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0-18 02:34:14

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留守儿童工作计划篇1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三、主要措施

(一) 健全机制,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

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成立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

(2)生活上优先照顾。学校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3、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本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其他教职工。配对帮扶教师和其他教职工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教师要不时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4、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5、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班级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班主任应指定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学生喜爱的教师负责落实相关任务;同时注意方法,给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心灵交流环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人间亲情,切实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着力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开展磨砺教育的研究试点,着重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要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欢乐和睦、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二)构建全社会的教育网络,形成关爱合力

留守儿童工作计划篇2

根据上级有关关爱留守儿童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更好地发挥少先队和学校关工委等组织的实践育人功能,更好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我校小学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普遍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档案,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我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水平和成效。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使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

2、留守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

3、关爱留守儿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从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帮助留守儿童,促进留守儿童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乐于学习。

三、主要措施

(一)健全机制,加强关爱工作的领导。

首先成长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并努力实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计划,逐步使关爱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充分发挥班集体作用,使班级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组长:

组员: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六年级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其他学生家长。配对帮扶教师和学生家长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促使更多的帮扶老师成为“代理家长”。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在校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的阴影,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在校儿童一样,在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爱护下健康成长。

5、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至少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不认真、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的“问题”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6、开展人文关爱活动。

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少先队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7、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的留守儿童,班级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

(二)明确职责,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留守儿童工作计划篇3

一、指导思想

通过计划生育志愿者行动,开展“心手相牵,快乐成长”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以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帮扶留守儿童弥补感情缺失、提高道德素养为目标,以动员广大计划生育志愿者关爱留守儿童为重点,本着“动真情、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营造良好氛围,从而促进我镇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二、活动内容

1、开展留守儿童“促亲情联系电话”活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名册、档案信息卡制度,引导留守儿童通过开展“亲情电话联系”活动,在加强父母与子女感情联系的同时,着重解决留守儿童生活、学习上的事情,保障留守儿童正常生活、安心学习。

2、开展留守儿童“爱心妈妈”亲情互助活动。动员和组织广大计划生育志愿者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帮扶和关爱行动,从学习、生活和精神等方面关爱留守少年儿童,担任“爱心妈妈”通过开展“五个一”活动(即:每个月了解一次留守儿童学习表现情况;每月与留守儿童通一次电话或写一封信谈心;每学期陪留守儿童过一个有意义的双休日;每学期资助一批学习用品;每年帮助留守儿童学全一项技能或新本领),达到“一对一”长期持续的定向帮扶目的。

3、开展留守儿童“我独立我自主”活动。镇中、小学校要充分发挥班、团、队组织作用,精心设计载体,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有意义活动,切实从实际出发,从培养留守儿童自尊、自主、自律、自强的意识和能力出发,引导留守儿童不断完善自我,做生活的强者,学会乐观的面对一切困难,积极向上,健康成才。

4、开展留守儿童“为妈妈爸爸写一封信”活动。鼓励留守儿童经常与父母进行沟通,报告学习和生活的情况,让父母放心,安心在外工作。镇每年组织评选20佳优秀信件给予奖励。

三、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留守儿童”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家庭、社会方方面面。各村、各相关单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紧密协作,根据各自实际研究制定具体方案,精心组织,切实做好活动策划及开展工作。

2、务求实效,形成机制。坚持以少年儿童为本,为留守儿童群体提供多样化的帮助,通过开展爱心结对启动仪式,以计划生育协会志愿者行动为载体,形成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努力解决留守儿童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3、挖掘典型,注重宣传。积极宣传留守儿童中自强自立的优秀典型,宣传关爱留守儿童的爱心帮扶者先进事迹,宣传组织关爱留守儿童的好做法、好经验,努力在全镇形成关心、爱护、帮助留守儿童的浓厚氛围。

留守儿童工作计划篇4

为了一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省、市、县关于留守儿童工作要求,营造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切实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现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规范。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弥补留守儿童感情缺失、提高留守儿童道德素养为目标,以服务农村留守儿童为重点,以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为载体,以师生结对帮扶为形式,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开展关爱服务,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向上、快乐成长的温馨家园和良好环境,提供良好的教育保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新一代合格人才。

二、工作对象

父母双方(一方)长期或连续3个月或全年累计外出6个月以上的全县中小学在校儿童。

三、中小学留守儿童工作规范要求

(一)组织管理

1.县教育局德育工作办公室负责管理和指导全县各中小学留守儿童工作。

2.乡镇教育管理中心要有人员具体负责留守儿童工作。各学校由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负责,建立由教务处、政教处(德育处)、团委(少队部)等部门人员参加的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学校政教处(德育处)负责本校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关爱帮扶、管理“留守儿童之家”等工作,留守儿童工作要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定期召开专题工作会议。

3.建立完善留守儿童教育的各类制度。如留守儿童教育帮扶管理制度、“留守儿童”学习制度、生活制度、留守儿童管理教师考评制度及“留守儿童之家”日常管理制度等。

(二)队伍建设

1.从在职教师中抽调一批师德高尚、业务能力强的骨干教师担负校内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和关爱工作,确保“留守儿童”安全、健康成长。抽调教师的工作量记入教师个人工作总量,作为绩效考核的内容。

2.各学校要争取留守儿童家庭所在社区、村委会、居委会、群众组织等社会各方面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及其家庭的困难提供具体帮助,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网络。要动员和组织老干部、老教师、乡(镇) 、村党员等社会各界人士与“留守儿童”牵手结对,保持近距离接触,成为孩子们的“编外家长”,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和亲情关爱。

(三)实施过程要求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各校要对在校的“留守儿童”进行认真的调查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住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等。各校政教处(德育处)专门负责建档及管理工作,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各校每年春季(3月1日前)、秋季(9月1日前)要组织开展本校留守儿童的普查统计工作,并按照相关要求将统计数据报县教育局。

2.建立并不断完善留守儿童教育的“优先”制度。一要对留守儿童在学习上优先帮助和辅导。各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科任教师。科任教师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订立学习帮助计划,明确帮助的时间、内容和方案。要积极动员班内的同学进行结对帮扶,促进学业进步。二要对留守儿童在生活上优先关心和照顾。各寄宿制学校要优先解决有寄宿要求的“留守儿童”寄宿和吃饭问题。各学校要积极动员各种力量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衣食住行,全方位的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三要对留守儿童在活动上优先参与和指导。各地各学校要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依据留守儿童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校园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让他们感受活动的愉悦,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开拓他们的视野。

3. 建立并完善教职员工与留守儿童"一对一"帮扶机制,建立优秀学生与留守儿童结伴成长制度,动员社会热心人士与留守儿童家庭结对帮扶。建立互助互爱的同学关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组织活动以及同学间“一帮一”、“手拉手”等互助交流活动,增进留守儿童与其他同学之间的理解和友谊,形成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对家庭十分贫困的留守儿童,学校应纳入“两免一补”范畴,并开展爱心捐赠活动,给他们以经济资助,切实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上存在的困难。同时可邀请热心公益的人士担任校外义务辅导员,了解学生校外表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对走读的学生,要组织教师定期家访,及时反馈在校期间的情况,会同学生的其他法定监护人共同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使“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健康、情感交流和思想上得到关怀和帮助。

4.建立并完善与留守儿童父母、第二监护人和本人的沟通机制。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每周与帮扶的留守少年儿童谈一次心,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每月指导其给父母写一封爱心书信或通一次亲情电话,增强他们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每学期向其父母通报一次学习表现和行为习惯,形成家教合力;每年陪同其过一次有意义的节日,让他们感受浓浓的温情与关爱。学校要充分发挥家长学校作用,定期组织面向留守儿童家长、第二监护人的家教讲座,提高教育子女的方法与技巧。

5.建立完善班主任和"代管家长"协同管理的"双管理"制度。要建立健全代管家长制度,组织教职员工担负起校内监管与教育职责。要加强代管家长的管理与指导,提高其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水平,要每月进行一次温馨家访,加强代管家长与家长、第二监护人的密切联系,提升代管家长的管理水平。要加强学校管理职能,班主任要切实掌握学生家庭背景,掌握思想表现,掌握学业成绩,掌握日常行为,要与代管家长密切协同,管好思想,管好学习,管好生活,管好身体。

6.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安全保障和应急机制。各校要切实抓好“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及管理工作,层层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学习培训,掌握必要的安全防范常识,及时检查“留守儿童”上学和放学路上交通安全、食宿安全、防火、防水、防毒、防盗、防骗等危及人身安全问题。要经常过问关注“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平时要加强防范,及时发现苗头,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要认真制定安全工作预案,建立处理“留守儿童”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留守儿童”在校期间如遇突发事件,要依法迅速采取适当的救助措施,要30分钟内告知委托监护人,1小时内告知在外务工家长,并报告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任何情况下,以保证留守孩子的安全为第一要求,不得拖延推诿。要层层签订学校安全工作责任书,明确责任,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

7. 建立 “留守儿童之家”,广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各乡镇中心小学及以上学校均应建立校内留守儿童之家,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可下设活动小组,如学科辅导组、心理咨询组、健康卫生组、后勤保障组、文娱体育组等。各校要充分利用“留守儿童之家”在节假日、学生生日等一些特别的日子,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人失缺、家庭失爱”的情况下能真正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1)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应达到以下标准:

①活动室1间。符合安全要求,不小于30m2。门口统一悬挂规范化的“留守儿童之家”标牌,室内布置合理,环境温馨,室内还必须悬挂以下资料:“留守儿童之家”基本情况;“留守儿童之家”工作机构示意图;“留守儿童之家”工作计划及行事历;各类制度(“留守儿童之家”日常管理制度、“留守儿童”学习制度、生活制度、教师考评制度);活动宣传栏(活动内容、活动图片等)。

②设施配备。必须做到 “五个一”,即:一台电脑(接通互联网)、一部亲情电话、一台电视机(有闭路或卫星电视接收机)、一台影碟机(DVD)、一套适宜儿童活动光碟(内容分别包括为少儿喜闻乐见的乐曲、舞曲、动画片、电视剧等)。

③配套设施。图书500册,并配置桌椅书架、文体活动器材(如篮球、象棋、跳棋、跳绳等),要能够满足留守儿童的文化娱乐需求。

(2)“留守儿童之家”活动要求:

①日常管理原则。责任明确、安全第一、严格有序、关爱到位,加强力量配备,明确专管人员。

②开放时间。周末、节假日开放,有条件的学校也可课余开放。

③工作运行。要通过家校联系、心理抚慰、生活关心、学习辅导、结对帮助、亲情电话等方式给予留守儿童关爱。积极争取农村基层组织、群众团体参与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动员组织志愿者队伍与留守儿童之家实行定点、定向、定期挂钩,协助教育管理,尽力提供服务,为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开展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丰富活动内容,扩展活动空间,使农村留守儿童得到更好的关爱。

④活动开展。要充分发挥留守儿童之家作用,针对留守儿童的身心特点,根据实际需要,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积极探索和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提高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道德品格培育。注意研究和把握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特点,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通过开展各种主题德育活动,培育留守儿童的感恩之心、进取之心、文明之心。

二是抓好健康文化熏陶。注重适应和满足留守儿童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开展快乐活泼、娱情益智的文化活动,通过收看电视、播放少儿影像、读书竞赛、排演节目、书法绘画、兴趣小组、网上学习等活动,对留守儿童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使留守儿童在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中情感得到熏陶、精神得到充实、境界得到升华。

三是开展体质体能锻炼。注重关心和增强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开设防病健身卫生常识讲座,组织各类体育运动小组,开展有益身心的兴趣体育,使留守儿童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具备锻炼健身的能力、一定的运动技能和强健的体魄。

四是组织社会活动。注重引导和拓展留守儿童与社会接触,开阔眼界、开阔视野、开阔心胸,增长见识、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开展夏令营、冬令营、调查走访、劳动体验、关爱老人、保护环境、公益活动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使留守儿童广泛吸取社会生活的丰富营养,茁壮成长。

五是培养独立合作能力。注重培养和增强留守儿童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的意识,提升他们善于沟通、和睦相处、团结协作的本领。通过开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困难面前我能行”等活动,培养孩子动手操作能力、独立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

六是进行心理健康疏导。注重了解留守儿童产生的心理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抓好人文关怀,与留守儿童面对面、心贴心地开展工作,促进心理健康。

8.工作计划与总结。工作计划主要包括“留守儿童”工作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学期工作历、品德教育计划、体育锻炼计划;要有活动记录、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等,年末要有专题总结。

9.档案建设。主要包括:“留守儿童”花名册;“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活动成果;“留守儿童”兴趣爱好作品展示;“留守儿童”开展活动记录及相关材料;“留守儿童”成长进步记录;“留守儿童”与家长联系手册;留守儿童工作其他档案资料。

10.留守儿童工作研究。要研究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积极探索留守儿童工作的新规律,不断创新留守儿童工作机制,提高留守儿童工作的规范化水平。并积极申报留守儿童工作课题。

四、检查考核与表彰

1. 教育局将把学校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留守儿童之家”规范化建设纳入考核范围,在学校工作考核中占一定比例。根据考核结果,对学校留守儿童工作突出的学校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留守儿童工作计划篇5

四个时期

全国妇联的儿童工作自上世纪新中国成立伊始,经历了几个发展时期:一是五六十年代,以发展儿童保育福利事业为重点,将托幼工作作为儿童工作的首要任务,建立多种形式的便民托幼组织。二是改革开放初期,儿童工作全面发展,妇联牵头成立了全国儿童少年工作协调委员会,将“抚育、培养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列为工作重点,并在全国妇联设立妇女儿童权益部,配合政府进行打击拐卖儿童等维权活动;发展儿童公益事业,成立了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和中国儿童中心。三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着力推进儿童工作国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全国妇联主席陈慕华提出要从优生、优育、优教3个方面来开展儿童工作,全国妇联结合“三优工程”实践,牵头起草了《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1992年由国务院颁布实施。四是进入新世纪,妇联儿童工作被赋予新的使命,各级妇联组织和教育行政部门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20__年,全国妇联联合12个部门成立农村留守儿童专题工作组,承担协调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责任。

妇联儿童工作的职能

妇联儿童工作基本职能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维护儿童合法权益。主要职能是:指导推进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参与社会教育、早期教育,关注女童平等发展;参与有关儿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参与有关儿童的社会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推动儿童发展纲要的实施;宣传儿童优先、尊重儿童、支持儿童的理念,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营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反映妇女儿童诉求,向有关方面提出维护儿童权益的意见和建议,推动查处侵害儿童权益的行为,维护儿童合法权益;建设儿童宣传和活动阵地,为儿童、家长、社会提供切实有效服务;协调动员社会力量,发展儿童公益事业,救助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等特殊困境儿童。

进展成效

全面推进家庭教育

全国妇联切实履行牵头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职责,积极参与、推动将家庭教育纳入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儿童发展纲要,制定实施全国家庭教育工作九五、十五、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家庭教育指导和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实践与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阵地和网络建设不断发展,工作领导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目前全国各省区市和70%以上的县级妇联都建有家庭教育学会(研究会),有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54万多个,各省区市成立各级家庭教育工作协调领导机构4000多个。“十五”期间,各级妇联培训专兼职家庭教育工作者达60多万人次,组织编写家庭教育教材读本1.3万多套,为家庭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规范指导。20__年以来,全国各级妇联组织依托家庭教育学会(研究会)开展家庭教育专项调研1700余次,向有关部门提交相关提议案20__多份。

推进纲要顺利实施

配合推进中国儿童发展纲要顺利实施,全国妇联负责纲要的督导、评估、监测等组织实施工作。围绕早期教育,实施“健康宝贝课堂热线”大型婴幼儿营养健康知识传播公益项目,在全国4省35县创新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免费发放指导手册3360万册,教育光盘56万盘,举办流动课堂68万场。围绕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积极推进所属儿童活动阵地的改革发展,不断强化其育人服务功能。目前妇联系统共有县级以上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儿童活动阵地413所。围绕儿童与法律保护,推动完善保护未成年人法律体系和工作机制,积极建议有关部门将反对家庭暴力法、家庭教育法纳入立法规划;参与制定预防和打击拐卖妇女儿童国家行动计划,预防和制止针对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

关爱留守、流动儿童

全国妇联承担农村留守儿童专题组工作,联合实施“共享蓝天”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行动,扎实推进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深入开展。一是通过专题工作组,推动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法律法规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政策文件。公安、教育、卫生、民政等相关部门,围绕完善户籍管理、平等接受教育、医疗保健服务和社会救助等领域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二是开展切实有效的关爱帮扶活动,广大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得到了帮助和救助。组织培训一批“家长”、“爱心妈妈”等热心人士,建立一批留守儿童托管机构,创办一批“四老”、“新市民”、“流动人口子女”家长学校阵地,启动一批“拥抱亲情”关爱工程,切实为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办实事、解难事。目前各地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省级品牌活动66项,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6500多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服务机构3万多个,共有“家长”315万名。

投身未成年人公益事业

全国妇联发挥中国妇女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两大公益平台优势,发展针对未成年人的社会公益事业,动员社会力量救助弱势儿童。积极开展救助弱势儿童的公益活动,实施“春蕾计划”、“安康计划”等公益项目,通过“春蕾计划”累计募集资金6亿多元,捐建“春蕾学校”500多所,捐助“春蕾女童班”近5000个,帮助170万人次失辍学女童重返校园。开展“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活动,计划到20__年让全国57.3万孤残儿童穿上爱心毛衣。大力推进“12·1”关注孤儿万户爱心家庭公益行动,为艾滋致孤儿童寻找爱心家庭救助,配合政府做好艾滋病致孤儿童的保护关爱工作。

优化儿童成长环境

儿童成长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一是优化政策环境,通过源头参与,将儿童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纳入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推动出台相关法律政策,主动争取将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等相关指标纳入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目标体系和中央文明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从制度层面优化儿童成长发展环境。二是优化舆论环境,通过普及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努力传播儿童优先、尊重儿童、支持儿童的先进理念,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三是优化社会环境,通过深入开展小公民道德

留守儿童工作计划篇6

近年来,随着我省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村“留守少年儿童”数量有所增加。热情关爱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积极改善留守少年儿童的食宿条件,已经成为党和政府、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省委、省政府《关于切实加强民生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新建一批学生食堂和宿舍,大力改善农村留守少年儿童寄宿生食宿条件”的要求,并把“改善留守少年儿童食宿条件”作为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要着力抓好的10件实事之一。实施农村留守少年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程(以下简称食宿条件改善工程)、促进留守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举措。各地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实施留守少年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程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精心组织实施,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切实加强民生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着力抓好10件实事的通知》要求,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农村留守少年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程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实施食宿条件改善工程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遵循规律、按需建设”的要求,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努力适应留守少年儿童寄宿的需求;构建长效管理机制,促进留守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更高起点上推进教育公平,着力解决教育民生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我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食宿条件改善工程的基本原则。(1)县为主体,省市统筹。县级政府是实施留守少年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程的责任主体。工程的实施由县统一规划设计、筹措资金、组织施工和质量管理。市负责复核工程规划,督查项目推进,组织项目验收。省负责全省工程实施总体规划和建设标准,协调工程进度,组织项目审批和抽查,制订工程建设经费补助和奖励政策。(2)科学规划,保证质量。要坚持规划在前,认真制订工程实施的整体规划和分年度实施计划,有计划按步骤推进。始终坚持质量第一,严格执行建设标准,规范施工操作,按照抗震设防的要求建好学生宿舍和食堂,确保工程质量。(3)试点先行,点面结合。工程的实施要按照“试点先行、点面结合”的总体要求有序推进。20*年,先在苏北选择部分县(市、区)的公办农村初中进行试点,探索并积累经验后渐次推开。(4)按需建设,实事求是。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根据留守少年儿童的寄宿需要搞建设,坚持实事求是,按实际需要确定建设项目,不提不切实际的口号和要求。要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闲置教育资源,提高工程实施的整体效益。(5)立足长远,构建机制。要按照建设、管理、使用并举的方针,通盘考虑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后学校正常运转遇到的新问题,立足长远,健全寄宿制学校安全、卫生、日常管理等制度,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长效管理机制。

三、实施食宿条件改善工程的目标任务。20*年,在苏北5市申报的基础上选择22个县的公办农村初中开展试点,努力完成试点地区初中新增的宿舍和食堂建设任务,为家庭无监护条件、距离学校较远、确需寄宿的留守少年儿童提供安全的宿舍、卫生的食堂。2009年起,在苏北、苏中其他经济薄弱地区的农村初中继续实施。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农村小学留守少年儿童食宿条件的改善工作。

各地都要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切实加强民生工作的要求,积极实施农村留守少年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程,确保农村留守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四、食宿条件改善工程的实施步骤。留守少年儿童的食宿条件改善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严格程序,规范操作,有计划按步骤地稳步推进。

1、调查摸底。要全面了解留守少年儿童的情况,以县为单位,逐校建立台账,为工程实施提供基础信息资料。要在前一阶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今年秋季新学期的变化情况,进一步了解核实留守少年儿童的现状、动态变化趋势,摸清家庭确实没有监护条件、距离学校较远(原则上初中学生家距学校2.5公里以上)、有寄宿需求的农村初中留守少年儿童的底数。在此基础上,各有关县(市、区)要认真填写《*省农村初中留守少年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程基本情况统计表》,由县教育局、财政局负责同志签署意见,经市教育局、财政局复核后,于今年10月20日前报省教育厅、财政厅。

2、制订规划。各有关县(市、区)要根据新农村的建设规划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变化情况,以及本地区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和近年来学龄人口的变动趋势,按照《*省农村初中留守少年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程实施标准》(详见附件二),制订本地留守少年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程的整体规划,并编制分年度实施项目的计划。各有关县(市、区)先由学校根据本校实际,认真制订工程项目建设规划,然后由县(市、区)教育局、财政局共同审核,编制全县(市、区)《*省农村初中留守少年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程项目建设规划汇总表》,经县(市、区)政府分管负责同志签字确认,并由市教育局、财政局复核后于10月20日前一式两份,分别报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并报市人民政府备案。

3、申报项目。苏北、苏中经济薄弱县(市、区)要根据工程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安排,统筹考虑地方财政筹措工程建设经费的情况,确定年度工程实施的项目学校和具体的建设项目向省申报。

试点的22个县(市、区)从20*年开始申报,申报的程序是:先由项目学校认真填写《20*年*省农村初中留守少年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程项目建设申报表》。县教育局、财政局审核确认后,汇总填报《20*年*省农村初中留守少年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程建设项目申报汇总表》。县(市、区)政府审核并行文,连同《项目申报表》和《项目申报汇总表》报市教育局、财政局复核后于10月20日前将纸质件和电子文档一并分别报省教育厅、财政厅。《项目申报汇总表》要同时报市人民政府备案。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对各试点县(市、区)申报的项目逐一审核批复。

4、签订责任书。省政府与各帮扶县(市、区)政府签订工程建设责任书,进一步落实工程建设的职责、经费分担、质量安全要求和工程实施时间等事项。

5、组织施工。各帮扶县(市、区)根据省政府与各有关县签订的《工程建设责任书》和省教育厅、财政厅批复的工程建设项目计划,统一组织实施工程项目。各帮扶县(市、区)对照工程建设标准统一办理立项申请,统一方案设计,统一组织工程的招标采购,统一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和委托监理。省里在各帮扶县(市、区)提供工程的施工合同、中标通知书和地方承担的建设资金安排证明资料后,先拨付70%的省补助经费用于项目工程启动。省财政厅、教育厅将对各帮扶县的工程进度和资金到位等情况进行跟踪检查。

6、竣工验收。各帮扶县(市、区)的建设工程全部完成并由县级教育部门会同财政、建设部门逐一竣工验收合格后,再由市教育局会同财政局、建设局等部门对工程建设逐校逐项进行检查验收。县、市验收合格后,由县(市、区)政府向省教育厅、财政厅提出检查验收申请。在此基础上,省教育厅会同财政厅、建设厅等有关部门对帮扶县项目学校进行抽查。省级抽查合格后,省财政将另30%的省补助经费拨付给项目学校。对抽查不合格的,除要求限期整改外,省财政还将按抽查的不合格率相应扣回省补助资金。

非试点地区要在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的食宿条件改善工程完工后,将工程建设情况和竣工建筑面积等报省备案。

五、落实食宿条件改善工程的建设资金。为帮助经济薄弱地区做好农村留守少年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程,省财政设立农村留守少年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程专项补助经费,具体补助和奖励办法由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另行制订。

各有关县(市、区)要在本级财政预算中积极筹措并落实农村留守少年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程的项目资金。可在每年的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经费中统筹安排一定经费,用于食宿条件改善工程的建设。各地在筹措工程建设项目资金时,不得要求学校自筹资金,不得向教师和群众集资,不能留有经费缺口,不能因工程建设让学校产生新的债务。

各地要加强对工程建设项目资金的管理和监督。要按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要求,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坚决制止截留、挪用工程建设资金的现象发生,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

六、加强食宿条件改善工程的组织领导。

1、明确责任,切实把这件实事办好。各地要高度重视食宿条件改善工程的实施,把它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项目,作为推进社会事业、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重点工作,扎扎实实地把这件顺民心、利民生的实事办好。各有关市、县(市、区)要成立由政府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精心组织和推进工程的实施。要进一步明确并强化各级的责任,县级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严格工作责任制,逐步分解任务,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各市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督导检查。各地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做好工作,形成合力,确保工程的顺利推进。

2、加强质量管理和廉政建设,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优质工程。学生宿舍、食堂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要严格执行国家建设标准,特别要按国家规定的抗震烈度设防要求进行建设,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操作,严格实行招投标制、项目监理制、法人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工程建设合同制和工程预决算制度。所有从事勘察、设计、施工和工程监理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具有相应资质。要遵守工程建设、招投标的有关法规和财经纪律,严格程序,在建设项目确定、招投标、质量监理等方面实行严格的公示制度,使工程建设成为领导放心、群众满意的廉洁工程、阳光工程。

留守儿童工作计划篇7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快乐成长为要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课外场所建设,改善农村留守儿童课外活动条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配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基本建立起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关爱体系,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向上、快乐成长的温馨家园和良好环境,进一步改善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条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

二、工作目标和任务

20__年,全市建设88个农村留守儿童之家,覆盖所有县区。

三、组织领导

各县区要强化领导,健全机制,把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作为一项事关大局、利在长远的政治任务,摆上重要议程,思想高度重视,工作上积极主动。

为切实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工程的领导,市教育局成立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成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德育科,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各县区教育局和项目学校要成立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领导小组,明确责任科室和责任人,负责项目建设和管理,开展业务指导,强化日常监管,解决实际问题,狠抓工作落实,切实将民生工程做成民心工程。

四、工作要求

留守儿童之家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硬件方面

1、留守儿童之家室内面积不得少于20平方米,可单独设置,也可以与学校其他功能室合并设置,房舍安全,室内设施安全。

2、室内设施配备:电视机,电话,电脑,桌椅橱柜及一定数量的图书报刊和文体器材等。

3、各种制度、职责、组织网络图等上墙。

(二)软件方面

1、有专职或兼职的管理人员及相对稳定的关爱队伍;

2、有管理规章制度和活动安排计划;

3、有反映留守儿童基本状况、进步成长的记录簿册;

4、有工作总结和档案。

六、实施步骤

20__年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分三个实施阶段。

1、宣传发动阶段(20__年4月)

主要任务是成立组织,制定制度,出台方案,对全市留守儿童进行逐人核查,摸清底数;确定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点88个,公布建设点名单;积极筹措资金,保障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顺利开展。

2、全面建设阶段(20__年5月至10月)

主要任务是按照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由县区教育局牵头完成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工作。

3、检查验收阶段(20__年11月至12月)

主要任务是督导检查,查漏补缺,迎接检查验收。

七、日常管理

留守儿童之家的日常管理要坚持责任明确、安全第一、严格有序、关爱到位的原则,加强力量配备,明确专门人员,切实加强管理,保证在课余和节假日开放,有计划开展活动。要通过家校联系、心理抚慰、生活关心、学习辅导、结对帮助、亲情电话等方式给予留守儿童关爱。积极争取农村基层组织、群众团体参与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动员组织志愿者队伍与留守儿童之家实行定点、定向、定期挂钩,协助教育管理,尽力提供服务,为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开展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丰富活动内容,扩展活动空间,使农村留守儿童得到更好的关爱。

八、活动开展

要充分发挥留守儿童之家作用,针对留守儿童的身心特点,根据实际需要,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积极探索和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提高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道德品格培育。注意研究和把握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特点,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通过开展各种主题德育活动,培育留守儿童的感恩之心、进取之心、文明之心。

(二)抓好健康文化熏陶。注重适应和满足留守儿童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开展好快乐活泼、娱情益智的文化活动,通过收看电视、播放少儿影像、读书竞赛、排演节目、书法绘画、兴趣小组、网上学习等活动,对留守儿童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使留守儿童在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中情感得到熏陶、精神得到充实、境界得到升华。

(三)开展体质体能锻炼。注重关心和增强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开设防病健身卫生常识讲座。根据不同年龄段和个体特点,科学制定

体育锻炼计划,坚持开展体育锻炼活动。组织各类体育运动小组,开展有益身心的兴趣体育,使留守儿童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具备锻炼健身的能力、一定的运动技能和强健的体魄。(四)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引导和拓展留守儿童与社会接触,开阔眼界、开阔视野、开阔心胸,增长见识、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开展夏令营、冬令营、调查走访、劳动体验、科技探秘、关爱老人、保护环境、公益活动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尽可能地走进自然、走进城市、走进企业、走近名人、走近故事,使留守儿童广泛汲取社会生活的丰富营养,强基固本,茁壮成长。

(五)培养独立合作能力。注重培养和增强留守儿童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的意识,提升他们善于沟通、和睦相处、团结协作的本领。通过开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困难面前我能行”等活动,培养孩子动手操作能力、独立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

(六)进行心理健康疏导。注重了解留守儿童产生的心理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抓好人文关怀,促进心理健康。组建一支心理教育队伍,与留守儿童面对面、心贴心地开展工作。对带有倾向性、易发性、规律性的心理问题,实施重点教育疏导,把解决心理问题与抓好生活关怀结合起来,做到及时发现、正确疏导、悉心矫正、有效化解。

九、工作要求

(一)因地制宜,注意实效。各县区要立足于明实情、举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如实了解和把握辖区内留守儿童的分布情况、基本现状、迫切需求和变动趋势,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规划和计划,采取坚实有效的工作措施。在留守儿童之家建设过程中,可以首先选择留守儿童相对集中、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社会需求相对迫切的地方进行,抓好试点以点带面。对已经创办一段时间且取得明显成效的留守儿童之家,要认真总结经验,继续巩固提高,精心打造品牌,扩大社会影响。要把“让留守儿童满意,让外出父母放心,让社会舆论认可”作为衡量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效果的标准和工作目标。

(二)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留守儿童之家的建设工作,做到人、财、物、智的有效集聚,发挥整体效应。各级教育部门要按规划有序推进留守儿童之家建设,规范留守儿童之家管理,不断扩充数量、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发挥留守儿童之家主阵地作用。要协调宣传部门广泛宣传留守儿童之家创办的目的意义,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造浓齐办共建的社会氛围。要积极争取各级关工委、妇联、团委的支持,广泛发动、精心组织“五老”队伍、爱心妈妈、青年志愿者,积极投入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担任留守儿童之家的临时父母、兼职教师和知心朋友。要会同司法部门加强法制教育,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提供相关安全保障。会同公安、文化、工商等部门持续开展留守儿童之家周边治安及文化、生活环境集中整治活动。积极争取财政部门的经费支持。努力促使各部门齐抓共管、齐心协力、尽心竭力地做好留守儿童之家的建设工作,增强留守儿童的归属感,广大家长的认同感,社会各界的责任感。

留守儿童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社会工作 留守儿童 理念 方法 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城市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在城乡社会中,形成了新的特殊社会群体——留守儿童。他们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工作而被留在家乡,生活在非常态家庭环境中,通常在单亲、隔代、亲友或委托人照管之下。数据表明,目前我国留守儿童数量已经接近5千万。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都对这个特殊群体倾注了大量心血,做了很多扎实有效的工作。回顾近年来的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由于缺乏系统理论作为支撑,导致关爱工作的技巧和方法不够科学规范,使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关爱工作者的自身经验、文化素质、教育意识等主观因素,大部份工作仅仅通过节日慰问、家长座谈等传统的简单形式来实现,带有一定的随意性、非系统化,不能深入下去切中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内核。如何更加科学、专业、规范地做好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也伴随近年来留守儿童群体的迅速扩大成为学界和留守儿童工作者们所关心的课题,笔者将社会工作理论引入到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中,以求对新时期留守儿童工作有所借鉴和启发。

1 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 留守儿童现状

根据共青团四川省委的统计,四川有农村留守学生约300万,占全省800万少年儿童的37%。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相当部分孩子因为缺乏父母的亲情关爱和教育引导,存在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学业失教、行为失管、生活失助等问题。留守儿童主要生活在四种照管情况下,每种方式都有其缺陷和问题,而且这些缺陷具有交错叠加的特点。一是单亲照管。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动初期,没有能力和条件将子女安置在其工作的城市,只能将其留守家中,由父母一方照顾,这种方式打破了天然形成的和谐亲子氛围,造成留守儿童情感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二是隔代照管。隔代教育是现在农村主要的家庭教育方式,但其存在缺乏培养人才的高标准意识、情感代替理智等种种不良心态、老人本身素质不高三大弊端,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辅导、帮助和支持,而且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三是亲友照管。这种方式很少关注儿童好习惯的培养和心理、精神上的需要,儿童缺乏亲情抚慰,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无法关注,造成了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真空和心理健康的缺陷。四是无人照管。父母长期在外,满足儿童物质方面需求,对其个性发展和习惯养成基本无能为力。缺少直接的关爱与监护,易产生安全隐患⑴。

1.2 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存在的问题

针对留守儿童实际,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主要从五个方面做了工作。建立健全市、区(市)县、乡(镇)三级政府工作责任制,发挥乡(镇)政府在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服务工作中的基础作用,强化部门工作责任,发挥群团组织在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服务中的积极作用,发挥中小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服务中的教育主导作用。但在开展留守儿童工作时,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领导人的因素对该项工作的推进施加了过大的影响。目前,留守儿童工作更多的依赖于党政领导重视、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领导者的个人经历和素质更多的决定了这项工作应当怎么干、应该朝什么方向走,往往领导人和组织的变化就会导致这项工作的开展方向和着眼点发生变化。

其次,关爱工作方式和方法单一。关爱工作大多依靠“留守儿童之家”来开展活动,配备了电视、图书、文体器材,按时组织留守儿童活动,就是常规的办法,很多地方也拘泥于这个套路。待到节假日时,再集中对留守儿童进行慰问看望,一年下来,关爱工作似乎就是这样完成的。这种办法简单可行,但能不能在留守儿童中起到举社会之力开展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所希望达到的效果和影响,就值得思索。

再次,关爱工作缺乏交叉互补,延续性不强。由于关爱工作者有的是乡镇干部、有的是学校教师、有的是志愿者,所学专业和所属岗位的不同,就有不同的理念和方法。当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理念时,相互观念的不同就会使工作要么发生碰撞,要么各自为阵,将自己认为正确的理念用于关爱工作,不能形成合力。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缺乏系统理论作支撑,评价标准和操作办法的不明晰是导致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不能进一步深化的根本。没有理论支撑,怎么干,准备最终达到什么目的,都不明朗,从事这项工作时就会局限于具体的典型性的工作,就事论事,而不能将特殊性转化为普遍性,用以指导全局。

2 留守儿童工作引入社会工作理论的必要性

定义上,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的互动过程。这是一个不断充实新内容,不断相互理解、合理行动、有效运作的过程。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就需要关爱工作者在关爱过程中担当多重角色,提供多种服务,支持并鼓励留守儿童自强自立,积极推动受助人改善生活状态,掌握自己的命运。

理念与原则上,社会工作者中的“人在情景中”的工作理念和实施原则,即始终关注人的处境,把个人的问题与需要同社会政策、制度等相联系,从个人所处的环境因素考虑问题产生的原因。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提出和需求,有着自身的社会背景。留守儿童群体的不断扩大及其衍生出的社会问题日益突显,关注其处境并将其与政策制定执行结合起来,对其进行科学

规划和指导,有利于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及这项工作的有序科学深入。

方法上,社会工作注重专业价值、专业方法,强调要帮助服务对象实现个人价值,社会工作方法是在长期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行之有效的服务方法。留守儿童关爱工作者从事的复杂的助人服务,需要有专门的方法和技巧。

3 留守儿童关爱的社会工作方法与技巧

案例:

【工作情况介绍】小青,女,十二岁,学习成绩中等。出生后便被抱养,养父常年外出务工,平时和养母生活。由于养母的文化程度和教育水平偏低,对事件缺乏正确认识和判断,认为团费、资料费都是学校凭空想出的赚钱手段,使小青产生反感,逆反心理日趋加重,乱花钱、撒谎时有发生,宁愿偷拿家里的钱、谎报虚报应缴的费用也不将买文具等正常开支告诉养母。而当小青知道自己的生世后,对养母的教导产生了敌对情绪。

工作者在接到家人申请后,与养母达成协议:做到不无故絮叨孩子。工作者与小青谈话,赢得信任后她表示将有所改变。她谈心后即去交了团费,也买了数学资料做了,并保证每天做两页补完落下的内容。带给她两块糖做为对她诚实守信有了积极转变的奖励。让小青利用放学和周末饲养小动物如小白兔,体验养母的艰辛,让她记录下来,顺势引导,并请她参加留守儿童之家设置的活动,与其他留守儿童一起交流互助。工作者还与小青一起制定计划:一是放学早点回家,完成作业后为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关心体贴妈妈;二要诚实守信(保密);三要讲究卫生。由于数学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工作者转托班主任在全班表扬小青,巩固成效。工作者找到社区负责人,协调相关资源给予小青更多交流和受关爱的机会。

3.1 个案工作

3.1.1个案工作程序

从前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进行个案工作程序解析。

第一步:申请和接案。家人提出协助申请。工作者在评估小青问题属于服务范围之内的情况下接案。随即,工作者与小青养母和小青本人进行了一次会谈。建立专业关系,并了解小青有待协助的主要问题及困难。

第二步:资料收集。这个阶段,工作者搜集与小青的问题形成有关的各种资料。搜集的途径,一是与小青本人会谈;二是对小青进行家访。以此对小青的家庭情况有更多进一步的了解。

第三步:问题诊断和制定服务计划。利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对搜集来的信息进行分析,拟定小青的个案服务计划。这一过程中,要求服务目标应是清晰的,服务的步骤和方式是可行的和可测量的。

第四步:处遇和服务。根据服务方案,工作者逐步为小青提供“处遇”、“服务”或“治疗”工作。这是最重要的步骤,是协助小青解决问题的执行过程。

第五步:结案与评估。协助小青发现其情况改善的情形、建立自信心,给小青提供未来自我努力的方向或应注意的事项。

3.1.2 个别谈话

个别谈话法一直是在学校、家庭等社会组织结构中,解决儿童特别是有偏差儿童问题的重要方式。但通常使用的个别谈话随意性较大,专业技术的运用不明显。

在社会工作理论中,个别谈话分为支持性、引领性、影响⑵。支持要求关爱工作者借助口头和身体语言,让服务对象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的一系列技术。它包括,专注、倾听、同理心、鼓励。倾听与专注在实际操作中不容易做到,需要留守儿童关爱工作者采取多种方法技术,如提示自己、用笔记。同理心是可以从角色之中跳出来看待问题的方法,不等于同情心。引领是工作者通过澄清、对焦、摘要的方式主动引导留守儿童探索自己以往经验的一系列技巧。影响是工作者采取提供信息、自我披露、建议、忠告、对质等方式为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信息或建议,使留守儿童采取不同的理解和解决办法的一系列技巧。在实际工作中,影响技巧的使用需要更谨慎一些,对质程度的过于强烈可能会引起偏差儿童的不快。

从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工作者即应用了这三个技巧。与留守儿童小青对会谈,与养母达成协议不再絮叨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宽容,使其向工作者敞开心扉。养小白兔,引领孩子正确认识养母对其的关爱,澄清小青心中疑虑。在小青自愿自决的原则上,通过工作者的影响制定计划。三个技巧是步步加强的,支持性在于使留守儿童或偏差儿童表达倾诉,引领性引导其面对回顾,影响性是对其施加一定外力、影响而让其反省、改变⑶。

3.1.3 咨询服务。

留守儿童的个性发展性问题的日益受到关注,家长和社会组织都更加重视采取科学审慎的方式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学校、医疗机构和社会组织逐步开始针对留守儿童群体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师和心理咨询师担任儿童的个案辅导工作。前面的案例既是来自于一所乡镇初级中学心理咨询志愿老师所做的工作。

3.2 小组工作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方法在群体情境中的应用,是群体与社会工作方法的结合⑷。留守儿童小组工作是以留守儿童团体(小组)为对象,运用团体动力与团体过程,使团体中的儿童达到社会性的发展、行为的!改变,实现留守儿童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专业方法。最常见的留守儿童小组工作就是留守儿童之家日常所开展的活动,要求关爱工作者运用,针对留守儿童所面临问题的不同层次将留守儿童分为不同团体,采取开放和相互影响达到增强个人和社会功能的互动模式和关注人的社会功能恢复、预防功能缺失的发展模式,带领留守儿童开展喜欢的活动,通过小团体方式进行自助和互助。

案例中,提到了邀请小青参加留守儿童之家的活动就是小组工作目标的实现形式。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该留守儿童之家11-12月活动的设计。

时间 活动内容 目标

11月4日 “找朋友”歌舞、游戏 小组成员相识,建立初步关系

11月18 观看《隐形的翅膀》 鼓励组员说出自己感受

25 走进 敬老院 助人并提高自助能力

12 2 爬山,野炊 民主参与和决策,增强全能

9 模拟法庭 进行法律知识教育

16 找缺点,写梦想 自我认识,建立新观念

23 给妈妈写一封信,制作纸质康乃馨 写上祝福,体会亲情

30 与宝五乡留守儿童之家联欢会 相互交流,扩大接触面 这些活动注重对小组成员权利和能力,鼓励其民主参与和决策,增强留守儿童的全能,强调组员的个人成长,促进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改变自己、发展自己。同时,要关注每一个组员的个人化和独特的需要,因人而异做好设计。另外,还要注意留守儿童中非正式的、自发的团体,如邻里玩伴、好朋友等。这些非正式团体正常发展,能为留守儿童提供多方面帮助,反之则引发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指导这些非正式的儿童团体,开展经常性有益活动,对留守儿童成长会有良好的效果。

3.3 社区工作

上一篇:教师培训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园长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