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20 04:21:18

信息技术学习材料

信息技术学习材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菜单式材料;机器人实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3-0058-03

1 小学生机器人学习现状分析

小学信息技术课引入机器人教学是2007年江苏省版教材实施以来的新举措,目的是开发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初步的结构性思维方式,为后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小学开设机器人教学的目的是与小学阶段学生的行为特征息息相关,处于此年龄阶段的学生是小学高年级学生,由于生理上的变化和抽象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自我意识随之迅速发展起来,进入了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上升时期。具体运算阶段特征为此时的认知特征。如何结合机器人教学,最大限度地挖掘此时学生的潜能,具有重要的作用[1]。

作为首批进行机器人实体教学的尝试者,信息技术教师在机器人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总结九年来的教学实践,感到有很多方面还有待继续完善提高,主要是:

从教学实践层面观察:重理论、轻行为 首批尝试实体机器人教学的老师普遍发现,机器人实体教学有着相当大的难度。学生机器人虽然已经是简化版的智能机器人,但是仍然存在理论知识量巨大、编程内容过多的难题。加之机器人活动需要较大的场地,因此,形成了很多信息技术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理论层次,而忽视了机器人行为实践的状况。很多学生都是在教室中学习编程、概念,而机器人运动却成为空中楼阁,有所偏废。

从课堂实施层面观察:教学组织困难 机器人实体教学实施之初,缺少对班级规模设置的研究和合理规划。开设机器人实体教学课的学校大多是师资力量较为充足的学校,学生生源数较多,每班的学生人员也大多在近五十人左右,加之机器人教学一般在机房内进行,人多、机器多、场地小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带来的直接矛盾就是教学组织困难,师生都很难找到适合的授课形式进行有效的教学,课堂效率差、气氛热闹却难以控制等问题,成为实施机器人实体教学的难点。

2 基于菜单式学习材料的机器人教学模式

学生行为特征分析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开设实体机器人课是在五、六年级,此时的小学生处于认知发展阶段中的具体运算阶段到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具有好奇心、自尊心强、逻辑分析能力初步形成的行为特征,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如图1所示)。因此,此时的机器人实体教学应注重学生的行为促发,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他们的行为能力和运算能力[2]。

菜单式机器人实体教学的界定 所谓菜单式机器人教学(Communication Robot Teaching)是相对普通机器人实体教学中的师生单一交流模式的教学形式,它主要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菜单选择形式,分解教学目标,简化教学重点,在菜单选择的过程中强化不理解的部分的学习,弱化已经掌握部分的学习,避免部分晦涩难懂的概念的混淆,借助学习小组、核心骨干互助等菜单方式,给予学生感性经验,从而避免了机械的讲授、生硬的任务指派,能够让学生通过自我选择、自我加工、自我求知的形式来进行知识内化和展示。

一般而言,菜单式机器人教学材料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关键点解析(Key points)。这部分以机器人的关键性的概念解析为主,帮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概念的学习,主要呈现知识的结构、历史、形成等主干性内容,目的是通过适当的提示,形成学生的全景式的思维结构图。

2)应用实例资料(Applications)。机器人教学中有大量的编程内容,这些内容与机器人可以完成的动作和任务息息相关。在教学中,提供实例菜单供学生选择,这些实例包含有机器人实体教学中的前进、后退、转弯、避障、循迹等基本动作程序,以期帮助学生在适当的提示下进行组合编程的尝试[3]。通过对这些程序的反复组合和修改,可以完成复杂的动作,对于自身能力不足的学生,实例菜单可以起到引导和促进知识理解的作用。

3)程序勘误(Correction procedure)。机器人的实体教学中,调试机器人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检查自我行为、验证程序的合理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程序勘误菜单提供给学生典型问题的解析、错误程序的提示、运动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等,指导学生根据实际需要修正程序,对机器人的运行进行必要的干预,以完成既定任务。

基于菜单式学习材料的机器人教学模式建构

1)材料准备。菜单式材料的着眼点在于“菜单”和“材料”,因此,寻找适合的材料并以菜单的形式呈现,是菜单式机器人教学模式建构的首要因素,重点关注以下几个原则。

①以教材为本。机器人教学是新版省编教材选修册的内容,关于教材的编订和设计理念,在“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实施纲要”中有详细的介绍,任何学习材料,必修基于“纲要”的基础,进行材料设计。

②以生源为根。机器人教学的对象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者需要一定的编程基础作为知识铺垫。如果生源需要尚处于编程的起步阶段,就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编程基A知识菜单的设置(如图2所示);如果生源已经可以具有完整的结构性思维过程,则需要教师更多的提供高级编程内容的启发菜单[4]。

③菜单样式设计。研究了材料的选择之后,面临的问题就是菜单样式的选择,不同样式的菜单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合适的菜单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的理解,不合适的菜单反而对学习起到负面作用。

第一,套餐式菜单。所谓套餐式菜单是指材料按照机器人的动作类型进行分类,每一种动作为一种套餐,每个套餐内部包括完整的设计流程图和程序要求、场地准备和运行规则,由学生根据每课的具体环境进行菜单的选择。如机器人学习中的“机器人避障”运动,就具备菜单式材料的选择因素,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复习旧知,引发新知。

第二,协商式菜单。所谓协商式菜单是指学习材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罗列,教师在事前备课时准备提纲,提供给学生已有知识材料的名称,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再次的增删。如机器人中的“传感器”单元学习,就可以借助学习网站进行协商式菜单的设计,让学习者根据主观意愿选择。

第三,交互式菜单。所谓交互式菜单,顾名思义,指师生间的学习材料可以随时进行交互,学习材料可以成为教学材料,而教学材料也可以很方便地转换为学生材料为学习者所用。这种材料形式应用灵活,有很好的互动性,因此,适用于情况变化比较频繁的机器人比赛等综合应用课的学习,如机器人“循光”单元学习中,就可以将不同红外传感器的效能进行菜单设置,让学习者领会不同传感器的功能区分。

2)菜单式机器人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定位。基于菜单式的机器人教学,学生是在教师的教学引导下进行的一种主动式学习,不仅参与度方面要大大超越于传统教学,效果方面也要明显优于传统教学。基于菜单式机器人教学的课堂中,教师的角色把握显得尤为重要,既要在备课阶段充分准备机器人相关材料,又要控制课堂气氛,在给学生充分选择的同时,还需要有丰富的临场应变能力,实现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在基于菜单式机器人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为菜单提供选择指导。在机器人实体教学中,教师要完成好指导学生选择菜单式材料的任务。教师在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中,除了提供给学生设计好的菜单式学习材料之外,还有更加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了解应该如何选择这些菜单,选择的依据是什么、选择的标准是什么、选择的时机是什么。对菜单的选择是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去应用这些菜单。

②成为学习伙伴。学生在学习机器人的过程中,团体合作是常见的组织形式,至少要提供二人以上的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这点已经得到了教师们的认同。但是,教师是如何定位呢?在菜单式材料提供给学生的基础上,是不是教师就成为旁观者呢?当然不是,教师是学习者的学习伙伴,要以这样的身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帮助学生共同设计程序,选择学习材料,并对某些交互式的菜单进行共同的修正,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学习。一节合格的机器人实体教学课,教师是要不断变换自身身份的:即课前的菜单制作者、课中的选择指导者、课间的伙伴协作者、课后的复习延伸者,不同的时间阶段都有不同的要求,有待教师去积极应对。

3 基于菜单式资料的实体机器人教学模式的构建注意事项

首先,菜单的内容选择尤为重要,需要根据学情进行必要的筛选,找到符合学习者学习需要的内容,选入菜单式资料中;

其次,构建菜单的载体要符合学生认知的习惯,切莫造成技术使用的障碍,而让学习者无法真正进行选择;

最后,要M行必要的总结性评价,让菜单成为动态的选择,不断根据学情进行调整,以期更加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总之,基于菜单式材料的机器人教学是知识、技术、基础成果、操作技能等方面的主客观统一,为机器人实体教学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可以帮助信息技术教师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难点。机器人教学是一个新兴课程,需要研究的东西还有很多,实践表明菜单式学习材料应用研究,不失为一项有益的尝试,有助于提高小学机器人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艺,张义兵.信息技术教育的双本体观分析[J].教育研究,2002(11):70-73.

[2]朱彩兰,李艺.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建设任务分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12):18-20.

[3]苗逢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4(12):19-22.

信息技术学习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终生教育;信息技术

收稿日期:2006―03―22

作者简介:朱秀云(1979-),女,汉族,山东省曹县人,大学本科,菏泽学院教育技术中心,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远程教育、现代教育技术。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进步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确定,人在一生中不断学习,发展自己的潜能和不断选择未来被认为是人的基本权利。终生学习的重要性更加凸现,终生学习的观念已被普遍认同。

终生学习的实现有赖于社会整体的发展与进步,即终生学习的实现是在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力的认识,社会高科技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政治和教育思想的民主化、文化价值的不断提升、法治建设更为完善的基础上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于教育实践,给超越时空的远程教育以发展和壮大的空间。现代远程教育正迅速地改变着传统的教育形态,促进教育整体的改革。现代远程教育为学习者终生学习开辟了通途。

一、远程教育发展的特征

远程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是函授教育,这一方式为我国培养了许多人才,但是函授教育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第二代是80年代兴起的广播电视教育,我国的这一远程教育方式和中央电视大学在世界上享有盛名;90年代,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第三代现代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没有固定的形式,往往是学习者根据要学习的内容、自己所处的学习环境,可以利用的学习条件进行多种的选择和组合。今后这些形式发展的可能是:多种教学内容传授和呈现方式可以相互结合融为一体;多种感官教学可以得到大力发展;交互的数量可以进一步增多,并改进交互的质量;学习辅助系统可以进一步得到扩展和改善。

远程教育是以学习者为主体,教育技术为手段的教育,从这两点出发,分析与传统教育的区别,来认识远程教育的特征。

(一) 远程教育以学习者为主体

长期以来,人们认识到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于是在教育理论中不断探索,提出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然而在传统教育的实践中,受其形式和方法的束缚,却无法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教育的模式和观念。在远程教育中师生处于分离或准分离状态,教师角色出现了明显的转换,由传统教育中的主导者变为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成了音像教材中的一个组合因素;学习者也从教育的对象变为教育资源的选择者、利用者。教育技术的介入,使得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确立。当今世界信息量激增,信息传输更为便捷,远程教育可以使全球的学习资源共享,学习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在人们多种多样的学习中,学习更是学习者主动的选择。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地把人推到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上,人必须学会学习,在社会生活中主动地选择学习,否则就无法生存。

(二)远程学习材料设计是适应不同学习者特征的个别化、个性化的设计

既然远程教育是以学习者为主体,那么远程学习材料的设计就应充分利用教育技术手段之所能,从人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征出发,考虑下述因素:学习主体的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化需求;不同学习主体对学习时空的特殊要求,人的生理发展、老化程度和认知特点对学习材料演示的方法、演示时间的要求;学习内容对虚拟学习环境的要求;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对学习媒体的选择与综合应用;人的认知、能力、情感的发展特征与远程学习形式、过程的相适应,以及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等等。

这种强调个性化、个别化的学习材料设计要达到的目标是,任何人只要有学习需求,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学习材料,选择适合个人学习习惯的方式,进行最有效的学习,从而使个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远程学习材料要注重学习过程的设计,达到学习过程整体的最优化

加涅(Robert. M. Gagne)认为,学习过程是激发动机,指引注意、学习指导、保持习得内容及促使其向新情境迁移、反馈和调节的过程。显然,学习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学习的效果是系统运行的综合效应。在向学习者提供学习材料的同时,也要向学习者提供学习的全程设计。学习材料要放到学习整体过程中设计,考虑到学习目标、内容与相应的学习环境、手段、方法,以及运用的媒体、技术和策略的整体协调;考虑到学习辅导、个别学习、交互学习、阶段反馈、进入下一单元学习的进程和衔接安排,考虑到文本学习材料,包括学习辅导材料和学习软件在各个学习阶段的互相配合;考虑到学习软件的系统化和多元化选择以及对学习的评价。这样可以使学习者根据提供的学习材料自主地进行学习。

远程教育有别于传统教育更具学习个别化的特征,学习由学习者控制,学习过程的设计特别要注重对学习者学习支助的设计。对学习者的学习支助要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中。学习支助,不仅仅是狭义的学习支助,只是答疑和批改作业,还要努力含对学习全过程多方面的指导。一是要有比较详细的对个别详细进行指导的详细指南。突出学习目标,学习的重点的难点,指导如何控制学习过程,有效地分配学习资源的时间。二是要有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习不同的内容宜采用的不同学习技巧,如何有效地进行自我学习、小组学习和以教师为资源的学习。这要求学习过程有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多种途径和形式的交互设计。三是要帮助学习者学会自我调节。学习者要学会自我评价,并根据反馈,及时调整目标、内容、方法和进度,以使学习更符合个体的特征。这样,以使每个学习者学会学习,对学

习过程的选择都能达到整体的最优化。

二、现代远程教育在终生学习中的作用

终生学习被普遍认同是社会发展的综合结果,而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对终生学习的实践所起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

(一)现代远程教育是每个人终生学习最佳选择

终生学习有许许多多的途径和方法,现代远程教育是利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所进行得十分人性化、个性化的教育。因现代远程教育能打破时空的局限,教育学习资源的丰富,个性化的学习材料设计,有效的学习支助系统,费用相对比较低廉,使终生学习成为可能;现代远程教育还因其与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步,人们选择远程的方式进行学习,能极大地提高人们的学习能力,学会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学习,从而利于人们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等优势成为人们终生学习的最佳选择。

(二) 远程教育促进了终生学习体系的构建

终生学习体系要求各级各类教育打破隔离、分割状态,互相衔接沟通、扩展延伸适应人们终生学习的需要。远程教育的发展正在使得各级各类教育的功能不断扩大,有了互相衔接沟通,扩展延伸的途径,打破了各类教育相互隔离的状况,以逐步做到相互沟通,使建立终生学习体系的目标能够成为现实。

(三) 远程教育推进了学习的个别化和个性化

“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提出已有两千余年,这一直是教育工作者为之努力的目标。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作为人的基本权利。从古到今,这些观念反映到教学和学习上是学习者学习的个别化和个性化。实现了学习的个别化和个性化,才能真正体现终生学习的重要意义。远程教育因其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的极大丰富和多重组合,学习手段的多元选择、学习支助的日趋完善等,为学习者提供更多选择的同时,大大推进了学习的个别化和个性化。

(四)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教育和学习资源的共享

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信息在瞬间可以流遍全球,凭借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资源可以全球共享。由于语言的障碍,至少可以做到用同一语言制作的学习材料在使用这一语言的人群中共享。中国人口众多,地区之间的差异比较大,教育和学习资源分布不均衡,远程教育能让经济、教育落后地区的人们也能和发达地区的人们一样享有最好的教育和学习资源,得到最好的学习支持服务。

参考文献:

〔1〕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徐匡迪.面向21世纪的上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易滨.论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远程学习材料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1999(5).

〔4〕黄清云.现代教育技术〔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奥托・彼德斯.数字化学习环境:开放无距离教育新的可能和机遇〔J〕.开放教育研究.1998(2).

〔6〕德斯蒙德・基更.远距离教育:国际终生教育的第一选择〔J〕.开放教育研究.1998(2).

〔7〕戈登・德莱顿,珍妮特・沃斯.学习的革命〔M〕,上海三联书店,1997.

信息技术学习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数学课程 资源 高中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数学课程资源的界定

根据信息资源学的观点,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能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客观存在或存在物。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数学课程资源应该既包括《标准》所说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等,也包括有利于数学课程实施的各种无形资源、隐形资源,如智力资源、文化资源、习俗等社会资源,等等。

2 课程资源的划分

如果要正确理解课程资源,必须对课程资源有比较明确、清晰的分类。这种区分,一方面说明人们对课程资源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说明课程资源具有丰富多样性。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下面我们就按照数学课程资源性质、存在方式和分布的空间三个标准来分类:

根据性质,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根据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

根据存在方式,分为显形课程资源和隐形课程资源。显形资源包括:图书(包括教材及教辅)、报刊、图片等。隐形课程资源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如学校和社会的风气、家庭氛围、师生关系等。

根据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也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凡是学校范围之内、能够促进数学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各种资源,都属于校内数学课程资源,超出学校范围的数学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资源对于学生的学习更加方便,利用率也更高,因而校内资源占主导作用,而校外资源则起辅助作用。校内、外数学课程资源对于数学课程实施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内部的数学课程资源,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利用校外数学课程资源的力度,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

3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1 挖掘教材潜在价值,创生数学课程资源

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数学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基本素材和重要工具,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教材作为丰富而重要的课程资源,蕴涵着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潜在价值,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处理教材,充分地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

3.1.1 “活”用教材提供的材料,充分发挥教材功能

用“活”教材体现在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教材,选择学习材料首先要考虑的是用好教材提供的材料,尊重教材又不“唯”教材,“基于”教材又能“再生”教材。

首先,教师要钻研教材、把握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善于对教材进行教学法加工,将教中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能主动参与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做数学”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其次,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注意挖掘材料的价值,充分发挥材料的功能。要合理呈现学习材料,注意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可以是文字、图表、实物、媒体等多种形式;呈现的时间要适当,可以整体呈现也可以分步呈现。注意充分挖掘学习材料的价值,可以是同一材料在一节课中多次使用,可以是材料的分层使用,还可以是通过教师的追问、引申使学习材料的教育价值发挥得更加充分。

3.1.2 改编教材提供的材料,拓展学习资源

教师要突破教材的束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其中的潜在价值,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变,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实现教材功能的最优化,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适当增减:即以教材的学习材料为本,适当增加、删除,或增加与删除结合的形式,以期达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目的。

改头换面:教材中有部分内容较好的学习材料,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一些具体的名称、人物和情境不符合具体情况,从而作一定的“改头换面”,变成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与具体班级学生相适应的有效学习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展开联想:由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展开联想,创设新的学习材料。这种材料与教材原有材料比较,可能从形式上、内容上、呈现方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区别,这种方式也是有效开发学习材料的主要手段之一。

3.2 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提升课程资源的价值

3.2.1 提升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主体价值

数学教师是重要的数学课程人力资源,他们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利用和积累,还决定着能否实现自身的主体价值,发挥数学教师这一人力资源的优势,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要系统了解数学课程资源的类型,加深自身对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认识,不断提升自己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与能力。二是要掌握各种教育技术,动手制作一些有用的课件,训练操作技能,熟练掌握在图书馆、网络上查询资料的方法,提高自身搜集资料的能力。三是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专长,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具有自己的个性。四是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探索网络环境下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方法,发挥教师集体合力。

3.2.2 综合开发

(1)融汇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数学资源的开发要将数学置于广阔的生活背景和文化背景中,从生活中提取素材,从数学史中汲取养料,这样,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能较快地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容易获得真实的内心体验,感受到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到人类的文明与智慧。因此,对现实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挖掘加工是开发有效学习资源的重要策略之一,生活中有着丰富的资源,只要我们注意观察、挖掘和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农村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西部开发,2008年北京申奥成功……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资源。

(2)重视学生积极参与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学生既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到教学与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背景下,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途径多元化,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显得越来越频繁和重要了,他们本身就成了特殊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兴趣等都可能成为课程资源,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相互之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

3.3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实现课程资源的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与数学有关的信息技术为数学的学习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迅速、高效的网络媒体资源,已成为每位教师的必备素养。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学习材料范文第4篇

信息技术在迅速改变社会的同时,也给教育以更大的发展空间。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它们为教育和学习突破时空的限制,为教育大众化的同时更加个别化和个性化提供了日益先进的技术支撑。

一.终生学习的特征

发达国家社会的发展实现了对传统教育观念的超越。十九世纪以来,终生教育的问题已被许多学者认识。1965年保罗・郎格朗在提交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中提出终生教育思想。当时这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因其反映了教育与社会动态发展相协调的趋势而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成为众多国家教育发展的指导。

从终生教育到终生学习反映了在教育领域从以社会为本位到以人为本位的认识转换,也标志着教育观念在民主化的进程中又迈进了一大步。观念的转换也导致教育和学习活动中主客体的转换。终生学习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二.现代远程教育及其在人们学习中的作用

远程教育没有固定的形式,往往是学习者根据要学习的内容、自己所处的学习环境,可以利用的学习条件进行多种的选择和组合。今后这些形式发展的可能是:多种教学内容传授和呈现方式可以相互结合融为一体;多种感官教学可以得到大力发展;交互的数量可以进一步增多,并改进交互的质量;学习辅助系统可以进一步得到扩展和改善(奥托・彼德斯,1998)。

远程教育专家德斯蒙德・基更分析了远程教育的主要特征:远程教育有潜力开设全球性课程;教育和培训的个别化;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的个人化;远程教育极好地适合了个人随处移动和到英特网上学习的需求;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快速地反馈;比其他的办学形式更便宜;技术使得远程面对面的教学成为可能等。他从远程教育对教育技术的使用和远程教育具有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来分析远程教育的特征。

1. 远程教育以学习者为主体

长期以来,人们认识到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于是在教育理论中不断探索,提出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然而在传统教育的实践中,受其形式和方法的束缚,却无法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教育的模式和观念。在远程教育中师生处于分离或准分离状态,教师角色出现了明显的转换,由传统教育中的主导者变为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成了音像教材中的一个组合因素;学习者也从教育的对象变为教育资源的选择者,利用者。教育技术的界入,使得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确立。当今世界信息量激增,信息传输更为便捷,远程教育可以使全球的学习资源共享,学习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在人们多种多样的学习中,学习更是学习者主动的选择。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地把人推到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上,人必须学会学习,在社会生活中主动地选择学习,否则就无法生存。

2.多媒体远程学习材料的设计是凭借多媒体技术更为个性化的设计

既然远程教育是以学习者为主体,那么远程学习材料的设计就应充分利用教育技术手段之所能,从人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征出发,考虑下述因素:学习主体的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化需求;不同学习主体对学习时空的特殊要求,人的生理发展、老化程度和认知特点对学习材料演示的方法、演示时间的要求;学习内容对虚拟学习环境的要求;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对学习媒体的选择与综合应用;人的认知、能力、情感的发展特征与远程学习形式、过程的相适应,以及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等等。

三、倡导终生学习,建立学习化社会涉及众多因素。终生学习被普遍认同是社会发展的综合结果,而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对终生学习的实践所起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

1.现代远程教育是每个人终生学习的最佳选择

终生学习有许许多多的途径和方法,现代远程教育是利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所进行的十分人性化。个性化的教育。因现代远程教育能打破时空的局限,教育学习资源的丰富,个性化的学习材料设计,有效的学习支助系统,费用相对比较低廉,使终生学习成为可能;现代远程教育还因其与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步,人们选择远程的方式进行学习,能极大地提高人们的学习能力,学会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学习,从而利于人们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等优势成为人们终生学习的最佳选择。

2.远程教育促进了终生学习体系的构建

终生学习体系要求各级各类教育打破隔离、分割状态,互相衔接沟通、扩展延伸适应人们终生学习的需要。远程教育的发展正在使得各级各类教育的功能不断扩大,有了互相衔接沟通。扩展延伸的途径,打破了各类教育相互隔离的状况,以逐步做到相互沟通,使建立终生学习体系的目标能够成为现实。

3.远程教育推进了学习的个别化和个性化

“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提出已有两千余年,这一直是教育工作者为之努力的目标。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作为人的基本权利。从古到今,这些观念反映到教学和学习上是学习者学习的个别化和个性化。实现了学习的个别化和个性化才能真正体现终生学习的要义。远程教育因其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的极大丰富和多重组合,学习手段的多元选择、学习支助的日趋完善等为学习者提供更多选择的同时大大推进了学习的个别化和个性化。

4.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教育和学习资源的共享

信息技术学习材料范文第5篇

一、问题与现状

“创设情境”这一教学环节,基本上成为教师们上好课,上好优质课的必备环节,为此教师们也乐此不疲,然而通过长期的教学和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创设的情境大致出现了如下几种问题。

(1)牵强附会

“创设情境”中出现的牵强附会的问题可分为几种情况,其一,情境中的信息技术与儿童经验中的信息技术相距甚远,不能引发正迁移,不利于学生走进信息技术。其二,情境中的信息技术与教材中的信息技术(即知识目标)相距甚远。不利于引发学生的现象冲突。再者情境中的信息技术现象繁杂,主题不明确,容易导致学习目标的偏离。

(2)缺乏问题性

教学中教师把创设情境,片面地理解成为课前师生交流,产生亲和力的一项活动,有的理解成为激发兴趣的一项游戏、谈话等,有的把它当成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而缺乏问题性、缺乏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冲动性。

(3)偏离阶段性

“创设情境”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狭义的理解可认为是一种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而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方式应有所不同,低、中、高段分别应有不同的创设的策略。不能将其公理化、公式化,忽视了学生学习个性的阶段性特征。

二、意义和效应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合理地创设情境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让学生学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技术,让不同的学生在信息技术上有不同的发展。必须准确把握“创设情境”在教学中的意义,明确其产生的效应。

“创设情境”的意义,表现为几个转变。①将教师的一桶水的理念转变为终身学习的理念,即要想创设好情境,教师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素质,诸如,整合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等。②将教师与学生以书为本,转变为教师是教材的创造性的执行者,在执行课程的过程中,教师拥有极大的创造时空。③将学生单一“视、听、练”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多种器官参与的复合式的学习方式的整合。④将学习内容生硬的呈现方式转变为富有生命力的呈现方式等。

“创设情境”的效应主要指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中产生的效应,具体表现为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信息技术学习内容,以情境的方式呈现,贴近了儿童的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走进信息技术,参与学习的兴趣和信心。②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合理的情境,应蕴含着较深层的信息技术问题,该问题发于“最近发展区”极易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冲动,激发学生问题意识。③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意识。合理的情境创设能将信息技术与儿童的生活,经验有效地整合,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体验到信息技术的价值,从分析、提炼、推理、探索和发现以及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思维的锻炼,完成信息技术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信息技术知识方法、技能的建构,而且也经历了信息技术思考,问题解决的过程,同时也获得了对信息技术的情感价值观体验。

三、原则和策略

(一)创设情境的原则

合理而科学地创设情境是创设情境的意义和效应有效发挥的根本保障。要创设合理而科学的情境,必须遵循如下四个原则:

(1)阶段性原则

在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是不同的。低年级的儿童便容易走进直观、生动、形象的信息技术,中年级的学生更容易走进和接纳身边生活中的信息技术,高年级的学生容易被富有挑战性,实用性的信息技术情境所打动,因而创设情境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

(2)个性化的原则

我经常碰到,去年创设的情境今年创设同样的情境,学生的认知冲突不能激发等问题。充分说明创设情境应关注不同班级,不同时间段学生所表现的来的个性,例如:城市特色(地域个性),年龄特色,时间特色等个性特征。总之,合理的情境创设必须适合该班学生的实际和个性特征。

(3)问题性的原则

信息技术情境的创设是将信息技术问题与儿童的生活有机的整合,使信息技术事实与儿童的经验发挥整体效应,因而,合理科学的情境创设必须有利于学生在“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运用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冲动。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形成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和态度。

(4)活动化的原则

活动是完成有意义的建构的前提。情境创设要有利于学生通过运用“观察、操作、猜测、推断、推理、合作、研讨、探究发现”等方式参与学习。从本质上改变“讲”“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做中,玩中”学信息技术,让学生在信息技术活动中,完成有意义的建构。

(二)创设情境的策略

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离开了教师的情境创设,将无法推进信息技术活动的开展。而信息技术情境如果缺乏个性,问题性,活动性,阶段性等那么信息技术情境将成为一堆索然无味的学习材料,无法引导学生走进有意义的信息技术活动。因而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创设情境应该关注如下几种策略。

(1)情境与儿童经验的整合

儿童的经验在儿童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是最活跃的因素,它是学生自主建构新知,发展智慧的前提,背弃儿童经验的情境,会让学生产生陌生感,甚至压抑,而厌烦。例如:我在教学“新朋友的家庭环境”一课时让学生观察桌面背景的变化。这是学生经验世界是较为熟悉的信息技术现象,教师只需创设情境,让学生到自己的经验世界中去搜索,去提炼、分析,即可让学生自主地获取信息技术知识的优点。而不应是以教材中的几个实例引导学生概括,抽象信息技术,让学生不生禁锢感、压迫感,从而对自主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因而创设情境之时,一定要认真研究和调查此时此刻学生的经验之中创设适宜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参与到自主学习中去。

(2)情境与儿童需求心理的整合

儿童的学习有其特有的心理特点,这时期他们更容易走进现实,富有挑战性的信息技术情境中,更愿意参与探索,发现信息技术活动中去。因而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必须认真的研究儿童的阶段性需求心理,并结合某阶段的需求心理创设适当的信息技术情境,让学生走进信息技术、探索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地发挥情境,信息技术与儿童需求心理的整体效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应把情景创设看做“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正是出于对情景创设重要性的认识,我会在课堂中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为最终的意义建构打下良好的基础。

信息技术学习材料范文第6篇

然而,在我们平时的信息技术教学中,针对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经常会陷入一些误区。例如,盲目地用机械学习代替有意义学习,学生学得乏味而低效;采用“讲授――复述”法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中各知识点繁多而凌乱,使学生摸不着头脑,更谈不上记忆。其实,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回忆知识的能力。结合小学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和笔者的教学经验,在陈述性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运用以下教学策略:

一、灵活创设,持续性地引起注意

注意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门户,注意又与兴趣密切联系,它可以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无意注意受外界的刺激特征和个体自身的状态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与直接兴趣相联系。在教学中,凡是变化的刺激,如教师讲课时语调的高低,呈现教材的颜色,教师的姿势、动作、手势等变化都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凡能唤起人的情绪反应的刺激,如讲课的生动、形象,阅读材料中的生动比喻,直观教具、图画等都能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引起无意注意。因此,教师应灵活应用变化的刺激特征和情绪性刺激特征来唤起和维持学生的无意注意,可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或者提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而引起无意注意。

创设问题情境,便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爱学、乐学。通过创设形式多样的情境,把信息技术陈述性知识有机地溶入生动有趣的情景中,使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中完成学习任务,使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从而使学生能长时间地保持注意。

例如,《图标大本营》一课中的谈话引入环节:

师:生活中很多物品都有自己的图形标记,让我们来做一次图标抢答(展示网页式课件,让学生识别常见的电台图标、气象图标、轿车图标、奥运图标等等)。

学生踊跃抢答。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电脑中的图标。

(引入故事)今天的课堂上我带来了一位好朋友――金老师。新年伊始,我们的金老师拥有了自己的新电脑,但有了电脑的金老师烦恼却是一个接着一个,大家愿意帮金老师的忙吗?

学生纷纷表示愿意帮助金老师……

反思:在谈话引入环节,从生活中的图标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到课堂上来了,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纷纷抢答。接着,以真实的人物、虚拟的叙事形式创设学习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学习热情进一步高涨。而整节课围绕帮助金老师消除烦恼,也让学生富有成就感,较好地保持了对课堂的注意。

二、精心组织,多元化地呈现材料

教师为学生所呈现的学习材料主要是通过教科书和讲课两个渠道,此外,还有一些直观材料。现在提倡“用教材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与创新,但呈现这些教学材料时必须经过精心的组织和设计。从心理学角度看,人们对言语知识的认知兴趣和记忆的强度远远不如对视觉形式或图画形式所产生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知识图表化、知识图像化的表象性转化策略。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将言语形式的知识转化为视觉、听觉、触觉等形式的材料而展现出来,使学生能够多种感官协同感受,从而更好地接收并处理信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例如,在教学《无处不在的信息》一课“信息的传播方式”内容时,需要呈现古往今来信息的各种传播方式,学生看书和教师讲解是两种常用的方法,但效果一般。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信息的各种传播方式,直观而形象;还可以让学生来表演信息传播的方式和过程,更是妙趣横生。这样,不但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吸引了过来,使其对学习材料的分析和处理,也在不知不觉中加了速,而且利用多媒体多元化呈现信息,学生多种感觉共同参与,使其印象更加深刻,不易遗忘。

三、积极联结,有意义地建构新知

在教学过程中,新的陈述性知识的获得是否有意义,取决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是否能为新知识的生成提供认知框架。所以,教师在新知识学习前必须帮助学生优化其认知结构,并指导学生理清知识的两种联系:一是新知识的内在联系,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具体地说,当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如果其认知结构中缺乏适当的、包容范围较广的上位概念,可通过设计引导性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同化新的下位概念提供一个认知框架,实现垂直迁移。如果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已具有同化新材料的合适概念,但他不能自发应用时,可通过设计类比性的学习材料,为其指出新学习的材料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之间的异同,实现水平迁移。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对知识有意义地建构。

信息技术学习材料范文第7篇

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取决于影响课堂效果的各要素能否能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信息技术课堂积极创设情境,在多姿多彩的真情实境中,使学生有更多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思维,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所谓情境教学,就是指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寓教于“情”、寓教于“境”,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提高教学实效。高中信息技术情境的创设方式有很多,图片、音乐、动画、软件等多媒体网络方式可以运用在渲染课堂氛围、展示原理过程、检验操作任务等各个环节。创设情境的根本目的是为教学目标服务,就是通过情境在抽象知识与形象的表象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信息技术的知识。

二、创设情境的基本要求

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是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服务的。只有那些符合学生学习需要,能启发学生心智的教学情境,才有价值和生命力。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教师设计情境首选的教学素材。相关背景的故事情节、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教学实践活动等可以被教师用来作为情境材料。信息技术教学要化难为易,变抽象为简单,促进学生学习乐趣,需要遵守下述基本要求:

1.创设情境需依据学生认知实际。

高中生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哪里,怎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那些贴近生活,越有趣味和新颖性的学习材料,越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创设情境需围绕教学目标。

缺乏与教学重难点的实质性联系,表面热闹的“形式化”教学情境只是浪费师生的时间而已。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比如,在学习“Photoshop的制作”一课时,教师以一段刘谦玩魔术的视频作为教学导入情境;这个视频与教学目标毫无关系,虽然学生喜欢看,但这种情境的创设,是一种典型的无关情境。

3.创设情境语言简洁、内容适度。

创设的情境要直奔主题,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当教学情境情节冗长、复杂,学生理解情境也发生困难或者耗费大量时间去理解材料,这样的情境谈什么教学效率呢。

三、信息技术教学中情境创设的主要方式

创设恰当的“情境”是信息技术课运用情境教学的切入点。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依据信息技术课具有交互性和智能性的特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氛围的生成。

1.基于兴趣的情境创设。

信息技术课程涉及的陈述性知识或操作性技能知识,学生往往感到枯燥,学生很容易走神和厌学。如果在课堂上,教师创设那些形象生动,既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又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内容,就可以让学生处于一种赏心悦目的心理状态。文字、图片、动画、音视频资料等都可以营造出逼真的虚拟情境,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2.基于成功体验的情境创设。

现代的高中生渴望成功,渴望展示自己。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Flsa的制作程序复杂,对高中生而言难以一蹴而就。如果教师将教学内容细化,将教学任务细化;当学生在完成一个具体小任务或操作时,计算机就自动给出一枚奖章或一次掌声作为奖励。学生能体验成功的快乐,更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表现欲、求知欲。由于每个学生原有认知基础的差异,基于成功体验的情境创设需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情况。尝试分组合作的方法,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都能体验到成就感。

3.基于问题的情境创设。

问题,是知识的起点。基于问题的情境创设,首先是提出与学习知识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角度新颖、富有启发的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对问题的主动思考与探索。当问题情境创设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中,进行实践操作,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解“画图”软件的知识时,教师先让学生掌握有关图片对象的选择、复制、粘贴等的操作知识与技能,然后设置问题“有一幅校园中垃圾满地的图片,同学们如何美化呢”。学生们马上兴趣盎然,一些学生认为可以通过选择、移动的方式将垃圾放到垃圾箱,还有一些同学认为可以通过复制、粘贴的方式多种些花等,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信息技术教学情境的创设的方式多样,但都需要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展开。无论教师动手制作的教学模型、实物,还是多媒体设备或者教师组织的游戏、辩论赛都可以作为情境创设的具体方式。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能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最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学习材料范文第8篇

译者按:在比利时,ICT无界限项目(ICT Without Boundaries)旨在通过信息化手段帮助身体和心理有障碍学生进行学习。学校信息化计划以地方或学校信息化发展战略为基础,为学校提供在线支持。教育门户网站www.省略是教师分享学习材料的重要平台。该门户网站鼓励教师参与并共享学习材料,自建立以来,已吸引6万名成员,获得1.3万份材料。

一、教育体系的结构与性质

与其他单一政府国家不同,比利时政府是联邦议会民主体制,比利时王国分为3个行政大区:瓦隆尼亚区、弗兰芒区和布鲁塞尔—首都区,每个大区都有各自独立的管辖区域,其行政边界根据各个区域的主要语言(弗兰芒语、法语和德语)来划分。弗兰芒区人口最多,占全国总人数超过55%。以法语为母语的比利时人占总人口的44%,以德语为母语的人仅占不足1%。其中弗兰芒区居民主要使用荷语;瓦隆尼亚区主要对应法语区,其东部地区为德语区;布鲁塞尔行政区为使用3语的人口共处,法语人口居多。每个大区都有各自的教育体系,在管理和结构上都独立于其他区。此报告集中关注弗兰芒区,除非有其他声明,报告提及的所有项目、政策和其他描述涉及的都是弗兰芒区。

比利时弗兰芒区的教育体系相对分散,弗兰芒区教育和培训部(Flemish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是其主要行政管理机构,监管整个大区的教育政策。该部门负责制定总体教育目标和监督目标的实现,监管学校的财政状况,根据大区具体需求制定政策和计划。然而,各个学校有相当大的自,教育和培训部不直接干预学校政策。每所学校有权制定自己的课程、预算和教职工政策(如招聘和教师职业发展)。各学校也有责任制定与信息化相关的政策。虽然学校在这些领域的政策制定上都拥有相当大的自,但各个学校都有责任保证由教育和培训部制定的弗兰芒区层面的总体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教育信息化

(一)教育信息化规划

比利时教育信息化规划《知识社会的素养——教育信息化倡议(2007-2009年)》(Competences for the knowledge society:ICT in education initiative,2007-2009)起草于2007年。在2009年比利时大选后公布的新教育规划中包含了一些教育信息化政策,但并未形成连贯的教育信息化战略。因此,2007年规划仍然被认为是教育信息化领域最重要的政策方针。新的政策规划涉及开放资源软件、游戏在教育中的使用和中等教育阶段(涉及13-15岁学生)的信息化目标。

在2007年规划中,信息技术被视为整个学习环境的中心要素。规划的首要优先项目是保证将信息技术全面融入课程这一目标体现在“每个人都具备信息技术素养”的规划理念中(ICT competencies for everyone)。规划提出针对小学课程(涉及6-12岁学生)的一系列信息化目标,以及针对中等教育第一年的目标(涉及12岁学生),中等教育第2、3年(涉及13、14岁学生)的信息化目标将会在接下来几年开始实施。

2007年规划呼吁依据下述5点策略,全面实施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课程。具体策略如下:加强教育机构的规划和政策制定能力建设;推进教职工专业化建设(如区域专业网络项目提供大规模的教育信息化教师在职培训);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采用合适的软件和数字教学支持政策(如与软件公司签订框架协议,制定优惠的产品价格);研究和信息化监控。

除了上述目标,2007年规划还特别关注教育公平和信息化的关系。在当今全球劳动力市场,与技术相关的技能非常重要,确保所有学生拥有扎实的信息技术能力是将来获得经济和社会公平的前提条件。在教育中使用信息技术也被认为是推进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之一。与弗兰芒区分散的教育体制相对应,各地学校有责任为所有学生提供获取信息化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平等机会。

教育和培训部为2007年规划的撰写和通过负责。然而,这一规划的开发中有利益相关群体如教师、信息化协调员、教育机构、学术界和私营机构的共同参与。

教育和培训部目前仍在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一些核心计划近期才启动,如帮助有障碍的孩子使用信息技术。

(二)弗兰芒区规划细节

标题:《知识社会的素养——教育信息化倡议(2007-2009年)》

出版年份:2007年3月

网址:

www.ond.vlaanderen.be/ict/english/competencies_knowlegde_society.pdf

(三)私立机构的参与

在弗兰芒区,教育和培训部与私营机构的合作相对有限。一个较为成功的合作案例是教育和培训部与几家软件公司签订的框架协议。在这些协议之下,弗兰芒区的学校能使用享受优惠价格的软件和数字教学辅助设备。通过这些协议(目前只与IBM、微软、奥多比签订,与一家比利时电信公司的协议正在考虑中),软件的议价至少低于市场价格的70%。协议还要求学校仅从合作公司购买软件,防止使用非法软件。微软公司还提出,学校要以折扣价向学生家长提供微软的产品。

另一个私营机构参与教育信息化的例子是宽带技术跨学科研究所,还是弗兰芒政府成立的促进信息技术创新的宽带技术的独立研究机构。IBBT支持信息化的研究和监管。IBBT将其人力和资金专注于设立高水平的优先项目和研究目标,而目前的研究分析则在各个大学进行。教育技术和数字学习最近被囊括进IBBT的研究范围。IBBT资助的一个项目为因病长期在家或医院的孩子提供远程学习的机会。IBBT已经开发了让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摄像头、互动白板和其他技术参与课堂教学的界面。IBBT的另一个项目是国家广播电视公司节目的数字化。IBBT正在进行试点研究,以确定通过网络向学生提供数字化内容是否更加有效。

三、ICT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支持

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是比利时弗兰芒区2007年规划中的主要目标之一。弗兰芒区教育和培训部一直优先支持教育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宽带接入计划和信息化协调(ICT Coordination Program)计划。根据2007年规划,“几乎所有有关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欧洲标准都已经实现”(Vandenbroucke 2007)。目前,在中学阶段(12~18岁学生), 平均每百名学生使用34 台电脑,其中31台接入了互联网,66%的电脑使用还不足4年(Clarebout et al.2010)。在小学阶段(6~12岁学生),平均每百名学生使用16 台电脑,其中13 台接入了互联网,40% 电脑使用还不足4年 (Clarebout et al.2010)。在学生和可使用电脑比例方面,大区没有设立需要达到的目标,学校可以自行设定标准。同样,在宽带速度方面,欧洲的指导方针和弗兰芒区的指导方针设立了一个大致的目标,但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具体目标。

为确保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配备,教育和培训部向各学校提供补助,用以购买软件和硬件(De Craemer 2010c)。爱线项目(I-line)保证各学校接入互联网,向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提供平价的宽带,该项目的年度预算是560万美元(De Craemer 2010b)。项目自1997年开始向各学校提供网络连接,并在2002年进行了带宽升级。在该项目的支持下,大多数学校(84.9% 的小学和92.4%的中学)都配备了宽带连接(Clarebout et al.2010)。然而,相对于该项目目前提供的带宽速度,很多学校要求配备更快的网络连接,因此,教育和培训部计划通过该项目和其他新项目来增加可用带宽,新项目将会补充或者代替目前的项目。教育和培训部称,目前的带宽对于小学(每所小学平均有38台电脑)来说是够用的,但不能满足中学的需求(每所中学平均有109台电脑)(De Craemer 2010a)。目前,比利时电信爱线(I-Line)网络系统的下载速度是4.6 Mbps,远程连接登录(Telenet ConnectLine Access)系统的下载速度是20 Mbps ,两大系统的上载速度均是512 Kbps。新的目标还在协商中(De Craemer 2010c)。

“信息化协调项目”提供信息化支持。该项目在每所学校设置一个信息化协调员岗位,负责为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提供技术和教学支持。然而,协调员的大多数时间都用在信息化协助方面,比如网络安全、防治垃圾邮件、配置防火墙,等等(De Craemer 2010c)。“从2003-2004年度开始,这部分资金(信息化协调员经费)就已经成为教育预算中的一部分。资金保证了每1 000名全职教职工中有5名全职信息化协调员”(Denis et al.2009)。

四、在教学中强化技术应用、改进学生学习

(一)学生教育信息化国家标准

弗兰芒区2007年规划为学生教育信息化制定了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两套标准。两套标准在3大主要目标方面是相似的:学生的使用、信息技术安全意识、对信息化的态度(De Craemer 2010c)。

在学生的使用方面,标准要求学生要会独立、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创造性的表达、负责任的交流以及有效的沟通,以及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搜索、处理和保存信息。另外,学生应该知晓如何依据使用目标来选择不同的信息技术应用软件(Vandenbroucke 2007)。

第二个目标涉及信息化和安全的关系。规划要求学生学会在使用信息技术时保持适当的警惕,对有害的内容和歧视性内容保持敏感,保护个人信息,尊重知识产权等 (Vandenbroucke 2007)。

根据2007年规划的第三个目标,学生要对信息化保持积极的态度,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有效工具 (Vandenbroucke 2007)。

虽然以上目标都是作为弗兰芒区的规划提出来的,但它们都不在弗兰芒区的层面进行正式的评估。弗兰芒区的学校拥有相当大的自,如果教育和培训部试图推行集中化的考试,学校可以提出异议。鉴于此,学生信息化能力的评估仅仅在学校层面开展,而没有实施集中化的考试或认证。2012年,教育和培训部计划在小学阶段进行评估,以作为国家评估项目(National Assessment Program)的一部分(De Craemer 2010b;Vandenbroucke 2007)。

(二)该领域的工作重点及优先发展项目

2007年规划还提出了ICT无界限项目(ICT without Boundaries),旨在让人们认识到信息化对有身体和心理障碍的学生能提供帮助,让教育信息化在特殊学校和特殊人群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教育和培训部2007年颁布信息化目标和课程时,还确立了特殊教育的目标和课程。然而,鉴于有障碍的学生不可能都达到这些目标,这些目标不是强制性的。而在2007年以前,特殊学校的信息技术应用很落后。ICT无界限项目旨在为有身体和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更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机会。项目集中开发这些学生需要的学习材料,包括为有听力障碍的学生、有精神障碍的学生和有自闭症倾向的学生开发学具。目前,在小学阶段,学校必须为这些学生提供免费的学习材料;在中学阶段,家长则可能需要为学生购买学习材料。

ICT无界限项目还包括3个值得一提的子项目。Wai-Not Internet项目意在为有精神障碍的儿童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和电子信箱客户端。Bednet 项目利用信息技术使长期患病的儿童参与远程学习,与学校、教师和同伴保持联系提供方便。卧床网项目的开展基于教室中的台式电脑、学生家里或医院的笔记本电脑,学生可以通过摄像头上课并随时提问。学生还可以通过该系统接收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并提交作业。2009年,有近100 名学生参与了卧床网项目(Close the Gap 2009)。Letop项目提高了人们对于有学习困难学生的关注,如诵读困难和多动症学生(De Craemer 2010a)。除了这些直接面向有学习障碍学生的项目,ICT无界限项目还为开发教材、教师在职培训和有特殊需要的教职员工提供资金。由于该项目开展不久,目前仍无相关进展数据(De Craemer 2010c)。

比利时还参加了一些其他项目,如在2007年规划框架下启动的贫穷不是一场游戏项目(Poverty Is Not a Game,PING)。教育和培训部还消息称,将开展一项关于教师对于该项目的态度以及在线教学实践的调查。调查结果时,还将公布弗兰芒地区学校参与该项目的进一步计划(De Craemer 2010c)。

五、运用ICT增强教师能力

(一)教师教育信息化国家标准

比利时没有特别针对教师制定教育信息化标准。教师学习信息技术被认为是出于对学习者的责任、对学校的责任和对大区的责任。信息化和媒体素养被融入这3个责任概念中,但没有指出信息技术知识和技术的区别(De Craemer 2010b)。

(二)该领域的工作重点及优先发展项目

2007年规划中还提到要提高学校教职工的专业性。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项目是区域专业网络(Regional Expertise Network),这是一项大规模的网络教育信息化在职培训。规划中还提出由网站(www.KlasCement.net) 支持的软件和数字辅助教学的战略规划,教师可以在该网站分享他们的学习资料。以下是对这两个项目的分析。

区域专业网络是教育和培训部2000年创建的项目,由几所教师培训学校、大学和教师培训学院联合建立(De Craemer 2010c)。教育和培训部每年提供1 100万美元的资金支持。该网络能连接起教育信息化应用领域的所有参与者,主要组织3方面的活动:会议、教材开发和讲习班(workshop)。该项目每年提供1 100场培训,惠及万名教师 (Denis et al.2009)。项目提供3方面的培训:以管理者为对象的组织培训、以信息化协调员为对象的技术培训和以教师为对象的教学培训。培训课程时长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课程采用面对面的方式教授,而非远程教学。所有课程都按需提供,学校或者教师必须向当地项目协调员提出课程要求。如果一所学校有足够的需求,一名教导员会进入学校教授课程。在弗兰芒区,每5个省就有1名项目协调员。

与信息化相关的教师职业发展的第二个项目是教育门户网站 www.省略。教育和培训部一直都支持开放资源,2002年,教育和培训部建立了该开放资源门户网站,作为教师分享学习材料的中心。自建立以来,该网站已吸引了6万名成员和1.3万份材料。通过该网站可以获取的资料包括文章、公文、网站和软件。几乎所有资料都是开放的、免费的。此外,政府已开发了激励系统,鼓励教师参与。网站的用户在下载资源时需要进行注册。注册后,用户会得到一些积分,积分可用于下载资料,上载资料则会获得积分。如果用户只下载资料而不为网站贡献资料或不进行回复评论,积分用完后,用户就无法再访问网页。该网站还提供一种为教师及其班级提供的免费博客服务Classy(De Craemer 2010a)。

除了区域专业网络和教育门户网站KlasCement,促进教职员工信息化能力发展还包括登录在线教学实践社区和与学科专家的在线交流。虽然上述两种方式都被看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但教育部并未参与其中。与学科专家在线交流由专业协会提供。在线教学实践社区由3大教育网络提供:弗兰芒社区教育管理局(Community Education Authority)管理的社区学校网络;弗兰芒市、自治区教育协会秘书处(Education Secretariat of the Association of Flemish Cities and Municipalities)管理的地方社区学校;以及弗兰芒天主教教育秘书处(Secretariat for Catholic Education)管理的学校(De Craemer 2010c)。

六、下一步重点推进的工作

(一)数据系统的投入

鉴于弗兰芒区分散的教育体制,2007年规划着重强调地方教育机构的政策制定能力。其中一个例子就是pICTos计划,该计划旨在支持地方教育机构发展以学校为基础的信息化战略。在为期1天的在职培训中,团队使用由教育和培训部提供的软件,在2007年规划的一般目标框架内,制定规划以适应学生对信息化的需求,这一在职培训项目包括5个阶段。

第一阶段,所有教师都要在线回答有关其教学风格的问题。根据回答,计算机会自动生成学校教学风格的概况。

第二阶段,教师需要回答他们在哪些活动中使用了信息技术,以达成信息化课程的目标。电脑程序会处理收集到的信息,根据目标生成教师个人计划和学校层面的计划。

第三阶段,教师讨论他们如何才能推进信息化活动。

第四阶段,小组成员开发新的行动、活动和优先事项。其他学校的优秀案例也会纳入讨论范围,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想法。这些案例由大学的研究者基于一定的程序选择出来(De Craemer 2010c)。

最后一步是信息技术使用者为各自学校构思信息化政策计划。

近200所学校参与了这一项目。该软件使用的数据由区域专业网络提供,而非教育和培训部。目前,一所大学正使用这些数据进行研究(De Craemer 2010a)。

(二)国家教育信息化指标的数据收集

2007年规划在教育数据收集方面提出了两大优先发展的领域:研究和信息化监管。以这两大目标为依据,根特大学(Ghent University)和鲁汶大学(Leuven University)的研究者开发了监管工具MICTIVO (Monitoring ICT in Schools)。这一工具可以帮助教育部门收集教育信息化指标的4种数据:能力素质、基础设施、应用和利益相关者的认知。在能力素质方面,该工具可以收集来自学生、非学生课程参与者和教师的相关信息。在基础设施方面,工具可以收集生均计算机数量、可在校使用网络的学生比例、可用计算机的种类以及计算机使用时间、计算机设备的质量等。在应用方面, MICTIVO收集的信息包括:信息技术在学习环境中的融入情况(包括信息化应用的水平和类型)、数字学习环境和信息化相关教育实践。此外,这一数据收集工具还可记录利益相关者对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认知及感受。

除了数据收集,两所大学的研究者们正在开发一项针对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网络调查,旨在了解信息技术融入教育的趋势(De Craemer 2010b)。学生调查将会在课堂上进行,每2到3年举行一次(DeCraemer, 2010c)。

弗兰芒区教育和培训部自1998年以来就开始收集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数据。目前的数据收集项目MICTIVO开始于2007年。此外,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融入程度越来越高,教育和培训部希望能收集更加全面的数据 (De Craemer 2010a)。

MICTIVO的首次数据收集在2007-2008学年进行,下次计划在2012年进行。 每次数据收集的预算达到12万美元。根据教育和培训部的消息,2007-2008年度调查发现,弗兰芒地区在信息化应用方面发展缓慢。教育和培训部认为,信息技术在学校的应用要先进得多,但MICTIVO发现,信息技术在学校的使用频率很低,且仅限于查找信息。学校很少在测试、评估和实现其他教育目标中使用信息技术。

为收集数据,两所大学的研究者从弗兰芒区所有学校中随机选取了占总数1/5的样本,分别针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者进行了3项调查。首次数据收集采用纸质调查和在线调查两种形式,以了解人们是否对调查方式有偏见。下一次调查将会完全采用在线形式。

MICTIVO数据将会部分使用于弗兰芒区下次大选中。在选举前,教育和培训部会将这些数据用于政策决策。选举后,一旦决定了谁将执掌大区行政权利,教育和培训部会向新的政府提供学校信息化监管数据以及相关建议。除此之外,数据还将服务于教育和培训部接下来5年的政策制定。

(三)国际数据采集的参与计划

信息技术学习材料范文第9篇

>> 基于微博的移动学习实例研究 基于微博的小组移动学习研究 基于微博的信息技术隐性课程建设 基于微博的移动学习的优势初探 微博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基于微博平台的网络教育移动学习资源构建研究 “三微一博”融合的高校教师移动学习策略研究 基于微课的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浅谈微博在小学信息技术学习中的应用 基于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协作学习模式的应用研究 基于“微课程”的信息类学科移动 “微学习”平台构建研究 微博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微博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主题探究学习策略研究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下的传统教育和移动学习浅析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研究 基于教育信息技术的课程学习模式研究 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行为测评框架研究 基于微博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及应用研究 基于微信的大学专业课移动学习策略研究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2-06-05).

[2] 顾小清.终身学习视野下的微型移动学习资源建设[M].上海:华

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2.

[3] 穆肃,闫挣中.微型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移动学习材料设计的研究

[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2).

[4] 吴珊珊.微博客与微型学习的契合[J].宁波师范学院学报,2011,

(4).

* 本文系教育部“全国数字校园示范校专题研究课题”《网络环境

信息技术学习材料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网络交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通过自我独立研究、分析、探索、创造等方法,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一种现代化的主动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提倡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现代化信息技术网络化在课堂与生活中的普遍应用,也为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材料,学习方式和手段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客观条件。

一、网络交往在自主学习中的灵活性

信息技术课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往不仅可以面对面交流,还可以通过网络来组织实现。在网络课堂学习环境下,教师可以通过管理软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采取多种评测手段来及时评价,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网络交往进行有效监督,对全班整体自主学习的网络交往通过网络管理来进行适时的调整。

网络教室课堂的灵活,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来进行自主学习的小组编组。如可采用根据学生申请,自由编组;可根据学生网络交往的具体情况进行编组;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编组;可根据学生爱好进行分组;可根据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掌握情况,对学生进行搭配交往学习等方法。

二、网络交往在自主学习中的交互性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无法做到跟班级的每个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而很多学生也不敢与老师们当面进行交流。而在网络世界里,学生打破了学习的时空界线,不仅可以随时了解和下载老师提供的参考资料和布置的作业,在网络里与其他同学探讨和评价课堂、课外所学习的知识,更可以自由地向在网络另外一端的教师提问。

网络中的学习交往,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求来安排学习的地点和时间。这种超越时空的网络交往学习方式,是对受到时间和空间上限制的传统学习效果相当大的辅助。

三、网络交往在自主学习中的能力的养成性

在苏教版信息技术四年级课本中已经涉猎到收发管理电子邮件、论坛、微博交流、微信空间等网络交往行为的相关知识点,所以熟练使用各种网络工具,也是提高学生能力、学以致用的宗旨。

在确定任务的技能中,能使用电子邮件、QQ实时聊天、视频会议等网络工具与老师就任务、作业进行交流;在搜寻和获取知识重难点的技能中,了解掌握Web浏览器、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微博、微信,从多种信息源(老师、同学、网络)检索和获取;在评价过程中,使用电子邮件、新闻组、QQ实时聊天包括教学管理软件就学生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和作品等进行及时的交流、讨论和评价。

四、网络交往在自主学习中的高效性

在自主学习模式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信息技术老师需要多方位、多层次的引导学生。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网络化,在更多网络行为渗透的环境下,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课前的精心策划、课堂的睿智导引、课后的理智反思中,必须时刻反思,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充分利用各种简而易学、简而易用的网络化工具,深化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得自主学习的效率最大化。

1.目标导学:笔者所在的中学,初中信息技术课每周一节,高中信息技术课2节。两课之间的时间间隔至少有三天。在一节新的信息技术课前,我将新课三维目标所涉及到的知识重难点,以公告板的形式,事先公布在校园网班级的信息技术学习板块。学生对上节课学习以及预习新知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以通过留言的形式反馈到公告板里。对难点问题可以通过邮件的形式反馈给老师,如在自学过程中,未能解决的而对后续自学有影响,需要即时得到解决的问题,通过QQ留言的方式发送给老师或者同学。通过老师或者学生加以指正,也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助,达到及时排除障碍,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对某些方面学生可能会有新的发现或者独到见解,把这些观点和见解罗列在自己的博客里,便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心得。

2.主动自学:在每节新课课前列出学习目标和要求。学生在教师和助学案的导引下,自学并完成基本内容的疏导,对教材作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将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疑难在小组内开展讨论,通过合作探究,互帮互助,初步达成学习目标。将遇到的个别问题与较普遍的问题分别由小组长按照组别分组列在班级学科的公告板里,供组内组外成员以及老师随时进行交流。

3.小组互学:在导学和自学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对知识已有一定认识,尤其是在某一方面更可能会有独到的见解,这样就可开展全班交流。展示的网络途径方式多种多样:有BBS、博客等,在确保完成知识讲解的条件下,课堂是开放的、民主的。在积极、愉快的网络环境下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通过教学管理软件实现开放网络式的交流讨论,达到解除疑惑、提升效果的目标。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让各个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的重点突破,让人人有事做,生生有收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网络渗透教学趋势给教育和教学带来变革的同时,也时刻对我们传统的学习能力和方式提出了挑战。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老师,更应该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更加有效和持久的学习知识。

【参考文献】

[1]王广新.网络环境下学习空间的特征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0(2):58-62

上一篇:国家宪法日学习材料范文 下一篇:纪律作风教育学习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