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范畴理论范文

时间:2023-02-28 17:32:44

原型范畴理论

原型范畴理论范文第1篇

摘要: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20 世纪90 年代以后原型范畴理论的影响在语言学界的影响日益扩大,已运用于语言学研究,包括汉语研究的各个领域。本文将通过原型理论简介,原型理论探讨,理论的不足和理论的应用四个部分详细介绍原型理论及其在语言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范畴;原型;理论;应用

一、“原型”(prototype)以及原型范畴理论

20世纪50年代Ludwig Wittgenstein提出了“家族相似性” (Family Resemblance)的观点。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心理学Eleanor Rosch针对统的范畴模式中充分必要条件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缺陷而提出来的一种新的概念构建模式,即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theory)它是对语言各个层面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前认知语言学家目前对“原型”主要有三种解释(按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

1.指范畴内典型代表,是与同一概念成员有更多共同特征的实例(Rosch)

这里我们以GOE中的“鸟类”为例。在所有列出的这些鸟类中,知更鸟就是鸟类的一个“原型”。知更鸟的特征有:脊椎动物的一类,温血卵生,用肺呼吸,几乎全身有羽毛,后肢能行走,前肢变为翅,能飞。那么与这个实例拥有更多共同特征的鸟类就是范畴的典型成员,更靠近这个范畴的核心。而企鹅、蝙蝠这一类与原型成员相似度低的鸟类就处于这个范畴的边缘。

2.指范畴核心概念的图示型表征。(Reed & Taylor)原型是范畴的“理想成员”。

我们再以“祖母绿”这一词为例,它代表的这类宝石的成色、净度等是无法被准确定义的,于是,我们不能找到一颗原型的“祖母绿”,只能构建起它的“理想成员”,并且根据范畴中成员与理想成员的相似度,来确定其他成员的位置。

3.原型加转换观点(Franks & Branford,1971)

认为原型是一套实例及一套对最佳实例进行操作的转换规则。这一观点似乎是以上两种观点的综合。认为居于范畴的中心位置语义范畴内的其他成员依据其特征与典型成员的吻合程度依次排开,成员具有的典型特征越多,离畴的中心位置越近,反之就越远,直至某些成员因其特征最不具典型性而处于范畴的边缘位置。

4. 范畴成员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

在同一范畴中,范畴成员有隶属程度上的差异,各成员间关系是不平等的,以家族相似性为纽带,向边缘延伸。比如在“鸟类”范畴中,企鹅、蝙蝠等等就属于边缘成员,它们和知更鸟,麻雀等等的地位在范畴中是不平等的,处于范畴的边缘地带。

5. 范畴的边缘具有模糊性特点,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

按照典型范畴理论,两栖动物是对陆生动物和水生动物的模糊,它既具有陆生动物的特点也具有水生动物的特点,并且在这两个范畴之中都属于非典型成员。

6.中心成员具有可变性。

由于范畴的边缘是开放的,只要具备范畴的某一特征便都可被划入该范畴之内。如game(游戏)这个以前只包括球类、类等游戏,但随著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videogame一词,因其具有的娱特征而被归入game的范畴之内。

二、经典范畴理论与原型范畴理论对比

至此,我们可以就两种范畴理论作一个简要的比较:

经典范畴原型范畴

成员条件充分必要条件(非此即彼)充分不必要条件

界限边界清晰边界模糊

等级没有等级优劣中心与边缘成员

成员间状态相对静止动态性

认知角度客观分类主观认知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两种理论存在诸多不同。对于两种理论的评价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虽然原型范畴的确存在相对多的优越性,但仍有缺陷和不足,在接下来的文章的第三部分中将作详细阐述。

三、原型理论在解释正反同词等方面的局限性

正反义同词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汉语的训诂学中把一个词在共时的语言背景下,具有两个互相对立的义项的词称为正反同词或反训词。比如“扰 ”有“混乱”、“无序”、“不宁”、“战乱”等义项,它们都属于“乱”这个深层的范畴;又有“柔顺”、“有条理”、“顺服”等义项,则属于“顺”这个深层范畴。可见原型理论在解释正反同词方面存在一些局限性,除此意外还有,还以下不足之处:

1.研究方法偏颇

2.预料来源单一,跟随国外步伐,仅对部分概念范畴进行分析:

3.共有一个范畴典型受到挑战

比如“扰”有两个大的相反的深层意义范畴,却统一在一个词的词义集合体中,这就违背了范畴的原型只能有一个核心成员或该范畴中的一群核心成员的原则。

桂诗春说“有些复杂的词义关系,就很难说的清楚谁是原型”由此看来,原型理论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4.没有充分考虑语境的影响(语境不同,原型不同)

The hunter took his gun,left the lodge and called his dog.

She took her dog to the salon to have its curl reset.

The policeman lined up with the dogs to face the rioters.

出现了三种截然不同的狗的形象,桀骜不驯的猎狗,温顺可人的宠物狗和机警灵敏的警犬再如中国人和日本人眼中的desk也是不一样的概念。

5.原型理论对范畴边界问题关注不够

两个范畴的原型相同,边界不同。比如绳子rope,而细绳子则是string 再如bravery和courage 分指以下二例。

A person jumps into a fast-flowing river in an attemp to save someone who has fallen in.

A person risks his career and livelihood by exposing malpractice and injustice at the heart of the government.

还有同一事物,可以是不同范畴比如(者)、失业人员(自由职业者)、没有目的的走路(散步)、不花钱(节约)。同一事物没有固定的内在范畴,关键是你如何看待?

四、原型范畴的应用

1.在新词产生和理解上的应用举例

例如,“的”、“吧”都是音译外来词。“的”是“的士”的省略称呼,“吧”也是音译外来词,指酒吧(英语中的bar)。当我们将这个原型介绍给留学生后,就可以引出“面的”、“摩的”、“的哥”、“的姐”等,以及“水吧”、“网吧”、“书吧”等一系列词汇。这样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我们可以将一系列的词汇通过“原型+非原型”的区别特征梳理成网络,可以便于学生的生词学习。这样,学生学习生词也可以解释为学生理解学习以习得词汇与生词相似性的过程。

2.原型范畴理论在词语翻译上的应用举例

原型范畴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范畴 本质 原型 相似

经典范畴理论以西方古典哲学,即客观主义哲学为依托的,遵循二元互斥,every A is A,各从其类,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即一个事物若存在于一个范畴,它就不能同时存在于其他范畴,那一个人既是父亲又是儿子是不是可以驳斥这个观点呢?作为社会中的个人都会有多重身份,在校大学生出去代课身份就变成了老师。如果我们用这些例子来批判二元互斥就太肤浅化了。在子女面前,当身份属于父亲这一范畴时,就否定了不是父亲的可能性。在父母面前,只能归属于儿子的范畴。所以,经典范畴理论认为,构成范畴的特征是二分的,范畴的边界是明确的,范畴内的成员地位是平等的。为什么范畴内部成员是平等的呢?因为它们享有共同特征被划分到同一范畴内部,不存在典型或非典型成员。大象和老鼠都属于动物范畴内,大象是动物,老鼠也是动物,在这个范畴内,他们地位平等,你不能说因为大象的个头大,体积大,而老鼠个头小,体积小,大象就比老鼠更是动物吧,动物要具有的属性,无论是大象还是老鼠,都具备了。说他们地位不平等,这样太不科学了。同样,一匹高大健壮的马并不比一匹矮小瘦弱的马更是马,正常的人也不比残疾人更是人。

经典范畴理论还涉及到一个另范畴化的问题。经典范畴理论以二元互斥不容否定为基本点。二元互斥才是我们把握世界的理论基础。比如说,对于人来说,是女人就是女人,是男人就是男人,是女人就不是男人,是男人就不是女人,二元互斥。那么中性人呢?既不能把它分到男性范畴内,也不能把它分到女性范畴内,它应该自成一家,这就产生了另一个概念---另范畴化,它是范畴的重组。另范畴化与范畴化并不矛盾,另范畴化是因为需要而产生的。

自维特根斯坦之后人们对范畴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有了新的认识,逐步建立了原型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理论以体验哲学为依托,认为人们不可能完全客观地认识外部世界,范畴不是通过充分必要条件建立起来的,而是通过原型特征建立起来的,在范畴中存在着可以称作原型的最佳样本。而且,隶属于同一范畴的各成员之间不存在共享所有特征的现象,这些成员只具有家族相似性。所以,与经典范畴理论相悖,原型范畴理论认为构成同一范畴的特征不是二分的,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范畴内成员的地位不相等,有“核心”和“边缘”之分。那么,范畴中的这个原型是怎样确立的呢?根据家族相似性足以进行范畴化?什么程度的相似可以被划到一个范畴内部?原型范畴理论认为,原型是“一个范畴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或者几个成员”,“认知的参照点”。原型的确立只是以人们的认知心理为出发点,以经验、感觉、认知等因素作为重要标准。这样来看,问题就出来了。不同的人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对事物的认识是不同的。由此可见,原型范畴理论纳入了主观性因素,和排除主观性因素的经典范畴理论截然相反。亚里斯多德说:“范畴是抽象的容器”。 范畴是抽象的,范畴与原型处于不同的层次,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范畴指涉思维规律;原型适于识解方式。比如,说到鸟这个范畴,美国人想到的是知更鸟,中国人想到的是麻雀。那到底知更鸟还是麻雀是鸟的原型呢?难道说同一个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原型还不一样?再者,提起宠物这一范畴,每个人家里养的不可能都一样,我们从主观性出发给出的原型肯定不一样。可见,原型范畴理论中确立中心成员这一概念是游离不定的,深受不同文化,个人经验的影响,根本不科学,不能拿来当为分类的标准。只要属于同一范畴,成员地位就是相等的,无论它们之间有多大区别。像上文所说,不能说大象比老鼠更是动物,那狮子,老虎和大象相比呢,谁又更是动物?不仅如此,原型范畴理论也是自相矛盾的。它否认二元互斥,但是原型与非原型,边缘与非边缘也是二元互斥,所以它的理论并不统一。

“家族相似性”是认知语言学所依据的基础理论之一,是维特根斯坦对语言及范畴问题的全新阐释,催生了原型理论。范畴不是因为共同特性而是因为成员之间重叠交叉的相似性结合在一起的,范畴中的成员因其与原型的相似性而被认为是范畴的成员。可见,相似性的概念贯穿于所有的范畴化过程。这本身就是在否认范畴的边界,人们对范畴边界的判断是基于本身的心理现实性和直观感知而做出的。而心理现实性并不是心理真实性,直观感知也并不等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如果抛弃对事物本质的研究那就不成其为科学。所以,人们对范畴边界认识的不统一并不等于范畴边界本身的模糊或不存在,就像人的认知能力不够时并不能说世界是不可认知的。根据“家族相似性”,相似性程度高的就可以纳入同一范畴,那么这个相似度怎么把握呢,相似度低到何种程度才把它划入同一范畴的边缘成员而不是范畴外?所谓的家族相似性其实只是外部特征,而外部特征是不可靠的,人类的遗传取决于基因而不是表象的相似性。如果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人在外形方面有相似之处,若以相似作为评判标准,岂不是可以纳入同一个家族?比如说明星的“撞脸”,娱乐圈中有很多刚出道的小明星因为和大明星外貌形气质相似被拿来比较,像“小范冰冰、小章子怡”等。我个人觉得房祖名和张默简直太像了,难道就因为相似说房祖名和张默是一家的?“各从其类”取决于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定性,即本质。本质是一物之所以成为其自身的内在根据,是事物内在的、必然的、根本的属性,以相似来瓦解本质太荒谬了。

以上的论述表明了所谓的原型范畴理论的理论核心都是禁不起推敲的。原型范畴理论是对经典的曲解和亵渎。只有坚持经典范畴理论,通过对认知事物本质的把握,才能真正地“各从其类”。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1959a.《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亚里士多德1959b.《范畴篇》,方书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原型范畴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广告翻译;原型理论;家族相似性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272-02

从亚里士多德时期的经典范畴理论到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家族相似论”,接着心理学家罗施提出了原型范畴理论,至此范畴理论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修正与发展。原型范畴理论常被简称为原型理论,其哲学基础就是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最先的经典范畴理论仅仅是基于先验猜想而得出的,有很大的不足。原型理论对其做出了修改和完善。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人们理解意义实际上就是对源出语的认知理解。本文从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理论视角来分析广告翻译,并以原型理论为基础,为广告翻译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力求实现原文和译文在意义和功能上的等值效应(金胜昔 2006)。

一、原型理论与范畴化

人们在认识世界时往往会根据自身的经验将相同的或相似的事物归纳在一起,并且采用同一种语言符号去加以记忆,这个认知的过程就称为范畴化,被赋予的语言符号就被称之为范畴。认知语言学里所说的范畴不同于传统的范畴理论。我们通常认为的传统的范畴理论指的就是亚里士多德时期的经典范畴理论。该理论有着明显的缺陷,近代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发现经典范畴理论的缺陷后提出了家族相似论。

之后心理学家罗施在家族相似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型范畴理论,成为认知语言学范畴理论的核心思想。在每个范畴中,总有一个特征最明显的中心成员,当我们说到一个概念时,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那个中心成员即为这个范畴的原型。例如提到鸟,中国人最先想到的应该是麻雀或者喜鹊。而其他的范畴成员所具有的典型性程度都不太一样,就是说在相比之下某些成员更符合“鸟”的范畴,而另一些成员又较为不那么符合,因为成员之间具有鸟的特征多少不尽相同。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某些边缘成员可能在某种情况下就不属于该范畴了,这说明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侧面还说明范畴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的边界就好像数学中的“虚线”一样,随时都有成员进入或退出。此外,范畴还是一个连续体,就像色谱图那样连续不断(Ungerer & Schmid 1996)。

二、广告翻译的原型观

翻译毫无疑问是一个原型范畴(王仁强 章宜华 2004)。作为翻译的一种,广告翻译同样也具有原型范畴的几个特点,即经验性、规约性和动态性。

(一)经验性。广告翻译具有经验性。认知语言学中的经验观认为,语言使用者对事物描写包含着客观的部分,同时还会提出一些更为丰富和自然的描写,这些描写都是围绕着意义展开的。在翻译广告时译者要设身处地,把V告的受众放在首要位置。好的广告翻译能使受众群体在听完或阅读完广告词后将自己的经验与对商品在生活中的原型的认知相结合,在此基础之上产生购买的意愿。

例1 [原文]Don’t Dream It. Drive It.(捷豹汽车广告)

[译文]告别梦想,尽情驰骋。

英文广告词的创作者用了简洁的两句祈使句来告诉消费者拥有捷豹汽车不是梦想,捷豹汽车带给人们的是速度与激情。原文非常具有体验性,能够激起购买者购买的欲望。译者也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用了同样的句式,告诉购买者要马上行动起来。仿佛就能看到自己驾驶捷豹汽车在尽情地驰骋。

(二)原型具有规约性。原型的规约性主要是体现在约定俗成性上。自然中的内在规律致使人类形成原型认识的概念结构和在此基础上的固定表达模式(王斌2016)。很多东西我们知道但是有时无法解释,就是因为这些东西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然后经过一代代人传承下来形成的特定的约定俗成的事物。约定俗成,就是有些约定的事,时间长了,被大家接受了,就成了风俗习惯。

(三)原型具有动态性。原型的动态特征可以理解成特定的社会语境对文本的 (不断)提炼,是精益求精的发展过程(李和庆 张树玲 2003)。原型和社会情景之间是不存在百分之百的平衡,二者是在不断地磨合,磨合的过程中翻译文本的稳定性和所处的交际情景的特殊性需要同时考虑,不能顾此失彼。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都各有特点,行文方式也不尽相同,在进行广告翻译时,译者一定要把握两种语言各自的特征,在使用过程中尽可能体现出源语言和目的语的特点,让二者保持动态的平衡。

三、依据原型理论为广告翻译提出的翻译策略

(一)原型对等。当广告语和译语的原型相同时,我们就可以直接进行对等翻译。采用原型对等的方法,这样就能够传达出源语的意义。

例3 [原文]The taste is great!(雀巢咖啡广告)

[译文]味道好极了!

雀巢咖啡这则广告的原文和译文显而易见原型是相同的,因此采用对等翻译的翻译计策是最直接的方法,因为无论是源语言还是目的语都给目的语者带去了同样的感受和效果,使得消费者产生了购买欲。

(二)弱化源语原型或者强化译语原型。当直译效果不理想时,译者应该抓住源语和目的语原型的特点,进行弹性的选择,或是尝试弱化源语原型又或者采取强化译语原型的策略,让原文和译文实现最大程度上的意义和功能对等。

例4 [原文] There Are Some Things Money Can’t Buy. For Everything Else, There’s MasterCard.(万事达信用卡广告)

[译文]万事皆可达,唯有情无价。

万事达信用卡这则广告的译文中突出了原文并没有直接提出的“情”这一内容,并且调整了一下语序和句式,使得万事达信用卡实用的特点跃然纸上。与金钱挂钩的信用卡广告在译文中却不失温情,符合了目的语人群的认知心理。

(三)原型替换。有时因为两种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会出现一些不可译的情况,也就是说当广告源语中的原型完全不能被目的语使用者所理解时,译者只好用目的语文化中的另一原型来替换源语中的原型,目的就是为了消除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障碍,使得目的语人群凭借自身的文化背景知识更好地理解广告,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和熟悉商品。

例5 [原文] The Forbidden Fragrance (香水广告)

[译文]:凡人禁用的香水

原文中的原型是《圣经》中的forbidden-fruit(禁果),对于西方人来说很有诱惑和吸引力。但对于中国人,尤其是对于那些不熟悉《圣经》的人来说,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的典故并不构成他们所认知的原型,如果直译为“禁用的香水”会让国人觉得摸不着头脑,甚至对这款香水望而却步(颜萍 2015)。因此译者将其译为“凡人禁用的香水”,这样的译法就和中国人的文化背景贴切起来了。我们所谓的仙凡有别,在此时看来凡人禁用的香水只有“神仙”能用,在中国文化中又有谁不想成为长生不老而令人羡慕“神仙”呢?

四、结语

与传统文本相比,广告文本的特殊性不言而喻。广告语言作为人类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中最活跃、最具影响力。它带有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体现在经济社会人们体验认知的特点。本文仅是原型理论的视角去研究广告翻译,为广告翻译提出一定的翻译策略。这些研究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和补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情况不断更新策略以更好地指导广告翻译活动的实践。

参考文献:

[1]金胜昔,.从原型理论视角看广告英语的翻译[J].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3):30-32+52.

[2]李和庆,张树玲.原型c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3,(5):09-12.

[3]王斌.Prototype:原型Vs.典型――认知范畴观对科技翻译及教学的作用[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12-15.

[4]王仁强,章宜华.原型理论与翻译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20(6):105-109.

[5]颜萍.认知原型理论视角下广告幽默的解读与翻译[J].韶关学院学报,2015,(09):86-89.

[6]Ungerer,F & Schmid,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1996.

作者简介:

原型范畴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范畴 原型理论 英语学习 英语教学

一、引言

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是一种新兴的语义分析理论,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认知学科的各个领域。原型最初是用来描述自然界,解释自然事物的,后来被引入认知语言学和语义学用来释义,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形成了原型语义学。西方对原型理论的研究要比国内早许多,国内现在也已经有很多研究原型理论及其应用的论著和文章,并开始逐步将原型理论应用到英语学习和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原型范畴理论

目前认知语言学界对其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类:第一,原型是范畴中的典型成员,是与同一范畴成员有最多共同特征的实例,具有最大的家族相似性。第二,原型是范畴成员的图式性表征。Taylor认为原型是一种抽象表征,是从各个实例和各种次范畴的特征中抽象出来的。

1.范畴内的各个成员由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一起,并非满足一组充分必要条件。“家族相似性”意味着范畴中所有成员都由一个相互交叉的相似性网络连接在一起。2.范畴的边界具有模糊性,相邻范畴互相重叠、互相渗透。3.范畴原型与该范畴成员共有的特性最多,与相邻范畴的成员共有特征最少;范畴边缘成员与该范畴成员相似的特征较少,而与其他范畴的成员共性最多。也就是说,不同范畴的原型之间特征差异最大。4.范畴成员依据具有该范畴所有特性的多寡,具有不同的典型性(prototypicality),因此范畴成员之间并不平等。原型是范畴内最典型的成员,其他成员有的典型性显著,有的则处于范畴的边缘位置。5.范畴呈放射状结构,原型位于范畴结构的中心位置;多数范畴呈现的不是单一中心结构(monocentric structure),而是多中心结构(polycentric structure),即某些范畴通常具有多个原型,原型之间通过家族相似性获得联系。

三、原型范畴理论在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应用

1.原型范畴理论与词义的变化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语言的变化会造成词义的扩大和缩小,而词义的变化则是与范畴联系在一起的。客观事物固有的类别特征经过认知中介在思维和语言中固定下来,这个过程就是范畴化。词的意义就来源于对事物的认知及对其范畴化的能力,词义的形成及演变就是不同层面上的范畴化的结果。词义的变化有扩大、缩小、转移、转类、虚化、实化、扬升、贬降,等等,这些都是原型构建的范畴,以原型为中心,其成员的范畴隶属度依次递减,直至不明确的边界,继而与其他范畴相互交叉。例如:“ady”以前仅仅指“女主人”,随着词义的渐渐扩大,适用的妇女越来越多,先是指贵族太太,后来指有教养的妇女,比如:The lords and ladies are all gathered in the palace.现在,lady可以用来指任何“女人”,是一种礼貌的用法。在提到老妇人的时候,也会用old lady或elderly lady。在对一群女士说话的时候,会说ladies,而不用women。词义的扩大和缩小,不论是单个词例的纵向发展,还是整体现象的横向扩充,都可以看做是一个范畴化的过程,进而形成语义范畴。

2.原型与翻译

原型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①译者必须在寻找源语、原型读者的同时,确定译语原型读者,以原型读者为中心进行翻译。②译者必须从源语语言变体中识别源语原型。对翻译文本的原型分析,能够帮助译者确定文本的意图性、情景性等特征,有助于译者更好地进行翻译创作。③译者必须了解与源语原型相对应的译语原型。④译者必须善于改变译语原型来实现源语变体。⑤译者必须善于原型词项与具体词项的转换。例如:孔乙己便涨红了脸,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孔乙己》鲁迅)译文:At that Kong Yiji would flush and he proclaimed,“Taking books can’t be counted as stealing...Taking books...for a scholar...can’t be counted as stealing.”译者把“窃”和“偷”分别译成“taking”和“stealing”,源语的原型效果在译文中就很好地传递了。对于原型的了解,有助于对翻译文本的把握,原型理论为译者的翻译创作提供了基本的翻译策略,也利于译者更好地认识和再现原文。

3.原型理论与词典释义

原型理论认为词语的意义特征的每一个个体都不一定是必要的,所有个体的特征集不必是充分的;概念范畴成员之间的地位是不同的。一个词语包含的特征越多,就越接近原型,属原型成员;反之,就属非原型成员。原型理论学家认为这种区分弥补了“充分必要条件”的缺陷,因此,典型的个体可充当一个概念范畴的原型。在释义中,非原型与原型之间的关系可用“原型+或-非原型的区别特征”表述,通过适当的抽象归纳,用元语言表述出来就可成为语词的释义。例如:rose:a garden flower which has a lot of petals and a pleasant smell.tulip:a colorful flower shaped like a cup that grows on a long stem in spring.“flower”作为rose和tulip的原型,词典用户通过查阅,在心中便形成了一个语义网,即以原型场景”flower”为中心向外扩展形成的范畴。

4.原型范畴理论与“一词多义”

对于“一词多义”,单词的多个意义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的。发现并利用这种联系,对于单词多个意义的记忆会有很好的效果,语义范畴原型理论的引入,恰好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根据原型范畴理论,范畴成员是以有范畴原型为中心,然后通过“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一起的。例如:“paper”的含义有:①报纸;②文件;③学术论文,这三个意义都共有一个“核心意义”即“原型意义”,即“对公众有用的重要书写或印刷出来的文字材料”。正是有了这个原型意义,paper的三个义项才能一起系附于一个词汇上。一个单词的多个词义并不是偶然的、任意的,而是以一个原型意义为中心,各个意义通过“家族相似性”的特征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一词多义词汇教学实践中,教学者在重点介绍原型义项的同时,有意识地寻找各义项中家族相似性的联系或“意义链”解释词义,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多义词的各种义项。

四、结语

原型范畴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语义分析理论,已开始逐步地渗入到英语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它不仅对英语学习和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涉及语义、语用、翻译、辞典释义等各个方面。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重视把原型范畴理论应用于英语学习和教学,将帮助英语教学者和学习者更好地学习语言。

参考文献:

[1]吴世雄,陈维振.原型范畴理论的历史渊源及其对模糊语义研究的意义[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9).

[2]章宜华.原型释义问题探讨:兼评充分必要条件释义局限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

[3]闻亚兰.语义范畴原型理论视野下的“一词多义”词汇教学[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3).

[4]李和庆,张树玲.原型与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3(5).

[5]姜敏.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词义扩大与缩小[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3).

原型范畴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原型范畴理论;英语多义词;习得

作者简介:金朋荪(1954-),男,北京人,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李艳达(1988-),女,河北保定人,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102206)

中图分类号:H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6-0145-02

一词多义作为语言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指的是一个单一的语言形式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密切相关的意义聚合的语言现象。[1]因此多义词就给英语词汇学习带来更多困难。所以寻找一种学习英语多义词的有效方法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随着认知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开始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英语多义词的习得。本文探讨了认知心理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多义词习得的启示,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一种学习英语多义词的有效策略。

一、原型范畴理论与多义词的认知解释

原型范畴理论是基于对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范畴理论的批判而产生的。20世纪50年代,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1953)对游戏这一范畴进行了分析。认为没有一个或几个特征是所有游戏共有的,但是许许多多的游戏成员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各种相似点重叠交织的网络系统,有些是整体上的相似,有些则是细节上的相似。由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各种相似性正是以同样的方式重叠和交织的,因此,维特根斯坦将这种相似性命名为“家族相似性”。[2]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人类学家伯林和凯(Berlin&Kay,1969)考察了98种语言的颜色词汇,发现了基本颜色范畴和焦点色现象。证明了操不同语言的人对典型颜色的认知却是一致的。20世纪70年代,罗施(Rosch,1975)对焦点色的心理背景进行了探索,证明焦点色是源于前语言认知,焦点色是最突出、最容易识别和辨认的。之后罗施通过对其他范畴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原型范畴理论”。原型是范畴内最具代表性的成员。一个范畴内的其他成员具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性。隶属于同一范畴的各成员之间并不存在共同特征,而是呈现出一种家族相似性,范畴内的成员的地位不相等。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

原型范畴理论认为,多义词的多个意义形成了词义范畴辐射网。多个词义中有一个是中心或核心意义,这就是其他词义的原型。其他词义都是在原型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或辐射出来的。多义词的各个词义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原型词义是人们最先得知,也是最容易获得的意义。人们获得新知识的时候,总是试图与已知的知识联系起来,使新知识更加突出。这种联系激发学习者探索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进行组织分类。在多义词范畴中,原型就充当了已知事物的角色,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成员,往往是人们最先认知的,是最早获得的义项。由于各个义项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在掌握原型意义的基础上再进行其他词义的学习就会更容易。因此,根据原型范畴理论,从原型意义出发,能最大程度减轻记忆负担,提高多义词记忆效率。例如,raise的意义有“举起,抬起;筹款;养育;种植等”。“举起”是它的原型意义,也是最先获得的意义,其他的都是在原型意义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根据意义间的家族相似性,学习者可以很快的推导并习得其他意义。

二、多义词的扩展方式

1.连锁方式

连锁是指词的意义的变化就像链条一样,环环相扣,每个派生词只跟它前面的词有语义联系,最终变化产生的意义与初始意义之间似乎看不出有直接联系。泰勒(Taylor,2003)通过讨论动词climb的义项来说明语义链。例如:

a. The boy climbed the tree.(男孩爬上了树。)

b. The locomotive climbed the mountainside.(火车头爬到山腰。)

c. The plane climbed to 30,000 feet.(飞机攀升到30000英尺的高度。)

d. Prices are climbing everyday.(价格每天都在攀升。)

e. The boy climbed down the tree and over the wall.(男孩爬下树,翻过墙。)

f. John climbed out of his clothes.(约翰脱掉了衣服。)

a句中的climb是原型义项,表示人类或四足动物从低处向高处的爬动,而且两个物体之间是相接触的,整个过程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但不是所有义项都具有这些特征,有的只具有其中一部分。在c句中,climb只有“上升”和“努力”的特征。E句中climb连“上升”的特征也没有了。A句和f句之间的差别就更大了。climb的各个义项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

泰勒认为,多义词的各个义项并非有一个共同的意义特性,而是通过意义链相连,相邻的义项享有共同的特征,不相邻的义项语义差别较大,表现为ABCD等。这些义项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隐喻和转喻实现的。根据原型理论,连锁方式表明多义词的其他词义都是脱离原型意义发展而来的,由它之前的意义延伸出来。它们看似与原型意义无关,但最终还是能够看出词的其他意义的原型是多义词的基本意义。

2.辐射方式

“辐射”也就是派生,是指以词的中心意义为基础来引申词义。例如:arm的基本词义是“手臂,胳臂”,然后以此为中心,辐射出许多其他义项,例如:椅子扶手、起重机等的臂,大树枝,权利,部门等。辐射出的义项有可能又成为其他义项的原型,以它为中心,继续引申出其他的词义。这种辐射方式表现为词义范畴的散射点阵图,如图1所示。

根据辐射方式,可以看出,在多义词的发展过程中,词的基本意义是其他意义的原型,其他词义都是在此原型意义上发展而来的。

三、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多义词习得的启示

1.加强词汇原型意义的理解

Nation(2000)指出多义词认知过程的有效策略是用一个能贯穿所有意义的词义来定义目标词,这样可以减少所需认知的词汇量,因为任何一个目标词的出现都是该词的复现。[3]根据原型范畴理论,得知在词义范畴内有一个最核心的意义,即原型意义。原型意义就是能贯穿所有意义的词义,因为多义词的其他义项都是在原型意义的基础上延伸扩展出来的,各个义项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而原型意义是最先、最容易被认知、被习得的。原型范畴理论的模糊性告诉人们,多义词的义项是无穷的,英语学习者不可能学习并记住所有的意思。因此,在学习多义词时不必识记所有的意思,只需要加强对原型意义的理解,根据家族相似性,推导出其他意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单词学习效率,还会加强单词的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2.加强多义词各义项间关系的理解

根据原型范畴理论,范畴内部成员是根据家族相似性连接在一起的,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原型是范畴内最具代表性的成员。多义词的其他义项是在原型意义的基础上扩展延伸出来的。多义词的扩展方式主要有连锁方式和辐射方式,这表明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之间具有相互关联的关系。

例如:character的原型意义是“性格、性质”。其他词义都是在这个原型意义的基础上扩展延伸出来的。了解各义项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记忆这个单词。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因此,在学习多义词的过程中,在掌握原型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多义词的扩展方式,理解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关系,可以提高多义词学习效率。学习者还可以举一反三,提高单词记忆量,并可以保持长时间记忆。

3.加强隐喻和转喻认知机制的应用

传统的词汇教学认为隐喻和转喻只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修辞手段。而Lakoff和Johnson(1980)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根据原型范畴理论,多义词是在原型意义的基础上不断扩展延伸得来的。这一扩展延伸的过程主要是通过隐喻和转喻两种认知机制实现的。因此,英语学习者在学习多义词的时候,在掌握原型意义的基础上,要善于利用隐喻和转喻认知机制推断多义词的其他意义。

隐喻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某种相似的基础上,即利用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将指示该事物的词语从一种概念域投射到另一个所想表达的物体的概念域,这样就形成了认知语言学家所谓的认知投射或映射。[4]

以”face”为例:

(1)I am washing my face.

(2)She had a face like thunder.

(3)It is a matter of face;I’m shocked that you have the face to rest.

在例(1)中,face是它的原型意义“脸,面部”的意思。但如果按同样的意思理解例(2)就会讲不通,因此这时就不能按它的原型意义来理解,而是通过隐喻机制,猜测词的引申意义。汉语中表示一个人很生气,有“暴跳如雷”的说法。因此,根据例(2)中的thunder,我们可以推测这句话是表示很生气的意思。所以face在这句话中应该是表示“生气的表情”。同样例(3)中,face表示的也是引申义,表示“尊严”。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涉及的是一种“接近”和“突显”的关系。一个物体、一件事物、一个概念有很多的属性,而人的认知往往更多的注意到其最突出的,最容易记忆和理解的属性,即突显属性。[5]例如,可以用hand来指帮手,用Shakespeare指莎士比亚的作品。多义词的词义许多是通过转喻延伸出来的,因此加强转喻机制对多义词习得有重要作用。

在记忆多义词的过程中,加强隐喻和转喻认知机制的应用,培养隐喻和转喻思维能力,有助于英语学习者更好的弄清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更有效地学习英语多义词。

四、结语

原型范畴理论不仅给英语多义词习得提供了一条新的理论道路,而且提供了一种新的实践方法。根据原型范畴理论,英语学习者了解了多义词的认知解释,即多义词具有一个最为核心,最先被掌握的原型意义,其他意义都是在原型意义的基础上扩展延伸出来的。通过多义词的扩展方式,英语学习者可以清楚地了解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学习多义词时要加强原型意义的习得,然后在原型意义的基础上理清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加强隐喻、转喻机制的应用,不断培养隐喻、转喻思维能力。原型范畴理论为英语多义词习得提供了有效途径,有助于英语学习者提高单词记忆量、学习效率和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Lyons,J.Linguistics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2]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赵群,罗炜东.关注词汇的核心义项——多义词习得的有效途径[J].外语教学,2005,(6).

[4]刘兆沿.英语多义词语义延伸认知研究及其启示[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0,(2).

原型范畴理论范文第6篇

[关键词]类推 原型范畴理论 认知语言学 作用

[中图分类号]H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029-02

前言

认知语言学的经验观主张研究语言不仅要建立逻辑规则和客观定义,还要采取更符合人的经验的方法(赵艳芳,2000),而作为人类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的类推(analogy),无疑也是符合人的经验的方法。然而,目前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无论是语言概念形成的认知研究,还是语言使用和理解的认知过程研究,都很少论及类推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这无疑是一种缺憾。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中的主要理论框架,即原型范畴理论来观察类推在其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类推与家族相似性理论

认知心理学的大量证据表明,类推是人类认知的核心(James P. Blevins and Juliette Blevins,2009)。人类这一象征物种,能够毫不费力地透过对事物的感知相似性而后确认其结构相似性。儿童在1~2岁时就表现出感觉类推的能力,4~5岁时,就能使用基于真实世界知识的功能类推,从而产生从dog:doghouse到bird:nest的类推理解。儿童早期习得中,1/3的话语是对成人言语的模仿,而之后的言语中80%以上是通过基于类推的某种操作(如,替换、增补、删除、插入、语序重组等)对其早期话语的类推复制。(同上)例如,通过more milk,more juice儿童便可确认出范式“more N”,即范畴化,以此类推便扩展出more jelly,more popsicle,more swimming等。

原型范畴a理论起源于维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理论(Family resemblance),之后由罗斯等人正式提出。该理论认为,范畴中有最具代表性、富有突显性的原型成员,范畴的边缘是模糊的,范畴成员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那么从认知视角看,家族相似性是怎么形成的?Lakoff把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三个所指内容完全不同的概念放到同一范畴内,是因为其具有家族相似性。由“家族”的概念演化出语言族、词汇族、短语族等,所谓概念演化实际上就是指类推过程。一族成员通常至少是一组,即三个以上的成员,其相似性必然可以通过类推而形成,因为它们可以进入新语法学派惯用的“保罗四项比例式”(索绪尔,高名凯译,1985):A:B=C:X。如dad:mom =uncle:X,X=aunt。对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似或不同的关系的确认是类推的基础,而人类的创造力可以将此相似或不同的关系组织成为非常复杂的图式,经由类推扩展进而认知新的概念(Penn,Holyoak,and Povinelli,2008,转引自Blevins and Blevins 2009)。如上面提到的类推式DOG:DOGHOUSE= =BIRD:NEST,提示一种表功能的抽象结构关系,即动物与其栖息地的关系,而我们可以通过类推将其扩展到无生命的物体(CONTACT LENS:LENS CASE),或人的情绪(ANGER:SPLEEN)等。

二、从原型成员到非原型成员

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的习得是从原型出发逐渐向外扩展的过程。(John Taylor,2007)典型成员具有认知上的相似性,每个典型就是一个认知参照点,其他成员依据与典型相似性程度的多少而聚集排列。那么,范畴又是怎样从原型向外扩展的?根据John Taylor,儿童最早了解的umbrella(雨伞)的形状是打开着的雨伞,这便是umbrella的原型意义,之后儿童把荷叶称为umbrella,甚至把天上飞着的风筝也称为umbrella。为什么?因为后者也具有类似打开着的雨伞的形状。儿童的认知过程大致是这样的:荷叶和风筝的形状与打开的雨伞形状相似,所以荷叶和风筝也叫umbrella。由此可见,儿童在范畴建立的过程中使用了类推手段,从原型范畴到非原型范畴的扩展是通过类推展开的。再如,儿童关于off(脱掉)一词的认知过程。儿童最早了解off的意义是成人反复对他们说的一句话:Take your clothes off,或者Take your shoes off,即off就是脱衣服、脱鞋的意思。而后看到别人脱衣服或脱鞋,他们也用off,由自己脱衣服、脱鞋推及到他人脱衣服、脱鞋。之后进一步扩展,先是运用到儿童脱离开母亲的怀抱,实际上是get away from(离开),而不是get away off;之后用于儿童从摇床里抽出一件玩具,即用off代替了out of。实际上儿童此时建立起来的有关off的概念范畴就是“离开”“分开”,以此类推,儿童某一天使用了一个与成人完全一样正确的off用法:get off the train(下火车),其实用的仍然是“离开”的意义。可见儿童对off一词的认知过程,先是通过自身的体验了解了off的原型意义:脱衣服、脱鞋,而后用到别人脱衣服、脱鞋的行为中,此时将off的意义概念化(通过抽象和概括)形成范畴“分离开”,之后通过类推,将其应用到其他类似的行为中,在这个应用过程中,儿童有时会和成人的用法完全吻合,如get off the train,但更多时候与成人的用法不吻合,被成人认为是错误的、需要加以纠正的。

总之,儿童从原型成员(take off clothes,take off shoes),到不太典型(get off the train),再到非原型成员(get away from, pull a toy out of ),这一认知过程中关键是找到了它们的相似处,即“类”,经过推理而扩展,类推在此过程中不能不说起了很大的作用。从另一个角度看,儿童的语言认知过程是从自身的体验开始,然后类推到其它人的身上,再进一步扩展到周围世界的类似的事物或行为,甚至到抽象概念。由此可见,在原型范畴理论中,从范畴到原型范畴再到新的范畴形成了一个认知循环,这一过程中,类推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如下图所示:

类推 类推

范畴 相似性 原型新的范畴

人们通过自身的体验或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产生了范畴概念,在类推的催化下发现了其中的家族相似性,范畴成员中最为凸显的是原型,而原型的动态确认总是以相似性为参照点,故用双箭头 ,然后以原型为模板进一步类推,便演化或扩展出新的范畴。新的范畴受类推的催化又会发现新的相似性,产生新的原型,以此类推形成了认知循环。

以上从原型范畴理论观察了类推在其中的作用和地位,我们的结论是,类推这一人类与生俱来的古老的思维方法,在如今认知语言学中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在范畴原型认知中类推起了催化剂的作用。此外类推在认知语言学的其他理论框架,如隐喻认知理论、意象图式理论等,都可以找到它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这些都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

【参考文献】

[1]Blevins,J.P.& Blevins J.Analogy in Grammar:Form and Acquisi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2]Chomsky,N.Knowledge of Language:Its Nature,Origin,and Use.New York:Praeger,1986.

[3]Johnson,M.The Body in the Mind: 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Imagination,and Reason [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4]Lakoff,G..Ten Lectures on Cognitive Linguistics[M].高远,李福印主编.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7.

[5]Langacher,R.Ten Lectures on Cognitive Grammar[M].高远,李福印主编.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7.

[6]Taylor,J.Ten Lectures on Applied Cognitive Linguistics[M].高远,李福印主编.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7.

[7]布龙菲尔德(著),袁家骅,赵世开,甘世福(译).语言论[A].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8]曹春孙.论类推法在语言和语言学中的作用[J].天津师大学报,1995年,第4期.

[9]段钨金.体验哲学对原型范畴构建和原型意义扩展的解释[J].山东外语教学,2010年,第6期.

[10]桂诗春.认知和语言[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3期.

[11]松.论语言类推的实现[J].语文学刊,2003年,第3期.

[1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一)[J].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9期.

Study of the Role of Analogy in Categorization and Prototype Cognition

DUAN Wu-jinZHANG Pan-feng

(Hebei United University, Tangshan, Hebei 063000)

Abstract:This paper aims to give an observation on the position of analogy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It is concluded that analogy plays a role of an activator in categorization and prototype cognition.

原型范畴理论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原型范畴理论 翻译 非原型

一、引言

范畴化的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的基础。认知心理学家Rosch提出的原型及基本层次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石之一。在翻译实践中,原型范畴理论在词汇、语法和语言结构的翻译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由于源语国家和译入语国家在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在翻译中也出现不少非原型表达。

二、原型范畴理论及其基本特点

原型范畴理论是针对传统的经典范畴理论提出的。根据经典范畴理论,范畴由充分必要条件决定:同一范畴内各成员地位相当;范畴边界是清晰的。20世纪50年代,语言哲学的奠基人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原理。此后,Rosch首先创立了原型范畴理论,将其视为认知心理学的一项重要内容。Lakoff进一步发展了原型范畴理论,提出可用理想化认知模型来解释原型范畴。根据该理论,人们不可能完全认识外部世界,隶属于同一范畴的各成员之间并不存在共同特征,只具有家族相似性,特征不是二分的,范畴边界是模糊的,范畴内的成员地位不相等。Langacker认为“原型是指范畴内最好、最典型的成员”。同一范畴内的成员典型程度各不相同,有一个或一些成员具有更多的共同属性,它(们)处于中心地位,而其他一些成员不是该范畴的典型代表,处于边缘地区。

原型范畴理论有以下特点:范畴成员的隶属存在等级性,同一范畴内,各成员的地位并不相等;同一范畴存在家族相似性,或其语义结构采取的是成束的并且是意义相重叠的形式;范畴的界限是不确定、模糊的,范畴具有开放性,这反映了人类具有一定的能动性。

三、原型范畴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在英汉翻译实践中,我们需注意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范畴词方面的区别和空缺。这些空缺可能是由两民族对范畴的认知方式、概括层次、构词功能的差异所致,如英语的hair可指汉语的“头发”或“毛”,brother可指汉语的“哥哥”或“弟弟”等。也可能是语言构词方式的差异影响了对范畴的认识。汉语构词的主要方法之一是“修饰语+中心概念词”,被称为“定中构词法”,这里的“中心概念词”常用基本层次词来担当,可直接运用它们来构词,这是一种常见又经济的手段,同时也使得汉语词具有直接表明生物或事体范畴属性的功能。如:

[1]猫——花猫——狸花猫

[2]树——桃树——蟠桃树

汉语名词中表示范畴的基本层次词:树、花、草、鱼以及馆、室、场等,都可在其前加上表示“种差”的字词来构成大量汉语词。英语的tree表示汉语的“树”,fish表示“鱼”,可用其来构词的方式存在较大差异见表1。

英语构词常注重词的词类属性,词本身就可显示词性。英语中大部分单词的后缀就表示这种词类语法范畴,如名词常用诸如-tion、-sion、-ship、-ity、-ness等后缀结尾;大多数形容词用-ous、-ive、-ary、-able、-al、-ful、-ish等结尾;很多副词以-ly结尾;一些动词以-en、-fy、-ize、-ate等结尾。

因此,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在寻找源语和译入语的对等词时,除了查阅词典等参考工具,也需对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等方面的不同范畴有所了解。在英译汉时避免观词生义,生搬硬套;在汉译英时注意词性的变化和配合。这样,才能避免在译文中出现啼笑皆非的错漏。

四、翻译实践中的非原型表达

在很多语言中,一般降调表示确定含义,升调表示不确定或疑问,这是其原型用法。但也有例外,如反诘句虽用升调,但并不表示疑问:

[10] Is it all likely that he’s really sick? (肯定其相反命题:他其实没病。)

英语的beware不是一个典型动词,它表示“谨防、小心”,但它在句法上仅具有动词的部分特征,可说:

[11] Beware of the dog!

I will beware.

但一般不说:

[12] He bewares of the dog.

也没有bewaring或bewared的形式。

英语中大部分被动句和主动句可以对应转换,这是其原型属性,但也有边缘成分。如:He was born in 1979(他生于1979年)。因此,在翻译英汉主动句和被动句时,要注意按译入语的习惯用法灵活转换。

参考文献:

[1]Ungerer F.&Schmid H.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2]Taylor.J.R.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89.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王寅,李弘.原型范畴理论与英汉构词对比[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3).

原型范畴理论范文第8篇

关键字:一词多义;原型范畴;词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2-004-01

一、引言

一词多义指一个词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一词多义的研究由来已久,自1867年Breal创造一词多义(Polysemy)这个术语以来,中外许多学者就对语言中这一普遍现象给予了很多的关注,例如Ullmann(1962)研究产生多义的语言外环境,Piaget(1972)基于经验主义的认知发生的研究,陆国君(2010)对中外一词多义现象的综述性研究等等。

二、原型范畴理论

认知语言学冲破了传统语言学的束缚, 从人类的认知过程来重新认知语义和一词多义现象。主张对语言的研究应基于我们对世界的体验、感知和概念化(李福印,2008)。原型范畴理论,来源于20 世纪70 年代中期美国心理学家罗施、莱考夫等人提出了一种对语言各个层面的研究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的理论。原型范畴理论认为, 一个范畴由一些类似的成员构成。隶属于同一范畴的各成员之间并不存在共同属性, 地位也并不相等, 从而形成范畴成员的家族相似性。范畴中心是范畴的典型(原型) , 与原型相似性较低的成员属于非典型性成员或边缘成员。语义范畴的边界是开放的、没有明显界限的。范畴边界的开放性和模糊性确保了语义范畴的内在变化, 使得新的成员可以较容易地进入范畴, 成为边缘成员, 而不必从根本上改变整个语义结构。

三、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的解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 新事物、新观念不断产生和出现,而表达概念的语言则相对滞后,为了解决这种矛盾, 每种语言都在通过如造新词、借用外来词、赋予原有的词以新义,以满足表达新事物的需要。正如赵彦春(2003)所说:“随着世界的发展变化, 会产生越来越多的范畴和概念, 人类的语言能力从来都是应对自如的; 它总是能够推陈出新。”而这“陈” 就减轻了记忆负担, 因为它是已知信息。在这里“陈”即为赋予旧词以新义。而人类语言的一个特性就是其具有经济性,人们总是希望用尽量短的语言来表达其意思。同样,在词义的发展上来说,一词多义现象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有限的词汇来表达人类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含义,这也是人类语言发展相对滞后性的客观需要。

一词多义是语言经济、高效的表现。在词语多义化的过程中,主要有三种发展趋势即辐射趋势,连锁趋势和综合趋势(鲁霞,2013)。根据原型理论,在词的多义化发展过程中,词的所有意义呈辐射状态,一个词的其他意义都是以原型意义为中心逐步发射出来的,这就是辐射趋势。例如head,其本意指的是身体器官,头部,而头象征着大脑,是人们处理信息的中枢,统领着身体其他各项器官的正常运行,所以慢慢引申为“领导”这个意思,在其带领的下属或团队中其核心作用。第二种是连锁趋势,在一词的正常多义的发展过程中,每个意义呈链条状态,每一个意义都是从前一个意义的基础上延伸而来的,逐步脱离了词的原型意义,它们看似与原型意义无关或不太相关,但从后往前推导,核心意义还是其关键所在。但是由于社会不断的变化,这种联系逐渐变得不太清晰。例如bank,其最初的意义是河堤、河岸的意思,起到拦水,防止发生洪水的作用,将水集中起来。而现在该词的一个意思就是“银行”,银行提供的储蓄业务就是将社会上的闲散货币集中起来。虽与最初的含义有很大差别,但细细品味,还是能发现他们中存在一点共性的东西。第三种是一种复杂而有序的发展趋势,也就是综合趋势,即辐射趋势和连锁趋势交替出现。

可见,用原型范畴理论来分析一词多义现象,能使英语学习者更加清楚地理解该词的多义发展过程,对该词的各项词义之间的关联有更直观清晰的了解。从而使多义词的学习更加容易和有趣。

四、原型范畴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上文分析,人们可以发现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以及学生记忆词汇含义的效率。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第一,重视原型意义或中心意义的教学。根据原型理论我们得知,原型意义是一个词所有词义中最基础和核心的意义,其他所有意义都是在这个意义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各义项间具有家族相似性,而人的记忆又是以最经济的方式进行的。因此,教师在讲授多义词时,首先应该重点讲解其原型意义便于学生深刻体会其内涵。

第二,重视各个意义之间联系的讲解。原型范畴理论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阐释多义词意义之间关联的途径,使学习者了解多义词的发展规律,加深理解其演变过程,从根本上提高学习者词义学习的动力。

五、结语

原型范畴理论对语言学各个层面的研究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利用原型理论,学生能够更深刻的了解词的多义化过程,教师可以更灵活生动地进行多义词的教学活动,使多义词教学变得不再枯燥。

参考文献:

1.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鲁霞. 论原型范畴理论在大学英语多义词教学中的应用[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2).

原型范畴理论范文第9篇

关键词:家族相似性;反本质主义;原型范畴;认知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6—0213—02

前言

维特根斯坦为了批判曾经深深影响了他早期思想的本质主义的哲学传统,在代表其后期哲学思想的著作《哲学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的“语言游戏”观。维特根斯坦的这一概念影响深远,被封为对形而上学教条的重大理论突破,但是同时也收到颇多的争议。

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概念具有重要的哲学史意义和思想魅力,它不仅成为哲学家们争论的话题,还被广泛应用到其他领域,如美学、文学、翻译学等等领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家族相似性”对语言学的影响,最典型的就是认知语义学中“原型范畴”理论的产生。本文试图在介绍“家族相似性”与“原型范畴”理论的基础上,谈谈对两者的粗浅认识。

一、家族相似性

为了解释语言游戏的多样性及各种各样的语言游戏之间的复杂关系,维特根斯坦引入了“家族相似性”概念。综观他的后期著述,我们看到,他不仅将这个概念应用于游戏、语言游戏概念,而且也将它应用到其他一般概念之上,并由此得出了如下一般结论:并不存在一般概念所刻画的诸多事物所共同具有的什么本质特征或属性,在它们之间仅存在着这样那样互相交叉重叠的相似性——家族相似性。

下面我们就看一看他是如何解释这一概念的。设想有一个具有下述谱系的家族:该家族的祖先是A和B,他们的儿女是AB1和AB2;而AB1和AB2又分别和C、D结合,他们又有了儿女AB1C1、AB1C2和AB2D1、AB2D2;如此类推。AB1和A可能是体格上相似,而AB2和A则可能是面部特征上相似,AB1C1和AB1则是气质上相似,而AB2D1和AB2则是步态上相似;另外,AB1C2F2虽和AB1C2有明显的相似之处而与B便无什么相似之处了,AB1C1E1虽和AB1C1还有相似之处,但和A却无明显的相似之处了。也就是说,虽在直接相邻的两个成员间(即父子或母子和同父母的兄弟姐妹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似,而在只具间接的亲缘关系的家族成员间则不存在着什么明显的相似了(当然,不排除“返祖现象”)。由此看来,并不存在这个家族的所有成员所共具的特征。按照维特根斯坦的观点,我们称为“游戏”的诸多活动便构成了这样的一个家族。“我认为‘家族相似性’这个词绝好地刻画了存在于众游戏之间的相似性。因为存在于一个家族的诸成员间的各种各样的相似性:体格上的,面部特征上的,眼睛颜色上的,步态上的,气质上的,也是以这样的方式重叠交叉在一起的。——我要说:‘游戏’构成了一个家族。”很显然,维特根斯坦认为,各种不同地语言游戏就像一个家族相似的不同成员,它们不存在一般或概括的可能性,即不存在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他还特别强调,“对本质东西的追求是一种‘哲学幻想’,真实的东西只有语言中的所谓‘家族相似性’。”

从上面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维氏的“家族相似性”包含四层基本含义:(1)在各种语言现象中,不存在一种“共同的”特征,而只有以种种不同方式相关的“语言游戏”,因此不存在语言的本质;(2)在一个概念所指称的一类事物中,也不存在某种“共同的”东西,而只有各种“交叉重叠”的“相似性”关联,因此也不存在所谓事物的本质;(3)某些事物之所以被我们用同一个概念来指称,缘于它们以类似于一个家族中各成员间的相似关系相互勾连而形成一个整体,而并不是由于它们拥有“共同的”本质;(4)在以概念所指称的一类事物中,其边界是模糊的。维氏提出这一理论的目的就是以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关系取代并否定传统哲学所认为的事物之间存在的“共同性”联系,即事物的“本质”。

二、原型范畴

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概念提出后,在哲学界、心理学界、语言学界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语言学界,语言学家 Labov 和 Rosch 先后发表了他们对于自然范畴的试验研究结果,以此证明维氏的“家族相似性”原理适用于描述自然界中的许多范畴,即许多自然范畴都具有维氏所说的“家族相似性”。Labov和 Rosch把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这些自然范畴称为“原型范畴”,即具有原型(范畴的典型成员)的范畴。

认知语言学家根据人们的认知规律,认为人们不可能完全客观地认识外部世界,隶属于同一范畴的各成员之间并不存在共同特征,只具有家族相似性,特征不是二分的,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范畴内的成员地位不相等。

认知语言学家目前对“原型”主要有三种解释:

第一,指范畴内典型代表,认为原型是与同一概念的成员有更多共同特征的实例,这个典型代表对于识别范畴起重要作用。

第二,指范畴核心概念的概括性图式的表征,认为原型是范畴的平均特征或几种趋势,是对范畴进行概括的表征。

第三,另一种是“原型加转换”的观点,认为范畴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最佳实例以及一套对最佳实例进行操作的规则,这似乎是对以上两者的综合。

总之,我们可以看出原型范畴由原型(尽管对原型有不同的解释)和边缘构成,原型是该范畴的典型成员,边缘则由非典型成员构成。原型范畴理论不同于经典范畴理论,它认为二分法是不全面的,范畴边界是不确定的,范畴内所有成员的地位是不相等的。此理论还认为,范畴的属性不具有普遍性,例如,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会因语言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三、对“家族相似性”的质疑

“家族相似性”的提出被誉为20世纪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它在哲学史和科学史上的地位是显赫的。但是,今天看来,维特根斯坦对“家族相似性”的论述似乎也有不严密之处。

原型范畴理论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原型范畴理论 认知语言学 一词多义

一、引言

一词多义作为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是影响词汇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指一个词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而且诸义项之间有密切相关的联系。这一术语是在19世纪60年代,首先由语义学创始人布雷尔提出的,此后,语言学家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多层面的研究。一词多义现象是语言经济性、灵活性和创造力的一种体现,符合人类认知的规律性。英语中绝大部分词汇都是多义词,这常常给英语学习者带来不少困难,所以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分析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并探讨其对英语一词多义教学的启示。

二、原型范畴理论概述

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观点,是由经典理论发展来的。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Wittgenstein强烈批判了经典理论,以game范畴为例,提出“家族相似性”概念。他指出game范畴的每一个成员与另一个成员都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性,但是每一相似之处并不一定为其他成员所共有,所有成员都是由家族相似性联系起来的。Wittgenstein通过对游戏这个例子的研究,论证范畴边界的模糊性,引起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在此之后,美国人类学家Berlin和Kay对颜色范畴进行了研究,从此开始对原型理论的研究。他们发现不同的语言中都有基本颜色,人们以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颜色作为参照点,对颜色进行划分,这些颜色的参照点就是焦点色。同时,美国心理学家Rosch将对焦点色的研究扩展至其他范畴,如鸟、水果、交通工具、蔬菜等,并总结其他学者对范畴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发展原型范畴理论。原型是范畴中最具代表性、最典型的成员,其他成员具有不同程度的代表性。对范畴的认知,就是以原型为参照点,其边界通过范畴中成员的典型程度不断向外延伸,从而形成边界难以确定的更大的范畴。

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各成员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这种不同程度的相似性使它们归入同一范畴。原型范畴有以下特点:(1)决定范畴内涵的属性及数目是不确定的,相对于人的认知,需要有所变化;(2)特征有中心的、重要的属性和边缘的、非重要性的属性之分,中心属性有更大的区别性,其边缘属性与邻近范畴属性相叉;(3)范畴成员之间具有互相重叠的属性组合,即所有成员享有部分共同属性,形成家族相似性;(4)成员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具有更多的共同属性的成员是中心成员(赵艳芳,2001)。原型范畴在边缘上是模糊的、开放的。认知语言学认为,范畴边界的开放性和模糊性,使新成员比较容易进入该范畴,成为边缘成员,而不必从根本上改变整个范畴的结构。

三、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的解读

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词汇意义就是一个原型范畴,每个单词都有基本义和引申义。所以,根据原型范畴理论,多义范畴就是一个以原型意义为中心不断向外扩展的范畴,义项具有典型和边缘之分,多个义项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原型义项即词的本义,被认为是语义范畴最具代表性的义项,往往是首先被认知的,其他义项通过隐喻、转喻等延伸出来,并向外扩展形成一条或多条意义链。大量的研究表明,原型范畴理论在处理一词多义性方面已经显示出十分强大的解释力。Taylor以climb为例,用意义链代替家族相似性,解释多义词各项之间的联系,即意义A与B有关,意义B与C有关,意义C进一步衍生出D,等等。

在语义延伸过程中,除了这种链锁型方式外,还有辐射型方式,即以原型意义为中心,围绕它派生出其他许多意义,这些义项与原型义项有直接必然的关系,但又互相独立,即综合型方式。如head的基本意义为“头,头部”,在延伸的过程中,围绕这一原型义项,逐步产生多个边缘义项,如头脑、首脑、主管、源头,等等。王寅(2001)提出在词义发生变化时,可能会两种方式兼而有之,从基本义项开始,链锁型和辐射型交替出现,如board的本意是“一块薄木板”,在此基础上辐射出“桌子”、“船边甲板”、“布告牌”等多个义项,而后又通过链锁方式,从“船边甲板”衍生出“上船”、“上车、上飞机”等义项。

不管是链锁型、辐射型还是综合型方式,词汇的多义化过程通常都是人类利用隐喻和转喻思维进行认知的过程。隐喻和转喻都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概念,不仅是修辞手段,而且构建了我们的思想态度和行为,使人类可以随意地进行思考和交流。当今时代,新的概念层出不穷,人们一般是将新概念与已知概念相联系,找到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来表达新概念。这种创造喻和转喻思维发展了语义范畴,也为一词多义现象从认知层面找到了合理的解释,所以说一词多义体现了人类认知的经济原则和概括原则。总之,在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一词多义是人类认知范畴化的结果,是人类隐喻和转喻思维的产物。同时,原型范畴的边界模糊性和成员等级性,对语言中的一词多义现象也有一定的解释力。

四、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教学的启示

尽管有学者提出原型范畴理论存在不足之处,但是不可否认,它对一次多义教学有指导意义。在传统的词汇教学中,教师往往对一词多义不够重视,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片面孤立地解释多义词在某种语境下的含义,忽视了各义项之间的联系,通常导致学生只是片面地理解多义词的范畴。二是脱离语境,把多义词所有的含义简单地罗列出来,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也不强调原型义项的核心地位,这往往导致学生抓不住重点,无疑额外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但是英语中多义词占很大比例,特别是一些核心实义词,义项比较丰富,寻找词义演变的内在规律和词义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繁多的词义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前人对一词多义的研究、前文的理论介绍及对一词多义的解读,下面总结一下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教学的启示。

(一)重视多义词的原型义项。

根据原型范畴理论我们得知,在多义词的词义范畴中,有一个意义处于中心位置,即原型义项,其他义项都是在原型义项的基础上通过不同方式辐射或衍生而来的(谢志辉,2011)。从人类认知规律角度我们知道,原型是最容易被习得和接受的,它对非原型义项的习得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讲解一词多义时,应首先确立原型意义并重点讲解,让学生深刻了解多义词的核心,进而帮助理解和记忆其他义项。

(二)以原型义项为中心,重视原型义项与其他义项之间的联系。

由上文可知,原型义项是多义词的核心,其他义项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或辐射出来的,从而形成词义的辐射范畴,各义项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所以在讲解一个词的多项义项时,应该从原型义项出发,以原型义项为中心,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多义词不同义项的产生过程,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只有帮助学生理解各义项之间的联系,理解词汇意义延伸和变化的内在机制,对多义范畴有全面整体的理解,才能减轻记忆多义词的负担,提高效率并正确使用多义词。

(三)重视隐喻和转喻意识的培养。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思维能力是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类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隐喻将原本不是同一范畴的东西归并到同一类别中,由相似性引发联想,产生了更加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任俊莲,2013)。以blood为例,其基本义是“血”、“血液”,基于隐喻认知,衍生出了其他义项,如血统,家世;伤亡;暴力等。在人类认识与思维过程中,除了隐喻之外,转喻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转喻的本质是概念性的,是基于同一范畴中不同事物之间的邻近性,用一个概念实体来识别另一个概念实体,在同一认知域内,用易感知、易理解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中的其他部分(任俊莲,2013)。既然一词多义是人类认知范畴化的结果,是人类隐喻和转喻思维的产物,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隐喻和转喻意识,提高隐喻和转喻能力,这对于学习英语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四)重视多义词的动态变化。

词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变化。有的词义会消失,有的词义则会兴起;有的词义范畴会缩小,有的则会扩大;有的原型义项会淡化成边缘义项,有的边缘义项则会发展成原型义项。在教学中,要分清原型义项和边缘义项,而不是只依赖词典。词典中的词义是静态的,是词的语境意义固化的结果,不能反映各义项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必须以动态发展的思维对待词义的变化,在实际应用中,根据不同的语境确定词义,而不是生搬硬套。

五、结语

一词多义是普遍的语言现象。种种研究表明,认知语言学理论下的原型范畴理论为一词多义提供了充分的理据。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首先重点讲解原型义项,以原型义项为中心,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寻找原型义项和各义项之间的联系与家族相似性;务必重视隐喻和转喻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对词汇发展的动因和机制有一定的认识;注意多义词义项的变化,切勿机械记忆一词多义词汇。通过这些方式,改变传统的英语一词多义教学方式和机械的学习方式,提高词汇的习得效率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参考文献:

[1]Rosch,E.Natural Categories[J].Cognitive Psychology,1973(4).

[2]Taylor,J.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Oxford University,2001.

[3]刘晓璇,宫金玲.原型范畴理论下的英语多义词词汇教学[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4]梁晓波,李勇忠.原型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2006(4).

[5]卢丽萍.原型范畴理论下的一词多义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6).

[6]秦晓菲,李瑛.原型范畴理论与一词多义词汇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1).

[7]宋欣雄,李楚梅.原型理论对多义词教学的启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

[8]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9]闻亚兰.语义范畴原型理论视野下的“一词多义”词汇教学[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3).

[10]谢志辉.原型理论视角下的英语多义词教学[J].长沙大学学报,2011(1).

上一篇:税收立法论文范文 下一篇:税收立法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