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长汇报材料范文

时间:2023-11-08 13:33:29

稳增长汇报材料

稳增长汇报材料篇1

报关单生疑

2012年8月的一个炎炎夏日,一份报关单引起了长沙海关审单关员的警觉:深圳市柏海汇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柏海汇”)在长沙申报进口108吨原生多晶硅材料。其中有两点疑问,一是,这一家加工型的企业,所在地为深圳,为什么不直接在深圳进口,而要不远千里绕道长沙进口原材料呢?二是,货物从日本大阪海运至台湾,再空运到长沙,运输路线诡异。空运成本更高,而且增加了一道搬运装卸的程序,徒增物流用时,这又是为了什么?

这两点疑问让审单关员警觉起来:这票货物存在猫腻。马上下达了验估指令。现场验估结果很快反馈回来:该批货物包装粗糙,形状五花八门,而且存在很多类似锅底料的杂质,与一贯整齐切割、真空包装的原生多晶硅材料存在很大区别。为审慎起见,审单部门和查验现场随后又与货主进行了数次交锋,最终掌握了充分的资料,认定货物明显具有固体废物的特征,货主存在走私固体废物的嫌疑。线索随即被移交至海关缉私部门。

有人来催放货

接到线索,缉私部门立即组织开展前期调查,专业知识了解、背景调查、取样送检……一切有条不紊。正在此时,一位自称是该批硅材料发货外商Kim代表人的辽宁籍男子刘某不请自来,声称长沙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已经对该批硅材料进行了鉴定,硅成分纯度达到6N水平的99.9999%,不可能是固体废物,要求海关马上将货物放行。

侦查员通过了解,纯度达到6N的硅材料并不一定能够证明是原生多晶硅材料。因为6N的硅材料也可能是锅底、边皮料,去除粘结杂质必须经过化学强酸溶解提纯,在工厂环保不达标的情况下,提纯过程也会严重污染环境,这种材料也可能是固体废物。为了准确判定货物性质,侦查员已经取样,送权威检测机构——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业品检测技术中心再生原料检验鉴定实验室进行检测,只是结果还未出来。

侦查员一边认真分析证据材料,一边与刘某进行沟通解释,先稳住他。通过分析外贸合同,该批货物在日本发运时,进口公司应该先支付50%货款,所以货物在海关被扣,着急的应该是柏海汇,而不是外商Kim。这里面难道另有隐情?侦查员通过与刘某进一步交谈得知,Kim是韩国京畿道人,与刘某认识,所以Kim在中国做生意,就找刘某作向导。刘某称,“这批货是深圳某公司的董事长林某和Kim合作运到长沙来的,林某到现在没出一分钱,一看到货在长沙被扣,管都不管。”这些情况,引起了专案组的高度重视,“货主林某没出一分钱,难道是Kim利用林某的公司在走私固体废物?”案件的突破口可能就在这里。

随即,侦查力量兵分三路:A组赶赴深圳,对柏海汇及林某开展侦查;B组到机场对报关员、货运公司进行调查;C组稳住刘某,对境外供货商Kim进行侦查。

突破报关员

在深圳,A组首先开展了调查,发现深圳这家公司厂区根本没有生产,但是仓库里面存有一些硅材料。特别是发现一批印有长沙空港标志的货物,打开一看,也是碎石块状的“硅材料”,与此次查获的“硅材料”外观很相似,并且印有日文标识。通过询问仓库管理员陈某得知,该批货物是2012年5月从长沙机场运到公司的,重达308公斤。

从日本空运到长沙后再转至深圳,成本很不划算,这难道是走私分子惯用的“试水”?A组侦查员马上把这一情况反馈给在机场调查的B组侦查员。

B组侦查员找到108吨货物报关的报关员鲍某。据鲍某说:“这批货物的申报品名是深圳某公司林某确定的。林某称其曾于2012年5月在长沙进口过一批308公斤的相同货物,当时申报为‘原生多晶硅料’,这次也这样报。”随后,侦查员又找到了308公斤硅材料进口报关的报关员肖某。肖某承认,这308公斤货物系林某委托其报关,品名“原生多晶硅料”是林某确定。

C组的工作也取得了突破。刘某主动反映,这108吨硅材料是Kim在日本采购的,Kim垫付了所有货款,然后按照林某的要求直接空运到长沙,现在没有收到货款,Kim非常担心被骗。侦查员敏锐地感觉到。可以通过Kim获取国外原始采购合同。于是。侦查员通过刘某告诉Kim,要求Kim提供这批货物在日本的采购合同,如果不能提供原始采购合同,这批货物的所有权就很难认定。Kim随即将货物的日文夹杂英文的原始采购合同发送给长沙海关缉私局。经翻译,这份采购合同上注明的品名是硅头尾料、边角料、锅底料,就是国家明令禁止或限制进口的硅废碎料。

2013年元旦,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业品检测技术中心再生原料检验鉴定实验室对该批108吨硅材料出具了鉴定意见:送检的8个样品中,全部属于限制进口类固体废物或禁止进口类固体废物。

至此,这批108吨“原生多晶硅材料”进口的真相大白。

稳增长汇报材料篇2

关键词 双边汇率 对日出口 出口结构 汇率变动 SITC

引 言

安倍政府上台后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其中属宽松的货币政策最引人注目。受此推动,日元汇率开始迅速贬值。仅2013年一季度,日元兑美元就贬值12%左右,兑人民币汇率贬值15%左右根据国研网统计数据提供的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以及日元兑人民币汇率计算得到。。作为开放经济中重要的价格指标,汇率变动能够改变两国产品的相对竞争力。日元对人民币贬值无疑削弱了我国产品在日本市场的竞争优势。据安辉、黄万阳(2009)的研究成果显示,我国对日总出口汇率弹性达到0.79,即人民币对日元升值1%,将导致中国对日出口下降0.79%。日本一直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尽管近年来的领土争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两国的经济交往,但日本依然是我国第五大出口目的地具体参见中国统计局网站公布的2012年统计公报。近5年的数据显示,2009年,东盟首次取代日本成为我国第四大出口目的地,日本成为我国第五大出口目的地。,全面、合理评估双边汇率变动对我国输日贸易的重要性毋庸赘言。然而经文献回顾,已有研究主要侧重于总量分析,探讨双边汇率与进出口总额以及贸易收支关系,对于贸易结构的研究相对不足。由于总量数据没有对各个具体行业进行细分,其变化无法反应行业影响的差异,可能会导致认识上的偏误。例如,根据海关统计,2013年一季度我国对日总出口同比减少了将近4%本文所计算的源数据来自于中经统计数据库。,而以SITC分类统计数据显示,各行业之间差距较大,同比降幅最大的行业达到52%,降幅最小的行业为2%,增幅最大的行业达11%根据日本财务省的贸易统计数据计算而来。。因此,为了区分各行业的异质性,有必要从行业角度来进一步考察双边汇率与中日贸易的问题。

本文将基于SITC分类,从贸易结构角度探讨日元兑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输日贸易的影响,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做一定补充。文章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相关文献综述;第三部分从微观视角分析汇率变动与贸易传导过程,从理论上阐述汇率变动导致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机理;第四部分实证检验中日双边汇率变动对我国输日贸易结构的影响;最后一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关文献综述

汇率变动对出口贸易结构产生影响首先体现在汇率对分类产品出口价格传递具有差异性。罗忠洲、廖发达(2005)以1971—2003年的日本为例,建立汇率的出口价格传递率模型,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了汇率变动对化学制品、纤维制品、金属制品等七种行业的出口价格传递率,结果表明,各行业的短期价格传递程度有较大差异。毕玉江、朱钟棣(2007)利用1985—2001年的季度数据,对我国SITC一位数分类的前8类出口商品进行基于VAR模型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无论长期还是短期,对于不同分类的商品,汇率变动对出口价格的传递程度不同。其中第0类和第5类商品传递程度最高,第8类商品出现了逆传递。陈学彬、李世刚等(2007)利用2001 年1 月至2007 年8 月间的数据,通过面板分析方法,对HS分类出口商品进行考察,研究发现,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汇率传递率大于零;具有加工贸易特征的行业和农副产品汇率传递率略小于零;原材料和能源类行业的汇率传递率大幅小于零。

邓水兰、温诒忠(2008)认为短期的汇率变动对贸易结构调整几乎没有影响,贸易结构调整与汇率趋势有关。一国货币升值,刺激了国内先进技术产品的生产,往往更容易实现贸易产业优化升级,因此人民币升值促进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王瑞芳、余长林等(2008)通过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直接验证了1980—2004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结构(工业制成品占总额的比重)的影响,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中国总贸易结构、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动。马君潞、王博(2010)细化了产品分类,基于1981—2006年SITC分类的出口数据,将其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以及食料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然后采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验证了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分类出口产品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是汇率的水平还是短期汇率波动,对不同分类产品的影响差异较大。按系数由大到小分别为制造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以及食料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

比较而言,有关汇率变动对中日贸易结构影响的研究相对不足。曲洋、万相昱(2009)将2001—2006年对日出口产品分为10类,分别计算出以美元结算的出口额变动与双边汇率变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矿物性燃料、精密仪器等受汇率影响较高;食品、非金属矿物制品受汇率影响较低。如果以人民币作为结算方式,并且剔除掉通胀的影响,所得结果与上述结论一致。姚远(2011)将我国与9个贸易伙伴国按HS分类标准分类的进出口产品,按照技术附加值分为初级产品、再加工产品和制成品,利用面板分析方法,研究我国对两国三类产品在2005 年1月至2010年10月以及2007年2月至2010年10的样本期内的人民币有效汇率弹性,其中针对日本的研究结果表明,汇改期的出口汇率弹性一般要大于危机期的出口汇率弹性;变系数模型中再加工产品的汇率弹性最大,而变截距模型中初级产品的弹性最大。

综上,本文与上述文献有如下区别:一是相对于国内文献经常运用的年度数据,本文将采用月度数据进行检验。尤其是针对短期分析,使用月度数据可以提升论文结论的可靠性和说服力马君潞、王博等(2010)指出,“如果能够采用更加精确的数据比如季度数据或月度数据基于产业数据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和检验, 则可以大大提高论文结论的可靠性和说服力”,采用月度分析能够更精准地反映短期变动,因此在短期分析中结果更为可靠。。二是本文选择的样本期为2005 年7月至2012年12月,以保证样本期内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一致性。三是相对于曲洋、万相昱(2009)的研究,本文采用计量模型进行分析,可以剔除其他主要因素对出口的影响;相对于姚远(2011)的研究,本文采用双边汇率,比人民币有效汇率更能反映对中日贸易的作用。

理论框架

实证分析

(一) 数据初步分析

2005年7月至2012年12月日元兑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见图1):第一阶段为2005年7月份至2008年底,日元兑人民币略有下跌,但总体变动不大;第二阶段2009年底至2012年初,受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影响,美元、欧元起伏不定,日元成为了国际资金的避风港,日元兑人民币也始终保持着升值态势;第三阶段,2012年以后,随着美国经济逐步好转,美元兑日元走势相对平稳,日元兑人民币走势呈震荡波动状态。

图2描述了样本期内我国对日出口分类指数的走势。根据上述界点,出口分类指数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相对平稳阶段、震荡上涨阶段以及震荡回落阶段。然而,也不难看出,虽然各类指数走势有大致相同的规律性,但是变化幅度表现不一。各分类出口指数的分化程度在2008年底出现突变,在这之前,除了资源类产品外,各指数分化趋势并不明显;2009年2月各类出口指数跌至谷底,随后转暖回升,此后各类出口指数间的差距逐步扩大,表现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增幅较大,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紧随其后,工业制成品总额的增幅居于两者之间。原材料、能源类初级商品出口增长相对平稳,总出口指数变动并不明显。2012年后,各出口分类指数又出现靠拢的趋势。

据上述分析可知,我国对日出口分类指数与双边汇率指数在走势上具有相似性。然而,影响出口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发生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从众多因素中分离出汇率变动对出口的影响。同时,出口分类指数走势具有明显的行业异质性,因而必须结合不同商品类别进行分析,才能更全面地评估中日双边汇率与我国对日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

本文选取2005年7月至2012年12月之间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所有序列均处理成2005年7月为基期的定基指数。EXPi表示人民币标价下的分类出口额,通过日元标价下的出口额乘以同期日元兑人民币汇率获得,原始数据来源于日本财务省的贸易统计;E表示日元兑人民币汇率,来源于中经统计数据库;Pc表示相对价格指数,将国内PPI指数与日本CPI指数预先全部处理成相同基期的定基指数,然后通过两者相除得到相对价格指数由于按SITC分类的产品与按行业与部门统计的分类产品无法准确对应,为了防止指标挑选的随意性以及相关研究易于比较,本文采用国内综合PPI指数代表分类产品的PPI指数,日本综合CPI指数代替分类产品的CPI指数。,其中国内PPI数据来源于中经统计数据库,日本CPI数据来源于EIU数据库;Y代表日本收入水平,采用日本工业增加值指数代替,数据来源于EIU数据库。

(三) 长期均衡关系分析

首先本文采用广为使用的ADF 检验法来检验序列的平稳性,根据检验结果选择合适的实证方法或者对不平稳序列差分变成平稳序列,避免对非平稳序列回归而产生“伪回归”现象。通过ADF检验可知,所有变量在5%显著水平上无法拒绝有单位根的原假设,为非平稳序列,而一阶差分序列能够在5%显著水平上能够拒绝原假设,为平稳序列,即所有序列均为I(1)型时间序列。相同单整阶数的变量可以通过Johansen多变量协整检验来检验相互间的长期关系。为保证统计上的可信度,本文可依据LR、FPE、AIC、SC、HQ多种检验准则确定无约束VAR(P)的滞后阶数,通过验证,确定各类别出口模型最佳的滞后阶数均为二阶滞后。协整检验表明,针对所有类别的检验均存在一个协整关系(见表1)。

由检验结果可以得到如表2所示的协整方程。表2显示,双边汇率对各类别出口产品均存在正向作用,即日元兑人民币升值,我国各类别产品对日出口额增加,符合汇率变动的一般规律。从分类别系数来看,汇率变动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影响要大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主要源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低,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价格优势,因此对价格的变动异常敏感。如果人民币相对日元贬值,那么对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冲击最大。相对而言,原材料、能源类初级产品出口的汇率弹性较低。日本是个资源贫国,在食品、矿产资源、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补给据王冰(2005)的研究,日本农业产出仅能满足国内需求的40%,所需石油的99.7%、煤炭的97.7%、天然气的96.6%都需依赖进口,具体参见:王冰:《日本资源进口战略》[J],载《中国外资》2005年第8期。,因而需求具有一定刚性。这一特点也反映在其他变量的估计系数上,日本收入水平变动对我国原材料、能源类初级产品出口的影响要大于对其他类别出口的影响,体现了经济增长对原材料、能源需求的扩大效应;原材料、能源类初级产品出口的相对价格系数与其他相对价格系数相比出现异常,与经济意义不符,一定程度上说明原材料、能源类初级产品出口与相对价格变动的联动性较弱,出口对价格变动并不敏感。另外,汇率变动对工业制成品的作用要小于初级产品以及总出口,分析可知,SITC分类中第9分类产品应属非汇率(或价格)敏感型产品。

由结构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结果可知,误差修正项的系数均为负,具有反向修正作用。初级产品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调整系数要大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调整系数,意味着前两者从短期非均衡向长期均衡调整的速度要快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其原因主要归结于初级产品尤其是农副产品易于收缩或扩张的特点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相对低门槛的特性。

短期内汇率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之间具有当期关系,汇率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影响要大于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影响,短期关系与长期关系相反。究其原因,日本以生产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中日两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具有互补性,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具有竞争性参见李艳洁:《中日贸易从互补走向竞争》[N],载《中国经营报》2011年11月12日;吴莹、余振:《从贸易结构看中国参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J],载《商业时代》2010年第31期。。我国的竞争优势更侧重于价格的优势,因此短期内汇率变动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受到的冲击反而要强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并且,从相对价格弹性值的比较中也可以看出,国外市场价格对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冲击要强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由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附加值要高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因此长期来看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应对汇率冲击的能力还是要强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收入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也具有当期关系,收入水平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影响要大于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影响,短期关系与长期关系则完全一致;短期内相对价格与各类别出口具有当期以及滞后一期的关系,然而两者符号完全相反,表明提高劳动报酬,短期形成负向冲击,而一段时间之后却可能通过提高劳动素质、改善劳动质量等渠道促进出口。另外,短期内汇率对原材料、能源类初级产品以及总出口的影响不显著,主要原因仍在于初级产品以及第9类产品的非汇率(价格)敏感性,这个结果与前文对长期的分析结论相仿。

上述分析根据历史数据考察了各类别出口与汇率、相对价格以及国外收入间的关系,接下来进一步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汇率扰动对各类别出口当期及未来的长期动态作用。

由表4可知,给汇率施加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将对我国输日各类别出口产生负向影响。比较而言,初级产品出口与总出口的反应滞后,初级产品出口在第3期才开始受

到负面影响,迅速增强至最大值,而后稍有回落逐步走向稳定;总出口所受影响则呈缓慢增强状态,直至第6期达到基本均衡。工业制成品、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冲击迅速做出反应,随后震荡走强,在第5期至第9期中先后达到最大值。综观走势,前期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受的负面影响要强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达到均衡状态之后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受的影响要强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这个结果可以与前文根据历史数据分析的结果相互应证。

结果分析及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JJ协整检验、结构误差修正模型(SVECM)方法检验了中日双边汇率与我国对日分类别出口贸易之间的长期、短期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对我国各类别出口的变动机制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在实证检验过程中,还考察了相对价格以及日本收入水平对我国输日贸易的影响。检验结果表明,(1) 长期内,日元兑人民币汇率与我国对日分类别出口之间均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即日元升值,我国各类别产品对日出口额增加,日元贬值对日出口减少。其中,汇率变动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影响要大于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影响,从短期看,汇率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之间具有当期关系,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影响要大于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影响。(2) 无论长、短期,原材料、能源类初级产品出口对汇率变动并不敏感,对价格变动的反应也不灵敏,长期来看,日本经济增长是我初级产品出口最大的推动力。(3) 误差修正项具有反向修正作用。当短期出口偏离长期均衡值,初级产品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向均衡修正的速度要快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修正速度。(4) 给汇率施加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之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冲击迅速做出反应,而初级产品出口反应滞后。从所受的影响看,前期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受的负面影响要强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达到均衡状态之后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受的影响要强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

受日本宽松政策的影响,2013年5月初,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波兰以及欧元区等国家和地区纷纷实施防御性措施,相继降息刘洪:《日元贬值对中国经济的冲击》[N].载《经济参考报》2013年5月16日。。主要货币贬值,将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可能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对日元升值。在此趋势下,本文结合分析结果,对我国输日贸易提出如下建议:(1) 控制人民币升值速度、程度。从实证结果看,人民币对日元单边升值,短期内对总出口的影响并不显著,然而长期内必然导致我国对日总出口大幅缩减,对我国具有传统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冲击尤为明显。2012年6月起,我国开启了人民币与日元的直接交易方式,意味着在本币升值压力较大的情况下, 货币当局可以通过市场介入影响货币的供需来控制双边汇率的调整步伐,防止人民币过快、过度升值。(2) 自主创新,走差异化路线。低附加值的出口产品对本币升值的承受力要低于高附加值产品,提高技术水平,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将能够增强抵御汇率风险的能力。然而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我国出口结构与日本产业结构之间的竞争关系越发明显。不否认,我国在总的技术水平上与日本还存在一定差距,那么增强自主创新,走差异化路线不失为增加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产业内贸易的方法。(3) 协商以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在人民币对日元升值趋势下,如果继续以日元作为计价结算货币则徒增我国汇率风险防范成本;如果采用人民币计价结算,不仅有助于我国企业风险规避,出口更为便利,并且对日方而言,也可能由于汇率变动而受益。因此,双边贸易中要尽量协商以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当然,提高国际市场接受人民币的意愿还需要我国政府部门进一步推进人民币跨境结算进程,维持币值稳定,提高货币的国际地位。(4) 树立多元化市场战略,分散风险。日本是我国第五大出口目的国,在我国出口贸易中的位置不可小觑。但是过于依赖日本市场,不但要承受日元汇率变动的影响,还会遭受其他非经济因素的牵制,不利于我国外贸风险防范。因此,外贸企业要树立多元化市场战略,分散风险。各级政府也应积极引导,为促进产品推介以及企业与外方对接提供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 安辉,黄万阳.人民币汇率水平和波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基于中美和中日贸易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9(10):83-93.

[2] 罗忠洲,廖发达.汇率对出口价格传递率的经验研究:以1971—2003年的日本为例[J].世界经济,2005,28(11):26-31.

[3] 毕玉江,朱钟棣.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商品出口价格的传递效应[J].世界经济,2007,30(5):3-15.

[4] 陈学彬,李世刚,芦东.中国出口汇率传递率和盯市能力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7,42(12): 106-117.

[5] 邓水兰,温诒忠.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J].国际贸易,2008(09):26-31.

[6] 王瑞芳,余长林,王娟.中国贸易结构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J].广东社会科学,2008(03):39-45.

[7] 马君潞,王博,杨新铭.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研究——基于SITC标准产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0(12):21-28.

[8] 曲洋,万相昱.汇率变动对中日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纵横,2009(7):90-92.

[9] 姚远. 我国与日、韩间分类贸易品汇率弹性分析[J]. 商业研究,2011(04):105-111.

[10] Dornbusch R. Exchange Rates and Price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7,77(3 ): 93-106.

[11] Taylor J B. Low Inflation, PassThrough, and the Pricing Power of Firms[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0, 44(7):1389 -1408.

[12] Gagnon J E, lhrig J.Monetary Policy and 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inance & Economics,2004,9(4):315-338.

[13] 黄满盈,高志存.人民币汇率水平变动和波动对中美出口价格的传递效应研究[J].统计研究,2012(2):10-20.

稳增长汇报材料篇3

2005年对能源、材料来说,又是一个好年景。一年中石油价格上升41%,基础金属材料价格上升28%(图1),同年全球股市回报为20%,债市为4%(新兴市场债市11%)。用一位对冲基金经理的话说,只要投资石油、商品,闭着眼睛也赚钱。

笔者认为,2006年还会重复同一个故事,石油及矿石将连续第三年抛离股市、债市和汇市,成为金融投资之星。看好石油及商品主要基于三个理由:需求持续强劲、供应增长缓慢、世界上游资太多。

首先,各项领先指标一致指向世界经济活动重新加速。预计全球经济增长率在今年可以达到4.9%,高过去年的4.5%,仅比近年最高值的5%(2004年)低0.1%。而且经济增长动力进一步多元化,不再是美国消费一枝独秀,美国的企业投资、欧盟、日本、中国、印度的增长均会进一步加速。强劲的需求,是能源、材料市场向好的最重要保障。

世界经济在走向全球化,生产和服务外包规模越来越大,带动了以中国、印度为首的一批新兴国家的经济起飞。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新兴国家对能源、材料的需求大增,但发达国家并未减少对汽油、首饰的需求。可以说,新兴国家的崛起,垫高了世界总需求的基数。这是一个结构性变化,使这个牛市更长,价格升幅更大。

其次,尽管价格急升,能源、材料的产能扩张速度远比想像的慢。经历过上世纪90年代大低潮的生产商,在新增产能上持观望态度,至少在今后两年内石油及多数矿石的产能增长仍落后于需求。以石油为例,国际能源组织预计今年石油需求上升1.7%(很可能低估了),而供应仅微增1.2%。

产能扩张缓慢,有其历史背景。上一轮漫长的熊市中,采矿专家被排挤出管理层,金融专家纷纷坐正。这批人关注股东回报,搞并购是内行,开新矿则是外行。并购只涉及资源所有权的转让,并不增加世界产能总量。另外,熊市时削减开支最多的是勘探,没有新发现的储量,就限制了生产扩张。

最后,全球游资太多,投资渠道不够。前几年的超低利率水平和超宽松金融环境,造成游资泛滥。可供投资的资产供应量远远赶不上资金的增长,股市、债市回报率越降越低,于是游资涌向能源、材料这些刚刚迈出熊市的另类资产。在石油期货市场上,1/4的合同掌握在对实物并无兴趣的对冲基金手中。最近连以长期投资为目标的退休基金,也将大量资金投向能源、材料市场。水涨船高,价格上扬是自然的。

世界各国经济多处在经济周期的中点(mid-cycle)。经济好像稳定下来了,但随时有进一步下滑的风险;加息周期大致见顶,但息口下一步是升是降目前还难以预计。此时股市、债市都缺乏方向感,房价更是高处不胜寒,于是成就了商品这一另类投资工具。

顺便提一句,笔者看好大宗商品中的矿石部分,但对钢铁、电解铝等中游商品则不看好。如果中国房地产今年向好,钢价、铝价会小有反弹,不过这些领域的产能过剩太严重。

在各类商品材料中,笔者最看好黑金(石油)和黄金。去年第四季度石油价格的回落,笔者认为是暂时的。世界经济在加速,全球库存处低位,剩余产能很有限,这些是油价重新向上的基本理由。中东和伊朗两大火药桶中任何一个出事,必然引起石油价格飙升。值得一提的是,石油期货现有净沽空3万张合约(图2)。当这些合约平仓时,油价反弹可期。

黄金升势起步较迟,但近来颇有破竹之势。亚洲各国央行近年来积累下大量外汇储备,其中大部分存放于美元资产。这些央行近月纷纷将部分资产转成黄金,是这一轮金价升势的动力之一。相信随着美元汇率转弱,黄金在外汇储备中的比率还会提高。同时,海湾国家(石油资金)、中国印度(外包资金)对黄金的消费需求也呈双位数增长。

有人会说,今天的石油、黄金价格已经很高了。石油在1980年时每桶39.5美元,比今天的价格无疑低出许多。不过,如果去除通胀因素,今天的油价只有当年的60%(图3)。黄金在1980年的高位为每盎司670美元,今天金价不过是当年的80%,去除通胀因素后更仅有30%。

2006年伊始,世界政治、经济便充满了变数。除了恐怖主义阴霾和伊拉克战争,后沙龙时代的中东局势、俄罗斯/乌克兰天然气之争背后隐含的能源运输风险、伊朗核子项目可能引发的战争风云等,任何一个突发事件都可能触发油价、金价飙升。而且,随着美联储利率正常化进入尾声,美元汇率估计会重返弱势轨道。美元疲弱往往与油价、金价上升联在一起。

稳增长汇报材料篇4

稳健医疗是一家研发、生产和销售医用敷料和日用消费品的企业,以医用敷料的OEM贴牌起步,后着力发展民用产品、自主品牌、国内市场,旗下品牌包括Winner和“全棉时代”。

棉花是稳健医疗的主要原材料,在生产成本中占比最大,对成本有较大影响,而棉花作为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大,这是该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

由招股书可知,2015年棉花在生产成本中占比16.25%,由棉花加工而成的棉纱和医用坯布成本占比为16.79%,三者合计在直接材料中占比逾50%;而报告期(2013-2015年)持续下跌的棉价无疑有利于稳健医疗的表现,棉花、棉纱、坯布的采购均价在2014年和2015年都有较大降幅,两年累计下降两成左右,在一定程度上抬升了公司的总体毛利率。

但是,棉价不可能长期低迷,棉价走势一旦逆转,稳健医疗采购成本将上升。

自2011年二季度大宗商品走熊以来,棉花价格已经被砍去了四分之三,这一情形很可能随着棉花种植面积下降、库存减少而发生逆转,特别是大宗商品近期整体出现变局。

与棉花相关的另一个风险是,稳健医疗进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但远期汇率变动趋势和棉花期货价格走势很难准确预测,公司净利润可能会受到不利影响。

2014年、2015年,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造成的损失分别占同期税前利润总额的3%、3.83%。

稳健医疗的主营业务包含医用敷料产品、日用消费品和全棉无纺布卷材,2015年这三大类产品销售额的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回落,主营收入由此减速。

创立以来一直是主要产品的医用敷料在报告期出现了负增长,2015年销售额同比下降1.4%,这与中国医用敷料整体出口形势一致。2016年以来,医用敷料的出口形势进一步恶化,前两个月中国医用敷料出口金额、数量累计同比降幅较上年末进一步分别扩大了17个和5个百分点,这也意味着稳健医疗的销售并不乐观。目前,医用敷料在稳健医疗主营收入中的占比为50%,其中80%用于出口。

随着销售额下降,医用敷料的产能利用率也持续降低,纱布类已经降到了60.63%,棉类降至77.15%。而本次募集资金的一个主要用途便是医用敷料制品生产。

主营收入占比快速上升的日用消费品虽在2015年实现了88%的增长,增速仍较上年回落了55个百分点。

尽管“全棉时代”定位中高端消费群体,契合了消费者对高品质产品的追求,因此带来了爆发式增长。但是,这种高增长恐难持续:一方面,“全棉时代”从零开始,低基数带来增速的暴涨;另一方面,日用消费品市场存在众多优质企业,竞争对手也在弥补市场空白,竞争趋于激烈。

稳健医疗主营业务收入的第三大来源是全棉无纺布卷材,报告期内(2013-2015年)占比分别为15.76%、14.79%和13.41%;不过,这一领域却面临客户过度集中的风险,作为最大的客户,恒安国际对该业务的贡献比例分别为76.38%、70.41%、76.06%;而恒安国际又是稳健医疗在日用消费品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

此外,销售“环保”产品的稳健医疗在报告期内多次因为环保配套设施不到位或排污超标等问题受到环保部门的处罚。

稳增长汇报材料篇5

关键词:外汇储备;现状分析;利弊;对策建议

外汇储备,又称为外汇存底,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即一国政府保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债权,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持有并可以随时兑换外国货币的资产。狭义而言,外汇储备指一个国家的外汇积累,是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广义而言,外汇储备是指以外汇计价的资产,包括现钞、黄金、国外有价证券等。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清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有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迅速。2009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1316亿美元,同比增长17.84%。在1979年之前,我国外汇储备从来没有超过10亿美元,甚至还出现过负值。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持续增长,贸易高速发展,外汇储备开始迅猛增加。到1996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了1000亿美元。此后上升相对平稳,2001年后,我国经济的强劲增长迅速推动了外汇储备的飙升,到2006年连续三年单年外汇储备增量超过2000亿美元。可以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外汇储备迅猛增加,由零增至2万多亿美元。

1 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原因

1.1 外贸增速较快,“出口多,进口少”导致贸易顺差不断加剧

与前几年进出口量都巨大的发展格局不同,从2005年开始,“出口多,进口少”已成为外贸运行的主要特征。从进口方面来看,各类产品的国内供应量充足,国际需求疲软;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导致外贸企业减少进口、推迟进口;国际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而导致进口率的上升远远超过进口关税的降幅,国内企业削减进口;而日趋明显的进口替代趋势也同样导致加工贸易进口增速的持续下降。从出口来看,由于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和贸易摩擦风险的存在,很多外贸企业提前出口、加快出口,由此导致大量顺差出现。

1.2 大量外资的进入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引进外商直接投资,而在21世纪初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FDI流入国之一。由于中国的经济稳定增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不断增强。1979—2004年,我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速度超过年均30%,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实践中是极为罕见的。2005年,我国外资企业发展稳定:外方出资比例持续增长,整体质量明显提高。全国实有外资企业注册资本达8120.3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11.5%。2006年,中国吸引FDI总额达630亿美元,新设立外商企业41485家。

1.3 热钱的流入

中国经常项目下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而资本项目外汇收支则实行严格管理,国际热钱很难通过合法途径进入中国内地。不过在对人民币升值的心理预期持续作用的情况下,大量国际热钱以各种非法的途径进入中国内地套利、套汇。国际热钱流入的渠道主要包括:一是热钱通过贸易渠道进入中国,例如,通过境内的对外贸易企业虚报贸易出口,如提高商品的出口价格,低报进口价格;二是国外游资通过投资渠道从资本和金融项下进入中国,例如,直接投资是热钱进入中国的一条重要合法途径;三是利用资本项目管理中的漏洞实现人民币的兑换,以外债的名义直接结汇。

2 我国保持高额外汇储备的利弊分析

高额外汇储备是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良好的结果,也是中国经济运行健康的标志。但巨额外汇储备也蕴涵着风险,过度的外汇储备会给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我国保持高额外汇储备的有利之处在于:有助于化解经济结构中的不平衡因素,从根本上减少国际收支不平衡发生的可能性,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增强国际清偿能力,从而维护国际信誉,以吸引外资进入;国家干预外汇市场,稳定人民币汇率;增强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发展。我国保持高额外汇储备的弊端在于: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导致大量“套利性”外汇资本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境内;基础货币投放和外汇占款增大,制约了货币政策的运用和效应;高额外汇储备并不经济,降低了资金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外汇储备成本,内债与外债大幅增加;增大了储备风险;使国家储备资产面临巨大的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失去了国际货币基会组织的优惠贷款。

3 对我国巨额外汇储备进行有效管理的对策建议

3.1

[1] [2] [3] 

实行“走出去”战略

为配合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必要从国外获得更多的市场、资源和关键能力。我国应进一步放宽用汇限制,完善政策,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扩大对国外资源的开发型投资,加大境外资源开发力度。将一部分储备转化为能源储备,即增加能源、先进技术设备等重要战略物资的储备,运用一定的外汇进口关键设备、原材料,如节能、安全生产、排污环保事业发展所需的各种设备、技术、材料等,加快国内技术改造升级的步伐。

另外,外汇储备投资应该着眼于提升本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所以需要大力支持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的开发,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改变粗放型出口增长模式,走集约化发展道路,优化产业结构。国家可以考虑用部分外汇储备设立“海外投资基金”,通过商业银行转贷,支持企业的海外投资,还可以支持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扩大海外投资,支持对海外能源性企业、关键性原材料生产企业的并购活动,并购国外战略性资产,并配合金融战略的实施,不排除有计划、有远见地对国际跨国银行的并购予以支持。

. 增大资产配置的灵活性和多元性

()合理选择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逐渐调整外汇储备结构,实现外汇储备多元化。根据对外贸易依存度、经济相关度,综合考虑进口支付要求、时常干预需求、偿还债务需要以及我国与他国的贸易依存度等方面的因素来安排。目前,美元的贬值趋势使得我国外汇储备面临汇率风险,所以应减少美元比重,在货币篮子中适当增加其他强势货币如欧元、日元及其他货币性资产的比重,从而有效化解一部分风险,保证我国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

()合理安排储备的资产结构。外汇储备主要有四大作用:一是调节国际收支,保证对外支付;二是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币汇率;三是维护国际信誉,提高对外融资能力;四是增强综合国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外汇储备资金在使用上应当坚持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和营利性四原则作为出发点,对于作用不同的储备,选择不同的投资方式。为发挥前两项作用,储备一般投资在流动性最强的投资工具上,因而必须选择风险最小的投资工具组合,以规避投资失败带来的风险,比如货币基金、信用级别较高的短期债券和流动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债券、政府机构债券以及短期衍生产品等。而为发挥后两项作用,储备在短期内使用的可能性不大,为中长期投资,其投资组合可侧重于收益性,如长期的国际金融机构债券、远期合约、进行海外投资、购买海外企业股权等。

此外,从国家经济安全的长远角度出发,我国应该有意识地增加战略资源等方面的储备,建立战略发展基金。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石油、铁矿石、铜等战略性和稀缺性自然资源的需求大量增加,所以应动用部分外汇储备,在国际市场上价格相对较低时对其进行购买,并建立相应的储备体系,或在适当的价格水平上抛售。

. 完善外汇储备管理法规及监管机制

从国际经验看,各国都十分重视与外汇储备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韩国为例,该国采用政府投资公司的外汇储备管理模式,设立了韩国投资公司,并专门制定了与之配套的《韩国投资公司法》。我国目前关于管理和运用外汇储备的法律法规依然有待加强与完善。外汇储备的相关法律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条和第条有原则性规定,却并未在中国外汇管理基本法规中的《外汇管理条例》中有所反映。并且我国目前也应该尽快制定专门的《外汇储备投资管理法》等法规,并在其中明确规定国家外汇资产的定义和分类、外汇储备的构成和作用、管理机构的管理目标和监管职责等内容。

另外,国家也应制定和外汇投资公司有关的法律法规,比如《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法》,对外汇投资公司加强监督和管制,确保其行为规范、健康运行,从而才能保证外汇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总之,只有从国情出发,保持适当规模的外汇储备,并对其进行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才能稳定我国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使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文章屋在线:www.lunwe

稳增长汇报材料篇6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国际收支;外汇管理

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各国货币对美元或出现较大幅度贬值,或表现的十分疲软。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人民币汇率却表现的异常稳定,成为全球最坚挺的货币。尽管如此,国内外市场上还是产生了强烈的人民币将贬值的心理预期。从国外看,有人认为人民币贬值是迟早的事。从国内看,1998年1月和7月,在各大城市出现了两次黑市炒汇高潮;另一方面,部分企业骗汇、逃汇、资本外逃问题十分严重。这些现象说明国内外人们对于人民币汇率缺乏信心。在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下,信心问题对货币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所谓信心主要指某种货币的持有者愿意继续保有它,而不会发生惊慌地从一种储备货币转向另一种储备货币的情形。在上述背景下,针对国内外对人民币汇率所持的怀疑态度,中国政府多次强调人民币不会贬值,以此增强人们对人民币的信心。那么是否说,中国政府强调稳定人民币汇率人民币汇率就稳定了呢?换句话说,是一种权益之计,政治上的需要还是基本经济因素起作用呢?人民币汇率今后走势将如何呢?

一、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是人民币汇率稳定的直接因素

国际收支状况是决定和影响一定货币汇率变化的直接因素。一国国际收支发生顺差,就会引起外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供应增加,顺差国的货币汇率就会上升;反之,一国国际收支逆差,就会引起在外汇市场上外汇供应短缺,逆差国的货币汇率就会下跌。就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看,1994年以来,国际收支连年顺差,其中外贸顺差,资本项目下净流入,外汇储备连年增长,由1993年底212亿增加到1998年底1450亿美元。人民币汇率稳定,由1994年底并轨时1美元兑换87元人民币升值到1美元兑换83元人民币。这表明国内外汇市场在相当长时期内已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人民币有升值的要求。为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央行入市操作,收兑美元投放人民币。但基础货币投放过多,又使央行货币政策选择空间狭小。因此,政府适时推出外汇改革措施。一是扩大居民因私出国个人用汇的范围和标准;二是把外商投资企业纳入结售汇体系;三是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中资企业保留一定额度的现汇。这一系列改革使人民币没能进一步升值,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在亚洲各国货币大幅贬值的情况下,我国未来的国际收支会如何演变,这将直接影响人民币汇率的走向。

1贸易收支状况分析。从中长期看,贸易收支状况在整个国际收支中具有决定的意义。1997年,我国外贸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当年外贸进出口总额325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出口1827亿美元,增长209%,进口14236亿美元,增长25%,全年贸易顺差403亿美元。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日益显露和加深,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额3239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04%。其中出口183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05%,进口1401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5%,贸易顺差4359亿美元。1999年,我国外贸仍面临较大的困难和挑战,但仔细分析,也面临一些有利因素。从外部看,对我国外贸出口影响最大的亚洲金融危机各国和地区的金融形势已经稳定,经济已度过最困难的时期,1999年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经济会出现恢复性增长。货币币值稳定并可能出现一定程度升值,这有利于我国恢复对该地区的出口。同时,我国实施的出口多元化战略仍会继续发挥作用。从内部看,决定贸易收支最基本的因素是国内经济状况。1999年,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社会商品零售物价将在低位徘徊。在这样的局面下,外贸出口面临的有利因素是:首先国家对外贸出口给予政策支持。国家采用出口退税、税收优惠、出口信贷等手段鼓励出口。由于亚洲货币贬值的压力,国家一方面加快了出口退税进度。另一方面,从1998年1月1日起提高纺织品和机械产品的出口退税率,6月1日起提高煤炭、钢铁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1999年1月1日起又一次提高了机电、纺织、钢材、水泥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适当的提高出口退税率可以降低出口企业的成本,增强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同时,银行加大对外贸企业支持力度,对产品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优先提供贷款;特别是对机电产品出口给予政策支持;提高向外经贸企业贷款比例。这些政策措施使企业资金紧张状况明显改善。其次,出口成本的稳定为出口增长提供了条件。企业产品成本主要是由原材料、工资、运费及税金构成。从原材料看,1994年以来,由于人民币持续小幅升值,这使得以进口原材料从事生产的外贸企业成本相应下降。与此同时,国内物价逐步下降,原材料价格也呈跌势。从工资看,我国工资增长率不断下降。自1995年以来,我国工资增长率下降30%多。原材料和工资下降,使企业换汇成本下降。据沿海主要港口城市的统计,1997年退税后出口换汇成本为7966元人民币。估计1998年以后仍会大体如此。这是因为,一是1996年以来,中央银行连续六次降息,贷款利率水平不断下降;二是1997年10月中国又一次较大幅度地降低关税,幅度达26%,这使以进口原料和中间产品从事加工的出口企业可以相应地降低其成本;三是物价稳定,并略有下降,因此,可为出口的稳定和增长创造相应的条件。再次,国有外贸企业积极转变经营机制和增长方式。近年来,随着外贸体制的改革,现代企业制度逐步确立,以及人民币小幅升值的压力,使国有外贸企业逐渐改变了过去那种依靠本币贬值刺激出口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开始加强管理,挖掘内部潜力,大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加快技术改造,调整商品出口结构,实行多元化市场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逐渐走上效益型的对外贸易之路。因此,作为出口规模扩张主导因素的一般贸易,其增长的内在动力和机制已相对稳定,今后将继续发挥作用。第四,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长势头强劲,成为对外贸易的生力军。外商投资企业总体技术水平较高,对外熟悉国际市场,应变能力强;对内管理完善,机制灵活,企业新建,人员负担轻,自有资金充裕,成本控制好,同时又可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在上述因素共同作用下,其出口换汇成本普遍低于中资企业。出口增长速度较快,在全国总出口额中所占比例从前几年的10%上升到1997年的407%,1998年进一步上升为42%。上述分析表明,现行的汇率水平是有利于出口的。亚洲金融危机后,在东亚各国货币大幅贬值的严峻形势下,1997、1998年贸易顺差403亿、3459亿美元也支持这一论点。事实有力地证明了至少在目前人民币汇率并不存在高估问题。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1998年我国出口增速下降较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向亚洲出口大幅下降的影响,应该说主要是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当然,在现行的汇率水平下,部分企业、主要是中资企业出口亏损,企业在补偿可变资本后,仅能补偿部分不变资本。但即使这样,国内宏观经济供大于求的总体格局迫使企业通过出口去寻求市场,这既符合企业本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符合社会需要和利益,同时也会获得政府的支持。

2资本收支状况分析。影响外汇供求从而影响货币汇率的还有资本项目收支状况。当一国有资本大量流入时,在外汇市场上外汇供过于求,外汇汇率下跌;反之,外汇求过于供,外汇汇率上升。改革开放以来,流入中国的外资4200多亿美元,其中2747亿美元为直接投资,外债为1460亿美元。在借入的1460亿美元外债中,85%左右是长期债务,仅有15%是短期债务,外债结构合理,无论偿债率、负债率和短期债务比率都大大低于国际通行标准。具体看,从1994年以来,资本项目下净流入规模较大且比较稳定,1994、1995、1996、1997年四年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为326亿美元、370亿美元、400亿美元、452亿美元。我国连续四年成为全球实际利用外资数额居第二位的国家。外资大规模的流入,外汇供过于求,给人民币带来了较大的升值压力,为避免本币升值幅度过大给我国出口带来不利影响,央行入市在外汇市场上大规模收购美元。可以说,近年人民币处于升值状态是市场供求关系演变和央行干预的结果。央行不会也不应该在贸易持续顺差并规模较大时应部分企业要求及市场预期引导本币贬值。亚洲金融危机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吸引外资,但影响不大。这是因为我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主要的不是取决于东南亚有关国家的对华投资。因此,近期我国外资流入规模仍将处于较高水平。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为抵消其对我国吸引外资的消极影响,1998年我国政府已出台了进一步吸引外资政策措施,其主要有:第一,实行优惠政策。对外商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项目需进口的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投资于其他鼓励类项目需进口设备减半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第二,补充修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进一步加大开放的程度,拓宽允许外商投资的领域,引导外商投资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第三,引导和鼓励外商到中西部投资。对我国产业政策中限制外商投资,但能发挥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的项目允许外商在中西部兴办;中西部地区的省会和沿边城市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上述一系列政策措施将在今后发挥作用。同时,由于我国避免了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并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减少了投资风险,增强了外商投资的信心。1998年1—11月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达417亿美元。中国仍然被列为最佳的投资国之一。因此,可以预计,从中长期看,只要中国改革开放方针不改变,外资就会继续大量流入。这是因为,中国经济进入长期稳定发展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经济和社会的结构调整,巨大的人口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场的扩张潜力,极高的储蓄率所转化的投资率,低廉的劳动成本和充裕的人材,教育投资的持续增长和人口素质的提高,高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政治的稳定等已经变成投资的良好预期。

分析显示,中国的国际收支短期内不会发生逆转,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是人民币汇率稳定的直接因素。

二、低水平的通货膨胀是人民币汇率长期稳定的根本原因

在当代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下,两国货币之间的比率,从根本上来说是由各自所代表的价值量决定的。一国货币的对外价值是对内价值的体现。物价是一国货币价值在商品市场的体现。通货膨胀就意味着该国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下降,因此,国内外通货膨胀率的差异是决定汇率长期趋势中的基本因素。在国内外商品市场相互联系的条件下,一国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会反映在经常项目收支上。因为,高通货膨胀率会降低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导致出口减少,继而出口外汇收入减少;同时,又会提高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引起进口增加,进而外汇支出增加。这一减一增会影响外汇市场上的供求状况,从而影响汇率的变化。其次,通货膨胀的差异还会影响人们对汇率的预期,反映在资本项目收支上。一国通货膨胀率较高,货币对内价值下降,人们预期该国货币的汇率将下降,由此进行货币替换,即把手中持有的该国货币转化为其他国家货币,使该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现实下跌。总之,一国通货膨胀高于它国,该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就会趋于贬值。反之,则会升值。中国经济改革的取向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改革的深入,国内商品市场与国际商品市场联系日益紧密,国内价格体系与国际价格体系逐渐接轨,国内物价总水平持续上升。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1978年至1997年20年间,我国通货膨胀年均约725%。与此同时,人民币连续16年贬值,由1978年1美元兑换15元人民币下跌到1993年底的1美元兑换87元人民币,年均贬值约116%。1994年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人民币汇率并轨,即人民币兑美元的官方汇率与市场调剂汇率合二为一,将人民币兑美元由57比1的官方汇率下调为87比1市场调剂汇率。从此以后,人民币市场汇率即名义汇率开始稳定并缓慢升值。从理论上说,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是人民币名义汇率的基础。实际有效汇率是按照对外贸易国别权重加权平均计算的多边汇率指数。实际有效汇率一般反映的是一国货币的长期汇率水平。自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以后,1994—1996年中国国内出现较高的通货膨胀,三年累计高达426%,这说明人民币购买力下降,对内贬值426%。由于货币的对内价值决定其对外价值。因此,人民币对外价值即名义汇率也应贬值426%。但实际情况是,人民币的市场名义汇率不仅没有贬值,反而由87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升值到83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小幅升值约4%左右,两者相加约升值466%。如果考虑到美国同期每年有约3%的通胀率,三年累计共有9%通胀率的因素。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仍大幅升值376%左右。近年来,国内学者运用购买力平价理论,根据国际比较项目进行的计量分析表明,人民币的购买力平价汇率远远低于现行的人民币市场汇率,具有潜在的长期升值压力而非贬值压力。事实上,人民币有效汇率的稳中趋升走势,也就相应地奠定了人民币名义汇率稳定的基础。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看,自1993年下半年宏观调控以来,高增长、低通胀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商品供给总量相对于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求已相对过剩,物价持续回落并稳定,买方市场已经出现。过剩的生产能力和快速增长的存货是当前的主要特征。在这样一种宏观经济背景下,预期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出现较高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其原因是:第一,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价格近期内会比较稳定。近年来,由于中央始终把农业放在工作的首位,狠抓农业和农村工作,粮食连年获得大丰收,国家和广大农民手中有充足的粮食储备,这就为粮食及以粮食为原料的农产品价格稳定提供了充分保证。第二,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在逐步变硬。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逐步确立,投资饥渴症现象大大减少。投资需求疲软使生产资料商品价格难以大幅上升。第三,商业银行转变经营管理方式,注重经济效益。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商业银行法》和《贷款通则》的实施,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日益规范。首次普遍出现了惜贷,国有商业银行年度贷款额度没完成计划的现象。这不仅显示出银行贷款讲求效益,还使贷款增长导致货币供应量扩张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受到强力制约。第四,财政赤字带来的货币超经济发行导致通货膨胀因素被杜绝。中国人民银行法禁止中央银行向财政透支,这从制度上排除了财政出现赤字挤银行,央行印钞票弥补财政赤字引发通货膨胀的可能性。第五,央行的“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目标约束自己实行廉价货币政策,制造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因此,只要国内不出现恶性通货膨胀,随着多数国有企业改组、改制、改革成功并走出困境,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效率的提高,人民币汇率将长期保持稳定,可能持续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

三、强劲持续的经济增长是人民币汇率稳定的物质基础

货币问题本质上是经济问题,经济状况是决定货币的基本因素。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经济的强劲增长是货币稳定和升值的物质基础。1978年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每年平均以98%的速度增长,经济规模总量按现行市场汇率折算已据世界前列。从改革开放的20年看,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中,人民币汇率先是经历了不断下跌的过程,由1978年1美元兑换15元人民币一直跌到1993年底的87元市场调剂价,汇率走出了与基本经济状况不一致的走势。然而从1994年初人民币汇率并轨以后,人民币汇率才开始稳定并缓慢升值,呈现了与基本经济状况密切相关一致的走势。在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日益深化的情况下,虽然人民币汇率稳定与坚挺给我国外贸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从而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从国际国内金融经济形势分析,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因素仍居主导地位。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在经受了亚洲金融危机影响,1998年增长速度下降后,1999年会出现恢复性增长。这是因为,一是大部分金融危机发生国和地区经济出现了稳定和复苏的积极信号,经济与金融混乱和最困难的时间已经过去。1999年经济会出现恢复性增长或增长。二是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仍保持较快增长。美国经济增长仍保持强劲势头,继续承担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欧盟由于统一货币的实施,成本的降低,经济仍将保持增长。日本由于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出台,估计1999年以后经济会有一定的起色。三是全球性的降息活动为投资和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增长将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但对汇率起决定作用的是国内基本经济状况。1999年以后,我国经济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其主要理由是:首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及近年逐步回落的经济增长率,政府采取了适当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适当调整扩大内需的重点和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投资向交通、能源、通信、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倾斜,大力支持面向市场需求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资,积极支持灾区重建和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发展,继续支持发展居民住宅建设,积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其次,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将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新的增长点。根据国有企业的现实情况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大力深化对国民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逐步消化过去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房地产过度投机造成的泡沫经济,积极引导和规范国有企业按市场规律兼并和重组,促进产业资本存量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到资本市场融资,以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为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创造条件,从根本上解决深层次的结构矛盾,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健康的经济结构基础。再次,我国地域辽阔,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这是我国特有的自然优势。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的梯度推移有着广阔的空间,借助于江河流域,使经济增长由东向西推移,使东中西部发展相连结。这是周边国家所没有的自然优势,也是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可以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维持较高水平的原因之一。同时,我国人均GDP水平仍很低,经济增长仍处于工业化的进程之中,这种情况在未来10年左右时间仍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因此,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经济仍会保持适度的快速增长。在经济的快速增长过程中,经济质量会有较大提高,经济效益会更好,通货膨胀会明显地低于改革开放前20年,这将为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合理、有效、完善的外汇管理体制为人民币汇率稳定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现阶段,我国已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但对资本项目仍实行管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充分吸取了国际经验和教训,结合中国具体实际,采取了积极稳妥又渐进的方式,不失时机地不断改革和完善外汇管理制度,建立和实行了适合我国国情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外汇管理制度。中国外汇管理体制的长远目标是实现包括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可兑换的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但何时达到这一目标还没有时间表,要根据国内外条件去逐步实施。目前,我国对资本项目仍实行较严格的管理政策,对资本的流入和流出都实行计划和审批管理。在这样的体制下,居民和非居民都不可以在我国境内进行人民币与外汇的自由买卖。市场参与者也不能根据其预期自由买卖外汇;同时,国际投机者也难以获得人民币对市场形成冲击。因此,市场预期并未扭转也不可能扭转市场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人民币仍面临升值压力。

目前,我国的外汇管理制度在经常项目可兑换基础上,正完善资本项目的管理。为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我国严格控制外债规模,合理外债结构,严格控制短期资本比例。区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外汇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结售汇必须有真实的商业单据和有效凭证,银行间外汇市场实行实盘交易,对企业外汇帐户有限额规定,外汇指定银行也受到周转头寸的制约,并进行监管。还建立了进出口收付汇核销等事后监管机制,这从制度上根本堵住了国外投机性资本大规模进入国内市场套汇、套利的可能性。此外,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低,这也制约了国际投机资本向我国流动的动力。从我国金融市场现状看,国内货币市场随着1996年全国统一的银行拆借市场的建立而起步,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刚刚允许准入市场。股票市场分设A、B股市场,A股市场禁止境外投资者进入。人民币债券市场刚起步,境内发行外币债券也只是试点;国债的二级市场欠发达,国债的流动性较差。国内房地产市场随着1993年国家出台宏观调控措施以后,一直市道低迷。国内期货市场刚刚起步,并且只有商品期货,金融期货品种没有开办,国际短期资本在中国境内不具备使用金融衍生工具套利的条件。同时,由于我国实行较严格的金融管理,外资非法进入不受法律保护,制度成本约束会使投机性资本望而却步。

最近,针对国内外对人民币贬值的心理预期增加,逃汇、骗汇、黑市外汇交易猖獗情况,国家开始采取措施加强管理以堵塞漏洞。一是开展外汇大检查。对于那些违反外汇管理有关规定,以虚假或伪造的凭证到银行骗购外汇的非法行为,依法进行严厉打击;二是完善外汇管理法规。陆续制定并了一系列外汇管理法规以弥补监管中暴露的薄弱环节;三是加大打击力度。对参与非法逃套外汇或黑市交易的不同行为主体明确了相应的处罚力度。上述措施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外汇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及外汇监管水平的不断提高,是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制度保证。

[参考文献]

[1]连平论当前人民币汇率走势[N]证券时报,1998-01-22,

[2]杨帆人民币汇率能否实现跨世纪的稳定[J].金融研究,1997,2.

[3]刘光灿七大因素支持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N].中国证券报,1998-06-11.

[4]俞靖论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坚实基础[N].人民日报,1998-11-12.

稳增长汇报材料篇7

一、活动目标

安全生产目标:杜绝重伤以上事故,轻伤事故同比下降50%。

提质促销目标:提升原煤质量,促进营销工作。

节支降耗目标:细化成本管理,进一步落实降耗节支目标责任,加强检查考核,有效降低产品成本、管理费用和非生产性开支。

和谐稳定目标:强化“三公开”即:区队事务、班务公开,提高工资分配透明度,不发生停工、怠工、越级上访和集访事件。

二、活动实施方案

(一)班组晋级赛

1.晋级档次

特优级、优秀级、良好级、合格级、不合格

2.评选范围

在本区队内以采掘班组为单位,每半年进行一次评比。

3.评比办法

(1)采取100分制定级,100分为特优级,95分(含95分)以上为优秀级,90分(含90分)以上为良好级,85分(含85分)以上为合格级,80分(含80分)以下为不合格级。

(2)评比细则

发生重伤及以上事故则为不合格级;轻伤1人次扣15分;隐患未整改每条扣7分,整改不到位或整改不及时每条扣5分;未完成生产任务差10%以下扣5分,差20%以下扣10分,差30%以下扣20分;员工队伍不稳定每留失1人扣2分。(具体评分见晋级评分表)。

4.具体工作要求

(1)抓住工作重点,全方位控制生产现场。各班组坚持好每天到区队汇报本工作面情况并填写记录,做到随时掌握工作面重点和难点,并制定针对性措施进行控制。

(2)从7月开始,每周五下午5点钟区队召开周末碰头会,由区队安全副队长主持,分队干部正职参加,各分队汇报一周来安全生产工作情况,制定下周工作措施。同时每周六各分队干部必须向区队汇报本班组人员出井情况。

(3)各班组搞好生产组织和原煤质量控制,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增加产量或进尺,以增量增收来确保员工稳定收入。班组干部与生产任务挂钩考核,完不成计划班组干部职务津贴减扣30%后再按完成计划率享受职务津贴。

(4)被评为优秀级以上的班组,年底评选优先,对获得特优级的班组直接向公司推荐,对不合格级班组扣款500元(由分队干部承担)。

(二)利旧利废活动

1.活动时间:7月1日至7月20日。

2.活动主题:节支降耗、利旧利废

3.活动办法:近来发现,我们井下巷道、支架上、幇壁上到处可见被炮崩弯、轰烂的锚梁,区队支部、工会要求我们全区队员工每人在井下回收一根以上烂锚梁出井,把废旧锚梁以班组为单位用二尾子锤好后,统一交机电组高宝海组长处,由高组长出具接收证明。再由班组长将证明和班组在册人员一并交区队陶宏处,并组织考核工作。机电组要及时抽时间把送交的锚梁进行焊接,焊接完后由区队活动小组组织清点锚梁工作。7月21日区队支部、工会组织联合执法组到井下进行现场检查,检查各分队是否按区队要求把节支降耗工作落到实处。

4.奖惩办法:

①区队组织检查,发现责任区班组没有把坑木、草鞋板,管到等材料归位利用者,扣款200元。此扣款由班组干部承担。

②班组每人上交变型锚梁达不到一组以上者,按差一组扣款20元进行处罚责任员工。

③完成上交废旧锚梁较好的班组,区队进行通报表扬,并做年底评比先进班组的一个前提条件。

④机电组能及时认真把各班组上交的锚梁及时加工焊接完成,区队将给予机电组适当经济嘉奖,数额由区队行管会研究决定。

5班组干部将此项工作落实得特别突出的,区队将在年底班组干部评先工作中择优推荐。

5.活动工作措施

(1)各班组干部必须对本分队消耗的材料上台账,到区队开材料单由班组干部亲自进行。

(2)各班组严控材料关,杜绝跑冒滴漏,材料外泄。区队一经发现和员工检举属实者按得一赔十进行赔偿。

(3)各班组现场的镀锌风水管,要进行合理调配,不得在库房领取新管道投入。

(4)各班组的高压风水管要规范管理,下班的时候要收入巷道圈好。放炮时要收好,杜绝被炮击。发现不按规定保护好的,扣款100——200元。

稳增长汇报材料篇8

关键词 温室气体;碳源;碳汇;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 F0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12-0056-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12.012

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到2007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头号温室气体排放大国,能源燃烧温 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比重达到20.8%,2007年温室气体净增量已占全球的461%[1], 在国际社会面对的减排压力与日俱增。2009年底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 中国政府向世界作出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 郑重承诺,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为将碳减排目标落实 到具体区域,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就省级区域排放配额分配方案征求各地意见。为在地区 谈判中争取尽可能对广东省有利的碳排放份额,2010年4月3日,广东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召 集省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就“省级区域碳排放权配额分配”开展研究,并根据各自的研究 基础进行了具体分工。鉴于我们在碳源、碳汇领域已有的工作基础[2-9],分配我 们承担广东省碳源、碳汇现状及增汇潜力研究工作。通过省发改委的协调,补充收集了新的 数据,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对2005-2008年全省主要排放源的碳排放情况进行了计算和分 析,于4月8日提交了初步研究成果。7月19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开展低 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将包括广东省在内的5省8市列入国家低碳试点范围。 广东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在这些研究基础上根据国家低碳省试点工作的有关要求制定了《广 东省开展国家低碳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并组织成立了广东省低碳发展专家委员会。11月2 日上午,广东省政府在广州召开了开展国家低碳省试点工作启动大会,对低碳试点工作进行 了动员和部署。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的。

1 碳源的现状评估

1.1 碳源现状评估方法

一个地区的碳源通常是指这个地区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计算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一般有两种 思路。一种只考虑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不考虑自然排放源(如土壤呼吸等),目前IP CC采用的是这种方法[10],只是狭义的碳源。另外一种是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 分析生态系统内部所有温室气体的排放源,既包括人类活动如化石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 、土地利用变化等等,也包括自然系统的排放,是广义的碳源。本文采取第二种方法,将广 东省的陆域视为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系统地研究全省在能源消费、工业生产、土壤呼吸、 人畜呼吸、生物质转化及植被变化等过程中CO2的排放量。

能源消费是最重要的CO2排放源,这里参考IPCC推荐的方法,即能源利用导致的温室气体 的排放量,由能源利用量及其排放因子决定[10-11]:

EGHG,fuel=FSfuel•EFGHG,fuel•SEfuel(1)

其中,EGHG, fuel代表某种化石燃料所排放的某种温室气体量,这里只考虑 了CO2一种温室气体;FSfuel表示某种化石燃料的消耗量,以TJ或t为单位;EF GHG, fuel则指某种化石燃料使用时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不同能源的CO2排放系数见表 1;SEfuel为某种能源利用的热效率(燃烧效率)。土壤呼吸是指土壤释放CO2的过程,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是指未受扰动的土壤产生CO2的所 有代谢作用,包括三个生物学过程(土壤微生物呼吸、活根系呼吸和土壤动物呼吸)及一个 非生物学过程(含碳物质的化学氧化作用)。根据植被类型分为耕地土壤、林地土壤、园地 土壤、牧草地土壤等,以当年统计年鉴公布的各类土壤类型面积及广东省国土厅公布的数据 为依据,采用各类土壤平均呼吸速率估算广东省森林等植被土壤的呼吸量[2,9,15] 。

Raich和Schlesinger在全球尺度上对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研究认为:植物的根系呼吸占 土壤呼吸总量的30%-70%,故在成熟森林中,根系呼吸量在土壤总呼吸量中所占的比例取50% 是适宜的[16]。考虑到我国成熟林并不多,林地根系呼吸占土壤总呼吸量的比值取 45%,这与方精云等人[15]的观点也是一致的。另外,热带草原根系呼吸占土壤总 呼吸的40%,温带草原为30%[17]。广东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所以草地的根系占土 壤总呼吸的比值取两者的中间值35%。由于根系呼吸的这一部分碳量已包含在植物群落的呼 吸消费量之中,因此,在计算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量时,从土壤释放到大气层中的CO2 量应为土壤呼吸量减去根系呼吸消费量。

由于缺乏相关数据,人畜呼吸只考虑了人和广东饲养较多的大型动物猪、牛的排放量。不同 动物呼吸的CO2排放系数可见相关文献[18],在此取人、猪、牛的排放系数分别 为:0.079(t•a-1)、0.082(t•a-1)、0.796(t•a-1)。

生物质转化分析了主要的排放源如木材消耗、沼气利用、秸秆燃烧、森林火灾等所导致的CO 2排放。

木材消费的碳释放量(t•a-1)=木材净消费量(m3)×平均木材容积密度(t•m -3)×总生物量与茎秆生物量之比×碳与干物质量之比

木材净消费量(m3)=采伐量+进口量-出口量

其中:平均木材容积密度取0.4(t•m-3),总生物量与茎秆生物量之比取2.0,碳与 干物质量之比取0.45。

1.2 碳源现状评估结果

根据以上原则和计算方法,得到2005-2008年广东省主要排放源CO2排放量估算结果见表2 。

由表2可知,全省CO2的排放总量在2005年为6.19亿t,近年来还在保持明显的增长势头,2 008年达到7.4亿t。首要的排放源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其次是土壤呼吸。两者占了总排放量 的77%-79%。其中土壤呼吸的CO2排放量比较稳定,基本上保持在2.27亿t左右(或6 200万 t碳),而化石燃料燃烧的排放量还在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从2005年的257亿t CO2 ( 或7 021万t碳)增加到3.44亿t CO2(或9 375万t碳),4年增长了33.52%。其他排放 源由大而小依次为:生物质转化、工业过程和人畜呼吸。

2 碳汇的现状评估

目前,我省的碳汇主要表现为各类生态系统中的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将空气中的CO2转化为 生物质而固定下来,部分埋藏在地下或以有机质的形式赋存在土壤中。能够 固定CO2的植被主要分布在林地、 耕地、园地、草地和城市园林绿地等具有一定生态功能的土地利用类型中。广东省各类固碳 地2005-2008年CO2吸收量估算结果见表3。

3 碳排放强度

通过对全省各类碳源与碳汇的定量估算,我们得到2005-2008年广东省CO2净排放量与排放 强度如表4。从表4可以看出,全省CO2净排放量已从2005年的3.63亿t增加到2008年的4.86 亿t。其中2006年比2005年增加了0.53亿t,2007年比2006年增加了0.46亿t,2008年比2007 年增加了0.23亿t。人均CO2排放量也呈明显的增长趋势,2005年为3.95 t/人,2006年为4 . 48 t/人,2007年为4.89 t/人,2008年达到5.09 t/人,均略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2 005年- 2008年分别为3.89 t/人,4.28 t/人,4.58 t/人,4.91 t/人[1])。但是单位GDP 排放量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1 625 kg/万元下降到2008年的1 361 kg/万元,4年 下降了16.23%,年均下降4.33%。如果保持这样的趋势,到2020年单位GDP的CO2排放量可 以下降到836 kg/万元,比2005年下降48.5%。

4 增加碳汇的潜力分析

温室气体,尤其是CO2,在大气中停留的时间很长,一般为50-200年[19],而且它一旦进入大气就几乎无法回收,只有靠自然过程让它逐渐消失。但是气候 反应的过程是很迟缓的,如果任其自然,即使现今把化石燃料的使用人均排放量按常住人口口径计算。

量大幅减少,地球还是 会因过去排放的累积而承受严重的长期暖化后果,并对气候产生长久影响,因此 ,我们增强碳汇功能,主要可通过调整植被结构和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来实现。

4.1 调整植被结构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主体,森林中的树木在生长过程中从大气中吸收并固定大量 的碳,是大气碳循环中的一个主要的“库”,是一个庞大的CO2回收器,1 hm2森林,每 年吸收CO2 11-30 t[20]。在所有固碳地中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最强,尤其是 天 然林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保护性组分碳,碳汇稳定性强,所以要扩大森林生态系统的面积, 尤其是天然林面积是林业区划中首先应当考虑的。人工造林应该选择固碳树种 ,并营造混交林,控制火灾,同时在宜林荒山、荒地、海岸、平原四旁等地要尽可能多植树 。另外为了改善广东省森林固碳量相对较低的现状,可以因地制宜的改变不同种类植被的种 植比例,比如可以适当增加木麻黄林、疏林灌木林、针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等平均净生 产量较高的植被的覆盖面积。

4.2 改善土地利用方式

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对碳汇/源的影响包括自然过程和人为过程两个方面。自然过程 受制于自然植被本身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增加生物量与生产力的生理过程及环境条件。人为过程通过改变植被碳和土壤有机碳的动态过程 而实现,包括生物量收获、残体的处理和土壤扰动及植被组成改变或改变环境条件等方面 [21]。增加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主要应从增加输入量、减少输出量和增加稳定性去实 现。在一定区域尺度,还应该合理选择土地利用方式。Kern和Johnson提出了三种增加生态 系统土壤碳汇的管理原则,即维持现有土壤有机质的水平、恢复退化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水平 、扩大土壤有机质库的容量[22]。增加生态系统碳汇的输入量可以通过提高植被生 产力和减少收获部分(如秸杆还田、冬种绿肥等)去实现。通过提高生物量和减少收获部 分可以增加土壤有机碳输入部分,增加植被和土壤碳库,这些过程将进一步增加土壤有机碳 和生态系统的碳贮量。减少生态系统碳的输出包括减少土壤呼吸、控制水土流失和减少土壤 和岩石中碳的淋溶流失。土壤呼吸受土壤温度影响较大,增加土壤的植被覆盖度能减弱温度 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增加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包括增加土壤有机碳的腐殖质化、土壤稳定性碳 及保护性组分碳贮量。土壤有机碳稳定性与土壤团聚体密切相关,农田耕作破坏土壤结构, 使有机碳稳定性降低,所以通过减少耕作可以增加有机碳稳定性。在人类土地利用的实际过 程中,往往是多种土地利用方式并存,且土地利用过程担负着满足人类多种需求的功能。单 纯为增加生态系统碳贮量来选择土地利用方式或制定措施显然是不现实的。事实上,增加 生态系统的碳贮量要求又往往与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壤的环境调节能力的 要求相一致。因此,增强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措施与实现提高土壤其他功能的措施 并不矛盾。

在农田、草地与森林几种土地利用方式中,森林的固碳能力是最强的,所以要首先要提高现 存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进行人工林的合理经营采伐,造林或采伐活动中归还所有残体, 减少对土壤扰动。同时要停止毁林,保护天然林生态系统。毁林和严重破坏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是历史上导致生态系统碳成为大气碳源 的重要原因。所以在增加森林土地利用的碳汇措施选择中,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是首要的选择 。而水土流失是导致土壤有机碳迁移的主要过程,退化土地土壤有机碳贮量较低,通过造林 或种植多年生植物可以控制水土流失,恢复退化的土地,提高土壤有机碳贮量。

草地生态系统过度放牧或割草是导致生态系统生产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应采取保护措 施,减少放牧或割草,能提高草地生产力、增加生态系统的碳贮量。通过合理灌溉、施 肥、防治病虫害和火灾,选择高产草种,对退化草地禁牧,促进其自然演替,控制水土流失 ,也能提高草地生态系统碳贮量。

对于农田生态系统,耕作是破坏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重要原因,因此 合理耕作、部分实行少耕或免耕,尽可能减少收获量,实行粮草轮作,秸杆还田 ,冬种绿肥,提高地力,增施有机肥,提高肥料效率,调整作物布局,选择高产植物,种植 越冬作物,提高作物养分利用和产量,这些都能增加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而提高生态系统 碳贮量。

保护低承载力土地,实行轮作种植,把低产农田变成草地或森林, 实行农林复合、林草复合经营方式,能够提高土地有机碳输入、增加土壤有机碳贮量,提 高农田有机碳稳定性。通过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提高土壤有机碳贮量和稳定性均能够实现增 加土壤有机碳和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目标。

4.3 广东增加碳汇的主要潜力

(1)大规模种植绿肥每年可增加吸收CO2

2 155万t。冬季由于热量不足,种植耐寒品种 的粮食作物成本高,收效小,因此,很多农田在冬季处于荒芜状态。如果播上绿肥种子,无 需增加管理成本就可以生产绿肥,春季还田后不但可以提高土壤肥力,而且还将大量的有机 碳储存到了土壤中。冬种绿肥是吸收CO2和减少化肥用量、改良土壤、提高地力的有效措 施,应该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推广绿肥种植。以光叶紫花苕为例,按45 kg/hm2播种,粗 放型管理鲜草产量可达3万 kg/hm2以上,折合干物质量约为7 500 kg/hm2,相当于 固碳 3 000 kg/hm2。2008年,广东省有水田195.95万hm2,如果在农闲的冬季全部种上绿肥 ,每年可吸收CO22 155万t(或587.8万t碳)。相当于全省一年薪柴燃烧释放的CO2或 石灰生产过程释放的CO2或全省2/3人口呼吸释放的CO2。

(2)增加城市园林绿地面积和改善城市绿化状况。需要全面查清全省城市建成区总面积和 园林绿地面积以及植被分布结构的现状,才能定量评估增加城市园林绿地面积和改善城市绿 化状况对增加碳汇的潜力。可以通过遥感调查配合模型分析来完成,需要设置专门课题研究 。

(3)调整森林植被结构的碳汇潜力。灌木林地的碳汇功能比较强,通过封山育林可以增加 灌木林地的面积。如果将2008年1 741 230 hm2的未成林地全部实行封山育林,约2年 后每年可以增加碳汇1 000万t(CO2当量)。

(4)利用海洋的生物生产力增加碳汇。广东是沿海省份,沿岸海域面积辽阔,而且最近30 年来由于大量污水排入近海,使得主要江河入海口附近海域高度富营养化,每年都有赤潮发 生,对沿海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造成巨大影响。如果通过人工干预,引入适宜的海藻种属( 如浒苔)进入特定的海域,在适宜的条件下会迅速繁殖,既可以消化海水中的富营养物质, 又可以吸收大量温室气体,打捞起来后可以加工生产成为生物质饲料、燃料等。可以达到净 化海洋环境、增加碳汇和提高生物生产力等多种环境功效。2008年奥运前夕,在青岛海域出 现的浒苔爆发几乎在一夜之间,人们看到海面铺满了绿色的浒苔。这可能是目前地球上碳汇 功能最强、最快速的固碳方式。当然,人类要利用这种方式,则还需要开发相应的打捞和处 理技术。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IEA.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0 Edition[DB/OL]. IE A Statistics, 2010. 省略/publications/free[CD#2mm]new[CD#2mm]Desc. asp?PUBS[CD#2mm]ID=1825.

[2]肖慧娟,匡耀求,黄宁生,等. 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广州市的碳收支变化初步研究[J].

生态环境,2006,15(6): 1209-1215.[Xiao Huijuan, Kuang Yaoqiu, Huang Ningsheng, e t al. Variation of the Carbon Budget in Guangzhou during Its Rapid Industrializa tion Course[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2006,15(6): 1209-1215.]

[3]刘宇, 匡耀求, 黄宁生,等. 穗港城市发展与碳排放[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专刊, 2006,16: 586-589. [Liu Yu, Kuang Yaoqi u,Huang Ningsheng, et al. Urban Development and Carbon Emission in Hong Kong an d Guangzhou[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Proceedings of

th e 2006 Symposium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2 006,16: 586-589.]

[4]刘宇,匡耀求,黄宁生,等. 水泥生产排放二氧化碳的人口经济压力分析[J]. 环境科 学研究,2007,20,(1):122-126.[Liu Yu,Kuang Yaoqiu,Huang Ningsheng,et al. An alysis of the Stresses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on CO2 Emissions from

Cement Manufacturing[J].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7,20,(1):1 22-126.]

[5]刘宇,匡耀求,黄宁生. 农村沼气开发与温室气体减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18(3):48-53[Liu Yu, Kuang Yaoqiu, Huang Ningsheng. Rural Biogas De velopment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Mitigation[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 es and Environment,2008,18(3):48-53.]

[6]马娅, 匡耀求, 黄宁生,等. 森林固碳释氧价值动态变化及其与区域发展水平相关分 析――以广州市为例[J]. 林业经济问题,2008,28(5):395-400[Ma Ya,Kuang Yaoq iu,Huang Ningsheng, et al. Dynamics of the Value of the Forest Ecosystem Carb on Fixation and Oxygen Release and Its Correlation Analysis with Regional Develo pment Level:A Case Study in Guangzhou City[J]. Problems of Forestry Economics ,2008, 28(5):395-400.]

[7]Liu Yu, Kuang Yaoqiu, Huang Ningsheng, et al. Popularizing Householdscale

Biogas Digesters for Rural Sustainable Energy Development and Greenhouse Gas Mi tigation[J]. Renewable Energy,2008, 33(9):2027-2035.

[8]Liu Yu, Kuang Yaoqiu, Huang Ningsheng, et al. CO2 Emissions from Cement M anufacturing and Its Driving Forces i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 ronment and Pollution, 2009,37(4): 369-382.

[9]匡耀求,黄宁生, 朱照宇,等编. 广东可持续发展进程2007[C].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16 0-212. Ku ang Yaoqiu,Huang Ningsheng,Zhu Zhaoyu, et al (eds). Progress of Sustainable Deve lopment in Guangdong Province 2007[C]. Guangzhou: Guangdong Science Press,2009 :160-212.]

[10]Eggleston H S, Buendia L, Miwa K, et al (eds).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 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M]. IGES, Japan, 2006.

[11]Bhattacharya S C, Abdul P. Emissions from Biomass Energy Use in Some Selec ted Asian Countries [J]. Energy, 2000, 25(2): 169-188.

[12]Zhang J, Smith K R. Greenhouse Gases and Other Airborne Pollutants from Ho usehold Stoves in China: A Database for Emission Factors [J].

Atmospheric Env ironment, 2000, 34(26): 4537-4549.

[1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M]. 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4: 15-20.[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The P 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itial National Communications on Climate Change[M ].Beijing: China Planning Press, 2004: 15-20.]

[14]IPCC. IPCC Second Assessment on Climate Change[R]. Cambridge, UK: Cambri 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15]方精云, 刘国华, 徐嵩龄,等. 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J]. 生态学报, 1996,16(5):497-508.[Fang Jingyun, Liu Guohua, Xu Songling, et al. Biomas and

Net Production of Forest Vegetation in China[J]. Acta Ecologica Sinica,1996, 16(5):497-508.

[16]Raich J W, Schlesinger W H. The Global Carbon Dioxide Flux in Soil Respira 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Vegetation and Climate[J].Tellus, 1992, 44B: 81-9 9.

[17]李陵浩,陈佐忠. 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I.碳循环的分室模型、 碳输入与贮量[J].植物学通报,1998,15(2):14-22. [Li

Linghao, Chen Zuozhong. Th e Carbon Cycle of Grassland Ecosystem and Its Response to Global Change[J]. Ch inese Bulletin of Botany,1998,15(2):14-22.

[18]陶在朴. 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 可持续发展的重量及面积观念[M]. 北京: 经济科 学出版社,2003.[Tao Zaipo. Ecological Burden 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The Conce pt of Weight and Are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 Beijing: Economic Scienc e Press,2003.]

[19]丁惠萍,张社奇,冯秀绒. 太阳辐射与温室效应[J].物理,2003,32(2):94-97. [Ding Huiping, Zhang Sheqi, Feng Xiuying. Solar Radiation and Green House Effec t. [J].Physics,2003,32(2):94-97.

[20]邓春朗. 植树造林对减缓CO2排放的效应及对策[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1996,32(4):551-554.[Deng Chunlang. Effects of Afforestration on CO2 R eduction in China[J]. Acta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1996,32(4):551-554.]

[21]吴建国,张小全,徐德应.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影响的综合评价[J]. 中国工程科学,2003,5(9):65-77. [Wu Jianguo Zhang Xiaoquan Yu Deying. The Assess ment of the Impacts of Land Use Change on the Ecosystem Carbon Sink[J]. Engine ering Science,2003,5(9):65-77.]

[22]Kern J S, Johnson M G. Consequences of Tillage Impacts on National Soil an d Atmospheric C Levels [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93, 57:200-210.

Present Situation of Carbon Source and Sink and Potential for Increase of Carbon Sink in Guangdong Province

KUANG Yaoqiu1 OUYANG Tingping1 ZOU Yi1 LIU Yu2 LI Chao1 WANG Dehui1

(1.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0, China;2.China Development Institue,Shenzhen Gu angdong 518029,China)

Abstract The annual CO2 emission from the main sources in Gua ngdong Province during the period from 2005-2008 has been estimated, through the exa mination of variou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sources in the ecological syste m within the border of Guangdong Province, which was 6.19×108 t for 2005, a nd reached 7.4×108 t in 2008. The primary source of emission is fossil fuel com bu stion; next is soil respiration. Emission from both accounts for 77%-79% of the total. Among them, emission from soil respiration is relatively stable,almost kept at around 2.27×108 t(or 6 200×104 t C) every year, while th at from fuel combustion shows an obvious increasing trend from 257×108 t CO 2 (or 7 021×104 t C)in 2005 to 344×108 t CO2(or 9 375×104 t C) in 2008, an i ncrease of 3352% in 4 years. Other emission sources are as follows in the decr e asing order: biomass transformation, industrial process and human and livestock respiration. The total annual carbon sequestration by the main carbon sinks in the whole province during the period from 2005-2008 varies from 253-256×10 8 t (CO2). The biggest carbon sink in 2008 is the forest land, with an an nual carbon sequestration of 4 831×104 t C, equivalent to 17 715×104 t CO 2;n ext is the farmland, with an annual carbon sequestration of 1 418×104 t C,eq ui valent to 5 201×104 t CO2 The CO2 uptaken by these two types of carbon sin ks accounts for 90% of all the carbon sinks in the province. The net emission of the whole province increased from 363×108 t in 2005 to 486×108 t in 2 008 af ter balancing the sources and sinks. Per capitaCO2emission increased from3 9 5 t/capita in 2005 to 509 t/capita in 2008, while per unit GDP CO2emissiond ecreased from 1 625 kg/104 yuan (RMB) in 2005 to 1 361 kg/104 yuan (RMB) in 2008. Potent ials for the increase of carbon sinks are then discussed. To popularize growinggreen manureduring winter may increase carbon sequestration at about 2 155×104 t CO2 e ve ry year. If all the newly established open forests in the whole province are fen ced for forest conservation, an annual carbon sequestration of 1 000×104 t CO 2 may be expected in two years. Meantim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biological p roductivity of the nearshore sea can be exploited to increase carbon sink.

上一篇:联村联户汇报材料范文 下一篇:文明礼仪汇报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