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民族小学教案范文

时间:2023-11-03 22:54:12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案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案篇1

关键词:民族服饰图案服装设计教学应用

引言

民族服饰图案发展时间长,因此,在漫长的进程阶段,它包含诸多民族历史脉络,文化特色以及相关的哲学与宗教内涵。许多的少数民族的服饰图案采取多种工艺手法,传达出简单,古典,绚烂,包含诸多和谐元素的纹理。同时,民族服饰的图案是历史发展的脉络,传递民族崇拜情结,包含了艺术设计思想的丰富以及独特的审美取向。追寻在民族服饰图案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深刻理解民族的自我保护以及神奇的艺术含义。

一、民族服饰图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美学价值

民族服饰吸引人的地方不仅仅在于多样的款式,特别的造型以及高超的工艺,更在于多元的色彩。在实际色彩运用过程中,红色,黑色以及蓝色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民族服饰图案的基本格调,其他色彩也是充满着民族服饰图案。这样的色彩构成包含着强烈的节奏感,传递出一种生命力,给予我们一个释放想象力的空间。从某个角度上看,色彩传递的东西是虚幻的,容易给予人们想象的空间,可以改变人们的心情,时而宁静,时而充满活力与激情。在面对处理民族服饰图案的过程中,需要认真对待服饰色彩,对色彩进行简单地对比,从而使得服饰色彩出现一种真实美,提高美学价值的目的。

二、民族服饰图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一)色彩的应用

服装设计中可以包含许多因素,其中比较重要的还是色彩,一种对于服装教学不可缺少的因素。在现代的教学环节中,如何借鉴民族服饰图案的色彩元素?这样的目的要求设计者依照实际的艺术要求,借助计算机技术,改变原来的色彩强度,从而达到民族服饰图案更加鲜明,具有更大的对比度。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改变图案来改变色彩,改变充斥其间的色彩混合观感。实际的面向学生的教学中,学生需要知道的更多是一种色彩创新和传统色彩当前时代化的方法实践。在这种观念驱使下,我们可以采取借助民族服饰图案颜色的提取,不需要修改的直接的把它体现在当前的服装设计。接下来,慢慢改变其装饰色彩,进而可以把民族服饰的传统因素与当前服装色彩的潮流性结合。色彩的应用效果如图一所示:

(二)图案类型及造型的应用

民族服饰图案,具备内容多元,类型丰富的特点。图案的纹路也是多元的,比如有动物,植物,花卉,甚至还有人物,多元丰富,集合了民族文化艺术的精华。因此,在实际的教学环节里,要想激发学生的图案应用意识,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手绘方式与方法,需要借助现代科技的,以计算机相关技术为平台,将民族服饰图案引入到当前的服装设计。具体的方式可以使用直接运用,简化归纳等等诸多手法。如图2造型的应用效果图中,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这是一幅动植物样式的结合混搭,其中采取了以红色为主色调,结合夸张,传递了丰富的含义,给予观赏者一种美妙的感觉。另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当前数码科技,采取夸张,抽象,归纳等一系列的方式,把民族服饰图案进行再次处理,结合现代人的社会心理需求,截取其中的一部分体现在当前服装,从而可以让当前服装包含民族的概念。

(三)工艺的借鉴

民族服饰图案在工艺技法上也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有织,绣,挑。那么,这三种方式技艺各有特点。织就是把多种颜色的不同线条进行编制,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图案;绣便是采取用多种小细针以上下穿刺方式,形成多种图案;然而挑就是用织物的经纬线形成的网眼,借助丝或者棉构造出一字型的细小单位,从而出现不同的样式。正如同前面所讲到的,民族服饰图案不同的工艺,也会出现不同的图案艺术。这样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对于在当前服装设计中运用传统因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让学生了解到民族工艺的价值,认识其特点,进而将二者结合,借助数字信息技术以及处理手段,借鉴民族服饰图案中的精华,使之体现在服装的局部,采用诸多工艺手法达到装饰的目的。

结束语:

当前的服装教学设计环节,需要认识与挖掘民族服饰图案的潜在价值,结合全球化时尚观念,当前服装设计与分析怎样做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与混搭,在当前的服装设计中充分地体现传统概念。经过这种改变学生可以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民族概念元素的巨大作用。唯有我们深入认识各个民族服饰文化的含义,了解民族服饰的艺术法则,将传统的民族服饰图案精华部分截取到当前的服装分析中,我们的服装设计才有可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柏继.论民族服饰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9,09:154-155.

[2] 周莹.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0,02:88-91.

[3] 齐德金,刘馨怡.民族服饰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2,05:101-103.

[4] 吴晓波.民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天津纺织科技,2012,04:53-56.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案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壮医妇科学;教学法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41-0300-02[收稿日期]2019-12-16

随着民族医学院校的逐渐发展,以教师、课堂和书本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取代了过去的家传、师承或寺庙教育,民族医学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出优秀的民族医学专业人才是近年来民族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议题[1]。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壮医药作为壮族地区群众防病、治病的医学,开展壮医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2]。

壮医妇科学是壮医学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壮医学理论,认识妇女的生理,研究壮族地区妇女疾病的病理特点、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方药的一门临床科学,以研究防治妇女月经、带下、妊娠、分娩等疾病为主要内容[3]。壮医妇科学等教学课程多开设在学生进入临床之前,学生尚未接触真实病例,故普遍感觉知识接受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要提供真实而典型的病例,或进行真实病例诊疗情景模拟,组织学生在课堂过程中围绕常见的妇科典型病例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对妇科疾病进行诊断、鉴别诊断,并提出治疗措施,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对临床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的目的。

一、案例教学法的特色及应用价值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也称苏格拉底教学法,最早起源于希腊时代,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通过组织学生对案例展开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等活动,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和记忆的一种教学方法[4]。

(二)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哈佛大学医学院在19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案例教学法,以此来改变临床医学教学严重滞后于临床实践的状况,从此案例教学法在国内外医学教育领域得到了不断推广和应用[5],故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中医学、民族医学教育中是对成功教学模式的借鉴,具有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对临床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等应用价值。

二、案例教学法在壮医妇科学中的应用

(一)壮医妇科学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

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案例,临床医学的教学案例多来源于临床病例,教学效果的优劣与临床案例的选取结果密切相关。根据壮医妇科学的教学内容特色,提出“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案例选择法。第一,“因时”适当调整授课内容顺序,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疾病的发病特点选择案例。如每年6月至7月前后是广西的梅雨季节,天气闷热潮湿,适合细菌的滋生和繁殖,易引起女性的阴道炎、宫颈疾病等妇科病,“因时”选择上课时节多发案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时节感受,以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第二,“因地”进行案例的选择。例如广西地区妇科癌症中宫颈癌发病率较高[6],教师在讲解妇科癌症相关知识时选取宫颈癌的案例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通过增强地域认知感受进而强化对相关知识的记忆。第三,“因人”进行案例的选择。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聚居的少数民族以壮族为主,故在对少数民族班学生进行教学时尽可能多选择少数民族的案例,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教师通过“三因制宜”案例选择法,综合选择出具体真实的临床案例进行备课,课件的准备应有充分体现民族特色的治疗器具、药物等实物、图片或视频,通过增强学生视觉感受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每学期开始前教师将学生组成3至5人的学习小组,提前一周左右将具体临床案例发送给各个学习小组进行预习及案例情景模拟的演练。

(二)课堂讲解

教师可根据壮医妇科学课程特色,从“辨病”“论治”两方面进行临床案例讲解。壮医诊疗首先“辨病”。壮医的疾病可归属于身体的“三道两路”(气道、谷道、水道,龙路和火路)五大系统,不同于传统的中医学,教师可首先从临床案例提取主诉、体征、检查和检验结果等临床资料分析疾病可能归属的身体的系统,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出疾病诊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辨病”思维。教师在根据案例讲解“论治”时,应围绕壮医“专病专方”对相关疾病的主方进行重点讲解,再分析具体临床病因,启发学生对主方进行加减。通过“辨病”“论治”两方面的临床案例讲解,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强化理解与记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临床思维。

(三)课堂案例情景模拟与点评

教师组织各学习小组进行案例情景模拟并加以点评互动。首先让各学习小组中的学生分别扮演医师、患者、患者家属、护士、导医等各类角色,模拟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相关场景,着重对医生诊断、医患沟通、医护协同治疗的全过程进行模拟。案例模拟结束后,让学习小组进行相互点评、提问,问题由模拟学生团队给予解答,对于提出的不同诊断和治疗措施,教师不必规定统一答案,让学生们通过问答讨论形成独立的临床思维。问答讨论结束后教师再对模拟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明确诊疗思路与提出最佳方案,最后由全班同学共同投票选出当天课堂上的最佳案例模拟小组。教师可对最佳案例模拟小组进行表扬或给予增加平时成绩等作为奖励,以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临床思维与临床操作能力。

三、讨论

案例教学法在壮医妇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是对现代先进教学方法的学习借鉴,其中课堂案例情景模拟是对传统医学的师带徒诊疗场景以课堂化的方式传承和改进。笔者所在教学团队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壮医妇科学的学科特色提出“三因制宜”案例选择法和从“辨病”“论治”两方面讲解法,将壮族地区地域特色、时节特点与壮医药的诊疗理念等内容融入临床案例的讲解,形成的案例教学法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提高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操作能力,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组织能力等都有较高要求,案例的前期准备需要花费较多时间与精力,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水平和付出更多劳动。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案篇3

关键词:美术教育现状;具体方法;开发与利用;价值和意义

时代性是美术教育思想的核心,时代迅速发展,美术课程的设置就要更快、更准确地反映时代的特征。而21世纪的美术课程设置更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选择,我们要更新观念,把传统的、静止的课程发展成动态的、发展的、多样的课程。

一、桂林地区民族美术教育现状

桂林地区是个多民族的聚居区,主要有壮、瑶、侗、苗等少数民族,美术资源的开发已经提倡了很多年,并且有很多桂林的美术教师从事民族美术资源的开发,有了其丰富的教学经验。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美术教育,单单依靠一小部分美术教师的努力很难取得大的成果,要依靠团队的力量,加强与专家的合作和有关单位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才能把工作做得细致。而今天正值新的课程改革,国家给我们提供专家、支持政策来鼓励美术课堂的推陈出新,这是一个难得的好时机。

二、利用桂林地区民族美术进行美术教学的具体方法

笔者仔细阅读了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七到九年级的新课程改革后的美术课本,教材涵盖的美术知识都非常的全面。但每个年级的侧重点又不尽相同,笔者尝试着把新版美术课本上的美术课内容和桂林地区的少数民族美术相结合,整合出两个案例。

1.七年级下册《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案例

这节课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它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准备阶段,准备阶段由教师和学生的准备两部分来组成。教师要通过把平时积累的有关壮、瑶、苗、侗等民族的美术相关资料进行整理,挑出与色彩搭配有关的图片。学生准备好工具,主要有白纸一张,在彩色笔、油画棒、水粉颜料、水彩颜料中任选一种。第二个部分是导入阶段,开始上课,先给学生讲述一些民族美术知识。提问学生:“你们认为什么样的色彩搭配是合理的?很多民族的色彩搭配有什么特点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去看幻灯片。第三部分,讲解少数民族色彩搭配的特点,结合生活中的色彩搭配让学生讨论其中的不同点。第四部分,给学生讲解色彩学中怎么样区分色彩的冷暖关系。第五部分,让他们自己用画笔设计色彩丰富的少数民族装饰画。整节课要采取互动的教学方法,告诉学生生活中的色彩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如,漂亮的建筑、赏心悦目的绘画、优雅时尚的服装等,这些都离不开色彩的功劳。

2.七年级下册《活泼有趣的帽子和文化衫》案例

本节课分2课时,教师要准备好加热的工具,调好颜色的染色盆、蜡刀,学生要准备文化衫、蜡、蜡刀和做帽子用的卡纸、剪刀、胶水、手绘颜料等。而蜡染的工艺一般在少数民族中沿袭,我就以苗族的蜡染为例子来给学生讲解这堂课。我先把苗族蜡染起源的故事讲给学生:“在正式开始讲解之前,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和本节课有密切关系的,是苗族有名的《蜡染歌》,古老的《蜡染歌》给我们世世代代的讲授着蜡染的起源。”等学生完全进入故事之中后,就开始提问他们:“平时身边所见过的蜡染是什么样子的?要是让你们设计一件蜡染后的文化衫,你们会设计成什么样的图案呢?”带着这样的问题给学生看一个有关蜡染的教学录像,要是学校同意的话,最好能实地观察,让学生利用自己的便利条件近距离地观察蜡染的制作过程,然后亲自尝试,发挥其想象力,制作出自己满意的图案。最后,要进行课堂作品展示,比如说举行一个小型的服装比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完成文化衫和帽子的制作。

三、利用桂林民族美术资源优化新课程改革教学体系的价值和意义

民族资源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其特色,首先要求教师熟悉当地的民族资源的相关知识背景,对本学校的教学资源有所了解和认识。在课程开设前认真地搜集资料、备课。总之,民族美术教学可以补充主流文化课程的单一性,从而使学校美术教育课程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笔者通过对桂林民族美术的深入调查研究,深受启发。在这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大教育环境下,美术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要把民族美术的精神贯彻到中学美术教学实践之中。这样,美术教育观念的改革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新浪潮。

参考文献:

[1]程明太.美术教育[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2]苏韶芬,李肇隆.桂林历史文化丛书:桂林民俗[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3]郭绍纲,范凯熹.美术教育方法论[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3.

基金项目: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课题项目(项目编号:JYB2011102)。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案篇4

爱我中华,立志报国主题班会教案活动方案 中心小学 六(3)【内容】: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让学生们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审视历史,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通过活动让学生懂得报效祖国,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

活动形式:讨论 诗朗诵 讲故事 歌表演 电影片段赏析等

活动地点:多功能教室

活动准备:

1、主题串联词的准备。

2、诗歌,电影录像的剪辑、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活动过程:

一、 队仪式(略)

二、 宣布队会开始

主持人男: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

主持人女:一个始终高举文明圣火的民族;

主持人男: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主持人女:一个自强不息、团结统一的民族;

合:那就是我们——中华民族。

主持人女:为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主持人男:为了让我们能从小立志报国,以实际行动,弘扬民族精神,做新时代的主人。

合:我们在这里举行叶甸中心小学 六(3)“爱我中华 立志报国”的主题班会。

三、回顾历史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案篇5

“如是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答:“我不会让梨。”上海一位一年级小朋友这样做的语文试卷,语文老师在考卷上判了个大大的红叉。“这道题也没固定答案啊,凭什么说真话就错了呢?”这位小朋友的家长“一怒之下”把考题晒上微博。这条微博被网友争相转载,引发搜狐、网易等网站,中国教育报等许多报纸关于语文教学和道德教育的剧烈争论。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看到这则微博以及引发的争论,我由此感到十分沉重十分伤感。沉重伤感的不是众多媒体广大网友所关注的道德教育问题,而是我国语文教育现状。我认为这则微博,揭示出现行语文教育触目惊心的三大荒唐,值得教育首脑和语文教育工作者深思、警醒并及时应对。

 

荒唐之一:根本不该让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做这类题目。

稍有教育常识的人都知道,小学阶段是孩子们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段。这个阶段孩子们最应该做好什么才有益于母语学科的持续发展呢?几千年传统语文教学是狠抓“强根固本”四个字。

 

根是中华文化之根,强根就是打牢汉字基础。如何打牢?一是识字,二是明字理,三是规范书写、艺术书写。基础教育前期,汉字认读、书写应该作为语文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务来完成。

 

本乃修身成人之本,固本就是要打好民族经典背诵基础。民族经典是民族文化精华之结晶,是民族精神之源泉,是修身成人之依据。没有物质,只要魂魄在,物质可以再创造;如果丢失了魂魄,又何谈物质创造呢。坚守优秀民族文化之根,是每个中国孩子应承担的责任,更是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自觉担负的职业使命。朗读背诵经典文本,是承继民族优秀文化的必要方式。朗读背诵本民族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可以转移风气。这是语文教育最为核心的东西,也是小学阶段孩子们最应该做好的事情。

 

强根固本,打牢汉字基础、经典基础,就是让下一代在基础教育阶段做好最应该做的事情,练好童子功,受用一生,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这是语文教育教学的基础工程,没有这一基础,语文教育的其他美好设想都只能是空想而已。

 

作为过来人,大家扪心自问,让孩子们做这些苍白无聊、转瞬即忘的阅读题目有什么意义?对孩子们从文化源头上了解热爱自己的民族,了解热爱自己的文化有什么帮助?对他们以后的发展有什么意义?这难道不是极其荒唐的事情?

 

做这类题目让孩子们错失母语学习奠定基础的黄金时机姑且不论,这类题目小学生做,初中生做,高中生还做,任怎样有灵气的孩子,做十二年这样的题目都会把他们语文学习的胃口彻底败坏,都会让他们变得憨憨傻傻不正常。根本不该让孩子们做的荒唐事情为什么堂而皇之大行其道?那是因为没有人对语文学科统筹设计,语文学科不能依据学科学习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来安排学习内容,才闹出这样荒唐的笑话。

 

荒唐之二:语文教师根本不该为这类试题荒废生命。

根据微博图片,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小学生做的这份试卷,在一段孔融让梨的拼音文字故事后面,共有四道试题:

1.这篇短文讲的是 的故事。学生答案是“孔融”。教师判为正确。

2.孔融 的美德值得我们学习。横线上供选择的答案有两个:谦恭敬让、勤劳。学生答案是第一个。教师判为正确。

3.人们觉得奇怪,问孔融为什么不拿?省略号后面文字和学生答案没有显示出来。

4.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学生答案是“我不会让梨”。教师判为错误。

看到这四道题目,每位语文老师都会感到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高中三年级为止,各学段语文老师面前的练习题目、考试试卷中都少不了这样的试题。这类试题,做题的学生和判题的教师都不可能有简洁清晰而唯一的答案,这就是令教师学生极端头痛又不得不应对的阅读分析试题。

 

谁都知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一种十分个性化的思维创造过程。生活阅历不同,性情气质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文本的感知感受解读也不同。任你如何思考,如何解读,如何感受,试卷这里却只有一个权威答案等着你。“我不会让梨”不合乎权威答案,老师只能也必须判学生为错误。

 

高考试卷现代文阅读试题选择了某作者的文章做阅读材料,原文作者兴冲冲做了这几道阅读题目,本以为十拿九稳,谁知一对答案却傻了眼,作者对自己文章阅读题的解读根本就不及格。这样极端的例子绝非个案。随便找个人出这类阅读题,足以难倒考试院的专家学者。如若不信,可以当场试验。

 

语文教师肩负着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理应自己多读经典好书,引领学生多读经典好书,师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积淀人文素养,提升语言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引领社会文明程度提升。但就是这样荒唐玄乎的题目,贯穿中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十二年学校生涯,挤占师生阅读时间,师生生命的许多时光就消耗在这毫无意义的事情上,导致如今阅读荒芜、经典文化失传的现状。

 

这种试题根本不该用作语文学业水平检测,应对这种试题根本不是语文教师应做的事情。举国中小学语文教师不得不被动地面对此类题目,这岂不是荒废生命,荒唐之极?

荒唐之三:这不是语文素质教育应该做的事情。

语文与国文、国语、母语、汉语、中文等义,像国旗、国歌一样代表国家尊严,像天文、水文、人文一样壮丽。语文奠定和培育民族心理、民族情感、民族思维、民族品格、民族特质、民族智慧。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国学大师任继愈说过:“中国文化有一个特点,自从有文字以来没有中断过。只有中国持续不断的五千年。语文课应该代表五千年的成果。”国人诟病语文,正表明对语文教育期望甚高;要繁荣现代文化事业,要文化立国提升民族软实力,离开母语无从谈起。

 

这则微博引发的争论,正暴露出语文学习基本规律与现行教育理念、语文应试教育与语文素质教育两大尖锐矛盾。

从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来看,学习汉语以识字为基础,必须掌握足够的识字量。我国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传统经验,就是“注重识字”。汉字从每个字的创造到整个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承载了华夏5000年的灿烂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得到的是全方位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同步和谐的发展,这不仅是智育开窍,也是德育熏陶和美育陶冶,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清人王筠《教童子法》有“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之论,确实有其道理。

小学阶段语文学习写、读、背三字足矣。

写:老老实实扎扎实实打好书写基础,让下一代认识汉字,理解汉字,会写汉字,写得一手好字。

读:熟读经典,多读经典。“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都传递着中国语文传统教学方法以诵读为本的有效经

验。这种读,不仅仅是默读,更注重朗读。这是汉字、汉语特点决定的,汉语以汉字为基础,一字一音、一形一义,独立性很强,其具体含义,得从上下文中体味。文字具声韵之美,只有读之于口,方能“声与心通,声可求气,亦可传情”,从而形成强烈的语感:“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背:熟背经典,多背经典。古代教师开讲前,学生要对学习内容熟读成诵,倒背如流。从三字经、百家姓到四书、五经,学生都要背诵,教师甚至用打板子强制学生完成。这种笨办法使儿童在基础教育阶段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随着阅历增加,这种涵养积淀慢慢发酵,最终闪射出创新创造的火花。博闻强记是“厚积”,是“薄发”的物质基础,是独到见解、新颖思想产生的土壤。记和背是手段,不是目的,是中间环节而不是终极目标。“死记硬背”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必要步骤。没有这一步,语文能力的形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古今中外没有哪一个大家是读书很少而成就很高的,现行教育理念和语文应试教育却让当今学生淹没在题海里,整天为“人们觉得奇怪,问孔融为什么不拿,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这类毫无意义的练习题目所困,被剥夺了写、读、背打牢基础的时间,直接结果是导致民族文化荒漠化日趋严重。

 

学生书写水平太低了,读的、记的有用东西实在太少了。这是当前语文教学的软肋,也是学生语文能力低下的根本原因。古代塾师教育理论学习有限,教研活动开展很少,教学手段和方法也不先进,但最重要的就是教师把大量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多读多记,使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获取语文能力。

 

纵观当今语文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都有完备的教育教学方法理念、技术技巧,但真正尊重语文学习规律高效实用的没有,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弃巧守拙、返璞归真,尊重语文教学的自身规律,从传统语文教学方法中吸取营养,简简单单抓好写、读、背三字,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育现状,让下一代喜欢民族语文学好民族语文呢?

 

欲速则不达,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做阅读分析题的结果只能是孩子们语文阅读分析能力越来越低下,语文素质越来越低下。

语文教育教学不要花里胡哨,要实实在在;不要标新立异,要尊重规律;不要急功近利,要着眼长远。小学一年级学生踏上这样的语文学习歧途,意味着几十年后民族文化的进一步衰落。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案篇6

关键词:高校音乐 专业培养 民族艺术人才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诸多的综合高等院校相继开办音乐专业,越来越多的院校有“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专业”,但是一些院校往往师资缺乏、教学设备缺乏,有些学校甚至先招学生再找老师,大量的外聘教师,没有系统的教学次序、统一的教学要求,更没有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导致专业课设置与实践脱节,缺乏规范的教学管理。各个专业老师的音乐技能课主观随意,性大,师资缺乏实践经验,教学活动多数围绕理论与书本,或者沿袭陈旧的教学方法,不注重教法更新,导致培养的毕业生毕业后眼高手低,很难适应当今社会对音乐艺术人才的需求。笔者长期在民族艺术院校从事专业教学工作,参与制定了《专业培养方案》,对于“培养人才”与“人才就业”的关系做出如下解析: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是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方案。在民族高校里的综合艺术学院的《音乐专业培养方案》,则是培养民族艺术人才的重要实施指南。总体培养目标是“坚持为少数民族服务、为民族地区服务”的“二为”方针,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音乐专业教师以及专业表演人才,本专业为祖国各地、尤其为西部民族地区培养和输送从事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方案》通过四个模块:“通识平台”、“文理平台”、“专业平台”、“实践平台”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方案》以贯彻“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为核心,充分体现“教书育人、育德育魂”的育人理念,依托民族院校深厚的人文底蕴,通过多学科的综合平台学习,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通识平台”的课程,培养民族高校学生的素质,其课程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必要的价值判断能力以及综合探究能力,获得正确敏捷的思维方式、真诚的情感沟通能力、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文理平台”,培养民族高校学生全面宽泛的知识体系以及严格的学科基础知识。通过“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技能(包括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和管理时间能力),为将来立足社会、服务社会打好基础。本文就《方案》里的“专业平台”进行详细解读,对民族综合艺术学院的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课程计划进行详细分析,从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方案》里的“专业平台”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根据教育部制定《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基本思路:“必修课程学科化、选修课程类型化、地方和学校课程特色化”。本平台的课程设计着力体现了“创新性”、“应用性”、“综合性”、“特色性”的音乐专业教育特色,不但要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技巧训练,而且要拓宽学生艺术综合能力,有以下特点:

1、创新性:科学合理使用“学分制”方案,明确的、直观的、预见性的课程体系,在知识与技能结构上必须符合人才市场的要求。

根据《方案》,要求学生从进校就开始设计出自己的“专业规划”,明确自己本科四年的修读目标与主攻方向,自己制定出明确的修读计划。针对音乐专业的特殊性,《方案》进行了有别于其他系科的“学分制”的制定、管理,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音乐专业能力的个性发展。如:对于音乐专业主干学科:声乐、钢琴、器乐等学科都是技术类学科,这三科的学分比重较大,这些学科需要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则需要在老师的引领下,需要足够的时间才能够真正掌握声乐或器乐的技能技巧。对于含技术性的专业学科,《方案》采取的是“隐藏式学年制”,即所有的专业必修课都是按学期计划开设,学生是不能够跨年级修读的,这些学科都是每期必上的专业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为最大限度的夯实学生专业技巧能力。但在专业选修课里就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特色化的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规划”选择专业选修课,例如:手风琴专业的同学可以修《手风琴重奏与合奏》、民乐专业的同学可以修《民乐重奏与合奏》,音乐学专业在第四学期可以在三门主干技术学科(钢琴、声乐、器乐)里“三选二”,从而获取相应的学分,充分体现专业选修的灵活性、多样性、科学性。

2、应用性:注重“实效性”,加强了“可操作性、实践性”的课程设置,避免空洞的、抽象的理论课程。

《方案》设置一系列的加强学生专业合作能力的艺术实践专业选修课程:《声乐表演与重唱》、《民乐重奏与合奏》、《手风琴伴奏与重奏》,以上课程强调艺术专业能力的实践性、合作性、应用性,通过大量的艺术实践平台,给予音乐专业的同学更多的多声部重唱、重奏、合唱、合奏训练,通过这三门选修课程教学目的之一:让学生在日常教学中获取更多的声乐、器乐的表演能力,储备更多的合唱、合奏、重唱、重奏的作品,多数是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能够参加各级各类赛事,为各级各类演出服务,为社会服务;目的之二: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大学生队伍“创新人才培养”规范化、系统化,同时学生们可以积累更多的“创新实践项目”;教学目的之三:让学生们在各种赛事中、各种演出中获得艺术实践能力体验,不但学会表演作品,还会排练作品,把教室当舞台、把舞台当教室,给学生们这样的训练,从而获得真正的实践艺术能力。通过以上一些特色课程的开设,许多的民族艺术作品已在国际、国内比赛中喜获佳绩,增加了学生们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

3、综合性:细化“宽口径”,强调综合技术能力,从而获得宽泛的就业能力。

在2010年教育部即将在厦举行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本科专业学生基本功比赛活动》,其参赛项目为“综合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教育基础理论”与“音乐教育技能”,技能比赛就包括“钢琴演奏、歌唱与钢琴伴奏、自弹自唱、中外乐器演奏”,这一赛事项目出台,更加明确了音乐学专业的培养导向一“宽口径”,强化学生们综合的应用技术能力。民族艺术院校更应抓住这一重要纲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优秀的民族人才。如将《器乐辅修》则将民族乐器(胡琴、马头琴、琵琶、古筝、唢呐、民族打击乐器)等多种民族乐器作为专业辅修,即人人都可以选择一门除钢琴以外的民族乐器,通过对民族乐器的技法学习,其目的是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与传承。

4、特色性:利用综合艺术院校的专业优势,合理设计两个专业的艺术技能、技巧课,培养出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与人才市场需求相统一的毕业生。

综合性艺术院校在音乐方向几乎都开设了两个分枝专业:“音乐学专业与音乐表演专业”,其共性:在民族高校里更需强调的是不管哪个方向的人才培养,都要保护民族音乐、弘扬民族艺术,多演绎、传唱民族乐曲,多创作民族作品,在这个基础上尊重、理解、学习世界的多元文化。所培养的学

生必须有深厚全面的民族音乐文化素养,或精、或专、或全面多能,来适应当代飞速发展的社会。其特色性体展现在《方案》里,对于“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专业技术层面上的训练是以专业音乐院校的培养目标为参照,给予严谨的、科学的专业技术训练,采取“一对一”专业小课,要求他们在音乐表演领域的技能、技巧运用娴熟,以“专业、精深”为目标,大力倡导多演绎民族民间音乐,成为“民族音乐演绎者”。对于“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则从“基础性、专业性、师范性”进行培养,此目标就是“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多数专业课是“一对三”小组课,在课堂教学中同样多学习民族、民间音乐。这样的专业课最大的好处是:学生不但可以学习到本专业的“唱法、奏法”,而且还可以学到本专业相关的“教学法”,因为这样的“小组课”有利与学生相互观摩学习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方法、课堂设计、作品选择等等,为将来更好地进行由“学生到老师”这一角色的转换。这两种专业是两种不同的行业,即有着不同的规格要求,又有相似的教学目标一“民族性、应用型、实战型”的人才。

二、《方案》充分了体现民族高校对艺术人才培养方法的特性,从以下几个层面解析:

1、“人才培养”的始终贯穿着民族音乐历史与文化。

综合民族艺术院校的音乐专业所培养的人才现肩负着对本民族或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在专业培养过程中,要保护他们天生的艺术资质,再给予合理的专业训练,通过专业技能学习,能够更好地从祖辈的口中传承音乐文化;通过专业学习,懂得走向“山间原野”收集整理原生态音乐,会用音乐技术的耳朵,在舞台上展现、传承原生态音乐;懂得舞台上的原生态艺术作品,除了遵循艺术作品的客观规律(规范的音色、音准、节奏以及自己民族的乐音体系),还需遵循作品必须源自生活,体现少数民族的生活情趣,具备鲜明的民族性,能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以及历史文化内涵;在专业培训过程中,扩大对其他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了解与传承意识。对专业声乐作品、器乐作品的选择上也应体现56个民族的融和与包容。

2、多开设民族器乐课程,对民族乐器的学习目的是学习乐器的技巧以及学习与乐器相关的民族文化:

民族乐器在我国是最为普遍的乐器。通过高校民乐专业的学习,对民族传统文化、民族历史、民族风情会有进一步的学习。民族高校的毕业生具备民族乐器的技能才能更好服务于各级各类机构,尤其可以在西部民族地区从事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例如“二胡”作为专业辅修,通过这一号业的技能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胡琴”更宽泛的性能、演奏技艺和文化背景,了解到它们时常都担任各种民族器乐合奏以及伴随着戏曲、曲艺、歌舞、民歌等艺术形式。学习这类擦奏弦鸣乐器的演奏技巧,实则是对民族音乐文化艺术进行研究学习。

3、民间音乐采风、民族语言的音乐教育实践以及民族音乐教学研究:

对于汉族学生应增加少数民族的了解,增加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在教学中多唱、多弹民族音乐作品,充分利用艺术实践机会。让各民族同学创作艺术作品、排演音乐会,多种渠道进行民族文化保护与发扬、多民族情感进行沟通与交流。例如在“5・12”大地震后,老师们采风偶得“羌音”,以羌族的音乐语言创作、演绎了羌族多声部无伴奏女声合唱《羌山妙音》,彷佛羌山上的“雪山、薄雾”升华为天籁般的羌音。在乐曲创作中的乐思构想为主线,对民族音乐素材使用、合唱编配、以及多声部民歌的排演进行了探索与分析,强调音乐创作技法要为刻画音乐内涵服务,充分运用常规的课堂教学进行合唱训练及表演训练,这首作品用藏羌民族语言演唱,最后展现在舞台上、比赛场上,获得各种奖项,这一教学形式体现了传承民族音乐艺术的创新思路与拓展精神。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案篇7

关键词:新民族图形;图形设计;项目教学

研究背景

“图形设计”是目前高等教育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课。“图形设计”概念的提出是在20世纪20年代,正式形式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林家阳先生1999年出版的《图形创意》一书,率先在南京艺术学院开设“图形设计”课程,这在当时引起了全国其他艺术院校的重视和效仿。

目前在各院校的艺术专业,有关图形教学的课程名称大致分为“图形创意” 、“创意图形”和“图形设计”,而教材的编撰则多以“图形创意”为名。但是“图形设计”的翻译,目前最多的“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是广义的概念,注重在现代设计中图形的应用、传播,“以图传信”,这才是现代图形设计的目的和意义。“图形设计”它既要求学生重视图形的创意,设计出表达特定广告意图的“创意图形”,也要求学生能研究图形的历史发展和现代的运用,能设计出具有优美形式的新的产装饰图形”,并且能更好的延伸图形在包装、书籍装帧、环境艺术等领域的应用。而单纯的“图形创意”是特指现代图形应用于广告设计中,为实现广告目的而将创造性的思维视觉化的过程,重要的内涵是创造图形的新意,同时又区别于传统的图案设计。所以目前很多学生经常会困惑学习图形设计的目的。而同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是步履艰辛。所以如何让学生重视图形的创意同时又能研究图形的历史发展和现代的运用成为当代图形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新民族图形设计。新民族图形关键在于一个“新”,虽然它是从民族、传统、地域性的艺术中走来,但绝不是简单的位移和复制,而是民族图形创意的深层挖掘再创造与再想像,所创造出来的图形既保留本土的艺术神韵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呈现出全新的视觉表现效果。

鉴于以上现实状况,苏州高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系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从2010年起拓展了《新民族图形》的项目教学。从图形设计到图形表现在结合实际产品、广告的基础上陆续开展课堂项目教学法,经过学习实践教学积累,逐渐形成比较成熟的教改思路。这里笔者主要对《图形设计》课程群中《新民族图形》的项目教学提出几点体会。

研究目的

该研究对新拓展的《新民族图形》的项目教学形式进行探索研究,初探《新民族图形》的项目教学在实际课程教学中的教授应用状况与学生学习掌握的状况,并了解图形的设计运用载体形式,从平面载体到空间载体的项目转换,以及学生对于图形设计载体的学习应该能力。通过结合身边最熟悉的主题为切入点,展开《新民族图形》的项目教学来探讨目前图形教育相结合项目教学的优缺点有哪些。并分析其优点如何继续与发展,提出建议。

研究形式

1.教学模式探究

长期以来,大部分院校都认为图形设计课程最好的教学模式是以游戏和课题训练相结合,作业时间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分不同长短的课时完成,最短的几分钟,长的可以是十个课时以上;作业表现形式分草图、手绘正稿、电脑稿等各不相同。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学校艺术设计系开发了将《新民族图形》结合实际产品、广告项目的特色项目教学教育模式,为学生经过实践积累学习,能快的衔接广告、包装、书籍装帧、环境艺术等领域的知识板块,学以致用。

在实践中,很多院校都已意识到过多的理论教学对图形设计课并不适合,而着力培养学生思维“放”的过程。但是在这“放”的培养过程中往往过多的注重结果而造成“重技能轻创造”的现象,过分的追求结果而使学生在解决设计问题过程中只重视如何以最美观的视觉效果表现出设计元素,而导致设计出来的作品毫无新意。同时容易在培养学生思维“放”的过程中太强调“放”的思维过程而变成“灌输式讲解教学”,甚至具体到设计步骤当中,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下就有了先入为主的固定模式,最终制作出的设计结果常常大同小异。往往出现很多设计在继承传统艺术的问题上,往往落入“贴标签”、“拼图形”的局面,摆脱不了旧模式的束缚,在创造上没有大的跨度,关键问题在于教学模式在创造意识引导上的局限。

学校艺术设计系紧跟21世纪新时代审美意识、审美需求的根本性变化,本着《新民族图形》的基本思想,以中国传统图形为元素,在此基础上“再造想象”、“二次原创”组构符合现代审美需要的新的民族图形。结合实践项目教学的教育模式来更全面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2.教学方法探究

“新民族图形”的教改设想,借鉴了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这几种目前在教改中的热点改革思路,力求做到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避免出现以往“重技能轻创造”和“灌输式讲解教学”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以新民族图形为设计主题,广告产品项目为实践载体,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图形设计项目教学模式。

“新民族图形”课堂实践教学主要以项目教学法为导向。借鉴项目教学法所有的将整个学习过程放在一个具体的环境氛围中再依据实际情况分解工程或事件的特点,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按项目设计教学思路,不仅仅能培养学生在理论知识和设计思路的衔接运用,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面对各种实际情景的设计判断能力,包括设计方法的应用、汲取概括本土思想文化内涵的能力以及实践项目的适用性调整能力等几个方面。

项目教学法能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将“新民族图形”再生所需要的根本性问题“方法论”逐步的总结―创新―积累。培养学生自主的追求目标、实践探索的学习方法。而不是说简单的让学生学会某一种方式方法按步就搬的学习其他的知识。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去寻找打破传统概念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且在自我实践自我展示的过程中寻找捷径,不断的探究寻找更好的捷径学习累积,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作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激发学生99%的积极性。

研究成果概述

《新民族图形》中传统图形的在创造是主体,产品广告项目是新民族图形表现的载体。该课程学习重点在于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图形设计的融合必须要准确的把握传统文化的精神精华,并将其融入到现代图形设计中,使传统文化在视觉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

因此学生对现代图形设计理论与审美已有系统的认识。而中国传统图案的内蕴,是现代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宝藏。它形态多样、内涵丰厚、历史悠久,贮存了可贵的知识情感和科学技术.蕴含着古老民族创造和审美最本源的精神。然后学生通过对传统图案的自主探索学习,将传统图案赋子现代意义,打造出符合新时代的民族形式,找到属于本民族的、又能够为国际社会所认同的现代设计精神。本课程最重要的是对传统图案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要将内涵化为修养,在图形设计中自然流露,将精神元素与现代设计语言重新组合,使它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该课程解决以下任务:

(1)新民族图形在广告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2)新民族图形在平面导向设计中的应用。

(3)新民族图形在立体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4)新民族图形在立体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现以“新民族图形”课程为例,介绍教学的主要过程以及现阶段成效。

项目课题一:艺术设计系标志设计。

课程内容:

以小组为单位,团队合作调研讨论,每个小组同学各自独立完成一份本校艺术设计系标致设计。

1.确立项目

①学生自行准备。

首先,教师提前为学生提供优秀标志作品的案例作为参考。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赏析案例,查阅资料,搜集必要的设计背景信息,并积极地思索,教师在这个阶段给学生提供一些思维框架参考,如标致的视觉目的,标致设计的文化背景,标致图形的使用范围分析等等。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前期调研分析的准备设计。

②小组讨论准备。

学生自主组合,2―3人一组,进行创意构思。

③小组集中讨论。

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项目制作的构思分析以及本组的创意构思草图表达。此时教师应针对设计说明进行点拨,对于特色亮点的部分给予鼓励以及肯定,对师生意见较集中的问题和处理方式提出讨论研究,组织各个小组对这些问题和处理方式进行重点讨论。这样做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针对特定项目新民族图形设计上来。

④总结制作阶段。

在小组和小组集中讨论完成之后,教师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总结。接着让学生进行设计表现,每个小组同学各自独立设计制作出一个完整的本校艺术设计系标致设计。并且以设计说明的形式对项目设计进行说明总结。这种总结可以是总结规律和经验。也可以是获取这种知识和经验的方式。这样学生的体会可以更深,对案例以及案例所反映出来各种问题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项目课题二:苏高工校区平面导向图设计。

课程内容:

以小组为单位,团队合作调研讨论,每个小组同学各自独立完成一份平面导向设计图。

项目课题三:立体包装的设计。

以小组为单位,团队合作调研讨论,每个小组同学各自独立设计制作出一份完整包装设计图。

项目课题四:立体空间的设计。

以小组为单位,团队合作调研讨论,每个小组同学各自独立设计制作出一组完整的空间布局设计图。

该项目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要设计动脑,通过想象将所感知的形象材料加以分析、综合、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还要动手操作制作模型,直接用手操作简单工具,对各种图形结合材料(点状、线装、面装、块装)的具有可面性的物质性质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的、可触摸的空间视觉效果。学生在自己进行操作时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可以小组内部讨论,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取长补短,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再由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学生从中领悟、摸索,在实践中掌握手工技能,体会成功的。本课程的项目教学使学生得到更深的体会,对案例以及案例所反映出来各种问题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项目研究成果的特色创新

1.项目研究成果的特色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我系专业教师从未停止过对课程的教学研究。我们围绕图形设计的设计内容、范围、形式、载体,结合项目任务模块式教学,对课程内容和实践操作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并对《图形设计》课程群进行全面的优化,并制订了《图形设计》课程群的教学课程规划。对本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为了加强学生与社会接触,建立真实的教学环境,我校的逗号工作室,宏成基业工作室两个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在课程需要的时候都会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企业文化,实践技术辅导。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各类图形修改、绘制、应该等工作。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组织学生直接参与企业项目的设计制作。得到企业和客户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项目研究成果的创新

学生学完本课程的同时及课程结束以后,学生可按能力与特点组合在一起,交叉搭配,分为几组,深入各校企工作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每次活动基本能够单独完成图形编辑、设计、布置等任务,效果良好。

学生通过社会实践锻炼增强了团队意识、提高了与人合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课程体系和内容体现了基础性、前沿性和时代性,并及时将教研教改成果引入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毕业后不需要公司另外对其培训或只经过短期的岗前培训后就能上岗。

研究工作的自我评价

如前所述,“项目教学”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同时在“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克服了以下几个问题并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1.如何斟酌新民族图形的选择

很多学生容易奉行“拿来主义”,对本土的优秀文化和传统表现出漠视、陌生和无力驾奴。这切实反映出我们对传统文化没有充分理解,对传统的学习太少、太不透彻。所以本课程对传统图形在实际教学中为传统的保护和推广做大量的多形式的工作。

2.如何安排“项目教学”课时

在的培养方案中,课程教学安排为一个学期,一个“项目教学”约占课程四分之一的课时,整个课程项目制作教学时间安排快的同学和慢的同学就相差很大。面对这个问题本课程根据项目设计进行分阶练习。即对项目制作的每一小步都定期安排时间进行检查讨论,从而解决了拖拉的问题。

3.如何严格公平合理的进行考核

对干一个项目来说,为了给小组的每个成员一个公平的成绩, 可以将学生个人成绩分为两部分计算,70%由小组的作品质量决定,30%由个人在创作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决定。并且,对于那些经常不参与集体活动或表现极差的同学,指导教师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将该生成绩记为不合格。以此督促学生积极主动实践学习。

虽然成果是显著的,但是研究工作中仍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新民族图形》课程在我校开设已有三年之久,通过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不断努力,已为本课程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了稳定和良好的教学环境,有绘画基础扎实的优秀学生。该课程目前的项目针对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求是有实际应用的价值和一定的可实行性,但是课程项目不能一直一尘不变,需要跟上时代的步法,市场的变化,随时更新。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不断的努力开发校外实习基地的联系程度,有序地加强建设与专业发展有关系的校外实习基地。和设计单位和企业加强沟通合作,随时了解市场的需求,使学生能接触到更实际的项目,参与学习和练习,确保实实在在的学以致用,更扎实的为就业打下坚定地基础。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案篇8

望谟县实验小学关心下一代工作情况汇报

我校成立于2014年9月,2015年3月成立了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4年多来,学校关工委坚持党建引领,注重“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宗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在培养举止文明、品德优良、心理健康、富有创新的一代新人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绩,现将工作开展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领导关怀,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2015年学校成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以来,省、州、县教育关工委以及县委、县政府领导多次莅临学校调研、召开座谈会、现场指导,使我校关工委工作更加有创新,成效更加显著。

二、关工委基础工作扎实开展,成效显著

一是组建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学校重视关工委自身建设,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成立了由校长为主任、副校长和退休干部为副主任、7名退休老干部及学校党政工相关人员组成关工委的工作小组,2018年结合工作实际对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和补充,保证关工委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发挥“五老”组织作用。我们先后聘请了12名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等组成“法治宣讲组”、“兴趣指导组”、“民族民间文化指导组”等工作小组,让老干部、老教师积极参与到学校各项活动中,发挥他们有威望、有经验、有爱心的优势,为学校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4年来,我们先后请“五老”人员罗儒明、张凯等老同志到校作法治进校园报告10次,为留守儿童家长作培训8次,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15次,工作组的“五老”们为关心学校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付出了心血和汗水。

    三是扎实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做到活动经常效果好。关工委工作十分注重学生的理想道德教育,积极开展主题活动,使学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

1. 做好德育工作,教育青少年注重“从我做起”。我们先后开展“学雷锋活动从我做起”、“遵纪守法从我做起”、 “清明祭英烈”、“童心向党”歌咏诵读、 “祖国好  家乡美”书法绘画创作、“学雷锋志愿服务”“劳动美”社会实践等主题教育,今年3月份我们还开展了“传承民族文化  争做新时代好少年”感党恩主题系列活动和“为祖国点赞”演讲、诵读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同时也助推了学校德育工作向前发展。

  2. 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开展了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风采的优秀童谣创作征集活动,征集到体现新时代好少年新风貌、新姿态,向上向善、孝老爱亲,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优秀童谣100余篇,学校共评选出20篇优秀作品在校内进行表彰奖励。

    3. 继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在教师节、重阳节、母亲节等节日组织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使学生学会时刻怀有感恩之心,做到爱护集体、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引导少年儿童养成讲公德、守诚信、乐助人、爱集体的良好思想品德,把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落实到行动上。近年来,学校组织学生到养老院为孤寡老人开展慰问演出、为他们打扫卫生、洗衣服等活动5次,给老人们带去了温暖。

4. 坚持国旗下演讲和天天升国旗活动。让学生的心灵在每周的国旗下讲话和升国旗活动中得到洗礼和升华,教育学生从小爱党、爱国、爱人民。

    四是关爱儿童,让他们学得好、吃得好、住得好。

1. 每学期对留守儿童、单亲儿童、孤儿、建档立卡学生、校外租房等学生进行结对帮扶活动,教师“一对一”或“一对二”的方式作为孩子的家长,定期家访,了解生活、学习、居住情况,排除安全隐患,指导他们的生活起居,提高他们生活自理能力。

2. 用好“留守儿童之家”教育阵地。留守儿童之家设有亲情聊天室四间,配备四台电脑和两部电话机,均连接网络,留守儿童可以和远在外地务工的父母进行视频聊天、通电话。留守儿童之家里面还有各类书籍和文艺体育器材,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3. 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做好爱心资助工作。每学期我们学生都得到县关工委、教育局及爱心人士的捐资捐物和慰问,受助儿童全覆盖建档立卡和留守儿童学生。

三、依法治校,法育未来,“零犯罪”学校创建成效显著

学校成立以来,坚持以人为本、安全优先的原则,以保安全、抓质量、求发展为主题,校长挂帅,各部门齐抓共管,全校教职员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实现了无刑事案件、无治安案件、无安全责任事故发生的目标。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预防机制

1.健全机构,明确责任。学校成立了“零犯罪学校”领导小组,骆远新校长任组长,杨超、张仕江两位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导处、少大队、总务处负责人为组员,下设法治教育年级组办公室。聘请了法治副校长、家委会委员、“五老”志愿者为校外法治教育辅导员。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师中积极学习普及法律知识,抓法治安全教育,抓班主任队伍,抓方案制定和预防措施的落实。

2. 整治周边环境,打造一方净土。对学生校外活动情况实时监控,教育学生不进“三厅一室”,不入不健康的场所。学校还经常与相关部门联合,对学校周边的流动摊点、门面房、书摊、娱乐场所的不规范行为进行整治,有效铲除引诱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土壤。

(二)加强学生法治教育,把人格塑造好

1.学校聘请县司法局干部苏姹同志为我校的法治副校长,并邀请派出所、司法所、综治办等部门领导来校做法治专题讲座,经常性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由于措施得力,活动形式多样,学生乐于接受,效果较好。

2.以思想道德为核心,大力融学生行为规范于教育活动中。我们认真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不断地促使学生说文明话、行文明事、做守法人。

3.充分发挥课堂教育阵地作用,融法治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学校设有道德与法治课、安全课,有课程安排,有专任教师任教,在教学中以《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为教材,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基本知识,在其他学科教育中有机地渗透相关的法律知识。通过教育,学生学会自觉的知法、懂法和守法,学校的不文明现象大大减少。

4. 不断开展法治教育主题活动。学校不放松每一个有教育意义的节日,不错时机进行教育,让学生入心入脑。如“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 “12.4全国法治宣传日”等法治教育相继展开。黑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主题班队会、演讲比赛、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均成为学校每个学期的常态活动,下发反邪教倡议书、致家长的一封信、法治副校长讲座、请“五老”志愿者进校园作专题讲座等足以显示我校法治教育活动的丰富多彩。

5. 对“问题生”早发现、早教育,把帮教策略制定好。

学校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加强教育、管理,及时进行帮教和矫治。同时与“五老”联合,和他们的家长沟通,互相配合,共同制定帮扶策略。

四、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我县是一个典型的布依族、苗族聚居地,具有丰富、悠久的民族文化,山歌、民族服饰、纺织工艺、饮食等具有独特的文化圈,为了让孩子从小树立民族文化保护意识、传承意识,学校开展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让民族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让孩子们从小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

(一)开设民族文化特色学科、地方特色课程,夯实民族文化基础。

4年来,学校开设了布依古歌、布依糠包舞、布依簸箕舞、布依竹竿舞、布依竹筒舞、苗族山歌、剪纸、纺织、刺绣、布依美食等近20项特色课程,先后编制了《布依文化校本教材》、《布依古歌新编》等校本教材,并安排辅导教师根据教导处课程的安排拟定教学计划,写好备课教案,对学生进行民族民间文化教育。

(二)组建文化社团、兴趣小组,搭建特长生学习平台。

为了很好地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根据学生的需求,学校组建了民族歌舞社团、民族服饰社团、民族工艺社团、布依美术社团等10余个社团兴趣小组,安排何伟、梁甜甜、王封彪、王英等10位老师作为辅导员,培训时间为每周二、三课外活动时间,为有兴趣爱好的民族文化的学生搭建了学习的平台,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三)外聘民间艺人,补齐师资紧缺短板。

为了使活动更丰富、更有效,学校还聘请黄振国、岑立道、潘应超等5位民间艺人(“五老人员”)为校外辅导教师,定期给教师培训10次,参训教师近50人次;给孩子们辅导15次,参加辅导的学生近300人次。这些活动的开展,使我县的民族文化在我校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同时也增进了各民族人民间的友谊。

(四)搭建展示平台,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为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增进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学校积极

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平台。今年3月,我校开展“传承民族文化  争做新时代好少年”感党恩主题系列活动。在活动中,罗敏、韦应多、班巧巧等120名同学在“少数民族服装秀大赛”、“我是布依山寨小画家”、“布依山寨小百灵”、“民族语言展示”、“布依小绣娘”、“民族美食杂货铺”等10个活动项目中荣获不同的奖项。

同时,每年“三月三”布依文化节,学校都有组织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感受布依族人民以浓烈、古朴、神秘的方式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五)将民族民间文化融于大课间活动之中。

为了丰富校园生活,学校将多彩的民族文化融于大课间活动中。如同学们自编的“布依族竹竿舞、竹筒操,苗族板凳舞”等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为一体的大课间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不仅得到了锻炼,还能发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使民族团结意识深入人心。

(六)建设“时代记忆”展览厅。

学校围绕布依族的历史文化、人情风俗等文化内容,建设以“时代记忆”为主题的农耕文化和布依纺织文化展览厅。展览厅里有农耕工具30余件、纺织工具10余件、布依服饰20余套、鞋垫20余双等布依文化。展厅全天侯向师生,师生随时参观,随时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时代记忆”展厅,真正把民族文化带进校园,留驻校园。

(七)加强与外界交流,增进文化互鉴。

为了更好地继承、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素质,丰

富民族生活,促进民族团结,我校与广西雅长、荔波县等外界兄弟县学校交流学习,互相借鉴,使我校展厅内容更丰富,更能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传承的意识,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我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五老”成员及家长的支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些成绩。

2017年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评为“零犯罪学校”荣誉称号;2018年被黔西南州教育局评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8年被黔西南州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评为“民族文化进校园示范校”荣誉称号;

上一篇: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 下一篇:小学心理辅导课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