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转促交流发言材料范文

时间:2023-11-01 17:06:25

学转促交流发言材料

学转促交流发言材料篇1

关键词:学得 习得 高中英语

“有许多证据表明,相对于教师的知识而言,教师的信念更能影响其教学行为”(Marion Williams & Robert L. Burden,2000)。也就是说,教师所持有的教学观点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在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所以,我们有必要先阐明有关英语教学自身所持的一些基本理论认识,如学得和习得的基本理论。

习得和学得这一理论是由著名的教育家Krashen所提出的。他认为,“习得”即学习者为了获取信息,或是以信息交流为目的的一种语言学习过程。“习得”是一种潜意识的学习,其本质是不明显的、非正式的和自然的学习。他还认为,“学得”即学习者有意识地进行语言规则的学习,其本质是一种明显的、正式的、系统的和非自然的学习。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关注的是语言形式和相应的语法规则,即语法。学习者通过别人的讲解以及自己阅读相关语法书的方式,理解并学习一些语法规则,并能够运用这些语法规则。

“习得”与“学得”虽有不同,但两者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其不同在于教学中更体现为互补和互相转化的一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习得”与“学得”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指导意义。

一、“习得”和“学得”的不同

教育家Krashen的“习得”论颇有影响,尤其在解决我国“哑巴英语”的问题上有相当大的指导意义。Krashen指出,有意识“学得”的知识,其更多的是用来考查学习者的语言输出是否合乎语法规则,而考查却需要一段时间过程。由于口语交际的即时性,学习者“学得”的知识很难自然地输出,但也有不少教育学者努力去淡化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如Stern认为,其实要刻意地区分“习得”和“学得”,其行为是没有任何理论意义的,因为两者原本表达的就是同一个概念。“习得”和“学得”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更像是一种风格上的差异,就如同英语词汇中的develop,grow,learn的区别一样。Ellis也同样认为,“习得”与“学得”两者之间其实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因为“习得”本身就包括有意识的“学得”,且两者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换的。而Littlewood则主张,“学得”作为一个概括用语,其本质就包括了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学习(于善志,2005)。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学者只是淡化但并未完全否认两者间的不同;学习过程中的“习得”则更多的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的,也就是说“习得”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作为“input”存在,但是否全部为学生“intake”是不得而知的;“学得”的知识则更可能在各种外界监督下迅速地为学生所内化。

二、“习得”和“学得”各自的局限

在我们界定了两者是不同的学习过程的基础上,再来关注两者在我国教学环境下的各自局限。英语并非我国的第二语言,在整个社会中也并非通用语言,在英语课外学生间的沟通也完全是母语,仅仅靠在课堂上接受所谓的可理解输入,而课下不用或很少用,学生显然是不能获得足够的输入而实现对语言的自如运用。再者,交际并不仅仅指口语交际。在我国,人们可能更多的是利用英语进行阅读、获取信息、查阅资料或与外国人进行书面交流,因此,对于英语词汇的学习仍需重视。即便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和时间“习得”并能自然运用于听和说,但他们仍需学习一定的语法知识以处理较复杂的阅读材料。对于“学得”的局限性,多年的“哑巴英语”现象足以说明问题。

三、“习得”与“学得”之间的相互作用

既然“习得”与“学得”各自的关注点不同,又各有其局限,那么,我们在教学中更应注意两者间的结合,促进“习得”和“学得”知识间的互相转化,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高。不能一强调听和说就不讲语言知识了,或是只注重语言知识的讲解,而不注重语言材料的真实性,忽略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习得”与“学得”之间存在着一座桥梁,我们应发现并建立起这座桥梁。

对英语进行一定量的直接接触是英语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但决非充分条件。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努力营造英语学习的环境,鼓励学生多接触英语材料;另一方面,要运用多种形式教学,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进行适当干预和指导,从而促进学生有意识地注意自己所接触的英语学习材料。“习得”与“学得”之间的桥梁,其实就是从输入(input)转化为吸收(intake)的阶段以及从吸收(intake)转化为输出(output)的阶段。在这两个阶段,教师要通过适当的干预和指导,训练学生有意识地把“习得”和“学得”结合起来。因此,教师应把学生所学到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表达能力。研究学者也曾指出,“习得”发生的必要条件是两种“有意注意”:一种,语言学习者必须对自己所输入的语言特征加以注意,否则,输入便不可能转化为吸收;另一种,语言学习者必须注意自身的语言发展状态(体现在输出之中)与其目标语言(体现在输入之中)之间的差距,即语言学习者要进行认知对比。通过这种认知对比,语言学习者或是能发现自身语言知识所存在的不足,或是能强化正确的知识,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的语言系统。

以我校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漂流阅读”为例,每周规定一个固定时间来组织学生一起阅读英语材料,如英文报纸、英文名著等。这些阅读材料都是教师事先根据教学内容,或依据学生近阶段所掌握的英语词汇情况而精心挑选的适合学生阅读的材料。在阅读期间,学生要填写一张阅读心得卡,每人在卡片上都要写出阅读中遇到的生词和难句,并利用词典及时查出它们的意思及用法。此外,学生还要把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的好词和好句摘抄下来,以便于吸取他人精华并加以利用。最后,学生还可以写下自己的阅读心得或随笔等。在一个小时的阅读活动结束后,接下来是学生最喜欢的Free Talk环节,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自由分享阅读心得。我们进行“漂流阅读”活动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摘抄、交流心得等一系列兴趣性的活动,把学生从课本里单一的、枯燥的语言学习中解放出来,促进学生“习得”和“学得”知识之间的互相转化。

总而言之,我们发现了“习得”和“学得”之间的桥梁,即在于教师通过日常的英语教学,有效地整合各种英语资源,建立督促制度,营造英语学习环境,运用多种指导方法,把更多的input转为intake以及把更多的intake转为output,帮助学生在“习得”和“学得”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从而使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Krashen S 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学转促交流发言材料篇2

一、导致语言焦虑的因素分析

如今,语言焦虑愈来愈引起语言学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主流观点认为导致焦虑的因素主要有三种:

1.学习者的个别特征。有的学生存在心理或生理缺陷,有的性格内向或孤僻,有的受挫后调控能力差,还有的受方言的影响无法克服某些语言障碍。另外,学习者自尊心的强弱、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模糊现象的宽容程度、学习者的冒险精神和竞争性都与焦虑程度高低有关。

2.学习活动形式或教学方法。例如:面对全班同学做口头表达对多数学习者来说,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焦虑。语法翻译法不强调学习者的口头表达,学生的焦虑程度就会低一些,而强调交际的教学法则可能导致高度焦虑。

3.文化差异。认同某一语言群体或目标文化表示该学习者也是该群体中的一员。

二、语言焦虑分类

学者Gardner认为语言焦虑可分为考试焦虑、交际畏惧和负评价恐惧。考试焦虑指带着恐惧心理来看待考查过程中成效不充分的倾向;交际畏惧是指个人对于他人的真实或者预期交际中产生的恐惧或者焦虑程度,其典型表现为交际回避或退缩;负评价恐惧指对他人的评价有畏惧感,对负评价产生沮丧心理以及担心他人对自己作出负评价的预期心理。

Alpert和Haber通过研究认为,语言焦虑可分为促进型语言焦虑和妨碍型语言焦虑。促进型语言焦虑促进学习者克服新的学习难题,在心理上形成一种自我肯定的暗示,促进积极行为的形成,从而能提高学习者的成绩和语言能力。与此相反,妨碍型语言焦虑则促使学习者逃避新的学习任务,在心理上形成一种逃避性习惯,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从而降低其学习成绩甚至放弃外语学习。适度的促进型焦虑给学习者动力,激发学生克服困难,挑战新的学习任务,努力克服焦虑感。而过度的妨碍型焦虑,则导致学生用逃避学习任务的方式来回避焦虑的根源。因此,尽管焦虑对学习有积极作用,但更多的时候,它带给学生的却是负面影响,尤其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焦虑更是弊大于利。因此,外语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焦虑的调控,已经成为提高外语教学水平的关键环节。笔者认为,我们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多媒体手段的科学运用,以此为切入点帮助学生克服外语学习焦虑情绪。

三、借助多媒体技术克服学生外语学习焦虑情绪的策略

1.选用适当的多媒体教学材料。多媒体教学材料的选用是否得当,对教学有直接影响。那么如何选出合适的材料呢?(1)教学材料应当具有实用性。外语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之真正将书本知识牢记在大脑中,进而运用自如。(2)教学材料应当富有趣味性。学习兴趣是保证学习效率的前提条件,只有学生对这一门课有足够的兴趣,才能保证教学的高效率。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强教学材料内容的趣味性。(3)教学材料应当具有多样性。教学材料不仅限于教学片,还可以选用一些经典对白、具有文化内涵的影视材料。影视材料能够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一个真实的语境,是声音与图像的结合体,这是印刷教材所无法比拟的。实践证明,借助影视材料展开教学活动,学生感兴趣,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2.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语言首先是有声的,教学中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训练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但听是第一位的。要从视、听入手,逐步带动和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从而使其听、说、读、写全面发展。教学方式的综合化可以使学生的视觉、听觉以及语言产生的技能(写和说)联系在一起。多媒体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克服传统教学弊端的全新的教学方式,把抽象的、枯燥的学习转化为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成为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在讲解一些内容比较抽象的课文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场景,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利用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学生可以和多媒体设置的虚拟场景进行模拟对话,这对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大大提高课堂容量,使课堂内容更加充实、丰富。教师可以轻松地把原本要写在黑板上的内容通过图片或者文字直接介绍给学生,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在具体课堂操作中,以影视材料的辅助使用为例,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操作形式,使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下进行英语会话的模拟演示和表演。还可以将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与英语教学相结合,利用集声音、文字、图像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营造出身临其境、轻松愉快的语言氛围,让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进行英语学习。

学转促交流发言材料篇3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如何让学生学以致用是英语教师面临的主要难题。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交际语言教学,主要采用交际方式将知识上的知识转换成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和应用的知识。通过教学转换,使学生提高自身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其中每项活动均有助于学生学习,并且采用多种方式满足教学要求。笔者认为,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交际教学法,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听力能力培养

听力作为初中阶段英语教学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学的重难点。听力是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的综合,其涉及到语法、语音以及语调和文化背景等知识。采用交际教学法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鼓励学生,并且引导他们按播放的英语内容进行模仿、反复诵读,以此来改变传统的哑巴英语教学法。在对学生进行听力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事先给学生提供素材,并且根据材料给学生布置口头任务;为帮助学生完成口头任务,必须给学生创造适合的语言环境氛围。比如,教师可提供一些英文歌曲、故事以及诗歌和谜语等素材,进行额外训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够更加活跃课堂。

2. 口语能力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而又愉快的交流氛围,这有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第一,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喜好。一旦学生感觉到自己被重视了,就会因爱屋及乌的缘故而产生学习热情,对教师所教的课程产生极大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当通过激发学生的热情,使自己先被学生接受,只有这样才能参与到口语教学中来,发挥主动能动性。第二,口语课程教学实践中,可采用多元化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小组讨论、采访以及辩论等。值得一提的是,口语课上教学过程中,切忌漫无目的、盲目讲课,课前需有目的地准备一些材料。第三,举办各种类型的课外教学活动。比如,采用话剧表演、英语角以及角色扮演的方式,为学生搭建口语交流机会和平台。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学科,长期以来口语教学普遍被忽视,虽然考试成绩不错,但是很多学生甚至连用英语交流、回答简单问题的能力也没有,最终成为“哑巴英语”教学的受害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对教学内容、方法进行优选,合理安排学生的口语交流活动,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3. 阅读理解能力培养

初中英语交际教学法应用过程中,应当加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课前引导学生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信息。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可帮助学生理解全文。需要强调的是,准备材料需要提前一至两天,并要求学生根据要求独自完成背景知识的收集和整理,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知和理解全文。第二,提高学生自身的交际意识和能力。课前教师应当给学生准备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和互换意见。第三,小组合作教学形式效果非常的好。在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前,教师应当向学生讲明话题、步骤;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深入到每一个讨论小组,帮助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写作能力培养

在初中英语交际教学法应用过程中,不同班级小组的写作任务不同。这是一种以“学习共同体”为载体,促使他们在写作学习时经常进行沟通和交流,并且分享学习资源,完成预定的写作任务。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在写作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交际教学法,师生应当相互协作。在“互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非常重要,既是促进者、资源提供者,又是课堂教学的反馈者;学生既是交际教学的互动者,又是写作任务的完成者。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促进者的作用,创设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他们的交流与写作动机,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写作热情。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英语交际教学法教学应用过程中,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

[1] 徐娟. 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6(01).

[2] 赵冬妮. 交际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05).

学转促交流发言材料篇4

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大都是由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吸收教师讲的东西,成为存贮前人留下的知识的"容器"。这是不科学的。新的教学思想认为,教师应该变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在教学中刺激、促进学生的自我活动能力,使他们自己动脑、动手学习,从而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培养。

为了创设双向交流的语方情境,可以突破每节课用讲解和机械操练的方法,只教若干单词、句型或几段课文、某个语法项目的旧套路,采用跨课跨单元的整体教学法,创设语言交际的情景,经常变换学方式,与学生共同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如以一位学生的经过精心准备的课堂报告为序幕,然后安排各种各样的学习和语言交流活动,诸如朗读、问答、会话、看图样的学习和语言交流活动,诸如朗读、问答、会话、看图说话、讲故事、表演、游戏、唱歌等等。在这种充满乐趣、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情感进行自然的、比较充分的交流。师生共同创造的教学过程,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他们对英语学习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热情。

同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还要注意向学生呈现语言学习的过程,指导学习方法,教学生如何学习。这能促进课堂教学逐步做到变教为学。

2、用课外小组活动补充单一的课堂教学。

在英语的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习惯,使他们具有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语言习惯只有慢慢地通过经常不断的重复才能获得。仅靠在课内学习是不够的。学生只有在尽可能多的语言环境中接触它、使用它,才能学好并养成语言习惯。我国中学的英语课每学年还不足170学时。长期以来,很多教师采取增加课时、课外加班加点、布置大量作业等办法来扩大接触外语的机会,不但未能奏效,反而使学生负担过重,失去兴趣,以致许多人放弃学习。

因此,若将教学任务放在学生课内外和校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完成就是一种有效的措施。用丰富的课外活动配合课堂教学,同时又把课堂教学内容扩展到课外活动中去。形成课内外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综合学习方式。

3、将学生的学习从以个体方式为主变成以小组学习为主。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当学习转化为一种合作过程,人人都从中受益时,小组学习程序可以是十分有效的。语言学习尤其需要与别人交流,以便在使用中学习。据此,可把班上的学生分为四人一组的学习小组,四人学习小组在课堂相互合作,在课外也常常开展活动。这样学生把英语学习不只当作课内的任务,而是把课内外的活动变成一种学习的整体工作。小组活动要有目的、有指导地进行,要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学习,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交流和协作。伙伴们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各自又都获得很多的实践机会。这样的小组学习有效地保证了课内综合式教学有序地进行。

四人学习小组按邻近座位组成,开始时,每组指定量名能力较强的同学负责组织学习。在小组学习中,他们一起朗读、背育、预习、复习、互相提问、会话、复述课文、讲故事、研究并讨论疑难问题,还相互评改作业、举行小测验或自我测试等等。还可在小组复习之后,以小组为单位由大家命题进行期中,"小组学习"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发展"自我反馈"、"自我评价"的技能,逐步学会学习。所以说,"小组学习"又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4、变单一依靠谭本和练习册为博取多种丰富的语言材料进行教学。

多样化教学体现在教材问题上的做法,可以比喻为"将羊群地放在草肥水美的大草原上去吃草,而不是只靠割些草来喂给关在栅栏里的羊"。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需要有大量、生动有趣的语言材料来配合,只利用课本或少量的补充材料对学生重复的、机械的训练,会使学生感到学习英语是令人感到厌烦的、乏味的苦差事。

学转促交流发言材料篇5

关键词:聋校学生 沟通交往 内容 分布

《聋校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方案》提出:“课程设置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聋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聋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沟通与交往课程是新课程一大亮点,旨在帮助聋生掌握多元的沟通交往技能与方法,促进聋生语言和交往能力的发展。沟通与交往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感觉训练、口语训练、手语训练、书面语训练及其他沟通方式和沟通技巧的学习与训练,促进聋生语言和交往能力的发展。沟通交往课分布在小学一到六年级,各个年级平均是每周3节,占总课时比例的6.8%~6.6%,位于课程比重排行第四位(语文24.8~24.3%,数学16.7%~16.6%,体育与健康、艺术各占9%~8.8%并列第三位)。沟通交往课不仅出现在课程设置中,而且成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地位与语文、数学是等同的。可见,聋生沟通交往能力的培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在《方案》中,强调沟通方式的多元化,即不单独提倡某种教学理念,也不贬低某种理念,而是“学生需要什么,就给予什么;适合什么,就安排什么”。因此,沟通交往课应根据聋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发展阶段,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和训练方式。

一、师资与课程

1.聋人教师承担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以聋人手语为载体,是聋人群体进行文化传承和相互启迪娱乐教育形式之一。

手语课大体分为三大板块:老师传递信息――学生接受信息――学生反馈信息。通过理解、内化的过程,激发聋生沟通的愿望,培养其语言表达的能力。这是初级阶段培养沟通交往能力的细化目标之一。

聋人教师参与的课堂充分展现了“用‘自己的语言’和‘自己人’,说‘自己想说的话’”的特点,是培养聋生沟通交往兴趣最好的途径。

2.听人教师承担的课堂教学

2006年,我校开展的省级课题《适应盲、聋学生发展的课程调整与开发研究》做了一个关于聋生发展及发展需要的调查报告,报告中显示有98.6%的学生希望能够走出学校与外界进行交流。听人教师承担着将聋生引领进入主流社会的责任。由听人教师承担的沟通交往课的目在培养聋生与健听人的沟通交往能力,传授与健听人群沟通交往的技能技巧。教材可以是语训教材部分内容,可以是聋校教材中的句式练习等。听人教师承担沟通交往课,有利于促进聋生汉语水平的提高,帮助学生建立两种语言转换的桥梁,促成聋生与听人进行沟通交往的实现。

3.聋听合作――文化课

这里指的文化课是针对聋生开设的讲解“聋人文化”、“听人文化”的专项理论课。

在聋、听的交往中,聋人“说话”很直白,喜欢询问隐私,没有礼貌……这些感受都是源于聋、听文化差异。聋、听人群在交流的过程中难免因文化差异产生误会和矛盾。聋生以积极的态度进入主流社会,就一定要了解主流社会的文化,知晓两种文化的差异。聋生的需求要求承担课程的教师熟悉两种语言、两种文化,对教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势在必行。

二、学生活动与课程

1.学生自主阅读

阅读是心与心的交流,是阅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对话。从阅读的内容来看,我们找不到手语阅读材料,呈现在聋人面前的都是主流社会的语言和文化。让聋生借助读加深自我对文章内容的感知,整体地从字里行间内含的意蕴进行感受、领悟和品位,推动聋生书面沟通能力的形成。

提供给聋生的阅读材料应具有以下特点:在选择材料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年龄和阅读兴趣;有直观的图片,能从图片中大概了解文本的内容;适合采用多种形式给予反馈。

2.综合实践活动

主要包括亲子活动、手拉手活动、共建活动等,是聋人社会与听人社会的初步融合。将在课堂中逐渐培养的沟通交往能力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在“需要”的推动下促进学生沟通交往能力的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是真正体现了“在玩中学习”的理念。但是综合实践活动需要与特定的人取得联系,需要学生克服自卑等心理障碍,必须得到活动相关人员的支持,需要主流社会的接纳。

三、内容分布

聋童要接触两类人:聋人和听人(包括会手语的听人和不会手语的听人)。如果说聋童在学校里和老师和同学之间多少还有一点因经常性接触产生的默契而易于交流,那他们进入社会后可能会因交流不畅而孤立。所以,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聋生要选择不同的课程内容。

1.小学低段

小学低段的聋生主要交往对象是家长、老师、同学,听力较好的聋生与其它听人的交往机会相对较多。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根据聋生言语发展特点,在低段初期主要发展聋生第一语言,采用聋人手语为载体,对听力状况较好的聋童采用个训方式发展口语;中期,继续发展第一语言,建立手语与汉语的联系,初步渗透汉语句式;后期,继续发展第一语言,进一步建立两种语言的联系,培养阅读兴趣。总的来说是:以聋人手语为载体,辅以汉语(书面语、口语、手势汉语),注重个别化教育。

2.小学中段

小学中段的聋生主要交往对象是同学、老师、家长、亲人、邻居等与自己学习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他们的沟通交往能力在生活实践中得以发展和提高。由于交流范围的扩大,他们对短信交流、网上交流、文字交流等有了极大的兴趣,使用汉语交流便成了他们最急需的交流方式。在这一阶段,课堂教学的内容应以听人教师参与的课堂教学为主,帮助聋生树立沟通的信心,建立良好的两种语言的转换体系,掌握沟通交往技巧,培养与听人的沟通能力。

3.小学高段

聋生的生活圈子进一步扩大。在这一阶段应为聋生开设文化课,以便了解自己、了解周围的世界;为聋生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在阅读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同时开展主题讨论,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进行集体疑问解答和个别疑问解答,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综合时间活动。该阶段应更注重沟通方法、技巧的学习和训练。聋生交往能力的培养、沟通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根据聋生情况,沟通交往课的开设向小学以上的阶段延伸也是必要的。

沟通交往课是一门综合类课程,具有灵活性、可变性、极大的包容性等特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各类教学内容在聋校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课程的内容、方式均应根据学生的身理、心理、听力状况有所取舍和补充,真正做到“均衡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相结合”、“统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

参考文献:

[1]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2]赵锡安.聋人双语双文化教学研究.华夏出版社,2004.

学转促交流发言材料篇6

[关键词]新媒介时代 英语专业视听课 多模态教学 多模态识读能力

21世纪以来,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多领域知识、技术、文化间的相互渗透,人类的交际行为模式和信息传播方式经历着颠覆性的变化,人类信息流通迈入了“新媒介时代”。多模态教学原理以20世纪末兴起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为基础,在研究中关注教学中非语言交际成分,通过对课堂中教师行为的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和分析,对教学中的言语与手势、面部表情与语音识别、面部表情与语音综合等进行研究。张德禄指出:话语意义中的一大部分由非语言因素体现。非语言因素也称伴语言特征,它们包括音响度、声调、语调、音速等;手势、身势、面部表情、动作、移动等身体特征;PPT、音响设备、网络、实验室、周围的环境因素等非身体特征。1996年新伦敦团体的一批学者提出,随着意义表达的多模态化,传统的以语言为中心的读写认知能力将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并提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多模态识读能力”概念。基于此,英语专业视听课应满足培养学习者多模态识读能力的需求,必须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展开注重多模态语料输入和多模态识读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满足新媒介时代的语言学习要求。多模态教学法认为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都是构建意义的源泉,教学中应该协调运用多种模态,结合语言认知规律开展有效的多模态教学。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三方面探讨英语专业视听课程的多模态教学实施。

一、转变教学理念,提升多模态教学能力

随着媒体工具和网络系统进入教学领域,英语视听教学面临来自技术和网络两方面的挑战,督促着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模式的革新。首先,英语视听教学已经摆脱了传统教学中的录放音机、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PPT、CD-ROM等类型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这些信息技术为教学带来了信息容量庞大、呈现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料,教师在如何合理运用技术方面面临着转变教学思路、提升相关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困扰。其次,开放的网络也使得优质的教学资源得以共享。教师在资源掌控上已经失去了以往的“课本加教参”带来的“台上的智者”的优越地位,多媒体教室、语言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教室等媒体教学设施,以及开放的信息网络丰富了视听课堂教学内容,使得语言文字、图像、音视频等多维度信息媒介成为师生共用共享的资源,这正是新媒介时代语言教学的“超文本”教学模式的特征之一。教学辅助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开放成为目前挑战教师教学理念的重要催化剂。笔者认为英语视听教师应从以下方面转变教学理念,以更好地开展适应“超文本”的多模态教学模式。

1.要转变课堂上教师的角色意识,变“传授者”为“建构者”,变“说教者”为“合作者、引导者”,变“台上智者”为“边场指导者”。在以网络信息为背景的视听教学中,尽管便捷、即时、共享的互联网资源打破了师生之间资源拥有的壁垒,但是,教师的学术权威必然要以引领者、指导者的角色体现。教师必须对授课领域的网络资源具有一定的甄别和鉴赏能力,才能充当合格的学习建构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因此,英语视听课程的教师不能囿于教材资料,而应利用高质量的网络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指导学生了解并运用合适的网络教学资源。

2.加强课堂协调运用多模态的能力,变“说教模态”为“演示模态”。多模态教学及多元识读能力教学认为信息和意义的构成通过多种模态来实现,讲台上教师授课的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不仅包含语言内容,同时,也包括教师的仪态、表情、手势、语调、音量、口音等微元素。教师口头语言的正确度、流利度是良好听觉模态的基础,而对口头话语模态起着优化作用的态势语正是教师协同不同模态,完成多模态教学的重要环节。

3.克服多媒体设备的局限,营造多模态交流的氛围。在英语的视听教学中,教师需要头戴耳机,一边操作设备一边完成教学。设备的束缚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教师们的多模态教学,很多教师授课时坐在主控电脑后面,影响了和学生的视线交流,使教学效果打了折扣。对此,教师应合理调整课堂安排,以变化的表情、手势、语调强化语言模态,也可在设备操控的间隙摘掉耳机走下讲台,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尽量克服设备对教学模态的局限性,逐步达到多模态教学的要求。

二、合理组织教学素材,发挥模态间的互补作用

由于新媒介时代的语言教学素材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和公开化的特点,不仅教材配备相应课件和音频视频资料,教师授课也多以PPT课件形式完成。因此,新媒介时代的英语视听教学面临着选择、组织和加工教学素材的种种问题。在英语视听课程中,教师应在认知语言学、多模态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合理运用多模态教学素材,力求做到通过素材组织,使得多种模态资料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之间的互补作用,以提高教学效率和减少学习者的认知负荷。笔者结合相关教学研究及英语专业高年级高级视听说课程教学实践,认为教师在发挥多模态素材间互补作用方面,可遵循以下原则:

1.课件的多模态资源展示以认知规律为原则。二语习得认知规律及多模态教学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训练目的决定向学生展示模态资源的形式。视听课程以训练学生听力理解为目的,教师在选取教学素材时必须注意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展示时间和次序的重要性。有时候“图文并茂”的课件在学习效果上反而适得其反,不适用的图画、动画导致学生的认知过载,造成不必要的外在认知负荷,而影响教学效果。根据视听内容,可将视听材料分为交互性语篇和内容性语篇。前者以传递日常生活场景信息为主,后者以传递知识性内容为主。英语专业低年级阶段的视听材料以交互性内容为主,注重语言输入和理解训练,因此不宜过多使用视频。而高级学习阶段的内容性语篇输入可适当使用视频,但在完成听写、填空、答问的练习时,仍不能同时使用视频和音频,而只应使用音频保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提高语言输入的有效性。对于语言文字模态和视频模态的不同展示过程,教师可采用软件对视频中的关键词进行字幕处理,使之和视频同步显示,如将英文字幕或者关键词的字幕添加到视频上,以达到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的互补效应。

2.课件设计注重多种模态素材协同完成意义的建构。多模态教学以社会符号学为理论基础,认为意义构建包含“可用设计、设计过程和重新设计”三个过程。在视听教学课件设计体现为“教师搜集可用素材、设计素材如何运用、整合素材到课件中”三个环节。在素材处理中,需要运用多模态教学原则中不同符号系统中的“语法”这一概念来把握可用素材的处理,使得课件中出现的语言语法、图片语法、电影语法能够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在课件设计的过程中,搜集的素材经过合理设计,通过教师的引导,使课件中的语言、声音、色彩、图片、视频等传达的符号意义为学生易于接受。课件设计的意义建构既是对素材的重新组织,也是素材重组并转变为符合课程目标和师生兴趣和经验的意义转化过程。因此,上述三个环节中最为突出的应该是设计的思路或观点,这是教师组织加工素材的原创性活动,也是视听课教师日常经验的重要部分,是教学过程中应当强调的重要成分。

3.通过素材组织培养学生多模态识读能力,激发隐喻认知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识读能力为区别、理解、阐释、创新、交流、计算和在不同语境使用下使用印刷和书写资料的能力,是具有连续性的学习。在新媒介时代,多元识读能力要求学习者适应信息传播渠道的网络化,具有电脑、信息媒体的识读能力,并能够运用超文本语言,批评性地选取和分析信息,解读文本信息以及符号、图像信息,并能够运用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沟通等建构性活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以语言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通过课件中使用的不同素材,使学习者接受有助于建构其知识结构和经验的语言材料输入。多模态课堂教学不仅应展示给学生工作、公共和私人场合的语言素材,使学习者获得真实语言素材,而且应以文化的多元符号系统形式展现教学素材。教师应将语言文字、视觉图像、音像、绘画创作融入课件,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进行互动。

三、英语视听课的多模态教学活动设计

多模态教学以社会符号学及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提出传统认为是副语言的图像、颜色、动作等符号,在社会交流中正在和文字符号一起构成人们意义表达的资源。多模态教学活动设计则应遵循这一原则,体现师生交流合作,协同完成任务的建构教学过程。

根据多模态教学设计原理,英语视听课程教学活动可以按照“主题设计―明确指导―情景操练―批判性评价―改造式操练”的顺序来完成。第一,在主题设计环节,师生对任务主题进行协商并达成一致。第二,教师对任务量和要求给出明确指导,并提供支架帮助学生完成活动。该环节中教师应对学生任务完成所需的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资源的使用给以明确指导,要求资源和主题相互搭配,视、听两种模态能够互相强化。对学生展示及陈述过程中的伴语言模态制定适当标准,如在口语表达中必须注意表情、语气、语调、态势等,这种量化伴语言模态的方法对学生提高语言输出水平、完善语言表达大有裨益。第三,情景操练即学生展示任务的环节。根据多模态教学原理要求,教师的积极干预和参与应当纳入该环节,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完善有缺陷的表达,填补其表达空白以促进任务的顺利完成。这种方式体现多模态教学中师生通过交互式活动协同建构学习内容。教师辅助学生独立探索和发现、协作学习,激发他们建构意义的潜能,在交流协作中内化学习内容,建构知识和经验。第四,批判性评价包括教师和同学之间对情景操练的评价。师生各自运用已有知识对所完成任务的意义、语境、语篇及语言特征进行批评性评价,锻炼学生的批判式思维能力。第五,改造式操练以上述环节为基础,对任务主题进行拓展性的完善并再次进行展示,使学生体验学习经验的增长,同时,教师据此评估学生的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葛俊丽,罗晓燕.新媒介时代外语教学新视角:多元识读教学法[J].外语界,2010(5).

[2]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

[3]韦琴红.多模态化与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9(2).

[4]韦琴红.视觉环境下的多模态化与多模态话语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

[6]张德禄,王璐.多模态话语模态的协同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J].中国外语,2010(2).

[7]朱永生.多元读写能力研究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研究,2008(4).

[8]Gunther Kress.Literacy in the New Media Age[M].London:Routledge,2003.

学转促交流发言材料篇7

关键词:大班 幼儿 ; 多元表征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号:1672-1578(2016)12-0358-02

表征或表征系统,是人们知觉和认识世界的一套规则。瑞吉欧教育体系别提出"幼儿的一百种语言",即幼儿以他们特有的方式来表达和表现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幼儿需要借助自身直接参与的活动来认识和了解事物。因此,在主题活动中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学会运用自己的方式表征内容是十分必要的。为了让大班幼儿学会运用多种表征方式,我在分析、解读大班幼儿表征特点的基础上,尝试在教学实践中采取多种策略提高幼儿的表征能力。

1.解读幼儿图象和符号语言,研析幼儿表征特点

1.1 幼稚性特点。纵观幼儿的图象语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既童真和稚气,有闪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它的幼稚性表现在承认所不能看懂的图画和符号,而当他们在于同伴交流时所涉及的语言又是稚嫩的。

1.2 生活性特点。它是幼儿围绕一个主题,让幼儿进行自主观察,探索现象和事物。而这些主题的选择,往往是幼儿熟悉的周围生活中所常见的现象,感兴趣的,愿意去观察和表现的内容。所以,他们的表征所体现的将也是生活性的。

1.3 多样性特点。这里所指的多样性,是指幼儿的图象表现为文字、数字、图画、符号、制作、撕贴、剪贴等不同的方法。幼儿能运用这些多种方法表达对事物的认识、感受和设想等。综观幼儿的图象表征内容极为丰富多彩。

1.4 创造性特点。图象语言更象凝结创造能力的一条纽带。它可以使学习的游戏不会结束,让发现一个接着一个,不断延续。幼儿的图象语言闪现出创造的火花,他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观察和感受表现得富有想象。

2.支持幼儿的多元表征行为,提高幼儿的表征能力

2.1 提供丰富表征材料,支持幼儿多元表征行为。教师可为幼儿创设一个由多种类型的表征材料构成的区角活动环境。对照勒什等人的表征分类,不同的表征形式分别对应不同的材料:(1)与实物情境表征相关的材料,即解释学习内容或问题情境的真实世界中的物品,如糖果、苹果等。(2)与教具模型表征相关的材料,即能表示学习对象的内在关系的具体物,如积木、手指、扭扭棒等。 (3)与书面符号表征相关的材料,即一般使用的书面符号以及数学中所使用的特殊符号,如数字卡片、记录纸、笔等。(4)与其他表征(如身体动作、声音、手势等)相关的材料,如手摇铃铛、响鼓等。

2.2 运用多种有效策略,促进多元表征能力发展

2.2.1 环境互动策略。我们所指的幼儿表征是图象和符号的语言,而幼儿的图象是建立在与周围环充分互动的基础之上。为此,我们在幼儿进行表征之前,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并获得感受,在体验和获得感受的过程中,幼儿才能把自己的记忆、感受的等用幼儿自己理解的图象和符号进行表现,然后又把非语言在老师启发和引导之下转化为能与他人交流的语言。所以环境互策略动它幼儿进行表征的基本策略。

2.2.2 注意强化策略。所谓注意强化策略是指幼儿的观察不仅需要成人的指导,而且还要强化幼儿有意注意,只有当幼儿的注意的品质提高了,才能促使幼儿对周围事物引起注意,才能使幼儿在有意注意之中发现问题,才能去探究,最后才会有表现的愿望。

2.2.3 鼓励支持策略。幼儿期的思维具体形象,他们用自己所理解的图象和符号进行对事物认识的记录是稚嫩的,而且是成人有时无法理解和读懂的。为此,作为教师当幼儿在表达时,面对幼儿童言无忌只有鼓励和支持,才能促使幼儿保持其积极性,让他们大胆地交流自己的记忆、想法和感受。因此,鼓励和支持策略是幼儿通向成功的营养剂。

2.2.4 技能提高策略。我们要求幼儿对事物认识后的记忆、想法和感受用图象和符号等非语言进行表现,然后转化成语言进行交流。因此,要适当培养幼儿绘画等有关技能和方法,使幼儿在需要表征时得心应手,也不会产生由于技能问题而影响他们表现的积极性、创造性。

2.3 依据儿童年龄特点,尝试运用多种表征形式

2.3.1 培养幼儿合作式的表征能力。师幼合作式表征。在主题探索活动中,当师幼产生共同的研究命题时,在师幼共同收集材料的基础上,教师为幼儿提供宽松、自由、可选择的材料和环境,鼓励幼儿借助不同的材料、运用不同的方法,表现自己喜欢的事物,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生生合作式表征。大班幼儿的交往能力有所增强,他们不仅注意自己的活动,而且还喜欢关注同伴的活动。如果有共同的兴趣或目标,幼儿间会有很好的分工与合作,他们还会主动向同伴学习。如在"制作小鸟的家园"活动中,同一个小组的幼儿按照计划书收集材料,共同制作小屋。在制作过程中,幼儿不仅诠释了小组原先的设想,还借助材料发挥想象,融入了新的想法。

家园合作式表征。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表征方式,教师可以在展示每个家庭表征内容的同时让幼儿相互模仿,既可以拓宽教师的教育内容,又能提高幼儿的表征能力。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加强家园合作,让家长走进幼儿园的主题活动,参与主题探索,共同表征。如在"你看你看月亮的脸"的调查记录中,有的家庭用照片、剪纸记录,有的家庭用图画记录,还有的家庭用文字记录等。家园合作可以创造出不同的表征方式,促使幼儿的表征能力不断提高。

2.3.2 鼓励、支持幼儿的个性化表征。幼儿最初的表征手段是单一的,表征结果是稚嫩的,所表征的内容局限于对真实生活的反映。二期课改的实践为幼儿表征带来了新的活力,幼儿可以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有目的的探索和记录,使表征的形式丰富多彩。但由于幼儿抽象概括能力较弱,往往会导致难以表征或所表征的内容让人难以读懂。面对这种情形,教师一方面要多鼓励、支持幼儿,激发幼儿表征的热情;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强化幼儿对各种表征符号的灵活运用,丰富幼儿的表征方式。

参考文献:

[1]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瑞吉欧与中国幼儿教育改革研讨会 Carolyn Edwards 、 Lella Gandini、 George Forman 编著

[2] 《学前教育新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陈帼眉 刘焱主编

学转促交流发言材料篇8

一、利用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循序渐进地进行口语训练

1、新教材注重教学情景的设计。新教材理念先进、内容丰富,呈现方式多样,体现了一种博大的融合性,倡导以学生为主的思想,着眼于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牛津英语教材的编写体系为Building blocks(模块建筑体系),按照“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的思想编排,以话题为主线,任务为主导,辅以功能和结构项目,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课本内容联系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精神,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如7A中U1自我描述(This is me!),U2我的一天(My day),U3节日(Let’s celebrate!),U4食物(Food),U5购物(Go shopping),U6时装(Fashion)。这些都是与我们的生活有关,都是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语言素材典型,语言情景真实,语言表达规范,语言现象再现率高,适合提高学生口语能力。

牛津英语每个单元里Comic Strip中Eddie与Hobo的对话,总是那么引人入胜。学生天生爱动,好模仿。可以让学生就两个卡通人物的对话进行Act out。我根据每单元的不同内容,让学生模仿表演,他们个个跃跃欲试,经过认真准备到台前来表演得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效果极佳。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每个Reading都会激起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如8A Unit 2学生对不同国家间所学的课程很感兴趣,提出我们国家为什么没有像英国的家政课和美国的驾驶课?进而涉及到本单元中心任务“我理想中的学校My ideal school”,学生谈了很多理想学校的事,包括设置的课程、学校的规模,有多少个班及每个班的学生数目,还谈了学校的设施,综合地体现了学生在这方面的语言运用能力。每个Unit都提供了多种形式的口语任务、大量的语言素材及语言功能项目。我结合课本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布置口语训练任务,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语言素材和任务要求,自己组织语言进行会话活动,形式可以是分组讨论、发表评论、表达思想、讲故事、即时演讲或展开辩论等。如8B Unit 3 A charity show中要求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自己主持一次慈善演出,通过激发兴趣,培育求知欲,引发自信心,时刻着眼与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2、通过朗读背诵形成语感。在课堂中强调知识的朗读和背诵是至关重要的,英语口语能力的形成首先要有语言材料的大量有效输入和积累。在课堂中强化新材料的朗读、背诵是培养学生口语能力的有效途径。将语言材料运用自如,首先要有语言材料的积累为前提。而积累、储存更须有大量反复朗读、背诵、记忆、理解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积累大量语言材料,扩大视野,在脑子里储存词汇、习惯用语、英语国家的生活习惯、人文历史知识,通过视、听多种器官参与快速地形成听说的能力。课堂中加强读、背的量次,能形成快捷的语流、语感。语流、语感一旦形成,就可以自然地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语言错误,可以说:课堂中知识的朗读、背诵是训练语言、语调、语流和连贯性、流畅性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同时要培养学生语言使用的自信心。老师在课堂中加强朗读、背诵的语言训练是培养学生语言使用自信心的有利契机。我们如果利用课堂这个时间,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促使学生大声朗读,积极背诵范文、精彩语段和习惯用语,打好坚实的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基础,形成自信心,这对以后的学习是十分有益的。它更是发展学

生的口语交往能力的保证。

二、在课堂中创设情景,营造和谐轻松的语言交际环境

英语语言情景是运用英语交际的必要因素,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曾提出:“如果没有语言情景,词就没有意义。”可见没有特定的情景,言语交际就难以实现。进行模拟真实的情感交流即运用以境生情的机制来沟通认知与情感的联系,通过创设的情景来促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会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染,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增进师生情感交流。因此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想法设法地创设有效的语言情景来丰富学生的英语信息量,帮助鼓励学生理解和主动用英语表达思想。

1、强化练习形式,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在课堂中形成开口说的环境和气氛,让学生们大胆,主动去说,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但若不注意练习的形式也会让学生渐觉乏味;老师应在练习中交换变化形式,如:师生对话、小组对话、男女生对话等等。在不同的形式中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实现知识从不会学会会用的转化,让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练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如通过每天课前的五分钟的Daily report、Free talk及学生轮流值日给以每个学生均等的机会来训练口语。对话内容由少到多、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对话的内容可以是先汇报天气、日期、出勤,后进行日常用语问候如介绍自己、家庭、学校情况或就上节新授课讲授的知识进行听说练习;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得到锻炼。这种形式是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又培养了自信心。根据上节新授课学生听熟悉的课文情节进行Role play,让学生熟悉课文情节,记忆课文的英语口语知识。在练习中把课文的语言材料转化为流畅准确的英语口语,形成口语交往能力。在角色表演过程中对学生出现的口语发音错误,教师应在活动结束后再指出纠正,而不应即时进行。否则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而Role play的形式可以是:先通过老师与学生的示范性表演,给其它学生一个正确示范作用,从而正面导向学生训练行为。

2、强化教师使用课堂用语的意识。教师恰到好处地使用英语来组织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对发展学生的口语交往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课堂用语能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师生创设一种语言学习的环境(即语境),让学生真实感受语言的交际性、趣味性和意义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的无意识记忆,对语言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是学生听说能力提高的有力保障。教师在课堂中应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学生灌输课堂用语,加大学生听的力度。先慢慢说、反复用、流利讲,从而达到教师的语言技能逐步提高、学生听力水平逐渐提高、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并适应从听到主动讲英语、用英语去思维、用英语来表达个人意向及个人情感的状况。

三、发挥多种媒体的作用,优化英语口语教学

为了激发学生的听说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促进自主学习,教师可以拓展学习渠道,丰富听力和口语教学内容,利用各种听觉和视觉手段优化口语教学。课堂教学中可用的媒体包括实物、模型、教学挂图、单词卡片、磁性板、录音机、实物投影仪、幻灯机、计算机等。注重媒体的交替使用、优化组合可以更大程度地向学生提供视觉、听觉的直观作用,加强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易理解、易认识、易学会,便于提高学习效率,化教学内容的抽象为具体、间接为直接,有利于优化英语教学的课堂结构。如7A let’s Celebrate(Halloween)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在网上搜索到西方节日的盛况,使学生身临其境全方位地体验英语国家的社会习俗和文化,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感觉到有语言素材可谈,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四、注重课后的课外语言活动,加强听说实践。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加强课堂学生训练的内含与课外巩固性练习的外延是提高学生听说实践、发展学生口语能力不可缺少的补习性工作。在课后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能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在课外得到运用,并能在课外活动中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学以致用。学生在课堂上操练听说是不够的,还需用课余时间进行适量的听说练习。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他们成立班上英语角、校园英语角、兴趣小组、举办校班际情景对话、课后改编课文、表演短剧、组织学生观看简易趣味录像等进行教材配套的听说训练,既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语言材料,又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往能力。如问路、打电话、看医生、人物介绍、买东西等等改成短剧,分角色表演或进行情景对话表演,以激发学生听说兴趣,提高他们的听说水平。在对话表演的气氛、场面中更容易让学生在活动中记忆,巩固所学知识、增强说的自信心及操作语言的自豪感;还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加强实践,培养丰富的语感。

总之,良好的课堂师生合作气氛,正确导向学生的口语技能训练,形成一个师生之间民主和谐的气氛,在教学中共同参与,让学生们处于一种宽松、自由、生动、直观、活跃的情景中学习,诱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激发兴趣,在课堂内外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程晓堂.英语学习与策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

[3]张瑞娟.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年.

[4]谢福之.高考英语口试与英语口语教学.中小学外语教学,2003年第1期.

上一篇:派出所经验交流材料范文 下一篇:亲子共读经验交流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