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兔教案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4:17

小白兔教案

小白兔教案篇1

【关键词】 应用题 思考 探索

从应用题教学的发展过程看,低年级应用题是整个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其中最主要的是简单应用题教学。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差,即使“朗朗上口”也不一定能掌握它的解法。有些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学过的就不加思索的做出来,如果稍加改动就不知如何下手,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抓好三方面的工作:

1 教学生学会审题,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应用题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应用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决定。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读题必须认真,仔细。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掌握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经过怎样?结果如何?通过读题弄清题中给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实践证明学生不会做,往往缘于不理解题意。一旦了解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理解了题意就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当然还要让学生学会边读边思考。

2 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训练

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只有搞清楚数量关系才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恰当的选择算法,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式子,通过计算进行解答。因此,低年级教学中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实际上是四则运算的算理与结构。所以从应用题教学的一开始就要着重抓好分析数量关系这一环。为此,首先要重视教学中的分析与说理。这是因为不仅要通过数量关系的分析找出解答的计算过程,同时计算过程本身也反映了解题的算理。所以要重视教给学生联系运算意义,把应用题中叙述的情节语言转换成数学运算,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叙述。对每一道题的算法,教师都要认真说理,也要让学生去说理,使学生能够将数量关系从应用题的情节中抽象出来纳入到已有的概念中去。

例如在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时,通过学生操作和教师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甲数比乙数多,那么甲数就包括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和乙数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乙数多的部分,从甲数里去掉和乙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乙数多的部分,所以用减法计算。这样教学使学生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较清楚,掌握了一类问题的分析思路,从而避免小学生仅仅依靠对题中某些词语的臆断或盲目尝试来选择算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又初步发展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为今后解更复杂的应用题打下基础。

其次要重视简单应用题基本结构的教学。使学生明确简单应用题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缺少条件要补条件,缺少问题要补问题才能构成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同时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教学时可以进行提问题,填条件的练习。通过训练,使学生看到相关联的两个条件能提出问题,看到一个问题一个条件就能意识到还要补充什么条件。这一训练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认识,也为今后教学复合应用题提出中间问题做。

例如:第三册有这样两个题:

(1) 小丽做了20朵红花,____。每个同学分得几朵?

(2) 40个同学去检查身体,每5个同学一组,_____?

使学生明白:根据总数、份数可求出每份数;根据总数、每份数可求出份数,清楚意识到每份数必须和份数对应。通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要注意使学生切实掌握解题思路。解题思路是指解答应用题的思考线索。只有切实掌握解题思路才能做到思维有方向、解题有依据,使小学生的思维逐步能够借助表象和概念进行。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一些较复杂的判断。

例如:在学生掌握了“大数=小数+相差数”,“小数=大数-相差数”这两个关系式后进行对比练习:

(1) 黑兔有28只,黑兔比白兔多6只,白兔有多少只?

(2) 黑兔有28只,黑兔比白兔少6只,白兔有多少只?

(3) 黑兔有28只,白兔比黑兔多6只,白兔有多少只?

(4) 黑兔有28只,白兔比黑兔少6只,白兔有多少只?

(5) 白兔有28只,白兔比黑兔少6只,黑兔有多少只?

(6) 白兔有28只,白兔比黑兔多6只,黑兔有多少只?

(7) 白兔有28只,黑兔比白兔多6只,黑兔有多少只?

(8) 白兔有28只,黑兔比白兔少6只,黑兔有多少只?

这八道题看似很简单,如果要想全对,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要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想法,掌握思考分析方法,让他们能尝试到胜利的喜悦,从而增加他们分析问题的信心。通过这个练习使学生知道,分析数量关系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关键,并且学会如何把条件和问题,按叙述的情节转变为数学运算。

同时还要重视解题基本方法的训练。一道应用题呈现在学生面前如何根据已知条件确定解法,这需要运用各种思维方法进行探索。例如第四册开始接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一开始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避免包办代替,注意指导学生复述思考过程。在练习时试着让学生自己去模仿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解题思路。遇到应用题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然后集体分析讨论,使出错的学生明白错在何处,别人是怎样分析的,把别人的思维过程作为研究的对象,学着分析。总之,分析能力的培养是一点一滴进行的,切忌操之过急,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去归纳、总结,久而久之,学生的分析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3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步骤

在小学虽然概括解题步骤是在学习了复合应用题时才进行的,但低年级开始应用题教学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按正确的解题步骤解答应用题,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特别是检查验算和写好答案的习惯。一道题做的对不对,学生要能自我评价,对的强化,不对的反馈纠正,这实际上是一个推理论证的过程。完成列式计算只解决了“怎样解答”的问题,而推理论证是解决“为什么这样解答”的问题。然而低年级学生不善于从已知量向未知量转化,有时又受生活经验的制约无法检验明显的错误,因此,一要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如:联系实际法、问题条件转换法和另解法等;还可以先由师生共同完成,然后过渡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最后发展成学生独立完成。

在教学中还经常遇到学生不重视写答案,只写“是多少”就算完了的现象。答案实际上是很重要的,是一件事情的结束。我们做事强调有好的开端,也得有好的结束,那才是一件完整的事,我们做题就同做工作一样,应该有完美的结束。因此,不仅要使学生重视写答案,还要使学生学会写答案。

小白兔教案篇2

案例描述

大班数学活动《统计》。

A班:教师出示小白兔过生日的情景图,让幼儿充分观察,并互相说说看到了什么。

师: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

幼:我想知道小白兔家来了哪些客人。

幼:我想知道小猴来了几只。

幼:我想知道小狗来了几只。

幼:我想知道小猪来了几只。

幼:我想知道他们给小白兔送了什么生日礼物。

师:好,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幼儿很快投入到统计小动物的活动中,兴高采烈地进行统计活动。

B班:教师出示小白兔过生日的情境图,也是让幼儿充分观察,并互相说说看到了什么。

师: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

幼:我想知道小白兔过几岁生日。

幼:我知道过生日要买生日蛋糕。

幼:我想知道小兔妈妈送给小兔什么礼物。

师:(很着急,打断幼儿的发言)难道你们不想知道小白兔家来了哪些客人吗?想不想知道他们给小白兔准备了什么生日礼物呀?

幼:(不情愿地)想!

师:小白兔家来了哪些客人?

显然,问题情境没有激发幼儿想去统计的欲望,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进行统计,开展统计时自然也十分不情愿。

分析与思考

对于两个班形成的反差,执教教师认为:面对同样的问题情境,A班的幼儿能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课前预设有效达成,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下一个预设活动中,而B班幼儿没有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使得课前预设无法有效达成,最终导致活动无法有效开展。

诚然,预设的生成与否的确是形成这种反差的原因,但溯根求源,剖析预设与生成的背后,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深思。

怎样审视“预设”与“生成”?在教学前我们通常都会结合教材和幼儿的实际来对教学活动进行一些预设,而且活动中也非常希望这些预设都能像在A班那样预设顺利达成,从而自然地进入下一个预设。可由于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幼儿并不会完全按我们预设的那样进行活动,所以活动中经常会出现老师意料之外的“问题”,使活动前预设很难有效地达成。就像在B班那样,幼儿想知道的很多,可这些与下一个预设活动统计“小白兔家来了哪些客人”,“送了什么生日礼物”毫无关系。对于这些,不论预设生成与否,我们都不能抱怨幼儿,更不能把预设没有生成的原因归咎于幼儿,既然承认活动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那么幼儿就不可能完全按照我们既定的轨道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因此我们且从辩证的角度客观地、理性地看待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审视预设的生成,以积极的、智慧的做法来处理幼儿的生成情况。

预设怎样才能有效生成同一个问题,在A班和B班的“遭遇”截然不同,抛却其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偶然因素,仍然还能发现一些影响和制约预设有效生成的其他因素,而这些“瓶颈”的制造者恰恰是教师本身。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预设的问题是“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可以想像,面对这么丰富多彩的情境图,幼儿想知道的肯定很多,出现的随意性就很大,只不过A班的幼儿说到了老师的“心坎”上,而B班幼儿则相去甚远。可见预设的问题缺乏针对性,其生成也就缺乏有效性。而如果把问题改成为“小白兔最想知道什么?”,显然幼儿要设身处地地为小白兔想想“来了多少客人”,“都送了哪些礼物”等,下一个预设活动也就呼之欲出了。从活动中教师的行为表现(特别是在B班时的“不知所措”),能明显地看出他对活动前预设是否能有效达成,能达成怎么办,不能达成怎么办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当幼儿面对实际情境生成新的问题时,教师一直是在倾听、等待,而当问题没有出现时便很着急,并且是急不可待地自己提出问题,硬是把幼儿拉到既定的思路上来。显然其主导地位并没有真正发挥,而只是发挥了自己的主宰作用。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预设生成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倾听幼儿的语言,确认幼儿的想法,形成幼儿认知的“共同体”,使全体幼儿都产生一种迫切想解决问题的愿望,自然开展统计也就更主动;另一方面,在生成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根据从幼儿中捕捉到的信息,对生成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控,如根据一位幼儿的问题可以适当引导“小兔妈妈的礼物我们不知道,但从图上我们能看到小动物给小白兔的礼物”,从而把幼儿的思路引导到小动物和礼物上来。教师也完全可以再次创设问题情境,再次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探索,真正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

小白兔教案篇3

案例一:是开放,还是禁锢

《两位数乘法》练习A:

计算下面各题:

35×57= 63×21= 45×24= 84×56= 41×65=

B练习

1.用计算器算出18×18。

2.根据这个结果,不计算,你能知道17×18等于多少吗?19×17呢?

3.用计算器算出23×23,并根据这个结果,不计算,你能知道24×23等于多少吗?

4.不计算,你能知道下面的结果各是什么吗?

35×35= 34×36= 45×45= 44×46=

5.你发现了什么?你能表述它吗?你能证明它吗?

当我们沉迷于这样的练习,并对此津津乐道,认为我们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基础,还让学生在开放式的练习中有了自己的思考时,是否想过,我们为此而花费了多少宝贵的时间?是否想过这些练习究竟会对学生的生活产生多大价值?它是真正促进了孩子思维的发展,还是把他们禁锢在了一个更狭小的空间?数学课程标准已经作了很大的改进,但是我们的数学课堂呢?依然有大量机械繁琐的计算练习充斥在我们的课堂上,当这样的练习占去了数学教学的绝大部分内容时,它的价值已经走向了负面……

反思:应更多地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解读》中有这样一段:“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地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而以上这部分练习,我们在注重基础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特别是一个孩子,他们的情感世界是丰富的,充满了想象。而如此枯燥乏味的练习,他们会本能地产生反感,甚至厌恶,显然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他们还能去积极思考,发现题目特征吗?

案例二:是简约,还是在绕道

学习《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时,教学老师出示的例题为:草地上有9只白兔,5只黑兔。下面是这课的教学片段:

师:请孩子们仔细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白兔比黑兔多几只?

师:你们会列式吗?谁来试试?

生:9-5=4(只)。

师:真好!(板书)谁能说说这里的数字9表示什么吗?

生:9表示9只白兔。

师:不错。那5表示什么呢?

生:5表示5只黑兔。

师:孩子们这里的5并不是表示5只黑兔,而是表示5只白兔。(学生有些诧异)

师:我们看,这里面是谁和谁在比?

生:白兔与黑兔。

师:是的。因为白兔多,所以我们可以把白兔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与黑兔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就是比黑兔多的部分(教师在黑板上分别贴上示意图)(学生跟着老师重复刚才上面的话)

师:这道题要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应该怎样想呢?

生:9减5。

师:就是把9只里,去掉哪一部分,剩下的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

生:同样多的部分。

师:也就是从9只白兔里面,去掉与黑兔同样多的5只白兔,剩下的就是多出的只数了。

师:所以这里的5,表示的是与黑兔同样多的白兔,而不是黑兔。明白了吗?谁来说说看?

如果我们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关注数学的结构和算理,而忽略了孩子们的认识现实和思维方式;如果我们总是试图将孩子们的思维固定在一个专家思维角度上;如果我们只关注眼前的定式,而忽略了未来更灵活的发展。那么“老师不教我还会,老师越讲我越糊涂”的现象就会逐渐增多,所谓的“数学差生”也就普遍了。本来为孩子们发展服务的数学,竟然让孩子们越学越玄乎……

反思:合理摒弃,回归简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认知规律存在着“最近发展区”。我们不能“拔苗助长”;人为地拔高要求,要让孩子能跳起来摘到苹果。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育即生活。”让孩子在熟悉的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一方面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我们从孩子的生活入手,让孩子从小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处处皆数学。也给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探索。让数学回归本真与简单吧,有价值的数学一定能够给孩子们带来信心与乐趣的。

课堂上只有当师生之间的情感产生共鸣时,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重视学生、关爱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变生硬灌输为师生共同探讨,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充满感情和活力。教师要结合教学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多组织有“趣”的活动,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知识。

小白兔教案篇4

正是基于这样的儿童观,学校教育要尊重儿童天性,尊重儿童的兴趣,科学施教,合理引导,培养“健康乐学,灵动多彩”的儿童。因此,我们提出以儿童立场来导引作文教学,也就是立足于“四个关注”:“关注儿童的真实需要”“关注儿童的情感体验”“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关注儿童的思维特点”,以此来突围作文的假大空,突破模式化、套路化,使作文教学及作文变得童趣化、生活化、个性化,让作文教学美起来,回归童真的美,从而实现我们“为纯美的童年而教育”的教育理想。

一、善待特殊的客人,关注儿童的真实需要和思维特点

今天晨诵,我正教读《我认识一只黑甲虫》。“有只黑甲虫,水管下面是它的家……”一抬头,发现两个同学没专心,走近一看,原来是其中一位同学带来了一只小白兔。它大约两个月了,毛白白的像雪花,一双圆溜溜的红眼睛像两颗玛瑙。耳朵长长的,尖尖的,还会转动呢。尾巴短短的,毛茸茸的,微微向上翘着,要不仔细看,还看不见哩!

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再也离不开这只小白兔了,显然他们对眼前实实在在的小白兔的兴趣,远远胜过了书上那只黑甲虫。那么,就顺应童意,一起来关注眼前这个特殊的客人吧。

(一)观察:借势而导

我向那个同学借了兔子,问:“小兔子的头有多大?”

“拳头般大。”

“谁的拳头?”

“小孩子的拳头般大。”

“兔子多少岁了?你凭什么这样认为?”

“它的毛很短,像刚长出来的。腿短又细,尾巴约两厘米,比大兔子的尾巴短了许多,脑袋只有桃子般大,总之从它身体的发育基本可以判断它大约二三个月。”

(二)猜想:打开思维

“很好,你很会观察思考。”我表扬了文术宇,又问:“你们猜猜它此时在想什么?”

“想自由。”“想妈妈。”“想喝水。”“想快快长大。”“想教室里的人在说我什么呢?”“想自杀。”“想安静。”“想屙尿。”“想家。”“想晒太阳。”“想主人。”“想睡觉。”“想朋友。”“想儿子。”“想吃草和叶子。”“想哭。”“想唱歌。”“想洗澡。”……

黄诚寒站起来说,我觉得“想妈妈”“想家”这二个答案最有道理。它那么小,怎么离开妈妈和爸爸呢。妈妈给了它生命,它的身体里也融入了父母的血液,它们怎能骨肉分离呢?它多么需要妈妈和爸爸的照顾呀。

李薇反问,“想自由”没有道理吗?它这么小就被关在笼子里,没有自由,该多难受啊!如果能让它自由自在该多好啊!我也养过兔子,它自由地跑的样子可爱极了!它的前腿短,后腿长,跑起来一跳一蹦的,远远望去,就像小绒球一样一起一伏地动,可逗人啦!唉,眼前这只失去自由的兔子,多可怜啊!可怜的兔子,我喜欢你,但愿你现在的小主人能好好对待你。

(三)联想:调动内存

“小薇同学真有同情心!”我又提出了新问题:“由眼前这只兔子你们想到了什么?”

“虹猫蓝兔七侠传。”“虹猫蓝兔光明剑。”“龟兔赛跑。”“月中玉兔。”“狡兔三窟。”“兔子不吃窝边草。”“守株待兔。”“兔死狐悲。”“兔子舞。”“兔斯基。”“兔子尾巴长不了。”“兔子急了还要咬人呢。”“千羊在望,不如一兔在手。”“大灰狼和小白兔的故事,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不开不开就不开,妈妈没回来……”

(四)采访:引发问题

学生一起唱了起来,唱了一遍还想唱第二遍,我连忙做了一个暂停的手势,问:“假如让你采访兔子,你会问什么?”

“小兔子,你从哪儿来?”“小兔子,你的妈妈不要你了吗?”“小兔子,你是偷跑出来的吗?”“小兔子,我送你回森林好吗?”“小兔子,你认识虹猫蓝兔吗?”“你的眼睛红红的,你是火星兔吗?”“小兔子,跟我讲讲月宫的故事好吗?”“小兔子,你是作业没完成逃学吗?”“你为什么要跟乌龟赛跑?难道你不知道即使赢了也不光彩吗?”“你能跳个兔子舞吗?”“小白兔,你是被施了魔法的白雪公主吗?”……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提问,千奇百怪。我听得直乐,学生也跟着乐。只是可怜了那只失去妈妈失去自由的兔子,它不知道我们在快乐什么!

(五)类推:举一反三

我说:“同学们都问得很精彩,咱们再来聊聊下面几个问题:你养过兔子吗?或者养过别的小动物吗?所养小动物的来历?怎么养的?养起来麻不麻烦快不快乐?结果怎样?”

就这样随便地聊,聊着聊着,作文就出来了:《兔子来到教室》、《特殊的客人》、《我也想有只兔子》、《兔子兔子,我爱你》、《笼中兔》、《可怜的小白兔》、《小白兔的自述》、《小兔子,我问你》、《被施魔法的兔子》、《龟兔赛跑新编》、《会飞的兔子》、《兔子逃学记》、《兔子巧斗大灰狼》、《兔子舞》、《小兔子乖乖》、《外婆家的兔子》、《属“兔”的妈妈》、《兔子迷案》、《神迷的外星砜汀贰《火星兔子》、《我家的小金鱼》、《宠物总动员》……

二、随文说写“游子吟”,关注儿童的情感体验和现实生活

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一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创设具体可感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感之于境,受之于心,心动才能情动。因此,我们以儿童的立场创设儿童喜闻乐见的文本情境、声音情境、图画情境、影像情境、活动(游戏)情境、多媒体情境……让儿童身临其境,触景生情,情动辞发。

(一)创情境,诗图乐体验三春晖

教学《游子吟》一诗,课前播放MTV《母亲》,“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将孩子们置身于情境中,产生“未入诗句先入境”的效果。然后教师充满激情地以诗一样的语言导入,营造了一个“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初读古诗,整体感知,交流资料,初知大意,出示课文插图,感受图中母亲在儿子外出前夜,借着油灯的微光,用一双昏花老眼穿针引线,密密缝制儿的衣服的情景。有的学生触景生情,想到了自己的母亲。

生:从图上可以看出已是“夜深人静”,儿子正在灯下“专心致志”地读书,母亲的线怎么也穿不进针孔里,但她没叫儿子帮忙,生怕打扰儿子……

生:你怎么知道母亲不会打扰?

生:因为我平时学习时,我妈妈从不来打扰我。

生:就是,就是。我晚上做作业,妈妈给我端牛奶或削好的苹果进来,都是轻脚轻手地放在我旁边就悄悄出去了。

生:我学习时也是这样,妈妈总在一旁陪着我,她要么看书,要么织毛衣,却一言不发,除非我有问题请教她。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妈妈们都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文中的母H就是一个伟大的母亲。给儿子钉纽扣,为了不影响儿子看书,甚至不敢弄出一点声响。

师:说得太精彩了!(带头鼓掌)此刻,谁再来说说这幅画?

生:寒冷的冬天,夜深人静,四周一片漆黑。可此时一户人家的窗户还透出朦胧的光。尽管屋外寒气逼人,可屋子里却如春天般温暖!孟郊,这位即将出远门的诗人,正在昏暗的油灯下专心致志地看书。头发花白的母亲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在思考一个难题。她想儿子明日就要离开我了,我得赶紧为儿子缝制衣服。可她在针线篓里找针线时,却不敢弄出一点声响,惟恐打扰儿子。还好,她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上面。可这位当年有名的心灵手巧的绣花女又遇到了麻烦,线一次次和针孔擦肩而过。但她丝毫不泄气,最后终于成功了!她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光线虽然很暗,但母亲却还是那样细心又耐心地缝着,缝得那样密。她是担心儿子久久不归,在外衣服破了挨冻啊。多么伟大的母亲!她哪里是在缝衣服,她是在用针针线线缝制母爱的网啊!(师生齐鼓掌)

(二)激情趣,悟春晖直抒寸草情

师:说得多好啊!的确,她哪里是在缝衣服,她是在用针针线线缝制母爱的网啊!难怪有人说,母爱是一根穿针的线。那么,孩子们,你们的妈妈的爱又是什么呢?(生答:妈妈的爱是“一缕阳光”“一泓清泉”“一把挡风雨的伞”“一块香甜的巧克力”“一首古筝曲”“一片”“一株树”等。)

师:你们的妈妈这么爱你们,你们有什么话要对妈妈说吗?(生答:我想说“妈妈,我爱您”!我想说“妈妈,您辛苦了”!我想说“妈妈,对不起,我不该经常惹你生气”。我想说“妈妈,我以后要爱净,要自己洗衣服”。我想说“妈妈,我长大要挣好多好多钱,给您买好多好多好吃的东西”……)

(三)促辞发,颂春晖情动任翕张

师:同学们,老师被你们感动了!要是你们的妈妈听见了一定也会感动。请拿起笔来做一回“孟郊”吧,来歌颂“母爱”,来感谢“母亲”,把你们刚才所说的写出来吧,写在你制作的卡片上送给你们的妈妈吧。

学生全都埋头专心致志地写起来。最不爱写作的张又升写了这样一首诗《我爱“商人”妈妈》――

妈妈,

大人眼中的银行职员,

我眼中地地道道的商人。

妈妈是玩具商,

积木、拼图、变形金刚……

千奇百怪的玩具堆满了我的小屋,

伴我度过童年的欢乐时光。

妈妈是食品商,

酸奶、蛋糕、巧克力……

各种好吃的食品堆满了厨房,

伴我度过童年的无忧时光。

妈妈是服装商,

红帽、黄衣、蓝牛仔……

五颜六色的漂亮服装挂满了衣橱,

伴我度过童年的五彩时光。

妈妈是水果商,

妈妈是文具商,

妈妈是书籍商,

妈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商人。

大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而上述的教学案例正是基于儿童立场创设出激活儿童情感与兴趣的情境,使得儿童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联想,情境、相类的经验和儿童的情感之间从而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振动,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起倾吐的欲望。正如《相似论》所说:“客观对象只有和大脑中已有的概念和存贮的信息(即相似块)相互和谐共鸣,才能产生美的感受。否则人们就会无动于衷。”

小白兔教案篇5

关键词 生活 小学 数学教学

一、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恰当的数学教学——感受数学有趣(一)摄取学生熟悉的现实中的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搜集信息,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就会对数学消除畏惧感、神秘感,而产生亲近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先出示平时见到的红领巾、扇子、扣子、七巧板、书本等实物,然后通过电脑画面,抽去实物,留下角、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几何图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几何图形就藏在我们的周围,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淡化抽象的算理复述,强化直接生活经验,领悟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复述思考过程,进行所谓的“算理”式分析,而忽视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基础,反而会把学生带进“死相同”,使本来容易理解的知识,人为地复杂化,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深不可测,产生厌学情绪。

例如:在教学《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有这样一道例题:饲养场养白兔12只,黑兔7只,白兔比黑兔多几只?学生回答:12-7=5(只)有些教师反复强调学生说出算式中的12、7、5只表示的意思,并且非要这样叙述不可:12表示12只白兔,7表示与黑兔同样多的白兔7只;白兔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和黑兔同样多的7只;另一部分是比黑兔多的部分,从12只白兔里去掉与黑兔同样多的7只,就是比黑兔多的5只。……生硬地用这套严密的、抽象的语言分析题意、理解题目,失去的是解题能力,留下的是无效的、无味的空洞文字复述,这样教下去,学生越学越糊涂。在实际生活中,小学生对这一问题最直接最初的理解是:“白兔多一些,黑兔少一些,从12只里去掉7只,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5只。”这样表述顺应小学生思路,适合小学生的经验基础,学生很容易接纳,并且觉得学得轻松。从儿童的生命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设计学生的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认识数学、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二、利用生活经验检测数学学习——感受数学合理数学来源于实践,在获得对现实的数学认识并总结到数学原理或规律后,还必须回复到现实生活中去,在某种程度上进行检验。这既是检验原理、规律可靠性的过程。也是数学应用的过程,并且是保持数学生气勃勃和有效性的必要条件。

例如:在学过“比多比少应用题”后,我出了一道题:“爸爸今年33岁,比儿子大10岁,儿子今年几岁?”有位学生说:33+10=43岁师问:你为什么这样解答?(生:因为大10岁就加上10岁,所以就是43岁。)大部分学生回答:不符合实际。

教师肯定大部分学生用生活验证的作法。指出要形成自觉从生活经验角度去检测数学学习的结论,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合理性。

转贴于

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有用(一)开设数学实践课,创造应用环境。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科活动,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开设生活数学实践课,是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保证和有效途径。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后,安排学生用面积单位测量书本、课桌、教室地面、自家客厅的地面面积,让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及时运用到实际中去,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知识的确有好处,同时又能诱发要解决实际问题,还需探索更加丰富的知识,感到身边的许多实际问题有待解决,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开展数学交流活动,营造应用氛围。把课堂所学的知识通过精心组织的数学交流活动,化进实际中,应用于生活中。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后,开展了“看谁拼图形最巧妙”活动;在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与统计”后,开展“学生优秀统计员”活动;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后,开展了“学做售货员”活动;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和“土地面积单位”知识后,开展“农田计算员”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遍及生活的各个角落,应用在生活中的各个行业,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同时领悟到只有具备扎实的数学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三)设计开放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的独创性。练习设计上,注重开放题的设计,给学生留下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补充问题、搜集条件、探索不同的答案,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独创性。

小白兔教案篇6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学生思维

一、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恰当的数学教学——感受数学有趣

1.摄取学生熟悉的现实中的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搜集信息,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就会对数学消除畏惧感、神秘感,而产生亲近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先出示平时见到的红领巾、扇子、扣子、七巧板、书本等实物,然后通过电脑画面,抽去实物,留下角、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几何图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几何图形就藏在我们的周围,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淡化抽象的算理复述,强化直接生活经验,领悟数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复述思考过程,进行所谓的“算理”式分析,而忽视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基础,反而会把学生带进“死相同”,使本来容易理解的知识,人为地复杂化,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深不可测,产生厌学情绪。

例如:在教学《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有这样一道例题:

饲养场养白兔12只,黑兔7只,白兔比黑兔多几只?

学生回答:12-7=5(只)

有些教师反复强调学生说出算式中的12、7、5只表示的意思,并且非要这样叙述不可:12表示12只白兔,7表示与黑兔同样多的白兔7只;白兔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和黑兔同样多的7只;另一部分是比黑兔多的部分,从12只白兔里去掉与黑兔同样多的7只,就是比黑兔多的5只。……生硬地用这套严密的、抽象的语言分析题意、理解题目,失去的是解题能力,留下的是无效的、无味的空洞文字复述,这样教下去,学生越学越糊涂。在实际生活中,小学生对这一问题最直接最初的理解是:“白兔多一些,黑兔少一些,从12只里去掉7只,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5只。”这样表述顺应小学生思路,适合小学生的经验基础,学生很容易接纳,并且觉得学得轻松。从儿童的生命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设计学生的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认识数学、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利用生活经验检测数学学习——感受数学合理

数学来源于实践,在获得对现实的数学认识并总结到数学原理或规律后,还必须回复到现实生活中去,在某种程度上进行检验。这既是检验原理、规律可靠性的过程。也是数学应用的过程,并且是保持数学生气勃勃和有效性的必要条件。

例如:在学过“比多比少应用题”后,我出了一道题:“爸爸今年33岁,比儿子大10岁,儿子今年几岁?”

有位学生说:33+10=43岁

师问:你为什么这样解答?(生:因为大10岁就加上10岁,所以就是43岁。)

大部分学生回答:不符合实际。

教师肯定大部分学生用生活验证的作法。指出要形成自觉从生活经验角度去检测数学学习的结论,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合理性。

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有用

1.开设数学实践课,创造应用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科活动,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开设生活数学实践课,是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保证和有效途径。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后,安排学生用面积单位测量书本、课桌、教室地面、自家客厅的地面面积,让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及时运用到实际中去,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知识的确有好处,同时又能诱发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还需探索更加丰富的知识,感到身边的许多实际问题有待解决,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开展数学交流活动,营造应用氛围

把课堂所学的知识通过精心组织的数学交流活动,化进实际中,应用于生活中。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后,开展了“看谁拼图形最巧妙”活动;在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与统计”后,开展“学生优秀统计员”活动;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后,开展了“学做售货员”活动;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和“土地面积单位”知识后,开展“农田计算员”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遍及生活的各个角落,应用在生活中的各个行业,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同时领悟到只有具备扎实的数学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3.设计开放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的独创性

练习设计上,注重开放题的设计,给学生留下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补充问题、搜集条件、探索不同的答案,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独创性。

例如:一个长方形木板,锯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学生跃跃欲试,想出无数种答案(1个、2个、3个、4个、5个、6个……)

小白兔教案篇7

本学期有幸聆听了几节低段的教学课。本人从事低段教学也十年有余,对照自己平时在上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反思,这几节课给我感触颇多。

教学内容是《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这是两堂同课异构的教学内容,这让我对第一位老师和第二位老师的教学作了一些小小的比较。

1.第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如下:

出示例题:明明家有29只白兔,15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

师:同学们会列式吗?谁来试试?

生:29-15=14(只)

师:真好!谁能说说这里的数字29表示什么吗?

生:29表示29只白兔。

师:不错。那15表示什么呢?

生:15表示15只黑兔。

师:这里的15并不是表示15只黑兔,而是表示15只白兔。

师:我们看:这里面是谁和谁在比?

生:白兔与黑兔。

师:是的。因为白兔多,所以我们可以把白兔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与黑兔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就是比黑兔多的部分

师:这道题要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应该怎样想呢?

生:29减15。

师:就是把29只里,去掉哪一部分,剩下的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

生:同样多的部分。

师:也就是从29只白兔里面,去掉与黑兔同样多的15只白兔,剩下的就是多出的只数了。

师:所以这里的15,表示的是与黑兔同样多的白兔,而不是黑兔。明白了吗?

……

2.第二位教师的教学过程如下:

师:谁知道多几只?

生:多14只。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

生:15只再加上14只就是29只了。

生:从29里面去掉15,就剩14了。

师:如果要列成算式,该怎样写呢?

生:29-15=14

生:15+14=29

师:如果换成36只白兔与12只黑兔呢?

师:做了这些题目后,有什么体会吗?

……

【分析】

如果我们关注数学的结构与算理多于关注孩子们的认知现实,如果我们总试图训练孩子们的“专家思维”,那么“老师不教我还会,老师越讲我越糊涂”的现象就会逐渐增多,所谓的“数学差生”也就普遍了。本来为孩子们发展服务的数学,竟然让孩子们越学越玄乎……摒弃那些人为的“繁琐分析”,让数学回归本真与简单。那么我们如何在教学中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实施:

一、转变观念,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

有相当多的教师,潜意识里没有学生的存在空间,他们仍把自己当作主体,把学生当作客体,课堂教学过程是“一厢情愿”“单向流动”。有了对于学生充分的信任,我们才可能主动地放弃自己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中心地位,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在也许并不顺利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和锻炼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能力,慢慢地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一堂课如果一直是师问生答,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教师也会上得很辛苦,而且效果也不甚理想,这就与我们的初衷大相径庭,而教学成效显著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他们也会很乐意地去学,要让学生愉快而有效地学习数学,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备课时充分挖掘知识的趣味因素,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感兴趣又大致了解本节知识乃至用途,这样的课堂是最受孩子们喜欢的。

三、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数学

数学课本身就是一堂动手操作课,如果没有动手这一环节,让学生很端正地坐上40分钟,我想很好的教学过程也会变得没有活力,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新知识产生、形成、探究的过程,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四、走进生活,让学生亲身实践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所以数学教学离不开生活,只有把生活融入数学中,才能有源源不绝的灵感,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把数学和生活相结合”,把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使学生学会在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位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坚持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尽量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的机会,并引导他们获取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小白兔教案篇8

嗨!你拼的图案,叫四不象,调皮鬼刘垒垒对张星叫到。大家听了他的叫声都围上去看张星的大作,并你一言,我一句地说着,整个课堂就象个热闹的集市。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老师平时看大家写作时脑子里空空的,缺乏写作素材,就特意安排了用树叶拼图这样一节新型的作文教学尝试课。

我拼好了一条大鱼和一只漂亮的花瓶后,又构思起小白兔的图案,先拿起几张紫红色的树叶,做了个小白兔的脑袋,再搞来红树叶剪了两只红眼睛,摆在兔头的两侧,还做了兔的三片嘴,然后用其它树叶搭起一个胖胖的小身子,又做成了小兔短短的前腿和长长的后腿,最后做了个短尾巴。瞧!这只小兔好象在草地里蹦来蹦去的很是活泼,它那两只红红的眼睛象在寻找着什么东西,两只又大又长的耳朵又好象在细细倾听着是否有敌人来偷袭的动静。看到自己的又一件作品小白兔诞生了,我的拼图兴趣更浓了,思维也更活跃了。接着我又拼起了一只小蝴蝶。我越拼越高兴,用一张长长的腰子形的树叶当蝴蝶的身体,再找了几张大小相同的树叶做了对大翅膀和一对小翅膀,又剪了两只蝴蝶的眼睛,小蝴蝶终于拼好了。看!小蝴蝶好象在花丛中扇动着漂亮的翅膀翩翩飞舞,多美丽啊!

这时,我抬起头看了看其他同学的拼图。嗨!他们的拼图可简单了,有枪、飞机、大炮、剪刀等图案,我看着他们的简单拼图得意极了。忽然,王琳同学拼的几只不同颜色的小鸡和一只老母鸡引入了我的视线,只见几只小鸡在抢着一条青虫,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地争夺着食物,母鸡却在一边台着头观看着。瞧,她拼得多好啊!这样活灵活现的小鸡抢食图展现在我的眼前,这能不让我妒嫉吗?我脑子一动,立马抓起树叶又熟练地拼了起来,不一会儿,一只展翅凶猛的大鹰拼成了,鹰头朝下好象两眼在盯着小鸡,等待时机出击。突然,调皮鬼刘垒垒手舞足蹈地对着王琳在嚷嚷:“还不快让你的小鸡藏起来,鹰要来吃小鸡喽!”他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我也乐极了。

大家越拼越熟练,越拼越好,越拼兴趣越浓也越有创意,地上、桌上各种图案到处都是,孔雀开屏、双龙戏珠等图案活灵活现。平时大家都不喜欢枯燥无味的作文课,一开始写作文大家就愁眉苦脸,不知怎样写。可是今天大家喜欢上作文课了,作文不仅写得特别多,特别快,而且一点儿也不觉得累。

这样一堂有趣的用树叶拼图来教学作文的课,大家都感到很新鲜,也很有新意,都非常喜欢。它不仅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也拓展了我们的思维想象能力,还培养了我们浓厚的习作兴趣,让我们不知不觉地从快乐的游戏中提高习作能力,学到新的知识。

张敏

深圳市蛇口育才二小六年级

汪老师指导

0755-81235156

上一篇:小手的教案范文 下一篇:防溺水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