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课例

时间:2022-09-10 08:44:24

同学们:

今天,我们学习朱光潜先生的 《咬文嚼字》,请同学们用5分钟速读,然后谈谈对自己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哪一个事例。

(5分钟后)

生:我认为是“推敲”这个事例,因为我们从小学到现在,都认为“敲”比“推”好,而朱光潜先生却认为“推”比“敲”好,他打破了人们传统的看法,打破了人们对“推敲”的美谈。引起了我们的重新思考。

生:我也认为是“推敲”这个事例,因为作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唐宋家之首”的韩愈,观点不落窠臼、新颖独特。

师:那么,大家认为是“推”比“敲”好呢,还是“敲”比“推”好?同意“推”比“敲”好的同学请举手。

(全班90%的同学都举起了手)

师:看来朱光潜先生真厉害,能让这么多同学同意他的观点,颠覆了被人们传为佳话的“推敲”。请同学们谈谈为什么?

生:我觉得 “推” 好。有意境。仿佛听到万籁俱寂的月夜,柴门吱呀一声,而“敲”显得太唐突了。“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

生:还是“推”好,更能显出孤寂的环境。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 他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

生:“推”可以无声,“敲”会发出很大声音,惊醒了树上的鸟,打破了寂静氛围,所以不好。

师:有没有不同看法?

生:“敲”好。推,无声音,敲有声音,动衬静,反而显得寂静。

生:“敲”好,因为以动写静,与“幽”字搭配,引发读者的联想,而且,夜深人静,“敲”字说明了作者很有礼貌,即使门没锁,也决不推门进去。

师:大家说得很好,朱光潜先生对“推敲”进行推敲,是为了说明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那么,到底是“推”好,还是“敲”好。衡量它们好坏的标准是什么?这就要看贾岛当时是在怎么样的情境下写的?他要表现的是哪一种意境与氛围。下面就让我们重读贾岛的这首诗: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从题目可以看出诗人把这首诗写在了友人李凝的“幽居”上,通过访友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表达了诗人悠闲自得的情趣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附近没有人家为邻,一切是那么闲适宁静,一条长满青草的小路,通向了庞杂荒芜的庭院。点出了幽居之“幽”。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月光皎洁,万籁俱寂,鸟儿栖息在池边的树上,一位僧人披一身月色,深夜来访,敲响了这座庭院的门。点出了这是在访友。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没想到主人不在,往回走的路上,过了桥格外引人注目的是风光秀丽的原野景色,夜风轻拂,天上的云随风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我这只是暂时回去,过一段时间再来,共同归隐的约定,我是不会失言的。更点出了这不是自己的家,是去访友未遇,而重新约定。

重读后,我们发现这首诗写的是“月夜访友未遇”而并非朱先生说的“孤僧步月归寺”,是“访”而非“归”。如果是诗人自己回到自己的幽居,那自然是推,就像朱先生所说“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但问题是“访”,故“敲”就很恰当,一者显得有礼貌,不是冒然造次,二者,以动衬静,更显出了夜的静。

其次,韩愈看到贾岛时,贾岛一面思考,一面用手反复做着推门和敲门两种动作。这说明贾岛已经对这两个字进行斟酌,用了“敲”,说明“敲”是最能体现诗人当时的心境的。

再者,古代的两个大诗人共同探讨的结果,怎么可能让现代的美学家说就轻易呢?

现在,请同意“敲”比“推”好的同学请举手。

(全班90%的同学都举起了手)

师:其实,如果按朱光潜先生给我们设置的环境“孤僧步月归寺”,应该是“推”比“敲”好。如果按访友未遇,应该是“敲”比“推”好。不过,朱光潜先生说,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味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师:今天,是我们对作者“推敲”事例的再推敲。希望大家在推敲文字的过程中,提高我们的思想,因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下课! [教]

上一篇: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之我见 下一篇:浅谈关怀理论下如何恰当处理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