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04 16:31:46

激励教育论文

激励教育论文篇1

论文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榜样激励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计算机网络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是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表现,它具有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崭新方式,榜样激励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方式,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面对网络环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榜样激励应该如何把握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榜样的选择要与时代特征相吻合

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富于幻想,但在榜样的选择上还是模糊的,有些男同学佩服网络游戏中的人物,并把他们作为“真正男子汉”的楷模,有些女同学被超级女生所吸引,天天梦想着自己也能像李宇春、周笔畅一样一夜成名,大红大紫,身价百万,这些学生不懂得成功是来自对事业执着追求,技艺精湛是由于刻苦训练,学生成长需教师点拨、指导,而点拨、指导,最好的方法是为他们选择新鲜、与时代特征相吻合的榜样。

选择榜样,既要考虑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选择出来的榜样,才能贴近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包含了信息伦理道德、信息意识情感、信息科学常识和信息技术能力,信息科学常识和信息技术能力是形成信息素养的“物质基础”,一个人在尚未掌握信息科学常识和信息技术能力的情况下就去奢谈信息素养,显然是没有意义的,但信息素养除了需要“物质基础”之外,还必须有“精神要素”,那就是信息意识情感和信息伦理道德,“精神要素”决定着技术能力应用的价值趋向,假如一个人不仅具有高超的技术水平,并且还拥有正确价值趋向,那么他就是一个现代化建设中的有用人才,反之,一个没有正确价值趋向的人,不遵守道德准则的人,即使具有较强的技术能力他也会走向歧途,那些网络黑客和网络高智商罪犯就是佐证,因此,我们在选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榜样时,既要注重榜样所具备的信息科学常识和信息技术能力,也要注重信息伦理道德和信息意识情感。

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我让学生以“我心目中的榜样”为主题制作幻灯片,让学生亮出自己选择的榜样,在了解了学生的心理状态之后,我又组织了“榜样”大讨论,同时,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让学生在对榜样进行深层次思考分析之后,明确了自己的不足及从榜样身上汲取哪些优秀品质。

2榜样激励要把握好“度”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榜样激励要把握好“度”,“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超出这个界限,量变就会引起质变,就是说,如果刺激过“度”,就会出现“超限效应”,引起学生心理不耐烦或边区现象,“欲速则不达”,“激”而不“励”,相反,“度”不及,不能感奋,“励”而不“激”,我在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首先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榜样,让学生感觉自己通过努力也能同样优秀,在我的信息技术课上,我常常布置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利用网络自己搜索材料,完成作品,然后,师生共同评选出优秀作品,让获得优秀的同学谈自己完成作品的过程,同时,其他同学也谈自己的感受,在这样一种榜样与自我对照的分析中,会激发起学生不服输的精神,另外,我还鼓励学生当小老师,上讲台讲课,在所有的榜样激励的实践中,我都力求把握好榜样激励的“度”,从不过高地拔高榜样,也不使用过激的语言。

3榜样激励要把握好时机

《学记》中有句话,“当其可时谓时”意思是说按照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才能叫做“及时”,那么榜样激励的最佳时机,就是指充分利用学生所处的那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促使学生内心的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并使其化为行为,去实现预定的目标,那么,榜样激励的最佳时机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经过几年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摸索,下列几种情况可称得上是榜样激励的最佳时机。

3.1当学生进入新情境热情高涨时

人们的思想、行为、情感等是人们所处的客观环境与人们的主观意识交互作用的结果,当学生转入到一个新情境(如转入一个新学校,调入一个新班,进入新学年、新学期)时,往往都会有一种强烈的新鲜感,加之内心潜藏的自尊心的催化作用,这时总是暗暗警告或提醒自己要干出个新样子来,这种朴素的出自内心的动机,使学生产生一种按新情境的要求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的倾向,我们应充分利用学生进入新情境时内心的变化,不失时机地提供榜样给学生参考,给予热情地鼓励,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帮助学生明确新的目标,点燃新的希望。

今年九月接任高一新生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我就组织了一次题为“争做网络时代的弄潮儿”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写了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如何学好信息技术、对未来的展期等,新学生,新老师,新环境,新的奋斗目标,强大的激励效应把全班学生牢牢抱紧,共赴新的征程。

3.2当学生处于困境自暴自弃时

学生在遇到失败、受到挫折、遭到打击时,稚嫩的心灵要承受巨大的压力,有时就好象是觉得掉进了陷阱一般,处于这种情形的学生希望他人的理解关心,寻找榜样的愿望特别强烈,老师若能及时地表现出一种关切、热情、理解的态度,为其讲解榜样面对困难是如何应对的,即可唤醒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主动性和热情,产生平时难以获得的良好效果,比如,有一位学生,几乎没接触过计算机,所以,他上信息课显得很慌乱,也不好意思问同学,由于完不成作业,他有些自卑,以致产生了放弃学习计算机的念头,我及时找他谈话,说我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以前的环境不是我们可以改变的,只有比别人更努力才能迎头赶上,在以后的课上,我比平时更关注他,很快,该同学就树立了学好计算机的信心。超级秘书网

3.3当学生的某种强烈愿望未能实现情绪低沉时

愿望体现了人的需要,需要是影响行为动机的决定因素,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在一定时期内,某种需要体现得特别强烈,成为支配人们该时期的主导力量,如果这种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极大挫伤人们工作的热情,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常常会不自觉地流露出自己某种强烈的愿望,倘若缺乏正确的方法和充分的条件,这种愿望又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实现,这时学生容易产生焦虑、懊恼的情绪,影响学习效率,在网络时代,学生的信息量,课外知识量迅猛增加,需求越来越多,老师应清楚地了解学生各个时期最强烈的愿望,为他们选择合适的榜样,尽可能地给他们指出解决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之间矛盾的途径,鼓励他们积极创造条件实现那些有现实可能性的愿望,帮助他们分析形势和认清自身条件,摆脱不合实际的幻想,支持他们确立新的奋斗目标。

激励教育论文篇2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并进行分析,对日常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完善教学活动和教育决策提供可靠信息的过程。其目的是通过了解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更加合理,使被评价教师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励和强化被评价教师的工作责任感。在我国高等学校各项评价活动中,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已经较为广泛地开展,评价结果已成为教育决策和教育管理的重要依据。但是,目前部分学校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仍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意义缺乏正确认识。

有些学校开展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以奖惩为目的,采用的是总结性评价,关注的是总结性的评价结果,教学管理部门常常将评价结果直接用于教师的人事管理。这样的评价方式,往往令教师觉得自己是在被动地接受检查,加之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方面的某些缺陷,容易使教师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和防卫心理,使评价难以收到促进和激励的效果。

2.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组织缺乏规范性。

多数学校都建立了一套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如干部教师听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评价制度等,但目前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组织中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由评价人员根据评价指标对授课教师课堂教学情况而做出的判断,在这样的评价过程中,评价人员对评价指标的理解程度和评价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评价结果,而对评价指标的理解和评价重要性的认识等方面的内容是属于主观范畴,不同的评价人员是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的。

3.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缺乏合理性。

学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较多采用固定化、程式化的指标来衡量本是充满个性和特色的教学活动,这样的指标虽然具有规范统一、操作简便、容易比较的优点,但是很难准确地反映各学科和专业特点;同时,制定一个统一的指标让大家去遵循,其结果只能是使大家机械地以评价指标为导向,限制了教师2009/12总第335期教学自主性的发挥,不利于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再加上评价人员来自各个专业,可能会出现在对非专业的教学进行评价时,仅凭感觉和印象打分的现象,从而使评价的可信度降低,使评价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和质量。因此,在制定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时,应反复论证,筛选出教学工作中具有共性的内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使各专业既能使用统一的评价指标,而又不会抹杀其专业特点。

4.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缺乏广泛参与性。

有些学校认为只有学生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直接受益者,又是其教学成效最深切的感受者,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最有发言权,因此视学生为唯一的评价者。但过分强调学生评价所占比例是不恰当的,由于知识和经验所限,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对待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不负责任的随便填写评价表格或打分,有些学生易于以自己的喜好或需要来评价教师,表现出明显的功利色彩,其评价行为明显缺乏公平性、公正性和客观性,从而影响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真实性。

5.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缺乏反馈和沟通。

通过实施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教学管理部门能及时、准确地了解课堂教学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存在问题和不足采取改进措施,从而有效地保障并提高课堂教师教学质量。但是,目前一些学校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缺乏双向沟通,只是评价者向被评价者通报评价的结果,而这种结果往往只是一个分数,每个教师从结果中只能了解自己打了多少分,排队处于什么位置,至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教师无法了解,从而降低了评价的有效性。

二、改进和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对策

为了克服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中存在的不尽合理之处,应该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形成分析、评价和反馈的机制,使教学评价工作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从而全面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1.正确认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评价目的是受一定评价价值取向影响的,不同的价值取向导致对评价目的的不同认识。传统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向教师过去,关注教师已经取得的工作绩效。随着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深入开展,应该进一步明确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使传统的鉴定性、奖惩性的评价转变为形成性、发展性的评价,后者指向的是教师的未来,以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关注教师的未来发展和教育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2.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组织机构。

各校的名称不尽相同,有的叫督导委员会,有的叫督导室、督导组,或督导处,多是隶属于教务处,个别也有的是自行独立部门。督导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制订督导评价工作方案和文件,对全校教育教学工作,教师教师教学质量及其他教学环节进行监督检查评价,把评教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入研究教学改革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咨询意见,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3.规范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是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核心,能否建立全面和科学的评价指标,是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成功与否的关键。所谓全面,是指凡是影响和决定教师教师教学质量的主观因素、凡是反映和表征其教师教学质量的因素,都要纳入评价的范围;所谓科学,是指所设立的评价指标及其权重,要尽可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其教学效果之间的客观对应关系及其程度,反映教学效果诸方面的内在比例关系。

要建立全面和科学的评价指标,就应对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所有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筛选出能直接反映教师教学质量、带有共性的本质因素作为评价指标,然后再根据不同的评价主体和学科特点,制定出既符合实际又相对灵活的评价体系。

4.改革创新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评价模式。

学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应将师生自评、教师评价、学生评价、领导评价、同行评价结合起来,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结合起来,在校生评价与毕业生评价结合起来,教师个体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与学校集体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合起来,使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成为全员参与、良性互动的网络系统,以保证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客观合理性。

5.建立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信息反馈机制。

激励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激励教育;中专语文教学;有效实施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人们对教育也越来越重视,这也就要求学校要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中Q生的教育受到人们的重视,学校要提高中专学生的整体素质,培育技能型人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改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突破以往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专业知识,还应重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关爱、欣赏、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参加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这时,教师可以利用激励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激励教育的意义

激励教育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影响和促使学生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在开展激励教育时,教师应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将激励作为引导,从而达到深入挖掘学生潜力的目的。有效的激励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容易实现学习目标。激励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教育理念。

二、激励教育的作用

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激励教育的前提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将学生内心深处的需求激发出来,通过激励教育挖掘学生的潜能,这也是使用激励性教育的主要目的。在开展激励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激励教育理念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让学生变得积极主动,还要通过激励教育不断完善学生内心的道德准则,加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成为教师教学的主体,促进学生更加活泼健康的成长,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让激励教育充分发挥作用。

1.激励教育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励教育包含许多因素,激励的力量不只体现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也有一定的影响。激励的因素包括成长、进步、责任、认可等,这些因素的存在,都能够让学生的心理和情绪得到满足,有效激励学生的行为。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一文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让学生沉浸在欢快动听的旋律中,“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萤火虫点亮夜的星光,谁为我添一件梦的衣裳,推开那扇心窗远远地望,谁采下那一朵昨日的忧伤……”在音乐中,学生能够身心放松,从而想要去看看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有多美,课文中是这样描述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歌曲和课文相结合,这种导入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感受美丽的景致,学习作者的修辞方法,并应用在自己的写作当中。

2.激励教育能挖掘学生的潜能

鼓励和赞美可以让一个人更有力量,在做事情的时候超常发挥。开展激励教育的重点是教师要利用学生所具备的原动力,有效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自信心。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对人才,尤其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格,所以,在中专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认真实施激励教育,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三、激励教育的原则

激励可以让人的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的状态,通过这种积极的状态能更好地完成相应的学习目标和工作任务,与此同时,激励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中专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活动,设计合理的激励教育方式,使激励教育效果更加科学有效,建立相应的教学评价方案,让激励教育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在运用激励教育的时候,教师一定不要忽视激励教育的两点原则,一是适度原则,二是鼓励与批评相结合的原则。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好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随时变换教育角度,找到最恰当的时机切入合适的激励方式,再结合学生知识水平的认知程度,对结果进行评价,才不会出现负面作用,进而充分发挥激励教育的效果。

新课标落实之后,倡导在教育中要使用激励教育和关爱教育,因而部分教师认为不应该再对学生进行批评,认为激励和批评是对立关系,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激励教育和批评并不是对立的,它们之间并不冲突,只要是能让学生有上进心的、能激发学生意志的、能让学生做出正确选择的均是有效的激发途径。所以,恰当地对学生使用批评惩罚也是一种激励教育。

四、中专语文教学中激励教育的有效实施

1.活动激励方式

在中专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采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多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通过表演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在活动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优势,通过展示不但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和胆量,还得到了大家的赞扬,使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并且在活动中还能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意识。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竞赛方式,例如,在学习了的《沁园春・长沙》之后,教师可以组织一场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集体激励方式

在中专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把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激发出来,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一定要耐心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让学生自主安排学习任务,之后以小组的形式参加教学活动,从而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习惯,以及提高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激励教育在中专语文教学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方式,发挥着积极作用。教师在实际应用激励教育时,一定要提前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恰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励教育,让学生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庆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激励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4(4):73-74.

[2]宋威.试析激励教育在中专语文教学中的实施[J].科技展望,2016,26(33):226.

[3]王光磊.激励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卷宗,2015,5(12):123.

[4]刘娜.实施激励教育优化语文教学[J].文学教育(下),2015(4):68.

[5]崔奕.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11(1):169.

激励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 激励教育 内涵 方法 研究现状

一、激励教育的含义

从学校教育特点出发,激励教育是指教师以激励的教育行为,从外部给学生以适度的正刺激,从而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种发展一定是学生发自内心自主性地发展,而不是被动接受任务提高自己的行为。实施激励教育就是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刺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主动发展的一种教育。

二、激励教育方法

无论是在何种情况下人们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方法,并且任何事情都是有方法的,也一定会有相应方法。那么激励教育的方法也有很多,不同的教育方法所适应的教育对象是不一样的,因此,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者需要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方法对应不同的激励方法。本文从两个方面对激励教育方法进行归纳。

1.激励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仅仅传授本领是不够的,传授本领只是做到被动接受,这远远不够,要成为好的教育者必须激励、鼓舞学生,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因为如果学生仅仅习惯简单地和被动地接受工作,这种方法是不好的;如果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参加工作,这种方法才是好的。从教学方法角度而言,常用方法有目标、情境、成功激励法。

目标激励法:这种方法是通过设置学科中的目标,学生以此为指引引导自己的行为并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获得动力,从而使得他们获得自信。

情境激励法:这种方法是通过以语言或者活动为辅助手段创设具体情境,然后让学生在这具体情境中唤起学习的兴趣及主动性。

成功激励法:这种方法是指教师帮助、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及其他娱乐活动中获得成功,并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有一种欢乐感,从而继续维持他们追求成功的动力。

2.激励的教育方法

作为教书育人的平凡一分子,虽说自己不是多么伟大,不能说对社会的人才培养有多大功劳,但是只要是学生来到学校成为在校的一名学生,教师就对他们的教育培养有义务和责任。而教育远比在校的教学范围要大得多。因此,教师在学生的教育培养这方面要付出的心血更多。从教育方法角度而言,常用方法有尊重、情感激励法。

尊重激励法: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在日常交往得过程中做到互相尊重是首要前提。因为尊重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特别是在涉及他们利益的时候要做到民主,尊重他们的意愿。做得好要表扬他们,做得不好要语气委婉,这样学生才会树立自信心。

情感激励法: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相互的。如果教师对学生付与无私的爱,久而久之,学会是一定会感受的,并且会给出相应回应,学生也会对教师有感情,并且会很感激老师对自己的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情感一旦建立起来,比教师在课堂时间教授他们知识所产生的效用要大得多。因此,教师不但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要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更要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及成长环境,以便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困难。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激励”的研究在经济管理领域内较成熟,西方管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研究怎样激励人的问题。从总体情况看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内容型激励理论”,这类理论是从人的内在需求和原始动机出发作为研究对象,代表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莫瑞的人类人格理论和麦克兰的后天需要理论。

另一类是“行为型激励理论”,这类理论是以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的交互作用的激发过程为对象的理论,代表有波特―劳勒期望激励理论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激励”的研究是从九十年代开始的。从中国知网的检索情况看,关于激励教育相关的文章主要为两大类:

一类是理论类型的文章。具有较大影响的有李祖超,他在《教育激励理论探讨》一文中指出:“激励就是需要激发学生的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创造性。”他还指出,常用的教育激励模式有目标、典型、信任激励模式。天津市红桥区教育局在《激励教育概述》一文中总结出实施激励教育的原则有尊重性原则、期望性原则、情趣性原则、参与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信任原则。

另一类是经验类文章。例如:张克杰和天津市红桥区教育局分别在《激励教育的理论认识和实际操作》和《激励教育概述》中结合天津市红桥区北马路小学进行的激励教育改革实践提出:激励教育不仅关乎学生本身,还需要教师、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配合和参与。

参考文献:

[1]李祖超.教育激励刍议[J].中国教育周刊,2003,05.

[2]李祖超.教育激励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李艳艳.激励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云南:昆明理工大学,2011.

激励教育论文篇5

摘 要 全国学生体质检测结果表明,近几年全国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缺乏体育锻炼现象较为明显,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体育锻炼成为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通过对国内体育教学中激励应用研究进行整理分析,发现目前国内关于体育教学激励的研究尚缺乏实证类研究,且研究内容疏漏了学生的心理效益部分,需要后继者更深入的研究。在体育教学中应合理运用激励以保证有效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激励 激励理论 教学效果 心理健康

一、激励理论概述

激励的运用非常广泛,其主要作用就是激发动机以促进行为,因此,激励是围绕动机来展开的。激励的具体手段多种多样,具有延展性,但是其主要枝干却并不多。如果按照激励的形式来划分可以将激励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根据激励的执行来划分则可以分为内激励与外激励。正激励就是正向激励,即通过激励来促进某些行为;负激励则是负性激励,是通过激励来削弱某些行为。内激励也可称为自我激励,是被激励者自己通过某些方法对自己进行激励;外激励则是激励者通过外在环境因素来达到激励个体的目的。众多研究者和实践者根据使用激励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多种激励理论。

二、体育教学中运用激励的教学效果

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的使用非常广泛,无论是亚当斯的“挫折理论”还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又或者海德的“归因理论”都被众多体育教育工作者频繁使用。

李丽、夏冬、刘海涛等人2010年对360名大学生就体育游戏中奖惩的使用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体育游戏的获胜者可通过奖惩制度获得更多的喜悦与自信,并总结成功的经验;失败者可以通过调整心态,吸取失败教训,激励斗志,提高团队凝聚力,以迎接后面的竞争。房嘉怡(2007)也通过对非体育专业25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进行动机、归因、自我效能与运动学习效果的相关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成功能力归因、成功努力归因对运动学习效果的影响是积极的,呈正相关;失败努力归因、失败能力归因对运动学习效果的影响则是消极的,呈负相关。

三、小结与展望

(一)小结

国内体育教学中运用激励的研究数量庞大,其中理论论述型占绝大多数,且只是笼统地叙述了激励使用的必要性、有效性以及一些使用方法及原则;而实证研究却只占极少数,且大部分实证类研究也只是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来推理结论,实验验证研究极少。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内相关研究主要围绕行为改造型激励展开,内容型激励研究适中,过程型激励研究最少。也许正是因为行为改造型激励存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内在维度,如奖励与惩罚等,给使用者带来了困惑,并存在争议;而内容型激励是激励作用的源头,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而过程型激励代表激励的基本原则,已成为常识,不具备过高的研究价值。从激励教学效果来看,国内研究主要关注教学质量,极少有考察激励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体育教育是身体素质的教育,是运动技能的教育,也是心理健康的教育,而国内的相关研究却严重缺失心理教育环节,这不单单是忽略了激励的心理效益,更是将体育教育的主要目标抛诸脑后,值得国内体育教育工作者的深思。另外,国内绝大多数的相关研究还遗漏了对学生个体性差异的考虑,虽有研究偶尔提及,但并没有给出详细的阐释。不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激励的使用必然出现偏差,这一点值得体育工作者的重视。

(二)展望

前人的大量研究已给予我们许多帮助和指导,也让我们明确了以后的道路。在体育教学中合理的使用激励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是毋庸置疑的结论,体育教育实践者可以根据前人的研究,制定科学、系统的激励方案。在实施激励前,和学生多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需要、期望的成就;在实施激励的过程中,提高期望值与学习内容的效价并保证公平性;当学生的行为需要改造时,根据前期了解的具体情况,使用正确的激励手段,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保证其期望行为的巩固与非期望行为的消退。经过一系列的激励,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必然会得到提升。关于体育教学中激励的运用研究还需要众多体育研究工作者更加深入、细致的调查与研究,发掘激励尤其是行为改造型激励中各内部维度的激励机制和激励效果,不再含糊不清的叙述各种激励的效应,将个体差异与激励的心理效应进行补充,清晰、客观的阐释各激励维度对不同个体的具体影响,只有这样才能让体育教学工作者能将激励实施到具体的操作当中,迅速、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张海信,吴庆娟,韩涛.激励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赤峰学院学报.2010(12):85-86.

[2] 王晖.对四川生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与激励方法的调查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8(1):44-47.

激励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 激励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审视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639(2012)04-0073-04

1968 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测验结束后, 他们列出了一张“最有发展前途者”名单交给任课教师, 并秘密告诉他们说, 这些学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是未来的人才, 并让教师保密。其实, 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的谎言”, 这份名单上的学生完全是随机抽取的。八个月后, 罗森塔尔等对这些学生进行复试, 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 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 且性格活泼开朗, 求知欲望强, 尤其是师生情感亲密融洽。这一效应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从这个试验中可以看出激励的重大意义。

一、激励的涵义

“激励”一词源于古拉丁文movere,英文词典里译为Motivation,意思是刺激、劝导、引起动机[1]。《辞海》的解释为“激发,使振作”。《汉语辞典》的解释是“激发鼓励”

在我国,最早使用“激励”一词的文献是《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其表述为“欲以激励应倏”,在这里激励意为激发使其振作。再如《资治通鉴》 “贼众精悍,操兵寡弱,操抚循激励,明设赏罚,承间设奇,昼夜会战,战辄擒获,贼遂退走。”“将士皆激励请奋”。可以看出在这里“激励”指的是激发鼓动、鼓励之意。激励是一个跨学科的概念,在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体系中都是一个重要的范畴。“管理学通常把激发人的工作行为动机叫做激励, 还把鼓舞士气、振奋人的精神、激发人的工作热情叫做激励。心理学界认为, 激励是一种刺激。行为科学认为激励决定了一个人在工作中会尽多大的努力, 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前进, 这种努力能持续多长时间”[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激励逐渐成为一种理论并应用于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后激励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郑永廷认为:“激励就是激发与鼓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激励教育法,就是激发人的主观动机,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鼓励人们朝着正确的目标努力的方法。”[3]祖嘉合则认为:“激励教育是指持续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提高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行为效率目的的方法。”[4]还有的学者指出:“激励作为一种方法和手段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但是,任何一种方法与手段都不是孤立的,所以不能仅仅从方法与手段层面探讨激励教育,而应将其置身于一个更广阔的场域之中,将激励教育视为一个从形而上的教育理念到形而下的教育手段的一以贯之的整体。”[5]这一论断将激励从方法层面上升到理念层面一以贯之的整体,使学界对激励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帮助我们纠正了大学生激励工作中的一些片面的错误的认识,引导着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励的方向。

本文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励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正确的教育理念和高等教育目标的指导下,运用正确的激励方法和原则,通过一定的激励刺激,满足大学生的需要,从而激发其自我激励的动力,调动其思想、道德、情感、行为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朝着期望的目标努力前进,以实现大学生个人成长目标与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之间协调发展的一种教育实践过程[6]。激励方法是指在激励工作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内部激励法和外部激励法两种。

二、激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激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激发、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行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能挖掘他们的潜能,实现学生的自我超越、自我挑战[7]。本文认为激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引导方向、规范行为、发掘潜能、促进发展的作用,具体来说如下:

(一)通过满足大学生的需要调动其积极性,起到引导方向的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励就是利用人的积极的进取心特征,将人的思想、道德、情感、行为引导上积极健康的发展轨道上来,通过满足大学生的各种正当的需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并激发大学生自觉地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始终坚持爱国主义思想,力争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通过奖惩这两种相辅相成的手段,实现对大学生行为的规范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激励帮助大学生理解并认同社会规范,使他们的行为符合一定的行为规范而不是相反。一个社会如果缺乏统一的社会道德和行为的规范,那么整个社会将会陷入混乱而无秩序的状态,身处其中的我们的发展又何从谈起?所以说统一的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是非常重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肯定、褒奖、批评等正负两种相反的激励手段,来褒奖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否定并批评违规范的行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以实现对大学生行为的规范和约束。

(三)通过激励刺激,发掘大学生的内部潜能

人的内在潜能是很大的,美国心理学家奥托估计一个人所发挥出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8]。而激励是挖掘人的潜能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首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激励可以使大学生开阔视野,重新调整自己而达到新的境界,使内部潜能得到发挥。其次,激励可以帮助大学生克服消极的心理和情绪, 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而改变大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态度。“态度是人的潜意识的外在表现,积极正确的态度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逐渐向更高层次的文明行为发展”[9]。再次,采用激励法可以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驱使下,人的潜能会不断的、一点一点的被发掘出来。

(四)实现大学生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当激励对人的行为规范进行约束时,本身就为我们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条件,况且在社会生活中,激励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使大学生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并积极地使这种关系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旨归,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激励方法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无不体现着其促进个人发展的作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方法能增强大学生和社会的联系,使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有更多的了解,获得更多正面的信息,抵消大学生的错误情绪,对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增强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凝聚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激励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不足

激励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的运用产生了许多可见的成就,但由于激励方法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系统性不强,比较零散,导致运用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下面本文将对成就和不足进行分析。

(一)激励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成就

激励在许多工作与学科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成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取得了一些可见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激励种类、覆盖面、载体等方面。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激励的种类日趋丰富,如部级奖励、学校级奖励、学院级奖励还有校外企业赞助奖励等,只是激励的方式和侧重点略有差异。一般来说激励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如各种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单项奖学金等,还有学校对表现优异的同学给予的物质奖励等,都是物质激励的表现。精神激励如对优秀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优秀班集体、优秀个体等的评选、保送研究生、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和褒奖等都是精神激励的表现。无论是物质激励还是精神激励都是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的激励,施加有效的激励能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并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励无论对大学生还是对高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激励的覆盖面大大扩展,被激励的人数占学校总人数的比例越来越高。再加上激励种类的丰富化形式增加了每一个学生获得奖励的机会,使大部分同学都有机会获得奖励,只是奖励的程度有异。受激励人数的增多抵消了许多学生的不平衡心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激励所带来的好处,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调动了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地学习以求上进,在无形中实现了激励的目的。

再次, 拓展了激励的载体。思政工作中激励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励大学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以往采用的方式大部分是通过政治课的学习、开会、说教等方式,如何把目的沉淀于具体的可见的形式中,通过可探究的载体表现出来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几年对大学生的激励不仅重视传统的激励,也逐渐探索激励的载体,如对红色基地的参观,无疑会激发大学生对党的事业的热爱之情。大学生志愿服务模式的践行将大学生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让大学生体会到助人的乐趣,收获到了自我实现的喜悦和成就感。激励的可见载体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但可以肯定的是采用有效的激励载体,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激励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足

首先,激励理念偏差。有的教师在激励理念和认识上存在着偏差,不够全面,只是照搬西方管理的激励理论,将激励理论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考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大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没有将激励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将奖励等同于激励,片面追求物质奖励,没有实现激励教育的初衷。诚然,激励的运用会产生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在理念上产生错误的认识和偏差,就像人失去了方向,只会与目标背道而驰,越走越远。

其次,激励针对性不强。每个时代的大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现在的大学生具有开放的意识和观念,思想独立,易于接受新事物,个性叛逆、抗挫折能力弱似乎成了他们的标签,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激励教育是必要的。当他们遇到挫折时,思想政治教育者就要及时发现他们遇到的困难,引导、帮助大学生顺利度过难关,并且使他们在挫折中收获和长大,使他们越挫越勇,而不是留下阴影或一蹶不振。再比如,刚刚入校的大学生,他们刚从高中紧张的生活中解放出来,进入了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中,不知道以后的生活该如何开始,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努力的方向目标,那么这个时候我们不仅要在感情上进行人文的关怀和疏导,还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目标激励,帮助他们树立新的可行性的目标,从而找到学习的动力,使他们适应新的环境,开始新的生活。

第三,激励时机把握不准。由于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特点不够了解再加上其自身因素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没有对教育对象进行恰当有效的激励教育,往往只是随意性的激励,没有对激励的最佳时机进行研究,更没有捕捉到最佳的激励时机,因而也谈不上对激励时机的利用,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下面举一个滞后激励的例子:为了鼓励大学生在思想和学习上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潜能,高校设有各种类型的奖学金,奖学金本身是物质激励的有效措施,能激励获奖者奋发向上,同时也为其他同学树立榜样,鞭策他人。但如果奖学金的发放不及时,造成激励的滞后,则会将学生刚刚被激发的动力消灭在摇篮中,从而削弱了激励的效果。

第四,激励艺术性不足。激励不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在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的研究中,很少有学者论述激励的艺术性问题,即使有学者提到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的艺术,也存在一些偏颇。如有的学者把激励的方法等同于激励的艺术,还有的把激励的原则看作激励的艺术,对激励的艺术性认识上的偏见再加上对其研究的缺乏,也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实效性不强的重要原因。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这给我们的激励实践指出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法的哲学审视

激励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以哲学的思维审视和分析这些不足,有利于为以后的激励工作提供借鉴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重视外部激励,忽视内在自我激励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激励中,激励本身作为一种手段是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施加的有目的的教育刺激,这种教育刺激如果没有得到受教育者的认同,就不会奏效。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励只是一种手段和方法,要想起到实效,必须使受教育者从心理上得到认同,并外化为自己的行动,实现由外部激励到内在激励的转变,这才是最终的目标。教育对象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实践中,教育者应该通过有效的刺激激励教育对象,引起心理上的认可和共鸣,促使这种心理转化为外在的行动,从而对自己进行自我激励。而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过于重视外部施加的激励而忽视了自我激励的重要性,这也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二)主观与客观相脱离,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社会实践活动要想取得成效,就必须使其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主观行动必须符合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10]。这要求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时必须要有针对性,切忌主观随意性。激励教育只有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并做到主观正确有效地反映客观,才能起到实效,才能使激励的力量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从而付诸行动,实现内化到外化的转变。然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有些思想政治教育者完全不考虑社会的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之间的差异,一味地采用机械化、模式化“一刀切”的激励方式,试图找到一种通用的激励方式,“万能”地激励大学生,殊不知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人的需要是不同的,所以其激励方式应该而且也必须是有差异的。

(三)重视形式,轻视内容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将激励实效性不强的原因归结于激励形式的不灵活,却没有从根本上审视激励的内容。没有根据激励内容采取适宜的形式,是激励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更有甚者,不顾激励的内容,随意地运用激励的形式,拓展激励的载体,只注重趣味性和娱乐性而忽视了实效性,这无疑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注定达不到效果。因此我们认为,激励要想取得实效,首先应该对激励的内容进行研究,弄清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情感激励具体包含的内容,然后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个体的特点和差异性决定采取哪种形式,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的目的。

总之,在今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要及时地了解大学生的特点和复杂性,掌握其发展的规律,同时对激励的方法进行研究,根据内容制定出具体的激励方法,注重激励的艺术性和自我激励的重要作用,从而使激励的效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以更好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袁雯.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机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2]彭晓红,杨定昕.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2).

[3]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潘永兴,柳海民.激励教育的理论诠释[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p181~183.

[6]王易,张莉.试论激励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7).

[7]黄晓峰.激励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黑河学刊,2011(7):p104~105.

[8][美]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M].林方,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9]赵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激励理论的运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

激励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目标激励;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文)是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纲领和指导方针,文件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校管理之中,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使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这就明确了激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2015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要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启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运用激励理论,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目标设定理论的内涵

目标设定理论是过程型激励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1954年,彼得・德鲁克(Peter F.Drncker)在《管理实践》中首次提出目标管理的概念,其内涵为“通过设置目标激励、指导人的行为,将个人的需要、期望与目标糅合在一起,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1967年,彼得・德鲁克提出“目标设定理论”(Goal Setting Theory)。他通过研究发现,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所以囊欢ǔ潭壬辖玻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的作用,而且能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与既定的目标进行对照,及时进行修正和调整,从而实现既定目标。这种由需要转化为动机,再由动机影响行动以达成目标的过程就是目标激励。

在设定目标时要注意目标的明确和难度的适中。一方面,明确的目标可以使人们更清楚要如何做才能达到目标,提高行为的自我控制水平;而模糊的目标不利于引导个体的行为和评价他(她)的成绩。另一方面,目标的难易程度依赖于人和目标之间的关系,同样的目标对于不同的人来说,难易程度不一样,这就需要设定合适的目标,特别是需要设定一个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努力能实现的激励目标,这样才能产生更好的激励效果。

将目标设定理论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种有效且可操作的激励方法。新建本科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可以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有难度并可实现的目标,特别是要把学生远大的理想与现实的具体目标相结合,促使他们分阶段地完成并形成反馈和总结,最后根据反馈和总结的结果来督促和调整他们的行为以更好地完成目标。

二、目标设定理论的应用原则

1.人本性原则

目标设定理论遵循管理学的一般原则,管理学的基本前提假设就是人性论的性质断定和评价,而激励的对象和落脚点终究也是要落实到人这个主体上。这就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目标设定理论首先要遵循人本性的原则。坚持人本性的原则主要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贴近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尊重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设条件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在激励目标、内容的设定上,要重视大学生自身的需要,遵循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大学生的主体性。

2.差异性原则

一方面,差异性体现在当代大学生的年龄、性别、教育背景、文化底蕴、成长环境等方面的区别,体现在对目标价值的理解的区别,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方法的接受程度的区别。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从个体的特点出发,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设置不同难度、不同类型的目标,力求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差异性体现在设置的目标难度要适中。

3.及时反馈原则

目标与反馈相结合更能提高绩效。目标给人们指出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或结果,同时它也是个体评价自己绩效的标准。反馈则告诉人们这些标准满足得怎么样,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有待改进。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及时与受教育者沟通,根据他们在不同阶段设定的不同目标,及时对其行为进行反馈总结,并对下一阶段的目标进行修正和调整,从而更好地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

三、目标设定理论在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与传统的本科院校相比较,新建本科院校存在自身发展的特点和挑战,其中在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存在普遍较低的情况,以及学生受社会思潮、价值取向等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合理采用各种教育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的、重大的且紧迫的任务,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学生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目标设定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设定合理的目标

目标激励是一种将组织目标与个人需求相结合的管理制度。遵循这样的思路,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设定应该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才规律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整体育德、全面发展、开放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大学生个人成才需要,建立一个明确的、有针对性的、分层次、分类型的目标体系。大学生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努力奋斗来实现目标,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设定目标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组织行为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总是由尚未满足的需要中的最强烈、最重要的需要所支配、决定的。”因此,为了更好地达到激励的效果,了解大学生的需求是激励的基础。只有当激励的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需要相匹配时,才能充分引发其行为转变的动机。

第二,根据大学生的性别、年龄、学业层次和阶段等特点,制订不同类型的目标,主要有个体目标和集体目标、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单项目标和综合目标。三大类型的目标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整体。

2.科学运用多种激励方法实现目标

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方式、程序和手段的总和。具体来说,教育者为了实现教育目标、传递教育内容,要科学运用多种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方法。

一是引导激励与过程激励相结合。引导激励主要是通过目标设置引发教育对象行为的生成,即目标激励法。过程激励旨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行为进行持续调控,教育者运用榜样、奖惩、情感、情景等多种方式对教育对象的行为进行强化,使之保持一致性。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入学生实际,了解学生的客观需要,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运用榜样激励、奖惩激励、情感激励、情景激励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行为较持久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引导激励和过程激励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使激励的过程处于良性循环中。

二是群体激励与个体激励相结合。个体的概念是相对于群体而言的,两者是相互依存的P系。个体在群体中,能够直接参照其心理活动和行为,能够不断获得社会的支持和反馈,从而使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与群体保持一致。从群体的角度说,它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个体的特征与状态,也会直接影响到群体的状况与特点。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要重视树立先进典型,激励周围学生、集体共同进步,也要表彰优秀集体,进一步增强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群体激励和个体激励要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才能收到良好的激励效果。

3.对目标成果进行反馈和总结

目标设定理论认为,反馈是组织里常用的激励策略和行为矫正手段。反馈可以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是指个体达到了某项标准而得到的反馈,而负反馈是个体没有达到某项标准而得到的反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大学生阶段性的目标成果进行检查和评价,并根据目标成果进行经验教训总结,以此作为修正和调整下一阶段目标的依据。在进行目标检查时,要按照既定的目标要求、内容和标准来检查,以保证其公平性。在必要时要及时调整、更新和完善指标体系,以适应目标的设定。在进行目标评价时,要用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发展的长远眼光进行评价,并坚持目标成果的正强化和负强化相结合,也就是奖励与惩罚相结合、教育与批评相结合。

在实际工作中,正强化强调对受教育者思想行为中积极的因素进行肯定和表扬,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等方式,如各类奖学金和各种荣誉称号,来激励学生继续奋发向上。而负强化强调对受教育者不良的思想行为进行说服教育,通过惩罚包括批评、处分等方式,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目标前进。最后,在进行目标成果反馈时,要做到及时反馈、及时处理。

结合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科学、合理地运用目标设定理论,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热情,挖掘他们的潜能,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行为方向,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朱 岩,那广利.论目标激励理论在大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3]李 奇,姚孟帆.德鲁克目标激励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2(4).

[4]赵 怡.刍议目标管理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

本文系2014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辅导员项目)(14FDY025)的成果。

周楚婷(1989―),女,云南昭通人,六盘水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激励教育论文篇8

美键词,期望激励理论;成人教育;成人教育教师;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7-054-02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关键资源,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教学工作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成人教育的发展必然要求教师工作绩效和工作积极性的同步提高。改变目前成人教育教师工作积极性偏低的现状是实现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期望激励理论”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运用和发展,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因此,科学地将“期望激励理论”运用到成人教育教师的工作中,可以有效地激励个人动机,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并带动其工作绩效的提升,促进成人教育的发展。

一、“期望激励理论”的内涵

1964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鲁姆(V,H,Vroom)提出了“期望激励理论”。他认为只有当人们认为预期的目标具有能够实现的可能性,而这种目标对自身需求的满足程度又是非常大的,此时的动机水平或者说激励程度就会达到最大。“期望激励理论”提出了决定人们动机水平的两个主要因素,即期望(E)与效价(V),而动机水平(M)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

动机水平(M)=期望值(E)×效价(V)。

在上面的式子中,动机水平即激励程度反映了一个人工作积极性的高低和持久程度,它决定着人们在工作中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会付出多大的努力;期望表示了人们对某一行为导致的预期目标或结果之可能性大小的判断;效价则表示了人们对所预期目标的重视程度或评价高低,即人们在主观上认为该目标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程度。

“期望激励理论”科学地描述了影响个人采取某种特定行为的激励力量的因素,如果一个人认为通过努力的工作可以带来一定的绩效,那么,他会更努力地工作;如果良好的绩效能带来一定的奖励,且这种可能性很大,那么,他也会更努力地工作;如果这种奖励对于他来说具有很高的效价,则他的努力程度就愈大;如果效价很低,或是他认为即使有良好的绩效也不太可能带来任何奖励,则他将不大可能尽力而为。而个人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即个人的预期目标会随之变化。当目标达到之后,经反馈又强化了刺激,如此往复、延续不断,达到对人的行为的激励目的。进而可以得出“期望激励理论”的作用机制,如图l所示:

二、成人教育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分析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传统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但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现代新的教学模式――以学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冲击。在成人教育中,学员的平均年龄偏大,心理相对成熟,一些学员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丰富的社会经验。这些特点要求成人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角色和结构层次发生转变。张春在《论新时代下师生关系变化对成人教育师资发展的影响》文中指出:首先,成人教育教师从课堂的统治者、独自者、封闭型的“传道者”转变为引导者、合作者、开放型的教育工作者,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创造性地活动;其次,成人教育教师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他们的成分从单一性向多样化发展,成人教育教师的范畴不仅仅局限于学校,他们可能来自于政府行政部门,也可能是来自于企业。但是在成人教育教师角色和结构转变的同时,大部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尽如人意。

1.成人教育教师自身能力关键点的欠缺

这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个人能力方面的不足。优秀的成人教育教师必定是热爱学员和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同时也是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体的教学工作技能和一定的创造力、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能力的人。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忽略了自身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大多数成人教育的教师满足于现状,缺乏对成人教育教学新技能的追求意识。

2.社会对成人教育关注度的不够

除了教师自身的主观原因,还有一些来自社会的其他因素造成了成人教育教师工作积极性偏低的结果。政府往往偏向于学前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等其他教育领域的投资与扶持,相比较而言,对成人教育发展的重视度不够,使成人教育的社会信任度不高。社会上很多人对成人教育带有一定的偏见,认为成人教育是“低层次、混文凭”、“不人流”的教育;一些企业组织也缺乏对成人教育的深人了解,在招聘时对成人教育的毕业学员有一定的误解;成人教育学校也没有建立完善的教师工作绩效奖惩制度。

三、构建成人教育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成人教育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激励机制需要教师个体、政府、学校、学员共同发挥作用,如图2所示:

1.成人教育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能够自我激励

自我激励是构建成人教育教师工作积极性激励机制的基础。在“期望激励理论”中,个人目标是首要因素,个人目标的确立会带来相应的期望值和效价的判断,从而产生个体动机。因此,成人教育教师要提升自我素质,包括思想道德意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要培养正确的判断力和敏锐的洞察力;要完善自我的教学能力、育人能力和适应能力;要认识到成人教育教学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树立工作使命感。因此,自我激励要求成人教育教师客观、公正地评析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并合理评估期望值与效价,不断鼓励和鞭策自己,提高自身的动机水平,即工作努力程度,坚信自己的努力会带来相应的工作绩效。

2.提高成人教育教师工作积极性需要他人鼓励

(1)政府要重视成人教育发展,提高成人教育的社会可信度

政府要加大成人教育的投资力度,提供更多的政策性扶持。要引导社会对成人教育作出客观的评价,引导人们去除认为成人教育有“低层次”、“不人流”等学习特点,在教学和考试上要求不规范,学员只是混文凭,教师只是兼职不能专心执教的错误观点,使成人教育得到社会的肯定。这有助于提高成人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强他们对自己工作的信心,增大个人目标期望值,提高教师努力工作的热情度。

(2)学校要优化教师工作绩效的奖惩制度

成人教育学校要结合物质奖惩与精神奖惩,采取双管齐下的方法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将成人教育教师的工作绩效和工作积极性与他们的工资、福利、荣誉、升职等联系起来。还要根据教师的工作绩效,给予最适合个人的工作奖惩。这样可以实现“期望激励理论”中效价的最大化,提高成人教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成人教育教师的工作需要学员的支持

成人教育学员要尊重、信任教师,增加与教师的互动、沟通机会,通过合理的方式将学习信息反馈给教师,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出合理建议,并协助教师完成教学目标。这有助于提高教师努力工作的动力,达到激励的效果。

3.有效的激励机制需要实时修正

激励机制构建后,要对激励对象进行科学地跟踪,通过观察他们的工作态度和所取得的工作绩效,也可以通过考核、访谈等形式,了解激励机制的实际效果,作出实时修正,要在不断的实践和总结中,完善激励机制,全面提高成人教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的优劣。成人教育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提高是实现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素之一。科学合理地将期望激励理论运用到成人教育教师的工作中,对成人教育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和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徐龙.用期望激励理论提高电大班主任工作绩效[J].开放教育研究,2005,(1):28-30.

[2]谢枭鹏.应用激励理论调动成教学员的学习积极性[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0(1):116-117.

上一篇:英国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义务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