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课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10-29 14:29:29

就业指导课心得体会

就业指导课心得体会篇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经济全球化不断深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进,现在毕业生就业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自主择业的办法,因此,在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毕业生释疑解惑,调整好心理状态,使其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目的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择、就业思想和技巧的教育。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把握目前就业市场的需求形势和国家、各省市有关大学生就业的制度和政策,按照社会需求确立就业期看和就业心理,树立正确的择就业观念和就业取向,了解大学生就业程序,把握一定的就业技巧,以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同时,进行相关的职业知识、道德、素质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目前的就业趋势和职业必备素质和技能,尤其是了解独立创业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进行独立创业,为国家排忧解难。

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毕学业,促进全面发展 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要求,指导和帮助学生在学制系统中完成学习任务,完毕学业。并在此基础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上告知学生全面发展,并逐步确立职业生涯设计目标,并从思想上、能力上和心理上预备求职。

指导和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发展趋势,树立公道的择业观念 高校学生接受的是专业化教育,将来面临的就业方向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因此,很有必要通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学习进一步的了解所学专业及职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帮助学生树立公道的择业观念,使学生萌动的、安闲状态的求职期看,上升为实在的、自为状态的择业行为;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到祖国建设最需要人才的边远地区、县和乡的基层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干出一番事业,达到人才资源的公道配置。

指导学生正确把握目前的就业形势和用人趋势,了解和熟悉国家、省市相关大学生就业政策 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是国家为完成一定历史时期的任务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有关就业的行动准则,它将根据国家政治经济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各地,各部分也根据国家当年颁布的有关政策并结合本地区、本部分的

实际制定相关的就业政策。因此,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毕业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是择业求职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

指导毕业生把握求职对策,促进顺利就业 求职是高等学校毕业生走出校园的第一步,面对着社会上形形的招聘会和用人单位,他们必须做出选择,来完成就业。由于高校毕业生刚刚结束学生生涯,开始职业生活,社会经验的不足,在面临求职抉择是,他们经常无所适从。而一个人的发展和成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职业。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就是给毕业生提供了一些解决求职对象和应聘规则的途径和办法,从而为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条件。

激励学生以新的姿态继续学习,走向成功 目前,终身性学习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潮流。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把握知识将成为人们的追求,终身学习将成为社会的时尚。

就业指导课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自上世纪末我国普通高校扩招开始,毕业大学生数量日益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矛盾日显突出。尤其是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及帮助其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是解决此矛盾的一个重要方式。我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程。1986年在深圳大学率先开展就业指导,形式多样,其中之一就是开设就业辅导课。20世纪90年代国家教委成立了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1994年起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开始组织各高校负责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1995年,国家教委办公厅明确提出要求全国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进入21世纪,变得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国家和学校带来更大的就业压力。2007年国家颁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育部也明确提出从加强领导、列入教学计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落实经费保障等五个方面,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措施的出台,使得大学生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课程有了坚强的政策后盾,有了科学的指导,为该课程在全国高校的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标志着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课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以最先进的生涯规划理念为指导,全面细致地对指导工作的展开进行规划,并以相应的保障措施推进这一工作的开展,这些势必会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化,并实现由经验指导向科学规划的深刻转型。”[参考文献:

[1]马艳芬.从边缘到中心.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演进历程及重要转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3).]

一、大学生职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取得的成绩

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从无到有,从盲目指导到经验性指导再到科学规划,经历了曲折的道路。虽然目前来看还有不如人意的地方,但相比以前在课程建设上还是取得了很大进步。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逐步向科学化转变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各高校开始开设之初,都是依靠担任过毕业生工作的辅导员来兼任,没有科学的指导,主要依靠以往的工作经验,讲授内容随意性也大。自《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后,预示着课程开始走向科学化建设的道路。

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为指导,目前几乎所有普通高校,都把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作为全体在校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进入学生的课程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已经渐渐步入正轨。教学大纲和各年级的教学专题也基本达成共识。在大一主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等制定自己的短、中、长期生涯规划;对中年级,主要围绕落实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将来职业发展储备知识和能量等教育;在大四,因面临就业,主要是开设职业适应、择业指导与就业服务等内容。

2、对任课教师培训力度加大

国家重视并加强了对任课教师的培训,引进了职业规划教师资格考证学习与培训,虽然目前参加培训并取得资格证的教师还只占一小部分,但这是一个趋势。可能用不了多久就会凭证上岗了,这是对教师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一个表现。

各高校的管理部门也开始重视此门课程,很多高校采取分专题讲授,集体备课的形势,把每一个教案都反复修改,集体打磨,把每一堂课都打造成精品。一名教师一直担任一个年级的课程,即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又让老师教有所专,深入了解所带年级学生需求,利于深入研究课程内容,为提高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3、学生对该课程的认可度有所提高

课程设置之初,很多学生把这门课作为校选课之类的课程来对待,各年级学生都不认真,随意旷课。上课的学生也是空手而来,带笔记本的很少,上课说话玩手机的也不在少数,上课时教师要用不少时间来管理课堂秩序。经过几年的发展,教师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和教学质量有很大提高。学生也开始意识到这门课程对就业的指导重要性,认识到对职业生涯的指导作用。现在学生上课,课堂秩序好转,记笔记和主动和老师要教学课件的学生越来越多。从此可以看出,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已经渐渐被学生接受和认可。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重就业技巧轻生涯规划的倾向较明显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之初,只针对高年级即将毕业的学生,当时存在课程开设滞后,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等问题。现在基本上做到了大学期间全程化辅导,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此门课程的认可度不高。所以学生上课不认真,旷课学生也较多,上课只是为了取得学分,课程效果不理想。大三大四学生因面临就业,开始意识到就业前准备的重要性。但他们更多的是重视的招聘考试的要求、就业应聘技巧、自荐书制作、就业礼仪、服饰搭配等技术性的东西,而没有和一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联系在一起。而就业前的指导只是生涯规划中的一个部分,学生们存在只见局部不见整体的视野,这样的后果就是就业盲目性大,就业后会存在频繁换岗位的情况,不利于一生的职业发展。

2、讲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性和针对性不强

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最终是教会学生学会在职场上生存,在职场上建功立业。需要学生了解就业环境、社会需求,并具备从业的实践经验和丰富的工作能力,而这些是从书本上学不到的,必须通过实践环节的参与才能提高自己。实践环节的缺乏是导致此门课程效果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3、大班上课影响教学效果

到目前为止,很多学校的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课,学生多,教师少,一般情况都是大班上课,很多班级有一、二百人。班级容量大,加之教师以讲授为主,造成整体效果不理想。时间久了,会影响任课教师的积极性,这样将严重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提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效的对策

针对就业指导与生涯规划课程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引进科学的适合我国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测评体系,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打好基础

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是认清自己的性格特点、职业能力、职业取向,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等。而职业能力测试是学生自我认识的重要手段。职业测评体系是否科学是否适合我们的大学生直接决定了测评结果的可用性。

现在很多高校使用的职业测评体系一般都是从西方引进的,而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差异、教育差别、学生的个体差异等非常之大,这势必会影响测评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所以能否能开发出一套适合我们学生的职业测评体系是我们能否较科学帮助学生确立职业取向的重要工作。

2、培养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的指导教师队伍是提高课程效果的关键环节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另一关键因素是任课教师。目前各高校的任课教师一般是辅导员和从事学生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这些老师很多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专业背景多样,知识层次理论素养参差不齐。他们担任课程多半凭借的是从事学生工作的经验,相对来说,这部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很多,但对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掌握不够,对就业心理、交往礼仪等知识不熟悉,对就业法规、劳动人事制度知识更是欠缺,因此在上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时针对性不够,有时还会误导学生。这样的课程怎么能吸引学生?

因此,教育部门、政府有关机构和高校应加大对就业指导与生涯规划课任课教师的培训,“对其进行系统的职业理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测评、就业指导技巧等业务培训,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人员既拥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知识,又具备心理学、统计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相关知识”[[2]宋继勋朱新华.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9).

],培养一批专业化、专家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另外,要保证这些任课教师的相对稳定,不要因辅导员和行政管理岗位的聘任而大批轮换任课教师。在有条件的重点高校,可以开始相应专业,培养就业指导的专门人才。

3、讲授内容应合理优化,教学方法应多样化,并加强理论和实践环节的结合

就业指导课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经济情况的变化、就业形势的变动及社会需求的改变随时调整授课内容,与时俱进,传授给学生最新的知识。因此,像某些课程一样几年用一套教案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教师要随时关注就业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上课内容,才能保证授课内容的科学性和针对性。而且,目前很多高校授课方法上也存在形式单一,停留在只讲不练的阶段,以教师教授为主,不太关心授课效果。而就业指导课最终目的应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所以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是本课程的终极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要加强实践训练环节。

其一,在就业指导课程安排上,要加入模拟面设,毕业班已就业学生的就业经验交流或者请社会成功人士开讲座等形式,鼓励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让学生在体验中进步,在感受中提高。同时要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就业形势调研、生涯人物访谈等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亲身感受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职场的艰辛,从而明确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

其二,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比如假期的义务支教支农活动,勤工助学活动,就业见习与实习等,通过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知识、经验、动手能力的要求,激励大学生联系实际,丰富自己的经验、提高素质。

4、积极开展个性化和专业化辅导

目前来看,各普通高校在就业指导与生涯规划课程上,都存在集体讲授多,而个体辅导少的情况。集体讲授更多的可能是关注普遍现象,而个体情况千差万别,个体的学习状况、兴趣爱好、心理趋向等截然不同,因此集体讲授是不能满足这些个体需求的。这时就需要任课教师针对不同的个体采取有区别的就业指导。尤其是对学生中的特殊学生,比如心理问题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困难学生等,要开展一对一的心理引导和职业辅导,培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鼓励他们正视自己,面对现实,积极提高自己能力素质,勇敢地面对社会的就业竞争,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努力拼搏。

参考文献:

[1]马艳芬.从边缘到中心.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演进历程及重要转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3).

就业指导课心得体会篇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creasingly grim employment situation, it brings huge employment pressure to society, families and college students. So it is greatly significant to build targeted career guidance system with combination of student's major. On the basis of the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sychology, this paper initially built the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for college student career guidance, and discussed its operational mechanism,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basi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college vocational guidance institutions, thus helping students successfully pass college career.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指导;教学模式;运行机制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vocational guidance;teaching mode;running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258-03

0 引言

自2003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紧张,而像应用心理学这样一个小学科,由于认知局限,造成该专业的学生有更大的就业压力。就业压力产生的原因除了供过于求等外部因素外,最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择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缺乏,如对职场环境、职业特点和行业类型、专业特征以及专业就业范围信息等缺乏了解。而这又归咎于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薄弱。当前高校职业指导过于笼统宽泛,与专业脱节,且很多高校的职业指导课程并未列入教学计划,通常靠行政命令实施,各院系并非主动开设职业指导课。本文以延安大学为例,探索应用心理学专业职业指导课程设置及其运行机制,旨在为学校有关机构和人员在职业指导过程中提供依据,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规划、了解职业规划,在就业时能够达到良好的人职匹配。以帮助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明确自身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1]。

1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

目前来说,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内容的构建主要是从三个培养方向来设置的。方向一是基础心理学,开设的课程主要是与基础研究有关的一些课程内容,包括: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SPSS教程等、人格心理学;方向二是人力资源管理,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消费心理学、心理测评等;方向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健康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法、心理咨询、问题与行为矫正、家庭教育、变态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等。

从以上的课程设置上来看,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在扎实理论教育的同时,也加大了心理学的应用化,集中表现在应用心理学课程门类的增多和课时量的加大。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我院还设置了一系列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在精神病院、心理咨询机构、监狱、学校以及企业中见习和实习,使学生在实践中更深入的理解所学知识,并能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

我校应用心理学学科体系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外在环境和专业本身发展的变化,自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以来,我校已经进行了三次课程体系的调整。总之,学科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发展过程。

2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运行机制探究

对于应用心理学这样一门交叉性学科,其课程体系的运行主要应考虑到以下方面:

2.1 掌握学科理论和原理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学科性质决定了首先必须掌握学科理论和原理。如《普通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发生发展的规律,为以后理论提出与研究做好了知识准备;《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也即心理过程的反应机制;《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了教与学的发展发展规律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了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心理及行为的特点和规律。

2.2 开展专业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心理学是一门兼顾理论和应用的交叉学科,其作用尤其凸显在它的实用性上,因此在专业教育中,应该设置一些实践活动来强化和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在掌握理论的同时,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教育更重视学生实践活动的培养,为此,除了在课程内容上加大了实践活动的课程设置外,在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我们也侧重于实践活动的教学。除了课外的见习和实习活动外,在课堂内的教学中我们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掌握,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视频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堂外,让学生通过参加社团实践活动、实地咨询和测评、参加新生的测评和回访等校内外活动提高自身能力。

这几年,我校在社会实践活动方面已经获得了一些发展和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活动一般只是局限在心理健康月,所以当时获得的成就因为没有及时强化而受益一般。因此如何使实践活动的效果最大化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问题[2]。

2.3 优化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和“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当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两个理念。这就需要心理学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自觉应用心理学基本原理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和支持教师在心理学专业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在理论课程教学中引入“实践实用性”、“主体参与性”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探索与运用要坚持“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指导思想,从专业课程建设目标和实际出发[3],有利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有利于实现师生教学互动,有利于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心理学专业思维。比如,我们在《团体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课程教学中,积极探索编写课堂心理剧、专业课题辩论、模拟招聘等教学组织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4 通过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 大学生职业规划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系统的过程,而职业能力的形成也是需要一个长期的形成过程。所以在大学生初涉职场之前,应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所规划,而实现此目标的方法除了教师指导、班主任协助、学生自我探索等途径,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也是一个良好途径。由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相对而言是一门较年轻的学科,且未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加上学生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就业范围缺乏了解,导致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候会面临一些困难。因此培养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将这些知识技能的适用范围涉入进去,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对大学生进行合理而准确的指导[4]。

2.5 加强本科生导师对大学生专业学习的指导 本科生导师制是最近几年高校开始实行的一种“包产到户”教育方式,其目的是加强老师在学生成长的指导作用。导师除了了解学生的生活、思想发展,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业和生活。对处于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导师的指导重心有所不同。

对于大一新生,主要是结合培养方案对学生详细说明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主要课程、特色课程创新能力和就业前景与趋势等,让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学什么”和“学成后干什么”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同时结合社会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和专业紧密结合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专业和认识专业。

大二的主要指导内容是帮助学生在学业中获得良好的学习和发展。在此过程中,学生除了掌握本专业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外,还要学会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和原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大三时,学生除了继续保持专业上的发展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开始关注职场信息,关注自我选择与发展,是继续深造还是选择就业,选择什么行业和职业,这些都是进入大三时应该考虑的问题。而导师的作用则是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梳理好各种关系和思路,帮助学生做出更好的选择。

大四时,导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学生实现其目标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导,诸如指导学生求职、应聘以及指导考研的学生选择院校并合理的安排复习和考试的有关事宜。

总之,本科生导师制的方法大大减少了学生在学业和社会发展中的迷茫和困惑,而且也收到了一定成效。

2.6 做好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见习和实习工作 心理学见习与实习是独立专门而又极其重要的专业实践环节,对于大学生掌握综合性的专业实践技能至关重要。由于心理学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和生活的强烈渗透性以及行业分布的广泛性,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见习、实习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这就需要我们做到:首先,尽量能够提供给学生较多的见习和实习机会,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尽快的了解职场生活、专业特点、职业类型以及自己适合的行业和职业;其次,见习、实习的单位尽量多样化,即有涉及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能为学生提供一些企事业单位,增加学生对专业适用范围的了解[5];另外,在见习和实习过程中,要对学生做到严格要求,尽量突显出见习和实习工作的有效性,而不只是一种形式。这就要求在见习和实习之初,要对学生说明我们组织此活动的目标、在见习实习各环节中应该完成的作业和注意事项、在活动结束后应该达到的状态,使得学生在类似实战的专业情境中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同时,可以考虑与校外的一些机构进行合作,在他们提供给学生见习和实习工作的同时,能够不定期的为学生做一些心理学知识在不同职场中应用的报告,增加学生对心理学专业的积极性和自信心[6]。

3 小结

大学生职业指导不仅涉及大学生的发展,体现高校教育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社会需求,还关系到国家的人才培养规划,人力资源配置和人才使用。因此高校要立足实际,建立一套适合学生发展与就业的职业指导体系,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保驾护航。为实现此目标,职业指导首先要具体化,即要根据学科的专业特点、就业范围等微观特点,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而这除了学校就业机构等行政机构的努力外,实现此目标的重要力量还来源于院系领导、辅导员,尤其离不开任课老师和本科生导师的努力。同时,职业指导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从学生进入大一时就应该开始,并且随着年级不同,指导内容的侧重点有所变化。所以,职业指导的长期化、微观化、具体化、专业化是心理学专业,也是其他专业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竟乾.论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及具体措施[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业教育版),2006,2.

[2]张福珍.论职业指导元的素质要求与培养途径[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

[3]关勇.论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5,(10):30-31.

[4]胡剑锋主编.大学生职业指导(提高篇)[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

[5]闫继臣.高职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必须适应学生的就业需求[J].教育与职业,2006,(5).

就业指导课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6-0071-04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安全。因而,如何不断提升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促使其顺利就业成了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则是高校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式。一直以来,国外很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就业指导课的建设。美国是最先设立就业指导课的国家,它的就业指导课最主要的特点是层次类型多样、针对性强。学校根据学生需要,从大一到毕业,每学年开设相应的就业指导课,为众多学生提供就业服务和指导。英国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除了课堂讲授外,还有讲座、求职就业咨询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训课程。日本的就业指导课程更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我国不断加强就业指导课的建设,特别是从 2003 年起先后下发一系列文件规范、督导就业指导课教学工作。2003年4月,教育部教学〔2003〕6号文件提出高校要“将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日常教学”[1]。2007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要求“各高校要切实把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纳入人才培养的工作”,并列出了课程的具体教学要求。在这些文件的指导下,高校纷纷重视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相继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就业指导课程在教学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课题组在山西省选择10所高校开展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以下简称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的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课题组综合高校的科类、性质等因素,从山西25所本科院校(除军事院校)中选择了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太原大学、大同大学等10所高校进行调查。10所高校的科类、性质详见表1、表2。调查的主要对象是上述10所高校部分就业指导课一线授课老师、本科学生和招生就业处领导。

1.2 研究方法

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调查问卷分为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试卷围绕着山西省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情况、师资队伍、教学效果、教学管理、教学形式、教学条件等展开调查。

课题组采用类型抽样法在山西10所高校中发放教师问卷150份,回收有效试卷146份,回收率为97.3%;学生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试卷1435份,回收率为95.7%。回收后,问卷中各题目数据用Excel录入、描述统计和分析完成。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上述10所高校已基本开设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基本步入正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2.1 教学呈良性发展状态

1)课程普遍开设且授课对象范围扩大。据教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截至到目前,上述10所学校最早的于2004年就已经开设就业指导课,最晚的也在2010年成功开设。在“开展就业指导课的年级”的问题调查上,48%的一线教师选择了“只有在大四开设就业指导课”,43%的老师选择“在全部年级开设就业指导课”。这表明,在山西省绝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针对的对象已不仅限于毕业生群体,而是逐步扩展至大一至大三的学生。

2)课程建设基本步入正轨。调查山西省10所高校发现,有8所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本科教学计划,并全部制订了就业指导课教学大纲和计划。而且部分高校已经加强了在就业指导课硬件条件方面的投入。比如7所高校成立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研室、6所高校设有相应的教学设备(如职业生涯测评系统、计算机化的生涯辅导工具)等。已有6所高校开展了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方面的研究,并申报了有关的课题(含省教育科学规划、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改项目等);6所高校教务或就业工作部门对本课程进行了授课质量与水平的检查,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由此表明,绝大部分高校都重视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课程建设基本步入正轨。

3)课程教学初现成效。在教学效果方面的调查发现,78%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课对自己是有帮助的,有助于明确未来的择业方向,73%的学生认为通过对就业指导课的学习基本明确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因而92%的学生对教师的授课基本满意(见表3),75%的学生认为在大学开设就业指导课有必要(35%的学生感觉很有必要,40%的学生感觉比较有必要)。可以看出,经过多年的建设和探索,学校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已经初现成效,对学生在择业、人生规划等方面都有帮助。

2.2 教学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1)授课教师数量较少,专业化、职业化程度较低。在被调查的10所高校中,每所高校均拥有就业指导机构,也有一定的师资力量。但从数量上看,学校就业指导课教师数量不足。授课教师最多的学校有40多名,最少的仅有2、3名,平均在10人左右。而且就业指导课授课教师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73%的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教师是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或从事就业工作的辅导员担当,不一定具备从事就业指导所需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知识背景,且大多数没有职场工作经验。而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几乎为零。拥有专业职能资格证的授课教师人数也不多,目前最好的也只是少数拿有培训结业证的兼职教师。同时受过培训的授课教师较少,仅有19%的人参加了专业培训并取得合格。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不高,这成为了该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制约因素。

2)教学内容深度不够,与学生需求有些脱节。表4充分描述了高校学生所接受的就业指导课内容,从中不难看出,学校的就业指导内容相对过浅,缺少了一些求职技巧、职业能力测试及面试技巧等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内容。在调查中,40%以上的学生对确定职业方向、面试技巧以及自我推销的技巧等三方面有较大的需求;而针对毕业生的问题调查中,70%以上的毕业生都希望能从就业的总体安排计划、市场上的人才需求信息以及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分析和开拓这三方面获取知识,从而满足自身在求职市场的需求,增加在职场中的求职筹码。在“本校的就业指导课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一题的选择中,“课程内容”这一项在所有选项中位列第一,这也充分说明了就业指导课程内容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注重内容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际性,以便更好的满足学生的需求。

3)教学方式单一,操作性较低。33%的一线授课教师认为就业指导课授课形式是单纯教授,62%的一线授课教师认为授课形式以讲授为主,辅以职业生涯训练等,仅有5%的老师认为就业指导课形式多样。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授课的形式上,课程讲座的百分比达到了57%,专题讲座达到了38%,而学生喜欢的模拟招聘、面对面咨询以及互动沟通经验分享等形式则低于10%;在学生喜欢的就业指导课形式调查中,51%的学生喜欢用人单位的招聘宣讲会和专业就业指导公司的培训;而从方式来看,45%以上学生都愿意接受经验分享和案例分析。以上结果表明,山西10所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形式单一,绝大部分局限于理论授课和辅以职业生涯规划训练,操作性较低,使学生无法正确获得结合专业的实用性信息,不利于促进学生更好的就业。

4)课程设置存在“一刀切”问题,针对性不强。在学生问卷调查中,当问及“你认为是否要针对不同专业来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以及“应该如何实施开设”时,75%的同学选择有必要,64%的同学选择应该根据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分年级开设。但是在问到“你所在的院系是否应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指导”时,选择结合专业开展的只有26%,而选择开展了但专业针对性不强的同学却占到47%。这表明,10所高校基本没有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有步骤开设学生所需的指导课,一定程度上存在“一刀切”和“大四突击进行就业指导课教学”的情况。这样使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只能是泛泛进行,而不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专业性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5)教学考评和教研活动组织力度不够,评估体系不健全。被调查的10所高校中有3所学校组织学校教务或就业工作部门对就业指导课程进行了授课质量与水平的检查,有4所学校对就业指导课程进行了教学基本功比赛或者组织了教学示范活动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研究,并有少数学校的个别授课教师申报了有关就业指导与学生职业规划的课题。但是从总体来说,广大授课教师参与率较低,学校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考评和教研活动组织力度不够,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不健全,没有良好的反馈机制,这导致了绝大多数授课教师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组织教学,互相之间没有交流、探讨、研究,授课水平无法真正得到提高,授课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主管部门也不能及时发现就业指导课程授课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从而难以提高整体授课质量。

3 不断提高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水平的思考

从调查结果的分析来看,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还处于课程建设的初级阶段。仍存在一些有待于解决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因此,结合学生的需要,从以下五方面入手,努力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水平,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帮助其顺利就业。

3.1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就业指导课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2]。因此,要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水平,首先就要解决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授课教师师资数量不足和素质不高的问题。这就需要组建一支主辅结合的立体化师资队伍。主体师资力量是相对固定的教师队伍,它应该由知识水平全面、实践能力较强、对就业指导工作比较熟悉的老师组成。辅助师资力量由各学院部分专业老师和企业老总、人力资源部经理、成功人士及专业的职业咨询顾问等校外力量组成。同时,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组织教学基本功比赛,通过比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鼓励任课教师开展针对就业、创业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促进高校就业指导课建设整体水平提高”[3]。

3.2不断创新、完善教学内容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要“从多方位入手,融合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体系”[4],使以心理健康指导、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学业指导、择业指导、创业指导和升学指导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指导内容贯穿到就业指导课程全过程,渗透到学生整个学习生涯。同时,还应注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素质的培养。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应丰富多彩,不应局限于常规的就业指导,还应涵盖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礼仪等知识,只有这样全方位培养出的高校人才才能满足社会需求。

3.3 坚持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特色化和针对化,是吸引学生兴趣的最直接的因素。各校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时应不断丰富教学方式,把学生需要的、喜欢的内容融入到课堂中,提高教学效果。

1)采用探讨式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使课堂成为会议室,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况拿出一套适合自身目标的方案,并制定出自己的职业规划。

2)采用模拟招聘的形式进行教学。把求职过程的实际环节融入到课堂中,通过“理论-实践-反省”的授课模式让学生们知道自身所欠缺的东西,并能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去改进,以提高学生毕业时的整体素质。

3)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搭建学习“第二课堂”。将企业“体验式”培训模式合理移植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去[5]。通过与用人单位的联合教学,把就业指导课的课程内容引入到用人单位的实际招聘环节中,来搭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

3.4 不断优化课程设置

针对高校就业指导课开设中针对性不强给学生吃“大锅饭”的现状,各高校应根据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结合社会和学生需求,优化就业指导课课程设置。

1)对不同年级展开就业指导课教学。一、二年级为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基本技能培训阶段;三年级着重就业技能培训及自主创业等就业方式指导;四年级测重就业政策及形势、求职准备、择业技巧、心理调适等具体问题的指导和实用战术的训练。

2)对不同专业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把基于专业背景、凸显职业特性的内容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必将引起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学习,从而促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了教学效果。

3.5 努力健全评估机制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和其他课程一样,必须接受教育管理部门的评估检查。通过评估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进一步做出对就业指导课的改进和更新,最终实现这门课程的规范性、可操作性、灵活性和针对性。

1)确定就业指导课的考评、监督部门。调查发现,有50%的就业专家选择了把该课程交给就业指导中心来主管。就业指导中心作为一个专事学生就业工作的部门,拥有自己完善的机构和分工。让其管理评估体系既能把学生的就业情况与各个授课老师的授课效果做出对比,又能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来对不健全的评估条例做出调整,使整个评估机制最终向适合自己学校发展、有效帮助学生就业的方向发展。

2)制定教师教学质量考评标准和方法。一方面让学生参与评价,从而不断完善教学课程体系,增强课程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制度,依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就业工作的反馈意见改进就业指导课教学。同时还要组织任课教师进行内部自评,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以便今后更加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高峰.大学生就业指导[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6.

[2]陈嫦娥,傅华芸.论影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质量的因素及对策[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1):48-51.

[3]徐雪燕.论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与改进措施[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5(12):7-8.

[4]王茂林,郭雅莉.大学生就业指导[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0.

就业指导课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和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255-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推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高校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阵地,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日益显著,多数高校已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纳入高校教学课程体系范围内,这无疑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道路点亮了一盏明灯。然而,当高校对就业工作的重视不断升温之时,也使得高校就业指导课的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发展仍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1.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不足

据了解,当前一些高校仍未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列入教学计划,有的高校虽然有课程开设,却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来作为指导,教学内容极不完善。而其他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高校,在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设计上相似度颇高,缺乏一定的校本特色和地域特色,导致课程的讲授在内容上少几分新意,多几分陈旧;课程设置的时间同样引发争议。据了解,多数高校在大三的时候会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且多在大三上学期,而据大三学生反映,在上这门课的时候,有70%的人认为自己距离毕业还有一年多的时间,这门课程可听可不听;而有的学校则在大四开设此课,以期给予大学毕业生更为及时的指导,殊不知,大四的学生都忙于找工作,根本无暇顾及自己校内的课程,进而出现了大四课堂人烟稀少的状况。此外,课程讲授形式亦呈现教条化的趋势,多数高校的课堂讲授光有理论,没有实践,仅凭以一本教材就主导了整个课堂,结果使得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形同虚设。

2.就业指导的微观性不明

虽然就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受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影响,高校就业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更偏向于宏观,即始终关注的是群体的就业现象,而缺乏对于普通学生个体的清晰定位。例如,就业指导课堂班容量较大,讲授方式单一,根本无法顾及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即使我们引进了西方较为先进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理论,但在针对个体的就业教育中却收效甚微。

3.师资队伍的专业性不强

俗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对就业指导来说,尤其如此。但是,现在高校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是承担就业指导课程之教学任务的教师,根本不熟悉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仅凭一个被日复一日传承下来的课件就可以在课堂上侃侃而谈,毫无实践性可言;有的学校,在配备就业指导课程教师时,总抱着一劳永逸的态度,没有课程培训,亦无教师研讨,长此以往,严重影响了就业指导课的质量,违背了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的目标。

4.社会资源的利用度不高

就业的指导离不开市场的引导,就业是最需要与社会和市场接轨的领域。但是,目前我们高校就业指导多凭借校内就业指导中心的力量,而忽略了社会的资源,如各大企业的高管,历届较有成就的毕业生或校友,兄弟院校的就业指导部门等等。其实这些群体和部门都可以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献策献计,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锦上添花。

5.就业指导的研究性不够

目前,尽管在我国高校的组织系统中已成立了专门的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机构或部门,但这些机构或部门却很难真正践行就业指导的职能,基本形同虚设。据了解,多数高校就业指导机构或部门整日被繁杂的事务性工作所累,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较为全面的、专业的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此外,被安排担任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仅负责上课,根本没有和校内就业指导机构进行定期的交流,不能做到及时反馈学生动态,有效跟进就业指导,更谈不上系统的就业指导理论研究。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课程设置要须推陈出新,稳中求变

一是课程设置的时间应切合专业实际,尽量错开就业高峰期,避免一刀切。二是课程内容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将创业教育纳入就业指导的课程内容之中。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党的十报告再次重申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那么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而言,创业教育无疑应成为其重要的讲授内容。但是,放眼国内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还未规模化、常态化和普遍化,这不得不说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课程设置的不足。三是课程讲授形式要灵活多变,注重理论和实践,讲授与训练相结合。如在就业指导课中,最好搜集或引用本校、本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事例进行教学,增加学生就业的近距离体验;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现场的模拟招聘、面试模拟训练,以便让学生全面了解职场面试程序、面试礼仪及面试题型,帮助学生消除求职紧张情绪,增强求职自信和应变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适当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参与意识,增强就业的积极体验,提升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还要积极鼓励大学生在寒暑假或是课余时间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多接触社会,接触职场,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就业教育要宏观把握,微观深入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校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与之相伴随的是我们的就业理念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即从以就业管理为主向以就业服务为主转变,正所谓指导先行,服务紧跟。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要做好就业形势与政策的指导,也要好就业信息、就业咨询、职业测评、择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等一系列服务活动的开展。同时,考虑到每个毕业生的个性、优势、就业偏好和心理倾向具有特殊性和差异性,因此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须做到细致入微,个性化指导。

虽然就业是一种群体现象,但对个体来说却是一件能够真正影响其实际生活的事件,所以在就业指导课程的授课中,一方面,科任教师应积极与辅导员老师取得联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相关情况,对学生的就业问题和思想困惑进行解答,全力激发学生个体的积极体验和内在力量,做好就业准备工作。另一方面,科任教师应建立学生个案研究资料库,做好学生就业相关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工作,对学生进行统一、分散和跟踪性指导,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解决就业问题。只有用真正的耐心、细心和爱心帮助学生,才能让他们在未来的就业道路上勇敢面对人生挑战,顺利完成就业。

3.师资队伍须专业化和职业化

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从业教师师资来源较为复杂,从专业类型上看,多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为主,其余均为文理科专业背景;从岗位类型来看,有专任教师、辅导员和学校相关部门的行政人员;从业教师的学历水平和受训水平来看,真正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并受过专门的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培训的教师少之又少,多数仅凭自身经验和对学生的日常的感性认识在进行就业指导。因此,为了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高校应定期开展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努力为从业教师提供实践和锻炼的平台;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教师的交流会,为从业教师提供相互观摩和学习的机会;而作为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也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积极提升自我,拓宽视野,为提升自身专业化指导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4.社会资源利用须最优化

大学的宗旨之一在培养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终须接受社会和市场的考验。在就业课程的开展中,高校应本着内修外动的原则,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努力营造校企合作探讨,校友现身说法的就业指导局面,为大学生就业扩展方向,拓宽渠道。

具体而言,在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可以邀请高校有关就业指导的专家或长期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深入课堂进行经验指导,积极发挥校内资源的最大利用率。同时,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也可以尝试与当地劳务市场和人才市场取得联系,定期组织学生到招聘会现场亲自体验、亲身感受,并做好信息收集和反馈工作,以增强学生的就业体验和就业紧迫感。当然,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还可以根据课程设置开展创业与就业比赛,以创业与就业比赛为契机,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比赛指导,让学生通过参加比赛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定期邀请一些知名企业的高管进课堂,近距离与学生交流、沟通和互动,为学生答疑解惑,创造一个准就业市场的气氛,增强课堂教学的真实感和实效性。简言之,高校既要利用好校本资源,又要挖掘到校外资源,让就业指导课程更符实际,更具实效。

5.就业指导课程的研究须专业化和长期化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全国多数高校已组建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但对就业指导课程的研究却没有同步跟进,这无疑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一大缺失。如何让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紧跟时代的脉搏,紧贴市场的需求,紧邻学生的实际,走向专业化和长期化,已成为我们亟待考虑的问题。从力量资源来看,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应该在专业化和长期化的道路上,发挥主要作用,社会企业或人才市场可以适当给予协助,共同打造适合市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从目标方法上看,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应与就业指导课程的从业教师取得定期联系,积极搭建彼此交流和沟通的平台,掌握学生就业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动态,将就业工作做实做细。建立学生就业案例库,选取典型,做好就业案例研究,为日后的教学储备资料,积累教研题材。积极组建就业指导课程的教研组,并邀请兄弟院校知名的就业指导专家或企业高管定期开展就业讲座,形成高校和企业的双向联动。从制度建设上看,就业指导课程研究的长期化和专业化离不开制度建设的保驾护航,高校应从校本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就业指导课程研究的制度构建,将就业指导研究工作贯彻到底。

三、结语

大学生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关系到学生个人的长远发展,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认真研究就业指导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出就业指导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在新的形势下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庆胜.大学就业教育简论[J].集美大学学报,2010,(1).

[2]段涛.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3,(3).

[3]陈高扬.关于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2,(11).

[4]潘晓军,吴东,孙忠权.创建强有力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3).

就业指导课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实践

0.引言

新世纪以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毕业人数明显比以前有大幅度的上涨,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真正地让所有学子学有所成,国家要求各级学校对就业指导工作要给予充分的重视,不少学校已经把就业指导工作看成了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并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强化了就业指导的工作力度。他们有的设立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有的创建就业指导教研室,对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计划进行撰写、组织相关的指导老师认真专研、探讨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式,以及对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等,使得就业指导工作全面铺开。

1.就业指导课程存在问题

1.1教材建设未能跟上时展的要求

尽管在我国,存在大量的就业指导教程,甚至还有不少高校或省份的教育厅都组织相关人员直接参与教材的编写工作。但总的来看,质量和偏重内容有较大的差异,适合于各种不同类型高校的使用。“学院派主要是一些有心理学背景的老师在编写教材,但是大多数教材只是简单地引进一些国外的理论,未能考虑本国的实际情况,所以如果要能保证这一理论应用于我国,还需要做一些改进。此外,高校负责就业人员在编写教材时,更多的就是简单地介绍一下就业手续和政策,实用性不足;企业实行的是实训实务类的培训;国家、省市一级的行业系统也撰写了相应的教材,但是层次区分度不足。”所以,就业指导教材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定要根据各类院校的特点,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编写。就目前来看,艺术类院校的就业指导教材不是很多,只有北京电影学院出版的《艺术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对艺术类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做了简单的阐述,所以大多数艺术类院校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往往只是参照其他综合性院校或者其他机构编写的教材,没有根据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具体地解决学生在就业时的困惑。

1.2对就业指导课不重视

就业指导课程在高校是一门相对新颖的课程,它主要是基于市场经济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人数众多的形势下而开设的一门新课,有别于计划经济时代。就当前来看,体系性和系统系还处于发展阶段,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还有一些教师、领导认为就业不需要进行相应的课程指导,而只需要传授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知识,所以大家对就业指导课程缺乏足够的重视,并最终使得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时间难以得到保障,甚至还出现了个别老师随便调课的现象,学校对就业指导教学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就业指导的教学设施不足,如很多学校根本没有相应的就业指导咨询室、资料室以及实训室等,专业老师队伍缺乏,就业指导教师都是临聘人员,这从根本上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形成了阻碍。

1.3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许多就业指导课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往往使用的是以往的授课方式,教师在台上生动地讲课,学生专注地听。这种教师讲的多、师生互动少的教学方式,很有可能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难于接受,同时也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性不符。就算有个别教师利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也多半是播放一些电影、画面等,并未真正地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达到指导学生就业的效果。

2.艺术类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建议

2.1配套教材需专业

如果要达到质量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不仅仅只是要有高素质的专业教师,而且还要配备一流的教材。尽管全国高校就业指导有许多种教材,但是对艺术类院校学生帮助较大的教材不是太多,所以艺术类院校急需组织相关的人员撰写一些一流的教材,以便配合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教材的撰写过程中,不仅要有国家就业指导政策、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等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有专门用于针对艺术类学生的面试礼仪、求职简历等相关的知识。

2.2提高重视,加大投入

在这里,我们要指出的是,不仅是院校要重视,就业老师也要对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引起重视,不断进行相应的深造,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并为教育服务。学校的所有老师都要齐心协力地为搞好就业指导工作尽到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教学工作中要强化对学生就业观念的指导工作,以便形成一个全员进行教育的良好局面。学校要不断改进当前的课程指导教学的硬件设施建设,创建相应的就业指导教研室、资料查询室、实训室等; 同时还要搞好软件建设,如打造一流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尽可能多地让老师参与就业指导培训,并获得相应的培训证书等。

2.3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法

考虑到这类课程是一类集实践性、理论性和社会性为一体的课程,所以如果只让教师课堂上采用满堂灌教学方法,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也不能迎合学生的口味。就业指导课程在具体的教学时,一定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发展思路。也就是说,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地让他们参与其中,以达到真正体会的目的。如可以组织职业生涯规划竞赛、模拟招聘会、求职面试等,同时把一些职场成功人士请到学校,与学生进行直接的交流,传授就业的知识。

3.结束语

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项系统性的课程,而且牵涉到学校、社会、学生等多方面,所以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值得指出的是,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作为高校,一定要采取一切措施来提高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质量,以便为学生完成大学学业,走上工作岗位以前起到相应的指导作用。同时,作为高校老师也要积极研究,探索出良好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为服务于整个就业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宝.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理论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03).

[2]贾虹,陆志伟.围绕“四化”求突破,形成工作新特色――高职院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践探索[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就业指导课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大学生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 应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

0178-03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是帮助大学生理性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进行工作准备,选择职业,获取工作岗位,适应工作岗位和转换社会角色的一门重要课程。2007年,教育部颁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对就业指导课的性质与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作了明确要求。但一直以来,各高校实施该课程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对该课程的课堂教法研究不够深入,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吸引力不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如何让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增强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能够适应并满足大学生成长的需要,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可以使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得以增强,师生互动的主动性得以提高,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涵义与特点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并通过运用团体动力学的知识,由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通过专业训练的技巧和方法,协助成员获得有关的信息,形成团体的共识和目标,以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和健康的态度行为,是团体成员学习、成长以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是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强调体验式、互动式学习,感悟式成长,重视在团队人际互动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在很多方面提供组员发展成长的机会,尤其是当小组组员在年龄、爱好、生活背景和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心理特征的类型方面存在很多差异时,团体就如同一个小社会,团体内个体间的冲突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经历相似。同时,团体组员的多样性恰恰会带来组员间非常丰富的信息反馈,个体可以通过这些形形人的眼睛来全面地反思、了解自己,认识他人,学会信任自己和他人,学会用新的视角来看待自己和别人,学会更多有效的社会沟通技巧,通过团体成员的自我探索、自我体验,成员之间的相互分享,实现每位成员的成长与发展。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一)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准确定位,规划人生发展。大学生的规划意识比较淡薄,自我认识不足,就业目标模糊。有的学生对自己的生涯设计感到迷茫,无所适从。团体辅导是一种强调体验与认知并重的辅导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价值探索技术、绘画分析、纸笔练习、音乐表达、情景体验等团体辅导技巧,能有效帮助大学生正确剖析自我,分析优势与劣势,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学生参与各种主题活动,在情境体验中关注自己的需要,了解社会职业,澄清职业兴趣,确定职业目标,在紧密联系大学学业和未来职业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在教师的引导、团队成员的相互鼓励下,尝试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采取实际行动,从而实现有效的生涯规划指导。

(二)有利于大学生掌握求职面试技巧,培养健康的求职就业心理。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畏惧失败、与他人竞争时自卑、缺乏面试经验已经成为影响求职成功率的主要原因。传统的就业指导教学模式偏重于传授知识,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内心感受,缺乏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心理训练,当学生面临就业压力时所产生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难以得到释放和消除。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以学生的主体活动和体验为主要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一个自由、安全、温暖、真诚的氛围,成员身处其中感到踏实、温暖、有归属感。在和谐的人际互动气氛中,成员们能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见解,能够互相倾诉、彼此认同、相互理解,交流就业感受,从而减轻心理负担,促使他们共同努力克服困难,从而化解压力,激发斗志,增强求职的勇气和信心。

求职面试,包含制作个人简历、应答面试提问、求职面试礼仪等内容。求职面试不能光说不练,在讲授诸多技巧的时候,可以通过模拟求职场景,运用“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团体辅导手段,突出求职过程的难点与重点,增强授课的感染性与形象性,将关键问题和细节问题都讲得深入浅出。学生很容易将学到的求职面试知识活学活用,从容应对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习体验,巩固学习效果。团体心理辅导聚焦大学生共同关心的生涯发展和职业选择、工作适应等问题,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主题活动,这些活动具有简单易行、活泼有趣的特点,可以营造出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出学生们的兴趣与热情。教师运用纸笔练习、身体运动、接触练习、媒体应用等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使他们在情感上获得真切的感受,在认知上产生思考与感悟,通过课堂内的互动分享,使学生之间的感悟碰撞出火花,产生共鸣,达到知、情、行三者的统一,强化了学习体验。

团体心理辅导模拟出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场景,向每一个参与者提供了社交的机会。成员的言行往往重现出日常生活当中的行为模式。在互相信任的良好氛围中,通过示范、模仿、训练等方法,参与者可以恰当地认识、接受、尝试着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是多向沟通过程,对每一个成员来说,都存在多个影响源。参加者在进行职业意识、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能训练等主题情境活动体验时,可以互相支持、集思广益,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个成员既能接受团体其他成员的帮助,又能成为帮助其他成员的力量。在共同的活动中,成员之间进行着交往相互作用,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诸如暗示、模仿、氛围、感染、人际关系、社会知觉等社会心理现象,通过一系列的心理互动过程,成员们改变认知,探讨自我,学习新的行为方式,发展新的处事态度,改善人际关系,解决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如果成员在团体中能有所改变,这种改变必会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延伸,将习得的观念运用于真实的世界。因此,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较好,提高了课程教育的感染力,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教学设计

为了使团体心理辅导更好地应用于大学生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应根据大学各阶段学生的心理需求与特点,结合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来设计团体辅导活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生涯与职业意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能力训练、求职过程指导、创业教育、职业适应与发展等专题。每个专题紧扣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活动体验、感悟反思、经验分享、行动尝试的团辅活动过程中领会知识、掌握概念、形成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生涯管理能力和求职择业能力。

针对大学生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可采取不同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下面列举部分笔者在教学中所实施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一)教学内容:初识生涯规划――生涯意识培养。该专题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介绍职业对个体生活的重要意义,激发大学生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掌握与生涯规划有关的术语,能够进行角色认知,树立生涯规划的意识。首先通过“按摩高手、滚雪球”等破冰游戏促进团体成员的相互认识,拉近成员间的心理距离;接着引用案例“一位大学新生的心里话”创设情景,导入活动“现在我关心的事”、“大学生小明的生涯历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职业,什么是生涯,让学生对生涯的概念和角色认知进行合作、探究;再通过活动“鲁滨逊的寻梦之旅”,引导学生探求工作能够带来的回报,理解职业对于个体生活的重要意义;随后进行案例分析活动:“小林求职的启示”,让学生合作探究生涯规划的现实意义,总结出生涯规划的定义。最后通过活动“十年愿景书”,引导学生对未来职业进行想象和探索,强化生涯规划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我的未来不是梦――生涯规划制定。该专题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了解环境,进行职业决策,认真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自画像、兴趣岛、家庭职业树、价值观大拍卖、生涯十字路、冒险地雷、职业探访分享、生涯列车等活动,让学生在了解自己职业能力、兴趣、价值观以及职业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职业抉择,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制订行动计划,规划未来发展。

(三)教学内容:求职大练兵――面试技巧训练。该专题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掌握面试的基本形式和面试应对要点,提高面试技能。首先从师生互动小游戏开始,设计“逃脱游戏”、“选谁做朋友”等游戏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仅仅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所能带来的不同结果,更让他们体会到人生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的深刻含义;接着采用模拟小面试、现场演示面试礼仪、情景练习、个案分析等团辅形式为学生们讲解应聘技巧与面试礼仪;最后通过“职场亮剑”、“职场生存考验”、“职面未来”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团体面试过程,丰富实战经验,激发学生的求职行动力。

(四)教学内容:直面困难,一往无前――就业心理训练。该专题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心理调适的重要作用,指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心理调适方法,更好地应对求职挫折,抒解负面情绪。首先通过“成长三部曲”、“涂鸦心情”等活动帮助学生缓解压力带来的不良情绪,接着通过“压力圈”、“蜗牛壳”等活动澄清压力的来源,讨论自己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和压力,正确面对压力;随后通过“冥想放松”练习帮助学生体验放松的感觉,学会通过放松训练减压,利用“头脑风暴―寻求策略”引导学生寻求积极的应对策略,学会分享别人的经验和方法,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就业的压力和挑战;最后通过“遇见未来的你”这个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团体心理辅导的收获,指导学生制订行动计划,帮助学生把意愿变成行动,以更好的心态拼搏在自己的人生路上。

四、团体心理辅导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实施的建议

(一)把握好团体心理辅导各环节的侧重点。团体心理辅导通常按照预热、活动体验、交流分享、成长评价、行动尝试五个环节展开。预热环节是为了引发个人参加团体的兴趣和需要,让成员彼此认识跨越沟通的障碍,教师要侧重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适度开放自己,善于赞赏和鼓励。活动体验环节是唤起学生体验的过程,学生开始将活动中的肢体接触转化为心灵交流,并对讨论的话题表达不同见解。教师应遵循尊重与理解的原则,认真倾听,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发现学生活动中的问题,选择性地对学生看法作出回应和引导,并控制学生体验活动的时间,引导整个体验活动的进程。

学生在活动中会产生很多体验,交流分享环节侧重让成员分享体验,探索个人的态度感受、价值行为,在“自我沟通”中成长,深化自我认识,理解与接纳他人,实现活动目标明朗化。成长评价贯穿整个活动程序的每个环节,可以鼓励成员在活动前定下自己的努力目标,然后在小组活动时间内进行自我肯定;也可以在每一活动后填写有刻度的或有情感头像的回馈单,加强体验或反馈意见。行动尝试是学生将体验、分享中获得的新知识、新概念,生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经验整合的过程,教师要特别注重渗透团体心理咨询技巧,运用反映、反馈、评估整合等技巧,帮助成员强化对问题新的认知,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提供机会让成员回顾团体经验,鼓励成员间进行给予与接受反馈,总结在团体活动中的收获,将学习所得应用于真实的生活。

(二)完善团体辅导实施方案,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如果教师不具备团体咨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则成员们的积极性不能被有效调动,造成参与度低,致使辅导过程流于形式。这就务必要加强团体心理辅导与大学生生涯就业指导理论的应用研究,完善辅导实施方案,根据团体中每个成员的不同特质来设定辅导方案,并模拟辅导以明确操作流程;授课教师要接受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理品质,才能保证团体心理辅导在教学中发挥真正的作用。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理论虽源自与心理学,最初仅是作为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一种手段,用来激发人的潜能,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发展,但同时它也具有教育功能,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质量,解决大学生求职就业过程中遇的困惑和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1

[2]韦志兆.团体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的运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2)

[3]黄学超.团体辅导技术在高校就业指导课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07(7)

[4]张明婧,邬瑞杰.团体辅导在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中的应用[J].北京教育,2012(9)

[5]陈玲.基于团体辅导模式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4)

【基金项目】2010年度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2010 50)

【作者简介】兰珊珊(1974- ),女,广西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广西省级精品课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讲教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大学生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课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就业指导课程;大学生;探索

随着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多,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普遍面临就业难的问题。近年来,因就业问题引起的大学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较常见,甚至发生自杀悲剧。2007年《大学生就业指导》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修课程之一。课程旨在指导学生寻求职业发展,培养潜力和创造力,以适应社会需要。积极心理学在国内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研究目的主要是探索个体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寻找个体潜能。这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目的一致。此文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析如何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育。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现状

我国高等学校就业指导课起步较晚,与国外的就业教育差别很大。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单一,学生就业心理模块知识陈旧

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中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就业背景、就业技巧、就业政策和就业所需表格填写训练等。各个高校课程内容基本一致。武沁宇等研究认为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缺乏与学生专业课程衔接,难于提高大学生实际就业能力[1]。较少高校有专业心理老师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心理调适等。与心理有关的内容知识基本无更新。

(二)课程倾向于职业技能培训,忽视就业心理、职业道德等引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多倾向于传授求职技巧,如介绍信、推荐信和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而较少涉及学生的价值观导向、就业心理调适和积极的就业观引导。大学生在就业之前,首先会在心理上有一些变化。受传统“学而优则仕”思想等影响,加上就业竞争激烈,多数个体易表现出焦虑、失落等心理表现。张弛等调查522名大学生,76%认为“最让自己感到紧张和忧虑的事情”是就业问题[2]。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第二个“心理断乳期”。情绪容易波动,耐挫力弱。在面对就业压力或受挫之后,找不到合理方式应对,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甚至自杀等危机事件。

(三)课程实施形式单调,缺乏创新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定位是一门指导性强的应用型学科,需要学生实践和实际操作,且需要根据大学生每个阶段不同特点进行指导。较多学校就业指导课成为理论课的讲授,学生配合度不高,没有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大一到大四所讲内容没有变化。大部分高校依然采用以一名老师面对几百人甚至上千人上大课的模式为主。

二、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近年,积极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兴起。认为心理学不仅仅是对创伤、缺陷和疾病等进行研究,更重要的是帮助人类去发掘潜能和力量,使人们更幸福、快乐,并得到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中也不缺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如仲尼、左丘、韩非子等都是在逆境终成事业。其积极的思想都可以为大学生学习和内化。

积极心理学的课程宗旨主要是发掘学生潜能,增强积极的人格力量,显示了一种积极的教育理念。赛里格曼教授以“每天记录三件好事”、新的署名力量、感恩拜访和大笑练习为内容,发现这些练习能最大程度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生活态度,甚至影响到人生态度和工作信心。有研究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到抑郁症治疗、医学教育和企业管理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探析

(一)嵌入积极的教育理念

《大学》中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重要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素养。当前“就业难”问题除了就业人口基数大和专业限制外,与大学生自身依赖性强、逃避进入社会、耐挫力差、自卑心理等有较大关系。英国哲学家拉金斯提到“年轻时代是培养、希望及信仰的一段时光”。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态需要从入学开始,贯彻整个大学生活。在教育过程中将责任意识和感恩结合起来,教会大学生勇于面对生活中各种挫折。

(二)构建“积极导向”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随着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严峻就业形势使大学生从入学开始承受不同的就业心理压力。积极导向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不仅要吸取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还要考虑不同阶段特点和实践性的特点,每个学段有其特定的教育内容和任务。大一大二阶段应该以“择业指导”为主,主要包括认识自我、优势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由于大学新生处于适应期,心理波动比较明显,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此阶段重点在于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解决现实困惑,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和应对,引导进行职业生涯探索,掌握职业要求和社会需求,挖掘学生自我成长的潜力。第二阶段应该以就业指导为主。学生掌握就业指导知识外,鼓励学生实践,通过调查走访、案例讨论、团队合作等方式增加学生对就业的积极心理体验,鼓励学生创新自己的求职技巧和方法。强化互动,学生参与教学,如运用霍兰德职业能力测验(MBTI)认识自己的兴趣和性格特点。

(三)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大学生就业团体辅导实践

积极心理学认为在教育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重视学生自我成长的经验。体验和参与式学习是完成这一体验的重要途径。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等提出了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群体参与的团体积极心理辅导新模式[3]。设计活动依据“幸福”三因素理论,包括积极的情感、积极的参与性和追求有意义的生活三部分。团体辅导的内容包括培养积极情绪、积极的应对和认知方式、积极的人格品质。按照这三个内容进行具体的活动形式。如“寻找自身优势”、“三件好事”、“感恩探访”等。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意义。课程尚处于开发和探索阶段,对于授课老师也需要扩宽思路,在现有体系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探索新的形式,提升教学效果,最终服务到大学生群体。(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参考文献:

[1] 武沁宇.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4.

[2] 张弛,刘鹂.择业期间大学生焦虑水平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1):779-780.

上一篇:医务室管理制度范文 下一篇:语文培训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