电气连接,即使能计算,其所得的某些数据,例如相角等结果也多是不准确的,所以安平小区就成为死岛。直接导致状态估计覆盖率低于实用化要求指标,后经和省调多次协商,决定采用三级数据网将衡水电网所需的全部外网数据传至地调主站端。使状态估计覆盖率达到100%。

2各220kv变电所主变档位的采集

在ems的实际应用中我们发现,由于220kv变电所是所在供电小区的电压支点,220kv主变档位是否正确直接影响遥测合格率的高低,而遥测合格率是保证高级应用软件正常工作的关键指标。试运行初期,档位仅靠调度员来手工置位,这对于负荷峰谷变化和电压变化较大的电网是力不从心的。所以我们自行研制简易主变档位采集装置分期分批将所辖10台220kv主变中的9台档位全部采集至调度端(另外1台是无载调压)。仅此一项,将ems的遥测合格率平均提高近5个百分点。档位变送器原理如图1所示。

图1档位变送器原理图

3提高测点冗余度

实现了各110kv主变高压侧量测的采集,由于早期建设的110kv变电所高压侧均未设量测点,一般取中、低压侧p、q值相加代替高压侧量测,实践证实误差较大,非凡是q值受主变阻抗角的影响,制约着遥测合格率的提高。我们分别配合主变停电检修的机会从主变高压侧套管ta备用二次线圈处将量测值采集上来,使测点冗余度明显提高。

4等值负荷、线路电纳

将220kv变电所的35kv侧和110kv变电所的10kv侧的线路按负荷或等值负荷处理,是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简化工程量的好办法;线路的电纳参数最好填入,因为它对处理单端开断的支路是有影响的,其参数值可以通过上级调度部门和实测得到。

5scada断面实时映射

我们知道,ems在实践中更侧重于电网的平安性和可靠性等的分析,而不注重数据采集的实时性,也就是说,scada的量测数据不必实时传输至ems。衡水ems以ftp文件传输方式每5min由scada请求一个断面,这样就保证了ems大部分功能的正常需要,又不至于使scada主系统的服务器负荷率过高。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我们又发现,在进行电网解合环等操作过程中,拉合断路器的操作时间间隔很短,映射断面还来不及刷新,因而调度员也就来不及进行潮流分析,为此,我们修改了scada软件,增加了手动截取断面文件的功能。实践证实,该功能实现方法虽然简单,却为潮流计算等功能模块的真正实用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隔离开关新问题

隔离开关数量远远多于断路器,全部实时采集是不可能的,但若维护不及时则会导致计算母线模型和实际运行方式不同,造成计算结果不收敛或精度差。为此,我们修改了系统软件,增加了离线隔离开关置位功能,并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对电网内所有在运行的隔离开关全部进行了置初位。同时,制定严格的运行管理制度,电网每次进行操作和方式改变时,由运方人员及时通知ems维护人员,在scada系统上进行相应的置位。这样,既保证了scada实时信息的可读性,又大大提高了ems的各项相应指标。

7人员的培训

ems是远动、调度和自动化等多专业融合在一起的一门边缘科学技术,要想真正应用好ems,需要电网、计算机、自动化甚至包括通信等多学科专业,近年来,我们先后组织人员多次到金华地调、南通地调、清华大学、烟台等地学习ems新技术,同时加强人员培训,组织专题讲座,使各相关专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更好地开展ems实用化工作提供了技术保障。

8程序质量

衡水ems结合衡水电网实际,核心程序采用了先进的、有效的和实用的算法,算法性能优良。例如,状态估计中采用国际领先的递归量测误差估计辨识法,最优潮流使用有功、无功交叉逼近算法。同时,一套先进完整的程序,在不同的应用环境和应用条件下,总会做相应的改动,例如现场提出的一些功能要求以及和scada系统的接口程序等。首先,做程序改动必须慎之又慎;其次,改动后的程序质量异常重要,它将直接影响系统运行的整体稳定性。

9结束语

电网系统论文篇5

心电图蜂窝大数据网络系统包括心电图中心服务器、报告诊断中心(可接收由全球各地医疗机构传来的心电信息)、多种检查设备(心电图机、运动平板、动态心电图等)和终端浏览器4个部分。心电图中心服务器由数据库、数据储存和数据转换系统组成。它运行的系统主要包括:预约检查申请模块系统、排队叫号系统、检查系统、心电图辅助分析系统、终端浏览系统、专业查询及统计系统。其中,预约检查申请模块与HIS紧密结合,可准确查询到患者的预约就诊信息;排队叫号系统帮助患者及时了解大约需要的就诊等待时间,以便安排检查行程。在心电图检查结束后,心电图机通过检查系统将心电图数据与HIS中的患者信息进行匹配,再发送到心电图服务器;服务器运行数字接收程序(MedExXDTJReceived),将心电图数据入库。而报告诊断中心通过FTP文件传送服务自动从服务器下载病历数据,在心电图辅助分析系统的协助下,完成心电图分析、报告编辑等,保存后自动将数据上传到服务器。医生工作站打开ECGWeb浏览、IE浏览等终端浏览系统,通过服务器上的临床心电图MedExECGWebSetup服务程序浏览心电图及报告[5-6]。

2网络系统技术方案

心电图蜂窝大数据网络系统能够将分散的心电数据进行集中储存、转化、管理、分析和统计,将完成史无前例的心电大数据管理,为全人类的心电学研究提供全面而丰富的病例资料。除此之外,它还可实现与各级医疗机构的HIS等信息系统的对接,实现心电数据的共享。该网络系统所涉及的相关技术包括以下几方面。

2.1心电设备网络化连接

系统支持将动态心电图、运动心电图、数字心电图机等心电检查设备连入网络,从而实现全部心电检查的网络化。利用数字化技术,将心电检查设备等所采集的心电信号数据转换成心电图,发送到心电图中心服务器,实现全院医生的临床Web浏览。

2.2门诊与病房技术支持配备门诊预约、登记、心电检查网络系统,与医院HIS进行无缝连接。病房将可使用的不同型号心电设备之间进行数字连接,以打通与全球心电信息网络的联系。

2.2.1便携式心电检查仪该设备应用于床旁心电图检查,支持心电图的采集、存储、回放与传输。临床采集心电信号后,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将心电图快速传到心电图诊断中心,再由诊断中心出具报告。这样一来,就实现了边检查、边报告,简化了以往“检查后再集中报告”的传统流程,为患者节约了诊治时间[7]。

2.2.2心电诊断中心中心设有多功能心电分析系统,心电图医生根据专有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系统,不仅可分析已有记录的波形和参数,还可随时调阅相关类型的心电图进行对比分析与统计等操作;所发出的心电图报告可保存、打印、审核及传送。目前,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在网络心电监测诊断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建立有完备的远程心电监测中心,构建了城市、社区和农村三级会诊系统服务模式,并正逐步健全山西省心电监测数据库,为解决省内医疗基础资料分布不均的问题找到了良策。我院自2012年3月起全面开展院内、院外、院前心电网络信息化管理,覆盖全院所有病房、门/急诊和体检中心,并发展院外站点51个,年心电图检查量达13万人次,且呈逐年增长之势。

2.2.3心电图中心服务器设立在全球各国家和地区或各级医院的服务器中心,接收特定范围内的心电数据并进行数据储存及转换,再传回服务器所在医院的心电图数据管理库,并提供终端计算机的FTP文件传送服务,与临床ECGWeb浏览、WebService等相应匹配。

2.3统计检索

该系统具备多种查询条件,可进行医生工作量、检查工作量、设备工作量等的管理统计。不仅如此,它还能方便地对心电图数据进行查询、归纳与统计分析,为科研创新和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3全球心电信息网络系统设计目标

当今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心电信息业务管理模式正悄然发生着改变。在传统模式下,人工干预过多,如检查收费、报告生成等流程皆需人力介入,易造成监管混乱;心电图与患者病史及临床诊断脱节,难以实现心电图数据共享;记录在热敏纸上的心电图容易丢失且保存不便,给心电图分析及科研资料的积累造成很大的困难[6]。随着全球心电信息网络系统的建立,上述问题均能引刃而解。它能为心电图原始资料的积累和共享搭建理想的平台,还能实现传统心电信息业务管理模式下无法完成的目标:(1)实现全球各国、各医院区域范围内的患者基础资料和心电检查资料的全面共享。(2)实现基层医院与中心医院以及各国专家之间的心电检查会诊功能,从而实现区域内心电图检查设备和高端人才资源的全面共享,乃至从整体上提高全球心电诊断质量和卫生服务水平。(3)搭建院前120急救心电图检查远程诊断平台,中心医院根据传回的心电图报告及早做好心脏病患者抢救的手术准备。(4)提供对疑难病例的会诊支持。(5)患者能够在区域范围内任何一家医疗机构获得同等质量的心电诊断服务,从而方便患者就近就诊且避免重复检查。此外,还能够方便患者上网查询自己的心电检查报告。(6)实现科研素材与业务学习资料的方便获取,解决了基层医院心电诊断医生工作、培训难以兼顾的难题;能够促进心电工作者在工作中学习,从而快速提高业务素质。(7)建立各国区域性的心电图像资料库和典型病例数据库,供教学和科研使用;建立各国区域范围内各家医院的心电诊断质量追踪数据库,以形成从源头上把关的心电诊断质控体系,从而全面提升各国心电诊断水平。(8)促进各国区域内医疗信息化建设,为今后构建基于人体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服务平台奠定基础。

4结语

目前,大数据正逐渐引起医疗行业的重视,在国内外掀起了一股医院数字化的研究热潮,并应用于医院管理的方方面面,如心脏病门诊康复患者的心电监测、远程心电图监测、医院财务管理等。比较网络心电图数据与传统常规12导联心电图后发现:心率、P波时限、PR间期、T波时限等基本参数的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在心律失常监测中,前者优于后者,而在心肌缺血定位诊断方面,则是后者优于前者。大数据具有规模性、多样性和高速性三大特征。我国民族和人口众多,蕴含着丰富的心电数据,若能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心电信息数据库并纳入全球心电信息网络,必将对全人类的心电学研究事业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现如今,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其发病率、病死率逐年上升,心电诊断技术正是不可或缺的辅助诊疗手段。心电网络信息系统是把全球各区域范围内各医疗机构的心电数据进行共享,同时进一步加快全球各区域协同医疗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并保证全球各级医院心电图检查全流程的数字化和信息化;保障基层医院与中、高级医院之间的远程心电诊断顺利进行;确保院前120急救心电图检查的数字化采集、记录并实时传送到所属医院。建立全球心电图蜂窝大数据网络系统,是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其能够实现数字化大样本的集中存储、调阅和分析,也为建立各国乃至全球心电信息库和病例资料库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利于心电学教学和科研的积累,实现心电学科的新飞跃。

电网系统论文篇6

1.计算机网络在电力系统应用的意义

电力系统的领导能通过计算机网络在企业本部的办公室中了解分散在全国各地项目部的财务报表、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在企业本部的会议室中拿出从计算机网络中得到的分散在全国各地项目部的资料,与其他领导进行研究,商量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电力建设的性质决定了电力企业要使用计算机网络,它能将分散的建设工地连接成一个整体,能将分散的人员连接成一个整体并能将时空缩小。利用计算机网络,企业可发挥企业中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是企业与每个员工联系的平台。领导的决策要依赖企业员工直接提供的素材,计算机网络能将企业员工提供的大量素材直接送到领导那里以供决策。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为电力建设企业提供了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电力建设企业经济效益的取得离不开计算机网络在电力施工企业中的广泛应用。

2.计算机网络在电力系统应用的现状

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使电力系统的工作效率提高了,管理范围扩大了,工作人员的办事能力增强了,但计算机系统网络安全问题也随之变得更加严重了。例如:通过电子邮件感染病毒,电力系统管理网络互联接口的防火墙只配置了包过滤规则,提供的安全保证很低,容易受到基于IP欺骗的攻击,泄露企业机密,有些局域网没有进行虚拟网络VLAN划分和管理,造成网络阻塞,使工作效率减低;绝大多数操作系统是非正版软件,或网上下载免费软件,不能够做到及时补丁(PATCH)系统,造成系统漏洞,给攻击者留下木马后门;绝大多数工作站没有关闭不必要的通讯端口,使得计算机易受远程攻击病毒可以长驱直入,等等。

3.应对策略

3.1做好电力系统安全风险的评估

进行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建设,首先必须做好安全状况评估分析,评估应聘请专业权威的信息安全咨询机构,并组织企业内部信息人员和专业人员深度参与,全面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找出问题,确定需求,制定策略,再来实施,实施完成后还要定期评估和改进。信息安全系统建设着重点在安全和稳定,应尽量采用成熟的技术和产品,不能过分求全求新。培养信息安全专门人才和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必须与电力系统信息安全防护系统建设同步进行,才能真正发挥电力系统的信息安全防护系统和设备的作用。

3.2采用信息安全新技术,建立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企业电力系统信息安全面临的问题很多,我们可以根据安全需求的轻重缓急,解决相关安全问题的信息安全技术的成熟度综合考虑,分步实施。技术成熟的,能快速见效的电力安全系统先实施。

3.3防病毒

防病毒分为单机和网络两种。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病毒的危害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将电力系统内各台计算机加装杀毒软件,并且要及时更新杀毒软的版本,使用单机和网络防毒结合的防毒体系。单机防毒程序安装在工作站上,保护工作站免受病毒侵扰。主机防护程序安装在主机上。群件防毒程序安装在群件服务器中。防病毒墙安装在网关处,对出入网关的数据包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并杀死企图进入内网的网络病毒。防毒控管中心安装在某台网络的机器上,主要用以监控整个网络的病毒情况,由于网络中多台机器安装了防病毒程序,每台机器都要进行定期升级,比较麻烦,防毒控管中心可以主动升级,并把电力系统升级包通过网络分发给各个机器,完成整个网络的升级。

3.4进行黑客防范配置,合理地使用防火墙

通过信息检测、攻击检测、网络安全性分析和操作系统安全性分析等一系列配置,对黑客进行监控。防火墙可以阻断非法的数据包,屏蔽针对网络的非法攻击,阻断黑客人侵。一般情况下,防火墙设置会导致信息传输的明显延时,因此,在需要考虑实时性要求的电力系统,建议采用实时系统专用的防火墙组件,以降低电力系统通用防火墙软件延时带来的影响。

3.5监视网络流量和进行非授权使用检测

通过对网络流量采样,来实时地监视网络流量和进行非授权使用检测。同时,可以通过封锁网络访问或终止非法对话来主动响应非法活动。

3.6物理线路上的隔离

电力系统重要网络采用物理隔离的方法保证安全。物理隔离是在物理线路上进行隔离,是一种最安全的防护技术。大体可分成单机物理隔离、隔离集线器和网际物理隔离三类。单机物理隔离:分为内置隔离卡和外置隔离器。隔离卡安装在机器内部,安装和使用比较麻烦,切换内外网时需要重新启动,但安全性最高。隔离卡又分为单硬盘物理隔离卡和双硬盘物理隔离卡。隔离器是外置设备,安装很简单,使用起来十分方便,缺点是安全性不如隔离卡高。电力系统隔离集线器不需要改变布线结构,单网线到桌面。可以同时接入多个工作站,使用方便。网际物理隔离:电力系统物理隔离器可以完成外网信息的搜集、转发和内网三个工作环节,在转发的过程中需要重新启动隔离传送器。适合实时性要求不高的部门的外网接口处。

4结语

电网系统论文篇7

【关键词】风险评估;复杂网络;小世界模型;网络特性;电气特性

1.引言

近年来,电力系统的大停电事故使人们越来越关注电网的稳定运行与脆弱性的评估。大规模的停电事故往往是由于初期少量元件的相继故障继而引发的连锁反应导致出现电网孤网或者电网崩溃的现象。可见,对于电力系统脆弱性环节的评估对于预防大规模停电事故的发生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文献[1]验证了中美电网两个大区的电网都属于小世界网络,并定性分析了小世界网络特性对连锁崩溃的影响。文献[2]基于电网拓扑结构指出了介数和度数较高的联络节点在保证电网连通性的同时,对故障的传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文献[3]从电网暂态角度出发,利用电压,频率,功角和故障切除时间对电网暂态安全进行评估。

本文结合复杂网络理论和小世界模型,从电力系统的网络构架出发,以线路电抗值作为元素建立n*n节点的连接矩阵,由于该矩阵拥有节点和线路的全部信息,在评估网络脆弱性时,采用依次切除节点或线路的方法,并计算出其对应电网的整体连通性与通道损失率来对节点和线路进行脆弱性评估。同时,从电网电气特性角度出发,利用IEEE30节点潮流计算方法,计算相应节点位置的电压和相角波动对电网连通性的影响。取基于网络特性的通道损失率与基于电气特性的通道损失率的乘积作为相应节点或线路的脆弱性评估值。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够同时兼顾电网的网络特性和电气特性,对节点的脆弱性辨识度较好。

2.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和风险理论对电力系统进行拓扑建模

2.1 建模规则

文献[1]得出了中美两国的大区电网都属于小世界网络的理论。故在复杂网络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小世界模型的建立。将所有的发电机,负荷和变电站简化为节点,将所有的输电线路简化为无向有权边,其中的权指的是该线路的电抗值与整个系统电抗值的比值。这样,电网就成为了一张有n个节点,n(n-1)条边的电网连接矩阵,由{Dij}表示,元素Dij表示的是连接编号为i和j的节点的线路的电抗值,同时每个矩阵的元素Dij拥有各自相应的属性,这些属性表现在电力系统拓扑网络的特征参数上。

2.2 拓扑网络的特征参数

在拓扑网络的特征参数中,既有描述小世界网络模型的基本参数,又有基于电气特性的暂态参数。

a.平均距离L

在一个网络中节点i与节点j距离dij定义为链接这两个节点间的最短路径所经过的边的数目。对所有的节点对的距离求平均,就可以得到该网络的平均距离为:

(1)

b.聚类系数C

聚类系数C是用来衡量网络节点集聚程度的一个重要的参数。计算公式为:

(2)

其中,ai表示为以节点i为顶点的三角形个数;bi为以节点i为以顶点的三元组的个数。故整个网络的聚类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3)

c.线路介数BL

线路介数是指线路被网络中的所有发电机与负荷之间最短路径经过的次数。它主要是用来描述该线路在电力系统在功率传输方面的重要性。

d.最大连通域的大小G

最大连通域是指网络发生解列后,所有连通区域中节点数最大的区域。最大连通域的大小是指最大连通域中的节点数目。

f3.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和小世界模型的电力系统结构脆弱性评估

3.1 电力系统的拓扑以及连接矩阵的建立

对大型电力系统进行脆弱性分析,应当在考虑系统的网络特性的前提下引入能反应系统电力特性的参数。文献[4]利用聚类系数,节点度数,平均度数等网络特性指标提出了对大型电网脆弱性评估的算法,文献[3]从电压,功角,频率这些暂态电气指标评估电力系统安全风险。但本文认为电力系统网络特性和电气特性是互相影响的,节点或者边的开断会导致电气参数的波动,而电气特性参数的波动反过来又会导致网络特性的不稳定。故模型必须涵盖以上指标,才能从电力系统网络特性和电气特性全面客观地对电力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估。

同时,本文认为,这些指标不管是以何种形式作用于电力系统,其结果的最终表现形式必然是电网的连通性,故以下便对模型网络特性的连通性进行讨论。

基于小世界模型对电力系统拓扑建立连接矩阵(如图1所示):

图1 连接矩阵

Dij表示的是节点i和j之间线路的电抗值,i≠j,当线路电抗值为∞大,即线路短路时,经过逻辑运算,此时对应的Gij值为0,当线路正常运行时,Gij为1;记电网的连通性T,表达式为:

(4)

3.2 节点的脆弱性分析

当节点在电网中的位置越重要时,如果该节点遭到破坏,电力系统的的连通性的破坏越大,也就是说节点在电网中的重要性反映了电网的脆弱性。文献[4]中节点的聚类系数C是用来描述相应节点在电网中的重要性,显然,连接矩阵中含有所有节点聚类系数的信息。同时,本文认为聚类系数仅仅为元素Gij的一个属性,而元素的众多属性共同作用才能决定该元素对应的节点在电网中的重要性,同时考虑到节点对电网的影响最终表现在电网的连通性,故在量化节点的脆弱性时可以将一个节点剔除,比较前后两个连接矩阵的通道损失率。

值得注意的是,在计算连接矩阵通道损失率前要先计算电网的整体连通性。因为如果节点的破坏导致孤网,其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将造成更大的影响。

3.2.1 电力系统连接矩阵的整体连通性的判定

在下面的连接矩阵中:

由于矩阵关于对角线Gij对称,故只考虑上三角的情况。如果切除掉一个节点i时,Giw=Gik=0,要使系统整体连通,则节点应满足如图2所示的关系。

图2 节点切除后应满足的关系图

即,存在这样的一条通路,使节点w和k能够被连接,我们定义这样的一种运算:

Gab+Gbc=Gac=1,表示的是a,b和b,c节点间存在线路,两条线路的和运算相当于a,c间的线路,其中的“1”代表的是Gac的存在,“0”则代表不存在。同理,当切除与w和k之间相连的节点时,若满足Gwa+Gab+…+Gmk=Gwk=1,则系统的整体连通性依然良好,此时,则继续考虑连接矩阵的通道损失率;否则,系统出现孤网现象,严重威胁系统的稳定运行,此时,记通道损失率为100%。

3.2.2 电力系统连接矩阵的通道损失率

本文将电力系统连接矩阵的通道损失率定义为切除节点后损失的线路数和切除节点前与该节点相连的两点间全部线路数的比值。假设切除的节点为i,切除节点前与i相连的节点为rm,en,则通道损失率表达式如下:Grmem

(5)

其中:

Grmem=Grma+Gab+…+Gken=1,m,n=1,2,3,…

3.3 线路的脆弱性分析

与节点脆弱性分析同理,在连接矩阵的基础上进行切除线路,使对应的Gij=∞,即节点i和j间线路断路。然后判断系统整体的连通性,计算通道损失率。值得一提的是,切除节点时,所有跟节点有关的线路全部断路,而切除线路时只有该线路断路而已。

4.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和小世界模型对电力系统状态脆弱性分析

影响电力系统状态稳定性的电气量有多个,而电力系统连通性的急剧下降却往往由于电压幅值,功角差超过系统允许值造成。可见,电力系统状态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这两个方面。于是引入相对电压偏移量,功角偏移量这两个实时暂态指标,并结合风险理论建立起电力系统状态脆弱性与电力系统连通性的关系。

本文将这些指标看成是电力系统连接矩阵中元素Dij的属性,比如,Dij・ΔU表示的是线路Dij的属性,为了便于对节点进行属性管理不产生混淆,本文规定Dij・ΔU也表示线路Dij第一个节点i的属性。

4.1 相对电压偏移量

相对电压偏移量是指电力系统在受到干扰后实时电压与系统额定电压的相对偏移值。其表达式如下:

(6)

相对电压偏移量与系统连通性的关系:

电能质量国家标准GB-12325-1990[5]中规定在35kv及以上线路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允许偏差为正负偏差绝对值之和不超过10%,可见电压在此范围内波动对电力系统的连通性影响甚微,而越靠近10%则说明电压波动对电力系统连通性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超过10%之后随着电压波动越剧烈,系统面临崩溃的概率急剧大,所以认为电压波动对电力系统连通性的影响近似双“S”型曲线对称分布。如图3所示:

图3 相对电压偏移量与通道损失率关系

在实际的运算中,由于“S”型曲线需要掌握大量实测数据并且难以拟合,同时正态分布密度函数具有“S型”曲线的斜率特征。调试正态分布密度函数的参数并做适当变形,使其在实际运算中与双“S”型函数逼近。在算例分析中,将采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7)

4.2 功角偏移量

功角偏移量是指电力系统在受到干扰后同步发电机之间实时的相对功角差。在实际的测量中由于发电机组之间的实时相对功角差难以测量,文献[6]阐述了在一定程度上母线电压相角差可以反映同步发电机组之间的功角差,且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鉴于此,本文将利用线路的电压相角差来衡量发电机组间的实时功角差。其表达式如下:

(8)

功角偏移量与系统连通性的关系:

功角偏差会使电力系统失去暂态稳定,严重时则会使电力系统瘫痪。但功角偏差在电力系统中普遍存在,之所以没有对电力系统造成影响,是由于其在电力系统稳态运行的允许范围内,当超过这个允许范围,随着功角偏差的不断增大,会使电网失去稳态的概率急剧增加,导致系统连通性大大削弱。可见,功角偏差量和电力系统的关系跟相对电压偏差量同电力系统连通性的关系相似。它们的关系如图4所示。

图4 功角偏移量与通道损失率关系

在实际的运算过程中,认为当相角差=±15时,通道损失率为0.1;在算例分析时,采用下面的公式进行运算:

(9)

5.算例分析

IEEE30节点系统分析。

IEEE30节点系统如图5所示:

图5 IEEE30节点系统图

按照3.2节计算系统的整体连通性:

=36

依次切除系统的节点,判定切除节点后系统的整体连通性和通道损失率,其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切除节点后电网整体连通性与通道损失率

切除节点 整体连通 通道

损失率 切除节点 整体连通 通道

损失率

1 完整 0.1000 16 完整 0.2500

2 完整 0.2000 17 完整 0.2500

3 完整 0.0833 18 完整 0.6667

4 完整 0.2703 19 完整 0.2000

5 完整 0.5000 20 完整 0.2500

6 孤网 1.0000 21 完整 0.2000

7 完整 0.0769 22 完整 0.2000

8 完整 0.5000 23 完整 0.2000

9 完整 0.5000 24 孤网 1.0000

10 完整 0.4000 25 孤网 1.0000

11 孤网 1.0000 26 完整 0

12 完整 0.4286 27 孤网 1.0000

13 完整 0.1429 28 完整 0.5000

14 完整 0.1429 29 完整 0.5000

15 完整 0.4000 30 完整 0.5000

依次切除系统的线路,判定切除线路后系统的整体连通性和通道损失率,其结果如表2所示。

利用牛顿-拉夫逊迭代法对IEEE30节点系统进行潮流计算,由于计算结果数据量大,限于篇幅的原因,本文只列出与本文计算有关的量。结果如表3所示。

观察表1和表2,可以知道,切除节点往往比切除线路给系统带来的影响要大得多,毕竟,切除一个节点可以造成所有与该节点相连的线路断路,而切除线路只是对需要经过这条线路的通道产生影响而已。可见,节点的重要程度和脆弱性都远远超过线路,另外,我们知道,当电气特性有关参数剧烈波动,电网暂态失去稳定时,潮流转移的注入与注出,必须在节点上进行,所以往往最先遭到破坏的就是节点。考虑到电气特性对电网稳定性影响时,本文将节点与电气特性紧密结合起来进行评估。按照3节的公式,并认为电压偏移量和相角差对电网的通路损失率贡献值各为0.5。同时将节点基于网络特性的通道损失率与基于电气特性的通道损失率相乘,得到系统的通道损失率,并进行排序。结果如表4所示。

表2 切除线路后电网整体连通性与通道损失率

切除

线路 整体连通 通道损失率 切除的线路 整体连通 通道损失率

1-2 完整 0.1000 18-19 完整 0.2000

1-3 完整 0.1000 19-20 完整 0.2000

2-4 完整 0.1000 10-20 完整 0.2000

3-4 完整 0.1000 10-17 完整 0.2000

2-5 完整 0.0833 10-21 完整 0.2000

2-6 完整 0.0833 10-22 完整 0.2000

4-6 完整 0.1111 21-22 完整 0.2000

5-7 完整 0.0833 15-23 完整 0.2000

6-7 完整 0.0833 22-24 完整 0.2000

6-8 完整 0.5000 23-24 完整 0.2000

6-9 完整 0.5000 24-25 孤网 1.0000

6-10 完整 0.2000 25-26 孤网 1.0000

9-11 孤网 1.0000 25-27 孤网 1.0000

4-12 完整 0.2000 27-29 完整 0.5000

12-15 完整 0.2500 27-30 完整 0.5000

12-16 完整 0.2000 29-30 完整 0.5000

14-15 完整 0.2000 8-28 完整 0.5000

16-17 完整 0.2000 6-28 完整 0.5000

15-18 完整 0.2500

表3 对IEEE30节点系统潮流计算结果

节点编号 电压

幅值 相角 节点编号 电压

幅值 相角

1 1.060 0.000 16 1.045 -15.879

2 1.043 -5.496 17 1.039 -16.187

3 1.022 -8.002 18 1.028 -16.881

4 1.013 -9.659 19 1.025 -17.049

5 1.010 -14.380 20 1.029 -16.851

6 1.012 -11.396 21 1.032 -16.468

7 1.003 -13.149 22 1.033 -16.455

8 1.010 -12.114 23 1.027 -16.660

9 1.051 -14.432 24 1.022 -16.829

10 1.044 -16.024 25 1.019 -16.423

11 1.082 -14.432 26 1.001 -16.835

12 1.057 -15.301 27 1.026 -15.913

13 1.043 -15.300 28 1.011 -12.056

14 1.038 -16.190 29 1.006 -17.133

15 1.045 -16.276 30 0.994 -18.016

表4 节点的通道损失率

节点

编号 网络特性

通道损失 电气特性

通道损失 系统

通道损失 脆弱性

排序

1 0.1 0.02 0.002 28

2 0.2 0.0197 0.0039 25

3 0.0833 0.0194 0.0016 29

4 0.2703 0.0193 0.0052 17

5 0.5 0.0197 0.0099 10

6 1 0.0195 1 1

7 0.0769 0.0194 0.0015 30

8 0.5 0.0195 0.0097 12

9 0.5 0.0207 0.0103 8

10 0.4 0.0207 0.0083 15

11 1 0.0214 1 1

12 0.4286 0.0209 0.009 14

13 0.1429 0.0206 0.0029 26

14 0.1429 0.0206 0.0029 26

15 0.4 0.0208 0.0083 15

16 0.25 0.0207 0.0052 17

17 0.25 0.0206 0.0052 17

18 0.6667 0.0205 0.0136 7

19 0.2 0.0204 0.0041 21

20 0.25 0.0205 0.0051 20

21 0.2 0.0205 0.0041 21

22 0.2 0.0205 0.0041 21

23 0.2 0.0204 0.0041 21

24 1 0.0203 1 1

25 1 0.0202 1 1

26 0 0.0198 0.0198 6

27 1 0.0203 1 1

28 0.5 0.0195 0.0097 12

29 0.5 0.02 0.01 9

30 0.5 0.0198 0.0099 10

由表4知,节点6,11,24,25,27(下转第146页)(上接第47页)最脆弱,若其出现故障,则电网将出现孤网现象。接下来是节点26,18,9,29,当他们发生故障时,电网大约有1%的可能性出现孤网现象。在表3中,线路9-11,24-25,25-26,25-27最脆弱,一旦他们发生故障,电网也将出现孤网现象;其次是线路6-8,6-9,27-29,27-30,29-30,8-28,6-28。通过分析知,脆弱线路的节点一般是电网中脆弱的节点,可见电网中节点的重要性要超过线路的重要性。同时,由表格数据不难得出不同节点和线路的通道损失率差别极大,通过分析IEEE30节点的系统图知,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线路的环网程度不高导致,因此在减少电力系统的脆弱性环节时可以通过增加环网线路来减少脆弱性环节的负荷负担。

6.结语

电力系统的脆弱性评估对于防止电力系统因小面积故障引起崩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风险理论和复杂网络理论,综合考虑到了电力系统的网络特性和电气特性,建立了电网的连接矩阵,通过IEEE30节点系统验证了该模型能够较好找出电网的脆弱环节,为风险预警提供了决策依据。另外,不容否认,该模型的数据采集仅为电力系统内部电气信息,未来电力系统的脆弱性评估必将融合进更多的外部信息以为电力系统脆弱性评估提供更为精确和全面的外部信息。鉴于此,本文认为可以将外部环境对电力系统的影响转化为某种蓄意攻击电力IEEE节点系统的方式,至于以多大强度多大范围何种方式攻击,则需要具体研究各个事件的发生机理以及相互影响,因此,未来电力系统脆弱性评估的发展趋势将是以多元信息的融合为基础的,而各种信息平台的接入也将成为研究的热点。

参考文献

[1]孟仲伟,鲁宗相,宋靖雁.中美电网的小世界拓扑模型比较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28(15):21-24.

[2]丁明,韩平平.基于小世界拓扑模型的大型电网脆弱性评估[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5,25(增刊):118-122.

[3]刘新东,江全元,曹一家,陈为化.基于风险理论和模糊推理的电力系统暂态安全风险评估[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9,29(2):15-20.

[4]丁明,韩平平.基于小世界拓扑模型的大型电网脆弱性评估算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30(8):7-10.

[5]程浩忠,艾芊,张志刚,朱子述.电能质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6]周良松,夏成军,彭波,胡会骏.基于PMU的预测型振荡解列初步研究[J].继电器,2001,29(3):9-13.

[7]曹一家,陈晓刚,孙可.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大型电力系统脆弱线路辨识[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6,12(12):1-5.

[8]苏慧玲,李扬.从电力系统复杂网络特征探讨元件的脆弱性[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36(23):12-17.

[9]王先培,朱天清,熊平.基于MAS的电力系统脆弱性评估与控制[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3,15(3):20-27.

[10]吴旭,张建华,邱威,张昊.基于N-k故障的地区电网脆弱性评估[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32(4):93-99.

[11]肖盛,张建华,肖河.基于复杂网络理论与风险理论的地区电网脆弱性评估[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3,29(6):21-28.

[12]陈晓刚,孙可,曹一家.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大电网结构脆弱性分析[J].电工技术学报,2007,22(10):138-144.

暨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国家大学生创新性项目(50512348)。

作者简介:

夏麟(1992―),男,重庆人,现就读于暨南大学电气信息学院。

肖鑫(1993―),男,广东汕头人,现就读于暨南大学电气信息学院。

电网系统论文篇8

【关键词】 电力通信网 安全风险 评估 可靠性

一、引言

电力系统是目前所知的最大最复杂的人造物理系统,包括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六大环节。电网将各种不同的发电电源所产生的电能通过输电通道输送到用户侧,为人类发展提供动力支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全球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电网对于通信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强,通信对于我国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有很强的支撑能力。

电力通信网负责为电网提供信息传输和交换,电网实现实时信息和电力交换的重要的支撑系统,其安全性已经成为智能电网安全、可靠、经济运行的重要保障。光纤通信技术作为电力通信网中的一种主要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发电、输电、配电领域广泛应用。因此建立电力通信网光纤线路的安全风险评估系统,对电力通信网光纤线路的安全风险进行实时评估,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电力通信网光纤线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电力通信网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意义重大。电力通信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形成了非常完整的网络。在电力通信网中,使用的通信技术非常全面,包括微波通信、无线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电力专网等通信手段。这些通信技术相辅相成,共同完场电力系统对于通信的需求。光纤通信技术由于其高带宽、高传输速率及低损耗等特点,在电力系统中广泛应用,在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配电领域中应用非常广泛,所以电力通信网中的光纤线路的安全稳定对电力通信网及电力系统来说意义重大。通过对电力通信网光纤线路的安全风险评估,可以提早发现风险,防止在电力通信网上传输、交换的电力调度、安稳等业务受到影响。

电力系统运行中的安全风险评估开展较早,国内外也有很多学者从事相关的工作,也有很多成果。电力通信网中的安全风险评估相对开展较晚,这方面的成果还较少,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电力电力通信网光纤线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电力通信网光纤线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分如下几步:

2.1确定评估对象范围

本文主要研究电力通信网光线线路的安全风险分析,所以评估对象是电力通信网光纤通信系统,主要是电力系统OPGW、ADSS光纤传输系统。

2.2确定评估对象中所包含的网元设备

电力通信网光纤系统主要包含光纤通信设备、OPGW光缆、ADSS光缆、网管系统、通信机房、通信电源等。

2.3确定影响评估对象包含的网元设备安全运行的指标因素

通过分析电力光纤通信系统运行特性,确定影响评估对象包含的网元设备安全运行的各指标因素,这些指标对电力通信网运行安全有一定的的影响。一些重要的指标。

2.4确定指标权重

电力通信网运行安全指标对于电力通信网安全稳定运行有影响,但这些指标中,有些指标相对重要一些,有些指标影响相对小一些。根据电力通信网中网元设备及业务重要度,由电力通信领域相关人员确定影响评估对象包含的网元设备安全风险因素并确定其对网元设备影响所占的权重

2.5利用D-S证据理论修正专家的权重确定

由于专家受理论知识及从事工作的限制,其给出的权重设定可能不符合客观规律,本文引入D-S证据理论修正专家的权重设定。通过修正,可以更客观的给出各个指标因素在电力通信网光纤线路安全风险的权重,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2.6电力通信网光纤线路安全级别的给出

通过运用证据理论合成规则融合各条证据,根据融合的基本信度分配函数对各个风险因素的安全有效性进行分级,最终给出电力通信网光纤线路的安全风险级别。

三、总结

电力通信网对于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了一种电力通信网光纤线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通过应用此方法,可以评估电力通信网光纤线路的安全性,对光纤线路的安全风险可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参 考 文 献

[1]程启月.评测指标权重确定的结构熵权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3(7):1225-1228.

上一篇:控制新技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化工生产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