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农服务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11 06:38:16

支农服务论文

支农服务论文篇1

福建省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是福建省2010—2011年为民办实事项日之一l2]。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具体承担了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的体系构建和实施运作,创造了多体相互协作的模式,与福建省农业、林业厅、海洋与渔业厅、福建农林大学、广电局、J一播影视集、长威公刊等密切配合,资源共享,实现农村实片J技术远程培训教学与管理的最优化。福建省农村实用技术远培训结合农时农事,标新立异,创造性地利用省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培训系统、瑞福特远程会议系统和电视直播,每川10l_{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远程培训的主会场大规模地传播农、林、牧、副、渔、加一[和农村政策等相关课,授课的内容f富、课件栩栩如生、图文并茂、图像和质清晰,授课专家f『J与农民面对面地传授实用技术矢¨、时解答技术难题。企省涉及市、县、乡近1400个视频分会场、15331个行政村的农民及丛层农技人员,通过络、电视、视频传送同‘时间异地多•收看。火规模的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使干家万户的农依靠科技增收敛富”。福建省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为大规模地培养新型农民探索出一条新途,并为进一步研究农业科技远程培洲后续学习支持服务策略提供了实例与启示。

2农业科技远程培训后续学习支持服务的必要性

农业科技远程培训是在科技信息技术断发腱中产生的一种新的培训形式,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弥补r传统远程培训的欠缺,网络视频互动功能为参训肖提供了更便捷的学习条件,可以营造教师和参训者面对面交流的虚拟课堂环境。基f现代信息技术的农业科技远程培训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大幅度地提高了传播农业科学技术的范同、时效和参训者的数量。参加农业科技远程培训者大多数是农民,参训农民不受年龄、文化知识水平、号业技术水平的限制;农民不论智力高低、学习背景、学习动力,都有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的机会,解决了农民由于受地域、时间的限制而不能参加课堂面对面授课的问题。农业科技远程培训大规模地传播和普及农业科学技术,为广大的农民提供了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的机会,但同时也会出现参训农民在获取农业知识和信息能力方面,以及在理解和用农业科学技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的现象,此,农业科技远程培训的后续学习支持服务就得尤为必要,后续学习支持服务能给农民提供延伸的学爿质保障。

3远程培训后续学习支持服务研究的理论依据

“学习支持服务”是远程教育有的概念,也仃学者将此表述为学生支持服务、学生学)J艾持服务。1978年,英国开放大学的戴维•西沃特(DavidSeward)在德刚哈根远程教学大学发表了论著《远程学列系统对学牛的持续关注》,首次提出学习支持服务的概念,即远程教育院校和教师应该为远程教育的学生提供持续的关心、更好的学习支持服务和其他各类服务。则,学生会遇到种种刚难而影响其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并导致学生的流失。此后,英国学者凯依(KayeA)和鲁姆勃尔(GrevileRumble)主编的《远程高等教育》书,以及戴维•西沃特、爱尔羔学者德斯蒙德•基史(DesmondKeegan)和瑞典学者博瑞•霍姆们格(Hohnberg)3位权威专家主编的《远教育:吲际展望》一书,都开辟号章来论述“学习支持服务”。戴维•西沃特、A•凯依、约翰•A•巴斯、博瑞•霍姆伯格、奥蒙德•辛普森、德斯蒙德•基更等国外学先后对奠定支持服务论基础和理论发展有着问程度的贞献。._fJ闲著名学者丁兴富教授最关外“学习支持服务”研究,将其引入国内并出版J,相关系列译著、论文。在其博士论文《中澳远程高等教育系统的比较研究》和编著的《远教育学》以及《远程教育研究》中对学习支持服务的概念、功能和I特征等做了详细、深入地论述。丁兴富教授认为:“学习支持服务是远程教学院校及其教师等为远程学生提供的以师生或学生之间的人际面授和基F技术媒体的双向通信交流为主的各种信息的、资源的、人员的和设施的支助服务的总和,其目的在于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远程教育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果陋】J’。

4农业科技远程培训后续学习支持服务策略

“农业科技远程培训”与“远程教育”有所区别,“远程教育”注重于培养学生掌握与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而“农业科技远程培训”则注重于培养参训者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远程教育”强调理论性,“远程培训”强调实践性。“远程教育”的周期长,需要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才能显现出教育的影响及效果;而“远程培训”则不然,农业科技远程培训往往是根据农时农事开展培训的,其周期短,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够见到成效。鉴于“农业科技远程培训”与“远程教育”有所区别,农业科技远程培训的后续学习支持服务也应有所不同,后续学习支持服务是在远程培训后为参训者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研究农业科技远程培训后续学习支持服务,针对远程培训参训者的个体差异和远程参训者的特征及需求,从实际出发,明确为远程培训参训者提供哪些方面的学习支持服务,制定独特的后续学习支持服务的方案,从而保证后续学习支持服务能有效运行,为远程培训参训者提供具有针对性、开放性、灵活性和丰富性等特点的后续学习支持服务。后续学习支持服务可分为学科性后续学习支持服务和非学科性后续学习支持服务]。

4.1学科性后续学习支持服务学科性后续学习支持服务主要是为远程培训参训者提供有关认知、智能和知识等方面的后续支持服务,注重咨询、答疑、辅导等,帮助远程培训参训者理解和应用所学的农业科学技术。远程培训参训者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由于他们的年龄、学历、经历等的差异,其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学习时间等都存在个性化的特点,因此他们的认知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悬殊较大。利用现代网络的先进技术优势,开发建立多功能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后续学习支持服务个性化、人本化,以满足远程参训者个性化、差异化和多样性的学习需求,为远程培训参训者提供优质的后续学习支持服务。

4.1.1建立多功能信息服务平台依据农业科技远程培训参训者的特征,设计开发多功能、个性化信息服务平台,努力为参训者提供完善的咨询、答疑、辅导、沟通等后续学习支持服务,尽量满足不同参训者的网上学习需求,营造一个有助于远程培训参训者课后仍然还可以自主学习的环境。远程培训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具有信息容量大、资料更新快、超强互动等特征,能够传播海量即时信息。利用平台的特征优势,开辟培训辅导、网络咨询和网络留言专栏,动态呈现当前远程培训的相关信息。网络信息服务平台还应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复习资料,方便参训者在网络上查阅;提供视频下载和上传农民应用新技术时遇到的难题及专家解答,方便参训者在网络上咨询。在每期远程培训后,及时将远程培训的授课内容、PPT课件和互动问题解答录像及相关信息上传到远程培训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供远程培训参训者课后复习、学习和实时下载,并将所有课堂授课录像按农时、农事进行分类,供参训者随时点击查询和学习。借助网络信息服务平台,远程培训参训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有效获取农业科技知识。福建省在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的同时,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远程视频服务系统为依托的农村实用技术视频服务中心,建立了3个农业科技服务平台:远程培训网络辅助平台、远程培训电子邮箱辅助平台和手机短信交流辅助平台,为远程参训者农民提供网上答疑、双向视频交互、E—mail、短信等信息服务,对农民的求助信息、咨询信息或反馈信息给予及时、有效的答复,为农民提供学科性后续学习支持服务。农民在远程培训后或在生产实践中遇到难题时,都可以通过远程培训这3个农业科技服务平台与专家联系,实现远程互动咨询。

4.1.2利用农村现代远程培i)4I系统多媒体视频、双向视频会议系统、应急视频会商系统等媒介可以为实现远程教学行为的重新整合提供良好的条件,实现专家与参训者异地多点即时双向互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具有视频直播、回看、点播、图文资讯浏览、便民资讯收集等功能,可以为不能及时参加现场直播培训的农民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福建省在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时,创造性地应用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此系统是依托省电信ITV视讯传输平台,建有乡(镇)远程教育接收站933个、行政村接收点14426个、农户接收点2912个,拓展培训功能,增强培训效果J。系统可以及时为农民群众提供技术指导服务,扩大农村实用技术的辐射范围。通过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农民群众可以结合当地的农时农事,选择自己想学的农村实用技术,可随时点播收看授课和咨询的录像内容,使农民解除了因农忙而耽误收看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现场直播的后顾之忧。

4.1.3开展区域特色农业远程辅助培训福建省地域广阔,存在各种地貌和多种多样的区域性气候,区域农业种植、养殖业的差异性较大,生产结构呈多元化。福建省在办好面向全省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的同时,考虑到地区性的差异,及时为农民提供区域特色农业远程培训后续学习支持服务。按福建省自然、地理、气候、农作物生长等条件,将一个省划分为东、南、西、北4个区域,与各区域的科技局或农业局等单位合作,利用当地的远程传播设备、远程应急会商视频系统或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培训视频系统,在各区域联合开展小范围的区域农村实用技术远程辅助培训,使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的内容更进一步地与当地的农时农事、生产实际相适应,突出当地特色,帮助当地农民及时解决生产上遇到的难题。

4.1.4提供多层次、多进程的后续学习支持服务

(1)田间地头实地诊断。福建省在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和区域特色农业远程辅助培训之后,对于农民用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网络信息平台都难以解决的问题,以及那些更加适合于面授的内容,及时组织科技人员、科技特派员或专业合作社技术员深入农户辅导农民,答疑解惑,指点迷津,进行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对于一些操作性比较强的技术,根据不同区域农民群众的生产实际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利用移动无线转播设备或在设有网络覆盖的田问地头进行现场培训,专家在田间地头实地诊断,进行现场示范演示,帮助农民理解和应用农业科学技术。

(2)个别辅导。发挥当地科技特派员、基层科技人员和技术推广员的作用,为远程培训参训者提供个性化的后续学习支持服务。参训者遇到问题和困难可以随时通过各种通讯方式与当地专家联系,专家对远程培训参训者进行个别辅导,在辅导过程中了解参训者的特点与技术弱点,针对远程培训参训者的能力和个体差异,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帮助参训者理解和应用农业科学技术,努力实现后续学习支持服务的个别化。让科技特派员、基层科技人员和技术推广员通过对远程培训参训者进行导学、助学、促学等后续学习支持服务,成为远程培训参训者掌握实用技术的良师益友。

4.2非学科性后续学习支持服务

非学科性后续学习支持服务主要是为远程培训参训者提供除专业知识之外的帮助㈣,即在情感和组织学习等方面为参训者提供支持服务,主要是发展参训者的一般性学习技能、培养参训者接受远程培训的能力和获取农业知识和信息的能力等。

4.2.1培养学习能力此项后续学习支持服务的重点是提高远程培训参训者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1)提高参训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不同年龄阶段参训者的信息素质是不平衡的,他们对信息的重视程度、对信息的需求不尽相同;他们获取信息的方法和接受信息的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80后的新生代农民,他们中的多数人对新媒体接受能力明显较强,对于手机、互联网等信息传播工具能够运用自如,但其中一部分农民的信息意识却较弱。信息意识是指农民对信息做出的自觉能动反映,包括信息重要性意识、信息获取意识、接收新信息意识、信息利用意识等。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对农民主动参加远程培训、主动利用现有信息设备获取农业科技知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农民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其对信息需求的认识与表达。在通过各种培训渠道不断提高农民信息意识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中、老年农民的信息获取技能、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利用能力;熟悉并能运用与远程培训相关的信息技术;了解网络学习支持服务平台的基本模式和操作方法等,使其具备基本的信息设备的操作技能。加强培养远程培训参训者农民的信息设备操作技能有助于农民能更好地在远程培训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上进行后续咨询和学习,以便能较准确、快速地获取所需求的农业科技信息。

(2)提高参训者的自控能力。远程培训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过程。如果参训者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当缺乏外部的有效控制机制时,或参训者遇到各种学习上的困难和挫折时,参训者就很容易会失去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学习的主动性。远程培训这种个性化的学习过程对参训者的自我控制能力要求较高,应及时为远程培训参训者提供心理疏导支持服务,培养和增强参训者的自我控制、自主学习意识。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参训者的学习兴趣,激发参训者的内部归因和效能感,使参训者在遇到学习困难和挫折时,能够保持自主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学习动力是参训者个体促使其学习的驱动过程,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动力和兴趣是属于远程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心理疏导支持服务对远程培训参训者具有引发、维持、导向作用,能够增强参训者自我控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信心与毅力。自我控制能力直接影响一个人生理能量的发挥程度,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是保证学习成功的必备条件。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参训者在学习中就会提高积极性和自主性,以较强自我控制力和意志克服各种困难,增强学习信心,促使其持续长久地学习。心理疏导支持服务应以驱动远程培训参训者自身的学习动力为目标,并通过教与学的互动因素产生效应,使那些因为各种困难而产生放弃学习念头的远程培训参训者重新振作起来。远程培训参训者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自我控制心理素质,才能在“以参训者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远程培训学习中获得成功。

(3)提高参训者的沟通与协作能力。远程培训集教育、电脑、传播、网络、视频于一体并相互结合,具有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是一种现代化教育形式。参训者能否充分利用远程培训的开放性、交互性等优点,与他们是否具有较强的沟通与协作能力有着直接影响。具有沟通与协作能力的参训者通过网上交互式学习,相互协作,可以获得了比独自学习更大的学习效果。“独自学习”与“自主学习”是两种概念,“独自学习”是把自己孤立起来学习,而后者“自主学习”具有沟通与协作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已经成为远程培训参训者获取信息的必要条件,学会沟通与协作可避免完全独立学习而导致的孤独感,较强的沟通与协作能力是提高自主学习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要促进远程培训参训者的主动沟通与参与意识,培养参训者能够主动利用网络进行沟通、交流和协作,当遇到困难时,能够主动通过答疑电话、BBS论坛、聊天工具、网络电话、电子邮件等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双向交流或与专业合作社小组同学进行讨论,在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影响,彼此鼓励,拓宽思路,激活思维。通过沟通与协作,相互交流学习经验,相互取长补短,相互交流学习方法和技巧、相互交流学习信息和资料,在互帮互助中,共同提高。

4.2.2开发智能型后续学习支持服务网络系统开发

智能型学习支持服务网络系统平台,建立一个经济适用、功能强大、应用灵活的后续学习支持服务模型,为不同层次的远程培训参训者提供高质量的学习辅导和个性化服务。智能型学习支持服务网络系统平台应设有学习资源支持、信息支持、师资支持、导学支持、督学支持、管理支持等栏目;参训者数据库中应设有远程培训参训者的基本信息库,以及参训者的知识结构库、认知能力评价库、学习历史库和学习绩效库。远程培训参训者可以通过浏览器完成个人信息注册,登录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开展个性化学习,进行课程复习和咨洵等。不同层次的远程培训参训者需要的帮助信息是不同的,智能型学习支持服务网络系统可以通过参训者的知识结构库、认知能力评价库、学习历史库和学习绩效库,自动分析登录参训者的情况,对于不同层次的参训者呈现出不同的页面,依据参训者的不同认知水平,自动给予区别,提供有效的学习引导;智能辅导答疑子系统会自动评价诊断不同层次的问题信息,白适应地提供深度不同的答案和差别化的反馈信息;智能辅导训练子系统会自动指出参训者的弱势、长处,并给出改进学习的建议,提供不同层次的教学课件,使不同层次的参训者得到合适的知识与技能训练。通过智能型学习支持服务网络系统不同层次的远程培训参训者都能够得到快速、有效的服务响应。指导教师可以在智能型学习支持服务网络系统中观察了解远程培训参训者的整体学习情况,跟踪参训者的学习过程,通过接口程序与参训者互通信息,及时给出学习效果的信息反馈;根据参训者的学习情况及时更新、调整辅导资料,改进学习支持服务策略,最大限度地满足远程培训参训者个别化自主学习的需要,实现个性化支持服务。

5结语

支农服务论文篇2

【关键词】农村基层 党组织 新形势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国家发展、稳定、巩固基础的重大方针政策。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如何把握基层党建工作重心,把握工作大局,更好更有成效地开展工作,成为考验农村基层干部学习政策的政治自觉性、服务人民公仆定位的必须性和创新工作开展卓有成效的现实性。在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将党员干部如何加强理论学习和党性修养、如何服务群众、如何创新工作三者结合起来。其中,党员干部如何学习是提升农村党组织发展水平的基础,如何服务群众是转变农村党组织建设方式的核心,如何创新工作是改善基层党组织服务的源泉。

树立以民为本的学习意识,不断增强自身党性修养

学习不仅是知识积累和提高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更是一个民族,乃至国家传承文明、进步繁荣的助推器。长期以来一贯重视和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全党的重大任务。近些年来,各地在基层农村党员干部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作法。但是,农村党员干部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加强自身理论修养,做好村民爱学习的楷模。基层党员干部要加强理论学习,最根本的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也提出,理论学习是干部的看家本领,强调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一定要重视全面深入地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没有用先进理论武装的党,不可能成为先进的党;没有用先进理论武装的共产党员,就不可能成为党事业的先锋战士。①在当前新历史条件下,基层党员干部面对群众复杂多样的诉求和期盼,大多时候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好心办坏事等现象,这对基层党员干部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考验,同时也是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所必须解决难题。这一问题的形成,既有农村基层干部大多文化程度偏低、综合能力不强、政治业务素质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等客观因素,也有不注重党的理论政策学习,对教育培训认识存在偏差、兴趣小、缺乏积极性、知识更新不及时等主观原因。②因此,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本领必须多措并举,使基层党员干部本着对党、对人民、对国家、对历史负责的谨慎态度,更加积极主动、认真勤奋地进行科学学习。

加强自身政治修养,做好村民讲政治的表率。讲政治是基层党员干部最基本的要求。德在于行,行高于言。从严治党必须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方面入手,并具体体现到日常工作中,决不能违背中央大政方针各自为政、自行其是、上瞒下骗。党内政治和组织生活要遵守“讲政治、讲原则、讲规矩”之纲。党内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应以团结和谐、弘扬正气、纯洁健康为要,绝不拉帮结伙,或各自搞利益集团。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使自己一言一行符合党纪、政绩和国法,符合共产党人的道德规范。在工作中,做到按章办事,令行禁止。基层干部必须自觉学习中央及上级党委政府工作报告政策文件,认真贯彻执行上级党委政府各项规定,始终与中央及上级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不仅要落实好上级党委政府政策文件,还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落实工作。

加强科学理论武装,做好村民谋发展的智囊。有序提升知识水平,不断提升农村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个人综合能力。支持并鼓励有意愿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积极参加理论教育学习和专业技能培训等,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知识层次和文化水平,在基层形成善于学习、服务为民、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努力打造培育优秀人才的土壤和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让引领发展、服务群众能力强、学历高的人走上村支部书记岗位。特别是要把加强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作为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结构的突破口,出台各种政策引导大学生村官通过竞选走上村领导岗位,提高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同时,基层党员干部要不断学习服务群众的新本领。以农村党组织干部队伍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重点,充分发挥各级党校、实训基地、远程教育站点作用,通过集中培训、专题培训、现场培训、技术轮训等方法和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分层分类培训。在强化政治理论水平提高的同时,加强责任教育,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能力素质,做到学以立德;强化业务能力、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做到学以增智;举办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深加工和种养殖技术等农村实用技能培训,提高专业本领和带富能力,使学以富民。

树立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提升基层民主服务水平

现阶段国际国内各方面条件与过去发生了很大变化,党的执政理念和方式也在不断改进,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必须始终坚守,中国未来发展需要依靠人民群众。

树立公仆意识,做好村民的贴心人。基层党组织不仅是连接党心和民心的桥梁,更聚集着最广博的智慧与力量。通过开展基层工作,可以最近距离的接触最广大群众,知道群众最真实的所思所想,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使党组织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1941年,《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中指出,“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③基层干部是干部队伍的基础,是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传递党的温暖和关怀的人。基层干部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却用他们最平凡的坚守,把共产党人对对党和事业的忠诚,对人民群众的热爱诠释得淋漓尽致,用实际行动说明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人民公仆优良品质。

疏通沟通渠道,做好村民的联系人。基层党组织具有党群沟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是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认为,我们要坚持走党的群众路线,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置于首位,准确及时把握群众所盼、所思、所急、所忧,把群众工作做实、做透、做细、做深,切实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④。目前有部分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出现了服务渠道阻滞、组织涣散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既有市场经济盛行使村民对社区党组织依存度降低,社区党组织不能快速适应新形势从而及时转变职能的原因,也有部分社区基层党组织为人民服务宗旨淡化、与群众沟通联系少等关系。目前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处于转型期,基层党员干部外出务工多,流动性较大,基层党组织活动开展受到约束,党内生活制度基本流于形式,使基层党组织成员思想之间出现了断层,管理和教育难以落实。因此,建设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必须坚持“内外兼修”。基层党组织要强化每个党员的责任意识,积极开展群众监督检查,建立和完善考核评价体系,这是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长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提高服务质量,做好村民的服务人。建设服务型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的内在要求,核心是践行服务群众活动,关键要保证和提高服务质量,从而使服务能真正落到实处,避免因体制机制不健全而造成虚假服务或服务形式主义等现象。多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服务型”不仅是一个口号,更是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的行动总纲,必须付诸实践。党的十提出,要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并以服务群众为主要目标,加强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目前,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出现服务群众意识淡薄的现象,这严重阻碍建设服务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实践活动。应从服务对党的执政基础、执政合法性,以及党凝聚力、号召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高度,认识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树立积极创新的服务意识,注重服务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努力为基层群众提供高水平优质服务。其中,服务过程是保证服务质量的关键环节。改善和提升服务过程,要以制度为基础,完善服务体系。只有在健全的制度和系统保障下,才能有效保障和提升服务质量。

树立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探索基层多元发展模式

农村基层党组织治理创新是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对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管理体制创新,形成基层党组织、社会与村民的新型关系模式具有深远意义。目前,部分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变化,缺乏主动进取和创新精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缺乏有效的方法,出现活力不足、与社会脱节等现象。因此,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治理创新,积极发挥党支部平台的优势作用,促进农村社区发展⑤。

发挥支部共建作用。农村党支部可以与市区和科研单位党支部建立支部共建关系,把最好的农业技术带到基层农村,并通过讲座、培训等形式普及给村民。邀请市、区农业专家种植能手,深入社区进行现场讲解种植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推荐社区种植能手参加市区镇各类农业技术培训。通过农村支部和大学支部红色1+1支部共建,把大学资源通过成立大学生课外实习基地建设,把村党组织建设成为新技术、新品种、新方式对接的平台。

积极开展支部对接。通过农村党支部与社区、社会院校支部对接,把村民名优特产直接进行终端对接,真正实现从田间地头到餐桌。与公司、学校食堂等餐饮单位建立销售终端,减少村民中间环节的销售成本。针对近几年兴起流行的农产品采摘和亲子互动方面的需求,支部可以组织村民大力推广发展旅游采摘,减少运输等销售成本的同时,又能大大提高农副产品的经济价值。通过支部红色1+1对接,积极吸收和引进新技术和新思想,拓宽基层党组织建设思路和方法。

党支部积极与协会服务双赢带动。支部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共同组织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到邻村、外地考察学习,达到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增长见识,学习循环农业、现代都市农业以及特色旅游产业。通过合作社等村民自治组织为村民统一购买农用物资和农业生产资料、安排培训、标准化种植、制作包装、品牌销售,实现产供销一体化,使村民增收和党支部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在解决实际困难上动脑筋,围绕破解难题抓创新,切实解决好服务群众和引领发展躲不开、绕不过的难题和矛盾,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活力,形成一批具有特色和服务实效的创新品牌和服务载体,使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始终保持蓬勃生机。

此外,农村基层党支部应广泛征求村民意见,鼓励群众积极主动为自己所在社区发展献计献策,达成“解放思想多学习、致富光荣靠科技”的共识。因地制宜根据当地优势资源制定社区发展规划;探索现代都市绿色农业的教育功能,打造农业科普基地;较发达地区应向中高端的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把党员干部辐射带动功能进一步放大,服务周边村民。推进多元化工作模式,通过支部共建、对接,协会服务带动,引进先进农业技术,拓宽销售渠道,带领村民增产增收。

建立健全系统体制机制,完善保障和激励制度

农村基层党组织位于行政体系的最末梢,是党在农村工作的政治领导核心。当前在部分农村地区,党务工作被误认为是做虚事,普遍存在重经济而轻党务的现象,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部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农村基层党组织需要不断完善制度机制及组织体系,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系统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不断全面深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只有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的系统体制机制以及基层党员干部的激励政策制度,才能激活农村人才库,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最优价值。

健全基层党组织体系建设,完善制度保障体系。马克思认为:“每种生产形式都产生它们所特有的统治形式、法权关系等等,制度就是对这些形式与关系的规范化表达。”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基层党组织实现服务群众工作常态化,必须要有制度化规范和保证。不断健全基层党组织的体制机制,根据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新形势,完善全局体系建设,构建政策设计方面更好蓝图。同时,不断改进党在基层组织中的工作机制、服务制度、领导体制,形成加快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制度体系。大力推动和引导资金、技术、项目、人才等发展要素向农村基层倾斜,把办实事、做好事的职能更多地交给基层实施。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强城乡党建、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等各方面资源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完善基层党员干部考核激励制度,激活农村人才库。深化拓展农村基层干部民主评议办法,根据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村“两委”干部、无职党员、流动党员等身份特点和党员年龄、身体状况、工作实绩等个人情况,对农村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日常表现和作用发挥进行差别量化评议,形成优胜劣汰评价机制,真正做到服务群众有激情、庸散懒惰有警惩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同时,由于近几年过度追求经济,很多地区出现自然环境严重破坏现象,因此需要不断完善农村基层干部选拔评价体系,把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社区可持续发展,逐步纳入到基层干部评价指标体系中,在尊重民主的基础上,选拔出最优秀的基层党组织领导人。

创新农村基层组织人才选拔和流通机制,优化基层干部队伍。努力打造培育优秀人才的土壤和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让引领发展、服务群众能力强、学历高的人走上村支部书记岗位。特别是要把加强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作为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结构的突破口,出台各种政策引导大学生村官通过竞选走上村领导岗位,提高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重视农村党员干部考察和升迁可持续性问题,对激活农村人才库,努力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具有深远意义。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农村发展系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闫怀坤,赵珂:“浅析农村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建设”,《人民论坛》,2013年第6期。

②孙强:“关于加强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几点思考”,《党建》,2013年第5期。

③《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09页。

④:“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求是》,2013年第1期,第6页。

⑤赵丽敏:“农村基层组织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人民论坛》,2014年第7期。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91页。

支农服务论文篇3

关键词: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支农能力;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8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10-0075-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10.20

我国目前农村地区大多数还是分散、小规模的传统家庭经营,决定了大规模金融机构不可能为农村,特别是农户提供支农金融服务,导致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撤离农村市场,农村金融供给不能满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农村金融支农能力呈弱化趋势,农村金融被严重边缘化。据富登金融控股公司对印尼、印度及我国微型金融市场的专项调查表明,印尼和印度的微型金融贷款渗透度分别为55%和45%,我国仅为29%,表明我国贫困农户金融覆盖率低,资金需求没得到很好的满足。建立与“三农”相适应的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并加强机构支农能力建设已成为服务“三农”的共识。随着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支农能力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实践的不断开展,我们发现影响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支农能力是多方面的因素、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影响也是复杂多变的。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支农能力的影响因素,以期根据这些影响因素来提高机构的支农能力水平,为更多、更远、更贫困的农户提供便捷的支农金融服务。

一、问题提出:影响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支农能力的因素分析

在深入分析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支农能力各个影响因素之前,有三个问题值得深思:一是影响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支农能力的因素是单一的还是多方面的。二是各个影响因素对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影响程度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三是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支农能力的影响是一成不变的还是复杂多变的[1]。笔者根据以上三个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1.影响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支农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支农能力影响因素不仅受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的影响,还受到政府行为、农户因素、其他因素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2.各个影响因素对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支农能力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在一定时期和客观情况条件下,各个因素以不同力度影响着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支农能力。有的影响因素是次要的,有的是主要的;有的影响小一些,有的影响大一些。这些影响因素构成完整的系统,共同影响着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支农能力。

3.影响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支农能力的因素是复杂多变的。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农村小型金融机构都影响着机构支农能力因素在不断发生变化。当机构自身有服务“三农”保障机制时,其支农能力主要受外部因素影响。当政府大力投入资金、优惠政策扶持农村小型金融机构进行支农时,机构自身、农户等因素将变成影响机构支农的重要因素。

不管影响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因素如何改变,内部因素始终是最重要的,外部因素通过内部发生作用。笔者认为内部因素才是影响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支农能力的最重要因素。为了验证该观点,需要测算出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支农能力影响因素的权重,根据权重来判断哪些因素为重要因素。以下笔者先从理论上分析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对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支农能力的影响。

二、影响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支农能力的内部因素

(一)经营运作理念

由于我国农户融资额度小、期限短等特征,决定了具有信息成本优势的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才是最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基层金融组织。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成为在农村地区实施普惠金融理念的典型代表,倡导树立“人人具有平等融资权”的金融服务理念,认为获得金融服务也是农民的一种权利,要求农村金融机构更加关注贫困农民,为农村弱势群体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2]。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更新了传统金融机构的经营运作理念,主要为那些被排斥于传统金融机构之外的贫困农民提供支农金融服务,承担着“支农”的社会责任。

(二)产品与服务创新机制

传统金融机构给农民提供金融服务与产品的数量较少,主要是存、贷、汇款业务,而且缺乏创新,不能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应建立产品与服务创新机制,除给农民提供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业务外,还应积极为农民开发与提供适合农民需要的农产品市场信息、技术指导、保险等业务。这些金融产品与服务通过市场化定价向农民收取服务费,农民不仅享受到现代金融服务的便利,机构也通过收取服务费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形成金融服务“三农”新机制。

(三)贷款管理机制

由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风险较大,而且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品,决定了农村金融机构给农民提供贷款的积极性不高。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扎根于农村地区,致力于服务“三农”,给农民提供贷款服务,要充分利用农村熟人社会信息和贷款流程再造来降低农户贷款的风险,掌握农民贷款资金的用途和经营生产情况,并制定合适的贷款产品和还款期限来适应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制定贷款管理机制,对贷款的发放、回收等一系列过程进行规范管理。

(四)激励机制与有效监管

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由于农民和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很容易出现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小组贷款、动态激励等激励机制来解决[3]。例如,通过小组贷款方式给农户提供支农贷款,农户之间彼此监督,不仅降低机构的贷款成本,也可以提高农户还款率。此外,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可以考虑在给农户最初贷款时发放数额较小,在按时归还情况下,不断增加贷款额度,通过这种重复博弈的再贷款形式来激励农户按时还款。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对支农活动不能流于形式,应实施有效监管,督促机构提供支农金融服务。

(五)风险防范与补偿机制

农业生产受到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风险较高,但收益率较低,所以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给农户发放的贷款风险较高。为实现持续地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对农户贷款的风险需进行防范与连续跟踪。提高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与控制能力,对每笔支农贷款的风险进行科学、客观地评估,并且在机构内部建立风险补偿基金,保证农村小型金融机构长久地进行“支农”服务[4]。

(六)员工优化机制

农村小型金融机构为“三农”服务,要求一支具备高素质的经营管理团队。机构不仅需要对员工进行小额贷款技术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操作能力;也要树立为“三农”服务的理念,提高职业道德能力。员工不仅要懂基本的金融基础知识,还要熟悉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农户提供针对性的贷款服务。对支农贷款,机构不能用一般的绩效指标对员工进行衡量,需要创新业绩考核评价机制。在探索支农过程中,要优化员工机制,挑选出最适合给农民提供贷款的员工。

三、影响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支农能力的外部因素

(一)政府行为

1.政府优惠政策。政府对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给农户提供贷款的“绿色通道”给予优惠政策,可以激励更多的机构把资金投放到农村地区,投放给农户。政府对初创时期的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提供财政贴息、减免其营业税等,扶持其不断发展。放松利率管制,允许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对贷款利率进行市场定价,并适度扩大利率浮动幅度,覆盖机构支农的成本。监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农村小型金融机构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适度竞争与协调发展,增强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活力等。

2.政府立法保障。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规定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投向农村地区,给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支农活动提供法律的支持和保障。例如《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规定,村镇银行发放贷款投向主要是用于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另外,政府也可以通过立法对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支农信贷比例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性规定,但目前在我国法律条例中未找到该项规定。同时,政府通过法律的手段,发挥对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支农贷款的监管职责。

(二)农户因素

1.农户创业经营能力。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定位于服务那些具备创业经营能力的贫困农户,通过给他们提供贷款资金,可以给他们一个实现脱贫致富与改善生活的机会。贫困农户的创业经营能力越强,说明农户利用贷款资金进行农业生产投资的成功机率也就越大,而农村小型金融机构为农户提供支农金融服务的动力也越大。那些具备创业经营能力的贫困农户,往往可以保证资金的有效使用,不仅可以为贫困农户创造收入来源,也可以为提供支农贷款的机构带来利润空间。

2.农户自身特征。当前我国多数贫困农户受教育程度低,对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贷款程序等金融知识了解甚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给农户提供金融服务。提高贫困农户受教育水平,加强农户技能培训,加大向农户宣传金融知识,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户金融意识和对金融服务的认知程度;提高农户获取金融服务的信心,从而鼓励农户从机构获得金融服务。贫困农户受教育水平越高,也有利于增强农户创业经营能力,农村小型金融机构也愿意为其提供支农金融服务。

(三)其它因素

1.农村信用环境。如果农户守信意识淡薄,还款意识不强,这种欠佳的农村信用环境将阻碍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支农力度的发挥。为了提高农村信用环境,我们可以在农村地区进行信用机制建设,并通过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征信中心对农户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建立农户信用档案数据库,并实施动态管理。另外,建立农村小型金融机构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农户信用档案数据库共享机制,并在农村地区建立农户守信的激励机制,让守信的农户得到好处,失信的农户受到惩罚,有利于提高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支农意愿。

2.农村担保体系。目前整个农村地区担保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担保机构太少或担保机制不完善,制约了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支农能力的发挥。按照传统抵押与担保方式,农户用于抵押的物品往往很少,传统金融机构不愿意为其提供资金。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可借鉴孟加拉国格莱珉银行的小组联保贷款机制,创新担保抵押方式,降低为农户提供贷款的风险。另外,国家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扩大农民抵押物的品种。农户有了灵活多样的抵押品,机构支农的积极性将会更高。同时,大力发展农村担保机构,规范运作与简化担保手续,给农户提供有效的贷款担保。

3.农业保险体系。农业保险发展滞后,使得农业生产的风险无法分散,农村金融机构给农户贷款的信贷风险越高,有可能会造成机构的呆账与坏账,将阻碍机构发放支农贷款的积极性。农业保险对农民生产投资起“稳定器”的作用。把农业保险引入到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支农贷款的风险分担机制之中,不仅可以扩大承担农户贷款风险的经济主体,也可以为机构给农户的贷款资金提供切实的安全保障,并提高机构的风险抵御能力。农村保险在农村地区的广泛开展,可以降低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支农的风险,机构可以放心地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

4.中介服务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包括行业组织协会、结算支付系统、征信评级机构、金融信息网络系统等,能为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支农服务提供支撑条件。行业组织协会将促进机构之间遵循行业标准,分享客户管理、风险监控与贷款经验等,学习先进技术,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服务“三农”。结算支付系统可以帮助农民实现资金在农村小型金融机构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自由流动和转移,促进交易更加迅速。通过专门的征信评级机构,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可以直接获得农户的情况,节约了向农户贷前调查的时间与成本。在金融信息网络系统中,信息的披露和共享可以同时帮助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和农户降低成本和风险。

四、影响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支农能力因素的权重确定与结论

(一)影响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支农能力因素的权重确定

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和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支农能力影响因素的实际情况,构建出一个有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和指标层的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支农能力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模型。在确定层次结构后构建判断矩阵,并通过判断矩阵来计算各指标的权重。为保证判断矩阵的科学合理性,本文从高等院校与研究机构、政府部门、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等选取10名长期从事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理论和实践专家,要求各位专家判断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并对各位专家值进行加权汇总,得到最终的各个层次判断矩阵。下面,以子准则层的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指标层为例,构造其判断矩阵(见表1)。

经运算,求出判断矩阵aij的最大特征值?姿max=6.2211,相应的特征向量为(0.3036,0.2253,0.1671,0.1326,0.0984,

0.0730)T。即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指标层权重分别为:0.3036,0.2253,0.1671,0.1326,0.0984,0.0730。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指标层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分别是:0.2024,0.1

502,0.1114,0.0884,0.0656,0.0487。根据求得的最大特征值可以求出一致性指标CI=0.0442,查表可得在矩阵阶数为6时,平均一致性指标RI=1.24,最后计算得出随机一致性指标CR=0.04(<0.1),表明判断矩阵的结果是有效的。同理,计算出其它各个层次的权重值,并对权重大小进行排序(见表2)。

(二)结论与建议

通过层次分析法分析得出,内部因素是影响我国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支农能力的重要因素,而外部因素是次重要因素的结论。

在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内部因素中,经营运作理念、产品与服务创新机制、贷款管理机制、有效监管与激励机制影响机构支农能力作用较大。可以这样理解,经营运作理念直接影响着金融机构是否进行支农的关键因素。如果金融机构的理念与使命就是服务“三农”,那么该机构的信贷资金则主要是用于支农,帮助贫困农户脱贫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而产品与服务创新机制、贷款管理机制、有效监管与激励机制等因素,保障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能够有效地达到农户手中,并持续地提供服务。

在外部因素当中,政府优惠政策、中介服务机构、农户创业经营能力主要影响机构支农能力。可以这样理解,政府对农户贷款的优惠政策越多,越可以激励金融机构向农户提供贷款。同时,政府的优惠可以降低普惠制农村金融机构在为农户提供贷款的成本,所以对机构支农能力影响较大。而各种完善的中介服务机构也是可以降低农村金融机构支农的成本,从而为机构支农提供条件。农户创业经营能力越强,农村小型金融机构越愿意为该类农户提供贷款服务。

参考文献:

[1]陈菲琼,殷志军,王寅.影响信用担保机制运行效率的风险因素评估[J].财贸经济,2010(12):36-42.

[2]焦瑾璞,陈瑾.建设中国普惠金融体系――提供全民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机会和途径[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38-39.

[3]董志勇,黄迈,刘文忻.农村小额信贷的激励理论述评[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10):27-31.

支农服务论文篇4

Abstract:rural informatization of our country to realize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is a strategic task in 2006, former MII puts forward: rural integrated information service city pilot task, in the national call, three communications business and related large enterprises are also in the realization of rural informatization actively, but when the service from the station government support, are difficult to live. We put forward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policy, a 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social development reality, the combination of Finance and investment and cooperation mode, new way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urvival information service station.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 十二五规划 留守子女 空巢老人 创新模式

Key words:rural informatization "Twelfth Five-Year Plan" left-behind children of empty nest elderly innovation mode

作者简介:李入元 1963.3.24,男,河北省邯郸市,副教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计算机系统及应用

“教育培训式”农村信息服务站助力农村信息化案例

建设以区域中心城市为基地,政府信息办为指导,政府农村各级部门为支撑,教育应用信息技术经验的企业为实施主体,网站信息及管理平台为纽带,多媒体教室营运网点为特征的农村信息化试点方案被称作“教育培训式”方案。

1.方案。在每一自然村选择合适的公共场所,简单装修一间40~60m2 的活动室,架设一条互联网线路,安装一台投影和多终端电脑,并配一名兼管安全、教育、操作的信息人员。实现以下工作:培训传播互联网知识;为周围农民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和服务;组织优秀农民讲解致富技术和经验;帮助农民检索、信息;帮助农民实现视频的亲情联络;播放科教节目和娱乐节目;传播国家或政府法规、政策等。

2.具体实现

每个网点的投资应根据自然村人口及活动场所情况酌情配置不同档次设备,原则上每个网点投资总价不超过3万元。硬件投资项目分列如下:

a. 在村委会的帮助下(特殊情况下也可直接进入农户)选择一公共便利场所,简单装修出一间房屋,配好电源(一定要考虑安全),最好也配装有电扇、20个~30个马扎和2套办公桌椅,投资约需要2500元。

b. 在政府支持下,与网通、电信或铁通公司联系架设一条线路,并实现优惠价的ADSL上网功能,投资约需要500元/年。

c. 配一台性价比适中的电脑,并使用一主机拖二终端方案,扩充为2个操作终端,考虑视频通信,该主机还要配上摄像头,投资约需要8000元。4. 选择一台灯泡使用寿命长、抗电压、能及时开关机等特色的耐用投影仪。考虑夜晚时室外使用,另配一台20米的视频电缆和插线板,以及满足室外用的一套功放音响设施,投资约需要8000元~1.5万元。

3.营运

这套系统面向的是在家务农的农民,主要服务对象是爱钻研、有一定程度学习能力的成年农民,对象不包括年少的未成年人。开始的三个月,运营人员在当地村委会的帮助下,工作重点是宣传,要有一定的强度和密度,使村民百姓知道可以在活动室求教、学习、、检索信息。具体营运方式为:

a. 播放科教片和电影,吸收在家闲散农民来观看,中间穿插营运网点功能介绍。

b. 教授农民利用网络电话和子女视频通信。

c. 教授农民供求信息,积累本地农讯资源,共建《邯郸在线》农讯频道。

d. 经过3个月宣传后,可以尝试以低廉的价格开办各种培训班,一种是由营运人员教授,一种是由在线总部利用视频广播远程教学。

e. 经过3个月后,积累联络当地能人,利用网络传播自己的经验。

4、收支测算

设备一次性投入后,最主要的支出是人员工资、投影灯泡消耗、电费、上网费等。若人员按800元/月计,投影灯泡按2元/小时*6小时/天*30天/月=360元/月,电费按5度/天*0.8元/度*30天/月=120元/月,上网费40元/月,则运营一个网点每月总支出为1320元。这是不考虑设备折旧的情况。

5.结论

通过以上对这一农村信息综合服务站的全面介绍,得到以下结论:整个服务站的软硬件投资在3万元左右,运行这个服务站月支出在1500元左右,依据我们在农村近2年的试验情况,服务站不靠政府的补贴将不能生存。

一、 农村信息综合服务站生存思路设计

我们对农村信息综合服务站生存设计是依托网络、依托合作、依托资本,三位一体创新生存。依托网络不是指依托互联网,是指遍布各村镇的服务站,是指形成统一标示、统一服务模式的遍布一个区域各村镇的服务站而形成的网络。有此网络就有了规模、有了规模就有了影响,从而为生存打下了基础;依托合作是指服务站不要成为一个人的服务站,要成为当地(本村)人共同的服务站,要通过合作社的思想吸收上百户人家合作建站,服务站本身就是为本地(村)人服务,通过合作扭和在一起,使服务站的服务内容更充实。服务站的核心是信息服务但不是只有信息服务,要通过服务站兼起互助服务的作用,此外,依托合作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服务站要与区域中心的创新科技投资企业合作;依托资本是指服务站在合作建站的思想下,合作伙伴共同出资,用这一资本金去创造效益,进而维持服务站的生存。

按照以上设计,我们更细致的描述具体操作是:在创新科技投资企业的主导下,在一个较广泛的农村区域建立众多的具有统一标示和服务内容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这个服务站兼具有合作社的特征,每个服务站由当地数十户、近百户人家共同出资合作建立。按照国家对农村建立合作社的统一要求,拟定章程,吸收会员,扩充股金,原则上每户股金1万元,合作社成员不多于100位。服务站(合作社)的资金协议给创新科技投资企业统一支配(留少部分资金以满足某部分会员应急)。确保合作社员有不低于银行的利息,其它收益用于社员生活必须品的购置和维护服务站的运转。

创新科技投资企业首先考虑当地是否有可投资的项目,其次考虑当地是否有可投资的企业,然后是投资到异地的项目或企业。

二、 农村信息综合服务站生存思路设计的可操作性

这一设计能否成功,是否可操作关键在于科技投资企业能否把投资资产产出效益。要说明的是我国经济增长率在8%以上,一个良好项目的企业,年投资收益率15%以上应当是没问题的,我们姑且就把收益率定为15%(高于15%的收益留存投资企业),其中,3%用于投资企业运营,剩余12%用于返还社员收益。也就是每月可支配收益是1%,预算每个社员的股金为10000元,则每月的可支配费用为100元,抛去按照目前固定1年期存款收益350元,为方便就按照每月抛去35元计,剩余有65元,而这65元中的15元则作为信息服务站的工作费用,把50元去团购社员生活必需品(油、盐、酱、醋),当我们的信息服务站有较大的数量后,预估50元的团购,能带来约62.5元的零售商品质量。见表1。另一个更简单的思路是,不给社员分配利息,改拿80元全部用来团购生活必需品(油、盐、酱、醋、能源)、20元留做运营经费。见表2。

在实际调查中,针对农村家庭平均4口人,生活必须品的开销是50-70元;若再加上能源消耗则在100-120元,也就是说这两种方案对不同地点、不同要求的社员均可基本满足生活需求,而通过这种合作信息服务站的建设,团购生活必需品后用节约的资金来运行一个信息服务站,而服务站与服务站的合作、服务站与中心站的合作后能对当地教育、养老、信息普及等方面带来巨大变化。一个村庄中能能拿出1万元的家庭还是不少的,这些人共同出资即获得收益,又通过维护运行服务站为其它乡亲服务。

三、 农村信息综合服务站生存思路设计的可持续性

要保证这一模式的成功,必须考虑它的可持续发展性,倘若投资企业只是追求经济利益,把资金用到收益大的项目,则存在危险,这个创新投资企业必须是吸收国内外最先进的理财投资技术,在农村发展项目,在每个服务站周围发展项目,这样,一方面了解农民需求,另一方面增加了会员收入,这是一个源于农村的项目设计,也必须扎根于农村,事事着眼于农村的项目、农村的发展。

信息服务站的基本服务功能是免费为社员提供信息化教育,免费为社员提供网上商品的代购,免费为社员提供网上银行的支付帮助,免费为社员的通信服务,适当对非会员根据市场情况提供微量的收费服务。当服务站的建立达到一定的规模后,可以从银行、销售、通信等各企业获取利益支持,从而更加强给服务站的服务内涵,服务站既是综合信息的服务站,也是教育、文化的服务站,更是现代创新生产力的服务站,形成服务站即代购站、团购站、问题解决站。

在农村实行信息化是国家发展的一项战略决策,推进城市化并不是放弃农村,根据农村一步步陷入的空巢老人化,通过信息服务站的视频交流,增加两地亲人的“见面”机会,对增加相互之间的了解有极大的帮助。一旦这一设计成熟,服务站还可与高校合作,吸收大学生到农村去实习锻炼(河北省教育厅建立了大学生到地方学校顶岗实习制度,若能派遣到服务站也是个锻炼)。

总之、团结就是力量,社员通过合作建立服务站,服务站通过服务站达到村村通,所有服务站通过科技投资企业扭成一个集团,投资农村、发展农村,即开源又节流,必将成为现代化农村科技发展的新模式。

四、 结论

农村信息综合服务站生存设计的基础是:大家出钱,合作建站,投资理财,收益发展。这就让很多人考虑是否合法,是否为非法集资!

我们是这样考虑这一问题的,农村信息综合服务站的建立符合国家战略决策,建站实行合作社方式同样符合国家发展三农经济的政策,更主要的是服务站的参与人是一个村镇的邻里乡亲,不是社会公众,只是在合作资金的投入使用上吸收现代社会理财观念,在当地还没有成熟项目时,选择创投企业代为理财,增加收益;其次,也通过集体团购生活必须品节约资金,这样“开源节流”增加微利;最后,也很关键,参与合作的乡亲不要投入太多钱,只要1万元即可,而在合作章程中,还要制定帮助会员的条款。

综上,我们认为这一设计,符合国家政策、为发展农村信息化、为发展农村教育、为发展新农村服务方式的建设,当是一条创新的大道。

参考文献:

【1】《浅论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张丽 谭西贵-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4期

【2】《中国农业信息技术支持体系的发展及建议》-郭书普-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4期

【3】《走出当前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两大误区》-林涛 梁贤-广西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4】《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最前一百米”问题》-林涛-西南农业学报2006年05期

【5】《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研究》-崔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年

【6】《农业信息资源配置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张向先-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年

支农服务论文篇5

论文摘要:农村信用社准确的市场定位对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和壮大农村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着重分析了目前不同类型特征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的现状,并就如何规范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三农”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提出了相关思路。

一、不同类型特征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

(一)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的现状

从总体上看,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是面向“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之所以定位“三农”,是因为农村信用社主要是由广大农民入股组成,服务区域主要集中在农村,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村各类经济主体和广大农民,服务对象以农户和农村经济组织为主,员工最熟悉的服务领域是“三农”。同时,受区域经营特性所限,农村信用社在资本、规模、成本、技术、人才、信息等各方面均受到严重制约,难以和大中型金融机构争夺大中型客户,这就决定了农村信用社无论业务怎么发展,都必须植根农村,贴近农民。另外,这又是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所必需的,因为农业是国家最基础的产业,受到国家的政策保护,综合考虑国家政策、经济周期、行业发展、人口和地理、社会心理和客户利益因素,可以得出结论:农村信用社的这种市场定位将使自身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不同类型特征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的现状分析

农村信用社要坚持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方向,加强经营管理,充分发挥在农村金融中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这一提法,已明确了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三农”,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也主要在“三农”,但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一些工业化程度高、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已经或即将从农业社会步入工业社会,“三农”的概念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一些个体、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农民已不再是农民,而是工人、商人、投资者,在此类情况下,如果再从传统的“三农”概念中去界定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那么就很难适应形势的发展与情况的变化,支持“三农”、服务“三农”就同实际情况产生了严重的背离。

1、县级及县级以下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1)明确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基层农村信用社应将自己服务范围定位于“三农”,强化支农服务功能。定位是竞争的手段,竞争是定位的目标,没有固定的客户群体和稳固的根据地就无法竞争,农村信用社要明确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把农村信用社办成以农村为阵地,为“三农”服务,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融主导力量。(2)坚持以支持农民增收为目标。农村信用社在经营活动中要坚持以支持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支持“三高”农业,在满足农户一般性种养业贷款和小额消费贷款资金同时,增加对农产品加工户、个体工商户、运销户的信贷支持,要根据当地政府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对优势产业项目进行重点扶持。有一定种养规模且信用好的农户和辖内符合国家产业、行业政策,优先扶持,对名胜和市场前景良好的企业,当地龙头企业等作为自己主要的客户群体。针对实际情况,调整贷款期限,对一些经营周期长的项目,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或者实行活放活收的贷款管理模式,让农民拿到一笔贷款后,在定期归还贷款利息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不同季节的不同需求滚动使用贷款。转变观念,适当增加贷款种类和贷款投放数额,农民提供多门类全方位的信贷扶持。2、城郊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1)坚持服务“三农”支持高效农业发展。城郊农村信用社要优先安排资金支持高产、高效益农业,以及与城市居民密切相关的“菜篮子”工程,重点要支持种植业、养殖业,努力把城郊培植成城区居民生活资源的供应站,从而加大城区对郊区市场的依赖。特别要支持用地面积小、设备先进、技术含量高和经济效益好的特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业等。在支持方式上应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以产业大户和专业户为扶持重点,带动城郊农民走共同发展的路子,不断增强广大农民对农村信用社的信任与支持,促进农村信用社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2)大力拓展支持社区发展和民营企业两个空间。位于城郊的信用社与设在农村的信用社在经营环境与服务对象上有明显区别,城郊农村信用社必须根据自身的区域特点,创新发展思路,找准市场定位,走出特色之路。城郊型农村信用社随着其“农”字色彩的逐渐淡化,不能再将市场片面地定位于“小农业”,同时,也不能把自己等同于一般商业银行,片面的追求“小而全”的经营模式,那只会在削弱自身总体抗风险能力的同时,为城郊信用社以后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随着城乡结合部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民营企业的兴起,为城郊型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空间,而这恰恰就是各大金融机构竞争力最薄弱的领域,是城郊型信用社最容易争取和发展的空间,这也符合城郊型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的现实和分散风险的要求。因此,城郊型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应该是:坚持以“农民自己的银行”为定位点,大力拓展支持社区发展和民营企业两个空间。

3、城区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1)摆正位置,不与国有商业银行盲目竞争。现阶段城市信用社首先应当稳住阵脚,在同国有商业银行有可比的地方要强化,比如存款工作,一定要做实做好,要力争创新服务水平;发展边缘业务,着手中间业务,把现有对中小企业和私营经济的支持做好、做足、做大。城市信用社在市场的位子必须摆正,不要贪大贪多,不应和国有商业银行盲目争大企业、争大项目,应在高科技、小规模上做出文章。业务方面首先要考虑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把服务方向调准。(2)“以个私为本,为市民服务”的定位。位于“兵家必争之地”带有浓厚“农”字色彩的城区农村信用社,因其市场定位模糊、经营理念滞后、资产质量低下、业务品种匮乏、服务手段落后,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在与商业银行的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因此城区农村信用社在市场定位的选择上,必须扬长避短,立足于支持城区经济发展,采取“依托个私,拓展市民”的战略,把市场定位在“以个私为本,为市民服务”上。这种市场定位是实事求是的,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能取得最佳效果的组合模式。城区居民、个体民营经济金融服务空间大,市场前景看好,城区农村信用社应该利用自身人多地熟的优势,积极拓展客户群体,重点开拓居民及个体民营经济组织这一信贷市场,抢占这一新兴市场。(3)以服务社区为定位。城区农村信用社应以服务社区为定位,以同商业银行“错位竞争”为思路,以贷款“零售”业务为手段,以多元化经营为方向,不断拓展自身的市场空间。具体讲,要以居民、商户、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制定符合需求的品牌产品。据相关调查显示,城市居民户或城镇化建设程度较高的发达地区“准城市居民”户同农户相比,大多数有具有商品性质的房产和固定工资收入,有的还有一定数额的银行存款,从事工商企业的还有厂房设备等一定数额的资产。因此,农村信用社可以吸纳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成功经验,把社区金融服务业务的名称定为社区居民户小额贷款。按照这一思路逐步在城区或城镇化建设程度较高的发达地区创建出新的业务品牌——“社区居民小额贷款”品牌服务项目。

二、规范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的思路

(一)推进农村信用社市场业务创新

1、加大科技投入将科技的创新转化为农村信用社业务的创新。农村信用社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充分挖掘现有设备的潜力,发挥其最大的效率,并积极依托中国银联、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等各种网络,拓展服务的范围和内涵;借助电子化及网络等高科技手段,进一步开发服务项目,增加服务功能,提高科技含量和服务质量;创新网上银行业务,形成自身的独特优势和品牌效应,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完善创新电子转账、支付等业务内容;提高汇兑、结算等业务的服务效率,巩固已有的市场份额。2、完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市场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推动业务发展的最基本的原始动力,谁就占据了业务创新的制高点。农村信用社应充分认识到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通过努力深化人事用工制度改革,加强员工培训,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人才竞争机制,切实保证农村信用社能够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同时,要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在业务创新中做出贡献人员的激励力度。

(二)深化体制改革促进农村信用社稳健发展

1、完善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目前,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改革已经初步到位,绝大多数省份都选择了省联社作为政府行使管理职责的机构。在“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承担责任,信用社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新体制下,省联社如何履行好管理、指导、协调、服务的职责,现在还没有成型的模式和做法可供遵循。农信社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探索性的系统工程,我们称之为“现有认知水平的最佳选择”,是符合实际的。

2、理性选择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由于历史、地理和人文种种主客观因素,中国各个地区农村经济建设情况不同,特别是东西部农村发展更是悬殊,因此不能片面认为合作制合适或者是股份制合适。农村信用社要明晰产权制度,形成多种金融组织形式并存的局面。在传统农业区,由于农民原有积累少、农业基础薄弱,“三农”问题的解决客观上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帮助。因此,对这类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可先改革为政策性金融,待“三农”问题逐渐缓解后可进行股份制改革。在农村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农村信用社可以改组为股份制的农村商业银行。

3、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一是通过补充、修改完善有关问责制度,加大对各级领导人员管理责任的追究力度,特别是加大对由于失职造成风险损失的各级领导人员的责任追究力度。二是适应强化内控、规范管理的需要,对有关规章制度做进一步补充与细化,构建适合内部各业务环节、各岗位之间有的工作运行和监督制约机制;更要建立严格的制度执行、考核和奖惩体系,确保有章必循,并明确责任追究的重点和要求。三是加大对责任认定人员的行为约束和责任追究,确保责任认定工作得到落实。四是通过对处理程序的调整、完善,明确处理程序中应贯彻的原则、责任认定部门、责任认定的监查部门、责任认定程序与处理程序的对接等。五是切实做到违章必究。

(三)争取政策支持为营造实现市场定位的良好氛围

农村信用社要积极争取政府政策扶持和其他支持,包括获取中央银行专项票据的支持、政府有关方面给予农村信用社以商业银行平等的待遇、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等等;对各级党政部门和乡村两级组织的结欠贷款,要依靠当地政府采取措施予以清理,对党政工作人员拖欠的不良贷款或担保的到期贷款,要依靠行政和司法手段予以清收,以挽回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的损失;要依照国际惯例,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确保农村信用社支农信贷资金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孙迎春.构建农村金融体系的若干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3).

2、张红霞.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甘肃金融,2008(1).

3、张虎,沈进.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浅议[J].现代金融,2004(9).

4、常嘉亮.论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4).

支农服务论文篇6

记者: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您认为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陈萌山: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科技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但是,从当前和未来发展看,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推进农业发展已难以为继;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呈结构性下降,用工成本迅速上涨,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逐渐减小。在粮食产量“八连增”、农民增收“八连陕”的基础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科技进步已成为最重大、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作为农产品生产保供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科学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形势下加快推进“三化同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部署。

记者: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如何,不足在哪里?

陈萌山:虽然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要求相比,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较大,突出表现在“三个不足”:一是创新成果供给不足。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还不高,跟踪式、模仿式,甚至低水平重复式研究还较多,类似杂交水稻、黄淮海综合治理等重大成果多年少见,我国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依赖进口。二是农技推广服务不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如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经费投入不足、条件建设薄弱、人员素质不高,等等,推广能力落后于生产和农民需要。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还相对滞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三是农业人才总量不足。农业科研缺乏领军人才,基层农技人员年龄老化问题突出。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谁来种地”、“谁来养猪”已成为绕不过的严峻问题。

记者: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业科技有哪些新论述、新思路、新举措?

陈萌山: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统一全党意志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改革发展,在我国的农业发展历程中是首次,在科技发展进程中也是首次,有许多创新之处。

关于农业科技创新问题,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农业科技的定位、定性和定向。在农业科技的定位上,文件明确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要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这就进一步指明了,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在农业科技的定性上,文件明确强调,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要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这就进一步明确了在农业科技上,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财政承担主要责任的基本政策取向。在农业科技的定向上,文件明确强调,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这更加明确了农业生产要依靠科技、农业科技要服务生产的要求,明确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按照这一要求,我们要坚持产业需求导向,切实解决科技与生产“两张皮”的问题,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与农业农村经济的融合。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业科技的“三定”非常令人振奋,非常鼓舞人心,必将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安心工作、潜心研究、热心服务,对农业科教工作将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关于农业技术推广问题,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要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明确公益性定位,根据产业发展实际设立公共服务岗位;要进一步完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切实改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按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推广工作经费。按照这些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在保障和支撑生产、引领发展等方面的作用,着力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要完善激励、评价考核机制,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要大力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扶持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关于教育科技培训问题,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振兴发展农业高等、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并明确提出要实施一系列的人才培养计划。这就进一步明确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地位,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农业科技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各个层次的农业人才智力支撑,取决于具有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记者:中央一号文件支持农业科技方面,有什么特别值得关注的政策亮点?

支农服务论文篇7

农村金融理财是一种综合金融服务,其发展水平高低以及如何发展对中国农村金融继续发展关系重大。从政策层面而言,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即为使农村居民获得资本性收入创造有利条件,从而确保农村居民资产在保值的基础上实现增值。而农村金融理财业务是实现增加农村居民资本性收入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农村地区大力拓展金融理财势在必行。然而,在当前农村金融体系中,金融理财业务发展仍相对滞后,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研究农村金融理财成为了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以凯恩斯消费理论为基础,分别从广东省农村居民消费、储蓄和收入等方面来探讨拓展农村金融理财业务的问题。而凯恩斯消费理论基本假设是:(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2)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因素;(3)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基于凯恩斯消费理论的基本假设研究广东省拓展农村金融理财消费,至少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情况;(2)农村居民收入情况;(3)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于收入的关系。由于农村居民消费倾向很难准确计算,因此研究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对广东省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的对比进行分析。

一、广东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对比分析

(一)广东省农村居民收入情况分析

随着国家“农民增收政策”的大力推进,广东省农村居民收入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具体数据如图1)

根据图表分析得知,2005-2010年广东省农村居民纯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相较于2005年,2010年广东省农村本文由收集整理居民纯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增长了68.22%、139.85%和112.27%;其财产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增加4.1%。其中,除2007年财产性收入增幅高于转移性收入,在其他年份转移性收入均高于财产性收入。即在广东省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虽有所增加,但增幅并不大,且低于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

(二)广东省农村居民消费情况分析

广东省农村居民消费构成是研究拓展农村金融理财的一项重要依据。金融理财服务属于其他消费。通过研究农村居民消费的构成可以清楚了解该地区市场发展前景。(具体数据如图2)

根据图表分析得知:2005-2010年广东省农村居民消费总支出增长71.06%,同比增长9.88%。其中除生活消费支出外,其他支出增长了52.60%,同比增长9.71%。相较于2005年,2010年其他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下降了0.11%。2005-2010年间,虽然其他消费支出增长了52.6%,但其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并未随之增长,反而出现下降的现象。这表明农村金融理财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例不大,且低于生活消费支出。

(三)广东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对比分析(具体数据如图3)

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得出广东省农村居民消费曲线(图3)。在图3上,45°线上任一点到纵横轴的垂直距离都相等,表示收入全部用于消费。c1和c2均为消费曲线。曲线c1与45°线相交,其交点a上,收入与消费支出相等。a点左方,表示消费大于收入;a点右方,表示消费小于收入。且随着c1向右延伸,其与4°线的距离愈大,消费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幅度越小。而c2则为广东省农村居民实际消费曲线。由图可知,c2的位置在45°线左边,与4°线不存在任何交点,消费总支出远低于总收入水平,而且农村居民收入偏低。这表明广东省农村居民消费总支出水平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二、广东省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对拓展金融理财的影响

以凯恩斯消费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广东省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与收入两个方面,发现了当前其存在的问题:

1、从消费的角度而言,广东省农村居民消费力度不够,从而导致农村金融理财市场开发不完全。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农村居民缺乏金融理财常识。相较于新型的金融理财服务,他们更偏好于传统的存款业务。如某位农户打算将一笔钱存入银行,在活期存款(或定期存款)业务与新型金融理财业务(如基金定投、理财保险等)两项选择中,绝大多数农户偏向于前者。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如果将钱存入银行,无论利息多低,至少钱在增加;如果选择带有风险性的后者,可能出现前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的现象。出于此种心态和缺乏对金融理财服务的正确认识,导致大多农村居民不敢进行金融理财消费。(2)农村金融“不接地气”。金融机构在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时,未有完全依据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仅以固有模式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和产品,而导致的农村金融理财“难推广、推广难”的现象。其次,农村金融理财服务种类较少。农村金融机构面对农户所提供的理财产品却非常有限,无法满足农户发展的实际需求。(3)农村金融法规不健全。导致农户想消费而不敢消费。我国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有严格的限制和规定。因此,各商业银行只能将现有的存款、取款、汇款和外汇业务简单的组合。但究其根本,这些仍然只是传统业务的延伸。

2、从收入的角度而言。从前文分析可知,消费增加的幅度远低于收入增加的幅度。虽然收入增加的幅度较大,甚至达到了139%。但是广东省农村居民收入的起点过低,所以即使增幅大,但实际现有的收入并不高。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而且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略有增加,但仍偏低。

三、问题的解决

发展农村经济是根本,为了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其最大的突破口在于提高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而发展农村金融、大力推广农村金融理财是提高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要推广农村金融理财首要任务便是增加农村居民消费。从这一金融“食物链”中,我们可以看到,要解决好拓展农村金融理财发展中的问题,需从以下方面着手:

1、就政府而言,要大力扩大农村消费,着力开发农村金融理财市场、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具体而言:(1)加强农村地区金融理财常识的宣传普及工作。通过开展农村金融服务到村、农村金融知识现场答疑等方式逐渐渗透到农户的思想中去,改变传统的金融理财观念,从而引导其进行新型金融理财消费。(2)健全农村金融法律、法规。导致农村居民不敢消费的原因之一在于,农村金融理财服务缺乏健全的法律保护,致使有意愿的农户想消费而不敢消费。鉴于此,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法律、法规,不仅可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更为农村居民安全消费提供了保护伞。

2、就金融机构而言。因地制宜,推广适合本地区的金融理财产品。各金融机构以省、市为单位,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分重点的推广其金融理财服务。从而杜绝“不接地气”现象。

四、总结

支农服务论文篇8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农村;服务体系;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2-0022-02

一、国外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

目前,国外的相关研究中尚未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说法,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

1.关于政府公共服务的研究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登哈特(1990)在其著作《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在对传统公共行政,特别是对企业家理论缺陷进行批判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提出“新公共服务理论”。其基本理论内涵包括:服务于公民而不是服务于客户、追求公共利益、重视公民权胜过重视企业家精神、思考要具有战略性、承认并不简单、服务而不是掌舵、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效率。美国华盛顿特区的美洲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公共行政学教授罗森布鲁姆在他的著作《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2003)中也指出:公共行政与私营部门的管理不同,政府有义务服务于公共利益,人们应当要求公共管理者对公共利益责任的承担并不能着眼于特定问题的范围,而是应当遍及社会的各个层面。

2.关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

美国耶鲁大学经济系教授托宾(James R.Tobin)(1970)提出了“特定的平均主义”理论。他认为,一些稀缺性的公共服务如健康医疗、教育法律运用能力等应当与支付它们的能力一道实现平均分配。

3.关于公共服务供给的研究

美国经济学家蒂伯特(Charles Tiebout)(1956)提出了地方政府提供地方性公共服务的理论模型,即“用脚投票”理论。他认为,人们会像选购商品一样挑选所愿意居住的辖区,并选择那种公共服务最能满足他们意愿而税收又最合理的辖区去居住。地方公共服务均衡模型突破了公共服务供给中政府垄断和消费者被动接受的思维禁锢,设计了地方公共服务的偏好显示机制,引入了“消费者选择”,从而在地方公共服务的供给中引入了竞争机制,对于探索解决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具有很大帮助。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1961)认为,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供应需要区分开,生产既可以由私人来承担,又可以由公共部门来承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布坎南(James McGill Buchanan Jr)(1965)提出了俱乐部理论,该理论就是把地方辖区比做俱乐部。这一理论分析了实现地方辖区最优规模的条件:首先,随着新成员的加入,现有辖区居民所承担的成本将由更多成员分担;其次,新成员的加入会使辖区变得拥挤,辖区提供的公共服务变得更加紧张。因此,辖区的最优居民规模应当确定在这样的水平上:因新成员加入而节省的边际成本恰好与新成员加入所带来的边际拥挤成本相等。

二、 国内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

国内关于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等方面。

1.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构架

济南社会科学院教授闫平(2007)在《试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涵盖的基本要素是:公共文化政策法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组织机构和人才、公共文化活动主体、公共文化活动方式、公共文化事业经费。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韩军(2011)在《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党政干部论坛》中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框架主要包括政策法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产品供给体系、人力资源体系、资金投入体系、评价监督体系。

2.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特征

齐齐哈尔市群众艺术馆馆员王大为(2007)在《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特征与现代政府的文化责任》中认为,主要是公有性、公益性、公众性、共享性。湖南商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陈坚良(2009)在《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特征》中认为,主要是公益性、系统性、普适性、人文性、制度性、创新性。

3.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燕(2006)在《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认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社会公平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郑州大学讲师何继良(2011)在《中国农村公共服务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中认为,要坚持公益性原则、基础性原则、普惠性原则、便利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创新性原则。

4.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江苏省吴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辑周赢、赵川芳(2010)在《新农村文化服务》中认为,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是满足亿万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保证,是社会稳定的基本条件。中共招远市委党校副校长隋军先(2011)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探讨》中认为,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的需要,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需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

5.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就

福建省福清市文化市场稽查队队长谢天星(2008)在《浅议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认为,我们国家经过不断努力,公益性文化设施日趋完善,新型文化载体不断拓展,新型文化阵地日渐成熟,群众性文化活动高潮迭起,文体事业发展不断繁荣。

6.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少惠(2007)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构成及其功能分析》中认为,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主体,企业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竞争参与主体,非政府组织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主体,社区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主体。周口师范学院副院长王霞(2009)在《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中认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虽然是政府,但应该把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和政府兴办的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的职能分开。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是管理、政策的制定,是投资主体,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则是构建的主体。

7.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湖南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龙兴海教授(2009)在《农村公共服务研究》中认为,问题主要是供需矛盾突出,有效供给严重不足;服务水平不平衡,服务错位;健康的文化活动贫乏,低俗文化盛行;文化市场秩序混乱,非法经营活动猖獗;公共文化设施落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运转存在较大困难;文化队伍薄弱。原因主要在于地方党政组织普遍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重视不够;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效投入不足;政府对民间文化组织与市场参与文化服务供给缺乏必要支持与规范;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机构工作人员的业绩考核评价制度不健全。湖南行政学院王爱民教授(2008)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中认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认识不足、体制不顺、投入不足、发展不均、市场滞后、沉渣泛起。

8.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对策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院李小群(2008)在《安徽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刍议》中认为,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切实提高认识,妥善处理好农村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切实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评估、监督,保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效运作;切实拓宽筹资渠道,增加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投入;切实处理好建设与管理的关系,确保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长期正常运转;切实加快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保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黄淮学院教授羊守森(2008)在《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策略思考》中认为,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准确把握政府公共文化职能,改进政府行政方式;制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制定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政策法规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机制创新,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生产、运营体系;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稳定的农村文化队伍体系。

三、探索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正确途径

目前,国内外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静态理论研究都比较深入,但基本上还是停留在理论的论证和阐述上,缺乏必要的实际调查研究。目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研究缺失,缺少对农村居民公共文化需求现状和趋势的量化分析,还没有形成科学的农村公共化服务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群众对公共文化的有效参与,导致农村公共文化供求错位,从而影响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效率的提高。在今后探索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道路上,应以新公共服务和服务型政府为宏观背景,从公共治理视角出发,综合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定性分析等方法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体系,探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多元评估主体体系、设计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引入公众满意度测评模型,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模型选择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从而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开展。

参考文献:

[1] 李燕.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J].科学社会主义,2006,(6):84-86.

[2] 李少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构成及其功能分析[J].社科纵横,2007,(2):37-39.

[3] 闫平.试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理论学刊,2007,(12):112-116.

[4] 羊守森.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策略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8,(12):5189-5190.

[5] 王大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特征与现代政府的文化责任[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67-69.

[6] 李小群,吴兴国.安徽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刍议[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3.

上一篇:屯堡文化论文范文 下一篇:农业供应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