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母校社会实践活动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15 09:15:22

感恩母校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感恩母校社会实践活动总结篇1

感恩是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感恩教育是培养健康人格的需要,也是时代的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就要教会学生懂得感恩。对于幸福生活的小学生而言,如何开展感恩教育呢?

以传统文化引导,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感恩”传统:有“二十四孝”的美好传说;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动人诗句;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胸怀;有“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的经典诗句,集中反映了古人的感恩事例。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礼仪事,尤其是一些尊师故事,也可以让学生受到感染不朽的传统文化,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最好素材,能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树立感恩的榜样,培育学生感恩的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影响极大。因此,家长必须做好感恩的榜样。在生活中,家长对父母、长辈尽的孝道,比如照顾父母帮父母做一些生活琐事,尽可能让孩子知道并看到受到影响。教师的人格魅力很重要,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没有这些人格基础教师的教学是产生不了任何效果的,所以教师在教来教育感染学生。

感恩教育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才能收到良好效果,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对物资的要求上总是尽其所能,给予满足,过度的、不加限制的满足孩子的欲望,结果只能是增长孩子的自私与贪欲,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感恩,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体谅他人。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是使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 ,在学校活动中,可与家长紧密联系,关注学生的每一点滴进步,通过学校的亲子互动、家校快递、感恩演讲、感恩征文、感恩画廊、倡议书、发放喜报等形式,与家长沟通、交流,促进家校协同开展系列活动,引发学生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文明。如:定期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总结自己的进步,教师向家长汇报孩子的近期在校表现,针对孩子的进步,家长留下真诚、鼓励的话语和发自肺腑的对教师的谢意,沟通了教师与家长的情感,密切了家校间的联系。通过一段时间家校共同教育,学生的感恩活动的开展即扎实又有效。“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感恩教育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回家给父母端一杯水,帮助父母打扫一次房间,为同学做一件好事,从为家庭和社会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做起,通过点点滴滴的小事情体现自己的一种责任,这种责任某种程度也是回报社会、回报家庭的感恩举措。一个不知孝敬父母的人,很难说他能够真心关爱他人,更不用说爱集体、爱祖国了。因此,孝心教育应当成为学校德育重要的内容。不懂感恩,小而言之,是道德的沦丧和缺失,大而言之,将可能威胁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中心小学承办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现场会给全校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感恩课,更使大家感受到爱无处不在,同学们在班(队)会《寻找身边的爱》、设计《感恩画廊》等各项活动中懂得了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更加懂得回报父母,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在感恩系列教育活动中,还要十分注重突出道德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亲身实践,增强自我体验,产生情感共鸣,升华道德境界。从而使感恩教育的道德要求真正深入学生心灵,走向学生生活。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感恩信息,用感恩之心,融化自私心、冷漠心和自卑心,培养与人为善、与人为乐、助人为乐的品质,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德育基地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利用每年两次的社会实践活动日及节日开展系列以感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带领小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街道,走进部队、公安,走向敬老院,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他人的教育,使学生能正视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能学会关心照顾别人,学会感恩、懂得感恩,使人更豁达,心胸更开阔。不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而生仇。通过活动切实体会到认识生活在集体中的,只有互相关心才是幸福的,在给别人带来幸福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快乐。

每年的节日只有几天,但是,怀有感恩的心应该是时时、天天、月月、年年直到永远,感恩应该是一种习惯、一种美德,在学生心中扎根。将感恩内化为孩子的一种天性品德。

教师间和谐相处,彼此真诚,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研究目标、教育策略,而且乐此不疲,这就是学校的群体精神、群体意识、群体作风。细细解读这其中原由,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校园精神文化之所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对教师、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学校师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的形成,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和无形的精神力量。

在学校大力提倡感恩教育的同时,首先要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有了他们发自内心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活动才会气氛热烈,丰富多彩。教师的示范作用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教师首先是感恩教育的体验者。感恩教育要进入学生心灵,关键要在情感上感动学生。若在情感上打动学生,首先自己要进入情境;若培养孩子们的情感,首先自己要有情感。在感恩教育活动中,学校要经常在教师中开展“文体活动竞赛”、演讲比赛、好女儿、好媳妇、好儿子活动等等活动,首先让教师进入感恩情境中,为教师提供了情感体验的平台。并利用一定时期对评选出的优秀人员进行评比,组织青年教师再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期间,为全校老教师开展感恩活动,这样全校教师都沉浸在祥和、温馨、和谐的感恩气氛中,才会有情感教育学生。

教师是感恩教育的设置者。教师的智慧表现在能精心设计出生动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在这种对儿童具有很大吸引力与感染力的情境中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教育。在感恩教育活动中,学校组织感恩教育方面的书法、绘画大赛,各参赛选手挥毫泼墨,用心灵、用情感书写对帮助过自己的恩人的感谢,有感恩父母、朋友,上升到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抒发对热爱祖国、热爱社会、再没自然的美好情感。

感恩母校社会实践活动总结篇2

部分学生把父母的辛勤培育、倾情付出视作他们理所应得的,对父母缺乏起码的体恤和尊重,漠视父母的养育之恩。

部分学生不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 对师长的教诲不仅不心存感恩,反而心存抵触以及怨恨情绪,漠视师长的教诲之恩。

部分学生在校获得奖助学金,他们在享受荣誉和资助的同时肆意挥霍,甚至恶意拖欠助学贷款;有的学生浪费粮食、乱扔垃圾污染环境;有的学生浪费自然资源、虐待动物;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利己主义明显;他们不关注社会热点和国家大事,缺乏社会责任……他们一味索取却不知恩、不识恩、不报恩、不施恩,漠视社会、自然、他人赋予之恩。

二、“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分析

1.社会价值观的日益多元化冲击了感恩教育

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在带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导致了社会价值观的日益多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思潮的冲击以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利益以及价值的多元化逐渐影响了“90后”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以及我国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扬。孝敬父母、尊师重道、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等传统美德逐渐被遗忘,部分“90后”大学生以个人为中心,急功近利,缺乏社会责任感。为了促销盈利,很多商家店铺大肆宣传西方“感恩节”,大家在庆祝“感恩节”时却忘记在“父亲节”“母亲节”等传统节日向父母、师长送去问候和祝福。此外,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全面覆盖,“大学生裸贷”“扶跌倒老人反被讹”等恶性事件扑面而来,强烈冲击着“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未形成一个良好的感恩氛围,不利于感恩教育的良性发展。

2.家庭教育的错位和缺失弱化了感恩教育

“90后”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想尽一切办法为其创造优越舒适的生活环境,不让他们知道生活的艰辛。然而,父母一味付出不求回蟮哪绨让孩子变得过于依赖父母,缺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分享与合作;自私自利,不懂得付出与感恩。

部分家长在对孩子的培养上“重智育、轻德育”,过分关注成绩的提高、特长的培养,忽视了德行尤其是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导致部分孩子智商高、情商低。总之,家庭教育的错位和缺失严重影响了“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有效形成。

3.学校教育的功利化和简单化影响了感恩教育

高校教育功利化和简单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注学生的升学率和就业率,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却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的重要性。第二,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形式单一,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内容枯燥,不符合时代特点,脱离生活,缺乏现实性,不能引起“90后”大学生的共鸣。第三,感恩教育实践活动拘泥于形式,缺乏长效性。

除此之外,高校感恩教育考核体系不完善,导致部分教师只注重感恩教育的理论成果而忽视了感恩教育的现实意义,亦使得部分学生在参与感恩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时存在急功近利或应付心理。这些都不利于感恩意识的培养与外化。

三、加强“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

根据对“90后”大学生感恩及感恩教育现状的深入分析与研究,我们发现社会、家庭、学校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势在必行。只有不断拓宽教育渠道,大力创新教育模式,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够确保感恩教育的良好效果。

1.整合感恩教育资源,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

(1)营造社会感恩新风尚,弘扬社会感恩正能量。政府应创新感恩教育的载体,充分利用新媒体舆论功能强、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吸引力强等特点,营造感恩氛围,宣传感恩理念,拓宽感恩教育传播途径。例如,“回家”公益广告,引导人们感恩父母,关注空巢老人,实现感恩教育生活化,增强对“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吸引力,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感恩教育方面起到深入人心、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作用。

政府应发掘典型的感恩人物和事例,尤其是能引起同龄人共鸣的“90后”先进事迹,树立感恩道德榜样与行为模范,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营造积极健康的感恩氛围。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与宣传,对激发“90后”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其感恩习惯、坚定其感恩信念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重视家庭教育熏陶,发挥家庭支撑作用。在感恩教育中,父母的言传身教永远是第一位的。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应身体力行,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人格魅力,为孩子树立榜样,引导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和高尚道德品格的形成。夫妻和睦、孝敬父母、与人友善、大方豁达、知恩图报等父母的行为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让孩子在“润物细无声”的环境里学会感恩,学会尊师重道,学会团结友爱……而与此同时,“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孩子需求。在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90后”的父母应与时俱进,教育方式应该与孩子的性格相结合,找到孩子感兴趣的、容易引起其共鸣的话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变教育为沟通,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教育效果。另外,父母应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思想,加强德育方面的培养和精神层面的教育,只有拥有健全的人格才能成为一个好孩子。总之,上好家庭感恩教育第一课意义重大。

2.深化感恩教育评价,完善制度政策体系

(1)社会层面。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确保感恩教育的成效。近几年,挪用资助等专项资金、做了好事还被受助人诬陷或敲诈的事件屡见报端,这不利于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通过不当行为牟利的,应立法严处,从法律上制裁不法行为;用舆论压力来谴责不良行为。通过立法和舆论宣传,消除公民做好人好事时的担忧,坚定信念,净化社会环境,弘扬正能量。此外,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好人好事,加大宣传表彰和奖励力度,做到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

(2)学校层面。完善教育教学考核体系,确保感恩教育的质量。“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程,但该课程具有时间短暂、形式枯燥、考核单一的缺点。要知道,该课程分数并不能直接说明和决定学生德育素质,也不能看到高校德育的成效。因缺乏有效的感恩教育体系和考核评价指标,高校感恩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因此,在开展系统、规范的感恩理论学习的同时,应组织开展分级、分类、多样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并建立系统的、科学的、合理的感恩评价和考核体系。学校可要求学生每个学期都开展感恩实践活动,形成长效机制;活动结束后提交心得体会、照片、视频等材料,重视过程性评价;对参与的实践活动进行量化,记录在档,作为学生评奖评优、就业推荐等的重要材料。

3.坚持高校感恩教育主阵地,不断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教育实效性

(1)融合校园文化,构建感恩情境。校园文化在构建感恩情境、提高德育实效性方面占据重要的地位,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校园文化的建设应紧紧围绕继承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开展。学校可利用网络、微博、微信、广播、宣传栏等校园媒体以及校园人文景观宣传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的力量。此外,可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创新活动载体,构建感恩情境,激发学生感恩意识。

(2)开展主题教育,明确感恩意义。 在对学生的教育活动中,应该创造一些学生能自由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在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国庆节、感恩节等传统的中西节日来临之际,M织开展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鼓励学生通过书信、摄影、朗诵、演讲等形式,表达对父母、师长、朋友、社会以及自然的感恩之情,将感恩大声“说”出来。

(3)积极践行感恩,培养感恩意识。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德育水平的重要途径,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感恩教育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与活力。当然,社会实践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如“三支一扶”、社区服务、关爱留守儿童、关怀空巢老人等。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把感恩从知恩、识恩的认知层面上升到报恩的实践层面,把感恩意识转化成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实际行动。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切身体会到奉献的快乐,这种体验式、参与式的教育活动比说教更能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感恩教育不是理论上的说教、形式上的宣传、道德上的约束,社会、家庭以及学校三者应有机结合,与时俱进,多途径、全方位地开展感恩教育,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万 敏.“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S1).

[2]陈军莲.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及途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1):47-49.

[3]龚宇平.“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9).

感恩母校社会实践活动总结篇3

关键词:感恩教育;中等职业学校;主题班会;实践;日常行为

一、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逐年有所下降。 中职学校入学的学生已不仅仅只是学习落后于整体水平,而且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学生日常行为表现较差,甚至出现焦虑、冷漠、自卑、对抗等非正常的心理状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对中职生的接触和研究,我发现许多中职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总认为别人应该怎样怎样,而对自己就放松多了。对别人,有的同学像个刺猬;别人对他,却得像个汽球,碰不得。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理想信念,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极不端正,整天无所事事,无心向学;个别学生法制纪律观念淡薄,旷课、逃学、早恋、打架斗殴,顶撞甚至辱骂老师;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低下,衣着打扮和行为举止怪异,是非不明,美丑不分;少数学生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自私自利,对家庭、集体和社会缺乏责任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诸如上述这种责任感与“反哺”之情严重缺失,人生观与价值观严重扭曲的状况应归咎于家庭教育的失当,学校教育的不力,还是社会环境不佳?这确实需要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冷静思考。我认为;学校德育与生活的分离与脱节,情感教育的失落与苍白,感恩教育的滞后与残缺,应该是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二、感恩教育重在实践

1.以活动为载体进行主题教育,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

情靠情感染,心用心沟通。感恩教育必须以活动为载体,用各种教育活动丰富教育形式,营造教育氛围,创设教育情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受到撞击,召开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实行家长开放日、观看感恩教育影片、举办感恩教育文艺演出,结合中秋节、父亲节、母亲节开展主题演讲活动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活动能力,更有利于在各种活动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实现情感共鸣,强化教育效果。

2.根据学生特点,持之以恒分段模拟训练

德育工作要反复抓抓反复。这是因为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项艰巨工程,感恩教育要想取得实效,也应反复抓。这里的“反复抓”要理解为中职学校各学年的德育都要把感恩教育作为其中一个系列,长期开展,环环相扣,一环不松。如第一学年的孝心教育系列,第二学年的知恩知报系列,第三学年的爱心奉献社会、奉献家庭系列。三个阶段各有重点,层层递进,不断强化。“抓反复”主要落实在反复训练上,一、二学年以模拟训练为主,所谓模拟训练,就是对生活、学习中一些真实活动通过模拟,突破时空制约,使学生更好参与,从而获得较深的体验。如孝心系列活动中的模拟“亲情作业”、“换位思考”;爱心奉献社会系列中模拟招聘活动;知恩报恩系列中的小品表演等等。第三学年进入实习阶段,以实际训练为主。感恩教育要走出校园、走进家庭和走进社会。既可以强化教育效果,也可以检验教育成效。例如在实习、见习环节,将团结协作、尊师敬师作为思想品德考核的重要指标。在见习、实习过程中穿插以“爱岗敬师”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师生同台,师徒同台,通过互动强化教育效果,通过亲情卡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一。

在第一学年感恩教育的重点是:围绕孝敬父母,敬重长辈,展开主题系列活动。如:“算算自己从小到大成长的经济帐”,“算算父母对自己养育之恩流水帐”,“我为父母洗次脚”,“回顾一下成长过程中父母,长辈对自己关怀的美好一刻”等活动。在学生中确立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也是做人的根本;学会感激他人,感激社会。

第二学年则围绕知恩报恩这一主题,开展系列活动。促进学生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培养学生向上、向美的快乐生活态度;知恩报恩,多为社会作奉献,这也是感恩教育的最终目标,在这一阶级的系列活动主题是走向社会前的心理引导,行为训练及纠正,旨在使学生完成由学校人向合格公民的角色转变。

第三学年重点是围绕奉献社会、奉献家庭这个主题。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振兴家庭,奉献成就和谐。教育学生立足实习岗位,热爱实习单位,通过实际行动感恩实习单位。通过给父母打电话和写信的方式汇报实习情况和保平安,感恩父母。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白,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大团体,只有当社会稳定的时候,我们才能更好地生存,当我们得到社会福佑的时候,我们还要记得适时的奉献,因为只有我们每个人奉献了,才能促使社会持续不断地进步发展。

3.感恩教育要回归生活,通过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实现感恩教育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强调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决定教育是为了生活而教育,通过生活而教育。感恩教育来源于生活,理应回归生活。 感恩教育应以活动为载体,让青少年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它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生活。通过感恩教育首先是学生的心理健康起来,拥有感恩之心,这样在平时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学生对许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静气;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一件事做起;可以自发地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可以正视错误,互相帮助。学生有了感恩之心,对人对环境就会多一份欣赏,少一份挑剔;多一份快乐,少一份烦恼;多一份平和,少一份烦躁。学生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生命将得到滋润。

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是一种责任、自立、自尊和追求一种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感恩化做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实践于生活中。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认真劳动、刻苦学习、遵守纪律、积极出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认真遵守校级、班规等都是对父母、对老师、对身边的人、对集体、对学校和对社会的具体感恩行动。感恩实践就在学生日常行为之中,就在平凡之中,一句“谢谢”,一声问候;一次认真,一次努力都是感恩。

三、感恩教育的意义

感恩母校社会实践活动总结篇4

关键词:中学生;感恩父母;教育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0-0007-01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报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随着现代社会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多从小在父母呵护下长大的独生子女,不会关心父母、体谅父母,认为父母给予自己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自己的要求一旦满足不了,就埋怨父母,甚至与父母反目成仇。针对这种现象,作为德育工作管理者,必须肩负起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责任。感恩父母,是做人之本。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应先从感恩父母做起。现结合教育实践,探讨中学生感恩父母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通过专题教育,唤醒良知,激发学生感恩父母的意识

《心灵鸡汤》这部畅销书的作者马克・汉森说,一个人的意识一旦被重新唤醒,每个人都会有一个重新的表现。为了唤醒中学生感恩父母的意识,教师应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开展专题活动。例如,在“开学第一课”专题教育中,教师制作了形象、直观的flash课件,呈现一个孩子从出生剪脐带到十二三岁的成长历程。在慢慢呈现图片的过程中,在音乐营造的深情氛围中,在教师适时的语言启发中,学生们明白了一个事实: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后,从呱呱坠地起,如果没有父母的精心呵护和养育,是不会一天一天健康成长的。这一专题教育对学生的触动很大,很多学生热泪盈眶。让学生说说感悟的时候,一个学生说道:“我们平时不懂得感恩父母,是因为我们的错误认识:我们认为父母对我们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在不停地索取中漠视了父母对我们不求回报的爱。”另一个学生说:“父母对我们的爱渗透在琐碎的生活中,却被我们所忽视,这种伴我们慢慢长大的付出是世界上最平凡而伟大的爱。”紧接着,教师抛出问题:“我们慢慢长大了,母亲的皱纹,父亲的白发,是他们辛苦操劳的见证,是他们对儿女无偿的爱的印痕,在这十几年中,你们谁关注过父母的这种变化?谁了解父母的爱好?”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深思。很多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谈了心里的感受,表示心有所愧,觉得自己对父母的关注太少,从父母那里索取的东西太多,说“我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因为父母无私的奉献”。通过这次专题活动及教师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起了感恩父母的意识,最后一致表态:面对父母对自己这份深深的恩情,要从现在做起,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回馈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感恩之情。

二、通过实践教育,付诸行动,培养学生感恩父母的行为

在感恩父母的教育中,学生只有亲自参与实践,才能从中有所感悟和体会,才能增强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意识和决心。为此,教师可利用一些传统节日和实践活动布置“感恩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体验、形成感悟。例如,在母亲节及父亲节来临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有学生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和歉意;有学生用自己攒的零花钱给父母买了小小的礼物;有学生给父母洗了脚、做了饭,等等。同时,学校和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具体活动渗透感恩教育。例如,学校组织学生阅读关于感恩父母的文章,组织学生开展感恩父母的演讲比赛,开展以“感谢父母”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另外,在每天的晨会中,班主任要求学生回家之后,一定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多和父母沟通。经过一个多月的实践教育之后,教师进行了一次家访调查,走访了几个起初和父母关系不太融洽的学生家长,家长都高兴地说,“孩子现在懂事多了,回家后话也多了,能自觉地做一些洗碗、擦地等家务事,也学会关心人了。”

三、通过家校合作,专家讲座,提升学生感恩父母的素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由于某些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或者过分追求成绩,一味付出,不求回报,忽略了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为了改变家长的这种错误认识,学校积极开展家校合作,邀请教育专家为家长做“教育孩子学会感恩”的专题讲座,让家长认识到子女具有感恩意识的重要性,让家长明白给孩子创造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要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重视孩子的品德发展。父母应让孩子明白:爱应该是父母关爱孩子、孩子关爱父母的双向互动,而不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献的单边行动;孩子不但要学会接受别人的爱,还要学会反馈和回报给别人爱。总之,父母要用自己的行动睿智地教育孩子、打动孩子,培养孩子拥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进而提升孩子由感恩父母到感恩一切有助于他的人和事的素养。

四、结束语

总之,中学生感恩父母的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校可以通过实施专题教育、践教育、家校合作等措施,来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只要学校、家长、学生三者有机结合,做到“三位一体”,互相衔接,互相渗透,形成合力,就能让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常存感恩之情”,学会体贴父母、感恩父母、孝敬父母。

参考文献:

[1]潘泽才.感恩教育之我见[J].基础教育研究,2012(10).

[2]辛友鱼.做人从感恩开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感恩母校社会实践活动总结篇5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教育;内容;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5—0135-02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近代哲学家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感论》中涉及到了感恩这一概念,这便成为感恩世俗研究的开始,其把“感恩”定义为“立即和直接促使我们去报答的情感”。在我国,对于感恩的论述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小雅·蓼莪》,其表述为:“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吴天罔极。”“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在《现代汉语规范辞典》中解释为:“感谢别人对自己的恩德”,而《牛津英汉字典》则解释为:“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因此,我们可把感恩定义为“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人的感恩意识。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内在心理要求和心理趋向;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任何文化公认的基本道德规范。人只有心怀感恩意识,才会主动去报恩乃至施恩。开展感恩教育,目的是让大学生能从他人的立场出发,急他人之所急,乐他人之所乐,积极学会体验他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只有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感人所感,知他人之情,能体谅他人、同情他人、帮助他人,从而形成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大学生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的应有之义,也是培养大学生“道德意识能力”的重要手段。确切地说,就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针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遵循大学生心理特点和行为发展规律,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大学生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其目的就是让大学生深入了解“恩”,深切体会“恩”,不忘所受之“恩”,并将“恩”施之于需要之人。在大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助于学校教育中人本生态的建立,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二、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

1 感恩父母

“百善孝为先”,感恩首先应该感恩父母。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又费尽心血哺育我们,他们热爱自己的子女,为子女起早摸黑,为子女受苦受累,只要能把子女培养成才,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工作、金钱甚至健康和生命,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永远给予我们关爱、宽容,为我们奉献和付出的人。因此,我们首先要感恩父母,感恩父母把我们带到人间,感恩父母的含辛茹苦的教育,感恩父母的鼓励和默默的支持,感恩父母无私的爱。大学生应当听从父母的教诲,体贴父母的辛苦,肯定父母的付出,并努力地回报父母之恩。

2 感恩师长

感恩师长在我国有着优良的传统。孔子曾说过:“弟子人则孝,出则悌。”意思是,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社会上要尊敬老师。老师传授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给予我们指导和教育,我们要报答老师的培育之恩。在当代社会,尊重老师更是社会精神文明水平的一种体现。感恩教师需要实际行动:课堂上,一道坚定的目光,一个轻轻的点头,证明你在专心地听课,这便是感恩;下课后,在校园里看到了老师,一抹淡淡的微笑,一声礼貌的“老师好”,这也是感恩;在考场上,认真应试,仔细答题,诚信考试,这依然是对老师的感恩。这一切都是多年来老师对学生谆谆教诲的成果,我们只有心怀感恩之情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

3 感恩社会

当今的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教育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国家和社会提供给我们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让我们在和平年代快乐成长;感恩国家和社会提供给我们优越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使我们能全身心的学习;感谢社会对于大学生的众多优惠政策,如国家财政部、教育部颁布的高校大学生国家奖学金助学金评比办法、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甚至大学生在购买火车票时还可以享受半价优惠等。对于这些优惠和关爱,大学生应该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

4 感恩自然

学习生活单调乏味而紧张,而这时候美丽的大自然就成为我们解除包袱、放松心情的最好选择。我们要感恩自然,是它让我们能够健康、快乐地生活,是大自然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阳光雨露,让我们感受到了无尽的美好和舒畅。作为当今的大学生,要珍爱自然,保护环境,自觉与一切破坏自然、污染环境的行为作斗争,为保护地球母亲的“美丽”和“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路径

1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目前,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没有设置专门的感恩教育课程,教学中涉及到的感恩教育内容也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际联系较少,知行脱节,甚至出现“知其善而不为”、“知其恶而为之”的现象。因此,感恩教育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将感恩教育纳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之中,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渗透和突出感恩教育。首先,引导大学生树立感恩是人的职责和使命的理念。在现实社会中,接受他人和社会的馈赠、支持与帮助等等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定要学会感恩,及时回馈,常怀感恩之情,常做感恩之事。其次,引导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应从幸福感人手。在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容易重交换,轻奉献,太看重回报而忽视感恩,一时的失衡会感到社会的不公,进而总感到社会和他人亏欠自己太多,背上了心理失衡的包袱。在高校德育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正视现实、摆脱阴影,使心灵产生一种平实感、慰藉感和幸福感。

2 营造感恩教育的良好氛围

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感恩氛围的校园环境是高校实施感恩教育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环境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大学校园文化具有教育、塑造、导向、熏陶、调适、激励以及控制等功能,是学校个性风格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灵魂之所在。学校可以把感恩教育寓于各种活动中去,达到“随风潜入夜,润无细无声”的效果。比如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公开评选“校园感恩模范”等活动,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校报校刊、网站、开学典礼等载体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感恩文化,营造感恩教育氛围,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善、美”,能分辨是非曲直,唤醒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形成正确认知,养成感恩的良好品质。

3 充分利用主题教育,激发学生感恩情感

高校在对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社会和时代特点开展主题性和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在感恩教育中可以通过精选感恩故事、榜样,也可以利用利用特定的节日,在学生中开展感恩交流活动,比如每逢父亲节、母亲节,在学生中举办“写给爸爸、妈妈的一句话”送贺卡的活动,或要求学生打电话回家,给父母亲送上温馨的祝福,教育学生感恩要及时,不要总把机会留待将来;还可以针对目前社会反映的“大学高消费、大学致贫论”,引导大学生进行大学投资成本分析,计算出自己在校期间每分钟的花费,学生震惊的同时还引发了感想,切实明白读书机会的来之不易,明白国家、社会、学校、父母为培养自己所倾注的心血。通过上述主题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感恩的学习和思考氛围中激发出感恩的情感。

4 充分发掘自我教育潜力,提高感恩教育认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的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感恩意识是通过自我教育才不断内化、不断提高的,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如果没有把自我作为客体去塑造和发展,那就很难发掘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发展。实现自身能力发展的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自我教育,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技能结构,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地去理解他人,体谅父母的辛苦和他人的善意,体会社会的恩惠,增强人情味和社会责任感,自觉地把感恩化作一种充满爱意的活动,实践于生活中,最终实现自身的升华。

5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施恩于人,报效社会

感恩母校社会实践活动总结篇6

关键词:实践教学模式 思想道德修养

目前,我国高校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方法上采取了许多措施,以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提高这门课的实效性,但大部分院校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的教学上仍然采取单一的讲授法,老师一人主讲,学生被动听,学生没有更多的机会思考道德问题,体会道德情景的,收不到良好的道德教育效果。为了切实增强这门课的实效性,有必要构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实践教育模式。

我国对教学模式通常定义为: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一套方法体系,是基于一定教育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程序,是教学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桥梁。[1]构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模式,可以综合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构建亲情教育模式

亲情,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亲情观彰显着大学生的责任感,但当代大学生受社会拜金主义风气的影响,亲情淡漠的现象日趋严重,进入大学后,他们爱慕虚荣,贪图享受,花钱大手大脚,奢侈浪费,攀比之风严重,条件差的学生埋怨自己出生不好,父母无能,条件好的同学抱怨父母不能给自己更多的生活费,生活上高标准,学习上却低标准要求自己。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忽视了与父母亲人的联系和沟通,这也真实地反映出了当今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效果的低下,大学生消费观念与学习态度的变化与家长的期盼呈现出明显的反差,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务必将学校教育和亲情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家长与高校的合力,帮助大学生弥补缺失的亲情,我们要把亲情教学同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开展以亲情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如写一封家书给父母、亲情征文比赛、诗歌朗诵、让学生计算从出生到大学,家长总共为我们花了多少钱,学生要写出体会和感想。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悟到父母的伟大,生活的艰辛,亲情的重要性,从而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上,学习更加努力,生活开支更加合理。

二、构建道德榜样教育模式

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中国历史上,榜样教育起到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凝聚了民族力量、鼓舞了人民士气,并且形成了“见贤思齐”的优良传统。在当代大学生中,榜样的教育力量同样不能忽视,榜样即模范和典型,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的某一实际的行为实践活动及其活动的成果或行为实践中蕴含的对于其他社会成员具有学习、教育、借鉴作用的东西,是道德标准和精神的集中体现。利用榜样学生进行教育,就是用先进人物的先进行为、先进事迹,先进感染心灵,塑造行为,其实质在于:通过榜样人物的先进思想、言行,把抽象的道德规范、政治思想观念具体化、形象化,使教育富有形象性、感染性、可行性,青年学生有上进心,模仿性强。因此, 可以在课上开展一系列道德榜样教育活动,讲授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让学生充分讨论先进人物事迹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行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加深道德认知,加强道德情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道德动机,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

三、构建感恩教育模式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感恩的优良传统,感恩思想源远流长,感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感恩不仅是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培养大学生学会感恩,有助于融化他们自私、冷漠的心理,培养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道德品德,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使大学内省内察,体谅父母的艰辛、他人的善意、社会的恩惠、自然的恩赐、师长的期盼,要培养大学生具备感恩之心,就要将思想道德教育与身边事、小事结合起来,开展感恩教育,例如:对于父母、长辈、老师,可以在特定日子,如教师节、重阳节、母亲节、父亲节、中秋节、等节日来临之际,组织学生开展感恩教育主题班会、辩论会、案例讨论会、演讲比赛,给父母打电话等活动,对于社会及他人,要求大学生在公交车上给老人、小孩让座,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认识,将感恩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把感恩内化为大学生的行为品质,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社会。

四、构建诚信教育模式

“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个人的诚信是做人的原则,整个社会的诚信是对国家对人民的保证,同时也是人民和国家自身的表现。和谐社会首先是诚信的社会,没有诚信的社会将无从发展,没有诚信的个人最终将无法立足于社会,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重大历史使命,有了大学生的诚信才可能有国家的诚信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但当代大学生的诚信观严重缺失,考试作弊的风气盛行,不少学生不按时缴还助学贷款的,甚至同学交往、谈恋爱的动机不纯,建立在金钱利益关系之上,大学生在求职时,提供虚假材料,学历造假,撕毁就业协议书的现象严重,针对这些现象,有必要在大学生中开展诚实守信活动, 如:观看反腐倡廉影片,开展诚实守信的主题班会活动,诚信征文比赛,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让学生体会诚信的效力和约束力,规范学生在校内的行为,为其在社会上立足奠定诚信道德基础。

要保证高校思想道德修养实践教学模式得以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需要国家、社会、学校提供一系列的条件,一是领导重视,并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提供课时保证,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实践编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二是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投入经费支持与保证;三是加强对教师的师资培训,让教师更好地掌握实践教学法,能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道德认知最终内化为良好的的行为习惯,;四是开发与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良好的实践教育环境,保证思想道德修养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2](作者单位:攀枝花学院)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克东,谢幼如等.”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0,(2)3-9

感恩母校社会实践活动总结篇7

余姚市三七市镇中心小学 陆慧慧

【摘要】解决农村小学生的感恩教育问题既能提高学生的感恩品质,还能提升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深化教师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教育理念是解决感恩教育问题的关键之举。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通力合作下逐渐培养感恩意识和感恩情怀,开展多样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体悟感恩,实践感恩。引导农村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价值观,将感恩行为化为红丝带,传递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是每一个教育者的责任。

【关键字】感恩教育家庭教育主题活动实践

【缘起】——不懂感恩的小单

笔者对于农村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源于一个二年级学生——小单,他是一个喜欢唱歌的男孩,一般热爱音乐的孩子都比较阳光,但他不是。他与同学之间的小打小闹时常有,比如同学帮他捡笔,他却反告同学偷他的笔;同学借他橡皮,他从来不还,还把橡皮扔进垃圾桶。作为班主任,笔者也会及时给予批评指正,并加以正面教育引导,但是每次教育的效果只有三分钟的热度,于是笔者对其进行了家访,想更深入地了解小单、帮助小单。那是一个星期六的早晨,笔者还没进小单家的门,就听到小单对他的母亲大吼大叫,还用老家的脏话辱骂指责他的母亲,而她的母亲却在一边流泪。笔者当时大为震惊,这还是我认识的小单吗!以前只觉得他在同学面前我行我素、唯我独尊,哪里想到在家里会有这样的一面。当天与他的母亲聊了很久,这次吵架的原因是他想买一个ipad,但妈妈不同意,只因这样一个小事!从他母亲那里得知小单经常对母亲大声叫骂,目无尊长,从来不体谅父母生活上的艰辛,没有一颗感恩仁孝之心。

小单的问题让笔者陷入了沉思,一个新时代的小学生却没有一颗感恩之心,是什么样的生长环境造就了小单的个性,那其他学生呢?于是笔者对部分小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43.2% 的学生景仰科学家,33.5% 的学生景仰体育与影视明星,只有4.5% 的学生表示景仰自己的父母,只有5.9%的学生景仰自己的老师 ……

因此,笔者认为加强小学生的感恩教育,从小培养学生感恩之心己成为德育的重中之重。

【发现】——农村小学生在感恩意识上存在的问题

其一,漠视父母的养育之恩

在农村,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处在从家庭到学校的过渡时期,经济上完全依靠父母,生活上还需要父母的照顾。然而一些小学生却以自我为中心,认为父母为自己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不知道父母的生日,不顾家庭生活困难,不体谅父母的艰辛,不懂得感激和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其二,淡忘教师的培育之恩

多数农村小学生能做到尊敬老师,从心底感谢老师对自己的教育。然而,在小学校园里,上学迟到、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不听老师教导已不是个别现象;有些同学见了老师不打招呼,甚至有些同学看见老师绕道走;还有些同学因为老师生病而高兴,认为这样就可以不上课了。

其三,无视他人的相助之恩

“谢谢”是我们最基本的文明用语,可是部分小学生却不愿意说或者懒得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把他人给予自己的帮助和付出看成是理所当然的,漠视宝贵的仁爱和友情。

其四,社会的责任意识淡薄

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也是当代农村小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一个苗头。对于小学生而言,校园是他们较家庭而言较为频繁的活动地点。然而仍有少部分小学生对学校感情冷漠,不能认识到自己是学校的一份子以及自己对学校肩负的责任。不爱惜学校的公共财物,在课桌上乱写乱画,不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在校园里乱丢垃圾,不懂得保持学校的环境卫生。

【剖析】——农村小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

农村小学生感恩意识薄弱是由多方面的问题造成的,总结起来主要有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自身等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学校教育的原因。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升学率摆在第一位,教学成绩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那么德育就只是摆在桌上的绣花球而己,忽视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正是这一系列的教育缺陷,导致学生不知道如何感恩。

第二,家庭教育观的原因。随着农村生活水平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小学生在家里不仅享受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而且家长的过度溺爱更是让他们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这就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错误价值观,再穷也不能穷孩子,为了孩子,父母不求回报地一味奉献。

第三,社会坏境变革的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西方一些不良思想也涌入我国,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盛行,导致一些人目光短浅、唯利是图、忘恩负义,这些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给小学生的成长带来了很恶劣的负面影响。

第四,学生自身的原因。小学生在前三个因素的影响下成长,自主意识很强烈,但是自我约束和自控能力差,而且以自我为中心,遇到事情就满腹牢骚,抱怨社会不公。他们从来不会去反思自身的原因,不知道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更不知道何为感恩,怎样感恩。

【探索与实践】——农村小学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的有效策略

笔者认为,一般来讲,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观点,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培养他们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体现感恩教育的价值关怀和人文情怀的人性教育。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应该选择涉及面广、可操作性强、具有实际意义的策略。

一、以“家庭”为依托,积极推动家庭感恩教育

家庭感恩教育是农村小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需要对小学生的感恩教育重视起来,在生活中以身作则,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教育孩子要懂得感恩。父母让孩子生活幸福,疼爱子女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过分的宠爱反而使孩子不懂父母的苦心,不知道感恩。我们要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应从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开始。亲情是一切情感的基石,只有爱父母,才会爱学校、爱家乡、爱社会、爱祖国、爱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才能永驻真爱,形成质朴、健全的人格。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让家长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让家长明确自己在感恩教育上可以做些什么。

首先,大人要做到孝敬父母、尊重老人。父母应成为孩子孝敬长辈的表率。家长要用自己的言行深深地打动孩子的心,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埋下爱的种子。其次,要不断地给孩子创造孝敬父母的机会。让孩子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过生日,送祝福,强化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意识。再次,父母要经常与孩子沟通,让孩子知道父母的苦与乐,父母要平等地与孩子谈话,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孩子。例如当父母辛苦劳动一天回家后,可以让孩子帮忙倒杯水;在吃饭时,家长可以让学生帮忙拿碗筷等,并在他们完成这项工作后对其进行感谢。感恩教育更应注意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言传身教。

二、以“活动”为载体,切实推进学校感恩教育

培养农村小学生的感恩意识,学校应重视德育工作,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感恩教育的主题活动。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利用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例如母亲节、父亲节、端午节、重阳节、教师节、感恩节……这些节日都是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良好时机。比如在庆祝“感恩节”时,可以开展“感谢妈妈”的活动。活动中,孩子给妈妈一句关心体贴的问候,一首赞美妈妈的诗,一杯饱含真情的热茶,一张感人至深的贺卡,一首先献给妈妈的歌……这些都承载着亲情的温暖。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了“我帮妈妈扫扫地”活动;在中高年级学生中开展了“和爸爸妈妈一起干农活” 、“我当一天家”等活动。通过下田干农活、洗衣叠被、打扫卫生、烧火做饭等实际生产和生活尝试,不仅使孩子们体会到父母每天劳作的辛苦以及持家的不易,还学会了一些基本的生产知识,锻炼了基本的生活能力。通过这些活动,很多孩子能够主动帮助父母揉肩、捶背和分担家务,形成了关心家人、孝敬父母的意识。2、开展关于感恩方面的主题演讲比赛。3、学做家务,体验辛劳。通过亲身体验家务甚至是农活劳动,学生们会有真切的感受,能深深体会到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与欲望。4、 利用语文课上的感恩教材进行教育。语文教材有很多很好的感恩材料,让学生多读,多学习,可以很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把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突破口,通过多种途径才能“亡羊补牢”,培养起学生的感恩意识。

三、以“传统美德”为背景,全力营造社会感恩氛围

在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中,早已经渗透着感恩教育。我们从“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羊跪乳,鸦反哺”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受人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句子中就不难看出。今天的孩子还需继承这一传统美德。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全社会都关注孩子,也对孩子寄予着厚望。教师可利用影视媒体,播放有关感恩方面的影视剧或公益广告,从而引起小学生的关注,启发小学生的感恩意识。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表彰活动,在全社会弘扬知恩报恩美德,塑造鲜活的感恩典型。宣传一些在施恩报恩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逐渐树立以知恩报恩为荣,以忘恩负义为耻的道德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农村社区已经作为人们生活和活动的重要场所。小学生除了在学校、家中活动之外,还有很多时间是在社区度过的,社区在小学生的成长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社区应与家庭、学校一起,共同配合开展小学生感恩教育,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一个社区有着浓厚的感恩氛围,生活在这个社区中的人们也会自觉主动地进行感恩。许多社区感恩活动是班级中的家长组织的,由于同学们大多住在同一个社区,组织活动比较方便,参与率较高。他们暑假里组织了“给环卫工人送凉爽——小风扇”、“给敬老院爷爷奶奶送温暖——亲手做的点心”、“给公交车叔叔送清凉——冷饮”等一系列感恩活动,全力营造社会感恩氛围,这对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感恩有着积极的作用。

【深思】——感恩于行,培养新时代美德少年

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感恩显得尤为重要。感恩不是哥们义气,也不是以性命作为代价,感恩要在自己力所能及和社会法律道德许可的范围内。小学生不能因为报恩而付出自己终身的幸福,更不能用国家、社会的财产或者他人的利益去报答自己所受的私恩。如果自己现在受到的帮助在青少年阶段没法进行报恩,可以在成年之后报答别人,也可以将这种施恩行为传递下去,以此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对于施恩来说,我们对别人伸出援助之手,只是为了帮助别人更好地实现其理想价值,追求到属于他自己的幸福。对于小学生而言,具备正常的施助心态对他们以后的人生特别重要,从小就形成这种价值观,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也将大有裨益。

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祖国的未来,民族振兴的希望,更要学会感恩。如此,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更加美好。让学生学会感恩包括两个维度,一是对长辈成员的感恩,二是对同辈成员的感恩,显然前者比后的难度大得多,晚辈与长辈之间存在代际鸿沟。历史地看,对父母及家庭其他长辈成员的感恩一直受到传统孝文化的重视,善待父母为孝,百善孝为先。但是怎样善待父母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却受到忽视。但其实对父母的感恩是一种人性化的感恩,对父母长辈的感恩情怀与感恩的表达艺术能催生出家庭成员之间的合伦理关系,也能促进代际之间爱的传递和善的互动。感恩他人是天地之间人性的伟大所在,是万物之中人性的高贵所在,是社会生活中人性发展的渊源所在。教育若不重视培养学生感恩教育必定是不完美的教育。学会感恩,这不仅关涉着学生个体当下的幸福,也关涉着家庭的和睦,还间接关涉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感恩教育于学校教育而言非常重要,培养新时代施恩、知恩、感恩于行的美德少年理应成为现代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首先,教师把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可为小学生输送积极的感恩知识。其次,开发和整合课程中的感恩教育资源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恩意识。再次,通过一系列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践行学生的感恩行为。最后,引导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感恩价值观,鼓励学生践行感恩。小学生感恩教育,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在其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与其说是试图解决问题,不如说是希望在某些方面使这些问题引起越来越多人的注意和重视,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通力合作下逐渐解决问题。由于时间较匆促,资料收集不够丰富,加上笔者经验、能力有限,对小学生感恩教育这一问题的研宄还存在诸多不足的地方,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进行更加细致的实践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12

感恩母校社会实践活动总结篇8

二、参与对象

全校中学生

三、活动内容及形式

感恩·励志教育和传统节假日教育活动相互结合,有机进行。充分发挥传统节假日的内涵,精心开展感恩·励志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帮助学生“知恩”、 “感恩”、“施恩”、“报恩”,做到立志成才,报效祖国。通过主题班会、演讲征文比赛、社会实践活动、感恩歌谣传唱、感恩美文欣赏等形式开展各项活动,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主题教育。

1、“祭先人、忆先烈、颂先贤”清明节主题教育活动。要求各班在本周二开展“祭先人、忆先烈、颂先贤”清明节主题班会活动,围绕清明祭扫,参观博物馆、名人故居等德育活动基地,观看革命战争题材影视片等主题开展主题班会,城乡管理局将开展全区中小学生“祭先人、忆先烈、颂先贤”征文评比活动,以“祭先人、感养育之恩;忆先烈、励报国之志;颂先贤,行求知之路”为主题,纪念清明节传统节日。请各班级做好积极开展主题班会,并做好征文布置工作,至少筛选出三篇优秀文章,并于4月14日前送到校团委。

2、“让我感动的瞬间”征文比赛。母亲节、父亲节即将到来,组织学生参与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体验活动,通过为家庭、学校生活服务,感受师长工作,捕捉令人感动的瞬间,撰写亲身感受,明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道理,养成爱劳动、会自理、乐学习的品质,城乡管理局将组织开展“让我感动的瞬间”征文。请各班认真组织征文竞赛,至少筛选出三篇优秀文章,并于5月12日前送到校团委。送到校团委。

3、“我让 (父母或老师等)露笑脸”故事征集活动。组织学生走进校园、走进家庭、走进社区,开展感恩·励志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城乡管理局将举行“我让 (父母或老师等)露笑脸”故事征集活动。我校拟在初一和初二年级开展此项活动,组织学生讲述知恩、感恩、报恩的故事,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真情行动,感恩你我,回报社会。请每班于6月15日前将筛选后的至少三篇优秀故事送到校团委。

4、举行感恩·励志主题教育活动创新案例评选活动,评选优秀主题班会、团队活动、黑板报和主题手抄报等。参加黑板报、手抄报评比需提供照片资料或实物资料。请各班于6月15日前将优秀案例2篇送到校团委。

四、总结评比

学校将组织教师进行各类征文和作品进行评比,并送交城乡管理局,颁发获奖证书,并选择优秀作品上报市教育局参评。

扬州市八里中学团委

上一篇:寒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总结范文 下一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自我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