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感范文

时间:2023-11-16 09:46:33

企业社会责任感

企业社会责任感篇1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相互依存;战略;共赢;价值分享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2-26 -03

众所周知,一个自然人在社会中有与自己身份、年龄相符的公民社会责任,如遵纪守法、维护公德、尊重他人、互相帮助、爱心慈善等等。同样一个合格的企业也要承担相应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CSR)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合作伙伴、社区、环境和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这种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对消费者、对环境和社会的贡献和反哺。

这种理念是现代企业战略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因而一个企业一定要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建立自己的社会责任战略。否则,一个企业在社会的大潮流中很容易迷失自己,只顾眼前利益,很可能退化成一个残缺的社会细胞,不能在社会中持续而健康地发展。因此,社会责任应该是融入企业血液中的,是其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表现,是企业使命的一部分,也是企业优越性和竞争力的体现,这也是时代的要求。比尔・盖茨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的“本分”,这种观念其实又更进了一步,也更为深刻。企业就应该是带着责任感而来,也就是说,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与生俱来的,因而任何企业都应该具有责任感,这和一个人在社会上一样。负有责任而没有责任感,这是有愧于社会,有愧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因而终究是要遭到谴责和被淘汰的。企业有此理念还不够,最终要将此理念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这样才能持久、一致、集中地贯彻执行,让企业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对象和内容,一般专家学者认为企业应对员工、合作伙伴、消费者、社区、社会团体、政府等利益相关者负有保护其基本利益的义务,其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容不仅体现在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上,还要体现在对生态环境和社会整体福利的改善上,应是一种全方位的社会责任,最终达到共进共赢,互利互惠的整体正效应。

尽管有些学者认为,如果职业经理人为股东以外的群体谋求利益,浪费了股东的钱财,那么他们就有违信托精神。弗里德曼就支持这种观点,但现在更多的学者则持不同的看法。管理大师波特教授在2006年的《哈佛商业评论》的文章指出:国际上越来越多的评级机构已将企业社会绩效作为企业优劣的参考指标之一。这足以证明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任何企业的高管都应对此有充分的认知。他还强调,公益活动之所以未能解放企业生产力,是因为这些企业犯了两类错误:一是它们把企业与社会对立起来看待,而这两者事实上是相互依存的;二是它们只是泛泛而谈公益慈善,从未将其与企业自身的战略需求相结合。波特独到地指出:成功的企业离不开和谐的社会,反之亦然,两者之间唇齿相依。企业只有找到与社会共同发展的契合点,才能踏上通往可持续发展之路。我认为波特以上的观点非常精辟,明确地点出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企业社会责任的机理,可以作为指导现代企业履行自己社会责任的一个灯塔。

究竟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呢?较为一致的定义是: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长远目标和核心竞争优势相结合,与企业经营管理战略、人力资源战略、营销战略、品牌战略等相协调,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改善企业的竞争环境,从而在社会绩效和经济绩效之间寻求最优平衡点,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策略。从这一定义出发,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战略是一种讲究平衡的战略,要求把握义利之间的取舍分寸。凡是成功的现代企业,一定是有着独特而优秀的社会责任理念和战略。实际上国外企业许多成功的案例,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些论点,案例本身闪烁着商业道德和商业智慧完美结合的光芒,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佳能的“影像公益”从2009年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使用其先进的摄影、摄像技术,系统、深入、全面地记录中国少数民族的织染技艺和几乎失传的民间舞蹈等等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制作了网上博物馆。这些资源在捐赠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用于研究的同时,也在大型文化场馆展出,以唤醒公众的非遗保护的意识。佳能从公益活动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利用自身企业的摄影优势,为保护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珍贵的民间工艺和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出色的贡献。应该说佳能公司选择的项目是一个经典的例子,它很好地找到了社会发展和自身利益的契合点。“亟待解决的、品牌关联度大的、能体现自己技术优势”,是佳能选择这个“影像公益”项目的三个标准,也体现了其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要求。这个项目是一个聪明的选择,可以给国内企业很好的启发。

从此案例中,我们看到佳能公司至少取得了四个方面的正效应:1.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了公众对非遗保护的意识;2.运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和技术,开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方式;3.无形中提高了品牌在老用户群中的好感度和忠诚度;4.公司产品优势的展现和公众形象的提高可以吸引一批潜在的客户群。

另一个生动的案例来自雀巢在印度的发展历程。雀巢公司于1962年进入印度,政府允许他们在莫加地区经营。此地经济落后,穷人很多。由于没有冷藏设备,新鲜牛奶经不起长途运输。但由于雀巢的生产高度依赖本土化、分散化的奶源,公司必须花大钱帮助当地建设强大的奶源供应网络。为此,雀巢斥资兴建牛奶冷藏基地、组建车队到各地收购牛奶,还派遣大量兽医、品质控制专家指导奶农生产高品质的牛奶。这样,不仅当地的牛奶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且雀巢也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由此可以发现,企业的发展与其社会责任确实密不可分,唇齿相依。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可以持续发展,反过来,社会也一定会给企业满意的回馈,这也是雀巢公司能够经营一百多年的秘诀所在。

对于合作伙伴、员工、供应商、消费者及所有利益相关者,企业应力所能及地通过去尊重和满足他们的需要,来获得企业的成长,这就是价值的分享,也就是波特教授所讲的“创造共享价值”的精髓。雀巢后来在中国云南的咖啡农场的案例,和在印度莫加的案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云南普洱,尽管有着最适宜的自然条件,但当时由于种植不得法,也没有销路,当地的咖啡产量几乎为零。1989年雀巢与当地政府承诺:公司按照美国现货市场的价格收购咖啡,作为农民利益的保障,上不封顶,下设最低收购价格。同时雀巢提供技术人员、免息农具贷款,并承诺不拥有土地,不拥有固定资产。经过近20年的培育,普洱市的咖啡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共有近2万户咖啡农,许多农民靠种植咖啡致富。雀巢的生意蒸蒸日上,每年在当地的收购咖啡款近一亿。结果当地政府、当地农民、雀巢公司三方收获颇丰。

毫无疑问,雀巢公司一定是在自己独特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指导下,持久一致、公平合理地对待自己的合作方和供应商,同时兼顾当地政府的利益,相互依存,从而取得各方共赢。

介绍了以上著名企业的几个精彩案例,我们认识到一个企业具有一个良好的社会责任战略是多么至关重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是做做公益、慈善捐款捐物这么简单,好的项目一定是将自己的核心优势与社会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融合在一起的。一方面,让自己企业获得可观的利润收益,扩大了自己品牌和企业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惠及相关多方,造福社会和人类。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既要考虑企业外部的环境因素,也要考虑企业内部的条件因素,将两者结合,以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以下的几点可以作为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参考:

(一)企业要不断培育和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都要接受这种教育和培训。他们的价值观,尤其是管理层的价值观决定着企业的价值观,而价值观决定着企业社会责任的担当和履行。在高管们的价值观基础上,形成企业的理念,最后制定成企业的社会责任战略。员工和管理层的理念要一致。

(二)从企业发展的阶段来看,在企业责任的初期,履行经济责任、法律责任是最低的要求,是第一位的。彼得・德鲁克在其著作《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中指出:管理者必须始终把经济上的成就放在首位,在每一项决策和行动中都应该这样。它只有通过自己在经济上的成果才能证明自己有存在的必要及权威,这就意味着企业有责任获得利润。也就是说,企业要有能力生存,取得继续承担社会责任的资格。但是,在合法经营的前提下,企业的经济目标只是对企业的一个要求,它不是企业的根本目的,满足社会需要才是企业永恒的目的。

(三)随着企业的发展成熟,企业必须要逐渐承担起伦理道德责任、文化责任、环保责任、和谐责任。这如同一个人的成长一样,随着自己的独立和自食其力的完成,接下来就是要回报社会,为他人、为家庭贡献自己的力量。企业就是一个“企业公民”,应当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去造福其成长于此的社会,让所有利益相关者受益,达到多赢的社会效果。

(四)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企业有必要建立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专门机构,以保障这一战略的制定、实施、监控和战略结果的评估。其整个过程,都应围绕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理念,从而服务于自己的使命并且能够与时俱进。

反观我们国内的一些现象,一些企业在社会责任的承担上有许多缺失之处,无论是在食品、环保、能源、交通等涉及国计民生的大的领域,还是在小商品、小家电等众多的产品质量方面,它们以牺牲消费者、同行、环境甚至国家利益来发展自己。这是一种欠缺公德、杀鸡取卵的行为,毫无社会责任的担当。

企业对于社会责任的承担及履行,无疑对所有利益相关者都有利,同时企业本身也是受益方。下面来分析一下其究竟可带来哪些正效应,这也说明了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必要性:

(一)员工:其个人可以在企业中得到良好的发展,随着企业的良性发展而发展,很好地享有企业的品牌和平台,员工具有企业自豪感。企业可以获得员工的忠诚度,得到员工的支持和拥护

(二)客户:可以放心地消费和使用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享受企业创造的价值。企业可以从中获得稳定的利润回报;得到及时准确的信息反馈,让企业产品和服务不断改进;建立客户对自己的好口碑。两者价值共享。

(三)同行伙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但都是良性竞争,不用担心无序竞争;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下互相取长补短,推动社会的发展。企业可以获得同行的尊重,因而也少了个恶意竞争对手。

(四)产业链合作方:在上下游企业间,创造了宽松、宽容、公平与和谐的生态系统,真诚合作,互利互惠,共同进退,共赢共荣。

(五)社区公众:企业所在社区的发展、繁荣和进步离不开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企业的反哺;而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可以维护企业的形象和品牌。

(六)社会团体:团体可以经常得到企业资金、资源上的赞助;企业可以通过团体的宣传和教育资源,提升自己的形象和内部竞争力,扩大自己的影响。

(七)政府及有关部门:可以从企业的长久发展中获得税收以及就业等社会问题的解决;企业可以得到政府的政策指导、扶持及优惠,更好地发展自己。

(八)股东: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获得的所有更多的有形和无形收益,股东都可所有;股东也会考虑不断提升社会责任意识的高度,对制定相关战略施加影响,同时加大投资,让企业不断壮大,步入良性循环。

(九)环境:环境的保持和改善自然少不了所有企业的用心和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大力支持和投入,同时企业在努力的过程中,无形提高了自己的品牌价值和社会形象,做得越好,取得的竞争优势就越大。

企业社会责任感篇2

国际法是约束世界国家之间贸易往来,以及企业竞争的重要法律。我国的快速发展促使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在国际法的背景下,如何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如何利用国外优质企业资源以发展我国的经济,是一个影响我国提升国力的重要问题。

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法规范渊源与内容

国际法是指能够与世界范围内的对各国之间贸易关系、政治关系等拥有约束力和不可违抗力的一部法律。每个国家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的制定都应当依据国际法的相关政策内容进行制定。国际法是对世界各国进行管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地区发展,平衡地区竞争,创造自由市场的重要法律,其对我国和世界各国的发展都拥有重要的影响力。国际法的诞生和起源要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这次世界范围内进行战争终于结束时,各个国家的人民都渴望着和平、安定的生活,因此由于各个大国之间关系存在的矛盾已逐渐淡化,致使世界公约的达成。世界公约协议的达成就是当前国际法相关制度的前身。其制定的目的就是为了制衡世界各国,维持良好、安定的环境。这部法律的制定受到了世界各个国家的响应,时至今日,此部法律在世界当中所发挥的功能越来越重要。遵守国际法中的有关规定是一个国家,或是一个地区开展世界贸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一个企业是否能够在国际中持续、健康生存的重要影响因素。企业责任的概念是由国际法所提出的。国际法这部法律制度集合了世界各国专家学者的思考和研究,他们认为一个企业开展对外贸易的基础是不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其经营、生产和发展都应当肩负起一个企业应当拥有的责任。例如,不能破坏当地环境、破坏当期政局稳定、破坏当地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等。因此,以国际法为出发点,开展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其将决定企业在国际环境中如何生存。

国际法下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现状与问题

1.粗放、低级生产力的经济制度

我国的经济发展的方式大多数是以粗放型和低级生产力型的发展方式,这种经济的发展方式所运用的生产力水平较低。我国大多数的企业都以低廉的价格雇用大量的劳动力,希望通过以低成本,快速反应市场变化的形式来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但是,这种发展的方式却是一种牺牲环境和资源的发展方式,并且在低级劳动力水平下,企业的科技技术无法得到更高的发展,不能够快速的改变我国生产关系,从而在世界竞争当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另外,由于我国长久以往所养成的这种粗放和以牺牲资源为主要形式的发展方式,使我国已经形成了这种惯性思维。在我国对外贸易出口过程当中,以这种思想和思维,与外国企业开展合作时,就会在很多地方受阻。并且由于我国企业的这种发展方式,很难具备能够在世界范围内竞争的高级科技技术,从而也致使我国企业走出国门进入世界之后,在国外无法肩负起当地政府引入外资的目的。不能够促进当地科技的发展,而且还会对当地的经济产生极大的冲击,从而会使我国对外贸易遭遇到很多国家的抵制。因此,这一现状应当引起我国有关部门的重视,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改善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创造形式,以科技、人才来带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进程,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当前我国对外贸易所面临的问题。

2.人口基数大所引发的道德问题

我国人口基数大,民族多,文化不一,受教育的程度不一,这就使我国国民整体素质偏低。整体素质的偏低对我国人民的思想产生影响。由于素质问题引发了我国在国际贸易市场当中出现了很多道德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我国国民没有保护环境、尊重他人地区文化等因素所导致的。人口众多,文化水平不一,但又拥有着非常庞大的资源。因此,在我国对外贸易出口当中,很多企业的老板根本就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仅仅是一种或者是多种资源的掌控者。这些老板们通过对外出口获取了极大的利润,但是这样的企业在市场当中是不能够持久发展的。道德低下、素质低下、知识水平低下构成的企业,已经引起了国际众多国家对中国产品的抵制,从而引发了我国以对外贸易为主的大多企业开始面临世界市场的淘汰,并且在世界消费者眼中逐渐沦为低质量的商品。这一现象,最终导致了我国对外贸易产品销量受到了影响,进而引发了我国新一轮的降价风波,从而导致了恶性循环。

3.产品竞争力不足,缺乏时代精神

在国际法环境背景下,各个国家都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这就使得世界市场是一个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市场。而对于我国来说,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公有制,各项资源为所有居民所共有。我国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集中制为实质的市场经济是不完全的市场经济。在我国大多数社会资源都被国家所掌控,其一方面是为了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希望能够通过把握中国的经济资源,实现我国和平、健康的发展。我国政府的出发点是十分正确的,但是这种国有化体制下的市场经济,让我国很多企业无法获得市场经济下的重组资源,从而致使其研发、设计等需要大量资金的项目无法正常的运行下去。例如,我国自主品牌的汽车,在世界市场当中很少被消费者购买,而反观国外众多汽车品牌,只要是与中国汽车制造厂合作的合资品牌,都能够迅速成为我国国民消费的热点。产生这一原因的一个方面,是我国国人对发达国家的盲目追捧,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产品的确缺乏技术含量,质量一般,不具备与世界企业相互竞争的优秀特点。另外,我国很多企业也缺乏时代的精神,他们不能根据市场环境不断进行自身的改变,而是一味的去抵制世界发展所带来的压力,不能采用压力转移、压力替换等方式将压力变为动力,从而做出以牺牲产品质量、用户体验的行为,来减少产品成本,致使最终产品价格的恶性竞争。这样的做法是得不偿失,无法持久发展的。

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建议

1.改变现有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化发展

为了让我国在世界贸易合作过程中,更好承担起企业应有的责任,我们必须从我国制度入手,改变我国企业对待企业经营管理环境的态度。毛主席曾经说过,收拾干净屋子再请客。这位伟大的中国领导人就是在讲,我们必须先做好自己,才能去服务别人,被世界各国所认可。因此,我国必须大力推动真正的市场经济。在2015年的博鳌论坛当中,各个经济学专家都提出了自己对中国体制的看法,他们的言辞都十分尖锐,思想都十分超前。一些专家们指出,我国国有体制的经济组成形式严格制约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减少不作为的各个政府管理部门,必须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这些专家的意见其实就是在表明,我国公有制、国有制的组织形式已开始制约经济制度的发展,从而使人们形成了惯性的思维。因此,我国必须改变现有经济的发展形式,改变经济整个体系的构建形式。主要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我国应转变经济的发展模式,促进多个行业的同步发展,减少低价劳动力对企业成长作出的贡献,开发以绿色化、可持续化的经济发展形式,带动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也要积极地整合市场,不断对政府部门的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只有在这种环境下,才能够促进企业整体责任意识的提高。

另外,我国企业缺少与世界同步的意识,如比亚迪汽车公司。我国企业并未建立完善的战略管理模式,致使企业经营管理的低效率,无法从世界当中获取不断更新的信息,与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保持一致。因此,在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背景下,企业应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创新化发展道路。例如,利用互联网技术,大力建设信息化共享平台,时刻了解世界消费者的需求,时刻关注国际法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从而使我国企业肩负起自身的责任,取得在世界市场上的成功。

2.提高居民整体素质水平

我国居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其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第一,素质不高的原因来自于我国教育体制的问题;第二,整体素质的不高来自于我国现有社会发展条件的制约。对于第一个方面而言,我国的教育方式是素质教育,但是这一教育的实质却是一种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方式,其所培养的当代大学生和先进人才,都是存在着一定的功利的思想。他们都会认为只有对自己好的,才是最正确的,从而导致了我国教育对学生责任感和价值观塑造的错误。当这些人才进入企业,成为企业员工或者是管理层时,他们就会为了自身或者企业的利益而损失企业外部相关者的利益。从而造成了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足。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必须从教育体制入手,开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学生信心和责任感,将责任感的培养融入到学生课程的学习当中。另一个导致我国居民整体素质不高的原因在于,受我国现有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人口问题已经成为横在教育体制改革思路上的拦路虎。由于资源不足,使我国很多偏远地区的人无法进入学校学习,很多企业无法正常收看具有教育意义的电视节目。因此,我国应当对当前税收分配制度进行改进,将资源在我国各个地区更加科学合理地得到调配,使我国各地区共同发展。

结论

我国企业在世界贸易当中应当肩负的责任任重道远,为了在世界法背景下,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就必须提高每个企业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并且不断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企业社会责任感篇3

内容摘要:本文在社会责任消费者行为的基础上,定性分析消费者的企业社会责任信念和感知与期望的企业社会责任差距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正面影响只有在消费者的企业社会责任信念较强和消费者感知的企业社会责任与等于或超过其期望时发生。当消费者企业社会责任信念一般并且其感知低于期望或者信念较低或者信念较弱并且其期望超过感知时,企业社会责任负面地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期望 社会责任消费者行为 购买意愿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现状概述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是指“企业超越法律和经济的责任,追求社会福利的长期目标”。Boone 和 Kurtz(1999)认为:“社会责任是管理者认可在评价企业绩效时,利润、消费者满意和社会福利具有共同的价值”。在所有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中,Carroll(1979)提出的三维度模型为人们所广泛接受。他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经济责任, 法律责任, 伦理和公益责任,包括用户至上主义,环境,种族/性别歧视,产品安全,职业安全,股东等具体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在营销领域的研究中,学者们更多地强调企业社会责任中的伦理和公益责任。

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以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增加对社会责任的投入,也引起营销学者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重视。一些学者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和要求,提高组织的“合法性”,积累道德资本和关系资产,构成消费者对公司积极的认知联想,形成正面的企业形象,提高消费者的产品态度和购买意愿。Brown和Dacin(1997)指出构成公司联想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不仅会影响消费者对公司的评价,还会直接作用于消费者的产品态度。Sen和Bhattacharya(2001)也证实消费者的企业社会责任联想会提高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同,促进其产品购买意愿。但也有一些学者对消费者是否受企业社会责任影响提出质疑。他们认为承担社会责任所带来的企业资源的重新分配,可能减少企业在创新能力上的投入,转移企业的经营重心,从而削弱企业的赢利能力,损害企业的市场价值。Luo和Bhattacharya(2006)虽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可以提高顾客的满意度,但是也不得不承认那些创新能力低的企业实施企业社会责任会显著降低顾客的满意水平。创新能力低的企业虽然可以通过承担社会责任来赢得制度上的合理性,但他们同样会传递企业战略选择错误或企业重心偏移的消极信号,而使其社会责任行为的合理性受损。当这种在市场中毫无竞争性的消极信息所导致的负面效应超过企业社会责任带来的正面效应时,会降低企业的市场价值,甚至消费者会视这些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隐藏着提高产品销售的动机,反而导致消费者抵制。另外,企业所选择的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式也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的效果。Dean(2003/2004)在研究公益事业营销时发现,社会责任心强的企业采取公益事业营销会损害企业已有的形象。Yoon等(2006)的研究也指出企业承担与企业利益高度相关的社会责任(如,烟草企业去支持癌症基金,化工企业去支持环保组织等)并且这种信息来源于企业的宣传时,企业的形象会受到破坏。

已往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作用的研究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研究者们忽略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态度。一些学者认为受调查者回答问卷的成本要远低于实际购买决策的成本,调查数据高估了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作用。因此我们在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时,有必要考虑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态度。消费者的企业社会责任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信念和感知的企业实际社会责任绩效与其期望的差距。

社会责任消费者行为内涵诠释

社会责任消费者行为(socially responsible consumer behavior, SRCB)是指消费者打破传统的基于价格、质量和便利程度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消费标准,将社会责任作为购买决策的重要参考因素的消费行为。Andreasen(1995)认为社会责任消费者行为包括四个阶段:预观察(precontemplation),观察(contemplation),参与(action)和保持(maintenance)。

处于预观察阶段的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没有意识到需要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他们的购买决策只基于经济和理性的标准,甚至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只会增加其购买成本,而拒绝购买具有社会责任的产品。

观察阶段的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偶尔会考虑到企业社会责任,他们可能会抵制缺乏社会责任的企业,但不会将其作为购买决策的参考因素。

参与阶段的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会更多地考虑企业社会责任,并将其作为购买决策的参考因素,同时会抵制缺乏社会责任的企业。

保持阶段的消费者对社会责任消费者行为保持承诺。他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对他们很重要,也很关注企业对社会责任的立场和具体活动,并且相信自己的行为会影响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

Andreasen(1995)认为目前大部分消费者在进行购买决策时,并不会考虑企业社会责任。在Mohr(2001)的调查中也发现,西方的消费者只有1/5达到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保持阶段,而有1/3的消费者属于预观察阶段,1/4的消费者处于观察阶段。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消费者在社会责任上的意识更弱于西方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考虑到企业社会责任的更少。因此,在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时,有必要考虑不同的消费者在企业社会责任上持有的不同信念,关注社会责任消费者行为的不同。

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感知和期望

对于不同的消费者个体来说,企业社会责任具体行为有着不同的作用。一些消费者可能更关注企业对环境的保护,另一些消费者则更看重企业对慈善事业的捐赠。并且更为重要的是,消费者感知的企业实际的社会责任绩效与其期望的差距。这种差距使得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效应出现差异。

消费者在评价产品、服务和企业时,会将他们的期望与主观判断的产品、服务和企业的表现进行私下的比较。Oliver(1980)在研究消费者满意时指出,满意由期望与感知绩效的差距决定。当感知绩效超过消费者的期望,消费者产生满意;当感知绩效低于消费者的期望,消费者产生不满意。Carroll和Buchholtz(2000)在分析过去30年人们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历史数据上,提出了企业实际社会责任绩效与消费者期望差距模型(见图1)。他们认为由于生活标准和质量的提高,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期望也在不断提高。当人们意识到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在现实中变得不大可能时,人们期望企业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当前的期望超过前一时期的期望,从而使得期望的社会责任绩效形成一条上升的轨迹。同时他们也指出,由于犯罪、失业、贫富悬殊、无家可归、环境污染、艾滋病等社会问题的日益严重,在过去的30年里,企业实际社会责任绩效与消费者期望的差距在不断扩大。

基于Carroll和Buchholtz(2000)提出的模型,我们推论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感知和期望的差距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如果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感知和期望存在差距时,即使企业投入资源开展社会责任活动,消费者对其产品的购买意愿并不一定会增强。

社会责任消费者行为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

我们在Andreasen(1995)关于社会责任消费行为阶段划分的基础上,根据消费者企业社会责任信念的不同和是否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购买决策时的参考因素,将消费者划分为三种:社会责任信念低的消费者、社会责任信念一般的消费者和社会责任信念高的消费者。

其中,社会责任信念低的消费者指消费者不认为企业需要主动地帮助社会或所在社区,其购买标准只是基于价格、质量和便利,不考虑企业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信念低的消费者处于社会责任消费者行为的预观察阶段。

社会责任信念一般的消费者指消费者意识到企业社会责任的作用,但在购买产品时,并不考虑企业社会责任,但可能会抵制不具有企业社会责任的产品。社会责任信念一般的消费者处于社会责任消费者行为的观察阶段。

社会责任信念高的消费者包括Andreasen(1995)提出的社会责任消费者行为的参与和保持阶段的消费者,他们有很强的企业社会责任消费意识,在购买产品时,会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来进行决策。

本文认为消费者在进行购买决策时,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会潜在地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但是这种效应由消费者社会责任信念和感知与期望的差距的交互作用产生(见表1所示)。

社会责任信念低的消费者认为企业的责任只是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企业盈利,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对社会并没有帮助,而且这种行为的背后隐藏着诸如提升企业形象等企业自利的动机。因此,社会责任信念低的消费者并不关心企业是否承担社会责任。当期望超过或等于实际企业社会责任绩效对其购买意愿没有影响。但是如果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超过了消费者的期望,他们可能认为企业会将承担社会责任的成本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或者降低产品质量的方式转嫁给消费者。在这种情境下,社会责任信念低的消费者会降低其产品的购买意愿。

社会责任信念一般的消费者会意识到企业社会责任的作用,但缺乏实际行动的支持。他们可能会有限地抵制不具有社会责任的企业,但这种抵制更多地来自社会的压力。对于社会责任信念一般的消费者,当期望超过实际的企业社会责任时,他们可能认为企业缺乏社会责任,从而对企业采取抵制措施,降低对企业产品的购买意愿;当期望与实际的企业社会责任相同或实际的企业社会责任超过期望时,消费者并不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值得他们采取购买行动来对企业给予回报,他们的购买意愿更多地还是基于价格、质量和便利程度等标准,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对其购买意愿没有影响。

社会责任信念高的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抱有较强的信念,他们更了解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知识,更积极主动地支持具有社会责任的企业或抵制无社会责任的企业,并且在日常购买行为中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对于社会责任信念高的消费者,当期望超过实际的企业社会责任时,他们认为企业不具有社会责任,从而抵制这些企业的产品;当期望与实际的企业社会责任相同时,他们认为企业具有社会责任,会增加其购买意愿;当实际的企业社会责任超过期望时,消费者会主动通过购买这些企业的产品来支持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甚至愿意为此支付更高的价格。

有趣的是,用表1的分析框架所得到的逻辑推论表明,从整体看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购买意愿更可能的是负面或无关的影响。由于在整体消费者中具有社会责任的消费者只占小部分,这表明在大多数情境下,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购买意愿没有明显的效应,而且表1的分析可以看出负面效应比正面效应更可能出现。当消费者感到企业承担了过多的社会责任,忽略企业盈利的原始目标,或者企业从事社会责任的成本通过提高产品价格转嫁给消费者时,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负面效应更容易增加。只有社会责任感高的消费者,企业社会责任对其购买意愿会产生正面效应,这些消费者愿意以实际的购买行动去支持那些具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并且相信自己的购买行为会影响企业对社会责任活动的态度。

结论

本文研究认为对于不同社会责任信念的消费者,在不同情境下,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有不同的影响。在Carroll 和Buchholtz(2000)的实际与期望企业社会责任差距模型上,本文进一步提出一个基于情境和消费者信念的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理论分析框架表明,当消费者感知的企业社会责任更差或更好时,企业社会责任更可能对消费者购买意愿产生负面的效应。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正面效应仅在消费者具有较高企业社会责任信念,并且企业社会责任的实际绩效等于或超过消费者的期望时才能产生。而且这个理论模型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的争论提供了一种更为合理的解释。

本文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一方面可以帮助理论研究者更好地理解企业社会责任在消费者购买决策中的动态角色,另一方面有助于企业管理者正确地应用过去文献中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结论。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者,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哪些因素影响消费者企业社会责任信念,社会责任消费者行为如何形成,哪些因素会影响消费者企业社会责任感知和期望。对于企业管理者,开展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时需要考虑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基于消费者社会责任信念划分)采取不同的策略。在市场宣传时,向消费者提供企业开展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具体内容,帮助消费者理解企业实施社会责任活动的目的。正如Andreasen(1995)所建议的,通过“让潜在利益可见”来支持社会责任信念高的消费者在购买行为上的改变。

本文研究也表明政府管理者需要进一步教育和培养消费者社会责任意识,让消费者知道他们的行动可以支持那些具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同时建立独立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在企业排名时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标准之一纳入评价,并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告知消费者。此外,本文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仅仅基于理论的推导和定性的分析,在后续研究中,尚待实证数据的进一步检验。

参考文献:

1.钟宏武.企业捐赠作用的综合解析.中国工业经济,2007(2)

2.Yoon,Y.,Gürhan-Canli,Z. and Schwarz,N.The Effec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Activities on Companies With Bad Reputations.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2006(4)

企业社会责任感篇4

关键词:零售企业;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形象;感知价值;顾客满意;顾客忠诚

中图分类号:F270;F713.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6116(2012)03-0023-06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居民零售消费额快速增长。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零售企业过度追求短期利益,损害利益相关者利益,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现象。造成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零售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不强,我国零售业的社会责任建设仍处在初级阶段。零售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促进零售企业健康发展,提升零售产业竞争力,对实现零售市场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构建“和谐零售”有积极意义。随着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国外学者开始将企业社会责任引入到了零售领域。有关研究集中在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动因、实施策略和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而关于零售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影响顾客行为的中间变量及作用机理还不够清晰。现有研究认为,只要零售商能在一些重要的企业属性上建立起消费者偏爱的形象,就容易导致消费者的满意和忠诚。一些研究还表明感知价值是消费者行为的重要预测变量,并广泛实证了其中介效应。鉴于此,本文将从消费者层面具体考察企业形象在零售企业社会责任影响顾客忠诚中的作用机理,并依次将感知价值和顾客满意纳入其中进行分析,目的是为零售业顾客忠诚管理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零售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履行的社会义务,包括法律责任、经济责任、伦理责任、慈善责任、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等多个方面。近年来,关于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的探讨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零售企业不仅是为股东盈利,还应关注和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如员工、消费者、债权人、社会公众、环境等(由莉颖、韩丹凤,2010)。刘文纲等(2010)认为经济责任、环境责任、文化伦理责任、法律责任、社会公益责任构成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评价体系。为了更深入分析零售企业社会责任对顾客行为的影响,本文结合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零售行业实践,将经济责任、环境责任、消费者责任、员工责任、法律责任、慈善责任视为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表现形式和构成维度。

(二)零售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形象

零售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因为社会责任行为在消费者形成对零售企业的商店形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零售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建立与利益相关者的密切关系,有助于提升企业形象和长期绩效。朱文敏等(2004)认为,企业的绩效水平源于其企业的社会形象对社会公众所产生的吸引力,企业形象的建立依靠企业积极履行其各项社会责任。在零售环境中,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类重要的公司联想,对消费者的商店态度、商店形象感知和购买行为会产生重要影响。企业社会责任联想是零售商店知识的一部分,消费者惠顾零售商店时,会将企业社会责任联想作为决策的依据之一,从而引发消费者对零售企业形象的认知。

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感知公司形象相联系。公司形象由公司能力和社会责任构成。现有零售企业商店形象主要是根据公司能力即通过强调零售营销策略来测量的。Lindquist(1974)认为商店形象由商品、顾客、服务、商店设施、便利、商店氛围、广告与促销、组织因素、购后满意等维度构成。这也构成了学者对商店形象结构进行探讨的基础。实质上,零售企业形象也可由零售商店形象来刻画,但其内涵还需进一步丰富。通过发展社会责任活动,可弥补零售营销策略作用的局限,从而共同提升零售企业形象。另外,根据线索利用理论,企业社会责任作为重要的外部线索可强化消费者对企业形象的感知。为深入分析零售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企业形象的作用机理,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经济责任与企业形象呈正向影响关系;

H2:环境责任与企业形象呈正向影响关系;

H3:消费者责任与企业形象呈正向影响关系;

H4:员工责任与企业形象呈正向影响关系;

H5:法律责任与企业形象呈正向影响关系;

H6:慈善责任与企业形象呈正向影响关系。

(三)零售企业社会责任与感知价值

在零售情境中,感知价值反映了顾客对购物体验的主观认知和评价,包括实用价值、享乐价值和社会价值。消极的企业社会责任损害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感知的评价,而积极的企业社会责任使消费者作出对产品质量感知的有益评价。零售企业社会责任将通过影响零售企业感知质量而对其实用性价值产生作用。顾客能从一个富有社会责任的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中获得更高价值。零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消费者对企业产生情感上和精神上的正面印象,从而增加消费者对零售企业的整体价值感知和购买意愿。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7:经济责任与感知价值呈正向影响关系;

H8:环境责任与感知价值呈正向影响关系;

H9:消费者责任与感知价值呈正向影响关系;

H10:员工责任与感知价值呈正向影响关系;

H11:法律责任与感知价值呈正向影响关系;

H12:慈善责任与感知价值呈正向影响关系。

(四)零售企业形象与感知价值、顾客满意、顾客忠诚

零售企业形象刺激有助于创造顾客的价值认知。Babin等(2000)指出,零售企业气氛可增强购物体验,进而增加购物价值。随着感知的企业形象线索变得有利,消费者的时间、精力和心理成本会降低,使顾客感知价值增加。感知价值已被证明是提高顾客满意的关键条件。另外,随着零售企业形象推动下顾客感知价值的提升,顾客对零售商的信任和忠诚会增加。Chang等(2005)认为,商店的设施、服务、促销和便利对顾客的满意和忠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这些零售企业商店形象属性又以顾客满意作为中介变量对顾客忠诚产生间接影响。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3:企业形象与感知价值呈正向影响关系;

H14:企业形象与顾客满意呈正向影响关系;

H15:企业形象与顾客忠诚呈正向影响关系;

H16:感知价值与顾客满意呈正向影响关系;

H17:感知价值与顾客忠诚呈正向影响关系;

H18: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呈正向影响关系。

根据上文的文献分析,具体构建了零售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形象等影响的模型(图1)。

三、研究设计

(一)变量测量和问卷设计

在参考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本研究开发出了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的测量题项以及感知价值、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的测量题项。之后,邀请5名市场营销专业的教授和博士生对初始量表中的测量题项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调整。最终形成了一个包括38个题项的正式调查量表。并在测量量表后加入有关消费者人口统计特征的题项,从而形成了正式调查问卷。

(二)实地调研和数据收集

本研究选择以南昌、青岛、武汉、上海和重庆5个城市的大型百货商店和综合超市的消费者为调查对象。在5个城市各发放问卷100份,共发放问卷500份,有效问卷406份,有效回收率为81.2%。在有效调查样本中,男性、女性占比分别为44.8%和55.2%;年龄主要集中在19~60岁间,占比为91.4%;受教育程度在本科及以上的样本占比为56.2%;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样本占比为66.5%。

四、数据分析及实证检验

(一)信度和效度分析

本文采用SPSS18.0来评估研究变量测量信度。结果显示,各变量Cronbach’s α值均大于0.7,说明变量测量是可靠的。同时,利用A—MOS18.0做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各观测变量在对应潜变量上的标准化载荷系数都在0.5以上,并高度显著,变量测量的收敛效度得到保证。另外,各变量的AVE值分布在0.522~0.746之间,超过了0.5,而且各变量的AVE值均大于该变量与其他变量的协方差,因此,变量测量的区别效度得到了保证。

(二)研究假设检验

本文进一步运用AMOS18.0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和研究假设的检验。初始模型的检验结果和拟合结果见表1和表2。其中,H8和H12没获得支持,其余假设均获得支持。环境责任和慈善责任对感知价值影响不显著的原因可能是零售企业对其环保行为与慈善行为的宣传相对较少,导致消费者缺乏全面了解其社会责任行为的信息渠道。

由表2可知,初始模型的部分路径没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删除所有不显著路径,得到一个修正模型。运用AMOS18.0对修正模型进行重新验证。相比初始模型,修正模型的拟合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绝大多数拟合指标达到理想水平。根据修正模型的输出结果,整理出最后的整体模型及其相应假设的标准化路径系数(见表3)。

(三)零售业态和消费群体特征对零售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分析

本文通过加总平均得到零售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综合评价得分,运用方差分析法考察了在不同零售业态和消费群体特征中零售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表现差异。其中,零售业态分为百货商店和超级市场,消费群体特征包括性别(男性和女性)、年龄(低年龄组和中高年龄组)、收入(低收入组和中高收入组)、文化程度(低学历组和中高学历组)。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

表4显示,零售业态和消费群体特征对零售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有显著差异化影响。相比超级市场,消费者对百货商店社会责任行为整体表现评价更高;相比女性消费者,男性消费者对零售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整体表现评价更高;相比低年龄消费者,中高年龄消费者对零售企业社会责任整体表现评价更高;相比低收入消费者,中高收入消费者对零售企业社会责任整体表现评价更高;相比低学历消费者,中高学历消费者对零售企业责任整体表现评价更高。

五、研究结论及启示

本文在中国零售情境中,探讨了零售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企业形象及顾客忠诚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企业形象和感知价值在零售企业社会责任影响顾客满意和忠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零售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形象和感知价值的影响具有差异,经济责任、环境责任、消费者责任、员工责任、法律责任和慈善责任对企业形象均有积极影响,而对感知价值有积极影响的只有经济责任、消费者责任、员工责任和法律责任。零售企业形象和感知价值不仅对顾客忠诚产生直接影响,而且通过顾客满意对顾客忠诚产生间接作用。相比企业形象,感知价值对顾客满意和忠诚的作用要更大。零售业态和消费群体特征对零售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也有差异。本研究不仅丰富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领域,也为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创新性探讨的思路,并对零售业顾客忠诚管理实践有重要启示。

1 零售企业应全面开展社会责任活动

研究表明,零售企业社会责任包含经济责任、环境责任、消费者责任、员工责任、法律责任和慈善责任等多种类型。消费者会基于这些责任行为的综合表现,产生对零售企业形象和感知价值的评价,从而作出购买决策。因此,零售企业应全面考虑社会责任活动,从而提高社会责任行为的实施效果。既要努力履行经济责任、消费者责任、员工责任和法律责任,提升顾客的感知价值,又要重视和强化环境责任和慈善责任,增强顾客对企业形象的积极感知。另外,零售企业应考虑到其社会责任行为在不同零售业态中的顾客感知差异性,积极探索不同零售业态中的零售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独特方式和模式。相比百货商店,超级市场更应结合自身特点,加大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实施力度,提高顾客对其社会责任的评价水平。

2 零售企业应加强对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力度,提高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忠诚行为

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反应在于他们得到的社会责任信息是否全面和真实有效,社会责任信息传播渠道是否可靠。因此,零售企业应利用好广告宣传、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社会责任国际标准SA8000认证等途径披露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向外界全面传播包括经济责任、环境责任、消费者责任、员工责任、法律责任和慈善责任在内的各种社会责任信息,从而带来好的外部评价效果,获得消费者广泛的认可。研究表明,消费群体特征对零售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有显著差异化影响。因此,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应重视不同消费群体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感知的差异,尤其是应积极针对女性、低年龄、低收入和低文化程度消费群体传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从而广泛提升消费群体对零售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积极响应。

3 从社会责任视角进一步拓展和丰富零售企业形象的实践范围

实证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在消费者对零售企业形象评价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现有零售企业形象理论和实践主要考虑商品、价格、服务、设施、氛围、便利和促销等属性在提升企业形象感知水平上的作用,而忽略了从社会责任视角提升零售企业形象的情感性和象征性影响效应。因此,零售企业应将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精力投入到社会责任履行相关的活动中去,在零售企业形象设计和传播中融入社会责任属性,进而影响到消费者对零售企业作为社会公民的定位认知,不断拓展和丰富零售企业形象的内涵和实践范围,并通过营销沟通方式积极向消费者展示零售企业的社会责任形象。

4 通过社会责任途径探索零售顾客感知价值的提升策略和方法

企业社会责任感篇5

【关键字】企业社会责任 消费者行为 调节变量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虽然已有几十年历史,但时至今日,学术界仍未就企业社会责任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Bowen(1953)提出,企业的责任所遵循的原则是行为符合社会整体目标,目的是提升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他认为,企业自愿履行社会责任(例如做慈善事业)能够提高企业的声誉,从而增加利润。Murray 和Vogel(1997)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的亲社会行为,例如提高员工及其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生活水平。

基于以上观点,本文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归纳为企业在为股东创造财富的同时还要肩负对员工、消费者、社会和环境的责任。传统上,企业将利润创造作为唯一目标,现企如今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超越这一传统观念,要求企业对人的价值的关注,注重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简言之,企业在为股东创造财富的同时,应当尽可能地将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考虑在内。

二、企业社会责任对品牌忠诚度的影响

现有研究发现,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越多会带来更高的品牌忠诚度,并提出了三种理论解释这一关系。首先,组织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Maignan (2005)指出,企业一般不会把员工仅仅视作一种经济存在,往往倾向于将他们视作家庭、社区和社会的一员。在此基础上,Daub和Ergenzinger (2005)提出了“泛消费者”(generalized customer)的概念,泛消费者的身份不仅仅是一般意义的消费者,他们同时也是企业必须加以考虑的各类利益相关群体的成员或潜在人员。因此,消费者更愿意接受社会责任感高的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其次,Brown和Dacin(1997)的研究发现,社会责任得分会影响消费者对企业整体氛围的感知,得分越高越有利于创造一种更为舒适的氛围,从而促使消费者对企业做积极评价。Sen和Bhattacharya(2003)在关于“公司――顾客”平衡的研究中发现:企业社会责任感及行为是影响消费者对企业认同度的重要因素,高社会责任感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有利于提高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同感。Lichtenstein等人(2004)表示,增加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同度与支持度能够给企业带来益处,而企业社会责任是达到这个目的一个捷径。上述不同的理论研究角度均指出,企业社会责任和顾客满意度存在密切联系,且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及行为表现对其顾客满意度存在显著的影响。

三、企业社会责任对产品评价的影响

关于企I社会责任对产品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少。Brown和Dacin(1997)研究指出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会显著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Zeynep(2003)进一步指出,当消费者面对企业的新产品时,由于缺乏对新产品信息的了解,消费者会转而选择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来替代产品信息评价新产品,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评价越高,消费者对企业新产品的评价也越高。

四、企业社会责任对购买意向的影响

如前文所述,企业社会责任会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以及对产品的评价,而这些构成了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线索。Brown和Dacin(1997)验证了伦理消费者的存在,并指出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会影响伦理消费者的购买意向。他们发行,消费者对企业存在能力联想和社会责任联想。虽然企业能力联想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程度超过了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程度,但是当消费者面对企业的新产品时,企业社会责任联想对消费者的影响程度显著高于企业能力联想程度的影响程度。例如,负面的企业社会责任联想会降低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购买意向,而正面的企业社会责任联想则会提升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购买意向。

五、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尽管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行为关系的研究框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释,但这并不表示二者之间的研究已经穷尽。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会逐渐发生变化,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Bouquet and Deutsch,2008),未来研究需要敏感的捕捉到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是否发生变化,并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下面,我们对一些重要但挖掘不够深入的议题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第一,虽然学者们普遍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但是我们对企业社会责任每一个细分的维度与消费者消费的关系是否一致却知之甚少。目前,绝大部分研究要么采用企业社会责任评分衡量企业社会责任总体水平,或者是单独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某一个维度如慈善责任或环境责任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未来研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每个维度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机制和条件的探索将会极大地加深我们对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行为关系的理解。

第二,进一步揭开企业社会责任影响消费者行为内部机制的“黑箱”。随着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对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行为正相关关系的确定,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已经从早期的“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是什么”转变为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如何才能正向影响消费者行为”。虽然在图1的研究框架中,我们发现了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包括消费者与公司的因素,但事实上,公司的因素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而且以往研究对公司的因素(如创新、文化和人力资源的测量)存在一定的缺陷,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更加准确的测量这些公司的因素。

企业社会责任感篇6

摘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各国企业快速发展的步伐,各企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客观上要求快速发展的企业承担与自身实力相适应的社会责任,通过为社会做贡献带动企业的发展。这个课题对企业来说是最具根本性的,因为它关系到企业的利润大小。本文主要阐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当前中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状况以及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出的几点建议和措施。

http://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 概念 内容 现状 建议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认知

1.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概括地讲就是公司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应该承担的对他人、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它与社会义务有着层次上的明显区别。企业的发展壮大不能脱离外力的作用,没有哪个企业可以单凭自己的力量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立足。所以企业要把周边环境和自身实际结合起来,高度关注周围各个方面的相关动态,以自己诚恳且实际的行动履行对他们的社会责任,打造属于自己独特的企业形象,使公众更清楚了解企业的核心宗旨文化,提高其对企业信誉的信任和支持。

2.利益相关者的概念

利益相关者是与社会责任紧密联系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与特定组织经营状况有关的,能影响公司的经营利润和组织政策的相联系的人员或集体。利益相关者能影响组织的发展,反过来,组织的经营状况也会反过来对其造成影响。二者的紧密联系,使得组织不得不关注其利益相关者的情况,引导它能更好地为组织发展服务。

利益相关者能有效制约和影响组织的经营活动,对公司是否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具有高度的发言权,特别是那些和公司利益高度联系的首要利益相关者,这些人或集体可能掌握着组织成长的命运,对其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3.企业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绩效的高低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大小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企业越是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就越能够得到消费者及各界人士的信任,进而能够大幅度增加公司的销售收入,从而提升组织绩效。虽然承担社会责任所支出的那部分费用从短期来看是实实在在的企业成本耗费,但就长远上讲,其付出的成本最终可以通过其增加的销售收入来弥补,并且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回报。

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从侧面上表明了公司的产品是值得顾客信赖的,因为一个为全人类着想的公司,它的组织宗旨肯定也是面向所有消费者的切身利益的,消费者可以放心地使用该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公司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极大地提升组织在顾客心目的地位。消费者在面对类型相同的商品时,会更加青睐于购买那些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公司所生产的商品。例如,在汶川地震发生后,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当属王老吉,它主动参与抗震救灾捐助活动,第一时间为灾区捐助了大量的现金和物资,为灾区人民渡过难关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王老吉在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来的伟大的社会责任感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以及消费者的广泛好评,它旗下的产品王老吉凉茶也是毋庸置疑地一上架就被抢购一空。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企业为灾区捐款会提高企业短期成本,但从企业长远利益来看,确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对于组织的员工而言,他们本身就更加希望在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司中工作。他们之所以会接受一个相对较低的工资标准,主要是为了能进入一个具有温馨舒适工作环境、良好的教育培训与社会保障体系、巨大的个人发展空间与职位晋升平台的优质企业;对于供应商而言,他们更加愿意与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合作,因为这样做会降低一定的利益风险。如果与其合作的企业能够及时地支付产品货款,那么供应商情愿提供一个比原来报价更低的原材料价格来维持与这个企业的合作关系。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容

1.对员工的责任

企业如果拥有对相关业务具有专业知识和熟练技能的员工,就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当今,员工已经成为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此资源比企业当中的其他任何资源都具优势,人力资源的潜力是无穷的,能够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利润。员工在企业中作为一种人力资本,具有特定的专用性,这就使得员工把自身与企业长远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以下是组织应当对员工承担的社会责任:第一,员工工作日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舒适、安全的环境对他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环境可以使员工的心情愉悦,进而提高工作效率。第二,因为企业工会代表着全体员工的利益,所以企业需要积极主动地支持工会的工作,保证员工的合法权益得到较为全面合理的保护。第三,制定对各层级员工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奖励员工在完成工作过程中的创新活动,有效调动员工们的主动性。对员工的奖励要做到公正,不能掺杂进任何的复杂人际感情关系。第四,为了增强员工的参与感以及责任感,企业要定期为员工提供适当的培训项目,这样可以在有效增强员工参与感的同时极大地提高其胜任工作的能力。除此之外,在财力充沛的情况下,企业也可以提高员工其他方面的福利待遇。

2.对消费者的责任

消费者对于公司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拥有绝对的发言权,顾客的选择决定了组织能否实现高利润,所以公司要高度重视对顾客的责任,具体对其所应承担的责任包括以下方面:第一,能够给顾客提供优质、安全、值得信赖的高质量产品。第二,对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和所提供的服务制定公正合理的价格。第三,能够让真实的产品信息传递给顾客。第四,能够保障顾客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所需要的商品或者服务。第五,能够让顾客感受到自己接受到了方便快捷的售后服务。

3.对投资者的责任

对于企业的所有者或者股东来说,他们既是企业的投资者,也是企业物质资本的实际拥有者,正是因为他们的出资,企业才能建立起来。公司的利润是否能顺利实现与组织能否切实承担对投资者的社会责任有很大的关系。企业应该站在投资者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从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出发,积极地参与市场的开拓和竞争,确保投资者获得投资收益和资产增值。与此同时,企业应该将其经营状况准确、及时地告知投资者。

4.对环境的责任

由于资源是企业主要的劳动对象,企业就应该对自然资源以及环境承担起保护的责任,尤其要有意识地保护那些不可再生资源,采取高效的措施尽量控制和消除生产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比如,要尽量提高生产的环保技术水平和环保标准,积极地研发绿色、健康的产品,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如果企业的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要勇于承担相应的责任并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

5.对所在社区的责任

公司所在地的环境或居民是企业对所在社区社会责任的主要对象,从本质上说,它属于一种组织道德义务,这是公司按照高于法律要求所履行的。由于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社区的环境污染,所以作为社区的一份子,要高度重视企业所在社区的环境保护问题,促进企业所在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从全局上保障社区的合法权益和应得的利益不受损害。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有意识地与社区居民建立良好、和谐的关系,维护社区的利益并关心和支持社区的福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尽自己最大力量赞助公司所在地的慈善事业并且承担起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责任。

企业不仅要履行上述所列社会责任,还应该承担起对债权人、政府、社会慈善事业以及其他公益事业等的责任。与社会和国家一起前进,为建设更辉煌灿烂的祖国而努力奋斗。

三、当前中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状况

1.社会责任观念在中国的绝大部分企业经营战略中树立起来

社会责任对中国的企业来说已经是不可逃避的问题,能否树立起当代新观念,积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成为比较组织优劣的重要标准。越来越多的公司将承担社会责任大小程度当作自身制定战略目标的标准,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把它放在了突出的位置。

2.履行社会责任的形式各样,方法层出不穷

由于组织应该履行责任的内容很多,从而其在履行责任时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例如,一部分企业以自己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博取顾客的信赖,一部分企业凭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来争夺顾客,还有一部分企业积极参与到保护资源环境和生态稳定中来获得顾客的赞许,进而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但不论组织是以何种形式履行责任,他们都是值得我们敬重的有责任感的优质公司。

3.政府驱动履行社会责任的特征明显

政府的政策是引导公司承担社会责任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动力来源,政府鼓励号召承担社会责任对组织的行为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当一家公司响应政府的号召时,其他的公司也会跟风前进,这就使得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带有了明显的政府驱动性特征。

4.现阶段中国逐渐形成了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监督环境

当前,政府、消费者、投资者、大众传媒等都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中国社会已逐渐形成了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良好社会风气和文化环境。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配合下,我们坚信中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前景会更加美好。

四、使企业能够更有效地承担社会责任提出的措施

提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能力需要我们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下面我就从企业这个微观的视角对其提出几点建议和措施:第一,企业要弄清楚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有哪些方面,全方位强化承担社会责任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理念。把它作为企业的使命去履行,强化其在企业文化建设和道德伦理建设中的地位。第二,企业制定社会责任的战略方针、政策和原则时,必须严格遵守兼顾国际法律法规和国内具体实际、对自由市场机制形成有利、国家强制与大众舆论倡导相结合的原则。第三,企业要从本质上加强自身道德建设。在企业内部树立起市场营销观念,使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自觉增强社会责任感,全方位构建企业的道德形象,建立起现代独具特色的道德型企业。第四,企业要自觉担负起对自然环境保护的重任。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环境好坏休戚相关,企业应该自觉承担起保护自然资源、协调控制环境污染的责任。积极响应当今社会构建生态文明的理念,把保护环境当作企业的日常事务去做,把节约资源看作企业的使命去执行,为建设祖国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http://

参考文献

[1]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二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

[2]金建江.从利益相关者视角解读企业社会责任[N].财经科学,2007-11-25

[3]王玲.论企业社会责任涵义、性质、特征和内容[J].法学家,2006(1)

[4]李立清,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企业社会责任感篇7

一、管理者应具有的企业社会责任观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简称CSR)理论是随着企业理论的演进以及企业对社会影响逐渐加深而发展起来的。早期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深受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影响,认为企业只不过是一个在市场上从事专业化生产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专业化的生产单位”(Demsetz,1998),确定各种外生变量的投入就可以决定其产出。这种静态优化的观点导致忽略探寻模型内生变量,比如企业家的缺失、环境的变化以及创新的力量,强调企业本质上是一个实现资源优化、为股东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工具。这种企业社会责任观强调“企业如果尽可能高效率地使用资源以生产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并以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销售它们,企业就尽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乔治﹒斯蒂纳,约翰﹒斯蒂纳,2002/1997)。这显然是一种消极的社会责任观,认为企业只需承担最基本的经济责任(贾晓慧,2008)。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相对于新古典经济学对企业本质的解读有很大的进步,但仍然没有脱离“股东利益至上”的核心观念。这种理论逻辑必然决定企业仍然只是股东的企业,企业的最终且唯一的目标就是通过经营为股东实现利润最大化。诺贝尔经济学奖得者弗里德曼就曾指出:“在自由社会,存在且仅存一项企业社会责任,这就是在遵守游戏规则的前提下使用其资源和从事旨在增加利润的各项活动”。

这种责任观强调企业仅对股东负有责任,企业专注于自己的经济责任就是对社会负责,任何损害该责任的活动都是不道德的。该观点忽略了社会各种形式的组织对企业的支持、社会对企业的期待以及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应承担的责任,因而是短期而狭隘的。随着企业的发展,加速的工业活动不断改变着社会,企业活动对人们生活及生态环境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废气、废水和工业垃圾等负外部的结果层出不穷,单一狭隘的企业责任理论备受挑战,受到实践的冲击。人们质疑,受到国家法律保护、供应商和经销商协作、员工和消费者支持的企业拥有如此多的权力和资源,其经营活动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生活,但只需要维护其作为“经济细胞”的责任吗?1963年斯坦福研究所首次提出“利益相关者”的概念,1984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曼进一步定义利益相关者为“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这个定义不仅将受企业影响的个人和群体看作利益相关者,同时还将受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影响的个人和群体看作利益相关者,正式将当地社会、政府部门、环境保护主义者实体纳入利益相关者管理的研究范畴,大大扩展了利益相关者的内涵(贾晓慧,2008),受到了许多学者和企业家的赞同。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之下,该理论逐渐发展成为CRS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益相关者”理论。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应该追求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个主体的利益(陈宏辉、贾生华,2003)。这些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直接受企业经营活动影响的股东、员工、供应商、顾客、当地社区、自然环境等,更包括产生的间接影响的一系列个体或群体,如人类的后代、社会道德伦理等。这些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的存续注入了一定的专有性投资,他们或是分担了一定的企业经营风险,或是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考虑他们的利益,并给予相应的报酬和补偿(Blair,1995)。

管理者把握着企业经营的轨迹,从很大程度上说,管理者的价值观将构成企业的核心价值,决定着企业的经营行为和市场反应。当前,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缩短了知识更新的周期,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也带来了更残酷的全球化竞争,企业更需要持续而不是一时的成功。如果在经营活动中企业没有道德底线,不惜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将一些内部成本外部化、社会化,以损害社会、损害消费者利益,那么从长远来看,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必将受到严重的动摇。比如经过五十多年积累的三鹿乳业因为三聚氢氨,其过百亿的品牌价值就在一夜之间变得一文不值,而杜邦、默克在经营中志存高远、心系社会而安然渡过百年。运用传统社会责任理论来指导企业经营,虽能获得一时的收益大增,但从来没有一个自私和不诚信的企业能获得社会长期的支持。利益相关者理论更注重维护参与各方利益协作体的关系,以构建一个全方位长期发展的利益共同体为目的,更适合社会对企业的要求,更容易塑造出伟大的公司。总理在与企业家座谈时也提出:“企业也要流道德的血液”。社会是企业的载体,当代的管理者应该采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来建设企业的社会责任观。当代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应该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核心来构建其社会责任感理念。

二、管理者社会责任感教育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培养的意义

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多数都会从事与企业管理相关的工作,随着年龄、阅历和经验的增长,他们中大多数人有机会从事中层和高层管理工作,担任未来的管理者。

第一,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进行管理者社会责任感教育是专业培养体系的要求。马丁•路德•金恩博士曾说过:“人,如果只有智能是不够的,智能加上品格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没有品格,教育只完成了一半。一个好的专业培养体系不仅注重对专业技能和方法的传授,更应看重职业道德教育对人的影响力。对人才而言,精湛的技能仅仅是实现其个体价值和利益的工具,而职业道德则是社会利益与个体利益的联接的保障。如果人才没有相应的职业操守,没有道德底线,专业技术越娴熟,对企业和社会的破坏力就越可怕。在一次针对毕业生状况的调查中,84%受调查单位均表示“接收毕业生时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石铮,2008)。惠普、联想等知名企业进行新员工招聘时,也都强调“德为先”。作为衔接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和社会的桥梁,专业培养体系必须注入和强化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

第二,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逐渐成熟和定型的时期。在这个关键的阶段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能培养出有利于企业、社会和国家长期发展的人才。人才的价值体系是其行为的基础,解释了对世界、对事物的评价和看法。大学生的年龄一般是十八至二十二岁左右,处在青年期的中期。尽管大学生已经具备了成熟的心理发育条件,但因为过于保护的环境和单纯的生活经历,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是不成熟的,意志力薄弱,缺乏对挫折和失败的反思,对新生事物缺乏辨别和分析,更不能以批判的态度来加以扬弃,观点和情绪不稳定和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系统的价值观,心理建设充满着反复的冲突和矛盾,处于价值体系探索和形成的关键阶段。高等教育应该抓住这个重要阶段,输入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建立对企业、对社会、对国家持续发展的有利观点,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第三,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有可能成为企业未来的管理者。现代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集聚了大量的人、财、物资源,生产出产品满足社会的需要,它们不仅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承载着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其一言一行更是引起社会的关注。管理者运用组织所赋予的权力来确定企业经营方向,分配和统筹企业资源,做出经营行为。他们的价值体系对企业的经营哲学有莫大的影响。一个企业可以因为管理者具有长远发展目光而做到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诚信经营,如以北京同仁堂为代表的企业历经百年风雨而仍旧基业常青;也可以因为管理者的急功近利,一时贪念而罔顾消费者生命安全和对环境永久的损害,如最近曝光的“地沟油产业链”和上海的“血铅儿童”事件,为了自己的利益企业不惜违背基本的道德规范,损害公众安全,这样的企业势必无法长存。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有可能成为企业明日的管理者,在求学阶段输入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人民生活的稳定、对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都大有禆益。当然,这一切也离不开一个基点,即高等教育机构意识到管理者社会责任感教育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培养的重要性。

三、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举措

首先,凡是开设有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高等教育机构应该重视社会责任感理念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这是因为未来符合社会要求和发展的管理者责任观和管理行为离不开大学阶段正确的指引和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以企业管理作为自己融入社会的一门技能,因此更需要在学习管理理论和方法时接受正确的、与时俱进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同时,高等教育机构必须意识到为社会输送既具备正确的社会责任理念又具备一定管理技能的工商企业管理人才是其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在人才的培养路径中,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这两者均不可偏废,尤其在现代管理中,职业道德教育相对应该更重要一些。因为在管理者的发展中,总是经历从基层到中层再到高层的一个过程,管理工作也随着从标准化、程序化、简单化工作向不确定性、复杂性、挑战性工作过渡,越向高层发展,则需要的战略性思维和系统思考会越多,只有每个阶段都发挥出色的管理者才能成功攀至顶点。但管理者无一例外都是从初级管理者开始建立自己对管理的认知和管理实践体系,因此这个阶段面对标准化的工作,成功完成任务更取决于工作者的态度和责任感,因此在大学阶段培养拥有正确的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人才从学校走向社会,实现身份转换和职业成功的有利保障。当然,这种严谨的培养体系和看重人才道德的特色从长远来说也会为高等教育机构带来更多的生源、更稳健的形象和更高的声誉。

其次,在当前的培养体系中,对学生道德的评价往往集中在个体与组织活动上,对于学生应该具有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和是否已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的评价却往往缺失或过少。在大学阶段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措施应该是高等教育机构尽快调整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实行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德育体系和专业知识为核心的技能体系并重的“双轨制”路径,增加对社会责任感的考核,具体化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所应秉持的社会责任感,完善“德才兼备”的培养体系。其中,社会责任感教育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设计从大学生入学时到毕业前的“四个关键层次”来实施。

1.建构意识阶段。把握好入学阶段,宣讲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商业道德教育,主要以大一的第一学期为主。俗话说“一年之季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它向我们充分地说明了一个良好的开始对于成功的关键作用。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在刚进入大学时,面临一个与以往不同的新阶段,与其他大学生一样,对未知的新生活和未来的职业充满着遐想。高等教育机构为了更好地引导,会抓住这个机会做入学教育和专业介绍,帮助新生尽快熟悉大学生活和专业学习。在专业介绍这个环节可以精心设计和安排,向工商管理专业的新生导入正确的职业道德理念,并着重介绍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德育体系和专业知识为核心的技能体系并重的“双轨制”培养体系,让学生明白合格的工商管理者除了需要具备工商管理技能,更需要具有符合社会发展的社会责任感,搭建“德才兼备,德为先”的概念,为即将展开的新生活做好准备和铺垫。另外,宣讲活动还要能够采取板报、班级活动、社团活动和广播等形式不断向大家传递“双轨制”体系的要求、做到人人皆知。

2.强化理念阶段。初期授课,开设关于管理者社会责任感的课程,主要安排在大二的第一学期。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以往与管理者社会责任感有关的内容集中在大二第一学期开设的管理学课程的一个章节。由于管理学内容多,信息量大,课时相对少,所以很多授课老师倾向于略过不讲,理由是观念意识的问题凭一两次课也不能改变。在实行德才兼备的“双轨制”后,建议专门开设“管理者社会责任理论”或“管理者商业道德”等课程,使学生能详细了解“利益相关者理论”,了解使社会、企业和个体达到三赢的商业道德模式。因为在大学的通识课程体系里已经有较多关于意识形态的课程,为了使学生能有深刻的印象和感悟,授课老师必须做精心的设计,比如用社会热点导入,结合理论学习交叉使用现场辩论、角色模拟、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尽可能强化学生对管理者社会责任感的认识。

3.参与体会阶段。中期实践,主要安排在大二和大三,设立完成爱心作业的小时数与相应学分,其目的是通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前一阶段的理论学习配合体会得以沉淀。实践体会的范围尽可能宽泛,可以是针对某一热点社会问题的调查、研究,也可以是某项公益活动的策划和组织。通过学生自身对社会责任问题的思考、调查、策划、组织、执行和总结,重构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形成明确具体的社会责任理念。

企业社会责任感篇8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 财务绩效; 多元资本; 共生; 利益相关者满意

中图分类号:F2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09-0004-06

一、引言

虽然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多,但是,大量文献主要集中于直接研究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并且尚未取得明确一致的结论(Carroll & Shabana,2010)。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除了样本选择、计量方法、模型设定等技术性问题以外,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是,“社会责任”这一社会性目标转化为“财务绩效”这一经济性目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单纯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远远不能揭示这一复杂过程内部的规律和本质。为此,必须深入到企业社会责任影响财务绩效的传导过程中,研究二者之间的作用机理,而这一研究目前还十分有限。

虽然学者们已经关注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且普遍认可利益相关者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但是已有的相关文献主要从消费者视角或者从创造“声誉资本”(或“道德资本”)的视角对此问题展开研究(Marin、Ruiz and Rub,2009;Lacey,Kennett-Hensel,2010;刘建秋,宋献中,2010)。这些成果为我们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思路和经验。然而,企业是利益相关者有机整合的多边契约,企业社会责任不是沿着单一的路径影响企业绩效,而是体现在多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竞争、合作和耦合过程中。因此,只有基于更广阔的利益相关者,才可能对企业社会责任作出更加全面的分析与评价(wood,2010)。

如果从多个利益相关者视角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对绩效的影响机理,那么就会产生两个极为重要且有待解决的问题:问题一:利益相关者如何感知企业社会责任,进而引发行动?问题二:利益相关者向企业投入了各自的资本,其目标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利益相关者投入的多元资本如何共生,进而产生财务绩效?

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本文结合多年的研究成果进行思考,借鉴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和共生理论(Symbiosis Theory)的原理,提出“利益相关者满意”和“多元资本共生”两个概念,通过二者的中介作用,揭示企业社会责任影响财务绩效的传导路径。

二、文献综述

在理论框架构建方面,Barnett(2007)建立了利益相关者的影响能力模型来解释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的转化,该观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通过改善利益相关者关系而获利。Basu和Palazzo(2008)提出了一个企业社会责任的意义建构(sensemaking)模型,把企业社会责任内化为一种组织进行意义建构的内在过程。

在实证研究方面,近年来国外学者主要从消费者视角研究公司社会责任影响财务绩效的机理。Marin、Ruiz和 Rub(2009)通过电话采访的方式,随机选择400名消费者以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了消费者企业社会责任的认同。Castaldo等人(2009)通过对连锁店顾客的调查研究发现,面向社会的企业能够成功地利用他们的声誉增加公司产品的符号消费价值。Lacey,Kennett-Hensel(2010)的研究发现,CSR能够通过增强消费者信任而获得好处。Lii,Leed(2012)研究了企业三种类型的社会责任(赞助、善因营销、捐赠)对消费者公司认同度的影响,三种社会责任行动都对消费者的公司认同度具有显著影响,而影响水平要受CSR声誉的调节。另外,也有文献从组织文化、无形资产、绿色创新的角度来研究社会责任对绩效的促进作用(Chang Ching-Hsun,2011)。

我国学者在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传导机理方面的研究较少,主要也是从消费者的视角研究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代表性研究主要有:周延风等(2007)的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消费者响应之间的复杂关系,既受到消费者个人特征的影响,也受到产品自身特征的影响,消费者对不同层次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响应存在差异;谢佩洪、周祖城(2009)的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不仅对消费者购买意向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还可以产生间接的正向影响;王瑞、田志龙(2012)研究了CSR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的消费者的反应差异。

也有学者从社会责任影响声誉资本、社会资本等视角研究这一问题。徐尚昆、杨汝岱(2009)基于世界银行对全国12个城市1 268家工业企业的问卷调研,检验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社会资本的影响及内在作用机制。田志龙等(2011)研究了消费者CSR反应的产品类别差异和行业差异。刘建秋、宋献中(2010,2011)研究了信誉资本作为企业的一种无形资源在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创造关系中发挥了价值传导的中介作用。徐莉萍等(2011)专门研究了媒体关注对公司社会责任的影响,发现媒体在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发挥着显著的正面作用,来自舆论的可能压力明显地提高了上市公司的捐赠可能性。刘凤军等(2012)的研究表明,CSR承诺、CSR水平、CSR时间选择可以显著地提升品牌影响力,而CSR关联度对品牌影响力的作用却相反,且消费者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能力信念对CSR与品牌影响力的关系有微弱的调节效应。

三、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多元资本的回报

从共生理论的视角看,企业实质上是利益相关者的多元资本共生系统(温素彬,2008)。共生理论(Symbiosis Theory)最早产生于生物学领域,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ebery)在1879年提出,他将共生定义为不同种属生活在一起。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共生理论和方法逐步被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等初步应用。我国学者袁纯清(1998)较早地运用共生理论研究小型经济。他指出,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并定义了共生的三大要素: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按照利益相关者向企业投入资本的形态不同,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大致可分为四类:(1)货币性资本利益相关者,即向企业投入货币性资源的主体,主要包括股东和债权者;(2)人力资本利益相关者,即向企业投入人力资本的主体,主要包括管理者和员工;(3)社会资本利益相关者,即那些与企业建立社会网络关系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顾客、供应商、政府、特殊利益团体等,进一步可分为制度型社会资本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政府、社会团体)和交易型社会资本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供应商、顾客);(4)生态资本利益相关者,包括自然环境、后代人和非人类物种。

利益相关者之所以成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是因为他们向企业投入了各自所拥有的资本,企业有责任维护和追求这些资本的保值和增值。多数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进行的一项投资,笔者的观点与之不同。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对利益相关者投入资本的一种回报:(1)利润、利息是对货币性资本的回报;(2)薪水、福利、工作环境与安全、在职培训等是对人力资本的回报;(3)物美价廉、售后服务、产品质量安全等是对顾客关系的回报;(4)及时付款、诚信协作等是对供应商关系的回报等;(5)关心公益事业是对公众关系的回报;(6)依法纳税、遵纪守法是对政府关系的回报;(7)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对生态资本的回报等。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和边界随着企业多元资本共生关系的演变而演变。在早期,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中,经济性资源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其他资源都必须依赖经济资源的发展而发展,多元资本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寄生共生”关系,即其他资本(寄生者)是寄生于货币性资本(寄主)之上的,其他资本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于货币性资本的生存和发展。因而,企业社会责任自然而然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多元资本之间的关系已经逐渐从“寄生共生”演变为“互惠共生”,即各类资本的保值增值必须依赖于它们之间的合作与共生。此时,企业的责任则演变为涵盖经济、社会和生态在内的多元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影响财务绩效的前提是利益相关者满意并以此引发的资本持续投入的行动。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如何,取决于企业履行了多少社会责任,更取决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满意以及由此采取的行动。只有企业社会责任达到了利益相关者的期望水平,获得利益相关者的满意,才能激发利益相关者的支持行动,促进利益相关者向企业投入更多的资本,产生财务绩效。反过来,只有财务绩效的持续提升,企业才更有能力去履行社会责任,才能获得多元资本的持续投入。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企业社会责任的长效机制。

四、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感知及满意的形成机理

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行为主体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过程起始于对事物的关注,即首先注意到事物的存在;然后才会对所关注的事物进行译码和判断、转换和推理,进而作出反应。所以,关注是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反应的前提。关注会受到特定社会经济背景下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制度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而存在差异。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传播和普及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利益相关者并没有关注到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尤其是企业在高层次层面(如环境、伦理和慈善)的社会责任实践。利益相关者对CSR行为的低关注度可能会阻碍利益相关者对CSR作出敏感的反应,从而降低利益相关者对CSR的直观感受。由于利益相关者对CSR的低关注度,当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较好时,可能并未得到“好”的感受(正感受),当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较差时,可能也没有得到“差”的感知(负感受)。这就是“好人没好报”和“坏人没坏报”的主要原因之一。相反,越主动关注CSR 的利益相关者,越可能更加主动地理解企业的CSR行为,从而提高对CSR的感受。另外,根据认知心理学,行为主体对事物的期望也会受关注的影响,关注是行为主体对事物反应的起始,关注度越高,往往对所关注的事物的期望也越高。

利益相关者满意还与利益相关者对CSR的期望有关。期望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以一系列的预期、判断、选择和朝向目标的认知为基础的。期望一致性会影响行为主体对事物的满意度判断。期望一致性存在两个前导变量——期望与感受。感受是利益相关者对CSR的直观感受,是对CSR的一种偏机械性反应;期望是利益相关者希望达到的CSR水平,是对所期待事物的信念,或者说是对CSR最低水平的心理预期。在期望一致性模型中,期望一致性是感受与期望的比较变量。期望一致性=感受-期望。行动主体会将他们的期望与感受进行比较,进而决定行动。当利益相关感受到的CSR超过其期望时,为正向期望一致性,正向影响利益相关者满意;当利益相关感受到的CSR低于其期望时,为负向期望一致性,负向影响利益相关者满意。

利益相关者在关注到企业社会责任时,会机敏地对企业CSR 行为的动机和真诚度作出猜测,而猜测的结果会影响消费者的后续态度和行为反应。归因理论认为,人们通常将某种行动的动机归结为内部原因——特质归因(dispositional attribution)或外部原因——情境归因(situational attribution)。从大的方面来看,利益相关者往往会将企业社会责任的动机归为两大类:利他动机(类似特质动机,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源自企业自身的道德水平)或利己动机(类似情境归因,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为了迎合外部压力而谋取自利)。

当利益相关者将企业社会责任更多地归因为利他动机时,会增强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直观感受;一旦利益相关者认为企业的CSR 行为不是出于真诚的利他动机,更多地归因为利己动机时,反而会损害企业的形象,削弱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直观感受。

综合上述内容,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感知和满意的形成路径如图1所示。

五、利益相关者满意对多元资本共生的影响机理

从共生理论的角度看,利益相关者是否继续愿意成为企业这一共生系统的共生单元,取决于利益相关者预期是否能够从共生系统中获得共生能量,而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对利益相关者投入资本的一种回报,利益相关者对CSR的满意度越高,对未来能够从企业这一共生系统中获得共生能量的预期就越肯定,利益相关者越愿意付诸支持企业的行动,将自己所拥有的资源投入到企业中,促进共生系统的稳定和进化。否则,就更有可能退出企业并另觅新的共生系统。因此,面对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是否采取积极的支持行动,取决于利益相关者满意。由于利益相关者投入的资本不同,所追求的目标不同,对CSR的感知和关注点也不同,所以,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在其满意驱动下的行动也会有所差异。另外,现实中,由于生态资本具体所有者的缺位,其利益要求往往通过其他利益相关者来反映,并且通过他们的行动来维护和保证,当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生态责任满意时,会增强其对企业的整体满意,进而促进其对企业的支持行动。

企业本质上是多元资本共生演化的结果。在此共生系统中,各共生单元不是简单的一系列个体行为的独立演化,而是共融于共生环境中,共同遵从共生系统的“动态稳定原则”而进行的演化。每一个共生单元都必须以这一原则管理自己的行为。否则,当超过这一原则的阀值时,将受到共生系统的严重惩罚,甚至消失。所以,多元资本之间的共生关系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它们相互耦合而形成的价值生成、分配、转移、使用的关系及结构,就形成了企业共生系统。

当利益相关者满意度越高时,利益相关者更希望能够保留在本共生系统中,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共生存,即“共生意愿”更强烈;共生意愿越强烈,在共生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冲突问题就越容易解决。共生单元为了能够继续保留在共生系统中,获得更多的共生能量,必须调整各自的单一利益目标,兼顾其他共生单元的利益,向共生的稳定状态趋近,从而较好地解决利益冲突问题,促进利益一致性的提高;利益一致性水平越高,共生关系越稳定,互惠共生程度越高。

利益相关者满意对多元资本共生的影响如图2所示。

六、多元资本共生能量的产生机理

企业多元资本共生的本质在于,共生单元(多元资本)基于共生基质(资本增值目标),通过共生界面(资本配置和运营),持续性地产生共生能量(绩效提升、价值增值)。企业社会责任创造价值的真正来源在于利益相关者多元资本所产生的共生能量。根据共生理论,多元资本共生能量表现为企业绩效提升和价值增值。

资本共生能量的产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企业这一共生系统的整个运作过程而产生的,它循环地存在于企业价值链之中。因此,将多元资本的共生能量划分为过程能量和结果能量。共生能量的产生需要经过过程能量的积累和结果能量的显现两个大的环节。

过程能量:主要表现为经营绩效和理财效率的提升,以及风险的降低;

结果能量:主要表现为现金性、盈利性、持续性等财务绩效的提升。

1.过程能量——经营性过程能量的产生

企业对供应商履行足够的社会责任,获得供应商满意,提高供应商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共生度,进而能够获得供应商的优惠价格、更加宽松的信用政策、质优价廉的原料、更加快捷的供货、周到细致的售后服务,从而提高采购渠道的经营绩效,产生采购渠道的共生能量。

企业对管理者和员工履行足够的社会责任,获得管理者和员工满意,提高人力资本与其他资本的共生度,进而能够获得较低的员工流失率、更高的员工生产效率、更多的员工创新、更加一致和高度认可的企业文化等,从而提高生产渠道的经营绩效,产生生产经营渠道的共生能量。

企业对顾客履行足够的社会责任,获得顾客满意,提高顾客与其他资本的共生度,进而能够获得顾客忠诚度、顾客回头率、顾客满意度、合理化建议、快捷的付款等,从而提高营销渠道的经营绩效,产生营销渠道的共生能量。

企业对环境履行社会责任,实施清洁生产、绿色物流,获得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满意,不仅可以大大地减少供应链的资金浪费,提高物料循环效率,减少环境治理支出和环境罚没支出等,还可以获得新的资源投入,提高绿色经营效率,产生经营性过程能量。

企业对政府履行社会责任,提高政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共生度,能够获得政府的政策支持、税收优惠等,从而降低交易成本、税收成本,产生经营性过程能量。

2.过程能量——理财性过程能量产生

企业对投资者和债权人履行足够的社会责任,获得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满意,提高货币资本与其他资本的共生度,进而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和相对更低的融资成本、降低理财风险等,从而提高投融资效率,获得投融资渠道的共生能量。

企业对环境、社区和公众履行社会责任,获得社区和公众的满意,进而能够获得更好的企业声誉,增加企业无形资产,获得更加宽松的信用政策和税收优惠等,从而提高理财活动效率,产生理财渠道的共生能量。

3.过程能量——风险性过程能量的产生

从风险角度来看,企业履行足够的社会责任,获得利益相关者满意,提高多元资本的共生度,从而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例如,互惠共生程度越高,货币性资本越充足,财务风险越低,资本成本越低;人力资本越稳定,离职率越低;交易型社会资本越稳定,违约率越低,顾客的回头率越高;制度型社会资本越稳定,政策优惠越多等,都有效地降低了企业风险。

4.结果能量的产生

企业多元资本的共生,不仅产生过程能量,更重要的是通过过程能量的积累,最终形成结果能量,实现财务绩效的提升。经营绩效的提高,理财效率的提高,风险水平的降低,有利于促进现金流量、盈利水平和财务持续性等企业财务绩效的提升。

多元资本共生能量产生路径的理论模型如图3所示。

七、总结

综合上述分析,企业社会责任通过利益相关者的感知、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多元资本共生的中介作用,进而影响财务绩效,即“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满意—多元资本共生—财务绩效”的传导过程。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影响财务绩效的机理如图4所示。

【参考文献】

[1] Basu K, Palazzo 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A Process Model of Sensemaking.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8, 33(1):122-136.

[2] Castaldo S, Perrini F, Misani N, Tencati A. The Missing Link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onsumer Trust:The Case of Fair Trade Products.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9, 84(1):1-15.

[3] Lacey R,Kennett-Hensel P A. Longitudinal Effect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Customer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0,97:581-597.

[4] Lii Y S, Leed M. Doing Right Leads to Doing Well:When the Type of CSR and Reputation Interact to Affect Consumer Evaluations of the Firm.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2,105(1):69-81.

[5] Marin L, Ruiz S, Rub A. The Role of Identity Salience in the Effect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Consumer Behavior.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9,84:65-78.

[6] Wood D J.Measuring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A Review,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10,12(1):50-79.

[7] 刘建秋,宋献中.社会责任、信誉资本与企业价值创造[J].财贸研究,2010(6):133-138.

[8] 王瑞,田志龙.中国情境下消费者CSR响应的群体细分及影响机理研究[J].管理评论,2012(8):107-117.

[9] 温素彬.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面板数据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0(10):150-160.

[10] 温素彬. 企业三重绩效的层次变权综合评价模型: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视角[J].会计研究,2010(12):82-87.

[11] 谢佩洪,周祖城.中国背景下CSR与消费者购买意向关系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9(1):64-70.

[12] 徐莉萍,辛宇,祝继高.媒体关注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之履行:基于汶川地震捐款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1(3):135-144.

上一篇:暑假生活作文范文 下一篇:土地租赁合同范本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