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压模具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13 08:19:07

冲压模具实训总结

冲压模具实训总结篇1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xx年模具设计实训总结

实训周小结一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开始典型模具设计与加工的实训了,我们将要进行六周的实训,我们被分为两组,两组分别在加工操作和设计两块。从现在开始,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进行与模具相处的课程了。

第一周,我们没有去进行相应的课程,而是由陈教授先进行一周的理论课。由于我们之前只有接触到塑料模,而当我们出去工作的时候,如果不是在大型企业,而在中小企业,我们是不可能只做塑料模的,我们必须还要接触到冲压模。陈教授这周主要就是讲了冲压模的基础知识与要点。

冲压模与塑料模的区别很大,塑料模是以塑料的注入成型,而冲压模主要是以外力来造成模具的成型,所以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冲压模有许多成型方法。有冲压模,弯曲模等等。

这周我们主要是接触理论知识,以便下到车间时,对一些冲压模的一些简单的认识。

实训周小结二这周开始,我们就要到校企合作的模具厂实训了,我们这一小组被分配钳工组,钳工组可能是下面三个小组中最脏最累的小组了。因为钳工是为了对一些零件进行简单的手动加工,例如打孔,绞孔,去毛刺,倒角等,这些看似不难的事,做起来却非常的要求有耐心,有耐心,有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这样你才有可能把模具做好。

我们被分配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对一些工件进行“抛光”,给你一张砂纸,就是把工件上的干胶水弄掉,还要把表面砂的光滑一些。这些听上去简单,其实当你真正用一张砂纸去的时候,才发现胶水不是容易去掉的,表面也不是那么容易光滑的。

我们在钳工组的时候工作最多的就是去毛刺,在去毛刺的时候要把锉刀斜着对这边去去毛刺,这样边会显得整齐许多。绞孔的时候要注意,在绞的时候要看着方向是否倾斜,如果有点歪的话就要改正过来,不然可能孔就被你弄歪了,在装螺钉的时候就不好装了,这点很重要。

这一周,从简单做起,模具就是一个细心活,不能着急,不能粗心。

实训周小结三这周开始我们就要到加工中心那去实训了。从钳工组到加工中心确实转变很大,因为这边不要你去对工件进行什么小加工了,而是用精密机床来对工件进行加工,刚开始我们听到了介绍,这里的精密机床都非常的贵,有五轴的加工机床,有精密电火花机床,还有慢走丝的机床,这些以前只听说过,却没有看见过,这次确实收获不小。

我们首先去看了慢走丝机床,机床的设备确实很精密,由于对尺寸的严格要求,所以走过一遍的丝都变成了废丝,这些主要是对一些定位等尺寸非常重要的去加工。

五轴机床是这里面最贵的机床了,操作也是一条龙的,除了装工作以外,其他基本都是由机床来负责了。

还有精密电火花机床,这里的机床和普通的电火花机床有许多区别,操作比普通的复杂一些,加工的也更精密。

虽然说我们这一周没有对这些精密的机床进行操作和加工工件,因为企业里面在加工,但是这些也不是我们这些刚接触到的能操作的,只有慢慢的去学习。

实训周小结四这一周我们分配到了电火花,线切割小组。

这一周我们还是进行机床加工工件的实训,这周的机床不比上周的机床贵,但是这周的机床我们可能利用企业工作的空余时间来进行工件的加工,我们首先接触的是电火花机床,这是一种普通的电火花机床,用它来加工工件的时候主要要注意最开始的装工件和电极的定位,如果这一步做的好,下面就非常简单,在电极定位的时候最主要的要自己非常的细心与耐心,因为你可能会出现许多的重新定位,所以必须要求你有耐心,做好这一步,你加工的时候也就不难了。

范文仅供参考

冲压模具实训总结篇2

论文摘 要:为了能够提高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力度,以《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为例,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实践,验证了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育的课程建设具有明显的效果,提高了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对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就。卢龙飞研究了工学结合模型下职业教育公共英语课程建设的相关问题,探索了职业教育中的英语和专业相结合的新方法,提出了课程目标调整、课程内容转换以及教学方法改革等途径,从而使职业教育中的公共英语教学更加具有职业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杨润丰等人对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的改革模式进行了深入地探索,提出了加强实践教学比例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和企业生产以及实际应用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卢菊洪等人研究了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构建模具专业课程体系的方法和有效的教学模式,从而使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更加适应时展的要求。胡茵等人研究了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相关问题,从工学结合模式的内涵出发,提出了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创新和拓展的应对策略。王婷提出了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评价体系建立的方法,分析了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评价的含义,并且提出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从已有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是目前的热点,将工学结合的基本思想融入到《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在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通过广泛的社会需求调研,与江铃集团模具分厂、香港惠迪股份有限公司华高电子五金厂等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座谈、研讨,明确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主要技术岗位,从而确定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主要技术岗位为:在机电领域内从事产品开发、模具设计、模具制造与维修、设备维护、机床操作与加工等工作。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必须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独立完成机电领域的产品开发、模具设计、制造、管理、应用研究、机床操作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根据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为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的专业核心主干课程,通过《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冲压工艺的编制方法、冲压模具的设计、制造和维修理论和实践知识,同时能够掌握冲压件的质量检验和分析方法。

二、《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在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设置过程中应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根据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确定出人才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并且设置相应的职业技能实训课。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该积极地和企业进行协作,提出课程开发、课程设计、课程执行和课程评价的相关措施。并且关注《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的综合化、模块化以及项目化的建设。

(二)设置和课程对应的“体验课”,给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环境,通过实际的操作过程,使学生得到技能上的训练,并且逐步地掌握未来工作所必备的技能。在教学过程的真正主体是学生,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回答问题,完成设计,从而达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效果。

(三)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专业师资是制定和实施科学课程体系的保证。双师型师资的确定,不仅仅是指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一些相关培训,而是高职院校能够为教师争取到一些可以参与企业实际生产的机会。通过在企业的实际训练,能够使高职院校的教师发现自身在课程教学中的缺陷,从而能够使以后的教学可以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更加紧密,从而能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设置为1:1,或者使实践教学的比重更大一些。通过开展项目化的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并且逐步地把实际项目中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讲解,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理论教学中,加强模具设计基本理论的深入研究,加强模具设计相关工作过程的介绍;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根据工作的实际过程,对职业技能的教学进行精心的指导,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冲压工艺的编制、冲压模具设计、模具的装配和维护以及冲压件质量检测与分析等专业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新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查找资料和文献的方法能力。

(二)完善《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

通过和企业专家以及课程专家进行沟通和交流,总结出具有普遍适应性的、和《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有关的教学内容。

1.主要包括冲压生产和冲压模具,前者可以通过生产情景录像来进行教学;后者可以通过典型模具的工作过程录像来进行教学。

2.主要包括冲裁件质量问题分析、弯曲件质量问题分析、拉深件质量问题分析和成形件质量问题分析,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生产中的次品件进行演示教学。

3.主要包括工艺性分析、生产方案的制订、冲裁模总体结构设计、工艺计算和冲裁模零部件结构设计。可以通过冲载件(托板)进行教学。

4.主要包括工艺性分析、生产方案的制定、弯曲模总体结构设计、工艺计算、弯曲模零部件结构设计。可以通过弯曲件(支架)进行教学。

5.主要包括工艺性分析及拉深次数的确定、罩壳的生产方案的制、拉深模总体结构设计、罩壳的工艺计算、拉深模零部件结构设计。主要通过拉深件(罩壳)来进行教学。

6.主要包括气瓶的成形工艺分析和气瓶的缩口模设计。主要通过成形件(气瓶)来进行教学。

(三)开发出适合“工学结合”模式的课程教材。通过和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及一线员工开展研讨,对模具设计与制造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及工作过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整理,在此基础上,与江铃集团模具分厂、香港惠迪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新型《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材,教材内容的制订以冲压件的工艺性分析、工艺规程的制定、冲压模具的设计、制造过程中的工作任务为主线,将典型零件的冲压加工方法归类为冲裁模设计、弯曲模设计、拉深模设计及成形模具设计,新教材结构清晰,教学目标明确,内容选择恰当,教材难度适中,选取的工作任务真实,具有代表性且实践性强,满足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四)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在完成教学设计后,我们按照“工学结合”的精神,遵循“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师引导,学生主体”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项目导向是指依托来源于企业真实的冲压件模具设计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是指以分配任务的形式,使学生按照实际工作流程进行设计,并在设计过程中自主学习;教师引导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灌输者转换成解决问题的引导者,提出问题,并给学生相应的引导文件;引导学生学习与掌握与职业岗位所要求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操作规则。学生主体是指在教学过程的真正主体是学生,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回答问题,完成设计,从而达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效果。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群体化协作学习能力。学生群体化协作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通过一些相关的实例(如实验实训、综合实训、学科技能竞赛、体育比赛和辩论赛等)来引导学生群体化协作学习和工作,从而使学生能够树立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群体化合作能力。利用bbs、微博和qq群等网络的形式,进行充分地沟通和交流,并且形成一致意见,从而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

(五)完善课程考核方式。将以前片面对理论知识的考核改革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考核,可以利用过程性的评价方式,将学生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学习态度、平时作业情况、实践操作情况、以及工学结合模式下下厂实习等都在考核的范围内,从而能够提高评价的全面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终达到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结论

经过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的实施,构建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精心选择并组织以真实冲压件模具设计和制造为载体的教学内容,采取现代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对冲压生产及其规律有生动、直观、全面的认知。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完成设计,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效果,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了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而且还节省了企业的二次培训,因此使得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唐永泽,等.以工学结合为主线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1).

[2]徐其航,等.模具专业工学结合模式探讨[j]. 广西轻工业,2010, 139(6).

冲压模具实训总结篇3

关键词: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改革;教学模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178-03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必修的重点课程之一,是一门综合运用前修课程的应用技术课。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从2002年在我院开设以来,为适应宁波地区的经济特色和产业分布,作为核心课程之一的《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历经本专业教师在教学改革方面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并结合企业调研成果,最终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教学模式。

一、理论依据

知识、技能和能力紧密相连。知识,是指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技能,指掌握并能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程度是学生形成技能与发展能力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牢固的、系统的知识,才有可能进一步提升技能或发展能力。能力的发展有它自身的轨迹道路,一般为:“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而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启发讲解适度训练思考领悟巩固提高”,其中思考和领悟是关键,只有通过自身的思考和领悟,能力才能真正成为自身的能力。

基于这种能力发展轨迹的思路,我们设计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模式。由于冲压模具的设计与制造具有典型的过程性:主要过程包括零件分析(包括材料、精度、批量等)、冲压工艺分析、冲压方案设计与确定、模具结构设计(包括导料、卸料、推料机构等)到模具零件的制造、模具整体安装与试模等。从设计任务的提出到最终模具冲压性能的检验,整个工作过程清晰、明了。本课程按照冲压模具在企业实际的设计流程和制造过程重新构建课程内容,从冲压模具制造企业直接选取项目,但企业的实际项目在难度、知识承载、操作等方面不一定适合课堂教学,需要进一步提炼并再次加工,使其具有典型性、通用性,能承载本课程所要求的技能训练内容。最后打破传统课程以学科知识为内在关系的知识结构,建立基于实际模具设计工作过程的知识结构,在知识技能训练与模具设计流程的各个环节之间建立联系,以提炼并加工后的课程项目为中心,以模具设计流程为导向重新建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在完成课程项目的同时,自主建构自己的学科知识和发展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

二、教学模式设计的指导思想

近年来,为满足企业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国开始大力发展高职教育,而培养“能力本位”的人才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共识。为了适应“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需求,模具教研室的专业教师继续在原有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基础上,对《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进行了不断的改革与探索,逐渐建立起“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模式设计过程

在《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教学模式设计上,对全课程采用综合分析综合的组织形式,即总体概貌认识(介绍工艺规程、模具结构)、分部分解分析(研究工艺设计、模具零件设计)、总结方法和规律(系统归纳冲压工艺和模具设计),使学生掌握模具设计的方法,具备冲压模具设计的能力。教学模式设计中注意搭建综合化的基本知识平台,分析各种不同的冲压模具设计殊案例,综合运用已学习的知识,由特殊到一般,举一反三。

(一)教学内容的确定

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充分结合企业调研结果,认真分析企业工作过程对知识、能力的需求,注重实用性、先进性和科学性,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并符合本课程的内在知识结构体系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规律。最终的课程内容采用模块化组织,将本课程的知识内容分为6个主要模块,也即6个项目,以项目为载体,将课程知识和工作过程中的能力联系起来。

(二)学生特征分析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认知的主体,教学效果易受学生学习特点的影响。学生学习《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时,已经学习了机械制图、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等先修课程,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学生们期望通过《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的学习,系统地掌握冲压模具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模具设计与制造知识解决企业生产实际中的问题,为后续的毕业设计和将来的求职工作打下基础。高职学生有许多自己的特点,主要有:

1.经历过高考的失败,对学习缺乏自信。有的家长和考生认为高职仅比职高好一点,高考“落榜生”才去读高职。有些学生对学习的专注度不够,学习的兴趣难以保持或持久。他们学习的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对内容枯燥的内容则学习效率较低。

2.实践能力较好,理论理解能力较差。高职学生大部分都是所谓的“调皮捣蛋”不受中学老师喜爱的学生,他们好动。因此他们更喜欢动手,但却对系统的理论知识感觉枯燥,学生对实践性环节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理论课程的学习。

3.学习动机呈现多样性。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①自尊心、进取心和不甘落后。②为了自己今后能有一份好工作,多挣点钱以使自己和父母能生活得好一些。而学习困难的高职学生,他们往往存在更多的情意障碍,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轻奋斗,重享乐。大部分学生渴望成才,却缺乏坚定的拼搏精神,缺少深入实际和脚踏实地的努力,信奉的是享乐主义的人生价值,注重物质享乐和感性刺激,易受各种消极倾向的影响。

因此,结合高职学生的这些特点,《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应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有机融合,使抽象问题具体化,让传统的学科知识承载于课程项目的完成内,使隐性知识显性化,且在知识量上只求“必需、够用”。采用项目化的教学,通过项目的完成,即能动手又能取得成果,符合动手能力强的特点还能通过项目的完成提高自己的自信,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

(三)设计本课程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教学内容设计的基础,本课程分为三种目标设计,即课程总目标、知识与素质目标和职业与技能目标。

1.课程总目标:学习并掌握典型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培养在设计和动手实践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领域,会做一般的实际工作。

2.知识与素质目标:能够解释冲压工艺的相关术语并明白其含义。能说出冲压产品生产的一般过程,冲压工艺模具的种类,会具体冲压件的工艺分析与工序设计、会设计实现工序所需模具的结构,模具材料及热处理的选用,利用模具标准和设计手册。并能应用CAD/CAM软件构建三维模型、进行成形分析和绘制设计图纸。能说出典型压力加工设备的结构及其上下工作台特点和参数,并能够正确进行设备选型和完成模具的安装、调试,并逐步把握压力加工设备操作调试技能。能针对模具设计要求和生产制造条件制定加工工艺方案和加工过程,完成零件的加工和模具的装配。

3.职业与技能目标:掌握典型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的一般过程;利用学习情境(具体冲压件项目),能主动、正确地进行技术资料准备(如冲压手册、典型模具结构图册、模具标准、模具设计员手册、类似零件的工艺及设计文件、模具设计与制造行业的近期技术发展),并正确分析处理、提取当用信息;能运用CAD/CAM软件构建三维模型、进行模具设计并完成模具设计图样绘制和设计过程文件的留存;能进行加工实践并完成相应的实践。认识冲压工业和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本方法,能够从不同的冲压产品发现模具或生产问题,并初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学习活动的设计

1.自主学习活动设计:学习过程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动手实践,摒弃“填鸭式”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信息、探索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学生网络课程、虚拟实验室等方式、途径实现自主学习。网络课程,尤其网络上的各院校精品课程,对学生的自主学习都是不错的资源且都是免费开放的。同时实验室和虚拟实验室长时间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设备充足,学生可以自由的使用实验室设备,操作、练习各种技能。网上虚拟冲压模具拆装实验具有可重复性、模具品种多样、表现形式逼真、不沾惹油污等优点,深受学生欢迎,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学生在理解课程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对模具的感性认识,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开拓思维和启发创新等。

2.协作学习活动设计:开展以讨论、交流与协作为主的学习模式使学生通过协作学习,相互讨论、相互指导,往往有时有事半功倍,教师也能从学生间的相互讨论和协作学习活动中及时得到教学反馈,并能据此调整教学进度或深度等,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因此,结合学院开展的“评、展、鉴、赛”活动,在《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中开展了3个“评”的活动。所谓“评”首先由学生结合活动主题进行展示、讲解,然后学生互评和教师评议。通过学生互评,不仅评者和被评者都能通过查阅资料、积极思考而学到知识和锻炼能力,更重要的是还能学会合作与交流的技巧,接受别人建议和批评的能力,培养学生在集体中的责任感等。而且,利用QQ、论坛等网络交流工具,我们还开展了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教学,组织和引导学生分小组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

(五)学习评价的设计

学习评价主要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学生或学生完成的学习目标所进行的一种鉴定或价值判断的活动。评价的形式主要有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考核依据:作业、出勤、课堂表现、课外调研、阶段测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职业素质养成等,占总成绩百分比:30%;

终结性评价,形式:笔试,占总成绩百分比:70%。

学习评价所获得的结果可以提供学习过程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的分析和及时反馈,可以对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学习目标)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而且能让学生及时了解自身学习和发展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不断提高学习效率,使学习活动进入良性循环。学习评价的反馈调节功能一方面可以通过他人(教师、家长、同学)评价的方式反馈给学习者,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自我评价的方式使学习者不断获得自我意识,并通过自我调节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参考文献:

[1]刘彦国,范建蓓,徐志扬.塑料模具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模具制造,2010,(4):96-100.

[2]陈乐平,马野.《冷冲压设计与制造》教改实践[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92-94.

[3]李昌雪,陆锦明,黄仕勇.基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改革与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3,(2):186-188.

基金项目: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YGH095,YGH091)。

冲压模具实训总结篇4

关键词:工学结合工学交替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

0 引言

教育部【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表明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理念的核心,也是体现高等职业性、实践性与技术性特点的重要举措。实施校内工学结合培养模式,针对个别班级进行改革试点可以,但要在整个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开展校内“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还是有难度的,“‘工’做什么”和“‘学’怎么结合”是国内高职院校采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就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及过程,结合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工学交替”课程进行阐述。

1 实施校内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思路研究

实施中要“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以培养职业素质、提高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体系,创造一个真正的职业环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指导思想,要“以模拟模具企业产品设计与制造工作过程中的职业氛围与情境,以冲压、注塑、压铸模具产品为项目载体,以项目案例手段,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教学,以三维造型设计、模具装配、调试、修模核心技能训练为中心,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和实用性,以模具产品为项目载体”的总体思路,设计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完成10个教学项目和10个学生自学项目的基础上,在第一实训楼每个小组完成2个工学结合项目,全面推行“工学交替”高技能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2 实施过程研究

2.1 学习研讨,解决观念和认识阶段

观念问题是课程改革的主要障碍。开展“工学交替”新教学模式的完善阶段,要经过三个文件的认真学习,解决好教师对工学结合的认识,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探索考核评价新方案,探索课堂与实践地点的一体化;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①成立研究小组,将善教学、懂理论、会操作、勇于创新的业务骨干充实到研究小组中。同时,明确职责,科学定位;加大投入,营造科研氛围。②针对模具专业的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掌握学生对新教学模式开展情况的认识。③加强理论学习,坚持自学与校本培训相结合,采用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的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使教师们由原来的“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转化。

2.2 深入探究,多层次专题研讨实践探索阶段

在此阶段主要是通过冲压、注塑模具的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综合技能训练课程,完成模具专业班级的“工学交替”模式的课程正常教学任务,及时地总结成功经验,减少疏漏失误,发挥课堂教学与工厂操作主阵地的作用,才能减少教学的盲目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2.1 实施方案的落实

经过几十次的骨干教师和技师们的讨论,并经过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认证,达成了模具专业的校内“工学交替”项目案例教学的实施方案:

①基本学时:442学时。

②课程目标:通过冲压、注塑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综合技能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从事典型模具零件分析、模具零件加工、模具装配、调整试模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求学生具备初步模具设计和制造的能力;有较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有较快适应生产、管理第一线岗位需要的能力;具有团队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

③课程主要内容:以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为总指导,通过对专业岗位(群)的工作分析,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本课程针对毕业生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岗位(主要职责、具体任务、工作流程、工作对象、工作方法、使用工具、劳动组织、与其他任务的关系)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达到的目标及应有的素质,构建了新的教学内容,内容涵盖模具钳工、模具数字化设计、模具数控和电加工、典型模具的装配、试模、修模等,以项目案例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

2.2.2 教学设计(项目案例)

以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综合技能课程为例进行教学设计

①教学设计思路:

将企业现实典型的项目案例转换为认知性项目案例进行教学,再由认知性项目案例来完成现实的项目,项目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通过实际冲压件的模具设计、制造项目的工作过程来完成课程主要认知性工作过程的讲授,与学院第一实训楼合作以实践教学与动手制作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来达到会应的综合技能训练的最终目的。

②教学内容设计:

③课程分工:

综合技能的安排,结合本院第一实训楼的设备现状,要求分工明确,两名老师担任三个班的指导任务,每个班分成8个小组,半天讲解教学型实际案例,半天指导学生加工生产型案例,围绕着模具加工的合格产品或出现的次品、废品及现场加工过程中的故障问题,不断地改进设计方案和纠正工艺方案。

④课程总体设计(192学时)

项目载体名称以及时间分配:冲压模模具设计,78学时(约7周);冲压模模具加工,78学时(约7周);冲压模模具装配,24学时(约2周);冲压模模具安装、调试及修模,12学时(约1周)。

2.2.3 教学方法和手段

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的模式,广泛采用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现场讲解演示法、师生角色互换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注意把几种教学方法配合起来使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2.2.4 考核评价

模具专业所有的专业课程采用了“驾证式”的考核方案,即知识和能力同时进行考核,知识的考核采用试卷形式闭卷考核(教室);能力的考核以完成一套冲压模具的设计、制作为主(第一实训楼);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精神等进行考核,成绩单上要体现理论知识成绩和实践技能成绩。知识和技能同时及格时该门课程才能及格。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综合技能》、《注塑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综合技能》两门课程在课题研究阶段实施模具工(高级工)考证的“驾证式”考核升华方案,实现“课证融合”:即结合我院机械行业技能鉴定点工作的开展,按照国家模具工技能鉴定考核标准要求,对学生进行模具工技能鉴定,技能鉴定包括理论和实操两部分,分别考核,分别通过。两部分考核成绩均达到高工模具工标准者即发给国家劳动部授权的模具工(高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这样,使技能鉴定内容与教学内容融合;模具工技能鉴定标准与课程考核评价标准相融合;不再另安排期末考试,将学生的模具工技能鉴定成绩作为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技能课程的期末考核成绩。

3 结语

实施校内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学院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有力举措,是促进学院办学水平提高的良好策略。有利于实现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更有力地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提高了教师实际动手的能力,培养了一批适合“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课程教学的骨干教师,推动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下一步顶岗就业能力培养做好了铺垫。通过此类“工学交替”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对其他高职院校同类专业开展校内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行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浙政发[2006]41号.

[3]刘沛奇.关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业学校学报,2010(5):70-71.

冲压模具实训总结篇5

【摘 要】从模具用人企业反馈的信息看,目前企业较缺乏、急需的人才是具有一定社会实践经验的模具人才。就《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而言,学生在学校学到的往往太基础,不能迅速的适应第一线的生产,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因此,必须对该课程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改革,建立以实用知识和实践能力为基础的课程体系,面向用人企业,全面提升人才质量。

【关键词】冷冲压;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总结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造就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是新时期高级技工学校的教学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技工学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特别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冷冲压模具设计》课的教学中,更应全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现状

《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是高级技工学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课程。它与冲压设备、计算机技术密切联系,属于理论与实践相交融的课程。通过讲授和实训主要使学生熟练掌握冷冲模的基本理论,各种典型模具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达到能自行设计中等复杂模具的技能水平。以往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实验课开出较少,或者开不出来,并且各种典型的模具不齐备,实训无法开展,使学生的认知能力仅仅局限于理论的水平;

传统的教学方式占用课时较多。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不好;

考核方式落后。单一的闭卷考核方式,导致学生考试成绩很好,进入企业什么都不会。

二、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的方法

1.重视课程设计,围绕重点开展教学

课程设计的选题要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应用领域,其设计的结果也将作为《模具制造工艺学》和《模具钳工工艺学》的实训项目。考虑到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同一班级中的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为了使设计课题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大小与学生的水平和能力相适应,既让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地完成设计任务,又能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潜能,可确定复杂程度不同、工作量不同的设计课题,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所要完成的设计课题是“单工序模”的设计,其难度不大,设计工作量适中;难度和设计工作量都较大的“复合模”和“级进模”两个设计课题,供学习成绩好、能力强、肯钻研的优秀学生选择。

培养学生设计冲压模具的能力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在讲授该课程时,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设计能力这条主线,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零件,都遵循着相同的基本设计程序,即按冲压制件的形状、精度、生产批量等选择模具的类型,按工况选择模具各主要零件的类型,按应用场合设计模具零件的结构,在对主要零件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材料、确定热处理规范、分析零件失效的形式、计算校核关键尺寸,然后确定各零件主要部位的结构形状,直到确定各模具零件的结构尺寸。教师按这条主线讲授,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到脉络清晰,条理明确,不自觉当中理出一条鲜明的设计思路,掌握本课程的学习精髓。

2.设计任务型教学,把握综合训练环节

设计任务型教学,把课程设计融合到理论教学之中。以前的做法是把课程设计放在理论教学课程全部结束后进行的。在辅导学生设计时发现,有不少学生对设计时所要用到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都不会应用,有的甚至已经忘记了,辅导时很费力气,影响课程设计的顺利进行。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采取提前布置设计任务的做法,把课程设计融合到课程的理论教学之中。在某个模块之前把课程设计的任务书与课程的授课计划一起发给学生,让学生从学习本课程开始,就接触设计课题,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逐步熟悉设计课题。以“方形接触片的冲裁模设计”为例,把设计的任务分解成产品的工艺性分析、冲压工艺方案确定、模具结构总体方案的确定、冲压工艺计算、模具结构总体设计、模具零部件结构设计、选定冲压设备、绘制总装图和零件图等八个部分。把这八个部分融入到有关章节的理论教学中去,学习完有关章节后,把相应任务作为课外练习布置给学生课后完成。

通过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将冷冲压模具设计知识和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融会在一起,利用手册、查阅资料、使用标准、规范,自行设计简单模具。教师将课程设计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开始前有讲座、期间有指导、期后有检查和提问,指导学生按步骤逐步完成设计任务:进行计算、画草图、装配图、零件图,编写设计说明书,最后完成答辩。这个过程还是围绕培养学生设计能力这个中心展开的,也是为将来学生的毕业设计以及参加工作后的实际设计进行的演练。通过编写说明书锻炼学生的设计计算能力,通过绘制装配图和零件图锻炼学生的结构设计能力,并且要把锻炼学生的这两种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3. 提高学生计算机绘图能力,实施“五位连接”教学模式

《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绘图能力,要求学生所设计的图纸必须用计算机绘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用相应的软件,如AutoCAD绘制、UG或Pro/E造型再生成工程图打印出来。通过实践,发挥三点益处:一是与实际接轨,现在工厂设计人员都是采用计算机绘图;二是在计算机绘图便于修改,图纸干净整齐,线条粗细均匀,学生把自己绘制的图纸打印出来,容易产生成就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三是给学生提供了一次把所学软件技能应用于设计的机会,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绘图技能大有益处。执行“五位连接”教学模式。

(1)理论授课。这是本课程的基本讲授方式。由教师利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讲授本课程的基本概念、重点、难点。教师在讲课中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难点,不可主次不分,平铺直叙,也不可避重就轻,首末倒置。所谓重点就是各章节的核心内容,在组织教学时,要弄清各部分的重点章节和核心内容,并要将其讲清讲透。

(2)现场教学。由于没有生产实际经验,学生对课程中所涉及的原理、各种机构和零件缺乏感性认识。在理论授课的同时,安排必要的现场教学,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动画演示。多媒体技术已经非常广泛地融入了现代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将某些重点、难点制成动画课件,用动画的形式演示给学生。

(4)实验教学。实践性很强是本课程的一大特点。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应该重视课堂外的实践教学环节。除了前面已陈述的现场教学外,实验教学亦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教学方式。

(5)加工制作。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其设计能力,使他们既能动脑又能动手,而不是纸上谈兵,教师把模具的加工制作结合到教学中。

总之,高级技工学校教育质量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在课程的教学中应该始终坚持贯彻正确的学科指导思想,把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己任,开展更深入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将对于教材的不断钻研,对于教法的无尽探索作为自己永恒的目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跃华.《冷冲压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3

[2].胡兴旺.《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教学经验总结[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1

[3].杨觉荣.中职教育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岗位群定位探讨[J].职业,2011.17

冲压模具实训总结篇6

Abstrac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mold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China and the mold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concludes an enterprises mold manufacturing process and responsibility diagram and a mold specialty teaching execution diagra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se the common features of mold manufacturing and specialty teaching, combine production with learning and build a sharing-type repositor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old specialty based o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关键词: 生产流程;模具专业;高职教育;资源库

Key words: production process;mold specialty;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repository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1-0281-03

0 引言

教学资源库是利用信息化科技手段,对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最终建成互动化、多媒体化的共享式资源仓库。教学资源库为学校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教师备课、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平台[1]。本文调研我国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工厂,总结出企业模具生产线流程和生产岗位职责图;对高职高专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调研,总结出高校模具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和教学执行现状教学知识结构框架图,据此构建以模具生产流程为基础的高职教育特色模具专业的共享型资源库。基于模具企业生产流程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的研究国内尚属空白,它以工厂中模具实际的生产流程为主线,将企业生产模具流程各工作部门作为资源库的一级目录,分别设置:项目部资源库、业务部资源库、设计部资源库、仿真部资源库、生产部资源库、质检部资源库;根据企业生产模具工作内容:接受定制模具任务书、企业合同签订、模具设计与制图、设计方案仿真模拟、成型零件加工、模具装配、安装设备并试模、出运后处理等相关资料过程添加到各工作部门资源库;用冲压模、塑料模、压铸模、锻模、粉末冶金等类别典型模具为项目载体,完整展示企业模具设计与制造全过程,加入精品课程、实训和课程设计等专业知识丰富完善上述资源库模块;同时引入模具行业协会、模具企业参与资源库建设;突出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加入行业标准,以此规范学生设计和生产,拓展行业知识,随时了解模具行业前沿动态,基于企业生产流程模具专业教学资源库构建对整个模具专业教学设计、现代远距离教育、企业生产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

1 模具行业生产流程

依据模具行业企业特点,系统搜集模具行业领域动态、行业政策信息、行业发展概况、行业专家信息;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基本情况及需求情况分析;知名企业信息、著名企业家信息;典型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新产品、新技术信息;职业资格、行业资格、行业标准、行业规范等。对全国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进行了调研,总结了企业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生产流程、生产部、各部门工作内容、各部门专业人员、岗位职责能力与知识要求、工作内容及最终所提交成交客户模具和各生产部门的储存过程资料,现阶段我国企业模具生产流程图如图1所示。

2 高职院校模具专业教学执行流程

通过对全国高职院校开设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整体方案、说课视频和课件、数字化教材、课程中每个单元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课件、实训指导书、课程的考核办法;对实训、内容及学时和开设的顺序进行了系统调研,并标示课程、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占总调研院校开设比例,总结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执行流程图如图2所示。

3 基于生产流程模具专业资源库构建过程及特点

通过对我国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的生产线流程和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和教学执行计划调研,总结出模具企业生产流程和高校模具专业教学进程。分析企业模具生产流程和高职专业模具教学进程的共同点,以企业各部门生产模具的知识能力要求穿插模具专业项目化教学内容,在相对应部门的资源库下链接精品课程和实训内容。本文据此构建模具行业生产流程为基础的高职教育特色模具专业的共享型资源库,模具专业资源库结构框架图如图3所示,此次模具专业资源库建设,以企业真实模具的设计、生产流程为主线,企业生产部门作为资源库目录,如(业务部)接受模具任务签订合同(设计部)设计模具绘制图纸(仿真部)模拟方案出具报告(生产部)加工装配试模(质检部)模具质量检测(业务部)模具后处理;同时将《模具价格估算》、《逆向工程》、《塑料模具设计》、《冲压模具设计》、《压铸模具设计》、《模具CAD/CAM/CAE》、《模具零件的普通加工》、《模具零件的数控加工》、《材料成型设备》等专业精品课程;和塑料模具拆装实训、冲压模具拆装实训、模具钳工与装配、拆装(模拟)、电加工实训等教学实训环节作为资源库的支撑材料,让高职高专院校模具专业开设课程设计题目、内容、方法与企业模具设计生产流程一致,最终构建符合企业和院校实际需要,工学结合,职教统一,企业工作内容与模具专业教学专业课程对应双体制资源库。且在主页面中即时更新模具协会、就业趋势、模具行业前沿动态、知识论坛、共享资源、岗前培训、资讯交流、技术资格证书查询等资讯服务内容。可通过资源库随时查询模具企业各生产环节岗位人员的能力与知识要求和相关项目资源库资料;教师、学生、企业员工和即将从事模具行业的人员可根据自己在模具企业的所在岗位查询相关的教学课程资料,也可以在查询专业课程知识同时找到企业生产的相关案例,随着市场运行模具行业的发展,各部门资源库中随时添加新的典型案例带动高职院校模具专业教学内容的项目更新,提升模具资源库的前沿性并实现了远距离的开放式教育。

4 结束语

论文从企业模具生产流程出发,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资源库进行系统研究,构建了基于企业生产流程模具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目标是通过校企合作、院校之间的合作,充分整合模具企业和院校之间的优势资源,把资源库建成具企业模具生产实操特色、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开放型共享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资源库,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且为全国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职教改革的基本走势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启示[J].职业技术,2008.

[2]孙善学.从职业出发的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1:45-47.

冲压模具实训总结篇7

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仿真实训模块又由三相总负荷控制刀闸、可变负载调整模块、无功补偿实训面板、一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仿真实训面板、二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仿真实训面板、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仿真实训面板、单相照明剩余电流动作保护仿真实训部分、电动机启动冲击仿真实训部分组成。可以进行以下实训与教学: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的安装环境;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的运行监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的故障设置;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的故障排查;供电系统的保护形式;无功功率补偿电路故障设置与排除;动力启动回路对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冲击影响;供电系统中的漏电故障设置与查找;供电系统三相不平衡的测试与调整功能培训;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动作时间与动作电流整定培训;总保护装置的远程监控和控制、报警演示;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分级试送投运与退出操作。

2.模拟装置总体方案设计

(1)总体方案设计。实训装置正面上部按照配电柜的监视仪表等器件排列方式进行布置,装置内部正面采用面板形式,根据供电TT系统设计为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系统,一个主回路分为两个分支回路,主回路一级保护采用的是JD6-6型的剩余电路动作保护器,分支回路采用的是QLL1-1000Z型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支线采用多个小型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分别控制相应的用电器。装置背部仿真设计了三相负荷不平衡调整部分,能够仿真培训负荷设置以及不平衡调整等方面的实训。

(2)硬件系统构成及功能描述。实训柜采用常见的标准GGD柜型设计。实训柜分为正、反两面,采用现场常见剩余电流保护装置,组成与市电隔离的TT系统面板,方便学员进行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安装、接线实训。同时按照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系统流程要求布局元件,初步设计可以设置三十多处(种)故障。装置正面为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仿真实训模块,装置背面为三相负荷不平衡调整仿真实训模块。其中,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仿真实训模块又由三相总负荷控制刀闸、可变负载调整模块、无功补偿实训面板、一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仿真实训面板、二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仿真实训面板、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仿真实训面板、单相照明剩余电流动作保护仿真实训部分、电动机启动冲击仿真实训部分组成。一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系统仿真实训模块:包含剩余电流动作总保护器、电流互感器、无功补偿电容自动控制回路以及仪表监视电路部分。可以进行设置剩余电流动作总保护器误跳闸、不跳闸、显示错误等故障,剩余电流值可以进行调节。可以设置无功补偿电容自动控制回路少投切、不投切以及电压、电流采样信号错误所引起的故障。仪表监视电路部分可以对装置的电压、电流等信号进行显示。二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系统仿真实训模块:装置设计由两个二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系统仿真实训模块组成,分别安装了两个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且均具有通讯控制功能,在每只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后级相线上均设置了漏电流故障点,可通过PC软件或本地操作对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动作保护值、动作时间、漏电流值等参数进行调节,验证学习各级剩余电流保护装置设计安装要求以及使用方法。在二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系统仿真实训模块上还设计了多台单相双值电容电动机,可模拟电动机起动瞬时产生的冲击电流对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的影响情况。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系统仿真实训模块:装置设计由六条支路来模拟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系统仿真实训模块,分别安装有墙壁插座、日光灯、白炽灯、单联开关、双联开关以及漏电流产生电阻模块,模拟了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后级零线接地、相线漏电以及零地混接、零线混用等典型故障,漏电流值可以进行调节。在装置上还设计了漏电流产生电阻模块可供学员或者教师进行组合使用,以得到所需要的漏电流值。三相负荷不平衡调整实训模块:在装置背面安装三相负荷不平衡调整实训面板,计算机软件根据复合情况给出最佳的调整方案,完成三相负荷不平衡调整实训。

(3)软件系统构成及功能描述。实训系统软件设计本着界面新颖、操作方便、功能齐全的设计原则,实训系统通过操作计算机软件控制实训装置总电源的启动与停止、漏电流故障的设置与恢复、题库的设置与编辑及其他信息的设置与管理。1)培训管理模块功能描述。学员信息管理:能提供学员信息的增加、删除、修改、查询、职称分类等功能。题库管理:能支持题库的更新维护并能够按照试题类型进行检索来创建考试电子试卷。漏电保护器信息查询。能支持漏电流保护器的国家标准及行业规范,漏电保护器应用方法、常见故障及常见错误接线方式等信息的查询。资料管理:能支持基础台账资料管理、低压电网总保护运行记录、剩余电流动作总保护装置记录卡、剩余电流动作总保护装置运行检测记录等信息资料的查询与打印。原理图信息管理:能支持低压电网运行的TT原理图及三相负荷不平衡调整图纸显示,可供培训师或者学员根据软件底图对漏电流故障点进行分析查找、故障排除。在线理论考试:能够随机抽取各类型试题形成试卷并提供考生在线答题,考生提交后根据答案自动生成考试分数。理论成绩查询:可以支持考生成绩存储与在线查询。2)系统管理模块功能描述。通信管理:实现计算机软件与装置通讯转发器及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实时保持有效通讯连接,并提供实训软件操作接口管理及系统应用层与通信层交互的通信信道配置。多机通讯管理:具有联机控制功能,单台电脑可联机控制多台装置,方便老师在考核时统一计时及设置故障,保证考核的公正、公平性。参数、数据库、故障库管理。参数管理:包括对通讯参数、漏电保护器基本参数、控制参数、无功投切参数设置、存储参数等修改、模板设置等管理;数据库管理:提供数据库修改单,可针对性地对数据进行EXCEL导出、修改、导入;故障库管理:添加新的故障组合(系统设置的所有故障进行选择组合)、删除旧有故障组合、修改原有故障组合。在模拟故障时,只需调用故障库中的故障类型,便可触发故障模拟。系统用户管理与权限配置:能自定义用户角色、操作权限。操作日志管理:可存储操作日志并能通过时间段查询。

3.结语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智能仿真实训系统的设计,以目前配电网中常见低压系统为设计框架,通过模拟与现场实际环境相似的运行工况,采用智能化方法模拟设置最常见故障现象,让学员通过在实训系统上的操作掌握查找故障的方法并排除故障,尤其是对低压配电网络中三相负荷不平衡电流、电动机启动等所造成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误动进行再现和分析,其创新的设计思想和独特的实现方式将指引着电力系统智能仿真实训装置研发的发展方向。

冲压模具实训总结篇8

关键词:模具专业 教学模式 改革

模具制造业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模具制造业的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机械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模具工业的快速发展,模具企业对模具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市场调研发现,现在的模具企业要求模具专业人才不但能识图、会操作、能编程,而且还能运用AutoCAD、Mastercam、Pro/e、UG等现代绘图软件,企业需要的是模具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而与企业的需求相比,技工学校培养的学生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存在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技工学校的生源质量问题,二是技工学校培养人才的模式问题,三是国家现行教育政策问题。生源质量与国家现行教育政策的问题短期内不能解决,职业教育者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当前的教学模式,这就好比炼钢,针对一样的原材料,只有严格控制炼钢工艺过程,才能产出质量好的钢产品。下面笔者就模具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即教学过程改革、教学手段改革、教学组织方式改革、教学环境改革等进行探讨。

一、改革教学过程

以“做中教才是真的教,做中学才是真的学”为指引,推进“任务+技能室+岗位”教、做、学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比如在冲压工艺与冲模设计、塑料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中推行“任务+技能室+岗位”教学模式,将模具设计典型工作任务引入到模具设计模拟实训室,学生在CAD/CAM模具设计模拟实训室,利用AutoCAD、PRO/E等设计软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课题(任务)。比如在设计电器接线盒的注射成形模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接线盒的结构分析、塑件材料性能分析、工艺分析、工艺方案的制订等,确定模具的型芯件和型腔结构及抽芯机构,进而确定接线盒成形模的总体结构,教师根据认知规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方式,通过一个一个的学习情景,带领学生做一遍,使学生了解模具的整个设计过程和方法,然后教师拿出与电器接线盒结构形状相似、工艺流程相似的塑件,让学生完成该塑件模具的设计工作。这样实现了教学情景与实际工作情景的对接,从而使学生掌握模具设计的基本方法,逐步获得模具设计的能力。再安排学生到校中厂或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与设计工作,由学校聘请的兼职教师(该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使学生的模具设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通过教学情景对接实际工作情景、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的教学过程改革,学生的学习不再只是枯燥的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背诵,而是理论与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将枯燥的文本理论知识还原于产生它的真实情境,使理论知识变得有血有肉,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得到充分激发,教学效果自然得到提升。

二、改革教学手段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在模具设计类课程教学中,教师利用电脑学习软件的可视形式,让学生了解设计、装配过程,直观感知相关设计作品,通过仿真优化设计方案。在制造类课程教学中,应用多媒体仿真软件,模拟加工过程,优化加工路径,为真实加工提供保障。在综合实训课程中,利用网络数字化教学资源和人机交互的动态操作,让学生从过程中获取学习材料,拓宽思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三、改革教学组织方式

针对工学交替、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等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对教学资源利用的新要求,充分利用、合理安排各类教学资源,探索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教学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完善校内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和生产性实训。校企共同开发实施专业课程,进行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到企业进行认知实习、生产性实习和顶岗实习,将教学管理向企业延伸。安排教师驻厂指导,负责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校外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习任务。逐步形成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师傅指导相结合,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校外实习管理模式;形成既能满足多样性教学组织需求,又能切实保证良好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办法运行的组织形式。

四、改革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软环境与硬环境,软环境是指师资力量、学习氛围、校园文化等,硬环境是指校园基建、教学设施设备等。

1.师资培养

按照教学过程对接企业生产过程、教学标准对接职业标准的要求,技校教师绝大部分应该是“双师型”的教师,所以技工学校应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把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教师、兼职教师(企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打造一支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以适应现代技工教育的需要。

2.学习氛围营造

学习氛围的营造涉及方方面面,最终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达到这一目的,对学生的理想教育、责任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要给学生一定的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笔者学校的做法是实行分级考核,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即:学生从进校开始先进行初级阶段的学习,经考核合格后,升入中级阶段的学习,中级阶段经考核合格后才能升入高级阶段的学习;升入高级阶段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国家高级工的考试,中级阶段的学生只能参加中级工的考试,没有进入中级阶段的学生要延长一年的学习时间,而且只能参加初级工的考试。实行分级考核后,不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出来了,同样也发挥了教师的积极性,师生互动达到良性循环,学习氛围得到了明显改善。

校园文化要引入企业文化,实行企业化管理。比如笔者学校的实习工厂就引入了企业的6S管理,学生在校实训期间可以亲身体会到企业的管理过程,这样毕业后到企业就能马上适应企业,真正融入企业。据笔者学校的调查反馈,企业对学校学生的反映良好。

3.实训环境建设

一个风景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校的实训设施设备的配备,它是学生锻炼技能,实现实训场景与工作场景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业技能与岗位技能对接的有力保障。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应至少拥有一个模具拆装测绘室、一个CAD/CAM模拟设计室、一个钳工技能实训室、一个普通机加工车间、一个数控加车间、一个电加工技能实训室,最好还拥有一个冲压生产车间和一个塑料成型加工生产车间。当然就冲压车间和塑料成型加工车间来说,一般的技工学校达不到这个要求,解决的方法是深化校企合作,将企业车间引入学校,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只有达到这样的硬件环境,才能将课堂搬入车间,才能实现学习场景与工作场景对接,才能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也只有这样,学校培养的学生才能符合现代企业对模具人才的需求。

上一篇:装饰施工实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建筑认识实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