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教案范文

时间:2023-11-18 21:51:08

荷花教案

荷花教案篇1

一、从引发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创造能力的原动力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的学习活动的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要条件,它能吸引学生去积极参与学习语文的活动,去思考问题。

1、营造氛围。语文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学习语文,就嫩个很好的发挥血往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精神的鸟儿只有在辽阔的蓝天才能自由自在地飞翔。学生思维放开,有了活动空间,学生才能激发创造活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行为的自主,空间的广泛,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容忍学生的“异端”,让他们的思想冲破牢笼,勇于质疑、大胆探索,自由自在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

2、激发兴趣。语文教学中可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其中课堂提问是常用的一种手段,它是阅读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以问答谈话形式进行的一种教学方式。掌握课堂提问的艺术,首先要把握课堂提问的特点:

一是启发性。这是课堂提问的“核心”。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时候,巧妙地提问,能帮助学生思维的方向和寻找答案的蹊径。如《罗盛教》一文中,在教学罗盛教第一次下水抢救朝鲜落水儿童的内容时,可以这样提问:“哪些语句写罗盛教第一次下水拯救落水儿童?这些语句好在哪里?”这样的提问既抓住了重点,又能启发学生思维。

二是系统性。课堂提问的系统性是教师教学思路的反映,所以,课堂提问要条理清晰、环环紧扣、步步推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或综合归纳,或演绎分析。如教《鸟的天堂》一文时,让学生自学课文前,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作者几次去了鸟的天堂?有什么不同的感受?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为什么看到的景色却不一样?

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教师在讲清教材的基础上,可紧扣教材的特点,恰当地增补一些富有知识性的新颖材料,另外。教师还可以用鲜明、生动、诙谐的语言感染学生,提高教学效果,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

二、假设发散性思维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旨在获取各种各样不同的正确答案,而不是只要一个正确答案,学生可以在题目所蕴含的各种答案中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成分。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可以说,一个人的想象力决定了他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十分注意发掘学生天马行空、自由想象的潜能,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奇思妙想、异想天开的想象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只有“想办法”创设一定的情境才能使学生进入到积极、兴奋的状态,让学生在情境中思维,在思维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例如《荷花》是以第一人称通过写“我”看荷花的美和“我”看荷花展开的美妙想象,其中的第4小节是全文的重点段:“我忽然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一阵风吹来,我就迎风舞蹈,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文章写得很美,但是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怎么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而且和满池的荷花随风舞蹈。这种感受是很缺乏的,而且也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字面的理解可以获得的。于是,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池荷花、碧绿的荷叶随风轻轻摆动的荷花,然后配上音乐由机范读,让学生一边用视觉欣赏荷花,一边用听觉去感受荷花。随后我问“刚才小朋友久久地、凝神地、深情地看荷花,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的思维被进一步激活,“我觉得荷花变活了。”“我仿佛觉得荷花突然长高了。”“我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朵荷花心里美滋滋的。”“我觉得自己变成了荷花仙子,其他所有的荷花都来伴随着我,跟我歌唱,跟我跳舞”。

同时,阅读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设计练习来锻炼思维的流畅性。所谓流畅性是针对刺激流畅地作出反应的能力。例如采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成语接龙的方法,给同一事物找不同喻体的方法等进行训练,找得越多越好,要求学生进行急骤联想,找得愈快表示愈流畅,讲得愈多表示流畅性愈高。学生对这种训练往往很感兴趣。

荷花教案篇2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将在景点一线从事服务工作,每天都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他们既要向游客介绍祖国各地的名胜古迹,又要讲解古迹背后的历史故事,还要面对游客们五花八门的提问,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有善于倾听、能说会道的能力,还要具有敏锐的思维能力和快速、准确的表达能力。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把重点放在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方面。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朗诵会、演讲比赛、采访活动、专题辩论会、课前三分钟演讲等来进一步加强训练。在此基础上,再结合专业特点,通过课堂讨论、答问、朗读、演讲、口头作文、写作采访等形式,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口头表达功夫,并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快速阅读、抢答、对抗论辩等形式的练习,以此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口语交际教学案例分析:朱自清 《荷塘月色》

1.课前准备

(1)结合地方特色(扬州),扬州有一个景点――荷花池,将班级同学分为若干小组,请各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设计“游览荷花池”路线,准备好导游词,成文后上交。

(2)资料查询:①荷花的各种寓 意;②荷的功用、形态、习性、栽培知识;③历史赋予荷塘的人文底蕴。

2.教学过程

(1)各小组交流比较“游览荷花池”行程安排的策划。

(2)模拟导游:每组推选一个代表上台扮演导游,戴上导游证,手执队旗,其他学生扮演游客,听完后大家评价线路的设计和导游词的设计是否合理。

(3)交流体会:请“导游们”说说, 怎样才能成为优秀导游。

(4)由荷花池的荷花切入到朱自清笔下的荷塘,以学生准备的导游词和朱自清笔下对荷花、月色的描写进行对比分析,以突出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引导学生在撰写导游词时多运用排比、比喻、拟人、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加导游词的艺术性。

(5)课后作业:将朱自清对荷塘月色的优美描写以自己的语言转化为“游荷塘”导游词。

本次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体现“专业”,凸显“语文”。本篇散文《荷塘月色》教学案例从学生的专业出发,模拟学生专业实训场景,着重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和专业能力提升的成功结合,效果较好。课例虽然着眼于学生的专业,但始终在努力彰显着“语文”味儿。通过创设做“荷塘导游”的情境,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口语交际的情境中,提高了听、说、评的能力。同时又成分利用了扬州地方旅游资源,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使学生了解扬州旅游文化,感悟荷花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第二,立足“主动”,激发学生兴趣。本篇散文《荷塘月色》教学案例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实践的机会,使他们能“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语言来说”,在整个过程中,体现了团队合作意识,锻炼了写作欣赏能力,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整节课学生是知识、技能、能力等的主动获得者。学生通过课前的查阅资料及课堂上“模拟导游”、相互评论等实践活动,体验到了主动获得资料、创意表达、角色表演所带来的快乐,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积极性高、参与面广、知识面宽,针对不同的问题共同解决,在共同参与中,学生比较轻松自由,口语交际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同学善意的笑声和帮助中逐一改进。在活跃、欢笑的课堂氛围中,口语交际能力在评价过程中又一次得到提升。

第三,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在这次学习中,同学们成了课堂的主人,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讨论、自由表演、相互评论,学生既是表演者又是学习者,既是导游又是游客,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学生学习兴趣高涨。

同样一节课,由于听课对象的不同而教学侧重点不同,这就是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不同之处,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不可改变,但同时,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要尽量根据专业的不同,在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重点上有所倾斜,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语言表达能力是课堂的侧重点,能说会道是这个专业学生必备的素质,口语表达的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到今后学生所从事工作的优劣。只有根据专业来确定教学方式和重点,才能更加真实地反映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更有利于促进个性化教学的开展。

荷花教案篇3

“通读”就是在学习课文前必须扫除课文的阅读障碍,读通课文。教给学生根据课题提问的方法,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这样,既避免了学生漫无目的地读,又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和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品议”是“读议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中,教师逐步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并针对课文重点或难点,引导学生质疑、讨论、分析,教会学生品析精美语句的方法,激发学生积极寻求答案,主动地学习知识的兴趣。教师还要及时总结学法,指点学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诵读”一般与“品议”相结合进行教学,它可以是在理解了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朗诵,体会思想感情,也可以是带着疑问区反复品读、分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细细品味,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感情最有效的方法。

读议教学法的三个环节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品议——诵读”这两个环节更是密不可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结合《荷花》的教学,谈谈“品议”这个环节的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质疑——讨论——解疑

问题是启动思维的关键,是点燃智慧的火花。爱因斯坦说过:“对真理的追求比真理的占有更重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广开言路是发展和提高学生思维的关键所在。如何使学生善于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其求知的主动性呢?在教学中,我逐步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如可以从审题入手,针对课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可以从词句、标点中发现问题;可以联系上下文或围绕中心提出疑问;也可以从布局谋篇提出为什么;或是用比较的方法质疑……然后引导学生在讨论、分析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和品析精美词句的方法。《荷花》一文中有许多优美词句值得反复品析,要让学生自己通过“质疑——讨论——解疑,体会到作者行文之美”。

例如,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有一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体现了荷花的姿态美。我先让学生把这句话中最能表现荷花姿态的词画出来,再引导他们针对这个词提出问题。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这句话中的“冒”能不能换成“钻”或“探”?“这时没有人举手。我肯定了这个学生的问题提得好以后,引导学生借助字典理解这三个词的意思,然后把这三个词分别放入句中品读,加以分析,学习小组可以互相交换意见。学生纷纷查字典,然后七嘴八舌地争议起来。以下是各小组学生回答的实录:

生1:我查了字典,“冒”的意思是向外透,往上升,“探”是向前伸出的意思,“钻”的意思是穿过,进入。白荷花不可能向前生长,也不可能穿过什么东西生长起来,所以“冒“不能换成“钻”或“探”。

生2:我同意他的答案,但对他的解释有不同的看法。理解一个词应放到句子中理解。我把这三个词放入句中品读了几遍,发现“冒”字更能体现出荷花的美。

师:说得很有道理。我们来看看这幅活的画,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荷花的各种姿态,威风吹来时,荷花又是怎样的姿态。然后说说“冒”字为什么用得好。(生看录像)

生3:从录像上看出,微风吹来时,荷花若隐若现,因为荷花刚刚向外透,有些长得不够荷叶高,被荷叶遮住了。“冒”表现出荷花的生长情况。

生4:我认为“冒”换成“钻”或“探”也可以,但是这两个词不够“冒”好。“钻”说明荷花已经穿过荷叶,比荷叶还高,所以给人感觉是荷花已经停止往上生长了;“探”是指荷花向前伸,给人感觉是荷花只能躲在荷叶当中。而“冒”生动地写出了荷花往上升的势头。

生5:这时候的荷花还能长高,有些荷花长得比荷叶还高,有些只有荷叶那么高,有些荷花比荷叶还矮。所以微风吹来,荷花若隐若现。“冒”字,让荷花具有一种神秘感,比用“钻”和“探”准确多了。

……

根据以上实践,我认为,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就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善于鼓励和引导,对学生的发言和提问,即使是错误的或是不着边际的也不要随意批评,要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争议,让学生自己寻求答案,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

二、领悟

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规律,能自行领悟课文中一些语句的精妙之处,或是通过诵读,也能自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领悟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自学品析的过程。我在教学完第二自然段后,师生共同小结学法,即“质疑——讨论——解疑”,让学生按此学法,小组自学第三、四自然段。下面是学生自学后的发言实录片断:

生1:我知道那画家就是大自然,因为只有大自然才能创造出这么美丽的荷花。

生2:我来补充一点:一池的荷花各有各的姿势,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国画,微风吹来,荷花和荷叶随风摆动,这幅国画就活了。叶圣陶爷爷把这一池荷花比作活的画,实在是太妙了。

生3:从第四自然段我读懂了:作者被这一池荷花陶醉了,连自己也仿佛变成了一朵荷花,和一池的荷花共舞,这景象实在太美了!

生4:我读了课文,觉得自己也爱上了这一池的荷花,爱上了大自然。

……

这样,学生根据学法,独立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领悟了课文中心之处。教师及时总结学习规律,指点学路,启迪了学生思维,使其在自学自悟的过程中,既领会了作者真挚的情感,又提高了他们的分析、判断能力,发展了思维,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仿练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地进行运用性的训练,才能形成和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应结合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小片断的练笔。选准训练点是语言训练效益高低的关键。阅读教学中“片断练笔”的基本切入点,可以放在课文典型处进行迁移性仿写。

例如,教学了《荷花》第二自然段后,我让学生模仿这段文字的写法,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简要地写一段话,这段话可以写人,写事,也可以写动作。教师还可以着眼于课文的省略处,让学生进行想象补充的练笔。课文常因表达需要而对某些内容有所省略,在这些省略处,可适当地让学生依据文意发挥想象,进行补充。《荷花》一文的第四自然段是作者的想象,这段最后写到:“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我先让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境界,问:“读到省略处时,你脑子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心情如何?”然后,我要求学生写几句话,把省略的地方补充完整,再连起来读一读。我们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创造性仿写。如我教学《荷花》第四自然段后,说:“作者站在荷花池边,变成了一朵美丽的白荷花,与一池的荷花共舞。如果你也站在荷花池边,你愿意变成什么?”学生的兴致极高:“我愿意变成一只彩蝶,在荷花中翩翩起舞。”“我是一只小青蛙,蹲在荷叶上为这一池美丽的荷花唱歌。”“我变成了一直会说话的鹦鹉,我要告诉所有的人们,在这里有一幅美丽的活的画,让他们都跑来欣赏。”……

教师要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重点选择两三个语言训练点,精心设计学生的“仿练”练习,使学生的潜质都能在其“最近发展区”得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实践证明,“读议教学法”可以训练学生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可以提高学习质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荷花教案篇4

关键词:淮扬地区;古典园林;铺地图案;文化解读

1 寄托生灵(动物图案)

在淮扬地区古典园林中出现的寄托生灵的动物铺地图案较多,如象征爱情和婚姻的美满、和谐的蝴蝶铺地图案;谐音幸福能辟邪的蝙蝠铺地图案;寓意高尚品德和长寿的鹤铺地图案等等,现对3个典型铺地图案进行分析:

1.1 鹤

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崇高的地位,它性情高雅,形态美丽,仙风道骨,被称为“一品鸟”,地位仅次于凤凰。鹤是长寿、吉祥和高雅的象征。古人多用翩翩然有君子之风的白鹤,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贤能之士。在中国绘画领域中,人们常把仙鹤和挺拔苍劲的古松画在一起,作为益年长寿的象征,取名为“松鹤长春”、“鹤寿松龄”。画着众仙拱手仰视寿星驾鹤的吉祥图案,谓为“群仙献寿”图。鹤立潮头岩石的吉祥图案,名叫“一品当朝”。两只鹤向着太阳高飞的图案,其吉祥意义是希望对方高升。鹤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在淮扬地区古典园林文化中充分得到体现,这与园林主人文化修养和受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影响有关。在淮扬地区古典园林铺地图案中,松鹤图案的运用最具典型,并由此而衍生出“松鹤延年”的人生吉祥祝福语。例如,何园的船厅四周地面以鹅卵石、瓦块铺成松鹤图,寓意松鹤延年,这说明园林主人都想成为修身洁行而有时誉的人,都希望能健康长寿。

1.2 鹿

作为美的象征,鹿与艺术有着不解之缘,历代壁画、绘画、雕塑、雕刻中都有鹿。如汉代的骑士射鹿图,佛座上的卧鹿浮雕。淮扬地区古典园林铺地图案中取鹿和“禄”谐音,鹿就成了幸福和富贵的象征,还包含另一层意思,即表现道家的神仙风骨和潇洒飘逸。

1.3 鱼

鱼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的关系:一是鱼与爱情有关,用鱼代表爱情。二是借鱼来表达思念。传说鱼和大雁均可传递书信。有关鱼的典故有很多,都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生活和人生的理解和追求。鱼与道教也有联系,古代太极图的原型是双鱼相交,寓意子孙绵延,生生不息。以鱼为题材艺术创作形式很多,在国画创作中,鱼画是比较常见的风水绘画题材,鱼画也是客厅风水挂画的代表作品。清初画坛“四僧”之一的山人的画鱼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淮扬地区古典园林里一般都有养鱼池,鱼、荷、假山、建筑等交相辉映,互相增色。客厅中有一些以鱼为题材的风水挂画,山墙上悬挂鱼的装饰构件,家中有鱼的装饰品,另外还有鱼的窗饰和鱼的铺地图案。

2 移情草木(植物图案)

在淮扬地区古典园林铺地图案设计中,园主人移情草木,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植物铺地图案,与园林环境中的自然景观相映成趣,美不胜收。植物作吉祥图案,一般有2种手法:一种是运用植物的象征意义,往往来源于植物拟人化的品格象征或神话传说,如石榴多籽,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寓意子孙繁盛、家道兴旺,多与蝙蝠相配组成“多子多福”。另一种则是运用植物的名称,即取某些具有吉祥意义的文字的谐音而组合成吉祥图案。如桂有吉祥寓意,源自谐音,音谐“贵”,有荣华富贵之意。桂与莲籽合图,意为“连生贵子”;桂与寿桃组合成图意为“贵寿无极”等等。下面对淮扬地区古典园林的典型铺地的图案文化内涵进行分析:

2.1 松

松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表现个人乃至表现民族精神情操,中国古代松文化的实质和内核,是对人格理想的追求和赞美。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松文化的审美内涵:第一点是高大挺拔的崇高美;第二点是凌霜傲雪的坚贞美;第三点是顽强不衰的生命美;第四点是千姿百态的形态美。文人学士赞美松,山水画家更是几乎普遍将其收入画中,并且精心摩研,苦心孤诣描绘它内外兼具的美。至于画家将高洁美丽的白鹤与苍然老松聚于一图,描绘出一幅幅松鹤延年图、松鹤通长图、松鹤遐寿图等等,更是屡见不鲜。在淮扬地区古典园林铺地图案里,松更普遍地被视作祝颂、祈盼青春永驻、健康长寿的象征物。常见的吉祥铺地图案有松龄鹤寿、松柏长青等。如何园的船厅,四周地面以鹅卵石、瓦块铺成水的波浪纹,起伏有致,似见波光粼粼,似听拍岸涛声,水里还有松鹤倒影,寓意松鹤延年。

2.2 竹

竹枝杆挺拔,修长,亭亭玉立,袅娜多姿,四时青翠,凌霜傲雪,倍受我国人民喜爱,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美称等。

与竹子有关的典故有竹报平安、青梅竹马、势如破竹等。淮扬地区的气候与土壤为竹子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淮扬地区古典园林里,个园的竹子无愧于第一,其次在清晏园、勺湖、楚秀园等园林里都有竹子迎风摇曳的英姿。各个园林里都有留存一些讴歌竹子气节的书画。在淮扬地区,与竹文化密切相关的名人也很多,如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的大画家郑板桥无竹不居,留下大量竹画和咏竹诗。郑板桥的画以兰、竹为主要题材,尤其擅长画竹,且多有题诗,常常通过竹诗、竹画的配合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个园建于清代中叶。主人名“至筠”,“筠”亦借指竹,园主爱竹,园内遍植竹子,因竹叶的形状象“个”字,故以“个园”名之。个园从住宅进入园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月洞形园门。门上石额书写“个园”二字,点明主题。园门两侧各种竹子,枝叶扶疏,“月映竹成千个字”,与门额相辉映。个园的春景在竹丛中选用石笋插于其间,取雨后春笋之意。在淮扬地区的园林铺地中有单独竹子的图案,如楚秀园的竹海边就有竹子铺地图案;清晏园的“梅松竹”铺地图案;个园还有与冰纹铺地图形综合运用的铺地图案,这些图案都被用来比喻主人高洁傲世的人格。

2.3 荷

别名有莲、莲花、芙蕖、芙蓉等十几种,诗经中有“彼泽之陂,有蒲菡萏”之句,离骚中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之句,尔雅中称之为芙蕖,本草经中称水芝,《本草纲目》中称水华,群芳谱中称水芙蓉。“荷”被称为植物的“活化石”,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我国的荷花文化灿若星河,源远流长。莲藕的文化主要表现在男女爱情、生殖繁衍、品德情操3个方面。有关莲藕代表品德情操的文学题材非常多。后世文人把莲的生物特点人格化喻己清高,以荷花、莲藕清爽的外表喻士人高洁独立的人格,不被世俗的尘垢蒙蔽。

在淮扬地区古典园林铺地图案中对于荷的图案的运用到处可见。淮扬地区古典园林铺地图案主要从以下2个方面表现荷的寓意:一是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君子。 二是莲子。“莲子”同音“连子”,有早生贵子的意思。与莲一起组合的寓意图案有连年有余的图案是莲与鱼的组合,莲取其谐音“连”,鱼取其谐音“余”。淮扬地区古典园林铺地图案中,对荷的文化和艺术魅力表现最多的当属被誉为“晚清第一园”的何园。走进何园,宛如走进一幅历史人文的旖旎画卷。

2.4 桃

在中国古文化中,桃文化源远流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桃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桃具有的象征意义有:一是和平景象,人间乐园。二是人才、人品的象征。三是仁义的象征。四是果中佳品,吉祥长寿。五是艳外之艳,花中之花。六是驱邪的法物。 由于桃具有以上吉祥象征,千百年来一直被画家、雕刻家当做吉祥象征,或画上中堂,或雕上家具,特别在为老人祝寿时,献上一幅寿桃画、一件寿桃艺术品是必不可少的。扬州八怪中有许多画家爱画桃,八怪之一的齐白石有许多的画桃的佳作留世。淮扬地区的人们还有用桃木做成桃符、桃人、桃木剑用来避邪驱怪的习惯。淮扬地区就有很多木雕工艺厂因人们的需要而产生了。在淮扬地区有多处古典园林里种植桃树和铺装了桃的铺地图案,由此也折射出园主人热爱生活、追求长寿的美好愿望。

3 托物言志(器物图案)

3.1 似“水”纹图案

水恰好是“柔弱者胜刚强”的一个注解,在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意识中,水是恒久力量的象征。滴水可以穿石,水是不可战胜的。《老子》中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所赞美的也是水。水既是最简单的又是最深不可测的,涓涓细流可以汇聚成江河湖海。水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深厚、忍辱负重、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水纹的图案在古代园林铺装中并不常用,在淮扬地区古典园林里,何园就有独特的水纹铺地图案。何园又名“寄啸山庄”,被誉为“晚清第一园”。东园以厅堂为中心构成一组院落,有四面厅“船厅”,单檐歇山式,厅正面上悬“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联句。厅似船形,四周以鹅卵石、瓦片铺地,似水波粼粼,人行其间,如履水面,顿觉有临波而居的幻境。园主人大半生和水为伍,与水结下不解之缘,他敬仰水以柔克刚、无坚不摧的品质,赞叹水有宽广的胸怀和生生不息的精神,因此,何园不仅有完美的理水工程,还有令人拍案叫绝的“水”纹铺地图案。

何园的水纹铺地图案有2种:一种是用青瓦和青瓦碎片构成菱形图案,表现碧波浩荡、连绵不绝的自然水景,体现博大深厚、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涵;一种是用青瓦、青瓦碎片和白色的鹅卵石构成直排或错排的菱形图案,表现水波粼粼、白浪滚滚的壮观景象,体现以柔克刚、无坚不摧的恒久力量。这2种图案都巧妙地运用了菱形或菱形错位排列的四方连续纹样形式,非常适宜表现波澜壮阔的水面,使铺地图案具有动态的形式美感。

3.2 八宝

藏语称“扎西达杰”,又称八吉祥徽,佛教八宝是指宝伞、金鱼、吉祥结、宝瓶、莲花、法螺、胜利幢、8个吉祥物。各个宝物有不同的象征,是藏族绘画中非常常见一种组合式的装饰精品,多以壁画的形式出现。宝伞是权威的象征;宝伞象征着佛陀教诲的权威,也代表佛陀之头,代表覆盖一切,保护众生;金鱼象征解脱的境地,又象征永生、复苏、再生;吉祥结象征着佛陀,是长命百岁的象征;莲花因其污泥而不染的品质而被视为菩萨德性的象征;法螺是好运常在的象征;胜利幢表示遮覆世界,净化宇宙,是解脱贫病的象征;宝瓶象征着阿弥陀佛或花密,也象征着灵魂的永生不死,是取得成功的象征;金轮象征着佛陀教义的传播,也代表陀之足,是生命不息的象征。

3.3 暗八仙

荷花教案篇5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1、巧用文本。在教学《荷花》一文的前一天晚上,学生的其中一个预习作业就是制作荷花和荷叶。教学中“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句中“冒”字的运用可谓传神,但为何用“冒”而不用“生”或“长”呢?我先请了几个制作荷叶的孩子把他们自己的荷叶贴在黑板上,碧绿的荷叶零落的洒在黑板的各个角落,于是我微笑着问他们:“你觉得文中的荷叶是这样的吗?”孩子们先是一愣,而后似有所悟,几只小手也高高地举了起来,“老师,文中说荷叶是像一个碧绿的大圆盘,那可不是这样的。”“我也觉得不是,这里还有一个词叫挨挨挤挤,意思就是很多靠在一起,而不是像他们那样的四处分散。”“哦,那你能试试看吗?”只见几个孩子小心翼翼地把那几片荷叶聚拢在一起,其他孩子也纷纷走向黑板,把自己的荷叶也挨了上去,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孩子们,你们觉得还缺少什么吗?”“荷花!”几个画荷花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荷花在这碧绿的荷叶中,朵朵荷花透过繁茂的荷叶亭亭玉立。“看着这样的场面,你想想看怎样的长才叫冒呢?”学生思维得以激发,“喜气洋洋地长,迫不及待地长,生机勃勃地长……”,他们在情境中个性化的理解,体会到这个“冒”字的深刻含义,体会到了这个“冒”字所赋予白荷花的生命力,个性化的言语也在富有生命活力的情境中不断汩汩地冒出来。

2、捕捉空白。在《孔子游春》一课中写到孔子与学生一起谈志向,并让颜回唱一唱自己的志向,颜回一边唱,孔子边听边跳起了舞,其乐融融。可是文中对于颜回的歌词只字未提,我就巧妙地抓住课文中的这一个“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想象,颜回的歌里会写哪些内容呢?为什么孔子听了会这么高兴?这两个问题既是课文留下的“空白”,也是整堂课的最终教学目的。学生们围绕着这几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兴趣盎然地对课文进行研读,并开展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学生把歌的内容表述了出来。有的写到:手托腮,闭眼沉思我志向。抬望眼,苍鹰翱翔为儿忙。我咏唱,为人服务不留名。不表功,舍小为大自怡悦。有的写到:人无志不成器,我为志向唱首曲。要学流水有德行,周围人士如自己;要学流水有情义,善待周围人和事;要学流水有志向,豪言壮志顶天地;要学流水施教化,教育之道传后世。说到写到要做到,一心做个真君子……听了学生的回答,我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因为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识孔子为人,更要从孔子的论水中明白做人的道理,明里是为颜回写歌词,其实是学生们自己的认识。

二、有效提问,提升阅读

1、抓住题眼。教学《莫泊桑拜师》一文,教者一出示课题后即刻启发学生寻找题眼,抓住题眼“拜”字设置疑问:莫泊桑为什么拜师?怎样拜师?拜师的结果如何?由于一下子抓住题眼发问,学生想阅读的欲望油然而生。

2、利用矛盾。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中写道:“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愤欲绝。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练习曲》。那催人奋进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旋律由音符构成,音符是作曲家用笔写成,肖邦的一腔热血怎么会化成音符?在看似矛盾不可能的地方发问,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吸引学生精读课文,寻找答案。答案就在下文:“肖邦日夜思念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这种问法不仅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能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提升了学生的阅读。

三、有效评价,激活阅读

1、讲求艺术。艺术性的评价,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充分激活学生阅读。在一次听课活动中,有这样一个环节,我很受启发。有位老师在教学《海底世界》时,教师让学生朗读一段写海底小动物“窃窃私语”的文字,一个学生用非常平直、响亮的声音大声朗读,于是那位老师微笑着悄悄地对该生说:“噢,你这样读,小动物们会被你吓跑的。”我觉得这种善意的评价很幽默,同时学生也知道自己该怎么读了。课堂上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不注意听讲,或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喜欢重复别人的答案,于是我会说“你认为这很重要,要强调一下,对吗?”孩子们会开心一笑,继而集中了注意力。在小组讨论中,对表现好的小组,我常借用电视上的广告词“你们真是黄金搭档”……

2、恰到好处。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生成,让评价恰到好处,通过评价让学生关注阅读。

于永正老师曾在一次公开课上不经意的让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于老师听完他的朗读后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生握手,并真诚的说:“你读的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于老师。在这样充满爱意的课堂中,学生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语文阅读的欢乐。

荷花教案篇6

现年57岁的施勤生,出生于江苏省溧水县,中专文化,南京市溧水县荷花小学原教导主任,家住溧水县永阳镇村南山头,被捕前已退休在家享福。今年他落入法网也纯属偶然———今年2月17日,曾被施勤生多次强奸的少女李虞被安徽男友强拉上出租车回家见家长,途经大桥一查报站时,检查人员见李虞表情不对,就将两人叫下车询问起来,孰料这一问,竟问出了一起强奸大案———李虞断断续续地讲出了四年前她读小学时,被时任教导主任的施勤生在教室里数次强奸。随后,施勤生于今年2月18日被刑事拘留,同年2月27日被逮捕。

此案经南京市中级法院审理查明,1996年至1997年间,被告人施勤生在溧水县荷花小学教室里,对当时年仅11岁的陈枚多次进行奸淫。1998年至2001年间,施勤生同样在教室里对年仅11岁的李虞多次进行奸淫,并在该校乒乓球室以及受害幼女李虞的家中,对李虞实施奸淫。1998年至2001年间,施勤生在溧水县荷花小学教室,对1986年12月出生的黄玟以及1987年底出生的两位女孩李洁、叶贺多次进行猥亵。

庭审中,施勤生认为自己的行为不构成强奸罪,他的辩护律师认为:“施勤生主动供述猥亵事实,应认定自首,且认罪态度较好。”

南京中院一审认为,施勤生多次奸淫幼女,猥亵儿童,其行为已构成强奸罪和猥亵儿童罪。被害人李虞报案时,已经谈到施勤生猥亵他人的事实,其猥亵犯罪已被揭露,施勤生能够坦白其所犯罪行,可认定为认罪态度较好,但不符合自首的法律规定,故其辩护人提出的“施勤生主动供述猥亵事实,应认定自首,且认罪态度较好”的辩护意见可部分采纳。施勤生明知是未满十四周岁的幼女而多次予以奸淫、猥亵,依法应从重处罚。

荷花教案篇7

青花瓷器作为我国陶瓷艺苑中的一朵奇葩,有着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蕴含及朴素自然的美学特征。它明快的色调,青白相映,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莲是青花装饰较为常见的纹饰之一,它既是具有佛教意义的装饰题材,也是民间热爱生活、渴望幸福的传统表达形式。

作为观赏花卉,莲又称荷、水芙蓉、芙蕖、水芝等,属睡莲科,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莲花色彩艳丽,风姿幽雅,全身是宝,花可供观赏,作为我国常见水中花卉,乃我国十大名花之一。莲以其特性,所产生的文化现象也自然是多元的。在中国早期艺术中,莲荷原型向人们展示的是强烈的生命意识,从楚汉到魏晋期间,莲荷的形象添加了哲学宗教蕴涵,并被赋予了仙风道骨,而在这一蕴涵产生的同时,它的艺术美学内涵也就渐趋成熟,并成为文化艺术追求的一种境界。

一、莲的自然属性与民俗信仰

莲花生长在污泥浊水中而超凡脱俗,不为污泥所染,最后开出无比鲜美的花朵,这是被历代文人反复歌颂的莲的品格,莲花的这种特性与佛教教义极其吻合。佛教是着重寻求解脱人生苦难的宗教,将人生视作苦海,希望人们能从苦海中摆脱出来,即,从尘世到净界,从诸恶到尽善,从凡俗到成佛。用来表达这种思想观念的最恰当的就是莲花。佛教有“花开见佛性”之说,这里的花即指莲花,也就是莲的智慧和境界。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后,融入了汉族文化的传统,发展为极具民族特色的汉地佛教。儒道释三家经过两千多年的互相渗透,成为中国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人思想的主宰。具有了民族特色的信仰习俗,它溶化于日常生活之中。自佛教传入我国开始,和佛教有关的符号、纹饰、文字便在我国流传扩散,莲花自然成为最常见的佛教装饰题材。

除此之外,两朵莲荷并生一蒂的自然特性,又被人们引申为男女间的相亲相爱。以“莲”为题材的诗作,对后世民俗美术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汉乐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南朝吴均《采莲曲》: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

杜甫诗有:“具飞蛱蝶原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

可见,无论是下里巴人的民间创作还是阳春白雪的文人作品,“莲”成为了男女爱情的传统表现,其含蓄深长的意味和浓郁的浪漫情怀为后世所延续,成为青花纹饰中民俗心理的强烈表现。

随着佛教思想的广泛传播,莲花的内涵与中国传统的理念互相渗透,成为我国工艺美术装饰中普遍采用的题材。人们赋予莲花以吉祥的寓意,体现了人与自然的沟通与认识,幻想西方极乐世界之花在百姓家园中盛开,象征着精神的升华和理想完善的境界。当儒家、道家文化和佛教结合后,莲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就更完美了,它包含了中国人心中所有美好的愿望和祝福。因此,莲花纹在青花瓷装饰中占有很大比重。

图1:青花缠枝莲托梵文酥油灯。

二、青花瓷器中莲纹的表现形式

佛教思想和中国文化的完美结合,使莲纹在中国人的心中成为一种纯粹的审美模式。明代青花瓷器传承了元代的一束莲、莲塘、莲塘鱼藻、莲塘鸳鸯等题材。一束莲、缠枝莲纹是明代瓷器装饰中的主题纹饰,莲的组合图形在明朝运用也相对频繁,有莲塘鸳鸯、莲塘穿龙纹等,同时缠枝莲与仰莲也作为辅助纹饰,配置于瓷器的口沿、颈部、肩部或底部。清代莲纹绘画继承了明代原有图案,但在细节上,清代用细腻的绘画技法把莲纹表现得更生动逼真。莲除了与鸳鸯、白鹭结合,也经常与翠鸟搭配,可见清代莲纹绘画比明代更为灵活、复杂。

青花与莲纹的结合给人以料色和白瓷的对比之美,青色与类玉的白瓷表达了莲的神韵,承载了中国人心中对莲的情感。虽然各朝的青花色调有所变化,但人们都能在青花的深与浅、鲜明与灰暗的变化中产生不同的情感。

明代青花装饰的早期,可以看出许多受外来影响的形式和样式,明代瓷器受伊斯兰风格影响很大,转枝蕃莲花即是由波斯传入的纹样,伊斯兰风格的青花瓷器应运而生。明中后期,此类纹样在青花瓷器装饰中运用更多,经过人们的改造与创新,蜕变衍生出新的内容,以缠枝、转枝的形式结合本土植物纹饰,缠枝莲应运而生。缠枝纹是藤蔓的形象再现,它委婉多姿,生动优美,富有动感,故寓意生生不息、万代绵长的美好愿望。青花缠枝莲是缠枝纹的常见形式,具有极强的图案美和设计美,常以二方或四方连续的方式平行或展开,构成美丽完整的图案,做主题纹饰时以花为重点,突出花的造型,做辅助纹饰时不强调花叶或枝干,各部分和谐统一。

缠枝莲纹以它连贯、灵活、密集的特性象征着宇宙万物的节奏感和顽强旺盛的生命力,象征着永恒吉祥。缠枝莲是我国传统青花瓷中最主要与最具特色的装饰纹样之一,它最早出现于元青花中,到了明清两代,在官窑和民窑青花瓷器中比比皆是,从而成了青花工艺的重要装饰语言。青花与缠枝莲纹饰的结合完美地契合了中国人的审美心理,缠枝莲纹适用于所有的器形和部位,其自身极具图案美和线条美,青花、白瓷、缠枝莲纹三者完美地将人们心中的美好感情具象化,给人们以可望可及的寄托。

图2:青花缠枝莲苹果罐。

三、莲纹的寓意

从原始社会“趋吉避凶”的观念发展而来的吉祥文化,在中国的土地上有着深厚而广泛的基础,这一鲜明的时代烙印,不仅表达了人们审美的情趣,而且充分反映了民族的信仰和追求。明清瓷画的最大特点是民族心理的强烈表现,从皇宫到社会,从平民到天子,几乎达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中华民族的吉祥观成为了中国装饰纹样的重要特征。莲花被赋予了圣俗两方面的寓意,莲花纹饰在这种表达吉祥含义的特点中得到了明确的体现,福、禄、寿寓意及多子、登科、见喜等祈求美好愿望的心理,完全融于莲纹图案中。

图3:青花莲塘鱼藻纹碗。

1.宗教中的莲。道教的“八仙”图案,由渔鼓(张果老)、宝剑(吕洞宾)、笛子(韩湘子)、荷花(何仙姑)、葫芦(铁拐李)、扇子(汉钟离)云板(曹国舅)、花篮(蓝采和)组成,又称为“暗八仙”。八仙是民间流传甚广的道教中的惩恶扬善、抑富济贫的八位神仙,青花装饰中常以图案的形式借代八仙,以视长寿。佛教中的“八吉祥”纹饰,由象征吉祥的八种器物组成,为法螺、、白盖、莲花、宝伞、宝瓶、金鱼、盘长,是佛教中的宝物。“暗八仙”与“八吉祥”纹饰在青花瓷中除了单独表现外,还巧妙地组合起来,如:莲花与杂宝、莲花与火焰。在青花瓷器装饰中莲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寓意,广泛的涉及到儒道释三家的瑞意,蕴藏着丰富的宗教文化。

2.代表婚姻美满,多子多孙的莲。这一意义可以追溯到远古,由于自然灾害和毒蛇猛兽的威胁,人类对生殖繁衍予以特别的重视,产生了生殖崇拜意识。这一意识流传至今,成为吉祥纹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并蒂莲、鸳鸯莲花、鱼戏莲花象征爱情与美满,莲亦称荷,有百年好和,合合美美之意;莲花与童子象征“连生贵子”。

3.寓意科考升迁的莲。明清科举的推行,重视读书。青花瓷画中常以绘画表现科举、升官为主题的吉祥寓意。如鹭鸶与芙蓉(荷花),鹭鸶居中央,后面对称绘有莲花与荷叶。特别是明嘉靖万历时期,主体图案鹭鸶采用线描与留白的手法,寓意“一路荣华”、“一路连科”。

4. 寓意洁身自好的莲。宋周敦颐《爱莲说》中描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充分体现了莲的自然秉性和形态特征,诗中虽然写的是花,而喻的是人和为人的标准。加之“莲”与“廉”谐音,自古被推崇为圣洁至尊,在青花纹饰的表现中常有莲花表示“清廉”的寓意。如:鹭鸶与莲可喻为“一路清廉”,君王以此赏赐群臣,可以警示大臣要为官清廉;而莲塘龙纹则是统治者警示自身廉洁的题材。

青花瓷器中莲花的吉祥寓意让我们更深地理解了中国的文化传统。明清青花瓷画在画法、笔法、韵味及各朝的运用和青花图案的发色上各有不同,其富有创造性的图案设计与构思,及青花色彩的艺术处理都是十分值得我们当代设计者学习与借鉴的。

四、结语

青花装饰在我国文化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美学价值,充分体现了我国深厚的文化艺术。在青花装饰纹样中随处可发现中国民众吉祥心理的表达,经过几百年的传承与创造,青花纹饰中的莲纹成为一种再造出来的艺术符号,以它特有的语言和装饰风格为人们带来了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精神寄托,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显示了人类的共同需要和思维方式,成为传统文化的结晶。青花莲纹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融合了多个民族的情感和需要,使各个民族的艺术互相辉映,为现代艺术设计者提供了无穷的美的资源。莲纹在瓷器纹饰中几经流变、融合、演进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传统观念的文化内涵,在物质与文化生活中放射着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章浦生:《青花瓷器鉴定》,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2]冯宪铭:《中国古陶瓷图典》,文物出版社,1998。

[3]吴若明:《明清民窑青花瓷片的产生及吉祥寓意》,《陶瓷科学与艺术》,2007.5。

[4]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

[5]肖世扬等:《试论青花瓷的装饰美》,《中国陶瓷》,2007.6。

[6]张晓霞:《明清植物装饰纹样探析》,《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9。

[7]于 剑:《青花缠枝莲纹的起源及审美》,《中国陶瓷》,2006.4。

荷花教案篇8

1. 将抽象的物理概念生活化

中学生往往由于感性认识不足而很难建立抽象的物理概念,如果只是按照课本的文字硬性地灌输给学生,教学效果是不明显的。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上与这些抽象概念之间建起一座桥梁,可以将抽象概念生活化。

例如,对电场、电场强度等概念的教学,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描述没有认同感,头脑里不能形成清晰的认识,对此,不少同行选择重力场和电场类比。但我认为,重力场本身也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效果不是很明显。我在教学中选择教学楼前的桂花香作类比,学生们基本都能明白桂花香的弥漫是因为桂花的香气分子扩散到空气中造成的。那么我们可以定义桂花的周围有一个桂花香气的场(“香肠?”学生不禁笑起来),而桂花香场的性质就是它特有的桂花香味,正如电场基本的性质就是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我请一位学生站在离桂花树两米处,他闻到了桂花香,那说明他是在桂花香气场之中。然后让这学生走开,问其余的学生刚才那同学站的地方是否因为他的离开而没有了桂花香味呢?这正类比了把某个试探电荷放在电场中受到电场力作用,而撤掉该电荷后该处仍有电场。涉及到电场强度也可以作近似的类比,电场强度是描述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这种性质强弱的物理量,我们可以定义一个描述桂花香场性质的物理量——香场强度。拟定用鼻子敏感的人打喷嚏的情况来描述,打一个喷嚏的叫低香场强度,打两个的叫中香场强度,打三个和以上的叫高香场强度。让学生思考,如果甲同学在离桂花树2米处闻到香气打了一个喷嚏,而换上乙同学站在同一处闻到香气他打了三个喷嚏,我们就可以说这个地方的香场强度变了吗?这不正如问学生把一个1库仑的电荷放在某点受到电场力是F,然后用一个2库仑的电荷替换下刚才的1库仑,它受到的力是2F,该点的电场强度就变了吗?学生们很容易接受,桂花的香气是属于桂花树的,描述桂花香气的香场强度是属于桂花香场的;正如电场是属于场源电荷的,描述电场性质强弱的电场强度也是属于电场本身的,不以试探电荷的改变而改变。关于点电荷的电场强度的决定式E=KQ/r2的类比,不也好比于到底是闻到扑鼻而来的浓香还是淡淡的一缕清香,要看看你面前的到底是一株的桂花独放还是一簇的桂花争春吗?鼻子到底是近在桂花的咫尺还是远在桂花的天涯呢?

通过生活化的类比,很多学生课后反映,对电场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当然,一瓶风油精,一块榴莲都是很好的道具。只要用心,平常生活中可以发掘的资源是很多的。再如,根据电场线的特点和意义,可以把它和地理上的等高线,经纬线作类比。

2. 创设生活情境探究物理规律

如果只是从学科角度引出学习课题,学生会觉得陌生,学习的热情不高。学生由于生活经历已经具有丰富的前概念,从生活中引出学习问题,学生能够在生活经验上激起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有利于学生探究物理规律。

我在讲述牛顿第三定律时用生活用品创设了一个有利于教学的生活情境。课前制作了一条特别的绳子,中间一段是普通的麻绳,两端分别系上完全相同的橡胶带,让两个体型悬殊点的同学上来做简易拔河。根据情景,提出问题:是不是谁的拉力大,谁的橡胶带就拉得长点呢?结果发现两段橡胶带伸长量相同,学生得出结论:甲同学对乙同学的力和乙同学对甲的力大小相等。另一个问题立马浮了上来:拔河分出胜负的原因是什么呢?(“摩擦力!”有同学很快就回答)为了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探究设想,我又把之前安排好的道具拿了上来,这次安排两组学生实验让他们去寻找答案。甲和乙一组,体型相当,乙稍壮一点,甲乙都站在亮光的地板上简易拔河,但甲的鞋底纹很深乙的鞋底磨得比较光;丙和丁一组,体型悬殊,丙强壮很多,但两个都换上从体育组借来的钉鞋站在同一木板上简易拔河。结果乙保持着最初姿势被甲拖滑了过去,而丙和丁各自的脚都钉在了原来的地方,丁的上半身却被拉得倾倒过去。通过这两个贴近生活的情景,学生对拔河胜败的原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又如,关于最大静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关系,学生对书本的描述没有很直接的体会。我在教学意找来一台“有特色”的风扇,请个学生上来按下开关通了点源,它不转,全班学生都有点愕然,我轻轻的带动扇页一下,它就转起来了。(“呵呵,同我们宿舍那台一样啊。”)原来这还不算是很独一无二的风扇,也不算是鲜为人知的现象,而正是这种生活中感性认识的共鸣,使得学生对最大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有了深刻的认可。而关于最大静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的应用,典型代表莫过于汽车的ABS(防抱死刹车系统),它希望实现汽车在制动过程中,轮胎与地面保持静摩擦状态,而不是滑动摩擦(车轮抱死,在路上留下两道橡胶痕)。

3. 用生活化元素“包装”物理知识

物理讲究严谨,但有时候通过多元化的生活元素对物理知识进行包装,也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生活化元素,可以是运用语言的魅力,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电视节目等等,生活是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也是多变的,贴近生活的教学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上一篇:国画教案范文 下一篇:游泳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