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账会计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2-01 21:58:34

代账会计工作计划

代账会计工作计划篇1

对于大企业来说,管理模式要非常完善,包括: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管理、经营管理、物流管

理等等。对于小型企业来说,则要有营销管理和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就可以了。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个人觉得要设置的管理应该建立客服部、财务部、建筑部应该就可以了。建筑企业财务部是公司履行资金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整个公司的资金统一管理,公司的一切收支一律由财务部统一收付并管理,任何项目和个人无权自行收付,具体包括,所有项目的工程款必须由财务部开具正式预收工程款收据,汇入公司指定账户,分公司保证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严禁项目经理以借款或由建设方代付材料等其他形式逃避公司对项目资金的监管。

二、财务经理职责与管理权限分析

一般情况下,建筑企业财务经理主管审批财务收支工作。对于重大的财务收支,须经财务经理和总经理批准。拟定公司财务管理办法、工程款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并监督实施。编制和执行预算、财务收支计划、信贷计划,拟订资金筹措和使用方案,开辟财源,有效地使用资金。督促本单位有关部门降低消耗、节约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建立、健全经济核算制度,利用财务会计资料进行经济活动分析。负责对本单位财会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配备、会计专业职务的设置和聘任提出方案;组织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考核;支持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协助公司经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发展以及基本建设投资等问题作出决策。参与工资奖金等方案的制定;参与重大经济合同和经济协议的研究、审查。制止或者纠正违反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制度和有可能在经济上造成损失、浪费的行为。签署预算、财务收支计划、成本和费用计划、信贷计划、财务专题报告、会计决算报表。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除会计制度允许变动的以外,不得任意增减或者合并会计科目。根据国家财务制度和财经法规,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适用的财务管理办法。围绕公司的经营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负责编制公司财务计划和费用预算,有效地筹划和运用公司资金。做好公司各项资金的收取与支出管理。定期汇总管理处的经济运作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公司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做好财务统计和会计账目、报表及年终结算工作,并妥善保管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和其他档案资料。转

三、关于提升资金、现金、费用管理效率

财务部要加强对资产、资金、现金及费用开支的管理,防止损失,杜绝浪费,良好运用,提高效益。银行账户必须遵守银行的规定开设和使用。银行账户只供本单位经营业务收支结算使用,严禁借账户供外单位或个人使用,严禁为外单位或个人代收代支、转账套现。银行账户的账号必须保密,非因业务需要不准外泄。银行账户印鉴的使用实行分管并用制,即财务章由出纳保管,法人代表和会计私章由会计保管,不准由一人统一保管使用。印鉴保管人临时出差由其委托他人代管。银行账户往来应逐笔登记入账,不准多笔汇总高收,也不准以收抵支记账。按月与银行对账单核对,未达收支,应作出调节逐笔调节平衡。根据已获批准签订的合同付款,不得改变支付方式和用途;非经收款单位书面正式委托并经总经理批准,不准改变收款单位(人)。库存现金不得超过限额,不得以白条抵作现金。现金收支做到日清月结,确保库存现金的账面余款与实际库存额相符,银行存款余款与银行对账单相符,现金、银行日记账数额分别与现金、银行存款总账数额相符。因公出差、经总经理批准借支公款,应在回单位后七天内交清,不得拖欠。非因公事并经总经理批准,任何人不得借支公款。严格现金收支管理,除一般零星日常支出外,其余投资、工程支出都必须通过银行办理转账结算,不得直接兑付现金。领用空白支票必须注明限额、日期、用途及使用期限、并报总经理报批。 新晨

另外,财务经理需要按照要求,及时报送财务会计报表和其它财务资料。积极参与建设资金的筹措工作,通过筹集资金的活动,尽量使资金结构趋于合理,以期达到最优化。配合公司业务部门对项目工程的竣工、财务决算进行监督管理。自觉接受上级主管、财政、税务等部门的检查指导,并按其要求不断完善制度、改进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成木:论施工企业财务支付风险的防范。科技经济市场[J],2006,(4).

[2]徐佩敏:浅谈民营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上海建设科技[J],2005,(4).

[3]陈摘要:为加强公司财务管理,完善项目财务管理,规避项目财务风险,防止项目资金体外循环。结合公司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个比较合理的管理办法十分必要。本文对财务经理的管理职责与资金管理效率进行了系统研究。

关键词:建筑企业;财务经理;管理职责;效率

代账会计工作计划篇2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政府提供养老金的能力日趋有限,企业年金计划的责任日益突出。企业年金一旦进入养老保障体系即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基于正规企业劳动关系而建立,是员工的权益;

二是由雇主单方的、自愿的计划逐渐进入集体谈判的并具有准强制性;当政府介入以后,在有些国家出现了强制性企业年金计划;企业年金日益具有公益性,受到国家法律和政策的;

三是由企业单方缴费逐渐转向劳资双方共同缴费,增加了民主管理的成本,如理事会;

四是管理模式多样化,可以建立共同账户或为受益人建立个人账户:可以建立缴费确定(DC)计划、或待遇确定(DB)计划、混合计划;可以委托银行、保险公司和信托机构;

五是待遇支付原则和方式多样化,包括一次性支付或年金方式,提前支付或财产转移等;

六是基金投资运营商业化、市场化,有些国家已经实现了养老基金管理的私营化:“组合投资”和“审慎人”的与实践提供企业年金资产的安全性和回报率;

七是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资产管理包括两个性质不同的阶段:即受益人在就业期间的养老金储蓄阶段和受益人达到退休年龄后的养老金消费阶段。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其附加价值逐渐体现出来:(1)工薪者的主要储蓄和投资渠道,在他们达到退休年龄时可领取一笔数额不小的金额;(2)减轻政府提供养老金的负担;(3)国民储蓄的主要部分;(4)可进入资本市场运作的最大资金流。因此,企业年金在市场国家的经济社会生活中显现出日益重要的作用,政府介入企业年金领域的程度也越来越深,如今,在OECD国家中已经产生出一些发达的养老金市场。企业年金的历史沿革

企业年金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账户管理主体模式都不同,且不断进步和完善(这一观点在《企业年金财税政策与运营》中第一次被引用):早期发展阶段,即企业自我管理时期(19世纪);成熟发展阶段,即市场运营与政府介入管理时期(20世纪);综合发展阶段,即与社会保障协调发展时期 (2l世纪)。

(一)自我管理的企业年金计划早期企业年金计划的账户管理主体是资助计划的雇主,管理模式主要是银行储蓄账户(DB型名义账户)。

早期企业年金计划是企业对员工的一种不规范的承诺,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基于企业责任从支付员工伤残抚恤金开始;

二是雇主自愿提供的津贴,没有被上升为员工权利,计划的建立和管理随意性很强;

三是计划资产基本来自企业当期收入,与企业资产融为一体,企业承担筹资义务和风险责任,没有法定的缴费要求;

四是其账户由企业自行经办,账户管理方式主要是在银行开设的储蓄账户。

由此可见,早期企业年金计划管理接近一般银行储蓄,属于待遇确定(DB)计划,并具有名义账户的特征。

(二)委托管理的企业年金计划

企业年金在发达国家大规模发展始于20世纪40年代,随之计划类型、账户管理模式逐渐多样化和规范化。

1.企业年金计划多样化

1993年,美国所有民用行业工人约有57%受雇于举办了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整个OECD国家有1/3员工参加了职业年金或企业年金计划。基于企业动机、员工需求、法律要求、税收激励、市场促进等多种来自经济社会的因素,企业年金计划迅速朝着多样化趋势发展。1993年,美国私人信托基金总资产超过2.5万亿美元,其中1.13万亿来自单个企业的DB计划,1.06万亿美元来自单个企业的DC计划,3100亿美元是多企业计划。近年来。单个企业的DC计划资产发展有显著增长。保险经营的养老金产品有10余种,如团体延期支付账户、储蓄账户、担保投资账户(GIC)、混合型账户GIC、稳值统筹基金账户、个人年金账户等。

2.企业年金计划管理主体多元化

(1)保险合同

1921年,美国大都会寿险公司( Metropolitan Life Insurance Company)签发了第一份年金合同,从此,保险公司进入企业年金领域。1924年,大都会寿险公司发出第二份合同,该合同是与一个已经建立“现收现付”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签订的。同年,美国公平寿险协会宣布,要为企业年金计划设计产品,从而成为第二个进入该领域的公司。保险产品从此开始适应企业年金计划的需要而发展,并逐渐进入保险合同主导阶段,取代普通银行储蓄账户。

保险合同提供利息担保,其稳健性和强大的精算能力使其在DB计划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同时,和保障性的寿险相结合,使得保险公司的企业年金计划更具吸引力。从20世纪60——70年代,随着分红险和万能险的推出,参加计划的员工不仅可以获得保证的收益,还能分享保险公司经营活动的盈余,并直接参与超额投资收益的分配。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美国股市为代表的资本市场持续走强,DC计划开始盛行,各类金融机构也日趋活跃,保险公司传统的稳健风格逐渐受到冷落。为了与其他金融机构竞争,保险公司推出了投资连接型保险。虽然这种与开放式基金相类似的保险产品受到了企业年金市场的欢迎,但保险公司在企业年金市场的垄断地位也不复存在了。

,国外的保险公司主要以三种方式参与企业年金市场,并占据了约40%(美国)的市场份额:DB计划的提供商;单纯的年金提供商;通过购并,形成综合性金融集团,为企业年金提供综合服务。

(2)信托管理

亚洲金融危机后,一些企业年金计划资产因保险公司破产而遭受损失,信托业以其保持企业年金计划资产独立的账户管理优势逐渐取代保险合同的市场。

信托即基于信任基础上的委托,包括依法委托和法外委托。信托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但企业年金信托还是比较年轻的事物,在世界各国有不同的选择,如英国的全权托管、美国的公司信托、日本的银行信托等。目前,在加美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年金市场上出现信托主导的发展趋势,托管主体可以是公司如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也可以是个人。

年金信托管理账户包括“分包”和“总包”两种。总包账户管理承担从权益账户管理到投资全部受托职责,在澳大利亚、美国等地,一些大的年金管理机构能托管企业年金计划的“一站式”服务,其最大优点在于低成本;而分包则能够突出专业化分工的优势。

3.企业年金账户管理规范化

从美国(员工退休收入保障法(ERISA))(1974年)到英国(养老金法)(1993年),都对企业年金计划的账户管理做出了强制性规定。师协会(AICPA)等开始强调计划参与者对于计划财务状况拥有知情权。从国外的经验看,企业年金计划的体系主要包括(养老金法)、(税收法)、 (信托法)、(合同法)和企业年金运作层面的法律法规,包括投资规定、会计准则、信息披露等。

监管的规范化。规范企业年金计划和账户管理的基本措施就是建立监管机制,包括行政监管、业务检查和舆论监督。行政监管机构可以是政府或能够代表缴费人和受益人利益的机构。监管机构的主要职责是通过企业年金管理机构的准人和退出机制对企业年金账户管理人实行审慎监管或数量监管。在加强立法的同时,各国也建立了企业年金专门的监管机构。美国劳工部员工福利局(PWBA)、英国的OPRA、澳大利亚的APRA以及香港的强积金管理局等都是专业监管企业年金的部门。监管原则包括“审慎人准则”(prudent man rule)和数量(规定投资比例和数量)监管。

4.委托机制

委托机制是企业年金计划和账户管理规范化的核心法律制度。

(1)委托与受托

委托人。委托人应当是计划资产的所有人和持有人。

业务委托和第一受托责任。第一受托人是权益账户的管理人,可以是发起计划的企业(或企业年金理事会)、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或者是由上述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组建的专业养老金管理公司。第一受托责任主要是安全记录和保管养老保险缴费、投资收益和待遇支付的信息和数据,包括准确记录参加个人信息、及时对个人和有关部门进行信息披露、安全保管记录的信息、向有关机构提供信息服务等。受托人可以依法或合同合理收取管理费用。

财务账户委托和第二受托责任。第二受托人是财务的保管人,即合格的商业银行。第二受托责任包括准确记录和保管与参加个人信息相关的财务记录,根据合法指令处理账户的财务,并对其安全运营实施监督和提供保证。第二受托责任通常由受托人决定。账户保管人可以依法或依据合同合理收取管理费用。

投资委托和第三受托责任。第三受托人是养老金账户资产的投资经理人,包括投资咨询、投资决策和投资经理。第三受托责任包括提供投资咨询、制定投资决策和选择投资经理,这三项委托可以合并也可以分离。第三受托责任可以来自养老金账户所有人的独立委托,也可以是第一受托人的再委托。

受托人可以依法或根据合同收取管理费用或在投资收益上分成。

(2)受托人的责任和职业准则

受托人必须为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而努力工作,不能谋取私利,不能使受托职责和个人利益冲突。上述三类受托人的共同责任如下:将受托财产与自己的财产分开,有效控制受托财产;依照法律和合同授权有效管理受托事务和财产,确保养老金资产的安全或价值;妥善保管账目,以备受益人和监督部门检查;做好信息披露工作;合理收取费用或提取利润;对违反法律和合同约定给受托人带来的损失承担责任。

(三)综合的企业年金计划

进入21世纪以来,包括社会基本保障、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这三大支柱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得到广泛认可。社会基本保障具有政策支持、高度管控的特点,而个人储蓄养老则是完全的商业化运作;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同时兼具这两大支柱的特点。随着金融服务的不断创新,企业年金正在逐步向两端延伸。从的实践可以预见到,企业年金的发展有以下几个趋势:企业年金与社会基本保障体系整合发展;账户管理进一步多样化、个性化,并具有可携带性,使企业年金与个人储蓄养老整合发展;账户管理的规范性进一步得到加强,突出强调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以确保受益人的利益。

例如,早在1930年,香港许多大型机构已经自发地设立了公积金计划,但一直没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法律去监管。2000年12月1日启动了强积金计划,同时强调其商业化运作。在美国,企业年金和社会保障的整合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额外”处理法,即提供超过规定水平(合并水平)的缴费或待遇,这种主要用于DC计划;另一个是“补偿”法,即计划中员工的总待遇减掉企业为员工缴纳的社会保障待遇的一部分,这种方法只用于DB计划。由于超额的缴费水平能得到相应的税收优惠,美国的法律对超额部分有具体的限度。在DC计划中,超额部分的缴费率不能超过原有水平,而且,两个缴费率之间的差额最大不能超过 5.7%或者老年人待遇的社会保障税。如果计划的合并水平在当前的社会保障税工资基数的20%—100%范围内,那么这个百分比差距会进一步被缩小。如果基数在20%—80%之间,差距就缩小为4.7%;如果差距在80%—100%之间,差距就缩小到5.4%.对于DB额外计划,合并水平的期望收益率不能超过在原有水平的两倍。另外,两个期望收益率之间的差距也不能超过一个“允许的范围”——每年不能超过0.75%,最高年限为35年,或者不超过最大差距的26.25%.合并水平可以是在年初的社会保障税工资基数上的任何一个数额。然而,如果合并水平超过了社会保障覆盖的补偿水平——即超过了35年社会保障税征税工资基础的平均数,则允许的差距范围就会缩小。提前退休也会引起允许的差距范围缩小。目前,一站式账户管理促进了金融混业经营,更加适合各类养老金计划的需要。

2002年4月11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2002年退休金保障法案》(Pension Security Act,H.R.3762),允许员工更自由地对自己的退休金进行分散投资:禁止企业强制员工购买公司股;允许员工得到退休金投资方面的专业投资咨询,费用由企业承担;要求员工更加了解他们的退休金计划及他们拥有的企业年金的发展趋势

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有如下趋势:

(一)地位上升和规模壮大

在OECD国家,为了降低公共年金支柱的财政压力,一些国家的政府改变了过去对企业年金不干预的策略,而是对企业年金的权益、可转移性及基金筹集规定了最低标准,企业年金制度缓慢地转向强制性制度。如澳大利亚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由一般税收筹资的收入和财产调查型的公共年金制度。1991年进行了改革,又增加了第二个年金支柱,即以雇主为基础的强制性积累制退休制度。1986年企业年金制度仅覆盖澳大利亚工人的40%,而1991年政府将该制度的属性从自愿性地位变成强制性的。瑞典也在1985年实施的一项宪法修正案中规定,所有雇主均有义务为其雇员提供年金津贴。丹麦和瑞士近年来也确立了企业年金的强制性地位。这一趋势可能会在其他OECD国家蔓延。企业年金计划的资产迅速增加,在英国、美国和瑞士占GDP比例甚至达到70%以上。

(二)政府承担相对担保责任

如今,政府越来越多地介入企业年金领域,一方面最大限度地赋予企业建立和设计计划的自主权,以鼓励企业为其雇员提供养老金;另一方面通过立法和监管规范企业年金计划和管理行为,如(企业年金计划管理办法)、(企业年金经办机构资格认定办法)、(养老基金投资管理办法)等。政府将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年金安全运行机制来承担相对担保责任。

代账会计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上海钱庄;山西票号;银钱会计;比较研究

纵观近代中国的金融变迁,在西方新式银行未传入中国之前,发挥融资功能的传统机构有票号、钱庄、当铺、银号、钱店等,但是其中的上海钱庄与山西票号发挥的作用最为显著。票号与钱庄同属于传统的金融机构,其组织类似,但是其经营范围有很大的不同,票号专营汇兑,钱庄则以存放款项为主。从会记史的角度来看,不管是汇兑还是存放款都属于近代银钱业会计。

银钱业会计作为会计学科的一门分支,负责核算银钱业的现金出纳、转账、汇款等事项,起源于清代前期的旧式钱业会计。它“用于记载各种业务上发生之事项,并计算银行经营结果”[1]的一种会计制度。它以货币为经营对象,其账簿管理重在现金及票据核算,还要进行转账和汇划业务核算。近代的银钱业会计包含了旧式的钱庄业会计和新式银行业会计两个方面,旧式钱庄业会计又以上海钱庄和山西票号的会计模式为代表。

一、转账结算制度

钱庄与票号根据各自经营内容和内部管理的需要,二者都在长期的生存中摸索创造了适合自身需要的转账结算制度,并形成了独有的账务处理艺术。

1.钱庄的过账制度

中国的转账结算与银行划拨清算最早应该起源于上海钱庄。在晚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也日益频繁,客户与钱庄,钱庄与钱庄之间的互相转账关系也日益复杂,钱庄的转账制度也因此建立起来,并迅速发展。据史料考察,比较完善的转账制度,产生于清朝咸丰年间,创造者为宁波钱庄,及著名的过账制度。

过账制度的具体操过称为:每年正月二十八日,各个钱庄的客户按照规定到开户钱庄取得“过账簿”,作为新的一年中记录桩长交易业务发生的依据。以后,每一交易完毕,付款户应将付出银钱数目记入“过账簿”的上方,并书明收款户的开户庄号,加盖印鉴,收款户则按照规定将收款数目记入“过账簿”的下方,并写明付款户的开户钱庄。每日下午四时,双方将“过账簿”分别送到各自的开户钱庄,各钱庄则根据“过账簿”将客户应收、应付银钱数目,登记在特定的“摘草簿”之上,作为日后清查账目的依据。“摘草簿”上收下付,代客户收款的钱庄,将应收银钱数目记入“摘草簿”的上方,而代客户付款的钱庄,则将应付银钱数目记人“摘草簿”的下方。当天,各钱庄事先将本庄应付、应收账款的明细内容一一抄录,制成清单,第二日清晨,在同业值日钱庄处会齐,逐项进行清算核实(俗称对家头),以防范前日过账可能发生的错误。各方清算无误后,过出钱庄便开出“划单”作为过账的依据,将款项划入过入钱庄。在划单上须写明划出银钱若干,并加盖图章,作为过账的依据。

上海钱庄的汇划制度是在宁波过账制度上发展而来的,但是上海的汇划制度比宁波的过账制度多了票据交换这一环节。十九世纪下半期,上海出现了公单清断制,由各庄开出应收,应付之公单,由栈司送往各有关钱庄核对冲销,若有差额,再一一缴送现金”[2]后在光绪十六年(1890)左右,上海钱业同业会组织设立“汇划总会”作为各钱庄之间的公单交换清理的场所“日间各汇划庄自行收解票据、开发公单,至晚收齐所有公单,送至汇划总会,由汇划总会集中清理,俟各庄应收应付之数结算后,再由汇划总会通知各庄收付”[2]“由于当日票据清算结果为欠为余,各庄于开发公单时即已约略知悉,故各庄均早在钱业市场中借入款项或放出余款,在汇划总会中大体为轧平之局;若未轧平,则次日由应付之钱庄将现银送交应收之钱庄”。[3]

2.晋商总分号之间的转账结账

汇差的结算,是山西票号的一项繁杂而重要的工作。实行的是一月一小结,一年一总结的制度,所以分号运用“月清”、“年总结”两种账册,在向总号报账时进行结算。“月清”每月报送,“年总结”每年十月底结算时报送。“月清”是折纸抄报,故也叫“月清折”;“年总结的账册却是长方形的麻纸装订的,用四柱清册的方法,把一年内收交汇款数、利息、汇费收支数,及分号各项支出综合登入账内,最后得出与总号的存欠数。[4]

总号依据分号报送的“月清”或“年总结”,等到与各分号“月清”复核没有差错后,按收交差额(即分号与总号往来差额)分别登入总分号往来账,即完成汇差的清算。就总分号汇差来说,分号收入大于付出的差额,即收存总号银两数;分号付出大于收人的差额,即总号短欠分号银两数。总分号间这种汇差均不计算利息。[5]

钱庄过账制度和票号的总分号之间结算制度同样都有减少现金使用量的作用,都孕育当今银行金融业的票据转账的精髓所在,但是毕竟这二者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票号的过账仅是内部清算的一种结果,所以不论总号欠分号或者分号欠总号,总号统负盈亏责任,所以总分号间这种汇差均不计算利息。而钱庄的过账制度其与客户之间的一种结算方式,它区分现洋和“过账洋”,过账洋是虚位的银洋,客户要把过账洋换成现洋,须给钱庄一定的差价补贴,即“现金升水”。从这个方面看,钱庄的转账制度更具有前瞻性。

二、记账货币单位

创立记账货币单位是会计核算的第一前提,只有单位统一,会计信息才有可比性。在近代由于银两与之前并行的货币制度,记账货币单位的统一直困扰着会计核算,同时银钱比价也不稳定,这加剧了会计核算的复杂性。因此,不管是钱庄还是票号创设记账货币单位的问题就营运而生。

1.钱庄的“虚银”与实银的置换制度

钱庄的主要业务是存放款,而且应用过账的转账方式,对钱庄而言“虚银”与实银置换更要紧些。实银是实有其物,无论其名称、形式、大小、重量、成分如何,而“虚银”只规定其名称、重量和成色,“虚银”是实银的价值符号,实银与虚银的折算比例是钱庄记账货币的一项重要内容。

上海地区通行的主要虚银两是“九八规元”,一般华洋交易、银两汇兑、行市、转账、汇划都以规元为计算单位,在历史上,中国标准银两为纹银,含纯银93.5374%,规元含纯银91.6666%,为标准银成色的98%,故又称九八规元”。[6]但在实际运用中,虚银两必须规定银的一定成色和重量,但是由于技术无法达到的原因,实际上虚银标准无法统一,这也为钱庄的会计核算带来了相当的困难。

2.票号的本平制度

山西票号的主要业务是存放汇兑,收受银两。由于“中国银锭是在一种称量货币”,它没有形成一种抽象的货币单位,“银两单位就是重量单位也就是货币单位”。[7],所以每次都要鉴定银两成色,称量银两重量成为票号一项日常工作。而且各地的天平砝码不同意,公私银炉并存,熔炼白银的技术差异较大。各地所铸造银锭的成色不易。在度量衡没有国家统一标注情况下,每个票号都不得不建立自己的平码制度,与各地平码权衡,较出每百两比自置的平码大多少或小多少,作为银两收交的标准,并凭以记账,维护交易双方的利益,这种制度就是票号的本平制度。

三、结论

第一,上海钱庄和山西票号的会计制度都是以民间会计为主导,随着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民间工商业的活跃,他们都成为当时先进会计方式的代表,造作了多种会计制度与会计思想,使传统的中式会计趋于完善。如钱庄所创造的过账制度,开启近代信用制度之先河,如票号的龙门账促进中国复式簿记的产生。

第二,近代银钱业会计在行业间并没有统一的会计规范或制度,钱庄与票号虽然在会计机构、账簿组织上、会计方法上有相通之处,但也存在诸多差异,主要原因应为各有专长营业的种类,同时资本的大小,甚至地方的习惯以及各店习惯等都是其成因。形成钱庄与票号隔阂的因素有两方面:其一近代社会总体上属于封建经济,经济体之间联系不像现在紧密;其二会计学在中国近代不是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从业人员由学徒摧升,会计技术依赖口头相授同时还没有专门的会计研究人员。

第三,钱庄与票号毕竟都是从中国封建经济中破土而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创造出中式会计的辉煌,但其身上带有封建性是必然的。其一,他们地方帮会性质浓厚,各自有其势力范围,这种分散的状态不利于会计制度的统一,而且很多会计方法在自己势力范围内运用而不外传。其二,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商品经济发展而产生的钱庄和票号却因“资本额小、组织简陋、墨守成规、人才缺乏”[8]而不得不要么依靠以封建政府,要么依靠外商银行,这导致了他们衰落的必然。

参考文献

[1]顾准,陈福安.银行会计.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M].民国37年修订本,p10.

[2]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494.

[3]马寅初.中国银行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十八年,p332-333.

[4]张正明.晋商与经营文化[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1998.

[5]黄鉴辉.晋商经营之道[M].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

[6]宁波金融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波金融志6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6:114.

[7]戴建兵.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D].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历史系,2003:26.

[8]公议中国银行(即中国通商银行)大概章程.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初创时期(1897-1911)[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98.

代账会计工作计划篇4

财政部门要求“用款计划支付数=预算支出”,其实质是要求预算单位资金支出与预算支出一致,做到“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并且遵守“按规定应计提的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等,可以从单位零余额账户中划拨资金到相应账户”等规定。在授权支付业务中,“用款计划支付数”即“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支出数”,“用款计划支付数=预算支出”即“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支出数=预算支出”,预算单位要保证两者在年终一致,就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做好核对工作。

一、预算单位授权支付业务账务核对内容

预算单位授权支付业务分预算科目类、款、项的账务核对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预算单位与国库支付机构之间的账务核对 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支出数与国库支付机构发送的《财政授权支付支出对账单》分预算科目类、款、项的核对,即“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支出数与财政授权支付支出对账单的核对。

(二)预算单位与开户行之间的账务核对 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账户记录在与银行提供的《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明细对账单》逐笔钩对这一账实核对工作的基础上,与银行提供的《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月度对账单》分预算科目类、款、项核对,即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与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月度对账单的核对。

(三)预算单位内部的账务核对 即预算单位内部“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支出数与预算支出数之间分预算科目类、款、项的核对。

二、预算单位授权支付业务账务核对方法

前述三个对账过程中的前两项仅是“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余额或发生额与预算单位外部相同记录的账务核对,和银行日记账与对账单之间的核对相类似,可以逐笔钩对,且在制度上作出了相应规定。而第三项“预算单位内部账务核对”,在制度上没有规定为必做工作,但此项工作对于年终预算结余资金申报和批复工作的顺利进行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日常工作中通过总分类账户的试算平衡建立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支出数与预算支出数之间的核对关系 由于财政授权支付业务年度中间允许库存备用金,并且有暂存、暂付业务的存在,日常工作中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支出数与预算支出在年度中间并不一致。这就必须对库存备用金和暂存、暂付业务加以考虑。从财政授权支付业务流程可以归纳出授权支付业务主要的账务核算有以下几种情况:收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通知书时,借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贷记“收人类科目”;提取备用金时,借记“现金”,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暂付款时,借记“暂付款”,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现金”;形成支出时,借记“支出类科目”,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现金”、“暂付款”、“暂存款”;结清暂存款时,借记“暂存款”,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现金”;库存现金退回零余额账户时,借记“现金”(红字),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红字);零余额账户年终余额办理注销时,借记“收入类科目”,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根据借贷记账法的“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对授权支付业务的账务核算加以分析不难得出各科目存在以下平衡关系:

“现金”借方发生额+“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借方发生额+“暂付款”借方发生额+“暂存款”借方发生额+收入类科目借方发生额+支出类科目借方发生额=“现金”贷方发生额+“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贷方发生额+“暂付款”贷方发生额+“暂存款”贷方发生额+收入类科目贷方发生额+支出类科目贷方发生额 (等式1)

上述等式变形为按余额合计的平衡关系为:

(“现金”借方发生额-“现金”贷方发生额)+(“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借方发生额-“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贷方发生额)+(“暂付款”借方发生额-“暂付款”贷方发生额)+(支出类科目借方发生额-支出类科目贷方发生额)=(“暂存款”贷方发生额-“暂存款”借方发生额)+(收入类科目贷方发生额-收入类科目借方发生额)

“现金”借方余额+“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借方余额+“暂付款”借方余额=“暂存款”贷方余额+(收入类科目贷方余额-支出类科目借方余额) (等式2)

无论是按发生额合计(等式1)还是按期末余额合计(等式2)进行试算平衡核对账务,都涵盖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与支出类科目,即建立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支出数与预算支出数之间的核对关系。

(二)年终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支出数与预算支出数之间的核对关系 年度终了,预算单位“办理授权支付从零余额账户提取的库存现金余额必须足额退回零余额账户,预算单位年末‘库存现金’数额必须为零”;“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年终余额要办理注销,零余额账户年终余额必须为零”。而且根据财政部门要求,年度终了前设置10天的清理期,要求预算单位在清理期内完成“暂付款”、“暂存款”的结算,因此在年度终了时“暂付款”、“暂存款”亦应为零。因此等式2可变为:

0=收入类科目贷方余额-支出类科目借方余额

收入类科目贷方余额=支出类科目借方余额 (等式3)

从会计核算可知,授权支付业务在年终收入类科目和支出类科目结转“结余”科目之前,收人类科目贷方余额反映的是预算单位授权支付业务全年累计发生的预算收入,支出类科目借方余额反映的是预算单位授权支付业务全年累计发生的预算支出。

因为“零余额账户年终余额必须为零”,所以有:

“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借方发生额=“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贷方发生额 (等式4)

等式4意味着“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累计收入与累计支出相等。

“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用于财政授权支付,是记录、核算和反映财政授权预算单位日常支付的零星支出和小额现金支出。”零余额账户不允许核算非财政授权支付业务,因此零余额账户的全部收入都是授权支付业务的预算收入:

“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累计收入=收入类科目累计收入 (等式5)

从等式3、4、5可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累计支出=“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累计收入=收入类科目累计收入=支出类科目累计支出,既“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累计支出=支出类科目累计支出,也就是财政部门要求的“用款计划支付数=预算支出”,这是年终预算结余资金申报和批复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三)分预算科目类、款、项建立多个试算平衡 预算单位内部账务核对的基本方法是编制试算平衡表,可以按本期发生额合计和期末余额合计两种方式来进行试算平衡。要分预算科目类、款、项进行预算单位内部账务核对,就必须分预算科目类、款、项建立多个试算平衡。

(四)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及与其有对应关系的科目都要分预算科目类、款、项进行账务核算 要建立起分预算科目类、款、项的平衡关系,预算单位不仅“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要分预算科目类、款、项核算,而且与“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有对应关系的科目也都要分预算科目类、款、项核算。实施了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可以通过项目辅助账来实现,如“现金”、“暂付款”、“暂存款”、收入类科目、支出类科目等除按会计制度要求设置明细科目外,还要设置分预算科目类、款、项核算的项目辅助账进行账务核算。

(五)账务核对与加强日常资金管理要密切配合 根据现金辅助账来平衡和分配预算科目类、款、项的现金提取数和现金支出数,必须在年终结账前将库存现金余额及时足额退还零余额账户,同时分别列明对应的预算科目类、款、项。预算单位年末“库存现金”数额必须为零。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年终余额要办理注销,零余额账户年终余额必须为零。通过核对,可以清楚地了解分预算科目类、款、项的预算结余与资金结余在数额上的差异,财务人员应据以加强暂存款、暂付款的管理。

三、预算单位分预算科目类、款、项加强账务核对的意义

(一)坚持会计工作的严谨性 预算单位所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从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到登记各种账簿,经过了若干环节和多次加工整理,在这一过程中难免发生错误,坚持对账工作是发现错误、改正错误,从而保证会计核算资料正确性和真实性的基础性工作,不能因授权支付业务在预算单位内部分预算科目类、款、项核对工作的繁杂而忽略了这一核对工作。

(二)保证年终预算结余资金申报与批复工作顺利进行 预算单位与开户行之间、与国库支付机构之间的账务核对确保了国库支付机构记录的预算单位用款计划支付数与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支出数一致。预算单位内部的账务核对确保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与预算支出分预算科目类、款、项的一致性,也确保了国库支付机构记录的预算单位用款计划支付数与预算单位预算支出分预算科目类、款、项的一致性,从而确保了用款计划指标结余与预算结余分预算科目类、款、项相一致,这是年终预算结余资金申报和批复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三)防犯资金挤占挪用 加强预算单位内部授权支付业务的账务核对,要求预算单位在会计核算上对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及与其有对应关系的科目分预算科目类、款、项进行账务核算,相应的预算单位在办理资金支付时就必须落实经费来源,否则不予支付。只有严格按预算支出、严格按用款计划用款,两者才能核对一致,这对强化预算执行、防犯资金挤占挪用起到了一定作用。

代账会计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核算;特点

会计是通过一系列专门的会计核算方法,对经济业务活动的全过程系统、连续、全面、综合地反映,对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是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的手工会计处理已不能满足现代化企业的要求,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会计电算化得到了推广与普及。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从而提高了会计工作的工作效率,加快了会计核算的速度,改变了传统的会计工作,为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会计电算化的产生将对会计理论与实务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会计电算化环境的会计核算特点

(一)记账过程虚拟化

记账是会计工作的开始,记账环节不但在传统的手工会计中非常重要,而且在整个的会计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而在电算化的环境下,记账并没有实际生成,而是一个虚拟的过程,是在形成记账、审核后标上一个过账的标识,表明该凭证生成了凭证库文件已经入账。而且当凭证入错时也不能对其进行随意修改或删除,而只能通过红字冲销的方法修改凭证。这种方式使传统的记账环节几乎完全取消,账簿能根据期初余额和记账凭证库文件里的发生额瞬间形成,而且会计报表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

(二)账务流程一体化

凭证―账簿―报表是传统会计中的账务处理一般流程,会计报表是在填制凭证和过账、结账等程序以后才形成的,会计人员往往把这个环节当做重心。进行电算化的环境后,通过收集整理各个核算岗位的会计数据然后输入计算机,计算机则按照程序进行数据处理,整个输入还是输出过程都都非常迅速,无需人工的干预,全都是自动完成的,而且财务软件自带查询功能,又将账务工作的时效性又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三)对账环节的取消

在传统的手工会计下,来自于记账凭证的信息会被平行登记到总账和相关的明细账中,并总账和明细账要定期对账,这种核查方式虽然效率较低,但可以及时纠正总账或者明细账中的错误,这一会计核算的环节对保证数据正确性和可靠性非常重要。而在电算化系统下,凭证信息是不存在遗漏、计算错误的,只要会计软件程序正常运行,报表公式无误,那么账证、账表之间就一定会相符,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账环节就被取消。

(四)账簿体系的虚拟化

账簿是经济活动中的会计数据的载体,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也是会计报表编制的基石,在手工会计工作是离不开账簿的。账簿内容是对账户的记录,而账户则是会计数据分类归集成的单元。作为会计核算中基本的存储单元,即便在电算化的环境中账户也是不可或缺的。在电算化环境下,对账户的存储工作并不是就一定要用账簿来完成,因为纸介质并不再是账户记录唯一的载体了,如今会计数据可以用磁、光和电等介质作为可靠的载体。而在这种情况下,那么传统的手工会计中的账簿也会随着纸质账户记录不再存在而消失。在电算化条件下,账簿数据可以划分为发生额和余额,余额是登记账簿后才会出现的,它是一种记账结果期末或期初的数据,而发生额是来源于记账凭证。因此,账簿是记账凭证上的关于账户记录的一种分类或者汇总。利用计算机系统,对于记账凭证库里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也是非常迅速的,一般情况下只要把正确的余额数据输入系统中,每个会计周期的期末余额也就能轻易获得。而所谓的账也是通过凭证库或者相关的各种数据派生出来的,因此,现在我们现在所说的账簿已经是虚拟化的了,并不是传统会计概念的账簿了,只是在理论上的保留。

二、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一)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核算方法的影响

1、对会计科目设置的影响。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凡是有会计科目的地方,如在凭证的录入、账簿的登记时候,会计软件一般会用科目代码来代替科目名称,这要比手工会计核算下直接写出该会计科目的名称更方便、合理。可以说科目编码方式的变化是会计实务在会计电算化下受到最直接的影响之一。另外,编码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不仅用于会计科目上,而且也会用于往来账单位、操作人员等方面,这样既有利于管理人员的管理,又方便了核算、查询等工作的开展。

2、会计电算化对填制与审核凭证的影响

①为了使一些不合规范的录入不能输入到计算机中,在电算化环境下可以控制凭证中各数据项的类型和范围及勾稽关系,使会计凭证更加规范化,同时也降低了会计凭证的差错率。

②记账凭证添加了“科目代码”栏。电算化条件下,按会计制度规定财务人员先设定好凭证要素和格式,计算机通过设定的程序会自动拒绝接收与制度不相符的凭证,从而促使会计凭证规范化程度的提高。另外,计算机根据设定的代码而自动产生相应科目的名称,使凭证的录入速度得到了提高。

③原始单据承载的信息量加大。会计信息为满足各层次需要者的要求,而在会计电算化下,原始单据的录入是资料登记的惟一入口,因此要承载更多的信息量。

④如果记账凭证发生错误时,结账前手工条件和电算化条件下处理类似,而在结账后,手工会计条件下可采用划线更正的方法;而在电算化条件下,财务核算软件具有反结账的功能,可以采用补充登记法或者是红字冲销法对其进行修改,或者把错误凭证删除或修改,但我们在账务处理时一般提倡使用前面两种方法对凭证更正。

⑤会计凭证的生成手工条件下全都要依靠人工来完成。而在电算化条件下,会计核算软件都提供自动转账功能,计算机根据程序设计可自己生成所需凭证,比如用于定期结转损益、结转有关税金的账务的业务处理方面。

⑥审核凭证。在电算化条件下,只要凭证输入正确,账、表资料则一定正确,因为会计凭证是全部资料的惟一入口,而对于录入和审核凭证就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会计电算化对内控管理的影响

1、形成良好的内控环境。首先,进行控制电算化会计中的开发、安全、组织、制度等系统环境方面。组织控制为了达到相互牵制、相互制约、防止或减少舞弊发生为基本目标,是指通过岗位的职责制度、部门的设置、人员的分工、权限的划分等,建立恰当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制度。安全控制是为了防止会计数据泄密、更改或破坏,而采用各种方法保护会计数据和计算机程序,而实施的一种控制制度。系统开发控制则出现在系统规划、设计、实施和分析及运行测试与维护的各个阶段,其控制实施的设计是为了保证会计电算化系统各项活动在开发过程中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其次,是要加强应用控制建设。应用控制是为适应会计电算化,就要保证数据处理完整、准确,是系统的特殊控制要求而建立的。应用控制是以一般控制的基本原则为依据,进行重点控制关键性操作功能,一般控制是应用控制的基础,是系统控制的核心和重点。

2、禁止使用“反记账”、“取消审核”、 “反结账”功能。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会计核算软件自带有“取消审核”、“反记账”“、反结账”的功能,在会计处理中给财务人员带来很多方便,因而很多实务工作者对其依依不舍。但也有一些会计学者却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解决出错的电子数据的办法只有一个,将正与误两张凭证同存于会计档案之中,重新输入正确记账凭证,并保留错误电子数据,并据以登录账簿。但如果不施行反记账的做法,那么在实际工作中会影响会计信息的使用,因为很多错误的记账凭证,将导致账簿中存在很多无用的冗余信息。因此,不管是电算化会计,还是手工会计,对出错的修改均强调留有痕迹。

(三)会计电算化对会计职能的影响

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的过程是手工方式下会计的基本职能。而在电算化环境下,会计在,应当对手工会计职能的基础上进行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并参与经营决策,从而加重发展管理职能。

1、会计电算化提高了信息的准确度,及时性,为实施控制提供了保障。

2、会计电算化使财务人员把更多的精力应用到会计管理活动中去,使他们从简单的脑力劳动和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3、计算机具有强大模拟功能,如可以利用线性规划模型解决决策方案的最优选择,利用回归模型进行混合成本的分解和成本、销售变动趋势等方面的预测,从而使科学化的管理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张前.论财务会计的变革从桌面走向网络[J].山东煤炭科技.2006;01

[2]曾祥龙、庄乐从.网络环境下会计电算核算方法[J].中国市场,2006

代账会计工作计划篇6

一、会计改良与改革的起步阶段  

1840年鸦片战争后,通过不平等条约,帝国主义列强逐步控制了中国的金融、海关、邮政、矿业、贸易及交通,我国经济完全丧失了独立性,并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这对此后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压制作用,这是问题的一方面。而另一方面,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外国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又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事实诚然如此,其后,中国自办机器工业的产生,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形成,促使封建经济体系日趋瓦解,进而使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此情况下,“中式簿记”也渐自暴露了它与机器工业生产及近代商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种种弊病,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有关“改良中式簿记”的问题开始在一些开明人士的头脑中活动起来。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围绕如何进行会计改良与改革问题,产生了两大对以后中国会计改革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一是《连环账谱》一书的出版,二是大清银行在实行“改良中式簿记”方面的初步尝试。  

(一)引人借贷复式簿记的开创之作——《连环账谱》  

借贷记账法最初通过帝国主义强行在中国开办的工厂、商行及银行进人我国,随后也用于受帝国主义控制的我国海关、铁路与邮政等行业,只是当时在社会上尚鲜为人知。《连环账谱》一书的作者蔡锡勇曾留学日本,其后又曾出使美国、秘鲁、日本三国。在此期间,他对意大利之簿记法已有了解,尤其在他后来游历西欧之时,目睹借贷复式记账法之效用,其法既制国用,而又理家计,凡大小公司账目计算,得失勾考,皆井井有条,毫无混乱之弊。蔡氏归国赴湖北人张之洞幕,此后,他继续博览海外书刊,琢磨西式账法妙处。蔡氏认为,中国产业落后于西方国家,而欲办产业便非得改良会计不可。改良簿记之精神在于,取借贷簿记之精华,弥补中式簿记之不足,既有承前之志,又行引进之举。正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蔡锡勇历经数载创作,写成《连环账谱》一书。1896年,蔡氏辞世,由其子蔡湾担任校订工作。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冬,《连环账谱》由湖北官书局出版面世,成为中国第一部较为系统阐述借贷复式簿记的专著。尽管这部书所述内容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出版后也未曾在实业界产生影响,然而,《连环账谱》的出版在中国近代会计发展史上的意义却极其重要,它不仅在引进西式簿记方面具有先导性作用,而且书中设例所述中西账法相结合的基本原理,对其后改良中式簿记学派基本观点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故可以讲,《连环账谱》是改良中式簿记的先声。  

(二)对改良与改革中式簿记具有实际指导作用的著作——《银行簿记学》  

《银行簿记学》一书为我国留日学者谢霖与孟森合作编纂,于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在日本东京出版,在中、日两国发行。它是继《连环账谱》之后,由我国学者所撰的第二部簿记专著。该书理论部分系以日本学者森川监太郎所著《银行簿记学》的基本内容为基础,而在银行账簿设置方面又借鉴了早稻田大学的研究成果。同时,在对一些基本问题的阐述方面,又参考了日本学者米田喜的《簿记学讲义》,放这部书兼容了西欧及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它较之《连环账谱》要更进一步。中国最早所见新式银行账簿组织及专用“传票”、借贷记账符号与账项处理方法、西式会计报表以及融合中西式簿记为一体,且具有日本银行簿记特色的“现金式借贷分录法”,均由此书介绍而来。书中举例结合中国实际,且理论与实际结合,读后使人既能通晓其理,而又易于动手进行操作。自然,这较之蔡氏之作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事实上,这部书对于清末民初中国自办银行进行会计改良与改革有着直接影响,其中尤其是对大清银行的会计方法改良与改革起着指导性作用。  

(三)对我国早期会计改良与改革具有启蒙作用的理财类著作  

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出版了留学生孙德全的《理财考镜》一书,孙氏从理财出发,对西方国家的会计、审计之制、之法阐述详明,其中既论及会计的地位及作用,阐明会计预决算之重要,而又兼顾论及审计建制的必要性,并最终把解决企业理财问题与解决企业会计、审计问题结合在一起。同年,孙氏又出版了他的《银行释义初稿》,其中对银行所用借贷复式簿记体系也有详细表述。作用在论及如何引进国外先进簿记方法为我国所用时,亦提倡先结合中国实际,产生一种改良簿记,以此作为改善中国会计状况的过渡阶段。  

(四)大清银行的会计改良尝试  

大清银行的前身是户部银行,它创办于1904年,1908年改户部为度支部,遂更名为大清银行。在该行创办期间,清政府曾一方面派遣留学生赴日学习商科,另一方面又派员赴日考察租税与会计制度,这些对该行进行会计改良工作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以创办新式企业为目标,大清银行所推行的改良工作是全面展开的,从会计改良方面讲,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1)在该银行的“九科”组织建制中,专设出纳、核算、稽查三科,并在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牵制关系;(2)确立了账务制度与统账制度,以及会计稽核、检查制度,把银行的核算工作与管理工作统一起来;(3)对会计方法的改良也较为全面,如在账簿设置、会计科目设置、会计凭证应用、现金式借贷分录法采用、结算方法应用、盈亏计算方法采用,以及在会计报告方式方法方面都体现了改良的精神,基本上打破了中式簿记的格局,初步形成了改良银行会计的方法体系。  

为维护改良成果,大清银行一度创办了银行学堂,并专门开办了簿记讲习会,这又直接推动了该行所进行的改良会计工作。大清银行的会计改良成效不仅对当时我国最早开办的储蓄银行——信诚银行的会计改良产生了影响,而且也对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改良中式簿记产生了一定影响。  

上述可见,中国早期出现的改良会计思想及对改良与改革会计的尝试,初以引进为开端,后以新式银行为实验场所,其中爱国学者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改良、改革的起步阶段,涉及到组织制度与会计方法两个基本方面,通过改良、改革在这两方面已初见成效,其对后世的会计改良与改革具有先导性影响作用。  

二、会计改良与改革的初步进展阶段  

民国初年,在爱国学者的主持下,推行新式簿记的工作在银行中继续进行,如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由谢霖主持进行的交通银行会计改良与改革及诸如兴业银行、盐业银行、金城银行等所进行的会计改良与改革,最终都基本上以新式簿记取代了中式簿记。尤其是1924年全国银行工会联合会对银行所用会计科目作出统一规定,使银行的会计改良与改革出现了新的进展。同时,民国初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初步发展,在一些爱国学者的推动之下,公共会计师事业开始在中国兴起,我国早期的一些会计师事务所也在京津地区及上海开办,谢霖、秦开、杨曾询、徐永祥等学者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公共会计师,1925年还在上海建立了我国的第一个会计师公会。以上举动为三四十年代中国进人到会计改良与改革初步进展阶段创造了基本条件。  

(一)政府会计的变革  

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国民政府为维护其统治曾接受一些学者的建议,参照欧美做法对政府会计进行了变革。当时,变革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政府财计组织变革。1931年,国民政府根据美国甘默尔财政顾问团的建议自上而下设立了“主计处”,自此实行所谓“超然主计制度”。主计处下设岁计、会计、统计三局,分掌预决算编制、全国会计工作与统计工作,各级主计长官职权独立,对各级财政长官及行政长官具有牵制作用。同时,在主计处构建的基础上,又在审计系统、财务行政系统、出纳保管系统与主计系统之间建立了“计政联练组织关系”,从组织形式与内容方面考察,其进步十分明显。  

(2)政府会计中的法制建设。当时,为拯救中国经济,一些留学归国的爱国知识分子力主依法治理国家财计,一方面他们主张参照国外成规建立各项专业法规,另一方面则主张把法规执行落实到具体会计制度制定方面。30年代所制定颁行的主要法规有:1935年的“会计法”、1938年修订颁布的“审计法”及1937年修订颁布的“预算法”、1938年颁布的“决算法”,以及于1938年颁布的“公库法”等。可见,上述计政法规已大体上形成相配合的系统,加上陆续颁布的各项施行细则,在财计立法方面也有了明显的进展。  

在会计制度建设方面,在主计处设立之后,1932年7月正式颁布了“中央各机关及所属统一会计制度”,当时,这在规范会计方法使用方面起到了作用。1939年又根据会计法的精神,在原统一会计制度的基础上颁布了简称为“一致规定”的会计制度,在会计制度建设方面又取得了进展。在会计方法方面的改进,突出地体现在路、电、邮、船四政特别会计方面,一是统一采用了“借贷记账法”,二是在成本核算方法应用方面有较大改进,三是建立了科学的会计方法体系。  

尽管上述变革取得了明显进展,其成绩值得肯定,然而,由于国民政府的政治制度、组织制度及吏政极端腐败,财计组织制度的变革最终不可避免地流于形式,爱国知识分子的整顿吏政。强化管理、提高政府财计公务效能的设想与愿望亦最终化为泡影。  

(二)中国企业会计的革新运动  

20年代末至30年代,为救助与振兴处于衰落之中的工商企业,以潘序伦、徐永祚为首的爱国知识分子发起了中国企业会计的革新运动,徐永祚先生主张改良中式簿记,而潘序伦先生则主张全面引进西式簿记理论与方法,改革中国企业的会计。这样,历经了30年代的改良与改革企业会计之争,十分明显地推动了我国会计的改良与改革工作。从改良中式簿记方面讲,它对于推进部分中小企业会计的改良起到了过渡性影响作用,这是改良中式簿记的历史贡献,而潘序伦先生主张的引进改革在30年代的运动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且经过努力最终基本上实现了对大多数工商企业会计改革的目标,其进步在于:(1)改进了工商企业的会计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企业会计的落后状况;(2)通过变革中的争论,增进了会计学术交流,推动了会计教育事业的发展;(3)促进了审计事业的发展,使会计师事务所在维护中国民族工商业权益方面起到一定作用;(4)推动了会计书刊出版事业的发展。  

三、中国会计改革的全面进展阶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从此中国经济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要求,会计改革逐步展开,并于1978年进入全面而深入的改革阶段。综观新中国建立五十年来会计改革的历史进程,可将其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仿效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模式,建立新中国基本会计制度的阶段(1949年10月一1958年6月)与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会计转轨变型的全面改革阶段(1978年至今)。在两个阶段之间的时期(1958年7月一1977年),既是中国经济演变的非常时期,也是我国会计演变的非常时期,故本文将其作为一个特殊的阶段对待。  

(一)新中国会计改革的第一阶段  

由我国古代经济与近代经济演化的特殊性所决定,其中尤其是由1900年至1949年9月之间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演化之恶劣状况所决定,新中国建立之初,在经济恢复启动及经济体制建立的选择方面,既不可盲目地在经济方面进行对外开放,实际上也缺乏建立与实行市场经济的根本条件。因此,当时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选择计划经济体制模式是惟一出路,势在必然。故而当时在推行会计改革与建立新中国的会计制度方面直接向苏联学习也是顺理成章之事。从大的方面讲,第一阶段会计改革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建立财计组织,领导全国的财政、会计工作与改革工作。1949年,在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规定在政务院之下设立财政部。同年11月1日,财政部正式办公,其下设置会计制度处,负责组织全国的会计工作。此后,新中国的财计组织便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建立与统一会计制度。50年代向苏联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推行经济核算制,为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创造基本条件。为推行经济核算制,当时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着手进行建立与统一会计制度的工作。从政府方面讲,自1950年3月政务院作出《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后,建立会计制度的工作便紧紧围绕统一国家财政收支的任务进行。1950年4月通过颁布《各级税务机关暂行会计制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税务会计规范。1950年12月又通过颁布试行《各级人民政府暂行总预算会计制度》及《各级人民政府暂行单位预算会计制度》两个重要文献,使政府会计核算制度的基本体系得以初步形成。自此,金库、税务、总预算及单位预算四方面有了统一的会计规范,从而使政府的经济管理工作得到切实保障。  

在企业方面,根据1950年3月9日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关于草拟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训令”,中央各主管企业的部门开始着手制定各类企业的统一会计制度。各类草案最终经财政部审查,先后送达财政经济委员会批准颁布。为开展审查工作,财政部特设会计制度规章审议委员会负责审议各类企业的会计制度。那时候,该委员会在工作中经常征询苏联专家意见,以尽可能吸取苏联的经验。训令月余,首先是重工业部拟定了《中央重工业部所属企业及经济机构统一会计制度》。至1950年4月25日,先后有铁道部、邮电部、轻工业部、纺织工业部、农业部、贸易部、交通部、燃料工业部、卫生部、人民银行、中央合作事业管理局,以及出版总署等共计拟定了22个会计制度草案送审。到1950年年底,这些制度均已正常执行,工作之迅速可想而知。统一会计制度的执行,行之有效地规范了各类企业的会计行为,在会计核算方面形成了统一的局面,从而为1953年我国国民经济由恢复走向发展,以及步人大规模的有计划经济建设时期创造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尤其是通过1951年11月与1952年10月所召开的第一次与第二次全国财务管理及会计会议,又进一步解决了企业实行经济核算制之后的财务会计制度建设问题。在会计方面,第一次会议除研究了《国营企业决算报告编送暂行办法》和对工业、交通、铁路、邮电、贸易、农林等六大行业的统一会计科目、会计报表格式草案外,还研究了《会计主管人员职务、权利、责任暂行条例》。第二次会议又进一步研究了国营企业的统一会计科目、统一会计报表格式、统一登记会计簿籍与境列凭证办法,以及以统一成本核算规程为内容的十一项财务会计制度。两次会议所研讨的制度在1952年的颁行,不仅进一步巩固了我国企业会计核算统一的基础,而且有效地改善了会计工作的质量,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基本上实现了会计工作与推行计划经济工作的有效配合。在1953年和1954年,又对上述制度进行了修订;1955年,经过修订由国务院正式颁发了《国有企业决算报告编送办法》;1956年又根据对私营工商业改造需要,颁布了公私合营企业会计制度;到1957年,在颁布地方公私合营企业简易会计制度后,新中国第一阶段会计改革中的制度体系建设工作告一段落,其成就为世人所瞩目。  

(3)推行班组核算制,稳固企业会计核算基础。班组核算制的建立是50年代会计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起始于钢铁企业,在像鞍钢这样的大型企业中得到推行发展,并最终把这种制度推向全国。班组核算充分调动了群众主动参加企业管理与核算工作的积极性,它稳固了企业会计核算及其管理的基础,是50年代会计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成果。  

(4)改革会计方法体系,实现企业会计方法应用的统一性。一致性。1949年10月以前,尽管在会计方法革新方面已见成效,然而事实上在会计方法具体应用方面依然存在很大差距,总体上是西式与中式会计方法并用,在会计核算方面难以统一,会计信息取得不一致,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混乱,这些自然成为50年代新中国会计方法改革的基本目标。  

在1950年财政部所颁布施行的《各级人民政府暂行单位预算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各单位的会计核算应采用收付实现制与复式簿记原理,并用现金收付记账法登记账目,在记账方法方面保留了传统做法。1951年,在对该项制度作出修订后,其规定改为“采用复式簿记原理,按借贷记账法登记账目”。尽管修订之后的制度对各级总会计单位是否参照实际需要,可以采用收付记账法还留有余地,然而,事实上,此后统一采用借贷记账法的趋向已十分明确。这是值得肯定的。在企业记账方法应用方面,各种统一会计制度虽未作出明确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已采用了借贷记账法,并且比政府会计要进一步。由于在苏联会计的建立中,也曾考虑与国际惯例靠拢问题,故50年代我国学习苏联的经验也自然在不少方面与国际惯例相一致,如在会计基本假设、应计基础、会计基础原则与要求,以及会计核算基本程序等方面都基本上做到了向国际惯例靠拢。  

(5)发展新中国会计教育事业,以教材建设促进会计理论建设。1950年9月,教育部在对文学院的培养目标确定中,便明确了应以培养财经建设人才为总任务,并在计划中尽可能增加财经师资。1953年5月,通过院系调整实现了以中南、上海、辽宁、四川四所财经学院与中央财政学院为主干的财经院校体系。至60年代,各类商学院的建立及中等财经专业学校的发展,又已形成了一定的财经人才培养规模,在促进经济建设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方面,既向苏联学习,构建了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又结合中国实际,自编产生了由中国学者撰写的教科书。  

根据高教部1955年的最新教学计划,各财经院校相应改进了会计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从此,以教材建设带动会计理论研究,使高等财经教育改革初见成效。为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50年代,在有计划招收会计本科生的同时,还进行了会计函授教育及夜大教育,逐步使会计教育深入到山区和边远地区。在50年代至60年代,会计界的理论研究大体上是围绕着教材建设进行的,一方面引进苏联教材,接受“社会主义会计实务与理论”,另一方面又批判以往引进的欧美会计教科书,强调会计的社会属性方面。在进入60年代后,会计教育界又开始立足于中国国情进行教材建设,教材内容有了一定的改进。  

(6)确立总会计师设置制度,实行总会计师责任制。1961年,国务院颁布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规定在大、中型工业企业中试行总会计师制。1963年,国务院又批转国家经委及财政部所拟《关于国营工业交通企业设置总会计师的几项规定(草案)》,明确了总会计师的地位、任务及其职权。总会计师组织制度的确立为后来经济改革开放期间在国有企业中确定“一长三师”制奠定了组织基础。  

代账会计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财务会计;坏账准备;计划成本法;可变现净值;融资租赁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作为服务企业外部信息及其决策的财务会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显突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制定和修改规范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发展了大量的核算内容和核算方法,对加强经济管理管理工作、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会计业务的核算难度也大大增加了。然而,貌似复杂的会计问题其实用简单的数学知识或方法就可以轻松地解决。文章根据授课中的经验整理,对会计核算中的几个难点问题作一介绍。

一、坏账准备的备抵法

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只能采用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此类方法的特点是首先应按期估计坏账损失,在实际发生时再予以确认。备抵法主要包括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销货百分比法和个别辨认法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和销货百分比法。

应收账余额百分比法的基本理论已经在字面上清晰体现,即根据应收账款的余额乘以百分比估计坏账损失。应收账款是资产负债表中项目,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是一个“时点数”。用时点数乘以百分比其结果仍是时点数,即账户或项目的余额。因此采用应收账款百分比法计算出的坏账损失是一个余额,表示在某个时点上(一般为资产负债表日)有多少应收账款无法收回。因为进行会计处理时需要的是本期的发生额,所以采用此种方法时需按照以下步骤处理:首先,实际发生坏账时。借:坏账准备。贷:应收账款,收回坏账时,做相反的分录,同时借:银行存款,贷:应收账款;然后将应收账款余额的百分比计算出的期末余额记录在“坏账准备“科目的期末余额处,该步骤是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的核心;最后根据坏账准备的期初余额、已确认(或收回)的发生额、期末余额,倒挤出本期应计提(或冲回)的坏账准备额,借:资产减值损失,贷:坏账准备(冲回时做相反分录)。对于账龄分析法和个别辨认法的原理与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相同,只是在确认期末余额时的准确性更高。外币业务期末的汇兑损益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的所得税会计处理均采用该原理。

销售百分比法,是根据本期的营业收入c或选取赊销收入)乘以一定的坏账损失率,营业收入是利润表中的一部分,利润表是反映某一期间的经营成果的报表,是一个“期间数”,即发生额,因此用发生额乘以一定的百分比其结果仍然是“期间数”,由此计算出的预计坏账损失就是本期的坏账准备的发生额,因此只需根据该发生额确认本期计提的坏账准备即可。

二、存货的计划成本法

计划成本法是指企业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余均按预先制定的计划成本计价,同时另设“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作为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联系的纽带,用来登记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的差额,同时计划成本法下存货的总分类和明细分类核算均按计划成本计价。

在小学数学中有一种加数或减数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的加减法简便算法,例如计算98、103、101、102、99五个数的平均数等于多少,可以看出,这五个数均接近100,因此该算式可以变成[1100-2)+(100+3)+(100+1)+(100+2)+(100-1)]÷5=100+(-2+3+1+2-1)÷5=100.06。计划成本法就是采用了该原理,计划成本就是例题中的100,实际成本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均应接近计划成本,即例中的已知数据,对于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也就是凑整时的差额,将这些差额汇总在一起平均分摊加在计划价格上计算出实际成本。

采用计划成本核算,不但简化了核算过程,而且通过每月“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将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调整为实际成本,方法简便。也保证可以及时、准确地反映存货的实际成本。

三、存货的期末计价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15条规定,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成本与可变现净值较低者作为期末存货计量方法,这一方法体现了会计原则中的谨慎性原则和期末存货价值的真实性。

可变现净值是指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可变现净值的特征表现为存货的预计未来净现金流量,而不是存货的售价或合同价。企业预计的销售存贷现金流量,并不完全等于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存货在销售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以及为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还可能发生的加工成本等相关支出,构成现金流入的抵减项目,因此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售价(合同价)-销售费用-加工成本。 存货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原材料和库存商品。对于库存商品来说,用途是直接对外销售,因此不存在后续的加工成本,其可变现净值=产品售价(合同价)-销售费用。对于原材料来说。其主要用途是用于继续加工成库存商品,此时其可变现净值=终极产品的售价(合同价)-销售费用-加工成本。在特殊情况下,原材料直接对外销售,其用途和库存商品相同,因此可变现净值=原材料的售价-销售费用。

四、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

(一)承租人利率的选择 《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规定,承租人通常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的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将两者之差记为未确认的融资费用,未确认的融资费用应当在租赁期内各个期间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分摊。在会计核算中有两处需要选择利率,一是计算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时的折现率;二是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率。

准则中规定计算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时按照以下顺序选择折现率:一是出租人租赁内含利率;二是租赁合同规定的利率;三是同期银行贷款利率。

准则对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率选择分为四种情况,篇幅较长,理解困难。其实如果理解了融资租赁的内涵,分摊率的选择不必如此复杂。对于承租人来说,融资租赁是以延期付款的方式获取了租赁的资产,该资产的价值为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中较低者加上初始直接费用,其代价为在租赁期内需要支付初始直接费用、租金及优惠购买价和承租人担保余值(后三项为最低租赁付款额),整个租赁期内的现金流量如图1所示。

当净现金流量=0时的内含报酬率,即为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实际利率,公式为:

公允价值和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较低者+初始直接费用=初始直接费用现值+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 (1)

由于初始直接费用在租赁期开始日发生,因此初始直接费用=初始直接费用的现值,公式1化简得:

公允价值和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较低者=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 (2)

由公式1可知,如果入账价值选的是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就用计算现值时的折现率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率;如果是采用公允价值入账,则需要根据公式2重算此时的内含报酬率。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率。

(二)出租人的会计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规定,出租人应将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与初始直接费用作为应收融资款的入账价值。并记录未担保余值。将应收融资租赁款、未担保余值之和与其现值的差额确认为未实现的融资收益,未实现的融资收益应当在租赁期内各个期间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分摊。此处对应收融资款的规定存在错误,因为对于承租人来说。融资租赁是以其拥有的资产进行对外投资的行为。初始投资成本包括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初始直接费用,未来收益包括租金、优惠购买权、出租人的担保余值(此三项为最低租赁收款额)和未担保余值,整个租赁期内的现金流量图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初始直接费用只在租赁期开始日发生,未来没有流回,因此应收融资款的入账价值不应该包括初始直接费用。

未实现的融资收益=(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最低租赁收款额现值+未担保余值现值) (3)

当净现金流量=O时,公式为:

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未担保余值现值=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初始直接费用 (4)

根据公式(4)求出内含报酬率,即为分摊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实际利率。

将公式(4)代入公式(3)得:

未实现融资收益=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初始直接费用)=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初始直接费用)

(5)

由于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账面价值+营业外收入(或减营业外支出),代入公式(5),并移项得:

未实现融资收益+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营业外收入(减营业外支出)=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 (6)

公式(6)得出以下会计处理:

借: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最低租赁收款额)

未担保余值 (未担保余值)

贷:融资租赁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营业外收入 (非流动资产处置差)(如果损失则计入“营业外支出”的借方)

银行存款 (初始直接费用)

未确认融资收益 (差额)

在以后的租赁期内可以根据公式(4)计算出的的内含报酬率分摊未实现的融资收益。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永泽,陈立军中级财务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7):80-87,121-125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4):435-448

代账会计工作计划篇8

    对于大企业来说,管理模式要非常完善,包括: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管理、经营管理、物流管

    理等等。对于小型企业来说,则要有营销管理和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就可以了。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个人觉得要设置的管理应该建立客服部、财务部、建筑部应该就可以了。建筑企业财务部是公司履行资金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整个公司的资金统一管理,公司的一切收支一律由财务部统一收付并管理,任何项目和个人无权自行收付,具体包括,所有项目的工程款必须由财务部开具正式预收工程款收据,汇入公司指定账户,分公司保证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严禁项目经理以借款或由建设方代付材料等其他形式逃避公司对项目资金的监管。

    二、财务经理职责与管理权限分析

    一般情况下,建筑企业财务经理主管审批财务收支工作。对于重大的财务收支,须经财务经理和总经理批准。拟定公司财务管理办法、工程款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并监督实施。编制和执行预算、财务收支计划、信贷计划,拟订资金筹措和使用方案,开辟财源,有效地使用资金。督促本单位有关部门降低消耗、节约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建立、健全经济核算制度,利用财务会计资料进行经济活动分析。负责对本单位财会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配备、会计专业职务的设置和聘任提出方案;组织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考核;支持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协助公司经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发展以及基本建设投资等问题作出决策。参与工资奖金等方案的制定;参与重大经济合同和经济协议的研究、审查。制止或者纠正违反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制度和有可能在经济上造成损失、浪费的行为。签署预算、财务收支计划、成本和费用计划、信贷计划、财务专题报告、会计决算报表。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除会计制度允许变动的以外,不得任意增减或者合并会计科目。根据国家财务制度和财经法规,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适用的财务管理办法。围绕公司的经营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负责编制公司财务计划和费用预算,有效地筹划和运用公司资金。做好公司各项资金的收取与支出管理。定期汇总管理处的经济运作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公司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做好财务统计和会计账目、报表及年终结算工作,并妥善保管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和其他档案资料。转

    三、关于提升资金、现金、费用管理效率

    财务部要加强对资产、资金、现金及费用开支的管理,防止损失,杜绝浪费,良好运用,提高效益。银行账户必须遵守银行的规定开设和使用。银行账户只供本单位经营业务收支结算使用,严禁借账户供外单位或个人使用,严禁为外单位或个人代收代支、转账套现。银行账户的账号必须保密,非因业务需要不准外泄。银行账户印鉴的使用实行分管并用制,即财务章由出纳保管,法人代表和会计私章由会计保管,不准由一人统一保管使用。印鉴保管人临时出差由其委托他人代管。银行账户往来应逐笔登记入账,不准多笔汇总高收,也不准以收抵支记账。按月与银行对账单核对,未达收支,应作出调节逐笔调节平衡。根据已获批准签订的合同付款,不得改变支付方式和用途;非经收款单位书面正式委托并经总经理批准,不准改变收款单位(人)。库存现金不得超过限额,不得以白条抵作现金。现金收支做到日清月结,确保库存现金的账面余款与实际库存额相符,银行存款余款与银行对账单相符,现金、银行日记账数额分别与现金、银行存款总账数额相符。因公出差、经总经理批准借支公款,应在回单位后七天内交清,不得拖欠。非因公事并经总经理批准,任何人不得借支公款。严格现金收支管理,除一般零星日常支出外,其余投资、工程支出都必须通过银行办理转账结算,不得直接兑付现金。领用空白支票必须注明限额、日期、用途及使用期限、并报总经理报批。 新晨

    另外,财务经理需要按照要求,及时报送财务会计报表和其它财务资料。积极参与建设资金的筹措工作,通过筹集资金的活动,尽量使资金结构趋于合理,以期达到最优化。配合公司业务部门对项目工程的竣工、财务决算进行监督管理。自觉接受上级主管、财政、税务等部门的检查指导,并按其要求不断完善制度、改进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成木:论施工企业财务支付风险的防范。科技经济市场[J],2006,(4).

    [2]徐佩敏:浅谈民营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上海建设科技[J],2005,(4).

    [3]陈摘要:为加强公司财务管理,完善项目财务管理,规避项目财务风险,防止项目资金体外循环。结合公司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个比较合理的管理办法十分必要。本文对财务经理的管理职责与资金管理效率进行了系统研究。

    关键词:建筑企业;财务经理;管理职责;效率

上一篇:学习四风行动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四风整顿学习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