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诗歌教案范文

时间:2023-10-04 09:23:07

幼儿诗歌教案

幼儿诗歌教案篇1

幼儿诗歌是以幼儿为欣赏对象的诗歌。包括儿歌、儿童诗、古诗、谜语、绕口令、散文诗等。幼儿诗歌主题单纯,内容浅显;语言凝练,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富有儿童情趣;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朗读和记忆,是幼儿接触较多而又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一个好的幼儿诗歌,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发展语言,启迪智力,而且可以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儿童诗歌的特点符合幼儿的思维特征。幼儿期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时机。我们必须抓住这一时机,在幼儿园诗歌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方法,实施正确的教育,以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我认为在幼儿园诗歌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诗歌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多样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儿童的视野越来越广。现在的孩子,好奇心强,好学好动,创造性想象从开始萌芽到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给幼儿提供的诗歌就不应只限于幼儿园语言教材上的内容,而应选择一些具有时代特点,接近幼儿生活,题材广泛,为幼儿所喜爱的;以及反映现代科技发展水平,启发幼儿思维和想象,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等内容。

二、诗歌教学的创造性目标必须具体可操作

我们要具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懂得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制定具体、明确并可操作的诗歌教学目标。如诗歌教学中,不能只注重道德教育目标,而应通过诗歌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不能片面地注重通过诗歌教学培养幼儿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诗歌教学培养幼儿的理解、想象和创新的能力。

三、 在诗歌教学方法上尝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启发式的方法,把幼儿从机械的朗读背诵活动中解放出来。其实诗歌的特点决定了诗歌教学可以启发幼儿思考,发展幼儿想象,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教师只要肯于下功夫,设计出生动活泼的、发挥幼儿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诗歌教学方法是不难做到的。

1. 朗诵是幼儿学习诗歌的再创造过程

诗歌朗诵是一种艺术性的有声语言活动,是一个再创造过程。诗歌的语言情感可跨性大,这就要求朗诵应充分调动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朗诵诗歌过程中,幼儿除了运用语言外,还可以通过眼神、手势、身姿等表情和动作,创造性地表现诗歌,同时可以借助丰富的想象,加强诗歌的艺术感受。例如《春天来了》,朗诵中教师在引导幼儿把握语调、语气同时,必须借助于画面的描述,调动幼儿的所有感官,五口通商,去感受春风的柔和、芳香和和悦,让幼儿不知不觉中走入到诗的美妙境界中,此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此外,在朗诵活动中,幼儿的情感体验、联想、表现、表达也是不同的,多元的,可变的,有相当大的自由度。教师要接纳幼儿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创造性,及时给予每一个幼儿鼓励和赞许,使幼儿在朗诵活动中体验到成功和乐趣。

2.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为幼儿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提问是创造的开始。问题是引导幼儿开展想象力和思维的一把钥匙,只有设计得恰到好处掌握提问的时机和技巧,步步引导,层层深入,在多种假设问题的启发下,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必须具有可发散的余地,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是多向性的,有多种可能,多种结果。教师应让幼儿充分地想象,充分地说,鼓励幼儿异想天开,更好的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

3.将诗歌教学与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相结合

在诗歌教学中可以进行综合性主题活动,即围绕某一诗歌作品,结合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途径开展活动。如以某一首诗歌为中心,开展欣赏、朗b、表演、制作、绘画、音乐等创造性活动,来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儿童诗歌与儿童歌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歌唱的儿歌就成了儿童歌曲,好的儿童歌曲也常常是在好的儿歌基础上谱曲而成的。如诗歌《谁会飞》,既是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又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边打拍子,边教幼儿有节奏的朗诵;还可以带领幼儿根据儿歌的内容,自由创编动作表演;或用幼儿熟悉的歌曲曲调,填上诗歌歌词唱出来,利用音乐的表现因素和手段丰富儿歌的表现力,增强幼儿的审美感受。诗歌教学也可以同美工活动相结合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这种形式的教学,对于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有积极的作用,使幼儿通过唱一唱、跳一跳、画一画、捏一捏、讲一讲、玩一玩等形式,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浓厚的兴趣中,自然而然地学习了诗歌。

四、 在创编活动中,激发幼儿创造火花

创编诗歌是一种融思维、语言发展为一体的创造性活动,教师只要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以恰当的方式进行培养,幼儿的创编水平就会有所提高。这种提高不仅标志着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更能有效的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儿的学习多从模仿开始,逐渐过渡到有初步的创造意识。仿编诗歌很符合幼儿的这一学习规律。教师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计不同难度的创编活动:小班、中班幼儿可以进行简单的诗歌仿编,即幼儿能模仿原诗的韵律、格式、词语、节奏等,仿编出简单的诗歌。大班、学前班幼儿可以进行难度大一点的仿编和续编活动。

此外,问答歌也是一种主要的创编形式。一般说来,幼儿问答歌的形式是活泼多样的,并且题材丰富、内容浅显、形象生动、易唱易记,可以让幼儿在愉快的问答说唱中接受认知、情感教育,更好地发挥幼儿的想象力。这样既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理解力及对美的感受力,又陶冶了幼儿的心灵。问答歌编唱多了,幼儿就有了一定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编写复杂一点的问答歌,根据一个事物的各种特征,从不同的侧面加以描绘。如教师问:“螃蟹怎么爬?”幼儿根据外部形态回答:“八只脚横着爬,口吐白沫不说话。”看见乌龟教师问:“乌龟背上背的啥?”幼儿经过仔细观察回答:“硬壳壳,它的家。”教师继续问:“背着家呀怎么爬?”幼儿回答:“一步一步不停地爬,敢和兔子比高下。”由此,培养了幼儿思维的广阔性,发散性。可见,通过创编活动,使一花引来万花开,一首小诗引出无数创造的火花。

幼儿诗歌教案篇2

关键词:诗歌教学;活动目标;活动策略

幼儿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幼儿诗歌是以幼儿为欣赏对象的诗歌,它包括儿歌、儿童诗、古诗、谜语、绕口令、散文诗等。诗歌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丰富性,为儿童的审美心理建构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客体和探究刺激,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多方面发展。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活动的目标、准备、过程等环节谈谈自己的粗浅尝试。

一、活动目标定位准

目标是活动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归宿。教师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在分析诗歌作品内容以及教育价值的基础上整合提炼,从知识、情感、能力、态度等方面综合考虑,制订目标,并有所侧重。如,诗歌《找幸福》的目标就是:(1)初步感受散文内容所表现的优美意境。(2)积极表达自己的欣赏感受,学习按散文句式进行仿编。(3)初步理解幸福的含义,知道帮助别人也是一件幸福的事。再如,针对中班诗歌《你别说我小》中“妈妈你别说我小,我会穿衣和洗澡……”可以制订侧重自理能力培养的目标。

二、活动准备重实效

活动的准备与课堂效果也是起着直接的关系。仅仅是简单地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学习的话,肯定枯燥乏味,如果提供适应的教学具材料可以让教学活动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课件感知

多媒体是开展诗歌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能同时呈现文字、动画、声音等,做到视听结合,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大班诗歌《落叶》,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幼儿展示小树叶一年四季的变化,非常形象地表现了树叶飘到屋顶、小河、草地上带来的变化,整个画面色彩鲜艳,充满了想象力。

2.图片理解

根据诗歌内容制作图文并茂的教具图片必不可少,同时要掌握好教具呈现的先后次序,要根据作品和活动实施的需要恰当地呈现。如,中班诗歌《家》结构工整、语言优美,描绘出了自然界万物之间亲密的联系,可以先将背景图(蓝天、森林、草地、小河、红花)等呈现在幼儿面前,接着以小动物的贴绒图片让幼儿对应找家。

3.道具增色

有的诗歌作品朗朗上口,有的诗歌作品充满童趣,可以在表演的过程中,通过提供头饰、挂件、场景等各种道具为课堂增色。如,散文诗《小鸟的歌》,在教室的四周布置小溪、草地、大树等森林场景,并提供小鸟头饰,让幼儿尽情地演绎,激发了幼儿强烈的参与愿望和创作兴趣。

4.音乐渲染

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容易激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选择与作品相通的乐曲,把音乐与文学结合起来,使幼儿更容易进入文学作品所描绘的情境。如,诗歌《秋天的颜色》,可配合播放钢琴曲《秋日的私语》,再如,诗歌《摇篮》衬托柔美的摇篮曲等。

三、活动过程巧引导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善于运用启发式的方法,把幼儿从机械的朗读背诵活动中解放出来。充分利用诗歌的特点,启发幼儿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创造,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1.导入部分

(1)“导”要精彩

我们都知道,教师“导”入的语言、方法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兴趣及其探索知识的欲望。因此,教师应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设计尽可能快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例如,诗歌《家》,我们就可在导入部分引导幼儿对自己的家进行简单的讨论,加深对家的感性认识,然后引出诗歌,既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力,又为学生学习诗歌内容做好了铺垫。

(2)“导”要适度

既然导入要精彩,那么我们是不是一味地去追求花哨呢?当然答案也是否定的,任何事情都有个“度”的问题,导入也要讲究个“度”。幼儿注意的持久性较差,如果导入部分过分冗长或者花哨,反而会分散幼儿的注意。所以根据课题,有的时候就直接引出话题,如,《水乡歌》中,我就直接引出“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美丽的地方去旅行,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2.基本部分

(1)借助多媒体熟悉诗歌

一般不直接告诉幼儿诗歌内容,而是观察图片或者课件画面,再归纳提升小结。如,教学《雪花》一课时,通过录像,让幼儿观看无声画面的录像,看看雪花会落到哪里。在和幼儿一问一答的过程中,诗歌的内容也就浮出水面,教师可完整朗诵诗歌一遍。

(2)借助图片分析诗歌

分析诗歌是学习诗歌的重点环节,可利用图片将抽象的文字转为直观的视觉形象。通过边出示边理解边感知,为最后的创编也奠定了基础。如,《水乡歌》中出示图片和字卡,并用追问反问的方式:“为什么说水乡的船多?为什么说水乡的歌多?”帮助幼儿理解水乡的物产很丰富,水乡人民的生活很幸福。

(3)借助道具朗诵诗歌

朗诵可以使书面的、静态的字句充满立体动态感。一般在诗歌分析完以后,可以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诵表演诗歌。如,配乐进行朗诵,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自主选择角色并配上道具等进行表演,让幼儿进一步感受到诗歌的意境美。如,《梦姐姐的花篮》《找幸福》等,都采用了这种方法。

(4)借助经验创编诗歌

仿编诗歌是一种融思维和语言发展为一体的创造性活动。幼儿的创编诗歌是经验的迁移,可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提供各种辅助材料进行创编,并体现材料的个性化、层次化,便于幼儿自主选择。如,《小圆形变变变》提供了很多圆的东西。在展示幼儿创编内容时,可分组进行,合起来就变成了一首完整的诗歌,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

3.结束部分

可以根据课题内容,灵活机动地采取各种合适的方法。如,在《找幸福》中老师说:原来幸福就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一起高兴地来唱一首幸福歌吧。然后师生就一起跳集体舞《幸福拍手歌》走出活动室。再如,诗歌《春天》可以这样结束:“小朋友找到了这么多春天美丽的景色,春天还有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出去找一找。”还可以结合其他的领域,如美术等进行拓展。

充满儿童情趣和教育意义的儿童诗歌将伴随幼儿的成长,教师应选择灵活多样的方法,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和简洁明快的语言,发展幼儿能力,让文学的种子在幼小的心灵发芽开花,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2002.

[2]周兢.学期儿童语言教育.南师大出版社,2008

幼儿诗歌教案篇3

反思:

正如我在设计意图中所说的,这是一个预设而非生成的课题,我事先考虑到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还考虑到我们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原有诗歌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动。比如,在试教的过程中我发现小朋友对诗歌中“芒草丛”这一词较为陌生,甚至有孩子说成“wang cao”的发音,由此我想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更多的是“绿草丛”,因此我进行了修改。后来我发现,经过调整的诗歌孩子们更容易理解、也更朗朗上口些。另外,我考虑到活动设计的原创性,努力钻研教材,采用了和书本上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出了一个全新的活动,其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幼儿学得更轻松、更愉快!

我从认知、能力、情感三方面制定本次活动的目标,就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的反应而言,我觉得我的目标基本实现。

在活动材料的准备上,我做了精心的考虑与设计。以本次活动的需要及孩子们的兴趣为根本出发点,我设计了教师的瓢虫教具、孩子们的小瓢虫学具(我特意做成颜色、大小不一样的以利于孩子的想象,小的像耳环、纽扣,大的像头花、徽章、手表等)以及和诗歌内容相吻合的图谱、记录卡等。我从每个细节上都作了反复的思考,比如我设计的瓢虫教具,一开始可以像指偶一样出示,以吸引孩子的注意也便于我在朗诵时操作;到了看图谱的环节又可以拉长作为教棒,引导孩子跟着瓢虫的脚步来观察,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在图片的设计上我借鉴了许卓娅教授在音乐活动中采用的图谱教学法,采用简笔画的形式对诗歌进行记录,为孩子的理解、记忆提供了一个支架。

在诗歌教学中,欣赏诗歌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幼儿首先要学会倾听,敢于表达。这时,教师的肯定和赞许就是幼儿愿意表达自己的动力,比如当孩子回答了我的问题之后,我回以:

“你听的真仔细!”、“你还听到什么啦?”、

“你能说给我们听听吗?”这样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会更高。

诗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瓢虫》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成熟的样本,可以让幼儿模仿、记忆并创造性地运用到生活中去,非常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因此我引导孩子们:找一只你最喜爱的瓢虫做朋友,想一想,它会停在哪里?变成什么呢?你能象诗歌里一样用好听的话把它说出来吗?――幼儿不但欣赏理解了诗歌,还学习了:“来来来,停在我的××上,变成××(形容词)的××!”的句式,对孩子们精彩纷呈、各不相同的答案,我都给予适当的评价并报以欣赏的目光,孩子们在教师仔细聆听的态度中享受到了创编的乐趣,并将它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经验,创造的火花越来越多。

幼儿诗歌教案篇4

关键词:童诗童画教学课程;美术课程;空间时间点

一、背景

1.问题的提出

受长期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只有教师教,幼儿才在学”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幼儿美术教学中,仍以认知、技巧为主,教学方法也常采用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固定模式。导致美术技能和创作想像似乎成了一个互相矛盾,不能共存的问题。教师如何教?如何提高教师的美术课程领导力?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问题。而童诗童画教学课程的开发,就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童诗童画是幼儿自己在理解儿歌、儿童诗、古诗和童谣的基础上画的画。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融为一体。

2.课程研究意义

本课程以开展童诗童画活动为手段,针对先前研究者的薄弱环节以及不足之处,通过与幼儿园各项活动的整合形式来推动课程的开展。本课程尝试利用“童诗童画”,促进幼儿的诗画创作能力,在诗情画意之中,育情感、增智能、练思维、学本领,达到“手口脑并用、教学玩合一”的教育佳境,有助于幼儿中华美德的传承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提高“童诗童画”教学课程的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从而来提高美术课程领导力。

二、3~6岁幼儿童诗童画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确立

1.教学内容的确立

小班年龄段的幼儿对儿歌情有独钟,融汇技能和童趣的儿歌是开展诗画活动最有利的载体,而多数富有中华民族底蕴的童谣和古诗,反而不适合小龄幼儿。中班幼儿对故事的分析能力较小班有了相对提高,其兴趣也颇为浓厚,可以逐步融入故事情境,即儿童诗的诗画表现形式。到了大班,幼儿各方面的能力都达到了一个顶峰,渐渐地融入童谣及古诗的诗画表现形式,在掌握美术技能、理解诗歌内容、提升审美、语言、想像创造能力的同时,进行中华美德的传承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2.教学适宜方法的运用

(1)教学中空间时间点的把握

在开展诗画活动的初期,碰到过这样一个情况:一节20~30分钟的美术活动中,既要提升幼儿的美术技能,又要理解童诗的内容,幼儿还要进行美术表现,在空间时间点上很难掌握。是先画再诗?还是先诗再画呢?还是诗画同时进行?渐渐地,发现对于一些简单的儿歌、儿童诗和古诗,我们可以采用诗画同时进行的方式。如,“可爱的小鸡”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来引出小鸡。幼儿在学念儿歌的同时,已经间接掌握了小鸡的绘画方法。也可以说,幼儿在掌握小鸡的绘画方式时,理解了儿歌的内容。这时,语言集绘画于一体,诗画就是同时进行的完美体。而对于一些复杂的儿童诗和古诗,我们可以选择先画再诗或先诗再画的形式,一位教师先开展语言活动,着重来理解童诗,另一位教师再开展美术活动,在理解童诗的基础上进行童画,两种方式可前后互相转换。童诗童画活动在空间时间点上的掌握,犹如在单纯的语言和美术活动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共同发挥了两者的作用。

(2)同一个内容不同年龄段不同的运用

例如,在三个年龄段幼儿都耳熟能详的古诗《咏鹅》中,小班幼儿因手部肌肉力量缺乏,适合用线条连接的方法表现鹅、添画湖水,萌发幼儿喜爱鹅的情感,初步培养幼儿朗诵古诗的兴趣。中班幼儿线条和图形组合的能力及手部的力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朗朗上口的古诗中,可以尝试简单的线条和图形组合,大胆表现鹅的基本形态,感受春天的意境。到了大班,幼儿不管是构图的能力、还是想像能力都达到了一个顶峰,可以尝试边念古诗边变换图形组合,大胆表现鹅的简单动态,达到一个形、态、情境相结合的效果。

(3)多媒体在诗画教学中的辅助运用

为给幼儿更多的信息刺激,在诗画教育活动中我们尝试结合儿歌、古诗和多媒体来激发幼儿诗画活动中的感知能力。富于动态、伴随音响效果的多媒体课件一下子就吸引了以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为特点的幼儿,在动态情境中实现师生互动,使教学更生动形象、更具体直观。通过播放动态的画面,幼儿欣赏、感知作品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并能从中掌握一些绘画的技能。

三、成效

1.幼儿的变化

诗画课程的开展,提高了幼儿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幼儿的和谐发展,同时,幼儿美术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幼儿的创造能力也不断发展。

2.教师的变化

开展诗画课程以来,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都逐步提高了,尤其在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上。诗画教学是我园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迄今已经搜集整理了一些儿歌、儿童诗及古诗,编写了一些诗画教学教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增强了,课程开发能力获得了提高。

回首这短短三年,我们在失败中探索,在探索中进步。在艰难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对3~6岁幼儿童诗童画教学的实践研究虽已暂告一个段落,我园的美术课程领导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其探索却永远不会停止,今后我们要不断地拓展诗画教学,扩大其影响,使更多的人参与到诗画教学中,为幼儿健康、快乐地发展,为幼儿园的美术课程领导力的提高,营造良好的空间。

幼儿诗歌教案篇5

日常活动中为幼儿提供自由交谈的机会等紧密结合。如以诗歌"春天的秘密"为主题的综合教育活动,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幼儿园大班语言主题活动,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幼儿园大班语言主题活动1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知故事的主要结构。

2、创编故事内容。

3、体验创编故事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故事动画。

2、操作材料若干。

3、了解春、夏、秋、冬四季特征。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出示课件:大尾巴)

猜一猜:这是什么?想一想:它象什么呀?

二、理解故事:

1、想象故事。

小松鼠的尾巴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我们来看一看:

(1)看(教师演示动画)

春天:小鸡尾巴挡雨

夏天:蜗牛尾巴扇风

秋天:小兔尾巴扫叶

冬天:小猫尾巴保暖

(2)说

在什么季节?发生了什么事?(让幼儿根据自己对课件的理解随便说说)

2、完整欣赏故事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跟你们说的一样吗?我们来听一听。(老师完整地讲述故事)

3、表演

小松鼠真能干,能用它的大尾巴做好多事情,我们一起来学一学能干的小松鼠,我们一边学一边讲,比小松鼠更能干,好吗?

(大家一起边讲述边表演)

三、仿编故事

1、讨论:

(1)春天,是什么样的?小松鼠出去走走,还会发生什么事呢?

(2)夏天,是什么样的?小松鼠出去走走,又会发生什么事呢?秋天、冬天呢?(幼儿讨论)

2、仿编新故事

(1)引导幼儿想象记录

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小松鼠出去走走,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小朋友去把它画出来。

(2)幼儿相互交流请小朋友相互说一说自己的想象。

(3)讲述新故事

选择几个小朋友的画讲一讲。能选择到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各一幅,编成一个完整故事。大家一起讲述。

如果没有,鼓励小朋友把没有的回去编出来。

活动延伸:

继续仿编新故事

幼儿园大班语言主题活动2活动目标:

1、能正确的说出各国国旗的名字。

2、能用语言完整地描述国旗、国徽的特征。

活动准备:

1、各国国旗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

2、有过观察国旗的经验。

3、讲台一个

活动过程:

1、情景创设:介绍教室中有个圆台是给小博们准备的讲台,告诉儿童今天我们要进行一个小博士论坛,请每一个儿童准备好自己的资料,边讲边展示图片。

2、一个儿童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将重点提出,换成问题问其他儿童。

3、将讲述过的资料贴出。

4、请其他儿童向小博士提问,可以提出他所介绍的这个国家的有关问题。

5、请儿童评出讲的很精彩的小博士三个。

6、教师对收集的资料的重点内容提出进行讲述。

幼儿园大班语言主题活动3教学目标

一,能够认识人,头,手

二,能够准确的找出,人,头,手,分别是哪个字?

三,体会认识文字的快乐

教学准备

人全身图片,漂亮的方框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之前跳过的幸福拍手歌吗?帮我们站起来,一起听着音乐跳起来吧!

二引入人,头,手

嗯,小朋友们,你们刚刚跳舞的过程中用到了身体的哪些部位呢!让我们从上往下一起来数一数吧!这是,头。这是什么?小手。哦,还有我们的身体,还有你的小脚。

好,那么现在跟随老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头这个字该是怎么写的?

三,认识人,头,手

嗯,小朋友们,看清楚了吗?这个字呢就是,头。好啦,现在小眼睛仔细看好哦。大家猜猜,这是什么字呢!我们刚刚跳舞的时候也有用到他哟(晃动老师的手)

哦,小朋友们猜对了,这是手。现在,我们,整个头加上你的手,加上我们的身体,我们组成了我们这个?对了,组成了我们这个人。现在让老师把人字写出来。

四,游戏巩固

小朋友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三个字,人,头,手,现在让我们来跟人,头,手三个字一起玩玩游戏吧!

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呀!嗯,中间是空的,一个方框。下面的老师选择几个小朋友,你们上来拿号小方框,我们下面的小朋友呢?随机说一个字,上面的小朋友用小方框把它框出来。我们下面的小朋友要看一看,哪个小朋友框的又快又好。

游戏多玩几次。

好了,现在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游戏。老师数123,手指到哪一个字,小朋友们就要指出,这个字所代表的身体部位。例如知道头我们就用小手指出我们的头,如果老师知道了人,我们就整个人转一个圈圈。小朋友们,明白了吗?

五,结束

哎呀,小朋友们,这节课很快就要过去了,小朋友们跟人,头,手,三个宝宝玩的开心吗?嗯,玩的开心就好,不开心也没关系,我们以后还能接着玩。那么现在我们小朋友们手牵着小手,我们一起去,外面逛一逛吧!

幼儿园大班语言主题活动4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萌发爱祖国的情感。

2、理解诗歌内容,感知祖国幅员的辽阔,初步理解祖国"真大"的含义。

3、学习有表情地朗诵诗歌,提高幼儿大胆表达、表现的能力。

4、能简单复述诗歌。

5、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活动准备:

中国地图1幅,ppt课件。

活动过程:

1、出示中国地图,激发幼儿兴趣。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你知道我们祖国的名字叫什么吗?""小朋友,你们看看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没错,这张图就是我们中国的地图,你们看看它的形状像什么?"幼儿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师介绍地图的东南西北。

师:"我们的家在地图的什么地方?"教师运用地图导航找到自己所在的位置,从而让幼儿通过中国——__市的对比感知祖国地域广阔。

师:"地图上有许多城市,你们去过哪些城市玩过呢?谁来说说看?我们一起帮他把他去过的城市在地图上找出来。"幼儿回答。

师:"小朋友们去过的地方可真多啊。"

(评析:教师运用地图使幼儿回忆自己去过哪些城市的过程中,找出这些城市在地图上的位置,从而让幼儿通过地图感知祖国地域广阔,为下面引出诗歌《我们的祖国真大》打下伏笔。)

2、情景设计现在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准备好了吗?我们要开始飞了,飞呀飞呀,好了,请小朋友们睁开你们的小眼睛。

(1)出示图片(冰天雪地的风景图)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们现在到了哪里了吗?我们现在来到了大公鸡头的地方,这里是祖国的北方。这里可冷了,一年四季都像冬天一样,这儿的雪景是最美丽的,那你们猜一猜这里的小朋友喜欢做什么?(出示孩子在滑雪图)让幼儿谈一谈自己的感受现在,请小朋友们闭上你们的眼睛,咱们还要去一个美丽的地方。

(2)出示图片(鲜花盛开的风景图)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了大公鸡脚的地方,这儿是祖国的南方,你们觉得这里漂亮吗?这里的天气可舒服了,一年四季都像春天一样,鲜花盛开,美丽极了。

那你们知道这里的小朋友最喜欢干什么吗?(出示孩子在游泳图)让幼儿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谁能告诉我滑雪的时候天气怎么样?游泳的时候呢?"

师:"老师告诉你们啊,图上的小朋友可是在同一个时候做的这两件事,滑雪的小朋友在我国的北方,北方是冬爷爷的家,十月就飘大雪花,游泳的小朋友在我国的南方,南方是春姑娘的家,一年四季盛开鲜花,你说说看,我们的祖国大不大?"

(4)"我们看大公鸡的尾巴这儿,这里的人正围着火炉吃西瓜呢,夏天才吃西瓜,冬天才用火炉,为什么这些人边围着火炉边吃西瓜,你们想不想知道?"师讲白天、黑夜高原温差大,所以才出现这样有趣的现象。

大公鸡的尾巴这儿是我国的西大门,在这里有个神奇的地方,中国的吐鲁番盆地,它一天的天气变化很大,有句谚语说"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就是指这儿。让幼儿感受这儿一天之内的天气变化之大。

(评析:本过程图标记运用巧妙,幼儿很感兴趣,教师通过图片标记来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感知诗歌的趣味性,从而学说诗歌中的语句,幼儿也容易接受理解,尤其是诗歌的后半段,同一时候不同地点发生的有趣的现象,幼儿学习速度很快。)

3、学习诗歌《我们的祖国真大》。

(1)欣赏诗歌朗诵《我们的祖国真大》,幼儿认真听。

(2)教师朗诵诗歌,幼儿认真听。

(3)师对诗歌进行简单的提问,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4)幼儿边看图片边学说诗歌。

(5)集体说诗歌,感知祖国真大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分组表演。

(1)幼儿分三组进行朗诵表演。

(2)男女生分组朗诵。

(3)教师评价。

5、师小结。

今天小朋友们的小眼睛跟着老师去了美丽的地方,还学习了一首好听的诗歌,你们开心吗?你们觉得我们的祖国大不大?我们的祖国这么大,小朋友们自豪吗?等我们长大了,要学习更多的本领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请小朋友们回家以后把这首好听的诗歌说给你们的爸爸妈妈听。

6、活动延伸:"画地图"游戏。

教师将地图拓印下来,请幼儿用画笔画一画祖国的北方和南方,并大胆的介绍一下自己画的是什么。

幼儿园大班语言主题活动5活动目标:

1、通过儿歌、故事,比高矮等多种方式,引导幼儿发现自己已长高、长大。

2、愿意与同伴中交流自己在活动中的发现。

3、感受到成长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小时侯的照片整理成套。

2、收集幼儿去年穿过的鞋、袜等、小孩、公鸡、青蛙的对照图片。

活动过程:

一、看图说话导入活动。

教师:"小孩、公鸡、青蛙小时侯是怎样的,比较一下他们小时侯和现在有什么不同,两三人结伴。"

教师:"一人一句轮换着想想说说:我们小时侯和现在不同的地方。"

二、收集去年穿过的鞋袜、戴过的手套和帽子,试着穿戴一下,谈论各自的感想。

三、故事:《我长高了》。

讨论:"小猴到底长高了没有,小猴子该在哪里测量?"

四、和同伴比高矮。

1、两人比高矮--身体站直背对背。

2、三人、四人比高矮--两个两个轮换着,身体站直背对背。

3、一组小朋友排排队比高矮--议论:我们一组谁?谁最矮?

五、歌曲笑呀笑学唱歌曲《笑呀笑》,按歌曲中的角色,随着音乐节奏做动作模仿。

1、结合自己扮演的角色运用:"长大了,我就可以……"

2、说一句话,可加上舞蹈动作边说边表演。

3、提问:小朋友,说说为什么长大好哇?同伴交流讨论,请幼儿发表自己的见解。

4、发散思维。

请幼儿拿出自己幼小时的照片,幼儿看看、想想并回答提问:"什么事情是小时候还不能做,要长大才会做的"?

5、观察、思考作答。

六、练习说话。

引导幼儿用:"长大了,我就可以……"说一句话,逐一发表自己对"长大"的想法

七、拓展延伸。

1教师提出问题:"如果自己是小动物而不是小朋友,也会期待长大吗?"练习说"长大了,我就可以……"的句型(对能够大胆说话的幼儿奖励小红花)。

我们会长高:想一想,你们长大以后想干什么?户外活动:找朋友,要求幼儿回家去做一件事情,向爸爸妈妈证明"我长大了"。

幼儿诗歌教案篇6

关键词:幼儿 文学作品学习活动 教育价值点 美育

幼儿文学作品教学活动是幼儿期语言教育的一个基本类型,是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增强幼儿对文学语言艺术美的感受力、促进幼儿良好情绪情感体验、完善幼儿人格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幼儿文学作品的选择和“教育价值点”的把握是幼儿教师组织好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幼儿园实践中存在幼儿教师在把握文学作品教学的“教育价值点”时的偏失状况,且这些偏失暴露出的是幼儿教师对于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理解仍偏向“小学化”。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偏失。

一、“教育价值点”的泛化――都是重点

(一)作品原文

以文学作品《小雨滴溜滑梯》这首诗歌为例,作品原文内容为:

小雨滴滴答滴,树叶上面溜滑梯,滴溜滴溜笑嘻嘻,溜呀溜到梦幻溪。

小雨滴滴答滴,石头上面溜滑梯,滴溜滴溜笑嘻嘻,溜呀溜到梦幻溪。

小雨滴滴答滴,荷叶上面溜滑梯,滴溜滴溜笑嘻嘻,溜呀溜到梦幻溪。

小雨滴滴答滴,花朵上面溜滑梯,滴溜滴溜笑嘻嘻,溜呀溜到梦幻溪。

(二)活动案例

有教师是这样设计这个诗歌教学的过程的:

首先播放小雨滴滴下的Flash,询问幼儿:小雨滴滴下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师幼共同归结出“小雨滴滴答滴”;然后播放小雨滴在树叶上滑下来的Flash,再问幼儿:小雨滴在树叶上面干什么啊?师幼共同归结出“树叶上面溜滑梯”;再问幼儿:你在滑滑梯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受啊?师幼共同归结出“滴溜滴溜笑嘻嘻”;再问:小雨滴滑到哪里去了呢?教师引导幼儿说出“溜呀溜到梦幻溪”。

然后以同样的方法学习下面三句。

(三)分析

在上述这位教师的设计中我们不难想象到孩子们会不喜欢这首儿歌的,因为教师“详细”的分解、提示、引导,孩子一次次地受挫(很难回答得和诗歌一样,而教师只认可那个跟诗歌一样的答案),逐渐对这首诗歌产生厌恶感。那这位教师的设计错在哪里了呢?错在他把诗歌的每一句都当成“有教育价值的点”了,全是重点就等于“没有重点”。这首诗歌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若做完整欣赏孩子们肯定能感受到其中的美感,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寻找语言教学中的“点”――即每句话不同的“××上面溜滑梯”,抓住这个“点”之后,就可以放开其他的内容,将其他内容作为已知条件,而是改变“××上面溜滑梯”来进行仿编整首诗歌就可以了。

二、“教育价值点”的固化――固守材料本身

(一)作品原文

以《两朵白云》为例,作品原文部分内容是这样的:

天真大!天真蓝!蓝蓝的天大极了!蓝蓝的天真安静。安静的蓝天真美!

天边有一个小白点。那个小白点儿真小。小白点儿会飞,向这边飞。蓝蓝的天空有一个小白点儿,真美!

小白点儿越飞越近,越近越大。现在看清楚了,他就是白白。白白是天上一朵云。天上的云都是很淘气的,淘气得像是幼儿园的小娃娃。

白白笑眯眯地回过头去,笑眯眯地看着天边。天边又有一个小白点儿。那小白点儿也会飞。白白用很好听的声音喊:“茫茫,快过来!茫茫,快来跟我一起玩!”

茫茫也到了,茫茫也是天上的一朵云。天上的云都是很淘气的,淘气得像幼儿园的小娃娃。白白跟茫茫,是两个可爱的小淘气。

白白说:“我们来玩变变。我先变,我变完了你再变。一二三!”白白把自己变成一辆小汽车,歪歪的,斜斜的,有点儿像,有点儿不像,可是白白自己很喜欢。

茫茫笑眯眯地说:“现在该我变了。一二三!”茫茫把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老虎,小老虎的头太大,身体太小,尾巴太短,有点儿像,有点儿不像,可是茫茫自己很喜欢。

……(白白和茫茫又先后变成了其他四组东西)

(二)活动案例

有教师是这样设计这个文学作品的学习过程的:

(1)阅读大书,让幼儿在推理猜测中理解画面中白云的变化。依次提问:这两朵白云叫什么名字?第一次玩变变游戏白白变成了什么?茫茫又变成了什么?第二次游戏白白变成了大苹果,猜测茫茫变成什么?茫茫看见白白变成了最美丽的会飞的东西,是什么呢?(此时孩子猜想很多,但老师只肯定绘本上的蝴蝶)白白变成了一座山,茫茫想去钻山洞,他会变成什么?(孩子猜想少了,因为知道答案只有一个)……

(2)和孩子一起回忆并记录白白和茫茫五次的变化,帮助孩子梳理整个内容。

(3)完整欣赏DVD《两朵白云》,让孩子感受散文的意境和语言美。

(4)和孩子一起玩白白和茫茫的扮演游戏。

(5)幼儿创编白白和茫茫的变化。

(三)分析

整个活动过程更像是小学的语文课模式,从教师紧扣绘本的一步步提问到回顾梳理整个内容,教师将绘本的内容紧紧抓住不放,否定孩子们的其他合理性猜测。例如,最漂亮的会飞的东西,有的孩子说是小鸟,有的说是孔雀,有的说是天鹅,等等,这些答案是对的,可是教师为了忠实于原文却选择了否定孩子的答案,这其实也是教师的困惑和无可奈何。虽然如此,但这种情况造成的客观效果却是孩子参与猜测的积极性被打压了,不愿意再做“无谓”的陪衬。其实,如若教师能将绘本本身视为一种资源,为活动所用,为了满足活动的需要可以删减、变更其内容,那么,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将拥有更多的主动权,也能满足孩子的主动和自主地参与性。

三、“教育价值点”的道理化――牵强而不适宜

(一)作品原文

糖果雨

有一次,有块糖果云飘过来,在城里下了一场糖果雨。绿的、紫的、蓝的、玫瑰色的,什么颜色的都有。一个小孩捡了一颗绿的放在嘴里尝了一下,很快就知道这是薄荷味的;另一个孩子尝了一块玫瑰色的,那是草莓味的。

“快来呀!都是糖果,都是糖果!”

所有的人都到马路上来,都想把自己的口袋塞得满满的。糖果雨密密麻麻地落下来,大家捡都来不及捡。

雨下了一会儿就停了。但是,糖果已经像地毯一样铺满了马路,在脚下“咯吱咯吱”响。孩子们一个个把自己的书包装得鼓鼓的。老太太们也摘下漂亮的头巾,把糖果放在里面打成一个小包袱。

直到现在,还有许多人等着从天上落下糖果雨呢!

(二)活动案例

有教师是这样设计这个文学作品的学习过程的:

(1)带领幼儿边猜测边讲述故事;

(2)提问:故事里讲了一个什么事情?为什么糖果雨再也没有下下来过?你是一个会分享的孩子吗?你是怎么分享的?鼓励幼儿用句型“我会把我的××分享给×××”学习创编;

(3)游戏“分享糖果”。

(三)分析

本活动设计的主体部分在第二部分的提问,落脚点在分享及“我会把我的××分享给×××”句型的掌握上。还有其他教师将该活动的价值点落脚在“坐享其成”、“守株待兔”等上。无论是分享还是不能不劳而获的教导,都是教师在该作品原文中读到的“深层价值”,是要“教育”孩子的点。这样的教育价值点的挖掘显得牵强而不适宜。读《糖果雨》时,我们能感受到的是这个作品本身的意境美、艺术美、童趣美、愿望美、想象美……如果教师能够放弃“我一定要‘教育’孩子”的观念,将“教育”的外延扩大化,不局限于知识和道理,而将幼儿对美的体验、想象的发展也看做教育的话,就不会出现文学作品活动“教育价值点”的偏离和不适宜了。

四、总结

从上述三个案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幼儿教师在挖掘和分析文学作品的“教育价值点”时常出现了三种状态:泛化、固化、道理化。这三种状态所支撑起的活动都没有以儿童为本,忽视了儿童是一个情感化的整体,相反,活动以教师为主体,以说教为落脚点,恰恰是“小学化”教育的体现。所以,幼儿园文学作品学习活动应具有其本身独特的特质。

(1)文学作品教学的首要“教育价值点”是美育,让幼儿在聆听中感受作品本身的艺术美。文学作品都是经过锤炼的语言,本身富有语言的艺术美、故事意境美、想象美、韵律美、童趣美。每一个文学作品都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将其整体呈现给幼儿,孩子们能感受到的将是一份精神大餐。也正是文学作品本身固有的完整性和可欣赏性,孩子们唯有通过完整欣赏才能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想象美、趣味美。

(2)文学作品的第二个“教育价值点”是体育、智育或德育。作品中的景物、动作等等都是可以让幼儿动一动、演一演的,幼儿在动作中能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领悟;作品中的新鲜事、新鲜表达等,最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自发学习,利用幼儿自发模仿作品中他感兴趣的点的方式,教师准备相关拓展的材料,更能寓教育于无声中。例如,《猜猜我有多爱你》中,孩子们对于“天有多高我就有多爱你”的表达十分新奇和喜爱,教师若能抓住此点,准备好一些太阳、星星、花、草之类的图片资料,幼儿自然知道看着图片来表达心中的爱。很多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一定的道理,但并非全有。但凡能起到道德榜样作用的作品也不是因为它能总结出的道理本身,而还是因为作品中鲜活的故事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说,大道理是很难理解和记住的,唯有故事、角色本身能引起孩子的共鸣和学习的欲望。所以,文学作品学习还是应关注于作品本身、关注直观和感受。无论是体、智、德的哪一个,文学作品学习活动都必须将“教育点”集中。泛化只会导致无序、混乱、匆忙和无效。

(3)仿编、改编、创编文学作品是可以的,但无线索猜测是不可以的。文学作品学习活动不是科学教育,没有标准答案,在作品前后没有线索可以猜测时,为避免孩子的“其他猜测”和挫败感,应选择直接让幼儿知道,而不是故意设置“刁难幼儿”的障碍。文学作品学习活动设计与组织时,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幼儿的感受和经验拓展与提升上。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仿编儿歌,用幼儿熟悉的事物来取代个别内容进行迁移,启蒙幼儿的创造力;故事性文学作品因其生活化而可以被改变,教师应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来改编原文,不应该固守材料。每一个文学作品都各有特点,并非其所有内容都对幼儿适宜,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恰当取舍和改编。忠于幼儿的经验比忠于原文更有价值。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课题“西安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去小学化的实践研究”(课题号为13Y1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本文通讯作者:杨淑丽,E-mail:

幼儿诗歌教案篇7

一、精心设计教学用语,激发幼儿提升倾听别人说话的兴趣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看到,当老师给小朋友讲故事时,小朋友个个全神贯注,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老师。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故事的内容、角色、情节吸引了幼儿,另一方面是老师抑扬顿挫、绘声绘色的讲述,配上动作、表情,把孩子们的注意力给吸引了。所以要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教师要在精心设计教学法用语上下工夫,使教学用语做到简明扼要、甜美且充满童趣。

例如诗歌《摇篮》是一首短小凝练、富有想象和童趣的诗歌,在教授这首诗歌时,我这样设计教学:把第四小节提上来教,老师手抱一个洋娃娃,边轻轻拍打边唱摇篮曲,然后提问幼儿:老师扮演了谁?妈妈是用什么摇宝宝睡觉的?从而引出诗歌内容:“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歌儿轻轻唱,小宝宝睡着了。”接着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边念诗歌边学做爸爸和妈妈,小朋友们可起劲了,一个个都成了出色的“小妈妈”“小爸爸”。让小朋友学做星妈妈、鱼妈妈、花妈妈,最后让幼儿学习仿编,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如果当时老师按照诗歌顺序,一开始就让幼儿学习第一节“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孩子们就不能理解怎么蓝天成了摇篮,而把第四小节提上来学习,正是由于这是幼儿非常熟悉并有亲身体验的,所以幼儿一下子就理解了诗歌内容,在这基础上,让幼儿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习一、二、三节,幼儿就会乐意学了。

二、教师以身作则,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幼儿倾听

孩子往往喜欢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因此,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教师要专注倾听每一个幼儿的发言,无论孩子的发言是对还是错,是流畅还是吞吞吐吐,都要专心倾听。对于特别喜欢发言、但总是没说到点子上的孩子,不能表现出厌烦的情绪,要耐心地听完,有时稍作点拨,有时用简洁的语言帮助他概括要表达的内容,再反问他:“你讲的是这个意思吗?”要看到孩子们发言的闪光点,应先肯定其表现,再指出问题。

不管幼儿是来诉说委屈,还是来“打小报告”,教师再忙也要放下手中的活儿,耐心地倾听,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并安抚他们的情绪,这样,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在孩子们的心里留下痕迹,教师那专注的神情、倾听的姿势会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并在孩子的日常言行举止中显现。

由于教师每天有许多要完成的教育教学任务,有时往往为了自己的教学节奏,或为了顺利完成教学计划和任务,不知不觉就不能耐心倾听。如在课堂上,教师经常选择性地来倾听幼儿的发言,当幼儿说出自己想听到的或听到了自己预想的答案,有些教师就满足了,对幼儿意犹未尽的表述就随意地打断。有时,教师心不在焉,对于幼儿的发言不能及时给予反馈,常用“嗯、喔、知道了”应付。有时,教师边听边忙自己手中的活儿,缺乏真诚的态度,缺乏耐心,造成错听幼儿的发言等。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倾听行为,及时调整、改进自己的倾听行为,真正为幼儿起到表率的作用。

幼儿的可塑性强,需要教师经常用榜样的力量进行下面引导。教师也要善于发现幼儿表现出来的良好倾听习惯并及时给予肯定评价,树立学习榜样。如在课堂上,我常抓住有利时机以这样一些倾向性的语言暗示、引导幼儿,“瞧,小明今天听得多认真呀!”“大家看,小华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呀!”“小红真厉害,一下子就能听出故事所讲的主要内容。”“你看,小白讲得好,是因为他听得认真。”这样既表扬了认真听讲的孩子,又给其他孩子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三、加强日常训练,灵活运用倾听的技巧

1.多形式,有目的地组织倾听

(1)以“玩”促“听”。幼儿的学习就是在玩中进行的,教学中我们采用形式活泼、喜闻乐见的游戏,激发幼儿倾听的兴趣。如为幼儿设计“传声筒”“小小录音机”等听说游戏,让幼儿进行专注倾听的练习。结合动作及玩具进行倾听练习,幼儿不亦乐乎,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倾听水平。

(2)以“说”促“听”。在教学过程中精心选择富有童趣的故事、童话引导幼儿倾听,并加入直观的形象或情境,把作品内容和情景结合起来,教师不断地设置悬念,启发幼儿思考,提高幼儿倾听的愿望。在倾听的基础上,鼓励幼儿讲一讲,把听到的讲给老师听,讲给同伴听,大家一起争当“故事大王”,这样,幼儿为了讲得好,必须认真且有意识地去倾听。

(3)以“演”促“听”。收集幼儿喜爱看的动画故事,让幼儿学习分辨不同角色的语言、语调的变化。倾听活动后,组织幼儿开展故事表演,在表演过程中要求幼儿运用作品中的对话、语言、动作及表情进行表演,这样幼儿就会更加认真地去倾听。

2.设立倾听角

在区域活动中专门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为幼儿设置一个倾听角,并在倾听角内投放耳机,录放机,故事、儿歌、童话磁带及相应的图书,让幼儿在晨间或每天的分区域活动中随时进行倾听练习。所设置的内容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的幼儿年龄小,倾听的故事、儿歌、童话等内容要短小,语句要浅显且朗朗上口,比如《小兔乖乖》《拔萝卜》等。中大班幼儿的语言越来越丰富、词汇量也在不断增加,这时可以给孩子准备较长的、词汇量丰富的、情节复杂的故事、童话、儿歌,如《小羊和狼》《渔夫和金鱼》《小熊请客》等。教师还可以利用倾听角与个别幼儿进行交谈,引导幼儿注意倾听,如说说“今天想听什么,昨天听了什么”,教师也可以和幼儿一起倾听。

3.在一日活动中有机渗透倾听训练

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发展幼儿的倾听能力,一个班级的老师和保育员应该团结协作,即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强化训练。如在手工教学中,要求幼儿先听清讲解,再操作;在玩体育游戏时,先听清游戏规则,再游戏;在音乐活动中,让幼儿听打击乐的曲子,分辨乐曲里乐器的演奏声音;在观察时,先听清教师的问题,再进行观察表述;散步时,注意倾听周围的各种声音;早问谈话时,让幼儿互相交流来园路上所听到的声音。久而久之,幼儿能练就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

另外,家园配合是发展幼儿倾听能力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幼儿倾听能力的发展与家长是否重视、是否创设良好的家庭语言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应该将有意识的倾听能力培养延伸到家庭,从而全面地促进幼儿倾听能力的发展。

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是一种重要的语言学习习惯和生活态度。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曾说过:“把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是行为;把行为播种下去,收获的是习惯;把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是性格;把性格播种下去,收获的是命运。”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让他们会听、会说并会用语言交流思想感情,培养幼儿倾听能力是发展幼儿语言的基础。掌握各种方法及技巧,提高幼儿的倾听能力的重要性就水到渠成了。

幼儿诗歌教案篇8

关键词:梁启超 儿童 自觉 儿童教育观 儿童诗歌

20世纪初,是思想界发生重大变革的年代。其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维新变法运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中,改革者们提出“启女智”和“重幼教”的观点。同之后周作人提出的“妇女”和“儿童”问题一样,无形中提高了妇女和儿童的地位。从中可以看出清末民初是“儿童的发现”、“儿童文学的发现”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的时期。

梁启超作为清末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力图以文学为工具“新一国之民”。于是儿童作为未来之““国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此举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儿童文学由自发状态向自觉状态的转变。梁启超关于儿童和儿童教育的见解主要体现在《卢梭学案》、《少年中国说》、《论幼学》、《蒙学报演义报合叙》、《教育政策私议》、《中国教育之前途与教育家之自觉》等文章中。本文将主要从他的儿童观、儿童教育观及其理论实践等方面入手分析梁启超在儿童文学走向自觉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维新变法运动中,梁启超等改革者超越了洋务派在器物层面对西方的学习,转而学习和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卢梭的社会政治著作《社会契约论》所提出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在民等主张,不仅成为梁启超的政治理想,而且引发了他在儿童观上的觉醒。”[1]《卢梭学案》是梁启超宣传卢梭思想的代表性作品。他直接继承了《社会契约论》中的“人是生而自由的”的观点,认为“彼儿子亦人也,生而有自由权,而此权,当躬自左右之,非为人父者所能夺也。”梁启超一方面批判了“父为子纲”的伦理道德,另一方面更加重视儿童的地位和价值。

在《少年中国说》中认为:“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文中认为儿童精力充沛,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儿童的自由和人格的尊重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以来的儿童的地位。 “这种对儿童生命特点和精神个性的认识,为人们谈论儿童的独特的精神需求,为人们谈论和思考儿童文学的种种话题,提供了最直接而现实的文化动力和理论起点。”[2]

据此,梁启超在《论幼学》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人生百年,立于幼学”的教育主张。梁启超是从提高国民素质、提高民族文化水平的宏观角度建构自己的儿童教育观。与西方相比,尽管中国很早就产生了文字符号,但是文字教育并没得到普及,多数人没有接触文字的机会,更谈不上阅读了,因此导致了国人创新能力的缺乏。因而儿童没有阅读文字的机会,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极为不利。儿童期是人一生发展的关键,要改变国民的素质,必须从儿童教育入手。儿童教育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息息相关。这种说法与我国当代儿童文学理论和创作的著名人物曹文轩的观点不谋而合,“孩子是民族的未来,儿童文学作家是民族性格的塑造者,儿童文学作家应当有一种庄严的神圣的使命感。”[3]

长久以来,儿童生活在“父为子纲”封建观念的层层桎梏下。梁启超正是深刻认识到了封建旧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摧残,才对旧式教育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旧式教育对儿童的体罚,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如同女子缠足一样,是对儿童身心的巨大伤害。这种教育方式非但不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导致儿童视学校如牢狱,畏老师如狱吏。体罚是不尊重儿童的表现。这从反面确证了梁启超认为儿童是有情感、有自尊、有主体性的存在这一观点。因此不难发现他的思想中孕育着儿童本体论的雏形。

他进一步指出,封建社会中以记诵为主的儿童教育方法是有问题的。“其课学童也,不因势以导,不引譬以喻,惟苦口呆读,必求背诵而后已。”这种呆板的教学方法很容易打消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而相比于西方的教育,中国的教育存在着先后顺序严重颠倒的弊端。凡此种种都表明了旧式教育方法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不能激活儿童心灵中潜在的灵性。这种过分理性化的方式也被许多研究者所批判。如卢梭和别林斯基都承认理性的能力是人的一生中最难发展的一种能力。在儿童期,应该主要致力于儿童感性能力的开发。再如朱自强教授所说“对于幼儿来说,他的理性能力还处于蛰伏的状态,因此,他的感性的能力就能有很好的发展机会。在这个时候我们不能认为地、超前地发展孩子们的理性能力,这个理性能力当然就和一些知识的能力是有直接的联系的。如果在幼儿阶段,我们过早地发展他的理性、知识这方面的能力的话,教育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就只能起到负面作用。”[4]因此,不得不说,梁启超的观点是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近代儿童文学理论的建设,自梁启超始。”[5]毋庸置疑,梁启超为儿童文学的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不但是一个儿童教育理论的倡导者,还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实干家。他的理论是深深根植于实践中的。他在《蒙学报演义报合叙》中表达了对“俚歌”的重视。1902年,他在《新小说》上开创“杂歌谣”栏目。

他率先以“少年中国之少年”的笔名发表了儿童诗《爱国歌》四章,受到了日本留学生们的喜爱。此后,他又创作了《皇帝歌》四章。“不久,他又创作了《终业式》四章,这组诗的儿童性稍为明显,比前两首容易理解。虽然有着宣传改良思想的目的,但其表现形式大致可以为少年人理解和接受。正如梁启超所说:“今欲为新歌,适教科用,大非易易。盖文太雅则不适,太俗则无味。斟酌两者之间,使合儿童讽诵之程度,而又不失祖国文学之精髓,真非易也。”[6]梁启超已经看到了在儿童诗歌中处理雅俗关系的重要性。从中不难发现梁启超儿童文学前意识之端倪。

同时,梁启超还在自己创办的刊物上呼吁更多的人从事儿童诗歌的创作。例如,他在新小说上曾经发表过张敬夫的《警醒歌》四章、剑公的《新少年歌》、自由斋主人的《爱祖国歌》、珠海梦余生的《劝学》、黄遵宪以笔名“岭东故将军”发表的《出军歌》四章和黄遵宪以笔名“人境庐主人”发表的《幼稚园上学歌》四章等。

其中黄遵宪的《幼稚园上学歌》语言生动活泼,自然流畅,易于上口,适合儿童吟唱,不失为一首优秀的儿童诗歌。全诗一共十节,诗人对幼童渴望知识的急切心情和幼童初上学校时欢呼雀跃的形象做了形象的描绘。这首诗在当时的儿童中传唱甚广,后来又被辑入《最新妇孺唱歌集》和《改良唱歌教科书》。“在晚清为儿童创作的诗歌中,如此具有儿童特点的诗作还属凤毛麟角。”[7]梁启超对这种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同时寓教于乐,又不失艺术性的儿童诗歌是极为赞赏的。

除了倡导儿童诗歌的创作之外,梁启超还进行关于儿童诗歌的文学批评工作。他在《饮冰室诗话》的第78则中全文引录了黄遵宪《小学生相和歌十九章》,称其为“一代妙文也。”同时,他高度评价了杨皙子(杨度)所创作的《扬子江》、《黄河》等儿童诗歌,认为它们是斟酌雅俗之间、适合儿童吟唱的诗歌。他十分欣赏《江苏》(清国江苏籍留学生1903年在东京创办的反满革命刊物)上刊载的儿童诗歌,如《游春》、《秋虫》等,认为其是中国文学复兴的先河。“将儿童诗歌的地位提高到如此的程度,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5]

此外,梁启超对于儿童文学的重要贡献还在于他的翻译工作上。他用章回体的形式重新翻译了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小说”《十五小豪杰》,连载于自己主编的《新民丛报》。考虑到少年读者的理解水平,译文采用的是白话文,他还以“饮冰”的笔名译述了“科学哲理小说”《世界末日记》。陆续在《新小说》上发表了南海卢籍东与东越红溪生合译的“科学小说”《海底旅行》、周桂笙译述的《水底渡节》和《神女在世奇缘》、南野浣白子的“冒险小说”《二勇少年》等。他称赞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小说”“寄思深微,结构宏伟。”由于梁启超的翻译工作是为了实行“小说界革命”,所以包括儿童文学作品在内的翻译工作不过是他“新一国之民”的手段。虽然他并没有儿童文学的文体意识,也没有以儿童为读者的意识,但是这些从异域引进的文学作品,在青少年中还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利于儿童冲破封建文化的屏障,已经开始为儿童文学的自觉松动着久久压在其上的板结的土块。

四、结语

总之,梁启超的儿童教育观中固然存在着资产阶级改良的思想和工具论的倾向,但他主张尊重儿童的尊严和个性,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无疑在儿童文学前意识的萌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经显现出现代儿童观的些微征兆。梁启超还是中国儿童诗歌和翻译小说的倡导者和力行者,为了儿童文学的诞生做了准备,有利于儿童文学的本体自觉。

参考文献

[1] 朱自强.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116.

[2] 方卫平.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M].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3:77.

[3] 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309.

[4] 朱自强.朱自强小学语文教育与儿童教育讲演录[M] .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129.

[5] 胡从经.晚清儿童文学钩沉[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2.

[6]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97.

上一篇:楞次定律教案范文 下一篇:二次函数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