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偏紧货币政策须增变调

时间:2022-04-02 03:24:08

稳中偏紧货币政策须增变调

尽管世界各国“宽松货币政策”的呼声近来甚嚣尘上,但中国央行9月11日公布的《2011年8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中国8月货币供应持续减缓,货币政策仍保持稳健,稳中偏紧将继续维持,未见“宽松”端倪。

央行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末,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速双双跌落至历史低位―8月末,M2余额78.07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1.2和5.7个百分点;M1余额27.33万亿元,同比增长11.2%,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4和10.7个百分点。

出于对经济下滑的担忧,市场对于货币政策转向的言论再度兴起。

虽然M2降至低位,但央行并未有放松货币政策的打算。央行新闻发言人称,目前我国通胀仍然偏高,稳定物价总水平仍是宏调的首要任务。需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

今年年初,“松财政、稳货币”的宏观经济调控基调正式确定。“稳健”的内涵,本是指货币政策介于宽松和从紧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货币政策既要改变宽松的基调,又不能急刹车。但一年来的实践证明,在执行货币政策的过程中,偏偏缺少了灵活性,而是将其变成了一种单向的刚性政策。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执行稳健货币政策以来,央行接连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锁定银行体系过量流动性超过4.2万亿元人民币,大型金融机构准备金率已攀升至21.5%的历史高位。央行如此举措,显然是希望以收紧流动性来遏制通胀上升的势头。

令人遗憾的是,央行频密的紧缩措施并未能收到理想的效果。稳健的货币政策,何以成了紧缩?近几个月物价的凶猛上涨推动CPI指数不断飙升,新的问题次第衍生:大量中小企业陷入资金困境,中小企业融资难、资金链紧张的局面日趋恶化。

中国工信部刚刚公布的《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夏季报告》称,中国中小企业利润率已不足3%,各种不利因素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融资难,要求适度放宽信贷、出台扶持政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与此同时,中国央行的稳健货币政策,正遭遇国际和国内的双重压力。尤其为抵御“二次衰退”威胁,多个新兴经济体近来顶着高通胀压力,断然决定降息。G20国家中,已有土耳其和巴西宣布降息,市场预计澳大利亚、欧洲、日本、英国央行和美联储都将在最近作出维持或重新拾起宽松货币政策的决定。

美国QE3可能随时推出,欧债危机尚未解除,国内成本上涨因素没有停止,CPI仍有反弹的可能。而在中国,每当企业部门出现盈利收缩时,放松货币维持企业生存似乎是唯一路径,但当前的负利率导致的年度约1.5万亿元的通胀税,意味着企业部门的损失实际上通过货币政策完成了转嫁。

央行讳言谈及货币紧缩,实在有些欲盖弥彰。若着眼当下,货币供应和货币政策,应向常态回归,而回归的主要标志是通胀现象的基本消失。在目前通胀连续创多年来新高的情况下,中国货币政策应该维持稳中偏紧的状态。

当前出于美国经济下滑和继续保持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内在要求,出现第三轮量化宽松(QEIII)的概率明显提高。而债务和货币滥发这一核心问题通常被“救市”所遮蔽。在这一背景下,能够坚持紧缩货币的国家(比如中国),将成为债务泛滥所引致的海啸中的一片平静的避风港。

为此,中国的第一要务是控制各级政府的负债增长,不管此类负债是否假借刺激经济、拯救中小企业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名。此外,适当减持美元债券,人民币继续升值和热钱继续流入将是必然。要容忍人民币的渐进式升值。

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由来已久,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不单纯由货币因素决定。央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目前虽说不会转向,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增加灵活性,也存在温和放松信贷以扶助中小企业融资的可能性。而稳中偏紧的货币政策,将更倚重公开市场操作的灵活调节,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适度和优化资金分布、调节到期结构。

观天下格局,察时变而行,既不踩刹车,也不踩油门。

上一篇:人民币国际化:“与狼共舞”需要大智慧 下一篇:加税潮难挡财政收支失衡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