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师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3-02-21 19:58:23

音乐教师学习材料

音乐教师学习材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音乐;远程教育;教与学有效整合;高效

当下初中英语远程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教与学之间缺乏有机整合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师生的时空分离,其实质是说教师在教学中缺乏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2]那么,结合远程教育的本质特点,要想有效落实初中音乐远程教育的教学目标,就必须进行教与学的再度整合。然而,如何实现远程教育中教与学的再度整合呢?至此,笔者就从远程教育中教学系统中各要素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协调出发,制定一个完成特定目标或功能的有机整体。

1.初中音乐远程教学的优势分析

(1)专家引领指导,思想震荡。远程教学课程都是一些行内专家的精品课程,给我们教学思想上的指导也是受益无穷。例如,我们大多时候都忽略了学生对于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然而借助远程教育的资源共享,专家引导,能让我们领悟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初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2)在线交流,共同成长。在远程教学中,每位教师都是来自一线的音乐教师,大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师可以通过在线了解各学校的新课程开展情况,学习分享他们处理新课程实施中种种问题的经验,以及对新课程教材的把握。[3]课堂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一个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课堂设计是完全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也会让课堂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观课议课,提升能力。远程教育中很多优秀的教学视频给我们教师提供一个较好的学习平台。在教学视频的学习中看到一个富有戏剧性的教学片断,教师在课堂结束时和学生一起唱歌,学生很兴奋。那么从学生兴奋的表情可以看出,这是一节很成功的音乐课。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我们就要给予学生惊喜。有惊喜的音乐课堂,学生才会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探索。

2.初中音乐远程教育教与学再度整合的策略分析

(1)初中音乐远程教育中教师智能结构的转变。在初中音乐课堂远程教育形态下,教师首先要大胆革新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发挥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将传统模式上教师是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知识的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其次,在这个新兴领域,教师也要完善自身的职业能力结构。在远程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发送课程需要的学习材料给学员,同时还要加以各种形式的远程辅导。进行一些双向通信机制定期面授。

(2)远程教育机构要加强对学习者的人文关怀。首先,组织人员对远程学习者进行指导性地教学会谈。因为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双方之间互相作用的过程。而师生之间感情的交流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其中在初中音乐的远程教育中可以有效地进行人际交流,从而增加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感情,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下,充分体验到音乐教学的轻松,从而感情得到释放。

(3)精心设计、完善、评价学习材料。学习材料是学习者进行较好学习的必备物质基础,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学习材料作为凝结着信息传播者的“某种经验”。当信息传递的双方将自己的“经验”相互共享时,学习活动就已经开始了。

(4)优化设计技术媒体。远程教育中媒体技术的信息交流平台的重点就是要教与学再度深入有效整合。因此,在远程教育中技术媒体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其交互性,创设有利的教学情景,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保证师生之间信息交流的顺畅。

借助远程教育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学习不是表面的“热闹”,而是实实在在的让学生学有所得,让学生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要使远程教育教学系统中各要素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协调出发,形成一个能完成特定目标或功能的有机整体。

参考文献:

[1]陈 丽.远程教育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8.

[2]陈 丽.远程教育中教学媒体的交互性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4(4).

[3]陈召艳.“国培计划”音乐远程培训有感[J].艺术教育,2012(11).

音乐教师学习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问题;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152-02

一、有效教学概述

有效教学,故名思议,是指教师在进行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能够产生有效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够获得明显的进步。教学是否有效,主要看学生在学习当中获得了什么。如果教学过程完成,但是学生没有收获,即使老师工作再辛苦,也属于无效教学。幼儿园学生由于年龄还小,对于许多事情并没有较为清晰的概念,加之许多幼师对幼儿园教育认识理念不够透彻,老师教的很累,并且还得不到有效地效果。

二、当前幼儿园有效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1.过于注重课堂活动培训,而不是培养学生兴趣由于幼儿园学生身心正处于发育期,许多教师甚至忙于幼儿园学生日常的基础活动,而忽略了对课堂效果的需求。举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在“认识天气预报”这门课程当中,教师往往会给学生听音乐,通过听到的音乐,让学生判断是哪种不同的天气。由于幼儿园学生全都处于身心发展期,缺乏对音乐的感知程度。不能很好地通过声音去辨别天气,全部凭借个人日常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幼儿都是由老师直接告诉答案。在活动之前,教师为了准备材料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也积极参与,忙的不亦乐乎。但是在整个教育环节当中,学生只是忙于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无法深入了解事务内涵。没有思考、没有结论,自然也就没有最终的产出。

2.只关注幼儿表面上的问题,难以真正实现提升学生兴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只关注表面上的问题,对深层次追求不予追究。例如在《认识时钟》这门课程时,教师会说:“今天老师送给大家一个礼物,大家猜猜是什么礼物”。学生绞尽脑汁的拼命猜想,但是还是想不到老师送给大家什么礼物。当最终老师打开盒子,发现只是一个时钟时,部分学生会较为失望,好容易调动起来的课堂积极性,可能一瞬间就凉了下来。

3.只让学生参与动手实践,未引导学生思维的扩展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提供玩具、积木等物品,让学生玩。表面上看,学生各个都在参与,均动手操作了。但是在实际玩的过程中,思维并没有受到启发。活动本身应当应用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发挥,潜在的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地使用。

4.给幼儿提供的教具不恰当,导致教学活动不能很好地展开。以数学“感知长度”为例,教师要选择红、黄、蓝三根长度不相等的丝带,通过丝带的摆放,让幼儿进行判断。并列排放、变换方向、改变形状等等。最终要问学生,这三条丝带还是一样长么?学生回答:“不一样”。但是到底因为学生真正听懂了,还是通过猜测得出结论,值得深思。

三、保证有效教学效果的具体途径

1.始终围绕目标主题组织活动

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以及选择教材的时候,以及在设计教学课程,运用一些具体的指导策略时,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幼儿自身的学习特点,并保证以下问题在课程设计当中得到了有效的解决。首先,我本次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知识?还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践,来不断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新途径。设计的课程是否循序渐进,内容是否能被学生全面吸收?每个环节之间是否有联系?上课过程当中所使用的策略是否恰当?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应当从教学目标及培训需求出发,充分的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任何情境都不能单独游离于教学之外。

2.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投入和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应当有参与的机会,并且要保证学生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快乐的进行学习。在幼儿园环节,正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体验学习乐趣的同时,还应当获得心智模式的成熟。据调研,在正常的上课过程中,学生参与度明显不够。首先,教师要通过教学环境,把幼儿“应当学”变为“有效学”,学习方法要贴近实战,并且在趣味性、新奇性、有效性等多个方面培养。以教材为依托,实际情况为实际,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的课堂当中,要打造和谐、平静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不同观点带到教学活动当中来。要提出创造性教学环境,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去认识新事物。

3.提供有价值的学习材料

学习材料的选择,也能实现对于培训课程效果的影响。老师在选用学习材料时,一定要首先考虑本节课需要达成的目标,以及教学活动存在的价值。当然,学习材料的选用,还需要考虑另一个问题,就是简单有效性。最好能够就地取材,没有必要大费周章选择其他材料。在准备学习材料的过程中,老师还应当根据“一个活动解决一个问题”的思路,来确定学习材料。因为课堂资源是有效的,所以对教师选择、挖掘材料等环节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总结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幼儿园的有效教学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并且提供给相应的资源等,最终帮助幼儿园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姚利民.有效教学优势初探.外国教育研究,2012.2.6-9.

[2]湛业锋.课堂教学评价探析.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2013-10-12).

音乐教师学习材料范文第3篇

快乐15分钟

在每日巡视中,园长发现,在幼儿园每天能看到幼儿嬉戏在操场上,自编自导自演着各自的游戏……可很少听到幼儿的歌声。于是,园长抽取一个学年的园本教研记录进行分析,发现公开教研集体活动共计35个,其中倾向科学领域的21个,语言和社会领域的9个,而艺术领域的仅有3个,占所有活动的8%。园长又选取小、中、大班各两个班级的课程方案进行分析,再次验证了幼儿园一目生活中音乐活动的缺失。喜欢(或擅长)音乐的教师往往会在自己的一日课程中有目的地开展音乐活动,或者将音乐活动与其他活动自然融合,但很多教师似乎将音乐活动视为可有可无。某班级教师在一个学期的4个大主题活动中预设了29个活动,其中音乐活动仅有1个。

数据摆在面前,园长意识到是教师相关意识的缺失及相关专业技能的欠缺导致音乐活动的目标无法落实。由此,园长期望教师能关注问题,解决问题,并计划通过教研活动来编制各年龄段幼儿的音乐活动教材,通过培训来强化教师的课程平衡意识……然而,效果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好。一些年纪稍大的教师大叹力不从心,在他们看来音乐活动应该是青年教师的强项;而一些不擅长音乐、对音乐缺乏兴趣的教师则认为音乐活动应该让那些擅长的教师去负责。如果幼儿园音乐教育目标的落实仅仅依赖小部分教师的热情与兴趣,其结果只会是“领导抓一抓,下面紧一紧;领导松一松。下面自由行”。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保障“班班有音乐”呢?在反复讨论、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园长有了“每天午睡后安排15分钟音乐活动时间”的设想。为确保音乐活动正常进行,幼儿园调整了作息时间。

这以后,在每天的规定时间里,音乐响起,每个年级组所有的带班教师都带着幼儿到操场唱和跳。然而,在巡视中园长又发现了问题:教师为了确保这15分钟里幼儿能整齐划一地做好动作,不辞辛劳,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演示,训练幼儿的手势、节奏、表情、站位等。园长听到教师的喉咙嘶哑了,看到幼儿的表情木讷无奈。没想到这个安排平添了一个训练幼儿的内容,园长的心又一次被揪起来了。于是,我们开始分析问题、寻找策略。首先,每日15分钟里教师要不要教?怎样教?最后。我们倡导通过“山羊剧团+每日示范”带给幼儿美的感受,激发幼儿的表达兴趣。其次,幼儿该“习得”还是“学得”?我们向大家呈现了月初、月末两个时间段中两个男孩的不同表现,让教师坚信:日积月累的习得是激发兴趣、发展能力、提升水平的最佳途径。再次,一个音乐内容的学概需要多久?我们从幼儿的学习过程中总结出幼儿从完全陌生到比较熟练,花上一个月时间基本能达成预期目标。为此,我们经过两年时间的研究,编制了小中大班30余个音乐教材,终于让歌唱与律动活动成为幼儿每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还总结了每一个音乐内容设计、实施背后的内涵,形成了“音乐15分钟”活动的操作要点和评价指标。

按理说,对这个项目的研究至此可暂告一个段落,然而,园长依然在思考:幼儿快乐不快乐?“音乐15分钟”活动以做操、跳舞形式为主,幼儿之间缺乏互动,作品之中也鲜有幼儿的自主表达……在教研活动中,园长抛砖引玉,继续激发教师思考:“音乐15分钟”能不能完全替代幼儿园的音乐教育,“音乐15分钟”只能为音乐教育服务吗?能否成为幼儿游戏及自主表达的重要途径?能不能将“音乐15分钟”变为“快乐15分钟”?于是,新一轮的研究开始了,教师开始关注“音乐游戏”的设计与实施。

教师在课程实施反馈座谈会上道出了心声:“之前,我回避组织音乐活动,一想到幼儿毕业典礼要排舞蹈就发慌,因为班里肯定有部分幼儿的动作不标准。现在好多了,仅大班一年。幼儿就有十多个音乐教材唱过、跳过、玩过,我可以选幼儿最喜欢、最拿手的内容来表演……”“现在每天有15分钟的时间,看不见教的痕迹,也没有统一的指挥棒,教师和孩子都放松下来了,效果反倒更佳!”

园长的先思先行还落实在其他研究中。例如,在“以自主游戏推进关键经验”的研究中。园长看游戏现场,听案例介绍,看教师的观察记录,发现:在游戏中,教师看到了“医生”穿着白大褂看病,娃娃家桌上放了很多碗、盆、碟,“建筑工人”在工地上忙个不停,“爸爸”拿着电话机一个劲儿在“喂”,但是否看到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了呢?于是,园长观察了近30场游戏,做了近30份观察记录。并告诉教师们她所看到的一切:园长看到游戏中“文具店”的“工作人员”规定10元钱可以买两样东西,可有的“顾客”偏要买3样东西。“工作人员”表示没有办法:“10可以分成5和5,6和4……10怎么可以分成三份呢?”这个游戏中不是有关于数的组成的学习吗?园长看到游戏中有不少幼儿询问:“还有多久播新闻啊?”“主持人”一一给予回答“还有五分钟”“还有四分钟”。一旁观察的教师问:“怎么每次都要问时间呢?电视机里有时间提示吗?”“主持人”听了觉得有道理,就找来小纸条写下了“01:10”粘贴在“电视机”一角。这个游戏中不是有时间概念的运用吗?园长看到游戏中有“游客”向“工作人员”提出:“我家里有鳄鱼玩具,我明天带来,鳄鱼应该放在野兽区的,对吗?”“工作人员”犯难了,不知所措。这个游戏中不是有关于动物种类的探究吗?这些案例摆在教师面前,教师悟到了:原来,游戏中真的存在大量的学习契机。

在有关“个别化学习中提供可玩性材料”的研究中,园长看到教师精心制作了“花瓶”和许多漂亮的“小花”,她明白教师是想要推进幼儿“数物匹配”的能力。园长看着孩子们来回摆弄着材料,思考:能不能变成游戏呢?园长作了这样的尝试:领着教师制作了大小套盒,引导幼儿抖动大盒子里的糖果,让糖果跳进小盒子,并在竞赛游戏中鼓励幼儿迅速目测少量糖果的数量,并将盒子放到相应的位置,锻炼幼儿的目测能力及动作敏捷性。结果。教师首先爱上了材料,自己玩得不亦乐乎,孩子们更是爱不释手。园长还组织教师“玩材料”“评材料”,让教师明白“可玩性材料”设计中追求不同的过程或结果至关重要。

曾有人问:“园长需要事必躬亲吗?”我们的回答是“必须的”。在幼儿园研究重点、难点工作时,园长的感同身受能拉近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园长的实践探索能落实对教师的精准指导,园长的全力以赴能有效体验行动的意义与效度,为教师的研究和行动把握方向、提供依据。

水果争5

在研究如何设计学习材料的过程中,陈老师想为大班幼儿设计一个“5的组成”的学习材料。她精心制作了5张娃娃卡片,并在娃娃衣服的颜色、手上道具的大小、头饰的种类等方面做足了文章。她还设计了一张表格,鼓励幼儿根据娃娃身上的不同信息进行分类记录(如,穿黄衣服的娃娃有1个,穿红衣服的娃娃有4个;5可以分成1和4)。陈老师对自己制作的这份塑封、包边、色彩鲜艳、形象可爱的材料非常满意,认为幼儿肯定会喜欢。果然,材料投放后。幼儿被鲜艳的画面所吸引,争着、抢着要玩。可没过几天,就没人问津了。陈老师忍不住问:“为什么不玩?前两天不都抢着玩吗?”孩子们回答:“玩过了,会玩了,不好玩啊!”

陈老师翻看着自己辛苦制作的材料,发现简单、重复的操作的确像在完成“作业”,缺乏趣味性。“如何让它好玩一点呢?”让它从平面变成立体,一定能吸引眼球。于是,陈老师找来一些废弃的棋子,在棋子的一面贴上汽车的图案,另一面贴上飞机的图案,并把它们放入一个透明的盒子中。孩子们轻摇盒子后。可以数数在朝上的那面中小汽车有几辆,飞机有几架。陈老师给这份新材料取名为“摇摇乐”,她鼓励幼儿把看到的结果记录下来,在她看来,记录很重要,能落实“5的组成”这个知识点。该材料投放后又一次迎来了幼儿热切的目光,他们每天摇着、数着、记录着,不断地体验和感知着数的分解和组成,在一次次的玩耍与记录中,他们总结出“5”的组成有6种可能。

一次,幼儿园课题组开展活动,陈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摇摇乐”及孩子的记录情况,很多同事都觉得这样的设计很好。然而,园长却在思考:“摇的过程有悬念、有乐趣,毋庸置疑。可是,在幼儿摇出5的所有组成可能后,在他们完成记录后,他们还会有反复游戏的兴趣吗?”

园长的话激发了陈老师的再思考,能不能设计一个百玩不厌的材料呢?陈老师和她的教研组同伴们开始了又一次尝试。这次,一个同事的介绍将大家的目光带到了一个叫“德国心脏病”的游戏上,那步步惊心的过程深深地吸引着大家。于是。大家一起找来扑克牌,稍加改进,一个叫“水果争5”的游戏产生了。虽然“水果争5”所运用的经验依然是5的分解和组成,但那变化无穷的过程、不断出现的变量、不可控的结果让幼儿们对此产生了持久的兴趣,也带给了他们无穷的乐趣。设计游戏的过程也开启了教师的智慧大门,大家以此为基础,设计出“眼明手快”“眼力大考验”“向左向右”“兔妈妈找萝卜”“捆木棒”“找宝藏”“翻翻乐”等游戏。看着幼儿乐此不疲地玩着,大家都体会到好的游戏不仅能满足玩兴,还能激发玩智。

经过两年的研究。我们提炼出设计学习材料的四个要素,即能玩、好玩、会玩、乐玩。其中,“能玩”是指材料能蕴含该年龄段幼儿的关键经验。能诱发幼儿玩中学、挑战幼儿的思维和协调能力,能让幼儿获得“过程不同、结果不同”的多种经验。“好玩”是指材料好玩有趣、具有安全性,操作简便、便于幼儿自由掌控,可反复使用、符合幼儿特点。“会玩”是指材料能引发幼儿探索玩法、调整行为、敢于尝试、不怕失败,会依据游戏规则自行检验或判断活动结果,会运用一定的策略、智慧来获取成功。“乐玩”是指材料能激发幼儿持久地玩、表现出玩了还想玩的意愿,幼儿选择的频率高,乐意与玩伴互动、分享游戏成功的快乐和经验、教训。

音乐教师学习材料范文第4篇

一、音乐切块拼接法的理论构架

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人本主义课程观――反对学校教学以学问――知识为中心,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等的观念深得人心。在人本主义课程观的指引下,合作学习备受瞩目,发展迅速,它最大的特点在于责任分配个人化和成功机会均等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造力。对于合作学习的研究,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学者、专家得出的结论稍有不同,其理念可概括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全员互动几种[4]。在我国,理论上倾向于全员互动的合作学习,即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所有动态因素,包括师生互动、师师互动、生生互动,都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由此在课堂信息交流网络上体现出纵横交错的多维立体特征”[4]。作为合作学习法之一的切块拼接法(Jigsaw)是美国学者阿伦逊及其同事最先设计的,后由美国教育学家斯莱文教授修正改良(称为JigsawⅡ),近年来,史丹卜克和史特(Steinbrink & Stahl,1994)又在JigsawⅡ中加入合作测验温习(Cooperative test Review)阶段,成为JigsawⅢ[5],具有一定的创意和实效,在我国,它同样基于全员互动理念之上。

切块拼接法和其他合作学习法一样,先将学生按照异质分组法分成若干小组(一般4-6人/组),各小组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与责任,采用小组竞争或小组测验的形式进行评定,也可让小组在学习结束后做一个展览或汇报,教师根据各小组成员表现给予一定的表扬和奖励。所不同的是,切块拼接法在小组讨论时更强调主体的合作性与参与性:首先,将一个共同的学习材料分配给每一个学习小组,把学习任务分切成几块分给小组的每一成员;其次,负责同一学习任务的各小组成员组成一个“专家组”进行学习研究,待学习完后回到各自的小组中去;然后小组中的成员互相教授各自的学习任务,务必确保每一个成员都学会领悟;最后教师采用小组竞争或测验,抑或小组学习汇报等形式,根据小组每个成员的表现与进步多少进行表扬和奖励。具体学习流程可以概述如下:分配学习任务――专家组讨论――小组学习――测验或竞争――表扬和奖励。

二、音乐切块拼接法在课堂中的应用凡例

采用高中新教材①《音乐》全一册(上)第一单元音乐欣赏课《欢乐颂》为例,运用切块拼接法学习,构建过程如上表:

最后,根据测验竞争结果,评定超级组和优秀组,进行奖励。最后,全班分两个声部合唱《欢乐颂》。

在测验奖励过程中,教师事先准备好的试题要切合专家作业单上的问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时间不超过10分钟。合唱表演竞争可由教师评定和学生互评相结合,安排练习时间10分钟,这一过程中专家组仍然发挥作用,各组成员仍要集中精力共同学唱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对其中疑难问题进行解答指导,竞争完后,教师可按需抽查各小组成员,以更好了解每一个成员学习过程与效果。

三、音乐切块拼接法在课堂中的运用

新音乐课程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必然对旧的“你教我学”型的学习方式提出改革要求,切块拼接法作为合作学习法的一种,在我国尚未引起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注意,但这并不表示这种学习方法不适应我国音乐教育实情,相反,适当地运用会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㈠符合新音乐课程教学理念

我国最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是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该标准提出音乐教育的十个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作、提倡学科综合、宏扬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切块拼接法具有合作学习法的普遍功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责任个人化,目标一致性,在丰富有趣的音乐实践中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与协调能力,让学生不再“轻视”音乐这门“偏科”,从而学有所得,完善人格。毫无疑问,切块拼接法符合新音乐课程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开展音乐教学活动。

㈡专家组优势

合作学习法,顾名思义,是学生以分组形式互助互学,要求学生在集体的力量下,开动所有器官功能,共同进步。具体到音乐课中,不是所有合作学习法都是适用的,运用不当,反而会弄巧成拙。相比之下,切块拼接法在音乐教学中由于设置了专家组,扬其所长、避其所短,能帮助教师实现优化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在一堂合唱、合奏等集体音乐实践课上,专家组责任重大,为了不失职,能很好地将自己的学习任务教授给同组伙伴,要求专家组成员集中精力,努力学习和练习,在这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为了让小组脱颖而出,恐怕还得用上一些“小聪敏”,这显然又发挥了学生的创作力。同样在音乐欣赏课上,专家组将自己的问题琢磨透,分享资源又扩充资源,对于提高整体的音乐审美体验有重要影响。专家组的优势体现为让不同层次(性别、学习能力、性格、艺术特长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满足学生实现自我的能力,培养学生问题建立与解决的能力。

㈢体现教师与学生交互主体关系

交互主体关系是由张华教授提出的,具有两层意思:一是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二是教师与学生这两类主体在彼此尊重差异下持续展开,简单的理解就是将教学过程视为一个民主的生活世界,教师和学生彼此相互尊重,民主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能在持续交往中充分发挥各自的创作性和潜能。[6]这比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更进一步,它解决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中自相矛盾的一面,即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时,学生是处于被导地位的,当学生占主体地位时,教师也将难以“主导”。

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与现代课程观相辅相成,在音乐课上实施切块拼接法也体现了师生的交互主体关系。首先,实施的前提是教师高瞻远瞩、闻道在先,教师课前要准备好学习材料,可以通过教师间的合作以及学生的反馈来实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其次,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专家组合作学习,小组各成员的教与学,显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也能参与小组讨论,在与学生的交流反馈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体现教师的辅;最后,小组评价也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完成,并且,各成员的进步程度是小组成绩的关键,这就激发那些学习能力、音乐基础能力弱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事实上,人的智力是多样的,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长处。在音乐课教学中,选择好学习方法对发挥全体学生的长处也能起到特殊作用。

㈣几点注意事项

尽管在音乐课堂上构建切块拼接法是一大尝试,可以有效提高音乐课教学效果,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运用组织好这一方法,仍有几点事项值得注意:

1.教师需要积极投入教学,对全体学生的各方面情况有准确了解,包括学生性格差异、学习能力差异、音乐基本技能差异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高屋建瓴,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学习材料,分配好小组以及小组各成员不同的学习任务,要做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位学生的长处,优化资源配置。

2.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参与帮助,还要适当给予必要的考察,以督促学生真正努力学习而不是浪费时间在嬉闹中,这种考察可以是对考察对象进行,也可以通过其他学生获得要考察对象的学习进程。要维持好小组学习的秩序,优化环境效果。

3.在小组竞争或最后的全体测验等对学生进行评定时,一定要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这对下一次学习模式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雪桦.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介绍――合作学习――教学模式[J].人民音乐,1997/1,31-32.

[2]刘沛.传统教学评价与素质教育的悖论及评价的换代方案[J].中国音乐,2004/2,24-28.

[3]刘旺.论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学生音乐学习评价[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4,66-71.

[4]刘宏武主编.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5]引自[台湾]简妙娟.改良式拼图法教学模式之建立[J].嘉市文教,总第51期,43-46.

[6]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①指的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高中《音乐》(全一册)版本

杨和平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

音乐教师学习材料范文第5篇

一、目标任务

紧密配合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对年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学科教师开展全员培训,帮助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高中新课程的理念、目标、结构、内容和教学要求,了解高中新课程实施的情况,学习借鉴成功经验,促进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为深入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提供师资保障。

二、培训对象与学科

培训对象为年进入高中课改实验的高中起始年级学科教师及教研员。

培训学科为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等13门学科。

三、培训内容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总体情况及课程方案的介绍;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结构框架和主要内容介绍;各学科主要内容解读;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培训;指导学生有效学习方法辅导;教学评价方法指导;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推进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成长等。

四、培训方式

先期对培训者(包括培训管理者、班主任、教学辅导教师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采取网络远程培训方式组织教师收看培训课程、研读学习材料,利用在线交流研讨、专家辅导答疑和本地集中研讨等方式进行培训。

五、培训时间

准备阶段:月20日-月20日,各地完成各学科班级组织工作;组织对培训者的培训;配发课程资源,组织学员做好学习前准备。

培训阶段:月28日-月6日,组织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等13个学科教师学习。每天5学时,共计50学时。其中,学习视频课程2小时,在线学习、交流和研讨时间3小时。

六、培训组织与管理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基础教育二司负责培训的组织实施,组织专家对培训课程和培训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估。

“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挂靠在中央电教馆)负责项目组织实施的具体协调工作。

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负责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学科;北京今日园丁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负责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北京百年树人远程教育有限公司负责思想政治、信息技术学科。

七、有关要求

1、市教育局高度重视高中课改实验师资培训工作,把本项目纳入普通高中课改实验整体工作计划和工作部署,7月23日接到通知,开始着手安排工作。

2、本次市高中课改网络培训的培训管理者为市教育局,具体管理机构为市教科所。本次培训要强化对培训过程和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建立有效的培训质量监控机制,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3、采用远程网络培训学习与集中研讨培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以学科分班组织管理,每班设班主任和辅导教师各1名。

4、参训教师根据培训要求参与研讨并提交作业。培训平台建立参训教师学习档案,对学员在线学习、在线研讨交流和作业完成等情况进行记录,为参训教师培训成绩的综合评定提供数据。班主任和辅导教师根据学员参与培训的总体情况,审核学员的培训成绩。

八、报名注册与学习网站

1.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学科注册及学习网站为“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报名注册方式为:点击网址,然后点击下列栏目中的“点击进入项目主页”,或直接在IE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点回车键,即可进入注册、登陆页面。

2.物理、化学、生物学科注册及学习网站为北京今日园丁科技文化有限公司。报名注册方式为:点击网址,然后点击下列栏目中的“点击进入”,或直接在IE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点回车键,即可进入注册、登陆页面。

3.思想政治、信息技术学科注册及学习网站为北京百年树人远程教育有限公司。报名注册方式为:点击网址,然后点击下列栏目,或直接在IE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点回车键,即可进入注册、登陆页面

音乐教师学习材料范文第6篇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了音乐教学中的师生和谐互动。 “和谐”是师生之间互尊互爱,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当好学生的合作者、引路人、知心朋友、探究伙伴,用美妙的童心和赤诚的爱心,搭建起师生情感的桥梁,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以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饱满的热情,从音乐中学习音乐,从音乐中获得美感体验,感受到音乐之美。 一、创造和谐的情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情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酷爱音乐。 为了让学生了解西方古典音乐及其发展历史,在上《音乐———从古典走向浪漫》之前,讲关于贝多芬与莫扎特、贝多芬与舒伯特的故事,慢慢引导学生到贝多芬、莫扎特中来……让学生们熟知这几位音乐大师,进而对他们的音乐产生求知的欲望。 二、创设和谐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一种活动。 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在考虑教师、学生、教材、教具、教学环境及其他因素的基础上,拓展音乐教学空间,营造一个开放、和谐、创新的教与学的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用声音、肢体语言、表演、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他们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美。 比如,在《少数民族音乐》这一章节时,先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组风俗画面,也可以观看一组少数民族的服饰,分辨是哪一地区,哪个民族的?然后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少数民族人文、地理、风俗等方面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接着请学生说出他所了解的这一少数民族地理位置、物产、民族、风土人情、音乐文化等,并让学生演唱或表演他所了解的这一少数民族的歌曲或舞蹈。最后导入新课然后逐一欣赏、介绍各民族音乐,引导学生来作总结。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了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更使他们在体验、参与、实践中感受到了音乐之美。 三、创设和谐幽默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爱上音乐 幽默的教学会使学生兴趣盎然,学习轻松愉悦,令课堂充满生机、熠熠生辉。一位幽默风趣的教师往往更容易与学生接触,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课堂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具有幽默感的教师走进课堂,学生们就会高兴快乐,沟通也自然顺畅了。先让学生喜欢上你的幽默,学生就会喜欢上你,学生自然就爱上了你的音乐课。 总之,和谐是教学旋律中跳动着的快乐音符,教师在课堂上只有表现出轻松、自然、美丽的积极心态,学生的紧张心态才能得到放松,他们才能大胆与教师进行互动,才能去体验、发现、创造、表现音乐的美,进而感受到音乐之美。

音乐教师学习材料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自我效能实际上是指人们对成功实施达成特定目标所需行动过程的能力的预期、感知、信心或信念。新课程标准下,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能有效帮助学生做好未来职业规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助于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型音乐教育人才。

班杜拉对自我效能现象的发现及其理论的建构备受心理学家及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大量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在人类个体和集体活动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代教育尤其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我效能理论在这一目标的实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该理论一经提出就被运用到教育当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扩大,如何提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使其能够正确认识课程改革新要求,做好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准备,是值得关注和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习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在《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

自我效能实际上是指人们对成功实施达成特定目标所需行动过程的能力的预期、感知、信心或信念。理论上,自我效能具有四层含义:⑴自我效能是个体对其能做什么的行为能力的主观判断和评估;⑵自我效能是个体整合其各种能力信息的自我生成能力;⑶自我效能具有领域特殊性,即个体对完成不同的任务,或达成不同的特定目标,其自我效能判断会有所不同;⑷自我效能形成后最终会成为个体的一种内在自我信念。

班杜拉认为,人们通过各种不同的信息源获得关于自身才智和能力的信息进而形成自我效能。自我效能的信息源主要包括⑴作为个人能力指标的亲历的掌握性经验;⑵通过能力传递以及与他人比较而改变效能信念的替代性经验;⑶使个体知道自己拥有某些能力的言语说服;⑷人们在一定程度上用以判断自己能力、力量或技能状况的生理和情绪状态。

学生自我效能只是对学生完成有关活动任务的自我效能的笼统的、概括的称谓。学业自我效能就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的学习和作业能力的主观评价。影响学生自我效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除了班杜拉提出的四种效能信息来源之外,还有一些非常具体的影响因素。包括:⑴目标设立:学生设立了目标或赋予了目标,就可能经历实现目标的自我效能感,做出尝试实现的承诺,积极参加他们认为会实现目标的各种活动。⑵信息加工:对学业材料的认知加工影响着学生的自我效能,因为在完成学习任务,进行材料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他们会获得有关自己学习情况的信息。⑶榜样:在学校情境中,学生是从同伴和教师那儿获取替代性自我效能信息,榜样在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⑷反馈: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已证明,反馈是影响学生自我效能的重要方式。⑸奖赏:奖赏实际上是一种外部强化,具有信息性和动机激发性。班杜拉指出,在个体掌握了某些知识和技能,显示出自己有能力时,外部强化的恰当运用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建立。

二、新课程标准的新要求

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中小学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高师音乐专业教学改革便应运而生。新课程标准下,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具备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发展要求的音乐教育工作者。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高超的专业技术、精湛的教学技能,由此才能胜任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是教师教育、职业教育,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育,学生将以教师为职业,并为此接受一系列的相关教育;是审美教育,因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审美贯穿于整个音乐教育过程;是创新教育,音乐教育是促进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教育,通过音乐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是人文教育,音乐学科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门类,注重人类精神和人类道德的培养,是审美能力与完善人格并重的教育;是终身教育,音乐是陪伴人一生的学科,音乐教育专业是人类终身教育的基石,是终身热爱、学习、传授音乐的坚实基础。

高师音乐教育应当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重视学生音乐实践,鼓励其音乐创造能力的发展;突出音乐专业特点,加强师范教育,提倡学科综合;立足于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紧跟社会发展,注重学科发展的教学理念,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广的一专多能型教育人才。

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1.正确理解新课标要求,设立正确、适度的学习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发展要求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较长远的学习目标是学好各项专业技能,成为未来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他们所受的是职业教育,他们是学习者,也是未来的参与者。为了让学生尽早地进入教师角色,就必须在高师学习阶段让他们尽早地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与内容,了解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现状和新课程标准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新要求,帮助其做好未来职业规划。在此基础上,设立正确、适度的长期学习目标,为成为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做好一切准备,全面发展自身各项能力,逐步达到中小学新课标要求,有效地提高学习自我效能感。

长远目标不能及时地为学生当前的学习行为提供有效的刺激和引导,近期目标将长远目标分成若干较容易实现的阶段性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观察近期学习目标逐步达成,体验成功的喜悦,达到自我强化的效果。这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逐步变得有职业技能,离长远目标越来越近,从而增强其音乐学习自我效能感。

2.对个人能力的准确定位

个体在身心发展、知识背景、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千差万别。学生对自身已掌握哪些专业技能、音乐学习的能力如何,自身的优劣势是什么,必须要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这对于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新课程标准下,高师音乐教育是终身教育,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而自主学习显得尤为重要。“那些认为自己在理解材料时要经历巨大困难的学生较容易产生较低的学习材料的自我效能感,而那些觉得自己有能力应对材料信息加工的要求的学生就觉得自己是有效验的。”1在清醒认识自身能力的前提下,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一定学习策略,提高理解学习材料的能力,将有助于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判断,促进学习动机的发展。

3.积极向上、成熟乐观的学习态度

情绪也是影响个体效能判断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情绪能够增强自我效能直觉,而消极情绪则反之,引发的情绪强度越大,对效能信念的影响越大。音乐学生的学习态度对自我效能感有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下,中学音乐课程三维目标之一“情感、态度、价值观”,要使学生达到这一目标,准音乐教师在专业学习中首先要有所体验。帮助音乐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培养师生团队合作、友爱关怀的协作精神,用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学习、生活、就业的压力,从而不断促进学习发展,提高学习自我效能,形成良性循环。在未来的音乐教师职业生涯中,将自身所学所感所想传递给学生,从而达到新课标的新要求。

4.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成功的榜样示范能向学生传达出他们有能力,并能激发他们去进行尝试活动;而观察到失败,则可能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组织学生活动。”2在学习过程中,成功案例总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此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来引导学习过程,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远至中外为人类留下宝贵遗产的伟大人物,小到身边的老师、同学,他们的成功经验,行为中体现出的闪光信念,专业学习中的优秀品质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榜样的自我效能影响着学生,从而激发其积极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音乐学习近期目标的达成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推动其对长远学习目标的完成。因此,音乐学生自身也可以成为榜样,对自身能力的肯定,可以有效促进学生逐步地完成各阶段学习目标,取得更大的学业成就。

5.及时、恰当的学习反馈和积极归因

反馈是影响学生学习自我效能的重要方式。“……归因反馈的方式和时间很重要。将学习成功归因于机遇,或将学习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都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而将学习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都会增强自我效能感。”3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教师针对学习情况,及时、适度、正确地反馈学生是十分必要的。教师的反馈要准确,成功与否要清楚公正,不能含糊其词;学生的自身评价要客观,不能主观臆断。在此基础上,教师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成败分析,引导其进行积极归因,给予学生鼓励。而学生则能够对学习成功与否有客观的认识,并能将失败的原因归因于学习方法不得当,没有很好地掌握音乐学习的特殊规律,学习还不够努力刻苦,学习策略还有欠缺等因素,将学习失败的挫败感减小到最低,进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自我效能感。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下,提高学习自我效能感对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认清新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做好就业准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师音乐教育要重视学生自我效能的培养,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从而实现培养合格的新型中小学音乐教师这一目标。

注释:

1.郭本禹,姜飞月.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3:109.

2.郭本禹,姜飞月.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3:111.

3.郭本禹,姜飞月.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3:112.

参考文献:

[1]a•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郭本禹,姜飞月.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

[3]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 方案.

音乐教师学习材料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组织

翻转课堂的定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类观点:第一类观点认为,翻转课堂就是一个在线课程,即视频录像取代了直接教学,视频在线课程取代了教师;第二类观点认为,翻转课堂尽管“颠倒”了传统课堂的秩序,教学的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课堂还是那个稍稍变了样的课堂,教师还是那个教师,教学的要素不会因为技术的融入发生变化。笔者认为,翻转课堂的不同定义只是在描述上存在差异,其本质基本是一致的。翻转课堂就是把传统的课堂讲解新知识放在了课前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而把课后知识的吸收、内化放到课堂上。

一、学习材料制作策略

1.前置性学习材料

课前学习材料包括导学案、自主听力材料、相关小电影、音乐、教师授课PPT。制作学习材料应以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为原则,以“激发学习兴趣”为目的,设计形式要新颖、有创意、多样化,以满足不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导学案:呈现内容为词汇、语法、句型,导学案制作以问题解决课型为主线,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和能力点,对知识点进行设疑。微视频、微电影,呈现内容为听力和表达,选择和课程内容相关的微电影或者教师根据要求制作微视频,微视频应突出和强调主题、重点与要点,录制情感丰富、生动活泼的教学视频。教学PPT:呈现教学内容为写作,教师根据选题选择合适的题材,制作写作的授课PPT,内容要能够包括本课的所有词汇、语法、句型。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对学生课前的自学做检测。

2.前置性学习任务单

教师要提出学习结构图任务,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步学会提纲挈领,在结构的梳理中有效地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单在设计中要以问题设计为主,教师要把传统的知识点深挖,然后根据教学重难点,把知识点转化为一个个问题提出来,使学生在课前学习阶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握教学重难点或其他知识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制作要求:以问题探究式为主。

3.前置性任务驱动

学生中最受欢迎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玩中学,学中玩”。因此,在课前学习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可以采取一些任务驱动的自学方式,比如我们第三轮行动中课前加入制作海报的任务后,学生的自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设计要求: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合适的任务。

二、QQ群平台使用策略

QQ群平台是我们使学生在课前与同学、老师互动的平台,学生在家通过QQ群内的电子邮件、群聊与私聊工具、视频会话聊天工具、论坛等与老师或同伴进行互动交流,分享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收获,探讨在课前学习及自测卡练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并互相解答。但是研究发现,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诸如有的学生对QQ群平台不是很熟悉,不知道如何操作;有的学生把QQ当作聊天的工具,而不是用来分享交流成果等等,这些不仅没有对课前学习起到好的影响反而制约了学生的课前学习效率。笔者为此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首先是技能培训,使每个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常用的QQ群技能;其次在使用过程中,老师定期消息,组织学生在群内讨论学习;最后要求学生家长监督学生使用。

三、基于前置课堂的教学活动组织策略

1.开展协作式课堂探究讨论

在行动研究的开始阶段,课堂互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较多问题,甚至有时无法进行。通过对出现问题的总结,笔者认为应根据学生特点采取异质分组,且在每组中选出一个组长,教师分配给每个小组探究式题目,小组长负责各小组的探究活动。小组中成员要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中,随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通过交流、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个小组的探究活动并及时加以指导和点评。通过改进,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效果一轮优于一轮。

2.游戏学习法

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在讨论阶段,随着研究的持续,由于讨论形式的单一性,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为此笔者认为应该探求更为丰富、形式更新颖的课堂学习方法。游戏化学习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融合游戏的设计策略,通过带有游戏性的学习方式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借助这种游戏化的学习方式完成学习内容,有利于学习者主动性、协作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参考文献:

音乐教师学习材料范文第9篇

关键词:合作学习 教育方法 教学模式。

在我国,自八十年代起已有人运用心理学理论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和实践。本文旨在通过介绍国外高等教育层次中有关“音乐理论课堂中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有关课堂教学改革的探讨。

一、“音乐理论课堂中的合作学习”的含义

即课堂中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通常以四人为佳。让他们作为一个整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研究、学习一些课题。并要求组员各自独立完成课题中的一部分,并通过集体讨论,相互切磋、借鉴,最后共同合作完成对全部课题的解答。

对于高等教育这样一个层次来讲,运用集体合作学习,意味着教学含义的重新估价。在教学中,虽然提供知识和信息仍然保持其重要性,但是,合作学习的技巧也变得同等重要。

二、如何知道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方法

1.积极的互相合作。把每个人的能力合成一体,共同来解决一个课题,被称之为积极的互相合作。这是合作学习的特点,也是合作学习的核心和成功的决定条件。以下是形成积极参与的四种方式。

A.指导学生时,做到让学生了解所布置的学习材料,保证每位组员对学习材料的审题和理解。B.阶段性,阶段性奖评或鼓励学生互相合作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竞赛,用鼓励表扬的方式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成绩,使之产生成功后的喜悦,对合作学习更充满兴趣。C.一种加强合作观念的简便方法是:一个小组只给一份作业材料,每个人只分别完成作业中的一部分,然后再回到课堂中来,让大家把准备好的各部分答案综合起来,完成指定的作业,由教师予以讲评。D.让组员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保证其对小组活动的参与。

2.面对面的交流。启迪、互相支持和鼓励。这个互相交流的过程虽有加快学习进度的作用,但也有可能出现负面效应。如学生有可能会脱离课题闲聊。因此,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监督,让学生发挥正面的影响作用,共同完成合作学习。

3.个人的责任分工。如果要使合作学习的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一定要对自己的任务负起责任。教师应将学生在合作学习之前各自独立完成的作业部分与合作学习时应大家共同完成的作业部分划分清楚。这样,学生在合作时就会有的放矢。

4.交往的技能。由于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需要交流,因此,表达能力、与人沟通的技能变得尤为重要。

三、合作学习音乐理论课的范例

1.在“合作学习”中,教与学依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然而在教与学这个基本矛盾中,更侧重于学,强调学生的主题地位,强调适合学生认知状态的教学方式。在音乐理论课中,既注重纯音乐理论方面和技术方面的问题,更注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积极参与交往技能的提高等方面的问题。而传统教学模式在教与学这个统一体中,则更看重教师的授课,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状态。学生是被动地听,即使是偶尔有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也只是给予简略的回答,并不展开论述,而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合作学习”是将复杂、困难的学习课题分类化和简单化,使学生能比较轻松地接受、领会所学的知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尤其是角色的分工和轮换,对组员的参与和责任意识有所保证和加强。合作学习促使学生有机会互相探讨,兼容并取,从而使学生学习的效率及能力大大提高。

3.“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极宝贵的经验――交往技能、实际工作能力。其中包括怎样合作,怎样改进、包容新的不同意见,怎样使所有成员都参与进来。这与传统教学有着根本的不同。

四、“合作学习”的意义

1.在音乐理论课堂教学中,正确、适当地实施“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专业能力。从国外有关方面的学者调查和研究中发现,在合作学习环境下,学生获取的知识量有相当的提高,最低限度也不会低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所获取的知识量。然而,最重要的并不在于量上的变化而是质的变化。

2.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教育领域中国内外对课堂教学的改革和研究越来越深入;特别是将心理学理论运用于教学当中,提出了各种教学模式,从教学体系的不同角度和侧面,对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从现实意义来讲,“合作学习”教学法应是十分可取的教学模式。

音乐教师学习材料范文第10篇

要如此成功地完成以上音乐教育使命,面对目前的音乐教学现状,我们要做的实在太多。2010年12月,杭州市滨江区全体音乐教师开始朝这个目标迈进。

第一阶段――从“教作品”

走向“用作品”

2011年,滨江区教研室组织本区教师对“以一个音乐作品为课时内容展开教学(教作品)”的普遍现象进行思辨和分析,得出“如此一来,教师关注音乐作品多过关注学生的音乐体验;教学容易忽略‘学生音乐体验的内在逻辑发展’”②的认识。提出学生音乐学习的内容应是“音乐结构要素”,音乐能力在参与学习的音乐行为中逐步形成,音乐作品则是学习的载体(用作品)构想。思想统一后,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各年级学生各学期需要学习哪些“音乐结构要素”

1.从现状出发,以《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和现用“人音版”教材为依据来看,“课标”的学段目标中明确了各年级教学的方向和原则,从四大学习领域中梳理出各年级学生音乐学习所要达到的水平。

2.仔细翻阅教材,从每课的知识与技能、编创与活动、插图、文字和活动要求等类目中梳理出编者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并记录。例如,第二册第一课“知识与技能”的目标为:

能按节奏朗读由“X、XX、X-”组成的歌词;

能看柯尔文手势模唱音阶;

能歌唱由“5、3、1”组成的简短旋律;

认识三角铃的名称和音色、学习探究其演奏方法;

能用象声词表现春风、春雨、布谷鸟叫。

3.对所记录每一课“知识与技能”的相关内容以表格形式进行分类汇总。以第二册为例:

表1

音乐结构要素 水平期望

音 色 a.能听辨打击乐器:双响筒、三角铃、沙槌和串铃的音色并探究其演奏方式。

b.能从所学的打击乐器:碰钟、木鱼、响板、鼓、锣、镲、双响筒、三角铃、沙槌和串铃中选择合适的乐器为歌曲伴奏。

力度和速度 a.能以歌唱、动作和演奏表现音乐的力度及变化。

b.能以歌唱、动作和演奏表现音乐的速度及变化。

节 拍 a.能听辨二拍子、三拍子的音乐,能以歌唱、动作和演奏表现。

b.能以动作、演奏和歌唱表现四拍子旋律的强拍。

节 奏 a.学习四分休止符,能以歌唱、动作和演奏表现由“x、xx、x-”以及四分休止符组合而成的各种节奏型。

b.能演奏及用象声词表现多个声部的节奏。

c.能选择合适的节奏乐器和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旋 律 a.能听辨、歌唱或以动作表现音的高低和旋律的进行。

b.能在手势中歌唱“1、2、3、4、5、6、7、i”,看手势模唱音阶,并模唱由七个音组成的简短旋律。

c.能听辨和以动作表现旋律在歌曲中出现的次数;能进行乐曲主题的听辨,并记住主题说出曲名。

曲 式

a.能听辨、歌唱或演奏或用动作表现句子。

b.能听辨、用演奏或动作表现相似的乐段和乐句。

4.仔细阅读《教师用书》中每一课的编写意图和教学目标,使自己的理解更全面和客观。

二、如何更有针对性地使用音乐作品

为了让音乐作品更好地为学生学习以上要素服务,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音乐作品的要素特征需要和本课时音乐学习内容匹配。例如,一年级上册学习“音的长短”,会选用本册教材歌曲《法国号》,因为歌曲每句旋律前三个小节都是四分音符,最后一个小节则都是三拍的长音。又如,一年级下册学习“旋律的进行”,会选用本册教材中的歌曲《时间像小马车》,因为歌曲通过旋律的上、下行来表现马车奔跑的路线。

由此,我们在使用音乐作品时有了以下两种做法。

1.围绕音乐学习内容组织音乐作品。①“放眼”整册教材。聆听整册教材中所有的歌曲和乐曲,及时记录其音乐表现性要素的主要特征;②“收”至单元。按学习内容划分单元,将音乐材料进行选择归类;③“收”至课时。音乐材料按照单元学习内容组织好之后,每个单元都会有好几首作品,这时,我们可以对单元中的音乐材料进行再次组织。

2.根据音乐作品锁定学习内容。每一个音乐作品都会涉及各音乐结构要素,我们可以按照教材的安排,对每一个音乐作品进行细致聆听和分析,根据本学期音乐学习内容,锁定作品的特征要素,作为课时学习内容。例如,第二册第一课歌曲《布谷》,它的特征要素有:①四分休止符的运用;②每句旋律表现布谷叫声的旋律音程“5”至 “3”;③尾音的渐慢和渐弱;④四三拍子的动感节拍。对照本学期学习(见表1),从以上四个要素中锁定前三点或前两点,即用这首歌曲学习四分休止符、旋律音程“5”至 “3”、渐慢和渐弱。

基于此,我们在音乐教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材料”两个方面就有了清晰的认识。

第二阶段――从“内容目标”

走向“行为目标”

“当代教育已从以往强调的内容目标转向行为目标”③,音乐更应如此。因为音乐是实践性的课程,学生学习时的种种音乐实践和各音乐结构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是音乐学习的基础。

2013年,我们提出学生在对内容的学习和体验中,所呈现出来的各种行为反应,才是教学和学习评估的核心,这就是行为的目标。

一、深入认识学生音乐学习行为

要充分认识“行为目标”,首先需要深入认识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行为――律动、歌唱、演奏和聆听(创作行为蕴含其中)。为此,我们在实践中进行了深入的感受与剖析,获得了较为深入的认识。

1.律 动

律动和各音乐结构要素的联系非常紧密,因为音乐产生于时间和空间,律动则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例如,手或身体的高低变化和旋律的进行方向相吻合;两人及以上的层次律动(有高、低布局)和旋律的纵向织体相吻合;各种声势律动和各种节奏相吻合;变化的律动模式可以表现音乐的曲式,等等。

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律动能发展出对音乐时间和声音空间的高度敏感性及其素质。不过,其前提是,教师要注意发展学生律动的技能,它包括对律动的乐器――身体种种可能性的探索,也包括对身体的关注和控制――重或轻、紧张或放松、持续或短促以及舒缓或急促等,不然体验将缺少成果。

2.歌 唱

歌唱是一项最自然、最直接和最简便的音乐实践,同时也是一种最讲究音乐性、艺术性和组织性的游戏。在音乐教学中,歌唱作为教学的目的与歌唱作为教学的手段同样重要,前者指通过音乐教学学会歌唱,后者通过歌唱去学习音乐。可是后者在音乐教学中往往被我们忽视,教师没有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和有方法地把歌唱作为一个再好不过的音乐学习手段去进行音乐教学。

而音乐教学的本身则需要我们既要视歌唱为目的,更要视其为手段。因为,歌唱使自身器官和音乐紧密相连,使感官直达心灵。例如,在歌唱向上或向下发展的旋律时,身体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张力的变化;在歌唱节奏紧密或宽松的旋律时,身体可以直接地感觉到紧密与宽松的对比;在进行轮唱时,身体会敏锐地传递给意识偏离和返回的感觉。

由此,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歌唱能发展起对音乐结构要素的理解力和更明晰的感知力,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歌唱习惯,如良好的姿势、快速归韵的咬字、有控制的呼吸,再慢慢培养他们细微的表达能力,如典型节奏型的强调、强弱或明暗的对比、音色的变化等。

3.演 奏

这里的演奏,指演奏课堂上常用的打击乐器,如铃鼓、三角铃、碰钟、鼓、镲、沙槌、双响筒和木鱼等。这些演奏,对学生而言是非常愉快的,因为通过演奏,乐器能发出所需要的声响,这使学生满足并喜欢。这些演奏,又是特别实在的活动,因为学生通过演奏能真实地触摸到各音乐结构要素。例如,奏出节拍或强拍;奏出旋律的典型节奏;奏出固定的伴奏音型;奏出不同音色、音值和音量等,还可以通过演奏获得最佳声音和不同声音的技能,它能有效增强学生的音乐感和鉴别力。

4.聆 听

“聆听”这种音乐体验行为渗透于各种音乐活动中,但只有指向有意味的细微之处和有意味的联系之处的“聆听”,才是有意义的聆听,才能成为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

那么,我们就要为这样的“聆听”做好充分的准备:

听什么――从作品中听教学时正在研究或感受的音乐表现特点或音乐结构要素。

怎么听――根据学生不同的理解程度,采用各种形式。例如,结合律动或视觉帮助(图形谱)、语言引导或任务驱动。

如何实施――首先教师要非常了解音乐,对需要学生聆听的细节了如指掌、烂熟于心;然后根据学生设计聆听形式,循序渐进地进行,将学生的注意力逐渐吸引到音乐细节中;还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对学生的体验反应给予充分关注,帮助学生在形成确定反应(音乐的表现性)的讨论中发挥作用。

以上探究的过程,使我们越来越明白,教和学的效果评价,一定是从学生音乐学习行为的反应中获得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根据学生现状明确在每一个音乐活动中,学生的行为体验期望达到何种程度。

二、如何从学生的音乐行为中评估教学效果

课堂观察是一种好方法,我们可以在音乐教学的所有活动里,对绝大多数学生的音乐行为反应进行观察:是否按节拍律动,是否准确地拍击出节奏型,是否准确唱出音程,是否找到了相同的旋律等。

透过这样的观察,我们能知道学生有没有美感享受,我们给学生体验的时间够不够,学生还需要思考多久,我们还需要强化哪些方面。

因此,我们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设计“学生音乐学习行为观察表”(见表2)。观察表包括学习环节、普通反应、特殊反应、分析和步骤调整几部分,此表在课后必须及时记录并尽快做好相应的分析与调整。

2.教学现场的观察和调整。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教师始终要密切关注全班大多数学生的行为反应,教学进程不能完全按照教学设计进行,而应以大部分学生的现实行为反应为标准,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3.课后记录学生的行为反应。课后,教师必须在表2中及时记录学生课堂上的行为反应。

4.进行自我反思和调整。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需要根据观察表所记录的内容,进行反思和分析,并对各个“学习步骤”进行调整。表2是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歌唱祖国”第二课时教学后的记录、分析与调整。

下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进行。

通过这样的观察和思考,我们能比较客观地了解到大部分学生真实的音乐感受和体验程度,我们的教学就有了比较真实的依据。

第三阶段――从“要素学习”

走向“音感培养”

明晰了音乐教学的学习内容、学习材料、学习行为及行为目标后,音乐教学的思路愈加明朗。随着实践的深入,我们觉得学生通过音乐行为进行音乐结构要素的学习还是一种“外壳”,需要进一步向着“内核”走。

2014年开始,我们提出要从“要素学习”走向“音感培养”。

上一篇:两学一做不学习材料范文 下一篇:精神文明建设学习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