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素质范文

时间:2023-12-04 00:01:01

大学生素质

大学生素质篇1

【关键词】素质教育;大学生

素质教育是90年代提出来的教育概念,它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过去的“应试教育”抹煞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影响了身心的健康发育。素质教育则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发展,自从这个教育概念提出后,现在已成为时代的口号,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其内涵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因此,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培养对个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大学生素质结构的基本内涵

1.1基础素质

基础素质是所有学生共同具有的,其内容构成基本上是一样的,只是在程度上会存在些许差别,具体而言,大学生的基础素质包括品德、文化、体质和能力等方面。第一,思想品德方面的。首先是思想政治品德,它是学生素质结构的主导因素,因为它决定着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方向性、目的性和社会行为的自觉性。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社会、民族的中流砥柱,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大学生必须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心;其次是道德素质,要具备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热爱民族的素质,树立正确的思想观、政治观和人生观,全心全意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尽自己的努力。第二,文化科学方面的。这是作为文化人的大学生所共同具有的,首先是基础文化科学知识,包括科学、文化、自然、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其次是个人在社会生存交往的工具知识,比如语言知识、理工科知识及计算机等科技知识。第三,体质方面的。大学生需要具备身体健康、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要具备体育锻炼方面的基本知识,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并养成良好的用脑习惯。第四,能力方面的。这是人的最基本的能力,比如自我生活能力、社交能力、从事非复杂性劳动的能力,以及吸收选择与生活有关的信息方面的能力等等。

1.2专业素质

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主要表现在知识、能力和方法三个方面。第一,大学生需具备本学科专业知识、跨学科专业知识和综合交叉学科知识三大领域知识,对本学科的知识要深入掌握,对其他学科的知识要求涉猎面广。除了本学科专业基础外,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可选择文化艺术类课程或是对日后踏上社会岗位有帮助的的课程。第二,专业能力方面。大学生的专业能力由三个层次组成:首先,是一般能力,包括阅读、信息资料的搜集查阅、书写、社会观察、运算等能力,这是所有大学生必备的基础能力;其次,是运用专业学科知识解释或解决一般性问题的能力,比如理工科学生的实验能力、科研能力,文科生的社会调查能力、管理能力、设计能力等;最后,是创造能力。也即是学生在整合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创造性加工的能力,创造能力是较高层次的能力,需要学校加强对学生创造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第三,方法方面的。方法是连接知识与能力的桥梁,方法决定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多与少及获取的程度,工作成效及科研成果如何都跟方法有一定的联系,通过采取正确高效的方法,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力的提高又能帮助获取正确的方法。作为大学专业素质组成部分的方法,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基本方法,也即是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二是科研方法,三是思维方法和方法理论基础,方法作为创造欲发展的中介和手段,大学生必须得具备。

1.3心理素质

大学阶段是人的思想、创造力上升的阶段,也是品德、信念、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自身的心理素质。首先,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超强的记忆力、较强的创造思维和逻辑思维。其次,要具备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社会情感;再者,要具备抗挫折能力,坚强的意志,客观理性看待各种社会现象,正确看待成长路上的成功与失败;最后,遇事要学会沉着冷静思考,切忌冲动、情绪化,采用极端方式解决矛盾。以上这些都是良好心理素质结构所该具备的,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要注重良好心理素质的自我培养。

2.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方法途径

2.1将素质培养渗透到教学活动中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将素质培养作为重要目标之一融合进去,改变过去教学活动只重视科学文化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做法,构建起以素质为核心的教学目标体系,并围绕素质培养来制定培养的规格要求和模式,以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认知发展和身体发展,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2.2改革教学内容结构体系

素质培养不能独立出来成为一门课程,而是要渗透到教学内容中,这就要求改革教学内容结构体系。教学课程的设计要以素质培养为目标,要能够有助于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基础素质的形成,因此,需要设计出综合性强的体现现代科技、人文发展的新型课程,以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除了基础专业课程外,可以重点开设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语言、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课程,以强化对大学生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此外,在教学实践中,还要开设逻辑推理、写作、公共关系、领导科学、组织行为等类别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统计分析、人际关系处理及组织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3.结束语

素质教育本质上发展教育,大学生素质结构的培养是一项多方位、多层次、开放性的工作,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理念,以社会的发展要求及学生个体的发展要求来将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学活动中要将素质教育作为重要教学目标,并通过改革教学内容结构体系、优化课程内容、改善教学方法等途径来落实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涌金.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8):16

[2]殷炳江.试论大学生素质结构的基本内涵与培养[J].松辽学刊,2012(10):21

大学生素质篇2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问题;意义;方式;方法

引言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虽然屡遭磨难、历经艰辛,但是却依然可以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历史发展没有中断,思想文化没有出现断层,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已经根治于中华民族的骨髓中,使得中华民族以此为依据,陶冶自己的情操、塑造自己的人格,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到今天为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依然在指导着中国人的思想精神。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来讲,可以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因素融入其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所以,我们需要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面临的问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中应用的意义、方式、方法问题进行仔细的研究与分析工作。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面临的问题

1、人文教育的缺失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存在严重的人文教育缺失问题。其主要的表现有:具有非常高的专业素养与技能,但是却无法在实际工作中与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在面临困难的时候,存在茫然无知的问题,还有一些人存在的严重自私自利问题以及无视生命的价值。同时,他们在大学毕业后,最为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无法把个人的追求与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紧密的联系来一起。这些问题的出现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今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质量,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出了不利的影响。

2、是非善恶标准判断的缺失

美国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有一句名言:“一个国家的前途取决于公民的文明素质,即人们所受的教育,这才是利害攸关的力量所在”。而大学生是当代中国享受到最多教育资源的群体,承载着家庭的梦想,社会的希望。但是,在功利主义与西方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众多的大学生失去了是非善恶标准判断的能力。最为突出的表现有,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与良好的道德素养,为人处世存在极端的问题,对于人情世故有着严重的冷漠问题,甚至在网络环境的污染下进行各种类型的网络犯罪活动。

3、民族文化底蕴教育让位于工具性教育

从教育的方式来讲,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是一种工具性的教育模式,重在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轻视文化素养的培育、理想道德的塑造、没有将教学中蕴涵的知识与大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的结合。而在中国古代的教育中,非常注重对于人思想和理论道德的培养。比如: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些思想指导着古人要将自己的知识与素养融入到社会中,对于社会的发展进行服务,为百姓的利益而奋斗。但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严重的缺乏这些内容,没有对于大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使得他们对于自己未来的人生缺乏应有的目标,总是感觉到前途迷茫,时常困惑不解。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中应用的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许多中国优秀的思想文化精神,大学生对其进行充分的学习,有利于其进行这些思想文化的吸收,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升精神境界。比如:诸子百家中一些优秀的思想文化内容会指引大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与思想境界,对于自己将来的发展与进步进行有效的指导。比如:在面临困难与挫折的时候可以凭借着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勇于战胜困难,自觉的养成坚韧不拔的品格。

2、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思想和优秀的意志品质。学生在有效性的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课程教学中通过自己的感悟和教材中的情感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出思想和情感的共鸣,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拓展自己生活的经验,对于自己将来的学习与发展都会有积极的影响。比如: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课程中会应用到大量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实际的例子,列举出一些具有优秀精神品质的英雄人物,大学生在这种学习的氛围中会对于这些英雄人物进行学习,培养自己的道德与素质。比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合理应用,学生不仅仅会被文章中美丽的景色所吸引,更会被文章作者那种心忧天下的情怀所感染,努力的告诫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更加的努力刻苦,形成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在不久的将来也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中应用的方法

1、应用新媒体工具传承与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在时展与变化的今天,我们需要科学的应用好新媒体工具传承与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在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中应用网络多媒体模式、微课教育模式以及其它新型模式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直观性与立体性的展现,全面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今后大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讲:第一,将大量语文知识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进行合理化的应用,充分的展示出其中蕴涵的思想与个人的观念,号召大学生向这些人物进行学习,培养自己的思想与道德情操。如: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通过将这首词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合理化的融合,有利于大学生向这样的伟人进行学习,对于将来充满了无限的感慨和期待,期待着自己可以建功立业、实现理想,在自己今后的学习中积极地探求,探求知识、探求理想、对未来充满了乐观的态度。第二,情景教学法的应用。合理的应用新型教学方式将大学生导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去感受古人的思维,心态,号召大学生要向古人进行学习,在今后自己的学习与发展中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精神。比如:微课教学、网络多媒体教学、实践化的教材知识教学、多种学科知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进行融合性的应用、新媒体方式下的教学方式改革等等就是这样的资源,我们将这些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进行整合性的应用,可以极大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水平,有利于大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比如:我们以语文知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进行整合性应用为例子进行具体的说明。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从这首诗中杜甫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词语涕泪、漫卷、放歌等等可以看出杜甫对于唐王朝终于平定了安史之乱的激动心情,表现出浓浓的爱国情怀。同时,我们把杜甫一生的遭遇以及他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三吏三别”进行简单的介绍,从而使学生对于杜甫的诗歌作品可以进行深度的理解。比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主席的《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表现出的为百姓无私谋福利的思想境界超越了历史、年代,在今天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将文学作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进行整合性的应用,可以使得学生充分的向古人进行学习,学习他们身上具有的优秀思想品质与爱国的情怀,对于自己将来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2、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教育

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比如:大学教师需要对于具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进行深刻挖掘,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高尚道德情操与优秀思想品质的培养。比如:我们以大学中的历史学科来举例子,在历史学中往往会讲述到大量的历史人们。这些历史人物或者是政治家、或者是军事家、或者是思想家、或者是科学家,他们身上具有那样或者是那样的优秀品质、大学生思想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对这些优秀人物身上具有的优秀精神品质进行深刻的讲解,用榜样式的方式、号召学生向他们进行学习,以此来达到对于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如:文天祥在国破家亡的情况下写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表达自己的心中所想,赵匡胤在四年的流浪生涯中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如何结束国家分裂和百姓流离失所的局面;林则徐在发配新疆的途中思考的不是自己的荣华富贵,而是如何战胜外敌,富强国家的办法。在这种日积月累的教育中,学生也会将这些榜样式的人物当成是自己崇拜的偶像,向他们学习,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养成坚毅不拔的品格、开创自己的丰富人生。

参考文献:

[1]张自然.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作用研究[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

[2]刘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D].东北农业大学,2015.

[3]王曼青.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J].求知导刊,2015,(02).

[4]栗献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提升[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2).

[5]展望.传统儒家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建立的启示[D].吉林农业大学,2012.

大学生素质篇3

关键词道德素质;素质教育;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2-0183-01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也随之增加,尽管学校及相关部门一直把大学生就业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加以考虑,但是,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与此同时,有些用人单位却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其主要原因就是大学生的素质与用人单位所要求的不相符合。招聘单位已经从单纯的看学历,转向了重视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调查显示,当今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1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分析

总体来说,当前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确实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要知道,社会是比学校更复杂的地方,没有一定的素质和能力是很难在社会上走向成功的。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考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道德素质、人际沟通能力与团队意识成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因素。

1.1综合素质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是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技能、丰富的知识面、强烈的求知欲、诚实守信、较强的沟通能力等等。一些招聘单位的主管表示,应聘者的学历很重要,但企业更看重应聘者的综合素质。教育部的一项调查也说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要求有明显差距,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事实上,大学生是否具备社会需要和认可的素质便成了就业的重要因素。

1.2道德素质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的时候更加注重道德考核,把道德标准列入人才考核项目,几乎有半数企业在招聘中都会涉及道德、诚信问题。道德标准已经成为重要的用人考核标准。从调查看,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求职的最大本钱。许多人力资源经理表示,拔尖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他们更看重应聘者的职业道德观。因此,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生时,多数单位会把个人品德放在第一位。

1.3人际沟通能力与团队意识

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与团队意识有助于事业的成功。随着社会的细分,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多人的协同合作,因而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成了一些用人单位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这就要求大学生应具备团队精神,在竞争中应学会合作,这既是对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检验,也是用人单位考察的重要标准。但遗憾的是,在竞争过程中,抬高自己、贬低别人的现象却时有发生。对此,多数用人单位的态度十分明确,对此类学生坚决拒用。

1.4高校存在的问题

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几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现在社会已经不再需要,变成了滞销专业,供需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另外,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学校在办学理念上的滞后,使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知识单一、陈旧,专业面过窄,实际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精神,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2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和建议

2.1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

社会发展的节奏在不断加快,要想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素质,才能够不被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所淘汰,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大学毕业生要想在求职择业中处于主动,获取理想的就业单位,就必须全面提高自己的择业素质。另外,大学生应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从现实出发选择就业。

2.2高校应加强道德教育和学风建设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要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纪校风建设。要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所以,学校是决定大学生素质的主要因素,应从学校入手,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

在目前就业形势及其严峻的背景下,如何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是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因此学校的素质教育的重点应该集中在招聘方对人才的要求上来。首先,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要把德育教学内容、形式和现实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和“诚实守信”的品质,注重学生的品德塑造,提升就业竞争力。目前的德育教材比较注意体系的完整,但在针对性和实践性方面结合的还不够。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素质教育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适应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

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要把德育和学校管理结合起来。教书是育人,管理也是育人。在制定和执行学校各项管理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到如何更有利于大学生德行素质的培养。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发内容健康、形式多样、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塑造的校园实践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形成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德育环境,营造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环境氛围。

综上所述,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要想使培养的学生获得社会的认可,使学生能够顺利融入社会,目前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着眼于现实,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入手,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切实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这不但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同时,对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有重要促进作用。

时代呼唤新一代的大学生,祖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在新形势下,只有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大学生,才能使我们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

参考文献

[1]吴永春,韩娜,杨红芹.从社会营销观念谈大学生就业[J].素质教育论坛,2008(9):171.

[2]丁艳平.从名企招聘谈大学生素质教育[J].科技信息,2008(36):205.

大学生素质篇4

信息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在学习中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其内容主要由信息意识教育、信息道德教育、信息知识教育和信息能力教育等组成。信息意识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的敏感度,或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信息道德教育要求大学生防止信息垃圾与信息污染,不借助网络进行人身攻击,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隐私权等违法犯罪活动:信息能力教育则是培养大学生信息认知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等。现代信息社会,信息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学习、就业和发展的重要能力与基本素质。信息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使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成为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职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图书馆对大学生在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启发其信息意识,提高其信息素养,帮助其掌握信息知识和技能的一种社会活动。它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2.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基本情况

目前,普通高校普遍拥有各类印刷体藏书、电子图书,中外文纸质期刊、全文电子期刊等,数字图书馆建设已具备一定规模,已形成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并重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基本上能实现根据读者对信息的不同需求提供快捷、便利、准确的各自专业领域的信息,特别是最新动态信息,极大地缩减了读者对信息检索、分析、综合和评价能力的发展。但是普通院校的学生来源广泛,有的来自发达的大中小城市,获得信息容易,更多的是来自信息资源比较贫乏闭塞的老、少、边地区。来自发达地区的学生信息意识比较浓厚,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己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传播媒介获取信息,如对电子文献的特点、作用、收集、转换、检索等方面的知识相当熟悉,并目能达到有效使用的程度。然而来自信息闭塞的老、少、边地区的学生对计算机设备操作不熟练,对信息不敏感、思路不开阔、目的不明确,自觉的评估意识不强,接受信息总是处于被动的状态。

而且,我国许多高校目前对信息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高,不少高校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也仅是形式而已,有关信息素质教材与信息课程开设不足;开展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没有很好的和各学院、各学科乃至专业结合,以至于学生专业课用到时学生还是无所适从;担任信息素质教学的师资队伍年龄老化,其本身的信息素质也相对薄弱。另外,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数量海量,内容丰富,获取和传播信息资源也逐渐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及时充分发挥信息的时效性,另一方面,网络环境下信息量激增造成了信息的无序性增加,导致大学生难以检索出所需要的信息,加上在网络环境下可以自由和随便地信息,缺乏有效监管,造成了信息资源的质量下降,良莠不齐¨。从大学生信息需求的角度来看,网络环境对其影响也是较大的。在信息需求的内容上,高校大学生所需求的信息将向着具体化、个性化和时效化方向发展。在信息需求的获取方式上,大学生已不满足仅仅从图书馆借书等传统的方式来获取所需求的信息,而是更加倾向于使用资源丰富、便捷的中外数据库数字资源和上网方式来查找获取所需的信息。在信息需求的心理上,大学生从被动接受信息服务向主动获取信息发生转变。在这种环境下,对高校大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获取能力和分析处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高校中加强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J。

3.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局面逐渐形成,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需求量也在不断上升,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敏锐的信息的认知力、分析力和判断力。所以,应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既为大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挑战,稳步走入竞争的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有利于高校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3.1学校和图书馆高度重视

学校和图书馆都应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高度重视。一方面学校除了要求学生参加检索课的理论学习外,还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广泛开展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学术会议和专题讲座等学术活动,学生通过参加这些学术活动,激发了自己的求知欲和创新欲,提高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检索技能。另一方面,图书馆是学生学习检索信息的最重要课堂,所以,图书馆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应加强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充足的信息资源,浓郁的文化氛围,良好的阅读环境,完善的信息检索工具以及具有丰富经验的信息检索人员,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信息意识启蒙教育,全方位地提高信息意识刮。

3.2增加实践课

信息检索课教学中应重视实践性和参与性。一是要重视教学方式的实践性。教师在理论讲解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检索实例,运用互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提问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把学和用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中结合自身的信息检索经验和科研实践,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去感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在检索实习中,教师通过布置与本专业相关的课题,让学生利用国内外电子资源、搜索引擎、专利网站等检索工具进行检索,并对所检索到的信息进行研究和加工,撰写综述论文。这种实践性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多给学生信息检索实际操作的时间,提高学生利用信息的熟练程度。

3.3加强对馆藏资源的宣传

当今不少高校图书馆每年花费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资金自建或购买众多的电子资源,为了使这些资源得到很好的利用,高校图书馆要大力宣传图书馆的馆藏资源,除了利用校园网及其他宣传媒体外,同时派出学科馆员到各院系进行广泛的宣传,主动地与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沟通,并参与具体教学计划的制定及信息素质课程设计,融入教学管理活动中,图书馆除了提供信息资源,提供实践基地,还可以做好实践中的指导工作。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强化大学生的信息意识,调动他们自觉培养信息素质的积极性,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信息环境,抓好新生的入馆教育,及时让学生了解馆藏及各类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倡导实施研究型、资源型学习。如某作者所言,合作是推进信息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3.4提高合作意识

信息素质教育应该强调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协作和合作。信息素质教育应把信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使用的教材要适合本校学生具体情况,各授课教师应电子世爨12012.01/与各专业的专家、教授合作,把信息素质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科研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具体学科学习科研活动中能利用所学到的检索知识找到相关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身信息素质。此外,信息素质教育还需要联合全社会的力量,力争做到图书馆与家庭、图书馆与图书馆、图书馆与国内各教育机构或者其它社会团体协作,充分调动全社会信息素质教育的积极因素,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

3.5培养素质教育授课老师的后备人才

教师队伍建设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也是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提高的必备条件,教师的信息素质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大学生的信息素质。目前,高校图书馆信息检索课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着年龄老化的现象。如果不注意后备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断层,势必会影响到信息素质教育的质量。高校图书馆应尽早培养年轻的、责任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教师人才可以从自身馆员中择优选用,还可以引进优秀人才。平时注意教师队伍的检查培训,随时随地了解教师队伍的质量及工作效果,择优录用。同时可聘请教授或学科带头人做兼职信息素质教育人员,这对于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帮助大学生多渠道获取所需文献信息,解决大学生遇到的疑难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6分层次进行教育

大学生素质篇5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教育;价值观;心理素质

收稿日期:2013-06-12

作者简介:吴戈(1992- ),男,河南大学2010级学生。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思想解放、个性独立、自尊心和自我中心意识较强、自我感觉良好。同时,他们从小学到大学基本接受的是应试教育,没有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在充满诱惑的商品经济社会中,在信息庞杂的互联网时代,一部分大学生在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下,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错位,在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中,竞争压力、就业压力、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等,使他们的心理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当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竞争需要实力,实力源于人才,而人才来自教育。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当代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必须与时俱进,针对目前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准确把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不断完善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培养合格的人才。

一、知识能力系统

当代大学生从小所受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应试教育,这种教育以考高分获得升学资格为目的,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真正能做到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更是凤毛麟角。这就要求我们转变单一的“填鸭式”教育,全面推进知识能力系统教育,充实人文教育、能力培养内容,开发大学生的潜能与优势,克服专业教育中过窄的专业设置、过弱的文化底蕴和功利主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大量开设人文教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美学等课程,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思辨能力、开拓能力及担当精神,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大学生完成由学知识到长能力的转变,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使每个大学生都能成为用专业知识武装起来、用人文素养浇灌起来的“能言有为”的一代新人。

二、价值观系统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也显露出来。贫富差距扩大、分配不公、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对传统社会价值观造成了很大冲击,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等腐朽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并成为一些大学生的价值标准,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滋长,这些都影响到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另外,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针对性不强,与大学生的实际诉求结合不紧密,甚至个别教师不能做到为人师表,这些问题都拷问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个人的价值观,从根本上讲就是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感,就是把个人的价值同国家的前途、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大学教育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政治素质,社会、学校、教师应三位一体、合力推进。社会要营造勇于奉献、公平正义、个人利益服从人民利益的良好社会环境;学校要树立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以人为本、厚德载物的良好学风和校风,紧扣实际开展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和政治氛围,让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接受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广大教师要树立良好形象,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通过言传身教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其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心理人格系统

心理素质是指一个人应有的健康心理状态,如承受挫折的能力、积极乐观的态度、健康的人格等。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对子女的宠爱有了物质上的保证。绝大部分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自理能力差,自控力弱,以自我为中心,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抗压能力差,心理素质很不稳定。加之家长多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导致不少大学生高分低能,对复杂的社会现实没有必要的心理准备,遇到问题和困难往往会走向极端,造成让人痛心的恶果。

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包括坚强的毅力、稳定的情绪、乐观的态度、较强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以及积极的心态等非智力因素,这些对每一位大学生来说都至关重要,否则就无法面对压力和挫折,容易产生人格扭曲、思维混乱。

大学生素质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大学生;竞争意识;竞争能力

一、新时期当代大学生竞争现状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经济快速发展,只有能够经受挑战,具有强大的抗压抗挫心理的竞争型人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高校扩招人数大幅增加,就业压力年年剧增, 2010年631万毕业生,2011年650万,2012年680万,2013年超过700万,岗位是有限的,资源是稀缺的,每一年都有很大一部分毕业就不了业,成为激烈竞争中的落败者。据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竞争意识最为强烈,分列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指标打分的第一位和第二位。但是在激烈的各种竞争中,大学生却未能很好地利用竞争机会全面提高自己,存在着竞争能力不强,竞争心理不健全、竞争手段不正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也影响了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

二、竞争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竞争作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方式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它体现了人的社会本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竞争越来越普遍地为人们接受认同。当今社会就是激烈竞争的社会,21世纪最大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等学府,更应该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开拓有效的培养途径,着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内容广泛,内涵丰富,它是一种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素养和品质、强调知识内化和身心发展的教育观。大学期间不只是要让学生学到专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完善和自我的成长,逐渐具有社会竞争力。

(一)什么是竞争

所谓竞争,《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是“为了自己方面的利益而跟人争胜”。竞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为了同一目标或利益而进行的争夺或较量,它包括三要素,即竞争主体、竞争对象和竞争结果,三要素缺一不可。凡通过较量而分出高低优劣,通过择优汰劣而推动系统进化的活动都是竞争,优胜劣汰是竞争的表现形式。竞争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社会成员头脑之中,竞争的规律不容打破,同时正是由于竞争的合理存在推动了社会的积极进步。

(二)竞争的作用是什么

竞争具有积极的作用也具有消极的作用,但是心理调节得好它的积极作用更明显,表现在:

1. 压力变动力的作用。有竞争就会产生压力,竞争的环境使人心理活动紧张化,为了取得更大的成功,人的心理活动的速度、节奏不断加快,紧张程度相应提高。一般来说,竞争趋向于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关系,从平衡状态发展为不平衡状态,面对压力,当代大学生要做的应该是振奋精神,变压力为动力,不需要怨恨和嫉妒,而要把这种压力转化为促使自己进步的内驱力,从而达到新的平衡。在竞争中,通过压力的作用,能激发人的无限潜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2. 活力作用。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世界就是这样不断向前发展,人类社会由此得到不断发展完善的活力。高校大学生处于社会大竞争环境中的一部分,需要一改“四平八稳”,过于平顺,“一潭死水”的局面,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双向自主择业政策的实行,大学生越来越多的融入到社会环境中,去参与竞争,经历挑战,这为高校和社会增强了活力。

3. 聚力作用。如果是团队竞争,处于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只要彼此合作,自我定向与群体定向一致,个人奋斗目标、自我利益和团队利益紧密相连,则会是团队产生一种凝聚力,加强内部成员的协同感,从而为团队的竞争成功增添筹码。

(三)竞争意识的培养与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文件指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指出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五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大学生在个人发展过程中时时处处都会遇到竞争,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这种竞争进一步凸显,扩招的进行,就业的压力,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僧多粥少的现实,大学生只能参与到竞争中去争夺自身发展和创造价值所需要的资源。通过让学生参与竞争,在你追我赶的激烈氛围中去综合展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因此,竞争能够影响大学生的成才,只要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培养学生竞争的意识,让学生掌握合理竞争的方法,就能激发学生施展才能,发挥潜力。大学生正值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重要阶段,竞争的态度和意识是其重要的组成成分,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是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竞争反映了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自我同一性的整合程度,同时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能增强学生应对挫折,接受挑战,迎面困难的勇气和心理素质。

三、新形势下培养大学生素质教育之竞争意识的实现途径

(一)优化竞争机制,营造健康良好的竞争环境

大学生日常的评优评奖和择优选拔是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大事,高校应该建立一整套与大学生个人发展、评优评奖、推优选拔相关的文件规定,对每个学生做到信息公开,公平对待、公正评选。同时形成稳定、长远有效的机制,不因领导的更换而改变,不因个人主观意愿而改变,不因外力的影响而改变。这样对每一个优胜者和失败者都是一种激励:优胜者可以增强自信心,激发出更大的热情,树立更高的奋斗目标;失败者也能心悦诚服地汲取教训,从而调整目标与行为方式,争取在以后的竞争中取胜。此外,学校还应严肃校规校纪,打击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给予取消资格、批评与处分,塑造良好的竞争形象,创设健康的竞争环境。

(二)通过思想引领,加强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

高校要构筑思想育人体系,用先进的思想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志存高远,追求卓越,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通过思想教育、主题班会和交流会传达积极进取,公平竞争,敢于人先的优良品质;通过形式政策宣讲会、就业情况通报会等方式,告知当前社会激烈的竞争形势,鼓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迎面困难,敢于挑战;通过建立各种先进典型示范工程和评优评奖的激励制度,让学生看齐榜样,树立标杆,学先进赶先进。要让学生知道时时有竞争,处处有竞争,竞争是普遍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畏惧,也不能摆脱,是我们融入社会,走向社会的必经途径。

(三)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引导,让学生在文化活动中锻炼竞争能力

高校要用先进的文化熏陶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高校要高度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努力营造一种积极的竞争氛围,以校园文化为载体,通过举办各种比赛、选拔、竞技等文化艺术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增强自身能力,积累竞技经验,提升竞争素质。通过举办优秀大学生报告会、道德模范事迹报告会、自强之星评选等活动把先进的榜样示范出来,把竞争意识渗透到大学生思想之中。

(四)通过社会实践引导,让学生在社会的熔炉中历炼竞争本领

高校要搭建实践育人平台,用先进的熔炉历练大学生,让大学生投入到社会中接受挑选,练就竞争的本领。学校要拓展暑期社会实践渠道和形式,尽可能开辟丰富多样的实践内容,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要加大实习实训育人基地建设,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场地;要适度延长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要邀请优秀校友、知名学者开展指导讲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提高竞争的能力。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抗挫承受力

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参与竞争,如何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不只是思想教育的内容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要把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自我意识心理教育以及情绪心理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加强心理指导,提高大学生抗挫抗击打的承受力,拥有健康的心理环境,拥有强大的心理支持,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张金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 郑君航.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研究[D].山西大学,2009.

[3] 余俊渠.当代大学生竞争意识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6(6).

[4] 赵瑞芳.当代大学生的竞争观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5.

[5] 张妍.当代大学生竞争道德现状的调查分析[J].2009(2).

[6] 解登峰,谢章明.当代大学生竞争态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大学生素质篇7

【关键词】大学教育;需求;素质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外患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教育,要求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综合协调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环。现行的大学专业教育更侧重学生的科学素养,侧重于知识的传授,但往往忽略了其它方面如人文素养、心理素养与科学素养的综合协调。

2007年秋,某学校大一几个班的班长先后接到一个陌生人的电话通知,说要为同学们做一次讲座,希望各位班长组织同学听讲。主讲人自称是某综合素质能力培训学院(以下简称为培训学院)的讲师,讲座的主题是人生励志方面的。主讲人鼓动性的言语,活泼的活动游戏,让很多在座的大一学生备受鼓舞。讲座临近结束时,主讲人发给他们每人一张听课卡,统一时间地点再次授课。只是这次授课是在校外,而且每人要交20元钱。第二次听课的同学又被鼓动报名参加一年的课程培训,缴纳一千多元培训费。辅导员得知该情况后及时找学生了解详情,及时劝止了很多学生盲目参加这种校外社会培训(尽管这个机构后被证实是合法注册的培训机构),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让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反思,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学生想参加或已经参加这种培训。

二、为何大学生会参加这种素质能力培训

这种培训之所以能吸引很多大一学生参加,可以从培训机构和接受培训的学生两个方面分析。

(一)从社会培训机构的角度,他们的宣传方式和培训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打动了很多学生的心。就宣传方式而言。该培训学院首先把宣传的对象上定在大一新生身上,就是抓住了大一新生刚入大学,对大学生活并不十分了解,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相对比较高的特点。另外,他们充分利用班干部的组织能力,直接与班干部单线联系,让班干部组织同学参加在校内的培训宣讲。据一位听过课的学生回忆,在校外的那次讲课中,主讲老师主要给他们讲了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口才不等于公众展现力。2.沟通。3.意识。(忧患意识、自我投资意识)4.我们每个人必须养成自我决策的能力,要有主见。5.交际。6.怎样规划时间。7.目标。8.抗压。9.情绪掌控。10.领导。11.自信心。这一切能力的获得都需要不断锻炼才行,而锻炼一方面需要自我摸索,一方面需要教授,培训正是一种教授,至此,这就为参加该学院的培训找到了理论上的正当性。

(二)就学生自身而言,受当前社会的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学生都想在短时间内提高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学习之外的能力,他们知道大学的学习不仅仅是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还需提高其他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如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心理素质等等,但是对刚刚入学的大一新生而言,学校的课堂教育还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所以,强烈的改变自我、提高自我的欲望促使学生接受了来自校外的这种可以满足他们需求的培训。至于培训的效果如何,他们不得而知,也许培训学院的培训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们的某些方面的能力,但是在学生辨别力有限的情况下还不能充分认识到这种社会培训的商业性特点,培训服务质量究竟如何保障,如果不能达到先前的承诺,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都是大一新生未曾想过也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

三、应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外患

(一)了解到了外患,也就说明了必然有内忧。这个内忧就是当前大学素质教育的缺失。尤其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辅导员,必须反思怎样教育学生,指导学生,让学生学会做人从而不断成长。培训学院之所以能够轻易进入学校内招生,一方面是学校管理方面存在漏洞,但是最根本的是大学的教育内容还不能满足当前大学生们的需求。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每个人都不想成为失败者,但是现实的残酷性使得大学生们必须面对,他们渴望成功,但是不知道如何选择通往成功的道路,没有老师给他们以系统的指导。而社会培训机构的内容正好弥补了这一点,至少从宣传的内容上来讲会让每一个大学生为之心动。正如该培训学院在宣传时所发出的质问――当前大学教育缺失了什么?缺失的是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挫折教育、关爱教育、历史教育。目前,在大学课堂还不能完全做好这几个方面的教育,所以一些社会培训机构便以此名义来吸引学生。

(二)如何应对大学教育的缺失

大学素质教育的缺失说明我们当前的很多教育措施和管理方法并没有从学生角度考虑,还不能反映他们的需求。因此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并且把这一理念贯彻到对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中。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当前我国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的必然要求,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把学生看作实实在在的“人”,而不是当场教育过程中的“产品”。随着这几年高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的数量激增,大学也被人戏称为教育工厂,学生成为了批量生产的产品,而且产品质量呈现下滑的趋势。为此,在这种大背景下弘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十分重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是要重视大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因势利导,根据需求组织和开展教育活动,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日常管理都应以此为根据。

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大通识教育的力度。从大一就要开始对学生进行各方面教育,尤其是人文社科方面的教育。从上述社会上的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可以看出都属于人文社科的范畴,都是注重个人修养和习惯以及品格的培养。而当前大学素质教育的缺失实质上就是人文精神的缺失。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识教育则是一条必由之路。大学通过这种教育来让大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增强他们辨别是非与善恶的能力,引导他们对社会进行独立的思考,并且逐步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再次,作为一线的学生工作者,不能仅停留在管理者的角色上,还应该是教育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为此作为学生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应该走上讲台,与学生一起探讨他们所关心的话题,这在学生与辅导员、班主任师生比例并不合理的今天更为需要。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与班主任与学生生活中的交流相对较多,但是对于学生数量的增加,事务性工作的比重加大,对学生的教育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有时甚至难以为之。为此,辅导员应该利用讲课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虽然不是一对一的辅导,但是这样做至少可以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把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能与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同时也能比较集中地得到学生的信息反馈。

最后,“两课”教育的内容与形式需经一步改革。“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是教育学生的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是现在的学生对此类课程并不是十分感兴趣。这与课程本身的特点以及教师的个人授课技巧密切相关,所以“两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方面都需要进行改革,需要增加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并结合理论进行讲解,淡化纯粹的理论灌输与说教,增强人文关怀,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是贯彻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必要措施。

【参考文献】

[1].王生洪.通识教育:追求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 [EB/OL].北京.中国教育报网络版

[2]. 何云亭.高校应以学生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黑龙江.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

大学生素质篇8

一、提高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质需要积极引导

我们在2011年对天津的十四所高等院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数据反映,受访者52.6%表示对传统文化“一般感兴趣”,29.7%“非常感兴趣”,13.5%“不感兴趣”,极个别人(3.8%)选择“讨厌传统文化”(这很可能是一种民族虚无主义的非正常倾向,不是主流认识)。与此相对应,多达73.7%的受访者赞同在高校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80.5%的受访同学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仍然保持着它应有的生机、活力和魅力,在大学生心目中保持着相当的地位。这说明,当代大学生虽然受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广泛影响,但是,他们并没有也不可能被全盘西化,正像有些学者所说,所谓全盘西化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是自到今天的中国一直面对和不断探讨的一个重大问题。事实上,中国不冲破传统文化的束缚就不能实现现代化,而不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精华也绝不是中华民族所向往的现代化。对于崇尚伦理道德追求的中华民族来说,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传统道德美德的沦落,就会导致现代化的停滞和逆转。道义上的一致性追求,左右着中国的政治走向,在中国的政治家群体中具有着很高认可度。今天的大学生认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令人欣慰的事情。对此,教育工作者不能满足,要积极总结、提炼和升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使当代大学生具有更高的理性自觉,站在人类思想和道德文明的高度加以肯定和赞赏,站在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继承者和传承者的角度明确自己的历史定位,增强求索欲望,继承精华,抛弃糟粕,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加速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质在中国现代化中既是条件又是目的。

二、重视和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载体建设

调查发现,各种载体和途径对于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形成都具有显著的作用,选项样本统计排列依次为:自己读书(57.9%)、文科教学(51.5%)、媒体传播(39.8%)、家庭熏陶(38.7%)。大学生更愿意从图书典籍中自主获取感兴趣的内容,体现独立思维意识。在美国平均不到2万人一个图书馆,英国1万人、法国2.2万人、日本3万、瑞士3000人就有一个公共图书馆。反观中国,50万人才有一家公共图书馆,因此,我国教育发展不是盲目扩招、多建大楼,而要重视与招生规模相适应的图书馆建设,引导学生重视自学多读书。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类的图书写作、编辑、出版、发行等各项工作,高校图书馆采购中国传统文化类图书应保持一定份额。课堂教学以其系统性和强制性在传统文化的灌输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很多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坏境、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结构缺乏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类型、特点、基本精神、价值观念缺乏认识。因此,高校有必要把中国文化概论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形成独立的学科进行建设。社会和家庭在培养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因此,社会媒体要把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家庭更要对孩子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中国传统道德、礼仪等方面的教育,使大学生学会做人、树立仁爱之心。当然,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综合系统过程,需要通过各种载体和途径,根据个体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手段,有侧重地施加影响。

三、选择大学生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进行中国

传统文化教育选择哪些主要内容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必须明确的重要问题。调查表明,62.8%的同学认为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一般了解”,8.9%认为“很了解”,28.9%承认不了解。在有关对传统文化内容认同的提问当中,对于儒家经典《论语》的了解程度和认同感最高,达到62.0%;对于其他文化经典,尤其是非儒家思想的典籍,选择比例在13%-24%之间。《论语》作为大学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焦点,语句简短,便于记忆,思想深邃,富有哲理,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人崇尚的思想家不仅具有哲人的智慧,而且具有贤人的风度,中国人追求的“完人”绝不仅是“智慧之人”,这对于大学生的全面成才是具有极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的。调查问及“当手头有一本英语书和一本中国古典名著,你会读哪本”时,选择读英语书的仅占30.8%,选择读古典名著的占68.1%。当被问及是否读过《红楼梦》原著时,47.7%的人回答“读过”,52.3%的人回答“没读过”。这说明,《红楼梦》等文学作品一直是大学生关注的一个热点,《红楼梦》的内涵极为深邃和丰富,通读原著也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我们要重点介绍中国古代小说、诗歌取得的辉煌成就,这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而且可以通过对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金瓶梅》的阅读,既深化大学生对小说的理解,也深化了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认识。中国传统节日反映了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调查中我们设计了一个题目“:你更喜欢过中国的七夕节还是西方的情人节”?结果显示,喜欢过七夕节的占45.1%,喜欢过情人节的占51.9%,同样被赋予爱情意义的西方情人节以6.8个百分点略胜一筹。究其原因,一是“七夕节”源于中国男耕女织的农业文明向往,距离现代社会较为久远;二是“七夕节”带有悲剧色彩,不符合大学生的心理愿望;三是“七夕节”定位“中国传统女儿节”,它不像西方情人节契合大学生追求。对于“中秋节你会如何度过”一题,69.8%的人选择了和家人团聚共庆佳节的传统过节方式;14.7%的同学选择和同学、朋友一起庆祝节日;明确表示不过节的只占24.8%。可见中国传统节日在青年学生心目中还是有一定地位的,虽然庆祝方式有所变化,但是对节日的深刻印象和庆祝节日的意愿没有太多消退。我们应该通过教学,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来历、饮食文化和习俗文化,使节日更多地保持民族的风采和特色,引导学生更好地体味节日快乐。对于外国与中国产生的文化遗产纠纷中,大学生表现出的民族热忱,要积极引导,深刻分析,以此进一步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四、遵循大学生认知规律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上一篇:中学英语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执行力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