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源监控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0 03:05:20

税源监控论文

税源监控论文篇1

论文摘要:税收作为攀枝花市政府工业强市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手段,作为税收执行者攀枝花税务机关应加强我市税源监控,提高税源监控质量,实现税收目标。

马克思说过:“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攀枝花市政府提出攀枝花市走工业强市之路战略,要发挥政府干预经济的职能,要保证工业强市战略的顺利实施,就必须要有充足的税源作保障。结合攀枝花实际,我们税务机关如何加强税收管理,实现税收收入目标,为工业强市保驾护航,关键是要加强税源临控。本文就如何加强税源监控,实现税收收入目标,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以供参考。

1 税源监控的界定

税源监控作为一个税收理论基本概念,就是对税收源泉的监督与控制,通过控制源头,保证税收收入的总体现模,通过对税收收入状况的信息反馈,进一步加强对税收源头的控制。其内涵是:税务机关根据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对纳税人应纳税额,通过科学的、规范的、现代的方法和手段,对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制约、督促和管理,是保证税收收人实现的一系列税收管理活动。通过对税源信息进行归集、处理、统计、分析,并结合经济、税收政策的变化调整,预测税源的发展变化趋势,为税收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以便依法组织收入,防止税源流失。

2 加强税源监控的必要性

税源即税收源泉,财政收入的90%左右来源干税收,所以税源监控就显得格外重要。

2.1强化税源监控是遏制税收流失的重要手段

经济决定税收,但我们在分析经济发展与税收的对应关系时,就会发现经济并不直接决定税收,而是决定税源,税源不等于税收,税源只有通过征收管理才能变成税收。税源和税收之间的差额就是税收流失。强化税源管理可以及时发现税收征管中的薄弱环节,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税收管理,堵塞跑、冒,滴、漏等现象。只有有效地控制税源才是保证税收应收尽收的关键所在,从而保证税收收人随经济发展而稳步增长。

2.2强化税源管理是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需要

省地税局党组书记、局长单晨光同志在攀枝花检查指导工作中指出,要加强税源管理,逐步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税收征管水平的提高要靠强化管理来实现,税收征管各个环节的工作都要坚持依法、规范,体现强化管理的要求。税源管理作为税收征管工作的一个卞要方面,工作重点要做到:对辖区内所有的纳税人户籍清楚、生产经营情况熟悉、申报纳税数据掌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可以说,划断税收征管能力的高低,不能只看收入任务的完成情况,而要看对税源的整体掌握上。

2.3强化税源监控管理可以有效解决“淡化责任,疏于管理”

我国的税收征管改革较长时期都是束缚于征收、管理、稽查之间相互制约的思路上,忽视各环节内部工作的监督考核,以至于管理人员,稽查人员不廉行为频频发生。尤其是基础工作不够扎实,大而化之的粗放式管理仍然存在,“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些涉税案件的发生大多与税源监控管理工作薄弱有关。而强化税源监控管理正是定位在税收征管的基础工作上,着力解决“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的问题。

3 加强攀枝花市税源监控的措施

3.1建立、完善税源监控规章制度

(1)建立财税资料上报制度。

几税源监控范围内的企业组织在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时,必须同时报送企业财务会计报表,由各单位税政管理部门负责于每月25日前将上述企业的财务会计报表及纳税申报表原件或复印件各一份集中后留存,用于税源调查、分析,市局将根据收入进度、税源变化等情况适时抽调部分企业的财务会计报表和纳税申报表。

(2)建立税源分析制度。

税源管理部门应当加强税源变量与经济变量的函数分析:一要落实税源预测数学模型,做到税收与经济宏观分析的科学有效。二要拓展分析空间,实现单一分析模式向多维分析模式的转变。通过数据推论分析模型可以根据不同的分析重点,有针对性的利用数据资料,多角度全方位的反映纳税人的经营状态、支柱行业的发展趋势、我市的经济结构特点,把经验分析、定量分析、宏观分析有效的结合起来,确保为加强税源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前瞻性的科学依据。

(3)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对税源监控范围内的企业,主管税务机关应定期深入企业摸清税源、税负变化情况,调查分析对税源影响较大的因素,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项,应以书面形式及时上报市局税政处。

(4)建立税政检查制度。

对税源监控范围内的企业,主管税务机关税政管理部门应深入企业每年进行一次税政检查。主要检查企业是否正确执行各项税收政策,有无隐匿收入、虚增成本、转移利润等现象,各项减免税是否符合税收政策规定,统一收购发票、一般纳税人认定、税前扣除、弥补亏损、出口退税等审批手续、资料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3.2健全税务管理网络化信息系统,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

1)加强攀枝花市税务机关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联系。

进行税务登记,主要以工商营业执照为准,然而目前,工商登记与税务登记之间没有必要的联系制度,税务机关很难全面掌握工商登记信息。从工商部门取得登记资料,运用手工方式也不能与税务部门登记信息全面核对,核对出的未办理税务登记户,因各种原因,税务机关无力逐户查找,资料交换制度也往往流于形式,而达不到监控的效果。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建立相应的文件夹,放在在内部网上,通过edi方便税务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以达到监控的效果。因此建议:(1)建立税务机关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机构编制部门、民政部门的公共信息网。通过网络传输数据,掌握应履行纳税义务的税源户数及其基本情况,并加强对税源户的动态监控、分析。(2)实行统一的标识码。统一的标识码由技术监督部门颁发,颁发给批准成立的单位后,把此标识码一一录入微机,再以网络传输的形式传送给各个部门的信息管理系统。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在收到此码后,再一一下达给税务部门之间的内部网,以此码来证明注册成立单位的身份。(3)取得工商管理部门的配合,要求工商企业在领取工商执照的同时,必须办理税务登记。(4)实行联合办公制度。工商管理部门、税务部门实行联合办公,为纳税人实行一条龙服务,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办理登记及年检手续,减少纳税人办理各种手续的程序和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2)加强同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

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信息资料,也是税源资料,如房管、国土、公安等部门掌握的资料就是征收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税的计税依据。由于这些税源面广并且流动性大,税务机关不能全面掌握其基础资料,因此,要建立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公共信息网,实现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资源信息共享。由此,税务部门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取得税源信息资料,掌握税源底数。

3)核定税额,反向通知。

对可直接采集税源基础资料或能准确核定计税依据和税负的税种,如房产税、车船使用税,税务机关能从有关部门取得准确信息,因此,税务机关可以直接核定纳税户,建立数据库,利用计算机实行管理,核定其纳税额,实行反向通知纳税人按核定的税额到指定地点完税。

3.3面对纳税申报不实状况,可以采取强化纳税服务的措施

纳税服务是提高纳税人依法纳税的意识和能力,促使其如实申报纳税的必要手段,完善的纳税服务是实行税源监控的有效手段。

(1)大力加强税法宣传。加强税法宣传,提高全市的依法纳税意识,切实改善税务执法的社会环境。要建立税法公告制度,将税法规定等纳税实务让每一个纳税人都知道、了解,以方便纳税人掌握纳税程序,及时、准确填报纳税申报资料。宣传税法,除了传统的海报宣传外,现在可以借助计算机系统利用互联网络在整个it上进行广泛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最新的现行税收法规,按规定设定账目,按会计准则进行财务核算。

(2)加强对纳税人的培训。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和照章纳税是纳税人正确申报纳税的前提条件,为了使纳税人正确进行纳税申报,税务机关有责任.有义务承担对纳税人的培训任务,使纳税人了解税务信息,照章纳税,使纳税人掌握如何计算应纳税额、如何填写报表、按什么程序申报等,提高纳税人自行申报的能力。经过培训,使纳税人做到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掌握税收专业知识,了解税收法律。

(3)简化纳税申报程序,提供方便,降低纳税成本,提高纳税效率。纳税人申报可以去税务局,也可以通过网络完成注册登记申报实等流程完成纳税。

(4)加速税务业的发展。税务业顾名思义就是税务机构为纳税人服务的行业,如税务师事务所。因为税收行业比一般的企业纳税人更具有税收专业知识,对税收法律更加了解,既可以使纳税人方便、快速地完税,也使国家税收得以监控。

3.4实行征收方式多样化

(1)采取以计算机管理为主、手工操作为辅的管理方式。以手工操作弥补计算机管理系统目前尚不完善的地方,计算机管理和手工操作的结合是为了在征管改革的过渡阶段实行全面监控的必要手段。

(2)建立适度集中征收,保留其他有效的征管方式。虽然征管改革的目标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但在过渡阶段不能盲目的实行全部集中征收,集中征收是在一定条件下的集中,因此,要适度,对于其他有效征收方式,目前还应保留要与集中征收相结合运用。

(3)积极推行代扣代缴、委托方式,实现税收税源控管。代扣代缴、委托是自核自缴的方式,在税收征管中发挥着很大作用,将税务机关难以控制的税收,如对车辆征收的车辆使用税,对房屋租赁业和交通运输业征收的营业税等,交给政府各部门,让其代扣代缴、委托征收,可增强各部门税收法律意识。

另外,针对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应加强系统操作人员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系统操作,做到计算机应用技术与基础工作等多方面的整体协调,做好税源监控工作,以保证税收收入的增加。

税源监控论文篇2

内容摘要:跨国税源监控属于非强制约束的范畴,具有组织收入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取向。将监控的管理导向与培植的服务导向有机结合是跨国税源监控的重要职责。改善税收执法环境、留住税源、应收尽收,这就要求各级税务机关,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培植好税源。

关键词:跨国税源 监控 培植

跨国税源信息是国际反避税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为国际反避税工作提供了充分的依据,没有充分的、可靠的税源信息,反避税工作就无法进行。同时跨国税源信息也为各级税务征管机关的国际税收征管、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但也应该看到,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如果方法不当,服务不能及时跟进,就可能伤及投资人的积极性。所以应研究从政策导向上调动两个积极,即税务机关和纳税人的积极性,做好跨国税源监控工作的同时保护好投资人的投资积极性。既不能姑且、迁就违法行为,也要注意工作上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和国际惯例,并适当的兼顾对税源的培植工作,将跨国税源监控工作与培植工作很好的结合起来。主要是在开展税源监控工作的同时,搞好税法宣传、开展形式多样的、细致入微的纳税务。

跨国税源监控与培植关系的辨析

(一)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管理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形式,是特定的社会环境下,集体内一些人依某种规则下的权力,对系统内的人、财、物等资源进行规划、组织和有效控制,以达成集体目标的过程。服务是集体中一些人为了另一些人的利益而自愿付出的某种劳动或努力,自已并未得到直接的实物回报,或不以直接得到实物回报为目标的行为。二者的差别在于:管理是行使管理权一方依法或某种强制性约束进行的,其结果可能使集体受益而承受方短期内福利会下降;而服务是提供一方自愿的通过自已的劳动而使对方受益的行为。从理性人的角度出发,管理制度约束的重点是管理对象,而服务约束的重点是服务的提供者。“在管理中服务”也可以说是管理者将服务作为对被管理方损失的补偿。因为受法律约束,所以管理的手段总是有限的;而服务因为没有法律上的严格约束,所以内容比管理更广泛。一方面,有管理的地方肯定有服务。如在税务登记问题上,税法要求纳税人必须办理税务登记是管理,调查已经开业的企业是否办理税务登记也是管理。而态度和蔼、方便快捷、细致入微、尽量为纳税人提供便利等是服务,尽量节约纳税人的开支也是服务。另一方面,服务主要在管理中进行。由于税务机关的使命决定了其主要职责是组织收入,而服务职能是围绕着这个工作派生的,纳税服务通常都是在办税过程中体现的。

如图1所示:用象限来表示税源监控与纳税服务水平的关系,则A象限为最优组合,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都高,税源监控和培植工作最有成就;D象限的组合是最失败的。

(二)税源监控与招商引资的关系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特别是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跨国税源控管与招商引资同等重要。采取什么样的控管税源政策才能更有利于兼顾税收与招商引资呢?利用哪些优势招商引资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新形势下各地方应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地方政府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也探索了许多有效的途径,如充分利用人缘关系的亲情招商;动员已在本地投资兴业的老板,引荐新的投资者滚动发展的以商招商;对客商说到做到,表里如一的以诚招商;优化环境,营造一种“敬商、亲商、富商、安商”的环境招商等。

过去曾有一些地方以牺牲税收利益为代价招商,越权干涉税务部门的反避税工作,认为税务部门反避税会搞得外资企业“惶恐不安”,破坏投资的“软环境”。正是利用这种心理,一些被调查企业在被抓到证据之前纷纷提出,如果不停止调查,就要到其他地区投资。考虑到外资流失可能会影响政绩,一些地方政府只得作出让步,对税务部门的调查行为进行限制。所以跨国税源监控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需要处理好招商引资和税源监控的关系。招商引资可以看作是培植税源的行为,主要着眼的是眼前的、微观的、局部的利益;税源监控着眼的是长远的、全局的、整体的利益。牺牲长远的、全局的、整体的利益去换取一点点眼前的、微观的、局部的利益无疑是一种饮鸠止渴的行为。

(三)税源监控质量与效率的关系

如图2所示:跨国税源监控过程的主要工作就是获取各类的税源信息,要处理好信息的质量和获取信息的效率两方面的关系。税源监控的质量主要是指获取的税源信息的质量,即跨国税源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及时性、相关性、可靠性、安全性等内容。所谓真实性是指获取的税源信息是否与事实相符,有无虚假成份;合法性是指获取税源信息的过程、手段、方法是否合法;完整性是指税源信息是否完整地反映了一项经济活动的整个内容;及时性是指税源信息获取是否及时;相关性是指税源信息与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是否相关;可靠性是指信息来源渠道是否可靠;安全性是指信息保存的形式是否安全,如图文信息、声象信息、环境信息等是否保存完好。

通常只有质量合格的税源信息才是有用的,跨国税源监控工作所设定的程序首先要保证信息的质量。税源监控的效率是指税源监控工作能否以较小的代价获取所需的信息。效率是管理的生命,做任何工作都要讲效率。为质量而牺牲效率,或为效率而不顾质量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应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跨国税源监控工作由于其复杂性很容易出现低效监控甚至无效监控的情况,所以应制定周密的计划,进行充分的论证择优选取方案。

跨国税源监控与培植的政策建议

(一)实行人才战略

人才队伍建设是我国跨国税源监控和培植面临的最大挑战。虽然企业所得税已经合并,但是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的势头依然强劲;虽然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我国的市场对国际资本依然存在吸引之处。同时,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也得到国家的支持,跨国税源的规模非常可观。国际税收管理机构的职责不是因两税合并而减弱,相反,应该扩大跨国税源管理机构的人员和管辖范围,强化跨国税源监控的力量,提高培植税源方面的训练。因为跨国税源监控的难度、跨国纳税人的数量、跨国避税的手段在不断增加。在未来,跨国税源监控必然是税务机关工作的重点,反避税也将是跨国税源监控的重要任务。而且,要掌握同外商打交道的技巧,有理有据,把握好尺度,做好纳税服务工作。

(二)构建监控和培植跨国税源的社会网络

西方国家的税源监控依靠社会支持,借助社会力量形成强大的监控网络。例如为防止资金及税收的外流,德国法律规定,凡是汇进或汇出金额每单超过一定限额者,银行均要向税务机关通报并实行代扣代缴。美国法律规定,银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资料不得对税务部门保密,许多信息都应该“自动”传入税务部门。我国对跨国税源监控同样要依靠社会网络,目前应该依托银行的国际结算系统、外汇管理部门的收付汇核销系统、海关的出入境管理系统,形成资金、货物、价格三统一的监控网,依靠多方力量,实施有效的跨国税源监控。

(三)实行信息化管理

西方国家为了加强对纳税人的监控,大力开发和应用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对纳税人信息流监控的科技含量。如意大利建立了税收情报信息系统,可实行自动化管理,并通过公用数据网实现与纳税人、政府部门及欧盟国家的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美国建立了由国家计算机中心和分布在全国的1 0 个数据处理中心组成的税务管理系统,负责纳税申报表的处理、年终所得税的汇算清缴,以及纳税资料的收集处理、税收审计的筛选、票据判读鉴定、税收咨询服务等工作;德国在税务管理和税务稽查系统中,应用了大量先进的高科技手段,具有完备的信息网络化系统。当前德国国家税收网络中心发展的许多电脑程序被认为在世界上都是领先的。我国的“金税”工程在增值税的监控中已经取得显著的效果,下一步应该继续完善和扩展,不仅涵盖增值税,而且要包括所得税,尤其是涉及应税收入、应税所得的商品交易价格、规格、交易时间、交易地点等,便于对监控对象交易内容的比较,评估其纳税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四)完善监控和培植税源的制度

完善监控和培值税源的制度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法律层次的规范性制度。将跨国税源的监控更加系统化、具体化和可操作性,并且要明确重点。二是管理层次的分工与激励制度。解决分工不清、责职不明、多重任务和动力缺乏、疲于应付的局面。在实施跨国税源监控中,需要业务技能高超的人员,只有实行有效的激励才能发挥其潜力,但是目前只流于形式的税源监控工作比较普遍,必须从制度上保证人员分工和激励。三是执行过程中权力协作制度。相关部门支持不够,使执法力度受到限制,影响执法效率,必须通过制度层面规定相关部门的责职和义务,配合税务机关的执法,提高跨国税源监控的法律权威。

(五)开展高水平的纳税服务

开展高水平的纳税服务对跨国税源监控工作比较重要,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业务能力和水平是基础。没有胜任跨国税源监控工作的知识和能力就不可能有工作效率,服务包含在工作中,连工作任务都不能很好的完成就谈不上服务。所以,国际税收工作人员首先要努力提高自已的执法能力、工作水平,工作效率,因为执法准确性、效率性是纳税服务的前提。

其次,事业心和责任心是关键。所谓的事业心就是努力成就一番事业的奋斗精神和热爱工作、希望取得良好成绩的积极心理状态。一个有事业心的税务工作者才会尽心尽力去工作,注重工作质量,细心体会纳税人的感受。责任心是指能够将集体面对的问题当成自已的问题去面对,去努力的解决,而且敢于对结果承担责任。有了责任心才能心系税源问题,包括税源转化为税收的问题,也包括税源的可持续性问题(即培植税源问题)。

再次,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跨国税源监控与培植工作的根本。跨国税源监控工作的积极性是对工作本身的热情高、有完成好工作任务的欲望;工作主动性是指主观上心系工作,有要完成工作的强烈愿望并已付诸了行动;工作创造性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更科学、更合理的工作方法的能力。跨国税源监控和培植需要更多富有创造性的想法和工作方法,以解决新问题。

参考文献:

1.樊虹国,满莉.新避税与反避税实务[M].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

2.周平川,李菲.运用国际经验提高我国税源监控的有效性[J].涉外税务,2004

3.宋本强.关于跨国公司避税问题的思考[J].上海企业,2005

4.李卫玲.在华跨国公司避税300亿税务总局调整补税30多亿.国际金融报,2006

作者简介:

赵吉文(1975-)安徽宿州人,沈阳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税收政策与纳税筹划。

税源监控论文篇3

关键词:税务系统;内控机制;反腐倡廉

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肖捷同志在2010年全国税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2010年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突出重点,完善内控机制”。要“把完善内控机制作为惩防体系建设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重要载体,全面推进。”如何建立和完善税务系统内控机制是摆在我们各级税务机关面前的一项全新的重要工作。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应当对其理论渊源、制度结构内容和构建方式等问题在理论上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税务系统的工作实际,提出具有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一、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理论渊源

税务系统内控机制是国家税务总局在建立健全税务系统惩治和预防****体系的过程中,认真总结多年来税务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税务系统的工作特点,“将内部控制理论引入税务系统反腐倡廉建设”而创造的一个全新的专有名词,是税务系统各级工作人员对税务行政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运行中的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自我发现、自我防范、自我控制的一系列制度、方法、措施的总称,是税务系统反腐倡廉工作理论创新的一个标志:也是税务系统在新形势下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具体方向和思路。

1 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理论是对党中央关于预防行政****理论的继承、创新和具体应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都对如何在新形势下开展反腐倡廉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以指导我们的工作实践。我们党对反腐倡廉战略方针的调整和一系列重大决策的部署和实施,表明党中央对预防****的理论认识越来越深刻,对反****的实际工作越来越重视,对反腐倡廉建设的工作思路越来越清晰,对惩治和预防****体系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越来越明确。当前,国家税务总局在认真总结系统内多年来反腐倡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部门的工作特点,将在企业界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理论,作为一种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引入到税务系统的反****倡廉工作之中,形成系统的具有部门特色的反腐倡廉工作思路和方法。应当说,这是我们党关于反腐倡廉理论与税务部门的实际工作相结合的产物,是对反腐倡廉理论的继承应用和发展创新。

2 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理论,是对税务系统多年来反腐倡廉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多年来,全国各级税务机关在反腐倡廉工作中注意与税收业务相结合,积极探索,创造了一系列与税收工作相匹配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了加强对税务干部行使行政权力时的监督制约,有效预防****行为的发生,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全国各级税务机关就改“一人进厂,各税统管”,为“征、管”两分离或“征、管、查”三分离的税收征管新模式,随着形势的发展又经历了以“纳税申报、税务、税务稽查”三位一体的征管模式和“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为标志的税收征管模式。在注重对税务行政执法权监督制约的同时,国家税务总局在90年代中期又提出要加强对于部人事管理、大宗物品采购等税务行政管理权进行监督制约,形成了有税务部门特色的“两权监督”理论,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全国各级税务机关按照国务院“建立法制国家、推进依法行政”的总体战略,结合税务工作的特点,建立并实施了以细化税收执法岗责体系,统一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明确执法责任为特点的税务行政执法责任制和税务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制度体系,强化了对税务干部在行使权力过程中的责任意识和对违法、违纪、执法过错行为责任追究的力度。在此过程中,一些税务机关还积极学习、借鉴现代行政管理理论,将流程再造理论、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等理论和方法引入到税收管理之中,通过对税收征管流程的再造,强化各环节的监督制约,使目标管理落实到每一个具体岗位和环节,进而达到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目的。税务机关的这些探索和实践,为建立行为规范、权责明确、运转流畅的内部控制积累了实践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理论是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在税收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和进一步拓展。内部控制理论近年来发展迅速,在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及时发现和防范风险、制止营私舞弊和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保证管理权力的顺

[1] [2] [3] [4] 

畅运行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内部控制理论的目标、理论方法、技术措施等方面与税务机关加强内部管理的工作机理是一致的,与税务机关依法治税和反廉倡廉的目标要求是一致的。因此,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应当认真研究、学习和借鉴内控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将内控理论中的风险防范和控制的一系列具体方法应用到税务行政管理工作中,并结合税务部门的工作特点,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

二、构建税务系统内控机制框架结构的具体思路

国家税务总局肖捷局长指出:“要把内控机制建设作为税收体制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结合税制、征管、内部行政管理等改革,积极完善内部岗责体系,优化流程,健全制度,强化监督,形成权力层层分解、工作环环相扣、相互联系制约的科学严密的管理链条,从源头和机制上防范****风险。”这无疑为各级税务机关建立和完善税务系统内控机制指明了方向。

结合当前税务系统的工作实际和对内控理论的研究、学习和借鉴,当前税务系统内控机制建立和完善的基本思路应当是:坚持依法治税和反腐倡廉的基本原则,以建立健全税务系统惩治和预防****体系为目标;在各级税务机关党组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纪检监察、督察内审、巡视、法制等监督部门的组织作用,各有关业务部门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整体合力;根据现有的机构设置和税收征管模式,以建立健全税务机关岗责体系为基础,明确各个工作岗位权力和责任;以优化税务工作流程、科学配置权力为主线,以完善税收工作程序和规范税务工作行为为重点,以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为主要内容,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强化信息传递、沟通;加强税务文化建设,培育、塑造以法治文化、廉政文化为核心的内控环境;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公开办事程序,对税务系统行政权力的行使和运用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制约。进而构建起工作岗位标准化、权力责任明晰化、办事程序化、监督实时化、追究及时化的体制机制,体现出分权制衡、流程制约、事前预警、事中提醒、事后追究的风险管理功能,实现对税务系统“两权”运行全过程进行监督和制约的内控机制,保证各级税务机关“两权”运行的规范、透明、高效。

明确内控目标,把握内控机制的建设方向。依法治税,用法律的手段指导和规范我们的各项工作,是多年来税收工作取得成功的经验总结,是党和国家对税收工作提出的要求,也是各级税务机关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反腐倡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保证干部正确履行职责,执法为民的政治保障。因此,将依法治税和反腐倡廉设定为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的总体目标,将建立健全税务系统惩治预防****体系为内控机制的具体目标,为内控机制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为内控机制框架的构建和功能设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完善内控机制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方式。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是税务机关的一项全局性的工作,涉及到各个部门和方方面面的工作,必须在党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党组书记负总责,纪检组长(或者责成一名分管执法监督工作的副局长)具体抓,纪检监察部门(或者是责成督察内审、巡视、法制等负责执法监督的部门中的一个部门)作为具体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积极参与配合,共同实施内控。才能有效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发挥内控机制的作用。牵头部门负责制定内控实施方案,协助党组具体分解和落实内控任务,并对内控机制运行过程进行监督、考核和评价。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制定相关工作制度,梳理工作规范,落实具体内控工作任务。

全面梳理权力事项,明确岗责体系。对照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机构改革,对本级机关各部门的权力事项,特别是税收业务管理权、人财物管理权、税收执法权等进行全面梳理,列出“权力清单”。按照机构设置和征管模式,严格划分不同岗位的权力的使用范围,针对不同类别权力的特征和作用,建立职权清楚、责任明确的岗责体系,同时,将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融入到每一个岗位,实现权力、岗位、责任、义务的有机结合,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优化工作流程,科学配置权力。在坚持依法治税和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原则的基础上,针对不同部门的权力事项和用权方式,简化权力运行程序,下放行政权力,提高工作效率,优化权力运行流程,明确具体权力事项的业务操作程序,做到下一道程序对上一道程序进行控制,每道程序之间互相制衡。在“简、放、提、优”的基础上,科学配置权力,编制权力运行流程图,对权力事项的运行程序、行使依据、承办岗位、职责要求、监督制约环节、相对人的权利、投诉举报途径和方式等内容,以图示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流程图将权力行使过程进行固化,使每项权力的行使过程都做到可视可控。

三、构建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的路径选择

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税

税源监控论文篇4

本文作者:袁森庚工作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党校

第一,证人必须是了解案件情况的人。这是证人的基本特征。第二,证人是必须能够辨别是非,能够正确表达意思的人。③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言词能否成为证人证言,证人的资格是基本要件。如果证人的资格存在缺陷,其言词就无法成为证明案件事实的证人证言。而证人的资格必要条件之一就是了解案件情况。正如有的学者所强调的,证人证言是待证事实的直接感知人或直接体验人在诉讼程序中针对待证事实所作的陈述。证人证言的本质特征是陈述主体了解案情事实,而了解的唯一途径是对案情的亲自感知、亲自体验。④即一个不了解案情事实,对案情没有亲自感知、亲自体验的人是不能成为证人的。在谷某罪案件中,所有6位证人都能够辨别是非,正确表达其意思。证人资格的这一要求没有问题。但是否都是了解案件情况的人,值得我们考量。而我们认为,在上述6位证人中,从他们的证词中就可以得知,⑤证人李某等人就明显不具有证人资格,他们的言词就不能作为本案的证据。法院的判决书认定,李某的证言证实:“税收管理员到监管的企业主要检查企业的生产、销售、库存以及财务状况。对废旧物资回收企业,省局和市局对其都有相应的规定和管理办法。”另一证人李某的证言证实:“对重点监控企业的税收管理员应到企业经常实地查看,进行日常监控,主要查看经营场所、生产经营情况、企业帐目等,这种情况由科室负责。”两位李某的这些言词只是说明了税收管理员日常检查的主要内容与文件依据、重点监控企业的监控职责等内容,而并没有证明案件事实。从二李的言词中可以推知他并不知道案件事实,即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内容。在另一案件,王某罪案件中,⑥证人曹某、徐某、李某也具有同样的特点。对案件任何一方面的事实他没有亲身感知和体验,并不了解本案的案情的人,自然是没有证人资格的人,其言词就不成其为证人证言和定案的证据。

对证言内容的要求,有的学者提出,证言必须是以人的感知、体验或经历的客观叙述为原则,其中不应包括证人对具体事实的评论意见或推测内容。⑦证人应当陈述直接感知的事实。对此相关法律文件也有明确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7条规定,出庭作证的证人应当客观陈述其亲身感知的事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46条也规定,证人应当陈述其亲历的具体事实。证人根据其经历所作的判断、推测或者评论,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对此,有的学者进一步指出,证人不得使用推测、或者评论性的语言,也不得对事实发表意见。这可以说是基本的意见证据规则。⑧对照上述证言内容的要求,在谷某罪案件中,司法机关所采用的税务人员的证人证言也存在引用证据的错误。有的证人的言词就是一种评论意见,而非对亲历的具体事实的陈述。本案6位证人的证言,除上述李某的证言明显具有这样的特征之外,邱某以及刑某的言词也同样具有评论性特征。法院的判决书认定,证人邱某证言证实:“管理员对辖区内的重点税源企业,应该每个月到公司去二次到三次,对重点监控企业至少要十天检查一次,必须要2人或者2人以上才行。对公司的经营情况,发票开具是否属实、账目情况进行日常的监控和检查。鑫丰源公司在我们科的监管范围内,该公司的税务主管员是谷某,张某带领谷某到该公司检查过,但他们没有向其汇报过这个公司的经营情况及对这个公司的检查情况。之所以鑫丰源公司出现向其它企业开出虚假的销售发票的情况,是我们管理上的漏洞,说明我们对所管辖的企业监管力度不够。”在这一证人证言中,“管理员对辖区内的重点税源企业,应该每个月到公司去二次到三次,对重点监控企业至少要十天检查一次,……。对公司的经营情况,发票开具是否属实、帐目情况进行日常的监控和检查。……,之所以鑫丰源公司出现向其它企业开出虚假的销售发票的情况,是我们管理上的漏洞,说明我们对所管辖的企业监管力度不够。”这三句话就是典型的评论,而非对案件事实本身的叙述。因为对于重点税源企业和重点监控企业税收管理员每月应检查多少次,检查哪些事项等内容,这不是案件事实,而是税务机关内部管理规定。这样的内部管理规定在税务机关早已有之。司法机关采用邱某的证言无非是要推出谷某也应当这样履行职责。而这样的结论本应由司法机关通过调查税务机关内部管理规定,结合谷某的岗位进行推论,而无需从一个税务人员的言词中推出。对鑫丰源公司的监管是否有漏洞,如果存在监管漏洞是谁的责任等结论,这样的判定更是司法机关的职责,不能由一位证人代为履行这样的职责。司法机关把证人的评论都作为证人证言而采用,不能不说这是在证据的引用方面存在的明显错误。法院的判决书同时还认定,证人刑某证言证实:“作为税收管理员,工作职责是对辖区内的企业的日常监控和检查,了解企业经营的基本情况,对企业的税前、税中、税后的辅导,企业有异常情况的上报。要求税收管理员每个月到重点税源企业去一次,每个月到重点监控企业、敏感企业去二到三次,去检查企业的经营状况包括账目和发票使用情况等,这些情况领导多次在大会上讲过和要求过,我们的岗位目标职责也是这样要求的,鑫丰源公司是谷某负责进行监管的,其协助谷某工作。”从刑某的这一言词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出这也是一种评论性言词。而且这样的评论与邱某的评论还存在某些不一致。例如,邱某说,管理员对辖区内的重点税源企业,应该每个月到公司去“二次到三次”,而刑某说是去“一次”。邱某说,对重点监控企业至少要十天检查一次,而刑某说是去二到三次。司法机关采用这样评论性的言词证据不但不符合证人证言的法律要求,而且也经常导致证明的内容不准确。因此,这样的言词也同样不能作为定案的证据。

从上述谷某案可以看出,司法机关在处理涉税渎职犯罪案件时,常常大量采用其他税务工作人员的言词作为案件的证据。而证人证言的内容却不是证明某一税务工作人员做了什么或者没有做什么,而是通过评论性言词“证明”某一税务工作人员的职责及其履行职责的方式。例如,证人李某的证言证实税收管理员到监管的企业主要检查企业的生产、销售、库存以及财务状况;邱某证言证实对管理员对辖区内的重点税源企业,应该每个月到公司去二次到三次,对重点监控企业至少要十天检查一次,对公司的经营情况,发票开具是否属实、帐目情况进行日常的监控和检查等。这样的言词内容都是对税管员管理职责及其履职方式的评述。通过这些评述性言词,从而推出某一税务工作人员并没有履行或者没有完全履行这样的职责而存在渎职行为。我们认为,这样的证明方式并不恰当和科学。首先,某一税务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及其履职的方式,并不是由税务机关工作人员的证人证言所确定,而是在税务机关内部管理制度中早已有明确规定。税务机关实施税收执法责任制以后,根据一个税务局应当完成的工作任务,在局内分设若干工作岗位,把该局的所有工作任务分配到各个工作岗位,并明确了每一个岗位的岗位职责及其履职方式,每一个岗位的岗位职责都不一样。因而,判定某一税务工作人员是否渎职,就必须依据其岗位职责,而非税务工作人员的言词证据。其次,判定某一税务工作人员的职责及其是否履行或者正确履行职责属于司法机关的职责范围。如果采用税务工作人员的证言来确定的话,就等于司法机关把自己部分判定权让渡给了以证人身份参与案件的税务工作人员。根据这一分析,司法机关在处理涉税渎职犯罪案件时,也应当把税务工作人员评论性的言词从案件的证据中予以排除。结语根据上述分析,司法机关在处理涉税渎职犯罪案件时,为了达到处理的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在证据的采信和案件结论的证明方式方面应关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对于税务工作人员能否作为案件证人的判定,只能选择对案情了解的税务工作人员作为证人,应当排除不了解案件事实的税务工作人员。二是对证人证言内容的采信,只能采信能够证明案件事实本身的言词。对被告人的工作职责以及履职的方式、应当遵循的工作程序等内容,司法机关只能根据相关法律制度以及内部管理制度予以确定。三是对于案件结论证明方式,应当是司法机关依据被告人的工作职责、履职的方式、工作程序,再根据被告人的行为表现,运用三段论式的逻辑推理,判定被告人是否存在渎职行为,并以此作为基础判定其是否构成渎职犯罪。而不能依据税务工作人员的言词来证明被告人应当履行的工作职责及其履职方式,甚至直接运用税务工作人员的言词证明被告人存在渎职行为。

税源监控论文篇5

为了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税收管理的先进经验,推动我市税收征收管理工作,进一步促进市局在税收管理工作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__年6月2日至12日,市局精心组织了以XXX局长带队的一行七人的考察组,到浙江省宁波国税局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考察。考察当地在对一般纳税人、个体税收管理情况,与当地XX分局负责人座谈,学习对方的经验和做法。考察回来后,考察组还组织了专题讨论。现将考察调研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调研的主要情况和经验做法

宁波国税局下设征收局、直属管理局、宁波市XX国家税务局、宁波市XX国家税务局、宁波市XX国家税务局、稽查局、进出口税收管理分局(进出口税收管理处)、涉外税收管理分局(涉外税收管理处)八个直属机构。负责对宁波市所在范围内部、省、市的税收征收管理。在考察过程中,由宁波市局安排,我们考察了XX分局,并与XX局负责人员进行了座谈,学习对方的经验和做法。

(一)税源监控做到“五化”

一是监控对象的层次化。XX局确定20__年度入库税收1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为市局级重点税源,由计财科监控;各分局则根据辖区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分局级重点税源。以二级分层监控实现监控成效的最大化。二是监控类别的行业化。根据该市块状行业经济较发达的特点,将全市企业分成打火机、电器、榨菜、灯具等行业类别税源进行重点监控,并建立行业涉税数据模型,开展专门的税收分析。三是监控手段的多样化。在完善纸质纳税申报表分析、税源经济信息预测等传统监控手段的基础上,广泛运用税控装置、深化重点税源管理软件的应用,全方位提高税源监控的效率和分析水平。四是监控方法的规范化。通过对税源监控方法的规范化建设,做到直接监控与间接监控间的有机结合,既体现直接监控与管户机制下的监控灵活性,更保证间接监控与管事机制下的监控规范化。五是监控体系的社会化。完善与工商部门的户管定期核对制度,减少漏征漏管户的产生;加强与金融、海关等部门的配合,提高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加强与审计、公检法等部门的协作,真正发挥稽查的重拳效应。

(二)强化协税、护税网络

XX局今年3月起对辖区内菜市场税收征管实行国、地税合署办公,在取得经验后,目前已在全区所有50余个各类市场内全面推广,并取得了国税、地税、纳税人三方“多赢”的局面。该局的具体做法是:“三个共用”,即市场的征管人员共用,市场的办公用房、办公设施共用,征管数据和信息资源共用:“三个统一”,即纳税人户管资料统一,征收方式统一,计税依据统一;地税部门利用国税准确了解开票销售额的税源掌控手段,委托国税办税服务厅个体户和临时经营户开票销售时的个人所得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水利基金。

取得的主要成效有:一是征管基础得到加强。双方互通信息,对个体户的经营情况掌握更加全面准确,纳税定额、开票销售额等计税依据更趋合理和一致,处理偷、抗税事件措施更有力,税收收入稳步增长。二是征税成本明显降低。双方办公用房、办公设备支出总量减少超过50,助征员减少20名。三是办税更加方便。纳税人申报、缴税、暂歇业等事项只需在一处即可办妥,且税收咨询口径统一。

(三)从四个方面着手加强专用发票管理

一是把好新办企业一般纳税人资格暂认定关。改变以往由户籍管理分别认定的办法,实行管户与管事相结合,强化各环节相互制约,并设置专职岗位负责实地审核,重点做到“三见面”,即与法人代表见面,与企业会计见面,与经营场所见面。二是严格控制专用发票领购数量和限额。利用专用发票换版后征管系统需重新准购之机,对所有税控企业的用票限额和数量予以了再次核定,其中2200户次企业领购信息得到了调整。三是及时对未报税、欠税户实行核查。对未报税企业,每月5日后,先由报税岗将企业信息告知管理科,再由管理科的户籍管理员通知企业,必要时下户察看企业情况;对未申报企业和欠税企业,申报期结束次日,由户籍管理员立即组织实地核查。四是建立异常现象即时应对措施。在核查时发现有企业走逃,除阻止其再次开票,清查发票领用数量、开具情况、发票流向外,及时报稽查局予以协查,并在稽核系统中录入失控发票信息。

(四)采取计算机定向进项筛选法选案XX局推出计算机定向进项筛选法,拓展税务案件选案工作。其做法为先确定某一特定敏感地区为案源产生地,其次通过计算机将所有本地企业从该敏感地区收受的进项发票采集出来,作为目标源,然后通过分析、比对,筛选出同类可疑发票列入案源库。

此方法应用后,不仅丰富了案源,办案方向更加明确,避免重复取证,选案的准确率和稽查办案效率得到了提高;而且通过同地区同类发票的比对,往往能找出内在必然联系,有利于突破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件。目前,该局已从来自衢州的发票中,发现7户企业收受虚开发票51份,除1名涉票犯罪嫌

疑人移交公安机关予以立案处理外,共追缴增值税89840.87元,滞纳金15466.62元。

(五)纳税评估实现“四个结合”

XX局今年以来对服装、皮草等11个行业开展了纳税评估,共评估企业328户,查有问题242户,查补税1258.9万元,滞纳金43.9万元,移交稽查21户,并做到了“四个结合”:

一是纳税评估与税源调查相结合。在每一行业评估前对典型企业开展调查,掌握原料耗用、计酬方法等信息,并对上年与今年的同期销售收入与税负、企业间平均税负变化进行对比,分析重点企业和总体税收增减变化。二是纳税评估实行计算机选案与人工选户相结合。评估软件选案以行业评估为主线,同时依靠税务管理员对当地的特色行业、异常企业进行人工选户,上下联动,效果明显。三是纳税评估与促进征管质量相结合。以联席会的形式加强纳税评估科与其他科室、基层分局的联系,互通问题,互提建议,提高评估选案的准确性和评估评析的合理性。四是纳税评估与发挥稽查效能相结合。正确认识纳税评估是税务稽查实施体系的基础环节,通过评估分析,发现疑点,使稽查选案环节避免随意与盲目,使税务稽查实施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针对性强。

(六)加强个体户暂歇业管理

一是对个体户的暂歇业申请实行个体税务管理员负责到户核实,调查片组长和分管科长到户抽查,以确保个体暂歇业审批的规范和公平。二是加大对个体业户的暂歇业情况检查力度,在检查方式上,规定对同一个体户至少一个月检查两次,以减少管理工作上的不到位。三是对发现假暂歇业户,除追补其应纳税款外,并根据《征管法》按偷税论处,处以偷税数额两倍以上的罚款。四是在办税大厅个体涉税窗口,公开《个体纳税人暂歇业须知》,及时向办理暂歇业的个体户宣传依法纳税观念,增强个体业户的诚信纳税意识。

(七)优化纳税服务呈五个特点

由于宁波市国税局也单独设立征收局和直属管理局,他们的管理模式与我们有许多的共通之处,我们在考察中也对他们机构分设后,不同机构间如何衔接、协调,如何做好为纳税人提供优化服务的做法进行了认真的询问。他们在优化服务方面呈现出五个特点:

一是具有连贯性。与辖区重点税源户挂钩,建立月走访制度,采取跟踪服务的方式,掌握纳税人的各种需求,并及时为其排忧解难。二是突出经济性。详尽分析税收政策变动给地方经济带来的各方面影响,积极开展税源调查,为当地政府在决策上做好税收参谋。三是带有监督性。对税务行政处罚、行政复议、税收定额等涉税事项予以全面公示,同时畅通反馈渠道,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四是赋有引导性。利用接触面广、了解政策多的优势,在为纳税人提供最新税收政策和市场信息的基础上,由税务管理员每年为辖区企业进行一次税收筹划,并列入年度目标考核。五是体现效能性。深入拓展全程服务,健全AB岗制度、无缺位制度、否定报备制度等三项制度,让纳税人以最小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心情办理涉税事务。

二、结合XX市局实际,将考察所感受到的经验做法应用于实际工作的想法

宁波市国税局设立的8个直属机构,与XX市局城市综合改革后的模式差不多,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征收局与直属管理局是平级单位,统一接受宁波市局的领导。这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参考价值和学习的模式。结合XX市局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树立精品意识,以“质量管理”为核心,树立“人性化管理”思路,对管理机制、职能职责进行调整,具体做法:

一是建立协税护税网络,将信息网络延伸到镇(街道),将协税力量组织到街道、乡镇、村庄,将管理基础深入到管户,形成新时期税收征管新格局;完善与工商部门的户管定期核对制度,减少漏征漏管户的产生;加强与金融、海关等部门的配合,提高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加强与审计、公检法等部门的协作,真正发挥协税护税的社会效应。

二是结合税源抓管理监控,通过对税源监控方法的规范化建设,做到直接监控与间接监控间的有机结合,既体现直接监控与管户机制下的监控灵活性,更保证间接监控与管事机制下的监控规范化的“崭新的专管员制度”,从人力资源配置上体现“重心下移,重心确保”的思路,建立起以街道镇级管理为实体、以基础管理为重点的多层次的税收工作管理体制,以构建优质、高效、贴近式的纳税服务体系;

三是在运行方式上体现以信息化为依托,广泛运用税控装置(如税控收款机)、深化重点税源管理软件的应用,全方位提高税源监控的效率和分析水平。

税源监控论文篇6

一、税源监控的现状及问题剖析

税源监控是现代税收管理职能的体现和作用对象。税收管理从收入的角度来看就是要掌握税源、促使纳税人将税收从潜在税源的状态依法转化为现实税收收入的过程。笔者认为税源监控体系主要由税源预测、税源管理、纳税能力估算和税收审计四个部分构成。其中:税源预测属分析型监控、税源管理属管理型监控、纳税能力估算属预警型监控、税收审计属核查型监控。税源监控作为税收管理工作的起点和基础,贯穿于税收征管工作的全过程。税务机关税源监控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税收征管质量的高低,税源监控手段是否先进、科学、可行,又直接影响了税收征管的效率,因此税源监控是税收征管工作的重中之重。

目前税务部门普遍采用的税源监控的方法因存在种种弊端和问题,不能满足现代税收管理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税源预测主要采用“基数+增减因素”法(即:以上年税收会计核算反映的实现税源加税源典型调查估计的增减因素作为本年预测期的税源)既缺乏科学依据,而且与实际税源相差较大。首先,基数仅是税收会计核算反映的“应征数”(纳税人自行申报的应征数+税务检查已查补的部分应征数),未包含尚未查到的纳税人偷骗税收的应征数,因而该基数不能反映纳税人实现税源的“全貌”。加之多年来各种人为累积因素的影响,这种“基数”已难以代表某地区的实际税源;其次通过对部分企业典型调查估计的本年“增减因素”因受调查估计准确性的影响,税源预测的可信性较差。因此,地方政府对采用这种方法预测的税源常常持“似信非信”的态度,上级税务机关利用这种预测数据也常常导致决策的失误。如每年分配的税收收入计划与各地实际税源的误差较大、现行征管质量考核的结果不能反映征管的深度和依法征收的质量等等。

二是税源管理仍停留在以重点税源统计分析为主的初级管理水平上,税源信息失真、信息占有量匮乏、税源管理缺位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税源监控。目前基层税务部门对重点税源信息的采集主要依赖于纳税人申报的部分财务数据,缺少与纳税人相关的其它经济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比对、印证,加之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存在占有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税务机关一方面统计上报的重点税源信息失真的问题难以控制;另一方面信息来源渠道不畅、信息占有量匮乏难以对重点税源实施有效的监控管理。根据如此的重点税源信息分析的结果只能反映重点税源户申报税源的变化,而不能反映实际税源的变化。其次基层税务机关普遍推行税收的专业化管理,取消了专管员制度,部分地区还实施了“流程再造”式管理,按照税收业务的流程节点设置岗位和机构。因税源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业务流程仅局限于对重点税源企业的静态统计和事后分析,重“管事”轻“管户”,缺乏对整体税源的动态管理,特别是对大量偷骗税较为严重的中小企业未纳入税源管理的范围,导致税源监控的严重缺位、偷骗税大案频繁发生。

三是纳税评估作为对部分企业税源监控的一种管理手段,仅属微观税源监控的范畴。而对某一地区或行业纳税能力的估算作为宏观税源监控的方法在税务部门未能得到有效应用。纳税能力是指在既定的税制下,一个国家、地区、行业在一定时期内经济运行所形成的税收储量,是一个税收潜在能力的概念。在微观上它表现为企业的应纳税额,在宏观上它表现为一个国家、地区、行业可征税收的总能力。因而纳税能力估算在微观上类似于对企业的纳税评估,在宏观上是对一个国家、地区、行业可征税收总能力的估算。纳税能力估算在全世界被认为是一个检测和监控税源的最佳方法。而在我国却未能得到相应的重视和有效应用。目前因我国纳税评估的效能定位不明确、基础信息不充分、评估分析手段不完善等问题,基层税务部门实际应用的效果也普遍不佳。

四是以税务稽查为主的税务审计因缺乏科学选案的手段以及征管与稽查之间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事后“核查型”监控的效果。如:征管部门在日常管理和纳税评估发现的纳税人有关偷骗税嫌疑的资料信息未能及时与稽查部门共享、基层税务部门对征管部门日常性检查与稽查局税务稽查的职能定位及检查计划的统筹安排缺少有效的协调、管理,导致各部门的税收检查工作尚未形成合力。虽然国家实施了“金税工程”、各地税务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但由于税务检查的威慑力和偷骗税被发现的概率较低,纳税人铤而走险采用各种偷骗税手段导致税源流失的问题仍然很严重。

鉴于目前我国税源监控的现状,结合税收工作实际,建立我国现代税源监控体系已迫在眉睫。

二、建立现代税源监控体系的基本思路

笔者对改进目前税源监控的现状、初步建立我国现代税源监控体系的基本思路建议为:以税收与经济的内在关系为依据,注重将相关经济指标应用于税源监控;以税源预测分析为基础,全面掌握和监控税源的变化;以纳税能力估算为主线,实现微观监控与宏观监控的有机结合;以强化税源监控手段为保证,促进税源监控效能优化重组。主要内容分述如下:

(一)以税收与经济的内在关系为依据,注重将相关经济指标应用于税源监控。

众所周知:税收与经济的关系是“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这一关系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中能找到理论依据,用凯恩斯的静态宏观经济模型可推导出相关结论,市场经济国家多年的实践也充分证实了这一关系。因此我们应该将此作为建立现代税源监控体系的理论基础。

基层税务部门要改变目前“就税收分析税收、就税源预测税源”的思维方式,更深层次、更广泛地研究和分析总体税源及各税种与相关经济指标的内在关系,注重应用多种宏观和微观经济指标去预测和分析税源,为税源监控提供科学依据。如积极研究衡量经济的核心指标GDP与税收的关系,笔者曾在1998年用1990~1996年如东县GDP变量与税收变量时间序列数据依据社会经济统计学建立一元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出:(1)我县各项税收的总量与GDP总量呈现高度相关的关系,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9802(接近于1),说明在总变差中有98.02%都可由模型本身解释,其余变差是受政策因素、税收征管水平和其它经济因素的影响;(2)工业和商业增加值与增值税呈现高度相关的关系,相关系数为0.9749。说明在总变差中有97.49%都可由模型本身解释,其余变差是受政策因素、税收征管水平和其它经济因素的影响。

(二)以税源预测分析为基础,全面掌握和监控税源的变化。

税源的预测分析不仅是税源监控的起点,也贯穿于税源监控的整个过程。税源预测分析的结果不仅可为分析下达税收收入计划提供依据,还可为掌握和监控宏观(某一地区、行业)及微观(某一企业)税源变化服务,因此税源预测分析应为税源监控的基础。基层税务部门要改变目前普遍使用的“基数+增减因素”的税源预测方法,在对税源变化的重点企业进行典型调查分析的同时,建立税源宏观预测分析模型,对某一地区、行业的税源进行预测分析,及时掌握和监控宏观税源的变化。

建议国家税务总局和省国税局建立税源宏观预测分析模型,预测目标应包括税源总目标、分税种目标、分地区目标、分行业目标和动态目标。为适应上述需求应建立一套大型动态组合模型库,应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大型动态组织模型库应根据税收与某些经济指标显著相关、税收历史数据具有时间序列性和税收数据的自相关性三个特点,依据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和计量经济学方法,选择回归预测模型、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和指数平滑预测模型三类组成。然后依据相关系数和拟合优度(即模拟预测历史数据的准确程度)进行优选模型。同时应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结构、税源结构的差异,着重考虑生产结构(GDP结构指标)、投资结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指标)、分配结构(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额)和税收政策诸因素对税源的影响,选择不同的模型参数的估计值,从而形成不同地区、行业和税种的税源预测分析模型。应用计算机对其进行分析计算,预测报告期税源。一方面为分配税收收入计划的提供依据(要考虑各地税收征管努力程度),另一方面与统计某地区、行业纳税人申报的某税种税源进行比较分析,作为税源监控的基础。

(三)以纳税能力估算为主线,实行微观监控与宏观监控的有机结合

纳税能力估算作为世界公认的检测和监控税源的最佳方法,它包括对企业的纳税评估(微观税源估算)和对某地区可征税收总能力的估算(宏观税源估算)两个部分。是微观税源监控和宏观税源监控的主要手段,两者不可偏废,要实行有机地结合。

1、要尽快规划建设“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发达国家税源监控的经验表明:有效的税源监控必须依赖于全社会各部门较强的协作和政府社会管理的支撑。而我国制约税源监控的主要的因素正是缺乏政府社会管理对税务部门获取和监控纳税人涉税经济信息的有力支撑。税务部门单方面采集纳税人的信息难以解决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的问题。因此针对税收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纳税人申报信息失真、税务部门获取涉税信息的渠道单一和占有经济税收信息量匮乏等问题,为适应纳税能力估算、税源预测分析、稽查选案以及其它经济管理部门对经济税收信息的需求,建议由政府牵头国家税务总局汇同国家信息产业部尽快规划建设“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各省、市、县建立分库,全国联网。初步设想建议:“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由“税收征管信息库”、“经济情报信息库”和“数据处理及交换平台”三个部分组成。由国家信息产业部统一规划管理,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审计署、国家工商管理局、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国家商务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电力和运输等管理部门按职责分工共同参于“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建设,并按各自的业务需求共享、加工、交换、处理信息。“税收征管信息库”主要采集国税局、地税局、财政局、海关等涉税部门的税收管理信息及金税工程发票信息;“经济情报信息库”主要采集工商管理信息、市场交易及价格信息、经济统计监管信息、资金流向信息、物流信息、国外税收经济情报及交换信息等;“数据处理及交换平台”主要为数据的整理加工、数据挖掘和增值利用、信息共享交换服务。建设“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既能为经济管理部门提供丰富的“各取所需”的智能分析工具和“信息原料”,又能有效地帮助各部门完成对内监督和对外控管。它是国家信息高速公路上的“立交桥”,将各个部门的“信息孤岛”连接贯通,可有效地解决单个部门采集信息的失真和各部门重复采集信息的问题。

2、进一步规范纳税评估工作,发挥微观税源监控的作用。

首先要进一步明确纳税评估的效能定位。笔者认为:纳税评估是税务机关在全面掌握本地区经济信息的基础上,根据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和社会机构提供的各种涉税资料和信息,采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在一定时期内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进行稽核、比对、分析和约谈,以帮助和促进纳税人自觉、如实、全面申报缴纳应纳税款的一项税收管理活动。它好似税务机关实施税源监控的“雷达检测站”,通过设置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借助于信息化手段,对监控区域内纳税人的纳税情况进行动态“扫描”,及时发现疑点、分析疑点,并向其他管理部门或稽查部门传递,寻找偷骗税行为发生的线索。可以说纳税评估实质上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是否依法申报缴纳税款的一种预警型监控。它是介于税收日常管理与税务稽查之间的一种管理活动,并非税收检查行为。其目的是为纳税人对非恶意偷税行为自查自纠提供预警和帮助提醒,而对有恶意偷税疑点和经评估约谈后仍未自查自纠的问题向税务稽查部门提供案源。因此纳税评估也是一种选案手段,是对原有稽查选案方式的一种有效补充,它有利于提高稽查选案的准确性,充分发挥税务稽查的效能。因此它是实现税收日常管理与税务稽查的有效链接。

其次,要一步优化纳税评估的信息采集手段和评估分析手段。在目前尚未建成“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前,各地税务机关要拓宽信息采集渠道,除采集纳税人申报信息、税收征管信息和金税工程信息外,税务部门为取得真实信息,要绕开纳税人直接报送渠道,从其它部门和渠道掌握纳税人不易隐蔽的经济信息,尽可能与当地的工商、地税、海关、统计、金融、供电等部门协商实行信息交换和共享,完善评估信息的提供机制。同时要借鉴发达国家纳税评估的经验和模式,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纳税评估支持系统软件,逐步规范评估操作。一是要不断优化评估分析指标体系,重视应用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做好评估的量化分析,建议分行业及产品大类设立宏观税收预警指标体系,合理测定各指标的正常区间,确定其正常峰值和警戒值,较为准确地体现纳税行为的共性和规律,不断提高筛选异常信息的准确性,为纳税评估提供真实而有价值的信息;二是要采用“模糊分析”方法,将评估范围扩大至纳税人的生产规模、货物进销规模、成本消耗、资金流动等方面,应用相关非财务指标信息进行非量化的模糊分析,实现对涉及生产销售的多维信息评估分析。

3、研究和探索我国纳税能力估算方法,加强宏观税源的监控。

对一个地区进行纳税能力估算结果的应用较为广泛,不仅可用来确定一个地区的税源总量,还可用来分析税源结构变化、各地区纳税能力变化、各地区税收收入与纳税能力的关系(两者之比为各地区的实际征收率),为制定各地区征收率控制目标、完善税收收入计划管理、辅助税收预测、辅助建立税收预警系统、辅助建立税收综合考核体系提供客观依据。由于我国的税收制度有别于其它国家,因此研究和探索我国的纳税能力估算方法、加强宏观税源监控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曾以增值税纳税能力估算为例,阐述了估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四)以强化税源监控手段为保证,促进税源监控效能优化重组

建立我国现代税源监控管理体系必须以强化税源监控手段为保证。应根据新体系的要求,在税收管理工作中完善和重组税源监控管理机制。目前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推行纳税人统一代码制度。为建设“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满足各经济管理部门的信息交换和监管对代码通用性的要求,必须尽快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纳税人统一代码制度。建议对每一个法人组织和年满16周岁以上的公民都赋予独一无二的终身识别号——纳税人代码,以国家立法明确纳税人代码的法律地位。并以全国统一编码的法人组织代码和个人身份证号码作为纳税人代码进行工商、税务登记,并作为办理金融、保险、财产登记、投资、社会福利、交易合同等业务及领取劳动报酬收入时必须填报的代码。以此实施对税源的全面监控和管理。

2、控制和规范现金支付。由于我国目前对现金支付处于失控状态,现金支付数额过于庞大,使大量的现金交易信息游离于监控之外,为偷税、洗黑钱、行贿受贿等经济犯罪提供了“防空洞”。建议通过国家立法明确限制现金的支付范围,同时对涉及大额现金交易项目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履行报告义务,否则给予一定的处罚。

3、完善对关联企业业务往来的监控制度。目前利用关联企业业务往来进行偷税和违规操作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在上市公司中较为普遍。建议国家尽快制定关联业务往来的报告制度,税务部门要将关联企业业务往来作为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重点。

4、健全对跨国税源国际避税的监管制度。对跨国公司转让定价问题,建议国家尽快制定和实施“转让订价规则”和“预约订价协议规则”;对外商投资企业资本弱化问题研究应对措施,目前我国法律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注册资本有严格的要求,但对投资后的负债融资却没有明确规定债务股本比率来限制资本弱化,建议补充国家税法尽快明确外资企业的债务股本比率,从税法上限制外资企业的借款规模,避免税收流失。

税源监控论文篇7

关键词:加油机,防作弊,措施

 

经营者以前常用破坏加油机的准确度、更换电脑芯片、加装遥控装置等手段来“短斤少两”、偷税漏税以谋取不法利益,扰乱了燃油市场的正常经济秩序,损坏了消费者的合法利益。JJG443―2006《燃油加油机检定规程》中明确要求燃油加油机必须强制安装防作弊系统,自2006年9月8日后,加油站新安装的加油机,必须为防作弊加油机。

由电路模式可知:(1)监控芯片和计量芯片“各负其责”,监控CPU接收计量CPU的油量数据;(2)监控CPU认为计量CPU油量数据的生成是正确的。可是油量数据的生成正确与否却没有得到有效监控。

旧的税控燃油加油机可作弊的地方主要包括:(1)修改计量软件:改变脉冲当量;给监控芯片多发油量数据。(2)传输通道作弊:插入脉冲信号。论文参考。(3)传感器作弊:增加脉冲数;不出油也出脉冲。(4)流量信号作弊:少出油;油回流。论文参考。

旧的税控燃油加油机常用的作弊手段包括:(1)机械作弊:私拆铅封调整测量变换器的机械调整装置,机械作弊易发现,稽查起来也较容易。(2)更换计控主板作弊,既偷油,又偷税。(3)修改计量软件、传输通道作弊、脉冲信号源作弊:一般采用较高层次的技术手段,如:通过后台来控制修改后的计量软件作弊,通过无线技术(如遥控)来控制传输通道或脉冲信号源作弊,这些作弊手段可以做得非常隐蔽,还可以相互间进行组合,技术稽查的难度非常大。

2006年3月8日,国家质监颁布了JJG443―2006《燃油加油机检定规程》,对燃油加油机的防作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防作弊系统工作原理可知:(1)流量信号经过编码器进行变换后,直接转化为油量数据,加密后送给监控微处理器,同时保持原来的脉冲信号不变,发送给计量CPU。(2)监控CPU解析油量数据,并和计量油量数据进行对比。(3)编码器和监控微处理器(即“税控芯片”)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防作弊功能。(4)从源头上防止在

脉冲信号传输环节、加油机主板环节出现的各种作弊行为。

防作弊系统由编码器、RS232接口(转接芯片)和监控微处理器(编码税控芯片)3部分组成。论文参考。

防作弊系统防作弊的有关措施包括:(1)编码器和监控微处理器的双向验证。编码器和监控微处理器必须进行双向验证,建立安全的传输通道。双向验证失败后,监控微处理器将禁止加油机加油,并显示错误信息。双向验证是通过认证算法和安全的认证协议来保证的。双向验证不可伪造。(2)防止修改脉冲当量或增加脉冲数作弊。加油机脉冲当量检测功能的启动是在初始化后,一旦启动脉冲当量检测功能后,每次加油时都进行防作弊检测。每次加油时,监控微处理器对比编码器密文发送的油量数据和计量方发送的油量数据,看是否超出允许的精度范围(规程规定为±0.6%)。发生超差时,记录相关的信息,便于相关部门的事后稽查。规程规定,出现5次超差后,监控微处理器就会锁机,并显示相应的信息。加油机对应的枪就不再继续加油,只有通过重新初始化或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处理才允许重新加油。(3)防止换计控主板作弊。加油机脉冲当量检测功能启动后,加油机每次换计控主板,编码器允许最多加3次油。超过3次,编码器会切断脉冲,禁止加油机继续加油。只有通过初始化,该加油机才允许继续加油。(4)防止利用编码器作弊。编码器不可以打开,打开编码器将失效并且不可恢复。编码器和加油机测量变换器间要进行铅封,防止编码器被随意更换。(5)作弊稽查。编码器和税控存储器都保存有每次异常的明细记录,包括加油数据、日期、加油量的偏差等信息。这些信息密文存放,不可修改。只有计量稽查部门用POS计才能读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防作弊系统采用测算脉冲当量的技术,可以控制通过更改脉冲当量(更换计量微处理器)进行计量作弊的现象;采用防作弊编码器可防范通过增加脉冲数来进行计量作弊的现象;采用编码器与税控微处理器双向验证的技术,可防范通过更换加油机电脑主板进行计量作弊和偷税漏税的行为;燃油加油机的防作弊系统,其从加油数据的产生源头入手,充分发挥税控微处理器的作用,使编码器与税控微处理器有机地结合成防作弊系统,有效地防止了通过更换电脑主板偷税作弊的行为,同时控制了通过增加脉冲数和更给脉冲当量(更换计量微处理器)进行计量作弊的现象。燃油加油机防作弊系统的应用,维护了燃油市场的正常经济秩序,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参考文献:

[1] 卢波. 燃油加油机如何检定[J].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2010, (01) :60-61

[2] 李恩泉. 加油机检定应注意的问题[J]. 品牌与标准化, 2010, (06) :26

[3] 王松. 燃油加油机检定小经验[J]. 中国计量, 2010, (02) :116

[4] 黄振宇. 国内外对加油机计量软件安全的监管手段比较[J]. 计量与测试技术, 2010, (02) :1-2

[5] 任栋. 燃油加油机因温度影响在周期内计量出现超差[J]. 计量与测试技术, 2010, (01) :17,19

 

税源监控论文篇8

【关键词】 税务风险; 税务风险管理; 税务风险管理系统

一、引言

2009年,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税务机关和大企业建立信任、理解和透明的合作关系,引导纳税人特别是大企业做到自我遵从。《指引》的出台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是我国就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方面正式下发的第一个指导性文件。另外,对于企业而言,最低的风险、最小的投入和最大的产出是其理性的要求。而近年来,各国公司不断发生的税务丑闻导致各国立法者、税务当局和投资者要求公司对税务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企业税务风险问题,日益成为现代公司经营管理中的重要议题,也是国内外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所以,构建能有效预警和控制企业税务风险并能融入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方面。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国内外研究税务风险管理方面的文献越来越多,这充分说明了税务风险管理正日益为理论界以及税务机关和企业所关注和接受。

(一)国外研究现状

Kerim Peren Arin(2003)认为税务风险是企业面临的众多风险之一,虽然具有法律风险的特征,但在分类上属于财务风险。

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2004)首先在COSO内部框架的理论基础上阐述了税务风险的定义及其管理要素。然后指出企业税务风险的七个来源:1.事务风险(主要由收购、合并等重大事项产生);2.操作风险(一般由企业新的商业投资、新的经营模式、新的业务结构等产生);3.合规风险(其产生原因主要有记录和控制的不力、数据完整性的问题、法规的变化等);4.财务会计风险(如财务会计相关制度和政策的变化等);5.联合风险(如任意风险的结合);6.管理风险(如新的或者缺少经验的资源、人事的变动等);7.信誉风险(如企业遭受税收机关的调查、媒体评论、法律诉讼等)。最后认为事务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财务会计风险属于特定风险领域,联合风险、管理风险、信誉风险属于普遍风险领域。

Robbert Hoyng、Sander Kloosterhof and Aian M-acpherson(2009)在对相关术语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描绘了税务控制框架应包括的关键因素如税务战略、税务运作与风险、税务会计与报告、纳税遵从、自动化与技术整合(IT)、组织与资源等,以及怎样建立这样一个框架,该文认为特定的企业组织建立的税务框架是不同的,并企图帮助企业运用税务控制框架达到控制税务风险的目的。

(二)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大部分学者研究税务风险管理主要建立在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理论研究或者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研究税务风险的成因等探讨税务风险的管理控制等问题。

韩灵丽(2008)从企业的各种经济行为可能导致的潜在纳税行为风险出发,并具体研究了不同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针对不同的经济行为研究了各税务风险的防范及管理方法。

陈锦华、曹晓丽等(2008)以企业纳税现金流的异常波动作为度量,用实证的方法证明了2007年起用新会计准则导致企业产生了外部税务环境风险,而外部环境的改变通过企业的涉税处理使企业内部税务管理风险增加。

尹淑平、杨默如(2009)认为导致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有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外部税收立法和执法的不得力以及内部企业管理人风险意识薄弱、专业水平浅薄、内部控制欠缺等因素也都会加大企业的税务风险,较为全面地对税务风险的定义和成因进行了研究。文中还针对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构建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并认为有效的内部税务控制能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保障企业的利益。

汪蔚青(2010)认为面对愈发复杂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税务风险已不能简单地概括为税务筹划风险,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各种目的的博弈已在企业与税务管理评价间拉开帷幕。

尹淑平(2010)认为,全世界的企业和税务机关都已经开始重视税务风险。税务风险对企业的很多方面产生影响,如法律、声誉和经济等,而产生税务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内部审计的弱化。文章通过对内部审计的研究发现,内部审计的风险导向使其能与风险控制完美结合,可以在指控税务风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企业要有效控制税务风险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为内部审计注入新内容、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强化内审人员的税务相关知识、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与税务部门进行密切合作等。

张德志(2011)认为岗位作为税务机关整个组织体系的基本单元,是对内行使职权、对外管理纳税人的基本平台,也是内外风险的汇聚点,税务风险均相应地体现为具体的岗位风险,任何税务岗位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在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的关键岗位,如对外的税收征、管、查,对内的人、财、物管理等岗位,岗位风险尤为突出。文章以岗位控制为基点,探讨了税务风险管理的具体模式和内容。

(三)简要评述

综上所述,国外对税务风险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认为税务风险属于企业财务风险,并已经建立起了税务风险管理框架及其预警机制的一套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国内对税务风险的定义、成因和管理系统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学术界对此还没有权威的说法。但是在一些主要的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共识,如认为税务风险有来源于税收立法层面、源于税收行政方面和源于纳税人自身的原因等内外因素所带来的风险;如注重强调企业内部对税务风险的控制管理,并希望能降低风险,但是手段和措施不够系统和全面。另外,学者们对税务风险管理多是进行普遍性的研究,针对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系统的构建研究还不甚成熟。所以,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的构建是当前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的重点。

三、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的构建

(一)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构建的指导思想

由于企业税务环境的复杂化和不确定性增加,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研究必须坚持以下指导思想:

1.必须系统地研究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即要以税务风险、税务风险管理的概念为起点,以企业战略管理、战术管理、日常管理、业绩管理、内部控制和信息管理为参照物,以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流程为主线,以构建能有效预警和控制企业税务风险并能融入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为目标。

2.必须要有针对性地研究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即设计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不能泛泛而谈或纸上谈兵,能够把设计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应用到典型的企业中,以便进行检验、完善和改进。

(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构建的目标

1.总体目标

构建一个能融入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目的在于让企业内部税务管理人员深度参与企业战略管理、战术管理、日常管理和业绩管理,使经营活动从开始到结束都能得到良好运作,将税务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从而实现企业税收负担最优化目的。

2.具体目标

(1)构建一个税务风险战略管理子系统,即让企业战略决策层通过企业税务风险战略管理子系统在行业、市场、产品或劳务规划层面对可能的税务风险进行有效的预警和控制。

(2)构建一个税务风险战术管理子系统,即让企业战略执行层通过企业税务风险战术管理子系统在日常经营活动策划层面对可能的税务风险进行有效的预警和控制。

(3)构建一个税务风险日常管理子系统,即让企业财务执行层通过企业税务风险日常管理子系统在会计核算、涉税处理层面对可能的税务风险进行有效的预警和控制。

(4)构建一个税务风险业绩管理子系统,即让企业业绩管理层通过企业税务风险业绩管理子系统在业绩管理层面对税务风险管理的业绩进行分析和考核,并为企业税务风险战略管理、战术管理和日常管理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三)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总体框架的构建

第一部分是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总体框架的构建。首先明确税务风险、税务风险管理的概念;其次阐述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研究的意义;再次阐述企业的管理流程以及各个关键环节的特点,最后通过对企业税务风险在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发生环节以及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流程进行分析,构建出如图1所示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总体框架。

(四)税务风险管理子系统的构建

1.税务风险战略管理子系统的构建

第二部分是税务风险战略管理子系统的构建。首先对企业自身战略决策机构和人员素质、所处的行业、市场和产品层面的税务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其次根据企业行业战略决策,利用税务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对企业行业层面税务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进行设计;再次根据企业市场战略决策,利用税务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对企业市场层面税务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进行设计;最后根据企业产品或劳务战略决策,利用税务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对企业产品或劳务层面税务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进行设计。通过对企业行业、市场、产品或劳务层面的税务风险管理设计,构建出如图2所示的企业税务风险战略管理子系统框架。

2.税务风险战术管理子系统的构建

第三部分是税务风险战术管理子系统的构建。首先对企业自身战术决策机构和人员素质、供应、生产和销售层面的税务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其次根据企业供应层面的战术策划,利用税务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对企业供应层面税务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进行设计;再次根据企业生产层面的战术策划,利用税务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生产层面税务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进行设计;最后根据企业销售层面的战术策划,利用税务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对企业销售层面税务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进行设计。通过对企业供应、生产、销售层面的税务风险管理设计,构建出如图3所示的企业税务风险战术管理子系统框架。

3.税务风险日常管理子系统的构建

第四部分是税务风险日常管理子系统的构建。首先对企业自身日常管理机构和人员素质、财务、会计、审计和纳税层面的税务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其次根据企业财务层面的税务策划,利用税务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对企业财务层面税务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进行设计;再次根据企业会计层面的核算管理,利用税务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对企业会计层面税务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进行设计;然后根据企业审计层面的监督管理,利用税务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对企业审计层面税务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进行设计;最后根据企业纳税层面的纳税管理,利用税务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纳税层面税务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进行设计。通过对企业财务、会计、审计、纳税层面的税务风险管理设计,构建出如图4所示的企业税务风险日常管理子系统框架。

4.税务风险业绩管理子系统的构建

第五部分是税务风险业绩管理子系统的构建。首先对企业自身业绩管理管理机构和人员素质、业绩管理的主体、客体、评价目标、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业绩报告、激励报酬机制等因素全面的分析;其次对税务风险业绩管理的主体、客体、评价目标、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业绩报告、激励报酬机制进行分析;再次根据企业税务风险战略管理、战术管理、日常管理等子系统输入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加工;然后对税务风险业绩管理的主体、客体、评价目标、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业绩报告、激励报酬机制进行设计;最后根据税务风险业绩管理评价的结果向企业税务风险战略管理、战术管理、日常管理等子系统进行反馈。通过对企业税务风险业绩管理的主体、客体、评价目标、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业绩报告、激励报酬机制的设计,构建出如图5所示的企业税务风险业绩管理子系统框架。

综上所述,只有以税务风险、税务风险管理的概念为起点,以企业战略管理、战术管理、日常管理、业绩管理、内部控制和信息管理为参照物,以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流程为主线,以构建能有效预警和控制企业税务风险并能融入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为目标,才能构建一个能融入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 秦立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绩效评估理论与体系[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 黄洪.企业税务风险预警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 盖地,张晓.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风险识别与防控[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09(8).

[4] 陈秀峰.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2009(9).

[5] 李新成.企业集团税务风险管理机制构建[J].当代经济,2009(11下).

上一篇:税务行政复议制度范文 下一篇:税源经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