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孝子事迹材料范文

时间:2023-11-22 19:11:20

十大孝子事迹材料

十大孝子事迹材料篇1

最美孝心少年事迹材料范文(一)

六年前开始,田应志的父母就常年在外务工,家里的3亩旱地、4亩水田几乎是靠田应志利用周末和假期来打理。

除了农活,田应志最牵挂的是哥哥。3岁时,哥哥田应权患上了严重的小儿麻痹症和癫痫病,手脚扭曲变形,走起路来一步三摇,就连吃饭都非常吃力。为了给哥哥治病,家中背上了沉重的债务,父母外出后,留下身体残疾的哥哥、年迈的奶奶和年幼的妹妹由田应志照顾。哥哥的日常穿衣、洗脸、洗脚这些事,都得田应志帮忙。因为身体原因,哥哥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去上学,田应志承诺一定能够照顾好哥哥上学路上的安危,这才圆了哥哥的求学梦,九年的时间,从坡脚村到学校8公里的路上,总是可以看到哥俩风雨无阻的身影。

2013年9月,两兄弟同时上初中。开学的第一件事,田应志就找到学校老师,要求两兄弟同读一个班、同住一个寝室,学校同意了他的要求,并特意给哥俩安排了一间一楼的学生宿舍。然而,哥哥担心影响田应志的学习,却瞒着田应志向学校提出了自己要退学的请求。田应志立即找到了校长,终止了哥哥的退学行为。

2016年中考,田应志被贵州省级示范性高中兴义五中录取。然而是去上学,还是留在家里照顾家人,田应志陷入了两难。在家里,田应志一遍一遍的教妹妹劈柴生火、煮饭做菜,他担心自己到更远的地方读书,妹妹和哥哥奶奶吃不上可口的饭菜。

现在,远方打工的爸爸回来了。爸爸心里明白,这一次绝不能耽误孩子了。爸爸决定不再出远门,就近找些零工补贴家用,照顾家人。

最美孝心少年事迹材料范文(二)

2009年,李佳的母亲被查出患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015年,随着病情加重,医生建议尽快做骨髓移植,并提示供受两者之间,体重最好接近。由于母女体重相差20多斤,于是李佳开始接触从来不吃的肥肉,并且定下了长到120斤的增重目标。经过半年多的努力,14岁的小姑娘也吃胖了二十斤,赶上了母亲半年前的体重。

今年5月,李佳和妈妈的配型结果出来了,两人半相合,可以进行移植。可是妈妈因为病痛的折磨,体重降到103斤,想要手术,,还要等女儿再减到跟妈妈一样的体重才能进行。

最美孝心少年事迹材料范文(三)

2003年,文敏刚出生不到一个月,养父养母就收养了她,由于养父母不能生育,养父对文敏倍加疼爱。2015年11月,文敏的养父患病去世,留下了一个贫困破败的家和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养母。养母患有耳聋的毛病、智力有障碍且精神有问题,基本的正常交流都很困难,每天都会出门到处游走,文敏放学如果发现养母没在家,就立马到她常去的地方找,有时候还会找邻居帮忙。为了照顾好养母,文敏放弃住校,每天都要往返学校4趟,每一趟需要半小时的时间。

遇到周末赶集日,她早上起来和养母吃完早餐,就烧水帮养母洗头。她会买些养母爱吃的饼干,还会挑一件小礼物送给养母。

就在养父病重期间,文敏的亲生父母担心孩子照顾不了养母,多次找上门来,要她回去居住,文敏都婉言拒绝了。继父不觉归西去,养女思情泪伤悲;想父言泪如雨下,寨老情难与报恩。这是养父去世后,文敏请寨邻帮她写的挽联,如今,这两幅对联仍贴在文敏家的门上。

文敏家原本有6、7亩地,养父去世以后,在寨邻的帮助下,她在家门口种起了蔬菜,今年还种了2亩玉米,这几天放学以后,她还要忙着收玉米。

十大孝子事迹材料篇2

关键词: 正史 列女传 孝亲 女教

自刘向《列女传》出世,女性亦成多数封建正史中“列传”的记载对象,自《后汉书》首设《列女传》,至《清史稿》共计二十三部正史,有《列女传》的共有十三部。

《古列女传序》言:“其文美刺,诗书以来,女德善恶系于家国治乱之空,故有母仪、贤明、仁智、贞慎、节义、辩通、蘖嬖等篇而各颂其义。”[1]1可知刘向将所录女性事迹归为七型,尽管历代正史作者基本按照刘向选材的标准收录女性事迹,但是并没有将所收事迹作明确分类,为了对其进行研究,笔者将正史《列女传》所收事迹类型再作细分,其中“孝亲”为史家必收之典型事迹。

一、历代正史《列女传》所收孝亲类事迹之人数

笔者对二十五史中华书局标点本中《列女传》收录人数进行统计,《后汉书・列女传》收录有孝行的女子有五人,《晋书》收录三人,《魏书》收录五人,《隋书》收录五人,《北史》中《列女传》基本沿用《魏书》、《隋书》的女性事迹,孝行类所收人数增加一人,《旧唐书》收录十三人,《新唐书》收录十八人,其中有十二人事迹为新旧唐书所共收,《宋史》收录十人,《辽史》收录两人,《金史》收录三人,《元史》收录四十二人,《明史》收录三十四人,《清史稿》收录三百零二人。正史《列女传》收录孝亲类女性共计四百三十一人。

以上数据说明,正史《列女传》所收孝亲类事迹人数在总体上呈递增趋势,孝亲类事迹在《列女传》中亦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历代正史作者重视女性孝亲类事迹之原因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思想之一,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养老、送终等等。在中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孝”字在中国文字历史上很早就有出现,“孝,从子,从老省,老亦声。战国齐系文字、楚系文字的地域特点,参‘老’字。《说文》‘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呼教切)’(八上二十五)”[2]631《古文字谱系疏证》列出了“孝”字从殷商到秦代形体流变谱系,总体上来看,“孝”这个字的古字形是“子”双手举起,并向下动作,作出磕头样子,给老人请安,达到“孝敬”的目的。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有了“孝”的观念。“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3]326就是在感叹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而关于敬老、养老的专门史料记载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共出现“孝”字18次,谈到“亲”并与“孝”密切相关的有5处,与“孝”有关的有8处,这些内容涉及《论语》20章中的10章。唐朝散郎侯莫陈邈妻郑氏仿《孝经》作《女孝经》十八章,开篇即言“五常之教,其来远矣,总而为主,实在乎孝,夫孝者,感鬼神,动天地,精神至贯,无所不达。”[4]7正是这种思想渊源,令正史作者认为孝道是女性应具备的基本品质之一,因而不吝笔墨加以记载。

中国传统社会是宗法制社会,其内部等级分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的等级关系,而孝的思想可以令子女顺从于父母的命令,以使这一等级关系保持稳定,所以历代统治者都将孝作为维系家族和稳定社会的重要思想基础,而古代女子的社会关系几乎完全等同于家族关系,她们所面对的不仅是自己的父母和长辈,还有舅姑及丈夫家的长辈,其是否能守孝道就显得尤为重要。历代统治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非常重视女子的孝道教育,如明代仁孝文皇后亲撰《内训》一书,列“事父母”、“事舅姑”二章,即言:“孝敬者,事亲之本也。”“妇人既嫁,致孝于舅姑。舅姑者,亲同于父母,尊似于天地。”[5]28-29其后再详述何为孝亲之本,如何行孝亲之事,反复强调女子行孝之重要。正史一般反映的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而社会主流思想又是由统治阶级所控制的,因而,统治阶级重视女性孝道教育自然在正史的《列女传》收录事迹之中有所体现。

《礼记・曲礼上》曰:“礼不下庶人。郑玄注曰:‘为其遽于事,且不能备物。”[6]78,对女性的教育主要局限于上层贵族,而从唐代以后,女性教育的传播有了很大进展。女教读物在数量和体裁上有所突破,唐宋之际,女教读物以《女论语》、《女训格言》等为标志开始向世俗扩展,至明清,随着女教范围日益扩大和印刷刻书业兴旺发达,以《女儿经》、《妇女一说晓》、《闺训千字文》为代表的一大批通俗女教读物迅速在民间普及,屡经翻刻重印,数量可观。《女论语》曰:“每朝早起,先问安康。寒则烘火,热则扇凉。饥则进食,渴则进汤。……父母有疾,身莫离床。衣不解带,汤药亲尝。”[7]16-17《女小儿语》曰:“孝顺公婆,比如爹娘,随他宽窄,不要怨伤。尊长叫人,接声就叫,若叫不应,自家先到。”[8]55……这些仪则规范类女教读物既不注重理论发挥,也不辑录嘉言嘉行,而是侧重于把仪礼规范编成通俗韵语,“更以格言至论可法可戒之事日陈于前,使之观感而效法。”[9]402普及于社会大众的孝道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正史作者,使他们在收集女性孝行类事迹时特别重视几种类型的人物事迹。

三、历代正史《列女传》所收孝亲类事迹再细分和影响分类之因素

刘向《列女传》并未特列“孝悌”一德目,而将两位孝事婆母的孝妇:“宋鲍女宗”与“陈寡孝妇”,分别列入《贤明传》与《贞顺传》;挺身救父亲於难的赵津女娟、齐太仓女(缇萦)以其言词犀利,入《辩通传》,另有陷於孝、义冲突之中的《京师节女》,为曲从父亲并使丈夫免於祸害,牺牲生命以全孝义,则入《节义传》。后代正史《列女传》中,“孝”一以贯之,隶属于这一思想下的行为随历史发展有所变化,一方面新的类型被增加,另一方面各种类型的收录人数有变化:一些类型收录人数相对减少,甚至于不录,而一些类型收录人数大幅增加。现将各正史《列女传》收录孝亲类事迹人数再作分类归纳如下:

从以上表格可见,悉心侍奉父母舅姑类事迹各正史《列女传》均有记载。其中一则录广汉姜诗妻事迹道:

妻奉顺尤笃。母好饮江水,水去舍六七里,妻常溯流而汲。后值风,不时得还,母渴。诗责而遣之。妻乃寄止邻舍。昼夜纺绩,市珍羞,使邻母以意自遗其姑。[10]2783

其记载生动详细,然至后世正史《列女传》,此类叙述则趋于简略。如《元史・列女传》录王德政妻郭氏,仅言:“事母张氏孝谨。”[11]4488各女教文献,尤其是后世规范仪则类女教读本,如《女论语》、《女小儿经》、《新妇谱》等都不吝笔墨叙述女子该如何悉心侍奉父母舅姑,这一行为已经成为了孝道的基本。然正如《明史・列女传》序言:“魏隋而降,史家乃多取患难颠沛,杀身殉义之事。盖晚近之情,忽庸行尚奇激。”[12]7689史家认为侍奉父母乃基本、平常之事,所以愈来愈简化其描述。

在父母舅姑遭遇危难之际,作为女儿或儿媳,需要挺身而出救护双亲,这类事迹于《魏书》、《北史》、《新唐书》各录一人,《宋史》录八人,《元史》录十一人,《明史》录八人,《清史稿》录四十七人。其中事迹最为惨烈者又为女子教育读本如明代王相母刘氏所作《女范捷录》、明代吕坤所作《闺范》收录。尽管《辽史・列女传》序言:“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与其得烈女,不若得贤女。天下而有烈女之名,非幸也。”[13]1471然社会大众,尤其是正史作者对此种行为持认同态度是明显可见的。非但如此,史家又开始重视其中一类极端的行径,一类是以一些近乎自残的行为来医治父母舅姑的疾病,如吮其脓血、舐其疾目,甚至以己身之肉为药治亲之疾。这类事迹始自《宋史》,《宋史》与《金史》各录两人,至《元史》和《明史》分别为十二人和九人,《清史稿》则高达二十四人,且其伤害身体的程度愈来愈严重。另一类则是在父母舅姑亡后,痛不欲生乃至于死亡的事迹,从《后汉书》记录二女因父亡而自尽之后,历代史家似乎提倡这一做法,多有记录,并将之具体化,如子女在双亲亡故后,不胜哀毁,不思饮食衣服,乃至于死亡,此类事迹《魏书》、《北史》录两人,《隋书》录一人,《旧唐书》录五人,《新唐书》又增两人,共为七人,《元史》录两人,《明史》录四人,《清史稿》录十二人。

中国的孝道发展至后世,已由行孝顺侍奉亲人之事上升到需持“竭诚以待”之心,唯至诚方为至孝。如明代仁孝文皇后作《内训》中“事舅姑章”、“事父母章”论曰:“养非难也,敬为难,以饮食供奉为孝,斯末矣。”“专心竭诚,勿敢有怠,此孝之大节也。”[5]28-29而衣服饮食为其次,强调了女子侍奉长辈需要秉持恭敬之心,要竭尽全力顺从并满足其要求。其实女子的血肉并非神药,而亲人亡故后的极尽哀毁乃至死亡并不能换得其再生,然此种极其不人道的行为仍为后世史家所热衷,正是因其表现出了女子的竭诚孝心,且愈是惨烈,愈是显示其孝之诚,《明史・列女传》录刘氏事迹道:

逾日,竟l肉煮糜以进,则乃姑已不能食,乃大悔恨曰:“医绐我,使姑未鉴我心。”复l肉寸许,恸哭奠箦前,将阖棺,取所奠置棺中曰:“妇不获复事我姑,以此肉伴姑侧,犹身事姑也。”乡人莫不称其孝。[12]7735

其“使姑未鉴我心”一语正道出历代有此“孝行”之女子心声。

自《旧唐书》始,《列女传》大量收录有关竭尽全力甚至不惜于卖掉子女以筹得资财安葬其父母舅姑的事迹,以及常年为其守墓的事迹,《旧唐书》录八人,《新唐书》增至九人,《元史》录十一人,《明史》录五人,《清史稿》录二十人。中国古代社会非常重视死亡,要求按照礼仪归葬逝者,令其在九泉之下得以瞑目,所以对于亲人进孝不仅表现在其生前殷勤服侍,更表现在是否能以礼善成其后事,古代女性是家族的主事者,这一重任自然就为她们所承担,且越是到后世,丧葬礼节越是耗资不斐,所以就有越来越多的女性不得不劳作终身以完成其葬,更有舍“生者”而葬“死者”的情况出现。

为父报仇的事迹亦始自《后汉书》(录一人),后《晋书》、《隋书》各录一人,《旧唐书》录两人,《新唐书》增至三人,而后《宋史》至《清史稿》均未著录。这种不通过统治者设立的法律和审判机构,而以己之力手刃其杀父仇人的行为,虽然完成了女子的孝道,但极有可能扰乱社会秩序,而当这种孝行影响了社会的结构与秩序稳定时,就会逐渐不为统治者及正史作者所提倡,所以在正史《列女传》中这类事迹在逐渐减少。

《清史稿》在这几大类型之外,又新增了两类事迹,当然,这两类事迹也绝非在清代才出现,但是《清史稿》作者在《列女传》中将其特别提起,绝不是无意为之的。

其中一类是“不嫁侍亲”,多因家中没有能够侍奉父母的儿子和儿媳,所以这些女子还未出嫁却不得不承担起养家的重任,最终她们就立志不嫁,终身劳作以供养亲人,这一类型共有十人,还有一人不仅不嫁,而且只身一人为父沉冤。虽然史家强调的是她们的立志不嫁以行孝,然其本质与一般已嫁妇女并无二致,都是代替男子承担起沉重的行孝责任,史家特别标明其不嫁的事实,显然有称赞之意,然此种态度更可见清代社会对于女性的压榨已达到了一个顶峰,即连女性嫁人的权利都要让位于行孝的义务。

另一类新增的事例是已嫁作人妇的女子在夫家饱受虐待,其中有的婆婆行为不检,竟然逼迫媳妇与之同流合污,这些女子自然誓死不从,然而尽管受尽折磨,甚至被诬陷获罪,在孝道的严压下,她们仍然要孝敬婆婆,甚至宁死也不言其恶行。清人李毓秀《弟子规》言:“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14]160可见社会将无条件孝顺父母舅姑视为理所应当遵循之事。在前代显然也有此类事情发生,但是史家并没有将之收入正史《列女传》,而在《清史稿》中却收录有十人,这一方面说明了清代社会这类事例数量增多,另一方面也说明社会更加认同这种极其不合理的做法,并诱导女性效仿这一做法,从而进一步将女性的人生幸福压榨殆尽。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对于有助于协调男权社会的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女性孝行,史家或延续记录,或增加其类型和数量,为后世树立“光辉”榜样,以促使后世女子效仿,正因为有了众多认同并身体力行的后继者,所以后世正史才有了数量可观的同类事迹。然而正史作者是以统治阶级的立场,以男性视角来审视这些女性事迹的,所以尽管许多孝行是以牺牲女子自由和生命为代价来完成的,是极其不人道的,但仍然得到了推崇和提倡,因此,在重新研究正史《列女传》女性孝行事迹时,仅仅以适应社会需要为标准是不够的,更应当从人性的角度来考察历代女性的思维模式和生存状况。

参考文献:

[1]刘向.古列女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黄德宽.古文字谱系疏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郑氏.女孝经[A].张福清.女诫・女性的枷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5]仁孝文皇后.内训[A].张福清.女诫・女性的枷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6]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宋若莘.女论语[A].张福清.女诫・女性的枷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8]吕得胜.女小儿语[A].张福清.女诫・女性的枷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9]陈宏谋.教女遗规[M].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刻本.

[10]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1]宋濂等撰.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12]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3]脱脱等撰.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十大孝子事迹材料篇3

关键词:伍子胥 左传 儒家思想

《左传》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它从史学、文学等方面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1]书中称孔子为圣人,可见它是推崇孔子思想的,据《汉书・艺文志》:“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失其真,故论本事以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由此看出,《左传》在记事的过程中也对儒家的核心思想进行了诠释,它通过大量的历史场景、人物对话的描写,还有对事件前因后果的叙述,塑造了很多经典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其中伍子胥形象,更是《左传》典型人物中的突出者,儒家所倡导的忠孝等核心思想在他身上得到了具体体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左传》对伍子胥形象的塑造

《左传》作为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史书,对武子胥相关史事作了真实的记载,从《国语》《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诸子散文中,伍子胥事迹的主要情节都可以得到印证,但《左传》在叙述伍子胥的史事的过程中,运用了较高的文学艺术技巧来塑造其形象,具体表现在典型性材料的选择和人物典型性格的塑造上。《左传》中伍子胥的史事散布在昭公二十年、昭公三十年、昭公三十一年、定公四年、哀公元年、哀公十一年中,这六处事迹形断神连,截取了伍子胥人生中最重要的四个片段:逃亡、复仇、劝谏、死去,对他的人生经历作了非常完整的叙述。《左传》中比较典型的人物还有很多,如晋赵盾、楚沈尹戌、郑子产、吴公子季札等,作者都只叙述了他们人生轨迹中某段典型的言行片段,都没有像写伍子胥那样选择典型材料连续地去写完其一生。另外,《左传》在叙述伍子胥人生的这四个阶段的同时,成功地塑造了伍子胥的人物形象,其忠孝智勇的典型性格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正由于伍子胥形象塑造的成功,后来的《韩非子》《吕氏春秋》《吴越春秋》等著作都受其影响,它们在《左传》的基础上对武子胥的事迹不断进行艺术加工,使伍子胥的形象变得更加充实与鲜活。

二、《左传》中伍子胥的形象特点及其体现出来的儒家思想

对于伍子胥,后人中大多为其忠孝、勇敢、智慧而高度赞扬,战国时屈原曰:“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陈轸:“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孝已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如梁启超:“伍子胥智勇深沉,真一世之雄也。”也有人对其持不同态度,如邵宝:“伍子胥孝知有亲而不知有国,仇一人而戕一国,卒之流毒宗社,不亦甚哉!”后人的这些评价主要依据《左传》《国语》中的史事,也有依据《韩非子》《吕氏春秋》《吴越春秋》等作品中的内容,下面笔者从《左传》的文本来分析伍子胥原始形象特点。

(一)伍子胥的忠与孝

春秋时期,忠孝思想已成为社会的道德准则。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为人谋而不忠乎?”[2]儒家思想认为忠大致可以体现在利民、事君、为公三个方面,要做到“忠”,需尽力为人谋,为国家、为他人竭心尽力,而绝非那种朝秦暮楚,三心二意。而“孝”也成为了当时主要的家庭道德准则,“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c!”[3]孝成为道德准则里面的根本。但孔子所提倡的忠孝观念,绝非汉代三纲五常所认为的愚忠愚孝,在他看来,忠孝观念既是一种道德准则,又是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而历史进程中的人物与事件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那么对人对事的忠孝态度也绝非一成不变,它应该是灵活的,是辩证的。宣公二年,赵穿杀晋灵公后,史官董狐书曰:“赵盾弑其君。”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4]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5]从孔子对赵盾和管仲的态度上看,并没有认为二人不忠其君,反而认为赵盾是良大夫、管仲是大仁之人。

《左传》中伍子胥的形象所表现出的忠孝思想和儒家思想中的忠孝观是完全一致的,在《左传》中,伍子胥被叙述为一个至忠至孝之人,表现如下:

1.对吴王阖闾忠心耿耿

吴王阖闾与伍子胥的关系,正如论语中所说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吴王阖闾把伍子胥引为心腹,对他言听计从,正由于这种知遇之恩,伍子胥对吴王阖闾忠心不二。他为吴王阖闾献计献策,尽心服务,正体现了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昭公二十年伍子胥为阖闾荐H设诸助其刺杀吴王僚,昭公三十年为吴王阖闾献上扰楚之计,定公四年吴攻楚时为行人以谋楚,吴王阖闾死后,为报其知遇之恩,实现其生前吴国称霸的愿望,伍子胥尽力辅佐夫差。哀公元年力谏夫差不要与越讲和,劝其一举灭越,哀公十一年中,冒死谏夫差弃齐灭越。《左传》中的这些事实可以看出,伍子胥对吴王阖闾忠心耿耿,竭尽全力,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至忠之人。

伍子胥作为楚人而帮助吴国攻打楚国,史上一些学者文人便据此认为伍子胥是一个不忠之人,而《左传》并没有在叙述伍子胥史事章节的后面以“君子曰”的形式来发表对武子胥的不忠的批判,反而在叙述伍子胥对吴王阖闾的忠心史事中显现出一种赞扬的态度,这与孔子辩证的忠孝观是一致的。孔子认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5]是君臣之间的行为准则,同时也强调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对于那些没有忠恕之道的国君,大臣“可以犯之”。《左传》中,当大臣遇到使臣以礼的国君,如晋文公等,《左传》便以肯定的态度写出这些大臣的赤胆忠心,但对于反叛无道之君的大臣,《左传》并不谴责这些为臣的“不忠”,反而对这些看似“不忠”的大臣中的有些人持一种肯定的态度。楚平王亲小人费无极,信其谗言娶了儿媳,追杀儿子太子建,杀了伍奢、伍尚,通缉伍员,从而导致伍子胥不忠于他反而助吴攻楚报仇,行文中,《左传》并未否定伍子胥的行为,反而尽力体现伍子胥对吴王阖闾的忠心,明显地体现出儒家的这种辩证的忠孝观。

2.伍子胥是一个大孝子

春秋时期,孝道已经成为当时一种社会道德准则,从《左传》记载的史事中可见,如桓公十六年,卫宣公谋害儿子急子,急子不违背父亲之命不逃等死,书中急子曰:“弃父之命,恶用子矣!有无父之国则可也”,可见尽孝思想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左传》宣扬孝道非常明显,在隐公元年就以“君子曰”的形式高度赞扬颖考叔孝及庄公的行为,把孝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道德去提倡,但《左传》所倡导的儒家的孝道思想是非常具体的,它是一种辩证的思想,它不赞同死守孝道,提倡守孝要分清大义。晋太子申生遭到骊姬和晋献公陷害而死,申生的弟弟重耳和夷吾选择了去国逃亡,夷吾是后来的晋惠公,而重耳成了晋文公,如果重耳和太子申生一样不违父命选择死亡,那历史上就没有这么一个具有文治武功的国君了,这与《左传》的思想相悖,因此,不能说重耳是不孝之人,而按照孔子提倡的“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的观点来看,申生的死却是置父于不义之地,他反而是不孝。

《左传》中,伍子胥是以一个大孝子的形象出现的,也体现着儒家的这种辨证的孝道思想。昭公二十年,楚平王杀害伍奢之前,企图召集其两个儿子伍尚伍员并将他们一起杀害。

王使召之,曰:“来,吾免而父。”棠君尚谓其弟员曰:“尔适吴,我将归死。吾知不逮,我能死,尔能报。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伍尚归。伍员奔吴。

伍尚、伍员为父作出的两种选择是他们对孝道的一种理解,一人赴死,一人报仇,一个解父之困,一个释父之憾。史上一些人对伍子胥没有急父之困奔吴赴死作批判,认为吴子胥不孝。《左传》只是以记言的方式交代了兄弟二人的分工选择,并未以“君子曰”的形式对其做评论,虽然作者没有明确表明其观点,但还是比较明显地看出他对伍子胥以报仇的形式来尽孝的方式是持肯定态度的。伍奢受谗被害,死前闻员不来,曰:“楚君、大夫其旰食乎!”其愤恨之情可知,报复之情可览,“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伍子胥以父亲之恨为恨,为报父仇逃到吴国,坚毅隐忍,执着信念,历经十四年终于助吴攻陷楚国,使楚国差点面临灭国的境地。复仇的成功体现出伍子胥的大孝,十四年的艰辛苦楚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范仲淹就高度赞扬:“胥也应无憾,至哉忠孝门。”

(二)伍子胥的大智大勇

儒家思想里面,一贯推崇智者,“臧文仲居蔡,山节藻,何如其知也?”“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里记载的这些言论,都强调为人处事要有智慧,有谋略。《左传》中叙述了很多智谋之士。随国的贤臣季梁、郑国老臣烛之武都显示出过人的智慧。同时,儒家思想里面也赞扬勇者,“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儒家思想认为,只有勇敢的人,才会为了仁义无所畏惧。《左传》中也塑造了很多这样的勇敢之士,像郑国的颖考叔、赵国的提弥明等,他们的英勇形象都非常突出,而特别是伍子胥,其过人的智慧和无畏的形象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具体表现如下:

1.有识有谋,智慧过人

首先,从费无极和伍尚的言语记载中可以看出伍子胥过人的智慧。“奢子材,若在吴,必忧楚国。”“吾知不逮,我能死,尔能报。”其次,伍子胥逃亡之时,最后选择投奔吴国也显示出其过人的分析能力。《左传》中,吴国是一个后起的大国。成公七年,“吴国始大”。从形势上看,吴国要争霸,必然向楚地发展,二国发生战争势在必然。开始作战二国互有胜负,但昭公二年楚吴朱方之役之后,吴国开始处于上风,楚国夹在晋吴郑国之间,已是力有不逮。因此,当时最合适最有能力帮助伍子胥完成复仇使命的国家非吴莫属,而且从另一个角度上说,伍子胥在复仇的同时也能令吴国称霸,这对双方来说是一个能够实现共赢的选择。其三,伍子胥选择了效力于公子光而没选择吴王僚也表明其过人之处。

昭公五年,员如吴,言伐楚之利于州于。公子光曰:“是宗为戮而欲反其仇,不可从也。”员曰:“彼将有他志。余姑为之求士,而鄙以待之。”

《左传》通过伍子胥的自言自语写出其心理活动,显示出其非凡的识人能力,一举识破公子光有他志的内心:不想出征,想在家等待时机夺王位,又恐他人出征取得功劳。《左传》在昭公三十年里又通过吴子的话来呼应。

吴子问于伍员曰:“初而言伐楚,余知其可也,而恐其使余往也,又恶人之有馀之功也。”

伍子胥识破公子光的内心,且相信公子光的能力,把自己的命运押在公子光身上,并作出快速行动,“乃见H设诸焉,而耕于鄙。”其四,正确认识到吴越之间的关系。伍子胥认为,吴越之间,就如同吴楚之间的关系一样,是敌对而不可共存的关系。“越在我,心腹之疾也。壤地同,而有欲于我。”“与我同壤而世为仇雠,于是乎克而弗取,将又存之,违天而长寇仇,后虽悔之,不可食已。”在举国放松警惕的情况下,伍子胥向夫差进谏,无奈夫差一意姑行。当夫差不听忠言之时,伍子胥马上预见到灭国的结局,于是“属其子于鲍氏,为王孙氏”。

2.胆气过人,勇敢无畏

首先,向夫差进谏是需要勇气的。伍子胥知道夫差和阖闾不同,阖闾是个明君,他对伍子胥的话言听计从,而夫差不同,“次有台榭陂池焉,宿有妃嫱嫔御焉。一日之行,所欲必成,玩好必从。珍异是聚,观乐是务,视民如仇,而用之日新。”[6]而且亲近谀臣伯海刚愎自用,伍子胥知道向夫差进谏,说多了会导致杀身之祸,但是,他还是无所畏惧,冒死进谏。其次,明知有难,从容面对。哀公十一年,夫差带兵伐齐。伍子胥冒死进谏,夫差弗听。当伍子胥出使于齐的时候,“属其子于鲍氏,为王孙氏。反役。”本来进谏就已触怒了夫差,还把儿子托付给夫差的军事上的敌人齐国,对夫差来说是火上浇油。伍子胥能预见到回到吴国的结局,但他还是回到吴国,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面对即将到来的灾难。

《左传》成功地塑造了伍子胥的形象:一个大忠大孝,大智大勇的人物形象,儒家的核心思想也在他身上得到集中体现,从而导致后来的统治者为维护封建制度建立思想w系而有目的地对其形象进行大力宣传,这使得伍子胥的事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非子》《吕氏春秋》《吴越春秋》等在《左传》基础上,在伍子胥的史事中添加了许多细节,虚构了一些情节,使得伍子胥的形象显得更加丰满、生动,伍子胥的事迹也因此家喻户晓。

注释:

[1][4]李梦生:《左传今注》,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第335页,第250页。

[2][3][5][6]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页,第3页,第42页,第170页,第711页。

十大孝子事迹材料篇4

党员践行孝道文化对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引领、示范和带动全社会道德风尚,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作用。经研究,把践行孝道文化情况纳入党员发展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将践行孝道文化情况引入党员发展工作,就是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规定,进一步深化“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共产主义道德”的要求,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切实把好践行孝道情况关口,永葆党员队伍先进性,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组织保证。

二、主要内容

将践行孝道文化情况纳入党员发展工作,就是看入党申请人是否做到“八个带头”。即是否带头孝敬父母,认真履行赡养义务;是否带头关心配偶,模范构建和谐家庭;是否带头爱护子女,悉心教育培育成才;是否带头和睦邻里,妥善处理各方关系;是否带头敬业奉献,急难面前勇挑重担;是否带头移风易俗,弘扬社会文明风尚;是否带头诚实守信,模范遵守党纪法规;是否带头忠党爱国,具有坚定理想信仰。

三、实施办法

将践行孝道文化情况贯穿党员发展工作始终,把好申请入党人的审查、培训、材料和公示四个关口。

1、围绕践行孝道情况,把好审查关。一是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时审查。支委会对递交申请书的入党申请人进行研究审查时,要充分考虑其践行孝道情况,决定是否列为入党积极分子。二是确定发展对象时审查。党支部在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时,发放《入党积极分子践行孝道情况调查表》,决定是否列为发展对象。三是发展对象政审时审查。党支部在调查其直系亲属和主要社会关系政治情况的同时,向直系亲属和主要社会关系了解发展对象践行孝道情况。四是党委接收预备党员、预备党员转正时审查。基层党委研究审批预备党员、预备党员转正过程中,必须综合支部评审、组织员考察、群众座谈记录等方面意见,把拟审批对象践行孝道情况作为一项硬指标进行考虑。

2、突出践行孝道内容,把好培训关。基层党委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进行培训时,除《中国共产程》、《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邓小平理论等党的文件、法规、政策外,要把关于孝道文化方面知识作为必学内容,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富平县孝道文化手册》、富平县十佳孝星先进事迹等进行重点学习,要求做到践孝知识与党的知识同学习、同考核,切实增强申请入党人的践孝意识。未参加培训或考核达不到要求的,不得列为重点发展对象。

3、着眼践行孝道记载,把好材料关。一是党支部在审查入党积极分子自传时,内容必须反映其在孝敬父母、善待配偶、和睦邻里等践行孝道情况。二是党支部对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考察记录中,必须记录其践行孝道情况。三是入党申请人撰写思想工作汇报时,必须向党组织说明自己一个时期以来践行孝道情况。四是党组织召开群众座谈会原始记录中,必须注明党外群众对入党申请人践行孝道情况的意见。五是党组织对发展对象进行政治审查后形成综合性政审材料时,也要将其践行孝道文化情况一并进行综合评定,归入本人档案。

4、立足践行孝道民意,把好公示关。党支部在将入党积极分子确定为发展对象进行公示,在张贴拟发展对象的公告和基本情况公示表的同时,一并将其践行孝道情况进行公示,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基层党委在审批发展对象为预备党员前,在各村(单位)醒目位置和党(总)支部张榜公布,设立践行孝道情况意见箱,征求群众意见。公示过程中,群众没有反映问题的,如期发展;收到群众反映入党申请人践行孝道方面问题时,要谨慎对待,派专人了解真实情况。如确实有问题的,应暂缓发展或取消其入党资格。同时,做好入党申请人的思想教育工作,召开党员大会时说明其情况,宣布组织决定。

四、具体要求

十大孝子事迹材料篇5

《最美家庭》的事迹材料范文介绍

材料一

俗话说:忠厚传家远,家和万事兴。在北汉乡北汉村,提起村民xx一家,那是人人羡慕的幸福之家,全家共6口人,上有两位老人,还有一双儿女,家庭和睦,父慈子孝,受到全村人的一致好评。

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积极拥护和遵守村规民约。xx一家一直积极执行村委会有关规定,参加村委会组织的各项活动,配合村委会完成村里的各项工作目标。在村硬化街道、修建下水道期间,因工作需要需占用其部分土地,砍伐部分树木,全家人二话不说,主动配合工作人员,完成清理整治工作,不要村委会给的一分补偿,牺牲小我,顾全大局,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使村委会硬化街道、修建下水道实施的工作顺利完成;村里十七八岁的青少年群体,正是思想健全成熟的关键期,极容易受到社会上少数不良人群、风气的影响,为此,xx一家积极宣传法律法规知识,提供正确的引导方向,为此,全村青少年犯罪率锐减95%以上,保证了村内良好的社会安定秩序,人民群众拍手称赞。同时,xx一家坚决抵制、打架斗殴、聚众闹事等行为,勇于同歪风邪气做斗争,宣传积极向上的良好的社会风气。

父慈子孝,邻里和谐。xx的父亲xx经营着一家板簧厂,2007年正值板簧厂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被任命为北汉村的党支部书记,不得不把厂子交给从未接触过相关业务的儿子和儿媳,为了支持老人的工作,夫妻二人义无反顾地担起了这个重担,白天黑夜地在工厂忙活,两个年幼的子女交给婆婆照顾,老人没有任何怨言,慈爱地说:“你们忙你们的吧,我能行。”从家庭的衣、食、住、行到接送照顾孩子全落在了婆婆的身上。2009年的一天,两位老人双双生病住院,为了既不耽误工厂工作,又照顾好两位老人与子女,夫妻二人决定,两人日夜轮流照顾工厂和老人、儿女,医院、工厂、家庭,三点一线,十来天下来,夫妻二人整整瘦了一大圈,老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在繁忙工作的同时,xx夫妻二人对老人的孝心从未减少过一点,他们惦记着老人的生日、关心老人的身体,衣服脏了,马上清洗;到吃药的时候了,水、药全端到面前。从里到外,大事小情,关怀到无微不致,因村里财政状况紧张,村里规划涉及项目又多,作为支部书记的xx总是精打细算,恨不得把一分钱掰两半花。xx夫妻二人了解村里的基本情况,为了不让老人费心,从经济上从没有一次让老人为难过,红白喜事、婚丧嫁娶、电话费用等等,需用500给1000,让老人把更多的心思用到北汉村的发展上去,老两口也是逢人就说,有这样的儿子、儿媳,我们感到太幸福太知足了;老人照顾着家庭、孩子,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更加安心的工作,多少年来,家庭成员之间从没有斗过一句嘴,从没有红过一次脸。工厂规模一天天壮大,订单不断增加,家庭事业琐碎事也越来越多,但是家庭关系却越来越和睦。

积极帮助、团结邻里。不管谁家有困难,xx一家人总是伸出援助之手。2010年夏天,同在一个胡同的邻居因经济纠纷,日子马上就到了揭不开锅的程度,而且正值雨季,屋顶漏水,真是“屋漏正值连夜雨”,了解情况后,全家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先解决其基本困难,于是送去了部分钱物,让其度过难关,然后联系在本厂工作的壮年工人,协助其完成房屋修整工作。现在,那户人家已经成为了村里的富裕户之一,但从没有忘记xx一家人的恩情,他慷慨拿出手里的资金,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无形之中带动了更多的人参与到乐于助人为乐的活动中来。2012年3月份的一天,村民张新立因车祸死亡,其上有老,下有小,一下子失去了家里的顶梁柱,使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得知情况后,xx一家人立即赶去帮忙解决问题,安慰老人孩子,送去钱物,联系交通局、事主所在工作单位、事故工厂解决相关的一系列问题,xx夫妻二人商定,招其家庭成员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到工厂上班,干些力所能及的活,以解决其生计问题,这种做法得到了全村群众的一致认可。不只是邻里之间和睦相处,xx一家人不管走到哪儿,都能和群众打成一片,受到群众的好评。

牵手相伴几个春夏秋冬,xx夫妻俩相濡以沫、风雨同舟,一同克服了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夫妻俩从没因生活琐事红过脸、吵过嘴,他们用自己的真诚、善良和孝心换来了家庭的美满、幸福。xx一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文明和谐家庭的深刻内涵。

材料二

家就像根,永远是树叶的归宿;家就像一件大衣,不会提高温度,但却给予人们连火炉都不能代替的温度;家就像是一瓶陈年佳酿,融进了许多宽容和理解,包含了更多的生命内涵。在我们身边,就有一个这样的家庭。

提起xx,认识她的人都会流露出羡慕的眼神。因为他们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xx系三公司材料科副科长,爱人在天大项目工作,他们两人在三公司工作了十八个年头。他们夫妻结婚多年来,夫妻恩爱,孝敬老人,热心助人,邻里和睦。他们用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诠释了家与爱的真谛。

婚后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质,一直聚少离多。在工作和生活中,他们互相支持、相互勉励、相濡以沫。xx对局物资管理工作潜心钻研,被局授予物资管理“技术能手”称号。2012年批准为中交物资招标采购专家库成员;爱人负责全局最长的隧道工程天大项目四标隧道的生产管理工作,注重团队合作,发挥群体智慧,优化了许多管理方案,多次评为先进工作者。

在工作中, 他们要求自己做得更优秀,在社会、家庭生活中,也是力争做好自己的角色,尽量完美的诠释父母眼中的孩子,丈夫眼中的妻子,孩子眼中的母亲。

和众多的中交人一样,他们在京购房后,把两位老人接过来,过着媳妇、公婆带着孩子的生活。老人都是退休教师,帮他们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照顾孩子。人说最难处的就是婆媳关系,尤其是爱人长年在工地。在这几年中,他家的老人一直把儿媳当成自己的闺女看待,老人在家拆洗被褥、打扫卫生、做饭等能做家务活都帮着做,儿媳上班时穿着老人给她勾织得凉鞋、挎着老人亲手缝制的背包,同事见了都夸老人手巧,老人每天把饭做好,盛好饭等着儿媳一起吃。xx有时单位遇到事情也会跟老人说说,老人也能帮着出出主意。

xx把两位老人当成自己的父母来孝敬,节假日陪老人聊聊天,讲讲单位、社会发生的一些趣事。她的婆婆有记日记的习惯,这里也记录着他们共同生活片段,在前年的日记本上她是这样记载的:今天儿子、儿媳张罗着带我去新华大街买鞋,他们告诉我不要去看价签,只要穿着舒服就行,儿媳说:‘妈平时坐车昏车,今天好不容易出来逛逛街,多买两双吧。’这家伙一口气给我买了四双,又从里到外的买了内衣、袜子,说实话,平时我自己是舍不得花这么多钱的,儿子对我好是应该的,但娶到一个好儿媳才真是不容易,儿媳平时给自己买衣服挺舍不得的,只要一提给我们老两口买东西,没有不愿意的时候,都是头头先张罗。我心中真是感动啊!”说实话,xx一直都觉得这是她应该做得,邻居的大爷大娘都夸她是孝顺的儿媳妇,她老公也经常自豪地说:“在外边工作,最放心的就是家里媳妇和公婆相处比我这个儿子还要亲”。

在婆婆的影响下他们生活上提倡节约,精打细算,用淘米水浇花,用洗衣水拖地。教育孩子一菜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在他们的教育下,她的儿子衣着朴实大方,从不大手大脚,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儿子逐渐自立,假期参加社区的社会献爱心活动。

他们家三代同堂,孝敬老人,夫妻共勉,兄妹关系融洽,2008年,孩子她姑家因买房需要资金,他们就毫无保留把当时的积蓄借给她,这也让老人很是感动。xx的爱人身为兄长给弟妹做出了榜样,每年春节全家团聚,其乐融融。

2012年春节期间,全家正安于温馨幸福的日子,坏消息泰山压顶般的袭来,正月查出公公肺癌晚期,需要住院治疗,公公病情刚刚稳定,5月份又查出婆婆得了mds骨质增生障碍性贫血,治疗刚一疗程时,肺部又严重感染,病情危险,在无菌室24小时需要护理。工作不能耽误,家务需要料理,孩子学习需要辅导,一时间xx深感压力重大,难以接受这个现实,就在她感到心力交瘁的时候,孩子他叔自告奋勇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孩子的姑姑隔周周末从沈阳赶到这里来照顾老人。老人也因自己生病拖累孩子思想负担很重,经常以泪洗面,但仍不愿让远在工地的儿子担心,住院期间给他儿子在电话说:“我没事,别因我们影响工作”。

在这段日子里,xx每天早上,准备好早饭和午饭,公公与孩子中午热下就能吃到嘴里,晚上下班到家后再做全家的晚饭。抽空还要去医院看看婆婆一天的状况,在那里给婆婆喂饭、洗脚、洗衣服。。。有时候回到家后,xx觉得浑身疲乏。每次和老公通电话,还要互相安慰不要太悲伤,看着见老人身体一天天好转,孩子一天天成长,xx的心里感到很欣慰。

都说患难见真情,公司领导的体恤让xx倍感温馨,在得知老人需要服侍的情况后,方便她照顾家里,尽可能减少她的外出频率,在年中效能检查及年底的双文明检查中也安排其他同事代替她出差。老人住院期间,公司的同事亚珠、大新等纷纷去看望老人。社区的阿姨来看望老人也络绎不绝,孙阿姨送来了八宝粥,张阿姨送来了石榴,徐阿姨送来了牛奶、面包。。。,领导、同事和社区的关怀,给xx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让她倍觉温暖,更能做好对老人的关怀和照顾,让爱人对家里放心。

他们这个小家庭,在众多亲朋好友、同事邻里的帮助下,经历着磨难的洗礼,全家人的心贴得更近了。看着老人们逐渐康复,孩子快乐地成长,爱人的理解与支持,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幸福在心中流淌,瞬间觉得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十大孝子事迹材料篇6

王范乡公村  马xx

为响应乡政府号召,进一步弘扬徳孝文化,为广大村民树立榜样,引领并带动全村妇女树立良好的家风,孝敬公婆,并以此推进村风、民风的建设,促进我村妇联开展工作,起到表率是、垂范作用,我自荐为王范乡公村的十大“孝顺媳妇”之一,自荐书如下:

我叫马xx,生于1970年1月31日,是王范乡公村第一组村民,本人一贯爱党爱国,遵纪守法,积极赡养和孝敬老人,与丈夫薛安吉互敬互爱,教育子女要从小诚实守信,努力向上;热爱并积极参加村里的各项文体活动,公益活动,在勤劳致富的同时,努力提高个人素养,服务广大群众,具体事迹略举一二。

一、孝敬公婆,团结妯娌,公婆就像亲生父母,妯娌之间如同亲姐妹

我和本村薛安吉相爱后,于1990年结婚,公公是本村的医生,婆婆是地地道道的家庭祝福。1991年女儿出生了,一家人其乐融融。公公在村医疗室看病,婆婆帮我照看孩子,一年多以后我们又有了宝贝儿子,两个孩子只差一岁多,这可忙坏了她老人家,洗衣、做饭、带孩子,很辛苦,可也确实很幸福。村里谁都知道,就数她把自己的孙子,孙女照顾的最周到。这样我和爱人才可以放心地去上地干活,他有时还搞点副业赚点钱。可是,天有不测风云,1999年妈妈婆婆被确诊患有乳腺癌,一家人如同遭受晴天霹雳。那些天,照顾孩子,做饭洗衣,还得干地里活,又要轮流去医院伺候手术后的母亲,真是忙的我焦头烂额,甚至都没睡过一夜好觉。还好老天有眼,妈妈经过手术治疗,放、化疗和我们全家的悉心照顾,终于恢复了健康,这么多年身体一直很好。

在家里,安吉是老大,老二培吉和爱人永妮在运城上班。就在婆婆刚出院不久,我的侄女出生了,于是我一边照顾婆婆,一边自己也当起了“婆婆”亲自伺候侄女直到过了满月,虽然苦点累点,但我知道,一家人在遇到困难时才越能显示出团结的力量,不问代价的付出,换来的是我们一家人的相亲相爱。到现在,我们弟兄两个都没分家,老二一家回来,从来都是同吃、同住,永妮也当我像亲姐姐一样,他们的两个孩子也把我当亲妈。我们一家去运城,也是吃住在一起,不分你我。试问,有多少兄弟间能几十年如一日,妯娌之间形同姐妹。老人不论跟谁在一起都毫无怨言,而是把媳妇看得比亲女儿还亲。

二、勤劳致富,从不抱怨。爱人安吉有上料机,搅拌机和铲车,经常出去干活,家里的二十几亩地几乎是我一个人干,浇水。施肥,打药,套袋等等,从来都不落在别人后面。总是在别人休息,娱乐,打麻将的时间里,自己还在田间地头忙碌着,为的是让庄家不比别人差,一家老小过上好日子。

三、教育子女有办法。两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我就教导他们要尊老爱幼,努力学习,积极向上,为人诚实等等,再加上身体力行,女儿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并获得若干奖项。卫校毕业后,在北京一家医院工作。儿子在学业上虽然比不上女儿,步入社会后,也是广交朋友,是同事老板欣赏的好员工。两个孩子有空都不忘回来看望爷爷奶奶,买吃买穿,一家老小,不亦乐乎。

四、注重自身修养,努力提升自己。我平时在家确实够忙了,可是看到日已年迈的公公,每天要为全村人看病,甚至还有邻村人慕名而来,有时还得上门给不能行走的老人服务,真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年近古稀的老人还要这么忙碌吗?虽然我早已学会了扎针、输液等护理工作,可是为了更好的帮助老人搞好合作医疗,以便更便捷的服务广大群众,我硬是挤时间,上电脑,查资料,并在盐湖区医院,博爱医院多处进修,期间刻苦自学,在2005年终于拿到了从医资格证书,解除了村民的后顾之忧,老人也可以干一些他喜欢干的事。

五、思想先进,尊老敬老,并积极组织和参加乡里、村里的各项文体活动。自从2014年当选为村里的妇联主任以来,除闲暇时组织妇女同志跳广场舞之外,在乡里的春节汇演中还获得了优秀奖,三八妇女节的活动也组织的井井有条。在村里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义务给他们买菜,争取让他们每顿都吃上新鲜蔬菜,肉、蛋等足量供应,保证老人们的身体健康。

十大孝子事迹材料篇7

为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社会道德新风,切实发挥道德模范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提高校园道德思想建设,促进我校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经学校研究,决定开展2013年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方案如下:

一、 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师生道德教育,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以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核心,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为重点,广泛发动群众推荐、评选身边的道德模范,在全院上下形成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先进事迹,争做道德模范的热潮,努力营造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为提高我院思想道德建设,巩固“双评”成果提供有力思想保障。

二、 组织领导

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成立道德模范评选领导小组,小组成成员由办公室、组织人事处、工会、学生处、宣传教育办公室、各系有关同志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宣传教育办公室,具体负责推荐评选的组织协调工作。

三、 评选对象

本次评选对象为学院全体师生。已受表彰的省级、市级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不参加此次评选。

四、 评选标准

(一)基本标准

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身体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模范遵守公民道德规范,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品德高尚、事迹突出、群众公认。

(二)各类奖项标准

助人为乐模范: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坚持帮助他人,坚持热心公益事业,积极捐资捐物,在奉献社会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诚实守信模范:具有强烈的诚信意识,真诚做人,实心做事,不弄虚作假,不隐瞒欺骗,讲信用,守承诺,忠于自己承担的责任,言行一致。

敬业奉献模范:刻苦钻研、勤奋工作,任劳任怨、无私奉献,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在教学、科研、工作、学习中成绩突出,群众公认。

孝老爱亲模范:孝老爱亲数十年如一日,模范恪守家庭美德,做到不离不弃、守护相助、患难与共,为践行家庭美德树立榜样,事迹生动感人。

五、 评选步骤和方法

(一)申报推荐阶段(11月下旬)

1、印发评选实施方案。在院报、学院网站评选公告,并对评选活动进行宣传发动,提高活动知晓率和参与率。

2、做好评选的推荐工作。采取个人自荐、群众推荐、组织推荐三种。推荐须填写《莱芜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道德模范评选推荐表》,由本单位审核,上报学院道德模范评选领导小组办公室。

3、各系部推荐2-3人(学生须占一定比例),填写《推荐表》并附事迹材料,以上材料一式三份及电子版,电子版发送至**。

(二)评选初审阶段(12月上旬)

对候选人进行参选资格评审,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后,确定候选人并公布。

(三)表彰奖励阶段(12月下旬)

评选结束后,学院召开会议进行表彰。

六、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各单位、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认真研究,周密部署,严格把关,切实做好推荐评选工作,把评选活动作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崇高道德风尚的重要事情来抓,把评选活动变成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升教广大师生思想素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

2、面向基层,发动群众。推荐评选工作要立足基层一线,深入挖掘一线中的优秀典型。要广泛发动,人人参与,把推荐评选工作做得扎实有效。

3、强化宣传,突出示范。要把宣传工作贯穿到评选活动的始终,大力宣扬优秀典型,大力宣传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崇高理想、高贵品质,把评选活动变成学模范、做模范的群众性活动。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

十大孝子事迹材料篇8

【摘 要】清东陵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产物,包含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内容,而祈福文化则贯穿在各种文化表征之内,构成了清东陵的核心文化。本文从中华民族传统的祈福文化入手,通过清东陵的风水内涵、帝王谒陵史迹以及陵寝建筑图案等几个视角,论述清东陵蕴涵的祈福文化。

清东陵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皇家陵园之一,位于河北省遵化市昌瑞山南麓,共建有14座陵寝,其中皇帝陵5座,皇后陵4座,妃园寝5座,埋葬着帝、后、妃等共157人。清东陵现存各类建筑物(构筑物)508座(组),是中国目前规模最为宏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帝王陵墓建筑群。2000年11月30日,清东陵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人类具有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清东陵这一气势恢宏的陵寝建筑,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产物,与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观念、民俗等紧密联系,包含了大量的传统风水文化、建筑文化、礼仪文化、宫廷文化和人文文化等内容,博大精深。而祈福文化贯穿在清东陵各种文化表征之内,构成了清东陵的核心文化。本文拟从中华民族传统的祈福文化入手,通过清东陵的风水内涵、帝王谒陵史迹以及陵寝建筑图案等几个视角,论述清东陵蕴涵的祈福文化。

一、中华民族福文化的历史渊源

关于“福”字的涵义,从其字形来解释,是由“衣”、“一”、“口”、“田”几部分组成,因此,福字的意思就是“一口田,衣禄全”。也就是说,有衣服穿,有一块田地,能吃饱饭,那就是福气了。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福乃福、禄、寿、喜、财、吉六大吉祥之首。“福”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为两个“只”字捧着一个酒具的形状,是向神明或祖先奉献的意思。金文中,“福”字变为形声字,“示”形“”声,“示”字旁,具有祈福的意思,而“”字在金文中的写法表示器皿中的东西是满的意思,与“示”字合起来就是盛满供品供奉祖先或神灵,祈求得到庇佑。

关于福字的释义,自先秦开始,在各种古籍中多有阐述:“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1]“全寿富贵之谓福。”[2]“安利之谓福。”[3]“福,佑也。”[4]在古人心目中,福就是圆满、富足、高寿、平安、顺利、得到庇佑的代名词。总之,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义不仅是物质满足,而且包括精神层面上的满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祈福,即人们有意识从事的趋吉避凶活动。古往今来,中国人但凡逢年过节、春种秋收、娶妻生子、祝寿延年、开市营业、科考应试、提拔晋职、建筑新居等,都要伴随举行一些具有祈福纳祥意义的仪式和行为,图个吉利。久而久之,这种源于本能的祈福行为就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大一统的时代,也是政治、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作为皇权物化重要载体的清东陵,也蕴含着浓郁的传统祈福文化。

二、清东陵的吉祥风水环境契合

封建帝王的祈福心理

风水术是我国独创的一门指导建筑选址、规划、营建活动的学问,已有数千年历史。据文献记载,至迟在商周时期,风水活动就已经出现,《诗经》中有“公刘择地于豳”的记载。随着历史不断演进,各种讲求风水的著述不断涌现,并形成一整套理论体系。选择阴宅墓地,以晋代郭璞所著《葬书》为代表,影响深远。《葬书》内称:“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在具体选择过程中,又强调“取其山势之藏纳,土色之坚厚,不冲冒四面之风……取其地势之高燥,无使水近夫亲肤”,达到“葬者藏也,无风、蚁、水三者侵体之害”[5]等等。其中的许多思想观点,迎合了人们朴素的趋吉避凶心理需求。

古人非常重视对身后事的安排,讲究“事死如事生”[6]。封建帝王身为万民的主宰,其高度关注的两件大事就是如何王朝稳固和子孙兴旺,于是受《葬书》中宣称的“地美则神灵安,子孙盛,恶则反是”[7]的影响很深。历代皇帝在经营其陵寝时,非常在意风水优劣与否,将其视为关乎王朝命运的头等大事。所以,自秦始皇以来的2000余年漫长岁月中,只要条件允许,为皇帝相度万年吉地无不精挑细选,所谓“三年看山,十年点穴”,费尽无数心力。营建山陵更是举全国之力,无不修建得规模宏大,如山如皋,令人有高山仰止之慨。

史载,清东陵的陵址是顺治帝钦定的,后又经钦天监官员杜如预、杨宏亮等进一步论证确定。此说见于《清史稿》和清人笔记中。《清史稿》卷86记载:“康熙二年,相度遵化凤台山,建世祖陵曰孝陵。先是,世祖校猎于此,停辔四顾曰:‘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至是陵成。”在清朝皇帝和风水官眼中,清东陵就是一处吉祥风水宝地,非常契合帝王们“巩万载之金汤,开亿世之统绪”的祈福纳祥心理(图一)。

首先,风水师们认为清东陵的风水景观是传统风水理念的杰出典范,是天生福地。

传统的风水理念通常从龙、穴、砂、水、向五个方面考量陵寝风水,讲求龙要真,穴要正,砂要秀,水要抱,向要吉。经过风水师们详细踏勘,认为清东陵是一处难得的风水宝地:“谨瞻仰得东陵龙脉,自雾灵山至琉璃屏分为三枝:中枝结聚土星,名曰昌瑞山,面朝一大金星,仰见五行相生,天地相朝之象,随龙水自乾方而出巽位,当中以水为界,分为阴阳,合全局观之,是天生太极,有生生不息之机。”[8]

《昌瑞山万年统志》这样记述东陵风水:“恭维昌瑞山,原名丰台岭。一峰笏,万岭回环。北开幛于雾灵,南列屏于燕壁。含华毓秀,来数千里长白之源;凤舞龙蟠,结亿万年灵区之兆。且其间百川旋绕,势尽朝宗,四境森严,众皆拱卫,实为天生福地,以巩我皇清万载金汤之基者也。”[9]“后有善青鸟者视丘惊曰:‘虽命我辈足遍海内求之,不克得此吉壤也。’”[10]

清东陵以风水家所说的中国三大干龙之一的北干龙燕山为龙脉,风水源头为燕山主峰雾灵山。雾灵山一路逶迤南来,截止于昌瑞山,东西横置,似锦屏翠帐,为各陵后靠。整条龙脉屈曲盘旋,顿挫有力,状若游龙,“内则涵天盖地,外则斗拱星环,云蒸霞蔚之奇,虎踞龙盘之势” [11],不可殚述。清东陵陵区内堂局亦是雍容坦荡,内接堂气,外蓄生气,“东面鹰飞倒仰山,千岩错落,文笔插天,势尽西朝,俨然左辅;西面黄花山层峦飞翠,叠嶂腾辉,势皆东向,宛如右弼。昌瑞山南面,金星山特起一峰,丰而不浊,形如覆钟,巍然端峙,有执笏朝天之势,形家目如金星,夜间有仙灯行列数对,冉冉而下,由红门御路来朝。”[12]金星山以南,象山、烟墩山两山对峙,形成一个天然门户,名曰“兴隆口”,又取鲤鱼跃龙门之意,称“龙门口”。在昌瑞山、金星山中间,更有一座天造地设的影壁山,圆巧端正,可凭可依,似玉案前横,秩序天然。陵区东西两侧,左有马兰河,右有西大河,“两水分流浃绕,俱汇于龙虎峪,崇龙巩固,为国家亿万年钟祥福地。”[13]总之,在风水师们看来,东陵风水是“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可谓尽善尽美(图二)。

其次,清朝皇帝认为清东陵的好风水能够保佑大清朝万世一系,子孙兴旺。

雍正皇帝就认为,是清东陵的好风水使得大清海宇安,皇室人丁兴盛。史载,雍正二年(1724年)二月初五日,雍正帝的谕旨内称,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孝庄文皇后慈驭升遐,于康熙二十七年四月安奉梓宫于孝陵之南,为暂安奉殿,迄今30余年,“自孝庄文皇后安奉以来,我圣祖仁皇帝历数绵长,海宇安,子孙蕃衍,想孝庄文皇后在天之灵极为安妥”[14]。这道上谕明白指出,正是孝陵大红门外暂安奉殿处的风水好,才使康熙朝强盛兴旺,四海生民乐育。

乾隆皇帝在御制《恭谒孝陵》诗中,这样夸耀东陵风水:“松柏守宫阙,星辰侍礼仪。鼎湖亲卜吉,昌瑞万年基。”[15]从诗句中可以看出,乾隆皇帝也认为是世祖福临钦定的这处万年吉地,庇佑着大清的万年基业。

在清东陵的相关典籍中,记载着清东陵兆域内呈祥“灵芝献瑞”的故事:“景陵东暖阁内尊藏五本灵芝二匣(系雍正六年、十年景陵宝山所产),三本灵芝一匣(系雍正八年景陵宝山所产),独本灵芝一匣(系雍正七年神路两仪树行内所产),共灵芝四匣。”[16]隆恩殿是皇陵中的重要殿堂,为供放墓主人神牌和举行朝拜、祭祀的神圣场所,而这几本灵芝却堂而皇之地供奉在了康熙帝景陵的隆恩殿内,因为它们被视为祥瑞之物,是陵寝吉祥的征兆。灵芝,又名灵芝草,古人喻为仙草,能治万症,有起死回生的功效,故称“不死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白蛇传》中,就有蛇仙白素贞盗取灵芝仙草,将许仙救活的精彩情节。珍贵稀有的灵芝在清东陵内却屡有发现,正好印证了清东陵是一处上吉上利的风水宝地,所谓“圣水深壑,灵山翠微,亿年安宅,巩我丕基”[17]。

清东陵蕴含的风水文化,反映了古人祈福纳祥的美好心理追求,而清东陵的吉祥风水环境,又正好契合了封建帝王的祈福心理。

三、清东陵是清代帝王心目中的祈福圣地

中国古代讲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18],这里的祀即祭祀。古人祭祀的目的大致有三种:一是用祭祀弭灾,弭灾即消灾。灾指狂风、暴雨、久旱、山崩、地震、瘟疫等自然灾害和战争、盗贼、等人为灾害。遇有灾害发生,人们常常进行祭祀,以达到消灾之目的。二是用祭祀祈福。祈福的内容很广,如农业丰收、畜牧旺盛、渔猎多获、战争胜利、生儿育女、健康长寿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祈求丰收,古人称为祈年。三是用祭祀报谢,报谢神灵的恩赐。不论弭灾还是祈福,事过之后,农业已获丰收,战争已取得胜利,灾害已经停息,人们就要再一次祭祀神灵,献上供品,表示报答恩惠。从这些祈福目的看,祭祀祈福是古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清朝的皇帝非常重视陵寝祭祀,大多勤于上陵修礼,借以展孝报本。“凡遇大庆典,命礼部诹吉,祭告天、地、宗庙、社稷、百神,并举行谒陵之礼,或遣官致祭,所以答神贶于无穷也。”[19]今天分析,清朝皇帝上陵修礼的心理动机有二:一是宣扬孝道,风世励俗,所谓“圣天子孝先天下,首重山陵”。二是祈福纳祥,希图祖宗荫佑,江山永固。

有清一代共开辟了盛京祖陵(永陵、福陵、昭陵)、东陵、西陵三大陵区。入关的十位皇帝,除顺治和宣统两位皇帝未行谒陵礼外,其余八帝均曾至东陵谒陵祈福。据统计,八位皇帝共来东陵125次,其中康熙47次,雍正8次,乾隆26次,嘉庆27次,道光9次,咸丰1次,同治2次,光绪5次。

这里,摭拾康、乾二帝的部分谒陵祈福史料,用窥全貌:康熙二十年十一月癸亥,上以云南报捷,诣孝陵躬行昭告;康熙二十二年十一月戊子,上以平定海寇,亲往孝陵祭告;康熙三十五年正月乙酉,上以亲征噶尔丹,谒暂安奉殿、孝陵;康熙六十年二月丁酉,上以御极六十年大庆,诣暂安奉殿、孝陵、孝东陵;乾隆十四年三月甲子,上以金川平定,恭谒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行礼;乾隆十五年八月庚寅,上以册立皇后礼成,奉皇太后恭谒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行礼;乾隆四十一年二月,上以金川荡平,用展告功之礼,谒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行礼,诣孝贤皇后陵酹酒[20]。

通过史料可以看出,只要发生关系国家命运的大战争及遇有普天同庆的大喜事,如上面提到的康熙帝平定三藩叛乱(云南报捷)、(平定海寇)、亲征噶尔丹、御极六十年大庆,以及乾隆帝两次平定金川、册立皇后等发生在康、乾两朝的大事件,皇帝们都不惜奔波数百里,亲至陵寝虔诚地向祖宗神灵祈福,正如乾隆皇帝所言“以展孝忱,以资福佑”。

清朝皇帝上陵祈福的思想,在其谒陵诗中也表露无遗。如《昌瑞山万年统志》中辑录的乾隆帝谒陵诗,就充分反映了他祈福的愿望。乾隆十四年三月十三日,乾隆帝以金川归命,起驾谒孝陵、景陵。在燕郊行宫,乾隆欣然命笔,赋五律一首,内有“远服归王化,宗功实式凭”句,认为战争胜利是山陵王气葱郁,列祖笃祜垂庥使然。乾隆二十五年,清廷平定西北大小和卓叛乱,开疆二万里,昔日烽火连天的战场变成了牛羊遍野的乐土。乾隆帝对底定新疆的功绩,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在是年二月恭谒孝陵的五律诗中,就写到:“隔岁我来东,朱邱敬告功。衣冠天浩渺,松柏岁青葱。凡此封疆拓,永维庇荫蒙。荩臣皆努力,幸与创时同。”乾隆四十一年二月,乾隆帝再次恭谒景陵,成五律一首,诗中写到:“开创承先烈,觐扬继后图。灵山永呵护,圣迹仰虚无。路人云霞表,天垂星斗区。伞松万年茂,庇阴视兹乎。”在后面的诗注中,他写到:“孝陵隆恩门外,碑亭神路正中有松一株,高仅及寻,荫周十余丈,形如张伞,视其干逾一围,似植立数百年者。是盖上苍眷佑我朝,预培神树,以拱护桥山,丰茂郁葱,实为国家亿万年景运洪长之征矣。”[21]这首诗将他至东陵祈福纳祥的思想表露得一览无遗。

通过以上史料,我们不难看出,清东陵既是清朝皇帝展孝报本的朝圣地,也是他们眼中祈福纳祥的风水宝地。

四、清东陵建筑中的吉祥题材是

皇家祈福的生动写照

吉祥,亦作吉羊,《庄子·人世间》云:“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说文》云:“吉,善也;”“祥,福也。”唐朝成玄英疏云:“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寓意吉祥的题材和图案古已有之,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已出现刻有双头鸟和双凤图案的骨雕,而普遍出现始于三代的青铜器上,至秦汉已是屡见不鲜。在清东陵的14座帝、后、妃陵寝中,尤其是在大量的石雕、砖雕和彩画作品里面,就有许多突出表现吉祥题材的建筑元素和装饰,成为展示人们祈福愿望的生动写照。

1、石雕品中的吉祥题材

清东陵建筑中蕴涵的祈福文化,以各帝、后陵寝内的石雕吉祥图案最为典型。清东陵的石雕作品主要有石象生、华表、门坊、拱券桥、殿座栏杆、丹陛石、石碑、石祭台、券脸石等门类。这些石雕中具有吉祥寓意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龙凤题材。《礼记·礼运》记载:“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又《孔丛子·记问》中记载:“天子布德,将致太平,则麟凤龟龙先为之呈祥。”在中国传统思想观念里,龙和凤均寓意吉祥。

清东陵是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一个缩影,在它的各类建筑中,龙凤题材理所当然地被大量使用,既突出了皇家的尊贵,又彰显了帝王们祈福纳祥的心理诉求。据统计,清东陵石雕作品中的正龙、行龙、升龙、降龙、坐龙、蹲龙、靠山龙等共计2587条,主要雕刻于桥梁、殿座栏杆、华表、石碑、石牌坊、丹陛石、石象生人物和动物的装饰等部位。其中,仅慈禧陵大殿栏杆就雕有升龙、行龙310条,真可谓龙的世界。另外,清东陵石雕艺术作品中的凤有758只之多,其中石桥176只,殿座栏杆567只,丹陛石11只,券脸石4只。特别是在景陵皇贵妃园寝享殿前的丹陛石上,雕刻的是“丹凤朝阳”,内容生动活泼,技法高超,是乾隆早期石雕中的精品。在孝陵大殿栏杆上以及慈禧、慈安陵小碑楼券脸石上,亦雕刻有鸾。凤凰的数量虽远少于龙,但也是一个规模庞大的数字。

二是宗教中的吉祥题材。清代皇帝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在保留其满族——萨满教的基础上,进一步弘扬了佛教、道教。在清东陵中,就有许多富有吉祥寓意的佛教、道教题材石雕,尤其是在各帝、后陵的石五供和乾隆帝裕陵的地宫内,可谓比比皆是。如景陵石祭台上雕刻八卦钟,孝东陵石祭台上雕刻八卦图和太极图,昭西陵石祭台上雕刻八卦炉和属于暗八仙中的葫芦、宝剑、团扇、花篮和阴阳板等。咸丰朝以后修建的定陵、慈禧陵、慈安陵和惠陵,各陵石祭台下枋上均雕有完整的暗八仙图案。以上八卦、太极符号和暗八仙(葫芦、宝剑、团扇、鱼鼓、横笛、阴阳板、荷花、花篮),是道教中广泛使用的符号,象征神通广大,是震慑邪恶的利器。

同时,佛教中的八宝在清东陵也大量使用。八宝亦称八吉祥,指供奉在佛像前的轮、螺、伞、盖、花、罐、鱼、长八种神器,各有无上威力,为佛教中的至宝。表示佛法圆转,比做生命不息;法螺表示佛音吉祥,比做好运;宝伞表示张弛自如,比做保护众生;白盖加被大于世界,是解脱大众贫困的象征;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是圣洁的象征;宝罐表示福智圆满,喻为成功和名利;双鱼表示坚固活泼,喻为幸福辟邪;盘长表示回环往复,是长寿、无穷尽的象征。在孝陵石祭台上有佛八宝中的轮、螺;景陵石祭台上有轮、螺、罐,朱砂碑上有螺、盘长;孝东陵石祭台上有螺、伞、花,朱砂碑上有螺;昭西陵石祭台上雕有浮屠(佛塔);裕陵石祭台、朱砂碑和地宫月光墙上都刻有佛八宝;定陵、慈禧陵、慈安陵、惠陵的石祭台上均雕有佛八宝。

三是儒家文化中的吉祥题材。在清东陵的石雕作品中,对儒家文化也有反映。其中礼的题材有:在昭西陵、裕陵、慈禧陵、慈安陵的石祭台上分别刻有鼎、炉、爵等礼器。乐的题材有:在孝陵、景陵、裕陵的朱砂碑上,以及孝陵、景陵、昭西陵、定陵的石祭台上均雕有磬;昭西陵石祭台上雕有钟;裕陵石祭台上雕有笙、管、笛、板、钹;慈禧陵石祭台上雕有钹、笙;景陵石祭台上雕有钹。四艺题材有:景陵、定陵、裕陵的华表上雕有棋、书、画;怡皇贵妃的朱砂碑上雕有琴、书、画;昭西陵、定陵、慈禧陵、慈安陵、惠陵的石祭台上均雕有琴、棋、书、画。致仕题材有:慈禧和慈安陵神道碑亭的券脸石上雕有“太师少师”、“封侯挂印”等功名题材。

四是民俗文化中的祥瑞题材。清东陵石雕中还有大量民间文化素材,大多集中在各陵的石象生、朱砂碑、石祭台、华表以及丹陛石、券脸石上,主要是赋予某些珍禽瑞兽、花木虫鱼、器物及特定的几何图案以吉祥含义,企盼国泰民安,幸福吉祥。

珍禽瑞兽类,有狮子(取义喜庆)、獬豸(取义公正)、麒麟(取义吉祥)、骆驼(取义温顺)、大象(取义吉祥太平)、天马(取义自由)、鹿鹤(取义长寿富贵、六合同春)、蝙蝠(取义幸福)等。

花草树木类,主要有岁寒三友松竹梅(象征坚强),梅兰竹菊四君子(象征高雅正直),及牡丹(象征富贵)、百合花(象征和乐)、萱草(象征无忧)、荷花(象征圣洁),福寿三多石榴、佛手、桃(象征多子多福多寿),还有灵芝(象征吉祥长寿)、宝相花(象征端庄)、蔓草(象征茂盛)等。

器物及图案类,主要有宝珠(象征光明)、磬(象征吉庆)、古钱(象征富有)、典籍(象征智慧)、方胜(象征同心)、犀角(象征胜利)、菱镜(象征美好)、艾叶(象征辟邪)、如意(象征顺意)、祥云(象征吉祥)、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象征修养)、宝扇(象征驱邪)、拂尘(象征清净)、元宝(象征财富)、戟箱(谐音吉祥)、宝镜(象征美好)、鹿角(象征长寿)、锦(象征富贵)、孔雀翎(象征荣华)、御带(象征禄位)、珊瑚(象征高贵)、圆环(象征幸福)等。

透过清东陵的石雕艺术作品,我们可以领略到渊博的福文化,体味到当时人们追求幸福、企盼安宁的愿望,真正感受到清东陵祈福文化的独特魅力。

2、砖雕和彩画中的吉祥题材

清东陵建筑中有大量的精美砖雕图案,同样被赋予了传统祈福纳祥的主题内容,特别是慈禧陵三殿磨砖对缝的墙壁上,装饰着许多赏心悦目的高浮雕吉祥图案。

慈禧陵位于清东陵内的普陀峪,初建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八月至光绪五年(1879年)六月,历时6年,耗银227万两。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廷以年久失修为辞,将慈禧陵主体建筑全部拆除重建,附属建筑揭瓦大修,工程历时13年之久,直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慈禧死前几天才全部完工。

上一篇:机关先进集体事迹材料范文 下一篇:乡贤事迹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