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庄工作思路范文

时间:2023-11-28 11:07:36

农庄工作思路

农庄工作思路篇1

抢抓机遇、工业立镇:坚持发展开放型经济和工业经济不动摇,实现工业经济质的飞跃

姚庄原来是个传统的农业镇,地域面积小,经济实力薄弱,在1999年底的乡镇撤并过程中,姚庄被“保留”了下来。当时,摆在镇党政班子面前是这样一副尴尬境地:全镇负债4000多万元,机关干部连工资都发不出,除了几家砖瓦厂、农机厂外,工业几乎是空白。

出路就是发展工业、扩大开放、筑巢引凤。在征得当时县委、县政府领导的支持下,姚庄人要搞一个工业区,可谓是平地白手起家。如今,姚庄工业功能区已成为嘉兴甲级工业功能区,对外资特别是台资发挥了极大的磁吸效应。截至目前,前来投资(以台商为主)的外资企业达72家,合同利用外资3.2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98亿美元;引进县外内资企业42家,吸引县外资金29亿元,实际到位15.33亿元。

从区位看,姚庄东与上海金山区枫泾镇相接,两地边界线长达8公里。在“十五”期间以及“十一五”规划中,姚庄贯彻嘉善县接轨上海行动计划,在基础设施、产业对接、思想观念和文化旅游等各个方面制定具体目标,全面发展以“接轨”、“开放”为特征的开放型经济。2006年,投资600万建成的姚庄至枫泾的“友谊大道”,推动了两镇的零距离接轨;采取“低成本、高效率”的招商模式,不定期地赴上海开展招商推介活动,主动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加强对口部门联系与交流,不断转变思维观念;不断提升服务品牌,从配强服务班子、完善服务机制入手,进一步规范服务体系,并率先推出工业投资项目网上预审制;充分发掘特色农业和地域文化魅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如组织“桃乡游”、“戏曲大赛”等,全面打造一个属于整个长三角的“姚庄牌”。

在各地都强调招商引资的背景下,姚庄更重视抓龙头招商,抓服务招商。抓龙头,就是结合功能区的产业布局要求,着重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率高、地方贡献率高和环境污染低的“三高一低”企业项目。抓服务,就是以全新的理念,为前来投资的广大客商制定终身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想企业所没有想到的困难,解决企业不能解决的难点,帮助企业发现所未能发现的矛盾。优越的投资环境和良好的服务得到了广大投资客商的充分肯定。

通过几年的努力,姚庄经济实现了质的飞跃,一个负债镇迅速转变为工业强镇,涌现出了升豪机械、高昶机械、丰贸群家俱、昱辉阳光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形成了太阳能源、精密机械、电子配件、服装食品等特色产业。2006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9.5亿元,工业产值72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9300万,农民人均收入9318元。

以工哺农、民生为本:坚持以“富民强镇”为主线和大力实施“百姓致富工程”,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镇,种粮、养猪、蘑菇、黄桃曾是姚庄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质量不佳、竞争力不强。根据这一状况,姚庄镇党委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扩大黄桃、提升蘑菇、发展大棚、生态养猪、开发生态旅游”的特色农业发展思路,重点发展黄桃、蘑菇、大棚蔬菜为主的三大特色产业。与此同时,在各项惠农措施下,特色高效生态农业得以快速发展。目前,全镇以“绿色食品”锦绣黄桃为主的果树面积9000多亩,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鲜食黄桃生产基地之一;绿色蘑菇栽培面积1900万平方尺,列全省乡镇前茅;大棚蔬菜种植面积5000亩。如今,姚庄锦绣黄桃摆上了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的国宴餐桌,“锦雪”牌蘑菇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并荣获“浙江省十大名菇”称号。

目前,姚庄形成的黄桃、蘑菇和大棚蔬菜三大特色高效农业产业,每年可为全镇农民新增1000万元以上,人均增收1000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双好局面,得益于有效的政策举措,更是得益于工业反哺农业的结果。2005年,姚庄制订了《关于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若干奖励政策》,出台了8条惠农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积极性,涌现出展幸村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北鹤村银大地食用菌试验场等一批典型。工业反哺农业方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工业快速发展直接吸纳了全镇劳动力5000多人,促进了农民转移就业增收;二是直接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的资金注入,如2006年镇财政投入村庄整治建设资金就达800多万元;三是构建有形载体,如已经举办6届的“嘉善姚庄桃花节”和“黄桃节”,对黄桃产业形成了极大的品牌效应,还带动了休闲观光等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城乡统筹、协调互动:坚持以工业功能区为突破口,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镇功能,强化创建整治,实施城乡联动,实现经济发展与城镇建设的良性互动

早在5年前,姚庄城镇建成区面积还不足1.5平方公里,只不过是县城北郊的一个农村地带。如今,建成区已扩大到4.5平方公里。2005年,姚庄被嘉善县委、县政府确立为全县惟一一个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并被嘉兴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嘉兴市15个中心镇之一。

为加快接轨上海步伐,承接上海产业转移,2002年,姚庄镇委托湖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城镇新商贸区、工业功能区和路桥等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对全镇集镇面积8.09平方公里的土地进行了详细规划,先后编制完成《姚庄镇城镇总体规划》、《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商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商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康庄工程”道路建设规划》和《“联村到组”道路建设规划》,确定了小城镇建设的规模、定位、功能区布局及建设理念。作为试点镇,规划将小城镇建设定位为五大功能区,即城乡居住集中区、文化休闲服务区、商贸金融配套区、行政社会事业服务区和工业建设功能区。同时,规划以产业化、专业化、信息化和高新化为目标,着力构筑产业集聚平台,引导同类产品上下游产业链集聚,重点培育精密五金、电子元件、运动器材、汽车配件等主导产业。

坚持“基础为重,设施先行”理念,加快完善城镇路网构架,夯实发展基础。根据规划和目标,采用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等方法,从2002年起,先后投入8500多万元,用于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使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2003年至今,先后投入1亿多元,建成镇行政中心、中心小学、市民广场、公交汽车站、垃圾中转站等一批公益性设施。此外,锦绣宾馆、锦幸阁、农业服务中心、供电所营业大楼、信用社营业大楼等建成并投入使用,贯通外环线、宝群西路、万源路、恒基路、广场路等道路建设。

结合“三镇联创”工作,加强对城镇、城郊和农村环境整治,全力打造宜居创业环境。依托接轨上海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不断加大对文体设施的投入,来提升城镇建设的文化意识和品位。按照“五化一配套”的要求,大力开展村庄整治工作,提出“一村(北鹤)作示范,村村要启动”,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与此同时,大力实施康庄工程,推进新农村建设。致力于联村到组达户道路建设,在全面建成联村道路的基础上,有50%的行政村完成到组达户建设,建成了贯通全镇9个村的10分钟三级公交交通圈,在全县第一个实现了“村村通公交”。

“双轮驱动”、文明创建:坚持以精神力量凝聚人,以文明创建提品位,以有效的载体抓创建,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更加和谐

近年来,姚庄精神文明创建连上3个台阶:2002年实现创建市级文明镇目标,2004年实现创建省级文明镇目标,2005年10月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镇。此外,姚庄还先后荣获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全国人口文化先进单位、浙江省文明镇、浙江省卫生镇、浙江省教育强镇、浙江省体育强镇、浙江省绿色小城镇、浙江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等诸多殊荣。殊荣的背后,是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与文明创建同步发展的理念。

姚庄镇党委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能否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除了政策环境、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等因素外,必须高度重视人文环境的构建,其中包括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的精神状态、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姚庄先后展开了“走出姚庄看姚庄”的系列大讨论,并把开展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与总结提炼姚庄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弘扬“传承文明、团结务实、开拓争先、永葆锦绣”的姚庄精神。姚庄精神逐步成为姚庄人民共同的精神认同和文化认同,有力地增强了姚庄综合竞争“软实力”。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各个层面。近年来,姚庄始终把化解制约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突出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文明创建的重中之重,采取一系列针对性较强的举措,全力推进文明创建。

倾力打造“10分钟文化圈”。2004年,姚庄以康庄工程建设为契机,提出了建设10分钟文化圈的目标,并制定出台《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设立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实事工程单项奖和农村文化建设达标综合奖两项奖励政策。在这些政策推动下,姚庄成为嘉善县第一个实现村级文化阵地建设“满堂红”的镇,做到了“三年目标两年完成”;在嘉善县率先探索建立“文化示范户”和“党员家庭电教点”,已建有20家示范户和电教点;展幸村建起全市第一个村级历史文化遗址大往圩陈列室,开辟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全面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在弘扬“姚庄精神”的同时,姚庄还通过各类有效载体,重视并加强市民思想道德建设。如精心编印《姚庄市民文明手册》,发放到全镇5000多个家庭,供广大干部群众学习,收效明显;扎实开展“双整治、双建设”活动,在全县范围内率先推行农村环境整治活动;扎实开展文明村、文明单位、文明户等系列评比活动,全力推进文体阵地、文体队伍和文体活动的开展,农村生活习俗发生了明显变化。

以“三镇联创”为载体,提升小城镇建设品位。在现代新农村建设中,小城镇是重要节点。2006年,姚庄党政决定创建国家文明镇、国家卫生镇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以着力打造省际边界小城镇新形象。为此,镇成立了“三镇联创”领导小组,整合全镇资源和力量,全力推进各项创建工作。以创建为载体,有效地提升了城镇品位。近年来姚庄加大了城镇建设投入力度,先后投入1.5亿元,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加强了小城镇的绿化、亮化、洁化、美化建设,提升城镇综合管理水平;注重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和覆盖,形成以镇带村、城乡互动、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态势。

农庄工作思路篇2

河南省委在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城镇化滞后是河南省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症结所在,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各种矛盾的聚焦点。必须把城镇化带动“三化”协调推进作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关键性、全局性战略举措,加快实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构筑以城市为主体形态,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五级城乡体系,走出一条全面开放、城乡统筹、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美丽襄城,魅力库庄。这是一个走在城镇化建设前沿的乡镇,更是一个充满希望、孕育商机的摇篮。作为衔接许襄一体化的节点和纽带,库庄镇为了全面而又快速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建设属于自己的美丽家园,这是库庄人共同的心愿。当代库庄人在镇党委书记井云峰和镇长王荣德的带领下及全体同志的努力下,正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努力打造出一个绿色盈盈、处处皆风景的诗意栖居家园。

库庄,一个以建设新型城镇化为目标的美丽乡镇正在中原大地崛起。

布局――让小镇宜业宜居

规划要有特色。新型城镇化的规划既要高水平又要有特色。彰显特色就要坚持“开门”搞规划,把规划部门的专业优势与当地的实际及群众的意见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引入现念,注重融入文化元素,注重发挥生态优势,着力打造精品和亮点。 根据许昌市委、市政府“一中心,五组团”城镇化发展布局的总体部署和襄城县委、县政府“以311国道为纽带,一体两翼、向北向心发展”的总体思路,库庄镇以镇区为中心,以产业集聚区项目建设和神农有机蔬菜基地为支撑,以城中村改造、打造新型农村社区为抓手,以夯实基层组织建设为基础,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力争到2015年实现“1113”的总体目标,即建成一个容纳3万人左右的中心镇区,顺利实施三环路以南11个行政村的城中村改造工程,重点打造3个新型农村社区。

全力打造一个容纳3万人左右的中心镇区

根据库庄镇村镇布局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及其他专项建设规划,库庄党委班子在镇区规划建设上,将311国道以东3个行政村(李树、东库、单庙)以及岗高线以北2个行政村(东沈、常庄)及镇区现有2个行政村(西库、齐王)共7个行政村并入镇区,使镇区面积由原来的1平方公里扩大到2.33平方公里,迁村并点后节约土地约2000亩。依托文化河和沈宋渠(滨河)优势,强力打造高档住宅小区,吸引产业集聚区及城区人口约1万人到文化河及滨河花园高档住宅小区居住。今年,311国道改造成红线50米的城市快速通道,按照省里总体规划,2015年以后,311国道东侧将建设许平城际轨道交通。镇域村庄迁移后,为减少镇区对国道交通的影响,镇区内将建设15米宽的辅道,在总长2.3公里的镇区内共开设四个出口,保障国道快速畅通。

进一步加快城中村改造进度

过去一代人要建几次房,通过城中村改造,建一次房可以几代人住,既能减少浪费,又能住得更好;既能节约土地,又能造福群众。这是一件改善民生、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大事、实事、好事。

好事一定要办好。许昌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城中村改造中,尤其要注重做好群众工作,坚决制止私搭乱建,统筹解决好拆迁群众的就业、保障等问题,让群众愿意拆、搬得动、能就业、有保障。

到2015年,库庄镇力争把三环路以南的11个行政村36个自然村,全部纳入城中村改造规划范畴,今年已实施了对小程庄村、刘庄村、张和庄村、张先庄居委会4个城中村改造项目;2012~2015年拟规划实施李吾庄村、徐冢村、关帝庙村、大井庄村、万庄村等城中村改造项目;拆迁面积达到160万平方米、安置人口2.28万。

着力打造三个新型农村社区

三个新型农村社区即:沿105线,以田庄为中心,涉及田庄、西沈、黄庄、范窑4个行政村为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沿106线,以宋庄为中心,涉及宋庄、中冀、后冀、周庄4个行政村为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沿岗高线,以灵树为中心,涉及灵树、金刘2个行政村为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加快推进迁村并点,目前正在制作控制性详规。

产业――让新镇动力强劲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拉美国家为“城”造“城”,重城不重业,出现很多“贫民窟”,陷入了“拉美陷阱”。我国一些地方也出现了“睡城”、“鬼城”等现象。实践证明,忽视产业支撑,城镇化不仅难以持续,还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以产业为支持,才能强筋壮骨,发展壮大。要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财源建设的突破口,重点是三环路以南地区的开发和利用,加大项目引进力度,促进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经过五年的努力,襄城库庄镇计划引进投资过亿元的工业企业10个,超过千万元的工业企业30个,培育税收过百万元的企业10~20家,争取投资过百万元的建设项目50个。

一是牢固树立“工业主导发展,项目带动发展”的理念。积极转变观念,树立“无工不富”的观点,用工业化这个龙头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以项目牵引产业,实现互动效应。要把工业强镇作为镇域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努力形成全镇上下齐心协力抓工业的浓厚氛围。

二是切实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方式。项目是工业经济的新鲜血液,要充分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镇上下要在招商形式上寻求新的突破;要抓好项目招商,切实加强项目库建设,抓好项目储备和引荐工作;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坚持内外并举的方针,充分发挥企业招商引资的主体作用;实行镇级领导联系分包招商引资项目和重点工程制度,认真落实重点项目联系制度,做到全镇动员,全民参与,人人献计出力,使招商引资成为全镇上下的自觉行动,真正形成全民招商机制。

三是大力优化招商引资工作环境。要大力倡导引商、稳商、亲商、富商的人文理念,积极打造招商平台,积极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让库庄成为项目引得来、企业稳得住的投资宝地。要大力改善全镇基础设施条件和集镇面貌,要以优质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感召人。在项目引进中,进一步强化领导联系项目责任制、优质服务承诺制等制度。政府机关、镇直各部门要不遗余力地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转变观念,变管理为服务;要不遗余力地向上争取项目和政策,进一步完善该镇的政策激励机制,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农业――让百姓稳定安康

农业是库庄镇的基础产业、富民产业和稳农安农产业。为保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库庄镇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在财力、人力、物力上予以倾斜,努力发展壮大烟叶、无公害蔬菜和有机蔬菜等支柱产业,确保该镇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一是努力实现特色农业增效。按照“基地化建设,科学化管理,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思路,推进有机蔬菜、绿色无公害蔬菜等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努力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格局。他们注重抓好“三动”:首先是典型户带动。着力发展一批特色农业大户,使其在种植和养殖规模、效益上都有一个新的突破,充分发挥他们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广大农民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其次是专业组织联动。建立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其运作机制,把散户小生产变为社会化大生产。再次是服务驱动。着力搞好农业技术服务,农业部门要大力帮助各村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帮助农户理清农业发展思路,通过深化驻村指导、农技人员联基地联大户等活动,进一步完善农业服务功能,提升农业服务质量,驱动特色农业发展。同时,巩固发展生猪养殖业,确保2015年全镇生猪产量达到20万头。

二是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农业项目建设为平台,加大农业项目建设力度,大力实施“四改五通”工程,即改水、改厕、改圈、改环境,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信息。积极争取并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水系景观整治、农村安全饮水等项目建设,培养农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帮助农民提高生活质量。继续改善农村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推进通村公路硬化工程,使通村公路硬化率达到100%,逐步推进通组公路硬化工程。加强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功能,营造优美的集镇环境。加快光纤通讯建设,努力实现50%的村通光纤,电话入户率达到90%以上。

三是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认真贯彻党中央的各项精神,落实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惠农政策,大力推进农业扶贫开发进程,鼓励农民致富创业奔小康。大力加强农业市场服务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搭建农业科技、市场信息配套服务平台。加强本级财政支农力度,加大对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的投资,着重扶持烟叶种植,建设蔬菜专业村,鼓励农户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基地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发展绿色农业、特色产业。

绘蓝图――做新型城镇化的推动者

“十一五”期间,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和严峻的挑战考验,库庄镇党委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农业立镇、工业富镇、招商强镇、区位兴镇”为主线,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狠抓农业结构调整、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城镇化建设、计划生育和社会稳定等重点工作,圆满完成了县定各项目标任务,推动了全镇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稳定、健康发展,为“十二五”时期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积蓄了崭新的发展势能。

2011~2015年是库庄镇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时期,搞好这五年的工作,对于该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全镇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意义重大。因此,他们坚持创新发展思路,明确目标任务,强化工作措施。

今后五年库庄镇各项工作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提升镇域经济综合实力;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主线,着力实施迁村并点,不断改善镇村面貌;以永葆党的先进性为核心,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推动库庄各项事业快速健康跨越式发展。

今后五年该镇将按照调整产业结构富民、兴上项目强镇、倡导文明新风、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思路,经过五年的努力,把该镇建设成为产业调整新镇、产业集聚区开发强镇、党建先进乡镇,实现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

具体来讲,要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到2015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亿元,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主次干道硬化率达85%,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覆盖率达到100%,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控制在1%以下,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率均达到100%,90%的村级党组织达到“五好”标准。“让群众住得比过去好,生活得比过去好!”襄城县库庄镇党委班子成员决心以实际行动履行对群众的承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将一项项工程稳步推进。

农庄工作思路篇3

一、新农村庄点建设整治进展情况

1、村庄建设规划进度加快。

结合农村各庄点历史条件、现行布局、配套产业、农民经济状况和参与积极性程度,按照《自治区“塞上农民新居”建设规划》总体要求。认真筛选并确定旧村整治及新村建设试点村庄33个,其中新建庄点2个,整治庄点31个(6个示范点和25个一般点)工程惠及农户3067户,实施村庄主干道路、巷道路硬化58.4公里,面积186310平方米;敷设上下水管道18.4公里,改造围墙、门楼2418户,配套建设农户用沼气池2315座,水冲式厕所1409座,农村综合性公共设施33处,点多、线长、任务繁重。按照科学、超前、综合配套、因地制宜的原则,不等不靠,开拓创新,立足高起点、高质量,精心组织精干力量,全面开展庄点测量和建设规划制定工作,目前已完成庄点建设规划18个,其中示范庄点8个(含2个新村)一般庄点10个。

2、示范村庄建设进展顺利。

目前,全县已拆除房屋105户5400平方米,门楼165座,围墙4500米,厕所圈舍250余处;打通清理主干道路、巷道路10.5公里;动用机械340台班;整治环庄点绿化带33条,栽植垂柳、桃树、松树等树木6.2万株;新建小型体育文化休闲场所2个2400平方米,沼气池300座,制作文化墙500余平方米,政权、王团两个示范点已开工硬化道路1000余米,纳家户新村130户地基垫土方工作全面完成。

二、主要措施、做法:

1、加强领导,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成立了县新农村庄点建设整治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机构。制定并印发了《县新农村庄点建设整治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县新农村庄点建设整治管理标准》和《涉农部门工作职责》,并于月日召开了全县新农村庄点建设整治管理试点工作动员大会,下发了《任务书》,层层明确任务、职责到人到点,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庄点建设整治管理工作的领导。

2、广泛宣传发动,营造氛围,凝聚合力。

开好“六个会”即全县动员会、镇党委会、村两委会、党员会、村民代表“一事一议”会和群众会,刷写标语、横幅,发放宣传图片和资料,广泛宣传新农村庄点建设整治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和区市县新农村庄点建设整治扶持政策,统一思想,营造氛围,形成上下强有力的行动合力。

3、坚持群众主体、多元化融资,为庄点建设整治提供有力保障。

建立区、市、县、乡镇、部门、农民、社会七级融资投资体系,广辟融资渠道,切实加大实物补助力度。凡在规划点按区市农宅设计图纸新建、翻建的农户,每户以水泥实物补助形式补助水泥5000元,对于有条件且积极性高的各点政府将在安装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和数字电视上予以重点支持。纳家户新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村、西和4队新村的农户每户补助10000元(其中补助农户水泥实物5000元,公共设施建设补助5000元)。群众筹资筹劳坚持“一事一议”、因地制宜,统一标准,统一监督使用,做到公平、公正、透明。

4、坚持新建与整治并举,突出重点、示范带动、全面推进。着眼“五新一好”(发展新产业、培养新农民、打造新风貌、建立新机制、建设新家园,创建好班子),以望远镇政权5—8队和纳家户新村、西和4队新村为重点,依托区市、县包村部门的有力支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树立样板,以点带面。

5、集体购买、互换、转让与群众无偿拆除、退出相结合。对于沿路废旧房屋、空壳房实施集体购买,作为公共设施建设用地。对于事实倾占道路(诸如围墙、门楼、厕所、房屋)的农户自己无条件拆除。

6、强化规划审批、管理,分类指导,保证质量。突出全面、超前、综合配套、地方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严把村庄规划编制质量关、示范点的确定关和施工技术关,统一组织,统一施工,四级监督,分类指导,确保技术不走样,进度和质量不降低。

7、加强资金和水泥补助监管,严格执行自治区《年“塞上农民新居”建房农户实物补助实施办法》,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各项补助资金专款专用。

8、建立县领导包乡镇、部门包村、干部包点责任制度,联系会议制度和定期观摩、评比、检查督导制度,强化督导、检查,及时纠正,力求实效。

9、建立考核及奖惩激励机制。将把庄点建设整治管理试点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对成员单位、包村部门制定考核细则,严格进行综合考评,对完成好的乡镇实行以奖代补表彰奖励。

10、树立典型,强化宣传推广。定期登陆各大网络、深入施工一线,搜集、挖掘新农村庄点典型经验和做法,及时编发信息宣传推广,有力地促进了工程的全面发展。目前,共编发《县新农村庄点建设整治管理专报》7期,发放参考资料500余份。

三、存在的问题:

1、区、市补助物资迟迟不能到位,导致各点水泥严重短缺,施工受阻,进展缓慢。目前,各点所需水泥完全依靠领导的人情关系赊购就急,加上水泥紧缺购买难的影响,各点面临停工,急待协调解决。

2、道路硬化点多、线长、任务大,农民负担重,筹资抵触情绪大,工程进展缓慢。

3、搅拌机、震动棒、模板等施工机械普遍缺乏,租借困难,路面质量不高。

4、各乡镇观望和畏难情绪大,组织群众出工力度不大,大多数示范点停留在筹资筹劳阶段。

5、个别包村部门人员、资金不到位。

四、下一步打算

1、建议县委立即召开常委扩大会,认真分析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拿出有效的补助办法和工作措施。

2、继续深入做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尽快落实资金、物资,抓住有限时间,克服困难,精心组织,全面启动两个新村建设、县域道路硬化、围墙、门头改造、沼气池建设和公共文化场所建设工作。

3、加大督导、检查、通报力度,落实乡镇、部门人员和资金,形成合力,加快工程进度。

4、合理调度水泥,强化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5、加强工程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打造优良工程。

农庄工作思路篇4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劳动力;教育科技

引言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然而在发展中产生了新的问题,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小农经济是否仍将是农业发展的出路”“明天的地谁来种”,这些都影响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本文在借鉴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莱西市夏格庄镇3个农村(西夏格庄、夏南庄、杜家疃)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从多角度对农业及劳动力的充分利用提出了措施,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一、研究内容分析

早期对于农村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学者李翠红(2016)在《莱西如何跳出农业看农业》中指出:农业的增长速度呈下降趋势,农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减少等问题,但莱西夏格庄镇出现的农业困境与之存在差异。其次莱西夏格庄镇的农村存在农业劳动力断层,但学者们的研究缺乏对农村劳动力断层中中年妇女的分析,在调研中发现农村妇女剩余劳动力较多,其普遍缺乏就业意识和就业渠道。莱西市夏格庄镇3村经济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莱西市夏格庄镇3村农业发展现状

合理的农业补贴有利于分配国家财政支出,能够使农民获利,提高生产积极性。但在走访中发现夏格庄镇三村普遍存在农业补贴少,农民积极性差的现象。夏格庄镇农业补贴只给种植小麦的一亩地补贴163元,无化肥、农籽的供给,163元的补贴对于农民来说已是微不足道。其次农业对农民的收入增加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农民所获收入入不敷出。在走访中,村民称粮食的收成越来越差,承包土地种植胡萝卜的亏损严重,收购粮食的价格也呈现廉价化。农民在农业生产上失去了积极性,除种地之外又无其他合适工作,仅仅依靠农业来发展农村经济略有不足。

(二)莱西市夏格庄镇3村农业劳动力断层现状

莱西夏格庄镇农村农业劳动力断层有以下两方面。首先年轻劳动力外流,出现空心村现象。在走访的90户人家中,60岁以上的老人占多数,家中基本都是老人,孩子们均外出打工。26岁至33岁劳动力转移占36%,35至45岁劳动力转移占20%,独留老人守护村庄。其次是务农妇女多,缺乏就业渠道。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中年妇女,围绕她们的无非是日常琐事,洗衣做饭闲来聊天等,这一部分劳动力文化程度低,缺乏职业技能,同时思想观念滞后,缺乏走出去的勇气和信心。

(三)莱西市西格庄镇3村教育科技现状

莱西市夏格庄镇的三个农村有2000余人,但是教育资源与之相差甚远,每个村只有一所幼儿园,无图书室等文化场所,村里务农人员文化水平低。其次科技水平落后,农业生产方式未与新技术结合。农村的生产方式主要还是依靠劳动力体力劳动,从播种到收割为农民自己完成,缺乏新技术的辅助,使农业发展缓慢,农民体力负担重。政府也未将农业技术设备投入到农业生产中。莱西夏格庄镇农村经济发展的困境主要在于农业、劳动力和教育科技这几个方面,经济类型单一,缺乏产业链,未对农产品精加工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农村经济转型仍困难重重,新型产业走向农村路途遥远,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的道路也是布满荆棘。

二、影响因素分析

(一)农业保障体系不健全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国家政府对其支持力度欠缺,首先农业补贴少,服务项目单一,只停留在为农民提供一些微不足道的补给,导致农民积极性较低,农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也下降;其次高新技术走进农村和全方面的服务项目均未出现,未对农民进行科学种植方面的技术培训与指导,农业生产也缺乏高新技术的扶持以及先进生产工具的帮助。

(二)教育科技水平落后

教育水平的高低制约着经济发展,夏格庄镇的3个农村教育资源缺乏,农民在专业技术和知识方面掌握的少,对于农业科学技术有主观排斥心理,加之农村受教育层次高的人才外流较多,使得农业科学技术的运用与普及难以进行。其次农村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大多中年妇女不愿外出寻求新的就业机会。农村人在经济发展中缺乏敢闯敢干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很难形成创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三)缺乏村办企业,经济结构单一

村办企业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实地观察发现,夏格庄镇这三个村庄无村办企业,村内只有一条主要干道通向外界,与县(市)级交流少,不利于村办企业的开展,导致务农妇女无就业渠道,劳动力资源浪费。村里的经济结构单一,缺乏新型产业,难以增加村民收入,未能对农村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经济发展谋求新出路

(一)政府鼓励农业,支持农业产业

政府首先应给予较多的优惠政策,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其次增强农业科技支撑,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最后,农村生产者大多处于基层,对外界信息了解相对较少,政府应及时提供市场信息,帮助农民做出准确的决策。政府在鼓励农业发展的同时应支持农业大生产项目,形成规模化种植,方便机械化作业的使用与普及,形成规模化经济。

(二)创办村办企业,增加就业机会

鼓励创办村办企业,村民可自由选择资金入股与技术入股,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尝试将新兴产业与传统农业相结合的方式,比如“互联网+农业”、“互联网+传统工艺”,实现农业信息的数据化、精品化,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开展订单业务等,发展传统工艺———雕花葫芦等,可用互联网走向世界,为农村妇女等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实现农村经济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三)农民提高素质,创新发展思路

在知识科技高速发展下,农民不应该沉浸在自己封闭的世界里,首先应主动学习农业生产新技能,学习手工艺品加工,创造经济价值。其次农民应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培养农村知识型人才,这样在一代代的的努力下,农村的整体素质才会提高。最后对回乡工作的外出劳动者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创业,拉动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翠红.莱西如何跳出农业看农业[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9,06:39-40.

[2]刘丽伟,高中理.“互联网+”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研究———基于农业产业链视角[J].世界农业,2015,12:18-23.

[3]徐鲲.农村教育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内在机理及制度创新[D].重庆大学,2012.

[4]宋雪莲.当今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2015,S2:165-166.

农庄工作思路篇5

 

为贯彻《全省今冬明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清理”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文件精神,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集中整治农村环境“脏乱差”突出问题,打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基础,我市决定在今冬明春集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清理”专项行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为指引,根据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及省住建厅工作部署,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机制、后项目,先整洁、后宜居,先治易、后克难”的原则,在今冬明春集中开展全市农村人居环境“三清理”专项行动,着力解决村庄人居环境“脏乱差”突出问题,首先实现基本干净整洁的整治目标,为提升我市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水平奠定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层级推进。市政府抓责任、建设局抓督办、乡镇抓落实,加强考核督办,建立上下联动、部门协作、高效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

2.坚持村民主体。尊重民意、集中民智、依靠民力,健全完善村规民约,明确村民责任义务,调动村民参与整治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3.坚持因地制宜。结合我市各乡镇实际,突出整治特点,注重分类施策,做好统筹协调,避免盲目突击,不搞“一刀切”。

4.坚持依法治理。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规划开展整治工作,坚持宣传和思想工作在先,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5.坚持长效运行。整治行动与建立管护机制并重,强化管护队伍和经费投入保障,确保整治成效扎实长久。

二、整治任务及标准

(一)整治任务

“三清理”,即:清理村庄内外积存各类垃圾和废弃杂物,清理村庄公共空间和庭院私搭乱建、乱堆乱放,清理农村破旧房屋和残垣断壁。通过“三清理”达到村庄人居环境基本干净卫生、公共空间和庭院秩序逐步规整、村庄房屋整体布局面貌渐趋协调。

(二)整治标准

1.清除垃圾杂物。集中清运村庄内和村庄边200米范围内积存的各类垃圾,村庄内主次道路、环村道路边沟内的垃圾、杂物、畜禽粪便、淤泥、荒草等。

2.建立包保保洁制度。有条件的村庄要制定环境卫生保洁制度,明确农户包清扫门前垃圾、包清理门前积雪、包管护门前绿化责任,建立垃圾定点投放、定时收集、按时转运和有效处理机制。按照村庄每100户左右配备1至2名专兼职保洁人员的参考标准,建立村庄日常保洁队伍,清扫环境卫生、收运村庄内垃圾。

3.清理村庄内主要道路积雪。人口规模较大的行政村应及时清理村庄内主要道路积雪,并有序堆放。

4.治理村庄内公共空间。基本达到村庄内道路两侧和其他公共空间无构造物私搭乱建、无栓驻散放牲畜家禽、无随意设点摆摊经营、无乱停车辆农机器具、无垃圾杂物堆放、无农产品晾晒堆放、无乱设广告牌匾。

5.整理农户庭院环境。规范庭院农机器具杂物摆放;在村庄外按规定集中堆放农户后期使用的大量柴草秸秆。农户庭院内存放近期使用的少量柴草秸秆,并整齐码放、不宜高于院墙。

6.拆除废弃建(构)筑物。拆除残垣断壁和已享受改造补助政策应拆未拆的危房;协商拆除未享受改造补助政策常年无人居住的危房、废弃危旧构造物和养殖圈舍等,并达到无拆除垃圾和原用地平整。

7.设置村庄名称标牌。各村庄出入口应设置村庄名称标牌,做到字体醒目、形制大方、实用耐久、色彩协调。

三、时间安排

(一)集中清理。***年10月30日至***年3月30日,在所有村庄深入开展“三清理”专项行动,确保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大幅度改善。

(三)考核验收。***年3月31日至***年4月10日前,市委市政府将对各乡镇专项行动成效进行考核,4月15日前报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小组。

四、推进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副市长为组长,市建设局、林业局、农业局、计生局、财政局主要领导为副组长、各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农村“三清理”工作领导小组。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建设局***兼任,负责“三清理”推进工作,以确保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搞好宣传发动。市政府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各乡镇悬挂条幅、张贴标语、等方式,加强专项行动的广泛宣传,号召和引导广大农户积极支持,广泛参与“三清理”专项行动。

(三)加大资金保障。采取市、乡镇两级政府投入,村屯组织农户出工出劳,对“三清理”成效卓著的乡镇、村屯及农户进行奖励,提高村集体和农户参与整治行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建立长效机制。建立村庄分片包干的“片长责任制”,组织农户清理垃圾、清除杂物、实现垃圾日产日清、及时清运和无害化处理的长效机制,实施村屯环境整治网格化管理模式,各乡镇落实定人、定岗、定片、定责、定标责任,确保村屯人居环境长治长效。

农庄工作思路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产业发展;万湾村

1 规划背景

1.1 基本概况

万湾村位于丹凤县棣花镇境内,陕西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北临丹江,南傍群山。312国道、西合高速公路以及西南铁路均由此经过,交通区位好,且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东距丹凤县城15公里,西距商州区40公里。现状村庄建城区主要分布在山谷与河岸的缓冲地带。全村由6个自然村共9个村民小组组成,全村有490户,共计1623人,总耕地面积1739亩。

1.2 现状问题分析

1.2.1 村庄建设缺乏规划指导、住房形式单一

万湾村布局散乱建设无序,严重影响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农业的规模经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大部分村民相继将农村的旧宅翻新或异地从建,但“只见新房、不见新貌”,整个村子的面貌却没有任何变化。

1.2.2 基础设施匮乏、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环境质量差

万湾村基础设施落后,道路多为土路,且十分狭窄;村内无集中供水设施,农民饮用水质量差;村内污水乱排、垃圾随处可见。“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环境“脏、乱、差”问题十分严重,阻碍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全村大量的生活服务用品仍需要在镇上购置,村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给村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1.2.3 农村产业虽有一定的基础和潜力,但粗放式的经营方式不利于村庄的发展

万湾村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兼有经济作物、药材种植。其中李梅种植是万湾村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李梅产业有一定的发展基础,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但村民并没有围绕这一优势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运营,仍延续着传统的“靠天吃饭”的种植习惯。其次,当前农民大多将生果直接出售,缺少进一步的包装和深入加工。

2 规划研究

2.1 规划切入点

2.1.1 现状形态与“向往模式”的矛盾

万湾村地处山区,其居住建筑布局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中自然形成,加上地形复杂,与关中农村平面布局以及棋盘式路网不同,而是一种紧密结合地形、地势的自然田园式布局。但在陕西省由于关中发展较快,相对生产生活方便,于是关中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丹凤干部、群众所向往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笔者在调研中明显感受到这一点,在问及村民新农村理想模式时,大部分农民想象中的理想村落形态都是关中平原模式的村子(关中平原的村落大多建于平地,形态方正,道路笔直)。

2.1.2 发展新村与保护资源的矛盾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多少有一种定势思维,那就是拆旧建新或弃旧建新。都在“新”字上做文章。这样就可能背离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发展是必然的,但在发展过程中,留住那些不能改变的、不需改变的东西,与发展同等重要,也是发展内涵的一部分。对万湾村来讲,耕地资源、水资源、文化资源就是要保护的,历史防洪线、村落与高速公路之间的绿地是必须保护的。这是历史的启示,也是现代村落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发挥陕南作为西安市后花园的优势的需要。但当前,挤占耕地、防洪用地、绿地的趋势越来越突出,对村落的长远发展极其不利。

2.1.3 新农村建设与现行的土地所有制之间的矛盾

目前农村实行的是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的划分普遍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宅基地的建设都是在自己小组用地中进行。但由于各组用地分布并不均匀,村落统一规划、建设的难度较大,甚至还较为突出。如何协调个人与集体、小组与村落之间的利益,营造和谐、集约的新农村,就要运用新的思维、方法去解决。

2.1.4 建设、发展中保持新型农村特质与农村普遍城市化趋势之间的矛盾

农村现代化、城市化的内涵不是把村庄建设成为城市,而是一种与城市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和谐共生的关系。就是把“农村建设的更为农村”,生活方式更为现代。结合万湾村就是要保持自然性、生态性和原朴性,走一条生态田园化的建设方式,让更多的人享受新农村的青山绿水和亲切原朴的民风、悠闲健康的生活方式。

2.2 规划特点

2.2.1 与自然山水关系相呼应的村庄整体结构

规划确定“以山为背景,以道路交通为纽带,以自然冲沟为分隔”的“组团式结构”,将全村共分为三个大组团——西部的果林观光组团、中部的综合组团以及东部的加工工业组团。形成“一心”:村民公共活动中心;“一轴”:村庄产业发展轴;“两园”:果业观光区、农副产品加工区;“三带”结合现状沟渠的三条绿化景观带的村镇空间结构。形成背山面水,川流不息;中心突出,服务均衡;因地铺路,三纵三横;天人和谐的村庄规划模式。

2.3.2 规划方式上加大村民参与规划的力度和主动性

规划中充分听取县、村各级有关职能部门的意见,最大程度地确保了各级政府对农村建设的相关政治融会贯通,同时还充分吸取地方群众的意见,不仅开展了村民代表座谈会还对全体村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请村民代表到场集中表达村民的意见,并在村委会进行方案公示,获得了第一手的群众意见资料。

2.3.3 注重村庄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积极培养当地优势产业

规划提出“一体、两翼、多条腿走路”的万湾村经济发展思路。“一体”,即将万湾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建设发展,“两翼”分别是指依靠李梅和果业加工业作为振兴万湾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多条腿走路”是指多处培育万湾村的经济增长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万湾村的经济全面持续发展。首先,由于万湾村的人均耕地少,劳动力资源比较富余,应组织万湾村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其次,是建立农产品加工厂;延伸产业链条,利用李梅的绿色品牌效益,考虑设立果品加工厂。再次充分利用万湾村位于312国道沿线,并且在建的“西合”高速公路也从村前通过的地缘优势,可以考虑建立汽车服务部,发展汽车修理、洗车、加水等与交通相配套的服务业。最后,随着丹凤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开办农家乐,并辅以出售土特产品。既可以解决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可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3 规划措施

2.3.1 从田园新村庄的角度出发,提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划思路,尽可能减少农民投资,并能取得相应的效果。

2.3.2 考虑万湾现状的山体、水系以及自然地形,挖掘村东烽火台蕴涵的历史文化内核,以及村内两泉的自然资源,同时在村北梅园南侧山体建设望江楼,形成“山-水-园-人-路”相互融合的良好的人居环境。

2.3.3 考虑丹凤目前已经形成的丹江漂流、船帮会馆和贾平凹故居以及二郎庙分别位于万湾东西,结合万湾现已形成的一定规模的李梅园以及西沟的农家乐。在万湾规划生态观光农业以及果林观光农业旅游区,形成丹凤“一江三点”的旅游规划体系。

2.3.4 结合目前的梅园形成果业生产基

地,以及丹江南岸的村庄环路所形成的生态观光农业。考虑丹凤主导风向为西风,将以加工产业为主的二类工业布局烽火台山脚下,从而形成“东园西工”的产业布局模式,两者之间同过居民生活居住用地进行有机联系。新村旧村分别考虑,老村在现状的基础上进行环境整治规划,基础设施的建设,新区饮水归塘,加强山体绿化,围绕梅园和农家乐带动新村的建设。

3 规划实施情况

截至规划编制完成,万湾村规划的一些先期建设已经投入了资金,道路硬化项目已经启动。村委会到丹江大桥路段已经铺上水泥,环村南路、西沟村民小组道路的整修、拓宽、工程已全部完工。规划设计中提出了开办农家乐的思路之后,已有10多户农民对自家的房屋进行了改造。规划编制完成之时,这里的“农家乐”已是门庭若市,远近游客都慕名而来。农民收入提高了,修建新房、打沼气池,自发集资解决了饮用水的问题,生活垃圾的处理也有了管理。新农村建设,美好和谐的家园在这里已经不再是一个遥远的话题了。

4 总结与反思

近几年,全国上下大量的村庄规划相继编制完成,部分村庄面貌较过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丹凤县万湾村的规划建设活动,笔者尝试性的进行了“经济发展先行,以经济推进村庄规划和建设”的规划思路。笔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要建新房子、住大院子、修大马路,而是要结合农村生活和生产的发展变化,研究农村人居环境,从基础工作入手,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并自觉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从群众迫切希望解决而目前又能够解决的问题入手。首先应结合农村的实际经验,立足于实际。其次要了解农村群众对于村庄发展的迫切需要,以产业发展带动村庄建设。最后笔者认为不应仅仅把局限于为农村发展勾勒美好的蓝图,而是应该进一步搞活农村经济、提高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目前的新农村规划涉及面广,任务繁重而艰巨,不同地域的农村又有着各自的地域特性,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特点,这就需要“量体裁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地解决问题,从而使得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真正为我国社会和谐发展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沈磊.城市化过程中农村村庄规划思考[N],中国建设报,2003年9月28日.(版面)

[2]王富更.村庄规划的若干问题[J].城市规划汇刊,2006(3):106-109

[3]崔明1覃志豪2唐冲3耿杰4王娜5我国新农村建设类型划分与模式研究[J]城市规划,2006(12):27-32

[4]黎逸科曾宪川梁少华.阳东县平底村新农村规划的实践与探索[J].城市规划,2007(3):92-96

[5]李佐军.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2006[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农庄工作思路篇7

“携手茨营人,筑梦龙潭河”。此次茨营镇党委政府与茨营同乡会共同举办了茨营发展论坛,个人针对茨营生态农庄建设发展方面作了一些思考。

构建美丽家乡、生态茨营,发展茨营生态农庄建设是关键。茨营镇生态农庄建设起步比较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质量,从茨营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方向出发,就此可以推广以观光、休闲、采摘为主要内容的观光休闲农庄。在构建美丽茨营生态农庄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丰富多样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与乡村休闲产业类型,积累更多运营管理的经验,形成特色鲜明的生态农庄经营体系。

① 寓情于物,融入经营。构建美丽茨营生态农庄必须具备共同的一个特点,那就是都要特别热爱乡村田园生活。建设生态农庄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追求短时间的暴利,而是从一开始就要非常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建设与经营过程中,不断融入自己的创意,将农庄比作自己的艺术作品,让客人可以明显感受庄主的艺术风格和个性追求。

② 找准定位,点石成金。构建美丽茨营生态农庄必须做到主题鲜明、个性突出。例如这些主题可包括水果、蔬菜采摘;值赏花时节的灯盏花海观赏;品尝到茨营有名的大麦土鸡,炖上灯盏花叶,既解馋又治病等体验。只有创新不断,才能使游客始终充满新奇感。比如最具典型特色的是茨营镇发挥自然资源和现代设施农业资源优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按照“科学规划、重点扶持,先建先试、分期实施”原则,打造红土墙民族文化村,刮起最炫民族风,投资466万元建设了红土墙“美丽乡村”项目,把茨营重点打造成独具彝族风格、体现彝族风情的美丽乡村,为全镇特色乡村旅游增添了一道新景观。发展生态农庄建设还必须擅于发现和挖掘本土历史文化与当地特色资源。如通过对当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挖掘,将民族文化融入产品,成为亮点。打造具有茨营特色的品牌生态果蔬、品牌药材、品牌天然蚕丝被……逐渐形成具有深远影响意义的特色品牌效应。

③深精挖掘,敢于创新。茨营镇依托“三片叶子一朵花”,现代农业有了长足发展,传统产业新型化、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逐渐已经形成“山上绿色银行,山腰烤烟蚕桑,山下鱼菜粮仓”,到了茨营有美景、有美食、有玩处。加上近年新增的灯盏花,培育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项目,构建茨营经济群体支柱产业,不断盘活思路,围绕建设生态绿色茨营的思路,既为茨营构建了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又为茨营生态农庄建设提出了新亮点。而生态农业产品,不仅可以从源头的种植过程考虑多元产业链的商业运作,更可从产品成型后的深加工进行重点抓扶。种植的生态果蔬在收成后可进行一系列的提炼、深加工。从果蔬的鲜食、保鲜存放转移到干品制炼、成分提取的制作,成为第二商品或特色产品添加元素等。与此同时这也要求必须具备一整套的生产、制作和包装技术,极大地延伸了产业链。例如可以将当地已经远近闻名的蚕丝,进行蚕茧的深度提炼,开发新的药用、保健价值,形成新的产品产业链。

④寓教于乐,强化体验。构建美丽茨营生态农庄建设必须加强设施建设。例如为游客提供烤肉区、采果区、游戏区、农耕体验区等等。可设置充满农村乐趣的烘烤区,供游客享受土窑烤果蔬、烤土窑鸡的乐趣;也可以不定期举办农业有关的教育活动、趣味比赛;提供与农家饲养家禽零距离接触的机会,游客可以借喂养家禽的过程,体会淳厚农家的生活。其次建设生态农庄不仅是休闲娱乐,游玩的地方,同时还是实践、学习的好场所。茨营镇生态农庄可与曲靖师范学院、云南农业大学以及周边各中小学等进行合作。农庄平时接待学校师生,用作毕业旅行或户外教学,周末则以吸引全家度假的客人为主,天天都有生意做。例如可以开放部分果蔬种植基地,为学生讲解果蔬生长过程、季节环境影响因素;为农科专业院校师生提供实践种植、养殖基地;为中小学生提供蚕的生长过程观赏教学等方面,做到寓教于乐。

⑤以农为本,产研结合。建设的茨营生态农庄可以以政府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运用多方资源,借助多元化的力量将产品的潜在经济收益和市场销路清楚的掌握到位。可以建立农会,让农户在农会的帮助和指导下,自身也成为一名生产专家、经销专家和市场分析家。这样才能从系统和根本上做到注重产品的国际市场销售行情,善于捕捉国际市场的变化信息,不断建立和拓展新的国际市场的贸易往来关系。将高原特色农业进出口贸易,做活、做大、做强。构建美丽茨营生态农庄建设单靠地方政府和一拨热爱家乡的茨营儿女是远远不够的。家乡要走得更远、更长,必须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方针政策,结合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倡导更多的社会人士关心生态农业、农庄的发展,通过他们不同视角的潜心研究来丰富生态农庄的理论。从建设生态农庄的意义、功能、形式到规划,从组织、人力、教育解说到行销策略和成本分析,从文化、社会、理念到环境设计等方面,把茨营生态农庄建设研究得细腻、得当。通过在社会各界及各高等院校,可以专门开设休闲农业课程,开展休闲农业教学研究,建立起一整套休闲农业的理论。专家、学者通过承担大量的规划、咨询、调查、评鉴工作,为茨营镇政府、茨营生态农庄建设者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并和农庄经营者建立起密切的联系。这样才能切实做到理论研究不空泛,实践发展不盲目。

⑥规划先行,管理到位。为构建茨营生态农庄建设,可通过茨营镇党委、镇政府及曲靖市委市政府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相关政府部门直接参与规划和辅导,由农业部门负责对休闲农业的管理和咨询,提供补助经费和贷款。并且可以出台各种相关法规和管理办法,形成一整套申报审批制度,从省一级到市、区、镇以至小到一个农庄、农户,大都有一个近、中、远期的规划,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市场定位、开发原则、项目设置、经费预算、效益分析等,使生态农庄的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和程序化,才能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每个生态农场的建设都要经过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所有房子建造以及住宿都必须具备茨营当地农村建筑的风格特色,并尽量挖掘当地的资源优势,如森林、水库、溪流、岩石、古树、古宅等等。在区域规划方面,现行的生态农庄应当脱离早期“点”的经营方式,而是“点、线、面”串联营销,这样更加有利于茨营镇包装不同的旅游观光线路,进行分类营销。

⑦布局合理,配套齐全。在构建美丽茨营生态农庄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考虑布局的合理性。将大多数农庄的分布与已有的旅游线路相结合。这样每个生态农庄都能与旅游点结合起来,有助于提供充足的客源保障。将板块化、区域化进行整合,才能体现出成效。区域内各休闲农庄,在资源、客源市场形成相互带动、相互补充的良好局面。事实证明,生态农业、农庄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才能形成景观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才能由点成线、成片,为城市旅游者提供一日、两日乃至多日的旅游产品组合,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还必须加强生态农庄及各景点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农庄、景点外部的道路、交通、水电等设施需要完善,而且农庄内部的配套设施也需要进行相关的安全完善。为游客提供便捷,所到之处吃喝玩乐样样具备,而且要注重干净、温馨、舒适、价格合理。现行的大多数生态农庄尚未设有观光部,观光部人员可以负责旅游推介、接待与导览业务,也可进行一些现场展示特色产品与特色烹调,让游客尝鲜。使游客更加感受到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⑧ 专业分工,统一标准。发育较为成熟的民间组织和完善的服务体系是产业健康发展的保障。从许多地方的生态农业发展经验来看,在生态农庄发展的初期,都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推进和引导,但是政府不能包办一切,最终产业的进步要靠行业组织和良好的服务体系作为保障。服务体系包括营销体系、培训体系、行业自律体系等,关键是发挥农会、农业推广学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帮助农民转型。组建农业社团、协会、专业合作社是茨营生态农庄发展的又一关键。生态农庄的经营者也可成为生态农业发展协会的会员。协会与社会各界可以相互交流共同举办活动,使生态农业走向精细的专业化分工。也就是说,在区域内部,要通过行业协会、旅游公司、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等形式,引导茨营镇生态农庄经营者按照“自愿、联合、规范、自律”的原则联合起来,对内统一服务标准,完善竞争机制,强化行业自律,避免出现恶性竞争;对外统一媒体宣传,并划拨专项经费制作专题片、生态农庄旅游指南、微信公众平台以及举办生态农业推介活动。

⑨ 电子营销,全面覆盖。除了宣传手册、广告路牌、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传统宣传手段以外,茨营镇生态农庄要发展必须加强网络及新媒体营销。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运用科技整合资讯,通过网页、搜索引擎以及运用手机app服务等对休闲农业区域的地图、路线等进行迅捷的引导。网络平台在生态农庄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让网民在网上选择休闲的农庄,在手机app上订房间,这样一来不仅顺应了时代信息化的发展,更让茨营生态农庄建设走向现代化,更具发展的可持续性。

⑩紧抓特色,多元发展。构建茨营生态农庄建设还必须注重发展的特色性。增加农庄休闲类型的种类,提供多元化的休闲活动,并走向多元化和日常性经营。例如现正在开工修建的龙潭河水库,未来可以充分利用水资源,建设水库观光区,在水库附近开发水库休闲区,为游客提供垂钓、野炊、烧烤等自助活动,让游客在休闲过程中更具充实感,到过之后才会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在主题特色的基础上可以让休闲内容朝更丰富的层次上发展,规模场地也将会逐渐不断扩大。在发展方向上,无论是发展类型、运行机制、组织形式还是投资渠道,都要朝着多元化方向迈进。如此一来便将特产和观光相结合,推动生态农庄与生态农业、养殖业结合发展。例如,茨营镇可考虑将中华鲟养殖基地部分开设为生态农庄,将其规划为养殖观光公园,既是游客踏青旅游的好去处,又可依照时节举办中华鲟文化节。就此将休闲渔业结合,每年还可以举行中华鲟文化观光为主的春游,借机把茨营的各类特色农产品进行展销。将生态农庄、人文风光、餐饮文化、民风民俗、产业推广有机相结合。推广生态农庄、农业发展的同时,带动各行各业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思想先行,优化理念。在构建美丽茨营生态农庄首当其冲主推“体验经济”之后,还应当考虑一种“分享经济”的理念。即生态农庄经营者与游客分享乡村生活,变“顾客是上帝”为“与客人首先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倡导“拥有不如享有”的消费理念。提倡将现代农业的功能从“三生”(生产、生态、生活)拓展为“四生”,即增加了“生命的体验”。强调生态休闲农庄一定要有体验活动,从亲身观察、参与、体验到认识生物生长现象,感受生命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分享生命的喜悦。

专项示范,全盘带动。在生态农庄带动生态农业发展的同时,茨营镇的农业也将会加速向“精致化的有机农业”“科技化的生物农业”“具高附加值的食品加工品牌农业”及“具特色体验之休闲农业”方向转型。茨营生态农庄应积极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农业科普教育示范、农业科技示范等项目,通过浓缩的典型科技农业和农业传统知识的推广,一方面向游客展示农业独具魅力的一面,增强游人的农业意识,加深对农业的了解;另一方面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的试验示范与宣传推广,使生态农庄的发展承担好农业科技推广普及的作用,促进大农业的发展,籍此也带动了茨营人民共同致富奔小康。

共创和谐,回报于民。在共同构建茨营生态农庄发展的同时,最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环境的保护。努力营造宜居的乡村环境,加强对农庄周边的社区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各类社会公益活动。经济水平提升的同时,应当加强与社区和全镇人民的紧密联系,可以时常与社区联合举办联谊活动,如歌唱比赛、书法笔会、乡村趣味运动会、儿童风筝节等,举办爱心传递、公益义卖、社会募捐等活动。将公益理念发展成为茨营生态农庄建设的重要文化。全镇人民也应当时常举行相关的文娱活动、学习活动和外出观光活动。只有提升了全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茨营这块红土地更加富饶,才能带给游客更加幸福快乐的感受。

抱团海归,彰显品牌。在努力构建茨营生态农庄建设的同时,应当努力寻求让茨营品牌走出去的机遇。依照全国各地区乃至全世界各个区域人民的喜好,推广区域文化特色型农庄建设,吸引更多海内外游客,用热情的服务和“如家”的理念留住更多游人,在茨营这块土地上驻足、观光、投资、发展。

农庄工作思路篇8

今天召开全县新一年实施“三农提升工程”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去年以来实施“三农提升工程”的做法成效、分析存在问题与不足,按照提升水平、提升质量、提升成效的要求,研究部署2012年实施“三农提升工程”的各项工作。刚才,镇、镇村都作了典型发言,其中一些好的做法和先进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借鉴。今年是我县实施“三农提升工程”的第二年,承上启下,抓好今年的工作非常重要。县委、县政府对召开这次会议非常重视,前不久,县人大常委会专门对我县去年实施“三农提升工程”情况进行了审议,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这次会议之前,又刚刚召开了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对深入实施好今年的“三农提升工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里,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切实增强实施“三农提升工程”的信心

2011年,是我县实施“三农提升工程”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全县各级各部门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以提升农业、提升农民和提升农村为核心,以村庄整治、沿线提升和示范村建设等为重点,在全县深入实施“三农提升工程”,累计完成待整治村整治建设40个村,已整治村治理提升10个村,农村垃圾集中收集村52个村,整线推进沿景沿线村庄综合整治提升17个行政村,建设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4个、农村新社区3个、环境优美村和文明和睦村各2个,培育特色经济专业村20个,全县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民受益面进一步拓宽,新农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内容更广。全年实施的“三农提升工程”按照上级有关要求和我县实际情况,除原来开展的实施内容外,还新增了三项实施内容:一是沿线整治。按照点线面结合的思路,在抓好单个村庄整治的基础上,以沿线村庄美化、洁化、绿化和秩序整治等“三化一整治”为重点,整线推进镇富足山村镇村、镇村乡路里坑村“两线”17个行政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完成沿线“赤膊墙”粉刷687幢26.6万平方米,拆除路边简易房、小工棚等有碍观瞻物87间4878平方米,清淤整治路边沟渠6620米,整治废品收购点5个、木材加工点2个,统一配置垃圾桶360只、垃圾车30余辆、保洁员29人,建设村庄绿化景观面积2.3万平方米,围护绿化带木栅栏5000多米,沿线村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二是农村新社区建设。对照社区建设“八化”标准和社区服务“八个配套”要求,以及示范村建设的四个文明十六项创建指标,引导、小、坞石坑等行政村,因地因村制宜地抓好了旧村改造、新区扩建、农房“穿衣”和村庄绿化等工程项目,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大力推进村务活动室、卫生室、文化室、体育建设场所等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亮点进一步呈现。三是污水处理项目。各实施村共铺设纳污管道63484米,建设生活污水沼气净化处理池45个3834立方米,建设人工湿地处理池3984个,污水治理受益农户共达8697户,待整治村和已整治村的污水治理覆盖率分别达到60%和82%。

2、力度更大。坚持把加大投入、强化服务作为深入推进工程建设的重要举措来抓,着力提高扶持力度。一是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省和县级财政实际投入1700万元,比2007年增加700万元,同比增长70%;累计投入整治资金2421.9万元,其中农民自筹233万元,其中待整治村、已整治村和创建小康示范村等实施村,按照村庄人口规模和村庄整治建设类型进行分类补助,村均比去年增加财政补助资金10万元;增加沿线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173万元;农村垃圾处理、生态优美乡镇和经济专业村建设等也相应增加了财政补助力度。二是技术指导进一步加强。围绕村道硬化、垃圾处理、卫生改厕和污水治理四大整治项目,组建由县农办、环保局、农业局能源办、卫生局等业务部门技术骨干组成的技术指导服务组,建立完善技术指导服务制度,组织人员赴省、去市、到县、下乡、进村开展村庄整治专项业务培训,广泛宣传普及“三农提升工程”政策和技术,因地因村制宜地指导实施村编制实施计划、细化实施方案,全面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实施“三农提升工程”的思想认识和技术水平。三是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按照“有设施、有人员、有制度”的工作要求,多次开展实施村环境卫生督查,督促实施村进一步配全垃圾桶、垃圾堆放点和垃圾车等硬件设施,逐步完善农户“门前三包”、党员责任区包干等长效管理制度,提升农村环境卫生的长效保洁和规范管理水平。

3、方法更新。针对卫生改厕和污水治理等高标准、大难度项目,主动创新,破解难题。一是针对改厕和治污实施难题,创新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分户式和联户式人工湿地分散处理相结合技术模式:在村庄人居密集、经济基础较好的实施村,重点实施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在人居分散、经济薄弱的实施村,实施人工湿地处理工程,同时将农户已经建设的一格、两格化粪池进行改造利用,有效降低建设成本。二是围绕促进特色产业发展,指导长风农家乐经营户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和污水治理活动,在经营点统一配置垃圾桶50只,专门配备保洁员1名、垃圾清运车1辆,建设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池20多个,并按照大户100元/月,中小户10—60元/月不等的标准,发动24户经营户每月自筹保洁资金900元,加强经营点周边环境日常保洁工作,切实解决经营点无管理主体、无相关设施、无专项资金等问题,为促进农家乐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三是更加注重项目资源的整合。分别将农村公路连网工程、农民饮用水工程、生活沼气工程和国家改厕等项目,与“三农提升工程”进行衔接配套,形成了农村建设项目的“大合唱”和建设资金的“大集成”。

从总体上讲,“三农提升工程”是在“工程”基础上的提升。经过5年的实施建设,农村环境和面貌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从工作的开展反馈情况来看,不同层面还存在一些不同的问题。县、乡镇、行政村和村民四个层面的思想没有完全统一:从县里来看,积极性和热情很高,按照省里和市里的有关要求积极实施、确保到位。从乡镇层面来看,责任主体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增强,没有认识到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组织管理比较松散,分管领导、联村领导和驻村干部等乡镇干部合力抓整治建设的力度不大;从行政村层面来看,作为实施主体,一些实施村局限于争取项目、争取资金的思想认识,没有真正把该项工程作为改善环境、惠及农民的一项实事工程来抓,“等、靠、要”思想仍然存在,工作消极被动,工程进度缓慢。从村民层面来看,自身素质提高、习惯改善没有与环境改善同步提高,主动参与投工投劳、资金自筹和卫生保洁的积极性也不高。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解决。

二、明确重点,切实实施好新一年“三农提升工程”

新一年实施“三农提升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围绕村道硬化、垃圾处理、卫生改厕、污水治理和绿化建设等五大整治项目,完成待整治建设40个村、已整治村污水治理10个村,进一步实现扩面提升;对照建设农村新社区的目标,整线推进沿线村庄综合整治1条线,新增垃圾集中处理村50个,培育特色经济专业村20个、环境优美村5个和文明和睦村2个。各级各部门一定要齐心协力,主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确保新一年工程实施的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取得实效。

1、围绕五大整治项目,在村庄整治上见实效。村道硬化、垃圾处理、卫生改厕、污水治理和村庄绿化等五大整治项目,是省里规定的新一年村庄整治必须全面实施的“规定动作”,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垃圾处理我后面还要专门讲一讲,这里我把其他四个重点整治项目的要求说明一下)。一是村道硬化要保质保量。要根据村庄建设规划和村民生产生活需要,开展村内道路硬化建设,并采取村内干道村办民助和通户道路民办村补等形式,进一步明确村道硬化的事权划分,广泛发动农民开展投工投劳、资金自筹和质量监督,保质保量完成每村平均宽3米、长1.5公里以上的村道硬化任务。二是卫生改厕要全面达标。全面消除露天粪坑和简易厕所,因村制宜建设生态公厕,引导农户改造卫生户厕,受益农户覆盖面达到80%以上。三是污水治理要节约高效。以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和分户式、联户式人工湿地处理技术为基础,结合卫生改厕、农业生产和清洁能源利用,进一步探索成本低、效果好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和模式,把污水治理与有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四是绿化建设要因地制宜。要大力推进村庄绿化建设,着力抓好路边、塘堰、河岸的绿化工作。要因地制宜地选择胡柚、杨梅、香樟等树种,把经济林果引入村庄绿化,鼓励农民多种树、种好树,努力培育农户庭院经济。

2、围绕村容整洁美观,在垃圾处理上下功夫。村容整洁是新农村的形象,保持村容整洁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好农村的垃圾污染问题。从去年省市考核验收上看,检验一个村庄整治建设工作是否达标,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看这个村庄的垃圾处理是否真正抓到位。因此,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抓实抓好农村垃圾处理,作为提升我县村庄整治水平和建设成效的重要工作来抓。一是要全面抓好农村腐烂胡柚柑橘的无害化处理。要严格按照“乡镇包干、村自为战、部门协作、农民参与”的要求,采取烂果转换有机肥、烂果应用生产沼气和就地集中填埋等多种处理技术,上下联动,干群互动,扎实做好农村腐烂胡柚柑橘的无害化处理,有效防止腐烂胡柚柑橘污染农村环境。二是要进一步扩展垃圾处理覆盖面。主要是抓好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要新增50个垃圾处理村,确保垃圾处理行政村覆盖面达到100%;另一个层面,是要把垃圾处理工作扩展延伸到每个自然村,力求垃圾处理自然村覆盖面也达到100%,做到不留死角。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垃圾处理设施。要按照每10—15户配1只垃圾桶,每500人配1名保洁员,每个自然村建1个垃圾集中房(堆放点),每个行政村配2—3辆保洁清运车等标准,重点抓好40个待整治村和50个垃圾处理村的垃圾处理硬件设施配置,做到设施完善。四是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对新增的垃圾处理村配置硬件设施,继续实行财政补助政策。加大垃圾处理村保洁经费补助力度,其中1000人口以下村,每村每年补助3600元,1000人口以上村,每村每年补助4800元。增加对乡镇中转站和焚烧炉的运行费用补助,每个中转站、焚烧炉每年补助3—4万元。五是要进一步规范垃圾处理制度。要严格按照“户集、村收、乡镇运(焚烧)、县处理”几个环节处理农村垃圾。“户集”,重点要制定和落实好农户“门前三包”制度,引导村民管好门前屋后“自留地”,自觉将生活垃圾放入垃圾桶;“村收”,就是要按要求配备保洁员,落实保洁员工资,明确保洁员保洁范围和保洁周期,经常性地打扫村庄公共场所卫生,并将垃圾桶内的垃圾清运到垃圾集中房(堆放点)堆放,同时,要求每个行政村都要建立一支卫生督导队,加强村庄保洁的督促管理。六是要进一步加强垃圾处理的督促和考核。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技术指导组,要切实加强对各实施村垃圾处理的督促检查,按照“有人员、有设施、有制度、有保障”的要求,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明察与暗访、检查与补助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建立健全垃圾处理督查通报制度、卫生保洁资金补助制度。要将平时督查情况与新农村建设年终考核密切结合,将“三农提升工程”的考核重点放到实施好农村垃圾处理上来,增加考核分数,加大考核力度。

3、围绕整治发展双赢,在建设内容上拓领域。要紧密围绕提升农业、提升农民和提升农村的核心,一方面努力抓好农村脏乱差环境整治,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农民创业创新,实现整治促发展、发展助整治的良性互动。一要把单个村庄整治与整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有机结合起来。要以公路沿线村庄的美化、洁化、绿化和秩序整治等“三化一整治”和“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为重点,整线推进沿线村庄综合整治提升1条线,全面加强沿线村庄的“赤膊墙”整治、秩序整治、环境卫生整治和绿化景观建设,进一步提升我县新农村建设水平和新农村总体形象。二要把面上村庄整治与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经济有机结合起来。要坚持村庄整治与产业发展“两手抓”,立足我县别具特色的农业资源、生态资源等优势,大力培育食用菌生产、来料加工、轴承加工等各类特色经济专业村,要围绕吃、住、行、乐、游等各个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村庄整治建设,努力培育一批农家乐特色村,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景”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三要把面上村庄整治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有机结合起来。要通过村庄整治建设,推进农村宅基地整理,以宅基地复垦换取集体土地非农收入;要充分利用村办公场所建设的有关政策,发展农家乐服务中心、来料加工服务点等村部服务经济;要通过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和人口转移,积极推进农业土地流转,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培植集体经济来源,进一步夯实农村道路、路灯、绿化等基础设施长效管护的经济基础。

4、围绕全面改善民生,在农村新社区建设上求突破。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农村新社区是十七大提出的新任务,是实施“三农提升工程”的最终目标。建设农村新社区,从概念上讲,就是要以中心村和较大规模的行政村为基础,借鉴城市社区的建设和管理理念,通过引导农村人居适度集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和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从我县农村的实际来看,重点要抓好三方面建设:一要提高村庄规划质量。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和控制作用,切实加强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进一步规划明确近期需要撤并或迁移的行政村、自然村,进一步规划制定村庄建设的功能定位、发展导向,进一步规划确定需要整治建设的中心村、基层村的重点区域,实现村庄规划与村庄建设相互统一,村庄建设规划与县域总体规划无缝对接,避免无效整治和重复投资。二要不断丰富农村新社区文化。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采取“送文化”和“种文化”双管齐下的方法,把村庄整治建设与乡土文化培植有机结合,在整治中发掘传统文化,在建设中完善文化设施,努力形成一批组织有力、设施完善、制度健全、活动经常、特色鲜明的农村特色文化村。三要逐步发展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要围绕农村新社区建设“八个配套”的要求,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力争达到有村务活动室、卫生室、警务室、文化室、农民信箱和党员远程教育服务站、体育建设场所和放心店等标准,进一步完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5、围绕推动合力共建,在各方参与上聚合力。实施“三农提升工程”,面广量大,涉及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仅仅依靠一两个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要认真总结前几年我县各部门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经验,牢固树立“城乡发展一盘棋”和“新农村建设一盘棋”的思想,加强部门资源整合,集中力量办大事。一要加大部门联系乡镇联系村力度。要以继续深化“六个一”联系制度为载体,深入开展领导驻村调研、部门结对帮扶、下派农村工作指导员等活动,促进部门重心下移,扩大部门参与,加快部门的人力、技术、项目、资金等向农村倾斜。要围绕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和建设任务,加强综合协调,落实部门责任,进一步做好对相关实施村的结对帮扶、技术指导和资金扶持,努力形成资源整合、上下联动的新农村建设格局。二要加强工程建设的技术指导力量。要按照工程建设内容的不断拓展和延伸,把相应部门的技术骨干充实到县技术指导组,配套建设好技术指导服务队伍,进一步加强对实施村开展村庄规划、道路建设、垃圾处理、卫生改厕、污水治理、河道清理等方面的技术指导,为保质保量完成工程建设任务提供技术支持。三要加强涉农项目资源的整合使用。要按照“统一规划、联合整治,部门联动、资源整合”的要求,认真疏理并优化整合各部门线上涉及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涉农惠农政策,大力推进农民饮用水工程、农村户用沼气工程、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程和绿化示范村建设等一系列新农村建设工程项目的一体化规划建设,真正做到“三农提升工程”的点定到哪里,部门相关服务和项目资金就跟进到哪里,进一步拓展村庄整治建设内涵,提高村庄整治建设实效,实现新农村建设资源共享、设施共享、成果共享。四要进一步提高乡村主体积极性。要切实提高乡镇的责任主体意识,按照乡镇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联村领导和驻村干部合力抓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乡镇的组织机构建设、人员队伍建设和考核体制建设,做到工作责任明确、人员管理有力和奖惩机制完善;要进一步提高村两委干部的实施主体意识,特别是乡镇要加大对实施村的指导、督促和考核力度,促使实施村干部增强工作主动性、提高工作积极性;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作用,通过“一事一议”和“民情沟通日”等有效载体,广泛宣传发动,积极推行村办民助、民办村补等有效机制,广泛动员农民主动参与投工投劳、资金自筹和卫生保洁,提高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人翁意识。

三、加强领导,确保实施“三农提升工程”取得实效

“三农提升工程”是一项民生工程,各乡镇和部门要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把抓好“三农提升工程”做为重要抓手,切实加强对这项工程建设的组织领导,集中人力、精力推动这项工程深入开展、取得实效。

1、要进一步强化工作责任。实施“三农提升工程”,是我县主动对接省“千万”工程、着眼于全面建设惠及全县人民的小康社会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是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抓手。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把它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摆上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过问、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乡镇和行政村合力抓,层层抓落实,层层抓推进。农办要发挥好牵头作用,制定明确的工作方案,落实建设责任,加强督查指导,全面落实村庄整治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抓好落实,发挥好部门的项目、资金、技术等优势,加大对实施村的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乡镇要克服松懈和厌烦情绪,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程建设的指导和督促上,对工程建设做到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认真实施,切实发挥好责任主体作用。各实施村要克服“等靠要”思想,集中精力抓落实、抓实施,加快工程进度,提高工程质量,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整治建设任务。

2、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实施“三农提升工程”与农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各级各部门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把工作做深做细做透。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当前我县农村改革发展中遇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领导干部要带着问题深入调研,当前尤其要就工程建设中的村庄规划落地、农村宅基地流转、村庄整治建设资金筹集、相关政策配套等问题开展调研,力求取得突破。要及时总结工程建设中的新经验、好做法,抓点带面、培育典型,着力促进“三农提升工程”深入开展、扎实推进。

上一篇:导购工作思路范文 下一篇:计生工作思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