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0 12:15:21

荷花淀教案

荷花淀教案范文第1篇

1.了解孙犁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成就。

2.体会文章景物描写、人物对话的特色及其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作用。

3.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

解题;讲析景物描写和情节结构特色。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板书课题《荷花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属河北省安新、伍丘、高阳、雄县、容光焕发城5县(市)所辖。这是一片面积为五百平方公里的水域,淀周堤埝环绕,淀内地形复杂,纵横交织着3700条沟壕,把淀面分割成43个大大小小的淀泊,形成淀内有淀、淀间大小沟壕相通的水网泽国景观。

《荷花淀》可以说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一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但在本文里又是怎样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呢?

本文写于1945年春天,是孙犁“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的,最初发表在《解放日报》副刊上,反响很大。孙犁自己还说“这篇小说引起延安读者的注意,我想是因为同志们长年在西北高原工作,习惯于那里的大风沙的气候,忽然见到关于白洋淀水乡的描写,刮来的是带有荷花香味的风,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鲜吧。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是献身于抗日的战士们,看到我们的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群众的抗日决心日益坚决,而妇女们的抗日情绪也如此令人鼓舞,因此就对这篇小说发生了喜爱之心。”

二、作家作品:

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年轻时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中学毕业后流浪北京,当过店员。1936年在白洋淀边的安新县同口镇做小学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三、分析景物描写特色:

1.提问:这篇文章没有惊险的战斗故事,也没有缠绵的爱情情节,甚至没有留下一两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艺术感染力呢?它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又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美感印象是那一片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象征着人的美好追求、美好愿望的荷花荷叶组成的美丽坦荡的荷花淀。这是一副纯美的画面,荷花荷叶是画面的主体,人物只是融入画面并融入荷花荷叶的精魂,这正是《荷花淀》的真正艺术魅力所在,这也正是把生活高度艺术化、审美化的结晶。

2.提问:作者为故事情节的展开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呢?

让学生找出描写段落:

明确:首先,描写月色下的水乡景色。第1段和第3段。

第1段开头3句点明了时间、空间和劳动对象,语言简练、动听、优美,不仅写了环境,还反衬出环境的主人的勤快利落。

第3段通过水生嫂眼光的引示,展示了院内院外的基本色调:洁白、银白、透明。水生嫂身子下面编成了一大片席,在皎洁的月光下,“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两个充满想象的比喻,把水生嫂的劳动场面诗化了。

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①描写了芦苇、荷花,这与后文的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有密切关系。②正因为白洋淀如此美丽可爱,所以人民热爱她,决不容许日寇来侵犯。这都为以后小说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其次,描写日光下的水乡风光。第61段。

作者运用巧妙的比喻富有诗意地描写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象“铜墙铁壁”高高挺出的荷花箭象“监视白洋淀的哨兵”严阵以待,这威武雄壮的景色,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暗示出在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即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而且写出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里和克敌致胜的信心,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

到此,全部画面融为一体,由朦胧逐渐完全清晰,由暗示而至直接展现,前后画面递进,具有流动感,又层次分明,显得意境纵深而高远。概括起来说,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人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会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四、分析情节结构:

提问:作者淡化了传统的小说模式,以抒情见长,不以情节取胜,他精选三个生活片断来抒写对水生嫂等一群青年妇女的赞美之情。请快速概括这三个生活片段的内容。

夫妻话别探夫遇险助夫杀敌

五、布置作业:

文中对话描写的特点。

第二教时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性格,归结主题。

教学步骤:

一、分析人物形象:

1.分角色朗读6――30段

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领悟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体会人物对话所包含的细腻复杂的感情。

问:“今天回来得这么晚”,这句话对描写人物、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

明:它承应上文:“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很晚丈夫才回来”。还表现了水生嫂久候亲人心焦的心理。同时又暗写了水生以工作为重的品质。这句话又可说是情节的开端,说明“今天”非同往常,回来得晚是事出有因。

问:水生嫂既然十分关心水生,为什么不直接问明情况,却问“他们几个呢”?

明:水生没有说明晚归的原因,只是说吃过饭了。但是,他异常的神情(脸上红胀,说话气喘),水生嫂很快就察觉到了。她并没有直接追问,因为她知道水生是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有些事是不便细问的。于是,她机敏地转换话题,问“他们几个呢?”水生回答她:“还在区上。”水生露出了一点口风之后,又把话语岔开,反问她:“爹哩?”、“小华哩?”这样写,一方面交代了水生家的其他成员以及水生对他们的关心,另一方面写出了水生对参军一事欲言又止,不愿立即让妻子知道的心理。

问:“怎么了,你?”这是什么句式,水生为什么会这样说?

明:这是主谓倒装的句式。由于水生笑得不平常,水生嫂猜不透,一下子迸出这短促的问句,反映了她心情的急切。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她急于要知道底细。表现了中国女性传统的温柔、贤淑、羞怯、质朴的品性。

再看另外的对话:女人说“你总是很积极的”“你走,我不拦你”“嘱咐嘱咐我吧”。行动:女人“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是新单衣、新毛巾、新鞋子,这种“送郎上战场”的言行,证明水生嫂并非一心当好妻子,她知道自己还有另一个身份:中国人。

这样就可以解释水生嫂丰富的内心世界了。她爱丈夫,爱家乡,爱祖国。丈夫参军看似使她陷入了优先爱丈夫还是优先爱祖国的矛盾,也许她真的为此困惑过,但是,很快她就明白这并不矛盾。她必须爱一个“值得”爱的丈夫,而爱不爱家乡和祖国是衡量他“值得”爱与否的主要指标。如果丈夫为了他临阵退缩,她会因失望最终失去丈夫,相反,丈夫“总是积极”的决定才赢得她的敬重和爱慕。所以,她愈是有个心爱的丈夫,就愈是会支持他报国杀敌。

为了更好地认识水生嫂的柔情似水的性格特征,可指导学生做改写练习,有意改变水生嫂的性格特征,不歪曲人物,写一段临别对话。

2.几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对话也写得个性鲜明,生动有趣,分别展示了她们怎样不同的个性呢?

明:“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这位大嫂与前一个一样,也说得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可见她探夫心切,不顾一切,有点冒冒失失。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话里寓有真情。短短几段对话,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至于水生嫂的谨慎周密,显然跟丈夫走前的嘱咐有关。

建议让学生仿写改写这段对话,如添加一个人的对话,使之与前文一致,或者改写这几个人的对话,改变他们的性格特征。

二、归结主题:

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能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孙犁就是这样用他独特的笔法,构建了一副情景交融的美妙画卷,表达了他对美丽的中华河山、中华儿女、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礼赞。

(刘卫)

教案点评:

1.安排两教时。

2.精选文段进行诵读、分角色表演,感受其语言轻柔、清丽的风格和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

3.着重让学生改写夫妻对话、分析水生嫂和祥林嫂不同的人生命运产生的原因。

4.利用多媒体音像带,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写出故事梗概。

教学目的:

1.了解孙犁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成就。

2.体会文章景物描写、人物对话的特色及其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作用。

3.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

解题;讲析景物描写和情节结构特色。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板书课题《荷花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属河北省安新、伍丘、高阳、雄县、容光焕发城5县(市)所辖。这是一片面积为五百平方公里的水域,淀周堤埝环绕,淀内地形复杂,纵横交织着3700条沟壕,把淀面分割成43个大大小小的淀泊,形成淀内有淀、淀间大小沟壕相通的水网泽国景观。

《荷花淀》可以说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一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但在本文里又是怎样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呢?

本文写于1945年春天,是孙犁“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的,最初发表在《解放日报》副刊上,反响很大。孙犁自己还说“这篇小说引起延安读者的注意,我想是因为同志们长年在西北高原工作,习惯于那里的大风沙的气候,忽然见到关于白洋淀水乡的描写,刮来的是带有荷花香味的风,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鲜吧。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是献身于抗日的战士们,看到我们的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群众的抗日决心日益坚决,而妇女们的抗日情绪也如此令人鼓舞,因此就对这篇小说发生了喜爱之心。”

二、作家作品:

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年轻时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中学毕业后流浪北京,当过店员。1936年在白洋淀边的安新县同口镇做小学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三、分析景物描写特色:

1.提问:这篇文章没有惊险的战斗故事,也没有缠绵的爱情情节,甚至没有留下一两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艺术感染力呢?它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又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美感印象是那一片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象征着人的美好追求、美好愿望的荷花荷叶组成的美丽坦荡的荷花淀。这是一副纯美的画面,荷花荷叶是画面的主体,人物只是融入画面并融入荷花荷叶的精魂,这正是《荷花淀》的真正艺术魅力所在,这也正是把生活高度艺术化、审美化的结晶。

2.提问:作者为故事情节的展开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呢?

让学生找出描写段落:

明确:首先,描写月色下的水乡景色。第1段和第3段。

第1段开头3句点明了时间、空间和劳动对象,语言简练、动听、优美,不仅写了环境,还反衬出环境的主人的勤快利落。

第3段通过水生嫂眼光的引示,展示了院内院外的基本色调:洁白、银白、透明。水生嫂身子下面编成了一大片席,在皎洁的月光下,“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两个充满想象的比喻,把水生嫂的劳动场面诗化了。

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①描写了芦苇、荷花,这与后文的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有密切关系。②正因为白洋淀如此美丽可爱,所以人民热爱她,决不容许日寇来侵犯。这都为以后小说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其次,描写日光下的水乡风光。第61段。

作者运用巧妙的比喻富有诗意地描写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象“铜墙铁壁”高高挺出的荷花箭象“监视白洋淀的哨兵”严阵以待,这威武雄壮的景色,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暗示出在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即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而且写出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里和克敌致胜的信心,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

到此,全部画面融为一体,由朦胧逐渐完全清晰,由暗示而至直接展现,前后画面递进,具有流动感,又层次分明,显得意境纵深而高远。概括起来说,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人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会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四、分析情节结构:

提问:作者淡化了传统的小说模式,以抒情见长,不以情节取胜,他精选三个生活片断来抒写对水生嫂等一群青年妇女的赞美之情。请快速概括这三个生活片段的内容。

夫妻话别探夫遇险助夫杀敌

五、布置作业:

文中对话描写的特点。

第二教时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性格,归结主题。

教学步骤:

一、分析人物形象:

1.分角色朗读6――30段

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领悟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体会人物对话所包含的细腻复杂的感情。

问:“今天回来得这么晚”,这句话对描写人物、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

明:它承应上文:“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很晚丈夫才回来”。还表现了水生嫂久候亲人心焦的心理。同时又暗写了水生以工作为重的品质。这句话又可说是情节的开端,说明“今天”非同往常,回来得晚是事出有因。

问:水生嫂既然十分关心水生,为什么不直接问明情况,却问“他们几个呢”?

明:水生没有说明晚归的原因,只是说吃过饭了。但是,他异常的神情(脸上红胀,说话气喘),水生嫂很快就察觉到了。她并没有直接追问,因为她知道水生是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有些事是不便细问的。于是,她机敏地转换话题,问“他们几个呢?”水生回答她:“还在区上。”水生露出了一点口风之后,又把话语岔开,反问她:“爹哩?”、“小华哩?”这样写,一方面交代了水生家的其他成员以及水生对他们的关心,另一方面写出了水生对参军一事欲言又止,不愿立即让妻子知道的心理。

问:“怎么了,你?”这是什么句式,水生为什么会这样说?

明:这是主谓倒装的句式。由于水生笑得不平常,水生嫂猜不透,一下子迸出这短促的问句,反映了她心情的急切。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她急于要知道底细。表现了中国女性传统的温柔、贤淑、羞怯、质朴的品性。

再看另外的对话:女人说“你总是很积极的”“你走,我不拦你”“嘱咐嘱咐我吧”。行动:女人“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是新单衣、新毛巾、新鞋子,这种“送郎上战场”的言行,证明水生嫂并非一心当好妻子,她知道自己还有另一个身份:中国人。

这样就可以解释水生嫂丰富的内心世界了。她爱丈夫,爱家乡,爱祖国。丈夫参军看似使她陷入了优先爱丈夫还是优先爱祖国的矛盾,也许她真的为此困惑过,但是,很快她就明白这并不矛盾。她必须爱一个“值得”爱的丈夫,而爱不爱家乡和祖国是衡量他“值得”爱与否的主要指标。如果丈夫为了他临阵退缩,她会因失望最终失去丈夫,相反,丈夫“总是积极”的决定才赢得她的敬重和爱慕。所以,她愈是有个心爱的丈夫,就愈是会支持他报国杀敌。

为了更好地认识水生嫂的柔情似水的性格特征,可指导学生做改写练习,有意改变水生嫂的性格特征,不歪曲人物,写一段临别对话。

2.几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对话也写得个性鲜明,生动有趣,分别展示了她们怎样不同的个性呢?

明:“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这位大嫂与前一个一样,也说得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可见她探夫心切,不顾一切,有点冒冒失失。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话里寓有真情。短短几段对话,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至于水生嫂的谨慎周密,显然跟丈夫走前的嘱咐有关。

建议让学生仿写改写这段对话,如添加一个人的对话,使之与前文一致,或者改写这几个人的对话,改变他们的性格特征。

二、归结主题:

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能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孙犁就是这样用他独特的笔法,构建了一副情景交融的美妙画卷,表达了他对美丽的中华河山、中华儿女、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礼赞。

(刘卫)

教案点评:

1.安排两教时。

2.精选文段进行诵读、分角色表演,感受其语言轻柔、清丽的风格和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

3.着重让学生改写夫妻对话、分析水生嫂和祥林嫂不同的人生命运产生的原因。

4.利用多媒体音像带,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写出故事梗概。

探究活动

猜读续写——一种开发形象思维的好方法

何宗弟

我所教的实验班的学生,普遍偏重理科,大多逻辑思维较强,而形象思维较弱。他们长于判断、推理、证明,思考问题条理清楚,而不善于描写想象,不善于生动地塑造人物,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对于一个思维能力健全的人来说,两种思维应均衡协调地发展。这样,如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便成了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猜读续写是开发和增强形象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

猜读就是阅读语文课文的部分内容后,掩卷沉思,猜测、推断其后的内容;续写就是对猜读的结果整理加工,形成文字,接续在阅读部分的后面,使前后两部分文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篇新文章。

猜读续写活动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课文。选出的课文从文体上说可以是小说、戏剧,也可以是散文、就事论事的议论文;从内容上说应是学生熟悉的,而且有猜头、有写头;从语言上说应是比较通俗、浅显的。总之,所选的课文应和学生的认识和语言水平相接近。

例如,高二时,我选择孙梨先生的《荷花淀》进行猜读。《荷花淀》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冀中白洋淀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时期的历史,学生一般比较熟悉,他们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但从电影、电视、小说、课堂及大人的口里了解到那个时期的不少情况,而且该小说语言朴素平实,适合作为猜读续写的原材料。

第二步是确定阅读的文段(猜读点即含在其中)。阅读的文段一般在篇首,也可包括篇中,应能开启后文,启发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文思。

学习《荷花淀》时,我们确定该文第一节开头到第16自然段(从“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到“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如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为第一个阅读段。第二节开头到第23自然段,即从“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到“快摇!”为第二阅读段。这两段都提出了矛盾和情节发展线索,为猜读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为想象的展开准备了广阔的天地。

第三步组织猜读和续写。读是猜的基础和前提,是走进阅读段中去,写则是猜的提高和完成,是从阅读段中走出来。

猜读前要补充文章写作背景的有关情况,并提出明确的猜读要求。

猜读《荷花淀》前我们先向同学介绍了孙犁小说的特点、该文的写作背景,并补充说明了水生家庭的构成情况。猜读时我们要求学生猜想水生嫂听了水生报名参军的话后产生了哪些思想活动,做出了什么反应,故事情节将如何发展,然后把猜想的内容整理成续文,接续在阅读文段之后。猜读时同学头脑中可能出现多种方案,可通过比较分析,筛选出最佳方案,而把它形成文章,还要经过反复推敲、加工,作文字上的处理。由于选文对路,可猜性强,同学的文思被激活,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续文。对于水生参军的事,有的写水生嫂满口豪言,全力支持;有的写水生嫂感情复杂,又想支持,又怕出事;有的则写水生嫂坚决反对,吵架怄气,最后水生不得不把老爹搬出来做水生嫂的工作;当然也有和课文的写法接近的。对于归途遇敌的事,有的写几个妇女把船摇到水道狭窄处,弃船而行,鬼子大船过不去就跳下小船来抓“花姑娘”,妇女们潜水过去掀翻小船,不识水性的鬼子全部落入水中淹死;有的用了误会法,说追来的“鬼子”并非鬼子,而是水生他们装扮的,原来他们要去执行一项任务;有的则写妇女们潜入水底,设法凿破敌船,鬼子随船沉入水底;还有的写水生嫂掩护几个妇女脱险,而自己光荣牺牲。当然也有和课文处理方法相近的。

从学生写的续文看,有关水生参军的,学生写得较拘谨,展不开,而有关归途遇敌的,则一般写得生动有趣,有的还挥洒自如,出奇见新,这说明前一个猜读点不如第二个选得好。学生们对青年夫妇间的感情关系体验和了解不深,写起来自然受到限制。这说明猜读续写点必须选择恰当,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

第四步对照原文,寻找差距。续文完成后还要拿来和原文对照,总结成绩,寻找差距。原文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典范文章,学生写的续文自然和它存在着种种差距,找出这些差距,在以后作文时加以改进,这样就可使作文水平提高一步。学生说这种对照,标准具体,目的明确,效果好。通过对照有的学生认识到把水生嫂一开始就写得很完美或很落后都不合乎作品实际,不能显现水生嫂由普通农村妇女到游击战士的成长过程;有的学生则发现自己有关归途遇敌续文的种种漏洞和破绽。总之通过对照,学生看到原作的精妙之处,作者的良苦用心。从阅读的角度说,这对照阅读已具鉴赏的性质了。当然在对照中学生也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自己的写作实力,增强了写好作文的信心。

猜读续写的优点是:

一、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紧密结合。

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读和写不易结合紧密,读是读,写是写,形成两张皮。而在猜读续写活动中,读的目的是写,读孕育写,带动写;写是读的继续和深化,写促进了读,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读始,以写续,又以读(对照)结,读——写——读就是猜读续写的全过程。从思维训练的角度说,读,是感受别人的形象思维成果(局部),又是自己形象思维的触发点以及进一步展开的起点,而写则是自己形象思维成果的外化。

二、提高自学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都能达到这样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体会,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要教了吗?”叶老在这里强调了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而猜读续写正有助于这种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能引导学生进入叶老所说的那种“境界”。

整个猜读续写活动都是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进行的,他们认真深入地自读课文片断,既理解其字面意,明示信息,又把握其言外意、隐含信息。他们还理出头绪,抓住线索,构思续文,还对照原文,加工修改。他们“自历其力,自致其知”,坚持下去,便“自有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了。

三、激活思维,开发智力。由于在猜读续写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创造愿望能得到满足,他们的形象思维被激活。依靠形象思维,他们筛选积累在头脑里的素材;依靠形象思维,他们续接曲折生动的故事;依靠形象思维,他们塑造、修改人物形象……总之,在形象思维的参与下,各种猜测,构思方案纷至沓来,难以自己;各种创造性的情节、对话以及细节不时闪现,出奇见新。学生感到续写了一次作文,思维似乎活多了,脑子似乎聪明多了,续写锻炼了形象思维,形象思维产生了精美的续文。

当然,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不可截然分开的,猜读续写虽然主要依靠形象思维,但并不排斥逻辑思维,相反地,它还需要逻辑思维的参与,而就事说理式文章的续写则主要靠逻辑思维的作用。

续写要受到原文内容的限制,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但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任何语言的任何一句话,它的意义决不等于一个一个字的总和,而是还多点什么。”(吕叔湘)语言这种增值现象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学生完全可以根据对原文的不同理解,发挥想象,调动自己直接、间接的经验,构思出各具特色的续文来。

猜读续写和仿写不同,仿写侧重在“仿”,用的是求同思维,让学生在求同中增长写作才干。

猜读续写和改写也不同,改写侧重在“改”,用的是求异思维,让学生在求异中提高写作能力。

而猜读续写侧重在“猜”,既用求同思维,又用求异思维,思路和原文可能接近,也可能大相径庭。

猜读续写的方法还适用于课外阅读和写作。

【附录】学生续写文章两篇

《荷花淀》猜读续写练习

女人沉默了,尽管她不停地忙着编席子,而编出的席子却糙得不像出自她的手。

“我知道”,水生打破了僵局,“这下可苦了你了。可是我作为队长,理当带个头。如果谁都不去打鬼子,那乡亲们可怎么活呀!”

听着丈夫的话,女人心里乱成了一团麻。这些道理,她都懂;可真要是让他走了,年事已高的老人,乳臭未干的孩子,一切只有她一个人承担了。再说,这兵荒马乱的,真有个三长两短……她不敢再想下去,两行热泪夺眶而出。

水生忙解释道:“别担心,过不了多久,打走了鬼子,我就回来了。你不想见到我戴着大红花胜利归来吗?”

又是一阵沉默,女人渐渐清醒了许多,她深知丈夫此举的必要。于是,她擦了擦泪水,抬起头坚定地说:“你去吧,家里一切有我。你去打鬼子,别为我们担心。”

水生会心地笑了,他知道她会同意的。

小船拼命向前摇。可奇怪的是日本大船并没追赶他们,而是径直向东去了。小船停下来,女人们都在纳闷。水生嫂似乎想起了什么,怔了怔,慢慢地说:“我看见船头上那个穿日本服的怎么竟有些像水生。”“妹子,这怎么可能。是你太想水生兄弟了吧?”张猛子的女人说。船上的人都笑了。水生嫂沉默了一会儿,脸绷得紧紧的:“一定是他,我不会看错的,莫非他……”“嫂子你可别这么想,水生哥不是那种人。”“不行,我一定要弄明白!”

小船又摇了起来,向东,顺着大船去的方向。不一会儿,大船的轮廓渐渐现了出来。它正停泊在一个小码头上,是同口。水生嫂心里咯噔一下。最近,这里鬼子活动频繁,一队伪兵正在岩上修筑岗楼。日本人想在这儿建据点。

小船钻进了芦苇,借着芦苇的掩护,女人们上了岩。水生嫂对大家说:“小心,这里伪兵多,咱们可别让他们撞着。”大伙儿都点了点头。于是她们沿着草丛向前走。闪过一棵大杨树,就望见了敌人的岗楼,已经快修好了,周围约三十多个伪兵正忙忙碌碌,旁边还停着五辆运土石的马车,十几名老乡正在卸车。“哎,看,那几个日本兵在那儿!”马林的女人用手一指。只见那几个日本兵正在和一名伪军官说话。那军官又是点头,又是哈腰。“走,我们过去看看。”水生嫂招呼大家。她们顺着树丛爬了过去。

呀,真是水生。水生嫂只觉得脑袋“嗡”的一下子。“咦,那不是猛子吗?还有马林、二虎子。”女人们一下子糊涂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这时候,水生他们几个已经在伪军军官的陪同下进了岗楼,又过了一会儿,突然,“砰,砰!”岗楼里响起了枪声。说时迟,那时快,正在卸车的老乡扔下砖石,从车上拿出枪,立刻枪声大作。周围的伪军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不过逃命要紧,抱着脑袋四处逃散。

正乱间,水生几个从岗楼里冲了出来,一边跑,一边把日本帽抓了下来,狠狠地甩在地上,并冲着那几个老乡模样的人喊:“卧倒!”只听“轰”的一声,岗楼被炸塌了。水生兴奋地一边挥着拳头,一边领着其他人向后撤,女人们终于明白了。水生嫂忍不住冲出去,抱住了水生。水生愣了一下,但立刻抓起她的手,“快走!”……

水生已经为这事冲水生嫂吼过好几次,水生嫂也自己检讨了。但水生嫂的心里却想:我的水生真是好样的。

一次成功地让学生改编电影的尝试

——语文素质教育典型个案

蒋玉军

《荷花淀》是中国现代作家孙犁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体现了孙犁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完美统一的风格,叙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白洋淀地区的一个令人喜悦的故事。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本。笔者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全面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同时也是为了教出自读课文的特色,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试着将它改编成电影,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现实录如下:

师:同学们,大家平时很喜欢看电影看电视,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把《荷花淀》改编成电影怎么样?

学生(齐声):好!(学生兴奋,小声议论,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师:要把课文改编成电影,我们首先得熟悉一下本文写的几个主要情节片断和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我这两个问题,我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了,现在请同学说说。

生(1):本文主要叙述了三个典型场景,一是夫妻话别,这是故事的开端,二是探夫遇敌,这是故事的发展,三是助夫杀敌,这是故事的高潮。作家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为背景,塑造了一群勤劳纯朴、真挚善良而又勇敢机智、积极向上的农村青年妇女形象,表现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和祖国勇敢战斗的精神。

师:回答正确。现在我们就开始改编电影,哪位同学先说?

(给两分钟时间让学生思考)

生(2):影片一开始可这样安排:月亮朗照下的镜头出现一农家小院,一个青年妇女在聚精会神地编席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忽然,镜头瞄准笼起的一层薄薄透明雾气的水面,带出了新鲜的荷花……(停顿)下边我改编不了啦。

(学生笑了)

师:这位同学开头编得很好,想象力很丰富,谁接着说下去?

生(3):这时,应将镜头推近荷花荷叶,用特技将荷花开放的情景拍出来,这时屏幕上出现几个行书大字:荷花淀。(学生鼓掌)

生(4):(自动站起)这几个大字应是白色的。

师:为什么?

生(4):荷花是粉红色的,荷叶是绿色的,水面是清澈的,再加白字,更醒目一些。

师:这位同学还懂得色彩的搭配,很好。我们接着改编。

(同学们更加活跃)

生(5):镜头一转,院子门被打开了,很晚,一个男人叫水生的回家了。

师:他的服饰如何处理?

生(5):他头戴着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板。他轻手轻脚的踏进了家门。

(学生热烈鼓掌)

师:大家的鼓掌是对这位同学的赞赏,他改编得很好,将来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电影艺术家。(学生笑)下面该改编哪个情节了?

生(齐声):夫妻话别。

师:请同学们继续往下改编。

生(7):(主动站起)这时应穿插几句画外音,不然的话,跟上面的镜头连起来让人看不明白。

师:很好,你还知道“画外音”这个词,请你导导看?

生(7):就是将游击组到区上开会的情况简介一下,用叙述人语言处理。

师:这个“画外音”实质上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缘起,很有必要。

生(8):水生嫂抬头笑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应轻声轻语,充满关切。(学生笑)

师:你能模仿一下吗?

生(8)模仿了一下,引起了热烈的鼓掌。

生(9):这里应精选三位演员,一位扮演水生,一位扮演水生嫂,一位扮演水生的爹。

师:好,请你选出四位同学扮演一下好吗?

注:生(9)选出了四位演员,分角色到讲台表演,引起了强烈反响。

生(10):刚才那个水生嫂扮演得不够自然。

师:为什么?

生(10):她的手指被苇眉子划破是心灵震动的外在的表现,这个动作很小,应很隐蔽,她想掩饰自己的心态,水生嫂毕竟是一个识大体、明大义的女性,想借这一动作平息自己起伏的心绪。她不希望丈夫看到自己软弱的表现,显示了其坚强的性格,刚才她“吮”的动作太夸张,过于做作了,而且被水生发现了。

师:“水生”,你看见没有?

扮演水生的学生:看见了。

(同学大笑,课堂气氛异常热烈)

师:那位同学对于这一段故事情节理解得很透,好,请继续。

学生(11):镜头一转,转到了几个女人“探夫遇敌”这里。应重点刻画五位女人探夫前的可爱的对话。应体现第一个女人的机智伶俐,第二个爽朗率真,第三个女人水生嫂的稳重与成熟,第四个女人的快人快语,第五个女人的忸怩含蓄的特点。要精心选择演员。

师:好,就请你导一下这一情节,好吗?

注:这位同学精选了五位女生,分别扮演这五个角色,非常成功。引起了一阵又一阵的掌声。课堂气氛这时达到高潮。

生(11):在遇敌这一场景中,应重点突出她们探夫未遇、扫兴而归、不料遇敌的紧张场景,拼命地跑,无意中将敌人引入了清香四溢、色彩鲜艳的荷花淀里——战士们的伏击圈。当她的耳边响起一排枪响后,妇女们齐翻身跳到水里。

生(12):应重点突出她的矫健勇敢的身姿。

师:为什么?

生(12):她们已经成长为革命的后备军,这也是助夫杀敌这一情节的主要基础。

(同学们鼓掌)

师:下面战斗结束后,他们开始捞战利品,下面应重点描写什么细节?

生(13):当水生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的船上”后,女人也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这一丢过来,又丢过去的细节描写,应把镜头拉近,重点刻画。

师:为何?

生(13):因这能渲染胜利后欢乐的气氛,表现了夫妻间相亲相爱略带幽默的情感。

师:不错,这种紧张的战斗场景与生活细节的揉合能使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和生活气息。

师:拍电影常常把几组在时间和空间上有跨度的镜头剪辑组合起来,使其前后连贯。例如前一镜头是一双小鞋,后一镜头是一双大鞋,表示孩子已长大。再如前一画面是上海,后一画面是北京,表示主人从上海到了北京,这种手法叫“蒙太奇”。

生(14):我认为用这一手法再叙述又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她们一个个在冰船上警戒,敌人围剿大苇塘时,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于芦苇里。

师:这位同学用了“蒙太奇”手法,很好。结尾怎样改编呢?

生(15):老师,我看就安排水生的部队胜利归来的场景吧。

生(16):我反对。这样的结尾太俗气,太不含蓄了。

师:那你如何做?

生(16):我看应特写“荷花”,那一排排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粉色的荷花高高挺出来,她们是哨兵,她们是铜墙铁壁。

(学生鼓掌)

师:大家的掌声赞许了这个高明的结尾设计。那你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学生(16):这种结尾可以使影片首尾响应,结构浑然一体,二是隐喻抗日根据地人民已经成长起来,三是表现反战主题,四是紧扣影片的名字——荷花淀。

(下课铃声响起,学生们主动站起)

荷花淀教案范文第2篇

真反思,指以学生学习收获为依据,以改进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教学反思。学习是否有效,学生最清楚,正如医生给病人看病,流程是“治疗-查房问治疗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同理,教学改进流程应该是“教学-问收获-反思调整-改进”。这中间学生学习收获起到关键作用。那么,如何以学生收获为依据,进行真反思呢?

语文学科傅老师从教3年,是位有进取心的教师。曾在省市的教学设计比赛、现场教学比赛中得过一些奖项,教学水平处于学校教师群体的中上水平,入选为某地区的语文教学研究会成员,有一定的代表性。《荷花淀》一课是傅老师的“研究会成员年度汇报课”。笔者就以傅老师的《荷花淀》教学为例,演绎教学反思的过程,以期从实践操作与理性分析的层面,探讨真反思的思路与方法。

一、记录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反思的主要内容,记录完整的教学过程,是教学反思的第一个基础工作。

(一)录制教学内容。教学反思,是对真实教学过程的还原、思考与超越。[3]还原教学过程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借助现代技术,通过录像或录音的方式,记录课堂教学。本次《菏花淀》的教学现场,鉴于条件的限制,笔者只通过手机进行了录音。课堂录音能还原师生的语音交流内容,但不能还原师生小组讨论、肢体语言等内容。

(二)整理课堂实录。根据录音或录像,在原有教学设计(教案)的基础上,整理成课堂实录。课堂实录是以文本形式对录制内容的完整再现,原则上不能有增漏。在教学设计或教案的基础上整理,是为了发现“教师想教的”与“实际在教的”两者之间的差别。这个差别,也是反思的“着陆点”。如教学设计“梳理情节”的环节中,“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证明‘谁说女子不如男’这个观点吗?”这一问题是没有设计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由于受到导课环节激情表述的影响,不由自主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导致学生在这个环节中的收获发生“位移”。

二、收集学生收获

学生的收获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依据。收集学生的收获,是教学反思的第二个基础工作。

(一)学生自由描述收获。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要求学生用一两句话描述本次课的收获。描述收获,要遵循及时、适度、开放、保密的原则。教学结束立即进行,便于捕捉学生对课堂教学最直接的感受。用一两句话描述,要求不高,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学生不会产生厌烦情绪。自由描述,问题开放,不署名,不作优劣评判,有利于学生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

(二)整理学生收获。将描述的语句,根据意义进行归类整理及频数统计。学生的描述不尽相同,但中心意义可能一致。如“看对话读懂人物性格”与“怎样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其意义是相近的,所以可以按意义归类。频数统计,对相同或相近意义的句子按出现的次数进行统计。统计《荷花淀》一课学生收获描述语,结果见表1。

表1:学生收获

描述的主要内容 出现次数(次)

看对话读懂人物性格 7

谁说女子不如男 30

学到了许多描写人物性格的词语 1

学习语文的方法 1

了解了白洋淀人民在抗日时候的艰辛生活 1

读了一篇有趣的文章 1

让我懂得了只要是你想做的,努力就会成功 1

了解战争背后的感人事迹 1

水生是一个爱国的人,水生嫂是一个识大局的人 1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朝气蓬勃的美 1

注:本班为会计专业一年级新生,班级学生共37人。

三、比对收获与教学

把学生收获与课堂教学进行比对,是教学反思的中心环节。王荣生教授指出,“想教什么与实际在教什么之间,在语文课上常会出现距离;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则会呈现出种种更为复杂的情况。教是为了帮助学生学,最终也要落实到学生的学,教与学虽不是单纯的传递关系,但两者趋向一致,教师的教与学生所留驻的经验具有明显的关联性,这对一堂好课无疑是基本的要求。”[4]也就是说,若要上好课,教师须反思“想教什么”、“实际在教什么”与学生“实际在学什么”之间的差距,并寻找方法,不断缩小差距。

(一)比对教学目标与学生收获,即“想教什么”与学生“实际在学什么”的关系。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有二个:一是掌握运用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二是学习白洋淀地区人民英勇抗日的爱国热忱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第一个教学目标,指向学习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第二个目标,指向感悟爱国精神。通过比对可以发现,学生的收获与设定的目标之间交集不多。37位学生45条收获中,只有7次收获与人物性格的分析、描写有关。其中1次描述“学到了许多描写人物性格的词语”,6次描述“学习通过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阅读方法”。看来,目标一的达成效果不好。对于第二个目标,只有1位学生描述到“水生是一个爱国的人”,但这仅限于“水生”,而不是白洋淀地区的人民。学生最大的收获是记住了“谁说女子不如男”这句话。而这一点,是教学目标中没有的。此番比较可知,这节课,学生的收获与教学目标之间距离颇大。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样大的距离呢?这就需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中去分析。

(二)比对教学内容与收获。学生的收获一定是从课堂教学中来的。学生收获与教学目标之间产生距离,一定是它们的中间环节,即实际的教学内容出现了问题。因为“语文教师在想教什么与实际在教什么之间,普遍地存在着阻隔、矛盾乃至对立、冲突。”[5]为此,在比对了学生收获与教学目标之后,就要从教学内容上去找原因。教学内容是通过教学环节推进的,所以可以通过教学环节,逐步分析教学内容,逐步厘清教学内容、学生收获与教学目标之间的问题。《荷花淀》的实际教学中,共有六个环节:导入新课、梳理情节、品味对话、改编对话、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将环节内容、学生收获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以表格的形式罗列。结果如表2:

表2:教学内容-学生收获-教学目标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收获 与既定目标的关系

导入新课 “穆桂英挂帅”豫剧视频欣赏 体悟到了“谁说女子不如男”。 没有指向本课目标。

梳理情节 1.《荷花淀》的女人们都干了些什么事情?

2.从这些事情中,可以证明“谁说女子不如男”这个观点吗? 只找出了女人们编席子,操持家务、积极学本领、打仗等事情,没有理清情节,却再次印证“谁说女子不如男”这个结论。 误解了本文的主旨,没有指向本课目标。

品味对话 1.品味探夫前的五句对话。

2.品味水生与水生嫂的对话,分析水生嫂的性格特点。 分析了每个说话者的性格,对于性格的描述统一到老师拟定的用词上。 指向对话品味。

改编对话 要求学生改编“泼辣型”的水生嫂与水生间的对话。 学生感到有趣,体会到了性格不同,话语不同。 指向对话创作。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对菏花淀女人们的评价。 再次感受了荷花淀女人们的伟大。 没有指向本课目标。

布置作业 续写抗战胜利后,水生与水生嫂的对话。 训练对话创作。 指向对话创作。

通过表格的梳理,可以看出,教学环节清晰。学生分别从“导入新课”、“梳理情节”、“课堂小结”三个环节中,通过视频、具体的事件、教师的评价感受到了荷花淀女人们的美好品格与不凡身手。课堂前十分钟的强烈刺激与临近下课的再次强化,造成了众多学生们对“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深刻印象。“导入新课”环节,傅老师课后感悟说:“我本想让学生就‘谁说女子不如男’进行简单的辩论,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看来,傅老师这一环节的教学是着眼于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语文课程总目标,但这一内容不是由课文内容而生发的,而且造成学生对课文主题理解的误会,从学生收获来看,这内容安排委实不可取。“梳理情节”环节,傅老师说,“在整体感知的环节,让学生概括故事情节,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文本的能力。”但实际教学中,师生只找出女人们做的事情,并没有根据事情理清情节,而且最终还把这些事作为了“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印证。

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环节在于“品味对话”与“改编对话”两个部分,这两部分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那么为什么没有让学生驻留较多印象呢?还原这两部分的教学现场,在“品味对话”环节,教学分两步开展,第一步,逐句分析;第二步,分角色朗读对话。逐句分析中,重点讨论评定性格的用词,而不是品味对话的方法。如,

(1)“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聪明伶俐)

师: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

(2)“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爽朗直率)

师:这位大嫂与前一个一样,也说得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

对这两句对话的解析,教师的理由基本相同,即“找借口”,“表达得含蓄”。然而,教师分别用了“聪明伶俐”与“爽朗直率”两个评语。这种解析与结论显得有点无厘头,学生显然不能从这种分析中得到品味语言的方法。按常理,这一部分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品味语言的方法指导上。分析“四位青年女子”对话,可以采用比较分析法,从句式特点、内容结构等方面进行比较。如第一个人说的话,有三个短句,第一个短句,说明了探望的可能性,第二个短句表明说话者态度,其真正的目的是半遮半掩地说出第三个短句,即“送衣服”。她的思路显得慎密,话语迂回,有些小策略。三个短句中,没有直接地提及“他”,实则每一句都指向“他”,所以,这样的表述含蓄委婉,让人觉得她聪明、靠谱。第二个人仅用一个短句,显得干脆干练,而且直接点明“他”,比起第一个显得直率、大胆。分析水生嫂与水生的对话,宜采用文本细读法、语言补白等方法,结合场景、细节描写来分析。因为水生嫂的话语简单却内涵丰富,有时甚至只有一个词“睡了”、“嗯”。只有联系细节与场景的描写,才能读懂简单语言背后表达的丰富含义。如:

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

“你有什么话嘱咐我吧!”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

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这段对话的场景为水生嫂坐在院子里等水生很久了,“呆呆地”说明她肯定想了很多,有很多话想对水生说。然而她的回话是那样得简单,简单得让人心碎。品味这样的语言,可以指导学生用补白的手法,说说水生嫂压抑在心里没有说出来的话。

“改编对话”环节,教师做了假设,水生嫂若是个性格泼辣的女子,她与水生之间的对话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个环节的设计,傅老师说是想提高学生语言创作与语言表达能力。从教学现场看,师生的改编有“怒气冲天”、“死到哪里去了”、“不管家里的死活”等语言,让人感觉到水生嫂是言语粗俗、不理解丈夫且不讲道理的人,这不符合文本中水生嫂这一原型。语言可以改编,但是需在不改变原型原意的前提之下进行。“泼辣”一词,有多种解释,有“凶悍而不讲道理”之意,也有“有魄力”之意。此处对话改编,明显宜选用“有魄力”之意。如此,才能对水生嫂识大体、虑事周全、能担当的品质加深理解。

四、调整教学设计

对应学生收获,仔细研究教学环节,找到问题后,对症下药,对原本的教学设计做出调整。

(一)调整导入环节。既然豫剧视频“穆桂英挂帅”选段的运用起到了误读文本的反作用,就要将其剔除。如何导入,另行设计。

(二)调整情节梳理环节。梳理情节的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了解。“《荷花淀》的女人们都干了些什么事情”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散点式的回答,花费的时间过多,而且情节的梳理不到位。可以根据原文自然分成的三部分,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部分的内容:“送夫参军”、“探夫遇敌”、“助夫歼敌”。简单快捷地完成情节梳理,为分析对话奠定基础,也为本课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品味语言”留下更多的时间。

(三)调整品味对话环节。保留分角色朗读的环节,把教授对人物性格的评定意见,调整为教授品味语言的方法。如文本细读法、对比分析法、语言补白法、场景勾连法等等。通过教品味语言的方法,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语言分析的能力。

(四)调整对话改编环节。改编环节是否保留,需对照教学目标好好斟酌。若保留,则需要对“泼辣”一词的意义进行限定,话语风格可以变,但人物原型不能变。若不保留,可以考虑用语言补白代替改编。

五、梳理整体感悟

对整个反思的内容进行再回顾,查漏补缺,发现有待研究及学习的课题,重点查找本节课所反应出来的教学或专业知识方面的缺漏,把这缺漏作为下一阶段的学习重点。如专业知识方面,品味语言方法教学与研究;课外资料选择方面,课堂教学课外资料的选择与使用等等。通过本课例的研究,可以发现真反思有两个专属特质:一是它具有某节课的专属特质,因为它是针对某节课的反思,是以某节课的学生收获为依据的反思,做出的教学调整必然能直接作用于某节课教学效果的改进。二是真反思,它具有某个教师的专属特质。因为它在反思中能使某教师发现自身学科知识与学科教学的漏洞,这个漏洞是属于此教师而非彼教师的。补上这个“专属的漏洞”,就能使此教师实现真正专业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做真反思,真反思属于教师的“做中学”,只要真做,它必将给教师带来理论培训或其他学习方式不能替代的收获。

注释:

[1]邵光华,顾泠沅.中学教师教学反思现状的调查分析与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0,(2).

[2]胡定荣.教师的教学反思为何不见效[J].教育科学研究,2013,(1).

[3]赵兴奎.教学反思生成教学机智的必要条件[J].中国成人教育,2013,(20).

[4][5]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荷花淀教案范文第3篇

【关 键 词】 程少堂;语文;文化视觉;备好废话;幽默点染

【作者简介】 丘警通,广东省中山市桂山中学,中学语文一级教师,广东省中山市高中语文中心组成员,两度荣获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奖,中山市高中语文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多次被评为先进教师、优秀班主任,并获全国语文四项全能教师、广东省中学语文骨干教师、中山市教学质量评价先进教师、中山市优秀教师、中山市第三届骨干教师等荣誉,系广东教育促进会会员,中山市教师进修学院客座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5) 07-0049-03

记得几年前看过一篇文章《花了十八年的时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这篇作品是说一个农村考生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花费18年的时间,从落后的山村走到了上海这个大都市,书写了草根学子的一段励志故事。而我从2005年关注到程少堂老师的课堂实录 《从另一种眼光看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到今天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这位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创立者和核心人物,足足等待了10年的时间,光阴见证了一个草根教师的成长,有收获,有心酸,甚至有痛苦,但在“精神偶像”程少堂老师的引领下,依然在坚持,依旧在追梦。

来到深圳市茹清平名师工作室跟岗第5天,上午9点,工作室给我们安排的是程少堂先生专题讲座《语文味课堂的构建与实施》,因为本人对语文味教学关注已久,也一直在自觉地想办法让自己的课上得更有语文味,能有这样的机会与程老师面对面地交流,特别珍视,早早来到了公开课教室,坐在了第一排的位置。

程老师先用幻灯片介绍了自己与语文味的成长经历,其实不用介绍,我都能对他的事迹如数家珍:程少堂,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和核心人物,我国语文教学界“新生代”名师代表,粤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分册主编,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特聘硕士生导师,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享受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深圳市人民政府认定的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2014年被全国中语会评为全国中语界首届十大学术领军人物。

如果问我为什么对他如此了解?其实我也曾有过迷恋“男神”教师的疯狂岁月。

2003年7月从教高中语文以来,自己出身草根,学校也非名门,很少有与名师面对面学习与交流的机会,更多的是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初次知道程少堂这个名字,是源于搜索《荷花淀》的教学设计,因对散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难以把握,想借助网络资源提升认识,找到了当时点击率较高的某网站上引起热议的程少堂老师的《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课例,哲学思想“天人合一”是程少堂解读《荷花淀》所选取的独特的审美角度和授课内容,凸显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借助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多样化的手段来展示深刻的思想,后来的发展表明,《荷花淀》实际上是程少堂语文味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开端,是语文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起点和逻辑起点。

我把程少堂老师视为自己成长路上的精神偶像,语文味网站也成了我经常驻足停留的地方。研究自己精神偶像,深挖他的教育思想,钻研他的教学艺术,学习和实践他的教学方法,在这个靠近偶像的过程中,我个人在专业上、教育境界上获得了提升。

通过程老师的公开课例,我体悟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核;以人为本的思想传统;刚健有为的恢弘气势;贵和尚中的文化精髓;挖掘了课例精神特质的三大隐性特征:豪放、诗性、浪漫;总结了语文味课堂设计的三个出发点:从语言品味的角度来探究文本、从生命体验的角度来剖析文本、从文化视野的角度分析文本,明确了语文味课堂追求的境界:追求诗性的课堂,追求飘逸自由的课堂,追求浪漫博爱的课堂,力求在课堂上与学生配合默契,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和谐互通。

依据自己的学识修养、教学能力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追寻名师前行的努力方向。

追师关键词一:文化视觉

语文味教学法,以教材文本为载体,以渗透生命体验为核心,反映教学认识、表达教学理念、传达教学信息,表现教学思想与情感、彰显教学气质与风格。其中,以教材文本为载体是基础,渗透个体或族群的生命体验(文化浸润)是核心和关键。

――语文味流派创始人程少堂

文化是语文味课堂最突出的要素,自《荷花淀》《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解读中国中和文化后,文化因子成了程少堂语文味公开课的标签:《用优美的汉语描绘优美的人性》解读中国语言文化;《生活处处是语文》解读中国饮食文化;《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解读中国数字文化;《千古文人<世说>梦》解读中国知识分子精神文化;《中国诗歌美的“四个代表”》解读中国诗学文化。

模仿――借鉴――创新,是新教师成长三部曲,学习别人是为了使自己不断进步,但是,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能力不一样,面对的学生也不一样,所以,在自己的教学中,我除了把程老师的语文味教学思想、教学理念融进自己的教学中,还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班级学情精心设计教案,在备中“磨炼”,在授中“感乐”,在思中“解惑”,在反馈中“提升”:

在学校的“红棉奖”教学比赛中,执教《宝玉挨打》,解读的是中国家庭教育与亲情文化,荣获全校第一名;

在中山市南部片区高中语文教学比赛中,执教《说数》,解读的是中国数字文化,突围而出晋级中山市高中语文教学决赛;

在中山市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决赛中,执教《差别》,解读的是中国职场文化,从众多好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

执教《命名记》,解读中西命名文化,获广东省两岸四地优秀课例中山选拔赛第二名。

此外,执教《陈情表》《项脊轩志》,解读中国孝文化;执教《想北平》《囚绿记》,解读家国文化;执教《寒风吹彻》,解读农村生存文化等等。

多姿多彩的语文味课堂教学实践,为我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富足的营养。

追师关键词二:备好“废话”

我讲课“废话“较多。尽管有一些“废话”是教学过程中即兴“发挥”的,但也有许多“废话”是我备课时精心准备好的。通过增加课堂“佐料”来增加份量。合理、艺术地添加教学“佐料”,使语文味味道更浓。真正的好课,都有一些表面上看似“废话”的东西,但它是丰富语文课堂的。

――语文味流派创始人程少堂

在课堂上,我也经常适时地引进鲜活的新闻事件,网络上的热点人物,评说超女快男,解读流行电影,侃聊足球篮球,看似游离文本,实质则不然,生活即语文,教学资源无处不有,新的学习方式呼唤教师应该有新的教法,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具有丰厚的文化,能为学生在课堂上引经据典;还应当具有敏捷的思维、燃烧的激情,能为学生及时引进时代活水,用自己渊博的学识浇灌出学生的智慧之果。 ……当语文教师通过学习和积累,慢慢拥有这些素养时,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会自觉转化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如笔者在教《宝玉挨打》时,在同学们热烈讨论“贾政狠心打宝玉,他究竟是不是好父亲”后,我以毕淑敏这样一段话作结: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都一次次地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会遭受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致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惟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这段充满感情的诵读不仅深化了课堂,引领学生往更深入的心理层面进行思索,而且也展示了教师自身深厚的文化积淀。我发现学生们的目光是专注的、信服的、脸上流露出赞同、钦佩、满意的神情。”

事实证明,学生对这样的课堂是印象深刻的,摘取几句学生的毕业语文印象:

(1)对于我,最难忘的就是老师上课的风格,不拘泥于传统,许多网络上的红人红事老师都会说,为课堂增添了乐趣。

(2)其实,对于我们来说,每一节语文课都非常深刻,每一节课,老师都会讲不同的热点事情给我们听,对于我们而言,语文课并不枯燥无味,而是很生动,笑声常在。

(3)小学,初中、高一基本每节语文课都是睡觉,直到高二以后,经常听到新鲜事、奇怪事,感觉语文课有了点乐趣,最起码减少了语文课睡觉的次数。

追师关键词三:幽默点染

语文教师最该做的事情也应该是用自己的课来证明有趣是存在的。备课还要备幽默。我追求这样的课堂氛围:先让人发笑,后让人思考。语文教师上课要会“逗”。语文教师要努力把语文课上得好玩些。

――语文味流派创始人程少堂

幽默是程氏课堂的法宝,我也尝试着在课堂上恰当幽默,将激趣因子适时引进课堂,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比如我在介绍《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作者王海桐的时候,下面有声音发出:713分,考取状元,就读北大,果然是四川辣妹。我紧跟着问了一句:四川人为什么不怕辣?同学们说出了自己认为的理由,我说你们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最佳答案:四川人不怕辣,是因为四川多“小强”,下面一片哗然,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看见蟑螂(俗称小强),我不怕不怕“了”(谐音“辣”),掌声笑声欢呼声一并响彻教室。这个小插曲化沉闷为活跃,化紧张为轻松,为课堂带来一缕春风,引进一股清泉,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学生态,让学生学得乐在其中,学得欲罢不能。

幽默"成在舌耕,功在思考",语文课的教学幽默是语文老师思想气质、才学、视野和灵感的结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分布相对均衡,减少注意力的转移,让他们在“有趣”中“有得”是语文幽默教学的目的。事实证明,学生对幽默的课堂记忆尤深。同样摘取几句学生的毕业语文印象:

(5)老师啊,你说话好幽默。忘不了,你把凤姐、犀利哥讲得绘声绘色。上你课,好自由,好轻松。

(6)节节语文课都那么精彩,有我们的丘哥在,哪里都有笑声,哪里都有欢乐,没有最难忘的语文课,只有最难忘的丘哥。毕业了,真是舍不得丘哥。

(7)回想过去两年的高中课堂,感触最深的老师要数您了。您幽默,好玩,是一位在课堂上带给我们最多欢乐的老师,你是我们最可爱的老师。

回眸自己的成长路,在博客的宣言上我曾写下:成功只因有你,向上只因有梦。这里的“你”,是一个不定性代词,可以是某部论著,可以是某篇文章、可以是某个领导,可以是某个伙伴,更可能是某位名师。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而我要说,“走万里路不如跟随名师的脚步”,专业成长的路上需要伙伴,也需要“精神偶像”。确立自己的精神偶像,明确一个发展目标或方向,这实质是关涉“做什么样的教师”的哲学问题,甚至是人生走向的大问题。

循着名师的足迹一路走来,笔者近年来被评为全国语文“四项全能”教师、广东省骨干教师、中山市第三届骨干教师、中山市教学质量评价先进教师、中山市优秀教师;两度获得广东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奖,是中山市高中语文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中山市高中语文中心组成员。获奖和30余项:多篇论文获省市一等奖,《语文月刊》《广东教育》《教学考试》等省级以上刊物十多篇,其中《一篇高考“热”套作引发的“冷”思考》被人大复印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主编、参编教辅用书十多种,个人撰写上百万字,由北京教育出版社和广东教育出版社等出版发行;主持、参与重点课题2项,多次承担市、校公开课,在中山市教师进修学院开设继续教育专题讲座三场。

荷花淀教案范文第4篇

一种别具一格的教学活动——龙南中学校外辅导员工作小记

收心聚心尽心——访龙南县教体局局长赖阳升

在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中拓展综合“艺教”——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中心小学艺术教育发展之路

阅读教学中“读”的指导——倡导个性化朗读

主体性与引导性要相得益彰

不妨换一种朗读法

朗读训练须“神形”兼备

用导语导读飞扬童心

让语感培养走向“以内养外”

努力提高数学新授教学的有效性

《江西省重点中学大全》大型画册出版项目启动

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情境须与实效同行——谈有效情境的创设

不断反思设计有效情境——有感于“倒数的认识”情境导入的设计

多样化情境助推学生由浅表走向深刻——《石壕吏》情境创设片段分析

红歌唱响校园

点滴“感恩”润心田

巧借平台提高特校教研水平

鹰潭市举办第二批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活动

短波

有效情境才能成就精彩课堂

在把握规律中运筹帷幄——谈高中地理的教与学

高考考场作文的写作技巧

营造厚实的语言场——张康桥《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片段赏析

有效导入让“情”“思”更久远——特级教师导入教学片段赏析

贴着地面飞翔——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教学片段赏析

大雅若俗的“程式幽默”——程少堂《荷花淀》教学语言赏析

润物细无声——钟海华《甲午中日战争》教学片段赏析

学习因需要而发生——“确定位置”教学片段赏析

巧导妙引润物无声——小学数学名师课前导入片段赏析

在整合中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呙蓓霞老师“水的性质与水的作用”教学赏析

让错误生成美丽

给学生多一次成功机会

用模仿训练写作能力

一个让我后悔的眼神

我的历史老师

怀念我的老校长

初入教坛的那份青涩

无言的爱

开启心灵的钥匙

《江西教育》为我架起爱桥

欢迎订阅“新课程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备课指导及典型教案设计”专辑

江西省上饶市实验中学校长刘飚

班主任风采

坚守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教育责任

坚守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教育责任

情寄碧水深山中——采访万安县库区学校教师记

情寄碧水深山中——采访万安县库区学校教师记

高效的即时评价应具备四个要素

高效的即时评价应具备四个要素

抓住即时评价的关键节点

抓住即时评价的关键节点

即时评价不妨"三心二意"

即时评价不妨"三心二意"

《争论的故事》即时评价案例及其解读

《争论的故事》即时评价案例及其解读

"菱形"即时评价案例及其解读

"菱形"即时评价案例及其解读

荷花淀教案范文第5篇

有一个故事,群羊在头羊引领下冲向了茫茫雪原。没有一只另辟路径。结果无一生还,这就是盲从的结果。由此笔者想到语文教学中。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其实也需要不盲从。笔者有一次参加优质课比赛,提前听取了专家的意见。看了一系列名师的讲课录像,设计好自己和指导教师都认为很好的教案。没有想到遇到了学生没有预习、课堂气氛沉闷等困难,但自己并没有改变教学设计。结果以失败告终。这是没有重视教学预设与生成、盲从名师而造成的恶果。

另一次参加优质课比赛,讲的是鲁迅的《药》,明暗两条线索、文章中心等,在笔者引领下,一一完成。但总感觉对文本的理解不够,课堂上和学生讨论互动。迅速生成一个问题:文章中有在处决夏瑜时狗一只也没有叫的描写,为什么狗一只也没有叫?师生研讨。有的学生说是实写狗确实没有叫,有的学生说白色恐怖狗吓得不敢叫。这两种说法说服力均不强。引导学生再详读文本,华老栓的心意全在人血馒头上,跨步格外高远。学生终于得出结论:狗不是没有叫,是华老栓没有听见。因为他把全身心的精力都投入到不但不能救他儿子的性命,而且沾满革命者鲜血的人血馒头上。这就更加突出华老栓的愚昧和华夏民族的悲哀。

参加省第四届教学能手比赛讲授《荷花淀》一文时,和学生一起讨论了文章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后,让学生边听音乐边默读课文并质疑。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特别是那些妇女形象都没有具体的名字?”笔者觉得这个问题提得新颖,是一个教学亮点。便脱离了原来设计好的教案,让学生,一起讨论并试着为她们起名字。片刻,有学生说水生嫂应该叫荷花。美丽而高洁;有学生说羞涩的那一位应该叫小芳,美丽又善良(众大笑,该生显然受歌曲《小芳》的影响);有学生说泼辣的那位应该叫小翠(学生对《边城》的印象很深);还有一名学生说那个找借口的应该叫翠花――上酸菜(众又大笑,显然受赵本山小品的影响);等等。课堂气氛空前活跃,于是笔者让学生分角色带上名字朗读课文,学生读后尽管大笑。但仔细体会后总觉得不是味道。于是笔者进一步启发他们:这些妇女最后成长为什么人了。学生们恍然大悟。有学生站起来说:“就连没有名字、最没有地位、最受压迫、觉悟最低的妇女都行动起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还会远吗?”小小的名字竟会有这样深刻的含义,学生们非常兴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抗日战争乃至近年来的中日关系。这样一来。一篇小说成了一篇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文章。通过这样课堂预设与生成。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怎样才能达到预设与生成的完美效果呢?笔者觉得有以下三点:

第一,切实重视课堂教学预设,把生成和预设和谐统一起来,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打下坚实基础。

教师必须对学生高度负责,精心备课,“拧干”教案。切忌课中随心所欲,自由发挥,想说就说。即使有些内容确实有益教育,但对本课无关,就应果断禁讲。或者放到专门时间作专题解决。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从而既提高知识教学的效率,又改善能力培养的效果。

第二,运用筛选法提高课堂设问和合作探究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筛选法就是在高,一时,利用一段时间启发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然后集中讨论出有效问题,进行探究。

第三,锻炼教师的教学机智。提高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教学机智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经过艰苦磨炼和用心领悟才能形成。教师要在短暂的时间做出反应,这种能力并非与生俱来。更不能寄托于教师随心所欲的“灵机一动”。教师需要积累各方面知识。俗语说:“厚积才能薄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总会经历困难、挫折,甚至失败。因而要养成在遗憾中反思、在成功中总结习惯,随时把教学中的一孔之见,一思之得记录下来,尤其要把教学中的失误和疏漏记下来,天长日久对提高教学机智大有裨益。

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人更是各种各样。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成长的足迹,教师可以引导、帮助学生发展,促进其成长,但绝不能去限制。要真正解放学生。教师就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让他们用自由的身姿舒展生命的惬意。徜徉在语文色彩斑斓的天地中,释放自己的童真,在神思飞扬中真正地拥有自我。

荷花淀教案范文第6篇

一、高效课堂的基础是教师教得“高效”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融合的一个整体,忽略任何一个方面,高效课堂都无从谈起。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不得不承认的是学生知识和经验相对欠缺,判断能力相对较弱,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需要教师来指导。如果过高地估计学生的能力,任意夸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弱化甚至忽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整个课堂中自导自演,就会导致课堂目标缺乏、秩序混乱、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不但不能达到实现培养学生品质和探究能力的目的,还会贻误学生,使课堂教学失去本真。所以,要实现课堂的高效,就必须首先落实教师“教”得高效。要现实教师“教得高效”,必须具备以下能力。

1夯实专业知识功底,提高课堂驾驭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基本原则,这一课程内容原则对教师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游刃有余的课堂掌控能力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托,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使用好教材和相关的教辅资料。要在把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案,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确定教学内容,理清教学思路,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科学合理设置课堂环节,不断优化课堂结构,做到“三讲、三不讲”。重点内容讲,难点内容讲,容易出错的内容讲;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够掌握的内容不讲,教师讲了、学生也不能掌握的内容不讲。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启发学生主动探究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意思是学习开始于思考,思考源于(对事物的)疑问;有小的疑问才有小的进步,有大的疑问才有大的进步。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解疑”,更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因为“质疑”比“解疑”更具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激发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提问,通过质疑解惑,丰富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进一步锤炼想象能力和发现能力等品质,提高创新思辩能力。

3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实践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学生的创造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来自于后天的培养,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情商)。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创新教育,强化创新训练,培养非智力因素,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开发创新潜力,引导学生为实现创造力去积极努力。

一要为学生提供创新平台。积极营造和谐、民主的创新环境,通过设置问题,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启迪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二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在欣赏名家作品时,既要尊重作者的成果,又要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体察“弦外之音”,领会“言外之意”,培养学生“敢于打破先例,敢为天下先”的批判精神和开拓精神。

三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要组织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开阔视野、充实知识,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转化为创新的能力。

二、高效课堂的价值是学生学得“高效”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获取知识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成长与发展,是检验高效课堂是否高效的唯一标准。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学得“高效”就成为课堂教学的关键了。

1让兴趣引领思维,让热情激活创造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兴趣对学生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它能化无效为有效,变低效为高效。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就会不遗余力地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主动探求知识奥秘,学习成绩就会得到提升。

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带着兴趣去学,带着疑问去学,带着探求真理的好奇心去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精神,不断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情境激发探究,让启发培养能力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彰显。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让生活呈现于课堂,让课堂回归于生活,营造民主、和谐、互动、宽容的教学氛围,启发学生心智,培养与别人合作与交流的习惯,激起学生求知欲望,在教学活动的问题情境中,探求奥妙,追求真理,提高学习效率。

如《荷花淀》教学,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电子白板投放美丽的荷花和荷花淀,并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欣赏荷花美景,领悟人民不畏、坚贞勇敢、保卫家园的性格和精神;感悟在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认识到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只有对亲人的深情才有对国家的忠诚,从而也理解了反抗侵略、保家卫国小说的思想主题,以及孙犁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特色。

3让参与彰显主体,让本真回归课堂

高效课堂的灵魂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它是自主的、有情感的、师生相长的、有成功体验的。教学中,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要解放被教师绑架的学生,放手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积极进行交流、研究、展示活动,主动参与知识产生、发展过程,利用学生个人智慧和集体力量主动地获取知识,让学生回归课堂,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课堂的高效。

4让展示肯定自我,让成功实现价值

学生的课堂展示是学生展现个人或者小组预习探究成果的一种重要的形式,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途径。在展示中,教师

要有全员参与的意识,注意调动学生热情,引导学生展示自己和他人合作的学习探究成果,主动求知、以学促教,并适时地对学生的展示给以客观的评价。展示要突出问题性、互动性和创生性,内容上要精,必须是学生深入探究的问题,无论是组内小展示,还是班内大展示都要明确展示是为了提升,绝不是各小组对导学案上问题的重复性讲解;方式上要活,可以是口头展示、书面展示、多媒体实物投影展示,也可以通过辩论、演讲的形式进行展示。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既检验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又可以达到活跃思维、锻炼勇气、培养能力、塑造人格的目的,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欲望,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生命因表达而快乐,课堂因展示而精彩。

荷花淀教案范文第7篇

一、隐性分层,有的放矢

职业高中学生文化底子薄,学科“跛脚”现象极为普遍,有些学生偏科严重,就某一门学科而言,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思维能力都会呈现较大差异。因此,在教学上不宜“一刀切”。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首先要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调查和测试(如考试、课堂提问、作业等),将全班学生分成上、中、下三个层次。语文基础知识扎实,思维能力较强,学习态度正确,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拟分为上层;语文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思维能力一般,学习热情较高,有进取心,成绩中等的学生拟分为中层;语文底子薄,学习劲头不足,缺乏自信心和自觉性,理解能力差,成绩偏下的学生拟分为下层。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分层必须是隐性的,学生是不知情的,否则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不利于师生合作。同时,这种分层也应是动态性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测试,各层次的学生会发生一些变化,这时教师的分层方案也要及时调整。当然,学生分层只是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互动,绝无褒贬之意。

二、分层备课,互动导学

备课时要根据分层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只有分层备课,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使分层导学流于形式。分层导学的备课并非备三份教案,而是指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必须包含三个层次学生都能解决的问题。哪些内容是上层学生掌握的,哪些内容是中层学生掌握的,哪些内容是下层学生掌握的,这些落实方案都必须在备课时做到心中有数。不妨以《荷花淀》一课为例说明。

依据教材重、难点,拟写任务设计:(一)把握文章的结构。(二)找出文章线索(明线和暗线)。(三)分析人物形象。①分角色朗读水生和水生嫂的一段对话,并据此分析两人的性格;②找出青年妇女们的几段对话,分析她们的性格特征;③联系上下文分析青年妇女们感情变化的原因和结果。(四)从环境描写中体会文章的风格。①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②思考这种写法的妙处。(五)归纳主题。

上层学生可全部完成,并以任务(三)的③、(四)的②和(五)为重点;中层学生完成任务(一)、(二)、(三)的①②和(四);下层学生完成任务(一)、(二)、(三)的①和(四)的①。

该教法设计的问题顾及三个层次的学生。上层学生涉及的问题比较深奥全面,教师应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让他们有发挥才能的机会,使他们在心理和学习上都能得到满足;中层学生涉及的问题宜在其能力范围内能解决,教师为他们引路搭桥,帮助他们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下层学生涉及的问题相对浅显易懂,这些问题交予后进生,他们也能体验到成就感,从而激发进步的动力。上课过程中,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问题要解决,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就得是一个出色的导演。

实施教学时不妨采取“分层互动”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种课堂教学策略。利用既定小组合作学习和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形式,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作用,为每个学生创造整体发展的机会;利用学生层次的差异性与合作意识,形成有利于每个成员协调发展的集体力量。

三、分层作文,分层测试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又一重点,必要时也可以尝试分层教学。布置作文任务时,展示几个不同难度的作文题目以备选,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能力选择合适的题目。评改作文也要照顾到学生的动态情况,尤其是根据其进步情况来写评语。

在非正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时,也可以分层测试。出试题时,除了“双基”必答题之外,可设置A、B、C三个等级的选做试题于同一份卷子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试题,当部分学生的成绩有了显著提高时,就应该给他们重新隐性分层。这种分层测试只能限于平时考查和测验,意在激励后进者,不过,此“多重标准”不宜在期中、期末等正式考试中进行,否则成绩的公正性就会受到质疑。

荷花淀教案范文第8篇

1.教学环节设计的适应性。把握好教学环节设计,实质是对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适应性的把握。对教学环节缺乏规律性认识,只为课件去备课或课件只是教师自己教学过程或教案的翻版等都是不正确的。“教学、课件两张皮”放弃了教学备课的主体――学生和教学环节设计,这方面的失误往往是课件设计中最致命的。如果课上只是依靠课件领着学生去学习,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课件就无法往下进行,而课堂环节也就会显得杂乱无章。此外,对教学环节把握不准导致按钮设计混乱,如“新授”等,也会使使用者和学生造成误解。还有些课件实际上等于课堂实录,大段大段录下教师自己的分析、讲述,特别是对段落、篇章的总结;在板书设计上,图案、线条也是亦步亦趋照搬照抄自己的教案。这种替代教师讲课内容或是“原版”的教案设计,不利于激发教师的创造性,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也没有给教师随机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留出空间和余地,恰恰违背了语文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的本意。

2.教师的课堂地位不应让位于课件。教师的课堂地位不应让位于课件。多媒体教学设备无论有多先进、方便、快捷,它都只能是一种资源、工具,绝不应成为课堂的主宰者。现在,一些教师从上课之初就把自己定位于电脑的操作者,而把学生全部让位给了多媒体课件。学生完全和电脑屏幕进行交互学习,人与人交流变成了人机交互。虽然利用多媒体课件后,教学形式可以实现多样化,但这是不可取的。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让位于课件,还会造成情感教育的缺失,使语文科目的“人文性”消失殆尽。因此,笔者认为,学生在课堂上需要的是一位可感、可亲的教师,而不要一个永不出错的冷冷冰冰的机器。如果教师是本堂课的导演的话,那学生就是演员,而课件只是道具而已。导演要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给学生以最大的舞台去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课件只是能够帮助导演和演员发挥的最好道具罢了,绝不可能代替了导演的位置。

3.先入为主的形象定型性。形象大于思维,语文教学的形象思维性大于逻辑思维性的特点决定了在教授语文课文时应忠于原著的作者意图,带领学生们进行形象思考,发挥学生自己的想象,并对文中的形象进行还原重塑。或是徜徉在优美如画的散文美景中,或“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林妹妹”,在牵人心魄的小说中,即便是“千人千景或千人千面”那也能达到有益的思维形象性训练。而有些教师往往上课之初就调用多媒体显示影视题材中的荧幕形象,以帮助学生们进行形象思维。可这种做法往往给学生们造成先入为主的形象定型,造成的后果是提起“某篇散文的优美景象或小说中动人形象”,学生们的头脑中只会有一种定型形象,而不会有语文课那特有的多样思维形象性,限制了学生们的形象思维。曾有位教师在分析《边城》中的人物翠翠的性格特点时,先是用多媒体课件放映了一张电影《边城》中的剧照,然后让学生们对照着图片结合课文分析人物性格。课上,学生们对这幅图片很感兴趣,发言很是踊跃,可总是围绕图片来论述。课后,询问上课的学生“翠翠”这个人物形象,学生们的回答也基本上是那张剧照人物形象的“翻版”,没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反而扼杀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4.符合课文实际,切忌贪大求全。在语文课堂上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在制作时应注意,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应当本着为突出重点、难点而服务。小而精,针对性强能起到画龙点睛的课件也是应当提倡的,不一定非得盲目追大求全的课件。那样只能是费时费力,华而不实。譬如,有的语文课件在介绍背景资料时,往往会求大求全,大量调用音像图片资料,这样势必冲淡主题。又如,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的《边城》和《荷花淀》是两篇优美的诗化小说,尤其那遍布篇中的优美景色很是引人入胜,这时如过多地放映景色图片就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偏移,使得课堂教学目标模糊,教学重点偏移,而影响课堂教学计划。

5.课件设计的细节适应性。有些连设计者都没太注意的小细节,却有可能影响课件的整体教学效果。

(1)文字背景设计,应做到文字大小适宜,背景颜色适意。当然也视多媒体教学环境而定。课件中文字大小是否能够调节,多大号的字体适合大屏幕教学面对全体学生,都是课件制作者应注意的问题,否则上课时学生看不到课件中的文字,就不可能有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背景颜色或图片也不应喧宾夺主,图片背景不宜太过花哨,否则不能突出主题,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纯背景颜色不宜太亮或太艳,否则会影响学生视力。单机大屏幕教学与网络教学所需要的文字大小、颜色又都不相同。

(2)活动图标的干扰。有时为了标示连接或翻转,有时为了增加趣味性,很多语文课件在页面中都设计有一个活动的或翻转的图标,它对理解无任何帮助,但又必须存在,所以应放在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切忌不要让图标运动或转动,以免影响学生的注意力。这是一种典型的干扰,设计者应意识到这个问题。

(3)选择按钮的指向性不明。有些课件除了设计者外,谁也不知道页面的按钮是干什么用的,怎样使用?学生们在和课件交互时也无法明白各种按钮的功能和作用,也会影响到教学。所以按钮的指向性应明确,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与课件的交互时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因军.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误区[J].中国电化教育,2002,(1).

荷花淀教案范文第9篇

其一,新出现的“两独现象”。本是独生子女的年轻教师面对同为独生子女的学生,讲授着他们没有体验的他们祖辈的故事,本身就带着疑惑、带着职业的无奈,只有翻阅《教参》,理解《教参》的解读,然后把自己从《教参》中现学到的东西,再兜售给学生。其二,缺乏对文本作原创性解读的现象。目前,有一定数量的语文教师喜欢从网上下载现成的教案或课件,将其熟悉后变为授课的内容,教师成了拾人牙慧的传声筒,更有甚者,将别人理解的错误以讹传讹。其三,教学模式僵化的现象。我们不难发现时至今日,还有不少教师常以“不变”的方式来对付教材:解题、介绍时代背景、介绍作者、扫除文字障碍、分段、讲析重点语段、归纳中心、分析写作特点、完成课后练习等。这种教学模式由来已久,至今仍根深蒂固。其四,重形式轻内容现象。为了迎合新课改需要,有的教师要么随意地进行课堂讨论,要么对讨论的问题赋予预设性,培养的不是创造性领悟能力,而是思维的复制。其五,毕业年级专题复习程式化现象。高三复习通常两轮,复习的形式通常是:选题、练题、讲题,周而复始,难逃枯燥单调的程式化模式。

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若是没有思想,没有一定的生活阅历,没有对文本有自己独到领悟的教师为学生授课,又怎能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当然,语文教师尤其是年轻的语文教师人生阅历浅,对文本的精彩处感受不到位,又要不降低授课的标高,自己只好被动地依据《教参》生硬地讲授。再加上高考指挥棒的作用要求语文课堂训练不能脱离语文基础知识,这样重复的基础训练又再所难免,这又让本来就被学生认为比较枯燥的语文课雪上加霜。

有人会说语文课本来应该是很有意思的课啊,好端端的课文,你们语文教师偏要对文本做“尸体解剖”,其实,“好端端”只是对作者、课本编辑而言,不是所有读者都能品味出“好端端”。不是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吗?“洞明”“练达”谈何容易?何况,品味出“好端端”又未必能道出“好端端”,所以有人提出好的语文教师要做到三个一:一张铁嘴(强调思维敏捷、表达流畅),一笔好字(强调授课时的淡定及授课者人格的外化),一肚子好文章(强调内在修养)。做一个语文教师不容易,做一个好的语文教师难、难、难!

于是,常教常新是语文教师解决教学困顿、职业倦怠及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需要。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飧同仁。

一、要常读常新。

教好语文功夫在文本之外。语文教师应以文本为原点,由原点辐射到相关的知识,形成相关的知识链,再结合课程标准、自己的生活经历、学生的知识需求,再反复阅读文本,读出对文本的自己的感受、多元的解读。具备了这个条件,才有可能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艺术地找准授课的切入口,严密地架设课堂结构,巧妙地随机地创设讨论的问题。以课文《汉家寨》为例,你第一次教这篇文章时,很可能只能就《教参》里提及的“坚守”精神,生硬地谈“坚守”。但当你再教这篇课文时,不依赖《教参》作为教学依据,而是以课文《汉家寨》为原点,再由此辐射到与此相关的知识,如作者张承志的生平、作品风格、学术界对他不同时期作品的评价、作者对《汉家寨》的自评、学术界评论对《汉家寨》有哪些代表性观点,从而形成相关的知识链,再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琢磨、玩味、赏析作品,筛选提炼出授课内容的主轴,从而确立授课的思想、情感、知识等目标。如果你注意到学术界对张承志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作品有着另一种评价即有时比较偏激,再将知识链扩大到著名学者(如纪伯伦、余秋雨等)对本文主题――坚守精神的不同解读,就会帮助你用另一种眼光看“坚守”,用多元的思维解读《汉家寨》。让学生获得全新的感受。

二、要刺激学生对同一类文体的新鲜度。

高中必修语文教材施行的是单元教学,即将同一文体编入同一单元,教学内容的相似性会让一些教师以相同的教学模式处理文体相同的课文,特别是文言文单元,处理每篇课文都是解题――介绍作者及背景――逐段翻译――讲解一词多义及有活用等语法现象的词――简析文中思想或人物形象――文言语法规律小结。这种传统教法根深蒂固,尤其表现在文言文教学上。一节课如此教教也就罢了,节节课如此上来,那就夸大了学生自控力,除非培养出学生对语文的“宗教情感”,否则,要唤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似乎是一厢情愿的事。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认真阅读有效教学论的相关理论,在一课一得、艺术的切入、机智的设疑三方面多下些功夫。最终达到教学设计与“三维目标”的统一。

上海特级教师陆继椿,倡导“一课有一得,得得相联系”的教学思想,在全国范围内,被不少学校用于语文改革实验。由于语文教学涉及方方面面,要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走进文本与走出文本的统一,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统一,对文本的局部挖掘与整合全文的统一。担任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人文内涵的重任,若每节课在教学形式上基本雷同,教学内容上将语文知识点蜻蜓点水面面俱到,那么,语文教学应完成的任务是无法完成的,学生在枯燥乏味中会误以为,语文课上不上基本一个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解决好“讲什么”“怎样讲”的问题。“讲什么”,要求选精、选准授课“点”,要传授举一反三中的“一”,要激活开启思维能力“思辨点”,要领悟揭起人内心震颤的“感动点”,再选择好最适合传授这节课的形式,解决这节课“怎样讲”的问题,以唤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点”,这样,一堂课得一“点”,“点”与“点”形成“链”,就会在同一单元的教学中同中求异,避免同一文体的教学雷同。

世界是个大宇宙,每一个学生个体都是一个“小宇宙”。我们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班级、不同个体、个体的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教学设计。我们要重视我们的“小宇宙”,重视每个鲜活的个体,它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高中语文新课程,将知识、能力、情感与价值观定为“三维目标”,这是由强调“双基”到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一次教育思想变革。这种发展观的主要含义包括:学生的发展是指适应社会需要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重其智力的片面发展;是指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全部学生同一个“模式”的发展;是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终身发展,而不是只局限在学校的当前发展。因此,无论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应站在学生学习语文的立场上,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从人格发展的视角提出的,而不是像以往的“思想教育”,主要是从教育工作者的立场上提出的。教学设计与“三维目标”的统一,指的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到学生学习语文的整个过程中,成为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需要。如果从宏观上即高中三年的语文教学内容安排,及微观上即每一节课的课堂设计,都能站在这样的高度,语文教学的课堂一定是充满活力的。

深圳市语文教研员程少堂上的《荷花淀》一课,就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考虑每一个“小宇宙”在原有基础上的可持续终身发展。正如评课者所说:程老师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来审视中国小说,高屋建瓴;注重培养学生文化素质,注重文化熏陶。程老师旁征博引从“芦苇”到《诗经》中的“蒹葭”,到琼瑶小说《在水一方》,程老师甚至用深情的歌声告诉学生:跳动在女人怀中的芦苇正是中国女人的爱情象征。至此,学生沉醉于女主人公的贞洁美好的情感与荷花淀的诗意环境达到和谐统一的意境中,舍了枯燥,取了情趣。

三、艺术地把握语文课堂的契机

语文教学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首要的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即人们常说的要在课堂45分钟内出效果。一位专业理念新、专业技能强、实践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一定会艺术地把握语文课堂的契机,与其中游刃有余,让学生在每一节语文课上呼吸“新鲜的空气”。当然,教学契机的把握需要教学智慧。比如:授课时或讲或辩,或说或练,让学生的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保持45分钟是不可能的,要想如好文章布局那样,浓淡相宜,疏密相间,就得注意哪些地方取,哪些地方舍;哪些地方插科打诨、穿插调侃,都要做精心设计。这样把一张一弛、兴奋与抑制,按其转换规律运行,可以避免一个腔调拉到底,弄得人困马乏。密疏得体,松弛有法,学生的大脑皮层的紧张状态将会在教师的“微调”中得到“缓冲”,在愉快的气氛中,传道、授业、解惑,必然提高教学效率。

荷花淀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新课程;生成性教学;教师引领策略;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7-012-1

一、生成性教学与教师引领的现状分析

当下新课程理念现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可,教师开始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中也注重“生成”的渗透。平日我也观摩了很多新理念指导下的实践课,但冷静分析却存在这些现象——

1.预设中关注学生的发展,想方设法从各个可能的环节渗透过程和方法,影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但在课中,老师们仍不知不觉地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自己身上,学生只是配合教师完成教案,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能力、情感的动态生成无从谈起,使得生成因缺乏条件而成为一句空话。

2.当前,许多课堂形式多样,热热闹闹,但更多的是没有思维含量,无效的动,使得生成因缺乏深入而无法体现它真正的价值。

而在这样的“生成性”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领显然也并未达到理想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学预设内容单一、空泛,重知识,轻能力;重预设,轻生成。

2.预定的引领措施未作考虑或考虑不周,措施不力;引领的随意性较大;引领时,空洞笼统,操作性不强,流于形式,偶尔成功的案例也是教师“无意识”下灵机一动所产生,对其他的教师不具借鉴性。

3.引领的时机选择不当,造成课堂时间、可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的浪费或失去价值。

二、提炼生成性教学中“生成点”出现的一般规律

(一)在尝试和探究的活动中“生成”

在品味《荷花淀》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后,我让学生边听音乐边默读课文并质疑。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特别是那些妇女形象都没有具体的名字?”这个问题提得新颖,是一个教学亮点。

于是我尝试了这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一起讨论并试着为她们起名字。片刻,有学生说水生嫂应该叫荷花,美丽而高洁;羞涩的那一位应该叫小芳,美丽又善良;泼辣的那位应该叫小翠(大概对《边城》的印象很深),课堂气氛空前活跃。紧接着我让学生分角色带上名字朗读课文,发现学生读后哄堂大笑,但并没有仔细体会到其中内涵。于是我进一步启发学生:这些妇女最后成长为什么样的人了?学生们恍然大悟,有学生站起来说:“就连没有名字、最没有地位、最受压迫、觉悟最低的妇女都行动起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还会远吗?”小小的名字竟会有这样深刻的含义,学生们非常兴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抗日战争乃至近年来的中日关系。这样一来,一篇小说也自然渗透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二)在师生、生生、生本对话中“生成”

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去体验,去感受。

生1:“你虽然被贬,在以后的官场上很难再站起来,也就不可能为朝廷尽忠了,但是你的爱国心终究不变,那颗忠心既然无法在朝廷中燃烧,那么就用你的诗,你的词以及你的那颗心去陶冶人们吧!”

生2:“宰相肚里能撑船。要胸怀大志,不要为被贬而忧愁,保持乐观心态,总有一天‘骥遇伯乐’为朝廷出力的。”

生3:“你可真是乐观,在被贬之时,还有心情赏月,不过经你这么一写,这月亮真是太美了!你虽然遭贬,但不要灰心丧气,在文学方面好好发展,你将会名垂青史的,加油吧!”

……

接着同学们的交流对话越来越多,我临场调整了课堂设计,教师的鼓励,学生对一个问题形成了多种答案,尽管认识上有些高下之分,但这些答案都融入了他们对大文豪苏轼虽被贬但仍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深刻理解。让探究体验的活力在平等民主的对话中不断生成!

(三)在想象创造中“生成”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要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课堂教学如果能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无疑是很好的“生成点”。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学生具有创造的天性,假如老师为学生搭建一个舞台,他们的创造潜能可以极大地得到发挥。

(四)在意外“错误”中“生成”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预料之中的答案往往是满意的,对学生精彩的生成性答案是惊喜的,但是对那些尴尬的答案往往重视不够,甚至心有不悦,弃置不顾。其实,一些课堂的“尴尬”,也是一种“动态生成”的资源,是教师了解学生的突破口。如我在教学《黄鹂》时,课堂中小珠对本文主旨错误的理解,却成了我教学探讨作者写《黄鹂》此文真正目的的切入点。明白了学生的知识缺陷,沿着他的缺陷点,依靠及时生成的学教过程,弥补学生的缺陷。整个弥补过程不仅仅是单一知识的学习过程,更是带动全文的学习过程。

课堂是动态的,存在着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会产生许多即发的、非预期性的因素,这都需要教师在具备必要的教学素养前提下,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引领策略。教学中我发现,当课堂出现生长点时,我们可以采用“突破教学策略””反馈互动策略”“及时调整策略”“问题教学策略”等引领策略,在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中抓住时机组织实施,能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上一篇:平方根教案范文 下一篇:挑山工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