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艺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14 19:51:20

古埃及艺术论文

古埃及艺术论文篇1

 

1 埃及正面律

 

在古埃及,人们认为法老作为国家的最高首领,受神眷顾,也是太阳神和尼罗河神的化身,无论是活着,还是死后,都统治着世界,只要肉身不腐,灵魂回归肉体就可复活。因此,古埃及人十分重视尸体的保存,不惜重金制作“木乃伊”和棺材、陵墓,并通过石头雕刻、壁画保存国王、王妃画像。同时,为便于国王在阴间同样享乐,又把人间事物画在墓壁上以供享受。埃及的雕刻、绘画艺术由此产生。古埃及的雕刻、绘画艺术非常独特,具有极其鲜明的艺术特征。

 

1.1 人物造型的特征程式化

 

与现代绘画不同,古埃及人在进行人物造型时,喜欢着重表现人物最有特征的角度,图坦哈蒙出土的法老金椅上的浮雕和底比斯的壁画就是这种艺术理论风格的典型。[1]对于古埃及人来说,眼睛从正面看才能够体现人的特征,而人脸从侧面看最为清楚,因此,在画头部时,正面的眼睛和侧面的脸被奇异地组合在了一起;同理,古埃及人觉得人的身体中肩膀和胸膛从正面最好表达,胳膊和腿从侧面看起来更清楚、清晰,于是人的身体就被画成正面的肩膀、胸膛配搭侧面的下半身,特征明确,组合奇异,形成独特的人物造型特点。

 

1.2 总体构图的主观性

 

由于透视、体量感等现代观察方法的普及,现代绘画的构图多遵循事物的自然面貌。但古埃及人没有这些构图限制,在他们的艺术作品构图中,什么部分重要就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按事物的重要性进行排序。这种构图方式,让画面极具装饰感。当这种方法被应用到壁画中时,更能突出壁画的平面性、稳定性,既可以很好地保持画面统一,又能够清晰地绘制重点局部。

 

古埃及雕刻、绘画艺术的人物特征程式化处理和构图方式的主观性、规范性处理,让古埃及艺术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面貌,让其能很容易地从其他艺术作品中区别开来。有专家将这种遵循严格“规范”和“程式”的图式表达方式做了一个归纳,将其命名为“正面律”:在人物造型中,人脸必呈侧面状态,突出额、鼻、唇,但人眼却是正面而完整的;身体上半身的胸和肩呈正面状态,脚和腿却又是侧面绘制,只要是人物造型,都遵循这种艺术特征,不可随意改动。

 

2 中国古代汉砖造型艺术

 

在中国古建筑上,存在着一种利用模印制成的砖,或是用雕刻、彩绘方式制作出来的砖,统称为画像砖。最早的画像砖来自战国,在两汉时期盛行于世,一直流传到隋唐,隋唐之后方逐渐衰落。

 

汉朝的画像砖艺术,大致可分为中原(主要为河南)、西南(主要为四川)和江南(主要为江苏)三个区域,其中河南、四川的汉砖艺术最具特色。汉代画像砖表达的主题多种多样,有亭台楼阁,也有花鸟鱼虫,有奇珍异兽,也有神仙传说,有车马出行,也有戏剧舞乐,不一而足,是研究汉代风俗文化、政治经济的重要见证。

 

汉代画像砖人物造型古朴,表现手法简约自然,线条流畅生动,在拙朴大气中透出典雅细腻,具有浓郁的装饰效果。其表现内容取材广泛,构图完整、严谨,疏密有序,满而不塞,杂而不乱,独具美感。“体现在偶像式与情节式的图像组织方式、表达‘所知’、‘所感’的造型思维、流动如生的乐舞精神,这些特色使其艺术形式上充溢着张力,体现出宏大气魄和浑厚雄强的时代精神。”[2]

 

3 埃及“正面律”与中国古代汉砖造型艺术比较

 

3.1 两者同样使用规律性视觉表现语言

 

龚和德的《戏曲人物造型论》一文中曾讲到,“大凡要求离开生活的自然形态远一点、即加工美化比较多、形式感较强的艺术,都会有某种程式性”。换而言之,具有规律性、概念性、相对稳定的艺术语言表达方式都可以归为“规律性”语言。体现在绘画、雕刻艺术中,就表现为人物造型方式的一致性、构图方式的相似性、艺术手法的类似性上。

 

古埃及壁画、雕刻艺术,其最典型的规律性视觉表现语言,即“正身侧面律”。哪怕经过千年,其人物造型均以侧面的头部、正面的眼睛、正面的肩胸、侧面的腿脚这样的平面造型手法出现,以其极为独特的方式形成极具装饰效果的艺术风格。例如,古埃及壁画《阿门哈特的石碑》(图1),是古埃及中王国第十一王朝(公元前2000年)时期彩色浮雕作品,其中人物的身躯是正面的,而人物头像则是侧面的,人物和景物都被置于一个平面,在一条水平线上进行构图安排,极富装饰性。[3]

 

它的另一规律化语言,体现在构图安排上:一般的构图均为横带状构图,人物水平排列,依其重要规定形象大小,极具秩序感。程式化的构图方式突出了绘画的形式感、装饰性。

 

规律性视觉表现语言同样运用在汉画像砖艺术中。在汉画像砖中,规律性视觉表现语言表现在它的造型、构图和表现内容上。所谓规律性的造型,是指在汉代画像砖中,无论是人物,还是车马、鸟兽,造型形态具有整体性,注重外形轮廓,舍弃细枝末节,大气、古拙,比如《戏车图》(图2)。《戏车图》收藏于河南省博物馆,其主要表现的内容是两辆飞马奔驰的戏车,还有几个杂耍的人,“前车杆上伎人两手各握一索,左手握索的另一端由另一伎右手力挽,这位伎人的左手拽着前面的奔马之尾,使绳索成直线状态,两索下有伎人或倒挂或双手抓索作翻滚表演。后车杆上顶部蹲一伎人,与前车舆内之人共抓一索,一伎人做走索表演”,体现出汉时“临迥望之广场,呈角抵之妙戏”的景象。[4]这幅汉砖人物造型简练大气,内部细节概括淡化,是汉砖的典型造型。

 

而规律性的构图,则是指汉代画像砖均为平面二维化构图,人物、动物、景象以侧面和影像为主,构图(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平整,装饰意味极强。

 

最能体现汉代石砖艺术规律化语言特征的是它的表现内容,在出土的汉砖中,表现车骑出行、神话典故的内容被反反复复使用,而其中的人物形象更是出现在不同的地点,如“荆轲赤秦”等内容到处可见,让人感觉似曾相识。

 

3.2 宗教是两种艺术最常见的表现内容

 

古埃及壁画、雕刻艺术与古埃及人的世界观有着紧密联系,对于古埃及人来说,每年泛滥的尼罗河让他们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日升日落,星辰运转又让他们认为自然的力量后面有更强大的神,神可以控制自然,超越自然,神可以让人类得到“灵魂永生”,人死后,灵魂不灭,只要肉身不死,人就会复合。因此,所有古埃及的石刻艺术,均围绕着陵墓建筑装饰展开。

 

同样,出现在汉墓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也大多反映出汉人的生死观。汉人认为,人死后是有灵魂的,或成为鬼魂,或成为神仙,这些祖先神灵能够护佑子孙,守护宗族,为更好地祭祀祖先,取悦神灵,守护墓地,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中有不少内容用来表现神仙、神兽。

 

3.3 文化背景造成两者风格特征、表现手法大有不同

 

毕竟古埃及、古中国相隔万里,虽然其石刻艺术、壁画艺术有一些相通之处,但文化背景不同,风俗习惯不同,两者之间的区别也是非常明显的。汉代石刻艺术注重整体性,雄浑、大气,讲究“神似”,讲究“意象”,写实性略差而象征性意味浓郁,这与汉代文学、艺术相辅相成;埃及石刻、壁画艺术强调神秘、静穆,人物形态在规律化的语言下更注重结构、比例、动态,写实性更强,色彩更为浓烈,与古埃及当时的审美艺术一致。

 

因为强调外形,讲究雄浑大气,汉代石刻雕琢手法概括、简练;因为注重结构、动态,埃及石刻手法更为细腻、平滑,明显表现出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的艺术特征。

 

4 结语

 

埃及正面律,强调人物造型的特征程式化,注重总体构图的主观性,形式独特,装饰性强,这与汉代石刻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共鸣。汉代石刻艺术,同样注重造型的程式化、规律性,同样具有平面化的装饰性,但与埃及石刻壁画艺术相比,更加简练、粗犷、豪放,更强调造型整体性,更具有写意、象形的意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一致。两者均为人类历史的瑰宝,均值得人们认真揣摩、欣赏、研究。

 

古埃及艺术论文篇2

一、埃及图腾

图腾作为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而出现,很大程度是远古社会对神明信仰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掌权者控制被领导者思想的一种手段。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原始民族对自然的无知是图腾产生的基础。图腾可算作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其实,图腾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而产生的一种氏族徽号或标志的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图腾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是无论在图案的运用上还是其所起的作用上对于现代艺术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并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其中,图腾中的许多图案纹样及所呈现的文化特征,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不断演变,对于现代徽章纹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代徽章纹样中很多借鉴和吸收了图腾的图案,甚至在功能上也有相似之处。通过了解和认识埃及图腾,对于进一步的研究现代徽章中的许多与图腾相似的纹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埃及图腾中很多图腾形象都与神话、宗教分不开,伊斯兰教为埃及的国教。伊斯兰教复兴前,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盛行对大自然、动植物、祖先和偶像崇拜等多神信仰。同时宗教也是领导者管理国家和掌控人民思想意识一种手段,通过图腾的形式在人们心中刻画一个信奉的实体,可以算作是最早的规范人们身份一种标志。而古埃及人所信奉的不止是一个神的宗教,他们认为大自然的各种物和现象都是由一种神秘的力量操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将其拟人化,对神进行崇拜,这些神大多以动物为象征。

王勇在《中国世界图腾文化》中写道:“古埃及的多神教中,很明显带有图腾崇拜的遗迹,在众多崇拜神中已经出现了和埃及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神,比如保佑农业生产的丰收神、正义之神、智慧之神等。”埃及是多神崇拜的国度,由此可知埃及的图腾崇拜是多种形式的。例如圣甲虫崇拜、睡莲崇拜、太阳神崇拜、鹰崇拜和蛇崇拜等,而太阳神、鹰、蛇崇拜是最为普遍的。例如:由于鹰可以接近太阳在高空飞翔,因此埃及人就把鹰看成太阳神拉的化身等图腾崇拜形式非常多。

关于埃及图腾纹样了解和古埃及的文化研究,对现在研究当地文化有很大的价值。图腾艺术作为以图腾崇拜为基础的原始艺术形式,是原始社会一种常见的艺术符号形式。彭涛关于《图腾艺术简论》中写道:“图腾艺术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对图腾的崇拜情感,因而在图腾艺术中充满着浓厚而神秘的原始宗教气氛”,这也使得图腾艺术研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深深地吸引着人们去认识它,更多地了解它。

二、埃及图腾的特征

通过对埃及图腾的探究,不仅对其功能和作用有所认识,还需要对图腾的图案特征有所掌握,才能更深入的分析埃及图腾对于徽章纹样的影响。

首先,从图腾内容来看,由于对神话传说的信仰以及宗教崇拜盛行,对于神话人物的展现是图腾中最为丰富的题材。古代埃及人相信神的存在,以及对于特殊动物的崇拜情感,太阳神、鹰和蛇的图腾纹样在埃及图腾中是描绘最多的内容。比如:埃及图腾中的太阳纹的形成和由来与古代太阳神的神话传说有关。上古时期,太阳神在埃及成为“众神之父”。埃及作为最早的农业文明之一,由太阳的作用而导致季节的变化,对农耕民族具有的重要意义使得他们非常崇拜这位自然神灵。他们通过纹饰及雕刻太阳纹图腾的形式祈求神灵的保佑并表达对太阳神的崇拜,主要还是与宗教有关一种崇拜方式。

其次,从图腾造型来看,埃及图腾很多都是以拉长直线的造型进行展现。突出表现物体的典型特征来阐明图腾的内容,夸张、简明的造型是埃及图腾的典型特征。

最后,从图腾纹样来看,蛇、鹰的图腾纹样可以算是埃及图腾的标志性的纹样形式。眼镜蛇的曲身纹样是典型的埃及蛇图腾的标志,无论是在埃及的标志性建筑金字塔建筑纹样中,还是在埃及古建筑中都有这样的图腾,典型的鹰嘴造型以及展开翅膀飞翔的雄健姿态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在古埃及时期,鹰被看作是王室的标志。直线型的鹰图案纹样表现出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展翅飞翔的张力表现得十分直接。据考古研究发现,图坦卡蒙木乃伊头部带着一个用金银镶嵌的精美的面具。在这个面罩的前额上就镶嵌着一条蛇和一只鹰形的宝石徽章。因此蛇与鹰在埃及最为常见的图腾纹样形式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了。

三、埃及图腾对现代徽章的影响

徽章作为历史的载体同图腾相似,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文化现象,是记载了一段历史的形式之一。在周继厚的《中外体育徽章图志》中曾这样写道:“一枚枚小小的徽章,就像一条回溯往事的路标,牵着他走回被尘封的历史。”同图腾相似的是徽章背后也是简述一段故事或是文化甚至是一个文明的符号缩影。图腾作为原始族群的保护神的标志,很大程度是对神明的信仰。而徽章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算作是佩戴者个人信仰和荣誉的体现。对于企业和公司来说,徽章就是展现他们身份的一种直观的形式。《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关于“纹章学”的描述可以了解到“徽章的历史比纹章久远。纹章出现后,徽章就自然而然成为了纹章之一。”由此可以看出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徽章起源于一种标识。在张立的《徽章》这本书中提到,徽章最初可能来源于氏族的族徽,并与图腾文化有关。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徽章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其功能和作用也各不相同。但是它是一定时期社会文化和社会意识的反映,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由于埃及信奉伊斯兰教,在现代徽章中,以新月为主要纹饰内容的徽章有很多,在形式的表现上是多样的。对于信仰伊斯兰教的教徒来说,新月造型图案是他们的神圣之物。1914-1922年间创立的埃及苏丹国,在国徽的纹样上就采用了以新月为主要纹样的徽章样式,十分典型体现了埃及崇拜伊斯兰教的宗教传统。鹰在埃及人的心目中拥有很高的地位。现在,埃及国徽上还保留着一只昂首挺立、舒展双翼的金色萨拉丁雄鹰的造型,展示日益丰盈的文明的三色竖纹盾形徽章。由此也可以看出埃及人对鹰的崇拜以及鹰在埃及文化中所拥有的地位和影响力。徽章不仅是一种纹样的图案展现而且也是一种文化、信仰展现的新兴方式。

1、造型方面

图腾是原始部落的徽章形式,对于现代徽章纹样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王权社会的没落,徽章也迅速大众化,成为一般的机构标识或为一般老百姓所佩戴,成为用于装饰自己或体现自身特点的标志。现代徽章

在造型发展过程中很多继承和保留了埃及图腾中的典型元素。埃及图腾中图腾造型较多的采用直线型进行表现,在徽章中得到了保留。较为平均的水平、垂直肌理的造型在现代徽章中仍得到了保留并不断地进行创新。但是现代徽章造型同图腾相比有了很多创新,例如在纹样上与古代图腾相比简洁、突出特征。在造型的表现上更加多元化,除了继承图腾中基本的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图形外,多种图形融合的形式以及直接体现图案的异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代徽章与远古的图腾单一崇拜性与氏族区别功用相比,现代徽章更多地融入了艺术造型与装饰性在其中。为配合不同佩戴形式的需要,现代徽章纹样已经脱离了只显示在墙壁、旗帜等平面绘画上的单一形式,以立体的、异形等多变的造型风格为主要的形式。在材料的运用上,脱离了单一的颜料涂抹描绘的方式,铜、银等金属材料的运用使得徽章在造型的展现上更加丰富,突出主题性和时代感更强。

在现代徽章的纹样展示上也比图腾单一的绘图展示更加丰富。胸前佩戴式、挂件式、肩章式等,多样的展现方式不仅成为企业文化展示的手段、突显佩戴者信仰和荣誉的方式,而且成为了装饰佩戴者的一种流行形式。

2、纹样方面

徽章纹样的不断更新和变化以及对于图腾创作手法的借鉴与吸收,在徽章创作中的体现是非常直观的。埃及图腾纹样随着历史的长河逐渐发展、演变到现代徽章纹样上,例如:在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纪念徽章中就有很明显的体现,从纹样展现的内容上看可以寻找到埃及鹰图腾纹样的影子,但是在形式上与图腾相比表现得更加精细,鹰翅膀与人的结合在内容展现上比图腾更为丰富。由此可见,埃及人对于鹰的崇拜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鹰图腾对于埃及现代徽章纹样的影响是很深远的。鹰、蛇、太阳神等埃及图腾中典型纹样在现代徽章中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在形象上基本保留了图腾中的图形特性,眼镜蛇和展翅飞翔的鹰的纹样仍在现代徽章纹样中活跃着。而在纹样表现的手法上夸张并且突出内容的方式仍然是徽章展现中最为常见的方式。纹样肌理表现上现代徽章虽然少量采用与埃及图腾类似的填涂方式但是正在逐渐摆脱,取而代之的是以立体肌理的形式来传达徽章内容。在《中国世界图腾》中对于埃及图腾的纹样的描写可以了解到,埃及图腾崇拜大多是根据神话传说的内容表现的。对于现代徽章纹样的创作来说是很好的借鉴,在纹样表现上不止是图案上体现所要传达的内容,在徽章背后与图腾一样还有很深刻的意义体现。在徽章纹样上同图腾纹样相似的是采用简单的描绘手法进行表现,由于时代的进步以及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对于徽章创作和造型的表现上更加精致,更具有时代感。

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曾说过:“原始人为了表示对图腾的崇拜,同时为了区分不同部落,在自己住所或是脸上身上描绘自己部落的图腾形象”图腾作为原始部落一种标志,它是现代人了解远古文化的一个切入点,对于现代徽章的形成与发展来看,图腾可算是徽章纹样的雏形。

3、用途方面

古代图腾多用于祖先崇拜及统治者掌权时统一人们思想意识的手段,是与其他氏族区别的标志之一,与现代徽章相比图腾的用途就较为单一了。现代徽章不仅是掌权者一种身份体现、佩戴者的一种荣誉象征,而且具有纪念收藏价值和商业价值。现代徽章可以分为旅游徽章、纪念章、体育徽章、奖章、功勋章等等多种形式。徽章与图腾的用途相似之处在于传承历史文化、纪念重要人物或事件的一种形式。例如:上海世博会埃及馆纪念章,就是对于这一盛会中埃及馆所展示的埃及过去、现代人文历史发展的纪念形式。随着人们对于经济的追求,具有纪念价值的事物必定具有它应有的商业价值。

由于造型、纹样不断更新和发展,徽章的商业价值也不断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在巴瑞特系列设计中,一款以类似于埃及蛇图腾造型为创作的主要图案形式出现在该现代徽章中,不但具有观赏价值更具有在商业售卖中的巨大经济价值。

该徽章纹样中依然保留了埃及图腾中的蛇造型并进行了一些形式上的扩展,但是与埃及蛇图腾不同的是,该飞蛇徽章纹样的展现不但有深厚的历史根源和文化意义,有非常典型的埃及异域风情。蛇对于埃及的意义在图腾中就有很丰富的展示,眼镜蛇舞、法老蛇杖等都是非常典型的埃及风情。巴瑞特系列中采用埃及蛇的纹样有很典型的地域性特点,对于体现埃及文化具有明显的代表性意味。不同的是,徽章起源于图腾,但是现代徽章的用途和价值已远远大于远古图腾。

4、情感方面

图腾是一个氏族的情感以及文化的结晶,通过图腾纹样的描绘对于我们了解埃及的风土人情有很广泛的借鉴性。图腾是氏族甚至是一个国家对祖先或是他们所信奉的神灵的崇拜形式,是一种宗教文化的表现。而徽章是一种荣誉的展现,随着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徽章的装饰性和展现佩戴者个性的表现形式方面也不断被人们所体现。但无论是宗教崇拜还是自身的文化的体现,都是一种心理的表现,由此可以认识到,埃及图腾就是当地先民内心情感的图像化表达。它是法老文化一种体现,对于神明的崇拜以及埃及人对于自然物的崇敬之情的形象体现。由于现代徽章与埃及图腾有很大的关联性,不难看出图腾中情感表现的内容在徽章中得到了继承,图腾是埃及人信仰与崇拜物的体现,徽章也有类似的意义,它是佩戴者或收藏者自身荣誉与崇敬某物的心理外在反映。

王晓天的《图腾:古代神话还是现代预言?》中可以了解到弗洛伊德认为图腾是“俄狄浦斯情结”。认为图腾动物在所有原始部落中实际上是父亲形象的化身。关于图腾的禁忌实际上也是原始氏族部落对于图腾崇敬的一种心理反映。而徽章在现代社会来看,虽然已经是大众化的产物,但是从佩戴者的心理来说,它是一种荣誉的体现和对某种图案的崇拜,其中存在着和图腾相似的崇敬心理情感在里面。王晓天认为图腾是人类自己创造的神,是对大地母神崇拜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对于原始社会来说维系人与自然和谐的纽带就是原始氏族的图腾,其实也相当于一种原始部族的徽章形式。由于徽章纪念性、商业性内容不断扩大,在拥有者的情感上虽然继承了图腾中图案崇拜的内容和浓缩、记录重大事件作用,但其收藏或是购买后所获得的拥有感以及其中升值空间对于拥有者来说,经济收益及社会价值所带来的愉悦感和影响力逐渐被体现出来。

关于埃及徽章与图腾在纹样、造型、用途、拥有者心理等四个方面对比与描述可以更加明确的认识到,由于文化的传承性和埃及人对于信仰的忠实性,现代徽章是埃及图腾的继承发展的产物。通过现代徽章可以找寻远古图腾的影子,而埃及图腾对于现代徽章的形成以及以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影响和借鉴作用。

古埃及艺术论文篇3

有人说:不去巴黎,不知道什么是艺术之都;不去埃及,不知道什么是艺术之源。要去非洲,埃及大概就是最好的选择。埃及!一个旅者心仪的旅游梦土。金字塔的雄姿风华,伴随着沙漠中不断传出的骆驼铃,虽经历了自然与文明巨大的冲击,依然震慑着我们。何不让我们一起聆听着尼罗河女儿的呢喃,走入法老王的金色秘境,寻访北非失落的古文明,展开一段精彩绝伦的埃及风情……

古埃及人很有艺术才华。他们在城墙或庙顶上涂满文字,绘满彩图,有些经过时间的考验,至今仍然看起来栩栩如生,令人感叹于古文明的发达。

埃及国王椅子

这把金制的王座被发现在古埃及法老Tutandhamun的墓穴中。这把椅子是专门在召开国家会议时使用的。椅背上是一幅国王与皇后的画像。椅子的扶手是带有翅膀的蛇的形象,他们带着皇冠保卫着国王。整张椅子由动物腿的造型支撑着,并且装饰有动物的头像。

相框

此款相框以双鹰相托而出。在古埃及,鹰是众神中重要神灵之一:鹰神(HORUS),王权的守护者,外形幻化为鹰;为奥西里斯与伊西斯之字。此款相框的设计,也就是出于想借神鹰守护者之名,来守护相框中的你。

手握镜

镜子的边缘镶有红蓝水晶,突显了这个手握镜的独特之处,其闪耀的光辉使追求独特的你不由驻足观赏。

双翅人

Isis(爱西丝)是冥神Osiris的妹妹和妻子,天神Horus的母亲,地位等同于大地之母,是诸神之后和婴孩的保护神。据古埃及的说法,任何深爱丈夫的女子皆是Isis的化身。Isis总以戴着兀鹰头饰的服饰出现,在一对角的中间镶嵌这太阳圆盘,有时以双手张开的一对翅翼之面貌出现。

玻璃香精架

老鹰在天上展翅高飞,比所以人都接近太阳,所以老鹰成为太阳神雷(Re)的化身。具有鹰翅的太阳成为古埃及最普遍的神符。

金字塔扑满

金字塔是天堂的阶梯。迄今为止,在埃及境内有发现80多座金字塔。这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在古埃及时代建造来作为皇室成员的坟墓。尽管为什么埃及人要以这种方式建造坟墓仍然是个迷,但是人们相信这可能是让死后的法老的灵魂可以通往天堂的阶梯。

方形烛杯

古埃及艺术论文篇4

【关键词】立体主义;古埃及艺术;正面律

一、立体主义的造型特色

“立体主义(Cubisme)”是西方现代艺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虽然它只辉煌了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但艺术风格张扬鲜明,在世界现代艺术领域中占有重要席位。其代表人物以毕加索、布拉克最为著名,其中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更被视作立体主义的先河之作。

这是一个由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画家组成的艺术流派,促使他们进行艺术创作革新的动力来自他们当时所处的迅速发展的工业社会环境。对这群艺术家而言,传统的艺术语言已不能再充分传达这种变革下人们的情感、心灵所生产的感受和情绪,他们急需寻找一种新的“语言方式”。这就是立体派艺术产生的社会背景。

立体派的发展经历了“分析立体主义”与“综合立体主义”两种风格,本文所要涉及的是其流行于1908-1912年的“分析立体主义”。它在创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理念指导。“将不同状态及不同视点所观察到的对象,集中地表示于单一的平面上”。①在立体派的作品中,你看不到规矩的定点透视框架下的构图构型,没有真实描摹下的明暗、形体和光线再现,画面上的形象是被分割、延展、重组过的,而且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几何化处理。不同视角下的多个形态被布置在同一平面内,本应是三度空间内才能展示的内容以二维的方式被奇妙地组合在一幅画面上,用形象的相似而非确定的的多意性来吸引关注和刺激探求的好奇心。“它包含了对具体对象的分析,重新构造和综合处理的特征”。② 这种造型方式依靠的显然不是人对世界客观的视觉经验及感性认识,它是一种因倾述、表达的需要而进行观念化思维处理后所产生的结果。

这种创作法则,在约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的埃及古王国时期,就已被确立并普遍运用在当时艺术活动中了,并形成一种独特而强烈的艺术风格。

二、埃及艺术中的“正面律”

古埃及艺术特定的风格模式约于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年)开始逐渐形成,并以程式化的方式固定下来,“正面律”便是其中之一。

“正面律”在古埃及艺术中有两种表现形式,在以帝王贵族及神明为主题的圆雕人物中,它的法则是无论坐姿、立姿,雕像的头、颈、肩及躯干均与地面保持绝对的垂直关系,没有丝毫的倾斜意味,人物面部保持绝对水平,直面前方,双眼目光水平地前视,直直正正、庄严完满是它最显著的风格特点。

第二种便是平面浅浮雕及壁画中出现的“正面律”(见图一)。和前面的“正面律”一样,此一律则也是用于身份高贵的人物描绘。其造型以固定的程式化方式进行:人物形象多用勾勒精确的轮廓线表现,人物头部为正侧面刻画,而面部“安装”的那只眼睛却并未因侧面作相应透视变化,呈完全正面表现,肩膀胸廓部分与眼睛一样,为完全正面的对称表现,腰部臀部及双腿双脚则又转了90度与面部朝方保持一致,呈正侧面形象。

这是古埃及艺术中最富特色的造型形象。这一标准化的形象表达有其语用标准,这种艺术形象多出自古埃及法老、贵族墓中,是为当时统治阶级的宗教信仰服务。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是独特的,他们从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及河两岸植被的死而复生、生而复死的规律,并从中悟出了对死亡的理解:死亡不是彻底的消失,而是生存方式的变换,是一种灵魂永生的方式。于是与死亡相关的墓葬就成为实践这种宗教观念的最佳载体,艺术则成了为之服务的最佳表现手段。它要表现出法老、贵族们最优美、完满的一面。“正面律”从人物形体结构上而言显然是很扭曲、极不自然的。但它却是人体各部位中几个最具典型特色神态的重组,正侧面的五官轮廓线勾划出英俊明朗的形象,正面表现的眼部线条体现出法老良好教养,宽阔端正的肩胸、挺拔的体态可以体现法老贵族们的力量、威武与强健,这是最高统治者应有的最理想的形象及状态,这种重组方式可以比较充分地完成这一表达。

三、综述

西方现代艺术中的立体主义与古埃及艺术中的“正面律”,都采用了对视觉原型进行形象重新组构的手未能,但由于社会语境及表达语汇的不同,产生的却是风貌迥异的艺术形象。

立体派艺术诞生于人们的心灵、思想、社会传统文化受到工业革命巨浪冲击的现代化社会,人们所经历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需要以一种全新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人们的体验与感受,在表达语汇大为丰富的现代,创造出了个性张扬、充分表达自我、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艺术形象。“它主要追求一种几何形体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还保留着强烈的光线和某种空间感。” ③

古埃及艺术中的“正面律”非常自由地运用形的组合,它不拘泥于现实的形体结构,而是根据表现的需要,将不同视角下的形象大胆变化组合在一起。不仅仅在法老、贵族的形象中,这种造型手法还出现在当时壁画艺术的其他造物形中,如图二人物头顶上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高耸的兽角表现,完全没有顾及它现实中理应具有的透视走向,而是做正面对称表现,以期表达一种庄严、神圣的气氛。在埃及壁画中有一种神鸟的造型,主体呈正侧面视角刻画,但展开的双翼却是从正面视角所得,两种视角下的对象奇妙地组合在同一平面中。古埃及壁画艺术是为法老的宗教仪式服务的,艺术语汇的运用须受宗教制约,而法老为了自己形象的完满及永生愿望的实现,对壁画上自己的形象的刻画有着严格的宗教意义上的规定,“正而律”的程式化成了这里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只要能达到以上的目的,刻画形象的艺术美感是否强烈、姿态是否优美自然、构图及比例是否得当、对象的结构是否符合逻辑,是不予过多关注的。

参考文献

[1] 邵大箴 《现代艺术辞典》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89版 第6页

[2]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 第135页

古埃及艺术论文篇5

埃及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多最古老的艺术珍品宝库之一。它室内的巨大雕塑作品虽不可能如金字塔那么巨大,但也相当令人震撼,它精美的黄金制品向我们展示了公元前两千多年就存在的冶炼技术和精湛工艺。埃及在公元前3200年左右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它的文明更加悠久,埃及文字的出现约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埃及出土的一艘长达47米的木船,约造于距今4700年前。所有这些,都足以让后来看见它的希腊人惊叹不已。

在人们印象中,希腊哲学、数学与天文学是相当发达的。英国哲学家罗素却这样说:“没有任何决定性的证据可以证明希腊人在公元前10世纪以前是会写字的。”世界上最早的阳历由埃及人发明,最早的阴历是巴比伦人和中国人发明的。数学是伴随着生产、交换,以及建筑、天文学与计算等方面的需要而产生的,埃及金字塔就是神奇的几何图形,凝聚着至今令人惊叹的几何、数学和天文学知识。希腊的哲学是从泰勒斯(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开始的,欧洲的史学著作均说他到过埃及,并说他最早把埃及的几何学带到希腊。稍后的毕达哥拉斯(古希腊数学家)也被认为到过埃及和两河流域。罗素说:“数学,在证明式的演绎推论的意义上的数学,是从毕达哥拉斯开始的。”又说,“他的大部分智慧是从埃及学来的。”古埃及人无疑是古希腊人的老师,希腊人从埃及人那里学到的远远不止是雕塑艺术,不止是数学、几何、天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但是,就在埃及博物馆里,只要看看埃及在两千多年的岁月中,其雕塑作品保持着没有多大变化的传统风格,再看看希腊征服埃及期间留下来的希腊雕塑作品,我强烈地感觉到了:埃及人在几千年的文明中坚守着传统而缺乏创新,希腊人从埃及人那里学艺术,学自然科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的基础上创新。就这个创新,古希腊的创新,是如何使科学、艺术、哲学,如何使航海贸易,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管理,均发生了质的飞跃,并深远地影响了罗马,乃至后来的整个欧洲。这是我的埃及印象之一。

一个缺乏创新的国家,纵然有令世界一切民族都惊佩的古老文明,也是会落后的。埃及从公元前945年后相继被利比亚、亚述、波斯等国入侵并统治,到公元前332年被亚历山大帝国征服,结束了近三千年法老时代。再后,于公元前30年被罗马占领,并入罗马版图。这几百年间,进入埃及的是希腊和罗马文明。当希腊和罗马以创新的更高文明覆盖这片土地的时候,古埃及就真正成为历史了。

公元640年阿拉伯人攻进了埃及,并最终使这片土地“阿拉伯化”。因这个时期罗马帝国分崩离析,欧洲不仅没有任何国家有能力踏进非洲,而且欧洲文明已衰落到严重落后于崛起的阿拉伯文明。这一时期阿拉伯人无论文学、艺术和科学各方面都有重大成就,这是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世界文化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时期。换句话说,能够使埃及“阿拉伯化”的决定性因素并非阿拉伯人的武力,而是以崭新姿态出现的阿拉伯文化。我由此加深了这样一个印象:在人类历史上,能够真正产生征服力量的并不是武力,而是文化,是创新发展的文化。

1517年后阿拉伯化的埃及曾先后被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法国和英国占领,但阿拉伯埃及经受住了异质文明的冲击,于1922年2月28日独立,今天的埃及全称是“阿拉伯埃及共和国”,总人口约7000万,大部分是阿拉伯人,约占87%。首都开罗是非洲第一大城市,也是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所在地。

我们来到埃及,看金字塔还巍然耸立,看满街的阿拉伯人,都可能发出一个疑问:古埃及人到哪里去了?他们的后代是什么样的?历史上只有摩西率领着希伯莱人出埃及的记载,没有看到古埃及人整体往哪里迁移的信息。古埃及人的血脉仍然在今天的埃及人中,只是古老的埃及文明,它的艺术,它的学术,它的建筑、造船等等科学技术都被其他民族吸收形成了更先进的文明后,古埃及人也会被溶化在一批批的征服者中,渐渐就像消失在沙漠中,我们只能从博物馆里的古埃及雕塑作品中去凝望他们的形象了。

我们走在开罗的市场,发现许多商店的阿拉伯人都会说一句中国话:“你好我好大家好!”发现他们对中国人相当热情友好,不乏敬意。我们心中蓦然感受到温暖,且有一种自豪。

在亚历山大城,中国驻亚历山大领事馆的总领事告诉我们,埃及人的日常生活用品90%左右来自中国,而且主要来自浙江。我们吃一惊,难以相信。我们中有人买了不少“阿拉伯头巾”,领馆人员说,你们肯定把“中国制造”买回去了。大家于是在围巾上找,果然找到一个小小的标记,上面印着“MADE IN CHINA”。

“啊!我还买了不少,准备送人呢!”于是就用小剪刀把那标记剪掉,就算不想让家乡人笑话吧。

亚历山大是亚历山大大帝时期建的城市,曾经是帝国首都,今天是埃及第二大城市,也是东地中海最大的港口。从浙江宁波港出航的中国产品就是航抵亚历山大港,经此运往埃及各地或转口贸易。埃及进出口贸易物质90%经此吞吐。埃及与中国贸易的逆差之比约为1比9,中国从埃及进口的商品主要是原油。仅仅几年前,埃及,以及阿拉伯世界的日常生活用品市场,很大份额还是传统的欧美市场。近几年中国民营企业开拓出很大份额的欧美市场,并挺进阿拉伯市场。我在亚历山大这座被誉为“地中海新娘”的美丽城市,看到装饰得最漂亮的商店是经销中国服装的商店,十分显目地亮着写着“CHINA”的霓虹灯,犹在告诉顾客,这里卖的是最好的中国商品。整个商店红彤彤的,就像举行盛大婚礼的殿堂。

在埃及的另一个深刻印象,是在尼罗河夜晚的游艇上目睹了一对新婚夫妇的婚礼。那时游艇尚未启航,当那小提琴、手鼓与其他器乐响起来时,我们从游艇的阳台上往下看,看到一大群阿拉伯人围绕着新郎新娘载歌载舞向游艇走来,那么浓郁的阿拉伯音乐和他们的欢乐情景立刻就把我们感染了。

他们在游艇前宽阔的桥上踩着音乐尽情地舞了挺长一段时间,才进到船舱的大厅里来。这时我们就处在他们欢乐的婚礼晚会之中了。对我们来说,似乎是意外遇到,但我们很快了解到,阿拉伯人的婚礼,选择到尼罗河夜晚的游艇上来举行,是常有的事。

我注意到,参加婚礼的有新郎新娘的父母和亲属们,有他们双方的青年男女朋友,约近百人。这样的结婚典礼,没有我们在国内看到的酒宴,不是大家来吃一顿喝一通,这里就是歌舞。除了新郎新娘的父母,几乎所有的人都轮流加入了歌舞。小提琴和电子琴是西洋乐器,但演奏出的全是典型的阿拉伯民族音乐,他们忽然同时发出一声欢快的呐喊,令人动魄惊心。音乐和舞蹈的节奏都那么欢快,那么强劲,那么充满生命的激情!

当一群男女儿童出现在中央时,新娘就在孩子们中间,孩子们围着新娘与新娘共舞。孩子们的舞蹈也非常优美。一批一批的青年接着进去围着新娘跳舞,新郎也加入。每个人进去、出来都随意,都自由自在,每个人的舞都很独立,跳出你生命中自身的开心、愉悦和快乐。

这时我想起初到开罗的夜晚,当我们乘车从机场进入开罗市区,我看着两旁的建筑和夜市,忽然感觉犹如来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南方的某个城市。埃及大部分人生活水平不高,近一半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我无法判断这对新婚夫妇的家庭经济状况,但可以肯定是民间婚礼。就在这个婚礼上,我看到他们群体这样的歌舞,这样的欢乐,可以怀疑他们生活中的幸福感吗?

这不是我们在节日的电视节目上中看到的由专业文艺人员组成的广场或舞台上的歌舞,这就是民间由新郎新娘的朋友们聚在一起让我们看到的欢乐场面。我们是外人,但我们也不由得沉浸在其中,体验到了一种快乐和幸福。

幸福是什么,是一种能让人为之感动的体验。就群体而言,它包含着一个民族的自豪感,包含着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观,包含着个体生命能够释放能够感受的激情。就在他们热烈奔放的民族音乐中歌舞中,就有他们色彩斑斓郁郁葱葱的家乡。当他们把手都牵在一起时,挽起的手臂或上或下,舞着音乐跳得更加热烈。坦率说,我们忘记了船是什么时候起航的,忘记了尼罗河两岸的夜景,我们眼前的美景胜过了尼罗河两岸灯光弥漫的风景。我相信这里面是有幸福感的。在这个尼罗河之夜,我对阿拉伯民族加深了了解,充满敬意!

埃及近十多年来发展也很快速。埃及从1952年建立共和国后的30多年经历过一个国有化时期。1991年开始全面施行经济改革,注重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增长率,实行国有企业改制,完全向市场经济转轨,目前私营企业数量已占埃及工业企业总数的80%以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二十一世纪也将是阿拉伯世界在经济全球化时奋创新,谋求跨越式发展的世纪。阿联酋的迪拜就相当典型。

当今美国占据着全球“高端商品”的主要份额,我国民营企业赢得了全球“民生商品”的很大份额,这无疑是可喜可贺的很大进步,但高端技术在日益渗透到日常民用产品之中,阿拉伯世界吸收高技术并应用到工业制造和服务业领域的意识与能力,正在局部地区以惊人的成就出现。当代世界,市场并不是靠占领的,在创新的发展面前,永远有崭新的世界。

遥想着古埃及灿烂的历史,希腊、罗马征服埃及,以及阿拉伯人将埃及阿拉伯化的历史变迁,再后欧洲工业时代的崛起,美国推动计算机时代出现,再体会“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确然非常重要。

古埃及艺术论文篇6

2013年10月29日至 2014年2月10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地中海文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藏文物精品》展,第一次向中国公众系统介绍地中海数千年以来的文明和艺术精华,包括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腓尼基、赫梯、米诺斯、迈锡尼、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阿拉伯、奥斯曼帝国等诸多时期的文物精品,可谓是地中海诸文明在北京的一次“邂逅”,举办展览的意图十分明显:不仅介绍有关古代地中海文化和艺术,也祝愿各国人民加强交流、增进友谊。

一、上古地中海东部沿岸和西亚各民族的艺术

地中海文明的曙光最初映现在东部沿岸,在今天并不起眼的小亚细亚半岛和巴勒斯坦,距今九千年乃至一万年前,耶利哥(今巴勒斯坦之 Tall as-sult

n)和沙塔尔 -休於(今土耳其中南部)的人们已经兴建了具有圆形碉楼的村落和最早的城镇。当时,沙塔尔 -休於的人民雕塑了象征生殖力量的母亲神像,以及可能是图腾象征的豹子和母狮艺术形象。

四千多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苏美尔诸城邦(公元前 4000年代末至公元前 2000年)已经建起了高高的塔庙,祭奉天上七颗星星:太阳、月亮、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这就是现在一个星期为七天的由来。苏美尔人最先使用楔形字符,苏美尔文化为古巴比伦(前 1894-前1150)、亚述(前 3000-前605)和迦勒底王国(即新巴比伦,前626-前538)所传承。

本次展出有出土自埃及和叙利亚的两件《阿卡德语楔形文字泥板》(图 1),上面还有苏美尔滚筒印章压印出的浅浮雕,使我们回到了三千多年前的苏美尔 -古巴比伦时代。

早在四千多年前,古埃及人民已经建起了高高的金字塔,他们相信灵魂不灭,他们精心制作木乃伊,把他们来世的幸福寄托在尼罗河大神奥西里斯和伊西斯女神的身上。埃及人在尼罗河畔的悬崖上开凿并修建了陵墓建筑,还兴建了诸多壮丽的神庙,他们的雕像和壁画庄严而神圣,他们的金属、玻璃和宝石诸工艺极为精湛。

本次展品中有诸多古埃及风格浅浮雕、人物雕像、《饰有游泳女像的脂粉勺》、《饰有哈托尔女神的脂粉勺》、《女子手捧小匣之马骨脂粉勺》、《三耳玻璃瓶》、《香水玻璃瓶》、各种施釉彩的小香水陶瓶,埃及风格的方解石瓶、石罐、石壶、银制碗等。还展出有埃及风格之大型玄武岩《霍尔将军雕像》、大理石之《埃及风格人物雕像残件》,还有《柏木制作的木乃伊棺》,它们严守埃及艺术正面律。

在非常遥远的年代,腓尼基人已航行在地中海万顷碧波之中,甚至从海路环绕了非洲大陆。此外,能够远航地中海的还有克里特水手,其祖先来自小亚细亚和北非,他们在克里特岛相遇并创建西方历史上最早的米诺斯文明(前 3000-前1450),但克里特人却不属于印欧民族。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人民把诸神塑造成威风凛凛屹立在猛兽背上的样子,还把诸神雕像作为柱子支撑皇宫。叙利亚、黎巴嫩和塞浦路斯还擅长制作青铜圆盘、金盘和象牙雕刻。站立兽背诸神保佑着海上航行的腓尼基人,也保佑着小亚细亚的赫梯人和稍后的阿拉米亚人。诸神头顶宫殿的传统流传到爱琴海,成为西方人形柱的来源。

展品中有出土于黎巴嫩推罗的《装有船首图案和塔尼特女神的方形铅秤砣》,乃记录了腓尼基人的航海和贸易活动。还展出一件出土于塞浦路斯的腓尼基《双耳尖底瓶》,在古代,这种尖底瓶是用来装橄榄油的,运输橄榄油是腓尼基商船的主要任务之一。有一件《刻有腓尼基语祭文的石碑》,上面不仅有东方的语言,描绘的图案是古希腊经典的卷草 -棕榈纹。本次展览中有来自塞浦路斯的一件《饰有神话场面的金银碗》,上面饰有埃及人战胜敌人的线刻画面,环绕着斯芬克司与卧地神.组合的二方连续,具有古埃及 -叙利亚的混合艺术风格。其他还有地中海各地的黄金、石和象牙等制品

在古波斯帝国(前 550-前330)之前,米底亚人就已经确立了伊朗历史上最早的文明格局,为波斯文明奠定了基础。波斯人把帝国疆域从亚洲扩展到欧洲和非洲。波斯青铜和黄金工艺华丽而精湛,他们建立了壮丽的波斯波利斯皇宫。古希腊文献记载,他们通过米底亚和波斯获得了来自东方的丝绸。亚历山大远征后,希腊人、安息人在西亚 -伊朗的土地上建起了诸希腊化国家,经过五百年的沉寂,萨珊波斯( 224-651)国家再度兴起,萨珊的文化和艺术对拜占庭和丝绸之路产生深远影响。

本次展览虽无古波斯作品,却有波斯风格的影子,如塞浦路斯出土的一件《玻璃浅棱纹平底杯》(图 2)实际上模仿了米底亚 -古波斯风格的黄金篚.( Phialae,“碗”的波斯语音译)造型。本次展品中的拜占庭手镯则具有萨珊波斯银器的装饰特色。

二、古希腊、罗马、中世纪西方艺术

腓尼基人和克里特人之后,轮到古希腊人在爱琴海上自由航行,在遥远的传说里,最早的说希腊语人——阿该亚人为了美女海伦而远征特洛伊。阿该亚人创建了欧洲大陆上最早的迈锡尼文明(前 1650-前 1100),随后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公元前 1600年,爱奥尼亚人进入阿提卡半岛建立雅典等城邦。前 1100年左右,多利亚人灭迈锡尼文明,建斯巴达城。历经黑暗时代和移民浪潮之后,公元前 9世纪左右,希腊民族有了共有称谓——希腊人。公元前 8世纪到前 4世纪,古希腊人重建了爱琴海文明,并在希波战争(前 492-前 449)之后迅速走向全盛时期,创造了辉煌的古典建筑、古典雕刻、古典戏剧和古典哲学体系。

古希腊人以理想化的古典美塑造了他们心目中宙斯、阿波罗、阿耳忒弥斯、阿芙洛蒂忒等诸神造型,这使希腊雕刻成为古代艺术无与伦比的楷模。希腊哲学和戏剧(特别是悲剧)也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温克尔曼将古典美判定为“静穆的伟大,高贵的单纯”,他说:“正如大海的深处,经常是静止的,不管海面上波涛多么汹涌,希腊人所造的形体在表情上亦都显出在一切激情之下他们仍表现出一种伟大而沉静的心灵。 ”[1]亚里士多德将希腊文化的因素称为“卡塔西斯”(即净化),净化中包含了“爱洛斯”(Eros,情感)和“逻各斯”(Logic,理性) [2],也就是说,古典美的内涵包含了理性与情感的和谐。但促成希腊文明产生的源头不仅在于其自身,西亚和爱琴海文明对他们具有极大影响,他们在吸收西亚诸因素之后制作出希腊彩陶,特别是在东方风格基础上,发展出黑像式风格、红像式风格等彩陶艺术,奠定了西方工艺的基本风格。

古希腊彩陶方面,有诸多黑绘式、红绘式希腊彩陶展品,上面多描绘有希腊诸神和英雄形象,如丰收女神得墨忒尔(《红像双耳爵》)、雅典娜(《黑像双耳尖底瓶》)、柏勒洛丰(《雅典黑像杯》)和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红像双耳瓮》)等,还有腓尼基公主欧罗巴(《绘有宙斯掳走欧罗巴图案的红像双耳爵》),欧洲的地名即由她而来。有一件《红像双耳瓶》(图 3)描绘了吕底亚(前 7世纪 -前546)国王克洛伊索斯之受刑。公元前 546年,他被波斯军队俘获拒绝投降,被推上柴垛处以火刑,大火点燃时,他高声喊叫希腊政治家梭伦之名,感动了波斯王居鲁士二世,遂松绑赦免。 [3]

公元前 334年,亚历山大大帝(前 336-前323在位)进行了史无前例的远征,一举摧毁了古波斯帝国。希腊军队把古希腊文化传播到地中海东岸各国、波斯和遥远的印度,使希腊文化和亚洲文化得以融合,形成了希腊化文化。

展品中有一尊出土于意大利的罗马时代的《佩带王冠的伊西斯头像》,面部已经完全希腊化,仅仅是额头兽角和王冠上的眼镜蛇显示了埃及女神的特色。一尊托勒密王朝的末代女王《克娄帕特拉七世残片》,与我们心目中的“埃及艳后”相去较远,其冠冕下方的联珠纹具有东方特色,而《克娄帕特拉七世青铜立像》则把埃及雕刻正面律与希腊写实风格融为一体。还展出了诸多《披纱女子立像》彩陶小雕像,具有希腊罗马风格。展品中有一个《刻有希腊文的供桌》,为托勒密王朝埃及某地一卫戍官所为。赛拉比斯神为托勒密时代神.,是埃及阿匹斯神牛与冥神奥西里斯的混合体,一度在地中海流行,展品中一件出自迦太基的《赛拉比斯神头像》,展示了埃及-希腊和腓尼基文化的混合,头像是写实的希腊风格,头顶则模仿了人形柱。

公元前 2世纪,罗马人战胜劲敌迦太基王国(前 814-前146)。又过了一个世纪,罗马人乘古希腊衰落之际,向东扩张,征服古希腊全境和托勒密王国(公元前 305-前 30),吞并了整个地中海,建立了罗马帝国(前 27-公元 395)。罗马艺术主要模仿了希腊古典写实风格。公元前 212年,罗马人马尔凯勒鲁斯征服西西里岛希腊殖民城市锡拉库萨,凯旋时带回大量希腊艺术品,罗马贵族从此爱上了希腊艺术。罗马人并不像希腊人那么虔诚崇拜诸神,其艺术神韵要比希腊逊色,罗马雕刻的成就乃是把恺撒大帝、屋大维(即奥古斯都大帝)、君士坦丁大帝,诸政治家、演说家及贵族们的脸庞雕刻得栩栩如生,罗马工艺具有希腊遗风,但也有自身特色,其陶塑、银器、青铜灯具、玻璃制品、宝石镶嵌和小型胸章异常精致。

古罗马展品主要是雕刻。《身着大祭司服的屋大维半身像》(图 4),展现了罗马帝国创建者富于人性的一面,其脸部缺陷没有被掩饰,而不像我们通常在身着戎装、指点江山的奥古斯都大帝立像上所看到的那样完美、神圣而高不可攀。《身着戎装的哈德良半身像》,其凝神专注的眼神仿佛越过罗马城垣,眺望着帝国边疆。有一尊帝国时期希腊政治家、演说家《哈罗德·阿提库斯半身像》,鼻部已损坏,但坚毅、专注的表情和纷乱发型与俗称“海盗”的斯多葛派哲学家塞内卡雕像极为相似。《罗马将军雕像》传承了希腊人体美的遗风。而《刻有弹奏琵琶音乐家残片》则遗留了古希腊的音乐传统,并使人联想起印度-阿富汗犍陀罗艺术的舞蹈形象。还有两件古罗马时代的《特洛伊王子帕里斯雕像》和《阿耳忒弥斯雕像》,保留有希腊艺术古典美的风韵。

展品中有一件前 9世纪的陶瓮,但刻有 1世纪时的埃及式拉丁文,留下了希腊化的烙印。还展出了极为著名和珍贵的托勒密王朝时代的《罗塞塔石碑》(前 196)。1822年,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主要就是根据罗塞塔碑三种铭文(希腊文、埃及祭司体象形文和埃及世俗体草书)破解了埃及文。展品中有一件神秘的《密特拉献祭公牛的浮雕》,表现了密特拉用短剑宰杀公牛的情景。本次展览有罗马帝国、希腊化世界流行诸多马赛克镶嵌地砖画,描绘有小爱神与海豚嬉戏的场面。

公元 3世纪,君士坦丁大帝把首都迁徙到拜占庭,改其名为君士坦丁堡。其后不久,罗马人的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即拜占庭)和西罗马。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拜占庭帝国将古希腊罗马的文明延续至文艺复兴。拜占庭人的文化把欧洲、古希腊和萨珊波斯诸文明集于一身。

5世纪至 15世纪是欧洲中世纪。从 392年起,西方人废弃古希腊罗马文明,转而信奉基督教文明。中世纪早期,日耳曼人四处迁徙,他们建立了法兰克王国(486-9世纪)等诸多“蛮族”国家。 8世纪,查理曼大帝提倡文化,重建了西方文明,并把法兰克王国扩大为全欧洲的帝国。公元 1096-1291年,西方十字军发动了八次大规模东征,十字军、阿拉伯军和拜占庭军在西亚、北非和小亚细亚的土地上浴血鏖战。十字军在东方建立诸拉丁王国,最后被阿拉伯人所驱逐。而君士坦丁堡遭到蹂躏,从此一蹶不振。

中世纪西方展品中有《国王形象的象棋子》和一件饰瞪羚纹样的《海象牙主教权杖》等。拜占庭时期的展品有《带棕榈饰的象牙小盒子侧板》(图 5)、《饰骑士和格里芬镀金银手镯》,其纹样风格是希腊化、萨珊波斯和拜占庭的融合特色,具有卷草纹和联珠纹的混合结构。展品中有诸多东方拉丁王国时期的彩釉小碗,具有西方和西亚的融合特色。还有十字军时代的《柱头浮雕》、《耶稣进入耶路撒冷雕塑残片》和《刻有阿拉伯文字的十字军纪念牌》、《天使雕像残片》、大理石墓碑、十字架和首饰盒等,十字军纪念牌上出现了穆斯林军首领萨拉丁的名字。有当时幸存下来的拉丁王国之一塞浦路斯王国的遗物,包括中世纪风格的《鲁西格南国王子祈祷雕像》和阿拉伯风格的《鲁西格南国王胡格四世的铜盆》,铜盆上有阿拉伯铭文,风格接近伊朗伊斯兰工艺,上刻耶路撒冷徽章和阿拉伯风格的精美书法。

三、阿拉伯世界、奥斯曼帝国和现代地中海艺术

公元 610年,创建了伟大的伊斯兰教。在伊斯兰旗帜下,穆斯林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并向外扩张,先后征服西亚、北非和中亚,建立起庞大的阿拉伯帝国,欧洲称之为萨拉森帝国,中国史书上称之为“大食”。伊斯兰文明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覆盖面极为辽阔,以阿拉伯半岛为中心,向东到中亚腹地,向西经地中海南岸到西班牙南部,皆为伊斯兰世界,其中有和四大哈里发建立的阿拉伯帝国,还有倭马亚王朝( 661-750)、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 750-1258)、法蒂玛王朝绿衣大食, 909-1171)、科尔多瓦哈里发国家(白衣大食, 929-1031)等。阿拉伯人继承了上古西亚、中亚诸多文明的精华,并把它们伊斯兰化,阿拉伯人的清真寺无梁殿建筑,阿拉伯工艺制品,阿拉伯植物纹样和波斯细密画,阿拉伯书法,皆无比精湛。阿拉伯与西方除了战争之外,双方文化也得到了交流。当基督徒废弃古希腊罗马文化时,他们像拜占庭人一样,为西方保留住了希腊罗马的文明火种,并将它们发扬光大。

突厥起源于遥远的东方,他们中的一些部族后来来到了西亚,他们在西亚建立了伊斯兰特色的塞尔柱王朝(1037-1194),并将领土扩展到了拜占庭帝国。 1299年,奥斯曼一世创建奥斯曼国家。 14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迅速扩大了疆域。 1453年,奥斯曼帝国最终占领君士坦丁堡,改其名伊斯坦布尔,拜占庭帝国宣告灭亡。奥斯曼人继承了伊斯兰文明,并把遥远东方的文化和西方特色注入其中,形成了独特的土耳其文化。

本次展览的阿拉伯展品中有《贝都因人的斗篷》、《阿拉伯风格的女子衣裙》。来自土耳其的石膏《灰墁墙壁装饰》充分显示了伊斯兰抽象纹样的复杂和精巧,但其中仍然可以辨认上古西亚重叠三角、卷草、水滴、对角交叉、龟背、棕榈诸纹样因素的痕迹,但穆斯林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很大的改造,加入了很多阿拉伯因素。展品中还有产自近代土耳其的具有西亚和西方古典主义混合特色的陶器,包括烟斗、茶杯、托盘、糖罐、酒壶和牛奶壶(图 6)等,其深沉的红色温馨而典雅。展品中还有一件奥斯曼帝国的旗帜,其上的圆形纹样具有萨珊-拜占庭遗风,中间饰有阿拉伯书法组成的纹样。

15世纪至今,西方世界经过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和科学技术的革新,全面兴起了近现代西方文明,并把地中海的文明传播到了全世界。

从17世纪以来,西方探险家就陆续前往两河、波斯和埃及。 1798年,拿破仑 ·波拿巴将军攻入埃及,随军带领 175名学者组成的科学艺术团随军南下,法国人对埃及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系统考察,其成就体现在 1809年出版的 24卷文献和 12卷画册的《埃及地方志》,这部大型画册在现代考古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19世纪,法国、德国、英国、捷克等国考古学家在土耳其、希腊、伊拉克和巴勒斯坦等地多有重大考古发现,如发现亚述王宫、赫梯都城哈图萨斯、特洛伊、迈锡尼和克诺索斯等遗址。

本次展出了 1809年版《埃及地方志》中的一卷珍贵画册,应该是首次来华展出。本次大展还有一个特色,即展出了近代西方探险家、旅行家笔下的希腊、意大利、土耳其、埃及、北非和阿拉伯各国东方风情的素描、水彩、水粉、油画,这些作品记录了18、19世纪各地的建筑、古堡、风俗、服饰、人种和地貌。有一件 19世纪西方画家所绘长卷油画《君士坦丁堡全景》,画面上,博斯普鲁斯海峡港湾中停泊着无数大型海船,城市各处屹立着诸多宏伟的拜占庭风格的建筑,画面再现了古代拜占庭首都和奥斯曼帝国的壮丽景象。

小结

本次《地中海文明》展显示了世界文明深厚的历史底蕴,向公众全面介绍了古代文明的各种不同种族、不同语言、工艺制品的多种材质、各种不同形式的艺术造型等,其最大亮点是凸显了文明的多元性和艺术的多样性,显得气势恢弘、波澜壮阔,而又不失精致生动、美丽典雅。

所谓多元性,就是展示了地中海文明多元文明共存的历史面貌,各个不同的文明具有各自的精神体系、语言和不同的生活习俗。所谓艺术的多样性,包括了不同的艺术风格、艺术形式和材质,包括古希腊罗马风格、西亚风格、阿拉伯风格和近代西方风格,艺术形式包括大型石雕、小型雕像、棺木、泥板楔形字符文献、陶器制品、玻璃制品、宝石工艺、金属工艺、镶嵌画、大型建筑装饰、丝绢、纸面绘画、木板油画、布面油画等多种形式。

大展也有不足之处,如反映克里特、迈锡尼、赫梯等时期的作品有所缺乏,而对希腊化时代、古罗马则更为重视,整体上略失平衡。而近现代奥斯曼帝国和东方阿拉伯世界,主要是西方探险家和艺术家用他们的画笔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本次大展不仅反映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为我们研究地中海文明和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我们今后的多元化文化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

基金项目:1、国家基金项目来源和编号: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我国西北部古代艺术的文化多样性研究——亚欧内陆与古代中国的文化交流》(编号07BA11);2、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艺术学)。

注释:

[1]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5页。

[2]亚里士多德:《诗学》(与贺拉斯《诗艺》合订本),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9页。

[3]希罗多德:《历史》(上册)第一卷,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44-45页。

古埃及艺术论文篇7

一、古埃及的建筑

我了解的一些关于古代埃及建筑,从美尼斯统一埃及到结束埃及古代史,经历四个阶段:早王、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其各个阶段的建筑物代表分别是贵族陵墓、金字塔、石窟陵墓、阿蒙神庙和国王宫殿。金字塔在我们眼中并不陌生,埃及最著名的金字塔有三座:都是斜面无阶式的,分别是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门考拉金字塔。其形成的吉萨金字塔群代表了埃及金字塔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都说陵墓建筑是古埃及建筑艺术最重要的一个类型,而古王国时期的金字塔更堪称是古埃及文明的标志性建筑物。埃及有一句谚语这样说的,人类畏惧时间,时间畏惧金字塔。除金字塔之外,古埃及最著名的建筑当属太阳神庙(即阿蒙神庙),古埃及最大的阿蒙神庙。是底比斯的卡纳克阿蒙神庙和卢克索阿蒙神庙,神庙分为三段,纵向排列,在短边开门的狭长式空间格局,对后世西方神庙和教堂建筑影响极大。中王朝第九王朝的方尖碑,也是古埃及标志性的建筑物。总之,古埃及是一个让人神往的地方,他有着古老的成就,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二、西亚的建筑

西亚的建筑艺术也同样很有成就。古代西亚的发展历程非常复杂和坎坷,先后经历了苏美尔•阿卡德文明时期、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波斯帝国、希腊化时期、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伊斯兰化时期。经历了如此多的时期,其相应建筑也数不胜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古巴比伦代表建筑——巴别塔,它是“七阶神庙”的原型;亚述帝国的萨尔贡二世王宫;新巴比伦王国的“空中花园”;波斯帝国的波利斯王宫等等。古代西亚的发展时期很长,波斯帝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横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它的经历不同寻常,如果我们看过《圣经》,就会更加详细的了解到西亚的发展历程,总之,我觉得古代西亚这个时期的发展是世界上最精彩的时期,也是最吸引人的一部分。

三、古印度的建筑

古代印度跟古代西亚的发展历程有相似点,都相当漫长和坎坷,在我们所能了解到的历史中,古代印度首先经历的印度文明时期,位于摩亨佐.达罗古城(今巴基斯坦境内),最早的印度人是达罗毗荼人。后来又经历了恒河文明时期,孔雀王朝,印度教时期,莫卧儿帝国,到此,古印度时期结束了。再次值得一提的是,古印度发展时期有一个很有规律的特点,它每经历一个时期就会出现一个宗教。比如说恒河时期,雅利安人入侵古印度,创立婆罗门教;孔雀王朝时期出现佛教,同时期,希腊的雕塑艺术传入古印度;印度教时期自然有了印度教;莫卧儿帝国时,出现的是伊斯兰教。综上所述也可以看出,早期婆罗门教并不是任何宗教建筑,印度的宗教建筑始于佛教,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并被广泛接纳,其建筑崒堵波和石窟在中国被广泛建造,它是在中国被发扬光大的,崒堵波传入中国后有名“塔”,如今中国的许多佛塔和石窟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四、古代中国的建筑

我们把视线转向东方,转到中国,这里孕育着伟大的文明,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成体系,独创一格,以及自古以来独创的文脉历程,构成中华建筑之伟大的文化旋律。汉宝德先生认为,建筑是文化的产物,一个民族的文化,最具体的表现就是建筑,谈到中国的建筑艺术那将是一个长久的话题。在漫长而灿烂的历史奔流中,无论是史前“晨曦”,秦汉“朝晖”,还是隋唐“丽日”,明清“晚霞”,作为中国文化之典型的物质载体,中国建筑的崇高意向,在东方广大而悠远的国土上,投下巨大的人文侧影,它高超的土木结构,科技成就与迷人的艺术风韵中,铸就的高雅而有时过于冷峻的理性品格。提到土木建筑,在这里我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周公,从周公协助武王伐纣起,就注定他在中国历史上有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周灭商后,周人认为商用石头建造的宫殿——鹿台,是不祥之物,从此便杜绝石建筑,大兴土木建筑,并且一直延续到几千年后的今天。

与西方建筑文化不同,中国建筑更注重实践,虽然比起西方古国我们缺少统一的建筑学,但我们技术过硬,建筑成果也毫不逊色于其他国家。中国文化讲求“天人合一”,建筑上自然也不例外,其建筑无一例外的体现出我们把自然看做建筑的文化母体。建筑除实用以外,也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的一个方式。在中国古代,宫殿与陵墓之类的建筑空间与环境中,几乎到处可见强烈的政治伦理色彩。梁思成指出,中国建筑文化具有“不求原物长存”的文化观念,认为这便是为什么中国人忽视建筑古迹的保护而热衷于建筑物天摧人毁之后重建的缘故。“中国普遍缺乏西方古代那种宗教神圣的文化观念,于是难以把建筑古迹看得如宗教偶像那般神圣”,人们总是热衷于重建,而对相应古迹,遗址的消失似乎并不感到十分痛惜。据说黄鹤楼、岳阳楼都重建过十几次,这就不难看出了。只希望,随时间的推移,中国作为仅存的文明古国,好好保护自己的建筑,并能不断进步发展。因为建筑史的命运就是这样,不能一劳永逸,需要不断前进!建筑文化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地域、民族性的建筑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国际性建筑文化,国际性建筑文化也可吸收、融合新的地区与民族性建筑文化。现存的古代建筑遗址,都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受到保护。当今世界,建筑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既包含前者向后者的转化,也包含后者对前者的吸收与融合。这两者相互补充,彼此影响,共同发展,只有保护和发展丰富多彩的各民族建筑文化,促进世界建筑文化的多元化构成,最终才能建立一个“和而不同”的人类社会。

古埃及艺术论文篇8

[关键词]玻璃艺术;起源;发展

[中图分类号]J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4 — 0047 — 02

玻璃艺术是一种古老而又现代的艺术门类,从艺术史的角度对世界玻璃艺术中心转移过程,以及玻璃艺术风格技术演变和发展的进程进行梳理,无论是对了解古代玻璃艺术发展的历史还是对丰富现代玻璃艺术表现语言都有意义。

一般认为玻璃是在人类掌握了制陶技术之后由古埃及人发明的,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玻璃制品是约公元前3000年的有孔玻璃珠,当时是由沙、灰与天然碳酸苏打的混合物加热制成,用此种方法与原料所制成的玻璃并不透明。到新王国时期之后,埃及人又发明了玻璃的着色技术,现在能够看到的早期彩色玻璃艺术制品,是在底比斯通过考古发掘出土的“睡莲纹玻璃杯”,这是古代埃及第十八王朝时期所制,以大面积的群青色与橙黄色作对比,穿插着深蓝色和黑色线条,使人感到古拙而流美。当时的玻璃艺术品的制作主要采用“沙芯法”,这种方法是先用粘土及沙制成器物内模,并使之充实,然后放入盛有玻璃溶液的坩埚中旋转,利用转动时产生的离心力,使之均匀地附上玻璃层,在其即将冷却之前,还可以再贴上保持半流动状态的彩色玻璃作为装饰,如果用工具在此时刻划则可产生各种凹凸起伏的艺术纹饰,待玻璃冷却成形之后,除去颗粒状的酥松内模即得以完成。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鱼形玻璃容器”出土于古埃及阿玛那,这件玻璃制品是采用了包括“沙芯法”在内的多种加工手段制成的艺术佳品,代表了当时埃及人玻璃艺术品制造的最高水平。

作为玻璃工艺发祥地的古埃及,在新王国时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以玻璃为材质,表现艺术语言,无疑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公元一世纪罗马成为玻璃艺术的中心,古罗马的早期玻璃艺术制品出现了抽象的装饰纹样,并且开始结合玻璃的透明质地加入颜色,使其晶莹剔透,五光十色。色彩主要以深蓝、宝石绿、淡紫、黄赭等色为基色,并结合乳白、淡红、黄等颜色。古罗马人还发明了“热溶马赛克玻璃”的制作方法,其方法是将多色玻璃的碎片置于窑内加热使之溶解,这种技术就是后来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万花艺术玻璃”制作技术的前身,“万花艺术玻璃”是将诸多各色玻璃卷成的彩色玻璃棒横裁之后,将纵面排列于器壁上,再经热熔制成,这种玻璃在有光线照射时会产生出色彩绚烂的绮丽艺术效果。当时较为常见的制作方法是“吹造法”,即将加热后的玻璃插入管状棒,随即向内吹气,在吹造的过程中不断塑造器形,然后将预先制好的其他部分加热后溶接在它的上面。更值一提的是,此时已经会将各种技术和艺术手法综合运用了,比如发明了在已冷却了的玻璃制品上施加装饰的手法,就是用画笔将比器物本体熔点低的各色玻璃粉彩绘在玻璃器物上之后入窑烧制完成,在阿富汗贝古拉姆出土的彩绘纹饰玻璃杯就是用这种方法精制而成的,极具美感。此外,还出现了在玻璃器物表面透雕纹饰的艺术手法,还有将由金属箔片刻划成的装饰品夹铸在两层玻璃之间的艺术方法等等。与陶器相比,罗马人更加青睐玻璃制品,罗马人将玻璃艺术带入到了当时的黄金时期。

伊斯兰地区此时的玻璃艺术主要采用彩绘或镀金等工艺手法,艺术特点精致豪华且富于地域性与宗教性。

中世纪时期玻璃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都带有极其浓烈的宗教色彩,遗存的玻璃制品也不是很多,主要包括圣酒杯、圣水杯、圣物罐等。从现藏于克罗地亚博物馆的“圣水玻璃杯”和“圣物玻璃罐”来看,不难感受到工艺技术的娴熟与的虔诚融合而成的审美品位。此时最具代表性的玻璃艺术制品还是教堂彩色玻璃窗,其制作先是将铅条编连成多种抽象轮廓,然后再用以红、紫、蓝等颜色为主的小块彩绘玻璃镶嵌进去,这种彩色玻璃窗在十三、十四世纪的哥特式教堂处处可见,已成为该种建筑的标志性特征之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玻璃艺术中心是威尼斯共和国庇护下的穆拉诺岛,所以此时“穆拉诺玻璃艺术”著称于世。十三至十四世纪的穆拉诺式玻璃艺术器皿是在成型的器皿上彩绘上神话、寓言、肖像、宗教等内容之后二次烧制而成,常见器形一般都是模仿金属器皿和陶器,实际上它的装饰性主要在绘画方面,而技术方式比较接近于珐琅彩绘。到十五世纪中期和十六世纪玻璃器呈现出了技术技巧与艺术样式纷呈的状态,这时不仅器壁较薄、色彩丰富、质地细腻,而且还出现了模仿大理石或玛瑙的玻璃艺术品,较为充分地体现了材质美与工艺美的结合。当时还能够制作出十分美丽、独具特色的“冰纹玻璃”、“罗马式玻璃”、“嵌网玻璃”、“嵌线玻璃”等艺术样式。制作技术除了吹造法以外又兴起了刻花法,用笔杆状的金刚钻雕刻而成的刻花玻璃,能够刻画出复杂的缠枝纹样,从而具备了巴洛克艺术的显著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穆拉诺成为玻璃艺术中心,主要原因之一是,这里与威尼斯隔海相望,工艺美术师们集中之后便不易将玻璃艺术的制作工艺和装饰技法外传,否则将被处以重刑,但尽管如此,意大利的玻璃工艺美术师还是把相当秘密的玻璃艺术制作技术和装饰技法传播到了法国、英国、尼德兰、德国等国家和地区。据记载,1532年纽伦堡市政府就曾宣布其玻璃艺术源于威尼斯,1550年英国也有威尼斯的玻璃工艺美术师工作的记录,此外,法国宫廷也有招聘威尼斯玻璃工艺美术师的记录,可见当时意大利的玻璃艺术影响到了欧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十三至十五世纪德国在哥特时代生产出一种墨绿色的“森林玻璃”,它是森林地区的工厂使用植物灰提炼而成的钾盐作助熔剂制造而成的,这种玻璃所制成的工艺品具有器形厚实淳朴的艺术特点,典型产品是下端有高圈底,上端边缘外展的酒杯,这种酒杯在十六世纪造型固定下来,一直延续至今,称为“莱茵葡萄酒杯”。

十七世纪德国和英国的玻璃艺术品逐渐取代了威尼斯玻璃艺术品在欧洲的影响和销售市场。德国纽伦堡等地除了保持珐琅彩绘的传统工艺之外,主要的艺术成就是把旋盘式宝石研磨技术应用在透明玻璃器上浮雕出几何纹样、肖像等装饰图案,现藏于纽约科尼克玻璃美术馆的“磨花玻璃高脚杯”便是德国纽伦堡的作品,是将宝石研磨技术运用到玻璃磨花的典型艺术作品,其制作工艺和装饰水平完全可与威尼斯玻璃艺术品相媲美。

在英国,著名玻璃艺术家乔治·列维兹克罗托制成了含铅的特种玻璃,这种玻璃也称为铅玻璃,它的折射率远远高于威尼斯、波西米亚的晶质玻璃,质地较软,易于雕刻纹饰,更适合用作光学玻璃和高级酒具。此外,燃料由木材变为煤炭,并使用闭口坩埚,这样既可防止煤炭和杂志混入玻璃溶液,又能避免燃烧气体与玻璃接触,从而使玻璃更加纯净,这种玻璃不易破碎,所以被法国的里昂和南特及欧洲其他地方仿制。1669年法国还在巴黎成立王室制镜所,成为法国最大的玻璃工艺中心,并能用铸造法生产大面积的玻璃镜和平板玻璃。除此之外弗兰德斯的安特卫普和布鲁塞尔,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等地区也都受到威尼斯、德国等玻璃工艺的影响成为当时玻璃艺术中心。

十九世纪捷克成为欧洲玻璃艺术的后起之秀,由于捷克玻璃工艺制作精良,质地上乘、声誉极好,使它在各国宫廷教堂和新兴市民阶层备受青睐,捷克的玻璃艺术品材质晶莹剔透,造型大方挺拔,装饰华美典雅,所以它成为新古典主义玻璃艺术的代表。奥地利维也纳的玻璃艺术风格在新古典主义时期与捷克不同,体现出豪华繁丽的宫廷艺术特点,多在立体刻花上彩绘以田园风光及宫廷生活为内容的主题,并在口沿等处描金以增加豪华艺术气氛。

总之这一时期玻璃艺术在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之外,还在捷克、奥地利等地得到迅速发展,除继承和发扬了古罗马的热溶镶嵌、威尼斯的刻花、德国的彩绘等艺术手法之外,还在器型上表现出运用同心圆等处理手法以取得对称而和谐的艺术效果。欧洲“新艺术运动”时期,巴黎与南锡是当时的两个中心,“南锡派”的代表人物加莱是玻璃艺术家,擅长于在半透明的玻璃器上做装饰性浮雕,从而开启了近现代玻璃艺术史。

通过考察世界玻璃艺术起源和发展过程,可以对世界玻璃艺术中心转移的基本过程以及玻璃艺术工艺技术演变和发展进程有较为明确的认识。

首先,世界玻璃艺术最初的中心是古埃及,公元一世纪之后,罗马成为玻璃中心,五世纪至八世纪的中东地区成为另一中心,九至十四世纪时大马士革、君士坦丁堡和开罗成为中东地区的玻璃艺术中心,十二世纪威尼斯成为玻璃艺术中心,直到十五、十六世纪意大利成为欧洲玻璃艺术中心影响到了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此时,波西米亚和德国成为欧洲的另一中心,十七世纪之后欧洲的玻璃艺术发展迅速,法国巴黎、德国纽伦堡、弗兰德的安特卫普和布鲁塞尔、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英国都成为玻璃艺术中心,十九世纪捷克又成为欧洲玻璃艺术的后起之秀。可见,早期玻璃艺术在各地都有多元的发展,而在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则成为世界玻璃艺术中心。

其次,玻璃艺术的工艺技术在古埃及时期是使用“沙心法”,后来在公元前一世纪左右罗马人发明了“吹造法”,并随即创造出了“热溶马赛克玻璃”、“万花玻璃”、“透雕玻璃”、“夹层玻璃”、“彩纹玻璃”等不同艺术样式。十三至十五世纪,德国出现了“森林玻璃”,英国出现了“铅玻璃”,之后意大利出现了“穆拉诺式玻璃”、“罗马式玻璃、”“嵌网玻璃”、“嵌线玻璃”,威尼斯则兴起了“刻花玻璃”,十七世纪,德国兴起了“研磨玻璃”和“彩绘玻璃”等艺术形式。此后玻璃艺术工艺技术越来越向着玻璃本身的材质美与工艺美方向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潘金龙.玻璃工艺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4.

〔2〕韩雨蒙,董俊茹.玻璃装饰艺术〔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

〔3〕周静,邬烈英.现代玻璃艺术〔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

〔4〕朱孝岳.西方玻璃工艺小史〔J〕.上海工艺美术,1990,(04).

〔5〕张夫也.外国工艺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爱德华·露西·史密斯.世界工艺史〔M〕.朱淳,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

上一篇:中原文化论文范文 下一篇:文化学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