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璞归真 与时俱进

时间:2022-05-09 04:52:06

一天,我校有位老师执教《孙中山破陋习》。揭示课题之后,老师让学生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们很会提问题。“孙中山为什么要破陋习?”、“孙中山怎么样破陋习?”、“孙中山是谁?”、“陋习是什么意思?这里的陋习是指什么陋习?”老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写在黑板上,并让学生通过查字典、阅读课文来直接回答 “陋习是什么意思?这里的陋习是什么陋习?”这时,学生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古时候的人要缠足?”没料到,老师还没开口,有位学生便直着喉咙坐在位置上大声嚷了起来:“我知道!她们是为了减肥!”“哈哈哈――”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这样的回答,是该怪学生觉悟不高,还是课文离学生太远?静下来想一想,什么也不该怪,怪只怪我们教师对语文教学中的“真”研究不够,把握不够。因此,这位老师又重建,重新上了这篇课文。请看以下三个片段的教学:

体会作者的真实动因(片断一):

师:在一百多年前,我国的女性还缠着小脚,这是畸形审美的产物。这沿袭了近千年的陋习,给无数妇女带来身心扭曲的痛苦,在世界上也属罕有。从记载所见,这缠足是用5尺长2寸宽的布条,紧紧地缠在女童的足上,把足背及4指下屈,压至足心,被缠者痛得汗如雨下,甚至鲜血淋漓。(出示:畸形的小脚)长大后双足因肌肉挤压,指甲软化,嵌入肌肉,肌骨变形成弓状,腿部不能正常发育,瘦削如棍。脚长以三寸为佳,因此称为“三寸金莲”。(出示:妇女穿的小绣花鞋)同学们,你们算算:三寸是多长?

生:10厘米。

师:你们量一下自己的脚,有多少厘米?

生用直尺量脚,叽叽喳喳地说开了。大家都认为:缠足真的太可怕了!

师;1911年10月19日,辛亥起义成功后的第9天,湖北军政府即妇女放足的通告。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立即于1912年3月13日命令,禁止缠足。所以今天我们的女同学可以和男孩子一样,穿同样的鞋,做同样的事,假如没有孙中山这一命令,还不知有多女在遭受缠足的痛苦呢?

生:老师,我觉得孙中山真的很了不起!

师: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孙中山要破这种陋习呢!我们就进入课文的学习。

【评析: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这一片断中教师简单介绍了缠足的历史、痛苦,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到缠足是一件可怕的事;介绍被破除的情况,初步感受孙中山的伟大。这也就初步感受到了编者的真实动因。】

再现文本的真实情景(片断二):

师:就是这样可爱的姐姐,在一段时间里却发生了变化。(投影第二小节内容)请同学们把这段话来读一下。

师:(多媒体展示姐姐缠足前的脚,被缠着的脚,并随展示进行语言的描述)妈妈拿来了四五米长的布条,把姐姐可爱的小脚缠了起来,仅仅是用布缠起来还是小事,她还把姐姐的脚背及四趾下屈,然后再用布条缠紧。(出示:妈妈姐姐缠足的画面)为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此时的姐姐会怎么样呢?

师:那么妈妈又会说什么呢?

【评析:此片断中,多媒体展示姐姐缠足前的脚,被缠着的脚,随展示进行语言的描述及缠足的画面,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了上个世纪初的旧中国,学生想象缠足过程中的母女、母子对话,也就把文本的真实情景再现了出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姐姐的痛苦,体会到缠足陋习对一个女孩在身心伤害,以及感受到孙中山对缠足陋习的憎恨。】

抒发师生的真实感受(片断三):

师: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

(下转第58页)

(上接第56页)

生:我觉得姐姐太软弱了。缠足很痛,完全可以反抗妈妈的。要不然可以跑啊!要是我肯定跑了!

生:姐姐肯定很胆小,不敢顶撞妈妈!

生:我很恨妈妈,她明知缠足很痛,还非要为姐姐缠!她不像妈妈!

生:我觉得不能怪妈妈!妈妈也是没办法。因为妈妈说,“我也知道缠小脚不好,可这是祖宗传下来的呀!女孩子不缠小脚会被人家笑话的。”后来,她是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的。

师:天下哪有不疼孩子的娘!妈妈也是没办法!

生:那时候的男人真可恶!

师:有这种观念的男人是可恶,但最主要的还是祖宗传下来的陋习真是害人太深了!假如你就是站在门外的孙中山,心里会怎么想?

生:我要进去制止妈妈给姐姐缠足!

师:于是孙中山走进了屋。他是怎么制止的呢?请同学们读一读第3―8小节课文。

生读课文,然后指名分角色朗读。

师: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所以孙中山的心里一直有个心愿,你们知道这个愿望是什么吗?

生:终有一天,我要让天下所有妇女不再遭受缠足的痛苦!

【评析:阅读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有所得。从上述片断看,学生在读文之后发表的感受是真实的,在他们的言语之间,一开始流露出的是对姐姐的同情,对妈妈的不理解,感受是真实的,因为他们对其中的缘由并不了解。当老师讲述其中的缘由之后,对缠足陋习的憎恨之情便油然而生,内心也产生了与当年孙中山同样的想法,“要让天下所有妇女不再遭受缠足的痛苦!”这种真实的感受来自于学生已完全进入文本的情境,与文中的人物与文本的作者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乃教学第三境界也。在这“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环境中,语文教学可别忘了“回家”的路。要让学生在简朴的、真实的、有效的语文学习中增长知识和才干。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师生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实现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反璞归真,与时俱进!

【作者单位:常州市新北区泰山小学 江苏】

上一篇:毁林的棕榈油 下一篇: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数学课程改革探析