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艺术范文

时间:2023-09-25 04:51:36

编导艺术

编导艺术篇1

【关键词】舞蹈编导;文学艺术;表现手法

编导是舞蹈编排的灵魂,是决定舞蹈表演质量的一个核心要素,力求可以通过创作和排练的科学编导,提升舞蹈的舞台表演效果。为了可以从根本上凸显舞蹈的精神文化内涵与思想,升华舞蹈作品背后的现实生活,生动呈现出其中的思想情感,就必须要科学地编排舞蹈的相关动作。因此,如何才能有效增强舞蹈编导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特性是当前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一、舞蹈编导中文学艺术的融入价值

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形式,是集讲述故事、表达情感与享受美为一体的一种艺术活动形式,具有诗意和美感等特性。而文学艺术本身涉及到比拟、抒情、象征与叙事等众多表现手法,所以如果可以有机结合文学艺术与舞蹈,那么可以为观众创设一个更加美好、奇妙且富有艺术性和美感的意境,使他们体会和感受到独特的艺术魅力。舞蹈本身需要通过面部表情与肢体动作的改变来表达思想情感或对故事进行表达,而文学则可以起到构建和引导故事情节的作用,所以二者本身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此外,舞蹈编导中的编排或创作环节都需要取材于文学作品,如果编导不具备文化艺术思维或者没有积累丰富的文学素材,那么会直接影响所编导舞蹈作品的质量。

二、舞蹈编导中文学艺术的常用表现手法

(一)语言的表达艺术的应用分析舞蹈是一门表演艺术,在编导舞蹈的动作期间,为了增强舞蹈表演的艺术吸引力与情感渲染力,除了注重舞蹈肢体动作的科学设计外,还要从身体语言视角出发,科学进行编导。身体语言在舞蹈编导中主要表现为舞蹈表演人员自身的神态与动作呈现,与文学台词的表达风格与情感基调进行密切结合,借助该种方式来更好地对音乐中包含的内在情感进行表达,这样就可以实现传达文化艺术特色与魅力的目标。可以说,舞蹈表演者的身体语言和文学语言之间需要进行有效联合,通过舞蹈语言、舞蹈动作与文学语言的有机结合,才能够真正展现出舞蹈表演艺术独有的艺术特色与魅力。从语言艺术角度来讲,不仅包含有身体语言,同样包含有肢体语言。在表达肢体语言期间,主要采取“意”和“象”有效结合的方式对其内在的思想情感进行有效表达。比如,针对《山楂树之恋》而言,其中的男性舞蹈表演者身着海魂衫,女性舞蹈表演者留着两个小辫子,围绕山楂树来抒发彼此的爱意,这一舞蹈中同步使用了肢体语言、文字语言与舞蹈动作。通过舞蹈演员的表演,不仅可以展现一个凄美的故事,也可以凸显文学艺术的气息。

(二)叙事与抒情艺术的应用分析编导是舞蹈创作与编排工作的核心,其在确保舞蹈表演魅力得以有效展现的同时,可以将内在的思想情感进行直观、生动的表达,尤其要注意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这样才能确保所编排的舞蹈动作可以具有更强的艺术表演特色。或者说,舞蹈的灵魂不仅体现在舞蹈人员自身的表现力方面,同样集中体现在舞蹈编导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上。由此可知,编导对舞蹈编排和创作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可以更好地突出舞蹈的文化内涵,编导要注意深入分析各种事物及其内在本质,抓住其中内在的情愫与意义,配合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力求可以直观、生动地表现出舞蹈作品的情愫与内在意义。从该角度来讲,舞蹈编导工作的一个重要艺术表现手法就是抒情艺术,即用舞蹈动作来抒发内在的思想情感。此外,舞蹈本身也是一个主要的编导叙事手段,其所表现出的内在思想情感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源于一些现实生活实际。比如,许多舞蹈编导在创作中可以充分参考“梁祝化蝶”这一凄美爱情故事,通过科学编排舞蹈动作,力求可以直观、生动地展现出“梁祝化蝶”这一经典故事,这实际上就是其文学艺术的叙事艺术表现。

编导艺术篇2

(一)舞蹈编导

舞蹈编导指的是舞蹈的编排、导演,主要是结合舞蹈剧本对舞蹈动作进行创作,指导舞蹈演员开展舞蹈排练。舞蹈编导不仅对编导人员的专业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还要求编导人员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由舞蹈剧本雏形到舞蹈最终呈现,舞蹈编导是这一过程的灵魂,发挥着尤为关键的作用。

(二)舞蹈编导种类划分

通常而言,舞蹈编导主要可划分成商业型舞蹈编导、庆典型舞蹈编导、广场型舞蹈编导以及综合型舞蹈编导等种类。其中,商业型舞蹈编导是针对商业表演设计舞蹈表演,诸如伴舞或特定的舞蹈表演。因为商业表演旨在吸引观众开展自我宣传,所以该种舞蹈编导应当结合承办方的实际商品、企业文化等内容开展编排,尽可能满足商家合理要求,起到有效的宣传作用。对于庆典型舞蹈编导而言,其通常应用于学校、单位组织等举办的一系列大型活动,表现出一定的纪念意义或鲜明的时间特征。该种舞蹈编导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编排的舞蹈类型丰富多样,编排往往会受到主题限制,要求凸显庆典主题,进而达到配合庆典主题内容的目的。对于广场型舞蹈编导而言,其主要针对的是非专业且年龄偏大的女性群体,该种舞蹈编导要求舞蹈内容尽可能简单、明快,易于记忆,且舞蹈动作要足够舒展,可活动身体不同部位。对于综合型舞蹈编导而言,其涉及到丰富多样的舞蹈分类及舞蹈素材,不仅具备极强的专业性,还具备一定的综合性。该种舞蹈编导主要为各大演出团体、舞蹈艺术院校、电视台等不同领域提供服务。

二、舞蹈编导中文学艺术表现手法的实践应用

(一)舞蹈编导中语言艺术的实践应用

舞蹈编导语言艺术主要可划分为口述语言和肢体语言两种,前者是通过话语进行表达,且以诗歌为主要表现形式。长期以来,艺术表现方式主要包括诗歌、音乐、绘画以及舞蹈等,其中,舞蹈的话语表现形式可与诗歌进行有效结合,过去时常依托文人创作的诗歌开展舞蹈编排,通过在舞蹈中渗透诗歌的意境及语言风格,再引入音乐,进而表现出对应的舞蹈魅力。肢体语言表现形式主要是依托对肢体动作的编排,使编排成的动作彰显出舞蹈的内涵,即借助“意、象”结合的方式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内涵。例如,在舞蹈《山楂树之恋》中,男舞蹈演员身着海魂衫,女舞蹈演员梳着两个小辫,紧扣“山楂树”展开了对一段爱情故事的演绎,小说语言、肢体语言、舞蹈音乐的有机融合,实现了对这一凄美爱情故事的生动呈现,再通过浓郁的文学艺术气息与平实生活氛围的有效融合,使舞蹈被赋予了灵魂。

(二)舞蹈编导中抒情与叙事艺术的实践应用

从本质和形式角度对舞蹈概念进行界定,本质上舞蹈是抒情的艺术,形式上舞蹈则是比拟和象征手法的应用。恰到好处的肢体动作可实现对舞蹈编导所赋予情感的充分表达。肢体动作的产生,主要目的是帮助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理解,舞蹈表演时往往没有语言,通常是借助优美的动作以实现内容的呈现及情感的传递。由起初舞蹈动作引领着观众走进编导所编排的舞蹈故事中,伴随舞蹈剧情的展开,舞蹈动作也得以不断丰富。

(三)舞蹈编导中寓意与哲理艺术的实践应用

舞蹈作品的呈现不仅离不开音乐、绘画的有力支持,还要注重对意境的表现。意境是古往今来文人创作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在开展创作过程中通过营造意境,使受众在赏析品鉴时,可借助文字在脑海中形成创作者试图描绘的画面,与创作者产生共鸣。编导在开展舞蹈编排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对意境的渲染营造,引入优美的舞蹈动作,确保舞蹈演员动作的连贯性,展现舞蹈所蕴含的魅力,进而使观众产生共鸣。

三、结语

编导艺术篇3

群众文化是具有特殊性的,所以,在编排群文作品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也就比较多。首先,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再去谈舞蹈的结构和作品的意义。我们来了解一下编舞的步骤。

首先是选材。怎样的题材才是比较适合的,这很关键。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群众文化是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包括演员的水平不能按专业演员来要求,所以有很多作品不适合他们表演,同样,很多题材也就不适合。比如,首先古典舞对于他们就有很多局限了。我们三明地处山区,有大量的劳动题材作品可供参考。而且我们还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作品可挖掘的深度还有很多。

选好题材,接下来就是“构思”了。“构思”是所有编舞工作的基础。“构思”有时很具体,有时仅是一种感觉。它就像一个安装在发动机上的启动开头一样在我们这些愿意创作的人身上起作用。对于“构思”我是这样界定的:它不是类似剧情的故事梗概,不仅仅受戏剧主题的支配。它更属于情感、感觉和思想世界。对世界人、事、物产生疑问或感受、印象,“构思”必然地会显现出来,最终迫使自己像马达那样投入创作。

构思,在我的感觉中,它来自这一或那一瞬间感受到的激动:听一段音乐,看一幅画,领略一片风光、日常生活的情景。我常以劳动为例来阐明怎样观察能够促进我们进入创作:“……看吧,人们怎样劳动……男人、女人…力量…创造……这样就有了节奏、方向、活力、各种表现力……

这个例子向我们挑明了我们的创造力取决于我们对世界的敏感性。世间万物千象中蕴含着无数的暗示和信息。懂得如何去听、去看、去感觉、去触摸,用你的身体和心去倾听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一切:领悟了!于是就可顺着许多条路自由自在的地进入创造!

其次就是舞蹈的即兴。

“构思”有了,怎样把这个“构思”发展成舞蹈呢?光有灵感是不够的,第二阶段就在于面对“构思”的各个方面进行思考和通过身体的研究找到相对应的素材。

素材包括元素动作和组合。

这时的元素动作在选材时就应该已经同时想清楚了,它可能包括部分选材前采风得来的动作,这些动作可能来源于劳动时动作的艺术化,也可能来自于想象中,或者来自于已经存在的动作组合。

对于这一阶段来说,即兴舞蹈的运用是最重要的,它能使“构思”呈现出来,并赋予其活力。通过即兴舞蹈,人们能看到“构思”找到它身体动作的载体和估计出这一构思的潜力。这时的舞蹈直接把动作连接起来,成为一个一个段落或直接成为一个舞蹈作品的雏形。

对我来说,我把即兴舞蹈视为最主要的、必须的创作手段。因为它给舞蹈者完全的自由。他们能无节制、无限止地舞蹈,他们的动作经常超出他们的意识之外,就如人们所说:“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发出一些动作。”

用身体探索,即兴舞蹈能由编舞者自己练,或由编舞者引导一批舞蹈演员进行。在大量的练习和齐心协力的研究中,编舞者和舞蹈演员之间会形成一种默契。

想象展开了,动作就会自发地产生。但不是所有的动作都有同样的价值,同样的用途。有些将很快被忘掉。相反,有些则明显地表现出来。编舞的材料有了,但舞蹈还不存在。为了使它取得形式,应该在各种素材中确认出能够用于作品的成分,发及将它们有机地纵使起来。

需要提示的是,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我们编排的作品是要面对怎样水平的演员,并根据这些演员的水平和条件来合理设计动作。

在舞蹈编排工作中,还有道具和布景的运用,道具和布景能帮助涉及“构思”。这是一种能吸引观众注意力的,给他们充当参照物的有功效的物质性装置。它将编导的意图最直接地体现出来,它使“构思”具体化。

根据物体的性质、形式、大小挑选出来的道具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物品了。舞蹈创作在于将改变它的用途,达到超越这一物体的生活原型的目的。艺术的语言赋予所展现的艺术行为以普遍的价值。比如,不再感兴趣于舞蹈者(作品中的人物)仅仅坐在椅子上,而致力于表现他的疲劳和产生这种疲劳的原因。

以上我们陈述了有关编舞的主要因素。显然,创作不仅是各种不同因素拼凑在一起的“烹饪”。创造性的一个方面取决于完全无法检验的品质。然而,编舞的最系统的知识能获得行为的自由,能帮助克服在确定特征和创造中必然碰到的困难。最后才是组织编排。

以上工作都完成后,开始进行作品和音乐的完整合成。最后这一阶段在于选择。在挑选中有所取舍。在即兴舞蹈中出现的这些素材是否都将被运用、加工和进一步开发呢?

这是困难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对于很多人来说,靠能力发挥作用。一个明智的方法,就是在选择中编制舞蹈:选择动作,选择舞者之间、舞伴之间的联系,把这一切置于空间,然后整体平衡,规定舞段的长度……。杰出的、决定性的做法就是应避免“我不知道做什么”的盲目性,使舞蹈作品不只是表现一个简单运动系列。

群众文化的舞蹈作品通常都大量地使用群舞形式,也就是常说的“人海战术”,这一方法虽然存在不少缺点,但同时也可以避免了水平差异带来的一些作品缺陷。所以,在合成作品时,多考虑队形变化及音乐的协调配合非常重要。

同时,可以考虑编排意境强的舞蹈,这样的作品适合演员多的作品。舞蹈作品的意境,从字面上解释,意是指作品所表现感情和思想,境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客观环境。舞蹈作品的意境,就是舞蹈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舞蹈意境的创造主要是通过形象的情景交融艺术特写与描绘,把观众引入到艺术想象的空间,进而获得更丰富的审美感受,从视觉冲击到灵魂感受。在舞蹈意境创造过程中,情景交融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其结构层次表现为:景-情形-象-境(意境)。意境强的舞蹈比较容易被群众所接受,而且,可以在很多场合大量地使用或演出。

编导艺术篇4

群众文化是具有特殊性的,所以,在编排群文作品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也就比较多。首先,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再去谈舞蹈的结构和作品的意义。

我们来了解一下编舞的步骤。

首先是选材。怎样的题材才是比较适合的,这很关键。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群众文化是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包括演员的水平不能按专业演员来要求,所以有很多作品不适合他们表演,同样,很多题材也就不适合。比如,首先古典舞对于他们就有很多局限了。我们三明地处山区,有大量的劳动题材作品可供参考。而且我们还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作品可挖掘的深度还有很多。

选好题材,接下来就是“构思”了。“构思”是所有编舞工作的基础。“构思”有时很具体,有时仅是一种感觉。它就像一个安装在发动机上的启动开头一样在我们这些愿意创作的人身上起作用。对于“构思”我是这样界定的:它不是类似剧情的故事梗概,不仅仅受戏剧主题的支配。它更属于情感、感觉和思想世界。对世界人、事、物产生疑问或感受、印象,“构思”必然地会显现出来,最终迫使自己像马达那样投入创作。

构思,在我的感觉中,它来自这一或那一瞬间感受到的激动:听一段音乐,看一幅画,领略一片风光、日常生活的情景。我常以劳动为例来阐明怎样观察能够促进我们进入创作:“……看吧,人们怎样劳动……男人、女人…力量…创造……

这样就有了节奏、方向、活力、各种表现力……

这个例子向我们挑明了我们的创造力取决于我们对世界的敏感性。世间万物千象中蕴含着无数的暗示和信息。懂得如何去听、去看、去感觉、去触摸,用你的身体和心去倾听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一切:领悟了!于是就可顺着许多条路自由自在的地进入创造!

其次就是舞蹈的即兴。

“构思”有了,怎样把这个“构思”发展成舞蹈呢?光有灵感是不够的,第二阶段就在于面对“构思”的各个方面进行思考和通过身体的研究找到相对应的素材。

素材包括元素动作和组合。

这时的元素动作在选材时就应该已经同时想清楚了,它可能包括部分选材前采风得来的动作,这些动作可能来源于劳动时动作的艺术化,也可能来自于想象中,或者来自于已经存在的动作组合。

对于这一阶段来说,即兴舞蹈的运用是最重要的,它能使“构思”呈现出来,并赋予其活力。通过即兴舞蹈,人们能看到“构思”找到它身体动作的载体和估计出这一构思的潜力。这时的舞蹈直接把动作连接起来,成为一个一个段落或直接成为一个舞蹈作品的雏形。

对我来说,我把即兴舞蹈视为最主要的、必须的创作手段。因为它给舞蹈者完全的自由。他们能无节制、无限止地舞蹈,他们的动作经常超出他们的意识之外,就如人们所说:“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发出一些动作。”

根据即兴舞蹈的特性,即兴舞蹈通过游戏激发自发性。它包括运动性的和情景性的瞬间不品,在没有任何方式方法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根据编舞者的建议,舞蹈者遵循各种引导启发地他探索的指令,用身体去寻求。最初的“构思”作为主题,所有的建议都服务于这个主题。我们就这样从技术性和情感性的各个不同的方面涉足将来的舞蹈。每个建议都为阐明主题服务,帮助接近我们最初所选择的主题。即兴舞蹈练习是为舞蹈作品找到有用的素材,而不打算就此把它作为已经编成的舞蹈。

用身体探索,即兴舞蹈能由编舞者自己练,或由编舞者引导一批舞蹈演员进行。在大量的练习和齐心协力的研究中,编舞者和舞蹈演员之间会形成一种默契。

想象展开了,动作就会自发地产生。但不是所有的动作都有同样的价值,同样的用途。有些将很快被忘掉。相反,有些则明显地表现出来。编舞的材料有了,但舞蹈还不存在。为了使它取得形式,应该在各种素材中确认出能够用于作品的成分,发及将它们有机地纵使起来。

需要提示的是,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我们编排的作品是要面对怎样水平的演员,并根据这些演员的水平和条件来合理设计动作。

在舞蹈编排工作中,还有道具和布景的运用,道具和布景能帮助涉及“构思”。这是一种能吸引观众注意力的,给他们充当参照物的有功效的物质性装置。它将编导的意图最直接地体现出来,它使“构思”具体化。

道具和布景可能是各种属性的:木质、皮质、金属、织物等等。它们或是实用的或是不实用的,或是大型的,或是小型的:椅子、石块、一种塑料模型……。运用道具或布景的舞蹈作品的特征,体现在编舞者所设计的舞者与这些物品的接触形式上。比如秧歌中大量使用到扇子或手绢花,古典舞中大量使用到的长绸或剑等,这样的作品包括《东北秧歌》、《红绸舞》、《弈》等。

根据物体的性质、形式、大小挑选出来的道具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物品了。舞蹈创作在于将改变它的用途,达到超越这一物体的生活原型的目的。艺术的语言赋予所展现的艺术行为以普遍的价值。比如,不再感兴趣于舞蹈者(作品中的人物)仅仅坐在椅子上,而致力于表现他的疲劳和产生这种疲劳的原因。

以上我们陈述了有关编舞的主要因素。显然,创作不仅是各种不同因素拼凑在一起的“烹饪”。创造性的一个方面取决于完全无法检验的品质。然而,编舞的最系统的知识能获得行为的自由,能帮助克服在确定特征和创造中必然碰到的困难。

最后才是组织编排。

以上工作都完成后,开始进行作品和音乐的完整合成。最后这一阶段在于选择。在挑选中有所取舍。在即兴舞蹈中出现的这些素材是否都将被运用、加工和进一步开发呢?

这是困难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对于很多人来说,靠能力发挥作用。一个明智的方法,就是在选择中编制舞蹈:选择动作,选择舞者之间、舞伴之间的联系,把这一切置于空间,然后整体平衡,规定舞段的长度……。杰出的、决定性的做法就是应避免“我不知道做什么”的盲目性,使舞蹈作品不只是表现一个简单运动系列。

群众文化的舞蹈作品通常都大量地使用群舞形式,也就是常说的“人海战术”,这一方法虽然存在不少缺点,但同时也可以避免了水平差异带来的一些作品缺陷。所以,在合成作品时,多考虑队形变化及音乐的协调配合非常重要。

同时,可以考虑编排意境强的舞蹈,这样的作品适合演员多的作品。舞蹈作品的意境,从字面上解释,意是指作品所表现感情和思想,境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客观环境。舞蹈作品的意境,就是舞蹈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舞蹈意境的创造主要是通过形象的情景交融艺术特写与描绘,把观众引入到艺术想象的空间,进而获得更丰富的审美感受,从视觉冲击到灵魂感受。在舞蹈意境创造过程中,情景交融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其结构层次表现为:景-情形-象-境(意境)。

意境强的舞蹈比较容易被群众所接受,而且,可以在很多场合大量地使用或演出。

编导艺术篇5

根据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关于印发<2015年上海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实施办法>的通知》(沪教考院高招〔2014〕37号)的文件要求,经审定,2015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编导类专业统考合格线为总分不低于188.0分,单科每门不低于49.0分。

编导类专业统考成绩通知单将于1月24日起通过邮政寄送给考生,考生接到本成绩通知单后,如确实对成绩有疑问,可于3月4日登录“上海招考热线”(网址:shmeea.edu.cn或shmeea.com.cn)申请成绩复核。成绩复核仅限复核是否存在漏评、加分错、登分错情况,不重新评分,考生不能查阅试卷。

达到合格线要求的考生将在收到统考成绩单的同时收到专业统考合格证。取得专业统考合格证的考生可报考统考涉及的普通高校编导类本科或高职(专科)专业;如需报考统考涉及的普通高校编导类本科专业的合格考生,还需关注获准在市统考合格生源基础上组织校考的招生院校是否组织编导类专业校考,或者这些院校是否直接划定该校编导类专业本科报考资格线。

编导艺术篇6

一、共性通论

1.观念的培养。诚然电影与电视、剧情片与非剧情片(纪录片)、商业片与文艺片、电视剧与电视节目间有许多差异,但在专业学习的初级阶段,建议打消区别对待它们的差别观念,以专业学习者广博和谦逊的心态对待它们,将它们的视听共性提到认知的首要层面。

2.基础知识学习。主要包括:文艺常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和积累主要以重新整理和扩大知识面为主。史论,主要是想强调史论部分的学习不仅是“背诵”,更是要通过对其发展历程的梳理,重新树立影视艺术创作观念的认知,并结合影片观摩。体会影像自身蓬勃发展的生命力以及影像中雀跃着的视听符号的技术所指与艺术能指,为后续的学习提供可深入交流、横向比较论述的语境平台;视听语言。或称电影语言,这是所有影视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建议从三个层次进行学习和训练。第一个层次是认知,即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记忆;第二个层次是应用,即能用专业术语和角度,认识荧屏上流动着的四维时空中的各个视听元素,理解影视作品记述的思维方式,剖析影视作品内在的视听结构;第三个层次是精度,即随着观片量的增加和有意识的训练,能在限时观片过程中快速发现视听元素的符号意义,并准确理解其间透露出来的导演创作意图。剧作基础理论,在这个环节的学习中,在完成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应重点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结构,观众潜意识中的心理预期是什么,怎样才能用视听逻辑而非文字逻辑讲述故事”等,这样不仅能从他人作品的解读中更好的理解剧本创作方法的应用技巧,更可以有效帮助学习者完成对影视作品中编导创作思路的理解和阐述。最后是对文字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的训练,这是对考生素质的最基本要求,恕不赘述。

二、差异应对

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考生自身条件的差异,二是具体专业考试要求的差异。

毫不避讳地讲,参加艺考的学生中,只有一部分是热爱所报专业并长期致力于相关内容的学习,而更多的学生是因为自身文化成绩差强人意,希望借艺考之力鱼跃龙门。因此,考生之间文学素养积累、文字驾驭能力和艺术感受能力的差异较大,学习期间,应先对自身的条件做出客观评价,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对弱势领域进行针对性补充和训练。例如。有些学生对影视作品的领悟能力较弱,那么一味要求多看片就成了舍本逐末的方法,而应该选择3―5部作品,反复拉片观摩,第一遍欣赏故事,感受作品的基本风格,选择1―3个记忆深刻或者感兴趣的段落,作为重点分析对象。接下来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个片段,为什么对它的印象最深刻,并在接下来的观片过程中寻找答案:从视听元素的发现人手,从对细节的观察人手,从对每一组镜头问的组合关系入手……重要的是从自己最容易发现的内容人手,然后逐一展开对该段落中其他内容的分析和理解,并认真做好记录,解答自己的疑问,提升对影视作品的感受能力。

前文已述,影视编导类专业包括广播电视编导、导演、戏剧文学三个专业,考试的项目大多围绕文艺常识、故事写作和影视作品分析为主。但是不同专业对同一科目的要求也不同,如戏剧文学专业更强调文字能力的选拔,广电编导专业侧重文艺综合素养的考察等。另外不同院校对同一专业的考核项目也有差异,如少数院校的广电编导专业考试中,增设了小品编演科目,这让一些肢体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学生倍感困难。因此考生在备考阶段,应该先了解当地艺术联考的相关要求,以及目标院校的考试细则,结合自身条件,加强弱势科目的学习,并适时、适当调整报考方向,选择更适合的院校和专业,降低学习难度和考试风险。

三、周边补充(主要针对影视编导类专业艺考中的面试而谈)

不论是地区联考还是院校点考,都有一定分数比例的面试项目,以特长展示、考官提问为主要内容,其中考官提问的范围有些以文艺常识为主,有些以专业相关话题评述为主。不过,不论设置何种考试科目,面试都是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基础、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为主要目的。

特长学习。所谓特长,千万不要以为能唱歌,能演奏一段乐曲就算特长,甚至有些考生有“如果不会唱歌、跳舞,就去朗诵诗歌的可怕想法。因为,要想成为特长展示的项目。朗诵、讲故事亦有其特定的章法和技巧。而不再是简单的“说话”。因此在备考阶段应当确定好特长展示的项目,并认真练习。请牢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普通话。不论什么地区、什么院校的面试都要求使用普通话。因此,在日常生活、学习交流中,应尽量多使用普通话,一方面矫正发音,一方面熟练应用。

形体与礼仪。虽然面试只有几分钟,只说的上几句话,但却充分展示了―个人的整体风貌:站姿气质、言谈举止应变能力。因此,平时亦应留意对自身行、坐、站的形体训练,了解并熟练掌握与他^交谈的基本礼仪常识。

招考动态信息。搜集近两年的相关专业考试信息,关注有关部门对艺考的政策调整,及时了解各招生单位的最新招生计划和特别考试科目信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最后,还要提醒备考的学生们,请不要忽视文化课的学习。艺术考试只是你们问鼎江湖的第一回合比拼,而文化课考试则是最后的搏弈。如果你将高考作为人生中的第一次飞翔,那么艺术考试和文化课考试就是带你腾空的双翼。

编导艺术篇7

热点中的当局人物,安排他们在七天之中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生活。全程每天24小时跟拍,粗加剪辑后原生态播出。本文就侧重于对《变形计》编导艺术的研究,同时探寻其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关键词:变形计;编导艺术;思考

中图分类号:G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2

从2006到至今,《变形计》已经有了六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档生活角色互换类节目,该节目的热播,引发了中国千百万家庭对孩子教育问题的关注,多年来,也有了无数的受众在不断关注这档节目

,同时也在积极的进行思考。时隔六年,2012年1月4日起,每周三、周四晚9点20分,第五季变形计在总结过去、寻求突破的基础上,定位于大型青春励志生活类角色互换纪实节目,结合当下青少年最典

型最突出问题,聚焦都市子女“现代病”:如网瘾、厌学、脆弱、暴力、物质、冷漠等,让节目影响更多电视机前的青少年,凸显节目的教育意义。在这里我们就以《变形计》第五季来更进一步的了解

这档引人关注的栏目。

一、《变形计》栏目定位分析

(一)栏目类型――真人秀栏目

湖南卫视在策划编导《变形计》的时候,就将其定位为一档真人秀的栏目,以此作为节目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来编导栏目。国内的真人秀比较火爆的莫过于湖南卫视早些年的《超级女声》;如今,湖南卫

视继续高举真人秀的大旗,编导策划了《变形计》。

早在郑渊洁先生为湖南卫视《变形计》一书写序言的时候就曾这样提到:湖南卫视推出的新节目《变形计》,以真人互换角色为基础,演示出一幕幕极富未知数的人间玄幻剧,罕见地在电视屏幕中通过

光束扫描刺激观众的想象力,使其大脑在眼睛紧张工作时同步上岗,形成了自电视机问世以来观众大脑最繁忙的景象。……湖南卫视《变形计》使得神话变成了现实,当观众看到节目中的人物奇迹般地

成为别人时,他们的心理在想象力的助推下,腾云驾雾。于是他们不再按电视机遥控器。于是《变形计》的收视率扶摇直上①。

郑渊洁先生中国童话小说的代表者之一,他的这段序言真实的反映出了他对这档节目的肯定和认可,也鲜明的指出了这档节目的过人之处以及能够吸引观众的原因。当我们看到屏幕上的人物去体验到了

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想要的“变形”。

在《变形计》这类真人秀节目的概念中,“真”一方面是指节目参与者并非扮演特定角色,而是参与者通过互换角色在特定情境和规则下真情实感、语言、行为、自我个性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则是强

调表现手法的纪实性。《变形计》中存在大量记录元素,在节目拍摄的过程中大量采用了纪录片的跟踪拍摄,有的为了过于追求真实性、刺激性甚至使用监视镜头、偷拍、24小时全程拍摄手法,实现了

节目的具体进程和细节展现的真实性。《变形计》作为湖南卫视娱乐节目的一种,在当下“限娱令”的大的背景下,节目形式要继续追求新颖、能够吸引观众眼球,在强调“真”的同时更应该强调“秀

”的成分,兼顾整档节目的社会性和娱乐性。

(二)受众定位――以青年受众为主体,同时兼顾其他

《变形计》作为一档真人秀节目,而且是以两个孩子互换身份为栏目亮点,自然引起更多受众的关注。在我看来,《变形计》的受众无外乎以下两类:

1、青年受众。作为接受新新事物的主体,青年受众在《变形计》的受众占据了绝大多数,他们中有些有着相似的生活背景,有些感动于栏目的内容,同时,贴近现实的话题更给了他们无数关注的理由,

这点从《变形计》主人公易虎臣、李耐阅、龚韦华的微博粉丝数量我们就可以看出,青年受众很好的接受了这样的一档栏目。

2、中年家长以及相关学科学者。《变形计》旨在关注青少年教育问题,这一点在后文中我会做详细的论述,这自然引起了很多为人父母的家长的关注,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一档栏目来了解更多的教育孩

子的方式方法。当代少年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大多数比较优越,父母从小娇惯,养成了大多数孩子骄纵、叛逆的性格,这已是大多数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头疼的问题,因此,更多的家长当看到栏目

中孩子变形成功孩子后的表现,就希望从中能汲取到自己教育孩子的养分。同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媒体从业人员、社会学家等等也纷纷对这档火爆的节目展开研究,期望从中得到有益于本学科、

本领域发展的良好典范和实例。

二、《变形计》栏目优势与特点

(一)结合社会热点问题――青少年教育,展开栏目

从第一季变形计到现在,我们可以很轻易的发现《变形计》都有一个很类似的背景,主人公之一是城市少年,家里生活条件优越,从小生活在蜜罐里,慢慢的养成骄纵、叛逆的性格;另一个主人公是农

村孩子,生活清苦,家庭条件很差,但孩子都吃苦耐劳,大多是品学兼优。第一季之《网瘾少年》,一个是湖南长沙的富家子弟魏程,沉迷网络;另一个是青海农村的贫苦少年高占喜。第二季之《城市

痛点》互换的两位主人公依然一个是城市“问题少年”,另一个是陕北农村孩子。而到了如今的第五季《变形计》,对少年的教育问题更成为了这档栏目的主角。无论是已经播出的《少年何愁》、《美

丽加减法》和正在播出的《温暖之痛》,选取的主人公都是“问题多多”的城市少年和农村生活清苦的农村孩子。深圳少年易虎臣和云南少年吴宗宏,湖北荆州女孩李耐阅和四川大凉山孩子罗珍,广州

“纨绔”少年龚韦华和甘肃会宁勤劳女孩胡若男。

特色,也是一大看点。节目善于采用细腻的表现手法,通过不时闪现的细节表现出了互换主角行为和心理的微妙变化,生动而真实地再现主角的“变形”过程。例如在《少年何愁》中,易虎臣拿着一把

菜刀在削洋瓜皮,这只是一个一闪而过的镜头,却让我们看到了他对变形生活的真正接受。

三、《变形计》栏目的节目思考

(一)节目主人公年纪偏低

参加《变形计》的主人公多数是稚气未脱的孩子,他们叛逆也好,老实也罢,终究不过是不谙世事的孩童,让他们来承载一个重大的社会命题,是否会对他们未来的成长产生影响,是编导仍然需要继续

思考的问题。微博里也好、贴吧里也好,很多人坚信,像易虎臣、李耐阅、龚韦华等等这样的城市少年,通过这样的历练,是他们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他们可以在这七天结束以后开始一个全新的自

我,我们也在七天结束之后看到了他们全新的改变,无论是谁的微博,都充满了感恩、感激之情。于他们而言,这的确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然而,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这无疑是残酷的。可能很多人

会说,不会啊,他们通过这样的体验,知道了好好念书的重要性,以后他们一定会成材,然而孩子终究是孩子,面对曾经拥有过的诱惑,他们又能抵挡多少?而且,教育资源分配极为不公平的今天,一

个山里的孩子要付出数十倍、数百倍的努力才能够上城市孩子的肩膀,这本就不在一个起跑线,因此,谁能保证孩子内心不会产生不良的枝蔓,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失去那份本真。值得一提的是,

在第一季《变形计》――《网变》中的农村主人公高占喜今年顺利的考上了湖南师范大学的国防生,至少可以摆脱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看到这样一个好的例子,对于后面几期《变形计》的

主人公我充满了希望。

(二)节目内容重复单一

诚然,编导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节目来彰显社会热点问题,而目前我们看到的更多的都是相同的故事背景,只有极少数几期采取的主人公不是城市富家少年和农村贫苦少年。而对于城市少年而言,的确

是一次变形的机会;只是对于农村少年而言,我更多看到的事体验。因此,怎样让节目变得多元化也是编导应该继续思考的问题。

变形已经结束,栏目仍在继续,而我们的生活依然每天在发生着变化,不能变化为别人的我们,又能否在自己的世界里变形成长?一档栏目给人以无尽的思考,这样的思考,对于每个人而言都应该是一

次成长,一次蜕变。祝福所有愿意改变的人们。让我们每个人常怀感恩的心,感恩自己生活的世界……

注释:

①中国湖南卫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变形计[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7:1

参考书目:

[1](美)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M].周宪,许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中国湖南卫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变形计[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7:1

[3]王彩萍. 电视变形计――外国经典节目的中国化改造[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

[4]张蓝姗,高峰.多维解读栏目剧与真人秀节目的魅力之源[J].电视研究,2011(06):65-67

[5]陈伟.浅析新媒体时代的电视栏目发展策略[J].安徽文学,2010(09):262-263

[6]官其钎. 刍议“真人秀”的本土化之路――以湖南卫视《变形计》为例[J].东南传播,2008(11):138-139

编导艺术篇8

关键词:多元视角 审美与创新 舞蹈编导 高校教学改革 启示

舞蹈艺术是人们表达自我情感和情感诉求的有效方式,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舞蹈这一肢体语言也有了更为深刻的情感内涵和现实意义。对于舞蹈作品的优秀与否,其主要的衡量标准是舞蹈编排的品位与质量,诚然,舞蹈编导的精彩,那么舞蹈作品也就能够深入人心,更容易与观众产生共鸣。在舞蹈编导的过程中,需要将传统的舞蹈动作和舞蹈艺术的相关理念与人们的实际生活以及审美需求相结合,这样才能产生情感互动。高校舞蹈教学是舞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形式,而在改革的过程中,对舞蹈编导模式更为看重,也更能体现专业性、创新性和时代性。

一、舞蹈编导的相关理论阐述

(一)舞蹈编导的概念

舞蹈编导顾名思义就是对舞蹈的“编”和“导”,舞蹈动作能具体表现舞蹈艺术的特殊性和人们的情感与情感思维的变化,塑造典型的舞蹈形象。在舞蹈编导的过程中,需要编导人员深入生活来捕捉生活中的舞蹈细节,然后将这些生活细节进行舞蹈语汇的创造和组织,然后再编排舞段,实现舞蹈编排的整体构思,最终由舞蹈演员将这一系列的舞蹈语汇展现在舞台上。

(二)舞蹈编导的相关理论

舞蹈编导本身就是一种将零散的舞蹈艺术进行重组而改变成为深刻且富有意义作品的一门艺术,常见的舞蹈作品分类主要是单人舞(独舞)、双人舞、群舞、歌舞、歌舞剧、舞剧等。舞蹈编导的成功离不开其一般的组成形式,也可以称作舞蹈编导的几个重点组成要素。第一就是音乐的选择,音乐是舞蹈表现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对舞蹈音乐的选择上,需要音乐内涵深刻的作品。第二舞蹈整体的构思要新颖独特,能够体现舞蹈编导的艺术审美与个性创新。第三是完整的舞蹈编导结构,舞蹈编导需要遵循“引子――开端――展开――高潮――结局”的结构来完成。第四是到位的肢体语言,在舞蹈编排中,每个舞蹈动作的到位程度和表现强度都是舞蹈感染力的保障。第五是塑造鲜明的舞蹈形象,在舞蹈编导中,对于舞蹈形象的创作也是舞蹈编导的灵魂,观众会根据这一舞蹈形象的指引,对舞蹈艺术的审美鉴赏和对舞蹈作品内涵的感悟与共鸣。

二、多元视角之审美取向的教学改革

(一)审美取向的含义

审美取向是审美标准的重要表现形式,审美取向的性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背景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追求的不断变化,审美取向也有了新的内涵。在舞蹈编导模式的审美取向中,尽管每个人的个体审美有所不同,但是这些不同还是会逐步接近社会审美取向标准,因此,在舞蹈编导模式的审美取向选择上,还是需要紧贴着社会大众的审美取向,而不是满足个体的审美取向。审美取向是对舞蹈模式的内在含义进行规律性总结和描述的手段,也表现了主体的理想模式,同时在舞蹈艺术不断变化的同时,审美取向也要随之改变。

(二)舞蹈编导模式中审美取向的教学改革

1.丰富的生活阅历

舞蹈的编导工作离不开编导人员对生活的体验和反思,舞蹈编导艺术的产生过程大都是编导人员在生活与艺术创作中产生一定的感悟,而后将这些想法转化成为舞蹈语言来完成舞蹈动作的创作。因此,在舞蹈编导模式的审美取向上离不开舞蹈编导对生活中一些细节的捕捉与艺术上的再创造。在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中,舞蹈编导需要将客观的事物转化成为艺术上的想象与联想,这样才能实现对舞蹈作品的编排与艺术加工。

2. 丰富的思想情感

舞蹈编导中的创新思维与舞蹈语汇尽管是源于生活,但同时,艺术又应该是高于生活的,因此,在舞蹈编导模式的审美取向上应该加入更多高层次、高境界、高情商的思想与情感元素,从舞蹈编导的文化素养、艺术修养、兴趣爱好以及性格特点方面对生活进行新的感悟与阐释,然后呈现出不同作品的艺术表现风格,更为全面、立体的展示生活,表现人们对思想情感。例如舞蹈《希望》就是编导将自身的生活经历,对生活原型进行进一步的艺术创作,展现了舞蹈形象痛苦、挣扎、无助、反抗、获得希望的整个过程。在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对舞蹈动作和舞蹈艺术感知能力的基础上,还应该对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上进行进一步的提高,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舞蹈编导的过程中审美取向添加更多的个人情感元素,完成对作品审美取向的选择。

3. 完美的舞台形象

在高校教学改革中,舞蹈编导中的舞台艺术形象是实现舞蹈编导质量的主要衡量标准,所以,在对舞台艺术形象进行编排的时候,更需要突出舞蹈形象,将生活中的审美原则和标准更为夸张的赋予到舞蹈形象中,这样经过舞蹈形象的演示和凝聚,才能完美的体现出舞蹈艺术的感染力与深刻内涵。因此,在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中,对于审美取向的改变需要对舞台形象的特点进行进一步加工,突出更为鲜明的舞台形象,也是对舞蹈编导审美的更深层次的展现。

三、多元视角之创新思维的教学改革

(一)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

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在当下已经不单单是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更重要的是在于知识的创新,以此来挖掘学生的潜能,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才能为创新思维的成长打下基础,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预测事物的未来发展,在舞蹈编导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思想,用充满希望的目光去看待问题,与时俱进。其二,人们的思维习惯对事物进行定性判断,对事物缺乏一个全方位的掌控,这样往往会把创新的幼苗扼杀,因此在舞蹈编导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想法进行肯定,这种肯定就会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三,每个人对事物的认识都是不同的,都有着截然不同的标准,但在看待事物的时候不能只重视自我视角,而要走出自我的“围城”,学会换位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其四,在师生的思想发生分歧之后要学会求同存异,舞蹈编导一方面要结合作者的实际追求,另一方面还要在艺术创作上符合大众的审美观点。其五,要改变固有的思维训练模式,以不同的形式来进行思维转换,优化课堂的学习氛围。

(二)引领学生进入编创佳境

引领学生进入编创佳境,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意识,俗话说“一日三省吾身”,因此教师要积极的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习惯,在反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对自我的不断认识与创新,提高自身的价值观念。其次,教师要引领学生进入创编状态与编创佳境。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讲,其喜好、知识结构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对于学生的不同状态教师要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策略。教师要富有耐心,采用方便交流的语言来同学生进行沟通,不断优化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使师生之间能够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最后,要创新教学策略,在编导教学中要采取游戏的方式来进行,例如让学生在游戏中找寻童年,这样学生对编导就会产生兴趣,充分的激发出自身的潜能,这样学生就会把学习变为主动参与,教学任务也就会顺利的完成。

(三)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联想与创新意识

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与联想能力,引导学生从舞蹈编导各个方面大胆的尝试,这样在思考问题时思想会变得更深邃,以此也就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创新点。例如教师可以给出两个词语或两个事物,让学生联想出相近的词或事物,进而所编创出的主题也就更加广泛。其次教师要充分的挖掘出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够掌握多方向看待事物的能力,这样所提出的方法和策略也就更加广泛,例如即兴舞的训练,教师通过随机口令,使学生的思想充分的发挥出潜能,这样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其创编中,充分的释放自己。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充分地融入大自然,在同自然结合的过程中激发出创意,编创出更多意想不到的优秀舞蹈作品。

(四)提高学生的多元思维与感性能力

提高学生的多元思维与感性能力,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与发散思维,想象体现的是人们所追求、向往的需要,通过想象来努力为目标奋斗,通过想象、发散思维的提高学生能够发现事物的隐藏属性,为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要提高变化的思维习惯,教师可以通过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多元式、发散式思维能力的培训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要增强学生的感知与感性能力,舞蹈的核心即是情感的表达,因此,在舞蹈编导教学中各项训练都要结合感性能力的提高来进行,通过富于变化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兴趣来启发舞蹈创作的灵感。

(五)提高学生的逆向、重组以及理性能力

首先要提高学生的逆向、重组能力,由于创新通常是从逆向获得,所以在舞蹈编导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的训练,使学生能够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考虑问题,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所谓重组就是整合思维,只有妥善的整合资源才能实现有价值的创新。例如“田忌赛马”就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重组故事,通过发散思维来分析、考虑事情,才能使问题更好的解决,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重组意识,做到合理的配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编导的效率和质量。其次要提高学生对理性把握的能力,事物的特征包括很多方面,例如现象、本质等,要想更好的创新就必须要透彻的分析,从事物的量变分析到质变,例如“倒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逆向的远观来提高对动作的掌握,这是一种有效提高理性能力的方法。

四、结语

综上所述,舞蹈艺术是人们表达情感诉求和自我感觉的重要艺术形式,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舞蹈艺术的价值就是将人们的自我情感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实现,而对舞蹈艺术的编导而言则是将舞蹈艺术的传播方式和具体艺术表现形式进行了一个统一的规划,因此,这就需要全面提高舞蹈编导艺术人才的人文素质与创新能力。高校舞蹈编导教学改革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舞蹈编导模式的审美取向和创新思维是完成舞蹈编导过程中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只有通过对高校舞蹈编导教学不断进行总结与反思、改革与创新,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高层次、高质量的舞蹈编导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舒.舞蹈编导教育新问题――普通高中生学习舞蹈编导的状况分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01).

[2]黄蕾.浅谈舞蹈编导专业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J].艺术学院学报,2010,(04).

上一篇:抗旱造林技术范文 下一篇:中外文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