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10-19 13:59:03

毛概心得体会

毛概心得体会篇1

《毛泽东思想概论》就这门课来讲,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学说。毛泽东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国沃土之中,它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过程,也是近现代中国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发展的学说。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与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

要谈毛泽东思想,首先要了解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所在。毛泽东思想作为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其自身的科学体系、丰富的内容和理论特色、理论的特殊贡献。另一方面,毛泽东思想作为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作为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其各部分内容又是随着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的。所以在当今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下,毛泽东思想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且被人们运用于各个领域,起着不可替代的领导作用。

毛泽东思想包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多个方面的内容以及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三个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或“原则”出发;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学习‘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这一节,我明白毛泽东思想是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我们学习他的理论固然重要,但是我认为学习一个理论是怎样产生的更重要。我们作为大学生,总比能一直去模仿别人的理论,而应该学者树立一种独创自己的一套理论的意识,通过自身的经历和观察到的现象去不断总结,不断地去完善自己的一套理论。

此时我忽然想起一句话“一直被模仿,不曾被超越。”在这里,我着重强调树立独创意识,并付出行动的重要性。

学习‘科学发展观’这一节,我了解到二战借宿后,加快经济的增长成为了各国的共识,然而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而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要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面临促进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走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要走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我们成为了大学生,面临着充满无数机遇与挑战的社会。如果我们墨守成规、循规蹈矩,那只能与成功失之交臂,相反我们人清醒形势,科学的发展自己,才能取得成功。学习‘实事求是’这一节,我明白:不管做什么事都必须实事求是。而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所谓解放思想就是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支持“日心说”的布鲁诺解释解放思想的先例。

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作为大学生而要与时俱进,就必须学习最新的理论和思想,用最新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不断完善自己。

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求真务实,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的就是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就是为了使我们在推进各项工作是,更能够把握规律,增加主动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

“毛泽东思想概论”一课对我们学习的要求,不仅是让我们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让我们通过对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的学习,去认识和把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规律,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学好毛泽东思想,了解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基本原理,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把握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经验,掌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规律,以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在这一个学期的学习中,我深深认识到毛泽东为党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理论和实践,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其影响广泛而深刻地存在于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渗透在人们的灵魂深处,在人类历史上很少有人像他那样,生前其思想即受到人们热情的颂扬和真诚地学习与运用,去世后更得到深切地尊重和广泛地传播。从各个方面的反映,各个角度的透视表明:毛泽东思想的影响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她是改革开放的理论源泉;也表现在空间的拓延上,将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理论原点,成为人类社会精神寻求归宿的一座丰碑。

毛概心得体会篇2

毛概实践心得体会1

首先我非常高兴并肯定地说:本次毛概暑期社会实践获得圆满成功!

关于“南京市大学生兼职中介”的调查终于在两个人齐心协力的努力下结束了,为了很好地完成本次社会实践,我们俩决定七月份申请留校。能够顶着如此酷热的天气成功完成每一份调查报告,我感到无比的成就感,短短的一个月,因为用心过、付出过,所以是难忘的,自己无形中也成长了许多。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好仅有的一个多月时间,我们决定在6月25号到7月15号这20 天分头亲自到各高校进行原始数据的收集。因为这20 天正好是我们学校已经放假,而其他学校还大多未放假,6所高校的大学生都还聚集在南京市内,调查的对象容易定位,从而数据的来源更广泛,并且更加贴切可靠。剩下的15天就用来在宿舍通过网络问卷来补充前期的实地考察问卷,并将最终得到的数据进行耐心的统计和分析,通过画各种数据表格,结合当前的一些社会现象(大学生兼职被骗财骗力)得出本次社会调查的最终结果。

这次调研不仅让我了解到目前南京市大学生兼职中介的可信度和被信任度,同样也让我感受到了齐心协力的重要性。虽然此次社会调查活动我们组成员只有两个人,但是正因为只是两个人,那种团结协作、相濡以沫的精神才真正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人少,我们花了比别人更多是时间,也比他们收获得更多,在为别的大学生创造良好锻炼机会的同时,同样作为一名大学生,也给了自己一个非常好的锻炼的机会!

这一路走来,收获颇多,很多感悟将是我今后生活中的“良师益友”,悉心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团队意识。我和另外一个小组成员来自不同的地区(她是江苏人,我是贵州人,我对老师所说的小学生中午不吃午饭有亲身的体会)我们一起工作学习,团队意识是无比重要的。一个人做这种分析性的课题,难免带有较大的主观因素,但两个人合作,就可以获得更可靠的结论,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沟通交流。不仅是我和另一个调查的同学要恰当的进行沟通交流,在邀请调查对象填写问卷的时候更需要适当的沟通交流,才能保证数据分别在质和量两方面的可靠性。

三、注重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这种通过数据得出结论的方法,一定要用心。因为数据的获得本身就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在处理和分析的过程中就需要更加仔细小心。并且从始至终的过程是一个繁杂、甚至有些凌乱的过程,必须有详细的计划才能顺利完成(该计划我们两个人花了一天时间来完成)。

当然,一个暑假学到的并不局限于以上几点,在为本次毛概暑期社会实践取得成功而高兴的同时,我也清楚地认识到:作为一个大学生,不应该只局限于这种“针对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而要逐渐过度到“遇到突发问题,也能应对问题”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这一次的社会实践,早晚来往于南京市六大高校之间,遇到的困难和收获的喜悦各半,然而最后的一个“悟”字作结,让我获益良多!

毛概实践心得体会2

大学社会实践活动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促使大学生培养锻炼才干,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毛概社会实践个人心得。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这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经验,更是我们人生的一笔财富。这一路走来,收获颇多,很多感悟将是我今后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借于本次毛概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有了走出校门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我们小组选择北京大学生消费价值观这一题,设计了调查问卷,我们分成小组去周边的几个大学发放调查问卷,还通过qq、人人、邮箱等网络工具发问卷,尽可能多的增加调查者数量。收集齐数据后,我们通过excel软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相互帮助,相互合作,让我体会到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出了经验不足,处理问题不够成熟、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学会了许多。一方面,我们深入了解了北京大学生消费价值观这一热门话题;另一方面,我们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成长。社会实践还让我学会了许多处世之道:首先,队员之间要首先要善于合作。由于,我们队的队员都是同一班级的同学,所以我们配合得非常默契。但是将来和我们合作的不一定都是我们的朋友,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包容,善于与人合作。当今社会,团队合作能力更加重要,“众

人拾柴火焰高”。其次要善于沟通. 沟通是一种重要的技巧和能力,时时都要巧妙运用。在发放调查问卷的过程中,我们深切体会到这一点。其三,要主动出击,当你可以选择的时候,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有些东西不能选择,有些东西却可以选择。分内的工作当然要认真完成,但勇敢的“主动请缨”却能为你赢得更多的机会。只要勤问、勤学、勤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们除了学习书本知识,还需要参加社会实践。因为很多的大学生都清醒得知道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不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大学生要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参加一些实践性活动巩固所学的理论,增长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还能逐步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并在实习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努力学习的信心和毅力。

毛概心得体会篇3

论文摘要:“毛泽东思想”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过程,经历酝酿、命名、确立、曲解、定义时期。随着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不断深化,“毛泽东思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有了新发展。

毛泽东思想是我党的指导思想,研究“毛泽东思想”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1935—1941年,这是“毛泽东思想”概念的酝酿时期。“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概念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特定原因的。

(一)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不断深化。在如何对待马列主义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内曾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与方法。以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王明为代表的一部分人教条地对待马列主义,简单、机械地照抄照搬马列主义与苏联经验,把马列主义条文与共产国际指示奉为金科玉律,实质上就是割裂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联系。陈独秀右倾主义与随后出现的党内三次“左”倾错误,就是教条主义在中国革命过程中的现实体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部分共产党人则注重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和灵活运用马列主义,并逐步学会了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从政治、经济、军事等视角,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作了系统的理论阐述与深刻总结,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列主义理论。

(二)毛泽东在党内领导地位的确立与毛泽东的思想成为党的政治思想的主流。1935年初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是毛泽东政治生涯的重大转折点。1936年12月,毛泽东成为中央军委主席。1943年3月,中央政治局推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与中央书记处主席。至此,毛泽东成为我党、我军的最高领导者。与此同时,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党和红军完成了举世瞩目的长征,发展了陕甘根据地,领导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随着毛泽东政治地位的确立及其对中国革命做出的伟大贡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创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列主义理论,也日益受到党内的信服与拥护,成为党内政治思想的主流。

(三)学习马列主义、研究党史与整风运动的开展。到达陕北后,在党中央与毛泽东号召下,党内兴起了学习马列、研究党史和总结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热潮。1941年到1942年,中共中央编辑出版《六大以来》、《六大以前》,用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系统地研究和总结了建党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这两书共收录毛泽东的著作近百篇,是党宣传毛泽东的思想的一个突出表现。四十年代初的整风运动是党内进行的一次普遍的马列主义教育运动,清算了党内各种错误思想路线,使全党认识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有中国特色的马列主义理论正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典范。

(四)特定的国际与国内形势。三十年代末以来,以苏联为代表的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日趋式微,并最终于1943年解散,这就为中国共产党走独立自主的道路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客观上推动了党对确立党内指导思想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在国内,国民党积极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大力宣扬“一个主义”(三民主义),“一个党”(国民党)“一个领袖”(蒋介石),大肆攻击共产主义理论与中国共产党,企图从根本上取消马列主义与中国共产党。这就需要党在政治上突出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在政治思想上树立毛泽东思想的领导地位。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战线上反击国民党猖狂进攻的重要方法与内容。可以说,中国革命发展到新的阶段孕育着“毛泽东思想”概念的产生。

二 1942—1944年,这是“毛泽东思想”概念的命名时期。

党的理论工作者张如心对“毛泽东思想”概念的命名做出积极贡献。1941年,张如心相继发表《论布尔塞维克的教育家》、《毛泽东同志的旗帜下前进》、《学习和掌握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等文。张如心提出“毛泽东的思想”一词,这已涉及到毛泽东思想的命名问题。

党的领导人对“毛泽东思想”概念的命名做出巨大的贡献。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王稼祥纷纷发表文章,宣传毛泽东的思想在我党思想理论中的领导地位。其中,王稼祥于1943年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该文首次出现“毛泽东思想”概念,认为“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布尔塞维主义,中国的共产主义”。王稼祥在全党酝酿的基础上提出“毛泽东思想”概念,作为首创者的贡献是应充分肯定的。从此,“毛泽东思想”概念逐步为党内同志的普遍认同与接受。

这一时期,对“毛泽东思想”概念的命名存在如下特点。首先,在命名“毛泽东思想”概念时,把毛泽东思想视为毛泽东的思想。张、刘、王的文章行文中“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毛泽东思想”经常共用,且用意相同。这样的认识今天看来并不妥当,可是当时形势下,这却是很自然的事情,而且是树立毛泽东领袖地位,树立毛泽东的思想在党内思想理论中的领导地位所需要的。难得可贵的是,王稼祥还把“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共产党二十二年的革命实际经验联系起来,这包含了“毛泽东思想”是吸取全党经验教训的成果、是党集体智慧结晶的意思。当然这种认识是不自觉的,更没有进行理论提炼与升华。其次,在命名“毛泽东思想”概念时,初步指明毛泽东思想最本质的特征——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概括。张如心对毛泽东思想已有一定理性认识,触及到毛泽东思想本质特征问题;刘少奇使用“中国的布尔什维克主义”一词;王稼祥则明确把毛泽东思想看作“中国的马列主义、创造性地发展了的马列主义”。这些表述肯定了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列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已从理论上总结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一命题。第三,在命名“毛泽东思想”概念时,初步指明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特点。王稼祥说:毛泽东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研究了中国的现实,积蓄了中共二十二年的实际经验。”这隐含了毛泽东思想是运用了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分析中国的历史与社会,研究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情况,总结提炼出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的思想。同时,指出毛泽东思想是在与国内外敌人的斗争中,与党的错误思想的斗争中产生、发展与成熟起来的。

三 1945—1965年,这是“毛泽东思想”概念的确立时期。

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刘少奇在“七大”上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对“毛泽东思想”概念展开进一步的概括与论述。“七大”在“毛泽东思想”概念发展历程上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首先,“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正式的词语固定下来,并载入党的最高文件——党章。这标志着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其理论成果正式以“毛泽东思想”命名。其次,第一次界定了“毛泽东思想”概念的具体内容。毛泽东思想包括对关于现代世界情况及中国国情的分析、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与政策、关于解放农民的理论与政策、关于革命统一战线的理论与政策、关于革命战争的理论与政策、关于革命根据地的理论与政策、关于建设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理论与政策、关于建设党的理论与政策、关于文化的理论与政策等。对“毛泽东思想”概念具体内容的界定十分必要,引导人们从具体内容上了解,掌握与运用毛泽东思想,使全党对毛泽东思想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第三,第一次全面阐述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特征与本质特征。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是同国内外敌人长期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同党内主观主义错误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本质特征,是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第四,第一次阐述了为什么中国的革命理论要以毛泽东的名字命名,称之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善于应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分析中国的问题,对无产阶级与人民事业无限忠诚。同时,毛泽东还具备“最高的理论上的修养和最大的理论上的勇气”所以,毛泽东能够创造科学的中国革命的理论,中国革命的理论以毛泽东的名字命名顺理成章、理所当然。“七大”以后“毛泽东思想”概念出现在各种各样党的文件、政府公文、报刊文章上,成为一个党和人民耳熟能详的概念。而令人奇怪的是,毛泽东本人并不赞成使用“毛泽东思想”概念。1952年,毛泽东指示:“不要将‘毛泽东思想’这一名词与马列主义并提,并在宣传上尽可能不用这个词。”鉴于此,1954年中央宣传部正式下达《关于毛泽东思想应如何解释的通知》,指出:“毛泽东同志曾指示今后不要再用‘毛泽东思想’这个提法,以免引起重大误解。我们认为今后党内同志写文章做报告,应照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办理。至于讲解党章和过去党的重要文件决议时应按照原文讲解,不必改变,但应注意说明‘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从这里可看出:第一,“毛泽东思想”概念党章已明确规定,继续有效。第二,毛泽东不赞成使用“毛泽东思想”概念有谦虚的成份,也有为避引起外界误解的成份。第三,“毛泽东思想”概念内涵没有变化,仍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八大”以后,“毛泽东思想”概念的使用明显减少。明白这些情况,国外某些政要、学者对中共“八大”未提及“毛泽东思想”概念的种种臆断与妄自猜测,则会不攻自破。

四 1966—1976年,这是“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曲解时期。

“十年动乱”期间,林彪、江青集团歪曲、肢解毛泽东思想,鼓吹对待毛泽东思想的非科学的、反科学的态度,散布毛泽东思想庸俗化、简单化、形式主义化的种种谬论。政治生活、政治理论的极“左”化,使人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极“左”化,也使对“毛泽东思想”概念理解的极“左”化。这主要表现为:其一,否定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发展的体系。这一时期,个人崇拜盛行,由对毛泽东的崇拜到毛泽东的思想理论的崇拜。毛泽东思想被说成是“当代马列主义的顶峰”,是“最高最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切工作的最高指示”。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不用发展的眼光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随意牵强附会、抛弃毛泽东思想的灵魂与精髓,把毛泽东思想片面化、绝对化,教条主义、形而上学、形式主义极端盛行;其二,把毛泽东思想等同于毛泽东的全部著作与言行,尤其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这存在两个方面认识错误,一是曲解毛泽东思想,视很多非毛泽东思想,甚至反毛泽东思想内容为毛泽东思想。一是否定毛泽东思想的群众性,是我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不是先觉先知,也会办错事、讲错话,这些错事与错话非但不是毛泽东思想的内容,恰恰是违背毛泽东思想的结果。这一时期,把毛泽东的一些错误甚至严重错误,统统当作真理并推向极端。中共“九大”对党的历史、性质与指导思想等问题,都按“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进行了表述,并认为该理论是毛泽东对马列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一个伟大贡献。如此形势下,“毛泽东思想”自然被认为是毛泽东个人思想,谁敢说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呢?应该说,“十年动乱”期间,对“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曲解,主要是由于林彪、江青集团为己私欲,利用毛泽东的威望,手中权力以及人民群众的某种感情、心理与传统的社会意识,疯狂煽动的结果。当然,毛泽东本人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即便如此,我们国家、我们党的很多有识之士仍以大无畏的气概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概念和捍卫毛泽东思想的严肃性、纯洁性与科学性。张闻天1973年秘密写成《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政治与经济》一文,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正确研究与探索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问题;理论家李达针对林彪一伙所谓“顶峰论”,明确指出:“讲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要讲得科学,不要硬讲成到处都是发展,结果真正的发展反而淹没了”;张志新烈士坚持实事求是,反对牵强附会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不畏强权,坚持真理,并最终为之付出自己的生命。在当时形势下,以张闻天、李达、张志新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所表现的勇敢探索与追求真理的精神,实在难得可贵,可钦可敬。

五 1977年以来,这是“毛泽东思想”概念的科学定义时期。

毛泽东逝世与“十年动乱”结束后,理解“毛泽东思想”概念,有两种主要的错误倾向:一种是因为毛泽晚年的错误,就企图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否认毛泽东思想为我党的指导思想,甚至主张不再提“毛泽东思想”概念;一种以“两个凡是”为代表的错误态度,以为凡是毛泽东说过的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继续支持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与方针政策。这两种错误态度的共同点,就是不能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的概念,把作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混淆起来。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毛泽东思想?ig是我党必须回答的一个重大的思想理论问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与组织路线;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概念作了这样的概括:“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②这一概括不仅回答了毛泽东思想的本质特征,而且阐明了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三个关系。第一,毛泽东思想与马列主义之间关系。毛泽东思想来源于马列主义,但毛泽东思想不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的简单重复,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化的、发展的马列主义。第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的关系。中国革命具体实际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毛泽东思想是指引中国革命夺取胜利的指针。第三,毛泽东个人和党集体智慧的关系。毛泽东思想是对全党和全国人民革命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因而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其中毛泽东的贡献最大。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以后,“毛泽东思想”概念的定义成为党与人民的共识。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基本延续了这个定义。十五大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这里将“毛泽东思想”概念的外延由“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扩大为“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毛泽东思想的新认识。毛泽东思想产生于中国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无疑是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但是,毛泽东思想又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继续发展并增添了许多新内容,如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关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理论……等。可以说,毛泽东思想是创立伟大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政治基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就是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开拓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的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辩证的、历史的统一。对“毛泽东思想”概念的科学定义,有利于统一思想、高举旗帜,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有利于准确完整地把握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真正领会毛泽东思想;有利于正确开展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研究,为毛泽东思想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六 从“毛泽东思想”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历程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随着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不断深化,“毛泽东思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有了新发展。

2.我党在理论与实际中一贯坚持“毛泽东思想”概念的马列主义属性,注重“毛泽东思想”概念的中国特色“种差”。

毛概心得体会篇4

一、着力优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分层次精讲

从课程内容上看,“毛泽东思想概论”课主要向当代大学生讲授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地位、科学体系及其基本内容等知识点,理论体系较为繁杂,理论观点也较为繁多。要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如此众多的知识点,就必须从根本上着力优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分层次精讲。

从内容上来看,毛泽东思想体系犹如一棵参天大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这棵树的主体和主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是这棵树的两大“主干”,人民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策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相关知识点则是横贯于这两大“主干”之间的具体“枝叶”。如果进一步详细分析这些“主干”和“枝叶”,则又可以归属于不同的知识板块。只有认真遵照这些内在逻辑,着力创新优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分层次精讲,才能不断增强教学的科学性和吸引力,引导学生更加全面系统地掌握毛泽东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基于“毛泽东思想概论”的知识体系及其内在逻辑,笔者将教学内容系统地划分为感性知识、基础知识、核心知识、精华知识等四大板块:一是感性知识板块,主要讲述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家庭生活、人格魅力、领导艺术等相关知识点;二是基础知识板块,主要讲述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理论体系、发展过程、历史评价、学习意义和学习思路等相关知识点;三是核心知识板块,主要讲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人民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策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相关知识点;四是精华知识板块,主要讲授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等相关知识点。

二、科学改进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拓展深度广度

从教学实际来看,传统教学模式下“你讲我听、你说我记”的灌输式教学,一节课完全是老师连续讲授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的学习需求。笔者认为,“毛泽东思想概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课,的确比较抽象,尽管其中不乏与现实相关、与学生相近且生动形象的知识点,但仍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根据教学内容,广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

第一,情感教学法。接受者对毛泽东思想的深刻理解和把握,首先来源于自身强烈的情感认知。尽管由于社会历史的因素,当代大学生对毛泽东的情感认知远不及其父辈,但只要让他们真实深切地体会到一代伟人当年如何追求理想、坚定信仰、救国救民等历史画面,就一定能激发起他们对伟大领袖的敬佩和爱戴之情,进而产生见贤思齐、积极进取的学习动机,为以后全面深入地掌握毛泽东思想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设置情感意境,还原毛泽东一生心怀天下、矢志不移、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波澜壮阔画卷,激发学生学习毛泽东思想的兴趣,升华学习动机和情感。

第二,史论结合法。从理论渊源上看,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本身既源自于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演进史,又体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发展史。如果离开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实践里程,离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发展过程,纯粹地讲授毛泽东思想,显然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史论结合法应当是“毛泽东思想概论”课任课教师最主要、也是最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应当始终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的教学过程。当然,运用史论结合法,一要坚持“论从史出”,二要坚持“史论比例适当”。

第三,专题讲授法。虽然“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知识内容繁多,且较为抽象,但就其内在逻辑来看,主干鲜明,重点突出,难点亦颇为分明,因而非常适宜采用专题教学法,将其中的主干、重点或难点知识设计成为几个具有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紧密结合实际的专题进行讲授,非常有益于学生从整体上系统掌握。

第四,文献导读法。学习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必须认真阅读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著作。这些著作既是毛泽东思想的文本载体和集中体现,又是其整个体系建构的基本依据。因此,采用文献导读法,教育引导学生通过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是毛泽东本人的重要著作以及党的重要文献中的关键论述,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讲解,使学生深刻把握其来龙去脉,掌握其基本体系,应当成为教师在讲授该课程时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

三、创新完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在广泛参与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从一定程度上看,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在于引导督促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笔者认为,在当前高等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新形势下,教师应当紧密结合“毛泽东思想概论”的不同教学内容,积极探索采用多种多样的学生学习状况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教学过程。

第一,以提交读书报告的形式强化学生的学习准备评价。教师在开始每一章课程知识讲授之前,都应当事先给学生指定必须阅读的毛泽东思想经典文献,要求上交读书报告,限定字数和内容,并挑选其中优异者做课堂展示,作出相应的成绩评价,期末计入总成绩评价。尽管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但却是一种督促学生阅读经典文献、深刻理解毛泽东思想的有效手段。

第二,以提问回答、课堂讨论记录的形式强化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教师可以指定课代表随时记录学生回答老师提问、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并作出相应的成绩评价,期末计入总成绩评价。这种做法不仅会有效地督促学生认真听课,积极发言,主动参与课堂讨论,而且也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第三,以参与申报课题、课件制作、演讲比赛、图片收集展览等形式强化学生的能力素质评价。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课题,使其在科学掌握毛泽东思想基本观点的同时,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不断提高学习创新能力。指导组织学生开展“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课件制作、演讲比赛等活动,延伸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当然,以上这些同样也需要作出相应成绩评价,期末计入总成绩评价。

毛概心得体会篇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中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环节,它在高等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概论”又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概论”课的重要地位和理论特色决定了讲授好这些课程的必要性与艰巨性。怎样才能提高授课效果是“概论”教师们一直在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对原著在“概论”课教学中的应用作一简要探讨,以期对提高“概论”课教学效果有所裨益。

一、 “概论”课教学中忽视原著阅读

“概论”是“05方案”实行后全国高校新设立的一门公共政治理论课,当时叫“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008年确定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自“概论”课程设立后,该课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成果,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内容上大多数老师采取重点讲授与一般讲授相结合,以解决“概论”课内容丰富与课时相对较少的矛盾;有的老师把课程内容与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相结合,不回避、不敷衍,增强“概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的老师采取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方式,授课过程既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进行讲授,又不完全按照教材照本宣科,而是对教材的内容做适当的调整和优化。〔1〕

在教学形式上基本上改变单纯数说教式教育,把传统的“填鸭式”变为“启发式、讨论式”。大多老师都能采取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课外自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等形式。有的老师采用专题讲授、案例教学、问题研讨、实践体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互动结合”教学模式〔2〕 ;有的老师采取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过程尽可能设计成与大学生的生活情境、社会环境、专业学习、个体具体的生活、职业相结合的课堂情境,以充分唤起大学生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经验和体验。〔3〕 这些尝试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教学手段上,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手段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多媒体课件、音像资料、网站等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上述创新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在大多数高校,“概论”课内容生动了,方法灵活了,教学效果提高了。但不容忽视的是,仍有一些学生对该课程兴趣不大,或者认为虽然课堂上热热闹闹,但并没有学到什么,未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尽管很复杂,但笔者认为上述探讨和创新没有抓住“概论”课的特点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上述探讨创新的主要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并未针对“概论”课的特点而采取一种恰当的教学模式。

二、原著阅读符合“概论”课程特点

作为中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概论”课在高等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实施方案》的通知规定:“概论”课要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4〕 为充分反映党的十七大精神,“概论”课第一章第一节又着重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中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后者是一个包括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贯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与此同时,“概论”课又是一门比较抽象、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其重点是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以及这些理论成果之间的继承与发展。这些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经验的总结,是通过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著作以及党和国家的大量文献展现出来的。

课程背后有大量原著存在“概论”为一课程的显著特点。这一特点必然要在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上体现出来。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根据课程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只有与该课程特点相契合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此而论,原著阅读是符合“概论”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从本质上讲,“概论”课是通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这两个主要的手段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与认同的。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体会到,原著阅读可以较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第一,阅读原著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全面地掌握“概论”课程的基本精神。“概论”课中的思想、理论都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大量著作和党的文献的科学概括和总结,是这些原著的浓缩。阅读这些原著,可以从“原汁原味”中认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体系、基本观点、思想精髓及其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把握“概论”课中所阐述的那些具体原理,避免理论的枯燥与乏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第二,阅读原著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原著阅读教学模式不仅单纯地传授知识还注重能力的培养。阅读原著有助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阅读中撰写小论文和心得体会有助于促使学生思考总结,提高他们的理论思维能力和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伴随原著阅读进行的演讲、辩论、讨论等活动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口才、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等。

第三,阅读原著可以帮助学生自觉接受、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论”课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接受、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实践证明,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使正确的、科学的道理让教育对象接受并自觉转化为行动,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仅仅靠既定的结论灌输是不行的。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眼界开阔,既定的结论灌输并不能得到他们的认可,只能引起他们的不满和抵触。原著阅读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原著,自主地探索问题的答案,从自己的研究成果中逐步形成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原著阅读在“概论”课教学中的具体方法

结合原著阅读进行“概论”课教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真正调动起学生阅读原著的积极性,切实提高“概论”课教学效果,教师还必须进行认真地探索与总结,找出切实可行的方法。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具有重要作用。

(一)有的放矢,精心选择阅读篇目

“概论”作为一门理论课,涉及诸多领导人的著作,以及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仅《邓小平文选》三卷就收文205篇,约80.2万字。因此,在这短短的一学期让学生全部阅读是不可能的,针对“概论”课教学重点和难点精选原著篇目就显得非常必要了。例如,在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教学中,针对该章的重点和难点,笔者选择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作为精读篇目。通过阅读,使学生对中国近代国情、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历史进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与必然性有了透彻的了解。

(二)适当辅导,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由于大多数学生原来没有阅读过原著,所以他们在开始阅读时不知如何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阅读原著时要加以适当指导。首先要适当介绍历史背景。在让学生阅读原著时,事先给学生讲清楚这一著作是在什么背景下,针对什么问题而写的,让学生读前心中有数。其次要提出问题引导阅读。要提高学生阅读的实效,关键是要求学生带着一定问题去阅读。在让学生阅读原著时,结合著作内容,提出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原著。三是为了保证学生真正读懂,对所选篇目的主要观点以及文章的提纲进行了归纳整理,发给每个学生。起到辅助阅读的作用,强化阅读效果。

(三)读写结合,阅读后写心得体会和小论文

心得体会和小论文是阅读和思考的结晶,是认识的升华。因此,在每篇原著读后,都要求学生写心得体会。小论文的选题以及写作时间不作具体要求,只是要求他们遇到感触较深或比较熟悉的篇目,可以撰写小论文,到课程结束时每人需上交3篇小论文。通过写心得体会和小论文,深化了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在个人写好心得体会和小论文的基础上,搞好学习交流,达到互相学习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科学考核,切实保证原著阅读效果

为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准确反映原著阅读情况,必须对原著阅读情况进行科学考核和评定。一是加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份额,从原来的30%提高到50%。把学生的心得体会、小论文以及课堂发言等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凡是在原著阅读所组织的各项活动如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经验交流等活动中获奖或成绩突出的,都可以加分甚至免考。二是合理安排考试内容。在期末考试试题中,加大材料分析题和写作题的比重。注重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毛概心得体会篇6

    “毛泽东时代美术文献展”的策划和组织,初衷是希望通过对这一时期的美术图像的重组和呈现,探求这些图像本身所隐含或背后所具有的社会学、文化学意义,当然,这种重组和呈现本身就是研究、整理以及重新审视历史的重要环节和过程。图像具有文化记忆的意义,记忆载负着文化而产生思考和审视的内涵,当历史中的文化图像以新的角度和方式,在新的时间空间中被重新呈现出来,它们将体现出新的思考点,引发人们对图像进行重新解读,以更深地挖掘图像的历史内涵,延伸其与当下文化之间的意义链。

    但是,在整个展览的呈现和接受过程中,我们发现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人们似乎更多地以现实而通俗的眼光来看待这样的历史文化图像,在这些图像中,更多看到的是与个人经验相关的情感记忆,带有较普遍的怀旧或追怀的情绪,以及认同和满足的心态。毕竟,那个特定时代的美术图像,更多保留和体现着那个时代对“美”的一种普遍的、意识形态化的呈现和理解,保留着经过改造的思想和情感对社会、现实以及“美”的真诚的表达。那个时代的美术,曾经以它作为一个时想的、有着恒远意义的“美”的代表,深深地扎根于人心,并曾经成为一代成长中的人们心中对美好前景的憧憬和想象。“美”以其强大的图像化的力量占领了人们的视觉以至思想,这种力量,可以说是社会性的、铺天盖地的,它不仅紧紧抓住人们的视觉,更深深地成为人们的记忆。因此,当我们有了一定的历史距离之后,重新来面对这样的图像时,记忆成为了这些作品最突出也最容易生效的特征和亮点。因此,“毛泽东时代美术”的图像,似乎更主要地成为了记忆的图像,与个人的情感经验、个人的成长经历、普遍的追怀心理相关的记忆图像。

    记忆,当然是图像一种无法回避的功能和特点。然而,我们面对的也许不仅仅是个人普遍而现实的情感和经验,作为一个特殊时代的图像,所凝聚的记忆的内涵也不应仅仅限于“美”的图像化的视觉意义,当图像作为文化和历史而存在,而被追溯其意义,图像的重新解读、重新组合和呈现,它的思考的意义更可能被体现出来。

    作为文化图像的“毛泽东时代美术”,具有完整而独具一格的形态和样式,具有独立的史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文化形象。这其中,包含着意识形态史和观念史等方面的丰富内涵。从意识形态史的角度上讲,这一时代的美术,从1942年甚至更早的时期开始,美术图像的建立和应用,建构了包括文艺思想和理想、文艺体制和教育结构、美术的功能和目的、艺术家的身份认同和创作图式、意义指向等。这方面,美术图像与国家政治、政权、政党、制度、国际阵营与文化较量等,有着无法脱离而且是服从、服务的关系。从社会观念史和艺术观念史等方面看,革命化、现代化、民族化、大众化,还有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波普艺术思潮、民间意识、女性意识、形式与内容关系等,构成了中国社会在这一特定时代的文化观念的发展历程,以及在世界进程中,中国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和影响力。其实,无论从何种角度看,“毛泽东时代美术”在中国美术史、文化史上,都形成了强烈、独特、无可替代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美术图像,更是具有深入研究、反思的意义和必要性。因此,在时间过去了二十多个年头,我们现在又处在一个从文化接受、思维维度、社会环境、经济关系等都有大不一样空间的时代,我们有了相应的历史距离以及对意义、价值等的不同认知和定义,对于那一时代的美术图像,我们应该而且可以去寻求思考的新起点,去获得思考的新意义。

    但是,我们所处的又是一个疏于思考和不断弱化判断力的“读图时代”,公众乐于接受清晰无误、情感单纯的图像,简单明了于图像本身的内涵和意义,并且用平面化的图形来传达平面化的思想。图像不仅能够轻而易举地占领和统治人们的视觉,使视觉在愉悦中安详而疲倦,几乎丧失了面对图像去安静深入思考的能力,并且,图像还不断地引导和干扰着我们的思考,我们好像活在一个被别人或被时代、历史规定好的视觉世界里,同时,我们也以我们的方式去规定别人的视觉。这样,图像的记忆,情感、经验、经历的记忆成为了某些图像,如“毛泽东时代美术”的图像的最主要的功能和特征,也轻而易举地使人们满足于欣赏和情感记忆。

    也许,记忆更多的是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上,而思考则来自于思想和精神的支撑。一个时代,或一个时代对另一个时代的研究和反思,更需要这种支撑。

    概念的使用与研究的价值

    有学者提出对“毛泽东时代美术”概念的质疑,我认为的确应该对我们所运用的概念进行讨论。

    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到底是在什么语境中运用这个概念?在我们这次“毛泽东时代美术文献展”和研讨会的策划理念中,主要是在现代美术史研究的学科框架中设定和使用“毛泽东时代美术”这一概念,也就是说,我们是在美术史学的语境中使用它的。

    “毛泽东时代”作为一个历史学的概念在党史研究和现代史研究中早已被运用,问题在于,“毛泽东时代美术”作为一个美术史学的概念是否成立呢?如果说从美术批评的角度来看,“毛泽东时代的美术”这个概念是可以成立的话,我们就来看看在美术批评概念与美术史学概念之间究竟可能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大量的美术批评概念的确不能成为美术史学概念,但是也有一些源出于美术批评的概念却成为了美术史学的概念。如“哥特艺术”就是从被用来定义一种艺术风格发展为可以用来概括一个历史时期的概念(注:参见迈克尔·卡米尔《哥特艺术》,第9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当然,从美术批评概念转换为历史学中的“时代”的概念必须满足一些必要的条件,如一定的时段性,在该时段中对该领域影响的全面性、普遍性等等。因此,我们也恰恰是在认为美术在这一历史时期的确深受时代政治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和使用这个概念的。如果在这个领域中的相关课题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个概念的历史

    学性质并不成立,那么我们当然就不应该使用它。以目前的研究语境来看,提出和使用这个概念可能具有突出时代特征的意义,而最终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历史时期概念,还要通过不断研究来检验。

    第二个问题是,“毛泽东时代美术”对于今天具有何种价值?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当然,这不会是指毛泽东时代的艺术品在今天的经济价值——那种价值是没有人会怀疑的。实质上它首先指的是指导“毛泽东时代美术”的生产、传播、建构的社会成员的审美意识和精神世界的那种价值观念在今天——在一个已经远离了那个时代话语的大众商业文化语境中的存在以及是否可以发挥有效作用的问题,其次还指“毛泽东时代美术”作为文化遗产在今天的历史判断中的价值问题。虽然“毛泽东时代美术”在今天对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所具有的意味是很不相同的,但“毛泽东时代美术”对于我们来讲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这种价值是:第一,作为引导艺术生产的一种价值观念,它在今天可以成为艺术多元格局中的一种重要的积极因素;第二,作为文化遗产,它的历史价值更是不容置疑;第三,对于“毛泽东时代美术”所诉诸的对象而言,它仍然具有唤起社会群体的主体意识的意义。从“毛泽东时代美术”的价值问题中必然会引申出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看待艺术与社会政治的关系这样一个老生常谈,但又充满了复杂意味的话题。艺术无法真正做到脱离社会。自我、艺术本体、个体心性的呈现等等无疑是艺术审美意识中很重要的方面,但它们实际上无法使艺术超然地割裂与社会的联系。归根结底,艺术无非是社会精神意识的一个领域,它的价值判断、表达方式、传播效果等无一不是在社会中形成与实现的。布迪厄和哈克在坚持承认艺术的政治性问题上的言说值得我们深思,尤其是在普遍逃避政治性言说的时候。哈克说有许多美学家认为一切政治参与都会玷污艺术。但是他又指出:“不论艺术家愿意与否,艺术作品总是带着思想意识的标志,即使它们并不为某个确定的、有名有姓的主雇服务”。他还谈到了艺术机构的政治性问题:“其实艺术机构是具有政治性的地方。也可以说这是战场,社会上各种思潮在这里相遇”(注:参见皮埃尔·布尔迪厄、汉斯·哈克《自由交流》,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87、97页。)。无论人们是否愿意接受,在现实中,写作与艺术的社会性关怀使其无法真正逃避政治意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对艺术的追问实际上就是对意义的追问,离开社会与人生的价值追求,艺术的存在意义必定是很欠缺的。近年来我和一些朋友疾呼艺术的社会学转向,正是与我们的社会关怀紧密联系的——毕竟我们这一代是从中国的社会底层走进大学课堂的。

    这里还要谈一点的是我对图像学研究方法的看法。按照潘诺夫斯基的说法,“图像志”“关心的是与艺术作品的形式相对的作品的题材或意义”,告诉我们“某些主题在何时何地由何种特定母题来体现”,而“图像学”则是在图像志基础上结合历史学、心理学或批评论的方法对艺术品进行解释的方法(注:见潘诺夫斯基《图像志和图像学》,载贡布里希《象征的图像——贡布里希图像学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0年版,第414-417、6页。)。贡布里希进一步阐明图像学的研究是“对一种方案的重建”,而不是仅仅把图像解释为“对现成原典的直接图解”;他认为应该在图像与题材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要“重建业已失传的证据”,并通过对确定的上下文的理解来弄清图像所表现的故事的意义(注:见潘诺夫斯基《图像志和图像学》,载贡布里希《象征的图像——贡布里希图像学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0年版,第414-417、6页。)。这里所说的“方案”的确具有重要的含义。贡布里希以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艺术赞助人向艺术家提出的题材需求、独特想法来说明“方案”与“原典”的区别,而在我的研究课题中,“方案”就是各时期的意识形态的需求,用以往流行的革命叙事话语来说就是“革命斗争的需要”。对于这些“方案”的认识必须以实证性的史料研究为基础,把历史语境中有特定意义的“方案”与“图像”之间的联系重建起来。

毛概心得体会篇7

新方案实施后,使得“概论”课教学呈现出“三多一高”的态势。笔者从新方案实施后“概论”课教学中的三个注意点出发,提出了今后“概论”课教学的目标,即做到五个“结合”,力求使“概论”课在高校思想理论课中的核心作用能够真正地发挥出来。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教学效果

为了整合原有的教学资源,国家教育部于2005年实施了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案。新方案中将原来的《毛泽东思想概论》课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合并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新方案实施后,“概论”的核心地位显得更为重要。如何顺应新方案实施的需要,真正地发挥“概论”课的作用,是摆在每一个“概论”课授课教师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1 高校“概论”课教学的现状

1.1 新方案实施后,“概论”课的课时进一步增多。课时的增多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首先,原本一周一次的课现在增加到一周两次,这可能会给本来就不太愿意来上课的学生更加增添了厌烦感,认为如此多的课时是在浪费时间,所以逃课、缺课现象更加普遍。其次,课时的增多给教师也会增加一定的疲劳感,一周两次必须面对同一个班的学生,势必会造成情绪上的疲劳,这样也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1.2 内容增多

内容的变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加了毛泽东思想的部分内容;二是增加了十六大以后我们党的一些新的理论、新的提法。内容的增加一方面会给教师的备课增加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也会给学生的接受效果造成一定的压力。

1.3 学生的看法增多

当代的大学生,思维相当活跃,加上互联网的普遍使用,给大学生们带来了大量的信息。而我们“概论”课中的许多授课内容现实性很强,有时必然会引同学们的讨论。

1.4 对授课教师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两课”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教学内容的改革,根本途径和方法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目标和要求是提高思想理论教育的说服力和针对性。这就给我们每一位“概论”课的授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2 “概论”课教学中的几个注意点

新方案实施后高校“概论”课教学中所呈现出的“三多一高”态势,给我们今后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注意几个课程特点:

2.1 注意理论的继承性

“概论”课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既比较系统、完整地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又把这一进程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作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进行全面分析的一门政治理论课。我们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的继承性给同学们讲清楚了,才能让同学们真正理解在中国,只有这一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概论” 必须表现出是三大理论成果而不是一个理论成果,即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展现出来,以利于学生分别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性成果,从中体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不仅进一步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而且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

2.2 注意现实的针对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加之西方敌对势力和我们争夺青年,一些负面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不断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求:要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实践、国际形式发展变化的新实际,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不断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对现实生活中一些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疑惑要认真对待,要让他们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3 注意内容的时效性

“概论”课不是一个已经最后完成了的封闭体系,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注意内容的时效性,是在新方案实施后,对“概论”课教学提出的新特点。我们要让大学生掌握第一手真实的思想材料,科学准确的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完整准确的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体系,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3 提高高校“概论”课教学效果

3.1 教师授课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是个听众,只要顺着教师的思路就可以了。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不平等关系虽然使课堂变得安静了,但学生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同时消失了。这种师生间的不平等关系必须改变。“概论”课教学,由其课程性质就决定了必须把教师的授课与学生的讨论相结合,先让同学们把心中的疑问讲出来,讨论起来,再由教师对大家所讨论的问题进行总结,澄清同学们的疑问,虽然这样无形中会增加教师的压力,但这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

3.2 课件与板书相结合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单纯地依靠板书或是单纯地依靠课件,都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板书往往让同学们产生视觉上的疲劳,而整节课都用课件教学,不仅也会让同学们产生疲劳感,而且会让教师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形成点一个画面念一段话的局面,逐渐丧失讲课的热情。所以,笔者认为,只有把课件与板书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声、光、电的感染力;另一方面,教师讲到动情处,用粉笔写上一段板书,以增加教师的上课激情和同学们听课的热情。

3.3 案例与理论相结合

笔者认比较实用的模式是案例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最大的好处在于它可以通过一个案例,既让同学们掌握实事,又可以从中引导出某个理论,由浅入深,易于为同学们所接受。例如,我们在讲到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这一章内容时,就可以充分运用这种教学模式,由教师提供某一个案例,让同学们进行讨论,从而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我国的法治进程,同时也可以引出“依法治国”这一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这样的方式是同学们普遍欢迎的,比单纯地讲“依法治国”内含效果会更好。

3.4 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我们要力求把教书与育人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要把相关的理论传授给学生,还要注意同学们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培养,使同学们真正感受到这门课的重要性,从而真正地从内心中喜欢、重视。

3.5 课堂授课与课外调研相结合

毛概心得体会篇8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4-0061-02

【作者简介】卢清荣,江苏省睢宁县实验小学(江苏睢宁,221200),高级教师,徐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徐州市名教师。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在人类智慧生长期,有三种表征方式在起作用,它们是动作表征、肖像表征和符号表征。这三种表征系统的相互作用,是人类认知生长和智慧生长的核心。三种不同表征代表着思维活动的不同程度。学生获得数学概念往往是以线性方式从动作表征到肖像表征,最后通过抽象思维形成符号表征。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有:注重动作表征,缺少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动作表征只停留于操作层面;只掌握概念的肖像表征而未达到符号表征,对概念的理解仅停留于具体化阶段;未经历或肤浅地经历动作表征和肖像表征过程,过早进入抽象的符号表征阶段,以至于学生对概念理解“形式化”。教师如果能在概念教学中把三种表征有机融合起来,将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现以苏教版二上《认识线段》一课的教学为例,对概念教学的表征方式进行探讨。

一、在动作表征中引入概念

所谓动作表征,是指通过动作反应对知识进行表征,有些数学概念的定义就是通过动作的描述来表征的。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概念时,教师应选择动态的直观材料,通过操作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感知隐藏在动作或实物中的数学概念,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的直观表象。

课始,教师先请一名学生演示溜溜球的玩法,引导其他学生观察。溜溜球从手中滑下的一瞬间,球下落将绳子拉直,迅速形成一条直直的线。接着,教师出示一根毛线,问学生怎样才能把弯曲的毛变直。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教师揭示线段的描述性定义――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作一条线段。最后,教师捏住毛线分别用单手、双手向内移动,并转换拉直毛线的方向,让学生指出从哪儿到哪儿是线段,并说出线段的起点和终点。

通过呈现溜溜球滑动的动态过程,向学生展示点运动形成线的现象;动手操作把弯曲的毛线拉成直的线,使学生感知线段的特征是直的;多次移动捏毛线的两手的位置,反复让学生指出线段是从哪儿到哪儿,使学生体会线段有始有终、可以测量、有限长等特征。在动作表征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追问,帮助学生感知动作表征与概念原型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他们主动形成线段的直观表象,初步认识线段的外部特征。

二、在肖像表征中抽象概念

所谓肖像表征,是指用心理表象来表征知识。儿童对实物直觉和知觉后在记忆中会留下它的形象、肖像或图片等,通过肖像可以获得知识,如高、矮等数学概念的认识就可以通过肖像表征来获得。学生对线段概念的认识,既不能仅仅停留在具体实物上,也不能一蹴而就地从实物原型直接抽象出数学符号。学生从动作表征中获得概念的初步表象后,教师应用肖像表征、语言表征等形式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

教学时,教师用两只手捏住一根毛线,并把它“请”到黑板上,拉直后用两个磁铁固定,让学生把它的样子画下来。对一些学生画的无端点的“线段”,教师不作评价,而是让学生来判断它是不是线段:有的学生说它不是线段,因为它没有手;有的学生说它不是线段,因为它没有磁铁……教师追问:怎样在这条线段上表示出两只手或两个磁铁的位置?有的学生在线段两端画上两个小点,有的画上两个小圆圈,还有的画上两个小竖线。教师拿出一张纸,折出一道折痕,让学生判断这道折痕是不是线段。学生思考后一致认为它是一条线段,教师追问:折痕上没有手,也没有磁铁,为什么它是线段?学生终于明白手和磁铁都不是线段的一部分,它们的作用只是帮助线段标明起点和终点;折痕的形状是直的,有起点和终点,所以它是线段。最后,教师课件演示把线段从折痕中“分离”出来,帮助学生强化理解线段两端小竖线所表示的意义,从而使学生对线段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都有了深刻的认识。

由两只手捏毛线形成线段,到用磁铁固定两点形成线段,这是对线段逐步抽象的过程。学生最初根据所画图形有没有手或磁铁判断它是不是线段,这是学生对线段认识的具体化阶段。此时,学生未能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教师出示纸的折痕,引导学生进一步识别线段,学生才开始真正认识线段的本质属性。教师把线段从折痕上“请”下来,揭示线段各部分名称,说明线段的特征和各部分作用,学生的认知在交流中不断得到完善和修正,对线段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也由浅入深。

三、在符号表征中形成概念

所谓符号表征,就是运用符号(如数学表达式)和语言文字表征知识。布鲁纳认为:符号特征对于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极为重要。概念的外显特征易于识别,结构中隐含的本质属性则需要强化,否则,学生学习概念时极易出现只记表象而不知内涵的现象。因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识别概念的外在特征,还要引导学生经历符号表征过程。

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线段的样子,并把它画出来,找出它的起点和终点,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的特征。接着,教师让学生选择大小、形状不同的纸,在纸上折出一条线段,展示不同学生所折的线段,并追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教师要求学生用刚才的纸折出一条最长的线段,并与自己刚才折的线段进行比较,与同桌所折的线段进行比较,帮助学生认识线段有长有短。最后,教师问学生能不能在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之间画一条线段,使他们进一步明确“两点确定一条线段,线段可长可短”,从而使他们头脑中“只有短的线叫线段,长的线不叫线段”的错误观念得到了修正。在观察、比较、操作和说理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符号表征,建构出了线段概念的完整意义。

四、在综合表征中内化概念

所谓综合表征,就是灵活应用动作表征、肖像表征和符号表征等多种表征方式。经历动作表征、肖像表征和符号表征后,学生已经能较完整地理解线段概念了。如果教师再提供一些正例与反例让学生辨析,将有助于他们内化线段的概念。

巩固环节,教师设计了变式练习,引导学生判断图1中哪些图形是线段,哪些不是线段,并说明为什么。从肯定例证中,学生可以发现线段无关形式和方向的变化;从否定例证中,学生从识别端点个数、线的形状等方面进一步认识了线段的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等图形,让学生数一数每个图形中有几条线段,使他们发现:相同条数的线段可以组合成不同形状的图形;不同形状的图形需要线段的条数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如果说先前学习线段是孤立的,现在则沟通了线段与图形之间的联系。这样进行综合表征,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把握线段概念的本质。

总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他们经历动作表征、肖像表征和符号表征过程,各种表征之间紧密关联,使学生的认识既具体化又形式化,有助于学生把握线段概念的本质内涵,促使他们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概念。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李光树.小学数学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上一篇:论语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干部培训班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