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自述材料范文

时间:2023-09-18 07:01:30

个人自述材料

个人自述材料篇1

一、描述类的材料

这类材料以叙述、描写为主,在审读时要注意材料中的形象、事件、语言(关键句),这些都可以表现为材料的角度。而在立意时则要抓主要形象,抓主要事件,抓主要形象或与主要形象有关的语言。

例: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属于描述类的材料。题目要求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紧扣材料的含意或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材料中有老鹰、乌鸦、牧羊人和牧羊人的孩子四个形象。其中主要的形象是“乌鸦”,因为它最能表现材料的主旨和命题意图。材料中有老鹰抓走小羊和乌鸦学老鹰没有成功,被牧羊人抓住两个事件。其中主要事件“乌鸦学老鹰没有成功,被牧羊人抓住”,因为它最能表现题旨和命题者的意图。材料中的语言是牧羊人及其孩子所说的两句话,虽然牧羊人及其孩子不是材料的主要形象,但是他们的话涉及到主要形象乌鸦的行为,是材料的关键句,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可以作为审题立意的角度。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这则材料的核心内容是乌鸦的行为,可以用“由果溯因法”、“抓关键句法”从下面几个角度立意:①给自己准确定位;②反对盲目模仿别人;③保持自己的风采;④别忘了自己叫什么;⑤适合自己才最好;⑥敢于尝试;⑦敢于挑战自我;⑧敢于正视困难。

二、议论类的材料

这类材料在审读时要注意材料中提供的观点(看法)。这类作文不求结论的一致性,在审题立意时既可按照材料中提供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即赞成或反对),也可以拟出自己对材料中话题的有关看法。

例:生活中,有人好问,有人不问;有人主张有疑就问,有人主张三思再问。问天问地,问古问今,“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这就是一则议论类的材料,材料中提供了关于话题“问”的几种观点(看法)。题目要求以“问”为话题作文。审题立意时既可选择材料中提供的观点作为自己文章的观点,如,肯定材料中的第一种观点为“好问”,也可反对第二种观点“不问”而主张“要问”,也可主张第三种观点“有疑就问”,还可赞成第四种观点“三思再问”。也可拟出自己对“问”这一话题的有关的看法。

三、描述+议论类的材料

这类材料由描述和议论两部分组成,在审题和立意时重点抓议论部分,从议论部分的语句中把握材料的主旨和命题意图,或者扣住话题和标题定出作文的观点。当然写作时可以概括描述部分的主要内容用作自己文章的开头。

例:一位专门从事蝴蝶研究的生物学家在研究蝴蝶从蛹中挣脱出来的过程时,发现其艰难程度令人怜悯。他的妻子实不忍看到蝴蝶出蛹的艰辛,于是就用手术刀在蛹上轻轻划了几道痕迹。当她看到蝴蝶轻松从蛹中出来时,欣慰地笑了。可是不久他们就发现,经“帮助”的蝴蝶身体特别肥大,翅膀特别小,根本飞不起来。

其实,这个真实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孩子的成长又何尝不是这样!父母的过度,反而剥夺了孩子的生存能力。

这则描述+议论类的材料共有两段文字。第一段文字描述了现实中的一种现象,第二段文字是在第一段的叙述、描写的基础上引发的感慨,是议论部分。题目要求以“爱与溺爱”为话题作文。而第二段中的关键句“孩子在父母的过度下,失去生存能力”就是话题的引语,隐含着命题者的意图和话题的内涵。审题立意时就可以从议论部分入手,围绕话题“爱与溺爱”构思作文,因此,写作时就可围绕这一属于对立关系的话题提出选择性的看法,即把作文的中心定为“要爱,但不要溺爱”。

个人自述材料篇2

1.知识目标

(1)了解开头概括文章主旨领起全篇的结构。

(2)学习概括叙述典型材料突出中心的写法。

(3)学习边叙述边议论表明自己观点的写法。

2.能力目标

(1)理解总分式的结构特点,提高分析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的能力。

(2)提高记叙文写作中概括叙述典型事例以突出人物特点的能力。

(3)体会作者以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感情风格,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意目标

认真体会居里夫人高尚的品格、顽强的精神和远大的理想,从中受到教育,向居里夫人学习。

教学建议

课文主题

作者以质朴的语言对自己的性格、为人、理想和信念进行总结和回顾,表现了自己作为科学研究工作者所具备的坚忍不拔的精神、淡泊名利不为世俗所动的品格和专注地投身科学研究的热情,她以自己的不懈追求和辉煌成就说明,只有这种精神、品格和热情,才是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关键因素和坚实基础。

思路结构

本文的思路是先概括陈述自己的观点,再用典型材料进行表述。

概括陈述:

第一自然段:陈述观点,领起全文事业成功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要有信心。

以典型材料表述:

第二自然段:对待工作固执、勤奋而专注。以蚕的结茧作比。

第三自然段:求学和从事研究专心致志、艰苦奋斗。回忆五十年的历程。

第四、五自然段:工作追求安静,生活只要简单。通过对比突出在获得研究成果时不追求经济利益,唯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第六自然段:学会了温和,热爱生活。

第七自然段:热爱科学,向往未来,立足现实,埋头工作。

写作特点

第一,概括叙述典型材料突出中心。

围绕中心,从工作、学习、生活方面选取了典型材料,叙述层次清晰,但是没有具体事例,都是概括叙述。例如谈“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叙述发现镭之后,舍弃申请专利,仅仅是一个句子,略去了其中的细节。再如写热爱生活,“我愈会欣赏生活中的种种琐事”,但并没有对生活琐事如何兴趣盎然作详细描述,而是扼要地列举:“如栽花、植树、建筑,对朗诵诗歌和眺望星辰也有一点兴趣”。

这样的概述,共同特点是综合同类材料,抽取精神实质。这样表述是由文章写作目的决定的。作者对自己的性格、为人、理想和信念进行总结,激励自己和启发读者,采用概括叙述的方法,浓缩了人生精华,增强了思想底蕴,能更好地发挥作品的效应。

第二,边叙述边议论,表明自己观点。

文章很多地方不是单纯地叙述,而是适时地穿插议论,表述观点。例如在叙述作者像桑蚕吐丝结茧一样地工作后,议论道:“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再如,叙述了夫妇二人没有申请镭的专利,抛弃了一笔财富;渴望在一个自由的国家,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在这段叙述之前写道:“我在生活中,永远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干扰和盛名之累。”这种议论或在叙述之后进行归结,或在叙述之前提领下文,它们都鲜明地呈现了作者对问题的看法。这样的议论能够形成强烈的视觉刺激,便于读者迅捷地领会文章的主旨;同时,有它们作为纽带,材料同观点的联系也更加紧密,文章便突现出针线绵密、结构严谨的艺术特色。

教法建议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加强语感。

(2)老师设计自学提示,引导学生自学。

(3)同《阿长与<山海经>》进行比较,体会概括叙述典型材料的特点。

(4)同《一面》进行比较,体会记叙文中议论的不同方式。

(5)用一个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开头概括文章主旨领起全篇的结构。

(2)学习概括叙述典型材料突出中心的写法。

(3)学习边叙述边议论表明自己观点的写法。

2.能力目标

(1)理解总分式的结构特点,提高分析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的能力。

(2)提高记叙文写作中概括叙述典型事例以突出人物特点的能力。

(3)体会作者以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感情风格,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意目标

认真体会居里夫人高尚的品格、顽强的精神和远大的理想,从中受到教育,向居里夫人学习。

教学建议

课文主题

作者以质朴的语言对自己的性格、为人、理想和信念进行总结和回顾,表现了自己作为科学研究工作者所具备的坚忍不拔的精神、淡泊名利不为世俗所动的品格和专注地投身科学研究的热情,她以自己的不懈追求和辉煌成就说明,只有这种精神、品格和热情,才是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关键因素和坚实基础。

思路结构

本文的思路是先概括陈述自己的观点,再用典型材料进行表述。

概括陈述:

第一自然段:陈述观点,领起全文事业成功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要有信心。

以典型材料表述:

第二自然段:对待工作固执、勤奋而专注。以蚕的结茧作比。

第三自然段:求学和从事研究专心致志、艰苦奋斗。回忆五十年的历程。

第四、五自然段:工作追求安静,生活只要简单。通过对比突出在获得研究成果时不追求经济利益,唯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第六自然段:学会了温和,热爱生活。

第七自然段:热爱科学,向往未来,立足现实,埋头工作。

写作特点

第一,概括叙述典型材料突出中心。

围绕中心,从工作、学习、生活方面选取了典型材料,叙述层次清晰,但是没有具体事例,都是概括叙述。例如谈“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叙述发现镭之后,舍弃申请专利,仅仅是一个句子,略去了其中的细节。再如写热爱生活,“我愈会欣赏生活中的种种琐事”,但并没有对生活琐事如何兴趣盎然作详细描述,而是扼要地列举:“如栽花、植树、建筑,对朗诵诗歌和眺望星辰也有一点兴趣”。

这样的概述,共同特点是综合同类材料,抽取精神实质。这样表述是由文章写作目的决定的。作者对自己的性格、为人、理想和信念进行总结,激励自己和启发读者,采用概括叙述的方法,浓缩了人生精华,增强了思想底蕴,能更好地发挥作品的效应。

第二,边叙述边议论,表明自己观点。

文章很多地方不是单纯地叙述,而是适时地穿插议论,表述观点。例如在叙述作者像桑蚕吐丝结茧一样地工作后,议论道:“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再如,叙述了夫妇二人没有申请镭的专利,抛弃了一笔财富;渴望在一个自由的国家,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在这段叙述之前写道:“我在生活中,永远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干扰和盛名之累。”这种议论或在叙述之后进行归结,或在叙述之前提领下文,它们都鲜明地呈现了作者对问题的看法。这样的议论能够形成强烈的视觉刺激,便于读者迅捷地领会文章的主旨;同时,有它们作为纽带,材料同观点的联系也更加紧密,文章便突现出针线绵密、结构严谨的艺术特色。

教法建议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加强语感。

(2)老师设计自学提示,引导学生自学。

(3)同《阿长与<山海经>》进行比较,体会概括叙述典型材料的特点。

(4)同《一面》进行比较,体会记叙文中议论的不同方式。

(5)用一个课时。

《我的信念》教学设计示例

一、课前布置预习字词,朗读课文。

(1)用课文自读提示中的部分词语造句。

①单个词语造句:固执呵责蹂躏

②写一段话,用上后面的几个词语:鞭策盛名奢望问心无愧

③结合课文句子,比较“沉醉”和“迷醉”,说说词义的差别,各造一个句子。

(2)朗读两遍课文。

二、交流预习作业。

(1)先作造句的交流,临近的两个同学互相看看对方的作业,然后请几位同学向全班同学念念自己的造句作业,大家评论一下。

(2)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想一想课文的结构。

三、引导自学课文。

(1)同学们讨论课文的结构,说说应该划分为几个部分,归纳每个部分的意思。

老师总结:

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陈述观点事业成功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要有信心。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至结尾):记叙典型材料,表述自己的观点。

(2)填写下列表格,进一步理清段落之间的结构和意义关系。

自然段序号

概括主要内容

在文章中的作用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五段

第六段

第七段

自己认真默读课文,深入理解内容,概括段落大意,填写表格。同学之间可以小声交换意见。

(3)请同学说说自己填写的内容,大家进行补充修改。

答案:

自然段序号

概括主要内容

在文章中的作用

第一段

陈述观点——事业成功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要有信心。领起全文。

表明观点,领起全文。

第二段

以蚕的结茧作比,记叙自己对待工作固执、勤奋而专注。

记叙典型材料,表述自己的观点。

第三段

回忆五十年的历程,记叙自己求学和从事科学研究是专心致志的,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四段

第五段

记叙夫妇二人工作追求安静,生活只要简单。通过对比突出在获得研究成果时不追求经济利益,唯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第六段

年纪大了,学会了温和,更加热爱生活。

第七段

记叙自己热爱科学,向往未来,立足现实,埋头工作。

(4)小组讨论:

①本文同《阿长与<山海经>》相比,在使用记叙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结合课文内容,举出例子进行简要分析)

②本文为什么要这样记叙?(提示:可以从内容、写作目的、材料虚实方面考虑)

学生讨论之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陈述本组的意见,然后老师进行归纳。学生发言只要言之成理,老师就应该充分肯定,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表扬有创见的学生。下一个问题的讨论也应该采取这样的态度。

归纳:(只作为参考,不作唯一的答案)

《阿长与<山海经>》是具体记叙为主,有生动的描写,用具体事实突出中心,而本文是概括叙述典型材料突出中心。

围绕中心,从工作、学习、生活方面选取了典型材料,叙述层次清晰,但是没有具体事例,都是概括叙述。例如谈“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叙述发现镭之后,舍弃申请专利,仅仅是一个句子,略去了其中的细节。再如写热爱生活,“我愈会欣赏生活中的种种琐事”,但并没有对生活琐事如何兴趣盎然作详细描述,而是扼要地列举:“如栽花、植树、建筑,对朗诵诗歌和眺望星辰也有一点兴趣”。

这样的概述,共同特点是综合同类材料,抽取精神实质。这样表述是由文章写作目的决定的。作者对自己的性格、为人、理想和信念进行总结,激励自己和启发读者,采用概括叙述的方法,浓缩了人生精华,增强了思想底蕴,能更好地发挥作品的效应。

(5)小组讨论:

①本文同《一面》相比,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方面有什么不同?(结合课文内容,举出典型例子,简要进行说明)

②这样议论的作用是什么?(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学生讨论之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陈述本组的意见,然后老师进行归纳。

归纳:(只作为参考,不作唯一的答案)

《一面》是先集中笔墨记叙作者同鲁迅先生偶然一次会面的过程,然后进行集中的议论,说明这次会面对自己的影响,本文是边叙述边议论,表明自己观点。

文章很多地方不是单纯地叙述,而是适时地穿插议论,表述观点。例如在叙述作者像桑蚕吐丝结茧一样地工作后,议论道:“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再如,叙述了夫妇二人没有申请镭的专利,抛弃了一笔财富;渴望在一个自由的国家,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在这段叙述之前写道:“我在生活中,永远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干扰和盛名之累。”这种议论或在叙述之后进行归结,或在叙述之前提领下文,它们都鲜明地呈现了作者对问题的看法。这样的议论能够形成强烈的视觉刺激,便于读者迅捷地领会文章的主旨;同时,有它们作为纽带,材料同观点的联系也更加紧密,文章便突现出针线绵密、结构严谨的艺术特色。

课堂小结。

充分肯定学生读书自学的积极性,肯定自学取得的成绩,进一步强调本课书的特点和学习的重点。

探究活动:讲科学家小故事的比赛

1.活动概述

为了人类的进步,为了推动科学的发展,古今中外许多科学家以坚强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高尚的品德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进行科学发明,他们的辉煌的成就造福于人类社会,他们的崇高精神品质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收集、讲述科学家的小故事,能够感受并学习他们的精神品质,树立创新意识。讲故事活动也会丰富我们科学史的知识,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目的

(1)感受并学习科学家崇高的精神品质,树立创新意识。

(2)丰富科学史知识。

(3)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时间

用一节语文课和一节班会连堂。

活动步骤

(1)准备:

①动员:老师讲清这次活动的目的意义,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

②组成评委会:聘请一位学校领导、一位外班的语文老师、两位外班语文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和本班语文老师组成评委会。

③印制评分标准和评分记录表:

分为四个方面,满分10分。讲述的内容占3分;讲述者的语言占3分;讲述者的语气、表情占2分;熟练程度占2分。

每位同学讲述时间5—8分钟。

讲述要自然,不要背书;也不能照稿子念。

④准备录音机、录音带。

⑤同学们课下收集、整理资料,准备、熟悉讲述内容。

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初选,每组选出1—2名同学参加,全班共10名参赛选手。

(2)比赛

①主持人宣布比赛要求,评分标准。

②参赛选手抽签,决定讲述顺序。

③选手依次上场讲述。录音留作资料。

④评委为每位选手打分,填写分数记录表。所有选手讲述完毕,评委和分,评出获奖的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其余获鼓励奖。

⑥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果。

⑦发奖。

⑧主持人总结。

参考资料

《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主编:路甬祥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科学技术发明家小传》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编写组北京人民出版社

《科技博览》主编:冯存礼刘民朝梅永红蓝天出版社

《20世纪科学发现纵横谈》朱长超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学生丛书”《名人集》主编:袁运开科学普及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少年百科丛书》著者:马博华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中国科普佳作百年选》主编:饶忠华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蓝天绿地丛书》主编:李宗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个人自述材料篇3

材料一 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的瓦尔密战役中,普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在猛烈炮轰法军阵地后,发起进攻。法军在普军逼近时,高呼:“民族万岁!”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材料二 在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都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点什么”。“在一九一四年战争开始的几个星期……最爱好和平,最心地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酒似的两眼杀气腾腾”。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落后的土耳其沦为西方列强宰割的对象。在民族主义激励下,凯末尔领导土耳其人民,赶走外国侵略者,建立共和国,发展民族经济,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瓦尔密战役的性质。(6分)

(2)概括材料二反映出的狭隘民族主义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产生的欧洲国际关系背景。(12分)

(3)指出材料三反映出的凯末尔革命中民族主义的目标。(4分)

(4)依据以上三条材料,简要评价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10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1)法国保卫革命(2分。答资产阶级民族革命、民族革命性质、民族自卫战争、反侵略战争,给分)、保卫祖国(2分。答保卫国家、民族、领土、国土,给分)的正义战争(2分。答普鲁士发动的战争为侵略战争,不给分)。

(2)本民族利益至上(2分。答出国家利益,给分),排斥、敌视其他民族(2分,排斥、敌视答出其一,答侵略与奴役其他国家、民族,给分)。

帝国主义争夺霸权(2分。有争霸的性质均给分,答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之间矛盾突出,给分)和重新瓜分殖民地(2分。答出划分势力范围,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给分);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2分。具体答出协约国和同盟国集团,或分列两集团的组成国,给分);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2分)。

(3)独立(2分。答自立,给分)、富强(2分。答民主、强大、强盛、复兴、繁荣,给分)。 照抄材料中的有关内容,只给2分。

(4)①积极作用(2分)和消极作用(2分)。答出有利有弊,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有正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均给4分。

②对积极和消极作用进一步具体说明,每个方面说明给3分,共6分。如“鼓舞人们争取民族独立的积极作用”,“引起民族间的对立和战争的消极作用”。

③只回答积极作用(或消极作用),并进一步举出材料中的例子,给5分。只答一个方面并进一步说明,论述较为完整充分的,给6分。

【解答对策与技巧】

1.找出材料的“中心”

确认材料涉及的中心内容,找准知识迁移的对象,是解题的突破口。如本题的三则材料,都是围绕“民族主义”展开的论述。

2.找出材料与教材的交叉点

尽管材料解析题提供的是“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但不管多么新,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中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一章、哪一节相关联,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便于找准解题的方向。如本题材料一讲述的是“法国大革命时的瓦尔密战役”,材料二提供的是“20世纪初的欧洲”“一九一四年战争开始后”的背景材料,材料三描述的是“一战后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3.语言叙述要完整、准确

语言叙述要完整、准确、层次分明,不要只说半截话。叙述时可采取递进式、转折式、因果式、并列式等结构的语句。如材料二反映出的狭隘民族主义的内容,“本民族利益至上,排斥敌视其他民族”,就属于并列式。

为使语言准确、周密,可采取分段、分层的办法,找出各层的含义,将有效信息概括提炼,逐一列出。所组织的语言应源于对材料的高度概括。若非特殊说明,尽量使用自己的语言。如“指出材料三反映出的凯末尔革命中民族主义的目标”一问,根据“赶走外国侵略者,建立共和国”,可总结出“独立”;根据“发展民族经济,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可总结出“富强”或“复兴”。

4.根据所给分数确定答题要点的多少

高考试题将分值标在题后,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把握答题内容。如(1)问中“瓦尔密战役的性质”,因为该题给的是6分,所以回答时不能只简单回答“正义性”,还应该从另外的角度给出一些说明。如(2)题中有两问,分值为12分,答题内容就不可能太少。一般情况下,在不能完全准确回答的情况下,答题内容“多多益善”。

5.坚持辩证的、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

个人自述材料篇4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6)05-0065-04

所谓“思维力”,就是思维能力,一般是指通过多维和理性思考,获得事件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一种学习能力,主要包含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能力、比较和综合能力、概括和判断能力、推理和论证能力等,它是整个智慧结构的核心。赵恒烈先生认为:“所谓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用以再认或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在这里,赵先生将历史“思维力”的界定分为三个层次:“感知历史的能力”(接受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历史的能力”(对历史事件作出合乎逻辑的说明和阐发),“感悟历史的能力”(对历史事件的本质认识和论证)。这是三个递进的能力层次。从历史高考命题的能力层级来看,也体现着这样的要求。为此,对于教学目标而言,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某一历史事件“是什么”和“为什么”,更要让他们在此基础上知道“怎么看”。在思维方式上,不仅要考证出历史的“原本”和“缘由”,更要对历史的“原本”和“缘由”作出客观的考察和深度的理解。

在教学设计中,就要着力于达成这个高层次的思维目标。而对教学史料的有机择取和“问题”的有效设计则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就史料的有机择取来说,史料内容本身要富含思维因子,不仅要有丰富而多元化的信息,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发散思维角度,还要能够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失衡,创设出激促其深度思考的“愤悱”情境,而不是那些“线索在书外,答案在书内”的史料。就问题的有效设计来说,不仅要对史料信息作出描述和提取,也要对其进行多角度的阐释和思辨,更要设计出富有思维张力的“问题”,以此统领和激促学生通过对史料信息进行对比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深掘与运用等思维活动,做出本质上的分析和阐释,而不是那些落于俗套、平铺直叙和毫无波澜的题目。唯有富含思维因子的“史料”和富有思维张力的“问题”相辅相成,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力”。最近,笔者观摩了一次“同课异构”活动,课题是《辛亥革命》。下面,就以其中的两个教学片断为例,具体谈谈如何有效地择取和使用教学史料,提升学生“思维力”的问题。

片断1:关于清末新政的影响

授课过程中,两位老师都涉及了“清末新政对辛亥革命爆发的影响”这一内容。为了阐释这一观点,教师A选用的教学材料和“问题”如下(为论证需要,此处仅从教育和政体改革两个方面进行择取和说明):

材料1:科举制取消后,精英缺少了一个上升的渠道,这至少造成了两个不利的效果:一是很多读书人没有了出路,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二是官场上腐败更加严重,因为任命官员靠举荐,这就失掉了公平性,形成不同的圈子。精英阶层的分裂使改革难以贯彻下去,而不能进入权力场的精英则成为体制的反叛者。

――据《保路运动真相:

公司欠钱要政府补遭拒煽动舆论》整理

材料2:1911年5月8日,清廷成立“责任内阁”。在钦定的13名内阁成员中,9人为满人。……载沣推行由皇族独揽国家大权的政策,这种做法也只是形式上的加强,非但不能使自己强大起来,且这种做法只能激起汉人的排满情绪。此时,越发加深种族的反感……并认识到当此内忧外患时,为了保住国家,决不能把政权交给如此自私自利的满洲朝廷。

同时,立宪派对“皇族内阁”也极为愤慨,各省咨议局联合上书都察院,申明“君主不担负责任,皇族不组织内阁,为君主立宪国唯一之原则”。1910年,立宪派掀起了三次规模巨大的国会请愿运动,要求速开国会和成立责任内阁。在各方舆论的谴责、声讨下,清政府在1911年不得不下谕实行责任内阁。

――据《论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等整理

材料3:

“问题”: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新政骗局对辛亥革命的爆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上述材料表明,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制,既断了读书人的生路和希望,也阻滞了精英阶层公平晋升的渠道,滋生出社会的不公和选官问题上的腐败,招致这些人的反抗,动摇了社会统治基础;“皇族内阁”加剧了汉族地主官僚的离心倾向,造成立宪派的政治分离运动,他们对清政府由失望转而怨恨和走向革命;立体“不伦不类”,意在维护皇权专制统治。从中可以得出结论:清末新政确实是一场骗局,不仅没有带来社会的进步,反而激化了各方的矛盾,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这是教材中的结论。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被不自觉地引向了预先设定好的“轨道”――教材中的结论。综合这几段史料的信息进行分析,其内容是统一而单调的,仅从属于“清末新政的反动性”这一特质;其功能是定向和聚合的,直接指向和佐证教材中的现成观点。学生阅读这些史料,就是在用另一种方式演绎和学习教材中的内容,他的思维就会被这些史料和教材内容所固化、钳制。上述史料既缺乏广博的“思考源”,无法发散学生广泛思维的角度和素材,所设计的“问题”也缺乏“愤悱”情境,无力激起学生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基本停留在描述史料的层面上,即对史料信息做出简单的提取,而没有凸显出高层次思维能力的要求。就上述史料来看,似乎清末新政造成了辛亥革命的总爆发。但是,这种理解合理吗?新政对于辛亥革命的发生到底带来了什么影响?难道清末新政仅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培植了一股社会力量吗?恐怕不是这么简单。

教师B提供的材料和“问题”如下:

材料1:科举废除后,官员选拔渠道多样化、知识新颖化和人生价值多元化等因素使得新式学堂中出现了一大批读书不为做官而为追求真理的新式知识分子。清朝学部总务司编的教育统计图表显示,1902年在校学生数仅6912人,1909年达到1639641人,其中相当数量的学生投入到军校学习中,不少人还远涉重洋出国留学。新式教育使传统旧思想受到质疑的同时,也催生了各种新的思想观念。他们组成了各种学派和团体,许多人后来又进入了官界、工商界、出版界、军界等社会重要领域。

(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对辛亥革命及其以后的民国社会有重大影响。在新式学堂中,清政府仍把忠君、尊孔定为教育宗旨,读经仍列为基本课程。影响到辛亥革命后民国的教育宗旨中“注重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为主体的情况下,还有旧道德参与。同时,清末部分留学生中也存在盲目照搬外国经验和知识的现象,也被带到了民国社会。

1906年起,(清政府)中央官制改革开始实施,三权分立、分职专任、责任内阁等西方的行政体制初露端倪:实行内阁成员大臣制,做到“分之为各部,合之皆为政府,入则同参阁议,出则各治部务”;中央机构则通过留、改、并、增,使设置更合理;官员人数采取以事而定,以职而定的方式,提高了办事效率。

――《评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的关系》

材料2:梁启超当时指出:“在今日之中国而持革命论,诚不能自完其说;在今日之中国而持非革命论,其不能自完其说抑更甚。政府日日以制造革命党为事,日日供给革命党以发荣滋长之资料,则导全国人心理尽趋于革命亦宜。”

――转引自《丧失改革的社会基础是清末新政失败原因分析》

“问题”: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对辛亥革命的发生产生了怎样的“双重影响”?

上述材料表明,清末新政既迟滞又促进着辛亥革命的发生。新政中的教育改革瓦解了封建文化道统,在保留儒学国粹的基础上,传播了新思想、新风气,培养了实用性的新式人才,提高了官员的素质;为了适应立体的需要,清政府对行政和司法机构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行大理院、审计院和资政院之间的“三权分立”,实行权力部门之间分工配合的制度设计,提高了办事效率。这在不自觉地加速着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就其对辛亥革命的消极影响而言,一定程度上延缓了革命爆发及其发展进程,增加了革命的阻力,影响着民国初期的教育和意识形态走向,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但从另一面讲,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之间也有相辅相成的一面。革命是促进新政出台的重要因素,新政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抵制革命,维护帝制道统,但在一定意义上讲,满清王朝把刀斧交给了革命者,而自己则走上了断头台,新政的结果却为自己培植了“掘墓人”,促进了清王朝的覆亡,不自觉地迎合了辛亥革命的基本目标。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都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和社会转型,并从不同的角度促使封建帝制结束。与教师A提供的材料和“问题”相比,教师B提供的这两则材料和“问题”就有着较高的思维含量了。既体现了“感知历史”和“解释历史”的思维能力要求,也渗透了“感悟历史”的高层次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不仅要能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还要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全面深刻地揭示出清末新政对辛亥革命爆发所产生的“双重影响”。这是需要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才能得出的结论。同时,这些材料和“问题”之间不是单一定向的关系,而是存在着不确定指向和多元差异性的特征,既包含对清末新政进行客观和多维评价的信息,也有清末新政对辛亥革命的双重影响(促进与迟滞并存),这为学生的深度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视角。学生要在这种相互冲突的情境背景下,对材料信息做出辨别和发散思维,激促他们对材料做出“二度研读”,即深刻理解出材料中所蕴含的本质信息,并形成自己的认识。这些材料信息,无法从教材中获取对应的结论;解读这些材料,不仅需要学生直面材料本身的信息,更要发动思维机器,对“不对等”甚至是相互冲突的材料信息作出甄别、整合、判断、思辨,进而形成合理的认知。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视野从教材转到了材料,从描述材料信息转到了优化思维过程,从封闭和单调走向了开放和多元。这就是训练学生思维力的过程。

片段2:关于辛亥革命史研究的综述

授课过程中,教师B涉及了辛亥革命史研究的内容,提供的材料和“问题”如下:

对于辛亥革命史的研究,出版于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各种文集、翰墨、资料、史籍谱传、回忆录之类,大多属于史事记述,粗疏浅薄。及至30年代,辛亥革命史基本上被纳入党史范畴,许多史书削足适履,掩饰涂改,以致往事面目全非。从1956年下半年到1957年上半年,有关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文章已发表200余篇之多。1958~1960年顿形冷落,发表的有关孙中山的应景文章不过十来篇。“”期间把辛亥革命的历史歪曲得面目全非。正常的学术研究被迫完全中断。1979年11月,在广州举办了“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学术讨论会”。到会代表145人,其中有美国、日本和香港地区学者,开中国大陆举办辛亥革命国际性学术会议之先声。人们深情地称之为“春天里的第一只燕子”。有关孙中山思想研究的专著多种,亦有作者各自的独到见解与体系。对章太炎学术思想的深入探讨,丰富了辛亥革命史研究的内容。这以后,重要人物文集、重要档案文献、重要专题资料以及各省、市有关辛亥革命的文史资料也陆续印行。《日本外交文书选译――关于辛亥革命》《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等中译本也相继问世,我国辛亥革命史研究呈现空前的繁荣。

――据章开沅《50年来的辛亥革命史研究》

整理

“问题”:关于辛亥革命史的研究,呈现出不同的阶段特征,请分时段做出概述。

这则材料涉及的是对于辛亥革命史研究动态的问题。站在史学研究的角度看待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对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力大有裨益。该教师引领着学生通过阅读这段材料,总结出了答案:20世纪30年代以前,资料罗列,研究成果少,真伪并存,价值不高;20世纪50年代至“”期间,冷热不均,深受时代背景的影响,研究内容领域有所拓展、深化;改革开放以后,世界范围的学术成果开始相互交流融合,研究内容深入、丰富、有新突破,多学科研究相互渗透,空前繁荣。在课后评议中,听课教师一致认为,这则材料的择取和设计很有新意,答案的概括性也很强。但是,我却如鲠在喉,存有意犹未尽之感。从材料的内容来看,呈现了不同时段、有着不同特征和成就的史学研究成果,符合材料信息多元性特征的要求,这确实值得肯定。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些材料信息没能得到深度的挖掘和有效运用,对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力的价值不大。从题目的“设问”来看,明显是在引领着学生简单提取和概述材料信息,而没有对材料信息进行通盘考量和深度运用。在思维能力上,这属于复述和理解层面的要求,而没有上升到自我感悟和深度阐释的层次。这是在材料的运用上出了问题。

要想提升学生的思维力,就需要“再往前走一步”。要将材料信息进行对比综合,从本质上去理解材料信息中反映出来的现象和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些现象和问题做出深刻的反省。这样,就将材料信息中的陈述性知识变成程序性知识了,即释读材料,并不是仅为了从材料中获取信息,也不是为了描述和感知这些信息,而是为了灵活运用这些信息,深度感悟和阐释这些信息背后所揭示出来的本质和规律。学生在反省历史现象、揭示历史规律的过程中,就会将材料本身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程序性知识了。比如,可以抓住上述材料中的“改革开放以后”这个关节点进行深度设问:“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于辛亥革命史的研究呈现出哪些新特点?其成因是什么?”这样,学生不仅要将材料信息进行通盘对照,从中分析出“新”(特点)在哪里,还要结合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的政策,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科技、教育、文化之间的广泛交流,学科知识的分化与融合,史学研究手段的不断更新等内容进行深度的分析。也可以在统整这则材料全部信息的基础上,从更深刻的层面上,增加一个高屋建瓴的感悟式问题:“综合分析影响历史研究的因素有哪些?”这要求学生通过不同时期对于辛亥革命史研究的不同特征,揭示出隐含在其背后的必然因素,那就是“历史研究会受到政治环境(时代背景)、国家学术政策、史学家研究水平和技术手段、材料占有和发掘情况、历史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这需要学生发动思维机器,对材料信息所反映出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深度的揭示,才能得出正确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要追寻的并不是材料信息本身的内容“是什么”,而是这些内容“说明了什么”,这就是思维力层面上的差别。

个人自述材料篇5

【关键词】综合材料绘画;功能特性;材料;选择应用

1.综合材料绘画概述

综合材料绘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目前没有既成的传统和体系,也没有一个比较权威的论述。简单地说就是绘画者综合运用绘画材料和艺术理念,将所需的绘画材料运用到绘画当中,通过所使用的材料的特殊性能,使画面呈现出材料所特有的肌理和文理,比如画面上粘贴报纸、麻袋、金属,然后再用颜料作画,还有结合一些绘画技术和装置技术。

2.综合材料绘画的发展趋势

综合材料绘画作品主要是从审美观念、审美方式、材料媒介和创作技法等方面表达艺术家对现代艺术进程和现实生活的看法,能够充分反映时代特征和当代艺术主流形式,是现代绘画艺术发展形势下的主要趋势。

2.1综合材料绘画要反映时代特征

综合材料绘画是艺术家对传统的审美观念、传统的绘画媒介和技法等方面的变革与创新,是材料和现代文化科技艺术的有益综合,是表达艺术家对艺术进程、现代生活的看法,是代表艺术家未来绘画艺术创作的方向,是受众了解研究当代绘画艺术的重要平台。

2.2平面与空间、装置的结合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一些赋予文化和时代新义的媒材,使架上的平面绘画与空间、装置得到广泛结合,使综合材料绘画由平面转向立体,由材料的多元转向展示形式的多元,扩大并丰富了人们的想象空间。

2.3与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融合

综合材料绘画这门新兴绘画艺术在与信息、多媒体艺术融合的基础上,不仅与当代文学、音乐、电影等其他艺术形式交叉,还与物理、材料学、工程学等学科交叉融合,使它具有广阔的包容性,大大丰富了艺术的形式面貌,大大增强了综合材料绘画艺术的表现力。

3.材料在综合材料绘画中功能

3.1材料可以传情达意

材料是有力的传达感情的绘画语言,不同材料可以表达不同情调,创造不同的心理感受和经验联想。艺术家就用绘画材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情趣,观众就能从这材料中体验或感受到艺术家的那种思想情感和情趣,从而引起同感或共鸣。《时光》系列作品,全部用黄色泥土完成,画面祥和温暖如阳光,表现艺术家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人物头部龟裂的沟痕象征岁月的久远。著名女性雕塑家施慧的纤维作品,她选用纸浆为材料,来传达自己对自然的关照以及内心朴素淡然的心境,因为纸浆是她最喜爱也能最接近自己内心境况。

3.2材料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材料和色调一样,都蕴含着艺术家奔放的激情和对生活的热爱,艺术家准确选择材料,创造性地运用材料,运用先进完美的技艺驾驭材料,创作出来的作品就孕育出一种新颖独特、感人至深的艺术形式风格。这种风格一旦形成,被有丰富生活经验的广大受众所接受,受众就会产生和画家共同的情感和感受。中央美术学院张元教授作品《自然裂变》与《大自然的启示》两个系列作品,都是拼贴绘画材料,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艺术思维,结合艺术造型、调和色彩、重组画面等绘画技艺,加强画面的平面处理,使材料的自然属性有些微妙变化,形成相互对比的情调和趣味,给观众一种精致而微妙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在一定意义上给观众一种持久而又强大的震撼力和吸引力。

4.艺术家选择和应用综合材料绘画材料的特性

4.1艺术家选择应用材料具有广泛自由性

综合材料绘画所用材料可以说是丰富多彩,有动物、植物、木、水、火、土等自然材料,有纤维、塑料等人工合成的人工材料,有使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光学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效融合生产出的智能材料,艺术家在架上绘画创作中使用的材料,在生活中到处都有,触手可及,只是艺术家需要,生活中就有,画家可以自主选择、自由绘画。

4.2艺术家选择应用材料具有自觉能动性

艺术家在绘画创作中,把媒材从“纯媒材”蜕变为艺术作品,如果没有艺术家,媒材仅是毫无艺术价值的普通物质,因此艺术家对媒材的选择和使用有绝对控制作用。从本质上说,在材料选择使用上,都表现了艺术家的个性特征,表现了艺术家的主观创造性和个人偏爱,也表现了艺术家自身鲜明的个性和对生活的鲜明思想。艺术家们在创作中,对各种新材料的选取、运用,对各种材料的新特征和新表现的发现和探寻,都充满了开放的创作思维,革新的创作手段,用新视角去拓展艺术创作表现的新领域,这些都体现了画家对材料选择和运用的自觉能动性。

5.选择应用综合绘画材料彰显作者意愿和个性

5.1强化作品自身力度

使用综合材料强化作品本身力度,艺术家尚扬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是综合使用多种材料的“综合绘画。”《状态》系列是他的代表作。他特别注重材料的使用和制作,将纸浆、石膏、乳胶的混合物挤压在板上或布上,然后再粘上报纸。《大风景》系列中使用了油画、丙烯色相结合绘制的方法,并将医用感光胶片拼贴入画面中。他使用这种语言来揭示金钱化给现代社会带来的心理灾难与矛盾状态,以荒诞、诙谐的态度对多元文化进行了反讽,借用医学胶片,具有比绘画更贴切的寓意。

5.2绘画由二维向三维扩张

艺术家许江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将抽象语言同装置性揉合得完美无缺,没有太多的生硬感,作品中实物材料的形也有机融合在抽象画面中,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自然地使画面产生视觉冲击力。《弈棋》系列中,在制作过程中,在选择纸浆、麻片和中国宣纸等材料时,充分考虑了材料与作品内容之间的联系,力求恰当表述中国文化,艺术综合也收到了预期效果。他使用的这些材料及相应的制作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抽象艺术的面貌,观念化的活性因素充满于其作品中,使作品呈现出一种独创的“现场感”、“场景感”,给观众提供了想象与冥思的空间。选择材料与符号、处理视觉结构关系,由理性变成感性,收到以假乱真、真假难辨的艺术效果。他的作品难以区别“二维”或“三维”的界限,难以区别“绘画”或“雕塑”的界限,难以区别描绘“假象”与粘贴“真象”的界限,成功地把浮雕与绘画趋于综合,他的作品被称为“绘画浮雕”。

6.结语

综上所述,综合材料绘画材料的选择运用,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材料与历史文化变迁、信息科技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转变等因素的有机融合,要更加关注作品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我国的现代绘画艺术在多元融合、走向综合的趋势下,综合材料绘画应该从材料的选择和应用入手,坚持民族特色,开发画家的创作潜能,创作性的发挥材料本身特征并融合绘画的多种表现手法,丰富画面的表现力,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综合材料绘画艺术之路。 [科]

【参考文献】

[1]安东尼・塔皮埃斯,著.塔皮埃斯回忆录,1992.

个人自述材料篇6

[关键词]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教学

一、搜集史料是培养史料实证的前提

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前提是史料搜集。没有史料就没办法进行实证,在日常课堂上,师生没时间也不可能大量查阅史料。因此,教师在平时备课过程中要注意收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史料。积累史料的主要途径如下:

11..学会甄别史料,,科学运用教材及其他书籍中的史料,,积累有效史料

教师要指导学生能够区别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影像史料等,学会甄别一手和二手材料,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解和解释历史“证据”的能力。例如在讲述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闭关锁国政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可以展示《广州十三行》(油画)及两广总督奏定的《防夷五事》《民夷交易章程》等资料,归纳对贸易限制的措施以及闭关锁国的实质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通过一手文献史料来实证闭关锁国政策的消极性。另外教师要经常阅读,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充分用好手中的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钻研历史知识的主要工具,也是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载体。利用好现行2017年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重视其中的材料研读、相关史事、知识拓展等参考资料。例如讲述第9课《辛亥革命》时,可以利用45页的知识拓展“用手枪逼出来的都督”,让学生用现有的资料证实武昌起义后的形势。这些现有的资料可以很好地引领学生探究“证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材及其他书籍的作用,充分发掘其对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价值。

22..网络是获取史料的重要途径,,要善于运用网络搜索史料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网络作用不容忽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网络多关注时政热点,搜索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并将之引入课堂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历史知识视野。例如讲述改革开放的内容时,结合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可让学生上网搜索改革开放前后的邮票、粮票,通过史证对比,体会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及成就,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改革开放给社会及自己生活带来的影响,提升学生在社会服务方面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展示新时代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利用网络引入史料,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3..拓展资料来源渠道,,从历年试题中收集史料

各种试题,特别是近两三年的中考高考试题,应该作为获取史料的另一重要来源。这几年来,中考高考试题基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史料分析能力越来越重视。各种复习资料也从这一培养观念着手更新史料,以多种史料组合的形式呈现。这些史料体现了命题人的目标和思路,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价值取向,能真正发挥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作用。

二、剖析史料是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关键

怎样客观正确地对史料进行剖析是史证意识培养的关键。例如讲述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局限时,结合雷颐《洋务运动为何未触及制度层面》和李鸿章甲午战败后的反省“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等资料,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收集洋务运动的有关资料。对比分析这些资料后,让学生知道洋务运动是通过学习西方技术来达到巩固清朝统治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史学便是史料学,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这是对史料实证素养最好的注解。有效历史信息的提取是史料剖析的基础。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语文阅读方法中的精细阅读法进行强化训练。首先,对材料进行泛读,了解材料所包含的大致信息(材料层次结构、材料的出处和各种符号等)。其次,对材料进行细读,注意反复出现的词组,提取其中的关键词,提炼所给材料的中心观点。历史材料的关键词多以名词为主、动词为辅,若是以外文翻译材料呈现的则要重视描述性词语。最后,把史料同利用教材、教师课堂上讲述的内容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比较,甚至还可以将史料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思考,以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资料《复兴之路上》(改编):香港的水坑口街(原名叫“波些臣街”“占领街”)……那片宽阔且美丽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名字的香港海湾,用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国家的胜利。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充满欺辱的中国近代史的开始。史料素养考查分析:本题以历史遗址为切入点,体现了对史料实证这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正确分析史料,找到相关的知识点。由“香港的水坑口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可判断该材料与鸦片战争有关。

三、史料观点的形成是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方向

史料实证素养必须在搜集史料的基础上,有目的、有层次地在课堂训练中按类别逐一强化。教师应注重有梯度地围绕史料设问,以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2018年福州九年级质检材料论述摘自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改编):近代以来,特别是《马关条约》后,在外国帝国主义和王朝衰退加剧的局面下,如何实现民族救亡和国家独立,是中国面临的迫切问题。为此,中国有识之士推动了两大政治运动,代表着解决这一问题的不同途径:一次是由康有为领导的1898年维新运动,另一次是由接受西方教育的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他主张彻底推翻清王朝。起初,进步改革派居主导地位,但当清廷的努力被证明是敷衍了事和排斥汉人时,革命派在年轻知识分子、秘密会社以及海外华人社团中获得了与日俱增的支持。革命的力量稳步扩张,最终扫除了古老的帝制,而代之以一个共和国。(1)材料中“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指的是哪一次革命?(2)阅读上述材料,围绕主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试题先简要提问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再要求围绕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试题着重培养学生的史证分析能力,让学生能把材料和所学知识中的内容升华为观点,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证能力,达到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目标。总之,史料实证既是学生学习历史与教师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解释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辨析和使用各类历史资料,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的能力;要让学生利用相关史料形成特有的、正确的、客观的认识,归纳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论述,从而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个人自述材料篇7

关于评估材料的分类,可以根据不同角度和方式,进行多维度的划分.目前有学者按照材料的用途,将评估材料划分为基础性材料(为观测点和综合自评结论做支撑的材料,主要是原始的材料)、形成性材料(是依据基础资料,从总体上作出的综合、分析、判断材料,反映的是办学活动的整体或某一方面工作的综合情况)和拓展性材料(原始基本材料之外的辅助材料,间接反映指标内容)3个部分.还有人根据评估材料的层次和逻辑关系,将评估材料划分为自评估汇报材料、支撑材料(支撑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自评报告》和《状态数据》)、支撑评估档案的基础材料、备查材料(以原始档案的形式留存于各院系和相关部处,以备专家组进一步深入考察调用的一类“原始性材料”)、检索材料(以案头形式陈列于专家工作室的一类“工具性材料”)、展示材料(向专家组提供的更加详细地展示学校的发展情况、教学与科研成果、本科教学评建工作历程的材料)6个层次.笔者认为,上述评估材料的分类尽管较好地反映了各类材料之间的关系,但是相对而言,第一种分类比较抽象宏观,第二种分类又相对繁琐,不可避免地缺乏现实操作性,且容易混淆材料之间的边界.结合上述两种分类,根据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专家进校考察的组织管理和对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笔者将评估材料分为学校报送材料、指标体系支撑材料、佐证材料和展示材料4种.学校报送材料主要是指学校组织撰写的自评报告,填报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和必要的专家工作手册(手册主要包括学校平面图、学校机构设置、学校规划、学校领导与中层领导简介、教职工名册、课表、试卷和论文名录、实习基地一览、联络员信息等);指标体系支撑材料主要是学校围绕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各级指标内涵,大多经过一定加工、提炼后整理出的材料;佐证材料则是留存在职能部门、教学单位和全体人员手中的原始性材料,如党政会议记录、上级各种批文、各种教学活动组织材料、教师科研成果、学生专业作品等等;最后是展示材料,即向专家提供的关于学校发展成绩和特色等信息的材料,如校史展、办学成果展、宣传片等等.

二评估材料的特点

评估材料既是为评估专家准备的考察学校的依据,同时也是学校自我办学思路、办学成效的梳理与总结.因此,在评估材料的收集与整理中需要遵循客观性、原态性、针对性、时效性、规范性和精炼性等几个原则.

1客观性

本轮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理念是强调替国家把关,更强调为学校服务,为参评学校的教学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真心实意为学校服务,并要求学校以平常心和正常态来迎接评估.如果学校不能保证评估材料的真实客观,甚至弄虚作假,必将失去评估的真正意义,也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2原态性

本轮合格评估一改水平评估的弊病,提倡“三静”,即强调评估过程安静、评估作风干净、评估专家非常敬业,受人尊敬.整个评估过程尽可能不干扰正常的校园教学秩序,各部门要保持正常状态.因此,学校提供的评估材料要尽可能保持其原始性和常态性,丢失的材料不要刻意弥补,必要时可向专家如实说明.

3针对性

评估专家考察学校的法定依据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自评报告和数据分析报告由学校自行提供,带有很大的自评成分,专家只是将其作为整体参考,并不是学校能否通过的法定依据,专家进校后还要对有疑虑的观测点进行访谈、相关资料核实等考察行为.因此,评估材料一定要针对指标体系内涵要求精心准备,支撑到位

4规范性

规范性主要包括评估材料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评估材料内容要求紧扣指标体系内涵要求,详略得当,结构合理,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分类清楚,内容之间的关联度高.评估材料的形式规范则要求外在设计美观,纸张样式统一,文档格式规范,装订整齐,归档、保管、移交都要符合统一的要求.

5时效性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要求学校准备近3年的教学工作情况材料.评估材料要根据指标体系中观测点的具体时限要求和指标内涵要求分学年或年度进行准备,材料时间外延不易太宽泛.如师生获奖情况,不要提供3年以前或时间更远的材料.

6精炼性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一大弊病就是部分参评院校,整理出浩如烟海的评估材料,动辄装几百盒,甚至上千盒,一二十个档案柜.这样的材料不仅繁琐,浪费了专家大量时间,而且也劳民伤财,耗费了师生的巨大精力和时间.因此,学校评估材料要进行加工提炼,去伪存真,在能够满足观测点要求和充分说明问题的情况下,越少、越精越好,以够用、好用为宜.

三评估材料建档思路

由于教育部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对参评学校报送的材料有明确要求,故本文主要以评估指标体系支撑材料和佐证材料为例,阐述其材料建档思路.

1支撑材料建设思路

新一轮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包括7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和39个观测点.通过对39个观测点内涵的研读,笔者发现,评估的内在逻辑体系主要体现为学校的工作思路、工作措施和工作效果3个方面.第一个一级指标主要是反映学校工作思路,第二至第六个一级指标主要反映工作过程和措施,第七个一级指标主要体现的是工作效果.当然,在每个一级指标里大多也包含上述3个方面,如二级指标中的观测点“教师培养培训”要求“重视青年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有规划、有措施、有实效”.类似观测点还有“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等.这就为评建材料的收集整理提供了一条思路,使我们在整理材料时有所侧重.

2评估材料建档思路

评估材料建档思路:1993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的《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教办[1993]429号),档案分类适应了当时教育发展的需要,但随着高校教学工作事务的增多,教学评估的材料已经具备了独立编码的条件,故建议将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材料从“JX教学工作-11综合”中单列出来,单独编为一级目录,即“PG教学工作评估”,二级目录分为11综合(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可入此),12教师队伍……17教学质量.三、四级目录可以按照评估指标体系中三级指标依次进行编目,如11.1.1为学校定位与规划,12.1.1为生师比……17.5.2为就业质量.最后按照观测点进行组卷编号,如学校定位与规划,按照“年度号-类别号-案卷号”编码法,卷号即为:2014-PG-11.1.1-1其中,2014代表“年度”,PG代表“评估类档案”,11.1.1代表“学校定位与规划”,1代表案卷号.佐证材料建档思路:正如上文所述,佐证材料是佐证评估指标体系支撑材料的材料,主要保存在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以及师生个人手中.这些材料主要是教学活动过程原始记录与效果材料,建档方法与学校支撑材料一样,单独编目,只是将年度号编为部门或单位号,如11.1.1学校定位与规划相应改为学院定位与规划,“年度号-类别号-案卷号”编码法改为“学院号(或部门号)-类别号-案卷号”即可,不再赘述.此建档思路突破了《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的不足,也与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在编码上保持了一致,有效解决了参评高校评估结束后评估材料无法入档管理的问题,也为学校下一轮评估建档奠定了长效基础.

个人自述材料篇8

“内容充实”就是在论述时要言之有物、持之有据。作文要做到“内容充实”,须做到以下两点:

一、精心选择材料

“内容充实”即要言之有物。“物”就是我们所挑选的健康、新鲜、独特、典型的材料。

1.从现实生活中选材,触及社会焦点,追踪时事话题,关注身边小事,放眼环球世界。考生在选材时要与时俱进,要反映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生活,感受时代前进的最强音,发现不断涌现的新人、新事、新气象。只有这样,才会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震撼力。

2.紧扣文章中心,围绕主题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材料,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有说服力、表现力和感染力。

3.选取新颖的材料,所谓新颖材料可以是刚刚出现的材料,也可以是一些鲜为人知的旧材料。

4.依据不同文体选用不同材料。议论文要求所引材料简明扼要,不对人事作具体叙述和描写;记叙文则要求事例形象生动。

5.选择能感动自己,又打动别人,饱含情感的材料。选择这种材料,要描绘出材料令你感动的具体细节。

6.选择含有事理感悟的材料。要用文学的语言描述材料,然后联系主旨议论材料,挖掘材料的内在事理。

7.选择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或者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以及经典场景为材料,加入自己的体悟和评价,来提升文章内涵。

8.学会捕捉大自然中那些跳动的音符,如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拥自然入文。

二、巧妙组织材料

“内容充实”,绝不是举的例子越多越好,更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地堆砌材料。材料选好后,需要根据主题对材料进行巧妙“剪裁”,加工改造。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1.推陈出新。用新的角度点化、引申材料,来表现主题,使文章出奇制胜,让人耳目一新。

2.移花接木。将新的内容情节嫁接在旧的材料上,使材料重发新芽,长出新枝。

3.逆向思维。从反面的角度对素材的内涵加以延伸发掘,对素材进行重新使用。

4.排比铺陈。用排比的句式列举所选材料,使材料丰富而有气势。排比铺陈式有人物式、事例式、引言式、比喻式、抒情式等。

5.以小见大。选择琐细但能反映重大问题、平常但反映不寻常思想、一般但揭示深刻主题的材料,并把材料中的小故事、小物件、小人物、小形象等细节与文章主题统一起来。

总之,作文要“内容充实”,须先在积累材料上下功夫,可以从生活中搜集,从课本中挖掘,从阅读和练习中积累。拥有了素材,就要在考场上学会运用,通过联想和想象激活材料,同时要注意合理选择和运用材料,结合文体,挖掘材料内涵,丰富作文内容。

【例文展示】

将命运掌握在

自己的手中

张明月

雄鹰,在风雨无情地摧残下,它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最终飞过五湖四海,一览壮美山河;鲜花,在炎炎烈日地炙烤下,它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最终抗过高温酷热,散发出迷人的芳香;小树,在寒风无情地吹打下,它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最终熬过漫长冬季,长出繁华枝叶,成为参天巨木。人也应该如此,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人生才会更加精彩,更加辉煌。

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要常怀一颗赤子之心。在那个残酷的年代,沈从文目睹现实的冷酷,却依然将那个凤凰小城写成了山美、水美、人美的世外桃源。现实没有淹没他对人生的希望,他以一份最原始的情感和一颗赤子之心看待这个社会,看待自己的人生,于是他写下了《边城》,写下了《长河》,不为形役,不为物牵,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名垂文学史。

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要不断磨砺,奋发进取。李娜在17岁时代表我国500万学生只身一人参加巴西的国际网球中学生代表大会,她没有其他援助,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依靠自己,不断磨炼,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于是她成为了中国网坛的“一姐”,并且是亚洲第一个获得大满贯女子单打冠军的网球选手。她依靠自己,不断地书写着命运的传奇。

不懂得掌握自己的命运,也必将成为命运的弃儿。穷人为了祈求神为他赐福而供奉神像,结果他变得越来越穷,不得不说这个穷人是愚蠢的,因为他将命运交给神明,而不是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与其在信奉神像上煞费苦心,耗费财力,倒不如将功夫用于实际生活中,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无论是雄鹰,鲜花,小树,还是我们人类都应该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既然人生不如意,那么就和这不如意的人生做一番抗争!无论是贫穷,还是失意,都应该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自己主宰人生,创造幸福。

上一篇:低保申请书范文 下一篇:五四青年节活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