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贸易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03 21:13:07

机电贸易论文

机电贸易论文篇1

关键词: 机电产业;国际贸易环境;贸易引力模型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的良好机遇,迅速成为全球机电产品主要制造及出口的重要基地。从国内来看,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占外贸出口比重早已超过半数,并呈递增趋势;从国际上看,2010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已超过德国,位列世界第一。因此,保持机电产品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仅是我国对外贸易保持增长,保持份额的重要基础,而且也是我国自主创新、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重要载体和主要的支撑力量。

但随着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影响的日益加深,贸易保护主义再度兴起。在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的方式已由关税逐渐向新的贸易保护方式如技术贸易壁垒、社会责任壁垒、反倾销等转移。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有36.1%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贸易保护措施的影响,全年出口直接损失505.42亿美元,在国外技术贸易措施影响产业排行榜中,机电产业位列榜首。

关于国际贸易环境,学者之前的研究主要有:杨秀平、刘合光等(2009)从理论上分析认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环境从长远来看是乐观的,但是短期内形势比较严峻。严复雷(2006)提出面对愈来愈多的贸易摩擦和争端,必须改革我国的外贸体制,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外贸体制存在的结果性问题。刘苗(2010)认为从当前我国贸易发展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现状看,在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亟需拓展比较优势,并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

由于国际贸易参与主体多样、涉及面广,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相当多的文献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层次,并没有实际的根据证明。本文以贸易引力模型为依据,以机电贸易为立足点,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试图进一步探究我国贸易受当前国际贸易环境的影响,并提出政策与建议。

2 模型的构建与变量说明

2.1 模型的构建

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思想来源于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定律,既两物体间的相互引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贸易引力模型以万有引力定律为指导,最早由tinbergen(1962)和plyhonen(1963)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提出。该模型认为:两个国家或地区间的双边贸易量与这两地区的经济总量成正比,和两地间的空间距离成反比。

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且为减少模型中变量的异方差性,将原模型转化为线性的对数形式并添加随机误差项而得到如今常用的的贸易引力模型的公式:lntij=c+c(1)lngigj+c(2)lnpgipgj+c(3)lndij+d。式中tij指i国与j国(或地区)的双边贸易量;gi和gj分别表示i,j两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规模,通常以gdp表示;pgi和pgj为各国的人均gdp;dij表示i国家或地区到j国家或地区的距离,一般以两国或地区的经济中心或主要港口的距离来衡量。式中c为常数项,d为随机误差项,系数c(1),c(2),和c(3)为tij对gigj和dij的弹性。

由于本文的因变量为中国对国(或地区)的出口量,而非双边贸易量,所以本文在对上述模型有所修改的基础上,添加贸易变量后构建的机电产品出口引力模型为:lntij=c+c(1)lngj+c(2)lnpgj+c(3)lndj+c(4)lnfqj+c(5)lnjsj+c(6)saj。模型中,新加的解释变量的含义、数据来源以及解释和对因变量的理论预测影响及说明如表1所示。

变量名变量含义数据来源预期符号理论说明

gj进口国i在20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百万美元)(注:此为引力模型基本变量)2011年世界经济年鉴+以进口国gdp反映进口国的机电产品市场需求规模和增长潜力,机电产品需求能力越强

pgj进口国i在2010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美元)2011年世界经济年鉴+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反映了一国的代表性需求水平

dj我国首都北京与i国首都之间的地理距离(公里)(注:此为引力模型基本变量)beytes.com中的距离计算器citydistance tool-距离的远近反映了运输成本、通信成本的大小,距离越远,成本越大,从而影响了机电贸易

jsj2009-2010年进口国i的技术贸易壁垒的通报数(件)tbt-sps.gov.cn中的数据整理而得-一国关于机电产品tbt通报数越多,对机电产品的进口约束就越大

saj进口国i是否有企业加入sa8000(虚拟变量)sa8000官方网站sa-intl.org/-加入sa8000代表该国的社会责任较强,对国外的社会壁垒l较高,此时取1,可见与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金额呈反向关系

fqj2009—2010年进口国是否对我国机电产品实施反倾销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反倾销的实施阻碍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所以与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金额呈反比

2.2 样本国家的选取

综合考虑对华贸易情况、国家发展水平、国家地理位置等多方面因素,本文选取了美国、日本、香港等24个国家和地区作为样本,通过对该24个国家的机电产品出口额的横截面数据进行贸易引力模型回归分析,其结果将反映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国际贸易环境对其出口的影响。

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根据收集的数据和构建的机电产品贸易引力模型,运用计量经济学软件stata11.1进行ols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下:

lntij=-1.987+9.656lngj+0.049lnpgj-0.001lndj-0.015lnfqj+-0.028lnjsj+0.016saj

(-7.40)(34.33) (3.09) (-2.32) (-2.69) (-2.46) (0.27)

r2=0.8965 f=998.79

从统计结果可看出,模型的拟合程度尚可,但变量saj的t统计值过小,不能通过严格的t检验。既中国的机电产品出口国是否加入sa8000对中国对该国的机电产品出口量影响不显著。因此剔除变量sa,对模型lntij+c(1)lngj+c(2)lnpgj+c(3)lndj+c(4)lnfqj+c(5)lnjsj进行再次回归分析。得到统计结果如下:

lntij=-1.985+9.679lngj+0.039lnpgj-0.004lndj-0.015lnfqj-0.025lnjsj

(-7.69) (35.88) (2.93) (3.09) (-2.46) (-2.34)

r2=0.9963f=1084.62

-

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对剩下的5个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vif检验结果如下图。

从统计结果上看,vif检验结果均小于10,说明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r-squared=0.9963说明方程的拟合程度很好,变量的符号和预测吻合,各变量的显著性检验也很成功。因此,以进口国gdp、进口国人均gdp、空间距离、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为解释变量的的贸易引力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的机电产品出口情况。

从统计结果的实际意义上看,进口国gdp、进口国人均gdp、空间距离、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这5个变量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额的影响显著,这说明这5个因素是目前影响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最主要的因素。首先,进口国gdp的系数最大,说明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对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影响最大,这符合事实情况,中国机电产品最大出口国如美国、日本的经济发展状况都很好,gdp值很大。其次,由结果可看出空间距离对出口额的影响最小,这也符合实际情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运输管理方式的不断改进和全球运输网络的建立,空间距离对贸易的影响已越来越小。同时,进口国是否加入sa8000的影响不显著,其原因可能是随着中国劳工保障的提高和劳动力价格的上升,中国已达到了相关标准,并且随着中国机电科技的发展,sa8000对中国机电产业的制约效应已大幅度降低。最后,反倾销和技术性贸易壁垒都对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产生了阻碍效应,且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阻碍效应大于反倾销,但两者相对于gdp的影响程度小,其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弹性系数为0.245175,该数值表示,针对我国机电产品的tbt通报量每增加1%,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额将减少0.245175%,反倾销同理。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总的来说,进口国gdp,进口国人均gdp,空间距离,反倾销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具有较显著的影响。与本文研究命题相关的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和sa8000中,反倾销和技术性贸易壁垒表现出了明显的负效应,从系数上看,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较大,而sa8000的影响不显著。

针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面临日益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4.1 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出口的机电产品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但在资本及技术密集型的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偏低。近年来,国际市场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已趋于饱和,且这类产品的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作为机电产品出口大国的中国早已置身于众矢之的。因此,在外贸出口发展方向上保持一定规模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同时,下大力气调整机电产品出口结构,扩大具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资本密集型机电产品出口。为此,国家应在政策性金融扶持方面,加大对科学技术研究的投入力度,提高机电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4.2 完善检验体制,建立标准体系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加深,各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市场,控制进口纷纷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等贸易保护措施,这对我国在新世纪里扩大机电产品出口构成现实的影响。因此,我国应依据相关的技术性法规,借鉴国外经验,使国内机电产品生产企业通过认证制度、认可制度、检验制度,尽快与国际标准接轨;尽快制定出台健全、完善出口机电产品技术标准、质检、包装等方面的法律,并提高原有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为本国机电产品提供国际社会认可的中国权威技术标准的法律依据。

4.3 培养国际贸易人才,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在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具有专业素质的国际贸易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作为一种特殊的贸易形式,涉及面广,要求从业人员拥有较高的职业技能与自身素养。教育部应该从实际考虑,在部分大学的相关专业开设贸易标准化方面的课程,提高在校学生对此方面的素质,同时鼓励开设相关培训课程,帮助从业者的知识更新换代,加强国际交流,注重贸易人才的后续培养,注重相关的实践,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的国际贸易操作水平。机电企业更要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吸收,保证降低国际贸易中的相关不必要的成本浪费,熟悉国际单证标准,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苗.论当前国际贸易环境下中国贸易发展的优势分析[j].中国商贸,2010,(10):184-185.

[2]严复雷.新国际贸易环境下外贸体制改革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23):59-62.

[3]杨秀平,刘合光.我国农产品面对的国际贸易环境变动态势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3):18-19.

机电贸易论文篇2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146-02

一、电子商务时代国际贸易的新特征

1.国际贸易方式电子化、网络化。电子商务利用信息技术、交互式网络推动国际贸易方式从传统的“有纸化”向“电子化(无纸化)”方向转变,国际贸易的业务流程更趋“网络化”,国际贸易的支付方式更趋“电子化”。在交易前,买方通过网络寻找自己满意的商品和服务,而卖方则可以在网络上对其产品进行宣传,及时了解买方的需求,寻找合适的贸易伙伴和恰当的贸易机会;在交易中,交易双方通过网络对交易进行谈判,谈成后用电子文件的形式签订合同,并通过网络传递各种贸易单证;交易后,卖方则可通过网络提供售后服务。从交货方式来看,电子商务使有形商品可以通过网络在世界各地搜寻最近的存货地点,第一时间将货送到;无形商品如电脑软件、电子数据、电子书刊、电子音像制品等,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直接交货;银行卡、信用卡、电子货币等电子支付工具使货款支付更加便利快捷。

2.国际贸易市场虚拟化。随着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领域的运用,国际贸易的业务活动将会逐渐转移到电子虚拟市场进行。在电子虚拟市场上,同样存在着生产商、进口商、出口商、经纪人、零售商、消费者等各类经营主体,共同参与国际贸易业务的运作。在电子虚拟市场上,各经营主体可以直接进行网上订货、网上促销、网上谈判、网上交割等。

3.国际贸易主体多元化。随着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一些公司和企业将不需要传统的厂房或门面,只需要几台计算机或服务器就可以通过网站向世界市场提品和服务,这将使国际贸易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主要表现在:虚拟企业(在网上登记、注册,从事国际商品和服务贸易,但没有具体办公场所的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并在网络贸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国际贸易营销方式互动化。电子商务环境中的国际贸易营销是网络营销,也就是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进行市场营销。网络营销使国际贸易从单向的市场营销转变为互动的市场营销。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产品及企业的信息,并以电子邮件或网络聊天的方式向企业反馈信息,对产品作出相应的评价,企业也可以及时地与消费者进行交流、沟通,第一时间对产品进行改进并推出新产品。

5.国际贸易营销管理模式一体化。电子商务使企业从市场调研、产品设计与生产、价格变动、销售到售后服务融为一体。这种一体化的贸易方式,突破了传统贸易以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建立了以物流为依托、资金流为形式、信息流为核心、商流为主体的“四流一体”的全新营销管理模式。

二、电子商务时代对国际经贸人才的素质需求

1.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目前,中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电子商务交易的信用问题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国际经贸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有可靠的信誉,在交易前,才能够促使买卖双方为建立良好而可信的交易平台奠定基础;在交易中,才能对交易平台故障进行控制和预防,保证交易数据在确定的时间、可靠的地点传输;在交易后,才能保证支付和配送渠道安全、快捷、准确。

2.专业理论和实务知识。国际经贸人才必须以最新的国际经济发展为脉络,谙熟国际经商之道:国际市场调查、谈判接单、订立合同、履行合同、留住老客户、发展新客户、不断开辟商品购销新渠道等。这些都要求国际经贸人才不仅要掌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知识,还必须掌握国际电子商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等专业知识和技能。

3.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是进入对外经贸行业的前提。英语是对外经贸业务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对于国际经贸人才来说,除了需要掌握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外,还需具备商务英语能力。同时,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外贸合作的频繁,国际经贸人才还需懂得俄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等小语种。在国际经贸业务中,仅仅具备外语能力还不够,还必须具备跨文化交流和沟通的能力,较好地把握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得到客户的信任、尊重和理解,实现与客户之间的良好互动。

4.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力。电子商务把国际贸易带入了一个信息网络化时代,对外贸行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计算机能力和信息发现利用能力。外贸人员需要利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善于搜集信息,及时了解产品及客户的相关信息,并利用网络上的有用信息,创建信息流,开展电子商务,链接顾客、销售商和供应商,及时抓住商机。

5.管理和创新能力。电子商务时代,国际贸易的经营管理模式日趋一体化,这要求国际经贸人才应该具备对跨越国境的各种商务经营活动进行管理的能力,主要包括市场营销管理、国际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初步管理能力。电子商务的兴起使国际经贸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创新是当代国际经贸发展的最显著特征。

三、电子商务时代中国对外经贸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1.品德修养培养。首先,要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思想品德课的主要内容,以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为中心,通过系统讲授有关职业道德的原则、规范、养成等内容。对学生进行敬业意识、纪律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等方面的熏陶,明确其含义、重要性和基本要求,使学生先从理论上理解和把握职业道德的意义及体系。其次,要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通过开设文学、哲学及史学方面的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学会在实践业务中丰富和表达自己的情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自我调控,形成良好的为人处事的品质和态度。

2.课程体系优化。课程体系要紧密围绕专业特色和职业素质需求进行设计,使学生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协调发展。(1)积累专业知识的课程设置。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国际经贸专业只开设了国际经济类的普通课程,如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法等。在电子商务和无形贸易时代,这种课程设置无法跟上国际贸易领域知识更新的步伐。因此,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还应跟踪国际经贸发展的最新趋势,增强国际新视野,交叉渗透,增开电子商务、国际投资、国际技术贸易、国际租赁等课程。(2)培养外语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课程设置。第一,大学本科英语教学不间断。大学本科一二年级强化英语基础,包括大学英语听、说、读、写等课程。三四年级强化专业英语及英语能力培养,包括国际商务英语、外贸函电英语等。第二,部分专业课程可进行双语教学,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第三,开设俄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等小语种选修课程,让学生有机会掌握更多国家的语言。第四,通过开设跨国文化交流、国际商务礼仪培训、国际商务谈判等课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跨文化交流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基本技巧。(3)培养计算机能力的课程设置。计算机网络时代,国际经贸人才不仅需要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还需具备计算机网络的相关技能。因此,计算机能力培养的课程应作相应的调整。比如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中加强网络和网页设计的分量;在管理信息系统中应侧重讲解数据库相关知识和操作;在国际贸易实务中可将网络支付及安全重点介绍;在国际营销课程中可将网络营销作为重点讲解。(4)培养管理和创新能力的课程设置。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教室的教学方法中,还体现在课程设置中。从课程设置来讲,在大学本科阶段,可以开设创新学或创造学与创新能力开发的专门课程,在条件允许下,还可以开设创新试验课程,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3.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对高素质人才培养意义重大,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在授课中融入人文素养。在授课中可以适当融入人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能够在美的感受中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培养国际经贸人才自身的涵养和人格魅力。(2)注重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案例分析和讨论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国际贸易的专业特色还要求重视实践教学,鼓励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企业实习等方式参与实践,培养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目前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大规模到企业实习是比较困难的。(3)鼓励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通过提问、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启发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创新性思维,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打好基础。

4.校企合作培养。高校可以利用人才、科研设备、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方面优势和企业展开合作,依据不同的企业寻找不同的利益结合点。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而言,学校可以和这些企业共同建立实训基地,既为学生提供实训场所,实行订单式培养;也可作为企业的员工培训基地,以节约资源。对地方中小企业来说,由于企业生产规模小,各企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较小,难以针对某一企业实行“订单”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晓云.外经贸领域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信息,2008,(2).

[2]吕西萍.电子商务时代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素质需求研究[J].江西教育,2008,(7/8).

[3]吕西萍.美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创新理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高教论坛,2010,(2).

[4]林孝成.国际商务本科人才能力培养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12).

机电贸易论文篇3

关键词:贸易权承诺;服务;规则冲突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055-03

在WTO“中美影响某些出版物和视听娱乐产品的贸易权和分销服务的措施案”(DS363案)中,围绕供影院放映的电影中美双方“制造”了多个争点,其中,最主要的争点是就中国的贸易权承诺提出的“服务与货物之争”。在本案中,美国认为,中国现行的措施只允许中国政府批准的企业(实际上是国有独资企业)进口供影院放映的电影,因此违反了上述中国的贸易权承诺。这一指控直接指向了《电影管理条例》、《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这两个行政法规。依据《电影管理条例》第30条的规定,中国电影的进口经营单位应当由国务院规定的行政主管单位进行指定。《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第16条的规定与上述规定稍有不同,它规定电影的进口经营须由广电总局批准。从这两个法规本身而言,前一个规定对贸易权的给予采取指定制,而后一个则采取审批制,均与中国的贸易权承诺存在冲突。因此,中国没有直接对相关措施是否符合贸易权承诺做出回应,而是辩称供影院放映的电影并非货物,而是服务;而上述与贸易权有关的承诺仅适用于服务贸易,因此,中国主张其上述措施不应受到与贸易权有关的承诺的规制。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放弃了针对措施本身的合法性进行辩护的努力,而将争议焦点放在了贸易权承诺适用的前提上。因而形成了有关电影性质的“服务与货物之争”。

在“服务与货物之争”中,中国主张,供影院放映的电影的商业价值在于能够从为利用它进行的服务中获得利益,而不在于货物本身销售带来的收益。因而,供影院放映的电影应当被看作是服务而不是货物,并且是一种许可服务。与此同时,中国认为其在GATS中做出了有关“供影院放映的电影”的承诺,这一承诺表明中国影响电影进口的措施不适用WTO有关货物进口的法规。而美国则坚持供影院放映的电影是一种包含内容及其物质载体的货物,应当适用中国的贸易权承诺;并且,中国在GATS中有关电影的承诺并不能排除其在货物贸易规则下的义务。不难看出,中美两国的争论涉及以下3个重要的问题,即:中国的贸易权承诺问题;在国际贸易中,供影院放映的电影的性质问题;中国在GATS中做出的有关电影的承诺与GATT中有关电影片的规定两者的关系问题。

1 货物与服务之争涉及的法律问题分析

1.1 中国的贸易权承诺

在《中国加入议定书》以及《中国加入工作组报告书》两个入世法律文件中,中国就放开贸易权这一问题做出了承诺。这一承诺的实质是在从事货物进出口方面给予外国企业以国民待遇。为了履行这一承诺,我国在2004年修改了《对外贸易法》,取消了1994年《对外贸易法》第9条关于对外贸经营者经营条件的限制。新法的第8条规定:“本法所称对外贸易经营者,是指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或者其他执业手续,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标志着外贸经营资格的授予由许可制转为登记制。但是,我国在修改《对外贸易法》的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的行政法规限制外国投资者的外贸经营权,如涉及电影的《电影管理条例》、《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以及涉及所有货物的《外商投资指导目录》。而正是由于这些法规对外国投资者贸易权的限制导致了本案的“服务与货物之争”。

1.2 国际贸易中供影院放映电影的性质

GATS并没有对“服务”一词做出明确的定义。其第1条所称的:“为本协定之目的,服务贸易定义为……”,实际上规定的是服务贸易的四种模式,即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而没有给出“服务”的明确定义。有学者认为,“服务”本身是一个内涵与外延不断发展和丰富的经济学概念,对其进行十分精确的定义本身就是不现实的。并且,人们对于“服务”存在一个基本的共识,“服务”定义的缺位尚未影响到GATS协定和各成员的具体承诺的实施。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值得商榷。在本案中,中美双方之所以会就电影性质问题产生争议,正是由于缺乏有关“服务”的权威定义――更准确的说――缺乏一个有关“服务贸易”的权威定义。在这种情形下,人们对于“服务”的基本共识显然并不能促成这一法律争端的解决。因此,形成一个对于“服务”的权威解释是十分必要的,WTO争端解决机构的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本可以通过其判决形成的“事实上的判例法”来达到这一目的,但是它们在先前的案例以及本案中并未这样做。

我国法学界关于“服务”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比较权威的观点认为,服务是“由服务提供者凭借体力、智力和技能,借助一定的工具、设施和手段,在服务接受者的参与下完成某种活动,以直接满足其需要的过程。”这种观点进一步指出,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既存在诸如法律咨询、网站维护这类的不涉及实体货物的服务,也存在诸如建筑服务、交付光盘磁带这类以实物为依托或媒介的服务。前一类服务的实现过程没有实体货物的参与,因而仅仅受到服务规则的调整;后一类服务的实现依赖于货物的参与,尽管在提供和交付过程中实物本身的价值不大,但是其依然要受到货物贸易规则的调整。因而,这类服务受到服务贸易规则与货物贸易规则的“双重调整”。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其实可以走得更远。上述所称的“以货物为依托的服务”,其实质上已经不单单是服务,而是一个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整体。其中,作为载体的货物交付是货物贸易;而借助此种货物的交付,“完成某种活动,从而满足他人需要”这一过程是服务贸易。由于两者的相互依存性,服务贸易规则与货物贸易规则应当同时调整两者构成的这一整体。在本案中,电影的外国生产商借助电影片的交付为国内发行商与分销商提供电影内容,以满足其利用电影内容的需要的过程是服务贸易;而电影片的交付本身则是货物贸易。因此,中国的贸易权承诺以及与供影院放映的电影有关的服务贸易规则将同时调整供影院放映的电影的贸易。

在本案中,尽管专家组与上诉机构在对供影院放映的电影定性上采取了回避态度,它们还是就供影院放映的电影的规则适用作出了一个正面的回答:供影院放映的电影的贸易同时受到货物规则与服务规则的调整。

1.3 中国在GATS中做出的有关电影的承诺与GATT中有关电影片规则的关系问题

中国在其入世议定书服务贸易附件中做出了如下承诺:“在不损害与中国关于电影管理的法规的一致性的情况下,自加入时起,中国将允许以分账形式进口电影用于影院放映,此类进口的数量应为每年20部。”根据GATS第20条的规定,附件中的具体承诺表是其组成部分,因而可以视为GATS的规则。在本案中,中国主张,其在GATS中做出了上述承诺表明,首先,“电影进口”一词在中国有关电影的法规文本的含义指的是服务;其次,中国影响电影进口的措施不适用WTO有关货物进口的法规。但事实上,中国有关电影的承诺不仅存在于GATS这一服务贸易规则中,GATT1947在订立时就包含了对“电影片”的特殊规定。GATT1947的第4条“有关电影片的特殊规定”规定,各国可以在符合一定要求的情况下规定已曝光电影片的国内数量。中国作为WTO的成员国之一理所当然地受到GATT1994的约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主张完全没有意义。由前文的论述可知,供影院放映的电影的性质为受服务贸易规则与货物贸易规则同时调整的服务与货物的结合体。因此,在调整供影院放映的电影方面,GATT与GATS出现了规则上的重叠。

当然,GATT与GATS规则重叠是有其原因的。一方面,在GATT1947制定的时候,尽管交通、金融、通讯等部分服务行业有所发展,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无论是其发展的规模与速度还是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都无法与货物贸易相提并论。因此,在当时并也没有达成服务贸易作为一个独立部门的普遍认识,更谈不上订立一个类似GATS的多边服务贸易规则。尽管现在国际社会公认GATT的调整范围为货物贸易,但是GATT在其条文中并没有明确将其范围限定于货物贸易。出于国际贸易实际的需要,GATT规则中的许多条款似乎都规定了比货物贸易更广的适用范围。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与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的形式日趋多样化,新兴的服务贸易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类似于本案中的以货物为依托的服务贸易。因此,后制定的GATS中关于这类服务的规则势必会与GATT中的货物贸易规则在调整范围上发生重叠。在本案中,GATT规则与GATS规则在对供影院放映的电影的调整上的重叠就是基于上述原因。

当GATT规则与GATS规则的调整范围发生重叠时,应当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呢?GATT与GATS是WTO规则体系的组成部分,但就两者的性质而言,它们首先都是《维也纳条约法公约》下的多边国际公约。在处理两个条约之间的关系时,至少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考虑:

(1)两个条约之间调整的是否是相同的事项。如果两个条约调整的是不同的法律事项,则不存在冲突的可能。两个条约“井水不犯河水”,就各自调整的法律事项进行适用。

(2)两个条约的缔约方是否相同。若两个条约的缔约方完全不同的话,自然不存在适用上的冲突。

(3)两个条约规定的权利义务是否冲突。如果两个条约的缔约方完全相同,并且调整的事项也相同时,需要考察它们的权利义务是否冲突。若两个条约规定的权利义务不存在冲突的话,它们就可以就所调整的事项同时适用;若存在冲突,则须依照《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确定优先适用的规则。在处理GATT与GATS之间的关系时,我们也必须从以上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在本案中,中美双方均是GATT与GATS的缔约国,并且受争议的“供影院放映的电影”同时受到GATT与GATS规则的调整。因此,我们只需要对GATT与GATS关于供影院放映的电影的规则规定的权利义务是否冲突进行讨论。

GATT中有关“供影院放映的电影”的规定主要体现在GATT1947第4条“有关电影片的特殊规定”中,该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款规定对影院中国内电影的放映成员国可以按照放映时间规定最低的配额,即通常所称的“荧幕配额”。这实际上是GATT1947中国民待遇原则的一个例外;b款规定,对a款配额之外的份额在外国电影间分配不得实施差别对待;c款则规定了b款实施的例外,对特定来源的电影片的放映时间可以保留不高于1947年4月10日已实施水平的最低比例;d项要求成员方就放映限额的限制、放宽或取消进行谈判。中国在其入世议定书服务贸易附件(GATS的组成部分)中做出了有关电影的承诺:“在不损害与中国关于电影管理的法规的一致性的情况下,自加入时起,中国将允许以分账形式进口电影用于影院放映,此类进口的数量应为每年20部。”我们不难看出,GATT1947第4条实质上是一个授权性规则,在此种授权下,一国可以对自己的国内电影在国内的放映保留最低的时间比例。而中国在GATS承诺则是一个命令性规则,即中国必须保证每年为数为20部的进口大片。一个命令性规则和一个授权性规则发生冲突,只有在以下情况才可能出现:授权性规则做出了与命令性规则相反的规定。例如:一项规则要求员工A必须每周工作5天,而另一项规则允许员工A每周享受3天以上的休息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后一规则的员工休息的权利与前一规则规定的与员工工作的义务相冲突,因而两项规则存在冲突。即使员工不行使自己的这项权利,从而不违反义务的要求,也不能改变两项规则本身冲突的事实。

从GATT1947的规定来看,其规定并不影响缔约国设定一个使进口大片不低于20部的时间比例,不属于GATS中的义务性规定相冲突的授权,因此,两个规则并不冲突。笔者在之前已经讨论过,在不存在规则冲突的情况下,无需适用冲突的解决方案。因而,中国在GATS中做出的有关电影的承诺与GATT中有关电影片的规则在本案中是同时适用的。

2 对服务与货物之争的再思考

有关一项贸易是服务贸易还是货物贸易的争论,在国际社会已非首次。早在GATT1947第4条对电影片做出特殊规定时,就直接引发了与电影具有很大同质性的其它视听产品是否享有同样地位的广泛争论,并且引发了关于视听业应当划分为货物还是服务的讨论。在上个世纪60年代,电视作为传播信息的大众媒介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随着电视节目在数量上急剧增长,各国对电视节目设置的贸易限制也逐渐增多。由此引发了一场电视节目是否适用于GATT1947第4条争论。美国认为,电视节目是属于GATT调整的货物,但是其不属于GATT1947第4条的调整范围;而以法国为首的欧洲国家认为,电视节目更像货物还是更像服务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好判断的。随着1989年欧共体委员会旨在确保欧洲本土电视节目最低播送时间的《电视无国界指令》的通过,欧洲国家的态度开始发生改变。面对美国的指控,它们开始承认电视节目属于货物,同时辩称电视节目属于GATT1947第4条的调整范围,因而《电视无国界指令》是合法的。有趣的是,在其后的乌拉圭回合服务贸易谈判当中,欧洲又试图在GATS下寻求视听部门的特殊待遇。

上述服务与货物之争,包括上世纪有关电视节目的论战是与当时国际贸易大环境紧密联系的。在上个世纪,美国的视听产业一直占支配地位。据统计,1995年、主要由电影、电视和出版物等构成的全球文化产业总值为3480亿美元,其中美国为1840亿美元,所占份额超过一半以上;欧洲为970亿美元,远不及美国。因而,作为文化产品的输出国,其必然会主张电视节目应当受规定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的GATT规则的调整,并排除GATT1947第4条的适用。而欧洲各国为了保护本国的视听产业以及维护本国的价值体系,则主张电视节目应适用GATT1947第4条乃至更为宽松的GATS。

在现有的WTO体系下,服务贸易的自由化程度远比不上货物贸易,尽管GATS要求其缔约国通过市场准入、国民待遇等具体承诺来推动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但是作为一个框架性的协议,其对于缔约国的贸易壁垒并不能起到强有力的限制作用。与此同时,随着国际贸易形式的日新月异,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既不同于传统货物贸易也不同于传统服务贸易的贸易形式。因此,出于文化利益、经济利益的考虑,各国必然会努力使对自己有利的规则得以适用,从而在贸易的性质上产生分歧。

尽管各国都试图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服务与货物之争的解决所依赖的仍然是现有的国际法规则。但是,正如前文所提到的,GATS作为参与国家最多的服务贸易多边协定,其本身并没有为服务做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因此,WTO专家组与上诉机构报告形成的判例在服务与货物之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报告并不构成对后来案件具有约束力,但是由于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在解决类似的争端问题时,总是习惯引用先前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报告作为依据,它们实际上起着“准先例”的作用。在本案中,专家组认为,对于“供影院放映的电影”的性质的认定是无关紧要的,而是从“供影院放映的电影”这一过程本身进行分析,得出了其受服务贸易规则与货物贸易规则同时调整的结论,这一认定必然会对以后专家组对类似问题的处理产生影响。

此外,在一项国际贸易同时受到服务贸易规则与货物贸易规则调整时,可能会发生调整范围的重叠。如前文所述,这种重叠并不必然导致法律适用的冲突。而只有出现法律适用冲突时,才需要适用冲突规则确定优先适用的规则。在处理服务贸易规则与货物贸易规则的重叠时需要严格遵守《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的规定。

3 DS363案“服务与货物之争”对中国的启示

在本案中,美国针对中国有关供影院放映的电影的措施提出了向专家组提出了诉请,指责中国违反了其在入世议定书和工作组报告中做出的贸易权承诺。中国并没有就措施本身进行辩护,而是辩称这些措施不适用贸易权承诺。从而引出了本案中的“服务与货物之争”。从案件的最终结果上来看,中国的这一辩护最终以失败告终。笔者认为,中国可以从中得到以下的启示:

首先,应当重新审视自己的维护文化安全的措施。本案中,中国的关于供影院放映的电影的措施其目的是为了维护中国的文化安全。这一目的的实现并不一定要通过禁止外国实体参与文化产品的进口来实现,而可以通过对文化产品的审查制度来实现。事实上,我国已经有了关于文化产品审查的立法。如《电影管理条例》第31条规定:“进口供公映的电影片,进口前应当报送电影审查机构审查”。因此,没有经过我国审查的文化产品,是无法进入中国市场的。而文化产品审查制度是WTO规则允许的制度。在可以通过与WTO规则不冲突的方式维护文化安全时,我们应当尽量避免对WTO规则的违反,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争端。

其次,应当处理好国内措施与WTO义务的关系。中国自2001年成为WTO的成员国之后,承担了WTO规则体系下的一系列的义务。“条约必须遵守”原则是一项基本的国际法原则,作为WTO的成员国,中国应当在其规则的框架下谋求利益的最大化。本案中,涉及“供影院放映的电影”的两项中国措施均是在中国入世之后颁布的,且均被专家组认定为与中国的贸易权承诺不一致。因此,我们在制定措施的时候,应当考虑到我国在WTO规则体系下的义务,使这些措施不违反上述义务。

再次,在开放服务贸易时应当避免义务上的冲突。根据GATS的规定,各国应当逐步开放服务贸易,以最终实现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这一进程主要通过双边、多边条约以及最惠国待遇来实现。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越来越多的国际服务贸易涉及货物的交付,根据WTO专家组在本案中所确认的规则,这类贸易将同时受到货物贸易规则和服务贸易规则的同时调整。因此,中国在与其它国家订立开放服务贸易的双边和多边条约时,应当考虑到现有的我国受其调整的货物贸易规则,尽量避免发生适用上的冲突。

最后,应当充分利用WTO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报告形成的既有规则,在争端中维护国家利益。从目前来看,WTO争端解决的在先案例对于之后案件中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推理和认定影响很大,某些对于同类问题的相同判决已经成为了一种事实上的规则。随着中国国际贸易的增加,与其它国家的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WTO的争端解决机制这些摩擦与争端的解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研究和总结WTO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报告形成的既有规则。只有这样,才能在成为争端当事方时,更好进行申诉和辩护,维护我国的利益。

参考文献

[1],贺小勇.世界贸易组织[M].北京:法律出版,2004.

[2]王传丽主编.国际贸易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3]沈大勇,金孝柏主编.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文献综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机电贸易论文篇4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E-commerce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in the age of knowledge econom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impact of E-commerce on international trade, analyzes the problems when applying E-commerce to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inally proposes major measures for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mmer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 change,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core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corresponding policy.?

Key words: E-commerce; international trade; proposed measure 

一、电子商务的兴起及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电子商务的兴起

20世纪40-50年代,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与光纤通信技术结合,引爆了至今仍未停息的信息技术革命。不论是数据的处理,还是信息的传输,人类都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效时代。20世纪70年代,EDI技术(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电子数据交换)的产生,使得人们开始尝试在不同的计算机之间进行商业数据的自动交换,这便是电子商务的初级形式。

继EDI之后,随着宽带技术的普及与网络安全技术的更新,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这一电子方式进行贸易或商务活动为特征的电子商务(Electronic Business, Electronic Commerce, 或E-commerce)逐渐成为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一种新型商务模式。电子商务依托Internet、Intranet(企业内部网)和 Extranet(企业外部网),将企业、用户、供应商以及商业和贸易所需环节联接到现有的信息技术系统上,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业务作业方式和手段,是全球信息流动在国际贸易领域得以实现的形式。[1]

(二)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自电子商务在全球出现以来,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不断向深层次扩展,在国际贸易方式、国际贸易运行机制、营销手段、政府宏观管理以及贸易政策等方面都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影响。[2][3]具体表现如下:

1.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国际贸易方式,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电子商务通过网络上虚拟信息的交换,开辟了一个开放、多维、立体的市场空间,突破了传统市场必须以一定的地域空间存在为前提的束缚,全球贸易市场以信息网络为纽带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促进了世界经济市场全球化的形成。

2.电子商务改变了国际贸易的运作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国际贸易的效益和效率。电子商务提供的交互式网络运行机制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种信息较为完备的市场环境,使得信息跨国界传递和资源共享得以实现,满足了国际贸易快速增长的要求,从而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并且,电子商务能够降低交易价格,让那些成本过高或执行困难的交易变得可能。

3.电子商务改变了国际贸易运行机制。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流通模式,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大缩短了生产厂家与消费者之间供求链的距离,改变了传统的市场结构,使得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直接交易成为可能,大幅度降低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

4.电子商务增加了国际贸易的经营主体——虚拟公司。现代信息通讯技术通过单个公司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拥有的核心技术.把众多公司相互联接为通过公司群体网络运作的“虚拟公司”,完成一个公司不能承担的市场功能 可以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这种虚拟公司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竞争环境和消费需求向个性化、多样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给跨国公司带来分工合作、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的好处。

5.电子商务改变了国际贸易的竞争态势,促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应用与企业生产制造活动相结合,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更贴近市场的需求,有助于提高企业生产的敏捷性和适应性。另一方面电子商务成本低、快捷等特点使实力较差的中小企业也有机会参与到大的国际贸易中来,开拓国际市场,并且发挥其灵活机动的竞争优势,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电子商务应用于国际贸易所面临的问题

电子商务的兴起使得信息技术因素在国际贸易中成为贸易参与国或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国家或企业的信息处理效率成为其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和条件,信息基础设施的发达程度和信息产业的规模比重,都极大地影响了一国在国际贸易甚至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实力和竞争地位。但国际电子贸易还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其主要体现在技术层面和法律层面。[4]

(一)技术层面

1.EDI报文标准的不统一。在EDI作为电子化外贸的主要载体时期,EDI所需的专用硬件线路和各国不统一的报文标准是主要问题。只有使用统一“报文标准”(即发送方与接受方的计算机都能识别的通用语言)的买卖双方,通过EDI传输的数据才会被对方解码,进而使用。在进入2000年之后,iEDI对传统EDI的取代逐渐解决了这个问题。iEDI将传统电子数据交换移植到internet上来,使数据交换摆脱了专用网络VAN的束缚。然而,目前主要适用于北美国家的美国EDI标准和主要在欧洲和亚洲国家使用的联合国EDI标准并不统一,这对国际贸易信息的传输带了许多不便。

2.EDI硬件成本高而且应用程序存在安全问题。EDI必须使用专用的网络硬件,即VAN网络(Va1ue-added Network),这不但需要企业或政府机关从电信营运部门申请专线,而且,即使大型进出口企业在使用EDI的过程中,EDI的应用程序即电子商务所直接依存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均不同程度的存在安全隐患。

(二)法律层面

1.数据电文的法律承认。传统上的贸易合同必须由书面订立,通过手写签名或印章来辨别身份。在电子商务中,贸易双方主要依靠数据电文的交换来达成合同,包括电子货币和电子签名等形式。如果要承认通过数据电文订立的合同合法有效,首先就要承认数据电文的法律地位。由于数据电文是存储在硬盘上的无形物,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对其是否有充分的法律地位的认识是不统一的,尚待进一步明确规定。

2.要约的撤回、撤销及承诺的撤回。关于要约及承诺的撤回,法律在时间上的要求是“送达之前”或“同时送达”,而在EDI电子商务之下,要约和承诺的送达只需几秒中,所以这种“撤回”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同样,要约的撤销在电子商务中也是不可能的。

3.电子签名的法律问题。传统的合同、单据大都需要双方当事人的签章,才会具有法律效应,相应的电子商务的合同单据则需电子签名,而在当前条件下,电子签名的技术还不完善,制作伪造电子签名远远易于伪造实际合同的签名。因而我国法律对电子签名的应用目前还有许多限制。这就大大妨碍了正常贸易的进行。

此外,还存在网络信息的隐私权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无形产品的网络交易对征收海关进出口关税和国内其他财政贸易政策与市场准入等问题。这些由电子商务带来的新问题都要求在贸易立法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更,使之有利于保护贸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我国国际贸易应用电子商务现状及对策

(一)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据信息产业部CCID的调查统计,我国电子商务领域已经显示出高速发展的态势。主要表现在:(1)法律及人文环境不断改善,电子商务相关的法规、法律趋于成熟,电子商务教育和培训发展较快,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电子商务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2)网络基础设施及支付环境进一步改善,初步建成了一个全国性的跨银行、跨地区的银行卡信息交换网络,全国已建立电子商务安全认证机构约60个,中国跨行支付系统运行质量得到有效提升;(3)对外贸易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交易额持续增长。电力、纺织、交通等各行业都建立行业网站,开展在网上产品信息,进行网上洽谈、签约,开展网络经销。按赛迪顾问的统计,2004年全年交易额共计4800亿人民币,比2003年增长73.7%。[5]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展EDI应用开始,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取得了可喜成绩,然而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我国电子商务尚处于初级阶段。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就总体而言,尚停留在对安全,保密认证,法律等技术手段和标准规范是否成熟可靠的讨论上。我国现阶段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贸易,而只能做到“在线浏览,离线交易”。

2.制约我国电子商务的因素较多。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的制约因素:公众购物观念落后于商务模式;国内计算机信息网络运行质量差;网络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企业信息化普及率低;网络安全和保密措施不足;社会化信用体系不健全;网上支付尚未真正解决;缺乏一个覆盖全国的物流配送体系;缺乏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环境等。

3.我国企业对电子商务认识还比较模糊。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竞争意识不强,对电子商务认识不深刻,仍把竞争焦点定位于实体市场,没有充分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抢占网络信息虚拟市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即使已经进行电子商务的企业,也并未真正认识电子商务。目前我国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不仅数量少,而且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分布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几个大城市。

(二)我国国际贸易应用电子商务的对策

电子商务取代传统贸易方式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面对严峻的挑战,我国的企业必须加快贸易方式的转变,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6]为了加快电子商务的发展,提升我国国际贸易的竞争实力,我们应该采取如下的应对之策:

1.转变观念,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并将会对人类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造成巨大的冲击,只有及早融入全球数字化竞争,才能更好地参与全球经济的运行,分享国际分工的利益。我国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大力宣传网络和信息在未来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并提供相关的社会培训,以促进国民和企业转变观念,提高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2.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电子商务在一国的应用与发展有赖于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作为基础。电子商务在欧洲的推行与发展也与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我国在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网络架构已基本形成,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明显投入不足、基础薄弱。金融电子化和商业电子化的目标还很遥远。从全国的范围来看,我们在光缆铺设、电脑普及以及网络建设方面明显落后,许多边远贫困地区至今没有建立网点,成为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盲点”或“荒漠”。“信息贫困化”被视为下世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瓶颈,而我国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落后,有可能使我们失去电子商务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在竞争中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为了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在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要有效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

3.加强关键技术研究。技术问题是各国发展电子商务共同面临的问题,由于我国技术研究力量相对薄弱,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尤显迫切。通过电子商务发展国际贸易,涉及外经贸及与其业务相关的银行、税务、海关、外汇、保险等诸多部门和行业,电子商务在我国的推行也有赖于以上各行业、部门和单位之问的协调与共同努力。当前围绕着保密技术、安全管理、CA认证及电子支付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各方应加强联系、紧密合作、共同开发,早日实现国内网互联,建立起全国外贸专用信息网,进而有计划、有组织地实现同联合国贸易信息网及其他国际商务信息网络的联网,并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我国的技术研究力量有一个明显的提高。例如,罗端红等人(2006)在分析描述了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的系统结构和其中的主要流程的基础上,对ebXML等电子商务规范标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合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与中间件技术之间的需求与供给关系,针对电子商务分布式跨平台的应用需求,提出了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的中间件技术实现规范与标准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可供电子商务应用企业、开发商和国际贸易电子交易运营商(e—Market Maker)在决策时参考。[7]

4.注重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的创新。电子商务在改变国际贸易的方式和内容的同时,也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跨国公司理论和国际贸易法规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交易的安全性、网络贸易的征免税、知识产权的保护、电子合同的有效性及纠纷的处理,等等。因此,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应当注重理论创新、宏观管理创新、政策创新、运行机制创新、交易方式创新、营销创新、运输方式创新等创新活动。

5.完善配套的政策条例和法规。中国现行贸易法是基于传统的有纸贸易方式而制定的,许多规定不适用于电子商务方式,对电子商务的发展会带来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为了保证电子商务的发展,围绕电子商务发展及相关的网络管理、信息安全、金融结算、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应加快现行法律的修改步伐,建立并完善配套的政策条例和法规。

6.加强电子商务知识培训和人才培养。电子商务是一门交叉学科,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较高。既需要熟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知识,又需要掌握国际经济贸易相关理论知识,还需要熟识各国的政策法规及对贸易环节的要求与对策等。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研究与应用的专业人才比较匮乏,电子商务专业还未被列入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的专业目录中,现有的各类电子商务教育培训参差不齐。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对电子商务研究与应用方面的投入,建立并完善电子商务运营机制,指导、规范各类电子商务职业培训和考核,加强电子商务研究与应用人才的培养,培养一批电子商务技术、法律等方面的自主研发人员和一批熟知电子商务应用的企业家和经营管理人员,最终在我国形成一种电子商务良性发展的运行机制。

四、结束语

在瞬息万变的电子商务时代,国际贸易呈现出的变化是对新的贸易环境和贸易方式适应性的表现。据预测,2010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达到一万亿美元。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应用电子商务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走向世界的机遇与挑战。为了能更有效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取更大的利益。我们应高度重视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态势,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培育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应用电子商务的竞争能力,使我国国际贸易发展进入新的里程。

?

机电贸易论文篇5

关键词 知识禀赋 国际贸易结构 影响机制

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简称h-o理论)认为两国之间若存在要素禀赋差异,则两国之间就将展开贸易。但应该看到20世纪以来,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知识因素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不可替代的力量,因此知识禀赋也已经深刻地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即使是h-o理论也已重视知识的作用。知识禀赋正在不断的影响着国际贸易的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如今贸易商品结构是以高技术产品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逐步上升为总体特征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相对于初级产品贸易,制成品贸易在世界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总体是上升的。从二战后国际贸易中工业制成品的增长快于初级产品,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一改战前初级产品占主要地位的局面,制成品贸易比重不断上升直至到1953年开始超过初级产品的贸易比重。表1比较了2008年农业产品、矿藏及能源产品和制成品出口额及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

由上表可知世界贸易中制成品的出口已经成为最为重要的产品出口,而且已经远远超过了初级产品的出口。

二是在国际贸易中,高附加值与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在世界主要货物出口中具有重要地位。2006年世界主要货物出口占全部货物出口的比重大于1%的货物中除了部分能源性产品外,包含了许多高科技产品,比如航空器及有关设备、电脑设备等,还有许多高附加值产品比如电讯设备及零件、药品、电动机械及器具等。

三是商品贸易发展的同时国际服务贸易也在迅速发展。1970年,国际服务贸易的出口额仅为710亿美元,而1999年则高达13400亿美元,29年间增长了17.8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0.7%,不仅高于同期世界gdp的平均增长率,而且高于同期世界商品贸易出口额的年平均增长率。并且进入21世纪以后,服务贸易的出口还有不断增加之势。由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数据可知在2008年的世界贸易出口额中,世界贸易商业服务为37800万亿美元,进口额为34900万亿美元,而同年世界货物出口额为153300万亿美元,可见虽然现今货物贸易仍然是国际贸易活动的主流,但服务贸易已经在迅猛的发展而且速度将越来越快。

四是以高技术产品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正在迅速扩大,并且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也在不断增加,同时也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也是各国经济的未来支柱和活力源泉,因此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的增长相当迅速。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为例,表2列举了2005及2006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可见电子信息产业的增长相当迅猛。

五是绿色产品的出现优化了国际贸易结构。这表现在现今出口的产品中那些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危害极少或无害,资源利用率高,能耗低的产品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多的对出口产品环保性做出要求。

知识经济,对我国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要看清方向,找到突破口,加快产业升级,改变我国贸易结构,促进对外贸易产品的高级化,才能够在国际外贸竞争中取得更大优势。

参考文献:

[1]陈丹宇.知识要素与h-o贸易理论的拓展明.国际贸易问题.2003(7).

[2]张永林.知识创新与规模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3).

[3]保罗•克鲁格曼,毛瑞斯•奥博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陈飞翔.国际贸易的新发展——部门内贸易.经济研究.1991(10).

[5]唐平娟.知识禀赋的国际贸易效应研究.长沙:中南大学.2006.

[6]裴瑱,陆剑.规模报酬递增和新贸易理论的发展.世界经济研究.2006(9).

[7]李辉文,董红霞.现代比较优势理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理论基准.经贸理论.2004(2).

[8]李卫华.从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的错误看现代经济学的缺陷.云南社会科学.2007(3).

[9]张先锋,丁亚娟.贸易模式的演进与锁定:国外研究综述.经济评论.2009(4).

机电贸易论文篇6

关键词:跨境电商;国际经贸;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54

国际经贸领域总是不断推陈出新,在“互联网+”背景下,跨境电商异军突起。在我国,跨境电商发展正如火如荼,因此对国际经贸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 我国跨境电商的发展趋势

1.1 我国跨境电商的发展现状

不同的学者对跨境电商有不同的界定,从实践的角度看,跨境电商就是把国际上零散的个人或商家购物,通过网络平台的管理、创新以及政府管理流程的再造,变成一种客户的市场集成,建立起一个快速的贸易和通关体系。

201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首次超过美国,成为第一贸易大国,与此同时,我国跨境电商贸易也快速增长,逐步具备和美国一分高下的实力。2014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4.2万亿元,同比增长35.48%,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5.89%。2015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攀升至5.4万亿元,同比增长28.6%,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21.96%。2016年上半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已达2.6万亿元,同比增长30.0%,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23.36%。

由此可见,近几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稳步高速增长,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也不断扩大。据商务部统计,目前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已经超过20万家,平台企业超过5000家。从全球看,我国跨境电商的发展已经比肩美国,全面超越欧盟、日本等经济体。

1.2 跨境电商新政的影响

跨境电商的快速增长,一些学者诟病其为野蛮增长。为规范跨境电商的有序发展,2016年4月7日,财政部、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等11部委公布了第一份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的“正面清单”,这份清单共包括1142个8位税号商品。接着4月15日又公布了第二份“正面清单”,又包括了151个8位税号商品。至此,跨境电商正面清单包括了1293个8位税号商品,涵盖了部分食品饮料、服装鞋帽、家用电器以及部分化妆品、纸尿裤、儿童玩具、保温杯等,包括销量可观的海产、鲜水果以及处于灰色地带的宠物食品、红酒等。这两份清单对跨境电商业界的冲击非常大。冲击主要表现在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趋于一般贸易方式管理,税费同原来相比趋于增加,手续也趋于繁琐。

但笔者认为跨境电商新政的出台,对跨境电商的发展影响有限,原因有二。其一,从运营模式看,跨境电商以B2B为主,而跨境电商新政影响的主要是B2C业务。2014年我国跨境电商B2B交易占比为92.4%,随着B2C交易的兴起,B2B交易占比有所下降,但预计至2017年B2B交易占比仍达89%左右。其二,从进出口结构看,我国跨境电商以出口为主,出口占进出口的比重为85.4%,2015年为83.19%,2016年上半年为80.31%,而跨境电商新政影响的主要是进口。

1.3 我国跨境电商的发展趋势

从前文的分析也不难看出,我国跨境电商有三个发展趋势。

第一,跨境电商交易规模持续扩大,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占比越来越高。随着全球经济深度调整以及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进出口贸易整体放缓,但在“互联网+”背景下,境内外商家及消费者购物习惯和方式发生改变,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应用普及,跨境电商交易方兴未艾。

第二,跨境电商进口业务比重升高。当前我国跨境电商交易以B2B的出口业务为主,运营模式也较为成熟,以阿里巴巴和环球资源为代表的B2B模式主要以信息与广告为主,凭借会员费和推广费盈利,而外贸B2B一般单笔交易金额较大,长期稳定订单较多。随着国内市场对海外商品需求的增长及网购市场的逐步开放,随着消费者网购习惯的形成,以海淘为代表的境外购物方式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跨境电商进口比重将逐步上升。

第三,高额小批量的外贸订单需求不断提升。在“互联网+”背景下,国际贸易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跨境电商交易逐步呈现出传统国际贸易所不具备的多边化、高频度、小批量的特征。虽然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但从全球来看,个人的购买力还是相对持续稳定的,移动终端和物流的发展也为B2C业务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高频小批量的外贸订单需求将进一步提高,并成为跨境电商发展的基础动力。

2 传统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

2.1 理论创新的不足

在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国际贸易理论占据重要地位。国际贸易理论虽然经过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的演变,这些理论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对贸易借助的工具和方式探讨有所不足,更未能深入考虑“互联网+”的因素,因此国际贸易理论对解释当今的贸易实践还是有欠缺的。

2.2 实践能力培养的不足

国际经贸领域活动,实践性是很强的,既强调动手能力,又强调对新生事物的了解和应用。传统国际经贸人才培养容易忽视实践能力培养,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涉及国际经贸领域实践的师资存在不足;其二,国际经贸实践领域涉及到一些商业机密,社会实践、实习过程中很多单位不愿支持配合,开展实践实习活动有困难。在“互联网+”背景下,实践能力培养最大的困难恐怕还是师资问题,原有师资力量很少兼备电子商务领域的实践技能。

机电贸易论文篇7

【论文摘要】 国际贸易的网络化通过转变和简化传统贸易的操作流程,拓展了贸易的空间和场所,缩短了贸易的距离和时间,简化了贸易的程序和过程,使贸易活动智能化、无纸化和简易化,有效地改善了其成本结构,优化了社会资源的配置,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 网络化 操作流程 成本结构 社会资源 一、国际贸易的基本流程 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最大的区别就是涉及众多的单位和相关业务,涉及到多个国家的语言和不同的商贸规定以及运作方法,因而单证、票据、文件繁多,处理过程比较复杂。国际贸易基本流程一般为: 1.交易前的准备 这一阶段主要是指买卖双方和参加交易各方在签约前的准备活动。 2.交易磋商和签订合同 这一阶段主要是指买卖双方对所有交易细节进行谈判,将双方磋商的结果以口头形式或以文件形式(即以书面文件形式和电子文件形式签订贸易合同)确定下来。 3.办理交易进行前的手续 这一阶段主要是指买卖双方签订合同后到合同开始履行之前办理各种手续的过程,也是双方贸易前的交易准备过程,交易中要涉及到有关各方,即可能要涉及到中介方、银行金融机构、海关系统、商检系统、保险公司、税务系统、运输公司等,买卖双方要与有关各方进行各种票据和单证的交换,直到办理完可以将所购商品从卖方按合同规定开始向买方发货的一切手续为止。 4.交易合同的履行和索赔 这一阶段是从买卖双方办完所有各种手续之后开始,卖方要备货、组货,同时进行报关、保险、取证、信用等,然后将商品交付给运输公司包装、起运、发货,银行和金融机构按照合同处理双方收付款,进行结算,出具相应的银行单据等,直到买方收到自己所购商品,就完成了整个交易过程。 二、网络经济对国际贸易的运作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以信息网络为载体的新的国际贸易运作模式正蓬勃发展,给传统的商务活动赋予了新的内涵。它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种信息较为完备的市场环境,通过国际贸易这一世界经济运行的纽带达到跨国界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从而使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充分有效的发挥作用。概括起来讲,电子商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电子商务也称作电子交易,主要是指利用Internet开展的交易活动,它仅仅将Internet上进行的交易活动归属于电子商务。而广义的电子商务是指利用电子技术对整个商业活动实现电子化,如市场分析、客户联系、物资调配等。它强调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高效率、低成本的生产工具,劳动者是同时掌握信息技术和商务规则及技巧的复合型人才,而它的工作劳动对象已不再是传统商务中的实物商品,而是虚拟化的商品信息。电子商务将政府、企业以及贸易活动所需的其他环节连接到网络信息系统上,在整个供需链与贸易链中,电子商务涵盖的业务包括信息交换、售前售后服务、销售、电子支付、运输、组建虚拟企业、公司和贸易伙伴可以共同拥有和运营共享的商业方法等。它利用Internet的网络环境进行快速有效的商业活动,从单纯的网上消息、传递消息到在网上建立商务信息中心;从借助于传统贸易手段不成熟的电子商务交易到能够在网上完成供、产、销全部业务流程的电子商务虚拟市场,从封闭的银行电子金融系统到开放式的网络电子银行,在互联网上的电子商务活动给企业在增加产值、降低成本、创造商机等方面带来了很大的益处。 三、网络经济对国际贸易业务流程的影响 1.交易前的准备阶段 国际贸易在本阶段的活动包括交易双方广泛寻找交易机会和交易伙伴;进行价格等成交条件的比较;了解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政策;政治文化背景等。 (1)传统国际贸易的做法 在传统供货中,这个过程只是通过发放分类广告,坐等用户上门的方式来解决。买方根据自己打算购买的商品,通过广告、商品交易会、博览会等媒介了解需购商品的信息,包括供货商、价格等。由于跨国交易的特殊性,还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来调研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对外贸易、运输等情况,有关商品国际市场的生产、销售、价格以及主要进出口国别等情况。接着是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制定进口商品经营方案,方案内容包括国内可供货源情况、过去进口情况等。买方一般都要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所需要商品的相关信息,以达到用合理交易条件进货的目的。整个过程费 时费力,加上所能得到的相关信息有限,即便付出了很大努力,也很难获得最佳货源和最低价格。卖方一般是根据自己的实力,选择寄送经营商品目录、实物样品、图片说明书、广告赠品以及参加各种交易会、博览会等方式介绍出口商品。从卖方的角度来看,尽管也是千方百计地推销商品,但毕竟属于“大海捞针”,很难抓住本应属于自己的机会。 (2)网络经济对传统国际贸易的影响 网络突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信息跨国传递和资源共享,满足了国际贸易快速增长的需要。无论哪种电子商务类型,网络为买卖双方展现了一个巨大的世界市场,这个市场网络储存了全世界的几千万个品种的商品信息资料,可联系千万家企业和商贸单位。这样的网络平台还通过网络彼此连接起来,进而形成全球性的大市场,目前这个市场正以每年70%的速度递增。在电子网络的条件下,买卖双方均可借助电子技术自己的需求信息,如产品的种类、数量、价格等。为保证信息能安全,实现网上交易,还需要选择有信誉的网络提供者和交易伙伴。供方会积极地推出自己的商品上网,需求方也会随时上网查询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信息。在网上,供求双方推拉互动,共同完成商品交易的准备过程。 在网络经济时代,买卖双方通过电讯互联网络进行交易,减少中介者参与,进而减少了交易的有关环节,由于通过互联网络的信息成本低廉,买卖双方均可以较低的费用获得信息,并迅速达成交易,极大地节约了时间和成本,这对一些中小企业来说,尤其有利;买卖双方均可通过互联网络进行产品介绍、宣传、树立形象等,所花费用也远比在传统贸易方式中所花费用低。 2.交易磋商和签订合同阶段 (1)传统国际贸易的做法 传统的贸易磋商过程往往是通过双方当事人函电的往来完成,贸易单证的传递通过邮寄来实现。通过电话和传真方式也可以进行贸易磋商,但是电话磋商的结果仍然需要用单证的方式通过邮局传递,传真虽然传递单证的速度快,但安全保密性和可靠性比较低,一旦发生贸易纠纷,传真不足以作为法庭的依据。所以,在传统的贸易磋商过程中,邮寄成了重要贸易文件传递的惟一途径。 (2)网络经济对传统国际贸易的影响 网络时代,国际贸易可借助Web中的邮件交互传送实现网上的订购。网上的订购通常都是在产品介绍的页面上提供十分友好的订购提示信息和订购交互格式框。当客户填完订购单后,通常系统会回复确认信息单来保证订购信息的收悉。订购信息也可采用加密的方式使客户和商家的商业信息不会泄漏。 电子公告牌(BBS)是一块公众张贴信息的“黑板”。在商务站点中开设BBS的主要目的是吸引客户了解市场动向和引导消费市场,为实现这些目的,BBS常以如下几种方式出现: ①开办热门话题讨论论坛,以引起公众兴趣,引导和刺激消费市场的发展。网上聊天室提供用户们采用自由、广泛、实时的方式聊天,以捕捉各种贸易机会,可以建立以行业区分的聊天室,类似于化工类、机械类、纺织品类等。 ②开办网上俱乐部(沙龙),例如:电器行业的发烧友俱乐部,通过俱乐部稳定原有的客户群,吸引新的客户群,通过对公众话题和兴趣的分析把握市场需求动向启发灵感,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很多商务网站都有BBS,中国黄页(www.chinapages.com)的公告版,商家可以产品买卖信息,并可根据行业,地区等进行信息分类查询。 3.办理交易前的手续阶段 (1)传统国际贸易的做法 传统贸易方式下,交易前各种手续的办理所需时间较长,手续繁杂,需要与各部门打交道,由于不能接受和提供电子单证而只能出示一些纸单据在一些交易环节受到阻碍。 (2)网络经济对传统国际贸易的影响 网络条件下,买卖双方利用国际互联网与有关各方进行各种电子单证的交换,即可能要涉及到中介方、银行金融机构、信用卡公司、海关系统、商检系统、保险公司、税务系统、运输公司等,直到办理完可将所购商品从卖方按合同规定开始向买方发货的一切手续为止。 4.交易合同的履行阶段 这一阶段是指从买卖双方办完所有各种手续之后开始,卖方办理备货,进行货物报关,保险,取得信用证,将合同下的商品交付给运输公司起运发货。银行和金融机构按照合同处理双方收付款,进行结算,出具相应的银行单据等,直到买方收到所购商品,完成整个交易过程。索赔是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发生违约时,需要进行违约处理工作,受损方要向违约方索赔。 (1)资金的 结转 ①传统国际贸易的做法:首先,付款方向银行发出信用证中请书,列出作为付款条件所必须的商业票据(否则款项将无条件转入受益人账户);其次,银行收到付款指示后,向受益人发出到款通知,列明付款方所要求的商业票据,同时告知受益人,银行见单付款;再次,受益人收到通知后,将信用证所要求的单据备齐,并在单据的相应部分注明信用证号,发给银行;最后,银行收到单据后进行审核,确认各项单据齐备无误后,则将相应单据转给付款方,同时将款项从付款方账户转到受益人账户下,并记录有关行为。 ②网络经济对传统国际贸易的影响:网络时代,企业能够应用电子商务进行生产经营,依赖于银行实现了金融电子化。电子商务之所以成为一个完整的过程,网上电子支付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客户、商家和结算银行可以采用信用卡账号实施支付。在网上直接采用电子支付手段将可省略交易中很多人员的开销成本。 (2)信息流动 信息流是服务于商流和物流所进行的信息活动的总称,既包括商品信息的提供、促销行销、技术支持、售后服务等内容,也包括诸如询价单、报价单、付款通知单、转账通知单等商业贸易单证,还包括交易双方的支付能力、支付信誉等。 传统的贸易往往是通过双方当事人函电的往来完成信息传递,贸易单证的传递通过邮寄来实现。通过电话和传真方式也可以进行贸易往来,但是电话磋商的结果仍然需要用单证的方式通过邮局传递,传真虽然传递单证的速度快,但安全保密性和可靠性比较低,一旦发生贸易纠纷,传真不足以作为法庭的依据。所以,在传统的贸易过程中,邮寄成了重要贸易文件传递的惟一途径。 在网络经济时代,上述各种信息和电子单证的传送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等网络的方式处理。客户定货之后,卖方则要根据货物的形态决定在线或离线供货。 无形产品可以直接在网络上进行在线供货。这些无形产品不仅包括图像、电影、软件等数字化商品。还包括电信、咨询、保险等多种服务贸易。有形产品可以实行“在线交易,离线供货”。同时,客户可以用电子邮件的形式来跟综交付情况。一些大的快运公司如美国联邦快递公司为其客户提供了用Web跟踪货物交付情况的服务。

机电贸易论文篇8

关键词:电子商务环境;国际贸易方式;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02

电子商务具有开放、全球化、地域性、成本较低和效率很高的特点,这些特点满足商业经济内在需求,也是一种新的贸易形式所体现的优点,即互联网技术与商品交易的结合。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在贸易比例中的不断增加使贸易机会增多,贸易成本降低、贸易效率提高,也给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程度与日俱增。不破不立,在冲击的同时也使国际贸易得到创新和发展。

一、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

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原有的国际贸易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最主要体现在国际贸易交易方式上的变化,“虚拟市场”也随之诞生,在这个市场上,电子商务在网上“虚拟”信息,信息使用者进行信息收集或交换,并可以彼此联系。国际贸易领域也多了一个全新、开放、多维、立体市场,改变了传统市场要以固定的地域存在为前提,打破地域限制,形成一体化,用网络纽带将全球信息编织成一个网,这个网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电子商务网使世界上的资本、商品、技术等生产要素按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使世界经济向网络经济迈进。网络贸易的环境促使各国加强彼此经济贸易联系,协同合作。

国际贸易的主体也有了很大改变,由之前的实体公司转变为电子商务平台的虚拟公司。网络信息技术集合了不同实体公司在其所擅长的领域的核心技术,把大量公司在虚拟世界联合在一起,形成一股绳,编织成群体公司网络,完成单个公司不能实现的市场功能,提供更有价值的商品和更高水平的服务。电子商务给跨国公司带来很多优势,例如分工合作、优势互换、资源共享、利益共存。

网络的发展让电子商务平台可也促进全球的商业发展与贸易流通,因此它的这些优点使得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和国际经济贸易组织鼓励电子商务的发展。

(一)国际贸易一般都是建立虚拟化的公司作为经营主体

跨国公司一般采取战略联盟方式经营虚拟公司。这是一种创新的方法,跨国公司之间相互联合组成联盟,利用虚拟经营方式采取合作竞争方式展开贸易,这样一来,信息的传达和传播变得更加有效率,信息化的发展模式有利于贸易发展。在开放系统下采取动态方式形成企业之间联盟。虚拟公司使得经济竞争和消费需求更加激烈,在竞争中谋求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世界贸易的发展。个性化以及多样化是世界贸易发展的趋势,分工与合作、优势之间互补、资源互相利用、利益形成共享。

(二)国际贸易在虚拟市场之中的运行

电子商务大多采用网上虚拟信息的交换,开发出有价值的资源,形成一个全新的市场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开放、包容、多角度的发展,打破了传统贸易地域的局限性,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贸易。全球市场是一个大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经济全球化和新型世界市场不断发展壮大。信息的快速流动也促使资本金、物品、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全球网络经济高速发展。这种贸易环境,使各国间经济贸易联系与竞争不断加强 。

二、电子商务促进国际贸易创新和发展

与传统国际商务不同,国际贸易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发展有很多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创新国际贸易理论方面

电子商务变革了跨国公司贸易,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和跨国公司理论给出了新的解释,使国际贸易理论不断发展,与时俱进。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比较优势是由于差异产生的,形成基础是各国自然资源的多寡、资本程度高低、劳动力充足与否和人力资源是否丰富多方面造成的;在电子商务中,信息就相当于传统贸易中的生产要素和资源,各国之间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与利用率的不同,造成了国家间贸易实力的差异。互联网在国际贸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地位也越发的不可替代。公司组织机构的层次和地域界限在电子商务和互联网贸易中不再起限制作用,跨国公司成为网状系统的组成部分。公司的经营更加柔化、具有弹性和可变化性,跨国公司的生产环节也被收录到信息网络中。

(二)创新国际贸易宏观管理方面

科技的进步必然会带来变化和改革,革新的是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那部分,先进的科技所带来的是更高层次的生产关系。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是同样的道理,新的形式,虚拟化的交易模式,对国际贸易的监管带来很大影响, 与此同时也对国际贸易宏观管理的创新制造新的机会。我国政府对于电子商务的认识从很早就开始了,很多政府部门运用电子商务技术进行国际贸易宏观管理,有成效的在推行电子商务发展。做法有:采用出口商品配额进行电子招标,在网上申领、办理进出口许可证。还可以运用电子商务进行出口商品检验,海关管理和电子报关,在外贸业务中可以用电子化实行全过程管理。这些新变化使得国际贸易的监管公开透明,反过来公开透明的良好监管环境也会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三)创新国际贸易政策方面

电子商务创新国际贸易政策主要是指世贸组织通过电子商务不需征关税协议。这一协议保证了电子商务关税会被永远禁止征收,在电子商务发展上具有深远影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球贸易中,电子商务是未来30年里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全世界都把非常关注信息产业发展和电子商务的未来。各国推出的免关税扶持,使电子商务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和发展。

(四)创新国际贸易运行机制方面

互联网上的电子商务平台实际上就是虚拟市场,国际贸易运行机制也因此改变,形成新的机制, 以信息和网络作为连接纽带,为促进世界市场信息一体化铺平道路。在各国不断地贸易过程中,相互的经济贸易联系也不断加强,为更深层次促进国际贸易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创新国际贸易营销管理方面

互联网诞生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使电子营销也随之出现。电子营销是一种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使用传媒通信技术、数字信号交换方式,用现代通讯技术进行营销的方法。与传统营销相比,具有很大优势。首先,电子营销以客户需求为主导,客户的主动性提升,选择的权利更多样化,互动营销方式也逐渐成熟起来。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意识变的成熟起来,消费理念发生很大转变,注重差异消费和个性消费, 互动式主要是吸引消费者参与到生产过程当中来,使企业获得规模经济, 可以大规模生产,另外互动营销又能让产品满足个别消费者的个别需求,实现大众化和个性化的不同满足需求,这样消费者就会对产品非常满意。电子营销中的网络整合营销,把客户为出发点作为企业出发点,尊重客户需要,在企业和客户之间不断交互,是对传统营销方式的最大改变。

(六)创新国际贸易运输方式方法

EDI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给国际贸易的带来很多便利条件,国际贸易运输不在于一种方法,而是在于整体的完成性,要做出一系列的联系,把仓储、运输、交通等多种条件联合起来,用综合一体化的物流方式进行国际贸易在电子商务中的发展。网络贸易零距离特点使国际贸易运输速度不断提高,消费者个性化消费对国际贸易有很高要求,传统国际贸易不断适应互联网发展变化。信息网络一体化管理贸易过程,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也不断提高,物流环节得到了简化,成本随之减少。互联网的电子商务贸易使国际贸易发生巨大的变化,为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通过不断创新和改革使人们对国际贸易在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很大希望,电子商务带来了很多机遇。

三、国际贸易在电子商务平台发展中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

电子商务平台交易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影响。电子商务属于新兴商务模式,传统法律法规有些不能适应的部分,要结合互联网监管,制定出台新的法律法规,对电子商务贸易给予保护和监督。

电子商务的兴起对传统税收制度提出了重大挑战。传统税收模式是企业到税务局登记,按年或季度提交账务主动纳税,而在电子商务模式下,很多交易都是在虚拟平台上完成的,对于交易的实际发生税务局不易监管和管理会减少国家纳税总额。因此要推行相关税制改革,出台电子商务方面专门税法,保护国家权益。

电子商务的安全性问题是国际贸易必须面对的新问题。互联网安全问题本身就是一件大事,尤其是涉及到互联网上交易,更是不能放松,需要加强防范。现在电子商务出现的安全问题大部分是由于黑客入侵,电脑木马和病毒造成的。通过计算机病毒在电脑上的感染,黑客会盗取客户信息资料,甚至账户密码,使得客户资金安全受到威胁。这就需要客户日常做大量的电脑系统安全工作,加强防范意识,对于陌生电子邮件要采取谨慎态度,不要轻易打开。不要和网络上陌生人联系。在上网时注意不要登录存在安全威胁的网站,当出现危险时及时做好账户挂失。

四、国际贸易在电子商务发展中采取的策略

每个国家的国际贸易有着自己的特点,机遇和挑战是同时存在的。机遇和挑战都是可以利用的,电子商务比传统贸易的优点不断显露,具有很大发展前景。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也趋于不断成熟,赢得发展中的领导地位,与发达国家具有同等优势。

1.电子商务信息基础设施很重要,应该大力发展支持

建设好发展好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发展电子商务具有很大意义。只有完善的电子信息基础设施才能保证电子商务的顺利发展。现在,全世界80%电子商务销售发生在美国,美国之所以有竞争的优势是由于它资金雄厚、技术先进,投入量大和信息基础设施建完备造成的。电子商务近年来在欧洲的发展速度也非常迅速,伴随着完善信息基础实施建设。

2.加强对于技术的开发和创新

技术问题在一切发展中都属于核心问题,在电子商务发展中,每个国家发展电子商务都会面对技术问题,我国科技研发力量不强,更应该重点解决这一问题。

3.加强社会和公众对于电子商务的认识

电子商务发展多年来,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策制定和商务部支持与鼓励,这也是电子商务发展成功的先进经验。在新加坡,政府推广EDI、发挥重要应用作用。

4.重视企业信息化并大力发展

我国企业是推行电子商务的主体,只有企业积极参与建设才能使电子商务发展好。

5.研究和推行法律法规以适应电子商务发展

当今世界国际贸易法是根据传统贸易方式的发展特点而制定的,其中很多规定不适用于电子商务方式,对电子商务的发展造成困难。

五、综上所述

互联网的发展和电子商务模式的出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使世界上以国家、民族作为发展贸易的界限不在居于主流地位,世界也缩小为“地球村”,世界经济发展以全球化作为趋势。互联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电子商务所开展的的全球性贸易和近代商业变革对很多发展中国家传统企业造成不小的影响。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高度成熟的电子商务模式以及软件技术的支持,互联网技术将变为世界贸易的发展平台,以互联网为中心,国际贸易为载体的新型贸易模式将有很光明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曲振涛,周正,周方召.网络外部性下的电子商务平台竞争与规制——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04):25-27.

[2]刘亚国.基于电子商务的国际贸易中SCM与CRM研究[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03):14-17.

[3]杨兆.纵论国际贸易电子化——关于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行业中的理论和应用问题分析[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10-01.42-48.

[4]李医群,周辰,熊励.Proceedings of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SE 2010) (Volume 3)[R].武汉.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SE 2010). 2010-10-17.

[5]彭淑兰.电子商务环境下新型国际贸易交易结构的确定[J].改革与开放,2011(04).

上一篇:贸易纠纷论文范文 下一篇:贸易成本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