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源经济范文

时间:2023-09-19 03:32:11

税源经济

税源经济篇1

关键词:资源税;税制改革;计价征收;影响

国务院《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确定了2010年九大重点改革任务,其中一项就是要求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完善企业所得税和消费税制度。这一举措将极大地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有效提高资源开采使用效率、降低社会成本、促进环境改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资源税改革的主要内容

资源税改革主要包括三项内容,即扩大资源税的覆盖范围、提高资源税税率、改变资源税计征方式。

首先,进一步扩大资源税的范围,对开发、利用应税自然资源的中外纳税人统一征税。资源税涉及的内容不仅包括自然资源,还包括了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开发产生的能源。征税范围将涉及石油、煤炭、天然气、矿产、盐、土地、森林、草原、滩涂、地热、水、电等能源和资源。

其次,逐步提高资源税税负水平。结合资源产品价格调整和收费制度改革,适时取消不适当的减免税,提高资源税税率,调节资源开采企业的资源级差收入。

最后,完善资源税计征方式。改革“从量定额”征税为“从价定率”征税。从量征收的方式不仅不能反映价格波动,还导致资源收益分配不合理,而从价征收的方式可以有效改变这一现状,并实现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平衡。

二、资源税改革对企业等微观主体的影响

1.加大企业经营运作成本

资源税税制改革无疑将加大资源类生产企业的营运成本,尤其是资源开采企业和资源、能源消耗大户。因为按照从价计征,其资源税可能比原来按从量计征高出很多,财政部财科所一份关于资源税的研究报告建议,资源税改为从价定率征收后,具体税率应为销售价格的5%~15%。提高资源税还将提升下游产品的制造成本,减少下游产品的利润空间,降低相关产业的投资收益率。这将迫使企业对产品进行更新换代,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改进生产流程,实施循环生产和清洁生产,从而进一步规范企业的资源开发和使用行为,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2.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

资源税实施价外征税,通过税负传导,必然提高资源类产品如煤电油气的价格,加大居民或消费者的生活成本,使消费者成为资源税税负增加的重要承担者。这将对人们的资源消费行为产生较大影响,有效遏制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促进人们节约用电、合理用水,引导更加节能、环保的消费行为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资源税改革的宏观影响

1.增加财政收入,缩小地区差异

资源税改革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源,因为资源税征税范围和力度都将增加,不仅对企业也对消费者征税,所以税源将会大幅度提高,且税收收入与资源价格上涨同步增长,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此外,除了海洋、石油外,大部分资源存量在中西部地区,而资源的利用主要在东部地区,资源税的改革能够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有利于中西部和东部地区的财富转移,从而缩小地区差异。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两型社会”建设

资源税税制改革后,资源和能源依赖型企业的营运成本增加,这将有效抑制高耗能行业的过快增长,有效转变“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中国是一个资源总量大国,但又是一个人均资源小国,无论是不可再生资源还是可再生资源都相对短缺,与其他一些发展较快的国家相比而言,中国的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资源的稀缺性更为严重,资源税税率提高后,可以很好地调控中国资源开采浪费的现状,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开采,避免过度开采导致的非可持续发展。资源税改革后,包括企业和消费者在内的整个社会都会自觉主动地关心节能环保问题,从而极大地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四、完善资源税税制改革的建议

资源税的改革是一个艰难的多方博弈过程,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为资源从“无价”到“有价”,从近乎免费使用到有偿使用,这一变动过程牵涉到许多重大利益关需要重新调整。新的资源税制度的推出仍然面临着很多困难,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综合考量,逐步实施

资源税改革的两个重要变化就是计征方式改为“从价计征”和提高资源税税率,这将给资源相关企业造成较大的压力,增加其运营成本,甚至超出部分企业的承受能力,造成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等不良后果,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为此,相关部门在设计资源税改革具体细节时,尽可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统一设计和考量,逐步实施,以保证各相关行业和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2.合理设计税率和确定计征方式

本着实现价值目标和符合本国国情相统一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税率设计,使其既能实现资源开采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又不至于负担过高影响纳税企业的高品质发展。首先,要全面提高资源税的税率,并形成与市场相联系的浮动的资源税率,体现税收的弹性调节作用;其次,税率设计还要考虑资源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影响,对不可再生资源、非替代资源、稀缺性资源要课以重税,以限制掠夺性开采。再次,资源税率的确定要使资源开采企业形成一定的成本意识,把企业的盈利模式转移到强化管理、提高资源开采率和资源深加工上来,而不是像过去一样单纯的靠扩大产量来增加利润总额。另外,对不同性质的资源分别采用不同的计征方式,如,对部分价格变化比较频繁、幅度比较大的应税产品,如,煤炭、石油、矿产品等直接实施“从价计征”,而对价格相对比较稳定,变化不太频繁的资源,如水、电等可先行实施“从量计征”,再逐步实施“从价计征”。

3.与其他配套措施相结合

围绕资源税的改革将会牵涉到许多重大利益关系需要重新调整,改革时需要发挥配套政策的协调作用。

首先,要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将回采率或资源开采后污染的处理情况与资源税税负水平相联系,制定鼓励回收利用的优惠政策,促进节能减排;对引进耗能少、污染小的先进设备和用于循环生产、清洁生产的设备实行优惠政策(如采用加速折旧、退税等);对于用于节约资源和能源、环境保护方面的支出,在计算所得税时进行优惠扣除;建立和并逐步推行资源耗竭补贴制度。

其次,尽快设立环境税,完善中国的环境税收体系。欧美国家征收的环境税有:(1)对排放污染所征收的税,如二氧化碳税、水污染税、化学品税;(2)对高耗能、高耗材行为征收的税,如油税、旧轮胎税、饮料容器税、电池税;(3)为减少自然资源开采、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资源而征收的税,如:开采税、地下水税、森林税、土壤保护税;

(4)对城市环境和居住环境造成污染的行为征税,如:噪音税、拥挤税、垃圾税;(5)对农村或农业污染所征收的税,如:超额粪便税、化肥税、农药税;(6)为防止核污染而开征的税,主要有铀税。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虽然也采取了一些税收措施,但比较零散且在整个税收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小,无法充分起到调节作用,也无法满足环境保护所需资金。所以,中国应尽快设立环境税,完善环境税收体系,使能源资源的产品价格体现环境成本,理顺稀缺资源的价格,从而降低资源的消耗速度,促进生产和消费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最后,要完善税收管理体制,理顺地方和中央的责权利关系。自然资源归国家所有,而中国现行的资源税作为地方税种,在管理体制上是由地税征收、地方独占资源税收入,这与资源税设置的目的相违背。从公平分配的角度出发,资源税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应当是“国税征收,税收共享”。地方政府要有效监督各类资源的储量和计税情况,并和国家有关部门一起制定完善资源税税负标准,中央应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权利,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浮动税率。

参考文献:

[1]商艺.资源税改革——绿色税收的崭新一页[J].当代经济,2008,(6):124-125.

[2]林伯强.资源税约束垄断性收入[J].经营管理者,2008,(2):84.

[3]任佳宝.完善资源税改革方案的几点建议[J].当代经济,2009,(3):3.

税源经济篇2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 经济转型 税收政策

资源型城市是伴随资源的开发而兴起的城市,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资源型城市必须进行经济转型。税收是政府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研究并制定适用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税收政策,对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税收政策推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

资源型城市演变过程的突发性,使其面临布局分散、管理条块分割、城市化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严峻局面。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指将城市主导产业由现存的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的产业转向其它产业,使城市发展摆脱对原资源性产业的依赖,从而规避衰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系统与税收政策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它们之间通过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活动相互作用。政府是转型的支持系统和动力系统的重要主体,政府通过制定税收政策影响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从而弱化和消除原因系统中不利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象,达到推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其中,税收政策是联系整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各主体,并影响到最终转型效果的重要措施。因此,健全和完善税收政策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关键途径。

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税制约束

(一)税制环境约束

资源型城市是在我国二元经济的基础上发展并建立起来的,现行税收政策的形成也是基于这种特殊的经济结构而设立的。城市与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是通过行政力量集中资源的结果,而不是工商业商品交换中自然聚集的产物,从而形成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化工业并存、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缓慢,制约我国税制的整合和优化,直接影响制定和实施统一的税收政策,降低税收政策效率。加之资源型城市公有制比例高,市场化水平较低,税收的间接调节作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难以充分发挥。

(二)税收总量约束

在我国现行税制中,生态因素不足,导致税收对生态保护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目前,我国生态方面的税收优惠内容单一,且缺乏可操作性,在环境方面的税收优惠还仅限于税收减免,受益面窄,调节力度不足,影响税收政策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实施效果。我国税收优惠手段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规定过粗,在当前税收征管水平有限的条件下,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企业之间不公平现象,税收优惠政策的经济调节作用大打折扣。

(三)税收负担约束

目前,我国资源性企业总体税负较重,财政缺口较大。以矿山企业为例,其税负比其他工业企业高1倍,比国外同行业高出6个百分点。其深层次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将资源性产业列入第二产业,设计税收政策时与制造业同等对待,因而也征收了增值税,尽管采用的是13%的低档税率,但由于资源性企业的进项抵扣少,故而增值税的实际税赋较重。同时,资源性企业还要比其他类企业多缴纳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从税负加重的主要构成看,增值税占66.5%,资源税占11.4%,资源补偿费占5.8%。因增值税属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地方仅留存25%,使得资源型城市税收收入大部分上缴国家,造成资源型城市财力不足,制约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和发展。

(四)运行机制约束

首先,在立法上,我国至今尚未建立起统领各单行法律、法规的税收基本法,导致税收立法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其次,税收法律层次较低,缺乏足够的法律效力。在我国现行税收法律体系中,除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税收征收管理法属于国家法律外,其他都还停留在暂行条例、暂行规定等行政法规层次。由于暂行条例或规定在立法形式上有不稳定性,在使用效力上有局限性,因此,实际执行中效果不尽理想,往往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或干扰。再次,现行税法缺乏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导致税收征管工作不力。在市场经济中,税收与社会政治、经济活动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为保证税务机关依法征税,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单靠税法的调整规范作用是不够的。

三、推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税收政策体系构建

(一)开征新税种

一是开征污染税、噪音税和垃圾税等新税种。污染税是最能直接体现生态税收本质的一种税收,将征费的排污行为纳入征税范畴,适度扩大征税范围,提高征收标准,拓宽调节领域,增强调节力度,增强课税的刚性和可操作性。对超过一定分贝的噪音源,如民航、汽车、火车等交通设备及大型工矿企业和建筑工地应征收噪音税。对垃圾包装分类定点倾倒,按照人口等因素来决定每户每年应交纳的垃圾税。二是开征社会保障税。通过征收社会保障税,政府可以为社会保险制度筹集充足的资金,对城市低收入群体和阶层提供生活和医疗保障,减轻资源型城市的财政负担。对社会保障税收入应采取国家统筹的形式,对不发达地区和财力贫乏的资源型城市可给予税收返还和财政补贴。

(二)调整流转税

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将无法回收利用的或难以降解的材料制成的消费品以及对环境造成污染而又有绿色替代品的产品列入征税范围。在增值税制度中,对综合利用“三废”产生的产品适用低税率或给予免税优惠。取消资源型城市矿产企业的增值税,对进口的有污染产品征收环境税,严格限制进口有毒有害的化学品,对消耗国内大量材料的出口产品征税,对出口的环保设施和材料则采用低税率。由于营业税属于地方税,是资源型城市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调节作用。对环境友好型企业和吸收下岗职工的企业,可适当采取营业税方面的优惠政策给予鼓励和支持。

(三)改革所得税

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中加入生态税收条款,如对环保设备投资可以加速折旧,对利用“三废”生产的产品所得免征所得税;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中,增加企业和个体经营者为治理污染而调整产品结构、改革工艺、改进生产设备发生的投资给予税收抵免,增加对企业购置治污设备以及对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实行加速折旧。对不拥有私人汽车的居民在计算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时应加计扣除额,即采取公共交通上下班的可多扣除一定数量的所得额,以鼓励使用公交工具。对环保企业或治理污染效果显著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待遇,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的无污染或减少污染的机器设备,实行加速折旧制度,刺激企业投资治污设备。

(四)完善资源税

一是适当调整资源税税额标准。对资源开采衰竭期的矿山企业和底丰度油田开发,可适当降低资源税额标准,以促进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二是扩大征收范围。可暂时先开征水资源税和森林资源税,以解决我国日益突出的缺水问题,避免和防止生态破坏行为,待条件成熟后,再对其他资源课税。三是科学制定各类矿产资源的品位标准体系,确定合理的税收标准。尽快制定各类矿产资源的品位标准体系,并以此作为矿产资源税收征收的依据,以矿产资源的储量作为主要计税依据,同时资源税还应与矿产的市场价格和回采率等指标挂钩。

(五)健全运行机制

一是调整地方财权。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财税体制,增强地方政府自主支配资金和统筹规划发展的能力,扩大城市和地方的税收立法权。具体操作过程,可以采取资源型城市政府提出税收政策方案,报所在省人大审议通过,然后报国务院审批并备案。二是协调涉外税收。充分利用涉外税种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调整部分产品出口退税政策,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大量出口,取消或降低部分产品出口退税,对稀缺性资源加征出口关税。从保护国内资源,鼓励资源性产品进口考虑,研究关税政策。推动资源型城市企业技术升级改造,引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减少能源和资源耗费,延长产业链,提高出口商品的结构层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①王青云.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②李晶.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J].城市发展研究,2009(2)

③黄溶冰,赵谦.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税收扶持政策探析[J].税务研究,2008(11)

税源经济篇3

一、街道发展税源经济的几点成功经验

市北区各街道在发展税源经济中有一个共性的特点:思路超前、政策到位、措施得力、成效显著。他们把发展税源经济作为第一要务来抓,创造出了许多成功经验。

(一)转变观念,把发展经济作为街道各项工作的“第一要务”。各街道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形成税源经济是全区各项事业的生命线的共识,把发展街道税源经济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区委、区政府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街道税源经济发展的意见》下发后,各街道行动迅速,实施得力,制订了贯彻、落实《意见》的实施方案,从落实组织机构和制订政策入手,结合执行新财政体制,就是除4家市属重点企业税收外,其它各类企业税收均是与市共享收入,市与各区共享收入统一按照5:5分成。根据市财政体制,各区也制定了相应的街道财政体制。各街道掀起了招商引资、扩大税源的高潮。如宁夏路路街道的地理位置并不好,可利用资源不多,但街道领导思想超前,积极到区外找资源,找税源,并把招商引资工作落实到每一个科室、每一个人,办事处人人都有指标,招商成效明显,2003年该街道已经从经济弱街一跃成为经济强街。观念的转变促进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也带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发挥自身优势,拓展发展空间,积极招商引资。市北区多数街道办事处存在地域小,经济发展条件较差等制约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面对这些困难,各街道根据自身的区位优势,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再对区域内可利用的资源进行统一整合,千方百计拓展发展空间。一是用“经营城市”的理念,整合区域内资源(就是立足辖区,不分类别,对闲置厂房、场地,闲置资源、设备等,通过统一的调查摸底,做好利用规划,在“信息共享、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手段,积极地对外推介招商。这样做既可盘活各种闲置的有效资产,又能扩大全区经济发展的空间),建设经营特色街、特色市场来吸引税源。二是采取“内注外营”的方式(就是在区内注册和纳税,在区外经营企业),向区域外要资源,要税源。三是积极利用好驻区资源。各街道逐渐把招商引资的落脚点从自己的管辖范围扩大到驻区资源。另外,许多街道还积极探讨引进环保、科技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等新型产业项目。

(三)制订优惠政策,落实目标责任制,调动多方面发展税源经济的积极性。区委、区政府出台的《意见》对街道完成财政收入和招商引资成绩显著的负责人实行重奖,各街道也制订了相应的政策,加大对内、对外的奖励力度,促使街道税源经济向着更高层次健康发展。同时各街道都制定了内部的招商引资责任目标,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实施细则,目标到各科室,责任到人,奖罚分明,做到人人有责任、有目标,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四)良好的发展环境为街道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该区许多街道认为,制约街道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地域面积小,资源匮乏,发展空间狭小。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除了充分利用好驻区资源外,就是营造良好的环境,以良好的环境吸引八方来客。有的街道最大的秘诀是满腔热情地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通过“感情引资、服务留资、扶持壮资”等形式,积极吸引区外企业尤其是纳税大户来本辖区经营。有的街道营造投资环境的经验是“快”“诚”当先,服务为本,以快捷的工作效率和优质的服务让投资者满意,让客商放心。

二、市北区街道经济快速发展的经验,使我们得到一些启示:

一是市北区区委、区政府发展街道经济起步早,出台的经济发展政策适应了市场经济规律要求,是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的具体体现。在街道系统普遍建立了发展税源源经济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他们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街道税源经济发展的意见》、新的街道财政体制以及“定死基数、考核增幅、三年不变”的街道经济目标考核办法,充分调动了全区上下特别是街道办事处干部群众建税源、拉税源、保税源的积极性。每年的奖惩兑现,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是街道发展经济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对街道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区《意见》的要求,各街道在原经发办和财政所的基础上成立了发展税源经济办公室,下设财税科、统计科、经管科。这些机构的设置,显示出了其在发展街道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三、对霞山区街道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多年来,霞山区街道经济占全区经济的比重低,存在着抓发展街道经济的力度不够强,街道经济的总量小、底子薄、基础差,街道的投资环境不够理想等等问题。在2004年区委七届二次全会上,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了要转变观念,多途径发展街道经济目标。在进一步完善《霞山区鼓励投资的若干规定》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霞山区街道经济的若干意见》,全区掀起了新一轮招商引资、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的经济发展热潮。笔者借鉴先进地区发展街道经济的经验,对今后如何更好地发展霞山区街道经济提出一些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发展街道经济是增加街道财政收入,提高我区街道社区工作水平的重要保障。因此,全区上下要高度重视,形成合力,真抓实干。区政府可成立以分管副区长为组长,各有关部门、各街道办事处一把手和驻区单位领导为成员的“发展街道经济工作指导组”,制定区四套班子领导定点帮扶制度,定点挂钩帮助和协调指导工作。各街道办成立领导小组,使发展街道经济真正成为“一把手”工程。建立发展街道经济工作例会制度。区工作指导组和街道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总结街道经济发展工作,协调矛盾,及时解决街道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整合利用辖区内的有效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大力培育、发展税源经济和社区服务业。街道要研究制订本区域内资源利用和招商引资规划,注意把“近的、远的、有形的、无形的”有机结合起来运作,最大限度地盘活区域内各种闲置资源和充分利用好驻区企业、单位的资源,拓展发展空间。(1)根据街道实际情况建设特色街、特色市场来吸引税源、壮大税源。如海滨街道可充分发挥一年一度湛江酒吧街欢乐节的品牌效应,经营好“酒吧一条街”的特色街。解放街道:利用时代广场、解放东路绿化、美化、亮化的优美环境,将解放东建成婚纱摄影、摄影器材特色街。利用海滨路精品店、服装店的品牌效应,建设服饰精品一条街。爱国街道:抓住旧城区改造时机,利用地处渔港码头优势,霞山水产品批发市场的品牌效应,在东堤路、洪屋路一带建设经营渔具器材、船舶用品特色街和海货干鲜产品的特色街。(2)挖掘驻区单位和企业的闲置资源,打造我区的商贸品牌。如工农街道:国贸、广百、湛新市场是个商贸云集、财源兴隆的黄金商贸圈,通过挖掘周边一些商贸企业闲置的资源,开发新的商贸产业吸引税源,拉动区域内的商贸经济发展。新兴街道:利用屋山家具市场的品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屋山家具市场做大做强;利用机场路两旁的大片土地,招商引资开发餐饮业、专业市场等。建设街道:利用社坛村综合市场,做好木材装饰市场商铺的搬迁工作,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商家进市场经营,形成装饰材料一条街。东新街道:充分利用南站服装批发市场和金纺服装城的品牌效益,在适宜开发的空地吸引商家开发相关产业,形成规模较大的市场群。(3)在我市实施“以港兴市”战略的带动下,湛江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临港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友谊、海头街道可以临港工业园、华港工业小区为载体,注意发展港口工业的配套产业。大力发展与港口经济相关的货运信息咨询、船运、船舶用品服务、港口生活服务等第三产业,工业项目。利用闲置、荒芜的土地低地价吸引客商建设农业园区,培育农业产业化基地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4)大力培育和发展社区服务业。社区服务业主要由社区福利服务业、便民利民服务业和职工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业组成。区一级可建立政府领导、民政主管、社会参与的领导管理体制。要统筹规划社区服务业,以街道为主体,大力发展便民利民、连锁化、品牌化的服务,如便利店、药店、快餐、洗染、美容理发等与居民生活紧密相关的服务业;也要大力发展保洁、保险、公共设施养护、房屋租赁、音像租赁、家政服务、非义务教育培训等新形式的社区服务业,并形成社区服务相对集中的区域。有条件的要重点抓好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老年公寓、残疾人收托所、托幼所等设施的兴建。大力发展以中介咨询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和以会展旅游、餐饮娱乐为代表的关联度高的服务业。

税源经济篇4

一、税收收入较快增长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发展加快,增加了税源2012年,南京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201.57亿元,比2009年增加2971.27亿元,每年以19.4%的速度递增;人均GDP从8097美元提高到14029美元。根据对南京2009年以来分季度的税收收入和GDP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粗略估算,近年来南京每百元GDP税收收入平均产出为23元左右。

(二)企业效益好转,增强了纳税能力2012年,南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元,达到11149.85亿元,是2009年的1.67倍,年均增长18.7%;实现利税总额1147.48亿元,利润总额551.27亿元,分别是2009年的1.64倍和1.73倍,年均分别增长18.0%和20.1%,企业效益显著改善,带动税收的较快增长。增值税是2009年的1.4倍,年均增长12.9%。

(三)居民收入提高,拓展了纳税群体2012年,南京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6.04万元,是2009年的1.38倍,年均增长11.5%;南京个体工商户达到27.74万户,是2009年的1.28倍,年均增长8.7%。据市税务部门统计,截至2012年底,南京年所得12万元以上个人自行纳税的人数达到12.83万人,是2009年的2.45倍,年均增长34.8%,纳税收入达到59.74亿元,是2009年的2.02倍,年均增长26.5%。居民收入的稳步增加,推动了个人所得税收入稳步增长,个人所得税是2009年的1.5倍,年均增长14.5%。

二、经济发展与税收之间存在的一些不协调性

(一)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税收收入占GDP比重有所波动从宏观税负看,2009-2012年,南京各行业所征收的国税和地税累计组织各项税收收入与GDP的比值平均为22.7%,即每百元GDP税收收入平均产出为22.7元。从近年的税收占比变化看,年度间呈现波动并总体上有所下滑。2009-2012年,税收收入占GDP比重分别为23.2%、23.6%、23.2%、21.4%。从主体税种税负看,南京四大主体税种累计实现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9年的18.4%下滑到2012年的16.7%。

(二)产业结构与税收收入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从经济结构看,南京GDP的三次产业比例呈“三、二、一”的结构,比例为2.6∶44.0∶53.4;税收收入的三次产业比例则呈“二三一”的结构,比例为0.3∶56.5∶43.2。分行业看,第二产业税收主要集中在烟草、石油、汽车等行业上,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提供税收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第三产业税收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等传统行业,而软件信息、科技服务业、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提供的税收收入依然偏低。

(三)部分新增税源竞争力不强2009-2012年,南京累计新增法人单位5.71万个,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租赁业等传统行业新增单位数达到3.24万个,占南京新增法人单位总数的56.7%,这些行业虽然具有适应能力强、生产准备阶段短、税收收入见效快等优点,但竞争力相对薄弱,容易成为市场经济“优胜劣汰”中的退出者。而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新兴行业的新增法人单位数量明显偏低,三个行业新增法人单位数仅占南京新增法人单位总数一成左右。

三、促进税收收入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税收稳定增长1.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稳定主体税收来源。加强产业融合和聚集提升,促进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生产供给等环节的有机联系,做强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税收稳定增长。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地方税收增加提供稳健动力。在稳定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加快现代服务业与新兴制造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包括软件信息技术业、科技服务业、电子商务业、文化创意等在内的现代服务业,为地方税收增长提供稳健动力。

(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增强税源可持续发展1.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优化税源结构。立足现有重点税源,加大科技投入,运用高科技手段“嫁接”转化老弱税源,淘汰高投入低产出的企业,提高工业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盈利能力,不断形成新的税收增长点,增强税源可持续发展。2.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涵养潜在税源。发挥财税政策导向和行业引导作用,帮扶民营及小微型企业成长壮大,增强企业“造血”功能。对支柱产业、基础产业中有比较优势、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重点产业(企业)以及潜在的经济增长点,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做大做强。

(三)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速引进和发展总部经济1.在土地资源有限的主城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对外来企业来南京经营业务的,鼓励其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总部或区域性总部,将本地经营产生的税收留在南京,提高总部经济的税收效应。对南京企业到外地投资的,鼓励其设立非独立核算分支机构,将税收带回总部。2.在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的基础上,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着力提升四个部级经济开发区之间的资源整合,构建“开发区—产业集中区—产业园区—生态保护区”的新型产业布局形态,促进产业集群发展。3.统筹城乡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等,优化区域空间结构,推动税源税收在各区域间可持续发展。

税源经济篇5

一、现行资源税存在的主要问题

资源税是对自然资源征税的税种的总称。实质上是为了保护和促进国家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适当调节资源级差收入而征收的一种税收。我国于1984年10月1日起开征资源税,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从1994年1月1日起实施,从量计征。现行资源税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征收范围较窄。只规定了对原油、煤炭、天然气、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盐等七种矿产资源征税,但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海洋资源、渔业资源等许多重要的国有资源仍未能纳入征税范围。无法有效地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第二,单位税额总体偏低。我国资源税实行定额税率,且单位税额普遍偏低。如原油资源税税额标准目前为8~30元/吨,近年来原油价格从1984年的不到20美元/桶升到2008年的近140美元/桶,2010年8月初原油价格仍达到82美元/桶,价格翻了几番。过低的资源税负,不利于自然资源的保护,也间接导致了自然资源的盲目与过度开采;第三,资源税的计征方法也不够合理。我国资源税长期实行从量定额征收,而且以纳税人实际销售或自用的资源数量为计税基础,这无疑是没有限制企业无序开采和过度开采行为,从而造成实践中大量存在“滥采富矿”、“采富弃贫”的现象,导致对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严重破坏,不利于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据统计,中国部分油田的油井采收率仅为15%~20%,私人小煤矿平均回采率不到20%,国有煤矿的平均回采率也不到40%,大量资源被浪费。而这也导致我国出口“贱卖”资源性产品的现象日趋严重。据海关统计,2009年1~10月份,在出口形势不景气,出口总额同比下降20.5%的同时,成品油却出口1,912.2万吨,数量同比上升38.4%,而金额却同比下降了22.2%。

二、资源税改革的主要方向

资源税改革旨在提高对资源税的调控力度,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加大保护资源的力度。改革的基本内容可归纳为三点:一是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资源税的征收对象可扩展至所有不可再生资源以及部分再生能力受到严重损害的可再生资源,从可操作性和重要性角度考虑可先将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等纳入课税对象,待条件成熟后,再对其他资源征收资源税;二是改变资源税的征收方式,即以“从价计征”取代“从量计征”或两种方式相结合,“从价计征”即以产品金额为单位乘以一定的税率来计算税额,以销售收入作为计税依据;三是适当提高资源税税率,建立资源税收入随资源收益变动的调节机制。

三、资源税改革对经济的影响

(一)资源开采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有所提高。资源税改革后,短期内资源价格会有一定上涨,资源税税负一部分由开采企业承担,一部分转嫁给了资源消耗企业。对于政府限价的部分资源产品,在政府未调价之前,则完全由开采企业承担税负,无法转嫁。如果市场价格更多地取决于国际市场定价,那么资源税的转嫁就不一定会取得成功,因为资源的利用者可能采取进口替代的方式,如果资源企业具有垄断地位,而且具有国内市场定价能力,那么,这样的资源企业将很容易将税负转嫁出去。从长期看,资源价格上涨幅度很低,税负转嫁给资源消耗企业的程度会很有限,主要由开采企业承担,为了消化资源税负的影响,会着力于提高生产能力利用率,从而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回采率,减少资源浪费现象。

(二)资源税改革对资源消耗企业的影响。当资源税改革导致资源采购价格提高后,资源消耗企业短期内会着力于提高生产能力利用率,加大已利用资源的循环回收力度,促进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从长期看,随着节能降耗技术的改进,综合回收率提高,替代品(如太阳能、风能等新型资源)的开发和生产,会刺激新型资源行业发展。这些举措可加速对高耗能产业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减少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资源税改革对消费者的影响。消费者是资源税率上调后资源性产品成本上升的终端承受者,资源税对消费者的影响表现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政府对资源的征税增加后,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将有一定幅度的上升,在消费者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其实际购买力将会下降,从而导致对资源性产品的购买力减少,这就是收入效应;资源税上调给消费者带来的替代效应,是指由于资源性商品的价格相对上涨,消费者降低了对该商品的偏好,转而购买其他相关但价格相对要低的商品。同时,政府需要建立相应的生活保障制度予以支持。对于低收入阶层,资源税改革可能对他们的基本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仍有必要通过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线予以帮助。

(四)资源税改革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资源税改革后,税收收入会有明显提高,拥有较多资源的地方财政收入将会提高,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税局2010年8月2日新闻稿披露,7月份,新疆石油、天然气资源税收入达3.68亿元,同比增长505.90%。今年6月,新疆地税局曾对当月开始实行的油气资源税改革做了调研评估,经初步测算,实行“从价计征”后新疆油气资源税每年将增收32亿元。因此,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要从构建激励性财政体制的目标出发,处理好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要充分利用资源税返还给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建立一套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补偿机制作为农民利益和生态环境的补偿。

(五)资源税改革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近几年,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尤其以采矿业投资过旺,这种在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并没有大幅提高的前提下粗放式、纯粹的规模过快膨胀,在给相关行业带来短期利益的同时,也相应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由于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尚未有显著提高,这必然导致企业乱采滥挖、采富弃贫等行为,导致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破坏。调高资源税,最直接受到影响的无疑就是采矿业,企业成本的提高,利润空间的压缩,对投资者来说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减少对采矿业的投资,进而转向利润相对较高的行业是可以预见的,这对整个采矿业而言,也将是一次降温。此时,政府如果再出台一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产业扶持政策,引导投资流向,将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六)资源税改革对进出口贸易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以提高税率为主要特征的资源税改革可能会给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将会引起国内资源的进口替代,并抬高资源类大宗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削弱我国产品的成本优势,国际大宗资源类产品将更多更大范围地进入中国市场。长期以来,中国的产品之所以旺销海外,就在于其物美价廉,但一旦成本提升,低廉的价格被打破,面对的会是产品的滞销和出口的恶化,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会趁机抢夺这些市场份额。但其影响程度有限。首先,我国每年进口的资源类商品数量巨大,已接近我国进口总额的1/3,特别是占我国出口贸易半壁江山的加工贸易,所需要的原材料绝大多数来自国外,不会受我国国内征收资源税的影响;其次,新的资源税税率低于国外发达国家,国外一些资源出口大国,资源税率一般都在10%以上,我国提高资源税,也低于这一水平。如,新疆原油、天然气税率为5%,因此不会给我国外贸出口企业带来较大负担。而且从长远看,以提高资源税的方式限制稀缺资源出口利大于弊,它可以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资源性产品的附加值,而不是一味地出口初级产品。

(作者单位: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志勇.我国资源税改革评述[J].西部论丛,2010.4.

[2]祝照红.资源税改革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19.

[3]徐金秀.资源税改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绿色经济,2008.2.

[4]何维达,刘亚林.资源税改革的作用与影响[J].社会主义论坛,2010.4.

税源经济篇6

[关键词]资源税;经济发展;计税方式;税源

[中图分类号]FS10.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10)02―0039―05

我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改革资源税制度”,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资源税改革调研与方案制订紧锣密鼓进行。2009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2009年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改革完善资源税制度。国家税务总局在《2009年全国税收工作要点》别指出将适时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这表明,讨论两年之久的资源税改革方案将很快尘埃落定。

山东省资源丰富,资源税税源丰富。其中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质量优,分布广泛,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28种,占全国己发现矿产种类的78%。山东不仅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而且是全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大省。山东省的海洋资源也得天独厚,已建成多处大中型盐场,是全国四大海盐产地之一。与此同时,山东境内与资源税有关的企业众多,是山东省的重要经济支柱,资源税是地方税收收入的一项稳定来源。资源税改革,必将对山东经济的各个方面带来深远的影响。

一、山东省资源税现状分析

(一)全省资源税总量大,在全国资源税收人中占有重要地位

2004年以来,山东省资源税总量连年居全国第一。2004年,全省的资源税收入为128680万元(全国首位),占全国资源税总额的13.02%。2005年,全省的资源税收人为173441万元(全国首位),占全国资源税总额的12.20%。2006年,全省的资源税收人为255441万元(全国首位),占全国资源税总额的12.33%。2007年,全省的资源税收人为285409万元(全国首位),占全国资源税总额的10.93%。四年来,山东省资源税占全国资源税平均比重保持在12.12%。

(二)全省资源税增长幅度年度间不均衡,与同期地方税收收入增幅差距较大

2004年以来,山东省资源税连年增长,2004年增长了29.01%,同期地方税收收入同比增长28.87%;2005年增长了34.99%,同期地方税收收入同比增长31.7%;2006年增长了43.27%,同期地方税收收入同比增长25.2%;2007年增长了10.90%,同期地方税收收入同比增长26.2%;2008年,增长了-0.6%,同期地方税收收入增长17.2%。资源税增长与本地税收增长关联度差,削弱了整个税制的宏观调控功能。

(三)全省资源税对山东省的贡献率较低

山东资源税贡献(率资源税/税收收入额)在全国虽然处于较高水平,但在当地的税收收入中占的比重微乎其微。2004年,山东资源税税收贡献率为2.2%,同期全国资源税税收贡献率为1.6%;2005年,山东资源税税收贡献率为2.2%,全国资源税税收贡献率为1.7%。2006年,山东资源税收贡献率为2.5%,全国资源税税收贡献率为1.9%。2007年,山东资源税税收贡献率为2.2%,全国资源税税收贡献率为1.7%;2008年,山东资源税贡献率为1.9%,全国资源税税收贡献率为1.5%。

(四)省内各区域资源税总量差距大,资源税税源分布较为集中

由于各地资源储量存在差异,山东省各地资源税收人也存在较大差异。一是资源税分布较为集中。2004年,潍坊、济宁两地资源税收入占当年全省地方资源税的32%;2005年,占当年全省地方资源税34%;2006年,占当年全省地方资源税30.5%;2007年,占当年全省地方资源税27.62%。依据地理位置,同时参考财力情况,将青岛、烟台、威海、潍坊、东营和日照六市划为东部;中部为济南、泰安、莱芜、淄博、临沂和济宁六市;西部为德州、聊城、菏泽、滨州和枣庄五市。三地区间资源税收入差距较大,资源税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具体分布见图4。

二、资源税变革内因及方向选择

我国的资源税是对在国内从事开采矿产品及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就其资源产品的销售和使用数量征收的一种税。改革开放后的1984年,为了逐步建立和健全我国的资源税体系,我国开始征收资源税。鉴于当时的一些客观原因,资源税税目只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种,后来又扩大到对铁矿石征税。国务院于1993年12月25日重新修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财政部同年还了资源税实施细则,自1994年1月1日起执行。修订后的“条例”扩大了资源税的征收范围,由过去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几种资源扩大到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盐等七种。虽然经过多次修改,当前的资源税还是存在调节功能不足、调节作用弱等问题。

(一)资源税变革的内因

1 资源税的税负过低,诱导企业资源浪费。多年来,我国的资源税税率很少调整。资源税的征收水平,无论从征收比例上还是从调整频率上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征收比例上看,当前我国资源税的实际从价税率只有6%左右,而世界平均水平为10%。我国根本无法与之持平,如我国现行原油从价税率为1.5%,远远低于全球10%的平均水平,不到美国、德国等国的1/30。聊胜于无的资源税,不仅诱导矿业企业在资源开采中的滥开滥采,而且导致下游企业资源利用的浪费。

2 资源税征税范围过窄,导致税负不公平。当前资源税仍只局限于矿产品:对大部分非矿产品资源都没有征税。由于征税范围很小,资源税收总额微乎其微,在我国税制体系中只是一个小税种。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资源的紧张态势日益凸显,现行的资源税课征只能不断加剧企业间税负的不公平,拉大了资源行业与其他行业盈利水平的差距。

3 资源税的设计过于简单,不便于发挥调节功能。我国现行资源税属于从量定额征收的产出税,具有管理成本相对较低、财政收入相对稳定等优势。但资源税在本质上属于流转税,由于税制简单,如征税面窄、纳税人少、计税依据单一,导致税负过低,税收公平程度低,从而引起资源浪费等连锁反应。尽

管《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将《矿产资源法》中关于“国家对矿产资源实行有偿开采,开采矿产资源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作为其立法依据,但从资源税实施细则所附的《资源税税目税额幅度表》和《几个主要品种的矿山资源等级表》来看,不同等级的矿山开采相同的矿产品其征收的税额不同,且税率普遍较低,因而它主要是一种级差资源税。这种立法模式并非真正从保护自然资源、促进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目的出发,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相矛盾。

(二)资源税的变革方向

关于资源税的发展方向,理论界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张媛(2005)认为我国资源税税收范围过窄,计税依据不合理,会引起资源的严重浪费,建议扩大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并且按储量计税。李新心(2008)则建议提高资源税税负,并且采用从价征收的方式。商艺(2008)也认为,我国资源税应该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并适当的提高资源税税率,这样可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成本,既有助于通过税收调节资源利用,也有助于政府税收的增加。任佳宝(2009)也建议,将资源税计征方法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并且根据资源的实际情况实行浮动税率。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角度出发,资源税的变革方向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扩大征税范围。征税范围过窄的资源税不仅难以遏制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而且容易造成资源后续产品比价的不合理,刺激对非税资源的掠夺性开采。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态势和资源的利用现状,应先将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水资源纳入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待时机成熟,再将其他资源如河流资源、湖泊资源等资源纳入资源税的税收范围。

2 提高税额标准。对于纳入资源税税收范围的应税税目,应根据其稀缺程度、人类的依存程度、其替代品的开采成本、自身的开采成本及该行业利润等因素来计算课税比例,依照资源本身的优劣和地理位置差异向从事资源开发的企业征收高低有别的税额。

3 改变计征方式。以资源产品的销售金额为计税依据,对于用于深加工的矿产品,可以通过换算计算出其耗用量,按照同期的销售价格或组成计税价格确定销售金额。对于其他方面自用的产品,也应按照同期价格或组成计税价格确定计税金额。增加各行业资源使用的成本,以提高各行业对资源的综合利用,达到节约使用资源的目的。

三、资源税变革将对山东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山东省境内资源种类繁多,从业企业数量多,资源税变革将牵一发动全身,不仅将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全省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对企业的经营行为、居民生活质量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一)资源税负提高,有利于扩大地方财政收入

山东省虽然在全国是资源大省,但在东部地区,全省近年来的财政收入与周边省份还存在相当的差距,特别是与浙江省、广东省差距较大。从2004―2008年,山东省一般预算收入与东部几个省份的对比可以看出,这种差距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以改革后征收比例从当前我国资源税的实际从价税率的6%左右提高到世界平均水平为10%,2007年山东省的资源税收人为285409万元(全国首位)为基数,山东省的资源税可以实现4756817万元。扣除因为资源税提高造成的企业所得税减少,各地的财政收入将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二)改变资源税计征方式,有利于改善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主要采取控制出口配额和提高出口关税等直接限制措施,容易引发国际贸易冲突,形成贸易壁垒。此外,限制出口而不限制国内消费,不仅师出无名,名不正言不顺,同时也无法避免自然资源以中间产品的形式流出国门。而资源税的优点即在于,它较好地体现了WTO的基本原则;公平竞争,法规透明,内外一致,国民待遇,互惠互利,能有效地调整外贸产品出口结构,压缩“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保护国家资源、环境及气候,避免掠夺式开发。同时又不给别有用心的国家启动WTO有关措施,特别是美国欧盟即将针对中国采取的巨额碳关税留下口实。

(三)改变资源税计征方式,有利于促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应对危机,采取宏观经济调控基本方针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但在贯彻执行中,人们往往只注重保增长和扩内需,而忽略了调结构。事实上,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本身正是调结构的重要内涵。而资源税改革正是促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有力措施,与当前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目标是协调一致的。长期以来,山东省作为资源大省,能源生产弹性系数较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一直居高不下,单位生产总值耗能高。见图6、图7、图8。

借资源税改革之机,山东省各级政府需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在提升传统服务业产业层次的同时,重点要加快金融、物流、信息和会展四大特色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比重,提高第三产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同时深化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做大做强资源型产业为目标,以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为主线,以矿业权调整重置为着力点,推进矿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加快技术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培育“探采治一体化”矿业集团,逐步形成以大型矿业集团为骨干,各类矿山协调发展的矿产开发新格局,切实提高我省矿业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勘查开发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进一步压减矿山数量,到2010年底,全省矿山数量在前期整合的基础上再压减10%左右;探矿权数量在2008年底基础上压减20%左右。推进整装勘查和勘查开发一体化,推动矿产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进一步提高矿山开发规模,发挥矿产资源的规模效益。

(四)资源税改革,有利于提高企业间税收公平程度

资源税改革与调节垄断性高收益密切相关。我国许多重要资源,尤其是油气资源被国有企业高度垄断。随着企业的改制和上市,一些垄断企业已经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有企业了,企业有自己的投资权,国家对企业的财产也不能无偿调拨。因为没有适当的税收调节,垄断行业的超额利润很大程度上为企业所有。这就使国家利益受到损失,而且拉大了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造成了社会不公。因此,就中国目前国有资源在市场化使用的情况下,的确应当通过资源使用费和资源税对垄断性的高收益进行调节,在资源问题上,国家利益和垄断企业利益需要通过资源税改革重新调整。2003年一2007年,山东省涉及资源生产行业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3年一2007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企业数量由262发展到294个,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企业数量由5个发展到15个,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企业数量由40个发展到161个,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企业数量由79个发展到109个,非金属矿采选业由169个发展到388个。近年来,采掘业的盈利水平高低不一。部分企业出现亏损,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和石油天然气开采也亏损面有所扩大。资源税改革,将迫使该类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适时的调整,挖潜改造,降低成本。

(五)资源税变革,需要各级政府更加关注民众的生活

税源经济篇7

关键词:资源税;从价计征;税负转嫁;成本传导能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3)06-0005-04

一、引言

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为解决我国资源税存在的从量计征、征税范围窄、税率偏低、难以适应保护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要求等问题,自2010年7月1日起,中央决定率先在新疆进行石油、天然气资源税由原来的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的试点改革;当年12月1日,又把石油、天然气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试点扩大到西部地区的12个省、区、市;2011年11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的实施,标志着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的全面推开。

资源税的改革会面临很多问题,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资源税改革将会对资源开采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以及资源开采企业转嫁成本的能力如何。针对这一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进行了有益的研究,但纵观这些文献,不难发现,在探讨资源税改革对资源开采业的经济影响时,多数从税收转嫁理论出发,以宏观分析为主,如徐晓亮(2011、2012)[1] [2],郭菊娥等(2011)[3],林伯强等(2012)[4]。与这些文献不同,本文重点从中观和微观角度对相关问题加以研究,以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

二、资源开采业的税负转嫁能力分析

资源税由从量计征转为从价计征会直接增加资源开采企业的税负成本。我们首先以税负转嫁理论为指导,从理论上分析资源税改革对资源开采行业的影响。随后,引入成本传导能力模型,定量测算资源开采行业的税负转嫁能力。

(一)资源开采行业税负转嫁能力的理论分析

所谓税负转嫁是指这样一种经济现象:作为商品交换者的纳税人利用调高商品销售价格或者降低商品购进价格的手段来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供应者。根据经典的税负转嫁理论,我们可以直接通过纳税人与负税人是否保持一致来辨明税负转嫁的发生情况。简言之,在一笔交易中,若纳税人与负税人为同一主体,则税负发生了转嫁;反之,则没有发生。当我们运用以上理论来分析企业的税收转嫁问题时,可将企业的税后利润水平是否发生变化作为判断税负转嫁的标准。理由是,在企业追逐利润的过程中,税收额与税后利润在数量上呈负相关。

商品经济与自由定价机制的存在是税负转嫁发生的前提条件。而供需弹性,则是影响税负转嫁的最直接原因。税负转嫁存在于商品交易之中,通过价格的变动而实现。课税如不导致课税商品价格的提高,就没有转嫁的可能。税负究竟如何分配,要视买卖双方的反应而定,并且这种反应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商品的供求弹性。

就商品需求弹性而言,商品需求弹性越大,其税负转嫁越困难,且向前转嫁给消费者的少,向后转嫁给原供应者的多;需求弹性越小,则相反;需求完全无弹性,税负将全部向前转嫁给消费者;需求完全有弹性,税负可能全部向后转嫁给原供应者。从供给弹性来看,商品供给弹性越大,其税负越不容易转嫁,且向前转嫁给消费者的大,向后转嫁给原供应者的小;供给弹性越小,则相反;供给完全无弹性,其税负只能向后转嫁给原供应者;供给完全有弹性,税负可以通过涨价向前全部转嫁给消费者。

综合来看,当某种商品的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时,税负前转较困难,会更多地向后转嫁或不能转嫁,税负会更多地由生产要素提供者或生产者自己承担。当需求弹性小于供给弹性时,税负前转比较容易,会更多地由消费者(购买者)承担。总之,商品的供求弹性是制约税负转嫁的形式及规模的关键因素。

因篇幅所限,我们仅简单地对几种典型资源开采行业的税负转嫁能力进行理论分析:

煤炭行业在税负转嫁中占据有利地位。首先,从煤炭供给层面来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鼓励煤炭资源整合,提高行业集中度,这将减缓煤炭供给增速;其次,从煤炭需求层面来看,电力、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对煤炭需求仍旧强劲,并且保障房建设等新增需求因素将进一步拉动煤炭需求增长。根据税负转嫁理论,可以认为煤炭行业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故煤炭行业将资源税负向下游转嫁的能力较强。

原油天然气企业具有很强的税负转嫁能力。首先,石油天然气的需求旺盛。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持续扩大,国民经济对于成品油和石油化工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其次,石油天然气的供给偏紧。从资源结构来看,我国的资源储备呈现出“富煤贫油少气”的特点,石油天然气储量较少。通过对比石油天然气的供需情况,我们认为原油天然气具有很强的税负转嫁能力,即如果资源税从价计征在全国推行,对原油和天然气增收的资源税会向下游的石油天然气炼化加工行业转嫁。

此外,由于有色金属资源的稀缺性和国内对有色金属的强劲需求,有色金属采选业也具备较强的税负转嫁能力,即有色金属开采行业很容易将资源税负向下转嫁给有色金属加工和冶炼企业。

(二)资源开采行业税负转嫁能力的实证分析

为了定量分析资源开采行业的税负转嫁能力,本文引入“成本传导能力”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该模型首先由任泽平等(2008)[5]提出,通过设计成本传导能力指数(CTC)等指标,较好地反映各个行业转嫁成本的能力及其变动情况。由于资源税负的增加可以视为是企业物耗成本的增加,因此成本传导能力模型也可以用于衡量在资源税负成本增加的环境下,相关行业向下转嫁税负能力的测量指标。

“成本传导能力”模型主要通过对成本传导能力指数(CTC)的计算来衡量各个行业转嫁成本的能力。假设第j行业价格涨幅为RMj=?驻pj,生产单位第j类产品对第i类产品的投入消耗成本为aij,则第j行业的涨价压力为:

MPj=■?驻piaij(1)

第j行业的成本传导能力为:

CTCj=■=■(2)

当CTC>1时,说明该行业不仅能顺利传导成本涨价的压力,甚至可以从中受益,这类行业在投入成本上行的环境下表现为“受益”或“景气”;当CTC≈1时,说明该行业基本能够传导成本涨价的压力,在投入成本上行的环境下表现为“中性”;当CTC

本文采用2007年IO表和分行业价格指数,根据上述公式得出各行业的CTC指数(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资源开采行业具有很强的税负成本转嫁能力。根据2010年和2011年1季度的CTC指数可知,资源开采类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矿采选业”和“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的CTC指数值均远大于1,其中2011年1季度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的CTC指数达6.2,为资源开采行业中最高。这说明如果资源税改革增加资源税负,资源开采行业具有较强的税负成本转嫁能力。同时,CTC指数大于1还说明,这些资源开采行业不仅能将税负成本转嫁出去,还可能在税负转嫁的过程中获得额外的收益。

三、资源税改革对资源开采企业的影响

上文主要从中观的角度,分析了资源税改革对资源开采行业的影响,结果表明:资源开采行业具有较强的税负转嫁能力。本部分在此基础上,以煤炭开采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微观角度进一步研究资源税改革对资源开采业的影响。

(一)数据来源及前提假设

数据来源:本部分的研究主要选取煤炭开采业上市公司年报数据,上市公司年报来源于Bloomberg、巨潮资讯网等。行业分类根据证监会行业分类,煤炭开采业共包括11家上市公司。对于这11家上市公司,我们选取了2010年的年报数据,期望根据企业最新的经营数据模拟测算税改后的影响。

转嫁假设:根据上文的分析,“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CTC指数值在3以上,说明煤炭行业具有较强的税负转嫁能力,故在测算从价计征改革的影响时,我们分别设计了两种税负转嫁情景,即税负无转嫁和税负向下转嫁80%。

(二)对煤炭开采行业上市公司的影响测算

表2列出了11家煤炭上市公司2010年的实际净利润、资源税的从量征收标准、煤炭的平均售价和销量,以及2010年实际缴纳的资源税额。数据表明,从量计征的标准下,11家煤炭上市公司中,单位税额最高的是“煤气化”公司,其单位税额为8元/吨,最低的是“昊华能源”公司,其单位税额为1.2元/吨。2010年缴纳资源税额最多的是“中国神华”公司,缴纳煤炭资源税7.57亿元,缴纳最少的公司为“安源股份”公司,缴纳195.02万元。

假设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税率为销售额的5%,增加的税负不能向下游转嫁。则测算数据表明,吨煤资源税成本有很大幅度增加,增幅从3.67元/吨到40.96元/吨不等,缴纳税额最多的公司仍然是“中国神华”公司,需缴纳资源税47.97亿,将在2010年实际缴纳的基础上新增40.4亿元;缴纳税额最少的公司仍然是“安源股份”公司,将缴纳煤炭资源税3 389.76万元,增税3 194.74万元。在税负不能转嫁的假设下,11家煤炭上市公司中,净利润水平减少20%以上的有5家公司,净利润水平减少10%以上的有8家公司。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公司是“靖远煤电”,其净利润将减少45.72%;受影响最小的公司是“上海能源”,净利润减少3.73%。因此,如果税负不进行转嫁,煤炭企业的经营状况将受到很大的影响(详细数据参见表3)。

假设煤炭资源税负向下转嫁80%,税率仍为销售额的5%,再次测算对煤炭上市公司的影响。在较强的税负转嫁能力假设下,有4家公司需缴纳的资源税发生了减少的情况,这表明部分公司会在转嫁税负的过程中受益,其他公司的吨煤新增资源税成本也有较大幅度降低。吨煤增税最多的是“安源股份”,吨煤增税6.19元;净利润水平受影响最大的是“神火股份”公司,净利润将减少8.71%;10家公司的净利润影响水平已降至5%以内,3家公司的净利润还有小幅增加(详细数据参见表4)。

四、结论

本文重点从中观和微观角度,对资源税改革的经济影响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分析资源税改革对资源开采行业的影响时,我们引入成本传导能力模型,测算结果表明:2010年和2011年第1季度,资源开采相关行业(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等)的CTC指数均远大于1,且相对较为稳定。说明这些上游行业具有较强的税负成本转嫁能力。CTC指数大于1的情况还说明,这些上游资源的源头行业不仅能将税负成本转嫁出去,还可能在涨价的过程中获得额外的收益。在分析资源税改革对资源开采企业的影响时,我们主要以11家煤炭开采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加以说明。研究表明:在征收5%的从价税,并有80%的税负可以转嫁的假设条件下,煤炭开采行业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受损很小。在11个样本中,10家公司的净利润影响水平降至5%以内,3家公司的净利润还有小幅增加。

上述实证研究表明,我国资源开采行业具有很强的税负转嫁能力,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对资源开采业的经济影响有限。但是,对于资源税改革过程中带来的资源税负增加,资源开采行业很可能通过提高资源价格的方式转移到下游行业中,由此资源价格波动将通过产业链传导,渗透到其产业链上的其他行业,使这些行业产品价格受到不同程度的成本推动,影响其产值和利润,从而带动一系列产品产量和价格的连锁反应,引发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以及相应的产业结构变动。因此,在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进程中,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增加的资源税负通过产业链向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传导,进而对其他行业以及宏观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徐晓亮.资源税改革中的税率选择:一个资源CGE模型的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1,(1):82-89.

[2]徐晓亮,许学芬.资源税税率设置分析:比较和选择[J].自然资源学报,2012,(1):41-49.

[3]郭菊娥,钱冬,等.煤炭资源税调整测算模型及其效应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1):78-84.

[4]林伯强,刘希颖,等.资源税改革:以煤炭为例的资源经济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2,(2):59-78.

税源经济篇8

一、税收职能作用的发挥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税收组织收入职能,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财力保障

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是政府实现其管理职能的物质保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全县地税部门始终坚持依法治税、应收尽收的原则,实现了地税收入的稳步增长。19*年-20*年全县地税系统税收收入累积达到8.77亿元,以年均21.9%的速度高速增长。20*年全县地税总收入达到1.708亿元,同比增收4386万元,同比增长34.2%,地税收入占全县财政收入的70.8%,地方税收收入增幅超过全县GDP增长速度10%高出19.6个百分点。地方税收收入的连年超额完成为支持全县经济建设,保证稳定,促进文化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充足的财力保障。

(二)认真落实各项税收政策,发挥直接调节作用

国家的税收政策体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投资方向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要求,要有利于建立促进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全面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全县地税系统充分发挥税收调节经济、调节分配的职能作用,积极搞好经济税收比对分析,认真研究运用税收政策拓宽税基,壮大财力,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合理的税收政策的调整,不仅拓宽了税基,调节了经济,而且对促进县域经济稳步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认真地贯彻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和省地税局出台的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提高营业税起征点、福利企业减免等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了纳税人负担,培育了后续税源。

(三)加强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充分发挥税收调控职能

一是因地制宜研究税源管理新途径。税收征管始终是潜在经济税源转化为现实税收的基础和前提,加强税收征管和提高纳税人自觉纳税的遵从度,又是实现税收收入超税基增长的主观动因。近年来,全县地税系统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大力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狠抓征管基础工作,加强税源管理,大力清理欠税,加大税务稽查力度,堵漏增收,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增加了地方的财政收入。二是优化纳税服务,把优化服务体现到依法治税之中,最大限度地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近年来,全县地税系统正在推行网上申报、“税银一体化”;实行约谈制度,推行纳税信用等级管理,加大对成长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局长接待日制度,认真落实文明办税“六公开”,大力推行“阳光作业”,推行“一窗式”管理,“一站式”、“温馨导税”和规范化礼仪服务,受到纳税人的普遍欢迎,使纳税人能够积极履行纳税义务。

二、当前地方税收职能作用发挥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源结构不合理

税收来源于经济,税源结构的变化体现了经济结构的变化。从地税收入的视角来审视分析当前进贤县地方经济税收状况,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工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所占GDP比重呈下降趋势,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我县从近几年开始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以及2005年开展文明、花园城市创建,进行了大量的基本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拉动了建筑业的飞速增长,而之后我县进入经济结构调整期,固定资产投资力度逐年减少。随着近几年房地产业的急速增温,拉动了第三产业的飞速增长,使得全县整体经济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从20*年税收收入分产业情况来看,制造业税收入库1201万元,但所占税收总额的比重仅占7%;建筑业税收入库6439万元,但所占税收总额的比重却占37.7%;金融保险业税收入库830万元,所占税收总额的比重占4.8%;房地产业税收入4*4万元,所占税收总额的比重占29%,邮电通信业税收入库791万元,占税收总额的4.6%,商业税收入库331万元,占税收总额2%,服务业(包括饮食业)税收入库1282万元,占税收总额的7.5%,其他税收入库1262万元,占税收总额7.4%。

从以上我县地方税收的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的数据可以看出20*年以来我县经济结构调整的趋势,建筑业、房地产业税收所占比重很大,达到全年税收总额的66.7%,而制造业税收却只占7%,服务业税收也逐年增长,达到税收总额的7.5%,商业税收所占比重不大,仅达到税收总额的2%,税源结构不合理、缺乏有力及稳定的税源增长点仍将继续困扰我县的地方税收工作。

(二)一些税收征管措施还不适宜经济发展要求,削弱了税收调控功能。主要体现在征管手段落后。尽管近年来税务系统不断加大对计算机硬件的投入,实现了从纳税登记、税款征收到税款划解全过程的计算机管理,但目前税源的管理工作基本上还处于手工操作阶段,许多信息没有实现共享,导致对税源的发展状况不能运用大量的信息数据库进行调研、预测、分析和监控。

(三)税收执法环境不够协调,影响了税收调控功能的发挥

在税收调控过程中,一方面,一些政府相关部门配合还不够默契,涉税信息的共享度比较低,影响了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一些纳税人的税收遵从意识不够强,税收法制建设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偷逃骗税现象客观存在。

三、如何发挥地方税收职能作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牢固树立经济税收观,推进税收与经济协调发展。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反作用。经济与税收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经济税收观,充分发挥地方税收的职能作用,积极支持促进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当前的税收基数中,含有不少特殊因素,在此基础上按一定比例确定税收收入计划,难免使税收收入计划与经济增长之间发生脱节。因而,在处理税收与经济的关系,评估各乡镇税收规模与征管绩效差异时,要遵循“经济-税源-税收”的思路,税收分析不仅要关注收入总量增减变化,更要分析各税种收入与相关经济指标的关系,分析宏观税负和税收弹性变化的原因,要切实转变以往将GDP总量、增速与地方税收规模、增幅简单挂钩的思维方式。要逐步创造条件,根据税收与GDP的内在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税收分析和预测模型,对税收收入进行科学预测,按照经济规律和税收法规征税,确保税收持续、稳定、合理地增长,实现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

(二)优化经济结构,培植壮大税源

要充分认识税源经济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坚强支撑。积极涵养税源,逐步建立新老税源交替,大小税源并举,支柱税源多元化的多层次地方税源体系,是确保税收与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基础。财源建设的实质是发展经济,它体现了经济发展与增强财政实力的辩证统一,体现了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的有机结合。新财税体系,对中央与地方税作了明确划分,财力分配关系更加明确,今后的格局是哪个地方经济发展快结构协调,运行质量高,哪个地方财力就多。因此,我们要树立“围绕经济抓税收,围绕税收促经济”的大税收观念,把发展经济培植税源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作为税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1、应着力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摆脱只依托烟花、医疗器械、钢结构等行业,这种靠资源累积滚动的增长方式不是一个地区科学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走资源转换、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发展高附加值产业的路子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之路。

2、继续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围绕发展烟花、医疗器械、钢结构、文化产业及其深加工产品一体化特色经济,进一步做大优势企业,做强烟花、医疗器械、建材、钢结构、文化产业五个优势产业集群,拓宽发展领域,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3、进一步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优化经济结构。由于地方税收与第三产业相关度最高,因此第三产业权重越高,越有利与地方税收增长。近年来我县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也反映出第三产业的优势,因此现阶段我县的产业结构是有利于地方税收发展的。为此,应围绕构建“新城区”服务中心,加大对轻工业、房地产、服务业等非资源型产业的扶持力度,大力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发展新兴替代产业和接续产业,实现非资源型产业规模化,这样必将会加快第三产业的持续发展,第三产业地方税收的增长比例会逐年增加。

(三)强化税收政策支持,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

1、由于废铜是可再生的资源,因此,管好、用好废铜资源也是我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要提高资源的回收率,其次还应调整企业所得税的相关政策,在企业所得税政策中按政策规定调增计税工资成本,认真落实福利企业的各项税收优惠,对废铜冶炼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提高环境治理和安全生产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近年我县房地产行业市场火爆,价格不断盘升,利润大但税负较轻,应适度的调高该行业的税负,对增加财政收入及给房价降温都会起到溢滞的作用。

3、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进贤县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经济是一个重要的中坚力量,属于税源培植的重要方面。如何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蓄积经济增长后劲,税收政策应起到主要引导作用。比如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可取消按国家银行贷款利率标准列支利息的限制,对不违反现行法规的融资利息支出,应按实准予税前扣除;对投资者提供技术的收入可减征或免征所得税。允许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之间进行选择,避免重复征税。通过税收政策调控,引导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中小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四)加强税源管理,实现县域税收与县域经济的良性发展。

一是完善税收计划管理办法,建立县域地税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实现县域税收与县域经济的良性发展。要坚持从经济到税收的原则,依法治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的工作方针,科学下达税收计划,达到营造环境、涵养税源的目的。

二是以税收信息化为依托,逐步实现全面税源监控。税源监控是对税收来源状况、发展及变化趋势进行有效监督与控制,是做好税收预测、提高均衡入库水平的前提。要按照“总体规划、集中数据、方便查询、全面监控”的原则,在新的征管软件系统平台上,依托税务系统计算机广域网,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一个集数据采集、信息处理为一体的,功能齐全、传输及时、反应迅速、监控严密、安全稳定的税源实时监控体系,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资金运用、财务核算等环节的情况。同时,要建立重点税源监控分析系统,通过对各类重点税源户的生产经营与税收征收情况的对比分析,及时发现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征收、管理、稽查等环节进行有效监督。要对重点税源企业进行纳税能力估算,研究各产业、各行业的重点税源企业收入规模与相关的国内生产总值、行业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实现利润等经济指标的关系,分析测算各产业、各行业重点税源企业提供税收收入的能力和税负状况,适时监控重点税源企业收入增减变化情况,为实施精细化税源管理提供数据和决策支持。

三是进一步实行简政放权,规范税收管理权限。我们要拓宽地税工作新思路,实现地税工作重心向税收征管、向基层转移,以继续深化征管改革为运行平台,进一步规范税收管理权限,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工作的领导和监督,促进县域经济和税收的良性互动发展。

(五)打好“服务牌”,全力优化税收环境

1、用足用活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涵养税源,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首先,要认真疏理新办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增加政策的透明度,同时抓好纳税辅导,让纳税人不但了解政策,而且要用足政策;要强化对税收优惠政执行情况的执法检查,保证基层地税机关不折不扣地将优惠政策执行到位,决不允许因税收任务而不执行或不及时落实已有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同时,要加强执法检查,防止税收优惠政策的滥用。

2、扎实做好组织收入工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财力支持。地税机关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江西地税工作理念,依法治税,应收尽收,扎实做好组织收入工作。一方面要全面加强税源变化的动态监控,建立起相应的监控机制,及时把潜在的税源转化为现实的税收收入;另一方面要努力挖掘税收新的增长点,加强重点行业、重点税源征管,加强地方小税种征管,同时,继续推进工会经费、残疾人保障金、防洪保安资金的征缴,为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3、执法与服务并举,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上一篇:税源监控论文范文 下一篇:属地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