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效果范文

时间:2023-09-29 01:58:56

施工效果

施工效果篇1

Jiang Hangyu;Chen Jianhua

(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 421001,China)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的特点,指出了影响施工质量的五要素:人、机械、材料、方法、环境等,然后从中提取影响施工质量的37个关键因素构建了质量控制效果评价体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广州新客站XKZ-3标段施工质量控制效果进行评价。

Abstract: The paper firstly analyses the features of quality control on construction project, and analyses five elements affecting project quality: human, machinery, materials, method and environment. Then it build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onstruction quality by extracting 37 key factors, and it evaluates quality control to XKZ-3 Section of Guangzhou New Railway Station project by using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关键词:项目施工 质量控制 模糊综合评判

Key words: construction;quality control;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4-0078-02

0引言

工程项目施工阶段是形成工程项目实体的阶段,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项目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是实现三大控制目标(质量、成本、进度)的重点,而且还直接关系着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一些恶性事故的频繁发生及酿成的恶果,无不令人震惊,也反映了工程项目施工质量问题的严重性。面对工程项目质量的严峻形势,进行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愈加显得重要。因此,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实现工程项目的既定目标,成为施工企业不断发展施工业务的迫切需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特点

①专业配合多。工程项目施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环保、热能通风、化工、给排水、机械、机电、土建、结构、材料、电气仪表、计算机等多种专业。②容易产生质量波动。虽然工程的施工有国家标准和规范,但是,由于项目施工没有固定的生产线和稳定的生产环境,影响施工质量的偶然因素和系统因素很多,从而导致施工过程的不稳定,质量容易产生波动。③质量具有隐蔽性。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工序交接多,隐蔽工程多,造成在施工过程中上一工序的施工结果为下一工序所掩盖,若不及时检查,容易造成质量隐患。④质量检查具有特殊性。项目工程实体形成后,其质量检查不可能采取象某些工业产品拆除或解体来检查其内在质量,所以当出现质量问题后,其处理起来比较麻烦,而且会造成较大损失。⑤影响质量的因素多。项目的不同阶段、不同环节、不通过程,影响因素不尽相同,这给项目的质量控制增加了难度。⑥质量控制的阶段性。项目每阶段质量控制内容和控制重点不相同,所以,项目施工的质量控制应更加注重项目进展过程的质量,注重对阶段结果的检验和记录。⑦易产生判断错误。由于项目的复杂性、不确定性,造成质量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判断的复杂性,往往会对项目的质量状况做出错误判断。

2工程建设施工质量控制因素

欲科学地控制工程施工质量,必须从人、机(机械)、料(材料)、法(方法)、环(环境)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控制。①人的因素。人是施工过程的主体,他们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所以施工现场中应首要考虑对人的因素的控制。②材料及构配件因素。对工程所需的原材料、半成品、构配件等的质量应当是全过程和全面的控制,即从采购、加工制造、运输、装卸、进场、存放、使用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监督和控制。③机械设备因素。在项目施工阶段,必须综合考虑机械设备性能、施工工艺和方法、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技术经济等各种因素,合理调配机械设备,保养好设备,以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效能,力求获得较好的综合经济效益,减少由机械设备带来的安全事故。④施工方法因素。方法是实现工程建设的重要手段,无论方案的制定、工艺的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项目管理规划的编制、施工顺序的开展和操作要求等,都必须确保质量为目的,严加控制。⑤环境因素。需对影响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工程技术环境、工程管理环境、施工自然环境等进行控制。

3项目施工质量控制效果的模糊综合评判

由于工程施工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工程,参与方也多,大多缺乏原始数据,所以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评判一般带有很大的模糊性,因此,选择模糊综合评价来对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效果进行评价。现以广州新客站XKZ-3标段工程项目为例对施工质量控制效果进行评价。

3.1 广州新客站工程XKZ-3标段项目概况广州新客站工程XKZ-3标段,包括新广州站站房工程及两端咽喉区范围内设计里程DK2216+000~DK2220+158的桥梁、轨道(不含客运专线正线轨道工程)、站场、房建、暖通、消防、给排水、站房内电力、相关运营生产设备及配套工程,正线长4.158km,工程总投资约73亿元。

3.2 设定各级评价指标在根据资料数据、专家的意见和个人经验经过反复研究后最后确定施工质量评价指标如表1。

3.3 确定评价标准参照目前国内对项目质量综合评价标准,对各因素控制的效果可分为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很满意5个等级,用1-5分之间的分值进行评价,请相关质量管理人员进行打分。

3.4 确定各级评价因素的权重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准则层的评判矩阵,然后利用软件计算后得各级指标的权重结果见表1(一致比CR均小于0.1,满足矩阵排序一致性检验)。

3.5 评价及结论

3.5.1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广州新客站XKZ-3标段施工质量的控制情况。问卷由比较了解本项目施工情况的人员回答,如项目经理、中高层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监理员等。共收集15份打分表,并计算各三级指标的隶属度。

①利用G=W・A计算二级指标的隶属度。其中W:权矩阵;A:准则层(三级指标的隶属度矩阵),可计算二级指标的隶属度见表2。

从二级指标隶属度可以看出领导层的整体素质、材料及构配件采购、材料及构配件进场、材料及构配件使用、机械设备采购、机械设备使用、施工准备、现场施工、施工技术环境、质量管理环境、施工自然环境处于较好水平,专业人员、关键分项工程处于一般水平,施工人员处于较低水平。

②同理可计算一级指标的隶属度,见表3。从一级指标隶属度可以看出材料及构配件因素、机械设备因素、环境因素处于较好水平,人的因素、施工方法因素处于一般水平。

③计算综合指标的最大隶属度见表4。从综合指标隶属度可以看出总体施工质量控制效果处于较好水平。

3.5.2 从上面结果可以看出,人的因素处于一般水平,这可能是由于:①项目分布面广点多、战线拉的很长,要配备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不仅人力资源成本高,而且这样的专业人才十分“抢手”,不易聘到。②施工队伍中农村务工人员多、业务素质较差。因此,一方面可采取对当前的农村劳工进行基本业务和理论知识培训,另一方面也可从职业技术学校引进建筑专业技术人员,加强职业后续教育与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措施,来提高专业人才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挺等,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模式探析[J].建筑经济,2006,(5):31-35.

[2]冯剑,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方法及体系的建立[D].南昌:南昌大学,2007.

[3]吴建栋,房地产建筑框架结构施工质量的控制[J].企业导报,2011,(1):83-84.

[4]黄龙练,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1(2):165.

施工效果篇2

关键词:景观设计;景观施工;设计督导

0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景观设计行业需求增长与发展较快,加上项目建设周期紧,各项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安排都是倒排时间表,造成设计环节推敲不够;施工队伍也不一定有与工程项目对等的施工经验,高技能的工匠不足;同时设计与施工脱节,没有优秀的、有经验的,了解设计意图的景观工程师在现场把握调整设计及控制施工效果,虽然问题正在逐渐改善,但根本性的问题依然存在,那就是景观园林建造效果的粗糙和偏离。

1景观设计与施工控制对景观效果实现相互影响分析

园林景观设计是在大地上进行整体环境创作,是与周边环境、建筑、与自然生长节奏相关的复杂动态的过程。山石地形、植物绿化、景观建筑及构件是构成园林景观三大要素,细部设计和施工质量是成就传世之作的关键。从历史上看,中国人建起了令世人赞叹的精致园林艺术作品,如著名的苏州园林。当时的设计者技艺高超,与施工者协作紧密,他们有共同的追求,并为自己精雕细刻而成的作品感到骄傲。

1.1设计与施工脱节是景观工程中最常见和令人苦恼的问题

设计质量控制和施工过程中设计指导是景观工程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加强设计理论、创意与实际施工技术的结合,更多地熟悉现场情况,避免闭门造车是设计愿景实现的前提。一个优秀的设计若在施工过程中无人尽心去推动设计意图或现实施工技术,就无法去完成设计意图,加之工期紧迫,建成的效果必将会走样,这样造成发展商在经济和形象上的损失难以估量。

在美国大中型设计事务所都会雇用全职的“施工指导”专业人士。他们的责任即是“设计质量控制”,他们参与了工程从原始的创意到施工全部完成的全过程。如同电器产品中的质量检验与控制,它的过程是从图纸进入实验性生产,检验确认后,再进入正式生产。当一个经验丰富的施工指导专家掌控设计到施工,他们的作用是将好的设计,在建设中精彩完美体现出来,因为他们具有对设计内涵的深入理解和契而不舍的工作态度。

1.2施工与设计脱节的问题,在景观工程上尤其突出

建筑设计是严格按图施工,但景观设计是一种意念和愿景,不同人有不同的见解,而且真实的景观实景已远远超过了图纸二维或三维的表达范围。在施工过程中,结合周边环境,景观施工实际是一项设计再创作的过程。同时,景观项目涉及的地域范围大、涉及工种多,如果在设计和施工中,各类因素未能在现场中妥善协调,施工单位的按图施工效果并没有得到设计师和甲方的确认与修正,其结果会偏离设计师和甲方的设想,结果是产生了一些不尽人意的建成项目。

2武汉月湖文化主题公园项目简介

武汉月湖主题公园位于武汉汉阳,北临汉江,南至琴台路,西起月湖桥,东到鹦鹉大道,占地面积2.15km2,由月湖文化艺术中心区、知音岛、月湖露天剧场、梅子山及文体休闲区五大部分组成。琴台大剧院及琴台音乐厅构成月湖文化艺术中心区的一组主体建筑,与月湖南岸古琴台隔湖相望。武汉月湖主题公园将建成集休闲、艺术欣赏、娱乐、旅游为一体的城市客厅,一期月湖景观工程占地48万m2,包括月湖文化艺术中心区、知音岛、月湖露天剧场三大版块,计划2007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

3实现景观设计师愿景的方法实践

3.1选择优秀设计单位是项目成功的前提

月湖景观工程涉及的地域范围大、专业多,有植物绿化、景观、建筑、小品雕塑、水环境、夜景照明、强弱电、给排水、喷灌系统、导向标识、户外家具以及专业的舞台机械、灯光、音响专业等十几个专业,因而设计单位的设计创意能力、大型城市公园的设计经验、对整体景观效果的把控能力、对细部设计的精细程度,以及对相关专业整合控制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方案招投标过程中选择好的投标方案是一个方面,但这个阶段是概念方案设计,对设计单位的上述素质考察,对方案整体和细部效果及设计深度的关系是应该更加关注的方面。

3.2专业素质高的施工单位是项目成功的保证

景观施工单位也应有强劲的设计力量,能对景观主题有深刻的理解,有助于主题景观的创造、现场施工过程中的问题解决。景观施工员也不是普通工人,应该是工匠,应具有艺术的再创造能力。因此,景观施工单位的招标中,施工单位的经验、类似工程的施工品质、施工技术力量、设计力量、管理理念及措施是重要的首要考察指标,而价格应作为其次指标,否则投标报价似乎节约了,但后期因施工质量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损失难以估量。

3.3设计督导是衔接设计与施工的重要环节,是项目成功的关键

3.3.1设计督导是设计与施工的纽带,能有效防止设计与施工脱节

在月湖景观工程中,为解决设计与施工脱节的难题,保证设计效果,我们借鉴国外工程建设经验,专门邀请香港迪斯尼乐园的设计督导——一位法国专家作为我们项目实施的设计督导。她在充分理解、消化设计意图的基础上,参与工程建设全过程,对现场设计和施工效果进行把控,最终保证施工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即是将好的设计,在建设中展现。

3.3.2设计督导现场控制的几个重要环节

(1)向施工单位准确传达设计意图。一般情况,从方案到施工图阶段,设计者只是反复向甲方汇报设计意图、设计效果,而施工单位并没有获得全部设计信息,从而导致施工与设计脱节。设计督导在施工中参与的第一步就是将原创设计思想在施工前传达给施工队伍,讲解设计目标与理想效果,并以此鼓舞施工人员共同向设计理想目标努力。

(2)审核并修正施工组织设计。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要求、设计督导经验来调整和修正施工单位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以保证其切合实际、符合施工进度、具有操作性。比如为保证植物多一个生长期,要求调整施工顺序,先种树;再如15-30cm的树需全冠移植,树木的维护养护及保护等具体可行的施工组织措施,设计督导都要进行认真审核,并提出改进意见,作为实施中的指南。

(3)地形效果的把控和调整。人工造地形的效果在景观工程非常重要,将直接影响工程的总效果,它起到了创造具有诗意的人造自然空间的作用。尽管地形设计图上有清楚的标高点和等高线来描绘设计意图,但设计督导在现场所进行的从不同角度的视点如立体雕塑般的微调,将使地形设计达到完美。

(4)绿化种植的控制。绿化种植是又一个非常重要的景观空间环境创造元素,并随时间增长、植物生长而表现得更加完美。主要景观树对效果影响较大,设计督导应与施工单位一起去寻找并确定苗木来源及品种、质量,并精选圈定主要的树木。尤其是广场道旁树,要求树种、形态、规格、分枝点一致或要求树木高低形态有韵律。施工中除按严格的施工程序按每一颗树的设计要求核查外,还对树型、健康情况、土球的大小进行核查。可以采取树木种植后进行登记验收,发合格牌的形式,不符合要求坚决不准进场。

(5)完善设计细节,注重空间尺度的把握。细节决定成败,对于成功的景观设计来说,每一个细节都需仔细推敲。目前计算机能做出很逼真的三维图像来表达设计意图,但在现场实地,观察到的景象是四维的、真实尺度的,因而设计师对空间的想象和预测受到各种局限,而在现场的亲身体验,会发现许多新的重要的设计条件和机会。

在月湖的景观施工设计完成后,对植物、搭配、配套建筑的尺度、灯具选型等多个方面反复研究,力求更加完善。例如配套建筑的尺度,在设计初期只考虑了建筑本身功能和美观,对周边景观的协调、植物的搭配无法得到真实的感受。在绿化形成一定规模后,与地形的关系才能有所体现。在施工前用简易的施工设施按真实比例搭建模型,在现场研究体量关系,最终确定建筑造型,真正做到让建筑与景观融合。对灯具、标识牌等也不仅考虑其功能性,更主要的是为景观服务,同生态效果相协调。

(6)对材料样品及施工样板的审核确认。设计督导会同甲方、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对材料样品,施工样板进行认真地审核,以满足设计效果为目标。确认后的样品,样板作为后续施工的控制标准。1∶1尺度的现场实验样板,一直保留,作为所有施工人员应达到效果的标准样板,作为验收的对照。同时,现场所有未被认可的样板应被毁掉,以防与正确样板混淆。例如铺装的样板,从材质、色彩切割方式铺砌方法,留缝,收边收口及转角部位都要一一把关,从细部着手,保证品质。

(7)重视对施工环境的保护。经常在施工过程中,会认为施工环境保护是件小事,但设计督导专家却非常重视,一再强调,如施工道路尘土飞扬,使得植物叶片被尘土覆盖,不能呼吸,生长受到影响,她要求定时道路洒水;再如对已种植区要求用竹篱围护,防止其它工程施工人员在林中穿行、施工对树木造成伤害;现场出现的废弃饭盒,生活垃圾要求及时清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反映了外国专家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对生命的尊重,对劳动成果的珍惜,正是这些优良的品质才能保证项目的成功。

4结语

一个成功的城市景观项目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凝聚了参与建设各方的智慧和劳动价值。这其中除发展商对项目的组织与掌控外,更重要的是设计与施工的密切配合,两者精益求精,精工细作的工作态度,两者有着共同的项目理想与追求。设计与施工取长补短,相互弥补工作中的不足,设计方走出办公室,深入现场解决问题;施工方要多走进办公室,事先深入图纸发现问题。在精心选择设计和施工单位外,本项目引进的设计督导对项目建设,对从设计到施工联系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是值得交流的园林施工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汪建平,王志成.园林绿化施工质量管理办法探索[J].园林工程,2006,(7).

施工效果篇3

关键词:岗效工资;效益;激励

岗效工资作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型工资制度,具有优化工资结构、提高企业效益、强化市场调节功能和激励性强的特性,多年来,在我国各类企业中得到普遍的推行,LY化工厂从2010年12月开始在原岗位技能工资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开始实施岗效工资制。经过近半年的运行和完善,逐步建立了以岗效工资

为主要形式的基本工资制度。

一、岗效工资方案的设计

岗效工资是以员工的工作岗位为主,根据岗位责任、工作技能、劳动强度和工作条件确定岗位级别,以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力市场价位确定工资水平,以员工的劳动成果和工作业绩为依据支付劳动报酬,是与用工制度、人事制度等密切结合的新型工资制度。一般由基础工资、岗位工资、年功工资、津贴、加班工资、效益工资构成。

(一)基础工资

基础工资是维持员工的基本生活费,参照当地政府劳动部门公布的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制定,在LY化工厂所在地工作的员工基础工资为600元/月。

(二)岗位工资

1、在全厂建立科学规范、更加完善的工种岗位排序,根据岗位工作性质、责任大小、管理难度、工作环境等因素,将全厂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生产操作岗位三个系列。

2、管理岗位从低到高共设置12个岗次,专业技术岗位从低到高共设置9个岗次,生产操作岗位系列从低到高共设置7个岗次,每个岗次又从高到低分为A、B、C、D四个级别,如表2所示。

(三)年功工资

年功工资也叫工龄工资,为了体现新老员工实际工作年限和经验积累的差别,根据员工个人档案记录或实际社保缴费年限确定员工实际工龄,并以实际工龄确定年功工资,新录用员工自报到之月起满一年增加工龄工资,具体规定如表1所示。

举例:员工甲在其他企业工作6年后,于2008年元月调入LY化工厂工作至2011年元月,他的年功工资为100元(10元/年*6年+10元/年*4年=100元)。

(四)津贴和补贴

1、特殊津贴:对国家规定的特殊津贴,如射线、有毒有害等岗位职业津贴标准执行。

2、倒班津贴:大夜班40元/班,小夜班20元/班,整夜值班25元/班。

3、技术津贴:教授级高工500元/月,高级职称300元/月,中级职称200元/月,助理级职称100元/月,员级职称50元/月,高级技师250元/月,技师150元/月。

4、就餐补贴:根据员工实际考勤情况每天20元。

(五)加班工资

加班工资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正常工作日加班不能安排调休或换休的,按日工资的150%计算加班工资,普通节假日(周六、周日)加班按日工资的200%计算加班工资,法定节假日加班按日工资的300%计算加班工资。

(六)效益工资

效益工资是岗效工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收入高低与企业效益挂钩的部分,具有及时、灵活、能升能降的特点。LY化工厂效益工资根据企业经济责任制考核方案和当月企业经营情况来确定效益工资的基数,在此基数的基础上,按岗位制定一系列系数,基数乘以系数九是效益工资,效益工资等级表见表2。

二、岗效工资制的实施和管理

第一,本着择优、竞争的上岗原则确定各岗位人员名单,并根据表2的岗位工资标准填写员工岗位工资审批表,经审批盖章后执行并存入本人档案备案。员工在岗位定岗定员范围内实行竞争上岗,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动态管理。每年度对全厂员工进行考核,对各个岗位实行竞聘上岗,通过考核、竞聘及时调整岗位。

第二,岗位工资的确定。根据员工本人现从事的工作职务、聘用的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工种以及本岗位实际工作年限,对应套入岗位工资岗次(见表2)。

首先,生产操作岗位人员:达到高级工规定的工作年限(连续工龄12年,本工种工龄6年),经过职业技能鉴定取得高级工或技师资格证书并仍从事本工种岗位工作的,可直接套入本岗A级标准;达到中级工规定的工作年限(连续工龄7年,本工种工龄4年),经过职业技能鉴定取得中级工资格证书并仍从事本工种岗位工作的,可直接套入本岗B级标准;达到初级工规定的工作年限(连续工龄2年,本工种工龄2年),经过职业技能鉴定取得初级工资格证书并仍从事本工种岗位工作的,可直接套入本岗C级标准;对未取得本岗位初级工资格证书的,直接套入本岗D级标准。

其次,管理与专业技术岗位人员:根据现任工作职务、技术职称、工龄等直接套入相应的岗位“B”级标准。以后岗位的套入与个人考核相结合,A级为年度考核优秀者,C级为年度考核称职者,D级为年度考核不合格者。行政职务和专业技术职务兼有的,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只执行其中一个标准,不能兼得。

第三,效益工资标准的确定。根据企业经济责任制考核方案和当月企业经营情况来计算出效益工资的基数X,基数X乘以效益工资系数就是效益工资。效益工资系数的级别根据企业当月完成生产计划的比例来确定:当月完成生产计划的120%及以上执行A级系数,当月完成生产计划的100%执行B级系数,当月完成生产计划的80%执行C级系数,当月完成生产计划的60%及以上执行D级系数。

第四,各类按照国家有关假期(婚假、产假、工伤假、探亲假等)规定休息的休假人员,月休假时间超过15天的一律执行本岗位工资的80%加上基础工资600元的休假工资。

三、实施岗效工资制的效果

第一,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岗效工资制强化了员工的效益观念和对企业的关心程度。岗效工资基数和系数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每个职工的工资水平。实施岗效工资后,员工收入与企业效益和个人业绩捆在一起,形成利益的共同体。企业一方面根据行业薪酬水平和支付能力灵活地调整岗位工资的起点标准,使其薪酬保持一定的竞争性;另一方面又可根据每月生产经营情况,及时调整效益工资的基数和系数,把效益工资与员工业绩和企业效益双挂钩,使员工的收入与企业经济效益保持同步增长。

第二,增强了工资的激励功能。岗效工资作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型分配制度,虽不制定技术标准,但各岗位都有明确的任职条件、职责范围和技术要求,员工只有达到岗位要求,才能胜任上岗。LY化工厂结合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对核心管理和技术岗位适时推行竞聘上岗,增强员工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鼓励职工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向高岗次岗位流动,形成高素质、高岗位、高报酬的“三高”机制。

第三,合理拉开差距,留住关键人才。LY化工厂一是通过科学的岗位评价,合理地确定各岗位特别是核心岗位之间的工资标准和系数,初步拉开核心岗位与通用岗位的工资差距。二是根据劳动力市场价格和公司的需求情况,及时调整岗位评价各要素的权重,灵活变动岗次,引导职工的岗位流向,激励员工提高自身素质,使其薪酬更趋向劳动力市场价格,降低企业的人工成本。三是对同一岗次的员工按其职业技能等级实行一岗多薪,适当拉开同岗不同技能之间的差距。四是根据企业的经济效益,逐步提高岗位工资和效益工资两个工资单元的比重。

第四,优化了工资结构。实行岗效工资制后,LY化工厂通过简化合并工资单元,把原来十几个工资单元归并为六个,其基本单元也只有岗位工资和效益工资两个,这样不仅统一了工资范畴,简便了工资的日常管理,而且提高了工资分配的力度。

参考文献:

1、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三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李宝元.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程[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3、邵红英.浅谈岗效工资制在邯钢的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4).

4、郑宏程.岗效工资制的实践与探索[J].冶金管理,2010(10).

施工效果篇4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施工效果;控制方法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景观设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通过合理安排土地和土地上的景物等来营造合理的景观空间,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高效的城市景观环境,凸显现代景观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主旨。

一、景观设计方法探讨

1、注重适度设计的原则

(1)、功能适度原则

如果把景观设计的外环境比作一个容器,它所容纳的是人们的社会生活,是满足人们社会生活中各类活动的需求,因此,不管是做一个项目还是选择产品,要注重够用就好、适度超前的原则。

(2)、经济适度原则

由于现在很多设计注重形式,如名贵植物的移栽,大型水景的设计,著名景观的生搬硬套,各种欧式风格等随处可见,这样很自然的就使得养护成本不断提高,也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3)、装饰适度原则。

在现代很多的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当中,出现了很多重于形式的过度设计,使得形式变得越来越夸张,设计缺乏尺度感,使得与周围的环境难以融合,而只是追求设计的形式化,其实主题较为凌乱,生搬硬套的东西太多。因此,进行并提倡适度设计不仅能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也同样能有效的解决社会存在的很多矛盾问题,所以,它对我们的生活十分重要。总之,适度设计,对于我国景观设计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景观工程施工中效果控制措施

1、景观设计施工时段控制

一般而言,景观工程和建筑主体工程会存在交叉施工的情况,所以我们尽量选择在主体工程完工后再进行景观工程,遇到交叉施工应当适时的调整施工组织设计,做到变动灵活同时做好景观工程施工成品的保护工作。

2、施工时对质量的把握

景观工程首先都是经过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通过想表达的意境来塑造的,施工的时候不能只是简单完成图纸内容,应该根据现场情况适当应变,不断的更新改进,进行再创造(景观平面布置、三维效果协调等)。

3、景观工程施工进度控制

景观设计涵盖的方面很广,例如土建、仿古、园艺、水电、植物栽培、艺术造型等专业施工工艺,其主要难度有专业知识广,专业跨度大,相互影响及工作协调难度大,所以需要处理好各个施工环节的时间进度问题。

4、施工中景观工程需与建筑工程协调

景观工程中建筑物的出入口应当跟环境标高协调好,运用堆坡高度差的方法尽量避免对底层住户的居住条件造成影响(如采光、活动空间等);协调好建筑物中出墙管标高跟道路标高一致;做好隐蔽工程,如居民区地下车库的采光井、出入口等是否符合景观设计的要求;处理好噪声源和附近的污染源,垃圾排放地点和处理位置地点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具有隐蔽性。

5、景观工程施工注意事项

(1)深刻领悟设计意圈掌握施工技术要点

施工单位总工程师应组织项目主要设计师与主要施工人员进行设计意图对接,必须做到主要施工人员正确领会景观设计意图,保证施工过程中更好地将设计效果展现出来。施工技术要点主要包括各园林小品、水系驳岸、花岗岩碎拼、洗米石地面、雨花石立铺、圆形木质坐凳、排水井制作、灯具安装、乔灌木种植、草皮平铺等方面。

(2)严把材料质量关

材料质量直接影响景观效果和层次,具有关键性作用,所以必须严格控制。材料质量主要包括质感、质地两方面,其中质感直接体现在人们视野里,而质地主要是保证正常的使用功能。

(3)地形效果的把控和调整

人工造地形的效果在景观工程非常重要,将直接影响工程的总效果,它起到了创造具有诗意的人造自然空间的作用。

(4)做好成品保护

成品保护贯穿于施工各个阶段,保护好坏直接影响其最终视觉效果。如透水砖铺贴时要求平整度很高,如不加强保护必将导致透水砖地面高低不平,甚至因有很多脏物而无法清洗。

6、保证景观生物的多样性

我们可以选取的景观性植物有很多,植物和树种配置了四季搭配,红花、绿叶相互衬托,搭配时考虑好花期,达到四季景色和季相各不相同的目的。可以选择以下树种:白蜡、石榴、鸡爪槭、圆柏、日本冷杉、五针松、紫荆、白玉兰、罗汉松、合欢、毛娟、山茶、睡莲、金叶女贞、红花继木、十大功劳、南天竹、石楠、海桐、雀舌黄杨、含笑。

在景观设计中应最大限度地体现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的多样化和变化的多样性,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将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及时间动态方面紧密结合,以景观设计促进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尽量通过林地、绿带、水系等相互间的巧妙布置来提高景观内生物多样性水平,并通过对生物的生存环境及栖息地充分保护来实现人与环境间和谐共处、相互依存,最终减少“热岛效应”,增强“绿岛效应”的目的。同时多样化选用植株可提高对土地的利用率和群落空间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发挥植株的自身优势。在景观设计中应尽量多采用无毒的乔灌木,并尽量选用生长快及管理粗放的植物,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现植株的果化、药化、香化等功能,并应兼顾植株花期及其色叶,并应掌握植株的季节性,实现观花赏叶功能植株相互搭配,在树种色叶的搭配上可适当选用色彩对比度较大的树种以达到绿化效果生动活泼的目的。

7、加强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首先,暖色系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暖色系的色彩中,波长较长,可见度高,色彩感觉比较跳跃,是一般景观设计中比较常用的色彩。

其次,冷色系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冷色的色彩中主要是指青、蓝及其邻近的色彩。由于冷色光波长较短,可见度低,在视觉上有退远的感觉。在景观设计中,对一些空间较小的环境边缘,可采用冷色或倾向于冷色的植物,能增加空间的深远感。在景观设计中,要使冷色与暖色获得面积同大的感觉,就必须使冷色面积略大于暖色。冷色能给人以宁静和庄严感,在景观设计中,特别是花卉组合方面,冷色也常常与白色和适量的暖色搭配,能产生明朗、欢快的气氛。

第三,同类色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同类色在色轮表中指的是各色的邻近色,色相差距不大比较接近的色彩。同类色也包括同一色相内深浅程度不同的色彩,这种色彩组合在色相、明度、纯度上都比较接近,因此容易取得协调,在植物组合中,能体现其层次感和空间感,在心理上能产生柔和、宁静的高雅感觉。

最后,我们必须在尊重环境状况、理解自然的基础上设计出更好的、更实用的景观作品。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从城市的地理景观的气候角度,根据城市的地理环境结构,以及气候变化程度,量身设计出城市的园林景观,符合城市的内部情况,并且能够使它与城市的自然环境更好的结合与衔接,从而能够真正的融为一体,成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学会修正园林景观的环境,从而调节城市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的绿化植被,才能够把生态与环境密切的结合在一起,更有利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从而做到生态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结束语

总之,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环境艺术,涉及到建筑工程、生物、社会、艺术、电气、给排水等众多学科,既是诸学科的应用,也是综合性的创造;既要考虑到科学性、实用性,又要讲究艺术效果,同时还要符合人们的行为习惯。这就要求景观设计人员要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充分考虑生态理念的要求,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努力打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现代景观。

参考文献:

俞孔坚.城市景观作为生命系统――2010年上海世博后滩公园[J].建筑学报,2010(7)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施工效果篇5

关键词:公路;灌入式复合路面;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弯沉检测;承载能力

灌入式复合路面是一种新型的路面结构形式,是以大空隙沥青混合料为基础(空隙率20%以上),填充水泥砂浆而形成的兼具沥青、水泥路面性能的复合型路面。由于有刚性的水泥砂浆填充,整个路面具有极高的抗变形能力,应用于重载交通、渠化交通及交叉口路段能起到较好的抗车辙效果。灌入式复合路面涉及大空隙沥青混合料和水泥砂浆灌入两个施工步骤,其工艺相对复杂,如何保证其施工质量是成功与否的关键。下面结合江苏某道路交叉口养护工程实际,对灌入式复合路面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要点进行研究。

1配合比设计

进行灌入式复合路面施工的路段是一个车辙频发的交叉口。灌入式复合路面颜色与常规沥青混合料路面不一致,为保证路面外观,在路面下面层采用灌入式复合路面GRAC-20结构形式。通过室内和现场试验,对GRAC-20进行配合比设计。1.1基体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对各档集料进行筛分和密度试验,依据试验结果进行级配选择,最终确定的基体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见表1。由于空隙率较大,采用飞散试验及析漏试验确定最佳油石比为3.2%。基体沥青的马歇尔试验结果见表2。1.2水泥砂浆灌入的水泥砂浆主要由水泥、特细砂、矿粉和水等组成,其比例通过试配确定。灌入材料的性能指标见表3。1.3灌入式复合路面混合料性能验证确定基体沥青混合料和水泥砂浆后,室内将水泥砂浆灌入基体沥青中,并进行性能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见表4。

2施工工艺

灌入式复合路面施工工艺相对较复杂,主要分为基体沥青混合料施工、水泥砂浆生产和灌入、表面处理及养护等环节。2.1基体沥青混合料施工基体沥青混合料施工流程与常规沥青混合料一致,拌和时间、温度控制要求也与常规沥青混合料一样,但其空隙率大的特殊性使其施工过程存在一定区别。2.1.1基体沥青混合料的生产基体沥青混合料是骨架空隙结构,粗骨料占80%以上,生产过程中需特别注意控制各料仓供料平衡。可通过适当增加粗骨料冷料斗数量提高生产效率。在实际应用中,1#、2#料分别采用2个冷料斗供料,同时加大现场除尘,防止过多的粉尘影响混合料空隙率。2.1.2基体沥青混合料的运输鉴于基体沥青混合料中细集料偏少的特性,混合料温度容易丧失,在混合料运输阶段应采取保温措施,尤其是上部覆盖要完全,以防沥青混合料温度过低。2.1.3基体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基体沥青混合料摊铺工艺与普通沥青混合料基本相同。但基体沥青混合料属于骨架-空隙型混合料,其松铺系数较小,现场调试分析结果显示其松铺系数为1.05~1.10。2.1.4基体沥青混合料的碾压采用双钢轮压路机进行碾压,以静压为主,碾压方案见表5。轮压路机,以避免搓揉作用。2)碾压需在80℃前完成,防止温度过低时双钢轮压路机碾压破坏基体结构而影响路面质量。3)不能为了提高路面空隙率而减少碾压遍数。4)需消除碾压轮迹印。2.2灌浆施工(见图1)2.2.1水泥砂浆的生产采用水泥砂浆作为灌入材料,其生产方法分为施工现场生产、拌和站厂拌两种。鉴于试验路段生产规模较小,采用灵活简便的现场生产方法。生产前按照生产配合比中水泥砂浆比例进行试配,流动度试验合格后开展水泥砂浆生产。通过试验路铺设,结合现场施工情况,水泥砂浆拌制过程中应注意:(1)需严格按照水泥砂浆比例进行生产,不能以增加用水量的方法来提高砂浆的流动度,以保证水泥砂浆质量。(2)搅拌需充分,保证各种材料均匀一致。(3)需加强各拌制工序之间的衔接,以提高整个施工效率。(4)应随时对水泥砂浆进行流动度检测。2.2.2灌入材料的灌注水泥砂浆拌制完成后即进行灌注作业。采用人工灌注和小型机具联合的施工工艺,基体沥青混合料冷却至常温以下时开始灌注砂浆。将水泥胶浆倒在基体沥青混合料铺装层表面,采用平板夯进行振动灌浆。由于振动钢轮压路机碾压面为线性,振动时容易破坏基体沥青表面集料,不宜采用振动钢轮压路机进行辅助灌浆。按灌注—振动—灌注的流程进行灌浆,直至表面水泥砂浆不再渗透时结束。2.2.3表面处理及养护由于砂浆具有流动性,填充基体沥青后会残留在表面形成水泥砂浆层,如不进行处理,将直接影响结构层的摩擦性。在水泥砂浆灌注完成后需及时进行表面处理,保证其纹理。鉴于灌入材料即水泥砂浆强度形成需相应的时间,对水泥砂浆需进行养护。

3后期跟踪检测

为了验证灌入式复合路面的实际使用效果,连续2年分别对采用灌入式复合路面GRAC-20的试验段和添加抗车辙剂AC-20的相邻路口进行跟踪观测,对比分析两路段的路用性能。3.1路面外观调查路段交通量大,重车比例较高,路面承受着极大的交通荷载作用。同时该地段夏季高温持续时间较长,尤其在8月和9月,最高气温超过35℃的天数约40d。观测结果显示,采用灌入式复合路面GRAC-20的路段路面整体状况较好,未发现裂缝、车辙等病害,保证了行驶安全性和舒适性;而相邻的添加抗车辙剂的路段局部已出现较为明显的车辙病害,车辙最深处达3.5cm。3.2犉犠犇检测落锤式弯沉仪(FWD)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路面强度无损检测设备之一。为对比分析灌入式路面、加抗车辙剂路面的承载力和抗车辙能力,采用落锤式弯沉仪进行两次跟踪检测,通过测定路面左右幅的动态弯沉数据反算回弹模量。灌入式复合路面和加抗车辙剂路面上、下面层的动态模量见表6。根据检测结果,灌入式复合路面结构层经过2年的开放交通,结构层承载力远高于添加抗车辙剂的路面,具有良好的抗变形能力。表明在同等条件下,灌入式复合路面具有更好的承载力和抗车辙能力,能有效提高道路的使用性能。

4结语

该文结合江苏省某道路工程开展灌入式复合路面配合比设计和施工技术研究,并通过路面弯沉检测对比验证了其实际应用效果。结果表明灌入式路面可有效提高路面的抗车辙性能和承载能力,延长路面使用寿命,是一种技术可行且具有良好路用性能的新型路面,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JTG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S].

[2]JTGE20-2011,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S].

[3]凌天清,董营营,夏伟,等.橡胶沥青灌入式半柔性路面的应用研究[J].公路,2009(2).

[4]杨宇亮,邹桂莲,张肖宁.半柔性混合料灌入式水泥胶浆的研究[J].公路,2002(6).

[5]周启伟.灌入式保水性沥青混凝土抗车辙性能及机理分析[J].中外公路,2014,34(2).

[6]覃峰,李春.沥青混合料基灌注式半刚性路面抗腐性能研究[J].公路,2015(10).

[7]艾长发,兰波,宋琼瑶,等.重载交通对柔性与半刚性路面性能影响分析[J].公路与汽运,2006(4).

[8]赵国强,邓成,王文达,等.半柔性抗车辙路面材料的性能研究与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5(11).

[9]朱建,邓成,黄祥国,等.半柔性抗车辙路面在苏州市政道路的应用[J].中国市政工程,2016(3).

[10]严佳.灌入式复合路面的配合比设计及路用性能[J].科技与企业,2015(23)

施工效果篇6

关键词:工程管理、工程造价、有效措施、问题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工程建设造价管理是一种系统、复杂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他包括从投资决策到竣工决算的过程管理,其工作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程项目建设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我国在建筑施工中的工程造价控制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工程建设管理的投资效益。对工程造价加强管理就要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和合理的控制。其目的就是结合财力、物力、人力将资产效益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而并不是仅仅只把工程投资控制好。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工程造价控制中逐渐出现一些新问题、新情况,而采取合理有效的控制措施将工程造价管理逐步进入法制化、系统化、规范化道路,是目前最重要的工作。

一、工程建设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建设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般在建设施工初始阶段,由该施工现场的建设单位的投资企划部对投资进行估算,但往往给出的结果比较简单,通常会漏洞百出。在研究初始阶段,施工单位会委托一些勘察设计或单纯的设计单位对施工现场编制一份可行度比较高的研究报告进行投资估算,最后审批出的结果将作为该工程建设最高的对于工程造价方面的限额。因为其本身只对施工现场分析为主,忽略了实际所包含的工程量,所以给出的工程造价投资估算金额存在一定的误差,而且对施工方案和流程也未曾深入研究,有时候建设单位为了自身的利益,随意要求设计单位进行投资估算,这就对工程造价的投资估算增加了更大的不确定因素。

(二)工程设计、招标投标存在的问题

由于施工单位不注重经济和技术的结合,在施工现场都是委派相关人员去进行调查、设计、确立建设方案,想造价人员提供不同阶段的条件让其预算或估价。而委派的造价人员一般对现场的情况和整个工程的总体情况了解的不够到位,根本无法考虑全面各个对施工建设的影响因素。而设计人员只注重设计出来的产品够不够安全耐用、外观够不够完美,忽视了设计产品的经济实用性,设计出的产品成本控制和经济指标达不到最低标准。

而在对工程进行招标投标工作时,一些建筑界权威人士,利用施工项目进行不正当的交易,这就形成了人情工程、关系户工程,这就直接提高了工程造价招标投标的最低标准,施工单位所谓的“关系户”为了自己的利益达到最大化,而不停的追加工程款,这就给预防工程造价超额带来了隐患,也给国家带来了经济损失。在招标工作中压价现象比较厉害,这就促使了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能少出一点建设资金,抓住招标现场“僧多粥少”的现象将一些施工单位能用低价通过中标,而在施工现场为了增加额外的收入,就开始了偷工减料,购买较次的原材料,给施工质量埋下了隐患。

二、提高工程建设造价管理效果的有效措施

(一)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工作的加强

在对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进行坚持,对招投标监督工作进行加强的基础上,使标底的和工程量清单的编制质量得以不断提高,使评标专家的综合素质得以不断强化,从而使低价抢标和压标的现象得以防止,进而使招投标双方双赢的目标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在评标时,要在将低阶合理中标作为基础的前提下,对招标企业的业绩、设备状况、施工能力、资质情况及社会信誉等综合进行评定,在使工程造价成本得以有效降低的同时,也使工程项目建设质量得以保证。

(二)合同管理工作的狠抓落实

作为施工建设阶段控制管理造价的依据,工程施工合同是施工建设阶段造价控制的主线。因此,在对合同进行签订时,要对其各项条款的完整性、准确性、严谨性、合理性和合法性进行全面认真的审核,从而使竞争中确定的工程造价得以合理科学,进而使疏漏产生后续索赔的现象得以避免。

(三)现场经济签证和工程变更的严格管理

在施工建设时,尽管现场签证和工程变更难以避免,但是可以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控制。根据相关规定,在对设计进行变更时,要由设计单位对相关变更图纸进行出具,在获得监理工程师审核后,还要由建设单位进行审核,批准后才能进行变更工作。在对设计变更进行审查时,要对其依据和手续的合法性进行审核,对其与现行条款规定的符合情况进行审核,对其造成承包商经济损失的情况进行审核。在对现场进行经济签证时,要对其进行定性审查,即首先,确定其增加的费用非承包商造成;其次,根据合同非承包商进行承担的各种风险;再次,相较于合同已产生的增加费用;最后,合同规定时效内,事件发生后,承包商对书面索赔意向进行提出。满足上述条件后,才能进行定量审查。

(四)材料价格的合理确定

在施工建设工程中,作为占据重要比重的费用,材料费对工程造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使工程造价得以有效降低,需要对材料价格进行严格控制。在对材料质量进行保证的基础上,还要使其价格在最低水平上保持。因此,有关部门和人员要根据批准概算对材料进行严格选择,对业主行为进行规范,从而使施工建设阶段,因建设规格和建设规模的调整对工程造价造成巨大影响的现象得以避免。

此外,还要通过经济与技术相结合、主动控制及全过程造价控制等措施,强化对建设工程的造价管理,从而使工程项目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能够有效的降低成本,进而使其经济效益得以保障。

三、结束语

在建设工程项目时,要将工程造价管理贯穿于其全过程,在对市场经济脉搏进行把握,对建设周期各种信息进行认真分析的过程中,使项目建设资金的流失得以减少或避免,从而使其投资效益得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总之,工程造价管理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有效地节约投资,它是多个部门相互配合的结果,是在精心设计、注重实际、尊重科学的前提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将工程建设全过程造价管理工作做到更实际、更科学,改变过去分段管理的状况,更加注重各个环节的细部管理,这样才可以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

参考文献:

[1]王文铎.建设工程造价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7(23):45——47

[2] 张程程,汪霄.浅谈工程变更计量与支付 [J].建筑经济.2011.12:74——78.

[3] 张多寿.建设项目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与管理[J].甘肃科技.2010.20:126——128.

[4] 高存胜.浅议建筑工程造价中的控制管理 [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4:201——203.

施工效果篇7

关键词:养护膜 节水 保湿 保温

近年来,砼节水养护膜作为新型养护材料广泛应用于水利工程结构物,渠坡、港口、大坝等水泥砼土面层,公路水泥砼路面,水稳基层,砼基层养生,铁路桥墩,无砟轨道,砼土桥梁,桥涵,隧道机场,跑道等现浇砼养护。

砼节水养护膜具有独特的节水、保湿、保温效果,通过与传统养生材料(麻袋或养护剂+农膜)对比实验,强度保持率和有效保水率两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行业标准,明显提高了砼早期强度,减少了微裂缝,对改善砼性能,保证砼质量有重要作用。同时,该膜在砼养生期间,只需浇水一次,是农膜和麻袋耗水量的二十分之一,从而节约大量的养生用水、人工和机械台班,综合成本有明显降低。

一、砼节水保湿养护膜产品型号

1.平面系列 103p/103Ap/103j/104p/104j/104t型

2.立面系列203j, 1/203j, 2/204p型

3.斜面系列 302p/302j

二、砼节水保湿养护膜工作原理

节水保湿养护膜是以新型可控高分子吸收材料为核心,以塑料薄膜为载体,粘复合而成高分子材料可吸收自体重量200倍的水分,吸收水膨胀后变成透明的晶状体,把液态水变为固态水,每平方米养护膜可蓄水0.5kg,成为一个固体的微型水库,然后通过毛细血管作用向养护层面渗透,同时又不断吸收养护体在水化热过程中的蒸发水,因此在一个养护期内,养护体表面总能保持湿润。

三、砼节水保湿养护膜施工方法

1.当砼达到初凝后,用高压水枪把砼面板上的杂草等残留物清洗干净。

2.打开外包装,取下产品两头的内袋封头,准备铺设。

3.将养护膜在砼面板一次铺开,两相邻的膜搭接宽度不少于50mm;

4.膜的两边有搭接胶,可实现膜与膜搭接的粘贴,为了防止粘贴度的不够产生间隙而形成风洞,影响养生质量,可在使用宽度为50mm的透明胶带将膜搭接处粘贴好。

5.为防止整个养生期内养护膜被风吹起或被大雨冲走,还需在养护膜上再压少量的水泥块或骨料;本工程所处地点秋季刮风较多,在施工中,因地制宜,利用风积沙均匀的压在养护膜上,防止养护膜在养生期内被风刮起。

6.膜要覆盖住砼板上侧壁边缘,并预留100mm以上风积沙压顶,防止从顶部被风刮起。

四、铺设养护膜需注意的事项

为不降低产品的使用效果和给工程带来隐性质量问题,请务必注意以下事项

1.两相邻的膜搭接宽度不得少于50mm。

2.养护膜摊铺时,要边洒水边摊铺,并在摊铺的同时扫除膜内的空气,以保证养护膜紧贴养生面。

3.养生期间不得用脚踹或人为在坝面上托磨产品,以免造成养护膜产生破裂口或破洞,导致降低养生质量。

4.要随时巡视,若发现破口或破洞,应及时用透明胶粘贴修补。

五、砼养护膜的养生效果

1.有效保水率

从表1看出,养护膜有效保水率指标已经达到美国ASTM标准,保水效果完全优于农膜加养护剂的。该膜之所以能够达到这么好的保水效果,这主要是因为采用了可控高分子吸收材料为核心材料,独特的复合膜设计,从而使得养护膜具有极强的保水保湿能力。

2.混凝土强度

混凝土在经受外力作用时抵抗破坏的能力,称为混凝土的强度。根据外力施加方向的不同,混凝土强度可分为抗拉强度、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劈裂强度等。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的是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劈裂强度。其具体数据见表2。表1 养护膜与农膜+养护剂的有效保水率数据对照表表2 砼试件覆盖保湿养护膜与覆盖麻袋浇水各龄期强度对照

3.混凝土抗磨性能表3 不同养生材料下砼试件磨损量对照

从表3中看出,养护膜养生和麻袋加水养生的效果相当,而农膜加养护剂的效果较前两者差些,但三者的磨损量都符合国家GB13693-92的标准,即磨损量为≤3.6kg/m2。

新型砼节水保湿养护膜作为覆盖养生的首选产品,是由于膜内高分子材料吸水后不易向空间挥发,却可以通过毛细管现象不断地向物体表面传递水分的特性,其所含水分全部被砼使用,耗水量极小。一个养生期内不需要再次洒水。养生期内整个膜内形成一个温度、湿度相对独立的体系,膜内高分子材料在吸水充分的前提下如同一个大的调节装置,保持砼土内温度和湿度相对恒定,能有效提高砼早强,减少微裂缝的产生,提高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六、结论

施工效果篇8

关键词:最低工资 中部地区 实施效果

最低工资制度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设立最低工资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的合法权益,保障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自1994年正式实施以来,受益人群不断扩大,目前全国32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均制定了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尽管如此,但由于该制度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而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作为最低工资制度的核心,是确保最低工资制度根本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鉴于此,本文在充分论证实行最低工资制度必要性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以中部地区作为考察对象,对最低工资制度的实施效果展开分析。本文不讨论最低工资的执行情况,只限于探讨中部地区最低工资标准设置的合理性。

实行最低工资制度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有不少学者对最低工资制度持反对意见,其中不乏像张五常这样的知名经济学家,他们认为最低工资制度是一种价格管制,实行最低工资制度会提高企业用工成本,削弱企业竞争力,恶化中国的就业形势。但笔者认为,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一个符合我国国情、增长适度并得到严格执行的最低工资制度,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劳动权益,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等方面都将起到积极作用,而且事实也证明最低工资制度的实行并未造成大量失业。

(一)最低工资制度与劳动者的合法劳动权益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正在向城镇转移。与此同时,城镇中的新增劳动力以及下岗失业人员也在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形下,劳动者尤其是处于劳动力市场底层的低技能和无技能劳动者,由于存量大、可替代性强,在工资决定中更是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在这种“资强劳弱”的格局中,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通过提供正常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可能不足以维持其自身和所赡养家属基本生存的需要。此外,我国工会组织力量目前还很薄弱,缺乏与企业议价的能力,也缺乏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能力。鉴于此,政府有必要采取某种措施来保障劳动者获取合理劳动报酬的权益。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通过实行最低工资制度或者类似的规定对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权益给予保护,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墨西哥、印度、马来西亚等。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再加上劳动力市场本身也不够完善,这些现实情况决定了政府部门应该借鉴国外的做法,通过建立最低工资制度并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来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我国《最低工资规定》的第一条也开宗明义地指出了制定此规定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的合法权益,保障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

(二)最低工资制度与收入分配

收入的公平分配是我国改革的最终目标,它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而且也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目前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收入分配公平的标准是公民收入差距要适中。如果收入分配差距过小,将无法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进而会对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产生一定影响,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是,如果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贫富悬殊,又有可能会出现一些社会问题,甚至会引发社会动荡,这样也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然而,在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已是不争的事实,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2003至2012年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一直维持在0.4以上,超过了国际警戒线,这说明中国社会的收入差距已经突破了合理限度。由于部分群体隐利的存在,有专家认为我国实际收入差距还要更高。收入差距过大已经严重威胁到社会稳定,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处于劳动力市场底层的那部分劳动者的收入,尤其是广大农民工的收入一直都处在极低的水平。实施最低工资制度并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能够有效地提高这部分人群的收入水平,确保社会底层劳动者也能够分享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进而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现状。

(三)最低工资制度与产业结构调整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但是如今随着资源成本、节能减排降耗等环境治理成本的不断上升以及国内外竞争的日益加剧,单靠压低工人工资,过分依赖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已经无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产业结构亟待调整。

但目前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更多地表现为政策的主导,企业的积极性并不特别分明。这一方面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相对于资本而言更为便宜;另一方面由于做为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技术创新,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如果在此期间出了差错,企业有可能血本无归,因而,许多企业不愿意冒风险,宁愿多雇用一些廉价劳动力,也不愿把精力和资金投入到技术创新以及生产设备的更新改造上面去,其结果只能是更加依赖于廉价的人工成本。而最低工资制度的建立以及最低工资标准的适当提高,有助于企业的更新换代,提高技术与管理水平,进而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是因为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劳动成本所占的比例很高,最低工资的实施以及提高无疑会大幅度提高生产成本,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部分企业甚至会因此陷入困境,企业为了谋生存、求发展,不得不转变生产方式,努力增加产品附加值,从而有助于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四)最低工资制度与劳动生产率

根据效率工资理论的观点,支付高工资对企业可能是有利的,这是因为高工资可以激发员工的生产热情,吸引到更好的员工,并提高他们的劳动生产率。美国经济学家曼昆在其编著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从工人的健康、流动率、努力程度、素质四个方面,对效率工资的优势进行了分析。

许多国家将效率工资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然而,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为了追求短期的高速增长,快速实现工业化,长期推行的是低工资制度。但长期的低工资极大地压抑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当时我国的劳动生产率普遍都很低。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这一局面虽然有所好转,但低工资在目前依然是我国的比较优势,而与之相伴的就是我国目前的低劳动生产率。通过国际比较可以发现,我国的劳动生产率比泰国、印尼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都要低。我国劳动生产率的劣势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我国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而最低工资标准的适当提高通过带动整体工资水平的提升,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管理学中的公平理论指出:人们往往是通过与他人所受待遇的对比来评价自己所受待遇的公平性程度。即一个人会把他的收益与个人投入之比,同作为参照的其他人进行比较,并以此为依据来判断自己是否得到了公平对待。因而,从企业薪酬设计的公平原则出发,假定短期内企业所有员工的个人投入均不发生变化,如果企业内部领取最低工资标准工人的工资提高了,那么企业中其他工人的工资也必然要提高,从而导致企业整体工资水平的提高,进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既然在我国实行最低工资制度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当前各地最低工资标准的设定是否合理,是否真正起到了保障作用呢?下文将对这一问题展开分析。

中部地区最低工资标准的制定情况

虽然自1994年起,我国便开始实行了最低工资制度,但在实施之初,只有部分地区严格执行了此项制度,此后,随着人们关注度的提高,最低工资制度的实行情况才有所改善。一直以来,由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聚集着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更容易遭受最低工资的冲击,人们对东部地区的最低工资水平倍加关注。而近些年,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中部地区迅速发展起来,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强,作为劳动力输出大户,中部地区最低工资水平的高低必将直接影响劳动力的流向和地区发展。鉴于此,下文以中部6省作为考察对象,通过对最低工资标准调整的频率和幅度以及最低工资标准与职工平均工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地区GDP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客观反映我国中部地区最低工资制度的实施效果。

(一) 最低工资标准调整的频率和幅度

本文收集了1995-2012年中部6省最高档次的最低工资数据,利用调整日期加权平均并使用1995年不变价格进行平减处理。通过整理,表1给出了这17年间中部地区实际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情况。

从调整频率上来看, 2004年以前,中部各省最低工资的调整频率普遍偏低,其中湖北、江西、山西三省更是平均每4年才调整一次最低工资标准。此后,随着新《最低工资规定》的颁布以及人们关注度的提高,中部地区最低工资的调整频率明显加大。虽然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暂缓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但总体来看,2004-2012年中部各省基本上平均1-2年会调整一次最低工资标准,满足《最低工资规定》中“每两年至少调整一次”的要求,特别是山西和湖南两省,最低工资的调整频率甚至接近一年一次。但是从调整幅度上来看,自1995年以来,中部地区实际最低工资标准累计调整幅度整体偏低,其中调整幅度最大的是湖北省,为537元,平均每年提高32元;调整幅度最小的是江西省,为410元,平均每年提高24元。这说明,各地政府虽然加大了最低工资的调整频率,但由于基数低以及受到物价上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最低工资的实际调整幅度并不乐观,中部地区最低工资的实际水平仍然偏低。

(二) 最低工资标准与职工月平均工资

《最低工资规定》中已经明确指出最低工资标准的制定应以职工平均工资作为主要参考依据之一,因此,最低工资标准与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比例是判断最低工资标准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连贯性,本文使用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来反映我国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为了便于观察,将1995和2012年中部6省的最低工资与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比例数据绘制成图。

从图1可以看出,1995年中部6省最低工资占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比例均高于40%的国际平均水平,其中湖北、江西、安徽、山西4省的最低工资甚至超过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而在之后的17年间,我国中部各省虽然不断调高最低工资标准,但其调整速度低于职工月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导致两者比例均出现了一个较为明显的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湖北省,下降了29.21%,下降幅度最小的是湖南省,但也下降了11.25%。2012年中部6省最低工资与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比例均在40%以下,其中江西、安徽、山西3省的最低工资甚至还不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与《最低工资规定》中要求的“一般月最低工资标准相当于月平均工资的 40%-60%”的标准有较大差距。因此,尽管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但从最低工资与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比例数据来看,我国中部地区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仍然普遍偏低,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都是按照最低工资标准来给社会底层劳动者制定工资的,这会直接导致低收入阶层工资水平增长乏力,以及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从而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三)最低工资标准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

制定最低工资标准时应该参考的另一重要指标是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通过对最低工资标准和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每月消费性支出的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领取最低工资的这部分劳动者的相对生活境况。

表2列出了在剔除物价因素影响后,1995年和2012年中部地区实际最低工资标准与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每月消费性支出的数据。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同1995年情况类似,2012年中部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仍然低于当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水平,而且江西、安徽两省最低工资标准与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每月消费性支出之间的差距还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扩大,其中绝对差距位于首位的地区是安徽省,为164元,而1995年安徽省最低工资标准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之间的差距仅为65元。这说明,伴随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部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与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每月消费性支出的绝对差距减少不明显,甚至有的地区差距还在不断扩大,进而使得按照最低工资标准领取劳动报酬的劳动者与其他劳动者相比,其相对生活状况实际上并没得到较大改善甚至还有可能变得更差。

(四)最低工资标准与GDP

GDP通常被用来评价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最低工资标准应随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增长,劳动者才能真正分享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表3给出了我国中部6省实际最低工资标准以及GDP的年均增长率(以1995年为不变价格)。通过观察发现,1995-2012年中部各省最低工资标准的增长率均低于当地GDP的年均增长率,其中两者差距最大的是江西省,达到了5.7%;差距最小的是河南省,相差了2.88%。这说明最近十几年来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虽然实现了较快发展,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劳动者,特别是低收入劳动者并未充分分享到地区经济发展的成果。这一现实状况,应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结论与建议

本文首先对我国实行最低工资制度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然后又从最低工资标准调整的频率和幅度、职工平均工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以及 GDP 4个维度论证了我国中部地区最低工资标准的实际保障程度。结果表明,中部地区最低工资的调整频率虽然有所加大,但剔除物价因素影响后的实际调整幅度过小;最低工资的增长速度整体低于职工平均工资,致使最低工资占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比例低于国际一般水平,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与最低工资之间的差距减少不明显,低收入劳动者生存状况比较恶劣;最低工资赶不上GDP的增长速度,低收入劳动者没有充分享受到地区经济发展的成果。总体来看,我国中部地区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对低收入人群的实际保障力度非常有限。

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最低工资制度在调整收入分配、保障劳动者合法利益等方面的作用,针对我国中部地区最低工资的现实状况,本文认为应进一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逐步实现最低工资标准调整的常态化。根据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社会公众对最低工资制度关注度的提高,中部地区纷纷加大了最低工资标准调整的频率和幅度,但与其他指标相比,最低工资的增长仍然偏缓,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速率不仅低于地区GDP的增长速度,而且最低工资标准占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比例也呈现出逐年下滑的趋势。为了让劳动者,尤其是低收入劳动者充分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最低工资标准应随着地区经济发展而不断调整,在调整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最低工资的名义调整量,更要关注最低工资与各主要指标的相对水平,建立最低工资与物价、职工平均工资以及GDP的联动调节机制,使最低工资真正成为低收入阶层的有利保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2011年6月份颁布的 “十二五” 规划纲要中也明确规定:“十二五”期间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这说明政府部门对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必要性已达成了共识。此外,由于最低工资标准存在双面性,地方政府在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时,也要充分考虑当地企业的实际承受能力,在劳动者和企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即要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吸引劳动力,也要留住企业。

参考文献:

1.林玳玳,林原.我国最低工资制度的现状与和谐社会构建[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4)

2.李艳,韩兆洲.最低工资标准与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广州、佛山、深圳最低工资标准比较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11)

作者简介:

上一篇:康复教育范文 下一篇:视觉营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