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范畴理论范文

时间:2023-11-27 10:46:35

原型范畴理论

原型范畴理论篇1

第一,范畴是没有明确的界限的,是不确定的。范畴的边界是不受限制的,从W.Labov关于辨认杯子的实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二,无标准化性。没有任何标准化必要的和充分的属性能够定义原型范畴。不同的民族和种族对相同范畴中的典型成员的理解是不同的。第三,范畴有等级性。在一个范畴中,成员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越接近核心意义的词具有明显的原型特征,视为典型成员,反之,离核心意义较远的成员为非典型成员或边缘成员。例如“动物、家具、交通工具”这三个范畴的典型成员分别是“猫、椅子、小车”,而“波斯猫、扶手椅、敞篷车”则分别属于这三个范畴的边缘成员。第四,家族相似性。原型范畴存在着一种家族相似结构,一个范畴里所有成员都具有或多或少的共同属性。

2.原型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2.1加强基本范畴词汇的教学。范畴可分为三个主要层次:上位层次(如furniture)、基本层次(如chair)和下位层次(如armchair)。基本层次范畴是人们认识事物最基本、最直接的出发点,向上可概括出更抽象的上义层次范畴,向下可切分出更具体的下义层次范畴。人类的大部分知识是在基本层次上组织起来的,很多思维是在基本层次上展开的。在基本层次范畴上形成了基本层次词汇,它们处于词汇范畴的中心地位,构成了整个词汇系统的原型词汇系统。这些词汇是常用词,使用频率高,构词能力强,在日常言语交际和儿童语言习得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英语词汇教学应遵循人类的最初认知规律,以基本范畴词汇为教学重点,适当兼顾上位词汇和下位词汇。如教学“tree”的基本层次词“palm”时,可介绍“tree”的其他基本层次词“pear,peach,oak,pine,willow,ev-ergreen”等。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掌握一组词,从而大大扩充词汇量。

2.2注重对多义词原型意义的学习。根据原型理论,一个多义词构成的认知语义范畴中总有一个更中心或核心的意义,因而成为其他词义的原型,其他意义都是在这个意义基础上进一步引申或辐射出来的。所以,多义词学习中,我们应首先选择词义范畴中原型意义的义项进行重点记忆,实现对该词初级阶段的语义化,之后学习其他词就会更容易。如一说到“笑”,我们首先想到的是“laugh”,那么我们可把它作为原型,具备“笑”但又强调不同方式的“笑”的词有“chuckle,giggle,roar,smile,grin,beam”等。又如“arm”一词最初的义项为“手臂、胳膊”,由此辐射出其他义项,如“臂形物;衣袖;椅子扶手;武装、装备”等。第一个义项,为原型义项,其他义项都是围绕这一义项向外扩展而来的,而且义项由具体发展到抽象,因为各义项具有家族相似性。教师在讲解词汇时,通过原型意义一点点逐步引出一个词的其他意义项,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词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形成词义网络,增强记忆,学会使用,理解各义项之间的深层关系,为我们在特定语境中词义的记忆提供良好的基础。

2.2.1了解各义项之间的理论依据。词语多义化过程主要包括两种趋势:辐射和连锁。辐射是指词的各个派生义项都是围绕该词的原型意义辐射出来的边缘意义。如run(v.)一词,原型意义是“跑”,而其他的引申义如“逃走”,“追逐”,“(船)行驶;(鱼)游水”,“使运转”,“掠过”;“使液体流动”等,都具备“跑动”这一原型特征。连锁是指词的派生意义只跟它前面的词之间有语义关系,就像链条一样,环环相扣。如puf(n.)一词,原型意义是“(呼吸、空气)短而快的喷送;一次喷出(汽或烟的)量”,其引申义依次如下:粉扑;包有果酱或奶油的酥皮点心;(衣服上用做装饰的)圆而松的褶折;(对书、戏剧等)过多夸奖的评论。第四个义项似乎与原型意义没有什么联系,但从词源学角度分析,还是可以看出所有后来获得的意义的原型还是这个词的基本意义。可见多义词的不同义项和它的原型原义项有密切的语义联系,在记忆词汇的原型意义基础上,学习者应有意识地了解词汇不同意义之间,以及各意义与原型意义之间的理据联系方式,做到融会贯通、灵活掌握。

2.2.2根据语境掌握多义词的衍生意义。在英语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某个多义词在某一特定语境中以非字面意义出现,这时我们可以根据该词的典型意义猜测其在此语境中的衍生意义。语境可以实现原型意义到边缘意义的扩展。如“fade”的本义是指“逐渐消逝、褪色、衰老”,启发学生运用丰富的联想,积极主动地寻找它的引申意义,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下面这几个句子中的深层含义,如:我们在解释“fade”的一词多义现象时,可先掌握该词核心意义为“逐渐消逝、褪色、衰老”,再根据具体语境,运用联想、隐喻、转喻等思维进行猜词,从基本含义中推导出“fade”在以上六种语境中不同的义项,掌握词汇的引申义,加深理解词义的内在联系,进而提高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3.结语

教师应充分重视词汇教学中的认知因素,在其指导下进行词汇教学,引导学生先重点掌握基本的高频词汇,再逐渐扩展至边缘词汇,并重点讲解词汇的原型意义,使学生通过联想和推理的方法,深刻理解词汇的引申意义。与此同时,教师应注重多义词的教学,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扩大词汇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原型范畴理论篇2

【摘要】词汇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也是外语教师的责任。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本文简要介绍了原型范畴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探讨了原型范畴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原型范畴理论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一、引言

英语词汇的学习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很多理论如语境理论、图式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等都曾被用以指导词汇的教学和学习,而这些只是众多理论中的一小部分。作为认知语言学中范畴化的基础理论,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 Category Theory)为词汇学习,尤其是多义词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新的理据。

二、原型范畴理论

亚里士多德基于二值逻辑建立了经典范畴理论,认为范畴可根据充分必要条件作出“是”或“不是”的明确判断;范畴边界明确;范畴内部成员地位相等。亚氏这一理论在学术界流行了2000多年,终被维特根斯坦(1953)的原型范畴理论所颠覆。

维氏用“游戏(game)”和“家族(family)”作比来否定亚氏的形而上学本质论,提出了他著名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理论,罗希(Rosch 1973;1975)将其称为“原型范畴理论”。即同一概念范畴中的成员不需要有共享的必要条件,但需要有一个能反映本范畴基本特征的典型成员作为原型,与该原型接近的称为典型成员,缺少原型特征的称为非典型成员。据此,在同一个范畴内部也不存在什么统一的本质,其内部若干成员只能是“既像又不像”,如燕子、麻雀被确认为典型的鸟,而企鹅、鸵鸟则为非典型的鸟。(王寅,2014)范畴围绕原型这个认知参照点建构, 其边界依照典型性程度向外扩展, 形成了边界难以确定的更大范畴。(解静莉,2006)

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 相互作用构成了一张巨大的错综的语义关系网储存在记忆中,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原型范畴理论对于英语词汇的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原型范畴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指导作用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词汇仍然是制约学生提高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的瓶颈问题。作为教师,一味强调词汇量的重要性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有些学生虽然词汇掌握的很多, 但是他们在交际、写作或翻译中无法做到灵活运用,这与他们对基本词汇的理解不准确有一定关系。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基本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在此基础上扩大词汇量。

(一)加强基本范畴词的教学

在人类的认知中,基本范畴是最典型的原型范畴,原型范畴在基本等级范畴得到最好的体现,所以,具有原型特征的基本范畴正是人们对世界事物进行范畴化的有利工具。基本范畴事物符合认知的心理基础,原因是人们最常接触和有最直接接触的单一完型的事物是基本范畴事物,基本范畴事物最先获得了语言符号。而且,基本范畴词属中性词,使用频率最高。如人们在一般会话中,说一个孩子哭了会用“cry”(哭),而不会用 weep、sob 等其他表示“哭”的词。

英语词汇数量巨大,有些是常用的基本词,有些是不常用的非基本词。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起初所学的单词是最基本的, 因为它们反映了世界的各个方面, 是人脑最自然的反应。如:“corn”用来指“玉米”,属于基本范畴层面,但随着生产的扩展,又出现了许多能够被称为“corn”的粮食作物,如 wheat,oats,millet 等,这种情况下,“corn”所涵盖的范围就扩大了,变成了上位范畴。(马晓丽,2011)

另外,基本范畴词汇构词能力强。虽然基本词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且大体上已经固定,但在它们的基础上用合成法合拍成组合的非基本等级词可以说是无限的。此外,在基本词语从基本意义(一般为原型意义)向外扩展过程中,基本等级范畴词汇发展了更多的隐喻和转喻意义。以动物为例,基本等级词汇如“狗、狮子、狼、狐狸”等比“动物”的隐喻意义更多。由此可见,基本词汇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些语言研究者发现:英语学习者的能力水平是随着他所掌握的基本词汇的数量的增加而提高的。因此,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优先重点考虑基本词汇的教学,首先要从教材抓起,常用的基本词大都是使用频率高、派生能力强的核心词。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基本层次的词汇还是上下位词汇的教学,教师应把重点放在词汇的典型意义上。因此,对那些以边缘意义出现的词汇的处理是词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只习得词汇的边缘意义是不够的,因为某一单词的典型意义最好地体现了最常用的意义,也就是首先要习得的意义。掌握基本词汇,对我们的口语、阅读、听力、写作等都有很大好处。

(二)重视多义词的教学,丰富学生的语义

根据原型范畴理论,一个词所有的相关的词义中,有一个意义是其它意义的原型,其它意义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或辐射出来的,从而形成了词义的辐射范畴。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多义词时,应重点讲解词的原型意义,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来推断意义的能力。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词汇学习过程中重点突出、融会贯通、最终灵活掌握。同时也可以减轻学生词汇学习的负担,提高学习的效率。Tyler 和 Evans(2001)在总结 Brugman 和 Lakoff 等人对“over”多义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名为原则多义性的框架,全面讨论了“over”一词的多义性含义。

四、结论

综上所述, 原型范畴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重视基本范畴词和基本词汇,可以使学生认识词的不同意义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进而提高学生词义学习的效果,同时重视隐喻的教学, 使学生对词的发展的动因和机制有一定的认识,加深对语言的认知。

参考文献:

[1]王寅.语言哲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解静莉.原型范畴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英Z教学研究2006.

[3]马晓丽.原型范畴理论在大学英语四级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赣南师范学院,2011.

[4]董伟.运用原型范畴理论探讨英语词汇教学[J].外语教研,2008.

基金项目: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校级教改项目“认知语用学视角下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行动研究(项目编号:15JGY18 )”

原型范畴理论篇3

关键字:一词多义;原型范畴;词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2-004-01

一、引言

一词多义指一个词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一词多义的研究由来已久,自1867年Breal创造一词多义(Polysemy)这个术语以来,中外许多学者就对语言中这一普遍现象给予了很多的关注,例如Ullmann(1962)研究产生多义的语言外环境,Piaget(1972)基于经验主义的认知发生的研究,陆国君(2010)对中外一词多义现象的综述性研究等等。

二、原型范畴理论

认知语言学冲破了传统语言学的束缚, 从人类的认知过程来重新认知语义和一词多义现象。主张对语言的研究应基于我们对世界的体验、感知和概念化(李福印,2008)。原型范畴理论,来源于20 世纪70 年代中期美国心理学家罗施、莱考夫等人提出了一种对语言各个层面的研究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的理论。原型范畴理论认为, 一个范畴由一些类似的成员构成。隶属于同一范畴的各成员之间并不存在共同属性, 地位也并不相等, 从而形成范畴成员的家族相似性。范畴中心是范畴的典型(原型) , 与原型相似性较低的成员属于非典型性成员或边缘成员。语义范畴的边界是开放的、没有明显界限的。范畴边界的开放性和模糊性确保了语义范畴的内在变化, 使得新的成员可以较容易地进入范畴, 成为边缘成员, 而不必从根本上改变整个语义结构。

三、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的解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 新事物、新观念不断产生和出现,而表达概念的语言则相对滞后,为了解决这种矛盾, 每种语言都在通过如造新词、借用外来词、赋予原有的词以新义,以满足表达新事物的需要。正如赵彦春(2003)所说:“随着世界的发展变化, 会产生越来越多的范畴和概念, 人类的语言能力从来都是应对自如的; 它总是能够推陈出新。”而这“陈” 就减轻了记忆负担, 因为它是已知信息。在这里“陈”即为赋予旧词以新义。而人类语言的一个特性就是其具有经济性,人们总是希望用尽量短的语言来表达其意思。同样,在词义的发展上来说,一词多义现象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有限的词汇来表达人类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含义,这也是人类语言发展相对滞后性的客观需要。

一词多义是语言经济、高效的表现。在词语多义化的过程中,主要有三种发展趋势即辐射趋势,连锁趋势和综合趋势(鲁霞,2013)。根据原型理论,在词的多义化发展过程中,词的所有意义呈辐射状态,一个词的其他意义都是以原型意义为中心逐步发射出来的,这就是辐射趋势。例如head,其本意指的是身体器官,头部,而头象征着大脑,是人们处理信息的中枢,统领着身体其他各项器官的正常运行,所以慢慢引申为“领导”这个意思,在其带领的下属或团队中其核心作用。第二种是连锁趋势,在一词的正常多义的发展过程中,每个意义呈链条状态,每一个意义都是从前一个意义的基础上延伸而来的,逐步脱离了词的原型意义,它们看似与原型意义无关或不太相关,但从后往前推导,核心意义还是其关键所在。但是由于社会不断的变化,这种联系逐渐变得不太清晰。例如bank,其最初的意义是河堤、河岸的意思,起到拦水,防止发生洪水的作用,将水集中起来。而现在该词的一个意思就是“银行”,银行提供的储蓄业务就是将社会上的闲散货币集中起来。虽与最初的含义有很大差别,但细细品味,还是能发现他们中存在一点共性的东西。第三种是一种复杂而有序的发展趋势,也就是综合趋势,即辐射趋势和连锁趋势交替出现。

可见,用原型范畴理论来分析一词多义现象,能使英语学习者更加清楚地理解该词的多义发展过程,对该词的各项词义之间的关联有更直观清晰的了解。从而使多义词的学习更加容易和有趣。

四、原型范畴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上文分析,人们可以发现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以及学生记忆词汇含义的效率。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第一,重视原型意义或中心意义的教学。根据原型理论我们得知,原型意义是一个词所有词义中最基础和核心的意义,其他所有意义都是在这个意义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各义项间具有家族相似性,而人的记忆又是以最经济的方式进行的。因此,教师在讲授多义词时,首先应该重点讲解其原型意义便于学生深刻体会其内涵。

第二,重视各个意义之间联系的讲解。原型范畴理论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阐释多义词意义之间关联的途径,使学习者了解多义词的发展规律,加深理解其演变过程,从根本上提高学习者词义学习的动力。

五、结语

原型范畴理论对语言学各个层面的研究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利用原型理论,学生能够更深刻的了解词的多义化过程,教师可以更灵活生动地进行多义词的教学活动,使多义词教学变得不再枯燥。

参考文献:

1.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鲁霞. 论原型范畴理论在大学英语多义词教学中的应用[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2).

原型范畴理论篇4

关键词:原型范畴理论;高中化学教学;应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对学校和老师在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现阶段教学的关键,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也需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原型范畴理论在模式上与高中化学教学异曲同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原型范畴原理,选取适合课堂的原型进行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

一、原型范畴理论的概述

原型范畴理论,英文全称prototype theory,也普遍成为类典型理论,该理论是语言认知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门学科领域都有应用。原型范畴理论最初是由Family Resemblances理论,也就是家族性相似理论逐渐发展并完善得来。原型范畴理论中所谓的“原型”,也就是prototype,指的是一个理论或事物中最具有代表性和特征性的实例,而原型范畴理论的主要研究方法,便是通过这一有代表性并包含整体全部特征的实例来验证这一理论,从而更有利于对该理论的理解和学习。在其对认知心理进行解释时,提出人们认识事物、了解事物的过程是由原型开始的,之后再由原型的特征和表现对其他事物进行分类,将具有相似性的事物分归一组,这也就是上文提到过的家族性相似理论。认知心理学将原型范畴理论中的“原型”概念分成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Archetype,也就是偏向于文化心理或集体范围内的“原型”;而另一个方面是Prototype,也就是偏向于对事物的认知以及创造性范围内的“原型”,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主要应用的是Prototype原型。

二、原型范畴理论可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得以应用的原因

高中化学教学是以族类分组的,与原型范畴理论中家族相似性理论可以完美融合。化学学科组成结构复杂、元素众多,其多种元素之间的性质结构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却各有不同,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教师与学生不可能对每种物质或元素都学习,却又不能将具有典型性与特殊性的元素物质抛弃,这就需要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如金属类物质,虽然金属类物质在形态上可能有所不同,但在化学性质和构成成分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那么金属类物质便都可以被划分成一个大的“家族”。另外,在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中,原型范畴理论更可以充分体现,将每种元素按照组成结构和性质的特征分成元素族,在教学时并不需要将全部的元素都实践,只需挑选每个元素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元素进行,在得出结论后便能举一反三,最后对整个元素族得出总结性的结论。综上所述,高中化学的教学模式与原型范畴理论中的模式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原型范畴理论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三、高中化学教学概念构建中选择原型的原则

高中化学教学概念构建中,对原型的选择要遵循以下两方面的原则:其一,选择原型时,应挑选族内最有特点、最具有代表性的“原型”。在认知心理学的范畴内,原型范畴理论在结构分析时有一个分析族内结构的图式,而原型个体与非原型个体在该图式中的地位也并不相同,原型个体普遍具有较强的清晰度,相较于非原型个体更有利于进行概念的构建。其二,选择原型时,应尽量挑选族内最为学生所熟知的“原型”。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教学中选择学生熟知的原型更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举例来说,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分子构建时,最理想的原型应该是H2O,也就是水分子,因为水分子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分子构成,更易于学生对分子构建知识的理解。

四、原型范畴理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原型范畴理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思维拓展能力。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人们常常会运用到原型思维,通过对原型某方面特征的合理转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原型范畴理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也是同样的道理,运用一个有特点的典型“原型”让学生对该元素族内的其他元素做出判断,以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思维拓展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目的。

原型范畴原理与高中化学教学在结构方面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本文通过对原型范畴理论的概述、原型范畴理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原因、高中化学教学概念构建中选择原型的原则和原型范畴理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阐释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原型范畴理论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为高中化学的教学新方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刘霞.原型范畴醒论在九年级化学符号教学中对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原型范畴理论篇5

关键词: 原型范畴 多义词 语义标记性

一、引言

一词多义是人类语言中的普遍现象,多少年来一直深受国内外语言学家的关注。一词多义指的是词的各个义项之间有着某种联系。它是英语词汇的几种意义关系中比较重要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等词类中,是语言发展过程中使词义得以扩大、语言变得丰富的重要方式之一。对外语学习者来说,多义词的理解是难点。当前很多学外语的学生整天拿着一本词汇书背单词,片面追求词汇量的扩大,而真正能看懂一般难度的外语读物和能用外语进行日常交流或书面交流的外语学习者则是少数(梁晓波,2002)。分析其原因,不是他们掌握的词汇量少,而是没有掌握没有这一现象背后的认知方法。

二、关于原型范畴理论

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范畴理论。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中各成员的边界往往是模糊的,成员之间没有严格的边界界限,他们是互相重叠、互相渗透的。范畴中各个成员的地位是不相等的,最好的、最典型的成员是范畴中的“原型”,其他成员则是围绕原型建构的、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边界模糊的辐射状结构。外部世界提供的信息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可循。这一现象也表现在语言上,特别是多义词词汇上。词汇意义本质上是模糊的,词的概念所反映的是以典型成员为中心的原型范畴,而不是边界清楚的一类事物的集合。

三、标记性

语言中的标记性(markness)是指一个范畴内部存在的某种不对称现象(沈家煊,1997)。语言系统中,到处存在着对立现象。在这些呈对立关系的成分中,一些成分较基本、自然、普遍,使用范围也相应较广;另一些成分则较特殊、具体、不常用,分布就相对较窄。前者被称为无标记成分,后者被称作有标记成分。“标记”这一概念在语言学中最早由布拉格学派的音位学家Trubetzkoy和Jacobson提出。标记概念可以称得上是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被广泛应用到语音、语法、语义、语用及应用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之中。

四、原型范畴理论分析多义词的标记性

(一)原型效应和多义词

许多研究者已经证明多义词各个义项之间存在原型效应。Geeraerts(1994)对词汇变异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包括多义词的变异。他们在研究中发现多义范畴中的各个义项之间存在原型效应。

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多义词中具有原型效应:第一,不能根据一组充分必要条件在决定词的意义,意义是由原型决定的;第二,语义范畴是一个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意义辐射结构;第三,核心成员在范畴中占有重要地位。认知语义学试图用原型范畴理论分析多义词。研究者得出结论:多义词的语义类别中具有原型效应,并且属于原型范畴(赵艳芳,2000)。

因此,多义词的各个不同而又相关的义项构成了原型语义的范畴。在这一范畴内,所有成员都是围绕核心成员通过家族相似性有着千丝万屡的联系。以名词foot为例说明这一观点,foot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意思。

(1)You are walking on the street in bare feet.

(2)The foot of my sock is worn out.

(3)They were flying at 1000 feet.

(4)We are play at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

(5)The answer is at the foot of the page.

(6)There are 5 feet in this poem.

按照《牛津高阶英汗双解词典》,foot主要是指“lowest part of the leg,below the ankle,on which a person or animal stands”,句子(1)就是这个意思。按照我们的分析,这也是foot的核心意义,其他的意义都是通过各种方式与其相联系。因此,在foot所有意义构成的范畴中,核心意义就是原型,比其它边缘成员更常见、更广泛运用。显然,其它的语义通过认知手段以原型意义为中心建立家族相似范畴。此外,有一点必须指出:不必要花费时间和大部分精力记住字典里列出的所有的意义,相反,我们可以凭借语义范畴的原型效应理解多义词的其它意义,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

(二)原型角度分析多义词的标记性

多义词的各种义项构成了一个语义范畴,在这个语义范畴中,意义的分布是不对称的,这些意义具有不同的标记性。范畴中处于中心位置频繁使用的意义就是非标记性,相反,其他意义与核心意义相比就是具有标记性。所以,从认知角度考虑,核心意义被认为是范畴中的原型,而其他被分布在核心周围的意义就是边缘意义。也就是说,多义词的语义成员原型性的地位是不同的。越是没有标记的意义,越具有更多语义范畴中的原型特征,越是有标记的意义,越是接近边缘意义。

下面是动词see的例子。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see至少有六种意义。

(1)to get the sight of,notice,recognize by looking.(vt)

(2)to use the eyes;have the power of sight.(vi)

(3)to find out or discover by thinking or considering.

(4)to understand

(5)to make sure,take care.(vt)

(6)to receive a call or visit from sb.

在研究see的各种用法之后,我们发现(1)比其它的意思更频繁使用,那就是说(1)在see的这种意义中处于核心位置,在本研究中,这个意义是无标记性的,其它的意义都是来源于(1),通过认知模式与其保持联系。同时,其它的意义拥有各种独特内涵,这些意思也就是有标记性的。尽管它们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但是它们属于这个范畴成员。此外,当人们提到see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无标记的意义,也就是原型意义,是范畴中最好、最典型的例子。

五、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原型范畴理论对多义词标记性的分析在对英语教学有一定的启发作用。首先对词汇教学的启示:听、说、读和写是外语教学的四种基本技巧,词汇与这些技巧关系紧密,然而,多义词是词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所以,英语教师在从事外语教学活动中要注意词汇教学。通常情况下,多义词有很多语义,学生很难记住所有的语义。由以上分析可知,多义词无标记成分是原型成员,有标记成分是边缘成员。原型范畴理论认为,典型成员最先被人们识别、掌握、记忆或习得,对于无标记成分也是一样。英语教师首先讲解多义词无标记的原型意义,这些词义都是比较基本的、容易掌握的,然后再讲授多义词的有标记性的边缘意义。这种先后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习惯,同时让学生了解多义词语义之间内在的关系,掌握认知方法,才能有效地进行词汇教学和学习。

其次,对第二语言习得语言迁移的启示。原型范畴理论对多义词语义标记性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迁移方面的问题。在认知范畴中,原型成员是最基本、最常见,使用的范围最广,所具有的家族相似性最多,被学生识别和习得得更快,即为无标记成分,因此也更容易实现正面迁移。有标记成分则正好相反。了解了这一点,语言学习者就可以更主动、更有意识地习得第二语言,有效地进行正迁移,尽可能减少或避免负迁移。

参考文献:

[1]沈家煊.类型学中的标记模式.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1):1-10.

[2]梁晓波.认知语言学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

原型范畴理论篇6

关键词:医学英语术语 原型范畴 词义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a)-0210-02

Abstract:Medical English terminology is an important focus of the domestic researchers of linguistics. An analysis of new words in medical English termin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totype theory reveals the fact that there is a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new words in medical English terminology and prototype shift and prototype splits and the appearance of new words proves the fuzziness of the borderline of the category of medical English terminology.

Key Words:Medical English Terminology;Prototype Theory;New Words

医学英语术语是国内语言学研究者关注的重要对象。例如,赵金祥对医学英语术语的构词规律进行了研究[1]。李俊梅从神名称谓的引申词义和神名称谓的转义两个方面对希腊神话与医学英语术语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2],李洪伟与蔡郁则对医学英语术语与希腊和拉丁语之间的词源进行了分析[3]。宋定宇对医学英语术语的发展进行了历时的考查[4]。从目前国内论者们的观点来看,主要是注重对医学英语术语的构词与词源的传统性研究。尚未有论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医学英语术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的视角对医学英语术语中词义进行研究以丰富论者们对该问题的看法。

1 原型范畴理论

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 theory)是基于认知基础上的范畴化理论。它受到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 enstein)的家族相似性理论的影响,在美国心理学家埃莉诺・罗施(Eleanor Rosh)那里得到了充分的阐述。与经典的范畴理论不一样,它强调人的认知的重要性。经典的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是同一的单元,有着清楚的界限,所有的范畴内的成员是由有限的几个重要特征来辨别的”[5]p41。而原型范畴理论则认为,“范畴不是以同一来划分的,而是有着一个原型,和好的或差的成员,以及模糊的边界。范畴内不是所有的成员都分享同样的不相连的特征,而是可能由家族相似性联起来的”[5]p41。原型可被称作某一范畴的范例。它亦被看做“作为范畴化的图式的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或是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6]p54。它成了范畴内其他成员的重要参照对象。“事物是通过与原型的相似而获得成员资格的。与原型越接近,它在范畴内就越处于中心地位。因为这样,相似性的概念贯穿了所有范畴化的过程”[7]p60。在原型范畴理论中,原型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因文化环境和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以词汇car为例,它源于拉丁语carrus,原指古代的马车或战车,到当代,它在人们脑海中的原型更多的是指私家小汽车,这个词的形式没发生变化,但在人们的认知中,它的中心意义发生了改变。因而,温格瑞尔(F.Ungerer)和施密特(H.J.Schmid)提出了“原型转换”[5]p316和“原型分裂”[5]p318的概念。原型转换(prototype shift)指的是在词义的变化中,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发生变化,词汇所指的的范畴的中心属性发生了变化。前面所举的car的例子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原型分裂(prototype splits)指的是一个范畴内的原型分裂产生多个原型或一个原型分裂到不同的范畴去。这种方式导致了一词多义和同音同形异义的产生。如汉语的“同志”一词原指亲密的革命战友,后来这种亲密关系中裂变出了同性恋意义上的“同志”,彻底改变了这一词所具有的神圣的特征。原型范畴理论理认为范畴边界是模糊的,取决于人们认知的变化。原型范畴理论促进了人们对原型的动态性的理解,给我们观察事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2 原型理论观照下的医学英语术语新词

借用原型理论来分析医学英语术语中的新词,可以让我们对医学英语术语中新词的动态演变过程有着更深入的理解,事实上,医学英语术语的新词与原型转移和原型分裂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新词的出现也体现了医学英语术语范畴边界的模糊性。

首先,医学英语术语中有部分的词是以原型转换的方式产生的。如hospice一词,原来指“宗教人士开办的收容所”,如今被赋予新义为“临终关怀”或“善终服务”。由于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对事物认知的改变,该词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这是一种原型转移的现象。而且,在西方,这种善终服务经过二十多年来的变化,目前巳发展成为一个社会性的运动叫善终运动(Hospice Movement),hospice更多地被赋予了尊重生命的意义。在当下,随着宗教的式微,人们用hospice,其核心意义基本上是“善终服务”的意思。hospice一词在中国人的认知中可以说是一个新词。在以往,我们认为人的死亡在医学上是一个物理过程,对死亡的神圣性和病人最后时间的状态关注得比较少。随着社会的进步,对hospice的关注会越来越多,人们对它的认知也会越来越充分。由于文化语境的差异,中国没有基督教的传统,对hospice一词的理解,其中心意义,对中国人而言,必然是“临终关怀”,而不是其原有的意义。

其次,在医学术语新词中,在拼缀法形成的词中,被拼缀过来的词的意义在新的词内发生了意义上的原型分裂。如affluzenza(富贵病)一词中,affluent(富贵)一词在被并入新词中时,意义由原来的褒义变成了贬义。词义发生了分裂。同样,在ableism(体格健全至上主义者)一词中,able(有能力的)一词在并入新词后,其原型意义发生了分裂。原来指的是一种积极的有为的状态,现在这种有能力的(able)的意义被分裂为具有自我炫耀,看低他人的意义。温格瑞尔认为原型分裂在具体的物体的层面很少发生,它更多的发生在抽象的原型身上[5]p318。Affluzenza和ableism两词印证了温格瑞尔的观点。Affluent和able两个词恰恰是两个具有抽象特征的词。

再次,词型转换生成的新的医学术语导致了词义原型转换的产生。如celiac一词,原为形容词,其意义为“腹腔的”,现被用为名词“乳糜泻患者”,原有的词义发生了转换。在医院这个特殊的环境里的特定场合,“乳糜泻患者”成了这一词的中心意义。

除此之外,医学术语新词在被缩略后,其意义也会发生原型的转换。如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一词,在缩略后为AIDS,汉语译为“艾滋病”,“艾滋病”一词比原来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更令人感到不安。汉语的“艾”与“爱”同音,由于该病与性有关,这成了一种带有歧视性色彩的疾病。偏离了它原来的强调免疫系统问题的特征。在中国人的认知心理上,“艾滋病”有令人谈虎色变的效果。“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感彩不如“艾滋病”那么强烈。“滋”一词也让人联想到疾病的滋生和该症带来的惨不忍睹的皮肤上的破裂和病征。该词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其道德与表面的特征被放大了,取代了其原有的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媒体的宣传,人们对“艾滋病”一词也经历着认知的转变。随着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同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一词的缩略语AIDS的“帮助”的意义更多地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同时,对疾病的命名方面,由于人们认知的变化,用来给疾病命名的术语也发生着原型转换。如前一阵的“非典”现象。最早人们用atypical pneumonia来指称这种疾病现象。后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3年3月25日给出了一个更确切的命名,称之为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中国人根据缩写译为“萨斯病”。现在,人们更倾向于用英文的SARS来称谓这一疾病。

另外,医学术语新词在不同文化语境中也发生了原型意义的转换。如”Viagra”一词在英文语境中,它指的是一种治疗男性的特效药,与“哥”(brother)没有任何的联系,但在汉语的语境中,它被翻译为“伟哥”,而且很快风靡。这与中国人的认知有着密切的联系。“哥”一词在中国有着其特定的意义,指的是伟岸的男子和有魄力的人。从认知的角度而言,谈到“伟哥”,中国人都知道,在中国的语境中它取代了Viagra的地位。这种词义的转换并不源于词汇的自身,而源于人们对它的认知和赋予它的意义。

除了上面提到的医学英语术语新词与原型转换和原型分裂有着密切的联系之外,新词的产生也印证了原型范畴理论所倡导的边界的模糊性的观点。随着广告业的发展和对人心理的巨大作用,如adsturbation(广告刺激,广告淫)这样原先没有的医学术语被杜撰出来,并进入医学术语的范畴。人们对决策心理的认知导致了decidophobia(决策恐惧)这样的新的医学术语的产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潜在的词汇开始进入已存的医学英语术语的领域并贝广泛使用。“以词素cardio为例,医学术语中就有许多潜在的词汇,……其中cardiovascular(心血管的),cardiodynia(心痛)出现在许多医学文献中并且被收录到医学词典中而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成为已存词汇”[8]p152。新的医学术语的不断产生反映了人的认知对新词的塑造功能和医学英语术语边界的持续扩展。

3 结语

由上可见,医学英语术语新词体现了词义变化的动态过程,医学英语术语如其它语言现象一样,随着人的认知的改变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医学英语术语新词的产生与词汇的原型转换和原型分裂有着密切的联系,新词的产生体现了医学英语术语范畴边界的模糊性。

参考文献

[1] 赵金祥.医学英语术语的构词规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39-142.

[2] 李俊梅.希腊神话与医学英语术语[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4):79-80.

[3] 李洪伟,蔡郁.医学英语术语与希腊和拉丁语之间的词源分析[J].安徽医学,2011(6):841-842.

[4] 宋定宇.医学英语术语发展的历时考查[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2(4):112-114.

[5] Ungerer,F& Schmidt,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6] 杨彬.从英语新词看原型范畴的动态性[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外语版,2007(12):52-56.

[7] Lakoff,G.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原型范畴理论篇7

关键词: 方位词 “上” over 原型范畴理论

一、引言

空间概念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概念,在我们的概念系统建构过程中起着基本作用。表达空间概念的方位词汇也是人类语言的基本词汇,是构成其他非空间域概念的重要手段,是我们了解各语言社团对空间关系认识的重要途径。在方位词汇中,“上”是最早出现的方位词之一,心理学家Gibson(1969:37b)[1]指出,空间的上下层面是最基本的,因为它根植于地球引力之中,因此方位词“上”也是方位词中的基本词汇。

国内学者对汉语方位词“上”的研究成果已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从“上”的语义、空间定位、认知基础、自由黏着法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彭晓,2011)[2],但是对中英方位词中表达“上”的方位词的对比研究却不多见。刘丹(2005)[3]使用认知语法对“上”和up的空间意义和隐喻意义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在不同文化中,方位词“上”的非空间隐喻意义普遍性大于差异性。余云峰、马书红(2010)[4]从空间识解的角度,对方位词“上”和英语介词on进行了分析对比,发现在空间语义上“上”和on既有对应又有不对应的地方。这些研究主要以认知的角度对方位词“上”和英语中相对应的空间词的语义进行了对比分析,但是方位词“上”的语义庞杂,英汉方位词“上”的语义成员要素,语义成员的关系有何异同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原型范畴理论

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理论。Lakoff(1987)[5]指出,认知科学的一个中心问题就是发现理性是什么,也就是范畴是什么。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范畴理论,所有具有某一特征或某一相同特征的事物形成一个范畴。经典理论认为:范畴是由必要和充分特征联合定义的,其特征是二分的;范畴有明确的边界,内部各成员之间地位相等。然而“经典理论使人们习惯于用两极化的思维模式去认识事物,故而不能全面地、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邹智勇,2000:12)[6]二十世纪七十年代,Rosch[7]等人提出新的范畴化理论,即原型理论。原型理论认为,范畴具有以下特征:“充分必要条件并非范畴的划分依据;范畴成员地位不同,典型成员具有特殊地位;范畴成员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范畴的边界不是清晰、明确的,而是模糊的。”(梁彩琳、石文博,2010)[8]所谓的典型成员就是指在同一范畴中使用频率高,共有属性多者,有时也称为原型,原型在范畴中处于中心地位;在范畴中使用频率较低,共有属性少者为边缘成员或非典型成员,在范畴中处于边缘地位或非中心地位。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之间由一张复杂的相似性的网络互相联系,这种相似有时总体上相似,有时某方面相似。原型范畴理论比经典范畴理论更加灵活开放,更能反映语言自身的本质和规律,因此成为目前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理论。

原型范畴理论被广泛用于分析语言的各个层次。国内外研究表明,原型范畴理论为语义范畴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和模式,通过原型范畴理论进行跨语言对比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语言、文化、范畴化认知的关系。

本研究拟从原型范畴理论的角度对汉语方位词“上”和英语中表达这一空间关系的方位介词over进行对比分析,试图发现中英语方位词在语义要素和语义成员关系上的异同,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三、“上”和over的语义范畴对比

(一)范畴体系的对比

根据原型范畴理论,从语义范畴体系来看,汉语“上”和英语over都包括原型语义成员和边缘语义成员。我们先看汉语“上”的几组例子。

(1)上面、上方、天上

(2)桌上、墙上、地上

(3)书上、报上、课堂上

(4)精神上、学习上、生活上

(5)上一代、上次、上午

(6)上级、上司、上天

(7)上等、上品、上档次

(8)上山、上学、上菜

(9)喜欢上、回答上、追上

第1、2组词中的“上”分别表示位置在相对较高的位置或在物体的表面,表示空间方位,是方位词“上”的空间意义,具有最多的家族相似性,是“上“的原型意义成员。从第3组到第8组词是在“上”的原型意义,即其空间意义的基础上,以原型意义为中心,在范围、方面、时间、社会关系、状态、行为方面扩展出的其他意义,与原型意义的语义要素中的某一方面相联系。它们与原型意义相似度较高,是方位词“上”的隐喻空间意义。离原型意义最远,相似度最低的是“上”的语法意义。语法意义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汇虚化为语法手段后的结果。如在第9组词中,“上”已失去实际意义,转变为语法标记,表示动作完成。上的空间意义、隐喻空间意义和语法意义形成了“上”的三层多义语义范畴体系。

英语空间介词over其涵义也十分广泛,我们看以下例子。

(1)A lamp hang over the table.(above or higher than,without touching)

(2)Over the body lay a thin white sheet.(on or covering)

(3)Hull is over the river of Ottawa.(on the other side of)

(5)He ruled over an empire that stretched from Persia across to China.(controlling)

(6)It has one great advantage over its rivals.(better than)

(7)She turned the key over to the janitor.(transferring)

(8)Toys suitable for children over the age of three(more than)

(9)I would prefer tea over coffee.(preferring)

(10)Don't cry over the spilled milk.(concerning)

(11)Will you be home over the summer vacation(during)

(12)The fence fell over.(turning to the other side)

(13)This keeps happening over and over.(again and again)

(14)Is the meeting over(completed)

在以上例句中,例1到例3中的over分别表示a position higher than,on the surface of,on the other side of,这三种意义是其空间意义,是over语义范畴中的典型成员,具有中心地位。在over的空间意义上引申出多种隐喻空间意义。在例5到例9中,over分别表示controlling,better than,transferring,more than,preferring,是在第一个原型意义a position higher than的基础上引申出的意义。例10到例13,是在第二个原型意义on the surface of基础上引申出的意义。例14中的over是在第三个原型意义on the other side of的基础上引申出的意义,意为completed。这些隐喻空间意义与over的空间意义相联系,但是词义更为抽象,形成了以原型意义为中心,向外辐射的双层多义结构。

从语义范畴结构来看,尽管“上”和over都包括原型意义和边缘意义,其原型意义呈辐射状向外扩展,但是汉语“上”的范畴结构更为复杂,包括空间意义、隐喻空间意义和语法意义三层,而over范畴结构更为简单,只分为空间意义和隐喻空间意义两层。

(二)原型成员对比

从“上”的语义范畴体系看,汉字“上”的原型意义是“目的物在参照物的高处”或者“在物体表面”。为了说明其原型意义所包含的要素,我们看几个例句。

(1)直升机在我们头顶上盘旋。

(2)太阳升到地平线上。

(3)书放在桌上。

(4)天上繁星点点。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上”在表达“目的物在参照物的高处”,其参照物可以是点、线、面的一维二维空间(见例1、2、3),也可以是三维空间(见例4),物体与参照物的关系可以是接触的(见例3),也可以是非接触的(见例1、2)。

英语over的原型意义包括三个:a position higher than,on the surface of,on the other side of。over前两项与“上”在语义上对应。但即使语义上对应,“上”和over也有差异。下面是几个例句。

(1)a picture over the sofa.

(2)A lamp is hung over the table.

(3)The sun rose over the horizon.

(4)She wore a large jacket over her sweater.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over所指的方位关系中,维度可以是点线面的一维二维空间(见例1、2),不能是体或域的三维空间(如果要表达三维空间,英语中使用的介词就是in),物体与参照物的关系主要是不接触(英语中表达目的物与参照物接触关系的是介词on),over也可以表达接触关系,但是目的物必须大于或等于参照物(见例4)。

我们将“上”和over进行对比,发现“上”在表达垂直方向时,空间维度更为广泛,主要是一维二维空间,也可以是三维空间,而over则只能是一维和二维空间,在物体与参照物的关系上,“上”比较模糊,物体与参照物可以是接触的,也可以是不接触的,而over则较明确,主要是不接触的,如果表示接触关系,物体面积就大于或等于参照物,因此,“上”和over的原型意义并不完全对应,“上”的原型意义更为宽泛笼统,而over更为狭小明确。

(三)非典型成员对比

由于汉语“上”和英语over在原型意义上具有共性要素,因此它们的部分非典型成员在分布上是对应的,在意义上也是相似的。汉语”上”的原型空间意义在社会关系、性质、数量、方面上引申出相应的非典型隐喻空间意义,例如:

(1)皇上、上级、上帝(上:社会关系中处于较高位)

(2)上等、上乘、上品(上:性质状态较好)

(3)100以上、30上下(上:数量较多)

(4)学习上、工作上、精神上(上:所讨论的方面)

over的原型空间意义也投射到了社会关系、性质、数量、方面等认知域,并与“上”意义相似。

1.She had great personal influence and power over her followers.(over:在社会关系中处于较高位)

2.It has one great advantage over its rivals.(over:性质状态更好)

3.The Japanese were producing over 100 million tons of steel.(over:数量更多)

4.Many couples argue over money.(over:所关注的方面)

虽然over和“上”的部分边缘意义成员对应,但是由于原型意义的差异,两者在分布上也有差异。例如,over的原型意义之一是on the surface of,但前提是目的物面积大于或等于参照物,在think over,read over,talk over中的over即是从这一原型意义中引申出的非典型意义成员,意思是“仔细地”,而上的原形意义“在物体表面”并没有这样的内涵,因此其引申义中就缺失这种对应。再比如,在turn over,roll over中over表示“翻转”,也是over的另一个原型意义on the other side引申出的非典型意义。而over这一原型意义在“上”的原型意义中没有这样的对应,因此也没有这样对应的边缘意义成员。

其次,over的非典型意义成员与其原型意义成员家族相似度差异小,over的非典型意义成员在语义上都可在原型意义中找出其认知语义联系,而“上”的非典型意义成员与其原型意义成员相似度差异显著,有的几乎已找不出认知联系,相似度很低。例如,在“喜欢上了、哆嗦上了”中的“上”已经语法化,表示动作完成,没有实际意义,已经看不出与原型意义的联系。

四、“上”与over语义范畴异同的原因

汉语“上”和英语over在范畴体系、范畴的原型意义成员、非原型意义成员上所体现的异同是人类不同语言社团的认知和文化异同决定的。由于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存在于相同的客观世界,不同语言社团的空间体验是相似的,因此原型意义成员具有共同要素。而空间体验作为人类最初的、直接的、具体的认知体验,为人类建立更加抽象复杂的概念系统提供了基础,因此“上”和over都以原型意义为参照点,呈辐射状向外扩展,建立起更广泛的语义范畴。

但是不同语言社团在文化上有不同的特征,“上”和over的语义范畴上的差异也源于此。中国文化注重整体思维和感性体验,从整体上把握观察的对象,从感性层面描述客观世界,因此汉语“上”的语义范畴结构更复杂,原型语义要素更为笼统模糊,非原型语义成员与原型语义成员逻辑联系更为松散;而西方文化注重发散思维和理性分析,将整体进行分解剖析,从理性角度客观描述,因此over的语义范畴更为单一,原型语义要素更为精确清晰,非原型语义成员与原型语义成员逻辑联系更为紧密。

五、结语

本文从原型理论范畴的角度,对汉语“上”和英语over进行了语义对比分析。分析发现,“上”在语义范畴体系上比over更为复杂,其原型语义要素比over更加笼统模糊,非原型语义成员与原型语义成员的关系比over更为松散,在语义分布上也并不一一对应。汉语“上”和英语over的差异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影响下的方位关系词汇的不同特点。本文仅对“上”和over进行了对比分析,英汉语言中其他方位词的异同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Gibson,E.Principles of perceptual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M].New Jersey,Prentice Hall,Inc,1987.

[2]彭晓.汉语方位词“上”相关研究之董理与综论[J].宁夏大学学报,2011,(4):16-23.

[3]刘丹.中英方位词“上”的空间及隐喻意义对比[J].外语教育,2005,(5):26-30.

[4]余云峰,马书红.介词“on”和方位词“上”的空间认知语义对比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7):102-104.

[5]Lakoff,G.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mind[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7.

[6]邹智勇.典型理论及其语言学意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6):12-14.

[7]Rosch,E.Principles of Categorization[A].In Daniel J. Levitin,ed,Cognitive psychology.London;Mass:MIT Press,2002.

[8]梁彩琳,石文博.语义范畴原型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J]外语学刊,2010,(5):44-46.

原型范畴理论篇8

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是一种新兴的语义分析理论,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认知学科的各

个领域。原型最初是用来描述自然界,解释自然事物的,后来才被引入了认知语言学和语义学用来释义,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形成了原型语义学(prototype semantics)。西方对原型理论的研究要比国内早许多,国内现在也已经有很多研究原型理论及其应用的论著和文章。随着原型理论在释义方面的作用得到广泛的肯定,语义学家和许多教育工作者开始逐步将原型理论应用到英语学习和教学中,使其功能得到更大的发挥。

1原型理论的提出

“原型理论产生于当代语言学和哲学界对于经典的亚里士多德范畴学说的批判,尤其是维特根斯坦对于语义范畴‘家族相似性’的深刻揭示。”[1]“原型理论是针对传统释义方式的缺陷而提出来的,原型语义学的建立是与传统的充分必要条件从根本上决裂的。”[2]说到原型理论的提出,我们就不能不提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范畴理论”和“充分必要条件”(sufficient and necessary conditions)。

在原型理论之前,经典范畴理论一直占主导地位。该理论认为“范畴由范畴成员共同拥有的一组充要特征来界定并且这些特征是二元对立的,即一个实体如果具备了某一范畴成员的所有充要特征,那么它就是该范畴的成员,否则就不属于该范畴”。[3]经典范畴理论的运用十分广泛,尤其是在那些需要精确定义的领域,比如科学以及法律等领域,也曾对20世纪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形式主义的研究方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当经典范畴理论被用来解释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以及日常概念范畴时,该理论就显得力不从心。从20世纪中叶开始,经典范畴理论日益受到质疑。 建立在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范畴理论基础上的“充分必要条件”作为一种传统的释义方式,存在着很多缺陷。例如,“充分必要条件把一个概念范畴的所有成员看成享有共同语义特征的等值词,排斥不具备某一特征的同类成员;或者说因为某一成员不具备某一特征而把它视为非必要条件。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它的释义动能”。[2]“充分必要条件”的这种观点体现了其死板、僵化的一面。其缺陷还表现在,由“充分必要条件”得到的范畴的边界是清晰的而不是模糊的,而事实上,范畴的边界常常是模糊的而不是清晰的。由于“充分必要条件”存在着诸多缺陷,所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挑战。

为了弥补经典范畴理论的不足和“充分必要条件”的缺陷,原型理论就被提了出来。对于原型理论的提出,贡献最大的要属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和认知心理学家罗斯(E. Rosch)。1953年,维特根斯坦在其《哲学研究》中,提出了对经典范畴理论和“充分必要条件”的质疑,提出了他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他认为是一种叫做“家族相似性”的相似关系将一些词联系在了一起。这种“家族相似性”包括很多方面,诸如体形、相貌、颜色等等。到了70年代,罗斯对自然语言的语义概念范畴的大量研究及其意义理论为原型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2原型理论

罗斯认为,任何一个属性在区别一个范畴时都不是必要的。“实体的范畴化是建立在好的、清楚的样本之上,然后将其他实体根据它们与这些好的、清楚的样本在某些或一组属性上的相似性而归入该范畴。这些好的、清楚的样本就是‘原型’,是非典型事例范畴化的参照点。”[3]简言之,原型就是一个概念范畴中最典型的、最具代表性的成员。而原型理论实际上就是人们在解释某种现象时,将属于这种现象的某个个体视为原型,并在对这个原型的总体特征认识不变的情况下,把握这类现象中其它个体的特征。一个词语包含的这些特征越多,它就越接近其概念范畴的原型,反之就是非原型成员。原型理论的这种区分是对“充分必要条件”缺陷的弥补。

“原型首先属于语义学范畴。语义学家Stevenson认为,原型不是描述个体或挑选个体,而是描述一个类型的典型标本是什么样子的,从而找出个体与原型的相象程度。”[4]原型是指一个词语或一个类型意义的所有典型模型或原形象,是一个类型的一组典型特征。在原型理论中,词的意义是以原型范畴的形式而存在的。原型范畴是一个由原型和边缘构成的结构。原型是该范畴的典型成员,边缘是由该范畴中非典型的成员构成的。所以,原型范畴理论是一种既不同于经典范畴理论,又不同于传统语义理论的意义观。

3原型理论在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应用

虽然国内对于原型和原型理论的研究较之国外起步晚,但是近些年来,却也有了不少成果。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将原型理论应用到了英语学习和教学中,使得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目前,原型理论的释义功能,在国内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把原型理论引入词典释义;在原型范畴理论的视角下审视词义的扩大和缩小;原型理论在英语词汇记忆中的应用;运用原型范畴理论解释英语语言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将原型应用于翻译实践等。下面,将从以上这几个方面对原型理论在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的介绍。

3.1原型理论与词典释义

原型理论开始只是用来解释自然事物的,后被引入语言学和语义学,近十几年才被引入词典释义。原型理论认为词语的意义特征的每一个个体都不一定是必要的,所有个体的特征集也不必是充分的;概念范畴成员之间的地位也是不同的。一个词语包含的特征越多就越接近原型,属原型成员;反之,就属非原型成员。原型理论学家认为这种区分弥补了“充分必要条件”的缺陷。“因此,典型的个体就可充当一个概念范畴的原型,在释义中非原型与原型之间的关系可用‘原型+或-非原型的区别特征’来表述,通过适当的抽象归纳,用元语言表述出来就可成为语词的释义。”[2]

有些语言学家把原型释义看成是表述语义的最佳方法,但是,作为对“充分必要条件”缺陷的弥补和对语义理论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原型理论并不能够完全解决语义理论存在的全部问题。原型释义是完整和准确的,但是其语义分解过于繁琐,语义表达方式等也还远远达不到词典释义的要求,有些操作在词典释义中根本无法实现。所以,把原型理论真正引入词典释义,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3.2原型范畴理论与词义的变化

上一篇:税收立法权范文 下一篇:税收立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