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11-16 05:07:41

建筑学习计划

建筑学习计划篇1

重庆大学建筑系的建筑教育具体分为三个阶段,即“2+2+1”阶段教学模式。具体规划为:第一阶段为大学一年级、二年级基础阶段,通过“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学”等课程教学,打好职业建筑师培养的基础,并增加设计方法论等方面的基础专业系列课程。第二阶段为大学三年级、四年级提高阶段,课程教学以建筑专业设计课程为核心,提高整个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对社会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第三阶段为五年级知识综合阶段,教学内容主要是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以设计工作室为教学单元的开放教学模式。

我国五年制建筑学专业教学一般安排第五学年为生产实践时间。国内生产实习的方式有以下三种:一是由学校联系单位,选择一些有意义的单项工程或城镇规划、农村住宅设计,由指导教师带队进行;二是由学校与建筑设计院所合作,学生参与建筑设计院所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工作,由建筑设计院所的建筑师指导;三是由学生自己联系建筑设计单位进行实习。从近几年建筑学专业生产实习的情况来看,上述三种实习方式的实际效果并没有达到预先设想的效果,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有些实习单位并没有按照制订的教学计划安排实习,如施工图环节、设计方案投标环节没有安排,实习的重点只是建筑设计方案环节、表现图等绘图。二是实习时间也没有按照制订的教学计划安排。生产实习时间正好与学生考研、择业时间段相重合,有的学生考研复习、找工作占用了实习时间。三是实习单位对于实习的管理缺失,一方面实习生人数、实习时间长短给实习单位造成了一些不便;另一方面实习单位的建筑工程项目安排针对学生实习考虑不周全,使建筑学专业学生实习效果受到了一定影响。

二、建筑学专业“一心两翼”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了《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五年制培养方案》,在该方案中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获得建筑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其中,学生毕业后获得建筑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是对全国同类院校统一的要求。当前,毕业生到设计院从事设计工作并最终成为职业建筑师的人数比率已开始下降,而从事城建管理、房地产开发、营销、监理工作的非职业建筑师不断增多。现在培养的学生规格过于专门化和单一化,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要多种多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为了使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够符合社会需要,符合当今社会对这类人才的期望,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着重突出重技术和强适应性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加强工程背景的建筑职业训练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使学生得到较全面的专业素质教育,毕业后能直接从事中小型工程的建筑设计;另一方面应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实行“强适应性”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已是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

构建“一心两翼”的课程体系就是将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作为编织课程体系的主轴线,通过它将相关课程结合成为整体,总体上形成以“建筑设计”为核心、以历史人文类课程群和建筑技术类课程群为两翼的课程体系。

1.课程设置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除了传统的本科教育培养计划中的功能空间、绘图基本功、美学教育等基本素质训练外,还要安排生态学、心理学、行为学、节能、房地产管理等辅助课程,作为选修课程。而在必修课程教学中,应将以功能空间组合训练为主线的单一教学体系,拓展到以建造、建筑技术、建筑环境为主线的复合型教学体系。“一心两翼”的课程体系探讨将建筑技术、建筑经济、建筑管理、建筑法规与规范等多方面的工程技术知识切入设计课程教学之中的课程设置方法;调整人文素质、美学修养课程平台和建筑技术类课程平台的关系;加强工程背景的建筑职业训练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使学生得到全面的专业素质教育,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体系将四年制建筑学专业课程分为四大块:一是由数学、哲学、计算机技术、画法几何及外语等课程构成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群;二是由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构造、类型化的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构成的核心课程群;三是由中外建筑历史、美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外文化比较学、美术等人文学科构成的人文素质与美学修养课程群;四是由建筑力学、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结构、建筑环境行为学、建筑节能技术等课程构成的建筑技术类课程群。这样就形成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建筑设计”为核心、以历史人文类课程群和建筑技术类课程群为两翼的课程体系。

3.教学模式考虑到低年级阶段学生尚未形成建筑设计理论知识体系,普遍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单一的建筑形体基础训练,也就是人们通常称的建筑设计基础,这为学生以后的深化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在中、高年级(三至五年级),学生通过低年级的学习积累,相应的教学目标也逐步提升,应偏重于技术型职业建筑师的训练模式,强调设计的完整性。改革一个学期两个设计的传统教学模式,使部分设计的深度要求达到可实施的施工图设计层面。在五年级期间,如何有效地构建教授、建筑师等为主的工作室,是达到培养技术型职业建筑师的关键手段。

4.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校内实践教学中,强调多选用模拟建筑设计现场的设计课题,这样能使学生有机会在每个设计项目之前先进行建筑场地环境的调研与分析等前期工作,例如查阅有关的各种技术文件资料,接触建筑项目附近的居民与各相关政府管理人员,做出调研报告,这些都是建筑设计的基本依据。然后邀请建筑项目开发商、建设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和使用者的代表,分别给学生介绍和说明项目的某些原则与需求,从而使建筑设计更符合实际。

将学生派遣到建筑设计院或建筑师事务所实践,是一个连续的教育过程。“连续”是指从三年级开始实践直至毕业,而教育任务由学校和建筑设计单位共同负责完成,在时间安排上也是在学校和实习单位穿行。建筑设计院所直接参与到建筑学专业教育过程中来,不仅可以吸收高年级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加入到设计的辅助工作中去,而且可以按照学生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行教育和培养。经过连续一段时间的学习与实践,建筑设计院所与学校和建筑系双方增进了了解,为培养单位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与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建筑学习计划篇2

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学生并不认为城市规划原理是其专业基础课程,认为城市规划的知识与建筑设计相关性不大,对建筑设计没什么帮助,从而忽视该课程,缺乏学习的积极性。第二,由于该课程内容庞大,涉及到的知识点多,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建筑学的学生缺乏对城市规划方面内容的积累,理解起来比较晦涩。因此,在刚开始学习这门课的时候,教师就应该向学生讲解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明白学习这门课的意义;同时,由于受学时限制,教师应该向学生讲解清楚该课程中哪些章节是重点内容,是要求掌握的,哪些章节了解即可,哪些章节是省略的,让学生对本课程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了解,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2学生掌握知识不牢固

城市规划原理涉及人文、经济、地理、历史、政治等很多方面的知识,主要内容有城市规划思想、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城市总体布局、城市各用地规划、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和历史遗产保护与更新等。城市规划原理的内容很多,学时却很少,有些知识理论性很强,如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方面的知识建筑学的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这些知识只有与具体的设计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而城市总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这些设计只有规划专业的学生才会接触到,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很难接触到,所以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普遍较差,大多数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而非理解性的掌握。

3学生缺乏宏观思维方式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笔者发现建筑学学生普遍缺乏宏观的思维方式。学生在做设计的时候往往只注重建筑单体的设计,而忽视了建筑和建筑之间的联系以及建筑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的小区规划设计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在设计的时候更注重住宅单体的设计,而忽视了住宅群体组合;小区内部道路交通混乱,道路分级不明确;小区内部公共服务设施大都随意布置,未考虑合理的服务半径以及为周边小区服务的可能。任何一座建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学生做设计应该从城市肌理、历史文脉及与周边区域协调的角度出发进行宏观考虑,这样设计的建筑才会具有精神内涵,才能体现城市的风貌特征。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1调整教学内容

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讲授课时是32个学时,使用的教材是由中国建工出版社出版,同济大学吴志强、李德华主编的第四版《城市规划原理》。在如此少的的学时内讲授教材上的所有内容是不可能的,所以针对建筑学的专业特点,必须对教材上的内容有所取舍,划分重点章节,安排好讲授每一章节的学时。建筑学专业主要培养具备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在设计部门从事设计工作的人才。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多的接触到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小区规划等修建性详细规划,所以课程讲授重点是第1章城市与城镇化、第11章城市用地分类及适用性评定、第18章城乡住区规划、第19章城市设计。第一章主要讲解城市的发展及城市规划的相关知识,通过第一章的讲解让学生对规划学习产生兴趣;第十一章主要讲解用地的适用性评价及用地的分类,在地质方面增加一些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在地形方面增加一些山地、滨水方面的知识;第十八章、十九章属于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也会经常接触到小区设计、城市设计,所以要详细讲解,并且在讲解中要通过大量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分的知识。第2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第3、4章城乡规划体质、第10章城市规划的类型和编制内容、第12章城乡区域规划、第13章城市总体规划、第14章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以简略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即可,其他章节予以删减。随着城市的迅猛发展,教材中有些新的知识还未补充进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增加新的内容,如建筑综合体。

2改进教学方法

本课程在讲授中采用的是ppt多媒体演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互动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2.1互动式教学

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形式体现。每次讲授新课之前,教师要提出一些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在讲授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哪些属于公共服务设施,其中哪些公共服务设施是经常使用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课下调研当地的某个小区,课上讨论该小区设计的优点和缺点,学生可以从住宅、绿化景观、道路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多噶方面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相互启发相互学习。

2.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案例教学一般要结合一定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城市规划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法,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比如教师给建筑学学生讲授住区规划时,可以首先讲授住区规划的相关知识;接下来要求学生对安阳市的几个典型小区如华强城、安钢御景园进行调研分析,可以采取现场踏勘、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探讨居民对小区的满意度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在这几个小区中,哪些设计是值得借鉴的,哪些是日后应该避免的,从而为学生做小区设计奠定基础。

2.3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这里要着重说明,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在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把学生作为主体,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提示及点拨,使学生积极地动脑,动口,动手;并且能够举一反三,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创造精神。

三结语

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建筑学习计划篇3

关键词:建筑设计5,居住区规划设计,教改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2年,王澍获得了普利茨克奖对于中国任何一个学建筑的人来说,都是大快人心,迄今为止,王澍可谓建筑学普奖第一人。在这荣耀与成功的背后,有多少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的呢?追溯源头,反思教育。

中国的建筑学教育的办学历程对比西方建筑教育来说很短暂,教育模式还不够完善,大都借鉴的国外教育模式。在西方建筑教育模式影响下我国近些年,建筑学专业的开办如雨后春笋,声势壮大,然而教学质量、学生素质却参差不齐,而建筑学教师、教授们又纷纷“下海”忙于业务,教育成了副业,在这样一个大环境背景下,很多学校都在进行反思和进一步的教学改革,这都是可喜的现象。

一、存在问题

《建筑设计5》是高年级建筑学科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主要是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这门课从09年开办到至今,几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还是很多的,主要集中表现在:

教学模式不够完善

前期的教学模式是先设计课题一、单元住宅建筑设计,然后设计课题二、居住小区会所等建筑快题设计 ,最后才是设计课题三、居住小区详细规划。并且各个部分相对独立,属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符合实际工程操作流程 ,不利学生全局思考把握。

(二)同建筑学其他课程内容缺乏联系

《建筑设计5》是四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的设计课程,这时学生已陆续学完建筑构造1、建筑力学、建筑物理、城市规划设计原理等课程。各门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融会贯通,而是最后的学期成绩,一旦成绩给定,所学内容忘的差不多了。

缺乏设计依据

学生设计过程中,缺乏生活体验,设计时,天马行空,按自己的喜好设计,一味追求所谓的创新,导致最后的设计成果漏洞百出,不符合人体工程学和居住适宜性,根本不可能转化成现实,只能永久停留在图面阶段。这就导致不能真正掌握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设计精华。

(四)设计积极性不够

学生最大的问题是喜欢“拖”,缺少设计激情,没有一个有条理、有计划的工作模式,还处于被动式学习阶段,缺乏有效的分析方法及研究方法,而一个设计的周期过程比较长,容易造成前期不作为,后期爆发完成的这么一个状态,这势必会造成图纸的粗制滥造。

二、当前教改模式

这门课程经过不断摸索反思改进,取得的效果还是不错的,相当一部分同学已经掌握了这门课的设计精髓,完成的作业质量也相当不错,基本完成了教育的第一步:职业教育。当前新的教学改革模式如下:

新的教学模式

新的教学模式把居住小区详细规划放在第一位,中间快题是居住小区会所设计,最后才是单元住宅设计。并把各个环节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的好处是:

1、可以正确培养学生的设计方法能力及有效的设计流程,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工作习惯。

2、同社会实际操作流程保持一致:

现场踏勘、基地分析,案例分析比较

居住区规划总平面设计

确定风格,进行单体住宅设计

单体设计完以后,调整总平,最后出方案文本,给出一整套方案

同相关课程的整合联系

紧密联系城市规划设计原理、住宅设计原理、建筑构造等多门课程,在做设计前,先把这些理论课程涉及到本设计的部分再仔细研读,做好笔记,不理解的问相关专业教师,势必做好理论联系实际,同时组织同学“自讲”环节,检验读书效果及激发其积极性。

安排社会调研实践

前期阶段在居住区规划调研阶段实施团队合作模式,一个小组3人,共同完成一个调研报告,从城市文化上以及对所参观楼盘的分析与思考,注意的地方:

风格、目标定位、理念

组团围合组织方式、道路交通模式

停车模式

单体户型种类分析

(四)加强中间过程控制

针对学生缺乏积极性,做一些必要的控制。化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建筑设计5》开课以来,按照传统的教育习惯,一直是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效率低下,课堂纪律散漫,虽然一直强调及时完成设计作业,但很难控制,学生还是“拖”。根据这些情况,一个设计在一个周期内安排几次过程草图自述,全程ppt,学生及教师共同打分,作为平时成绩,缺少过程草图的定为不合格。这样便于时间上的控制,也容易鞭策学生,加强中间过程可控性。

(五)设置总结性评图环节

中间过程在时间上把握控制好了,就有了最后的总结性评图交流环节,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期末的总结性评图非常关键,因为这是一个学期学习的总结和教学成果的反馈。评图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小组互评模式,平行班老师共评模式,聘请课外行业专家指点等等。可以使学生掌握学习方向,反思自己的设计,发现问题和错误。同时可以学习其他同学的设计亮点,并互相产生竞争意识,带动设计学习激情。

三、未来教学改革模式构思:

作为一所二本大学,职业教育是当前教育的主流,但受到王澍获得普利茨克奖的启发,中国当代建筑教育要加强历史文化、哲学层面的思索,培养具有一定人文素养的研究型人才。王澍获得成功的周期很长,他的研究方向从大学时就开始了,然后他一直致力于这个方向的研究实践直到最后的成功。本科时王澍写了篇论文《旧城镇商业街街坊与居住里弄的生活环境》。描述了各种生活的片段及自发性房屋复杂的空间构成,探讨了这种亲切的邻里氛围在建筑上的表现。研究生时王澍写了《皖南村镇巷道的内结构解析》。更进一步描述了传统民居街巷空间其结构是如何构成的,从心理层面、具体的物质层面上描述传统民居整体的空间构成,并从中挖掘其所表现的文化模式。

从上面这些做法可以看出,学生时代培养一定研究素养是非常关键的,特别是当前我国的传统文化建筑教育比较薄弱,学生对中国传统古代建筑的印象可能只是停留在表面:比如大屋顶,又比如庭院,没有深层次的研究吃透。

因此未来教学改革可以有意识的培养研究型人才,可以在一个班里挖掘有潜力的学生,围绕居住区规划设计,做一些专题研究。研究的范围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细节尺度,比如材料表现,又比如生态环境等等。题目可以自设,成果可以是论文,也可以是建筑设计,也可以是一系列的展示比较。

结语

教学改革的脚步是永无止境的,时代在发展,建设在不断改革更新,建筑师的职业素养会进一步提高,建筑设计的要求从“粗放型”过渡到“精细型”的转变。都将如何把中国传统建筑同现代建筑融合这个永恒的话题得到新的体现。未来可能更多的中国建筑师会获奖,而作为教师,我们更要时时进行反思,加强教育的力度,从源头做好。

参考文献

【1】杨苗苗,刘敦桢对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肇始与发展的影响(J)建筑创作,2009(3)

【2】陈璐,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杰出贡献(J)兰台世界,2012(13)

建筑学习计划篇4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教育;“一心两翼”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孙超法(1964-),男,广西柳州人,湖南理工学院土木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张万奎(1946-),男,湖南临湘人,湖南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湖南 岳阳 414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教研项目(项目编号:201024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087-02

我国从20世纪初叶起逐步形成的建筑学专业教育模式,基本上是由留学归国的建筑师带来的,西方学院派建筑教育思想对我国建筑教育体系影响较大。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形式构图和先例研究的课程是建筑学专业教学的主干课程。另一方面大学建筑学专业对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寄希望于在建筑设计院的实践工作锻炼,来完善专业的知识结构。然而现在的大学生没有必要、也不再可能进入设计院获得再培训。因此,建筑学专业培养具备基本理论和实际技能的建筑师,是建筑学专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

对于大众化教育的地方性高等学校来说,单一化的发展道路不利于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开拓其事业,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因此,地方院校要想在建筑学教育领域内取得一席之地,必须创出自己的特色,选择最适合自我塑造的培养模式。以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及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切入点”,构建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同济大学构建了一个适应时展的建筑学新型教学体系以及有特色的设计类课程教学内容,并在设计类课程内容设置上进行了系统化的优化与组合。设置有特色的建筑设计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起来、培养高级建筑师。

东南大学建筑系将建筑教育构建成二个阶段完成,也就是普遍实施的“3+2”培养模式。具体规划为:第一阶段为大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教学目标为职业建筑师教育;第二阶段为四年级、五年级,教学目标提升为创新建筑师教育。另外,还可与本硕连读和硕士生教育相结合。

重庆大学建筑系的建筑教育具体分为三个阶段,即“2+2+1”阶段教学模式。具体规划为:第一阶段为大学一年级、二年级基础阶段,通过“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学”等课程教学,打好职业建筑师培养的基础,并增加设计方法论等方面的基础专业系列课程。第二阶段为大学三年级、四年级提高阶段,课程教学以建筑专业设计课程为核心,提高整个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对社会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第三阶段为五年级知识综合阶段,教学内容主要是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以设计工作室为教学单元的开放教学模式。

我国五年制建筑学专业教学一般安排第五学年为生产实践时间。国内生产实习的方式有以下三种:一是由学校联系单位,选择一些有意义的单项工程或城镇规划、农村住宅设计,由指导教师带队进行;二是由学校与建筑设计院所合作,学生参与建筑设计院所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工作,由建筑设计院所的建筑师指导;三是由学生自己联系建筑设计单位进行实习。

从近几年建筑学专业生产实习的情况来看,上述三种实习方式的实际效果并没有达到预先设想的效果,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有些实习单位并没有按照制订的教学计划安排实习,如施工图环节、设计方案投标环节没有安排,实习的重点只是建筑设计方案环节、表现图等绘图。二是实习时间也没有按照制订的教学计划安排。生产实习时间正好与学生考研、择业时间段相重合,有的学生考研复习、找工作占用了实习时间。三是实习单位对于实习的管理缺失,一方面实习生人数、实习时间长短给实习单位造成了一些不便;另一方面实习单位的建筑工程项目安排针对学生实习考虑不周全,使建筑学专业学生实习效果受到了一定影响。

二、建筑学专业“一心两翼”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了《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五年制培养方案》,在该方案中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获得建筑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其中,学生毕业后获得建筑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是对全国同类院校统一的要求。当前,毕业生到设计院从事设计工作并最终成为职业建筑师的人数比率已开始下降,而从事城建管理、房地产开发、营销、监理工作的非职业建筑师不断增多。现在培养的学生规格过于专门化和单一化,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要多种多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为了使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够符合社会需要,符合当今社会对这类人才的期望,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着重突出重技术和强适应性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加强工程背景的建筑职业训练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使学生得到较全面的专业素质教育,毕业后能直接从事中小型工程的建筑设计;另一方面应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实行“强适应性”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已是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

构建“一心两翼”的课程体系就是将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作为编织课程体系的主轴线,通过它将相关课程结合成为整体,总体上形成以“建筑设计”为核心、以历史人文类课程群和建筑技术类课程群为两翼的课程体系。

1.课程设置

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除了传统的本科教育培养计划中的功能空间、绘图基本功、美学教育等基本素质训练外,还要安排生态学、心理学、行为学、节能、房地产管理等辅助课程,作为选修课程。而在必修课程教学中,应将以功能空间组合训练为主线的单一教学体系,拓展到以建造、建筑技术、建筑环境为主线的复合型教学体系。

“一心两翼”的课程体系探讨将建筑技术、建筑经济、建筑管理、建筑法规与规范等多方面的工程技术知识切入设计课程教学之中的课程设置方法;调整人文素质、美学修养课程平台和建筑技术类课程平台的关系;加强工程背景的建筑职业训练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使学生得到全面的专业素质教育,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体系

将四年制建筑学专业课程分为四大块:一是由数学、哲学、计算机技术、画法几何及外语等课程构成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群;二是由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构造、类型化的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构成的核心课程群;三是由中外建筑历史、美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外文化比较学、美术等人文学科构成的人文素质与美学修养课程群;四是由建筑力学、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结构、建筑环境行为学、建筑节能技术等课程构成的建筑技术类课程群。这样就形成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建筑设计”为核心、以历史人文类课程群和建筑技术类课程群为两翼的课程体系。

3.教学模式

考虑到低年级阶段学生尚未形成建筑设计理论知识体系,普遍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单一的建筑形体基础训练,也就是人们通常称的建筑设计基础,这为学生以后的深化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在中、高年级(三至五年级),学生通过低年级的学习积累,相应的教学目标也逐步提升,应偏重于技术型职业建筑师的训练模式,强调设计的完整性。改革一个学期两个设计的传统教学模式,使部分设计的深度要求达到可实施的施工图设计层面。在五年级期间,如何有效地构建教授、建筑师等为主的工作室,是达到培养技术型职业建筑师的关键手段。

4.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校内实践教学中,强调多选用模拟建筑设计现场的设计课题,这样能使学生有机会在每个设计项目之前先进行建筑场地环境的调研与分析等前期工作,例如查阅有关的各种技术文件资料,接触建筑项目附近的居民与各相关政府管理人员,做出调研报告,这些都是建筑设计的基本依据。然后邀请建筑项目开发商、建设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和使用者的代表,分别给学生介绍和说明项目的某些原则与需求,从而使建筑设计更符合实际。

将学生派遣到建筑设计院或建筑师事务所实践,是一个连续的教育过程。“连续”是指从三年级开始实践直至毕业,而教育任务由学校和建筑设计单位共同负责完成,在时间安排上也是在学校和实习单位穿行。

建筑设计院所直接参与到建筑学专业教育过程中来,不仅可以吸收高年级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加入到设计的辅助工作中去,而且可以按照学生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行教育和培养。经过连续一段时间的学习与实践,建筑设计院所与学校和建筑系双方增进了了解,为培养单位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与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卢峰,蔡静.基于“2+2+1”模式的建筑学专业教育改革思考[J].室内设计,2010,(3):14-19.

[2]田波.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对建筑学专业教学的一点建议[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3]刘彦君,卢峰,邓蜀阳.重庆大学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室内设计,2013,(1):1-5.

建筑学习计划篇5

关键词 建筑学 学习现状 民族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4.088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ethnic minority areas need more professionals in the architecture, ethn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take the task of transporting personnel for the minority areas. To better provide excellent architecture professionals to the ethnic minority area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in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from bottom to top level of students by questionnaire, observation and other methods for Ethnic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f architecture students study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learning situation of the National college architecture students,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architectural talents training.

Key words architecture; learning situation;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0 前言

民族院校是孕育民族人才的摇篮,民族地区的发展与民族院校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密不可分。人才培养和各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笔者发现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在人才培养现状众多的因素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少积极性,学习建筑的热情逐渐降低,与同学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笔者希望通过对西南民族大学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了解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更优秀的人才提供参考。

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方法

1.1 问题提出

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成立于2010年,现有建筑学、城乡规划等五个专业,学院尚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过分依赖专业教师,对专业课的认真程度不够,经常拖延专业课作业等现象普遍存在。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状值得反思。

1.2 样本选取

本次研究,以西南民族大学2010-2014级建筑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考虑到人群结构及组成(男女、家庭、民族、年龄等)因素,选取260名学生作为研究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后在其中选取典型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跟踪调查和访谈,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及其原因,以期做到样本选取的全面性和典型性。

1.3 研究方法

本次实践调研中,主要采取了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一共发放问卷258份,回收问卷249份,其中有效问卷237份,有效率为95.18%。在对建筑学专业学生做问卷调查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深入的访谈;同时对典型的学生进行定期的跟踪调查和访谈,了解个别样本学习现状的原因;另外与专业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并与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的结果进行对比,总结民族院校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

2 调查的主要内容

调查主要分为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访谈是在问卷的基础上进行深入了解。为本次调查研究设计的“民族院校建筑学专业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问卷主要分成四部分:(1)基本信息,如性别、专业;(2)学习状况评定:对于自己的学习状况满意度调查;(3)学习现状调查:主要调查学生的对专业学习兴趣的变化,学习态度(对专业设计课、专业理论课)的变化,学生的目标和计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作业的完成情况,对于设计作业的时间安排情况;(4)原因调查:主要从毕业打算、学校的学风、班级学风、寝室学风、以及学校大环境方面进行作封闭全面性预测调查,对学习压力、学习动力、影响学习因素、学校资源情况、课程授课进行半开放式调查。

3 调查结果及分析

3.1 学习方法不适当

民族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表现为上课不记笔记、不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不与其他人交流沟通、缺乏思考等方面。建筑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重要的学科,许多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互相结合,不能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49.84%的学生不能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与建筑学相关的专业知识(如图1寒暑假学习情况),经常拖图,时间安排不合理。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足够的知识和与人交流而产生的灵感,67.20%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选择独自学习,闭门造车,学生与老师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和交流(如图2)。84.32%的学生缺乏思考,不善于将各科知识互相联系起来,设计缺少独创性。

3.2 学习方向和计划不明确

在调查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民族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没有目标、目标偏小、目标过大、目标执行度不够等问题。建筑学专业学生的没有目标主要表现为多数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定位,盲目参加一些校园活动和学生干部工作,忽略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如图3专业课计划);目标偏小体现在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要求过低,只希望各门课不挂科,却没有长远计划;目标过大主要体现在部分学生朝着不切实际的目标努力,例如大学毕业之前就考取各类建造师的证书;目标执行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学生有自己的目标,却没有计划怎么去执行,有计划的却不能保证计划的完成度(如图4计划完成情况),95.71%的大一学生目标明确,到了大五87.52%却认为自己没有目标。

3.3 学习自控能力较弱

拥有良好的自控能力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数据上呈现83.76%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存在自控能力差的现象。主要体现在课堂上睡觉,沉迷于网络游戏,不按时完成作业(如图5作业完成情况)、随意拖沓且不能保证质量等方面(如图6,作业完成时间安排)。

3.4 学习主动性不强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民族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如图7学生业余时间学习情况),学习兴趣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逐渐的降低(如图8学生专业兴趣变动),而且对外部环境的压力感知小,缺少来自外部环境压力产生的动力。

3.5 学习态度不认真

调查和研究发现多数民族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差,上课不认真听讲(如图9专业理论课学习态度),只有少部分设计课认真做,51.8%的学生专业设计阶段作业按时完成,但是不能保证作业质量(如图10专业设计课学习态度)。

4 学习现状分析

(1)民族院校的特殊性。其它高校建筑学专业学生学习现状与民族院校有明显的区别,这可能是由于民族学校的学生多数来自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惯不同,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自控能力也存在差异;民族高校的民族团结活动比较多,校园生活丰富多彩,能够培养更多综合素质的人才,学生无法沉下心专攻一件事,因而自己的学习目标会有所偏差;由于多数学生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策的特殊性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主动性。

(2)家庭的影响。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学生的父母早已为孩子安排了工作,导致学生缺少压力、动力和目标,缺少自我学习的意识;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影响了学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思考能力的养成;部分家庭的经济压力影响学生学习目标的选择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社会的影响。目前建筑学专业的岗位开始出现人员饱和的现象,竞争压力大,越是优秀的人才才能有一席之地,部分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始迷失方向,缺少目标,不知自己将来要做什么能做什么;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不需要努力,也可以靠父母靠金钱得到理想的工作,这样的心理导致学生自控能力差、学习主动性不高,缺少自己的追求。

(4)周围环境的影响。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在调查中发现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学风对自己的学习影响很大,周围的环境也会带动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增加自己的学习兴趣,自己的作业质量会受到班级整体学风的影响。在调查中发现建筑联合培养班在湖南大学和西南民族大学的学习态度完全不同,进一步体现环境的重要性。

(5)学校教育的影响。在研究结果中呈现,多数学生认为学校对建筑学专业教学的投入不够,学习资源短缺,没有良好的实践环境,导致学生难以学以致用,学习专业课的认真程度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老师的教学方式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上课风趣、知识量大的专业教师会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认真程度。

5 结语

从调查和研究中,发现民族院校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目标和自主性相关。其原因包括民族院校的特殊性(教育文化水平、风俗习惯、语言的特殊性、教育管理的特殊性、教育侧重点的不同)、家庭、社会、周围环境、学校教育等方面。民族院校在建筑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如何将民族特色活动与专业教学互相结合,专业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思政工作与专业教学互相结合,减弱来自外界的影响,改善教学方式、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等方面。为了更好的为民族地区培养优秀的建筑学专业人才,民族院校需要合理的改善学生的学习现状同时改变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结合各种影响因素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西南民族大学2016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 (项目编号:201510656021 )

参考文献

[1] 蒋利辉,冯刚.“一带一路”,民族地区的重大战略机遇[J].中国民族,2015(5):12-13.

[2] 刘彦君,卢峰,邓蜀阳.创新机制,管理育人――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J].室内设计,2013(1):1-5.

[3] 杜春兰.建筑学科教学改革的思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4.13(3):48-51.

[4] 覃丽坤,孙建刚,隋惠权,王振,高凌霞.民族院校基于“应用创新”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1):19-21

[5] 李忠梅,王志杰.民族院校培养传统体育人才的必要性与优势研究[J],教学・探索.2008.16(7):53-56.

[6] 侯兆铭,赵春艳,姚家伟,孙朝阳.民族院校建筑学专业建筑理论课群特色建设探索[J].中国建设教育,2012 3(3):20-23.

[7] 黄明光.试论我国民族教育特殊性的表现[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35(1):45-50.

建筑学习计划篇6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考虑到我院建筑学专业的特点,针对已有的《城市规划原理》课的教学模式和设计环节,从以下环节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

1.突出教学重点,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鉴于城市规划工作具有的综合性、实践性、政策性、动态性、地方性、长期性的特点,对《城市规划原理》课的教学带来诸多难点,其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涉及面广,许多章节前后逻辑连贯性不强,书上的案例部分缺少时效性,给学生的理解掌握带来困难。因此,在教学内容上确立“一条主线,三个培养”的原则,以期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一条主线是以突出基础教学为重点,即以城市规划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为主线,课时分配上首先保证基础、重点、难点内容有充足的课时,基础、重点部分占70%的课时;三个培养即:(1)教学中始终贯穿着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综合运用;(2)坚定贯彻对学生求实认真、刻苦钻研的精神培养,加强对学生的作业、设计、调查报告、参观报告的训练练习;(3)注重对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知识之间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处理好与其它专业课的衔接,如建筑策划、场地设计、建筑设计;以便达到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

2.充实优化教学内容,切实掌握专业最新动态。针对学生特点、实际需求充实优化教学内容。教师要克服以往教学内容上面面俱到、照本宣科、理论多、案例少而过时的情况,灵活掌握建筑学专业的特点,安排形式多样、密切联系建筑设计方面的教学内容。一是要根据章节特点合理整合、删减,增强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关联性。如在《城市规划原理》课教学改革中,将居住区规划一章节与居住区规划设计的部分内容结合在一起,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城市规划原理》课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提高了理论课教学的理解力和说服力。二是在教师的教案和讲义中,不断增加国内外最新的规划理念。如在介绍城市规划的任务和原则这一部分内容时,介绍国外的城市规划理念我们特别注意增加介绍城市规划的前沿发展动态及最新的规划理念,因为,我们的教材还没有增添当今城市规划的前沿发展动态及最新的规划理念,所以,要将城市规划发展的新动态充实到教学内容当中去。三是教师要不断关注国内专业动态,收集相关资料和城市规划案例用于教学。如目前大型企业集团的房地产开发往往与城市规划、地区规划紧密结合,进而对于城市发展、区域发展建设产生反推动力。教师要注意收集整理相关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深化专业思维的广度、深度。

3.强化实践环节,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依城市规划的特点,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把实际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一是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尽可能采用真题进行设计,组织学生实际地调查所设计地块的环境状况,充分地考虑城市规划的基本要求及限定条件,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从中加深理解城市规划原理的内涵,体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技巧及其重要性。二是通过实际案例教学实践,更能适应本专业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特点,既能避免枯燥理论降低了基础薄弱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基础较好但实际经验少、思维局限较大的年轻学生增强实践经验、拓宽思路,实践表明,能较大增强自主学习的动力。三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建筑学专业学生全面系统认识城市规划原理,使得学生对于理论内容理解更充分、更形象、更迅速,并运用到建筑设计当中,有利于夯实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出更适合社会用工需求的学生。

4.改进教学手段,加强与学生互动交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采用录像、投影、动画等方法进行交互教学,使抽象的理论教学变的更加直观,利用互联网建立教学平台,如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加强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开展第二教学课堂,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城市规划馆,进行较为直观的教学,充分了解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发展变化,更生动地了解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城市不仅需要规划师勾画和谐的蓝图,更需要建筑师在城市规划付诸实施过程中创建满足内部功能和外部空间要求的建筑作品。通过第二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建筑设计上对人、环境与建筑有充分地理解。

《城市规划原理》是我院建筑学专业的一门必修主干课程。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鉴于我们的城市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时期,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要不断改革《城市规划原理》的教学,根据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以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掌握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相互关系,以适应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能够以《城市规划原理》知识为基础,具有从全局观念、整体意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建筑学习计划篇7

关键词:教育建筑;建筑设计;理念;功能

Abstract: The education building itself bears provid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Take the student as the center, with the teaching requirements, and extend out principle of planning and design of school buildings, promote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method of education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education build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concept; function

中图分类号:TU2

校园是萃萃学子与解惑教师朝夕相处, 彼此学习和共同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建筑的优雅大方、校园环境的舒适美观和整体性的和谐气氛,对教学历程中师生的情绪、性格、身心健康及学习效率都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 学校建筑的设计理念

建筑界有一句经典名句: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校园建筑应该是凝固的教育。学校建筑不仅仅是教学的空间,还是展示的空间,信息传递的空间,同时还是感情交流的场所;校园不仅提供活动空间,还提供氛围,一种学生与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和谐氛围,真正一流的校舍就该拥有这样的氛围和人文环境。

2 总平面布置和功能要求

2.1 符合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可持续性发展要求,协调好与城市经济、环境及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遵守地方城市规划设计细则及有关设计规范。

2.2 符合国家和有关办学场地、校园规划、校舍建设的规定,符合地方市政府关于初中学

校建设的要求,充分利用原有的土地资源,合理规划,留有发展余地。

2.3 交通流线组织原则:按《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学校的校门不宜开向城镇干道或机动车流量每小时超过300 辆的道路,校门处应留出一定缓冲距离”。设置缓冲距离有利于交通组织及车辆停靠,出入口优先选择靠近主要街道的次要道路,使得交通便利、安全,以及既面向所服务的住宅区,又不横跨主要道路。入校后应直达教学楼,不应横跨体育场及绿化区。人流、车流、物流应尽量不干扰,“内”与“外”、“主”与“次”应有所区分,做流线简捷顺畅,避免相互交叉、干扰和迂回,力求主体流线流程短捷,主体建筑周围道路应合理布置保证通行顺畅,同时应满足消防及安全疏散的要求,实现人车分流。

2.4 体现以人为本,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和育人环境,达到《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和《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器材配备基本标准》的要求。

2.5 教学用房、教学辅助用房、行政管理用房、服务用房、运动场地、自然科学园地、生活区应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风雨操场应离开教学区,靠近室外运动场,音乐教室、琴房和舞蹈教室应设在不干扰其它教学用房的位置。

2.6 科学的校园设计一定是安全的,学校建筑在强调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安全是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综合教学楼通过建筑设计和不同功能教室的布局调整,把学生在同一时间分散到不通位置,无疑更加安全。朝外推开的安全门,在室内挤压就能打开的安全锁,也在细部设计中提升了建筑的安全。

3 教育建筑设计的几个主要特点

3.1 造型设计方面

重视环境,展现校园文化,一所校园从总体布局、校园环境、建筑形式都已拥有自己的脉络风格, 为达到使传统的校园文脉加以延伸, 充分体现教育建筑的特点和提供给学生们更多的交往空间与创造优美环境是建筑布局的设计重点。在教育建筑设计中,建筑物的体型形成建筑的外部环境空间,同时反映出学校建筑内部空间及其平面布局。只有当学校建筑与外部环境相协调,且内部空间布局合理和富有活力时,反映到外部的教育建筑体型才是有个性的。本设计把各建筑体舒展延伸,内外空间相互渗透交融,使造型生动活泼、变化多端, 强调了虚实对比。建筑物基调定位以清爽简洁为主,浅色墙面配以局部活跃色彩点缀,利用楼梯、走廊和平台等细部处理,避免其单一和直白,给人一种活跃创新的形象。富有变化的空间,体现了青少年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符合现代中学生的性格体现。设计语言简洁明快、大方优雅, 体现出清新的气息, 讲求建筑的形体美与环境美的结合。从规划路望之, 先是郁郁葱葱的山体, 而后才是隐于山林之中的单体, 有效地隔绝了交通噪音, 整个建筑群掩映在绿荫之中, 若隐若现, 与周围环境相映成趣。

3.2 教学空间的灵活设计,丰富造型

建筑的文化内涵是通过建筑的内部空间体验和外在形式传达的, 校园是育人空间, 环境是无声的课堂, 创造一个优美而独特的艺术形象是教育建筑设计的努力目标。学校空间设计应围着学生转,应该为学生提供最适宜学习的环境,做到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如何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成为今日摆在学校教育面前的重大课题。传统教室限制了教、学的形式, 限制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形成学生被动接受, 缺少思辨的学习体验活动。这种单调的空间只利于单一传达, 不利于双向、多向的互动,因而不利于团队合作性格的养成。一方面, 若从内容、方法、形式、时间等多种学习活动为本位角度考虑, 不仅需要配备以多功能为目标、自由度很高的空间,同时, 还要从各种活动与场地的利用方法方面,提供可供亲自动手的学习空间, 这要求学校教学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必须能够生动而又具体地反映出学习需求。另一方面, 实施开放教育必须以开放空间为首要条件, 必须使学校教学空间多元变化、充满活力。在单体建筑设计中, 应有整体性和群体观念, 为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艺术形象,可采用和谐统一的立面构图、统一的屋面形式、统一的檐口出挑和处理、统一的色彩运用、统一的立面母题, 形成丰富而富于个性的整体形象。立面造型、空间组织等有形的设计语汇及手法将美、舒适等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信息, 形成对人的视觉心理的影响。

3.3 学校活动场所的人本设计

学生之间的交流能互相启发、提高社交能力,在交往中能使学生变得机敏,并发现自身与他人存在的意义。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学面已扩展到教室以外的公共场所。在所有学校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注重在学校建筑中增加学生集会活动或交流的场所(或称作学生活动中心);注重利用大会议室,半开放的庭院; 在图书馆内增加交流活动空间, 使图书馆成为交流中心;扩大对走廊的开发利用,合理设置座椅,便于学生课间休息与彼此间的交流;扩充餐厅的功能,除可做餐厅外,还用作学生会议室,学生作品展示厅等;墙角设计成舒适的休息地,这能使平时很少有机会说话的学生,可以相互之间一起交谈。再者还可邀请社会上的各种层次的人来这里与学生们一起进餐,让学生们学会与不同年龄、不同领域的人们进行交流。

总 结

建筑学习计划篇8

关键词:建筑环境;规划;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景观设计与建筑学、环境艺术、生态学、园林规划,旅游规划、市政工程设计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又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意义,"景观设计"(又叫做景观建筑学)是指在建筑设计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使得建筑(群)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适,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景观设计以建筑环境规划为出发点可分为:艺术景观设计、空间道具设计、会展展览设计和节日氛围设计等。

一、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的概念

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是对建筑环境各相关要素进行研究的整体设计。因此我们要树立一种整合思想,就是要对局部各要素进行交叉综合设计,而不只是简单的功能的组合,更重要的是一种高屋建领的使物质要素及其环境达到尽善尽美的建筑环境设计。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研究的是以建筑与环境为主体的物质空间设计,也就是说,它可以合理安排并组织空间诸要素关系。作为建筑环境范围内的建筑问题,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的出发点是空间和形象,它合理的补充和完善了自上而下的建筑环境规划行为。通过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理论,人们能够从生活的、运动的、综合的、整体的、直观的等等多个方面来对建筑环境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

景观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它一方面涵盖了视觉美学意义,另一方面,也涵盖了地质、地理和地貌属性等地学意义,并涵盖了承载了人类文化、精神的文化意义。与此同时,景观承载了生态系统能源和物质循环,具有非常显著的生态意义。在实践方面,景观规划设计是通过安排土地及其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实现景观的各种功能的协调和完善,从而保证生态平衡以及人类的正常和舒适的生活。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建筑环境生态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

景观(landscape),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呈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城市景观、草原景观、森林景观等;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等同于风景园林师则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系统;旅游学家把景观当作资源;而更常见的是景观被城市美化运动者和开发商等同于城市的街景立面,霓虹灯,房地产中的园林绿化和小品、喷泉叠水。而一个更文学和广泛的定义则是“能用一个画面来展示,能在某一视点上可以全览的景象。尤其是自然景象。”但哪怕是同一景象,对不同的人也会有很不同的理解,正如meinig所说“同一景象的十个版本”。景观是人所向往的自然,景观是人类的栖居地,景观是人造的工艺品,景观是需要科学分析方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景观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景观是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景观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景观是历史,景观是美。

(一)自然特征对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形成的影响

景观设计的内容根据出发点的不同有很大不同,大面积的河域治理,城镇总体规划大多是从地理,生态角度出发;中等规模的主题公园设计,街道景观设计常常从规划和园林的角度出发;面积相对较小的城市广场,小区绿地,甚至住宅庭院等又是从详细规划与建筑角度出发;但无疑这些项目都涉及景观因素.通常接触到的,在规划及设计过程中对景观因素的考虑,通常分为硬景观和软景观。据我理解硬景观是指人工设施,通常包括铺装,雕塑,凉棚,座椅,灯光,果皮箱等等;软景观是指人工植被,河流等仿自然景观,如喷泉,水池,抗压草皮,修剪过的树木等等。建筑环境自然特征是建筑环境形体的结构层,不同的自然特征决定了不同的建筑环境艺术中的景观设计特点。

建筑环境形成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自然特征,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环境的形态特征。在建筑环境景观和个性塑造方面,上帝最珍贵的赐予是自然环境,这是形成建筑环境景观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在建筑环境艺术中的景观设计中,必须对各种因素的特征和潜在的美学价值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将它们充分展现在建筑环境中。

景观作为人在其中生活的地方,把具体的人与具体的场所联系在一起。景观是由"场所构成的,而场所的结构又是通过景观来表达(Norberg-shulz,1979,P8)。与时间和空间概念一样,场所(地方)是无所不在的,人离不开场所,场所是人于地球和宇宙中的立足之处,场所使无变为有,使抽象变为具体,使人在冥冥之中有了一个认识和把握外界空间和认识及定位自己的出发点和终点。哲学家们把场所上升到了一个哲学概念,用以探讨世界观及人生(Casey,1998;Heidegger,1971);而地理学家、建筑及景观理论学者又将其带到了理解景观现象的更深层次。对场所性的理解首先必须从场所的物理属性,主体人与场所的内-外关系,以及人在场所中的活动,无所不在的时间,四个方面来认识.这四个方面构成景观作为体验场所的密不可分的整体。

建筑环境的自然特征主要涵盖了气候、地形地貌、水系和其他自然资源等等。

第一,气候对于建筑环境的建筑格局、空间形态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等等都能够起到非常关键的影响。建筑环境环境的各个方面都能够受到气候的广泛影响,例如,气候能够直接影响到建筑门窗的大小、屋顶坡度的大小和建筑风格,并且,气候也是和建筑间距和群体组织息息相关的。

第二,地形地貌直接关系到建筑环境的空间特征。如果建筑环境空间和地形地貌是互相重合的,那么,地形地貌特征就能够作为建筑环境的空间特征。例如,草原建筑环境呼和浩特市、丘陵城市大连、山城重庆、高原建筑环境的拉萨市等等。相反,如果建筑环境空间和地形地貌是相对独立的,那么,地形地貌就可以作为建筑环境的关键景观。例如,兰州市被山脉所环抱、洛阳市是靠山而建的等。

第三,水系在地形地貌中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形态,它也对建筑环境空间起到巨大的影响。在建筑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水。通过水这一因素,建筑环境空间能够变化多端,建筑环境的生命力会更加旺盛,因此可以说,建筑环境的重要风景线是水。例如,临湖的杭州、遍布水网的苏州、夹江的武汉、海岛上的香港、滨海的青岛等等,都体现了水对于建筑环境艺术中的景观设计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对建筑环境景观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滨水区的环境,以及相应的建筑、街区等,同时,这些可以作为建筑环境的边缘,从而使建筑环境的整个风貌得到充分的展现。

第四,包括风力、植物、水力、矿物等在内的其他自然特征也都对建筑环境空间和景观起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自然特征对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形成的影响如图1所示。

图1 自然特征对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形成的影响

(二)文化特征对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形成的影响

建筑环境能够承载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形成于多种多样的文化背景中的建筑环境,能够使多种多样的文化内涵得到充分的体现。与此同时,分别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成长的不同的建筑环境也能够体现出各自的价值指向。对于传统的建筑环境来说,不管它是在什么样子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出来的,它的自身特色及其文化上的魅力都能够充分的展现出来。受到相同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在建筑环境形象存在一定的共性的同时,也会由于不同的地区的文化底蕴的区别而会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文化差异而带来的与其相适应的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以及建筑环境的差异是建筑环境存在着个性和特色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所谓文化,就是人类生活和存在的一种方式,而建筑环境可以特殊和集中的表现出文化这种方式,建筑环境是文化积淀的产物。建筑环境赖以存在的背景就是建筑环境的文化,文化直接关系到建筑环境的内在的本质特征。建筑环境的文化主要涵盖了两种形态,它们分别是: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可以将显性形态描述为人、地、物三部分。所谓人,就是人的活动,也就是说,建筑环境中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包括人的交谈、约会、交往、聚会、旅游、游戏等等,传统习俗已经将这些活动组织在一起,形成建筑环境的一个关键的显性形态。所谓地,就是人活动的领域,也就是人的活动的位置或者场所,这些位置或者场所就像是一个“粘合剂”,能够将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活动聚集在一起,地是建筑环境中最具特色和最富有感染力的一件事物。所谓物,就是构成空间的要素,例如,一幢建筑、一个铁塔、一个雕像、一个足球场等等都是物。所谓隐性形态,就是那些对建筑环境的形式与发展能够发挥出潜在的和深刻的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以及生活习惯、人们的心理特征等等,其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场所对人的活动的作用的第二个方面是认同,它是与地方的特色和个性相对应的,认同即与特定的环境成为朋友,或者说是使自己归属于某一场所,和这一个地方上的社会群体。认同于一个场所,是一个适应于这个地方的所有自然过程与格局以及社会的过程和结构的结果,是个体人的秩序与其脚下的土地,头顶的苍天,以及周围的自然和人的秩序的谐同,当对方告诉你是来自哀劳山的麻栗寨时,他实际上带给你的是哀劳山半山腰上的那个村寨,寨子上头的那片密林,林子上的云雾,以及寨子下面的梯田,和梯田上的那丛树,那一堆巨石;他实际上还带给你那 又长又粗的竹筒烟枪,男子头顶的红头巾,少女身上的黑底白纹绣花,还有竹筒米饭的清香,以及蘑菇房、长街宴、神树上的祭台。这里,人成为场所的一部分,场所也成了人的一部分。

文化特征对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形成的影响如图2所示。

图2 文化特征对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形成的影响(青岛湛山寺)

三、结束语

本文研究了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探讨了自然特征和环境特征对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形成的影响。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在保证功能需要的同时应遵循生态性的设计原则, 建筑环境开发者和景观设计者必须把地域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建筑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和有力保障。另外,将建筑物融入到当前的景观设计范畴之内,充分融合建筑空间的美学特点和人们的视觉特性,可以使建筑环境艺术中的景观设计发挥出极好的效果,从而有利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

[1] 李宇宏. 景观设计思维及演进研究[J]. 中国建设教育, 2010,(Z2)

[2] 李中秋. 景观生态学廊道理论在公路绿化中的应用[J]. 河北交通科技, 2008,(04) .

上一篇:物流学习计划范文 下一篇:初步学习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