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范文

时间:2023-12-01 11:14:02

咬文嚼字教案篇1

一、七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力的概念,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第六节《摩擦的利与弊》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判断物体是否受到摩擦力、判断摩擦力的方向对学生来说是很难的知识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采用了咬文嚼字的方法为学生传授知识,效果甚好。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他们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在讲解概念时笔者重点强调了概念中的几个关键词“相互接触、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阻碍相对运动或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然后“咬文嚼字”,一个词一个词地给学生分析,既加深了学生记忆又让学生在简单的几个词中学会做题。

首先是相互接触,它的意思是说两个物体必须要接触,这是前提。也就是说摩擦力不同于重力,重力是一种场力,不接触就能有力,而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不会有摩擦力。

接着是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这是产生摩擦力的条件,就是说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才会产生摩擦力。

最后是阻碍相对运动或阻碍相对运动趋势,这个词可用于确定摩擦力的方向。简言之,相对运动发生时,摩擦力的方向和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有相对运动趋势时,摩擦力和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用“咬文嚼字”的方式将这个几个词讲完之后,学生基本上就能突破判断有无摩擦力、判断摩擦力的方向这两个重难点了。

例1.关于摩擦力,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相互压紧的粗糙物体之间总是有摩擦力的

B.一个物体只有跟另外的一个物体表面压紧,并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或发生相对运动时,才有可能受到摩擦力

C.发生相对运动的两个物体,一定存在摩擦力

D.静止在桌面上的物体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分析:正确:B。A答案缺少“咬文嚼字”中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C答案缺少“咬文嚼字”中的相互接触;D答案同A。

例2.试判断下图中物体是否受到摩擦力,如果有,请画出摩擦力示意图。

图一 图二 图三

说明:图一表示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图二表示水平向右运动的物体;图三表示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

分析:图一缺少“咬文嚼字”中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所以图一的物体没有受到摩擦力。图二符合“咬文嚼字”中的相互接触、相对运动,所以图二中的物体受到摩擦力的作用,因物体向右运动,根据“咬文嚼字”中的阻碍相对运动,所以图二中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向左。图三符合“咬文嚼字”中的相互接触、相对运动趋势(有沿斜面下滑的趋势),所以图三中的物体受到摩擦力的作用,因物体有沿斜面下滑的趋势,所以摩擦力阻碍物体下滑的趋势,于是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上。

二、酸碱盐知识对九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很大的难点,而九年级科学第五册第一章第五节《寻找金属变化的规律》中有一个重要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金属活动性顺序背起来很容易,但做题时非常容易出错,学生学起来也觉得很难,笔者在讲授这一知识时,同样采取了“咬文嚼字”的方法,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一)笔者习惯采用: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这样的口诀实施教学,这样的对仗语句学生读起来感觉没那么枯燥。

(二)通过“咬文嚼字”传授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记住口诀之后接着第二步工作就是传授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这个应用说起来很简单就两点:1.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里的氢(元素)(K、Ca、Na除外)。2.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除外)。在做题的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如下的错误:

2Na+2HCl=2NaCl+H2

2Na+MgCl2=2NaCl+Mg

2Ag+2HCl=2AgCl+H2

Cu+2AgCl=CuCl2+2Ag

2Al+3CuO=Al2O3+3Cu

Fe+ZnSO4=FeSO4+Zn

当然还有很多类似的错误,这里只列举了几个典型的特例,笔者在传授这个知识的时候是采用“咬文嚼字”的方法实施教学的。

1.两点应用中都有一个括号(K、Ca、Na除外),这个括号说明金属活动性应用中的两条均要将K、Ca、Na除去,换言之,中学阶段的置换反应则不要涉及这3种金属,所以类似2Na+2HCl=2NaCl+H2、2Na+MgCl2=2NaCl+Mg这两个反应就错在没有将括号(K、Ca、Na除外)看清楚。

2.第一个应用“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里的氢(元素)”中有两个关键字“才能”,它即表示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酸里的氢,氢后面的金属则不能置换出酸里的氢,换言之,氢后面的金属则与酸不反应,所以类似2Ag+2HCl=2AgCl+H2这样的反应就错在没有看清楚“才能”这两个字。

3.第二个应用“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中有3个关键字“盐溶液”,它即表示发生在金属之间的置换反应需在盐溶液中才能发生,不在盐溶液中或者没有盐溶液则不会发生,所以类似Cu+2AgCl=CuCl2+2Ag、2Al+3CuO=Al2O3+3Cu这样的反应就错了。因此有犯类似错误的学生就没看清楚这3个关键字“盐溶液”。

其实,在中学科学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应用“咬文嚼字”的方法传授,笔者这里只是略作介绍,谨以此与同行共同探讨。

作者单位:深圳市福永中学

咬文嚼字教案篇2

21.《容忍与自由》中“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的”来证明容忍异己是最难得的观点属于( )。

A.类比法

B.概括法

C.例证法

D.演绎法

22.《咬文嚼字》的作者认为:字的难处在于( )。

A.感情的起伏不定

B.所述事物的千变万化

C.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D.古今字的意义不同

23.下列《咬文嚼字》的文句中,概括了全文中心论点的是( )。

A.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B.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C.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D.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24.《咬文嚼字》运用“推敲”典故所说明的是( )。

A.更改一两个字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

B.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C.“敲”比“推”更与全诗调和些

D.韩愈的修改确实很妥当

25.《吃饭》中用“吃饭有时很像结婚”说明的观点是( )。

A.吃饭有很多功用

B.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往往是附属品中华考试网

C.表达了作者“和而不同”的社会理想

D.嘲讽吃菜者的自讨苦吃

26.作者写《吃饭》这篇文章的最主要目的是( )。

A.表明吃饭还有许多社交的功用

B.说明可口好吃的菜还是值得赞美的

C.表达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是最主要的东西

D.发表他对人生、社会诸种现象和问题的看法

27.《吃饭》中,作者展开联想的主要途径是( )。

A.时间统一性联想

B.地点统一性联想

C.相似性联想

D.对比性联想

28.《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中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A.归纳法

B.演绎法

C.类比法

D.对比法

29.在《冯谖客孟尝君》中,冯谖第三次“弹铗而歌”的原因是( )。

A.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B.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C.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D.长铗归来乎!食无肉

30.在《冯谖客孟尝君》这篇文章中,凿成“三窟”的最主要人物是( )。

A.冯谖

B.孟尝君

C.齐王

D.梁王

21. 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一般说来,在议论文中,凡引进普遍性原理或名家名言的地方,都是运用演绎论证法来证明论点的。文章在第二层的议论中,提出了“人类的习惯总是喜同而恶异的”观点,这一观点可谓是普遍性的原理,接着通过塞维图斯的惨史印证这一观点,最后演绎出“容忍异己是最难得,最不容易养成的雅量”的结论。

22. 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文章有:“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可以看出答案为C.

23. 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中心论点,只有B符合题意,其余选项也是作者的观点,但不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24. 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本题考核有关议论文课文内容的知识,不过换成了“从论据来找论点”的角度。《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对《咬文嚼字》一课,应“识记文中所采用的典型例证,简要说明这些例证分别证明了什么论点”。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熟读课文,就应该知道:A.C.D三项不是作者的论点。只怕有些自学应考者不注意审题,把自己对“推敲”典故的理解当成答案而误选了。

25. 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本文中用“吃饭有时很像结婚”来类比论证了“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往往是附属品”的观点。

26. 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本文的论点即是提示、嘲讽隐藏在“吃饭”背后的名实背离、相互掩饰的人情世态,写作本文的目的也在此。

27. 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参见教材38页提示部分。

28. 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本文主要用了归纳法来证明论点。

29. 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选项A是第一次弹铗而歌的原因,选项C是第二次弹铗而歌的原因,选项D教材没有提到。

咬文嚼字教案篇3

【关键词】阅读教学 借助媒体 玩味字词 抓住空白 挖掘背景

一、借助媒体,读有成效

儿童是通过感官来学习的。恰当而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是教师在钻研教材、突破重点难点时思考的一个问题,要求教师必须把握运用的“度”和运用的“点”,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阅读教学锦上添花。

钱老师在执教《二泉映月》前,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中描写琴声的词语:婉转连绵、升腾跌宕、步步高昂、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她在课前静静地反复倾听曲子,把能反映这样的琴声剪辑下来。课上,先让学生找出描写琴声的词语,这些都是比较抽象的词语,学生第一遍读起来平淡无奇。然而,在理解词语时,没有用过多的言语去修饰,而是让学生带着心静静地聆听,一个个音符跳跃出来,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婉转连绵、升腾跌宕……”几种不同的音律,再经教师轻轻点拨,了无痕迹地化解了学生心中的疑惑。学生带上了理解,再读词语时,轻轻松松就能读出词语中包涵的味道。精巧地借助有质感的音乐,能让学生理解有乐感的词语,读出词语中的音律美。

二、玩味字词,读出深刻

在阅读教学中咬文嚼字,有人就会认为是死扣字眼,过度地斟酌字句。语文教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存在着自己的规律。往往一段话,一句话,甚至一个字,如果牢牢地抓住了,就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这就是咬文嚼字的妙用。在平常的课堂中,我们品词析句的过程只是停留在“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看出来?读出你的感受。”这一层面,仅仅只是从文字到文字进行理解,因而也无法触摸到作者的心灵。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找准合理的切入点,并寻找有效的咀嚼方式,启发和引导学生学好课文的语言文字,逐步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他们的读写听说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葛老师在执教《夹竹桃》,让学生体会夹竹桃的韧性时,抓住了“悄悄地”和“一声不响”两个词语反复地揣摩、体会。为什么要在这两个看似毫不起眼的词语上咬文嚼字呢?学生深入地思考解决了难题:“悄悄”是声音很轻,不想让人知道。“一声不响”是没有一丁点儿声音,更体会出夹竹桃的不张扬。进而老师这样总结道:两个词相似但有细微差别,这样的词连用非但不重复,更强调夹竹桃不张扬的个性,这是季先生质朴的语言中蕴藏的智慧。老师这样引导学生咬文嚼字,玩味字词,学生的阅读感悟才更深刻,阅读能力才会逐步提高,表达能力也会逐步增强。

三、抓住留白,读启想象

留白是绘画中常用的一种艺术表达方法之一,书画艺术中的“留白”在于追求一种灵气,虚中求实,从而达到“无为处皆成妙境”,给人美的享受,而文章中的留白也是一种艺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独特的创造力,给文章“留白”的地方进行个性补白,使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意思,使文章的解读更丰满,让学生的阅读更有创造性。

在《二泉映月》中,钱老师引导学生体会阿炳的一生很苦难,抓住了“卖艺度日”一词,进而联想“度日如年”,在凄苦的音乐声中让学生想象:在北风呼啸的冬天,他整天……;在烈日炎炎的午后,他整天……;在身患重病的时候,他整天……一连串的联想,让生活在穷困潦倒中的阿炳形象立刻丰满起来。学生喷发出无限的想象潜能,与文本深入对话,与作者深情对话,从而读出自我,读出深刻,读出个性。少着墨,多留白,会让阅读的课堂意趣横生,让“留白”的艺术栖息在语文课堂,让想象的气息回味在语文课堂。

四、挖掘背景,读产共鸣

现在的语文课文,很多都是出自名家之笔,或者是经典的文学作品。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巧妙地引入原著,或者挖掘作者的写作背景,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加深了学生对于文本内涵的理解,让学生走入作者的内心与他产生共鸣。

《如梦令》是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早年时期的一首词,词中一个“兴尽晚回舟”体现了词人生活的幸福美满。课上,沈丽娜老师抓住“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三个场景,让学生品读词中的欢悦,从而体会词人生活的无忧。教学至此,没有戛然而止,而是出示了《武陵春》一词,让学生对比读,读出词人不同的心境。同样是泛舟,《武陵春》中处处道出了词人无尽的哀愁。问题浮现于学生心中: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从而不着痕迹地引出词人的人生历程。让学生体会到:品读一首词,也是在品味人生经历。

*本文系全国“十一五”教科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生态课堂案例研究”子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和谐课堂的案例研究”课题研究成果。

咬文嚼字教案篇4

课堂上,导入新课以后,笔者询问一下大家课前预习中的收获或疑难,几个同学发言,大致都能说出文章表现“幸运者对不不幸者的关爱”。学生的这种反应和笔者的预测差不多,这样,教学环节就将很自然地过渡到笔者预设的教学空间中了。笔者正要提问导读时,一个同学举手要发言。

质疑生:老师,我对“前任”一词有疑问。工具书解释说是“同一职务,由不同人担任﹐称继任者之前的任职者为前任。”这“送冰”算什么职务呀?

生1抢答:“前任”一词太好理解了,课后思考题原题呀——“前任”用语简练,大词小用,风趣。

师:抢答很好,预习很充分呀。请坐!

笔者想借此契机再融入一些词语的知识,于是转身在黑板上板书:词语常见的变式使用有: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褒词贬用,贬词褒用;丑词美用,美词丑用;写人词物用,写物词人用。板书完转身瞥见那个质疑的同学还疑惑地站着,急忙询问他。

质疑生:刚才同学的抢答我也知道,不就是照搬参考书上的原答案吗?可是,读这个词时,我却“风趣”不起来,不知为什么。

生1(也不服):那是你不会读,听我读读整句话。

于是他很投入地把这句话读一遍,学生中这时有些窃窃私语。

质疑生:听你读,好像吃臭豆腐。

同学们哄然大笑,紧接着教室沉静下来,大家若有所思。突然面对这个意外的质疑,笔者一时也语塞。但暗自叮咛自己一定要当堂帮该生解疑。于是调动大家一起来咬嚼“前任”。经过讨论争辩,便有同学开始举手发言。

生2:“前任”在这里好像真的“风趣”不起来,与课文感情基调和主旨很不相符。

生3:而且文中老王是个苦命善良人,需要帮助,也值得帮助,不该“风趣”。

生4:对这样一个苦命人,“我”还有风趣调侃?这不是贬低自己吗?

很快大家都纷纷认同“前任”的确用得不好。笔者一时并不能明确指出这个词好与坏,便打算暂时放下这个话题,寻他山之石。这时这个问题似乎该平息下来了,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马上又有学生发言谈看法。

生5:我认为还有不好的,“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僵尸”、“骷髅”、“白骨”,这不是咒骂人吗?这样写有点太冷血了吧!

生6:何止这些词语。你们看,“我自己不敢坐三轮车”也写得不好,和那个把自己降格为货的老先生比,“我”差远了,还嘘寒问暖假惺惺的。

生7: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吃的不知什么药”也写得不好——还学者呢,都不如自己的女儿做事实在(女儿知道老王天黑就看不见是得了夜盲症,还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

生8:还有,人家送“礼”想答谢平时关照、寻个心理平衡,她却给人钱,小瞧人家呢?再说了,真想给钱,不会再专门送去?这也是礼尚往来嘛。

文章怎么能这样写呀!

……

连续向作者发难,由一个“前任”牵出了一串词语,带出了一组句子,确是笔者始料不及。“前任”一词尚在笔者脑中徘徊,又连带出这么多问题!这时全班又躁动起来,唇来舌往,赞同发言的多反对发言的也有。学生这样敢于向专家精选来的范文挑战,敢于和著名作家学者对话辩驳,也许是笔者的“放任”所至,记得在学习《观舞记》时,笔者曾让学生和《安塞腰鼓》比较阅读,学生比较后讨论交流,结论出乎笔者意料,学生结论大体是这样的意思:《安塞腰鼓》如长江大河雄浑磅礴,堪称华章;而《观舞记》却如浅涩小溪,先平静形容感受,再细心恭维几句,精彩之处未读足瘾又草草收住,有弄写作技巧之意,有应付索稿之嫌。笔者当时觉得学生说的也不是没道理,未置可否。从此学生质疑劲愈来愈大了。

今天《老王》这课学生的质疑是否存在着问题?该如何引导下去?我沉思中,似乎找到了途径。

师:大家先压下这个话题。谁能说说全文最能鲜明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是哪个词?

生:愧怍。

师:这个词在全文的结尾,非常突出。文中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为什么“愧

怍”?

生:换谁不愧怍,看她前文中的种种表现。

师:前文表现?哪些?是刚才大家指出的那些地方?

大家:对。

师:那就是说“愧怍”是“果”,那些地方是“因”喽。

大家:对。

师:那大家刚才怎么评价这些地方的呢?都说“写得不好”!是吧?

学生哑然。

师:我们前面学习《阿长与〈山海经〉》谈到正反双向铺垫,先写阿长纯朴善良却又粗俗好事等等事例作铺垫,然后再写给“我”买《山海经》一事把人物塑造推向高潮。本文是不是类似?本文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正面写与老王的交往渐深感情逐渐加深,字句间透出“我”一颗平等,人道之心,为结尾的“愧怍”畜力;反面写“我”做的还很不够,想平等但并没做到真正的平等,想人道却忽略了最起码的对人尊重,正如大家所指出的文中地方,这样写恰是为结尾的“愧怍”蓄因。文章正是这样有条理地巧妙地作铺垫叙事,才使结尾的“愧怍”有“张力”有“原因”,突显主旨才水到渠成。

最初的质疑生:老师,我先前不明白的“前任”现在终于搞懂了。这个词用得好。

师:解铃还须系铃人,那你给大家谈谈吧。

最初的质疑生:一方面,“前任”风趣调侃也是后面“愧怍”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

师:呵呵,也想学着老师,从正反两方面来看问题?

生:对了,使用“前任”这个词,是在“我”和老王交往的初期阶段,交往了解不深,交情不到位,“风趣”一下其实也是人之常情。

师:高!老师只抓住文章主旨咬嚼“前任”,你更能扣住文章气脉来咬嚼。精彩!

从一个不起眼的“前任”词语切入研读全文,没想到会收到如此的效果。真是“品准一个词,贯通全文脉”。不觉下课铃已响。却又有一个同学举手发言。

生:老师,我还有疑问,文章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为什么要区别用“的人”和“者”?有什么意味吗?

师:文字咬嚼不完呀!只好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探讨了。

咬文嚼字教案篇5

但是,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对多媒体教学存在误区,误认为只要把教材搬进电脑,或简单地给文字配以图像、声音,然后播放,便是多媒体教学。又有人为课件而课件,片面追求生动活泼、动感的效果,过度使用媒体资源,甚至加入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图片、动画、音效或视频,学生整堂课好比在读连环画,关注的都是课堂之外的东西。电脑的使用成为一种肤浅的赶时髦,带有极大的盲目性。

语文课被称为“百科之母”,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字、词、篇、章,完成其作为基础学科的听、说、读、写任务,更主要的是带领学生体会母语的魅力,培养情操,陶冶性情。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对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挑战,自然有它明显的优越性,但同时又无法替代语文教学本身。所以我们要扬长避短,要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只能是教师教学活动中的辅助手段,它不应该也不可能代替教师进行全程教学。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淡谈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需注意的一些方面。

一、多媒体技术中的音、像、画永远无法替代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意蕴

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诵读和“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语文课同其他学科不同,其他学科,师生双方主要是研究语言媒体所承载的各种知识信息,而语文则是研究承载各种信息的语言媒体本身,语文教学的终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语文课的主要媒介只能是传统的语言文字。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曾经指出:“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包含的诗意,只可“意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所以传统语文教学强调“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一点。朱熹提出了“涵泳”的读书方法,强调通过“诵读”。读出“情”、悟出“理”,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深刻体会文章的文义、文思、文气、培养“语感”。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多媒体永远无法替代的。

二、多媒体的直观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

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的更多的是一些直观的东西,诸如图片、声音、影像等,但过分依赖信息技术或不能科学地利用就会使学生产生思维的懒惰心理,正如宗璞所说:“视觉艺术太实了。很难满足心灵的想象。”况且图像画面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会抹杀语言的模糊性,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指那种“由近及远,以所见知所不见”的想象能力。在文学审美的过程中,人们由于生活体验、情感经历的不同,往往“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播放电视连续剧,让演员的形象来代替语言的描述,那文学作品就大为逊色了。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

三、滥用多媒体阻碍了师生的情感交流。使课堂成了借助高科技变相的“满堂灌”

在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所占的比例很大。文字作品贵在以情感人,语文教学不能忽视情感的作用。教师绘声绘色、引人人胜的讲解和分析,对于语文课堂来说,是十分有益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为了操作课件,只能拘泥于三尺讲台,而不能走到学生之中,减少了亲和力,无形中疏远了与学生的关系。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另外,教师围绕课堂教学设置的问题答案会在屏幕上显示,所以有时学生因怕回答错了或因知道屏幕上最终会显示参考答案而不愿主动思考问题。这样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就隔断了师生间的交流,师生面对面教学相长的热烈与融洽的交流气氛大减,师生之间的互动变成了学生和大屏幕的互动,整堂课成为另一种借助于高科技手段的“满堂灌”。

咬文嚼字教案篇6

孔夫子搬家打一歇后语: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

解释:

孔夫子是指孔子,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家里肯定有很多藏书,因此,他搬家的话,搬的东西肯定都是书。所以这句歇后语取“书”的谐音,写成“输”,形容或是比赛的结果都是输的。

孔夫子搬家打一歇后语的答案摘抄拓展

孔夫子的背包 ———— 准是书(输)(比喻注定要失败。)

孔夫子念文章 ———— 咬文嚼字

孔夫子的箱子 ———— 净输(书)

孔夫子挂腰刀 ———— 能文能武;文武双全

孔夫子搬家 ———— 净是书(输)(比喻总是失败。)

孔夫子游列国 ———— 尽是礼

孔夫子喝卤水 ———— 明白人办糊涂事

孔夫子背书箱 ———— 里面大有文章

孔夫子拜师 ———— 不耻下问

孔夫子搬家打一歇后语的答案精选拓展

孔夫子的褡裢 ———— 两头输

孔夫子的弟子 ———— 闲(贤)人

孔夫子的手巾 ———— 包输(书)

孔夫子的砚台 ———— 黑心

孔夫子的嘴巴 ———— 出口成章

孔夫子讲学 ———— 之乎者也

孔夫子门前卖《论语》 ———— 自不量力;不自量

孔夫子面前讲《孝经》 ———— 假斯文;冒充斯文

孔夫子念书 ———— 咬文嚼字(比喻过分地斟酌词句。)

孔夫子偷钱包 ———— 文明人不做文明事

孔夫子搬家打一歇后语的答案推荐拓展

孔夫子唱戏 ———— 出口成章

孔夫子拿扫 ———— 斯文扫地

孔夫子教三字经 ———— 埋没人材

孔夫子的手帕 ———— 包输(书)

孔夫子的徒弟 ———— 闲(贤)人

孔夫子门前卖文章 ———— 自不量力 孔夫子吃粥 ———— 心里没数

孔夫子出门 ———— 三思而后行;三思而行

孔夫子穿西服 ———— 土洋结合;不土不洋

孔夫子穿西装 ———— 不中不西;不新不旧;土不土来洋不洋;又土又洋;不土不洋;不中不洋

孔夫子打哈欠 ———— 一口书生气;满口书生气;书生气;文气冲天

孔夫子带腰刀 ———— 有文有武

咬文嚼字教案篇7

1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夯实中医理论根基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体生命认识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就是中医学理论,理解好中国文化系统思维的精髓,是领悟中医学理论精神实质的根本和必然途径。爱因斯坦说过:“如果一个自然科学理论,没有认识论作为依据,是站不住脚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着中医学的思想、理论、思路、原则和方法,为中医学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哲学基础。黎志钟同志曾经在《中国医药学报》对中医学做过这样的比喻:“如果把中医药学比作一棵硕果累累的大树,那么传统的文化与科学是其根,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基础医学为其本,临床医学为其主干,方药与疗效则是其花、叶与果实”。为此,我认为要想让学生长成“参天大树”就只有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成才,就要加强对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夯实其中医理论根基。只有这样才能教好《中医内科学》。

1.1加强古代人文文化教育明张介宾《类经》中提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易,指的就是《易经》,熟知《易经》的人都知道其实《易经》卦象实际上是人类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记载。而《内经》里对中医的要求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也就是说作为一名中医就必须要掌握好各个自然学科的知识以及了解人世间的凡人俗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应当加强古代人文文化知识的教育,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中医的实质内涵,进而当好一名中医。

1.2加强古代哲学思想的教育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渗透下,人类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际观察中,不断加以科学的总结和概括而形成的。中医学又是属于宏观整体医学,其辨证思维如整体恒动、天人合一、辨证论治、直觉体悟、取象比类等都与古代哲学朴素辨证法是同一的,相互依存的。因此,我们应在教学上加强古代哲学思想内容的教育,这样才能让学生触类旁通,领悟好中医辨证思维,更好的理解和把握中医理论的精髓。

1.3加强“咬文嚼字”的教育“咬文嚼字”是获取知识、启迪智慧、提高语言文字水平的重要基本功。我国的汉字是世界仅存的象形字之一,然而国家政府为了书写简便,使得很多简体字都已无法如古代汉字般,体现出更深、更多的内涵。但是中医这门古老而传统的医学,它的每一个字、词和术语都有特定的含义,只要深挖细掘、逐字逐句推敲就能够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揭示其深刻内涵,阐明其深奥道理。中医中“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与古代汉字的形成是一致的,因此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咬文嚼字”,便能使学生对中医理论做到易学易懂易记,并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益终生。

2转课堂为病房加强实践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现在《中医内科学》的课堂教学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学习,动机不够,兴趣和注意力都随着时间而减退。目前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案例式教学,但都是“纸上谈病”,学生并没有实际参与辨证思考及临床操作,真正的临床思维模式没有得到很好的建立和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转变思想,把课堂模拟成病房,创建良好的情境,更有利于学生转变角色,增加实践操作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临床思维和操作能力。

2.1合理使用多媒体将模糊化转具体化提高教学效果将典型的病例的资料用DV或数码相机拍下影像,并根据这些资料进行案例式教学。如拍下医生接诊及问诊经过的影像资料,要求学生针对影像给出的症状体征、主诉、发病经过、病史等资料,写出完整的病历。这种将文字转化为声音、图像、动画的形式,把模糊转为具体的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消化和运用课堂理论知识,提高学习的质量。

2.2虚拟案例场境精心设计变量提高学生灵活性根据经典案例或老中医的案例,由老师或学生扮演患者、医生,虚拟案例,并以此进行研讨。在此过程中授课老师需精心设计问答,如老师扮演风热犯肺的咳嗽患者,除回答一般症状外,还应精心设计各种变量条件,如有咽痛,如何处理?痰多、胸闷,苔腻,又如何处理?或者气粗、痰多质稠伴身热口干,舌红苔黄腻,又如何处理等等,层层递进,不断增加变量条件,逐渐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诊治的应变能力。

2.3主动寻找病人请病人入课堂提高实操能力一般的医学院校,是没有条件让学生长时间进行见习实践的。如何提高学生实操能力?我们要主动在身边的亲戚朋友、学生中寻找病人,或者与医院联系协商寻找患者,并在征得患者同意后请入课堂。让学生亲身接诊患者,进行望闻问切、立法、处方、用药,切实提高临床实操能力。

咬文嚼字教案篇8

巢湖市中垾镇庙集小学 周春芳

学校地处偏僻,守着几十名留守儿童,我偏安一隅,成了一名留守教师,晨钟暮鼓,寒来暑往。仰望南飞的大雁,把小楼栏杆拍遍;俯视远去的小路,闲看儿童捉柳花。暖暖的阳光静静地照在花圃中的绿叶上,无法驱走我莫名的怅惘。俯仰之间有着几分无奈,几分落寞。闲来喜欢捧读一本书,聆听先哲的教导,与文学达人神交。

一日正读,忽然一小团黑影倏地闪过,之后便听见书橱里传来啃噬声,原来是来了不速之客。都说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我不敢下手,便恐吓几声,起初很是灵验,书橱里立刻安静下来,毕竟胆小如鼠,可几次三番,三番几次,便不再起效,嘘声起,噬声停,嘘声停,噬声起,我便懒得管它了,任由耳畔鼓噪“咯吱”声。

日复一日,那位尊神渐渐进入我的视线。它的路线极单纯,从门外进来,沿着墙角踮起脚陀螺般一溜烟拐过门对面的墙角,径直钻进书橱里,既而便听见“咯吱咯吱”大嚼那些公文案牍的声响,也不知道它徜徉文字中,是否有所感悟。

上一篇:醉翁亭记教案范文 下一篇:因式分解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