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农支教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2 06:46:09

支农支教论文

支农支教论文篇1

论文摘要:陶行知先生倡导师范教育要下乡、教学做合一,为幼师生到农村顶崩实习支教活动奠定了理论基础。文章阐述了在陶行知思想指引下的幼师生农村顶岗实习支教的意义、主要困惑以及主要措施等观点。

陶行知先生指出:“中国的师范教育多半设在城市里,对农村儿童的需要和疾苦不能理解和适应”n驰主张师范教育要下乡,走乡村师范学校培养乡村学校教师的道路。陶行知先生还指出:“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侧也倡导师范生“教学做合一”,就是将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教育的重要位置。可见,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简称幼师生,下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强化幼师生的教师专业精神、培养幼儿教师专业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幼师生到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既是幼师生深人了解农村实际情况的师范教育下乡活动,又是幼师生在教学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锻炼教育教学能力的实践活动,这是对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有益尝试,对高等幼儿教师教育的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一、幼师生到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的主要意义

1.幼师生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是高等幼儿教师教育改革的一项举措。这项活动打破了传统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幼师大学生在校期间,用一学期时间到农村学校顶岗支教,增加了幼师大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明确了高等幼儿教师教育院校办学的定位,对教师教育院校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2.幼师生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支援了农村学前教育事业。这项活动缓解了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师短缺,缩小了城乡幼儿教育的差距,促进了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提高了农村幼儿教育办学水平,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幼师生的基层教学实践,还可以锻炼幼师大学生在艰苦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增进对农村教育的感情,巩固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思想。同时,大学生的到来,给贫困地区带去了现代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为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特别是在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大部分幼儿父母的文化程度较低,加之忙于工作和农活,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幼师生顶岗实习支教活动无疑会提高农村幼儿的素质。

3.幼师生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是落实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和教师教育下乡思想的体现。顶岗实习支教能使幼师生提前适应幼儿教师的岗位,有效提高毕业生竞争能力和到农村学校的就业比例,是在做中学和做中教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顶岗实习支教也可称为顶岗教学做,是幼儿教师教育“教学做合一”的体现。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构建了教师教育院校与农村幼儿园教育的平台,实现了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在培养内容和过程上的融合,符合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师范教育下乡的思想,陶行知乡村师范教育思想是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的理论基础。顶岗实习支教是对陶行知乡村师范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陶行知乡村师范教育思想在基层农村的实践。

二、幼师生到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师范教育思想阻碍了顶岗实习支教活动的开展。传统师范教育思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际运用知识的偏向,这就使幼师生会说不会做,实践能力较差。传统的教育体制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师范教育与社会严重脱节,人才培养不完全适应基础教育的需求。幼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局限于课堂和校园,幼师生普遍未经艰苦环境的锻炼,对贫困农村的现状缺乏了解、缺乏感情,毕业后普遍不愿意到山老贫困地区任教。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脱离社会和农村实际,单纯按大纲和教案搞教学,幼师生在校期间的实习时间短,多数集中在城镇幼儿园,实习中登台讲课锻炼的机会少,导致实习效果不理想,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特别是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巫需加大改革力度。在考核标准上,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校内表现作为唯一依据,没有真正把社会实践和社会评判作为根本标准,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虽基本上可以适应基础教育的一般需要,但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较差。

2.幼儿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教育性和人文性不足。课程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桥梁,离开了课程,教师教育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的高等幼儿教师教育课程,过分强调教育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不能体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属性,在课程设置体制当中,也没有考虑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衔接性。人们一般都认为,具备一定的学科文化知识就能胜任教师职业,而无须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忽视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因此,幼师生从教前普遍是强化理论知识,缺乏教师技能,幼师生总共学习三门教育类课程和一个月的教育实习,就要从事幼儿教师工作。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不仅使幼师生的从教素质受到严重影响,也给教师教育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

3.高等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空、繁、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师教育课程不仅远离培养目标,也脱离了教师教育自身特点和幼儿园的实际。目前,高等幼儿教师教育类院校使用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教材大多是一个固定模式下的统编教材,而且知识老化、结构单一、内容空洞抽象,缺乏幼儿教育教学前沿性动态与信息,与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严重脱节。许多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与幼儿园教育改革实践不衔接;高等幼儿教师教育院校的教师对农村幼儿园现状缺少了解,很少知道幼师生所学知识与幼儿园实际的联系,因而幼师生毕业后不能迅速适应幼儿园的教学工作,幼师毕业生只是“半成品”,这严重影响了高等幼儿教师教育的声誉。

4.教育课时比例偏少,教育实践环节薄弱。据了解,我国教师职前培养中教育理论课和教育实践课的比例分别是为5%左右、4%左右,远远低于许多国家的15%左右。笔者了解到,当前幼师生在支教中,最大的困难不是学科知识不足,而是教师技能差和解决儿童心理问题能力差。由于幼师生对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了解不多,尤其是解决幼儿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幼师生在校期间学到的仅仅是书本上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知识,却很少结合实际进行实践活动,而且对教育课程普遍不重视,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只在于传授书本上的概念、规律、原理,教过就行。加上教材本身也重理论轻实践,使学生感到学不学意义不大,把教育课程视为是“无用、多余和浪费时间”。最终导致教育课程的教学不能满足职前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直接影响了高等幼儿教师教育培养质量。

三、加强幼师生到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的主要措施

1.加强对顶岗实习支教的领导。要坚持培养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幼儿园教师应有的专业知识、文化素质和教师技能,愿意到基层包括农村献身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的合格幼儿教师这一办学指导思想,不断健全和完善顶岗实习支教管理制度及顶岗实习支教的教育、培训、管理、考核、奖惩等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利用校园网、院报、学报、广播、壁报、电子显示屏等,大力宣传相关政策和文件精神。

2.把顶岗实习支教作为整体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深化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保证教学质量。校内教学总课程模块、总课时、总学分不减少,在幼师生五个学期的课程中,在第四学期或第五学期,用完整的一个学期时间到基层顶岗实习支教,强化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公共英语、计算机教学实践等环节。每周由五天工作制变为五天半工作制,每天上午由四节课调整为五节课(实施45分钟课时制改革)。这样,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挤出半个学期的课时,加上原来教育见实习的半个学期时间,累计一个学期,用于顶岗实习支教。通过一系列改革,确保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顺利完成。

3.为幼师生在校学习和顶岗实习支教创造有利条件。在幼师生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期间,不安排其重修课程考试、普通话测试和毕业照像等工作。幼师生上岗前,要修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并达到合格以上成绩;参加所在系统一组织的校内岗前培训,试讲成绩达到合格以上,经院校统一组织考核,拿到“顶岗实习支教合格证”后方可派出。顶岗实习支教结束时,受援学校综合考评完成任务者,顶岗实习支教成绩记人学生本人学分。

4.对幼师生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关心,确保幼师生培养质量和顶岗实习支教质量。幼师生的教学工作和吃住等生活完全服从当地管理,进驻和撤离时间与受援学校开学、放假时间同步,工作上同当地教师统一要求,生活上同当地教师统一对待,因病因事请假者须经受援县市区教育局和所在学校批准。院校选派责任心强、有支教和管理经验的优秀教师担任带队教师,不再安排这些同志的校内工作和教学任务,集中精力搞支教。除具体协调联络受援县市教育局和受援学校外,全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5.组织顶岗实习支教师生在完成好受援学校教学任务的同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顶岗实习支教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出板报、办广播、刷标语、到农户走访、进行社会调查、参与文明村组和文明家庭评选,教育和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顶岗实习支教幼师生利用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地制宜地进行法律咨询、家电维修、果树栽培、种植养殖等技术服务活动,促进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支农支教论文篇2

关键词:农业经济增长;基础设施;人力资本;VAR模型;协整方程;

作者简介:刘晗(1989-),男,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管理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农业政策与理论,产业组织理论;

作者简介:曹祖文(1988-),女,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管理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学。

一、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增长。按1978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农业总产值在1978-2010年这段时期内由1117.6亿元增长到6910.3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8.74%,其中,增长率在10%以上的年份有9年,农业增长为负的年份有4年,农业发展总体态势良好。但是,也应该注意到,我国农业发展并不稳定,不同年份的农业增长水平差别较大。由于农业生产易受自然和经济双重风险的影响,未来的农业发展将会面临来自资源和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当前我国农业主要依靠追加土地、化肥等物质资本的投入量来提高农业产量。从长期来看,通过这些短期影响因素的促进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业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探寻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因素,寻找农业发展的源动力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尤为重要。

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基础设施能够带来经济增长并减轻贫困。Binswanger等(1993)[1]、Mamatzakism(2003)[2]、Romeo和Kurada(2005)[3]分别对印度、希腊、菲律宾三个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加大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可以获得比人口增长更高的农业生产效率,有利于减低农业生产成本,从而促进农业的增长。基础设施具有间接生产性,可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对于我国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模式来说更是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鞠晴江和庞敏(2005)[4]采用双对数C-D函数模型分析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基础设施发展对农业生产增长具有规模经济效益。史明霞和陆迁(2007)[5]对1985-2004年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从长期看基础设施投资可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陈灿煌(2009)[6]研究了1980-2005年间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GDP的关系,发现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可见,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资本和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源泉。Schultz(1961)[7]批判了传统增长理论的观点,提出人力资本概念,强调人力资本才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Uzawa(1965)[8]建立物质和人力资本两部门生产经济增长模型,认为人力资本积累是技术进步的源泉。Lucas(1988)[9]通过研究得出国家间经济增长的差异源自于人力投资水平差异的结论。Romer(1900)[10]提出人力资本较为富集的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Mankiw等(1992)[11]、Caballe和Santos(1993)[12]、Barro(2001)[13]、Bloom等(2004)[14]通过将人力资本引入生产模型中,对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积累确实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从国外研究经验来看,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那么,在我国,人力资本积累是否有助于经济的增长,尤其是对农村地区来说,人力资本积累是否也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孙敬水和董亚娟(2006)[15]利用1997-2004年的面板数据对农村人力资本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对农业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效应。黄振华(2008)[16]估算了1985-2005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发现剔除人力资本因素后,全要素生产率被高估近30%,由此提出人力资本对农业经济增长有明显促进作用。杜江和刘渝(2010)[17]运用面板模型分析了1997-2007年间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结果表明除土地、物质资本等重要影响因素外,人力资本要素投入的增加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由此可见,对于我国的农村地区来说,人力资本积累确实有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从上述研究成果来看,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证明了基础设施投资和人力资本积累确实对农业经济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是农业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因素。但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很少有研究者把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两个因素同时纳入模型进行研究。众所周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费用基本上是靠国家财政资金的投入,对任一方面资金投入量的增加必然降低另一方面资金的投入量,因而必须找出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通过合理的财政支出配比以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用。有鉴于此,本文将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两者同时纳入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为今后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支持提供参考,以期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二、理论模型

国内外的研究经验表明,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是基础设施投资、人力资本积累。但考虑到我国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模式,家庭资本投入对于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同时就现阶段农业发展水平而言,不应该忽视物质资本的重要作用,因而本文将私人资本投入也纳入到模型中进行分析。为了研究影响农业经济增长各因素的作用,先将农业生产部门简化为一个超大型的企业,采用C-D生产函数形式,同时借鉴Agenor(2008)[18]的做法,构建一个包含基础设施投资、人力资本积累和私人资本投入的农业部门生产函数模型:

其中,Y表示农业部门的总产出,G表示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E表示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Kp表示农村私人资本的投入;α,β,γ∈(0,1)分别表示基础设施、人力资本以及私人资本的产出弹性;λ∈(0,1)表示农村地区人力资本总量投入到农业生产中的比例。

假定原始的劳动力(L)不能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或者对于农业生产没有促进作用,属于“剩余劳动力”,原始劳动力必须经过相关的教育和培训才能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为此,需要构造一个人力资本积累模型,在Agenor(2008)[19]所构造模型的基础上,将人力资本的积累看作是教育质量、教师以及尚未经过人力资本开发的劳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E表示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量,Q表示农村的教育质量,L表示未经过人力资本开发的原始劳动力的数量,(1-λ)E是未投入到农业生产中的人力资本,也就是农村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数量,且κ(0,1)。由于原始的劳动力不可能都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原始劳动力的数量必然要大于人力资本的数量,为了方便分析,把原始劳动力数目设置为人力资本数目的一个倍数:

对于教育质量Q来说,一般认为对教育部门投入的资金越多,越能够提高教育的质量,同时,教师的工资越高,也越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严格督促学生学习,从而提高教育的质量。因此,参照张望(2011)[20]的方法,假定农村的教育质量是农村教育资金投入与教师人数比例的一个增函数,那么农村的教育质量可以表示为:

其中,IE表示对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量,同时ω(0,1)。

把(3)式和(4)式带入(2)式中可以得到:

经过化简整理,(5)式可以变为:

对(6)式两边同时除以E,经过计算和整理,可以得到一个E与IE的等式:

把(7)式带入(1)式中可以得到:

对(8)式进行化简,同时两边取对数可以得到:

把设为常数项C,最终得到的理论模型方程式为:

其中,因变量为农业部门的总产出,自变量除了常数项以外,包括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以及农村私人资本的投入。上述理论模型反映出农业经济的增长受到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农村教育资金投入以及农村私人资本投入等因素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一)方法选用

研究农业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因素就是考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各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和作用,属于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在对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中最普遍的做法是采用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回归分析,但是,使用OLS法的前提是各变量必须都是平稳的时间序列变量,否则采用OLS法对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极容易出现伪回归现象,从而降低实证结果的可信度。为此,本文将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分析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教育资金投入和私人资本投入对农业经济总产出的影响。VAR模型不建立在任何经济理论基础之上,而是用模型的当期内生变量对模型中的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进行回归,分析模型中全部内生变量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VAR的优势在于在估计的过程中不受任何假设的约束和限制,相比传统的OLS法而言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二)指标选取、模型设计及数据来源

1.指标选取和实证模型设计。

根据前述的理论模型,为了衡量农村基础设施投资(G)、教育资金投入(IE)以及私人资本投入(Kp)对农业经济总产出(Y)的影响,需要设定相应的指标。农业经济总产出(Y)用农业总产值来衡量;农村基础设施投资(G)用国家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量来衡量,采用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资金投入量主要是因为由于公共品有非排他的特性,长期以来政府一直是农村公共品的主要供给者。同样的道理,农村教育也属于公共品的范畴,并且农村教育的资金基本上是由政府提供,因此选用国家财政资金对农村教育的支出来反映教育资金的投入(IE)。对于农业生产来说,需要投入大量的固定资产以保证农业生产的高效率,固定资产投资的多少是衡量农业生产水平发展的重要标准,所以,采用农村居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来反映私人资本投入(Kp)。因此,本文最终建立以下形式的实证模型:

2.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所用数据的时间跨度为1985-2010年,共计26年的年度数据。所用数据均来源于各年的《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其中,国家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量为国家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支出,从2007年开始财政部报表制度调整,因而2007-2010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支出由财政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乘以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来得到。由于没有直接反映国家财政资金对农村教育的支出的统计数据,所以用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乘以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来反映国家财政资金对农村教育的支出,农业总产值和农村居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额直接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获得。为了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所有数据均以1985年的不变价格进行价格平减,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同时根据模型要求对所有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

四、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由于时间序列数据大多是非平稳的,因而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先要检验变量是否是平稳的序列变量,如果变量是平稳的,则可以直接使用OLS法进行回归分析;如果变量是非平稳的,就应该使用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本文采用Dickey和Fuller在1981年提出的ADF单位根检验法检验各个变量的平稳性。ADF检验的检验模型由AIC和SC准则共同确定,各变量的ADF单位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表明,LNY、LNG、LNIE、LNKP这四个变量都是非平稳变量,对其进行一阶差分处理,取变量的一阶差分值,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各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都通过了检验,都是平稳变量,表明它们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二)VAR模型的确定

由于各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因而这些变量可能存在某种平稳的线性组合,反映变量间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为此,需要对各变量进行协整检验以确定变量间的协整关系。在协整检验之前,必须要确定VAR模型的结构,根据前述理论模型和实证模型的要求,本文采用带有截距项而不带趋势项的VAR模型。另外,为确定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首先选择VAR模型的最大滞后阶数为3,再应用LR、AIC、SC、HQ、FPE等统计量来确定最优的滞后阶数,最优滞后阶数的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从结果来看,除AIC准则认为最优滞后阶数为3以外,其余四项评价准则均认为最优滞后阶数应为2,因此,最终确定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

(三)协整检验

尽管各变量都属于非平稳的序列变量,但是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序列,表明各变量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为此,采用Johanson协整检验法来检验这种关系是否存在,协整检验的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注:“**”表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上述检验含有常数项,不带趋势项

从协整检验的结果来看,在1985-2010年这段时期内,LNY、LNG、LNIE、LNKP等四个变量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可以得到如下的均衡向量:

β'=(1.000000,0.071578,-0.375777,-0.477432,-4.395207)

LNY、LNG、LNIE、LNKP这四个变量的协整方程为:

协整方程的似然比统计量为121.89,各变量均在5%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从(12)式中可以看出,在1985-2010年这段时期内,各变量存在一个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以国家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支出(LNG)衡量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于农业总产值(LNY)的影响为负,国家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支出(LNG)每增加1%,农业总产值(LNY)将下降0.071578%,这与鞠晴江和庞敏(2005)[4]、史明霞和陆迁(2007)[5]、陈灿煌(2009)[6]的研究结论相反。一般认为对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越大,越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但也应该注意到,对基础设施的过度投资将会对其他如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产生“挤出效应”,不仅不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还可能对农业生产效率产生抑制作用,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这一点可以从张海燕和邓刚(2012)[21]、李强和郑江淮(2012)[22]的研究结论中得到佐证。因此,本文认为基础设施投资会对其他生产要素产生“挤出效应”,会阻碍农业经济的增长。以国家财政资金对农村教育的支出(LNIE)衡量的农村教育资金投入对农业总产值(LNY)有正向作用,国家财政资金对农村教育的支出(LNIE)每增加1%的投入,农业总产值(LNY)将提高0.375777%,表明教育资金的投入对农业经济的增长有积极的作用,这与孙敬水和董亚娟(2006)[15]、杜江和刘渝(2010)[16]、黄振华(2008)[17]的研究结论相一致。以农村居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LNKP)衡量的私人资本投入对农业总产值(LNY)同样有正向作用,农村居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LNKP)每增加1%的投入,农业总产值(LNY)将提高0.477432%,资本投入对于农业经济增长有较大的正向促进作用,杨丽和陈莹(2009)[23]、曹跃群等(2011)[24]、魏勇等(2012)[25]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尽管不同的研究者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和研究的范围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的研究结果都表明教育资金投入、物质资本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另外,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在1985-2010年这段时期内,农村居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LNKP)比国家财政资金对农村教育的支出(LNIE)更能促进农业总产值的提高,表明物质资本投入仍然是带动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李宪印和陈万明(2008)[26]、闫俊强和李大胜(2009)[27]、左伟和张夏妍(2010)[28]的研究结果也都证实了物质资本投入确实要比人力资本积累的作用大。

(四)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在证实了各变量之间存在的长期协整关系后,可以通过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进一步刻画各变量间的短期波动关系。在VECM模型中,误差修正项的系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国家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支出(LNG)、国家财政资金对农村教育的支出(LNIE)以及农村居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LNKP)的滞后1期和滞后2期系数也都未能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表明短期内各因素对于农业总产值(LNY)的影响很小。由于基础设施投资、教育资金投入和物质资本的投入都属于农业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因素,因而短期内这些因素影响农业总产值的可能性较小,只有在长期内这些影响因素的效果才能显现出来。

(五)方差分解

协整检验只能表明各变量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不能反映出这种关系的强度。所以,本文在前面确定的VAR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方差分解,全面了解各方程信息对模型内所有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农业总产值(LNY)的方差分解结果如表4所示。

表4农业总产值的方差分解结果

从方差分解的结果来看,总体上在滞后5期内,各变量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都不是太大。从滞后6期开始,各变量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开始显现,并且影响力在不断增大,各变量在滞后10期时对农业总产值(LNY)的影响共计达到了75.32%。国家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支出(LNG)对农业总产值(LNY)的影响在滞后6期内先上升后下降,从滞后7期开始影响力逐渐增强,最高时达到8.71%。国家财政资金对农村教育的支出(LNIE)对农业总产值(LNY)的影响在滞后5期内缓慢上升,从滞后6期开始影响力显著提高,最高时对农业总产值(LNY)的影响达到了40.14%。农村居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LNKP)对农业总产值(LNY)的影响从一开始就呈上升趋势,但是增长幅度不大,最高时影响力为26.47%。方差分解的结果同时验证了前述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中各变量与农业总产值间不存在短期波动关系的结论,基础设施投资、教育资金投入和私人资本投入都是农业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因素,短期内不会对农业总产值产生影响,其中教育资金投入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作用最为明显,其次是私人资本投入的影响,基础设施投资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较小。可见,人力资本积累和私人资本投入是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基础设施投资、人力资本积累和私人资本投入在内的农业经济生产函数理论模型,收集整理了1985-2010年这一时期内共计26年的年度数据,采用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国家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支出、国家财政资金对农村教育的支出、农村居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与农业总产值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基础设施投资、人力资本积累以及私人资本投入是农业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因素;(2)国家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支出对于农业总产值有负向作用,国家财政资金对农村教育的支出、农村居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总产值均有正向作用,后者的作用要略高于前者,基础设施投资会抑制农业经济的增长,人力资本积累和私人资本投入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同时,在现阶段私人资本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要优于人力资本积累的作用;(3)国家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支出、国家财政资金对农村教育的支出、农村居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与农业总产值间不存在短期波动关系,基础设施投资、人力资本积累以及私人资本投入短期内不会影响农业经济的增长;(4)国家财政资金对农村教育的支出对于农业总产值的方差贡献率最大,农村居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次之,国家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支出的贡献率最小,人力资本积累和私人资本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有较大的影响力。

支农支教论文篇3

关于在村级党员中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

教育学习阶段实施意见

一、学习动员阶段的目标要求

学习动员阶段作为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第一阶段,是整个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实效的基础,也是提高认识和统一思想的前提,只有在第一阶段把广大农村党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为今后两个阶段得先进性教育活动打好基础,取得预期效果。要明确学习动员阶段的方法、步骤,引导党员提高对加强党的建设和保持党员先进性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地投入到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去。通过广泛深入的学习动员,认清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具体要求和实践途径,全面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路、目标和措施,深刻理解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二、学习动员阶段的主要任务

全乡各党支部要在充分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做好相关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开展学习动员阶段的活动。学习动员阶段要重点抓好以下五个环节:

一是培训骨干。教育活动开展前,乡党委已对有关负责人和骨干进行了培训。各村党支部书记要对本支部负责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工作人员再进行培训。

二是动员部署。各村要以支部为单位,采取集中形式进行动员部署,通过动员部署,使广大农村党员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对搞好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信心。

三是组织学习。坚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原则,创新学习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提高教育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组织学的要求是:集中宣讲辅导和分散自学相结合,研读书目、文件与参观讨论、专题辅导相结合,学习理论与学习先进模范,特别是与学习农村优秀党员事迹相结合。各党支部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以下具体方式进行学习:一是讨论交流学习。以党支部或党小组为单位,组织党员结合自身的特点,着重围绕入党为什么、现在干什么、将来留什么和如何保持先进性、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如何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进行讨论交流;二是结对帮助学,开展结对帮学活动,党支部成员帮助普通党员,文化程度高的帮助文化较低的党员,优秀党员帮助后进党员,切实增强学习效果;三是直观教育学。利用现有的山村广播,村务公开栏,农民自娱自乐等方式宣传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有关信息,使农村党员受到直观教育;四是参观启发学。有条件的党支部可以组织党员就近参观党员教育示范点和革命传统教育参观点,激发党员学习热,党员集中学习,一般以党支部为单位进行,支部人数较多、党员居住比较分散的可以以党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各党支部要建立健全学习考勤、补课等制度,农村党员的集中学习一般不少于20个小时。党员的学习讨论活动要吸收非党员村干部、村民代表以及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以扩大教育活动的影响和效果,充分利用现有的党员教育资金,通过送学上门、互学互助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学习时间要服从学习质量,党员集中学习要从农村党员队伍的特点出发,重点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市委九届十次全会和区委二届五次全会精神,学习《》、中央20号文件和、刘淇同志讲话,学习市委《关于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意见》和《关于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的意见》等相关文章。学习过程中,村党支部班子成员和党员村干部要结合学习感受记3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其他身体条件允许、有书写能力的普通党员,要记2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对于无书写能力的党员,可以不做硬性要求。

四是开展新时期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具体要求大讨论。每名农村党员要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广泛讨论,深入思考,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意义、党的先进性的时代要求、新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深刻理解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结合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提出保持先进性的具体要求和实践途径.有书写能力的党员都要在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岗位职责和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撰写心得体会,党支都要召开会议进行交流讨论,无书写能力的党员可以采取口述、代书、讨论、座谈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认识和收获。党支部要在党员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研究提出本支部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具体要求,使每一名共产党员在分析评议时有具体标尺,在整改提高时有明确方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有行为准则。

五是开展“回头看”。为确保学习动员阶段不走过场,在学习动员阶段结束前,要按照中央和市委的要求开展“回头看”活动,对本阶段活动作全面回顾和总结。看看广大农村党员对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是否提高,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是否增强;看一看广大党员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的认识是否深化;看一看是否坚持边学边改,具备整改条件的问题是否整改了。“回头看”要组织群众参与,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各支部要对本支部党员的学习笔记》的心得体会进行认真检查。

三、学习动员阶段的工作要求

搞好学习动员阶段的各项工作,是确保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实效、不走过场的首要一环,各村党支部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确保每个党员“人人都在教育中,人人都在学习中”,广大农村党员要经过深入地学习和思考,在认识上确有提高,思想上确有收获。为此,各村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抓好落实。

1、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准备工作。各支部要根据区委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参照本方案,结合实际,及时研究制定本单位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动员阶段的实施方案,报乡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同意后组织实施。各支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方式,提出学习动员阶段的工作计划,报督导组和乡党委审核批准后组织实施。

2、严格学习纪律,做好学习笔记。在教育活动期间,各支部要根据农村党员的实际情况,采取统一集中学习或调整时间,分批培训的形式,灵活安排好本支部党员的集中学习。要建立严格的考勤考核制度,明确学习标准,做到时间、地点、人员、内容四落实,党支部要及时对学习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学习质量。为确保每名农村党员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取得实效,乡党委为每名党员购买了学习用的笔记本和学习用笔,还为每名党员购买了学习用的文件包,为方便学习,还为每名党员购买了学习时喝水的保温杯。

支农支教论文篇4

内容摘要:扩大农村需求以拉动内需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首先分析江苏省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结构现状。在此基础上,以扩展线性支出系统为基础建立双对数模型,分析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对消费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居民各消费支出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的依次是交通与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小于1的依次是居住、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结果,为江苏省进一步开拓农村市场以扩大内需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村居民 收入 消费结构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 对数模型

问题的提出

扩大农村消费市场以拉动内需,已经成为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2010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针对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需要,适时出台刺激农村消费需求的新办法新措施”。可见,有效扩大农村需求对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形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江苏是经济发展强省,截至2009年,江苏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数的44.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4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3000元。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消费结构也较以往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研究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对于挖掘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制定刺激农村消费需求的新举措,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健康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江苏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可以为研究我国其他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的趋势提供借鉴。

文献综述

在西方经济学中,消费结构作为一个范畴的提出,与恩格尔定律的提出相关。德国统计学家和工程师恩格尔对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等国家一些居民家庭的消费构成进行统计分析后认为,随着国家收入的增加,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这一法则被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实证数据所验证,其研究方法成为研究消费结构变化的一个基本方法。

之后,马歇尔把消费结构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引入经济理论体系。凯恩斯学派又从宏观消费总量、消费函数理论的基础上考察消费需求结构的构成,形成了消费经济理论,提出收入是影响消费的决定性因素。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中强调实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的函数,边际消费倾向为小于1的正数,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在凯恩斯之后,杜森贝里基于凯恩斯理论分析的框架提出相对收入假说,认为消费者本人的消费支出不仅受自身收入的影响,而且也受到周围人和自己过去消费行为及其收入和消费相互关系的影响。莫迪利安尼随后提出了生命周期假说,认为消费者按其一生中可动用的总资源,在各个时期进行大体上得均匀的消费支出,跨时预算约束发挥了关键作用,消费者的现期消费或储蓄不仅取决于现期收入,而且取决于前期收入(资产)和未来收入(预期收入)。弗里德曼又提出了持久收入理论,认为决定消费支出的主要变量是持久收入,即消费者总收入中可以预料到的较稳定的、持续的那部分收入,暂时性收入将主要用于储蓄。

20世纪70年代,理性预期理论与前瞻的消费函数理论相结合,形成了理性预期消费函数理论,该理论认为在某些条件下,一个家庭本年的持久收入估计值也应该是其下一年持久收入的最好指标。流动性假说认为,有流动性约束的消费者的消费倾向比不受流动性约束的消费者的消费倾向低,流动性约束可能导致预防性储蓄。

近年来,我国有很多学者应用消费经济理论来研究农村的收入与消费问题。我国学者将西方消费理论应用于国内农村的消费情境并得到了诸多有意义的研究结果。

尹世杰(2001)认为收入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最主要因素,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制约了其消费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李锐等人(2004)认为农村居民消费主要受持久性收入的影响。李谷成、冯中朝(2004)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中国农民收入与消费模型,测量了农民各类收入对消费支出的影响。

也有少量学者对江苏省农村收入与消费问题研究。胡绪华(2009)等通过误差修正模型研究发现1980-1991年期间江苏省农村居民消费几乎完美地调整到长期均衡途径,而1992-2007年期间江苏省农村居民消费在受到短期干扰后,只有约1/3调整到其长期均衡途径。刘晓红(2011)利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研究了2009年江苏省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边际预算份额、基本需求、需求收入弹性。

本文将以扩展性支出理论为基础建立对数模型,分析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现状分析

本文数据来源于1992-2010年的《江苏省统计年鉴》。选取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衡量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支出结构分成七类: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居住、医疗保健、杂项。在分析之前,为消除物价因素的影响,以1992年为不变价格对各经济变量进行平减(1992=100)。

(一)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变化趋势分析

由图1可以看出,江苏省农村居民的收入呈稳定上升的趋势。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从1992年的1060.7元增长到2009年的3680.81元,增长了3.47倍。这17年间,人均增长19%,提前一年达到了江苏省定的全面小康指标值。近十年来,江苏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以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为主。2009年,二者所占比重达到90.3%。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纯收入的贡献不足10%。同时,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例逐年上升,从1992年的35%上升到2009年的53%。而家庭经营收入占纯收入的比例逐年下降,从1992年的63%下降到2009年的38%。这说明江苏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不再是单一地依靠农业增长,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农民增收的主要源泉是其工资性收入的增加。

(二)江苏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分析

1992-2009年,江苏省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表1和图2所示。可以看出,食品消费支出比重不断下降,1992年,恩格尔系数为55%,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评判标准处于温饱阶段。2009年,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9%,开始进入富裕阶段。说明江苏省农村居民在小康的基础上,逐步趋近于比较富裕。衣着支出的比重处于下降趋势,不过下降的幅度并不是很大。这表明江苏省农村居民以满足“吃、穿”为主的消费需求阶段已经基本结束。随着恩格尔系数和衣着消费支出的下降,江苏省农村居民居住的支出比重变化不大,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不断上升。支出结构的这种转变意味着,江苏农村家庭可以将更多的资本用于人力资本投资。文化教育娱乐项目支出比重已经达到14%。交通通信支出比重由1992年的2%上升到2009年的12%。医疗保健的比重也不断增加,因为新农保制度的推行,以及人们保健意识的逐渐增强,促使个人用于医疗费用支出增加,绝对支出和相对支出的比例上升。家庭设备用品的消费支出比重从1992年至1999年呈波动趋势,而后一直稳定在5%左右,表明江苏省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支出处于停滞状态。

基于ELES的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分析

(一)模型的选择

对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研究,一般采用国际上比较成熟的计量经济模型—扩展性支出系统模型(Exten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ELES),其具体模型如下:

i=1,2,…,n (1)

式中:Vi为居民用于第i类商品的支出

为基本消费支出

Y为居民可支配收入

由上式整理得如下简化式:

式中:bi为第i类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消费倾向,满足0 ≤bi≤1

对(2)式应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得到ai和bi的估计值。

对(3)式两边求和,即:

参考刘夏等提出的对上述模型的改进建议,减少因异方差带来的分析偏差,对模型进行对数变换,如下式所示:

式中:Xi是人均用于第i项的消费支出,Y是人均纯收入,u为扰动项,β1为常数项。根据经济学弹性的概念,式中参数β2为弹性。即表示:收入增加1%,第i项消费支出增加(减少)的百分比。

(二)计算结果及分析

根据相关数据,运用SPSS FOR WINDOWS17.0软件,得到江苏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模型,相关参数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各类生活消费品所对应的可决系数均大于0.5,说明模型方程对样本数据的拟合优度较好。计算结果P值均为0.000(除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0.017外),在给定显著水平α=0.05的条件下,各回归方程显著。另外,各类消费的估计系数β2均为正数,表示随着收入的增长,各类消费支出也随之增加,这与实际情况相符,具有实际意义。

由计算结果可知,交通与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的β2均大于1,说明农村居民对这几类商品的需求量的增长幅度会高于收入的增长幅度,这意味这些商品将是未来消费的重点。而居住、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β2均小于1,表示农村居民对这几类商品的需求量的增长幅度低于收入的增长幅度,意味着在未来随着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其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下降。

农村居民消费收入弹性最高的是交通和通讯,其值达到了2.414,即收入每增长1%,交通和通讯支出的增长率为2.414%。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农民购买交通工具和增加通讯支出不仅仅为生活消费服务,更是为生产服务,如购买农用运输车、安装电话、购买手机等带有一定的投资性质,可以为其带来一定收益。尤其是近年来农村居民外出打工和销售农产品所必须的费用支出的增加。文教娱乐支出、医疗保健的收入弹性分别是1.564和1.454,位列第二和第三,说明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日益受到重视。

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农村的文体类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整体上滞后于经济的发展,需进一步加大宣传推广,积极培育和发展休闲旅游、体育健身、医疗保健服务等服务性消费,加快农村文化建设,进一步拓展农村消费空间。食品、衣着、居住的弹性在0.5左右。江苏省农村居民的收入生活消费达到一定水平后,对这几项的消费敏感度降低。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的弹性最低。而事实上,江苏省农村居民的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拥有率比城镇居民低得多。

结论及建议

(一)基本结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江苏省农村居民的收入持续稳步上升,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农村居民总体消费支出的收入弹性比较高。在支出结构中,支出的收入弹性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交通与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居住、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这意味着目前江苏省农村居民已经从食物、居住等基本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型升级。在现代西方消费经济理论中,绝对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持久收入假说、理性预期假说等代表性的理论虽各有不同,但有一个相同之处:强调收入因素在消费需求中的决定性作用及其对消费变动的深刻影响。从本文的研究结果来看,也证实了收入对消费起着最主要的作用。

(二)政策建议

江苏要通过拉动内需以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就必须建立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长效机制,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改善消费环境,加大对农村科技、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事业建设的力度。具体建议如下:

1.有效增加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中,工资性收入成为增收主渠道,这是不受自然灾害影响的稳定的收入。因此,应加快城镇化的步伐,给农村劳动力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以多种方式和途径提供就业信息,并为农民工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同时,加快小城镇建设拉动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因为小城镇建设不但可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也使农村劳动力获得了更多就近就业的机会。

2.保障经营性收入稳定增长。农产品价格波动会增加农民的经营风险,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引导和调控,建立农业生产的保障机制。在农村培育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实行适度规模经营,辐射并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

3.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从上文可知,江苏农村居民交通通讯的收入弹性比较高。因此,现代化电子信息产品在江苏农村未来具有较强的增长势头,汽车、手机、电脑成为江苏农村消费的新增长点。因此应该开发适合农村消费的质优价廉的电脑、宽带、手机、汽车等产品及服务。品牌企业要关注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将农民用不到的一些功能删掉,从而降低成本,拓展销路。

4.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政府应该进一步增加对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对农村电网、广播电视网、邮政通讯网、公路网、医疗卫生网等的改造。提高农村居民购买家用电器的热情,进一步扩大农民的需求。构建适合农村市场特点和农民购买习惯的新型流通体系。把城镇作为流通体系的核心,建立连锁经营、商品直售的现代商品销售渠道,同时提高大额商品的售后服务质量,消除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5.加大对农村科技、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事业建设的力度。在新形势下,政府应该把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目标,将城市生活方式引入农村,让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文化娱乐生活。在一些较大规模的村子,建立农村影院、农村戏楼、乡村活动室等。同时,培育农村旅游消费市场,通过发放旅游消费券,调动广大农民休闲旅游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Zeldes and Jappelli,Zelds,S.P. Consumption and Liquidity Constraints:An Empirical Analysi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9,97

2.尹世杰.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几个问题[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3.李锐,项海容.不同类型的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04(6)

4.李谷成,冯中朝.中国农户消费—收入结构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4(6)

5.胡绪华.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江苏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研究[J].商业研究,2009(12)

6.刘晓红.后危机时代江苏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模型研究[J].商业时代,2011(20)

7.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1992-2009)[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8.Lunch,Constantino. The Extende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73(4)

支农支教论文篇5

一、*县农村党支部建设出现新问题的原因剖析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县村级党支部出现软弱涣散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地理、自然、历史、文化等客现因素制约造成的,也有体制、机制、管理上存在弊端造成的;既有党员、干部自身思想认识偏差或思想作风的原因,也有改革开放带来的群众思想认识偏差的原因。就目前的状况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支部成员素质差,没有创新意识,缺乏战斗力。

1、支部书记素质差,不能“带好头”。*县142个农村党支部中,支部书记文化程度达到高中以上的仅有52人(其中乡镇下派挂职的干部占19人),占支书总数的37.23%,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90人(其中初中文化程度76人,小学文化程度14人),占62.77%。支部书记文化水平低,不可能成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大部分村支书知识结构不适应形势的要求,对党的农村政策一知半解或是不理解,不具备适应农村改革需要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作势必应付了事,缺乏创新与改革精神,无法成为农村改革开放的“领路人”。

2、农村党支部成员素质低,不能“团结协作”。*县有农村党支部委员543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120名,占支部委员总数的22%。农村党支部委员文化水平低,思想保守,工作态度消极被动,工作中注重个人利益,缺乏奉献精神;成员间民主讨论解决问题意识差,缺乏团结协作精神。

3、农村党员队伍没有朝气,缺乏“战斗力”。山区农村党员队伍“老年化、低文化”现象严重。*县现有农村党员3046人,从年龄结构看农村党员中56岁以上的1185人,占35.62%,35岁以下的仅有629人,仅占20.3%,越是后进的党支部,党员年龄老化严重,青黄不接的问题就越突出,有的村支部50岁以上的党员高达9O%,而35岁以下的党员却一个也没有。从文化结构看,农村党员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291人,占总数的9.5%,初中文化程度1037人,占34%,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1682人,占56.4%。队伍中“老年化、低文化”现象造成相当一部分党员生产技能差,家庭经济收入偏低,许多党员家庭本身是贫困户,缺乏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的本领,号召力还不如一些有经济实力的群众。

*县农村党支部的干部与党员的文化程度偏低,人才缺乏,党支部丧失应有的战斗力,严重影响了党支部作用的发挥,这是农村党支部软弱涣散的根本原因。

(二)农村干部、党员与群众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取向发生偏差,党组织纯洁受染,村支部凝聚力减弱。

1、党支部成员思想认识有偏差,发展党员工作缺乏主动性。有的村党支部负责人私心杂念严重,嫉贤妒能,怕发展青年党员会取而代之,抢自已的“位子”,对入党积极分子总是“横挑鼻子竖挑眼”;有的支部党内生活不正常,宗族、姓氏和村落的观念重,大自然村排挤小自然村、大姓排挤小姓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受封建思想和世俗偏见影响,重男轻女、排资论辈,致使妇女、青年入党难;有的片面理解入党自愿原则,对发展党员工作采取“坐等上门”的消极办法,对申请入党的同志主动关心培养不够,让其“自然成熟”,挫伤了青年人入党的积极性,除有的党支部负责人思想涣散,对严格发展党员工作的程序和质量不重视,怕麻烦,认为支部大会研究通过就行了,具体手续、考核过程没能严格把关,以致青年人认为“入党太容易了”、“不值钱”;有的党员干部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甚至违法乱纪,严重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

2、农村青年人生价值取向偏差,发展党员出现“找对象”难。计入党积极分子数量少,发展党员找对象难的原因是许多山区青年已不安于在家种田,有文化、有头脑、有经商做生意头脑的纷纷走出家门,出外务工经商,同村里断线脱节,党组织无法对他们施以行之有效的教育、培养、考察,因此,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极大;同时,由于山区许多农村党支部放松思想政治工作,大部分农村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化,政治热情降低,认为“有钱就有一切”、“入党无用”、“入党吃亏”、“入党不自由”、“入党不入党无所谓”。

3、村干待遇低,工作积极性差。村党支部主要干部最多只拿上百元的补助,一般成员无补助,村财收入低,拿不出钱来给村干补贴,干部工作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党支部制度只挂在墙上,得不到落实;搞突击活动过多,日常工作抓不扎实;市场经济反差大,许多干部和党员存在腐败现象,没有得到及时查处,组织内部有疏通,干部、党员进得来,出不去。

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农村形成利益多元化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复杂环境,不仅有许多群众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准大幅度下降,也有许多干部、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准同样大幅度下降,这种现象既严重影响了党员队伍建设的纯洁性,也是一些农村党支部瘫痪的原因。

(三)农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农民生活水平增幅缓慢,村级党支部吸引力削弱。

1、农村资源优势得不到发挥,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县142个行政村中,村集体经济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不及10%,90%以上的行政村集体收入只在5千元以下,有的村甚至一分钱的收入都没有。村财收入低,与*县地理条件恶劣,辖区内海拔落差大、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差等密切相关。但是*县也同样存在旅游资源丰富,辖区内适合于发展茶叶和林业,高海拔地带适合栽培花菇,低海拔地带适合栽种果树等优越条件。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不懈努力下,*的茶叶已打出“紫云毛针”、“紫云大红袍”、“紫云高山雾茶”和“官思茶”等著名品牌;花菇质地优良、味道鲜美,走销*、*、*、*等国内外市场。然而目前还没有村支部把这些项目作为发展集体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开发,也没有很好地发动群众开发生产,农民的生产完全属于自发的。集体要办公益事业只知道向上级“要”,却没有“自我发展,自我创业”的意识。

2、农村市场导向机制薄弱,市场经营机制不合理,农民收入无法得到有效提高。2001年,*县人均年收入262O元,但若仅计算在家务农人口的年均收入不及1500元,2O00年*县出口茶叶达1O200担,占全省同类出口产品的三分之一。按理说,有这么大出口量,市场销售乐观,茶农的收益亦可观,但是,*县市场上的“茶青”每斤价格仅0.3至0.5元,不及采摘茶叶的工资。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花菇销售市场上,*县的花菇,98年就走销*,并被*客商称为全中国质量最好,然而,迄今为止,*的花菇却始终是由小商贩零星收购后,再售往政和、屏南等地,菇价仅1至4元,菇农获利极小。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农业还没有形成主导产业,农产品市场占有量小,对客商尚无吸引力,另一方面也说明市场导向机制不健全,农产品经营机制不合理,导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无法向合理方向发展;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农村党支部尚未具备完善经营体制的领导能力。

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明确指出:要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评价党的各项工作的标准。当前,农村党支部存在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农业产业结构得不到合理调整,农民增产不增收现象,农民生活水平始终得不到实质性提高,完全可以说这是村党支部建设不适应农村改革需要的突出表现。

二、解决*农村党支部建设出现新问题的方法与对策

(一)坚持德才兼备的选人原则,建设好干部队伍,解决核心问题,保持党的先进性。

同志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党领导的事业要取得胜利,不但必须有正确的政治路线,而且必须有一支能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政治和路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领导、组织农村经济建设与各项工作和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责任落在村党支部的肩上,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就是通过支部成员的思想作风、组织能力、创新意识直接表现出来,因此,要解决农村党支部建设出现的软弱涣散问题,首先应选好村支部书记,建设好支部班子,解决好核心问题。

1、坚持标准,解放思想,选好干部。邓小平同志说:“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选贤任能也是一场革命”。邓小平之所以把选贤任能作为一场革命来看待是因为要培养选拔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干部这项工作,对于以往党的干部标准、干部人事制度以及思想观念等都是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农村党支部选拔干部必须既坚持标准,又不拘一格。①坚持标准就是在选拔将军,要严格按照中央规定的:“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公正廉洁,年富力强,能带领群众致富”标准进行。这四条标准既有政治、作风上的要求,又有能力、水平上要求,是一个整体。其中最突出的一条是能带领群众致富,没有了这一条,不能算是合格的村干部。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的选拔任用,一定要坚持四条标准,否则将失去核心,起不了应有的带头作用。②引进竞争机制,拓宽选人渠道。要破除从个人或本位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模式,树立事业兴衰关键在“人”观念,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要破除轻视知识、轻视人才偏见,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要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陋习,树立正确看待干部的能力和资历,用人要看主流、看本质、看发展的观念;要破除干部能上不能下,迁就照顾等陋习,树立干部能上能下,注重实践,竞争择优机制观念;破除封闭式、神秘化的选拔干部的陈规,树立民主、公开、公平、公正的科学选拔人才观念。当前村支部实行“两推一选对选拔村支书的措施,就是一种拓宽选人用人渠道的偿试。除此,还可以实行“村干见习期制”,对见习期间不合格的村党支部成员予以及时调整,而对见习期合格的、能胜任的予以任命,并不断帮助他们提高水平,在实践中帮带,在实践中考察,做到选用村干部“渠道广泛,群众满意”。

2、强化教育,激励热情,造就好干部。①村干部队伍建设,选人是基础,育人是保证。首先要加强在职村干的教育培养。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深化农村改革的新形势下,农村工作不断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下大力,加强村干部培训与教育,特别要加强村支部书记的培训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知识水平,防止思想认识偏差。其次加强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教育工作。可以从现有党员中确定年纪轻、思想境界高、有发展经济能力的进行重点培养,也可以从有培养前途的村民(特别是回乡大中专生、退伍军人)中挑选尖子,逐步培养其进入村干队伍,在实践中加强锻炼,并在政治上、理论上加强教育,使其迅速成长,解决好村干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②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村干待遇,激发热情。首先在政治上加以关心。凡是工作成绩突出的,符合条件的村干,应想办法及时录用为国家公务员,对他们在工作中碰到的困难,要及时给予帮助,想办法解决。其次生活上予以关心。要落实好村干部的报酬,积极推行养老保险、安全保险制度。可以采取村干部以劳动技术入股、村集体以资金入股的股份制形式,开办个人与集体联营企业,一方面解决好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问题,另一方面解决好干部工资低、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通过对村干部的政治、工作、生活的关心,让他们感到政治上有奔头,生活上有保障,工作上有劲头。

3、落实好规章制度,完成好日常工作,督促干部成长。新时期搞好农村的支部建设,关键是要立足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坚持做到制定切实可行的长期规划,又抓紧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长期规划可以使农村党支部明确前进的目标与要求,使党支部工作不因人、因事而异,例如围绕“五个好”目标,制定各支部任期工作目标。然后围绕长远目标,各阶段提出明确的、具体的阶段性任务,解决好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这是实现和完成长期规划具体步骤,也是促进和保证长期规划实施的有效工作措施。这样把长期规划与解决好当前突出问题结合起来,把持之以恒同集中一段时间与力量结合起来,使支部工作逐步走上经常化、制度化的轨道,支部建设就一定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就一定能走出一条依靠改革和制度建设,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新路子。

(二)加强教育管理工作,建设好党员队伍,解决基础问题,提高战斗力。

党的基层组织在社会基层组织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主要通过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实现。因此,经常不断地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是农村党支部建设的主要任务。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党员队伍建设提出的新问题和新要求,有目的地加强和改进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是建设好村级党支部的基础工作。

1、加强党性教育,培养新时期合格的共产党员。合格的共产党员是党的力量根源,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最基本条件。加强党员的思想教育,不断用科学理论和先进思想武装党员,增强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是保持党员先进性,建设一支合格的党员队伍的有力保证。①加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广大党员进行教育,增强党员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自觉性,就能够使每一个党员在政治上清醒坚定,思想上开拓进取,行动上吃苦耐劳,努力成为现代化建设带头人。②加强党员的理想宗旨教育。必须让广大党员通过党史、的学习,树立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使他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永保先进分子的本色。③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学文化知识、法律知识教育。农村共产党员要掌握一定的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和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努力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理论文化、法律知识,在各自岗位上发挥骨干和带头作用,才能在农村改革中发辉先锋模范作用。

2、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加强党员队伍管理。思想教育与严格管理都是提高党员素质的有效途径,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因此,在建设高素质党员队伍的工作中,必须坚持“在改进管理中加强教育,在加强教育中搞好管理的原则。①建立健全激励和奖惩机制,加强党员的日常管理。当前农村党支部实行一些融党员教育、管理、监督为一体的有效方式,如民主评议党员、党员目标管理、党员责任制管理、党员活动日、创先争优、严格执纪等等,既有创新的,也有传统的,实践证明均行之有效,农村党支部就该因地制宜的抓紧抓好。当然,不完善之处是难免,要建立起一套主体式、多层面的管理党员的有效机制,还需继续努力和提高,需不断地探索和总结。②要灵活机动、形式多样地加强对流动党员管理。农村流动党员均属短期外出务工经商的,可以采取回归管理、跟踪管理、双向结合管理等形式,通过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作为落实流动党员异地活动登记和参加党组织的证据,使党员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参加党的组织活动,接受党组织教育和监督。③健全发展党员、淘汰党员的机制,把好入口关,疏通出口关,形成党员有进有出,自然流动,党员肌体充满活力。首先,贯彻好发展党员工作“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正确处理好“三大”关系,即处理好质量与数量的关系,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严格执行规定的党员标准,既要防止关门主义的倾向,又要防止降低标准突出发展的做法;处理好重点与一般的关系,为使党员队伍的结构、年龄、文化分布状况能适应四化建设需要,必须注重吸收农村有知识的优秀青年,加强在生产第一线发展党员工作;处理好组织发展与培养教育关系,把着力点放在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与教育上、对新党员的继续教育与考察上,严格履行入党手续,坚持个别吸收的原则。其次,妥善处置不合格党员,是疏通正常出口,贯彻从严治党方针的重要举措之一。对那些不合格的党员,应采取“坚持标准,立足教育,区别对待,综合治理”的方针,始终做到既能坚持党员的先进性,又能划清政策年限,建立起正常有序的“出口机制”,防止问题成堆才动大手术的突击式解决方法。党员队伍只有按照新阵代谢的规律,形成良好循环的淘汰补充机制,才富有朝气。

(三)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壮大集体经济,解决根本问题,增强吸引力。

邓小平曾指出:“看一个经济部门的党委善不善于领导、领导好不好,应该主要看这个经济部门实行了先进的管理方法没有,技术革新进行得怎么样,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多少,利润增长了多少,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和集体福利增加了多少,各条战线的各级党委的领导,也都要用类似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农村党支部工作衡量标准是什么?应该是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包括村集体经济收入情况和村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状况。因此,村级党支部应该认识到发展农村经济是中心任务,是硬道理;必须把“寻找适合的发展路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首要实事来抓,作为支部建设的根本性问题解决好。一是寻找发展路子,壮大集体经济。农村党支部要想因地制宜,找准发展路子,主要走适合农业产业化路子,应采取正确办法,深入调查研究,做艰苦细致的工作,“一声喊、归大堆”不行,只搞“一般化”的号召,而不研究具体的办法更不行。二是树立起宗旨意识,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与维护村民的利益结合起来,不断形成“集体发展是起点,村民发展是目标,集体收益是起始,群众收益是归宿”的发展意识,把壮大集体经济作为带动村民发展的一种方法和措施付之行动。三是立足农业,拓展渠道。深入开展市场经济规律的研究,充分挖掘农业产业化建设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应以建立好市场导向为机制,寻找既适合于当地发展、又适合于市场流通的农业产业,引导农民开发好,最终达到增产又增收的目的,真正实现农民纯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有效提高的目标。农村经济发展壮大了,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好了,农产品增值了,农民增收了,党支部也就有了吸引力了。

支农支教论文篇6

论文关键词:农村中学教师 工作满意度 社会支持

1.前言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素质很低,那是沉重的人口负担,素质较高,那是丰富的人才资源。从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财富的条件,那就是教育。据2002年调查,农村中学教师要比城市教师多负担3.2个学生;农村中学教师因繁重的工作任务而有近68%的教师无时间、精力参加科研活动;有68.9%的校长均表示存在教师缺编。

怎样改善农村中学师资状况?如何吸引优秀教师在农村学校任教?据研究,教师是继续从事教师职业还是转业,受工作满意度的直接影响,工作满意度越低,教师跳槽的可能性就越高;反之,教师的职业稳定性越强。可见工作满意度直接影响着教师职业选择的稳定性与流动性。因此,我们需要分析一下现今农村中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指教师对其工作与其所从事职业以及工作条件及状况的一种总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与看法。国内学者陈云英、孙少邦(1994)研究发现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工作性质、职业投入感、人际关系、薪水、领导管理、进修提升和物理条件嗍。陈卫旗(1998)~为领导与管理、工作成就、学生品质、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社会地位、收入与福利、同事关系、社会认可、工作压力、工作环境和条件这十个因素对教师工作满意度有重要影响嘲。我们发现教师工作满意度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既有社会客观方面的因素,也有教师自身主观方面的因素。本研究对农村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分析,并从社会支持这一客观因素人手,探讨农村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程度,以期为农村教育师资力量的提高和改善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有利于从外在环境上改善条件,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以荆州市公安四所普通农村学校的正式在职在编教师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达到100%。

2.2研究工具

2.2、1工作满意度调查量表

采用美国Spector.P.E1994年编制的员工工作满意度量表(JSS)。该量表从报酬、晋升、上司、福利、认同感、管理制度、同事、工作本身和交际这九个要素考察员工的工作满意度。量表共有36道题,其中19个为负向记分,每个题得分1至6分,每个工作要素得分分布为4至24分,总分分布为36分至216分。经检验它的信度系数为0.89。

2.2.1社会支持量表

本研究采用我国学者肖水源于1993年设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SupportRatingScale,简称SSRS)评定农村中小学教师所拥有的社会支持水平。该量表包括10个条目,分别评定社会支持的3个维度:客观支持(2、6、7项)、主观支持(1、3、4、5项)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8、9、10)等三个维度。被试在社会支持量表上的得分越高,表明其所拥有的社会支持越多。此量表是国内相关研究应用最广泛的社会支持量表,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

2.3研究程序

调查采用团体测量的方式,采用统一的指导语,以不记名的方式答题。测试完毕,问卷当场收回,全部数据运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分析

3.1农村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

农村中学教师各工作要素的均数M和标准差SD与量表的常模比较见表1。就总体而言,农村中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各因素除晋升和交际外均低于常模,且P

3.2农村中学教师的社会支持

本研究使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调查了农村中学教师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总体得分情况和国内常模的比较,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我们农村中学教师的社会支持状况低于国内常模,特别是客观支持。

3.3农村中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3.3.1高低社会支持的农村中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状况的差异比较

本研究首先根据教师在社会支持上的得分总均分(M=39)把教师分成高社会支持组(M>39)和低社会支持组(M

由表3可知,拥有较高社会支持的农村中学教师在工作满意度各维度上都高于拥有较低社会支持的教师。低社会支持组的教师在工作本身、交际、晋升、管理者、同事这几方面的满意度明显低于高社会支持组,而在报酬、利益、奖励和操作程序上和高社会支持组差距不太大。

3.3.2农村中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与其社会支持的相关

本研究检验了农村中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及其中主要3个维度与社会支持及其3个维度的相关,结果见表4。

4.讨论

4.1农村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现状

本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中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这个结论与朱从书、李小光(2005)的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研究中关于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的结论一致。本研究还发现农村中学教师的年龄总体差异不明显,只是在报酬、利益和工作本身因素的满意度上,年龄高的教师显著高于年龄低的教师。年龄高的教师更淡泊名利,更安心于眼前的工作。

从总体而言,农村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不高,尤其是对报酬和利益的不满意程度十分明显,这和朱从书、李小光对湖北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结果中报酬满意度最低结论一致。本研究得分较高的是同事、管理者和工作本身。这说明在工作条件相对艰苦的农村学校,教师们能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有充分的认识,与同事之间关系较紧密,上下级之间相互信任气氛融洽,但不满意自己的劳动所得。在农村,十年前教师还是属于当地相对地位高、收入高的职业,而如今,教师在职业性质和地位收入的夹缝中压力越来越大。

4.2农村中学教师的社会支持状况

社会支持(socialsuppoa)是指个体能获得来自他人(家庭、朋友、同事等)和社会各方面的心理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援助。一般认为,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观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前者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后者是指稳定的社会关系(如家庭、婚姻、朋友、同事等)或不稳定的社会联系如非正式团体、暂时性的社会交际等的大小和可获得程度,这类支持独立于个体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另一类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网。大量研究证明,社会支持与人们身心健康、社会行为有较大相关性。

根据表3所示,农村中学教师的社会支持水平显著低于国内常模(P

4.3农村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分析

本研究发现拥有较高社会支持的农村中学教师在工作满意度各维度上均高于拥有较低社会支持的教师。可见,教师的社会支持程度影响了他们对工作的满意程度,教师所拥有的社会支持越多,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越高,也就是说,农村中学教师得到的物质支持、精神支持越丰厚,就会心里真真实实喜欢这份工作,因此工作热情会不断高涨,教学质量也随之提高。相反,如果农村中学教师被社会冷落,得不到社会和身边的人的关心支持,有些合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职业倦怠。

同时,我们还发现,低社会支持组的教师在工作本身、交际、晋升、管理者、同事这几方面的满意度明显低于高社会支持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支农支教论文篇7

近年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经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学者们纷纷从政治学、文化学、教育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多学科、多领域对农村问题进行研究。然而对农村家庭教育的研究呈现出事实叙述多、实证研究少,家庭内部原因分析多、社会支持研究少等特点。针对皖北地区家庭教育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仅有的一些研究大多集中在皖北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等方面。本研究从社会学中社会支持理论的视角入手,探讨皖北地区农村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可以进一步丰富社会支持网的理论研究,同时也弥补了针对皖北地区农村家庭教育研究中的不足。

2资料来源

2.1问卷设计

本项研究主要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资料,根据范德普尔和张文宏的问卷框架设置了包括家庭教育现状调查表、社会支持网调查表、多元社会支持调查表,以及深度访谈提纲[3]。为了使问卷更贴近皖北农村居民的语言习惯,确保调查问卷的真实性,我们将问卷进行了语言和形式上的转换,在进行资料汇总时再将原始问卷转换成标准问卷以便统计。调查问卷涉及调查对象的基本状况和对家庭提供帮助最多的人,调查员将问题集中于调查对象提到的前3个人,并且询问了这些人与调查对象的关系、与调查对象认识时间、教育程度、职业等问题。与调查对象讨论过重要问题的组织或个人,就是本项研究需要分析的社会支持网的基本单位。在社会支持网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列举了10种可能的社会关系。所有可能的关系类型被分为父母、配偶、子女、姊妹、其他亲属、上下级、同学、邻居、朋友和其他非亲属,共计10类。这种分类借鉴了全美综合调查的分类方法[4]。在家庭教育调查中还包括多元社会支持,主要是由社会保障体系、工青妇等社会团体、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心理卫生机构、社会慈善机构、各单位提供的社会支持、社区组织等。个人支持包括血缘关系、业缘关系、地缘关系、人道关系等,支持种类包括经济支持、情感支持、劳务支持等方面。

2.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皖北农村家庭教育调查问卷的样本是按以下方式抽取的:⑴分别从皖北各市农村选取小学6所,共36所,在凤阳县和寿县各选择小学2所。选取的学校共40所。⑵从每所学校随机抽取3个班,共120个班。⑶问卷的发放主要是通过县妇联发放到各农村学校,学校将问卷发放到学生手中,由家长填写后再回收。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840份,回收4450份,有效问卷4204份。为了更真实有效地了解农村家庭教育状况,本项研究还深入访谈了各地区约50多位家长,了解他们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期望等,以补充问卷法的不足。

3数据分析

对问卷资料的统计分析是研究的基础。本项研究首先运用spss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然后根据研究所要探索的变量和要探索的变量关系,形成特定主题下的访谈提纲,将其结果与问卷资料的相应结果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3.1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5%,主要是乡镇的中学老师和小学老师,还有一部分是乡镇干部,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6.4%,小学文化程度及以下的占43.6%(见表1)。在进行深度访谈时,一些家长表示孩子上学是学校老师的事情,他们只负责给孩子吃饱穿暖就可以了。此外,调查中发现,农村家长农闲时打麻将的情况较为突出。

3.2家长教育观念的调查

在“您对孩子上学的看法”调查中,72.1%的家长认为现代社会没有知识不行,自己省吃俭用也要供孩子上学,18%的家长选择顺其自然,只有2%的家长选择在农村上不上学无所谓(见表2)。对2%的家长进行了深度访谈,家长的回答是“学习成绩不好,实在不行就回家种地吧”。由此可见,这不是家长的真正选择,而是一种无奈的想法。问卷中,“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您认为孩子应该具有的品质有哪些?请排序”的信息显示,16.7%的家长将“掌握科学知识”排在第一位;32.4%的家长第一位选择了“独立自主”;28.3%的家长第一位选择了“吃苦耐劳”。由此可见,家长的教育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开始重视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也不再是以学习成绩优异为唯一标准。但在问及“是否让孩子做家务或者帮助干农活”的调查中,“偶尔让孩子做做”的比例最大,占到45%。可见,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虽然在观念上发生了变化,但是实际行动中却没有到位。

3.3家长教育方式的调查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观念都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赞同优生优育的政策。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农村家庭一般只有1个或者2个孩子,孩子较少,因此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上也有较大转变。在“您经常采用的家庭教育方法是什么?”问题上,73.1%的家长选择说服教育,13%的家长认为是以身作则,只有5%的家长认为要打骂压服。在进行深度访谈中了解到个别家长虽然在观念上意识到应该对孩子鼓励、说服,但在实际行动中还是以简单粗暴为主。在回答“家庭未来的教育投资方面”这一题目时,家庭较富裕的家长选择教育投资的比例相对较大。这些家长愿意为孩子选择条件好的学校、愿意为孩子购买课外读物、愿意投资让孩子上辅导班等。而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更愿意把钱花在更实际的地方,如初中毕业后让孩子学技术、学手艺,对于购买学习用品和相关的课外书籍,大多数家长只会选择考试用书。家长的教育投资观念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

3.4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的调查

在社会支持网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列举了10种可能的社会关系。进行数据分析时我们把这几种关系进行了大类概括。亲缘关系包括父母、配偶、子女、姊妹、其他亲属;非亲缘关系个人包括上下级、同学、邻居、朋友、和其他非亲属;非亲缘关系团体包括各种组织机构。调查数据显示,皖北农村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中亲缘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自己的父母及被访者的父母、兄弟姐妹在社会支持网中的比例最高。在非亲缘关系的支持网中,邻居的支持作用比例较高,其次是朋友关系的比例,被访者都至少提到一位朋友。非亲缘关系团体中政府、社会团体等所占的比例较小(见表3)。由此可见,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在皖北农村家庭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为了更全面地了解皖北农村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现状,我们制定了专门的调查提纲,对政府、机构、组织活动、人员、政府态度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得到的结论是,各县区有专门的教育信息网,内容涉及“家长学校”、“政务信息”、“网络学园”等,家长可以在网上进行交流和学习。通过深度访谈得知,大多数家庭对政府开展的网络没有真正利用起来,在社会支持网的数据中,几乎没有人提到通过网络解决自己的实际困难。

4改进农村家庭教育的建议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从来就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改善皖北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必须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实现多元化的支持体系[6]。

4.1提高家长自身素养是改善家庭教育的基础

要改善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首先必须转变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树立家庭教育的参与意识。其次,要通过多种途径为家长提供继续教育的平台,引导家长掌握科学有效的育儿方法。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要经历不同的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作为家长应该掌握孩子在每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和生理发展特点,才能理解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解决家庭教育的根本问题。由此可见,对农村家长普及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也是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4.2加强政府支持力度是改善家庭教育的关键

首先,应该完善法规体系,加快立法进程。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指导应有固定的支持时间、相关的活动、相应的经费支持等,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同时要实行县级统筹规划,设立专项资金,依据各个村经济、教育发展的差异,予以不同程度的帮助。另外还应当规范实施手段,切实将政策和法规付诸行动,确保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顺利构建。其次,要健全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组织机构。由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县教育局及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组建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家庭教育的策划、组织、协调和保障;组建由省、市教育专家和县、村优秀骨干教师组成专家组,负责指导工作;组建由县、村专任或兼任教研员、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组成教研组,负责具体工作的实施,为广大村民系统讲授家庭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先进理念,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7]。教研组工作人员应坚持“先培训,再上岗”的原则,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教师培训形式可以多样化:如邀请专家、教授进行专题讲座;邀请优秀教师传授家庭教育方面的基本知识;进行网上学习;去外地进修等手段。上岗前,教师必须实地了解情况,才能对各地家庭教育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4.3发挥社会团体和民间力量是改善家庭教育的有力保障

家庭是社会的一部分,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和民间力量是改善农村家庭教育的有力保障。社会团体和民间力量可以填补政府和学校对家庭教育资助的空白,特别是一些社会服务与保障机构,能有效地调动公民参与,促进社会资源的整合。此外,还可以运用媒体的导向功能,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家庭教育如育儿观念、教育方法等;宣传政府的政策和法令;表彰优秀案例、先进事迹等。总而言之,媒体的参与将更加有助于推动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加有助于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

5结论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关注家庭教育就是关注社会的发展,重视家庭教育,就是重视孩子一生的成长。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素养、家长的态度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农村家长的观念中,家庭教育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只有下大力对家长进行培训,才能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的素养,端正家长家庭教育的态度;只有将政府、社会、学校、非营利的组织机构、民间力量等多种力量整合起来,构建一套多元化立体的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才能使农村家庭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支农支教论文篇8

关键词:农地整理;后期管护;交易效用;农户出资行为

中图分类号 F30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4)05-0131-08

农地整理不仅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粮食和生态安全的重要手段,还是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城乡统筹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1]。十多年来,农地整理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缺失而导致的道路破损、沟渠堵塞、泵房电机被盗、林网被毁等现象屡见不鲜[2-3]。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目前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资金缺失[2-3]。相关法规仅对农地整理项目资金来源以及资金的开支范围做出了规定,并未涉及后期管护的资金问题,以至于后期管护筹资无法顺利实施[3]。众多学者[4-7]认为由于政府财力的限制,应改变单一的政府供给方式,投资主体多元化才是解决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匮乏的真正出路。农民和集体都是受益者,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农村公共物品的投入主体应该由政府、集体和农民组成,这样不仅可以解决资金来源问题,还可以避免“搭便车”、“寻租”、“腐败”等行为的发生。本文拟从行为经济学角度对农户在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中的出资行为进行研究。

传统经济学认为,消费者购买和投资的行为主要受到实际价格和收入水平的影响,但行为经济学研究发现,消费者在做选择时,并不是理性地计算哪种商品带给自己的实际价值最大,而是计算哪种商品带给自己的交易效用最大[8]。交易效用理论被国内外学者广泛用于研究消费者购买和投资行为,为市场营销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卢苓霞和王彦勋[8]从产品、购物环境、销售渠道及思维习惯等角度对参照物进行设计,使消费者获得交易效用并产生购买行为。Kwon和Jang[9]运用交易效用理论分析捆绑促销价格和质量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标准产品和捆绑促销产品分开标价时,消费者交易效用更为显著;同时,当消费者更了解捆绑产品的质量时,交易效用也更明显。李爱梅等[10]通过分析消费者对相对优惠与绝对优惠的感知差异,来解释交易价值感知差异对消费决策的影响。韩睿和田志龙[11]分析不同的促销类型对消费者交易价值的感知和消费行为意向的影响。另一些学者逐渐将交易效用理论引入金融市场,研究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池丽旭和庄新田[12]从参考价格对投资者情绪影响的角度,对证券市场中普遍存在的处置效应异象进行解释。交易效用理论被广泛用于不同领域解释消费者购买和投资行为,但将交易效用理论用来解释消费者对准公共物品投资行为的相关报道比较罕见,用于解释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中农户出资行为更鲜有报道。因此,本文运用交易效用理论解释农户对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的出资行为,以期为解决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资金缺乏问题提供决策参考。

1 交易效用及其理论假设

1.1 交易效用及在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农户出资中的应用

Thaler[13]提出消费者通过购买行为得到两类效用:获得效用和交易效用。获得效用是指消费者购买物品后所获得的使用价值[13-15];交易效用是指消费者对“买卖”的感知价值,是商品参考价格(即消费者愿意为此商品支付的价格)与支付价格(即消费者为获得商品必须支付的价格)两者之间的差额[13-15]。交易效用在购买决策中起主要作用,如果交易效用被感知为“正”,参考价格大于支付价格,人们就很容易做出购买决策;交易效用被感知为“负”,参考价格小于支付价格,消费者就不愿意购买[13,16]。因此,交易效用是对消费者购买的感知和体验[15],是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的重要原因。一般而言,在市场经济下,商品的支付价格是相对固定的,不随消费者的意志而改变,但参考价格来源于消费者的感知,会受到环境或个体等因素的影响。在支付价格一定的情况下,交易效用的获得主要是由消费者的参考价格决定[17]。

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中的交易效用是指农户对农地整理项目工程设施进行后期管护的感知价值。为了简化分析,假设农地整理项目工程设施相对而言均匀分布,每个农户都享受同等的服务;而且,这些工程设施规模较大,同一设施的受益主体众多,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因此,参考价格是指农户愿意为农地整理项目工程设施后期管护的出资额(P),将每个农户的参考价格绘在图上(见图1),价格P为纵坐标,出资面积Q为横坐标,这样所有的参考价格形成了一条曲线L,以描述每一个可能价格上的出资面积。参考价格曲线向下倾斜:当后期管护价格下降时,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出资。假如农户间的参考价格只有细微的差别,可以设想曲线是平缓地向右下方倾斜。支付价格是指农地整理项目工程设施后期管护的总费用(W),用它除以受益的总耕地面积(S),即可得到单位耕地面积应支付的后期管护费用(Wf)。对于项目区每个农户来说,单位耕地面积应支付的后期管护费用(Wf)都是相同的,因此所有的支付价格描绘在图上成为一条平行线H。曲线H与L相交于E点(参考点),经过参考点作一条垂直线(参考线),与横坐标相交于点Q*。在参考线左侧,参考价格高于支付价格,参考价格曲线上任何一点的P都高于支付价格Wf,使得P-Wf>0,即农户的交易效用为“正”,此时农户才愿意对农地整理项目工程设施后期管护出资。在参考线右侧,参考价格高于支付价格,参考价格曲线上任何一点的P都低于支付价格Wf,使得P-Wf

根据各地农地整理实践,项目工程设施在竣工验收后一般会移交给项目区内各村民委员会管理。然而后期管护资金需求量较大,村委会一般不具备经济能力对工程设施进行管护,使的管护主体“想管也管不了”,直接影响到工程设施功能的发挥,降低了项目的实施效果。一般而言,每个农户的支付价格(Wf)是不易发生改变的,但每个农户的参考价格(P)易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易发生变化。在支付价格保持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参考价格发生改变,会直接影响农户对交易效用的感知。因此,探讨农户参考价格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2 参考价格影响因素的理论假说

参考价格是消费者打算购买此商品的预期价格,决定消费者是否能获得交易效用,进而影响购买决策[17]。参考价格可以是外部的和内部的。外部参考价格经广告、目录或消费者价格指南等渠道提供给消费者[18]。内部参考价格是指存在于消费者记忆中对产品价格的适应水平[19],或者是他们认为那些“合理的”价格[13],是作为与实际售价比较基础的单一价格或价格范围[19],目前研究的参考价格多指内部参考价格。个体做出判断和选择是基于与某一特定参考价格的比较[20],各种因素通过作用于消费者参考价格的形成对其购买决策造成影响。因此,对消费者参考价格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焦点。

(1)Dickson and Sawyer[21]认为消费者在购买时接收到产品价格信息,会先判断该价格是一般价格还是促销价格,对于促销价格的注意程度会影响其参考价值的形成。促销类型不同,消费者参考价值感知也不同,进而影响其消费行为的意向[11]。当支付价格高于参考价格时,如果不开展促销活动,消费者无法产生交易效用,销售难以进行;开展促销活动后,支付价格下降,短期内能迅速提升销量,但也会使消费者的参考价格下降,对消费者今后评价产品的交易效用造成负面影响[11,20]:一是下一次的折扣对消费者而言已无法与前一次折扣相媲美;二是消费者认为恢复正常后的价格变成了一种“涨价”。所以说打折促销是一把双刃剑,应精心设计促销的幅度、频率及时间,向消费者传递正确的价格信号,才能帮助其将促销价与实际价区别开来[11,20]。因此,可以得出,支付价格的下降会对参考价格的形成产生影响,减缓交易效用的上升。

一般而言,农地整理项目工程设施后期管护的总费用是维持不变的,假如将支付价格下调,这就类似于市场经济中商品打折促销的行为,短期内能迅速促进更多的农户为后期管护出资。如图2所示,在参考价格曲线不变的情况下,当支付价格曲线H下降到Hl时,参考线向右偏移,与横坐标相较于点Ql。此时,交易效用上升,出资面积从Q*增加到Ql。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操作步骤是:采用支付意愿(WTP: willingness to pay)方法对单个农户的参考价格进行测度;参考价格低于支付价格的差额部分通过其它途径加以解决,如地方政府从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城市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中预留部分专项资金补贴后期管护经费[3]等等;农户只要支付小部分的费用可获得后期管护服务。同时,根据行为经济学理论,支付价格下降会使消费者参考价格下降,故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之一:支付价格(Wf)对参考价格(P)产生正影响。在图2中,当支付价格曲线H下降到Hl时,参考价格曲线L不再保持不变,而是向右下方偏移至Ll,出资面积从Ql减少至Qf,减缓交易效用的上升,因此,支付价格下降对农户后期管护出资会产生挤出效应。同理,当支付价格曲线H上升到Hh时,参考线向左偏移,交易效用下降,出资面积从Q*降低为Qh;但支付价格上升会使农户参考价格也上升,参考价格曲线L向左上方偏移至Lh,出资面积从Qh增加至Qe,减缓交易效用的下降,因此,支付价格上升对农户后期管护出资会产生挤入效应。

本文选取“后期管护资金的差额部分是否需要政府补贴”、“后期管护资金的差额部分是否需要农户集资”两项指标来描述支付价格(Wf)的变化。当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对后期管护资金的差额部分进行补贴时,农户只要支付小部分的费用即可获得后期管护服务,这样类似于打折致商品支付价格的下降,由于支付价格(Wf)下降,参考价格(P)也下降。可见,政府对后期管护资金的差额部分补贴越多,农民愿意为后期管护的出资额越少,其影响的方向为负。当后期管护资金的差额部分需要农户进行集资时,农户除了支付其愿意支付的价格外,还要负担后期管护不足的部分,直接导致支付价格(Wf)上升,所以参考价格(P)也会随之上升,其影响的方向为正。

(2)产品质量也会对消费者的参考价格产生影响。当消费者对产品做出评价时,其认知受到产品质量感知情境的影响[22]。消费者在质量感知和产品价格之间做出权衡来实现他们对产品价值的判断[22],增加质量感知的情境很可能会增加价值感知[22-23]。高质量的工程设施使农户对农地整理项目的评价更高,同样使农户对农地整理项目价值感知更高。但工程质量越好的项目,后期管护的成本相应也越少,农民需要为工程设施进行后期管护的投入也越少,使农户参考价格(P)相应降低。因此,提出研究假设之二:农地整理项目工程质量对农户参考价格(P)产生负影响。本文选取“农户对农地整理项目工程质量评价满意度”指标来描述工程质量的优劣。农户对农地整理项目工程质量评价满意度越高,其参考价格(P)越低,其影响的方向为负。

(3)农户在农地整理项目工程设施后期管护中的出资,必须建立在农户经济承受能力的基础上,以不影响农户基本的生活与生产为前提。农户的出资行为受到其支付能力的影响,支付能力是指农户是否具有经济能力交纳后期管护费用[3]。一般而言,农户的支付能力越强,更愿意为后期管护出资。因此,提出研究假设之三:支付能力对农户参考价格(P)会产生正影响。本文选取“家庭总收入”来描述农户的支付能力。农户家庭总收入越高,农户支付能力越强,相应农户参考价格(P)也会增加。

(4)农户类型对农户的出资行为也会造成影响。农户类型一般通过“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这一指标来界定,通常分为纯农户、

从农业为主业的兼业农户、以农业为副业的兼业农户和非农户[24]。农地整理项目的实施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1],达到农业增产增收的目的。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越高,说明农户对耕地的依赖程度越高,农户参考价格(P)越高,其影响方向为正。

(5)农户的出资行为还会受到个体认知程度的影响。农户对农地整理项目的认可度越高,农户参与农地整理项目的意愿也越强[1]。因此,提出研究假设之四:农户对农地整理项目认知程度对农户参考价格(P)产生正影响。本文选取“农户对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工作的了解程度”来描述农户个体认知程度。农户对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工作越了解,农户参考价格(P)越高,其影响方向为正。

(6)农户的出资行为还会受到其个体特征差异的影响。本文选择“户主受教育程度”、来反映农户个体特征差异。户主受教育程度从两个方面对后期管护出资行为产生影响:一方面,户主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重要意义的认识更加充分,农户参考价格(P)更高;另一方面,目前大部分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农民都外出打工经商,留在农村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中老年人居多。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民更关心非农产业的投入,在家庭总收益一定的情况下,非农产业的投入越多,相应地为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的出资的意愿越低。因此,户主受教育程度对农户参考价格(P)的影响在于正反两个方面的比较,具体方向怎样,需要通过实证检验。

2 数据来源及模型构建

2.1 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2012年12月的农户问卷调查,课题组选取位于湖北省农地整理重点区域之一的“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作为研究区域,将该区域内仙桃市和监利县近5年内交付使用的农地整理项目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在每个县(市)随机选取1-3个有农地整理项目的乡镇,每个乡镇随机选取1-3个有农地整理项目的行政村,每个行政村随机选取若干农民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式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342份,其中监利县170份,仙桃市172份。

在所调查的农地整理项目区中,从年龄结构来看,40岁以下的受访农民占受访总人数的8.77%,40-60岁的受访农民占72.81%,60岁以上的受访农民占18.42%。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未受过教育的受访农民占总人数的6.14%,受过小学教育的受访农民占总人数的38.60%,受过初中教育的受访农民占41.52%,受过高中教育的受访农民占12.28%,受过高等教育的受访农民占1.46%。从工作类型来看,从事农业生产的受访农民占总人数的61.99%,兼业受访农民占24.27%,长期在外务工的受访农民占13.74%。不同年龄段农民的基本情况见表1,在年龄小于40岁的受访农民中,70.00%普及了义务教育,30.00%接受高中和高等教育,但完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仅占16.67%;在年龄40-60岁的受访农民中,45.38%普及了义务教育,完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占58.63%;在年龄大于60岁的受访农民中,14.29%未接受过任何教育,仅20.63%普及了义务教育,完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占96.83%。可见,大部分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农民都外出打工经商,而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大多数是40岁以上的、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中老年人。

3.2 计量结果分析

(1)从支付价格波动来看,“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资金差额部分是否需要政府补贴”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的原因在于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资金投入缺失,导致后期管护严重滞后,以至于对农户参考价格的判断产生影响。但回归系数为负,与理论分析一致,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农户的参考价格随政府补贴的增加而减少,政府补贴越多,农户对政府投入的依赖性越强,其出资意愿越低。“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资金差额部分是否需要农户集资”在0.05的水平上是显著的,回归系数为正,与理论分析一致。在其他解释变量一定的条件下,农户的参考价格随农户集资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差额部分需要农户集资越多,农户对政府投入的依赖性越弱,会增强其自身的出资意愿。

(2)从农地整理项目质量特征来看,“农户对农地整理工程质量的满意度”在

(3)从农户支付能力来看,“家庭总收入”虽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非常接近α=0.15的显著性水平,且回归系数为正,与理论分析一致。在其他解释变量一定的条件下,农户家庭总收入越高,其支付能力也越高,相应参考价格也相应增加。

(4)从农户类型来看,“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虽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非常接近α=0.15的显著性水平,且回归系数为正,与理论分析一致。在其他解释变量一定的条件下,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越高,说明农户对耕地的依赖度越高,其参考价格也越高。

(5)从农户个体认知程度来看,“农户对后期管护工作的了解程度”在

(6)从农户个体特征差异来看,“户主受教育程度”在

4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行为经济学的“交易效用理论”提出农户对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出资行为的假说,利用农户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对农户参考价格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投资主体多元化是解决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资金匮乏的真正出路。单一投资主体的供给模式是不可取的:政府投入对农户出资后期管护会产生挤出效应,政府投入越多,挤出效应越大,降低了交易效用的感知;农户完全依赖于政府投入,“公地悲剧”、“搭便车”等现象会层出不穷。由于农户参考价格受到其支付能力的限制,在后期管护资金完全依赖农户私人投入的情况下,会导致支付价格远远超过农户的参考价格,农户无法感知交易效用,不愿意对后期管护出资。

(2)交易效用的感知是农户对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出资的重要原因。由于农地整理项目工程设施具有准公共物品的特性,政府应成为后期管护的出资者;而且政府出资,可以减轻农民的负担,提高农民的交易效应。农地整理项目工程设施的最终受益者是农民,农民理应也是后期管护的出资者。后期管护各投资主体最优的出资配比应该是:农民支付其参考价格,支付价格与参考价格的差额部分由地方政府从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城市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或其他资金中安排解决,即农户支付小部分的费用即可享受后期管护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农户参考价格低于支付价格,交易效用被感知,农户才有动力对后期管护出资。

(3)农业长期增产增效是农户对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出资的内在动机。目前,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普遍较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加之耕地细碎化程度较高,规模化经营比例较低,导致农业生产收益偏低。其结果是大部分农户对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出资热情不高。因此,农地整理不能立足于传统农业,应着眼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和产业化;农地整理项目只有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才能提高农业生产收益,才能激发广大农民对农地整理项目工程设施后期管护的出资热情。

(4)对农地整理项目及其后期管护的认知是农民出资的重要前提。农户对农地整理项目的认可度越高,农户参与农地整理项目的意愿也越强;农户对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工作越了解,其参考价格也越高。因此,要政府及有关部门应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加强有关农地整理政策和农地整理项目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国家实施农地整理政策的背景和意义,充分了解农地整理项目的具体资讯,充分认识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的作用,从而使更多的农民积极投入农地整理项目建后管护中,促进农地整理事业可持续发展。

(5)提高农地整理项目工程质量是减轻农户出资负担的重要保证。农地整理项目工程质量对后期管护中农户的参考价格有负影响,高质量的工程设施建后管护的费用较低,可以减轻农户的负担,提高农户的福利;而质量低劣的工程设施会产生庞大的建后管护费用,由农户来承担会直接损害农户的利益。因此,应建立健全农地整理项目施工建设的监管制度和长效机制,在完善目前普遍实施的政府监督和专业监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农户参与农地整理项目施工建设监督的制度和机制,为提高农地整理项目工程质量、减轻农户出资负担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吴诗,杨钢桥,汪文雄.农户参与农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3,27(6):66-72.[Wu Shiman,Yang Gangqiao,Wang Wenxiong.Impact Factors on the Willingness of Farmers Participating in Farmland Consolidation Planning[J].China Land Science,2013,27(6):66-72.]

[2]熊凯.农地整理中工程设施的产权配置与管护模式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Xiong Kai. Study on the Property Right Allocation and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 Mode of Facilities in Farmland Consolidation[D].Wuhan: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2.]

[3]张海鑫.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资金供需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Zhang Haixin.A Study on the Fund Supply and Demand of the Final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 in Agricultural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D].Wuhan: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3.]

[4]谭向勇,刘力.粮食主产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探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4):41-46. [Tan Xiangyong,Liu Li. The Analysis of Input Mechanism for Small-scale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in the Main Grain-Producing Areas[J].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2007,(4):41-46.]

[5]马培衢.农村水利供给的非均衡性与治理制度创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3):10-13.[Ma Peiqu.The Farmland Irrigation Supply Nonequilibrium and the Governing Institution Innovation[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7,17(3):10-13.]

[6]陈昭玖,万小兵,周波,等.构建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27(2):45-49.[Chen Zhaojiu,Wan Xiaobing,Zhou Bo,et al.Studies on the Long Effective Mechanism for Construction Small Scale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J].Chin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2006,27(2):45-49.]

[7]甘琳,张仕廉.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现状与融资模式偏好[J].改革,2009,185(7):125-130.[Gan Lin,Zhang Shilian.Status of Rural Water Infrastructure and Its Financing Model Preference[J].Reform,2009,185(7):125-130.]

[8]卢苓霞,王彦勋.交易效用理论破解消费者心理“黑匣子”[J].江苏商论,2011,(10):31-33.[Lu Lingxia,Wang Yanxun. The Consumers’ Psychological ‘Flight Recorder’ Explained by the Transaction Utility Theory[J].Jiangsu Commercial Forum,2011,(10):31-33.]

[9]Kwon S,Jang S.Price Bundling Presentation and Consumer’s Bundle Choice:The Role of Quality Certain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11,30:337-344.

[10]李爱梅,凌文辁,刘丽虹.不同的优惠策略对价格感知的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2008,31(2):457-460.[Li Aimei,Ling Wenquan,Liu Lihong.A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aving Strategies on Price Consciousness[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8,31(2):457-460.]

[11]韩睿,田志龙.促销类型对消费者感知及行为意向影响的研究[J].管理科学,2005,18(2):85-91.[Han Rui,Tian Zhilong.Effects of Alternative Promotion Types on Consumers’ Value Perception and Purchase Intentions[J].Management Sciences in China,2005,18(2):85-91.]

[12]池丽旭,庄新田.投资者的非理偏差与止损策略:处置效应、参考价格角度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1,14(10):54-66.[Chi Lixu,Zhuang Xintian.Investors’ Behavioral Biases and Stoploss Strategy: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Disposition Effect and Reference Point[J].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s in China,2011,14(10):54-66.]

[13]Thaler R.Mental Accounting and Consumer Choice[J].Marketing Science,1985,4(3):199-214.

[14]尼克・威尔金森.行为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Wilkinson N.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al Economics[M].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2012.]

[15]科林・F・凯莫勒,乔治・罗文斯坦,马修・拉宾.行为经济学新进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Camerer C F,Loewenstein G,Rabin M.Advances in Behavioral Economics[M]. Beijing: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2010.]

[16]周静,徐富明,刘腾飞,等.心理账户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分析[J].心理研究,2010,3(4) :19-24.[Zhou Jing,Xu Fuming,Liu Tengfei,et al.The Basic Factors of Mental Accounting and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J].Psychological Research,2010,3(4):19-24.]

[17]常雪.基于参考价格的消费者价格评价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Chang Xue.Consumer Price Evaluation Research Based on Reference Price[D].Jinan:Shandong University,2008.]

[18]Della Bitta A J,Monroe K B,McGinnis J M.Consumer Perceptions of Comparative Price Advertisement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81,18(4):416-427.

[19]Grewal D,Monroe K B,Krishnan R.The Effects of Pricecomparison Advertising on Buyers’ Perceptions of Acquisition Value,Transaction Value,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J].Journal of Marketing,1998,62(2):46-59.

[20]Kalyanaram G,Winer R S.Empirical Generalizations from Reference Price Research[J].Marketing Science,1995,14(3):161-169.

[21]Dickson P R,Sawyer A G.The Price Knowledge and Search of Supermarket Shoppers[J].Journal of Marketing,1990,54:42-53.

[22]Monroe K B.Pricing:Making Profitable Decisions[M].New York:McGrawHill,1990.

[23]Zeithaml V.Consumers’ Perception of Price,Quality and Value:A MeansE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J].Journal of Marketing,1988,52(3):2-22.

[24]韩俊.我国农户兼业化问题探析[J].经济研究,1988,(4):38-42.[Han Jun.Research on Business Behavior of Farmers in China[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1988,(4):38-42.]

上一篇:智能交通论文范文 下一篇:支农资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